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6 09:52: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討論交流材料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明確提出學生要具有日??谡Z交際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從某個角度而言,這些能力的實現又基本倚于課堂教學,而課堂討論交流又是實現這些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從其成因來看,語文能力的實現是需要外化或外顯的,而課堂討論交流正好能適應其外化的需求,并有助于提高各項外化能力?;谡Z文課堂討論交流對語文能力和目標的促進作用,本文就從語文課堂討論交流的有效功用予以展開。
一、能充分體現語文的人文性
“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品格,促進德智體的發展”,這一提法是語文的獨特使命之釋,從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來說更是充分體現出了語文的人文性特點。在語文課的課堂討論交流中,學生通過互相間溝通就有較多的機會就某一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在學生談自己的見解和主張之時,就能把自己的個性思考、處理事情的方式、待人接物的態度率直、自主、毫無拘束地展示出來。這從形式上來看顯得較為自由、活潑、靈動,能充分展現語文給學生留出的言論、思想的釋放空間;從其交流內容來看,學生更能把獨特領悟、個性闡釋、自身體驗充分地展現出來??傊?,語文的人文性特點所要求的學生的靈性抒發、個性舒展,在此種情形下是能自然而然、無需修飾地得以流露和展示的。
二、凸顯語文的工具性
其實在語文的人文性得以體現時,學生們相互間的溝通交流本身就是對語文工具性的最好體現,因為其中思想、
感受、經驗、教訓的交流過程的實現都是在借助語言文字這一工具的前提下完成的。
再就是《語文課程目標》明確提出“口語交際”是語文課程每一階段的主要目標之一。根據這一要求我們就應注重對學生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語言創新能力的培養。而語文課堂討論交流又恰好是語文工具體現的最佳途徑之一,因為課堂討論交流留給學生較好的鍛煉機會和足夠的交流和說話空間。在課堂討論交流的自由空間里學生可以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把自己的平時語言功底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同時學生在談自己的看法時,又可以進行語言的第二次加工,使語言組織能力和說話能力進一步地提高,并在此基礎之上進行語言再造功能的培養。
三、為學生營造出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我們的一些教師常說學生在課堂死氣沉沉,課堂氣氛猶如一潭“死水”,難以蕩起漣漪。從一方面來講,可能是我們的學生的確存在問題,在心理上有畏懼情緒或知識方面有缺失。但從另一角度來看,又極有可能是我們的教師沒有發揮好教師的引導功能,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其自覺、主動地加入到課堂學習中。基于此,語文課作為基本的工具學科就可有效地利用語文課堂獨特的討論交流的教學形式為學生提供一個平等對話的平臺,為學生營造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從語文課堂開始適應并習慣于交流。
而事實上,語文課堂作為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性平臺,是能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發揮個人才能的空間的,是能為學生提供毫無約束、自覺自主表達見解的機會的。只不過在具體的討論交流時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1.設置的問題時應是學生感興趣的;2.設置的問題要有討論價值;3.設置的問題是有一定現實意義和影射作用(內涵較深)的;4.設置的問題有助于開闊視野、探索思維領域。
當實現從學生的視角來進行問題設置時,學生便愿意自覺地投入到個性的展示和靈性的舒展中去,課堂討論交流的這種教學形式為學生提供了真正的機會和空間,真正為學生營造出了熱烈有序、活躍熱鬧、以學而論,為論而學(為自己能發表出獨特精辟的見解而融入到課堂討論交流學習中)的良好學習氛圍。
四、為習作提供有效保證
習作是語文能力的集中外顯,是語文綜合水平的展現,是語文實踐性的最好驗證。既然習作在語文中占如此重的分量,那么,除習作的專題課堂外我們的語文課堂中什么樣的課堂教學方式更有益于習作呢?我們都知道語文中的習作不是一朝一夕、一個專題就能解決的綜合性的難題,它是一個通過學生長期的積累、鍛煉才有可能解決的問題。除我們學生自己日常生活的積累和專題的訓練外,我想最有助習作能力的提高的恐怕就算課堂討論交流的這一形式了。
首先,討論交流能為習作積累素材。學生們在討論交流的時候,把自身的經歷、想法告訴別人的時候,別的同學就從他這獲取一些生活的經驗。同樣自己也通過此種方式從其他同學那兒取得生活的閱歷和別樣的人生經歷。
其次,討論交流能訓練寫作思維。學生們在討論交流時,為了使別人信服自己的說法,總會千方百計地找出自己認為站得住腳的理由和正確的觀點。而在說服別人的這一過程中他們總會注意說話的角度、用語的先后。其實這一過程就已使他們的思維得到訓練了,因為思維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總是在不經意之間就會表現出來,并且思維的敏捷與否、思維方式的獨特與否、思維的嚴密與否都會在交流和習作中體現。平時在交流中注意這方面訓練的學生在習作時他們的視野就會更加開闊,思維更加敏捷,并能打破固有的思維習慣進行寫作,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以《有朋友的感覺》為例,談談筆者用“導學案” 教學的具體實踐。
一、設計導入,呈現目標
精彩的導入與呈現目標,能為教學過程營造了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因此,筆者在教學中非常重視課堂的導入,每節課都精心設計導入。教學《有朋友的感覺》時,筆者采用多媒體導入新課,進而展示本課的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難點。
二、自主學習,夯實基礎
學生結合學案中的導學提綱進行自學,通過閱讀教材、分析歸納、梳理感悟,完成學案中的問題,用紅筆勾畫出重點,標記整理出疑點,以備課堂上集中討論。
1.瀏覽教材。粗讀教材中的內容,掃除障礙,構建對教材知識的整體感知。
2.精讀教材。細讀教材中的大字部分,對基本知識點和重點做好勾畫,對難點和不懂的知識做好標記。
3.基礎知識預習
(1)讀一讀“伯牙鼓琴,子期知音”的故事。思考該故事說明了什么?
(2)說說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分享有朋友的感覺。
(3)為什么說友誼促進個人成長?
(4)怎樣獲得真摯的友誼?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在學生討論交流過程中,教師積極引導學生緊扣教材、學案,對學案中的問題展開討論交流。各小組成員在組長的協調下,就自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做好巡視、檢查、督促的工作,指導小組的交流,同時收集學習小組無法解決的問題,為精講做準備。
1.課堂調查。向學生提問:同學們,你最好的朋友是誰?擁有這樣的好朋友是什么感覺?假如沒這樣的朋友,會是什么感覺?(與學生交流、探討)
2.小組交流。(小組內對基礎知識和重難點問題進行討論和準備,沒有找到的重難點和疑問的學生主動向同學請教)
3.師生互動。(針對重難點問題,學生分小組展示,教師啟發引導學生,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全班交流)
4.展示問題。根據教材28頁的材料談談以下問題:當你有了煩惱時,你最喜歡跟誰說?為什么?
(1)讀教材30頁方框里的材料,談一談:這些話給我們什么啟示?
(2)閱讀教材31頁的材料,談一談:①主人公方平遇到了什么煩惱?原因何在?②閉鎖心理的表現、危害及其解決方法。
四、構建知識,總結歸納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重難點是什么?請學生說說通過學案引領學習有什么收獲,哪些問題解決了,還有哪些疑惑。教師巡視,迅速收集整理疑難問題,進行小結。
五、鞏固練習,當堂檢測
教師組織學生獨立完成學案上的檢測題,再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展示,查缺補漏,使獲得的知識系統性和綜合性。
六、拓展提高,感悟生活
青春期的我們在交往中經常會遇到哪些問題?應該怎樣解決?
七、課后反思
學生在系統學完新知識后,及時反饋所學情況,有無疑問,及時記錄下來,以便教師摸清學生的學情,補充知識遺漏,調整教法和學法。
下面談談使用“導學案”引發的思考。
【關鍵詞】探索 交流 遷移 主題活動
一、探索——親自體驗、激發動機,讓幼兒成為活動的主人
1.問題情境中的探索。幼兒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每天都有許多新鮮的、有趣的事和物刺激著孩子們的各種感官,激發他們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傍B”是幼兒熟悉和喜愛的一種動物,他們喜歡一邊逗鳥一邊談論關于鳥的種種事情,如:“這只鳥喜歡什么顏色?”“它聽得見我們在說些什么嗎?”“鳥會像母雞一樣孵蛋嗎”。對于孩子的問題,教師不要直接給予答案,而要鼓勵他們通過各種途徑去主動發現、尋求答案。如親自養鳥、詢問家長、訪問養鳥人、查閱圖書、搜索相關網站等。在問題情境下的主題活動中,材料的收集就變成探索學習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在一次收集材料的過程中,有幼兒發現鴕鳥在吃一些小石子。“它為什么要吃小石子?吃了為什么不會生病呢?”其他幼兒也接著提出一個個新問題。圍繞著這些問題,他們又進行新一輪的搜索。在問題情境的推動下,收集材料也是孩子探索學習的一個過程。在大膽提問的基礎上,通過主動的探索活動自我發現解決問題產生新的問題進一步解決新問題,從而感受發現過程的艱辛,體驗發現后的喜悅,推進探索的深入。
2.操作體驗中的探索。皮亞杰的有關認知發展理論提出:“幼兒必須通過自身活動去發現、認識客觀世界,不斷構建、完善自己的認知模式。”因此在主題活動中讓幼兒親身經歷操作、探索過程顯得尤為重要。有次我班的走廊里有只壁虎,幾個男孩非常想抓住它,但又害怕會咬到手。孩子們思索了許久?!澳霉P按住它,它就不會走了,也不會咬到我們?!庇腥颂岢鼋ㄗh。一個比較大膽的小朋友眼疾手快地用筆按住了壁虎的尾巴,壁虎不斷地搖擺著尾巴奮力掙扎著想要逃。一會兒壁虎的尾巴斷了,一動不動地趴著像是死了。小朋友驚呆了,都傷心地立在原地。好一會兒,壁虎又有一點動靜了?!八鼪]死,我們快想辦法抓住它,給它養傷!”“用瓶子試試它會不會爬進去!”他們一下子拿來了好幾個瓶子放在壁虎的四周。這辦法還真管用,沒多長時間壁虎就鉆進去了。抓壁虎成功了,接下來的兩天,他們天天捉蚊子給壁虎吃。兩天后他們發現捉來的蚊子只要是死的壁虎都不吃。“怎么樣才能讓它吃到活的蚊子,我們又不用花那么多時間去捉蚊子呢?”圍繞這個問題,孩子們進行了一次次的試驗:為了讓蚊子自投羅網,他們給壁虎建了一座用細細欄桿圍合著的“房子”;為引蚊子上鉤,他們想出在房子里放上糖、蜂蜜、菜、飯等等;他們還想到用蜘蛛網幫助壁虎把蚊子粘住……過了一段時間,正值悶熱的夏季,晚上常有很多的飛蛾,他們馬上聯想到可以在壁虎的房子里放手電筒,晚上亮著燈飛蛾就會飛進去,壁虎就可以輕松地捉住蚊子飽餐一頓……
在“可愛的壁虎”這一生成的主題活動中,孩子們在實踐中一次次實驗、改進,在錯誤失敗中積累經驗。實踐操作中他們思維活躍,想法有創意,心情特別愉快、自豪,探究事物的勁頭一點不輸科學家。幼兒在操作中成為環境資源的利用者與挑戰者,他們不再是外部環境刺激的接受者和經驗的存儲器。操作、體驗,給了幼兒想象、創造的最大空間,幼兒在不知覺中進行探索性學習,獲得各種有益的經驗。
二、交流——重新思考探索的過程和發現,分享經驗、發現問題
1.討論交流中生成主題活動內容。當孩子們聚在一起時,日常生活中的瑣瑣碎碎,就會從他們的嘴里源源不斷地流露出來。如一段時間,孩子們總是聚在一起討論他們的運動鞋,從最初比較鞋子的顏色、鞋帶的系法不同到鞋底花紋的各異、鞋子號碼數字的不同、所用材料的不同。一次午餐后的自選活動,七八個孩子都圍著瑤瑤問長問短,向瑤瑤探聽有關她早上去醫院拔牙的經驗、見聞。再如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孩子們從電視上看到災區的慘狀,對地震所造成的后果非常震驚,在腦海里留下了有關地震的深刻印象。那些天他們常常談論汶川地震這一事件。根據幼兒的討論,我們不難發現幼兒的興趣所在,作為一個傾聽者,只要仔細辨別,就不難發現其中有價值的東西,以此來作為主題活動的內容的來源。
2.討論交流中完善想法,獲得經驗。知識是在孩子們的探究之后的討論中形成的。如主題活動“鳥類大家庭”中,孩子們對企鵝為何不怕冷的原因各自進行探索之后,引發了一場激烈的討論。有的說是因為它有厚厚的羽毛;有的說是因為它全身都有一層脂肪;而有的則說是因為它從小就長在寒冷的地方,習慣了就不怕冷;有的又說是因為它有一個很溫暖的家。孩子們的觀點在討論中相互作用和碰撞著。討論交流是幼兒間相互啟迪、分享經驗和體驗成功的過程?;顒又校涣魇且粋€不容忽視的環節,無論是其形式,還是其內容,以及交流活動所產生的意義,都有其充分的價值。
三、遷移——創造幼兒運用、拓展經驗的機會
1.遷移到各類游戲中,拓展經驗。主題活動中,我們十分強調鼓勵幼兒與周圍的人和事物通過有意義的方式互動,將經驗遷移到游戲中是最好的表現方式。例如在“安全教育第一周”主題活動中,孩子們又自發生成了“警察”“119消防大隊”游戲。在活動中他們游戲的情節極其豐富,幼兒相互之間的對話更是把主題活動所得到的經驗體現得淋漓盡致。由于這些游戲內容是在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遷移得來的,他們玩起來就十分逼真、投入,游戲中的角色意識增強了,游戲水平大大提高了,各種有益的經驗得到拓展。
2.遷移到實際的生活,回歸社會。幼兒是生活中的人,他們所感知的、所學會的一切知識、經驗,最終都要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回歸社會。如“安全教育第一周”的主題活動中,當幼兒知道有些物品和有些行為會引起火災時,他們在生活中就顯得格外注意。不少家長反映,孩子在家經常監督爸爸抽煙時要注意安全,交代媽媽煮完飯要隨手關好煤氣閥等。
在主題活動中,我們應尊重孩子的個性,滿足孩子的需要,鼓勵孩子嘗試和探索的行為,激勵孩子富有創意的思維,引導他們用各種方式展示探索成果,遷移在主題活動研究中所得的經驗。
【關鍵詞】初中歷史 小組合作 課堂教學
在以往的教學中,鑒于學科的理論性,我們倡導“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方法,一度忽略學生的主體性,使其陷入“被動式”的學習,成為接受知識的容器。針對這一情況,我們要從根本上解決,借助小組合作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培養其主動學習,積極參與的意識,充分挖掘個人潛力,在合作學習中不斷提升,深化學習,促進學科發展。
一、合理分組,精選課題,優化學生合作學習
科學合理的分工是開展合作學習的重要前提,作為課堂的主導者,我們要指導學生做好這一點,從小組構成、角色分工以及討論內容出發,促進學生順利開展學習活動,讓其實現優勢互補,優化學科的同時能創新學習,促進自身發展。
目前,合作學習的模式被廣泛運用,教師習慣讓學生針對某一問題展開討論,讓其以小組的形式交流互動,匯報成果,但是結果大都不盡如人意,究其根本是因為我們過分注重活動結果,忽略了過程,導致學生合作浮于表面,真正交流思考的時間少之又少。為此,我們要重視小組的合作過程,借助合理的分組有效監控學生活動,讓合作學習真正有效。一般,在分組時我會盡可能地尊重學生意愿,讓其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組員,然后我再根據整體素質進行調節,讓每組都有不同的角色擔當,確保合作學習順利展開。分好小組后要挑選組長,負責分配任務,協調活動,促進學習任務的完成。此外,我們在討論內容的設計上要花功夫,以此優化學生的合作學習。
二、創設情境,營造氛圍,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不喜歡歷史,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枯燥壓抑的氛圍嚇到,覺得老師講課對著書本,不是背就是記,很無趣。為此,我們就要善于創設情境,借助氛圍的營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其對歷史學習的看法,提高課堂效率。
通常,我會利用問題、史料故事以及歷史人物來創設情境,讓學生借助文字融入教材,跨越歷史的鴻溝深入探究,近距離地觸摸、感悟,收獲獨特的學習體驗。比如,我在教授《百家爭鳴》一課時,就采用了創新模式,隨機選擇一組學生做“老師”,讓其充當我的角色參與合作學習,站在學生思考的角度去指導、評價合作學習,優化合作學習。首先,我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依據教材思考歸納春秋戰國時期各個思想家的思想。然后,由指定小組上臺講解教學內容,指導學生思考,接著,學生就針對我的問題展開討論,指定小組在一旁傾聽、評價。最后,結合各組的討論結果,采用表格的形式進行整理,將全班的學習成果歸納在一起,方便學生相互借鑒。
三、鼓勵思考,活躍課堂,促進學生有效合作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積極開展合作學習時,不能忽略學生的獨立思考。要知道,有效的合作學習是建立在學生良好的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的,學生只有充分地思考,在思考中發現問題,才會有與他人討論交流的動力。為此,我們要注重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不斷活躍課堂,實現學生間的有效合作。
比如,在講《》一課時,我就在教學前設計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環節,借助問題的設計讓其迸發思維,做好討論探究前的熱身活動。首先,我提問他們:“是不可避免的嗎?”學生聯系到歷史背景一致表示肯定,緊接著我就問其原因,引導其借助獨立思考深入探究問題,學生跟隨我的指導,意識到鴉片是幫助英國人牟取暴利的“捷徑”,通過這一途徑他們可以順利打開中國大門,向其推銷工業品、掠奪原材料,開始瘋狂地擴張。當這一行為受阻后,必然會挑起爭端,戰爭在所難免。學生經過這一思考,不僅對有了深刻的了解,還生發了更多的疑問,在之后的合作學習中能更快更好的融入。
四、討論交流,指導探究,提高學生課堂效率
討論交流時合作學習的重要環節,也是開展合作學習的關鍵所在,是整個學習的模式核心。因此,我們要注重這一過程,提供機會讓學生充分交流,促進其相互交流、借鑒,實現學習思維和方法的交互。我們在一旁可以適當地指導,幫助學生明確方向,推動討論探究。
比如,在講《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課時,我就緊扣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步步深入,深刻理解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影響。上課前,我設計了小組預習的環節,讓其有個初步了解。隨后,我就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討論探究三國之間有什么關系?為什么會出現時而聯合、時而對抗的現象?學生針對我的問題展開激烈的討論,一方面能有效解決問題,深化知識,一方面能形成良好的思考習慣,提升學習效率,一舉兩得。最后,我們要讓學生表達意見,讓其有自我展現的機會,在班級的大舞臺上勇敢的創新、交流。我們要在一旁認真地傾聽,適當地指導,針對學生某些想法作深入的挖掘,促進學生學科提升。
關鍵詞:歷史課程 交流式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c)-0085-01
隨著歷史課程教學的改革,新的課程內容教學標準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的教學更注重老師與學生的交流互動,相互學習和共同發展。交流式教學是目前大多數高中歷史老師采用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通過學生和學生之間,老師和學生之間平等的互動交流,共同討論歷史問題,可以極大的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提高教學的效率。利用交流式教學,學生們可以充分展現自己的思路,見解和認識,同時聆聽和學習他人的觀點和意見,從而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1 交流式教學在歷史課堂中的作用
1.1 啟發學生思維,因材施教
由于歷史課程的理論性較強,如果只是歷史老師一個人在講述課程內容的話,則容易使得整個課程枯燥乏味。而交流式教學方法則可以有效的活躍課堂氣氛,使得整個歷史課程變得生動有趣。通過學生與學生,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思維和發散思維。因此,交流式教學可以起到啟發學生思維的作用。根據交流式教學的特點,循序漸進,漸漸引導學生進行思維擴散,大膽提出自己的觀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潛力,提高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從而為學生以后的歷史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由于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所不同,老師在進行交流式教學式既要考慮到優秀的學生,也要兼顧后進的學生。比如在進行老師與學生問題討論的時候,可以多鼓勵后進的學生參與討論,并且根據他們的能力設定討論的范圍等,這樣可以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讓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能力都有所提高。
1.2 平等教學,加強學生參與度
在歷史課程教學中,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達到平等民主教學的目的, 讓學生沒有負擔的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在交流式教學方法下,學生可以自由輕松的參與課堂的討論,發揮豐富的想象力,創作新的思維或見解。
一種好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快樂的學習,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獲得知識,同時學生的思維可以到達最佳的狀態,而相應的智力能夠的得到充分的發展。交流式教學方式可以給歷史課堂創作一個平等民主,自由輕松的學習環境,學生可以在這樣的氛圍中暢所欲言,敢想敢說,而不需要戰戰兢兢,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等。這種教學方式還可以促進學生以后領導力的提高,對日后的成長大有裨益。另外,民主平等的教學,能夠使得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高漲,從而有效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2 交流式教學實施方法
2.1 課堂辯論實施
歷史課程需要陳述和記憶的內容比較多,因此課堂教學容易沉悶,沒有活力。而通過課堂辯論的方法,讓學生互相爭論和表達各自的觀點,可以使得整個課堂氣氛活躍起來,讓更多的學生自己的加入歷史課程的學習和討論中。通過歷史內容辯論的方法,鼓勵不太積極的學生自主參加到這種活躍的學習氛圍中,讓那些善于思考的學生組織辯論,加強他們的學習領導能力,以及從不同角度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梢钥吹剑n堂辯論,可以使得學生的觀點見解更加開闊,思維更加活躍。歷史教師可以采用在每個課程單元結束后用一節或兩節課的時間,舉行上單元歷史課程內容的辯論討論,可以是針對某一歷史人物的評價進行辯論,也可以就某個歷史事件的影響進行辯論,這樣既方便了學生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記憶,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辯證能力,認識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豐富多彩的知識面貌。在進行辯論的時候,學生們之間還能夠學會團隊合作能力,創新思維的能力,這些對高中其他課程的學習都有幫助。
2.2 問題思考討論方法
在交流式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采取分組討論的方法加強學生對歷史課程的參與度。對于分組討論,可以是固定幾個同學為一組,也可以是學生自主尋找組員進行討論。學生可以結合歷史課內外所了解掌握的歷史知識,利用分組討論和匯總,對歷史課程上的各種討論問題有一個更清楚全面的認識。因此,通過分組討論法,既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又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和思維能力,并且可以使得學生能夠就某一歷史問題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和了解,各抒己見總能聽到別人對歷史的見解,同樣也培養了學生間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2.3 材料引導自學法
在老師和學生交流式教學的工程中,可以采取材料引導自學的方法,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綜合能力。在歷史老師進行授課前,可以分發一些材料給學生自己去理解和思考,然后老師通過提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總結材料的內容,觀點,并啟發學生獨立思想,得出自己的新的想法或見解。老師根據每個學生對同一問題得出的不同觀點,與學生進行討論,并且讓學生們可以就不同觀點進行交流互動,促進其思維發散。通過材料引導自學的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可以使得歷史學習過程更輕松有趣。
3 結語
交流式教學方法可以使得學生積極互動參與課堂知識的討論和思考,促進共同發展,并且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通過交流式教學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創造一個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不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S].2003, 4.
[2] 廣東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歷史教學指導意見[Z].2005.
新課程積極倡導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問題解決式探究則是語文學科中開展探究式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主要強調以問題解決為中心,多種學習途徑相結合,強調學習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如小組討論),強調外部支持與引導在探索學習中的作用(如教師的引導與促進作用)。結合實際大膽開展開放式作文教學,有利于促進學生對探究式學習方式的掌握與運用。
教學目標
1. 通過看、議、訪等方式了解家鄉(舊城)的發展變化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通過習作,發展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3. 滲透熱愛家鄉、愛護環境的思想感情。
教學流程
一、貼近生活,談話導入
同學們,你們去過哪些地方旅游?哪些旅游點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游覽過天星森林公園(位于舊城天蓬,國家級森林公園)嗎?請你談談旅游后的感受。
【學生的家就在舊城,提起舊城,又有誰會不熟悉呢?這樣立足于學生熟知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探究身邊的現實問題,有利于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暢談見聞,引出問題
教師:
1. 你對我們自己的家鄉――舊城了解嗎?
2. 看圖片,說說近年來舊城的變化情況。
生1:舊城森林覆蓋面廣(森林覆蓋率46.7%),但水土流失嚴重。
生2:聽長輩們說,舊城曾經有著名的風景點。包括“龍鳳(寺)對犀牛(山)”、“磨盤(山)對張口(石)”、“雞心(山)對(山)”、“魚跳龍溏頭”??梢娕f城風景名勝眾多,但因為水土流失嚴重而缺乏保護,因此好的旅游點不多。
生3:舊城旅游特產開發不夠……
【通過看圖及交流,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習慣與能力】
三、討論交流,引發思考
你認為保持好舊城的水土有什么好處?應該怎樣搞好舊城的森林資源旅游性開發?(學生討論交流)
【學生的探究離不開教師的指導與同學之間的合作。教師把問題拋給學生后,引導學生通過思考后加以討論交流,可以獲取更多的探究消息,為解決問題做好更充分的準備】
四、制訂計劃,實踐探究
教師:你們認為要開發舊城旅游區,可以從哪幾個方面來解決???
引導學生圍繞探究的問題制定計劃并分小組進行探究實踐(安排一周的時間)。
【教師引導學生把問題分解,考慮可以從哪些地方獲取信息,以獲得幫助,并圍繞問題制定一份可行的探究計劃。當學生在實踐中遇到困難或障礙時,教師可提醒學生調整方式,或提供信息來源的渠道。如果學生對舊城文化的了解僅限于詢問家長,造成信息來源單一,內容大同小異,語言過于成人化,并不能引發學生興趣。針對學生認識的粗淺,教師可建議他們與政府的相關人員取得聯系,也可以在家長的陪同下采訪一些老年人,了解舊城的民風民俗、神話傳說。這樣便可使外部支持與引導在探究學習中的作用得到更好的發揮】
五、分析解決,習作成文
學生完成實踐探究后,小組交流并匯報探究的信息和認識,教師引導學生反思探究過程,評價信息來源可靠性,找到問題解決的方法,完成問題研究的成果。如一份研究報告、一份建議書、一封信等。
【本節課的重點除了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實踐外,還在于訓練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因此,在學生完成探究實踐之后,還應指導學生以書面的形式,選擇自己喜歡的表達方式把探究的過程與結論恰當地敘述出來】
關鍵詞:討論 交流 組織 引導 能力
在新課程教材編寫中,“討論與交流”是魯科版物理教材特別突出的欄目之一,是依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精神而編寫的,這是新課程的一大特點,也是新課程的一大亮點,這些內容的設置為“討論法”這一教學方式的進行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和資源。比較傳統的授課模式,討論法教學能更有效地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確保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一、討論法教學法的內涵
討論法教學法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全班或小組成員圍繞某一中心問題或某一現象朝某特定方向,在師生、生生之間進行信息的多向溝通與反饋,激發學生形成對某一問題較為一致的理解、評價和判斷的一種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的教學方法。可以說,沒有討論交流,就沒有合作學習,合作是討論交流的基礎。討論與交流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通過討論中的競爭、辯論、合作、問題解決,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啟發、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從而達到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所學的知識,提高了教學效果。教師在討論交流中主要充當討論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指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二、討論法教學的主要功能
(一)改變態度,培養集思廣益的技能
課堂的討論與交流,能使學生對同一問題不同觀點的利弊都有所思考,進而改變自己片面的觀點和態度,最后作出正確的判斷和抉擇。由于許多問題的解決不是單靠一個人的聰明才智就能辦到的,這就要求學生在討論中要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能對別人的意見做出客觀的評價,并能通過集思廣益形成自己的觀點。
(二)啟發思維,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
學生的創造性不一定都是邏輯思維迸發出的創新火花,它也往往是在熱烈互動的氛圍中和在相互討論的啟迪下迸發出來的,是一種群體共生效應的產物。教師通過質疑問難來引發學生討論,討論過程要求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并且要學會用事實、概念、原理等進行理性的分析、推理、判斷,明辨是非,這有利于啟發學生批判性思維意識,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創新能力、與人科學交流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設計恰當的問題情境供學生討論與交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養和訓練學生能力方面的內在因素。
(三)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真正參與物理課堂教學
采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方式展開討論與交流,討論過程要求學生對各種信息進行獨立的分析、推理、判斷、評價,互相啟發,取長補短,弄清是非,對方錯誤觀點,提出自己正確的觀點,最后達成共識。這樣的教學過程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真正參與了課堂教學。
(四)解決問題,獲取新知
問題討論是消化課本知識的重要過程,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和結合教材特點,設置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情境,以啟發學生的思維為核心,組織、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討論與交流,培養學生在討論交流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取新知。
三、討論法教學的類型
(一)師生討論,教師主要充當引導者的角色
對于一些難度較大,理論性、邏輯性、抽象思維性、量化性都非常強的教學內容,在討論過程中如果沒有教師的適時引導是無法在課堂中完成教學任務的。在教學中,教師可針對知識的重難點,憑借課文中重難點的內容,設計與其相關的物理情景,妙置疑問。當問題確定后怎樣引導學生討論是教學中的關鍵。
例如,在“人造衛星,宇宙速度”這一節教學中教師以問題情景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設計一個方案,使拋出的物體不落到地面上來。這個課題與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產生強烈的沖突,課堂氣氛也立刻活躍起來。教師這時要確保學生的討論時間。學生從平拋運動的規律出發,認識到要使拋出點更遠,只有增大拋出高度延長落地時間,同時增大拋出的水平速度,直到使拋出物體的速度滿足圍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的速度,而萬有引力正好提供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這時物體就不會落到地面上來。教學實踐中會發現,這個過程需要一段時間的感悟和理解,才能使每個小組在相互合作中探討出這個方案,推導出人造衛星的運行速度。在這個基礎上告訴學生,這就是牛頓人造衛星的原理,此時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可以與牛頓相當,這時學生的內心是喜悅的,這不僅是因為人人參與了課堂討論,親身體驗了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更是因為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成功。
(二)生生討論,教師主要充當組織者的角色
對于技能、體驗性目標要求并不高的教學內容,教師可組織學生通過個別同學之間、組與組之間、小組內部之間的討論與交流來完成一些難度適中的學習任務。對于這樣的教學內容,有經驗的教師都很注意通過質疑問難,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在這些問題面前相互切磋、討論爭辯、明辨是非、自求自得、探索思悟。這種通過學生之間的橫向交流與討論可收到互相啟發,互相影響,互相補充的良好效果。
如在“萬有引力”這一節教學中,教師用多媒體課件顯示兩幅畫面:一幅畫面有成熟的蘋果從果樹上落下的情景;另一幅畫面有一棵蘋果樹,樹梢末端掛一個月亮。讓學生根據兩幅畫面的情景展開聯想,教師適時組織學生討論兩幅畫面中蘊藏的與物理知識有關的問題:“蘋果為什么從樹上掉下,而不往天上飛?”“若蘋果樹長得和月亮一樣高,蘋果還會落地嗎?”“月亮不就是一個巨大的蘋果嗎?月亮為什么不會落下來?”對于這些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學生必須通過一定的討論、分析、研究才能解決,才能最終得到萬有引力定律。
四、討論法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一)要緊扣課堂主題
物理教學的每一堂課都有一個主題,所討論的問題必須緊緊圍繞主題展開,緊扣重難點和關鍵,要讓討論的焦點落在對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理解上,對物理過程的分析和對物理現象的解釋上,同時設計成一個遞進式的、由淺入深的問題,使學生很快進入問題所設置的物理情景中。
(二)要實質的交流,不能流于形式
必須建立積極的相互依賴關系,避免出現表面上探討很熱烈,實質上卻是小組活動不協調,甚至是混亂的場面。教師應確切考查小組各成員是否真正參與到有著明確的討論主題中去;小組各成員是否分工明確、是否互相支持、相互配合;學生之間的信息是否真正地得以溝通與反饋。
(三)留足讓學生討論的思維空間和時間
調查研究發現,讓學生自己動腦發現問題、提出質疑,激發討論爭辯,會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這種學習效果要勝過教師直接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這就要求教師要徹底拋棄“題海戰術”,構建“以人為本”的教學平臺;要求教師在課堂傳授知識時應留有余地,要把思維空間留給學生,同時還應注意適時地把思維的時間留給學生,為學生創造發現問題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機會和條件。
(四)要善于啟發誘導,適時點撥
善于引導學生,但決不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指明學習的路徑,但決不直接把最終答案呈給他們。當學生具備了“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時,設計出一些多思維指向、多思維途徑、多思維結果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和交流,并注意適時點撥,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