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勞動與教育的關系

勞動與教育的關系精品(七篇)

時間:2023-07-07 16:10: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勞動與教育的關系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勞動與教育的關系

篇(1)

關鍵詞:成人教育 勞動力市場 勞動力市場分割

如果把成人教育機構比作一個工廠,那么它的發展能力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原材料市場,即生源市場;另一個是產品市場,即勞動力市場。當某類職業的價值在勞動力市場上得到認同時,這個信息會使潛在的受教育者產生到成人教育機構學習的愿望,從而形成了成人教育機構對受教育者的吸引力;而成人教育機構通過自己的培養手段,使其畢業生得到勞動力市場的認可,從而形成了成人教育機構對勞動力市場的吸引力。

一、成人教育要為勞動力市場服務

成人教育要圍繞著勞動力市場對人才種類和數量的需求量來展開,根據市場需求有計劃的確定人才供給和人才培訓。就人才市場而言,任何一類人才短缺,都只能是暫時的。這就要求培訓機構要及時的經常性的搞一些市場調查和市場預測,并根據勞動力市場上各專業工種的供求關系變化不斷的調整自己的培訓計劃和科目設置,市場環境下的成人教育機構有著不同于其他學校的特殊性,它既是服務機構,又是獨立核算的經濟實體。它既要取得為社會培養有用之才的社會效益,也要謀求保障自身生存發展的經濟效益。這就要求成人教育必須要以勞動力市場為中心,有計劃,有理性的開展。離開了勞動力市場,成人教育就成了無源之水、無土之木,閉門造車,必然會走向失敗。

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眾多的培訓機構不約而同的搞“扎堆式”的教學,即社會什么類型的人才最搶手就從事該類人才的培訓,早開始的自然會收到一定的效益,跟風而上的只能是賠本賺吆喝。本世紀初,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專業技術人才一路走紅,譬如數控機床、汽車維修、焊工等高級技術更是搶手,在勞動力市場的競爭中,已有人開出年薪15萬的天價。正因為社會有對這方面人才的需求,于是各類培訓學校,培訓機構應運而生,著實火了一陣子。然而,好久不長,隨著各類培訓學校的不斷涌現,優勝劣汰的法則逐漸顯示出它是無處不在的,火爆的培訓行業亦是如此。一些規模小,培訓項目單一的學校由于找不到學員而紛紛倒閉。

二、勞動力市場對成人教育的影響

改革開放后我國的就業制度經歷了一個由統包統配制向勞動力市場轉變的過程。這是市場經濟的必然選擇。但是,勞動力市場并不是完美無缺的。目前我國雖然已初步形成了充分發揮勞動力市場配置勞動力資源基礎性作用的局面,但由于勞動力市場自身的局限,再加上一些計劃經濟的痼疾還沒有得到完全根除,因此,勞動力市場存在著許多分割狀態。主要表現為:一是城鄉分割。由于城鄉居民在戶籍、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還享受著不同的待遇,進入城市的農民工無論生活還是工作都居于低端的狀態。二是行業分割。一些高待遇的行業或企業人為設置障礙阻止非本系統的人員自由進入。三是體制分割。一般在企業內部存在著兩種用工制度:一種是工作相對穩定的“正式員工”,另一種是“臨時工”。這兩種員工在工資、福利、醫療、退休等方面都享受著不同的待遇。四是人才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的分割。我國勞動力市場在整體上被分割為兩大部分,一部分主要是由干部和專業技術人員構成的人才市場,另一部分主要是由工人構成的勞動力市場。人才市場由于設置了高文憑的進入門檻,事實上已經堵住了其他人員的進階之路,從而構成了兩者之間的不可逾越性

勞動力市場分割對成人教育吸引力所造成的影響,我們可以從兩方面進行分析。一方面,城鄉分割、行業分割、體制分割等現象應該說對包括高等教育在內的整個教育領域都帶來了影響。但相比而言,對成人教育造成的影響尤為嚴重。因為由這些分割所造成的低端工作領域的勞動者大都是農民工和城鎮弱勢群體,而這些群體及其子女正是成人教育的教育或培訓對象。另一方面,人才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的分割,則直接在教育領域內部造成了分化,形成了對成人教育的歧視,使成人教育相對普通教育成為二流教育。

人才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的分割對成人教育吸引力所造成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從進入機制來說,目前由于人才市場設置了極高的進入門檻,事實上已阻斷了成人教育畢業生進入的可能。但是,普通教育的畢業生卻可以以“高職低就”的方式通暢進入勞動力市場,而且借助于社會的“學歷偏好”,還可以取得好的工作或者高的薪酬。這樣就形成了普通教育對成人教育的“擠兌”效應。

由于市場分割所造成的上述種種現象,不僅使農村和城鎮弱勢群體通過接受成人教育來改變自身生存狀況的希望破滅,反而給成人教育帶來了有可能成為“階級再制”工具的危險。人們對成人教育喪失信心后,反過來又會把希望寄托在普通教育身上,這樣會進一步加劇已趨病態的“文憑熱”,造成教育過度與浪費,給受教育者增加不必要的經濟負擔和機會成本。因此,市場分割不但對成人教育本身造成了歧視,而且還影響到了整個社會的公平、公正與效率,從而極大地影響了成人教育的吸引力。

正確對成人進行評估,正確看待成人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相對地位,正確取舍公平的價值,這就是我們急需的“職業教育理性”。只有具備了這個理性,才能知道勞動力市場和成人教育自身何者可為,何者不可為;何者眼前可為,何者長遠可為。從而也才能從根本上為成人教育的發展找出現實的路徑。

三、對成人教育發展的幾條建議

1、適當控制發展規模,穩步提升教育質量。

篇(2)

論文摘要: 服務是人類在分工協作下既為自己更為他人的一種勞動,其主客體之間是平等互動的關系。作為社會勞動重要組成部分的教育也是一種服務,這種服務的提供者是學校,消費者是學生。教育服務理論引發學校管理理念的變化,服務是教育管理的一種手段,應成為教育管理的一項重要職能。學校處于市場環境中,校長不僅僅是一個“管理者”,更是一個“經營者”。教師是學校教育產品的直接銷售者,以教師為切入點分析體現服務理念的學校管理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一、服務是什么 

 

服務源于日語“ふくむ”,日語關于服務有兩個詞語,現代日語將“服務”解釋為服務、供職、侍奉、服役、報效國家等;將“service”解釋為服務和保養、工作和勤務、輔助和裝置等。英文對service的解釋較為廣泛,大致包括服務、貢獻、幫助,非生產性勞動的服務性事業及售后服務,服侍、侍奉、仆人地位或職業,被使用、兵役、服勞役,以及政府部門和公共設施等。2002年出版的《現代漢語辭典》將服務解釋為:“為他人或公眾的利益或為某種公益事業而工作。” 

從以上的解釋中我們可以看出“服務”一詞內涵深刻,主要有以下特點:第一,服務本質上是人類在分工協作下既為自己更為他人的一種勞動。在服務行為出現之前勞動就已存在,而服務活動則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了有明確的分工協作意識以后才出現的一種勞動形式。在商品經濟下,由于社會分工,勞動產品不是直接用來滿足自己的需求,而是為了滿足他人的需求,使產品生產者相互依賴,在產品賣出后,個別勞動得到社會的承認而變為社會勞動,這時的勞動就具有服務的性質,因此,社會勞動就是服務。第二,服務是人類的一種基本勞動形式,是經濟社會關系的載體。只要存在分工協作,只要有社會勞動,服務就存在。可以說,任何人的活動從本質上看都是在為他人、為社會提供服務,人是服務活動的主體和客體,服務者和被服務者之間的關系是人與人的關系,也就必然體現人與人的經濟社會關系。第三,服務主客體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從而體現出人與人經濟社會關系的平等。自原始社會時期存在有分工協作意識以來,人類的勞動就變成了服務,但仆人地位、侍奉、被使用等的解釋表明了服務提供者地位的低下,即使是現代社會,一提到服務,服務客體也會“俯視”服務主體而產生一些被抬升的“良好感覺”。服務在人類文明中處于扭曲狀態,是有其歷史淵源的。奴隸社會末期,生產力的發展促使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被統治者為了生產和生存不得不為生產資料占有者從事一定的無償勞動,勞動不再是自由自覺自愿的,這使服務活動主客體之間所體現的勞動關系產生了不平等。但不平等并不是服務的內在屬性,只不過是后來不平等的勞動關系將服務關系平等的本意扭曲了,使人們對它形成了偏見,也使服務一詞產生了服侍、侍奉、仆人地位的附帶意義,與貢獻、幫助、報效國家的解釋相比有明顯的落差。第四,服務主客體之間的關系是互動認可的關系,其前提條件是一種責任。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類的個別勞動轉化為社會勞動,這種轉化過程是個別勞動被社會所認可而產生的個別勞動與社會勞動的互動過程,也是服務關系主客體之間互動認可的過程。而互動認可必然強調服務提供者的責任,責任是互動的前提條件。由于分工協作,服務者與被服務者的角色在不斷轉換,我為你服務,你為我服務,從而形成了服務共生的人類生存關系結構。 

 

二、教育管理是一種服務 

 

根據以上對服務概念和內涵的解析可以看出,作為社會勞動重要組成部分的教育也是一種服務。教育服務理論是教育產業理論的主要內容之一。目前,關于教育是一種產業的觀點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可,但是關于教育這種產業的“產品”究竟是什么,卻存在不同的看法。教育服務理論的基本觀點認為,教育服務是教育產品,教育服務產品的生產是教育產業的核心,學校作為教育產業的主要生產機構,其基本功能就是提供教育服務產品;教育服務產品是商品,它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圍繞教育服務發生的供求雙方的交換關系形成了教育市場;在教育市場中,交換雙方的主體是學校和學生。學校是教育服務產品的生產者和提供者,學生則是教育服務產品的消費者和需求者,學校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從經濟學角度看是圍繞教育服務產品所發生的商品交換關系。 

馬克思經濟理論中關于“服務商品”的論述十分精辟地指出:“有些服務是訓練、保持勞動能力,使勞動能力改變形態等等的,總之,是使勞動能力具有專門性,或者僅僅使勞動能力保持下去,例如學校教師的服務、醫生的服務……”[1]這一論述告訴我們,不論學校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育人”還是“培養和發展勞動者的勞動能力”,其經濟本質都是通過老師的勞動、其他教育環節和教育環境向受教育者提供“教育服務”的過程。教育服務是一個包含豐富內涵的活動過程,教師的課堂教學、課外輔導,學校的校園文化、環境建設等都是教育服務所涵蓋的基本要素。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活動是教育服務的“生產”,而學生的受教育活動則是教育服務的“消費”。學生向學校交納學費是為了換取教育服務的消費權,學校收取學費就有義務向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這是發生在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教育服務商品的“交換”。 

教育服務理論所引發的教育觀念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學校從“育人”的場所變成了“教育服務產品”的生產機構;第二,學校和學生的關系從“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變為教育服務產品的提供者和消費者,服務者和被服務者;第三,學校被放置在市場環境中,學校和學校之間的關系從合作轉變為競爭。以上這些觀念的變化盡管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教育活動本身的規律性,但足以導致學校管理理念的變化,教育管理過程應該是一個為生產教育產品服務的過程。 

三、體現服務理念的學校管理策略 

 

當教育服務理論把學校視作教育服務的生產銷售機構時,實際上我們是把學校放在了一個市場環境當中。教育管理作為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根本宗旨之一應該是服務,服務作為一種存在是教育管理的一種手段,是教育管理的一項重要職能。 

學校處在市場環境中,校長不僅僅是一個“管理者”,更是一個“經營者”,如果說“管理”是更側重于學校內部的平面化管理,那么“經營”則是對教育市場、教育消費者、教育產品等進行整合的立體的管理。校長要完成從“管理者”向“經營者”的轉變,需要具備幾種意識。一是市場營銷意識。教育市場的競爭主要表現為學校之間對生源或優秀生源的競爭,其實質就是要把自己學校的教育服務產品在更大的范圍內銷售出去,這就需要學校采取一定的營銷手段。二是成本意識。教育產品的生產成本決定了教育產品的價格(學費),在產品質量相近的情況下總是價格優惠的更容易吸引消費者。三是品牌意識。良好的品牌首先建立在優質的產品基礎之上,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教育品牌像其他一切商品的品牌一樣需要“用心打造”。四是以消費者為本的意識。教育產品的提供要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導向,教育在服務的過程中要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學校的各種管理制度要更加民主化。五是社會整合意識。社會認同是學校經營取得成功的基礎,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是拓展學校發展空間不可缺少的條件。 

教師是學校教育新產品的直接銷售者,是聯系經營者(校長)和消費者(學生)的紐帶,現以教師為切入點簡要分析體現服務理念的學校管理策略。首先要強化教學規范內的教師服務權威。學生各方面的思想還未成熟,按照自己的喜好評價教師并不能反映教學規律,所以教師的尊嚴不能由學生控制,而應掌握在教育專家和教育管理者手里。專家不應以行政職務的高低而論,而應是教學一線具有優秀成績和很高專業技能的優秀教師。為了對教師的教學作出客觀和公正的評價,可將學生的評價作為考核體系中的一個參數,但對于學生的評價指標要嚴格把關,如學生只能對教師所講述的知識能否聽懂、教師的語速和課程進度能否接受等客觀情況作出評價。這樣教師就會嚴格按照行為規范和職業道德操守約束學生,從而教師對學生的服務權從根本上得到復歸。其次要將同等重視師德與知識納入制度規范。教師除了以自己的學識為媒介外,還要通過自己的價值觀和責任心影響學生。教師不僅要擁有知識,還要有傳授知識過程中的耐心,對學生、同事和管理者的尊重等。最后要提拔表現突出的教師為管理者。一些教師由于自身在非對稱環境中付出多倍努力而成為同類中的佼佼者。這些教師做普通教師只可通過努力改變自身形象,這種改變不會影響到更多的個體或更廣的范圍,只有當他們被委以重要的行政職務(主要指專業領域的職務)時,其長期的努力才會被視為正面形象并得到更多人的認可,進而成為一種力量,改變整個學校的面貌。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冊,人民教育出版社,1972:159. 

[2]厲以寧,梁鈞平.管理的脈絡[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1. 

篇(3)

(一)勞動法制教育實踐活動缺失,學生對勞動法律知識的應用能力較差法律實踐是提高法制教育實效性的有效途徑。法律重在應用,學會法律知識不是開展法制教育的最終目的,學會應用法律知識,將法律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才是法制教育的目標。勞動法律知識實踐性很強,學生只有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才能有效維護自身權益。目前勞動法律教育大都采用傳統方式,注重課本知識的灌輸,缺乏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課外又很少組織相關的實踐活動,學生對勞動法律知識的應用能力較差,實踐活動對大學生勞動法制教育的促進作用不明顯。

(二)教師隊伍專業化水平不高,不能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及就業指導課程的任課教師大都是非法學專業出身,專業化水平不高。教師對勞動法律知識的研究和理解不夠深入透徹,在知識體系的構建與優化、教學方法的有效運用等方面還有許多局限性。有的教師上課時照本宣科,不能把勞動法律知識系統地、深刻地傳授給學生;有的教師由于缺乏法律實踐經驗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于如何培養大學生勞動法律維權意識及能力更是無從著手,極大地影響了勞動法制教育的實效性。

二、加強大學生勞動法制教育的現實意義

(一)是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推動我國勞動法治進程的基本要求勞動關系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最基本、最重要的社會關系。和諧的勞動關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是企業發展、社會穩定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保證。我國目前影響勞動關系和諧的問題和矛盾,主要表現為用人單位侵害勞動者在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勞動報酬、勞動安全衛生等方面的合法權益,增加了勞資矛盾。《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法律為保護勞動者的切身利益,明確了雙方的權利義務及相應的法律責任。但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勞動者勞動法律知識和維權意識的欠缺,許多用人單位公然實施違法用工行為,甚至在有些領域成為一種常態,勞動法的立法宗旨在現實生活中未能真正實現。法律意識是決定法律制度能否得到有效運作的內在動因。在建立了完善的法律制度之后,法治精神能不能得到弘揚,人的素質是最關鍵的。我國每年有幾百萬高校畢業生進入社會,大學生作為勞動者的主力軍,應該成為實踐法律的楷模。加強大學生勞動法制教育,可以在一定范圍內宣傳勞動法律;通過大學生的勞動維權意識和行為,使違法的用人單位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既維護了自身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對用人單位的違法行為也是一種有效的監督和扼制。用人單位的用工行為規范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才能得到保障,雙方才可能建立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可見,對大學生進行勞動法制教育直接影響我國勞動法治的進程。

(二)是培養學生法制觀念和法律素養的重要切入點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是衡量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標準。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法律素養,使學生提高依法辦事的能力。學生能否在就業及工作過程中依法維護自身權益是檢驗大學生在校期間法制教育效果的重要依據。高校法制教育可以從加強大學生勞動法制教育入手,引導學生提高法律認知水平,關注公民權利,強化法律意識,不斷提升綜合素質。

(三)是維護學生自身權益,提高綜合就業能力的現實需要當前大學生普遍勞動法律知識匱乏,法律維權意識淡薄,主要表現為對平等就業權如何保障,創業優惠政策如何落實,訂立勞動合同注意的問題,勞動合同履行過程中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勞動爭議發生后如何處理等問題知之甚少。在法律實踐中,許多剛畢業的大學生在求職及履職過程中合法權益遭受侵害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大學生勞動法制意識現狀及勞動維權水平決定了必須加強在校大學生勞動法制教育的實效性。通過勞動法制教育,使學生提高法律維權意識及能力,有效降低就業風險,避免權利侵害,以增強學生的綜合就業能力。

三、加強大學生勞動法制教育實效性的對策建議

(一)優化教學內容,提高勞動法制教育的針對性勞動法律教育只有反映最新的勞動法律規范的內容,才具有實踐指導意義。2008年以來,我國陸續制定頒布實施了《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社會保險法》等多部勞動與社會保障方面的法律,并成為調整勞動關系的重要依據。對大學生進行勞動法制教育,應當加大勞動法制內容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和就業指導課程中的比重,同時以勞動法律制度及勞動關系現狀為依據,結合大學生的實際需要,優化教學內容。應保證勞動法制教育涵蓋學生在校期間勤工助學、實習實踐勞動權益保障、就業權益保障、勞動合同訂立、履行中的權益保障及相應法律救濟途徑等內容,提高勞動法制教育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二)創新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滿足實際需求勞動法制教育涉及的內容較多,與大學生在校期間及畢業后的勞動權益息息相關。高校對大學生進行勞動法制教育,應該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行全程指導。這就要求勞動法制教育教學模式不能僅限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和就業指導兩門公共課程的教學,應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可以開設大學生勞動維權、大學生創業講堂、以案學法等以勞動法制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公共選修課程,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全面系統地進行勞動法制教育,彌補現有教學模式的不足。

(三)開展豐富的勞動法律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勞動維權意識勞動法制教育的目標及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都要求把實踐活動作為大學生勞動法制教育的主要內容。開展勞動法制教育,應結合課程教學的需要,廣泛利用社會資源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如組織學生觀摩、模擬勞動爭議案件的仲裁及法庭審理,開展勞動合同法實施狀況的社會調查等活動。同時在課堂教學之余,可以邀請專家學者、司法工作者、勞動爭議調解仲裁等人員開展勞動法律知識講座;組織勞動法律知識競賽、征文、演講等活動;指導學生成立勞動法制教育社團,邀請專業老師作指導教師,在學生中開展勞動法律咨詢等活動。通過豐富的勞動法制教育實踐活動,構建起課堂內外、校園內外一體化的勞動法制教育網絡,引導學生認識勞動法制教育的重要意義,從而形成學習的內在動力,真正樹立勞動維權意識,提高維權能力。

篇(4)

關鍵詞:職業教育;經濟發展;互動關系;對策

一、經濟發展對職業教育的作用

(一)經濟發展為職業教育奠定基礎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的社會活動,是其他一切社會活動的基礎。對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而言,經濟發展水平對就業率的影響是很大的,也可以說就業率的高低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標志之一。一般說來,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高,社會能提供的就業機會也多,其中需受職業教育的就業機會也就增加了。社會能否給受職業教育者提供就業機會,是職業教育能否發展的基本前提和條件。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既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條件,又對職業教育不斷提出新的要求,成為推動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本性的社會動力。由于科學的進步、技術的更新、就業者素質要求的提高,將促使人們主動地接受職業教育,這樣就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生源與時間。只有在現代生產水平下,才有要求又有可能使每個人能在人生的一段時間內接受教育。

(二)經濟發展為職業教育提供保障

無論是職業教育規模的擴大,還是職業教育發展速度的加快,都必須有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這些投入來自自身的辦學收費和其他收入,或來自政府的財政撥付,甚或來自企業的投資和社會的捐贈,這些無一不與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富裕程度有關。因而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尤其是財政狀況的好壞,對職業教育的發展也有較大影響。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投資明顯多于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不好,社會對職業教育投入不夠或無力投入時,就必然會導致師資來源困難、設備緊缺等現象,從而影響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而教學質量的下降,培養的勞動力素質的下降,勢必反過來又影響社會經濟發展,這就會造成惡性循環。

(三)經濟發展對職業教育提出要求

教育作為社會延續和發展的工具,必然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特別是要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作為與經濟密切相關的職業教育更是明顯突出。職業教育應緊密根據產業結構的調整、就業結構的變化、技術結構的要求建立與之適應的層次結構,滿足生產管理第一線各類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社會生產力系統對勞動力的要求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層次、多種規格、多種類型的。社會經濟發展通過影響勞動力的就業結構,對職業教育提出要求。三大產業結構在勞動力人數上的比例關系是就業結構的基本比例之一,其比例關系和發展趨勢對職業教育培養專業和層次的比例關系和發展趨勢具有引導和參照作用。職業教育培養勞動力有較長的周期,這一周期產生了職業教育的滯后現象,要求在確定職業教育在各產業中的配置時,對未來數年內勞動力的需求進行預測。職業教育的專業結構受社會生產的分工狀況和社會職業結構制約,由于社會生產的分工狀況處于不斷變化之中,職業教育的專業結構也需要不斷調整。

(四)經濟發展為職業教育改善體制

目前,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這就決定了我國的職業教育要打破國家包攬辦學的體制,逐步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辦學體制。我國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勞動力市場的建立和完善,改變了職業教育原先的運作方式。職業學校招生的指令性計劃逐步減少,指導性計劃逐步增多,計劃外招生的比例也有所增加。畢業生就業幾乎已沒有指令性計劃,由勞動力市場配置,實行雙向選擇、自主擇業、擇優錄用。招生和畢業生就業制度的這一根本性變革,帶動了職業教育的全面改革。同時,財政體制和國民收入分配狀況對職業教育的經費來源也有一定的影響。

二、職業教育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一)職業教育是實現勞動力生產和再生產的重要手段

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經濟發展需要一支懂生產、能使用現代生產工具、運用先進生產技術的技術人員隊伍。若沒有這樣的隊伍,即使有先進的生產設備,先進的生產工藝,也不可能構成現實的生產力,現代化的管理也不可能有效地實施,而要形成這樣一支隊伍,職業教育是必需的。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社會活動的長期實踐,教育對經濟發展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也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社會生產力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勞動力,勞動者積極性和創造性越高,勞動的技能和方法越熟練,他創造的財富就可能越多。但勞動者的素質需要通過后天的教育和訓練才能形成。隨著經濟的發展,生產勞動活動日益復雜化、知識化,要求勞動者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這就使得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逐漸成為了勞動力生產和再生產的重要手段。

(二)職業教育是提高勞動力配置效益的重要方法

職業教育,尤其是適當的職業指導,能將不同能力傾向、興趣、愛好的人導向相應的職業崗位,使個性特征與社會需要相結合,充分發揮人的潛能,從而提高勞動力的配置效益,促進經濟的發展。由于現代社會的職業結構越來越復雜,勞動力配置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對個體來說,了解職業情況及就業要求,成了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個人在職業方面的興趣、愛好,以及職業的要求都是發展變化的,如何根據個體在職業方面心理發展的規律,有效地施加影響,合理地將個人導向他們合適的崗位,構成了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對用人單位來說,需要各種各樣能勝任工作而又與職業的發展相適應的勞動者。如果個人的興趣與社會的需要不能很好結合,很可能引起個體在工作崗位上不安心工作,降低工作效率,引發勞動力的非必要再次流動、再次培訓和職業角色的重新塑造,這樣會降低整個社會生產的效率,對經濟發展產生不良影響。職業教育可以通過專業結構、層次結構的調整以及在職培訓促進勞動力的合理流動。

(三)職業教育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重要措施

職業教育通過培養勞動力的專業素質、發展勞動力的智能、塑造其思想品德、人格,傳授生產技術來提高勞動者的勞動生產率,進而促進生產由簡單勞動密集型向復雜勞動密集型即技術密集型轉變,實現職業教育對經濟的促進作用。職業技術教育依據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傳授系統的技術知識,訓練科學的生產技能,循序漸進地開發個體在職業方面的潛力,從而使個體獲得職業所需要的知識、技能以及自我學習的能力,促進個體在職業崗位上提高勞動生產率。職業教育與生產的關系緊密,通過提高勞動力的技術水平,發展其智能,使勞動者提高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能力,并能使勞動力有更多的技術革新和生產創新。職業教育通過培養勞動力的安全意識、設備保養和維修能力來減少生產事故,降低生產工具和設備的損壞率。積極進取的勞動態度能提高勞動生產率,通過職業教育塑造勞動者的政治觀念、職業道德、專業思想,影響勞動者的勞動態度,從而間接影響勞動生產率。

(四)職業教育是提高經濟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

在現代化生產和經濟條件下,加強經濟管理和提高經濟管理水平對于社會經濟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經濟組織既可以通過專業理論學習技能培訓等方式加強已有的經濟管理者的素質,提高其管理水平,又可以為企業建立一支高素質的管理者隊伍提供人員。經濟組織中是否能進行現代化的管理,管理的有效程度大小,又都是與勞動力的素質有關的。職業教育通過塑造勞動者的現代人格,實現勞動力的現代化,從而使勞動力能認同組織文化,能與現代管理要求相一致,積極配合管理施行,提高現代管理的效能。經濟管理者的來源一是從生產服務第一線的人員中提拔,這是職業教育的主要對象,通過包括高等職業教育在內的學校直接培養。職業教育還可通過對社會政治、文化、職業道德等因素的影響,進而對經濟發展產生間接作用。在現代化生產的條件下,只有人的素質全面提高,特別是勞動人員素質的提高,充分調動和發揮他們勞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加速經濟的發展。

職業教育要有效地促進經濟發展,自身發展必須適度。其規模要與經濟發展要求相一致,要與經濟發展的承擔能力相符合。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加強職業教育規劃與預測工作,提高職業教育決策的科學性。同時,要引入市場調節機制,通過勞動力市場的供求關系來實現對職業教育規模的調節。

三、正確處理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一)提高認識是正確處理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關系的前提

解放思想,從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政府作為政策、法規和戰略的導向者、設計師,應該加強對職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資力度和對社會民眾的宣傳,加強對職業教育相關法規的立法工作,引導社會和個人轉變輕視職業教育的觀念。要充分認識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對于促進我國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樹立抓職業教育就是抓經濟、抓職業教育就是抓現實生產力的理念,真正把職業教育的發展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職業教育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研究解決職業教育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克服那種講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傾向,從各個方面給予職業教育應有的關注和高度的重視。職業教育辦學機構要端正辦學方向,提高職業教育的市場意識。職業教育就是職業第一的教育,如果按照普通教育的理念來發展職業教育,就會扼殺職業教育的生命。職業教育的特色是市場性、多樣性、實踐性和生產崗位對應性的統一。按照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目標的要求,我們所期待的職業教育應該是一種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市場需求和勞動就業緊密結合,為經濟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服務,為促進就業和再就業服務,并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協調的職業教育。為達此目標,學校必須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強化自己的市場意識。

(二)深化改革是正確處理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關系的重點

首先是管理體制和辦學體制的改革。要建立并逐步完善在國務院領導下,分級管理、地方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形成政府主導、依靠企業、充分發揮行業作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多元辦學格局,擴大職業學校辦學的自,調動各方面的辦學積極性。要強化地方政府對職業教育發展的職責,尤其要強化市級政府對職業教育的統籌管理,加強職業教育在布局結構、專業結構、層次結構與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適應,改革職業院校的學制和辦學模式,擴大職業院校的辦學自,統籌、協調與支持行業主管部門和行業組織、企業和社會力量辦學,形成以地方政府為主、行業、企業和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多元辦學格局,加強地方職業教育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和促進。

同時要深化教育教學的改革。作為學校和其他辦學單位要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創新,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主動適應經濟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和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及時調整專業設置,更新教學內容,加強實踐教學,培養適應經濟建設需要的高素質的勞動者。以充分就業為引導,健全職業教育的政策體系。根據產業結構調整和勞動力市場變化,積極發展面向現代工業和新型服務業的專業,拓寬專業服務范圍,增強適應性。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要廣泛吸引和鼓勵企事業單位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有特殊技能人員到職業學校擔任專、兼職教師,同時還要重視在職教師的培訓與進修,積極開展以骨干教師為重點的全員培訓。在教材建設上,要開發和編寫反映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教材。加強實習實驗基地建設,改善實踐教學的條件。要加強同企業的聯合,走校企合作的培養途徑,使企業成為學生實習就業場所,學校成為企業職工的培訓基地,實行訂單培訓,互惠互利。

(三)完善體系是正確處理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關系的關鍵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應該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市場需求和勞動就業緊密結合,結構合理、靈活開放、特色鮮明、自主發展”的職業教育體系。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應該在滿足廣大群眾接受高層次教育的同時,從合理配置整個社會人力資源的角度出發,加強其內部各層級的相互銜接、協調發展,加強其外部與普通教育的雙向溝通,使來自不同源流的人們都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和能力選擇不同層次和形式多樣的職業教育培訓,實現各類人才培養的高效率和高效益。

高等職業學校要重新定位,轉向以招收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為主,并做好與中等職業學校銜接的教學計劃和課程內容改革,使高職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適應中等職教重心轉移的趨勢,有力拉動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進而提高職業教育的整體效益;中等職業教育應緊密結合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產業結構的升級和技術結構的改變的需要,進一步調整專業結構、擴大招生范圍,城市職業學校也應面向轉移農民開展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要在全面提高學生基本職業素質的基礎上,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為他們適應未來的工作變換和繼續升學奠定基礎,對于轉移農民,還要加強對他們進行思想意識、行為規范教育,促進轉移農民順利完成“市民化”轉變。

加快發展民辦職業教育,積極鼓勵和吸引民營資本設立非營利性的民辦職業教育機構,支持開辦各類營利性的職業教育培訓,充分發揮民辦職業教育貼近市場、機制靈活和運行高效的特點,促進職業教育觀念、體制和機制的創新,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對職業教育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明.二戰后日本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及其現實意義[J].石油教育,2007,(6)40-42.

[2]劉文君.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日本的經驗教訓及對我國的啟示[J].教育與經濟,2007,(2)64-68.

[3]王保軍.城市化與職業教育發展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6,(18)29-30.

篇(5)

【關鍵詞】職業技術教育;勞動就業;經濟發展

一、職業技術教育在中國的發展

職業技術教育是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出現的。進入19世紀,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生產力急劇發展,勞動規模不斷擴大,對勞動力的需求也急劇提高。我國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也在逐漸地轉化為工業化大機器生產模式,在保證農業生產的前提下,工業生產占據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也越來越大,而工業化生產難免要與機器技術打交道,這就意味著傳統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業生產模式已經難以適應工業化大機器生產的要求,除了對勞動力數量的要求以外,更注重對勞動力質量的更高要求。掌握一定的專業生產技能才能成為勞動者的最基本要求,才能自如地應對工業化生產中面臨的各種機械化操作。

有需求就有市場,在這種趨勢下,職業技術教育也就應運而生。在現代經濟發展條件下,要正確地協調生產力發展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要保證供求市場的平衡,勞動者素質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僅僅依靠傳統的勞動方式注定難以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最終將會被淘汰。以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為主體的職業教育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以及促進社會和諧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新技術的研發需要高端專業人才,而后期真正的投入生產則仰仗于底層勞動者的專業技能和素質。職業教育提高了人才隊伍素質,高素質的技能人才支撐了行業的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在培養勞動者專業技能的同時,也能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培養他們對工作的熱情,提高對工作的忠誠度,企業非常需要這樣熱忱度高的技能型技術人才。

縱觀當今職業教育整體形勢,呈蓬勃發展之勢。我國正處于關鍵的社會轉型期,對技術性人才的需求仍將不斷擴大,因此職業技術教育仍將在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內在我國勞動就業市場以及經濟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我國勞動就業形勢

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調整時期,中國社會城市以工業為主的現代部門與農村的傳統農業部門并存的二元經濟結構改造成為我國工業化階段的主要任務。這種二元經濟結構使我國勞動力供求總量和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當今就業者就業行業選擇多元化,但合理就業的比率則很低,這是由對自身未來工作的要求看法以及自身能力素質決定的。多數就業者趨向于選擇自己喜歡或者專業對口的工作,而并未考慮自身的能力能否勝任,因此在求職過程中屢屢碰壁。據最新數據顯示,本科畢業生就業率僅達38%,而研究生就業率僅占三成,這是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受教育程度高了,自視也甚高,不合心意的工作寧愿不做,把鍛煉自己的機會也一并拒之門外。一方面勞動力的需求還較大,一方面失業待業的人數卻很多,這是一個充滿了矛盾和悖論的問題。我國勞動力就業的形勢嚴峻,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已直接影響到很多企業的發展,也波及到原本就脆弱不堪的就業市場。裁員,減薪,轉行,跳槽造成了勞動就業市場的波動。隨著高校擴招,高校畢業生呈逐年遞增之勢,2009年突破600萬大關,供求關系的偏離值正在加大。2010年近三分之一的大學畢業生因缺乏技能而離職,表明大學生在大學里所習得的知識大部分并非企業所需,畢業之后自然很難在社會中立足。而與之相反的,是職業技術教育帶來的曙光。很多經過職業技能培訓的學生,往往很容易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甚至成為企業搶手人才。

近幾年來,我國城市就業壓力持續增大,到2004年底,我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登記失業人數為827萬。據有關專家判斷,我國城鎮實際失業率遠不止這個數字,而是已經超過了7%的警戒線。我國目前的經濟結構調整還沒有完成,但勞動力商品化和按要素分配已經占據主導地位,貧富差距拉大。內需不足依賴出口的局面已經形成,就業問題日益嚴重。一般情況下,發展中國家因為急于求發展,急于趕超發達國家,往往操之過急,很難處理好發展和增長,內涵擴大再生產和外延擴大再生產的關系。千里之堤毀于蟻穴,處理不好這些基本的戰略關系,就會造成各種經濟結構失衡,造成產品積壓,消費不足,就業崗位短缺,供求不平衡。

三、勞動就業形勢與我國整體經濟形勢關系

一個國家的就業形勢直接影響著它的經濟發展。我國勞動就業市場供求不平衡,就業市場呈兩極化趨勢,造成就業市場的動蕩不安,社會貧富差距加大,影響整體經濟形勢的健康平穩發展。政治和經濟是支撐一個國家的最根本力量,經濟形勢和發展水平直接關系到整個國家的發展走向。根據上文所做分析,職業技術教育關系著整個勞動就業市場的穩定,而就業形勢則關乎國家整體經濟發展大勢。因此,在我國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自明。職業技術教育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就業問題,也為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一個國家的整體經濟形勢仰仗于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控,而具體政策的實施需要整個社會各個部件的協調合作。

四、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性

職業技術教育是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能使勞動者獲得某種專門的勞動知識和技能,從而達到就業目的或者是從業后更容易提高自身。職業技術教育與勞動就業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要妥善地解決勞動就業問題,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1、首先,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有助于勞動者技術水平的提高。勞動就業問題的癥結在于供求不平衡,勞動力的緊缺不止表現在數量上,更體現在勞動者的素質上。勞動者如果掌握了一門專業性較強的技術,那就能在尋求工作時多一塊敲門磚。“術業有專攻”,有了一門技藝,自然就比別人多了一個優勢,否則,就很難在茫茫人海中脫穎而出。職業技術教育是對針對勞動者所進行的文化技術教育,目的簡單而明確,就是使勞動者獲得一技之長,以適應復雜的經濟環境和產業結構調整,盡快就業。

2、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不僅能增強勞動者的專業技能,同時也有助于增強勞動者的適應能力。勞動就業問題能否順利解決,除了與勞動技能直接相關之外,與勞動者的適應能力也是有著密切的聯系。國際勞工組織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凡是重視職業培訓,勞動者素質的國家,適應能力強的勞動者,在就業中往往能更好更快地適應多變的就業環境。

3、發揮就業培訓和職業教育的作用,是解決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重要措施。從市場就業情況來看,技術工人,特別是高級技工還處于嚴重供不應求的階段。這些技術工人才是支撐整個行業發展的中堅力量,能夠維持技術行業的良好健康發展,從而促進經濟的平穩發展,維持健康的經濟形勢。

五、小結

在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今天,要同時解決就業問題,又要保持經濟的健康平穩發展,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是重中之重。職業技術教育能解決嚴峻的就業問題,能支撐技術性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能維持經濟形勢的穩定。因此,在我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是明智之舉,也是大勢所趨。本文針對職業技術教育和勞動就業及經濟發展的關系做了一個大致分析,觀照了當前中國整體經濟形勢,以期彰顯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性,促進行業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

參考文獻

[1]《2012中國中職學生發展與就業報告》.2013-04-01.《光明日報》

[2]劉祖春.《職業技術教育與勞動就業及經濟發展關系淺析》.1998(05)

篇(6)

關鍵詞:異化勞動理論;高考制度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5-069-01

異化勞動理論是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首次提出的,它全面系統地闡述了資本主義社會下的四種異化現象,我國現行高考制度的弊端導致高考功能的異化,即高考從選拔人才的手段異化為摧殘學生成長與發展的工具。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教育評價標準片面化,導致學生能力與考試分數相異化

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的第一個方面是,勞動者與勞動產品相異化。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于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工人在勞動中耗費的力量越多,他親手創造出來反對自身的、異己的對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強大,他本身、它的內部世界就越貧乏,歸他所有的東西就越少。[1]

學生作為一種特殊的勞動者,它們的勞動產品即通過學習而獲得的知識,在高考制度條件下具體化為考試所得到的分數。我國目前實行的統一高考制度,必然導致了片面追求考試高分的應試教育。該教育只重視對學生理論知識的考查,而不注重基本素質和實踐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在“備戰”高考期間對學生實行準軍事化管理,學生成天泡在題海里,有如“考試機器”,學校類似于“高考軍營”或“高考工廠”,片面追求升學率扭曲了高中教育的目標。[2]在高考制度條件下的應試教育導致教育評價標準的片面化,考試分數成為了衡量學生能力,篩選人才的唯一標準。但這種考試分數只是對學生智育水平的片面反映,忽視了德體美勞等方面,必然不能表現出學生的整體真實水平。這說明了考試分數與學生能力之間相異化,考分作為不依賴于學生的實際能力,同學生相對立。這種對立表現為學生被分數的奴役,成為考試的機器,唯分數是從。這種片面的追求考試高分的高考制度,會逐漸導致學生學習的越多,被固定的思維模式禁錮得就越嚴重,他們內心的創新思想就越貧乏。考試分數的增值與學生內心世界的貶值成正比。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高分,不僅對他們以后的生活沒有幫助,反而成了他們的禁錮,成了阻礙他們能力發展的枷鎖。

二、教育考試內容單一化,導致學生本身與學習行為相異化

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的第二個方面是,勞動者與勞動活動相異化。工人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勞動不是自愿的勞動,而是被迫的強制勞動,它不是滿足勞動需要,而只是滿足勞動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種手段。[1]

從小學到高中的整個教育過程中,學生始終扮演著受教育者的角色,他們在一種被壓迫的狀態下學習。統一的考試科目迫使許多考生不得不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自己不擅長的科目上,不得不放棄發展自己的特長。馬克思認為“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1]學習行為作為腦力勞動的一種形式,不是一種自愿的興趣,不是一種為了提升自身能力而進行的自覺的活動。學生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付考試,而不是為了自由地發展自己。這種僅僅以考試為目的的學習,并不能培養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個方面的能力。學生大多把學習看成在考試中取得高分的手段,而不是單純的為了學習而學習。學習并不是為了滿足學生自身的需要,而只是滿足學習以外的那些需要的手段。這說明了學生本身與學習行為產生了異化。

三、教育主體二元對立化,導致學生與學生、教師相異化

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的第四個方面是,勞動中人與人相異化。人同自身相對立的時候,他也同他人相對立。人的異化,一般地說人同自身的任何關系,只有通過人同他人的關系才得到實現和表現。在異化勞動的條件下,每個人都按照他本身作為工人所處的那種尺度和關系來觀察他人。[1]

瑞典著名教育家胡森認為,教育公平主要指教育機會均等,包括教育起點的公平,教育過程的公平和教育結果的公平。[3]教育過程的不公平主要體現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我國高考制度把高考成績作為選撥學生的主要標準,同時學校也把學生成績的優差當作是評價教師教學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標,這就導致了師生之間的關系逐漸變成了二元對立的關系。教師僅僅關心那些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而對表現不好的學生則態度冷淡,甚至是以過激的方式責罵、體罰學生,這必然會使有些學生產生逆反情緒,最后的結果是教師厭教,學生厭學。這明顯會導致一種缺少理想追求、缺少人文關懷的學習氛圍,學生不信任教師,老師對待學生不真誠。他們雙方的關系是一種不平等的,歪曲的關系。

高考作為一個選拔性的考試,其最終目的應是使每個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素質、認識和實踐能力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使人的先天和后天的潛在能力都得到充分的發展。因此,針對現行統一高考制度存在的種種弊端,有必要對其進行改革,以消除異化現象,達到學生的全面自由發展。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篇(7)

關鍵詞:教育 經濟 關系

隨著我國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新技術的應用日益廣泛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的不斷推進,特別是高級應用型人才短缺現象將會愈發嚴重,教育如若不能承擔起繁重的培訓任務,人力資源問題必將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目前,不少地方出現了失業人員找不到工作、而應用型人才又聘請不來的情況,這凸顯了產業調整所帶來的人力資源上的需求變化。從這個角度講,高精尖人才可以引進,但高素質的勞動力大軍的形成必須依靠教育來實現,因而大力發展教育顯得尤為緊迫。

一、教育與經濟發展的互動關系研究軌跡

教育與經濟增長之間有著很強的內在關聯。這體現出教育的經濟價值。早在古希臘時代,思想家、教育學家柏拉圖不僅意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而且提出教育與國家經濟增長的關系說。他說,“在生產工藝中有兩個部分,其中之一與知識關系更為密切”。

(一)國際視角研究軌跡

系統地論述教育的經濟供給的經濟學者是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他首次把人的經驗、知識、能力看作是國民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發展生產的重要因素。指出“學習是一種才能,須受教育,須進學校,須做徒弟,所費不少。這樣費去的資本,好多已經實現并固定在學習者的身上。這些才能,對于他個人自然是財富的一部分,對于他所屬的社會,也是財富的一部分。工人增進熟練的程度,可以便利勞動、節省勞動的機器和工具同樣看作是社會上的固定資本。學習的時間里,固然要花費一筆費用,但這筆費用可以得到償還,同時也可以取得利潤”。從而揭示了人的知識、經濟和才能是一種具有生產性的資本,對社會生產有著重要的作用。這為后來人力資本理論的創立提供了清晰的思維。

從現代經濟增長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真正把教育當成經濟增長的內生變量的現代學者是索洛。1957年。索羅使用總量生產函數法。就勞動力、資本、科學技術進步等因素對1909-1949年美國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進行了評估和統計,并指出資本和勞動力這些傳統生產要素作用之外,還有無法解釋的經濟增長的“殘余”,這主要歸功于技術的貢獻,但可能也有其他方面的貢獻,實際上是間接指出了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有關教育與經濟增長相關關系最全面、最經典的理論當屬人力資本理論。舒爾茨在1960年美國經濟學年會上發表了題為“論人力資本投資”的演說,系統、深刻地論述了人力資本理論,開創了人力資本研究的新領域。舒爾茨認為資本包括人力資本與物力資本兩個方面。一則它們具有類似性,都是通過投資形成的;二則又有區別性,人力資本相對物力資本,帶有高效性、持效性、多效性、間接性和易流失性等特點,而且人力資本的所有權一般不像物力資本那樣可以轉讓。舒爾茨從宏觀角度提出了教育是經濟增長的源泉和縮小收入差別的手段,系統、深刻地論述了人力資本理論,開創了人力資本研究的新領域。

舒爾茨之后,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的研究呈現出多樣性。以貝克和丹尼森為代表的學者沿著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進行思考,丹尼森認為經濟增長因素歸為兩大類,一類是生產要素投入量,一類是生產要素生產率,知識進展能使生產同樣的產品所需生產要素投入量減少,并且促進經濟增長的新技術只有在知識有所進展時,才能發揮作用。此外,一些學者將信息經濟學和國際貿易理論的一些原理用于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的研究提出了“教育甄別”和“教育外滋效箍”等觀點,極大地拓寬了教育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視野。

到了上世紀80年代,教育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也為“新經濟增長理論”所關注。“新經濟增長理論”的創建者Romer和Lucas認為,對教育、培訓和科學研究等人力資本要素進行投資能有效解決效益遞減問題,從而實現長期的經濟增長。勞動力獲得知識,提高了邊際生產力,成為生產投入的重要因素之一。

經濟學家已經發現,經濟增長的發動機需要4個因素,分別是人力資源、自然資源、資本和技術,無論是窮國還是富國都把人力資源放在了首位。只有通過教育。才能獲得合格的人力資源。Sawami測算了從1969―2003年,教育對于澳大利亞人家GDP和總要素生產力的促進增長作用。經過測算,澳大利亞人均GDP在1969-2003年平均年增長1.9%,其中有31%來自于教育的貢獻。

丹尼森把經濟增長歸為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和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兩大類別。其中要素生產率分解為知識進展、資源配置改善和規模節約等23個要素。通過從國民收入平均增長率中逐項推算諸因素所起的作用,他比較了各因素對經濟增長的相對重要性。在計算教育程度提高對國民收入增長的貢獻時。丹尼森將教育程度提高歸人人力資本投入量增加的范疇,把教育水平提高看作是促進人力資本質量提高,從而是對經濟產生影響的主要因素。由此計算出美國1922―1957年間的經濟增長有20%應歸于教育,這種方法得到了廣泛認可,分解結果被廣泛引用。

(二)國內視角研究軌跡

黃仁德、趙振英以內生成長理論為基礎,利用1964年至1994年的資料進行臺灣經濟成長來源的研究,探討勞動、實物資本對臺灣經濟成長的貢獻,并估計教育的投資報酬率與門檻效果。結果顯示,產出彈性的估計:勞動為0.4,實物為0.6,人力資本達1.1。以教育程度估計,教育投資的報酬為0.13,其中社會的報酬率高達0.07,顯示在臺灣產出成長的過程中,人力資本具有顯著正面的外溢效果。

二、教育與經濟發展關系的數學模型

從數學的角度來分析教育對經濟發展的作用,較早進行這方面嘗試的是英國和美國的一些學者。比如:道奇在1904年將幾個大工廠從業人員的收入,按普通勞動者、在工廠受過學徒訓練者、職業學校畢業生和技術學校畢業生等幾種類型,進行比較研究。目的在于估算受不同程度教育者的“貨幣價值”。科馬洛夫在1972年根據受教育年限長短的不同,確定了具有不同教育程度的勞動者的勞動復雜程度系數,以此勞動復雜程度系數作為勞動力質量修正尺度,計算了前蘇聯1960-1975年期間教育對國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為37.1%。科斯坦揚在1979年以教育費用的不同作為勞動力質量修正的尺度,計算了前蘇聯1960-1970年教育對國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為18%。

隨著經濟、技術的發展,許多經濟學家開始對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進行研究,通過某種特定的假設,設計出數學模型,并計算得到教育對經濟增長的具體貢獻。由于計算教育發展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是件十分復雜的事情。現有的計算方法都只是近似的方法,計算模型本身也有一定的缺陷,但是通過計算模型,有助于更加深刻的認識教育發展

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下面就就不同類型的數學模型展開列舉和說明。

(一)舒爾茨計算模型方法

20世紀50年代,舒爾茨發表了他的關于人力資本的經典論文,定義了教育投資和人力資本等經濟活動,設計了對教育投資價值的計算方法,并估算了1929-1957年美國教育投資的成本和收益率。他把資本分解為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兩部分,通過計算一定時期內因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的教育資本存量和教育資本收益率來測量教育的經濟效益。其中:Pe-教育對國民收入增長的貢獻額:Kc一教育投資增量,等于末期的教育資本存量減去初期的教育資本存量,教育資本存量為各年級畢業生人數和各等級教育支出的乘積;r-教育投資的平均收益率,為各級畢業生教育收益率的加權平均值;Y-一定時期內國民收入增量。具體的公式為:

Pe=(KCr)/Y (1)

舒爾茨對1929-1957年美國教育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關系作了定量研究,得出如下結論:各級教育投資的平均收益率為17%,教育投資增長的收益占勞動收入增長的比重為70%,教育投資增長的收益占國民收入增長的比重為33%。

(二)丹尼森通用計算模型

在生產過程中,各個要素投入量的組合與實際產出量之間總有一定的依存關系。美國數學家柯布(C.W.Cobb)和經濟學家道格拉斯(D.H.Doumas)于20世紀20年代研究了美國1899-1922年期間制造業生產中,資本和勞動要素對生產發展的影響,提出產出主要Y與勞動力數量L、資本投入量K、技術進步A、土地數量G等有關,可用普通函數式:

Y=AKα (2)

α、β、y一分別表示資本、勞動、土地在總產出中的相對比重。

丹尼森認為,勞動不僅有數量方面,且有質量方面的構成因素。如果把教育作為構成成熟勞動質量方面的一個因素,人均勞動小時數和同質工人的數量可以看作是勞動的數量方面因素。因此,可以把L分解為初始勞動力L與教育投入E的乘積。這樣,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可以變為:

Y=AKα(LE)β

其中,L-不包含教育質量因素的勞動投入量:E-教育投入量。

丹尼森用此模型在1974年測算了美國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在計算教育程度提高對國民收入增長的貢獻時,丹尼森將教育程度提高歸人人力資本投入量增加的范疇。把教育水平提高看作是促進人力資本質量提高,從而是對經濟增長產生影響的主要因素,由此計算出美國1922-1957年間的經濟增長有20%應歸功于教育。另根據丹尼森的測算,如果假設美國1929-1969年間,其人均國民收入增長率為1.89%,則教育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大約為0.39%。這種方法假定了工資差別與人力資本受教育程度對經濟增長貢獻程度相同以及將知識進展當成獨立要素,得到了廣泛認可,分解結果被廣泛引用。2001年北京師范大學崔玉平,采用與丹尼森大致相同的方法,研究了1982-1990年期間我國教育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結果發現教育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率是8.84%,其中,職業教育的貢獻率僅為0.48%。

在丹尼森計算教育對經濟增長率貢獻的模型與方法當中,沒能給出分別估算各類教育對經濟增長率貢獻的具體方法。杭永寶根據丹尼森計算模型,采用“權數分配法”,從而計算出小學、初中、普通高中、中職、高職、本科以上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

(三)面板數據(Panel Data)模型方法

陳用芳基于計算經濟理論中的Panel Data模型,考察了教育發展水平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

面板數據(panel data)也稱平行數據,或時間序列截面數據(time series and cross section data)或混合數據(pool da-ta),是指在時間序列上取多個截面,在這些截面上同時選取樣本觀測值所構成的樣本數據。面板數據從橫截面上看是由若干個體在某一時刻構成的截面觀測值,從縱剖面上看是一個時間序列。

伴隨著經濟理論,包括宏觀經濟理論和微觀經濟理論、計算機技術和統計方法的發展,Panel Data模型在經濟學領域的應用逐漸被經濟計算學家推廣。在宏觀經濟領域,它被廣泛應用于經濟增長、技術創新、金融、稅收政策等領域;在微觀經濟領域,它被大量應用于就業、家庭消費、入學、市場營銷等領域。PandData模型既能反映某一時期各個個體數據中所隱含的規律,也能描述每個個體隨時間變化的規律,集合了時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與高等職業教育間序列和截面數據兩方面的信息,能夠提供更大容量的樣本點,改善參數估計的有效性,可以用來深入分析復雜的經濟問題。面板數據模型的一般形式可以寫成:

y=a+xb+U (4)

對于平衡的面板數據,即在每一個截面單元上具有相同個數的觀測值,模型樣本觀測數據的總數等于NT。

陳用芳以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國內生產總值為因變量,以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及受教育人口為自變量,采用面板數據作為樣本數據進行了回歸分析。

(四)基于熵值法的灰色關聯度模型

灰色綜合評價主要是依據以下模型:

R=Y×W (5)

式中,R為M個被評價對象的綜合評價結果向量:W為N個評價指標的權重向量;Y為各指標的評判矩陣:根據R的數值。進行排序。

在信息論中,熵是對不確定性的一種度量。信息量越大,不確定性就越小,熵也就越小;信息量越小,不確定性越大,熵也越大。根據熵的特性,可以通過計算熵值來判斷一個事件的隨機性及無序程度,也可以用熵值來判斷某個指標的離散程度,指標的離散程度越大,該指標對綜合評價的影響越大。

鞏海霞運用基于熵值法德灰色關聯度模型對江蘇省1990-2007年教育支出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將家庭教育支出人和財政教育投入通過適當的權重配比化成一個綜合指標。再將其和經濟指標(地區生產總值)做灰色關聯度分析。結果發現,家庭教育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8.53%,財政教育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8.46%。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欧美又大粗又爽又黄大片视频|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 亚洲av片不卡无码久久| 久久人妻少妇嫩草av无码专区| 特级西西人体444www高清大胆| 亚洲国产精品特色大片观看完整版 | 野外少妇愉情中文字幕| 国模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护士脱了内裤让我爽了一夜视频| 男女啪啪无遮挡免费网站| 小说区 图片区色 综合区| 中文字幕人妻丝袜成熟乱| 少妇性俱乐部纵欲狂欢少妇| 久久久久噜噜噜亚洲熟女综合| 少妇愉情理伦片丰满丰满| 久久久久久久性潮|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热| 曰韩无码av一区二区免费|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色婷婷五月综合亚洲小说|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囤产精品| 男女高潮又爽又黄又无遮挡|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子伦| 对白脏话肉麻粗话av| 欧美丰满熟妇xxxx性ppx人交 |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 最近在线更新8中文字幕免费| 大陆国语对白国产av片| 日韩精品无码熟人妻视频| 亚洲国产a∨无码中文777| 美女高潮黄又色高清视频免费| 日产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图片 | 国产丰满乱子伦无码专区| 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网站国产|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久久| 天美麻花果冻视频大全英文版|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