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9 16:43: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德育原則與德育方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國自古以來就重視道德教育,形成了優良的道德傳統,贏得了“禮儀之邦”的美譽,正如季羨林先生說:“像中國這樣幾千年如一日重視倫理道德的還沒有第二個國家。”[1]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在中國傳統道德教育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儒家在道德教育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有些經驗至今依然有著重要的價值。下面筆者就談談儒家道德教育的原則與方法,以及其對現代幼兒教育的指導和啟發意義。
一、以情感人
注重發揮情感因素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是儒家道德教育的一個鮮明特色。孔子特別注重詩和樂在培養學生道德情感中的作用。孔子認為,道德教育要從《詩》入手,他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論語》中多處提到孔子用《詩》進行道德教育的案例??鬃诱J為音樂的感染力對人所產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最有助于人格的最終完成,所以他特別重視樂教,身邊總是弦歌之聲不絕于耳。對情感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中國古代許多思想家都有深刻的認識,如王陽明就特別重視情感教育,他說:“今教童子者,當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專,務其培植涵養之方,則宜誘之歌詩,以發其志意;導之習禮,以肅其威儀;諷之讀書,以開其知覺。今人往往以歌詩習禮為不切時務,此皆末俗庸鄙之見,烏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可見,道德教育不只是空洞的說教,它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對兒童進行滲透,以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兑幊獭芬蟆耙杂螒驗榛净顒?寓教育于各項活動之中”,“品德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為主,注重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是對中國古代情感教育原則的繼承和發展。
二、以身作則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的表率作用可形成巨大的教育力量。重身教是儒家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傳統??鬃诱f:“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意思是統治者本身行為正當,不發命令,事情也行得通。如果本身行為不正當,縱三令五申,百姓也不會信從?!捌堈渖硪?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同上)意思是,假若端正了自己,治理國家有什么困難呢?連本身都不能端正,怎么端正別人呢?孔子這里雖然談的是執政者的身教對治理國家的影響,但是,很顯然,也適用于教師對學生的道德教育。明代大儒曹端說:“人能無私,方能率人以無私,所謂有善于己而后可以責人之善,無惡于己而后可以正人之惡也?!薄拔从兴接诩憾苈嗜艘詿o私者焉,所謂未有己不正而能正人者也?!?《通書述解》)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如果回到八歲以下兒童的社會,我們就會經常見到這樣的現象。早期社會似乎最有利于年長者意見的流傳,乃至最利于他們對兒童的約束;沒有一種小孩姿態不受他們的影響或暗示,在這里,沒有一個自主的個人,沒有一個自覺的心靈,他們都不能根據他們內心服從的法則使他們自己產生某種行為?!盵2]皮亞杰說兒童沒有自主意識,沒有自覺的心靈,我們不敢茍同,但是他認為兒童會受到成人的影響或暗示是非常正確的。這為我國傳統道德教育的身教理論提供了心理學上的依據。在幼兒園教育中,教師們要注意用自己的正確的言行影響幼兒,引導他們做出正確的道德行為,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的道德意識。
三、因材施教
道德教育中的因材施教,主要指依據不同兒童的年齡特征、心理特征、個性特點,采用不同的方法,達到培養、教育人的目的??鬃邮且虿氖┙痰牡浞?他善于全面深刻地了解學生,并針對不同學生的特性進行不同內容和不同方式的教育?!墩撜Z》中有一段記載被視為因材施教的經典案例:“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魅A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冉有懦弱,做事猶豫不決,故孔子要培養他的果斷品質;子路性格急躁,做事獨斷,故孔子要培養他的謙和品質。因材施教原則對幼兒教育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幼兒園工作規程》對因材施教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注重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引導幼兒個性健康發展?!痹谟變航逃?我們要根據幼兒的性格差異實施有針對性的道德教育,幫助幼兒克服自身的弱點,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
四、知行統一
儒家道德教育十分重視知行統一或言行一致。儒家認為,道德修養是成于內而形于外的,道德修養的水平主要通過行為來體現和檢驗。他認為,對人的德行的考察要“聽其言而觀其行”,即不僅要看他的道德認識水平,還要看他的道德實踐情況。在知行關系上,朱熹主張知先行后,認為應先教育兒童有正確的道德認識,然后再根據這些認識去行動。因此,他專門為兒童編了《童蒙須知》,對兒童日常生活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禮儀規矩、行為細節都做了詳細的規定,教導兒童按照這些規定去做,從小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王陽明主張知行合一,認為真正的知必見之于行,如果道德觀念不能落實到道德行動中,就不能算是有了真正的道德觀念。他說:“夫問、思、辨、行,皆所以為學,未有學而不行者也。如言學孝,則必服勞奉養,躬行孝道,然后謂之學,豈徒懸空口耳講說,而遂可以謂之學孝乎?”(《傳習錄中》,《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在王陽明看來,在道德教育過程中,只灌輸一些道德觀念是不夠的,比如說“孝”,判斷一個人對“孝”是否有正確的認識,要看他在日常行為中是否表現出孝行,如果表現出孝行,就說明他對孝是真知,如果沒有表現出孝行,就說明他對什么是“孝”并沒有真正的認識。
儒家知行統一的道德教育原則對現代幼兒教育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當前幼兒園教育存在著重道德觀念教育,輕道德行為培養的不良傾向。教師只滿足于幼兒對道德觀念作出符合成人預期的選擇,而不重視這些道德觀念在幼兒實際生活中的落實?!队變簣@工作規程》根據幼兒年齡及心理特點,要求各種教育內容“滲透于幼兒一日生活的各項活動中”,就道德教育來說,道德內容也應滲透于各項活動中?!队變簣@工作規程》對幼兒品德教育提出了具體要求,即“培養誠實、自信、好問、友愛、勇敢、愛護公物、克服困難、講禮貌、守紀律等良好的品德行為和習慣”。這是對道德行為的重視,與儒家重道德踐履的精神是一致的。幼兒教育應從中國道德教育傳統中挖掘資源,加強幼兒道德教育,提高幼兒道德素質,為幼兒的一生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二、研究問題
為增強課題研究針對性、實效性,課題組通過對師生的問卷調查,歸結出我校學科德育滲透中存在的問題:
問題一:重“智”輕“德”。問題二:課程的育人功效幾乎被忽視。問題三:“學科德育滲透”只留于表面。問題四:德育滲透內容滯后,與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相脫離。 問題五:德育滲透缺乏考核標準,缺少系統理論支撐,實施中隨意性大。
三、研究內容
1、提高教育工作者在學科教學中的德育藝術滲透重要性的認識。 2、明確在學科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原則。3、探索在學科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基本途徑。4、探索在學科教學中行之有效的德育滲透方法。5、尋找并完善各學科每章節德育教學的滲透點及內容。 6、制訂學科德育滲透課堂教學的評價標準。
四、研究成果
(一)認識成果
1、充分認識到德育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的重要性。學科教學是學校德育工作最經常最有效的途徑。通過學科教學滲透德育具有其它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優勢:一是有面廣量大的特點:二是有切實的時間保證:三是有豐富的知識載體:四是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是各科教師的重要任務。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是新時期教師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重要內涵。教書與育人是是辯證統一整體,是教師工作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
2、明確了學科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原則。
A、學科性原則。寓德育于學科教學之中,必須從學科和教材本身的特點出發。B、科學性原則??茖W性是德育教育的前提,在教學中不管是學科知識本身,還是學科中蘊含的思想教育因素,都必須是正確和科學的。C、目標性原則。要精心設計教學目標,找準知識點和德育教育的結合點,使兩個目標方向統一起來,為學生綜合協調的發展服務。D、層次性原則。學科德育與學科教學一樣,應該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適時、適度、適量的進行,貫穿在整個教學之中螺旋上升。E、浸潤性原則。在學科進行德育教育,要防止貼標簽的現象發生,要如春雨潤物一樣進行德育教育。F、實踐性原則。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尋找教學與德育的結合點,精心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有計劃、有目標、有步驟的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進行探索,不斷地總結經驗,發現規律。G、示范性原則。教師要力求成為學生的表率,用自身的言行直接影響與感染學生,努力做到以情感人,情中有理,情景交融,持之以恒。 H、自主性原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注意結合教學為內容設計德育教育點。可以采取開放性的設計,給學生提供一個較大思考、選擇的空間,使不同的學生能有不同的收獲和發展。
(二)操作成果
1、研究出學科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基本途徑。
A、通過教材進行德育滲透。德育在學科教學中的滲透,學科教材自然成為首要選擇。找準教材中育人的“滲透點”,把握好育人滲透“時機”,掌握好育人滲透之“度”是通過教材進行德育滲透的關鍵。 B、通過教師進行德育滲透。教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人格的引導作用極為重要。教師的教學基本技能對德育滲透有重要影響。在課堂教學中作為起主導作用的教師,要十分重視為人師表,體現語言美、體態美和板書美,在課堂教學中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
C、在教學情境中進行德育滲透。良好的教學情境,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它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醒學生的思維,激勵學生的求學信心,引發學生的求知欲,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D、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滲透。在教學過程中,可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等。
E、在教學評介中進行德育滲透。在課堂教學中適當的對學生進行評價,能夠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樹立自信心,對學生道德行為的建立起到至關重要乃至決定性的作用。F、通過多種學科活動進行滲透。
將學生帶出課堂、引向生活,學生才會變的豐富多彩,德育才能顯現效果。
2、探索出一套在教學中行之有效的德育滲透方法。
A、語言熏陶,遷移默化法。B、情理分析、提高認識法。C、解疑答難,思想升華法。D、激發興趣,培養情感法。E、榜樣啟迪,崇尚科學法。F、推薦讀物,感染熏陶法。G、開展活動,親身體驗法。H、加強審美,去粗取精法。I、參觀訪問,實地感知法。
3、明確了各學科德育滲透的總要求,整理出部分年級部分學科的德育滲透具體目標及實施建議。4、制訂出了學科德育滲透課堂教學的評價標準。
摘 要:技工學校雖然以培養專業人才為主,但是塑造良好品行和職業道德的德育課對于學生今后成長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本文探討了發現式教學法在技工學校德育課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 :技工學校 德育課 發現式教學法 意義
目前,我國技工學校德育課教學受到傳統政治課教學方法和觀念的影響,存在一些教學誤區,如課堂上大多以傳統的“灌輸式”授課為主,老師和教材仍是課堂主體;教學中缺乏相應的社會實踐,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性很難得到發揮。
顯然,傳統教法是不符合現代教學需要的。目前,學會學習、終身學習已經成為新時代人才的必備能力。學習者只有具備了較高的道德素質,才可能提高職業道德素質和專業技能素質,在職場上立于不敗之地。這就要求學習者轉變傳統的學習觀念,樹立良好的學習態度,運用科學有效的學習策略,同時教師也要改變過去傳統的授課方法,這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發現式教學法是在學生學習時,要求教師不要將學習內容直接提供給學生,而是給學生一些事實和問題,讓學生獨立探究、積極思考,自行發現并掌握相應原理和結論,這樣的方法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有著重要作用。
一、理論意義
1.落實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以學生為中心”這個概念最早分別由海沃德和杜威在1905年和1956年分別提出。教育界一般認為,“以學生為中心”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從專家的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或輔導者,讓教育計劃、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圍繞學生的需求和能力展開。在技工學校德育課教學中運用發現式教學法,教師通過創設情景或提出問題,允許學生自己去探求、體驗和發現,讓學生在獨立的思考和探究中去發現和解決問題,完全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
2.遵循了中等職業學校德育教學原則
根據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的規定,中等職業學校德育應遵循這樣的原則: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的原則,與時俱進,繼承和創新的原則,知與行相統一的原則,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的原則。在德育課教學中采用發現式教學法,就是貼近學生、貼近職業、貼近社會的良好體現,更是注重實踐與體驗、發現與養成,做到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行為養成的統一。
二、現實意義
1.有助于技工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技工學校德育課教學的成功與否,不僅關系到在校生道德素質的高低、學習成績的好壞,還影響到畢業生的就業、擇業乃至事業的成敗。成功的德育課教學,能使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得到提高,進而促進其專業技能素質的提高。所以在德育課中運用發現式教學方法,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把學生綜合素質從“差”提升為“良”或者“優”。學生的德育素質提升了,綜合素質也就提高了,自覺學習技術和技能也就不成問題了。技術、技能學好了,道德水平相應地又高了,如此反復,形成良性循環,技工學校學生畢業后就能夠成為合格的甚至是優秀的技術工人,如此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就不是難事了。
2.有利于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發現式教學法改變了傳統教師“一言堂”的方式,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學生積極動腦思考,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加強了學生之間的溝通與合作;使學生動眼、動口、動腦、動手,對于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協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等能力的提高都起到積極的作用。
3.有利于德育課教學效果的提高
技工學校德育課教學內容看似容易,其實和其他學科比較起來,更不好駕馭。教師要想講好德育課,讓學生學好德育,并非易事。這就要求德育課教師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靈活運用多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德育課教學實效。在課堂教學中嘗試應用發現式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在興趣中學習,在樂趣中成長,使學生真正喜歡德育課、愛上德育課,進而提高德育課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杜德安.“發現學習”理論在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7(4).
[2]陳亮,百里清風,王紅娟.試論布魯納的發現式教學[J].科技信息,2008(18).
[3]吳杰瑩.中職德育課有效教學的實踐探索[J].職業教育研究,2011(5).
[4]鄭全銀.技工學校德育課的教學實踐與思考[J].科技視界,2012(23).
[5]周洪艷.淺談加強技工學校德育課教學方法[J].科教創新,2013(13).
關鍵詞:構建;法紀教育;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4-0255-03
中小學生德育基地是中小學生校外德育實踐場所,是學校德育的補充和延伸。德育基地是一個新建立的教育機構,負責對不同年級學生開展德育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學生的教育效果如何呢?現在也沒有一個完善、合理的評價體系,各地的德育基地也各自為政,這樣會導致德育實踐效果出現盲目性、也缺乏針對性,教育效果就會缺失實效性。根據本人在中小學德育基地對法紀教育活動效果評價體系進行探究,能解決德育基地針對不同年齡段法紀教育活動效果評價難的問題,提高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有現實意義。
一、德育基地法紀教育活動效果評價體系構建的原則
1.科學性原則。構建德育基地法紀教育活動效果評價體系的基礎就要有科學性,要客觀的規律辦事,絕不能主觀臆斷;指導需要有科學理論為依據,避免主觀性和盲目性。在構建評價體系時,必須考慮“兩規律,一防止”——評價要符合德育規律、符合青少年成長規律;防止片面性和粗略性,要在嚴謹的科學實驗基礎和精密調查基礎上進行評價體系的構建。要建立起層次分明、要求明確,要把全局和各組成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應采用科學的方法收集評價信息,科學化建立指標、權系數。
2.教育性原則。德育基地法紀教育活動效果評價是一種價值觀判斷過程,是給受教育的中小學生在活動中的一種客觀的評價,其具有教育意義,這種教育意義往往不同于傳統上的教育活動的意義,其教育效果,取決于德育教師評價的意圖,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選擇評價的內容和評價方式來改善法紀教育效果,效果評價要體現德育目標。一般法紀教育活動效果評價體系構建時要做到“三個適應”——要與我國現代社會的法制環境相適應;要與中華傳統道德相適應;要與社會主義法律法規相適應,要弘揚法律正能量,體現法律的正義。只有尊重和堅持以教育性為原則,從教育角度出發,才能科學合理地建立法紀教育活動效果評價體系,從而落實有實效德育措施,增強整個德育基地法紀教育活動的實際效果。
3.方向性原則。在構建法紀教育活動評價體系中要把握好方向,要做到“三個一致,一個協調”——要與黨的教育方針相一致、要與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目標相一致、要與社會主義的法律法規相一致,要與社會法治環境相協調。同時,法紀教育效果評價體系應該具有方向性、導向作用,通過各級指標的導向性,指明法紀教育活動評價體系中的德育指標,使德育方向性更加明顯、清晰,從而提高德育教育實效。
4.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原則。為了避免在評價過程中出現局限性與片面性,在構建法紀教育效果評價體系時要做到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這樣會更客觀、更科學、更嚴謹對法紀教育活動效果評價,既可以對對象進行定性描述與分析,又能對評價的結論可靠、精確、客觀分析研究。盡可能有定性指標,又有量的規定,在量化的基礎上進行定性分析,做到評價科學合理,切合實際,提高德育效果。
5.基礎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的原則。構建評價體系中,要把基礎評價與結果評價有機結合起來,是為了提高德育效果,優化德育實施方案,是德育實施的一種手段、一種教育方法,這都是考驗德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學能力和科學研究水平,只有德育教師在從分了解學生的特性后,通過基礎評價與結果評價,更客觀反應出法紀教育效果,更好地讓學生身心自由發展。當評價的結果出現了相對性與可變性難以表達問題時,可采用較為模糊的表述,例如“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言語來表達。
二、對德育基地不同年級法紀教育活動效果評價體系指標的構建
這是整個評價體系的中心環節和基礎,必須運用恰當理論與方法,科學、客觀、合理、有針對性地進行評價,德育基地不同年級法紀教育活動效果評價體系評價包含二層次:第一是德育基地初中一年級法紀教育活動效果評價指標;第二是德育基地高中一年級法紀教育活動效果評價指標。這是德育活動工作的前提和起點,是對已經實施的德育活動過程的成敗和經驗教訓做出評價,也是對德育活動效果的檢驗。也是解決德育基地針對不同年齡段法紀教育活動效果評價難的問題,提高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詳細法紀教育活動效果評價體系構建指標見下表1和表2。
表1 德育基地初中一年級法紀教育活動效果評價指標
表2 德育基地高中一年級法紀教育活動效果評價指標
我們構建德育基地不同年級法紀教育活動效果多維評價體系的嘗試,解決德育基地針對不同年齡段法紀教育活動效果評價難的問題,提高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形成教育合力,讓學生更了解法律法紀,做到知法懂法的好學生,減少甚至杜絕未成年犯罪的發生。同時也讓教師的工作更富有挑戰性,主動接受多維評價,虛心改進,積極反思,不斷創新,將評價的結果轉化為終身學習的動力。
參考文獻:
[1]楊洋.關于中學德育評價體系及其完善的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09.
一、職業技術學校德育現狀分析
就職業技術學校而言,由于其教育對象和培養目標的特殊性,學校德育工作任務顯得特別艱巨而繁重。職業技術學校肩負著為國家各條戰線,甚至面向國際培養大量的應用型技術人才的重任,然而學校的德育跟不上形勢需要的狀況令人擔憂。由于近年來普通高校連年擴招,促使普通高中也不斷地擴招,而大部分職校每年錄取的新生,因此各職校生源的質量逐年降低。新生的文化基礎差,必然伴隨著生源的思想道德品質差,這些新生入學后常常會出現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其表現為心理煩躁、波動、消沉或狂熱,這也使他們的弱點暴露無遺,主要是:艱苦樸素、勤儉節約和勞動觀念淡薄,自理能力、自控能力差,正視困難的能力不足,缺少同壞人壞事作斗爭的正義感,辨別是非能力差,經不起來自現代網絡和影視等文化傳媒中的不良信息以及社會上腐朽沒落現象的誘惑等等。學生的這些缺陷已經成為職業技術學校德育工作必須解決的難題。
二、職業技術學校德育改革的幾點思考
(一)要充分認識德育功能
德育系統與環境相互作用以及德育系統內部各因素相互作用時所導致的變化和結果,稱為德育功能。德育功能分為內部功能和外部功能。德育系統內部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目的、德育內容和方法等諸要素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結果,稱為德育內部功能。德育系統與外部環境,如自然界、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所導致的結果稱為德育外部功能??梢?,德育功能是多方面的、復雜的,所以把德育功能簡單化是方法論上的錯誤。
(二)要遵循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則
新時期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則是:(1)方向性原則。學校德育要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不動搖,完全照搬西方的那一套,鼓吹資產階級自由化,只會將我們引入歧途。(2)一貫性原則。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德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工作,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一曝十寒終究不會取得好的績效。(3)實事求是的原則。學校德育工作,一定要克服形式主義,應結合社會及學生的實際,精選德育題材,研究德育方法,因材施教,切實解決學生的思想意識水平問題。(4)理論聯系實際原則。要理論聯系實際,引導學生實際鍛煉,把提高思想認識與培養道德行為結合起來,一定要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讓他們在實踐中加深認識,磨練意志,堅定信念。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只搞空洞的說教,不要求學生付諸行動,只會毒害他們的心靈,養成言行不一的惡習。
(三)明確的德育工作內容
學校抓好社會公德教育,既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奠基工程,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戰略任務。當前青少年學生道德面貌主流是好的,道德情感是健康的,但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青少年學生的道德行為還存在著一些不良狀況。比如,社會“公德心”淡薄。在公共場合下,青少年學生不遵守交通規則,隨地吐痰,亂扔果皮雜物,損壞公物,上公交車不給老人讓座等行為比比皆是。又比如,道德思維存在模糊性和矛盾性。許多學生對一些道德觀念、道德概念認知、判斷和辨別存在困惑與矛盾,常把大款、大亨、大腕當作崇拜偶像,把金錢、別墅、寵物看成輝煌人生的象征,出現了道德觀念取向上的偏差。再比如,不少學生集體觀念淡薄,自私、懶惰、缺乏社會責任感已成為部分學生的通病。他們崇尚的是以我為中心,在學校不主動參加集體勞動、值周勞動和公益活動。這些不良現象,必須通過長期的社會公德教育,培養學生的道德辨別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律精神才能得以逐步解決。第七,要加強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當代青少年學生將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力軍,因此,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如何,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大業的興衰。而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是他們在學習、成長和發展過程中對現實生活中各種事物、現象進行評估、決定取舍的基本思想觀念,其支配、影響著學生生活、學習等各方面,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方向作用。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有什么樣的人生方向,那些被肯定的有價值事物,會激起學生的熱情,促進其積極創造與獲取,從而影響著他們的實踐活動的方向。二是動力作用。價值觀是構成實踐活動自覺性的前提,當價值觀初步形成后,學生會按照自己的生活準則堅定不移地去行動,形成一定的思想動力。三是養成作用,價值觀對行為的長期支配,會使學生的行為既出于內心又帶情緒性,經常重復和強化,最終養成習慣。當代學生的價值取向呈現出多樣性。主流是好的,絕大多數學生具有愛祖國、愛社會主義的思想和自尊、自主、自立、自強的精神,競爭觀念、風險觀念、效益觀念、平等觀念在學生中認可程度較高。但值得警惕的是少數學生價值取向已開始顯現出物欲化、功利化傾向,他們傾心于對金錢物質的不適當追求,埋頭在過度膨脹的自我設計之中。因此,加強對學生的價值觀教育也是當前學校德育工作的一項緊迫任務。
(四)要有正確的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 中高職銜接 德育量化考核 思考
在學校德育體系中,德育考核作為實現德育目標的保證手段具有重要作用。高職學生的德育考核涉及受教育者的政治態度、思想素養、理論水平、道德品質等諸多方面,而且受教育者的認識與行為、內在思想與外部表現可能會不一致,因此,德育考核工作難度較大,比較復雜,德育量化考核更是一個難點。目前,高校對德育量化考核采取的做法差異很大。在實行德育考核的過程中,量化考核的適用性,考核指標設定的合理性和科學性,考核辦法的可操作性等問題,需要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
學生德育量化考核,最初是在進行德智體綜合測評時使用的。有的學校在獎學金與助學金評定制度時,引用了量化的方法。即按照《學生守則》的內容,設計一種多項目的德育評分,每學期或每學年評分一次,作為評定獎、助學金和三好學生的依據。另外,一些學校還將德育考核量化方法運用于對學生的管理和考試。
盡管德育量化考核在實際操作上還很難令人滿意,但它的作用已越來越多地被人們所認識。從德育量化到實際的功能上看,它具有客觀評價作用、目標定向作用、激勵作用、反饋作用和效能作用。
客觀評價作用。德育量化考核將學生應當遵守的思想道德規范分解成多項指標,按一學期或一學年評分,能比較公正地評價學生的思想品德。這種方法可以增加考核的透明度,減少人際關系因素的影響,也弱化單憑個人印象定性評價帶來的主觀隨意性。
目標定向作用。德育量化考核一方面通過德育考核的指標體系引導學生自覺地培養優良的政治思想素質,提高道德水準,另一方面通過設立量化指標,強化德育工作。因為智育、體育都有具體的衡量標準,有考核的“硬指標”,而德育如果僅有“軟指標”,容易產生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實行德育量化考核可以使學生有具體明確的德育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激勵作用。實行德育量化考核,可以激發學生主動接受德育教育的內在因素。目前學校施行德育評分已經與學生的切身利益緊密掛鉤,德育分已作為評定獎學金、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的依據。按照心理學的“期望理論”,激發力量=目標價值×期望概率。學生積極性被調動的程度與各種目標價值和期望概率有關。學生對目標價值越重視,估計能實現的概率就越高,激發的力量也就越大。學生對得到較高德育分的期望,會激勵他們在政治思想上不斷追求進步和加強道德修養。
反饋作用。量化考核反映了學生思想品德各個方面的情況,教育者可以通過及時反饋,有針對性地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對于系部的黨、團組織來說,可以通過分析各個班級的總體考核情況,發現存在問題,找出薄弱環節,以進一步開展工作。
效能作用。實行德育量化考核,可以促進學生德育工作的開展。學生德育考評的具體化,一方面加強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促進了學生日常管理工作的規范化。學生違反《學生行為準則》和學校各項規章制度的行為,光靠思想教育往往得不到預期效果,而量化考核能達到“硬約束”的效果。這樣就提高了德育工作的權威。量化考核的實行要求做好學生平時表現的記載工作,掌握學生各方面表現情況思想動態,并按德育考核的規程辦事。這些都是學生日常管理的大量基礎工作。
實行德育量化考核一個突出問題是可操作性問題。首先,反映在考核指標的設計上,大體上設多少項指標為宜?怎樣設計才較為合理便于操作?其次,在具體的操作方法上,應如何評分,才能真實反映每個學生的思想品質狀況?怎樣測評才能保證考核結果的可靠性?實質上要解決的是考核內容的全面性與操作上的簡便性的矛盾??己酥笜说某橄笮耘c操作方法的具體性矛盾。如果考核指標設計過細,在具體測評中工作量大、費時費力,感覺很不簡便。目前,一些學校的德育量化考核上是抽象的。測評者對抽象的指標容易產生客觀理解上的差異。學生在政治思想、道德信念、意志品質等是觀念形態的無形物,雖然它必然外化為各種行為表現,但大量具體的行為和表現是難以羅列全面的。這確實給德育量化考核指標的設計帶來了困難,因此,我們可以跳出指標的設計多與少、細與粗問題的范圍,思考尋求別的途徑解決德育量化考核的操作性問題。
要制定德育量化考核的方案,除了要充分理解德育量化考核的效用以外,還要明確實行德育量化考核的一些主要原則。
以考核行為為主的原則。學生的德育品質以德育品質認知、德育品質情感、德育品質信念、德育品質意志和德育品質行為為主。因為行為習慣的養成是德育品質形成和發展的關鍵,“受教育者內部知知行的矛盾,主要是言行不一,理論脫離實際。知知行這一對矛盾的主要是行。也就是說,行為是受教育者德育品質優良與否的決定因素”。我們評價一個人的德育品質不能光憑他知道多少德育規范,而應看他是怎么做的。所以在實行德育量化考核時,應當以日常行為規范作為考核的一個重要方面,并且列出一些不需要測評就可以直接評分的項目作為考核內容之一。
一、德育內容體系及其結構探究
“德育即育德,也就是有意識地實現社會思想道德的個體內化,或者說有目的地促進個體思想品德社會化。”具體來說:“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和受教育者的需求,遵循品德形成的規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自覺積極參與的互動中。通過內化與外化,發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幾方面素質的系統活動過程。”因而,德育自身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并形成了一個完備的內容體系。
(一)德育基本內容的界定
由于對德育內涵理解的不同,對于德育基本內容的界定,目前學術界存在不同的闡述。概而言之:主要有狹義(小德育)和廣義(大德育)之分。狹義的德育與道德教育同義,認為德育就是對德育對象進行有關道德意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等方面的教育。廣義的德育,其內容范圍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及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1990年顧明遠主編的《教育大詞典―教育學》卷的釋義為:“德育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在社會主義中國,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碑斍拔覈逃碚摻绫容^認同廣義的德育內容界定,即德育主要應該包含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四個方面。
思想教育是要解決德育對象主觀客觀相符合的問題,主要包含世界觀教育和方法論教育兩個方面。其中,世界觀教育就是用先進的思想武裝人和引導人,“而方法論教育就是在世界觀教育的基礎上讓教育對象正確認識客觀世界和自身,解放思想、開拓進取、與時俱進,從而形成科學的思想意識。”政治教育主要是要解決德育對象對國家、階級、社會制度等重大政治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包括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立場、政治觀點、政治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其中政治信念教育是核心,政治情感教育是目標。道德教育是對德育對象進行行為規范方面的教育,主要包括道德觀念、道德判斷、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等方面的教育。心理教育主要是提高德育對象心理素質的教育,內容就是對德育對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使德育對象具備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感、樂觀的心態和堅強的意志。
(二)德育內容體系結構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構成了當前德育的主要內容,根據各內容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它們在德育實施過程中的不同地位,以及在其實施過程中德育對象和教育重點的差異,可以將德育結構體系規劃為不同的類型,即政治主導型、思想主導型、道德主導型和心理主導型。每一種結構類型都有各自相應的核心內容,并通過這一核心內容來支配、帶動和影響其他教育內容??梢哉f這四種結構類型,體現了德育實施過程中內容上的差異性和傾向性。一般來說合適的類型模式是由德育對象的實際情況和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來決定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德育過程中要注重針對性,避免教條主義和本本主義。
二、德育內容結構體系優化的標準
通過前文對德育內容體系及其結構類型的闡述,我們不難發現德育內容結構狀況的好壞對德育實效性的大小和德育目標實現的程度將會產生直接影響。為了科學實施德育,有效實現德育目標和發揮德育的最佳功能,必須不斷優化德育的內容結構。筆者認為德育內容體系結構的優化主要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一)核心原則
所謂核心原則,就是說在德育內容體系結構的安排中要突出某項核心內容,這是由德育對象的不同特點所決定的,也是關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一基本原理在德育內容結構安排中的體現。核心內容的確定是能否實現德育目標和取得德育實效的關鍵。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我們講德育的核心內容并不是忽視德育其他內容的合理作用,而是要將其他德育內容與核心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來共同實現德育的目標。
(二)系統原則
德育內容體系結構的優化,需要在我們強調核心內容的同時還要善于完善其內容體系,努力提高德育的整體效應。系統原則便是這一要求的具體體現,也是對德育內容體系結構優化核心原則的有益補充。它是指在德育實施過程中,我們既要分清主次,突出重點,同時也不能忽視其他教育內容的輔助作用。否則德育內容結構體系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將會受到質疑。當前情況下優化德育的內容體系結構就是要求我們德育工作者必須具有整體性思路,既要把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系統化為一個有機的德育內容體系,使其涵蓋德育領域的各個方面,還要完善和拓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每一個子系統的內容。
(三)過程原則
德育內容體系結構的優化是一個過程,我們必須用動態的視角來審視這一過程。恩格斯在揭示黑格爾哲學體系中辯證法的合理因素時指出:“―個偉大的思想,即認為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币蚨瑢τ诘掠齼热蒹w系結構的優化,我們決不能僅僅滿足于現階段所取得的成就,應該將優化過程進行下去,并充分汲取每一階段的有益成果,加快德育內容體系結構優化的速度。
(四)開放性原則
開放性是現代德育的特性之一,面向世界是德育發展的大趨勢。人類道德本來具有共同性,社會道德的形成與發展,個體道德品質的形成發展,以及與此相聯系的德育的發展、德育理論的發展和德育內容的發展都具有共同的方面?!半S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時代的來臨,世界上各個民族、各個國家早已打破了原有的界限,真正融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學會關心、學會合作、環境保護、和平與發展等已屬于全人類的道德要求?!币蚨?,開放性原則成為當前實現德育內容體系結構優化的重要原則。
三、德育內容結構優化的具體路向
德育內容體系結構優化原則的設定為其最終目標的實現指明了方向,具體來說,德育內容結構優化的具體實施應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一)突出德育的核心內容
突出德育的核心內容是德育內容體系結構優化主導性原則的具體體現。如前所述,德育內容雖然豐富多彩,但是各種教育內容的地位與功能并不是相同的。其中,政治教育是整個德育過程的政
治保障。因此,在德育內容實施過程中,必須始終以政治教育為主導。
德育過程堅持以政治教育為主導,就必須始終把理想信念教育作為德育的核心內容,對德育對象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和科學發展觀方面的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新時期立足于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之上的價值認同系統,它涉及經濟、政治、文化、思想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當前意識形態方面的本質屬性;而科學發展觀作為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二者結合起來就為德育的正確發展方向提供了政治保障。因此,針對當前德育界普遍存在的那種德育應該淡化、弱化政治教育的思想,我們應該從根本看清其觀點的“虛弱性”??v觀當今世界各國的德育歷程,不難發現:盡管不同國家之間的階級性質、意識形態方面存在著差異,但政治性始終是不同時期、不同國家德育的最顯著特征。因而,將政治教育視為德育的核心內容,是由其客觀歷史地位決定的,也是德育自身特殊性的必然要求。
(二)完善德育內容體系
我們在強調政治教育作為德育核心內容的同時,對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心理教育也應予以足夠的重視。前者是為了體現德育的根本意識形態屬性和本質功能,后者則是德育能夠發揮整體效應的保證。
首先,如前文所述,我們應該將德育的內容視為一個有機系統,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作為這個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當前德育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道德問題和心理問題日漸突出的形勢,加大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力度。這不僅僅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同時也是完善德育內容體系的需要,是實現德育整體效應的有力保證。其次,在強調德育的整體效應的同時,還要完善德育內容的每一個子系統,即在德育實施過程中要勇于拓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以及心理教育每一方面的領域。
(三)一與時俱進,發展德育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