時間:2023-07-31 16:39:1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勞動教育的基本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于裴斯泰洛齊勞動教育的思想,理論界有許多探討,不過很少有論文從勞動教育的精神內涵的視角論述裴斯泰洛齊的勞動教育思想。其實,在裴斯泰洛齊的勞動教育思想中,無論是勞動教育的意義,還是勞動教育的內涵與目的,抑或是勞動教育的路徑,都充滿了豐富的精神意蘊,賦予了勞動教育以精神內涵。其意圖是培養兒童“腦、心、手”的基本力量,給予兒童以智慧、力量、信仰和愛,提升兒童的精神境界,促進兒童人性的發展。本文就此作些學理上的探討。
一、勞動教育的意義
(一)勞動教育是促進“腦、心、手”基本力量發展的重要手段
“腦、心、手”是裴斯泰洛齊用來表達兒童身心和諧發展的三種基本能力或才能。所謂“腦”是指兒童在思想和精神方面對事物的思考和作出理性判斷的功能,關涉兒童的思考、語言、想象、感受和記憶。所謂“心”是指兒童道德情感和良知活動,既包括兒童的自由、信仰、感激和愛的情感,也包括領悟美和善、追慕道德標準。“手”是指從事實際活動和職業勞動的能力。裴斯泰洛齊“心目中的手是指人的實際行為,想到的是手的熟練和體力的結合,加上健全的理智和愿望與富有成效的行動的結合”[1]146。“腦、心、手”構成了兒童身心和諧發展的著名的“三元論”,這三個力量的統一標識著兒童的和諧發展。離開了任何一個方面,或者孤立地發展任何一種才能,都有可能損害兒童身心的和諧發展和毀壞兒童天性的平衡。各種力量的發展僅僅依靠兒童的理智或道德是不夠的,還必須重視“手”的作用,只有讓兒童自己動手才能實現能力的發揮。“因為技能外部的體力基礎的自然進程,同技能內部的智力基礎的自然進程是完全吻合的。因而,體力與心靈的培養要和智力的培養達到和諧一致,愛和信任的順乎自然的教育手段以及思維能力的教育手段同技能順乎自然的教育手段統一起來。這樣我們的各種力量達到了平衡,這種平衡生動地證明我們本性的統一,由這種統一產生一種凝聚力。”[2]353因此,合乎自然的教育必然要求兒童“腦、心、手”并用,唯有如此,才能“教孩子們純潔地感受,正確地思想,全面掌握知識,并在生活中養成持久不變的習慣。只有生活的力量,才能每時每刻激活和攫住我們的存在和我們的全部力量”[2]301。
(二)勞動教育是實施全面和諧發展教育的重要途徑
在裴斯泰洛齊看來,勞動教育是實施全面和諧發展教育的重要途徑。德育、智育和體育的實施都離不開勞動教育。就德育而言,德行的培養是以兒童的勞動為基礎的,教育者必須探索出有助于這種行為培養的初步教學方法,并以此為出發點,促進德行的培養,使人類履行人生義務和責任所需要的那些能力與身體活動的靈活性都得到發展。智力教育的基礎也是勞動。因為勤奮地勞動可以確保和加強兒童各種力量的平衡,而這種力量的平衡又是一切正確的判斷和純潔的思想產生的土壤。在勞動中,兒童的嚴肅工作能使兒童的精神高度集中,不斷地思考問題,獲得真理。裴斯泰洛齊“把體力上緊張的手工勞動看成是智力教育和培養接受真理的最重要的基礎。”[2]326兒童的體力發展更是離不開勞動。因為“只有通過自己思考,思考能力才得到培養;只有通過自己想象,想象力才會增強。這同樣適合于手藝,只有手派上用處,才會變得靈巧;只有使勁,身體才會強健。”[1]102
二、勞動教育的內涵與目的
(一)勞動教育的內涵
根據裴斯泰洛齊的觀點,勞動教育是教育者根據兒童的身心特點實施勞動,使勞動與教育結合、體力與腦力結合,從而達成培養和舒展每個兒童內在的人性,提升兒童的精神境界,促M兒童“腦、心、手”和諧發展的活動。其核心意蘊在于:(1)勞動與教育結合。勞動不是純粹的體力活動,而是富有教育意義的,能使兒童通過勞動一方面獲取知識技能,另一方面發展聰明才智,喚醒兒童內在的尊嚴感,使他們的“腦、心、手”三種力量和諧發展。對此,裴斯泰洛齊作了生動的詮釋:“我必須為那些被我帶到家里來的孩子們尋找工作和進行工作教育,不僅如此,我還想到在他們的工作中通過他們的工作,要溫暖他們的心靈并發揮他們的才智。……我還關心他們的心靈,心靈是其身心崇高中心,凝聚著才智和藝術的所有品質中最純潔和最高貴的部分。”[2]160(2)勞動教育滲透“愛”。如前所述,“心”包括兒童的信仰和愛等情感。裴斯泰洛齊認為,教育和教學的本質是行動和生活本身,而不是語言。只有當教育和教學通過實際行動和實際生活彰顯“愛”時,這種教育和教學才是理想的和最佳的教學。對此,他在《林哈德與葛篤德》中對主人公格呂勒菲和葛篤德的教育行為作了詮釋:他們“竭盡全力喚起孩子們對于日常的家庭生活產生純潔的感情,但他們并不僅僅采用空洞的話語和說教,而是一方面使孩子們習慣于永不間斷的勞作,一方面不斷啟發他們產生一種興奮的、自由的、開朗的和充滿愛的思想。這一切還要與攫住他們心靈的、在他們心里喚起高尚和純潔的感覺及可以生動地保留下去的事件聯系起來。”[2]324
(二)勞動教育的目的
1.培養兒童的基本能力和力量
裴斯泰洛齊認為,人的成長離不開各種力量的支撐,他指出:“人通過他生活環境中偶然的機會受到培養,人通過技藝和意志的培養受到教育。”[2]208基于這種人的成長與各種力量的關聯的認識,他認為,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無論他們處于何種社會地位,勞動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的基本能力和力量(即腦、心、手),而非傳授知識和技能。而“發展人的內在力量,不得不利用社會與人生相結合的教育辦法,從而使其得到人的品德、家庭幸福、工作能力,直到能實現社會上的需要。因此,領導和鍛煉,使人都有各人的工作能力,把每個人塑成適用的模型,使人人長于勞作,并能勝任愉快,那么,他在世界上才能得到快樂,生活才有保障。”[3]
2.提升兒童的精神境界,培養兒童的人性
在裴斯泰洛齊看來,因為“人必須在思想和行由戲從信仰和愛的狀態中發展和培養自己,他要通過教育真正純化自己和充實自己。腦、心和手的力量也是按照這一神圣的規律發展的。從這一規律中產生出人性,即產生出真正的充實生活。公共和私人生活的教育藝術,必須服從這一神圣的規律,當腦和手服從于深化的心靈力量時,人才能得到暫時的和永久的幸福。”[2]329因此,無論是心靈教育、精神教育,還是體力教育,其目的在于服務于兒童人性的培養。“這三種力量的教育目的,在于通過信仰、愛、真理、正義、勞動和手藝的協調,滿足人的要求并使人純化。換句話說,協調三種基本力量的教育目的在于人性。”[2]328總之,勞動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兒童的人性,促進兒童高級的精神天性的發展。
三、勞動教育的實施路徑
(一)勞動教育心理學化
“教育心理學化”是裴斯泰洛齊提出的著名命題,它不僅適合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而且也適合于勞動教育。他力圖使勞動教育心理學化。也就是說,要按照兒童的本性和發展規律實施勞動教育,他所理解的本性指的就是兒童的心理活動及其規律。首先,應了解兒童的天性,這是勞動教育成功的前提。他說:“孩子具有人的自然天性的一切資質,只是還沒有得到發展而已,如同未綻開的蓓蕾,蓓蕾一旦綻開,所有的花瓣都會舒展開來,人的教育亦如此。對人的天資必須仔細觀察,只有調動這些天資才能確保成功。”[2]232其次,勞動教育要符合心理學的規律。他認為,心地高尚又受過教育的人如果能以知和行的能力作基礎,就能掌握所有的能力。不過,人類所必需的智慧、知識和能力都不是自發產生的,需要教育和訓練。這種教育和訓練應當是循序漸進的,其方法“適合于人類本性又符合心理學規律。與之相同,要想培養人類的技能,我們也要有一個牢固的教育機制,這個機制要遵循教學藝術的普遍規律。我們可以依據這些規律,設計一系列由簡單到復雜的訓練,使兒童逐漸得到教育。經訓練之后,這些兒童必然在每一方面都會獲得日益成熟的技能。”[4]139再次,勞動教育要素化。這是勞動教育心理化的具體體現。它要求勞動教育要從人類最簡單的體力活動開始。“這些簡單的體力活動包括打擊與搬運、刺戳與投擲、拖拉與旋轉、繞圈與擺動等。上述活動可能存在區別,運動形式或合或分、運動幅度或大或小,但卻包含一切日常活動的基本要素,也包括各種職業中復雜活動的基本要素。這些基本活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我們要根據心理學規律安排兒童在早期接受這些訓練,單項訓練和綜合訓練都是如此。我們也要注意,這些基本的四肢訓練必須與基本的感覺訓練相一致,與思維訓練相協調,也要與數字訓練和形狀教學保持同步。”[4]139
(二)勞動教育生活化
“勞動教育生活化”是裴斯泰洛齊勞動教育的重要原則,意在勞動中通過生活教育去激發兒童的信仰和愛。他認為,在生活中教育人是一個真理。這種教育是通過行動而不是說教實現的。為此,他在勞動中給兒童機會、激勵、示范和鼓勵,使兒童在實際的愛的行動中受到愛的教育。他運用生動的教育方式把許多人遭受困難、痛苦和貧困的事實介紹給兒童,引導兒童過真正的愛的生活。《林哈德與葛篤德》中的葛篤德盡管貧窮,擁有的東西不多,但由于她擁有愛和力量,她對兒童的教育便是具有意義的,也是崇高的。“她說的每句話,不僅僅作為一句話在起作用,而且是來自于她的生活,同孩子們的生活交織在一起,所以是作為萌芽留在孩子們的靈魂之中。她的教育藝術就是她的生活,他們的藝術教育完全產生于他們的實際生活。她的每句話都充滿力量。孩子們理解他們的母親指出的一切,非常自然,好像早已印在心上似的。她并不是通過教育給孩子們灌輸什么,而是發展他們早已具有的能力。”[2]304-305她力圖使勞動教育生活化,因為她深深地意識到教育教學的基礎不是教學法,也不是書本,而是生活本身。因此,她教育孩童是通過對日常生活范圍內的知識的傳授開始,知識的獲取是在生活教育中實現的。“她和孩子說話,并不是為了達到教孩子說話和傳授某種知識這個唯一的目的,而是采用語言手段使實際生活(生活每天帶給他們各種看法和經驗)變得生動活潑。”[2]303裴斯泰洛齊還強調起居室的勞動和生活教育作用,認為它是人民文化的基礎,真正滿足兒童本性的需求。兒童的腦、心、手之所以能感性的結合,并能服務于生活,是起居室勞動和生活教育的結果。如果教育者要杜絕貧窮的根源,幫助勞苦大眾在道德、精神和體力方面獲取自制力,就必須對他們的起居室施加影響。
(三)勞動教育與“愛的教育”結合
勞動教育與“愛的教育”結合是裴斯泰洛齊勞動教育的重要路徑。它的意義在于:首先,愛是兒童本性統一的核心,是認識、能力和行為集中的神圣中心。它能使兒童的智慧和行動的力量達到高度融合和統一,使人成為真正的人。對兒童而言,“心靈的力量,即信仰和愛,如同支持樹木生長的根,它有從土壤里吸取營養供給各基本部分的力量。”[2]206其次,愛是勞動教育的基礎。因為,無論是父母照料兒童的每個行動,還是兒童在家務勞動中的順從,都是由信仰和愛發展而來。正因為如此,格呂勒菲和葛篤德“從早忙到晚,就是為了取得孩子的信任和愛。在每一時刻,在每一種場合,他們愛孩子,關懷他們,幫助他們。他們深信,只有對要干的事敢于負責的人,而且充滿愛的人,關懷他人的人,隨時準備為需要他的人服務的人,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2]324-325再次,愛是勞動教育追求的目標。在裴斯泰洛齊看來,愛不僅是勞動教育追求的目標,也是勞動教育的主要原則。他指出:“一個人通過由他和他的愛所喚起的內心和外部活動,不遺余力地追求他所愛的目標,于是就養成了與其活動相協調的智慧活動,愛幫助我們將智力和良心付諸我們的一切行動,于是就得到我們的見識和仁愛認為值得我們努力追求的那些東西。”[2]303
勞動教育與“愛的教育”結合的途徑是:(1)實施愛的教育。母親必須給兒童以鼓勵和愛,“因為從來只能是愛喚醒愛,而且也只能從信任贏得信任,母親自己心靈上的回響必須在孩子的心中引起共鳴。只要愛和信任一旦在孩子的心中扎下根,母親的第一義務就是盡自己的能力,給孩子的愛以鼓勵,使之不斷增強和高尚。”[2]253(2)建立實驗學校,使愛和其他力量相結合。為了達到這一點,裴斯泰洛齊建議,“應該深入研究人的本性如何按照自己的法則發展各種力量,本性如何按照更高的法則把各種個別的力量同各種力量的整體配合起來。因此,要建立實驗學校。實驗學校向孩子們單純地和全面地教授發展智力和體力的手段。每個受過這種教育的孩子也能在兄弟姐妹中間發揮這些得到發表的力量和訓練過的能力。父母們也不僅能夠成功地促進教育孩子的內在本質,即發揮心靈的力量、信仰和愛,而且也能夠成功地在起居室內練習外部的技能。”[2]219-220(3)讓起居室成為愛的教育的場所。“在起居室這塊圣地,人的各種力量在發展過程中仿佛自然地建立起平衡,并保持平衡。因此,如果教育應該真正幫助人民,要使外在的人的認識、能力和活動同人性內在的、永恒的和神圣的本質相適應的話,教育藝術就必須對家庭生活的純潔性施加影響。”[2]218在受到內在本質(力量、信仰和愛)的影響下,兒童會在勞動中強壯、興奮、增加活力和受益,這是充滿信仰和“愛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運用的必然結果。用裴斯泰洛齊自己的話說就是:“經驗每天使我深信,倘若人們以一種純潔的毫不利己的愛心同窮人交往,為了教育他們,即使是微弱的努力也會結出果實,如果缺少愛的話,則關于國民教育、人民的福利和關心窮人最耀眼的設施都是建立在沙灘上的。經驗一再向我證實,愛心即使很少,也是強而有力的;毫無憐愛之心,即使是強者的力量也會分崩離析。”[2]161
(四)勞動教育直觀化
在裴斯泰洛齊看來,直觀教學不僅適合于智慧教育,也適合于勞動教育。因為在勞動教育中,兒童會經常與實物打交道。因此,父母和教師都應把生活中的直觀對象誘人地、生動地呈現在兒童的感官跟前,給予兒童有益的影響。“培養直觀能力的基本手段,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心理手段,通過這個手段以激發培養直觀能力的欲望,通過保留和激發對直觀事物獲得的印象,以教育孩子。”[2]361當然,在這一過程中,事物可以以多種多樣的形象出現,通過兒童的心理活動,成為影響兒童智慧、人性發展的重要手段。
勞動教育直觀化的具體路徑是:首先,通過直觀教學,培養兒童的興趣。這是直觀教學的首要原則。教師應堅持用物件而不是用詞語教學,要經常讓兒童觀察實物,并在此基礎上說出該事物的名稱,這會使兒童牢記事物的感性印象和名稱,引發兒童對實物的持久的興趣。其次,通過直觀教學,養成兒童思考的習慣。在勞動教育中,一方面要使兒童獲取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也是最為重要的方面,就是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即對所觀察到的事物進行思考并在思考后才說話的習慣。再次,實施問題教學。教師不要對實物詳盡介紹,不要長篇大論地說教,而應該向兒童提出相關事物的問題,讓兒童自己尋求答案和糾正錯誤。這樣可以喚起兒童的注意力。不過,所提問題應盡可能簡短、清楚、易懂,這有利于兒童觀察事物和回憶事物,知曉實物的性質。
綜上所述,裴斯泰洛齊的勞動教育思想是系統而深刻的,蘊含豐富的精神意蘊,對目前我國的勞動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富有啟示價值。
參考文獻:
[1]布律邁爾.裴斯泰洛齊與當代教育[M].顧正祥,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
[2]布律邁爾.裴斯泰洛齊選集:第二卷[M].尹德新,組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4.
勞動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沒有必要的勞動教育,學生就不可能得到完整的教育,這是教育的一條基本規律。因此,學校十分重視并竭力做好這一工作。
勞動課是新課程中的一門必修課,是新課改的一大亮點。根據我校實際,我們充分整合各種活動,挖掘學校潛力,利用學校資源,將活動課程化,進一步挖掘并開設了校內和校外勞動基地,校內每個班級認領自己的綠化區,校外在學校周邊的果園設置勞動實踐基地,學生定期開展到實踐基地勞動的活動,體會勞動的喜悅,為學生豐富的勞動課程打下基礎。
一、在果文化課程基礎上,深入挖掘,開設特色綜合實踐勞動課程,學校在校園內設置班級勞動區域,校外設置勞動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經歷,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
二、學校開設了根雕、泥塑、十字繡等相關社團,并建立果文化展示室展示學生的優秀作品。
“居家小小設計師”、“變廢為寶小制作”、“ 心靈手巧我在行”等主題活動中,孩子們利用各種材料做成小制作,感受紙張、布塊、針線、盒子、一次性水杯這些小物件經過巧手后發生的神奇變化,培養了觀察力、想象力、創意物化能力。
打理家務、入廚做飯、植物養殖、玩轉游戲、趣味健身……“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幫著做”。活動主題“ 家務小達人”、 “垃圾分類我在行”,低年級小主題“疊衣服”、“每天早早起床疊被子”、“整理我的房間”等等,讓家里干凈整潔;“護綠小衛士”讓綠色凈化心靈;“我是廚房小幫手”、“ 我和蔬菜交朋友”讓一粥一飯表達對家人的愛;“一起來做老游戲”讓親情洋溢;“做時間的小主人”、“體育鍛煉我最棒”讓身體更健康。
三、實驗探究篇
“生活中的圖形”、“趣味小實驗”、“我是小小科學家”活動中,學生們在科學實驗中學會思考,培養了動手能力,激發了創造力,認識到科學就在身邊。
在進行學校勞動教育同時在家也積極開發勞動課程,開展了孝心感恩父母、我為父母端杯水的活動,體會父母的艱辛,同時也讓孩子學會感恩,融入感恩教育。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為學生教育互動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雖然,勞動教育課程開展的如火如荼,但是還是存在很多問題。一方面學生的知識面變廣,成效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勞動課并不總是有效的發揮其作用,甚至,適得其反成為師生的負擔。而這一點在農村體現的尤為明顯。
一方面農村學校條件較差,資金不足,軟硬件設施缺乏,甚至沒有專業的勞動課教師,學生有效開展勞動課成為空談。而且現階段學校開設的勞動課多是“花式”勞動課,實效性和實用性都有所欠缺。未形成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合力,使的教育效果未達到預期狀態。
另一方面,在多數家長的認知里只有文化課成績完成的出色那才算是“好孩子”。尤其是在勞動方面現在的孩子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尤其是農村從學校,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好好學習就行,干什么活。”農村家長觀念滯后,認為孩子不用學習也能夠種地、做小買賣,上學就是為了考學,為了跳出農門。致使孩子缺失了最基本的自我自理能力,并且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承受能力都有普遍的降低。
針對這樣的狀態我認為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開展工作,推動此項工作的進行。首先,學校解決勞動課教學資源的配備,根據文件要求配齊配齊全物資,解決有沒有的問題。協調教師,在現有的基礎上挖潛,拿出經費和時間來,讓老師走出去學習相關的勞動教學方法、理念。解決教的問題。其次,做好全體教師的宣傳推進工作,讓全體教干教師在思想上統一認識,真正從根源上接受勞動教育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的作用,從而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潛移默化的把勞動思想、理念、做法等等,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去影響孩子,讓他們建立起最基本的勞動觀念。從而解決想不想的問題。三是召開家長會,進行家校溝通,提高家長對勞動教育的認識,不要停留在舊觀念上,勞動是每個健康的人必備的技能,不存在高低貴賤之分;也讓家長認識到,勞動并不是之前簡單的體力勞動,而是需要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的更高層面。解決家長認不認可的問題。通過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全方位的推進,保證勞動教育在學生、家長層面全面開花結果。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支持保障。
對于鄉鎮學校中,勞動的資源并不缺乏,只是在于勞動資源課程的開發與配置上。
以我們鄉鎮為例,學校處在全國聞名的紅富士之鄉,學校周邊勞動資源配置完善,學校利用校園的空地開發出適合本地風土人情的果勞動課程。學校建立自己的果園,讓孩子們經歷蘋果成長的過程點粉-疏果-套袋-摘帶-采摘等過程。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及能體會到勞動的不易,珍惜來之不易的勞動成果同時也能夠體會父母勞作時的辛苦,做到感恩父母。多讓孩子走出去,經歷勞動的艱辛,同時體會勞動的樂趣。
勞動教育不單單是學校教育,正式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教育才能夠起到良好的效果。家庭教育是不可獲卻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對學生的勞動教育需要家長的密切配合,可以建議家長給孩子多一點時間和空間:給孩子機會讓他們參與家務勞動;給孩子一定的物質基礎,自主勞動;給孩子良好的空間,享受勞動;給孩子一個方法,學會勞動;給孩子一些要求,堅持如一;給孩子一個規則,體味勞動。
經歷了勞動教育,學生在照顧果樹、照顧花草、整理洗漱自己衣物過程中,學生掌握了最基本的自理能力,學生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學習的急積極性有所提高。學校舉行的感恩父母活動在同期進行,在活動中許多的孩子在學校和家里的表現都令人刮目相看,家長也反應孩子回家與父母的話題也多了,能夠在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也融洽了許多。
我們都已經意識到勞動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尤其對于鄉鎮學校,勞動為所有孩子的明天,勞動也是所有孩子的明天,真正的讓我們攜手共進,讓勞動教育真正融入我們的學習生活。
綜上,我校立足學生的長遠發展,以綜合實踐活動和勞動教育的開展,與學生同在共行,幫助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堅定理想信念、加強品德修養,增長技能、增強綜合素質。進一步打造高效的勞動教育課堂。
【關鍵詞】勞動 學校勞動教育 途徑
“中等職業教育的定位,就是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然而,90后的中職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生活在受到多重呵護的優越環境中,“驕嬌”二氣十足,他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注重享樂,奢侈浪費,早已丟掉了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根本不知“稼穡之苦”,不會搞衛生,不會洗衣服,不會疊被子等現象隨處可見。從2007級學生進入生產實習后反饋的信息,一些學生勞動觀念淡薄,缺乏主動性和奮發向上的精神,這不得不引起人們的深思,尤其是以培育和造就新一代勞動者為己任的職業學校教育。
一、學校勞動教育的特性
“所謂勞動教育,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施加的一種以勞動觀念、勞動習慣、勞動技能為內容的教育活動,其目的在于培養他們熱愛勞動,尊敬勞動者,珍惜勞動成果的習慣,并使他們獲得一些基本的生產知識和勞動技能,從而促進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勞動教育是一種特殊的人類教育活動,對人的身心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學校勞動教育是指由專職人員和專門機構承擔的,有目的、有系統、有組織的勞動教育,它具有不同于其他教育活動的獨特性,在學生的成長中不可或缺。學校開展勞動教育既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又有利于他們能力的提高。
學校勞動教育與其他形式的勞動教育一樣,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最終達到的效果也各不相同。學校勞動教育的主要目標是為學生的勞動做好心理上的準備,即“通過掌握某些技能技巧,喜愛某項勞動,培養其志向(不是對決定專業預先做出的選擇)”,獲得一種精神財富。在勞動教育的整個過程中,學生緊張、勤奮、努力的狀態有助于其性格和能力的形成。
學校勞動教育具有組織性和計劃性。勞動的項目、時間和強度都有嚴格的控制。在學校里,勞動教育主要是一種集體教育的方式,這是其他教育活動所不具備的特點。集體中進行的勞動教育,具體活動的設置要在結果中能明顯的表現出每個人的努力程度,實施中要以社會的、創造的和審美的目的去激勵學生,使“每個人都極力的要給集體的工作做出盡可能多的貢獻”,培養他們的集體責任感。集體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力量。集體尊重熱愛勞動的感情越強烈,對每個人的教育效果就越明顯。學校勞動教育具有普及性和集中性。
二、學校勞動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早在50年代,我國就有學者認為學校教育“把孩子們養弱了”,“他們既不尊重動,又缺乏對勞動的愛,同時對讀書是為了更好的勞動這一點,似乎也缺乏明確的理解”,時至今日,學校勞動教育仍存在著很大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學校勞動教育形式大于內容
在許多學校,勞動教育寫進了工作計劃,但卻沒有按規定執行。加之,目前大多數學校的衛生打掃等全部承包給清潔公司,在學校里學生根本不用勞動。課內、課下勞動教育的缺失,讓培養學生勞動觀念、勞動素養的目標成了一句空話。
勞動課教學的物質基礎,諸如設施、基地等不能保證。勞動課作為一門不納入考核的“副課”,其軟、硬件條件根本無人過問。物質基礎和教師指導的匱乏,阻礙了學生的創造性和動手能力的發展,對勞動課感興趣的學生,也只能將其當成課下的“游戲”。同時。勞動課教學未形成系統化、規范化的教學管理模式和科學的考評標準。
2.教育方法不合理
現實的學校勞動教育中,是以完成任務為目標,沒有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思想教育。一些教師勞動觀念扭曲,把勞動當成了懲罰學生的一種手段,如有的班級在班規中寫上違反某條紀律,罰掃教室或清潔區;有的學校對清潔區、教室、宿舍衛生檢查采取負分制,這就很容易形成學生對勞動的逆反心理。
三、有效實施學校勞動教育的途徑
1.為學校勞動教育順利開展創造條件
學校勞動教育要落到實處,需要從不同方面為其創造條件。
第一,改變教育觀念。“現時代需要學校教育培育出‘心靈手巧’的人,而不是制造出一批又一批‘頭腦發達’卻‘笨手笨腳’缺乏‘行動能力’的人”。教育工作者要強烈的責任感,轉變教育觀念,真正肩負起教育的社會使命。第二,保障勞動教育的軟、硬件條件。有條件的學校配備專職勞動課指導教師,并通過培訓進一步提高其教育和指導實踐的能力。從各校的實際情況出發,建立一定的勞動基地,配備相應的基本設施。第三,保證勞動課教學的時間。將勞動課列入課表或設立勞動周,同時要注意實踐教學中勞動時間和強度的控制。第四、營造良好的氛圍。學校可以在黑板報、宣傳欄中設置關于勞動教育的專欄。
2.建立合理的考評機制
學校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靈活多樣的考評方法。在班風評比、學生個人操行評定方面,勞動的態度和行動應作為一項重要指標參加考核,學校期中和期末可設立“勞動積極分子”獎,對勞動中表現積極的學生給予獎勵。
3.教師以身作則,轉變教學觀念,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注重對學生勞動習慣的培養
第一,教師要做好榜樣。在組織學生進行的勞動實踐活動中教師要和學生一起勞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創設一些具有思想性、藝術性的情境,讓學生感到快樂并受到鼓舞,激發他們的創造能力。用自己的愛好來教育學生,因為學生們“對自己教師見識的廣度和知識的深度及多面性、與其說是在理解,不如說在感覺”。這樣的教育可以把學生引導到超過教學大綱以外的世界。第二,注重對學生勞動觀念的滲透,不歧視差生,不要因為學生勞動表現不好,就不讓其參加勞動,更不要用勞動來懲罰學生。第三,培養學生對勞動的興趣。勞動本身并不能帶給學生興趣,相反,在勞動中學生首先感到的是失望,而后是厭倦。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的積極引導,使其認識到自己勞動的意義。開展競賽活動,競賽活動的內容可以從平凡的小事入手,諸如擦玻璃,看誰擦得又快又干凈,并讓成績突出的同學介紹經驗。第四,開展形式多樣的公益勞動,比如打打掃教室、美化校園、植樹綠化等活動。
4.教育要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密切結合
學校勞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即熱愛勞動、尊重勞動、體驗到勞動中的幸福感,教學內容的選擇顯得至關重要。學校可以根據本地、本校情況,圍繞學生的自我服務、公益勞動、科技實踐等內容開發一些校本課程。內容的選編一方面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有一種親切感;另一方面,要切合學生身心發展,保護學生的自信心。不能艱澀難懂,但又不能太過簡單,用一句俗話就是 “跳一跳,摘桃子”。
5.培養學生勞動中的自我教育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真正教育是自我教育。但在實際的勞動教育,學生往往只將勞動看成一種義務,這是一種很可悲的現象。學校勞動教育要抓住關鍵時期來促進學生能力的形成。一方面,勞動課教學內容要豐富、有趣,教師的語言要富有啟發性、感染力,這樣才能使學生進行積極的探索,自己積極、主動地動手操作和學習,把勞動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情。當一件作品誕生后,學生看到了自己的才能,自己的成果,勞動成了一種創造性活動。勞動中自我教育另一種方式,就是讓學生看到自己好的方面在別人身上表現了出來。班級中成立的勞動技能小組之間進行技術交流,會的同學教不會的,“一個孩子,當他越深刻的感受到他在教別人時,他本人想學習的愿望就越大。”通過教會別人,學生自己也感到了一種自豪和光榮,增強了自信心。
參考文獻
[1]周濟.解放思想改革創新 推動中職又好又快發展,2008.4.3.
[2]孫俊三,鄧身先.家庭教育學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1.
[3]蘇霍姆林斯基著,趙瑋等譯.帕夫雷什中學[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
[4]程萬里.勞動教育諸問題研究[M].漢口:中南人民藝術出版社,1954,(7).
一、勞動是每一個的必然歸宿
勞動對于每一個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生活在社會上首先要滿足吃穿住行的需要,勞動是人獲得生活資料的基本手段。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比較發達的今天,人們往往不再滿足于獲得基本的生活資料,而是追求自己最高價值的實現,勞動正是實現自己價值的根本途徑。但是在技術經濟的背景下,勞動技能的獲得必須通過教育和學習。勞動是基礎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國目前實行的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計劃中就開設了初中勞動技術課程。這對初中學生的全面發展、綜合素質的提高作用巨大。應該說,沒有勞動內容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是有缺陷的教育,素質教育的著眼點就是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素質俱佳的新人。但在目前初中的教育實踐中,還是有不少缺陷的,特別是在勞動與技術課方面有明顯不足。學校一味追求升學率、家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使家校雙方都忽視勞動技術教育,由此帶來的問題比較突出,主要表現為學生好逸惡勞、動手能力差、輕視體力勞動者等等。當這樣的學生走向社會后,就會與社會環境格格不入,不能適應社會現實的需要。初中勞動與技術課的意義就在于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初步的勞動素質,為學生走向社會奠定基礎。因而,陶行知說“唯獨貫徹在勞力上勞心的教育,才能夠造就在勞力上勞心的人類,才能征服自然勢力,創造大同社會”。
二、打破教材局限,增強勞動實踐
初中階段的學習分為基礎知識學習和實踐能力學習兩種。多少年的義務教育階段中,初中學校已經適應了以教材為核心的教學。但屬于實踐能力學習的勞動與技術課則不適合以教材為核心的教學,“新課程理念要求綜合實踐活動不允許有原來意義上的教材出現,不允許每個學習領域都編成教材”。勞動與技術課的實踐性是第一位的,要緊緊地圍繞著勞動實踐來組織教學。“實踐活動是加強勞動教育的有效手段,勞動教育的實踐活動更應該是有目的、有內容、有方法、有陣地”。第一,勞動教育的實踐活動與其他學科的學習結合起來。初中階段各個學科都會涉及一些手工制作,這是進行勞動實踐的很好契機。比如,在數學課中會涉及很多圖形,班級可以讓學生在勞動實踐課中引導對這些圖形加以制作。物理課中,半導體、滑輪等也都可以在勞動實踐課中讓學生進行制作。第二,勞動教育實踐活動與校園的日常管理和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比如,每周的一次的大掃除就是進行勞動實踐的好機會。校園板報、班級板報也是學生進行勞動鍛煉的舞臺。第三,勞動教育實踐活動與家庭生活結合起來。比如,可以安排“周末我給父母洗腳”“周末我做家務”等活動,然后教師通過家訪和課堂點評,總結相關情況,這種方式增進了學生的勞動能力,也加強了家校共建合作。第四,讓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在社會生活中進行,比如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報紙義賣活動、市區街道清掃活動,讓學生在社會生活中體驗勞動的艱辛、在勞動的艱辛中體驗社會生活。
三、在勞動中培養創新能力
創新來自于實踐,向學生實施勞動技術教育是培養初中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具體來說,要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動手’‘設計’‘勞動’等內容結合起來,運用‘問題情景’‘探究設計’‘自主實踐’‘及時評價’等方法進行有效的教學,才能達到目的”。第一,學生是勞動實踐活動的主體,要讓學生充分發揮勞動實踐的主體地位,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學生的創新能力。那種參與到了勞動場面中卻飄在勞動實踐表層的行為是培養不出創新能力的,要謹防勞動實踐中的假“實踐”,要把勞動實踐真正地落到實處。第二,在勞動與技術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改變教師主導的強勢職業心理。通過讓學生發揮不同的興趣、性格、能力,開創創新性的學教活動。第三,教師通過及時評價,起到引導、啟發的作用。但如果不是嚴重的錯誤,教師不適合把問題全部抖開,要給學生留下想象、發揮、革新的余地,這樣可以鍛煉、激發他們的創新能力。第四,學生在勞動實踐中互相配合、交流,互相取長補短,容易培養各自的創新能力。如果是復雜性的、規模化的勞動場合,學生之間的配合、交流就更重要,老師要教育、啟發學生通過默契協作,完成勞動實踐任務、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
總結
勞動是應該從少年時期就培養起來的思想,初中生要樹立勞動觀念,并培養出初步的勞動技能。還有重要的一點是要在勞動實踐間活動中打造初中生的創新能力。這是初中勞動與技術課的根本責任與使命。增強勞動實踐的具體步驟是,第一,勞動教育的實踐活動與其他學科的學習結合起來。第二,勞動教育的實踐活動與校園的日常管理和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第三,勞動教育的實踐活動與家庭生活結合起來。 第四,讓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在社會生活中進行。要讓學生在勞動實踐活動中發揮主體地位,發揮不同的興趣、性格、能力,這樣才能夠培養出他們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第一卷)[J].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129.
[2]劉天成. 中小學勞動技術教育課程資源規范研究課題研究報告[EB/OL].2008-12-22 [2013-07-01].
關鍵詞 信息化建設 勞動教育 人事管理 互動研究
1前言
當前勞動教育與人事管理面臨著這樣的形勢:一是人口和勞動力流動日益頻繁,跨地區業務辦理需求愈發迫切。取消農村勞動力進城和跨地區就業的限制,完善參保人員社會保險關系轉移、銜接的政策措施,探索解決人員流動時社會保險關系接續問題的有效辦法。二是社會各界對公共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勞動教育與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設
2.1形勢分析
勞動教育與人事管理要與這些要求相適應,為跨地區的人員流動、社會保險關系轉移、社會保險待遇享受及跨地區的管理服務提供技術支持;進一步推進政務公開,使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通過網絡及時準確地了解勞動保障的各項政策和辦事程序,為他們提供方便的網上直接辦理各項勞動保障事務的服務;通過網絡架起勞動保障部門與廣大勞動者之間聯系的橋梁,及時地了解社情民意,傾聽人民群眾的呼聲,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主動應對安全的挑戰,在化建設中同步實現安全。在此形勢下,加強信息化建設與勞動教育與人事管理的互動研究是必要的。
2.2勞動教育與人事管理工作需要從“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
要求勞動教育與人事管理保障化建設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為民服務”這一理念。三是安全變得愈發重要。勞動保障系統管理著數以萬億計的資金和數以億計的人員,牽涉到每一個勞動者和參保人員的切身利益,出不得半點問題。同時,隨著公共服務系統的建設和應用,系統的用戶范圍將急劇擴大,通過互聯網的訪問和傳遞將逐步增多,系統面臨的風險逐步增大。
2.3勞動教育與人事管理保障化建設必須適應勞動保障事業的不斷發展
需要將系統的覆蓋范圍擴大到勞動保障各項業務;將系統的覆蓋人群從城鎮參保人員和就業職工擴展到進城務工人員、靈活就業人員、農村參保人員等,部分地區的覆蓋人群還要從從業人員逐步擴展到全體城鎮居民,甚至全體城鄉居民;通過系統整合,實現各項勞動保障業務之間、勞動保障部門和相關管理部門業務之間的協同辦理,為建立勞動保障工作長效機制提供技術支撐。社會經濟和勞動保障事業的發展對勞動保障化工作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也為勞動保障化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近年來,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成為百姓關注的熱點問題,如何解決好這兩個問題的化也關乎國計民生。
3對策分析
3.1建立健全勞動教育與人事管理保障制度及運行機制
逐步實現就業比較充分,分配格局比較合理,勞動關系基本和諧穩定,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完善,管理服務規范高效的發展目標。勞動保障化建設要適應勞動保障事業的不斷發展,努力滿足事業發展中的新要求。這就迫切需要將系統的覆蓋范圍擴大到勞動保障各項業務;將系統的覆蓋人群從城鎮參保人員和就業職工擴展到進城務工人員、靈活就業人員、農村參保人員等,部分地區的覆蓋人群還要從從業人員逐步擴展到全體城鎮居民,甚至全體城鄉居民;通過系統整合,實現各項勞動保障業務之間、勞動保障部門和相關管理部門業務之間的協同辦理,為建立勞動保障工作長效機制提供技術支撐。
3.2技術與勞動保障業務的有機結合,不斷提升勞動保障化水平
通過形成財政投入為主體的經費保證機制、實施三項重點行動計劃、理順化工作機制、健全勞動保障化標準和規范體系、建立和完善化規章制度、加強化隊伍建設、加強對化建設的宣傳等措施,重點完成金保工程一期建設,開展金保工程二期建設,強化數據中心建設,實現全網整合,突出公共服務功能,切實提高各項勞動保障業務化水平。社保的網絡是面向多種不同應用的網絡,需要無故障,無中斷地運行;社保的網絡要能夠面向未來,能夠應對未來的應用的增加,有很強的擴容能力;社保數據的長期保存需要建設穩定的數據中心,還要抵御病毒和黑客,并建立災難備份的機制等。隨著勞動保障系統建設的日趨完善以及基礎數據的積累,宏觀決策問題顯得更加重要。
3.3利用數據倉庫和數據挖掘等技術支持各級勞動保障部門的宏觀決策
通過統計分析和查詢手段實現預警功能。勞動保障工作從“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勢必要求勞動保障化建設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為民服務”這一理念。通過化建設進一步推進政務公開,使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通過網絡及時準確地了解勞動保障的各項政策和辦事程序,為他們提供方便的網上直接辦理各項勞動保障事務的服務,通過網絡架起勞動保障部門與廣大勞動者之間聯系的橋梁,及時地了解社情民意,傾聽人民群眾的呼聲,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
參考文獻:
[1]毛叢群,趙新龍.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民權利體系探討[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01.
[2]陳焱光.農民基本權利保障與新農村建設[J].廣東商學院學報.2007,01.
[3]曹緒紅.發展權視角下的農民工社會保障[J].農業經濟.2009,12.
[4]姜璐.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淺析[J].商品與質量.2012年S5期
作者簡介:
當前小學生勞動觀念淡薄,勞動技能薄弱,勞動習慣不盡人意,缺乏實際動手能力和自理能力,缺乏責任感,不尊重父母的勞動成果。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有多種多樣,其中家庭教育出現的主要偏差有兩點:
1.家長忽視子女的勞動教育,小學生家務勞動的量不夠
許多家庭忽視對孩子的勞動教育,認為孩子的天職是上學讀書,沒有必要參與勞動,當然就更不提勞動教育了。這樣的后果造成孩子缺乏勞動機會,相比之下,家務勞動的量大大不足。絕大多數的小學生平常所做的家務就是掃地、疊衣服等等。
2.父母包辦現象極為普遍
目前的學生家長,普遍存在著對孩子在文化知識學習方面的過高期望。家長們普遍認為,要獲得理想的職業,必須有高學歷,大家都希望孩子能取得大學本科或以上學歷。另外,由于是獨生子女,許多家長都溺愛孩子,使得家長生怕孩子苦著、累著,該讓孩子做的事,都由自己包攬下來,只讓孩子埋頭于書本和作業。這樣使得孩子失去了自我鍛煉的機會,甚至有的家長去替孩子做值日、搞衛生。
二、家庭勞動的重要性
教育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而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補充,是社會教育的特殊部分,也是學生啟蒙教育的重要途徑,對學生個性心理特征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著學生今后身心的健康發展。
在各級各類學校的素質教育中,小學階段由于暫時沒有升學的壓力,因而它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總是被作為最先考慮的對象和試點而顯得尤為重要。家庭教育如何,直接影響到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由于小學生知識經驗較少,思維水平不高,尚不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他們仍然需要與父母保持密切的交往,從衣食住行到交友、學習,他們經常會遇到各種問題,隨時都需要父母的幫助和教育。走讀制是我國小學教育的主要形式,孩子接觸父母的時間要比在學校接觸學校教師的時間長,父母的教育和影響仍然是對他們起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家庭教育對樹立小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和勞動習慣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三、家庭勞動教育的意義
1.勞動教育能促進良好心理素質和道德品質的形成
“堅金礪所利,玉琢器乃成。”在汗水的揮灑中,在臟、苦、累的體驗中,學生才能逐步懂得“天將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從而培養堅韌不拔的意志,養成吃苦耐勞的品格,因此,必須通過勞動教育來培養學生的吃苦精神,提高他們的心理和思想道德素質。尤為突出的是,學生通過參加體力勞動,親身體驗到“一粥一飯之不易,一絲一縷之艱辛”,從而樹立起勤儉節約的意識,培養艱苦樸素的作風。
2.勞動教育同時還是審美教育
藝術素養是人文素質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通過使受教育者處于感官愉快、精神自由的狀態,于怡悅中獲得心靈的啟迪、道德的升華。從根本上來說,人類的審美感受產生于勞動,因為是勞動創造了美。面對勞動成果,作為勞動者一種創造的成就感油然而生,這是一股從心靈深處涌出的美的愉快而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所顯示出的充實的精神生活。可以說,勞動不僅創造了美的生活,也創造了美的感受,勞動教育是人類最原始也是最高尚的美育。
四、加強家庭勞動教育的探索
1.辦好家長學校,提高家長對子女參加勞動的認識
我們利用家長學校,對學生家長加強學生勞動教育的重要性的宣傳,學校設計了家長自測問卷,內容有:你對孩子參加勞動有何看法;你對孩子參加勞動的態度是怎樣的;你的孩子會做哪些家務勞動……統計結果令家長們很尷尬。我們通過一系列的勞動教育講座,使家長明白了簡單的勞動和讀好書之間其實并不矛盾的,體力勞動有時也是一種積極的休息,勞動過程是讓學生從不會到會,從領悟到掌握,這就是一個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轉換和運用過程,這便是素質教育。
小學生只有在直接參加勞動時,才能學會勞動。參加勞動愈早,對他們進行勞動教育愈有成效。兒童生來就有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如果不從幼年起就開始習慣于從事必要和有益的家務勞動,那么這種心理傾向就得不到應有的發展。小學階段不讓學生參與家務勞動,就會錯失良機,增加了成年后成為一個熟練而勤勉的富有創新能力勞動者的難度。小學生參與必要的家務勞動,能切身體會到勞動是生活的必需,是對家庭應盡的義務。家長委托孩子澆澆花,洗洗手帕、鞋襪及衣物,收拾玩具,抹抹桌椅等,有利于培養小學生關心他人、富有同情心、義務感等高尚的道德情感,養成有條有理的生活習慣。小學生與父母共同勞動,分工合作,各自完成指定任務,有利于培養小學生與人協同工作的合作精神,培養參加集體勞動的心理素質。
2.對學生加強家庭勞動教育
教育心理學表明,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是一個由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結合的過程,學生感性認識的來源是從學生主動參與親身經歷的各種活動中得到的。我們注重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的結合,在學校開辟生物角,紅領巾花圃等,在具體的勞動中培養學生認真負責,耐心細致,不怕困難的勞動態度。把課堂教育與家庭教育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并鍛煉了他們的人格,把課堂教育和各項社會實踐活動結合起來,有助于學生了解社會,提高了社交能力。我們切實感受到了開展家庭勞動教育研究所帶來的可喜面貌,孩子們在家校一體化的共同教育下,學會了一些基本技能,懂得了勞動的意義,學會了尊重別人,以及別人的勞動成果,并能體會勞動的艱辛。
家長們對孩子的家務勞動從小明確分工,比如讓一年級的孩子自己穿脫衣服,自己系綠領巾,系鞋帶,二年級的孩子自己整理書包,剝毛豆,三年級的孩子淘米,剝皮蛋,做涼拌豆腐,四年級的孩子幫助家長除草,洗碗,五年級的孩子會燒飯,做番茄炒蛋等簡單的菜,雙休日不妨讓孩子來一回小鬼當家,嘗嘗當家的滋味,在實際的過程中家長們可以充當助手和配角的身份,給予孩子恰當的勞動技能和安全的指導,既能讓孩子有鍛煉的機會,又能增強他的責任感。通過勞動使學生在實踐中邊做邊學,培養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創造思維和動手能力。
3.制作記錄卡,確保勞動時間和內容的落實
在綜合有關小學生現有勞動水平的基礎上,整理出一套自測問卷對小學生的勞動時間勞動內容進行對照測評,內容包括一年級:自己穿脫衣服、掃地、系綠領巾、擦桌子;二年級:整理書包、書桌、喂雞、盛飯、剝毛豆;三年級:淘米、剝皮蛋、洗碗、打掃房間;四年級:揀菜、買東西、宅前屋后除草、整理課桌椅、拖地板;五年級:燒飯、做菜、付電費、打掃房間、種植花草等等。并制作成學生勞動記錄卡,記錄卡上分別有學生參與勞動的時間和內容,其中家務勞動和自我服務性的勞動由家長簽名,集體勞動由伙伴簽名,公益性勞動由班主任簽名,確保了學生在勞動時間和內容上的落實,每周班會課上反饋一次,隊員們相互交流勞動體會。
4.以少先隊活動為載體,加強勞動教育
在這次課程改革中,已有的勞技課程在形態和名稱上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這是順應時展潮流,體現課程綜合化趨勢、與時俱進的一種改革嘗試。“勞動與技術”的名稱與以前的“勞動技術”名稱相比中間加了一個“與”字,這一方面表明了“勞動”與“技術”二者的聯系,另一方面又表明“勞動”與“技術”二者的區別,同時,“勞動與技術”作為一個整體出現,又體現了綜合的特征,是一種課程內部的“小綜合”。這種區分,有助于我們正確認識和有效實施作為我國基礎教育優秀傳統的勞動教育和日益受到世界各國青睞的技術教育。
勞動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優秀傳統,是素質教育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對培養學生勞動觀念,磨練意志品質,樹立艱苦創業的精神以及促進學生多方面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實踐中,有一段時間把學生參加體力勞動當成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主要方式,只關注它的德育功能和對人的改造作用,忽視了勞動教育所蘊含的豐富的教育價值。《勞動與技術教育實施指南》(國家制定的《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以下簡稱《指南》)立足于時代的發展,強調勞動教育中學生豐富的情感體驗,強調學生勞動觀念、勞動態度、勞動習慣的養成,以關注學生發展為本,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健體、以勞益美、以勞促創新的多方面的功能實現和勞動教育的多途徑實施與多學科滲透。
勞動與技術教育中所內含的技術教育,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職業技術教育,也不是專科院校所開辦的高度專門化的技術教育,它是指普通基礎教育階段進行的技術教育。我們的學生生活在科學技術瞬息萬變的時代,不斷變化的新技術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將更加廣泛、深刻和迅猛。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技術教育是未來社會成員基本素養的教育,是開發人的潛能、促進人的思維發展的教育,是人人都必須接受和經歷的教育。它是區別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標志,是現代教育具有“現代性”的重要支柱。揭開技術的神秘面紗,我們可以看到,技術世界蘊藏著豐富的教育價值。一項完美的技術作品本身就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歷史與邏輯的統一,是科學、道德、審美,也就是真善美的統一,也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統一。因此,技術教育對中小學生的發展有著廣泛而又獨到的教育價值。
新課程中的勞動與技術教育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形成了綜合形態的課程設置。過去,小學的勞動課、初中的勞動技術課是獨立設置的一門課程。新課程計劃中,勞動與技術教育是被列為綜合實踐活動中的一個國家指定性學習領域,這是課程形態上的重大變化。勞動與技術教育是跨學科的學習領域,具有內在的綜合特征。它綜合運用了數學、物理、化學、地理、語文、藝術、社會等學科的基本知識,同時也融合了經濟、法律、倫理、審美、環保等方面的教育視野。對學生來說,勞動與技術教育不僅是已有知識的綜合應用,而且也是新的知識與新的能力的綜合學習。在目前國際性的課程綜合化的趨勢中,勞動與技術教育綜合形態的推出,無疑是順應潮流的改革嘗試,它必將使勞動與技術教育的綜合性能和實踐品質得到展示。當然,在實施過程中還會遇到一些困難,還會有一些理念的碰撞,這有待實踐中進一步探索和完善。
(二)進行了課程內容的結構性重組。勞動與技術教育是最具開發潛力、最易受科技發展影響、最應該體現時代特征的開放性學習領域。在國際上,作為諸多國家基礎教育課程之一的技術課程已經成為一個包括勞作、手工、設計、家政、農業技術、工業技術、商業、職業準備等科目在內的龐大學科群。考慮到社會發展的進步趨勢、現實生活的客觀需要、學科發展的內在邏輯和學生身心的發展規律,《指南》在勞動與技術教育的內容結構上確立了勞動、家政、技術、職業準備等方面的教育內容,形成了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既有一定獨立性又有一定滲透性的內容結構。同時,根據初中和小學的性質、特點,進行了課程內容的學段定位,如在技術方面,小學確立為“技術初步”,初中確立為“技術基礎”;在職業準備方面,小學確定為“職業了解”,初中設計為“職業引導”。這充分反映了勞動與技術教育在內容上的現代性和開放性。
(三)建構了富有彈性的目標體系。《指南》提出了目標與內容分成基礎性和拓展性兩部分。基礎性內容是完成各階段勞動與技術教育目標的主要載體,體現了勞動與技術教育在內容上的結構性,對不同地區也具有條件上的普適性。而拓展性目標和內容是供各地選擇的,實施條件相對較高,有些內容體現了技術發展的方向性。不同取向的教育目標的提出,使
得各地方、各學校以及學校中的教師和學生作為課程內容的選擇主體成為可能。
(四)拓展了勞動與技術的學習空間。《指南》首次將簡易的技術設計、技術產品說明書的閱讀、簡單的技術作品評價,正式引入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勞動與技術教育的學習內容,農業技術的學習內容也從傳統的作物栽培和動物飼養向品種改良、技術試驗、產品貯存與加工、市場調研與營銷等方面擴展。勞動與技術教育學習內容在范圍上的拓展,必將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和改變學生的傳統學習方式,將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中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