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6 16:07:5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財務報表審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審計程序不合理,審計工作受局限合并財務報表其自身具有著明顯的綜合性以及復雜性,在進行合并財務報表制作的過程中,與一般的財務報表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要求。但是由于我國大部分的企業在進行審計工作的過程中,其對于審計工作的程序問題缺乏足夠的重視,因此造成合并財務報表的審計程序與合并財務報表的實際審計工作不適配,對合并財務報表審計工作的展開造成局限,不利于合并財務報表審計工作的順利進行。
2.審計資料收集困難,審計管理存在弊端由于合并財務表報其反應出的信息量相對較大,包含了子公司以及母公司等多個方面的經濟運營信息。因此企業有關審計人員在對合并財務表報進行審計的過程中,應準備好充足的資料進行審計參考,保障審計工作的質量。但是由于合并財務報表中涉及的信息十分的廣泛,并且分布于不同的子公司以及部門之中,造成有關企業審計人員收集資料上的困難。除此之外,企業在對合并財務報表審計工作的管理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弊端。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體現在管理制度不足,管理力度不夠等方面。這使得企業審計人員在進行合并財務表報審計的過程中,工作行為難以得到有效的約束,造成工作過程中的不規范,不合理。
3.缺乏完善審計標準,審計質量難以保障在對合并財務表報進行審計的過程中主要的工作就是對合并財務表報中展現出的信息的真實性進行判斷。但是由于企業內部對于信息真實性的判斷標準沒有明確的規定,并且由于信息的分散性過強,因此在對合并財務報表進行審計的過程中,審計的質量難以被有效的保障。
4.審計人員素質不足,審計效率難以提升審計人員是進行合并財務報表審計的關鍵,因此企業內部審計人員的素質與合并財務報表審計工作的質量有著直接的影響。通過對我國部分企業審計人員的素質進行調查,我們發現我國企業中部分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存在著個人專業素質不足的問題,難以對審計工作進行有效的把握,并且對審計工作中出現的一些問題無法進行及時的解決,造成企業內部合并財務報表審計工作質量的下降。
二、針對合并財務表報審計中存在問題的解決措施
1.完善審計程序,進行特殊審計鑒于合并財務報表的審計工作與一般的財務表報在審計方式上存在著一定的不同,因此有關企業在今后的工作過程中應對審計工作中的程序問題產生重視,對不同審計工作進行區分對待。尤其是針對合并財務報表的審計工作,有關企業應對其進行特殊審計,制定出符合合并財務表報審計工作需要的審計程序,確保合并財務表報審計工作的順利進行。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合并財務表報審計程序制定的過程中,有關人員應對傳統審計程序進行把握,明確傳統審計程序與合并財務表報審計工作之間的差異,并從實際的差異性入手進行合并財務報表審計程序的制定,只有這樣才能保障新審計程序的合理性與科學性。
2.加強資料搜集,完善審計管理資料的搜集問題一直是進行合并財務表報審計過程中的難點問題。有關企業工作人員要想對合并財務報表審計工作質量進行提升,就應在相關資料收集方面下工夫,確保相關材料收集的全面性。鑒于此,在今后的工作過程中,企業應充分的借助網絡資源,將各子公司與母公司聯系在一起,通過網絡技術的應用,實現信息的共享。尤其是在經濟資金流動等方面要進行詳細的記錄,并允許審計人員通過電腦對相關資料進行查看。其次,子公司應注重內部財務工作的條理性,保障內部財務表報的清晰明了,為合并財務表報審計工作的進行提供便利。
3.建立審計標準,把握審計重點審計標準主要是對合并財務報表真假性的一種判斷,因此有關企業應在明確內部審計標準不足的基礎上,對相關合并財務表報審計過程中需要應用到的各項標準進行完善,并充分的對各子公司的審計標準進行掌握,整合出一套符合合并財務表報審計工作的審計標準。同時,由于合并財務報表工作的審計內容眾多,因此為了有效的提高合并財務報表審計工作的審計質量以及審計效率,有關審計人員應對審計工作中的重點問題進行把握,關注審計重點。
三、結語
一、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整合的依據
(一)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業務類型一致,都屬于基于責任方任定的合理保證鑒證業務 注冊會計師的業務類型包括鑒證業務和相關服務。根據鑒證對象信息是否能被預期使用者獲取,鑒證業務又分為基于責任方認定的業務和直接報告業務。根據保證程度,鑒證業務可以分為合理保證業務和有限保證業務。內部控制審計是指會計師事務所接受委托,對企業特定基準日內部控制設計與運行的有效性進行審計,注冊會計師應當獲取充分、適當的證據,為發表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意見提供合理保證,并對審計過程中注意到的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重大缺陷進行披露。美國薩班斯法案404條款和我國《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均規定,企業管理層(責任方)要事先對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自我評價,出具評價報告(鑒證對象信息),再由注冊會計師進行內部控制審計。財務報表審計是指注冊會計師按照審計準則的規定,對財務報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發表審計意見,對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錯報提供合理保證,旨在提高財務報表的可信賴程度。被審計單位管理層(責任方)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信息而形成的財務報表(鑒證對象信息)即為責任方的認定,注冊會計師針對財務報表出具審計報告。因此,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都屬于基于責任方認定的合理保證鑒證業務,二者業務類型相同,這為二者的整合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
(二)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的最終目標一致,都是為提高財務報表的可靠性 內部控制審計是就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發表獨立審計意見,為財務報告內部控制不存在重大缺陷提供合理保證。財務報表審計的目標是對被審計單位的財務報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表達表示意見,為財務報表不存在重大錯報提供合理保證,與內部控制審計一樣都是直接面向社會公眾。雖然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的目標表面上有一定差別,但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有效性是財務報表合法公允的基礎,在判斷內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時是以財務報表審計中重大錯報重要性水平的確定為前提。二者都是為了對公司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提供合理保證,其最終目標都是為了提高對外公布的財務報表的可靠性,保證財務信息的質量。
(三)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的審計程序相互關聯, 工作成果能夠相互利用 財務報表審計中,注冊會計師必須了解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并對其進行風險評估以確定隨后需要進一步執行的審計程序,并在僅實施實質性測試程序不足以提供認定層次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時實施控制測試。對于擬信賴的內部控制,注冊會計師要測試其在整個審計期間內的有效性。對內部控制的了解和評價是財務報表審計的一個必要階段,同時在內部控制審計中,注冊會計師要了解和測試內部控制,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對其財務報告內部控制設計和執行的有效性進行評價。二者的很多審計程序相互關聯,工作成果能夠相互利用。財務報表審計中風險評估收集到的有關企業環境的證據、通過重大程序發現的具體錯報等都是內部控制審計中選擇具體控制實施控制測試的依據,如果在財務報表審計中發現了重大錯報,則說明財務報告內部控制肯定存在重大缺陷,可以為內部控制審計提供線索;同樣,在內部控制審計中發現的控制缺陷也為注冊會計師在會計報表審計中究竟對哪些交易和認定重點實施審計指明方向。二者的整合,有利于節約審計資源,提高審計效率和質量。
(四)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都采用自上而下的風險導向審計思路 在財務報表審計中,注冊會計師首先要評估被審計單位的重大錯報風險,以重大錯報風險評估結果為依據實施總體反應措施和進一步審計程序,這就是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為了解被審計單位內外部環境、經營戰略風險、內部控制等情況,注冊會計師可以采取觀察、詢問、問卷調查等方法,這些方法在內部控制審計中也被大量采用。根據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的規定,要求注冊會計師按照自上而下的方法實施審計工作,并將其作為識別風險、選擇擬測試控制的基本思路。審計人員首先應了解并測試公司層控制,然后是報表重要賬戶的控制,再往下是業務流程和交易的控制,每一步獲得的結論都將指導注冊會計師關注下一控制層面上的高風險領域。自上而下法使審計人員很自然地駕馭了高風險領域并避免了較低可能性對財務信息有重大影響的領域,指導注冊會計師只需要測試那些與是否存在實質性漏洞而獲取合理保證相關的控制,其實質也是一種風險導向審計方法,并能大大地降低審計成本。
二、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整合的實施思路
(一)審計計劃階段 高質量的審計計劃有助于注冊會計師合理利用審計資源,控制或降低審計風險。在計劃內部控制審計工作時,注冊會計師應評價與企業相關的風險、公司經營環境和經營特點、對他人工作的可利用程度等事項對內部控制、財務報表及審計工作的影響,以便對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和可獲取證據的類型與范圍作出初步判斷。財務報表審計的計劃審計工作則包括針對審計業務制定總體審計策略和具體審計計劃,與內部控制審計類似,其在審計計劃的制定過程中也強調對被審計單位經營及所屬行業的基本情況、與財務報告相關的內部控制等重大事項的了解。風險評估則是二者在審計計劃階段整合的基礎,如在風險評估過程中發現存在重大缺陷的高風險領域,則在財務報表審計中就應重點關注與該風險相關的重要賬戶可能發生重大錯報的風險。而且風險評估是一個連續和動態地搜集、分析與更新信息的過程,它貫穿于整個審計業務的始終,當發現異常的或預期之外的情況時,注冊會計師應當及時對審計計劃作出修正與調整。由于判斷內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是以控制能否及時防止或發現財務報表出現重大錯報為依據的,因此,在計劃內部控制審計工作時,注冊會計師應當使用與財務報表審計相同的重要性水平。為保證審計效率,如果注冊會計師在此階段對內部控制的了解和評價足以識別和評估財務報表重大錯報風險,就可以實施進一步的審計程序。
(二)控制測試階段 控制測試是內部控制審計的核心程序。按照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要求,財務報表審計在評估認定層次重大錯報風險時,如預期控制的運行是有效的和僅實施實質性程序不足以提供認定層次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時,就一定要進行內部控制測試,測試控制在相關期間或時點的運行有效性,這實質就是對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實施審計。由此可見,實施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整合的關鍵點就在內部控制測試階段。在整合審計中,注冊會計師對內部控制設計與運行的有效性進行測試,要同時實現兩個目的:(1)獲取充分、適當的證據,支持在內部控制審計中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發表的意見;(2)獲取充分、適當的證據,支持在財務報表審計中對控制風險的評估結果。注冊會計師在測試控制設計與運行的有效性時,應當綜合運用詢問適當人員、觀察經營活動、檢查相關文件、穿行測試和重新執行等方法。選擇擬測試的控制時,注冊會計師應重點關注企業層面控制,并考慮證據的性質及獲得的難易程度。如果有兩個以上控制能應對相關認定的錯報風險,則沒有必要測試所有控制,而應選擇更容易獲得運行有效證據的控制進行測試。但由于財務報表審計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來支持財務報表合法公允性的審計意見,注冊會計師僅對所依賴的控制進行測試評價,根據測試結果,分析對剩余審計工作的影響,其結果未必足以支持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審計意見,其審計范圍對內部控制的覆蓋面不夠全面。因此,在整合審計中,注冊會計師還需要補充控制測試的范圍。
(三)實質性測試階段 財務報表審計中,注冊會計師必須實施實質性測試程序,為支持的審計意見提供基礎。包括對各類交易、賬戶、余額、列報的細節測試和分析性程序。注冊會計師可以利用內部控制審計的結果來修改實質性程序的性質、時間安排和范圍,并且可以利用該結果來支持分析性程序中所使用的信息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在確定實質性程序的性質、時間安排和范圍時,注冊會計師需要慎重考慮識別出的控制缺陷。如果注冊會計師在實施實質性程序中,發現財務報表存在重大錯報,除了需要考慮對已經實施的實質性程序的影響外,還要考慮對內部控制評價的影響。如果在財務報表審計中發現了重大錯報,則說明財務報告內部控制肯定存在重大缺陷。為將在財務報表審計實質性程序階段獲取的證據充分利用到內部控制審計中,提高審計的效益和效率,注冊會計師還可以考慮在實施財務報表審計的實質性程序之后,對內部控制進行進一步的審計。
(四)評價控制缺陷內部控制缺陷包括設計缺陷和運行缺陷,按其影響程度分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注冊會計師需要評價其注意到的各項控制缺陷的嚴重程度,以確定這些缺陷單獨或組合起來,是否構成重大缺陷,但在計劃和實施審計工作時,不要求注冊會計師尋找單獨或組合起來不構成重大缺陷的控制缺陷。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缺陷的嚴重程度取決于:控制缺陷導致賬戶余額或列報錯報的可能性;因一個或多個控制缺陷的組合導致潛在錯報的金額大小。因此在評價控制缺陷時,注冊會計師需要根據財務報表審計中確定的重要性水平,支持對財務報告控制缺陷重要性的評價。注冊會計師需要運用職業判斷,考慮并衡量定量和定性因素,同時要對整個思考判斷過程進行記錄,尤其是詳細記錄關鍵判斷和得出結論的理由。而且,對于“可能性”和“重大錯報”的判斷,在評價控制缺陷嚴重性的記錄中,注冊會計師需要給予明確地考量和陳述。
(五)審計報告階段 完成審計工作后,注冊會計師應綜合評價從各種來源獲取的證據,形成審計結論,出具審計報告。按照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的要求,整合審計時應分別出具兩種審計報告。在分別出具兩種審計報告時,建議在各自報告中說明已同時審計了企業的內部控制(或財務報表)及發表的審計意見類型。需要注意的是,對內部控制發表了否定意見并不表明財務報表一定存在重大錯報(如被審計單位已按照注冊會計師的要求對財務報表進行了調整)。此外,注冊會計師還可以就審計中發現的問題,出具管理意見書,幫助被審計單位健全內部控制機制,改善經營管理。
三、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整合應注意的問題
(一)審計獨立性 整合審計有利于注冊會計師節省審計成本、控制審計風險和實現兩者的審計目標,兼顧了社會公眾、被審計單位和注冊會計師行業三者利益,也是目前國際上普通采用的方法。為保證審計獨立性,本文所指的“整合”不包括注冊會計師對同一家企業既作咨詢又做審計和代行內部控制自我評價的情形。為此,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還特別規定:負責審計財務報表的事務所不能同時為同一公司提供與財務報告相關的內部控制的咨詢服務,但可提供其他方面的內部控制的咨詢服務,以避免咨詢服務對審計獨立性造成損害。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也明確規定,為企業內部控制提供咨詢的會計師事務所,不得同時為同一企業提供內部控制審計服務。
(二)整合審計需要注冊會計師具備更高的職業判斷能力和專業勝任能力 內部控制審計給注冊會計師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作為一項新型鑒證業務,需要審計人員重新學習,積累經驗。而將內部控制審計和財務報表審計整合實施,在審計計劃編制、風險評估、控制測試和評價、利用企業內部審計或內部控制評價人員工作等過程中,都對注冊會計師的職業判斷能力和專業勝任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具體的要求,也加大了審計人員的風險責任。為保證審計質量,降低審計風險,在整合審計時項目組人員的配備非常關鍵。
參考文獻:
關鍵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 財務報表審計 整合審計
企業內部控制分為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和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內部控制的目標決定了內部控制審計的范圍。目前,實行內部控制審計的國家均將審計范圍限定在財務報告內部控制。財務報告內部控制,是指企業為了合理保證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而設計和運行的內部控制,以及用于保護資產安全的內部控制中與財務報告可靠性目標相關的控制。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是指除財務報告內部控制之外的其他控制,通常是指為了合理保證除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資產安全外的其他控制目標的實現而設計和運行的內部控制。
一、企業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的整合審計產生的原因
在內部控制審計中,要求CPA對企業控制設計和運行的有效性進行測試。在財務報表審計中,也要求CPA了解企業的內部控制,并在必要時測試內部控制。由于這兩種審計具有相通之處,促使了兩者的整合審計。
二、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整合審計的要求:
整合審計要求在內部控制審計和財務報表審計中獲取的審計證據應當相互印證,相互利用。具體體現在:
(一)在內部控制審計中
CPA在對內部控制有效性形成結論時,應當同時考慮財務報表審計中實施的、所有針對控制設計和運行有效性測試的結果。
(二)在財務報表審計中
CPA在評估控制風險時,應當同時考慮內部控制審計中實施的、所有針對控制設計和運行有效性測試的結果。
(三)在內部控制審計中識別出某項控制缺陷
CPA應當評價該項缺陷對財務報表審計中擬實施的實質性程序的性質、時間安排、和范圍的影響。
(四)在內部控制審計中
CPA應當評價財務報表審計中實施的實質性程序的結果對控制有效性結論的影響;如果通過實施實質性程序未發現某項認定存在錯報,這本身并不能說明與該認定的關的控制是有效運行的;如果通過實施實質性程序發現某項認定存在錯報,CPA應當在評價相關控制的運行有效性時予以考慮。CPA應當考慮實施實質性程序發現的錯報對評價相關控制運行有效性的影響。如降低對相關控制的信賴程度、調整實質性程序的性質、擴大實質性程序的范圍等;如果實施實質性程序發現被審計單位沒有識別出的重大錯報,通常表明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CPA應當就這些缺陷與管理層和治理層進行溝通。
三、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的區別
(一)審計目的不同
財務報表審計是對財務報表是否符合企業會計準則,是否公允地反映被審計單位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發表意見;財務報告控制審計是對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發表審計意見,并對內部控制審計過程中注意到的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在內部控制審計報告中增加“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予以披露。
(二)了解和測試內部控制的目的不同
財務報表審計按風險導向審計模式進行,了解內部控制是為了評估控制風險,評估控制風險是為了最終評估重大錯報風險。如果了解內部控制的結果表明預期控制運行有效,就要做控制測試去進一步證明了解內部控制時得出的初步結論。測試內控是為了再評CR,為了證明控制運行是否有效。如果有效則按計劃執行,如果無效需要修改審計計劃;在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中了解和測試內部控制的直接目的是對內部控制設計和運行的有效性發表意見。
(三)測試范圍不同
在財務報表審計中,只有;在評估認定層次重大錯報風險時,預期控制運行是有效的;僅實施實質性程序并不能提供認定層次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的情況下才強制要求對內部控制進行測試,在其他情況下,CPA可以不測試內部控制;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要求對所有重要賬戶、各類交易和列報的相關認定,都要了解和測試相關的內部控制。
(四)測試時間不同
在執行財務報表審計時,一旦確定需要測試,則需要測試內部控制在整個擬依賴期間內的運行有效性。如果已獲取有關控制在期中運行有效性的審計證據,并擬利用該證據,CPA還需要針對期中至期末這段剩余期間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是對特定基準日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發表意見,而不是對財務報表涵養的整個期間的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發表意見,但這并不意味著CPA只關注企業基準日當天的內部控制,而需要測試足夠長的時間,才能得出是否有效的結論。
(五)測試的樣本量不同
在財務報表審計中對結論可靠性的要求取決于計劃從控制測試中得到的保證程度或減少實質性程序工作量的程度,樣本量相對要小;在財務報告內部審計中對結論可靠性的要求高,測試的樣本量大。
關鍵詞:信息管理;案例分析法;信息技術;財務報表審計
一、引言
自從互聯網與信息技術普及以來,財務會計由做手工賬轉變為利用會計電算化進行辦公,自此,在也沒有看到賬房先生點著油燈打算盤了。科技的進步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在會計領域也是如此,通過相關會計核算軟件,會計工作人員只需要將憑證、單據、發票簡單分類處理后錄入系統即可,只要錄入時沒有出現錯誤,進入系統后,計算機會進行自動核算。這淘汰了一部分年齡大并且對計算機不熟悉的會計從業者。智能時代的來臨,讓一切變得更加猝不及防,人工智能機器人可以自動給掃描憑證、單據、發票掃描,直接分類核算,64位密集糾錯,甚至連簡單的審計都免掉了。這也給財務人員造成恐慌,大面積的失業會不會提前來臨?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的發展對會計、審計的工作人員又產生什么影響?本文在信息管理、財務管理的理論基礎上,對信息技術及財務報表審計的影響展開研究,通過對現狀分析、案例分析,發現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
二、現狀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對財務報表的內部審計和外部審計方法模式上也由傳統的純人工手工查賬審計向人機協作審計模式轉變。企業內部審計,主要包括確定資產存在性、判斷資產計價的公允性、避免過分高估或者低估資產、測試收入成本和費用、分析是否符合會計政策的要求。其中,判斷資產的公允性以及測試收入成本費用涉及到審查數據核算的計算機可以快速掃描輸入、進行運算、結果輸出,省去了大量的時間成本和人工的機會成本。外部網絡審計是指審計人員對被審計單位進行審計時,不必像之前一般對著如山般的賬簿進行核算審查,常常需要長時間高強度工作,而現在只需要利用互聯網和現代信息技術,通過人機協作的模式對被審計單位的財務報表合規性、真實性和有效性進行遠程審計。目前,隨著電子商務的蓬勃興起,越來越多商家選擇利用計算機網絡依靠商務平臺進行的交易和商務服務活動,主要表現在商務交易不再是先看貨,然后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商務服務也不單單依靠紙面文件以及單據的傳送,而是借助于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網絡互聯技術和現代通訊技術來全面實現電子化的交易和結算過程。電子商務更大程度上依托互聯網的特點在審計工作的范圍、內容、可行性、風險等方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三、案例分析
目前,墨西哥國家稅務總局將信息技術對財務報表的審計轉變為一種新的方式并且在2016年7月通過最高法院確保了其合憲性。即通過互聯網電子審計,稅務當局可以通過電子方式執行監督與審計流程,并通過電子方式與納稅人溝通,納稅人可以通過申請AcuerdoConclusivo協議,確保其被審計材料在保護狀態,納稅人也可以利用這個渠道尋求稅務幫助,通過協商的手段,解決被審計納稅人與稅務局之間存在的分歧,避免了耗時長和費用貴的申訴流程。墨西哥國家稅務總局給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一個很好的示范,行政事業單位率先進行改革,從法律制度上承認信息技術對財務報表審計的合法性與合規性,并且給予技術支持保證信息安全。這大大減少了人們使用的后顧之憂,有利于越來越多的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機構進行轉型,更大程度上借助網絡信息技術,對被審計單位進行遠程網絡審計。
四、問題分析
(一)電磁化會計信息不易保存
毋庸置疑,隨著無紙化辦公的進程加快,傳統的紙質憑證、賬簿、報表可能會被電子會計信息代替。電子會計信息是指將會計信息儲存在網絡系統中,很顯然這比紙質的更易被破壞。如果保存不好,即使從網絡系統中存儲在磁性介質上,會計信息依然會因介質的破壞而丟失。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存儲風險會因為時間加長變大,如果數據丟失或大面積泄露,不僅增加了審計的難度而且會給企業造成無法預估的損失。
(二)忽視網絡信息系統審查
在信息技術廣泛應用的大背景下,除了對傳統財務內容進行審計外,還需要對信息系統開發、運行、控制環節進行審查。尤其在電子商務環境下,對互聯網的依賴程度更大,并且固有的技術風險決定了審計內容必須包括對網絡信息系統處理和控制功能的審查,以證實其業務處理的真實性、安全性、合法性。大多數企業忽視對網絡信息系統的審查,這使審計信息可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偏差甚至是錯誤。由于全面依靠互聯網信息技術,交易與金錢往來都是在網絡系統各工作站上完成的,因此,審計應漸漸從事后審計轉為實時審計,全方位地評價網絡交易的安全性以及財務報告存在的風險要素,從而降低經營風險、提高審計質量。
(三)信息技術對財務報表審計難以做到絕對保密
眾所周知,互聯網系統具有分散性、開放性、受眾群體數量多等特點,其安全保密性問題一直是困擾大多數企業的問題。信息技術系統一方面面臨故障的風險,如果發生故障,就會造成全企業的癱瘓財務工作的崩潰;另一方面還面臨數據庫財務網站有可能遭到攻擊的非系統風險、計算機病毒攻擊的風險。此外,若信息系統的設計存在漏洞,而財務工作者在運用中并沒有發現,則可能給企業的內部控制造成隱性風險。
(四)審計人員的計算機知識不完善
審計人員的計算機知識、網絡技術不高,也給信息技術對財務報表審計造成困難。在信息化大數據背景下,審計的方式和內容都發生了改變,對缺乏計算機、網絡技術相關知識的審計人員,會因為方式改變而不能識別、審查企業的隱性風險,從而對評價結果和審計結論的產生消極影響。
五、對策建議
(一)審計線索方面的追蹤審查
在信息化背景下,應該針對審計線索在系統內建立專門原始數據的備份、完善大數據和追蹤軟件,多部門相互監督,使審計線索得以保留。同時,通過遠程審計監管、突擊檢查的方式,對財會工作人員和程序員的系統進行檢查,以維護數據庫安全。
(二)重視對內部控制內容審計
重視對內部控制內容的審計是指要做到對財務數據全流程的管控,包括信息技術部門對信息化財務系統的維護。第一、明確權限與指責,在財務部門內部,將職責和權限進行劃分,不能讓不同崗位的工作人員擁有相同的權限,以此來形成互相監管的模式。第二、成立財務數據庫,原始數據必須先上傳再入賬處理分析,而且原始數據不容隨意更改,如要更改應由主管監督。同時,每一步的審計應將數據上傳,各部門之間既相互獨立又互相聯系,彼此制約。
(三)加快信息技術財務審計法規的建立完善
第一、要認真推動信息化審計法律法規建設,既要認識到其提高工作效率的優越性,也不能忽視其自身的問題,應盡快提出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的意見。第二、信息技術應用于財務會計領域,需要對傳統的審計準則體系重新進行審視和思考,新的審計準則應該順應時代的趨勢,充分考慮其在信息化、大數據背景下的創造性。用法規和制度保障信息化審計的合法性、合規性。
(四)加快信息化審計人才的培養
在此背景下,審計人員除了應當具備審計知識經驗還應當對基礎信息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審計人員是信息技術應用于財務報表審計工作的關鍵,但是傳統的審計人員往往忽略了自身對信息技術的要求。市場對復合型審計人才的缺口很大,也是未來審計工作發展重要一環。第一、審計人員應該具有危機意識,如果自身不轉變,很有可能被即將到來的財務機器人代替簡單的審計工作;第二、企業也要意識到信息網絡對財務報表審計存在的兩面性,應鼓勵審計人員、會計人員主動學習信息化審計知識,及時查明風險,做好應對措施。第三、國家和政府也應該加大對審計人員工作轉型的引導,鼓勵培養復合型審計人才。
關鍵詞 審計重要性 審計程序 重大錯報風險
中圖分類號:F239 文獻標識碼:A
根據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要求,審計師必須將審計工作的重心前移,在計劃階段評估重大錯報風險,并據此制定審計計劃;在審計實施階段,審計師還應當對財務報告重大錯報風險進行重新評估,從而調整重要性水平和審計程序,以保證未查出的錯報不超過重要性水平。在審計報告階段,如果審計師認為財務報告存在影響理性的財務報告使用者正確判斷和決策的錯報和漏報,那么這種錯報和漏報便是重要的,審計人員就要通過非無保留意見提請財務報告使用者予以關注。2010年11月1日,我國財政部的第1221號準則《計劃和執行審計工作時的重要性》要求將重要性貫穿于審計工作始終,突出了重要性水平在審計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一、對重要性概念內涵的界定
重要性概念有會計重要性和審計重要性之分。對于會計重要性,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認為,“如果信息的錯報或漏報會影響使用者根據財務報表采取的經濟決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對于審計重要性,國際會計師聯合會的《國際審計準則第25號——重要性和審計風險》指出:“如果信息的錯報或漏報會影響信息使用者根據財務報表采取的經濟決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美國審計師協會的《審計準則說明書第47號——審計風險和重要性》指出:“一項差錯當它的性質和金額以及其所涉及的會計報表中其他項目的性質和金額將影響會計報表的公允表達時,那么差錯就是重要的。可見,不管是會計重要性還是審計重要性,都是基于財務報告使用人的立場,對財務報告錯報和漏報影響程度所作的判斷。因此,對財務報告使用人的界定就成為確定重要性的前提。在確定重要性水平之前,審計師必須識別財務報表的主要使用者及其對于財務報表的共同信息需求。
第1221號新準則強調:“重要性水平”是在考慮財務報表使用者整體共同的財務信息需求的基礎上作出的,由于不同財務報表使用者對財務信息的需求可能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不考慮錯報對個別財務報表使用者可能產生的影響。第1221號新準則將審計師承擔責任的對象進一步限定在成熟、理性的報表使用者范圍內,例如機構投資者、大股東、債權人銀行和財務分析師等,這就意味著審計師不負責識別只影響個別使用者決策的錯報。
二、兩個層次中的要性水平及其確定方法
第1221號準則將將重要性水平劃分為財務報表層次和特定交易類別、賬戶余額和披露認定兩個層次。對于財務報表這兩個層次的重要性水平,第1221號新準則及其應用指南將“適當的基準乘以適當的百分比”作為確定報表層次重要性水平的基本方法。但是,根據國際審計準則委員會(IAAsB)的解釋,基準乘以百分比只是確定了一個計算整體層次重要性水平的起點,并不意味著整體層次的重要性水平可以通過這樣簡單的計算而得出。重要性水平的確定需要審計師運用專業判斷,也就是說,重要性水平只是一個經驗數據,并沒有實證研究成果的支持。所以,即使審計師將財務報告的重大錯報控制在重要性水平以下,也并不意味著審計師就可以完全避免審計風險,只是這種風險審計師可以接受而已。對于特定交易類別、賬戶余額或披露等認定層次的重要性水平,只有當存在一個或多個特定類別的交易、賬戶余額或披露,其發生的錯報金額合理預期可能影響財務報表使用者依據財務報表作出的經濟決策時,審計師才需要為其確定相應的重要性水平。換言之,審計師并不一定非要確定認定層次的重要性水平不可。是否需要確定認定層次的重要性水平取決于報表的主要使用者是否會高度關注財務報表中的特定項目及其披露。例如,應收賬款抵借和存貨抵貸。
三、計劃重要性與實際執行的重要性水平
計劃重要性是審計師在計劃階段確定的重要性水平,其目的是為了合理保證審計師在審計過程中能夠發現重大錯報;實際執行的重要性水平是在審計測試過程中采用的重要性水平,它要略低于計劃重要性水平,其目的是為審計師提供一定的“安全邊際”,以體現職業謹慎的要求。例如,如果審計師按照計劃重要性水平安排審計程序,從理論上講,未發現錯報的累計數不會超過計劃重要性水平。但是,由于計劃重要性水平只是一個經驗數據,而且還是一個平均數,所以,對于特定的財務報表審計而言,按照計劃重要性安排審計程序,未發現錯報的累計數有可能會超過實際重要性水平。這就要求審計師在執行審計程序的時候,以低于計劃重要性水平的實際執行的重要性水平安排審計程序,以降低審計風險。實際執行的重要性水平一般是將計劃重要性水平乘以一個折扣比例來加以確定。IAASB審計指南給出的參考比例是60%至85%。之所以給出一個區間范圍,是因為審計師的執業環境和客戶組合的風險存在差異。例如,對于處于高訴訟風險的執業環境、客戶組合以高風險客戶為主的事務所,其折扣比例區間范圍可以適當調低。
四、重要性概念在審計各階段的運用要點
《通知》要求,會計師事務所要高度重視和精心實施2010年度上市公司年報審計工作。在2010年度上市公司年報審計工作中,會計師事務所要以風險導向審計理念為指導,以風險防范為主線,以健全有效的質量控制體系為保障,恪守誠信、獨立、客觀、公正的職業道德基本原則,優化審計工作流程,切實提高審計工作質量,做到審計程序到位、審計證據有力、審計結論恰當、審計軌跡清晰、審計底稿完整。
鑒于當前整體經濟形勢和國際金融危機可能會對被審計單位造成影響,《通知》要求會計師事務所保持應有的職業懷疑態度,合理運用專業判斷,有效應對以下十項重大風險領域。
(1)金融工具的分類、確認和計量。重點關注(但不局限于,下同):金融資產(比如銀行理財產品)的分類、確認和計量;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及其對公司經營業績的影響;金融資產轉移的確認(尤其是終止確認)與計量;金融負債和權益工具的分類、確認與計量(如可轉換公司債券負債成分和權益成分的分拆)。
(2)資產減值情況。重點關注:存貨、金融資產(尤其是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及應收款項)、長期股權投資、無形資產、商譽等資產的減值確認;ST公司的資產減值計提;損失或減值的追溯調整;期后事項對資產減值計提的影響;當前宏觀經濟環境對特定企業或特定商品與服務的影響。
(3)反向購買交易的處理。重點關注:實際收購方與被收購方的識別;相關資產負債公允價值確定的合理性。
(4)遞延所得稅資產的確認。重點關注:公司確定的未來期間用來抵扣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應納稅所得額有無確鑿可靠的證據支持,公司(特別是業績較差或發生連續虧損的公司)是否存在因業績需要等原因高估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情形。
(5)關聯方關系及重大關聯方交易。重點關注:關聯方交易是否有合理的商業理由;關聯方交易價格的公允性;關聯方交易對公司經營成果的影響;超出正常交易范圍的重大關聯方交易;管理層未識別或者未告知注冊會計師的關聯方關系或關聯方交易;關聯方之間特殊交易的經濟實質以及相關信息披露的充分性。
(6)會計估計及其變更。重點關注:管理層實施會計估計的程序、方法和過程;特定環境下會計估計的合理性;與會計估計相關的期后事項;會計估計變更的合理性和披露的充分性。
(7)收入的確認與計量。重點關注:收入的確認條件;收入的跨期確認;復雜交易事項(如授予客戶獎勵積分業務)及異常交易事項的收入確認與計量;特殊銷售業務的收入確認與計量;特殊行業(如房地產業、軟件業)的收入確認與計量;建造合同收入的確認與計量;由于舞弊導致收入高估的可能性。
(8)重大或有事項。重點關注:未決訴訟、債務擔保、重組義務等存在的風險以及發生損失的可能性。
(9)政府補助項目的會計處理。重點關注:政府補助與政府資本性投入的區分;政府補助與資產相關還是與收益相關;補助金額和確認時點的確定。
(10)其他。如投資性房地產的轉換和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的計量;股份支付的確認與計量;公司合并、重大債務重組;研究開發費用的確認和計量;石油天然氣、金融等特殊行業的特殊業務處理。
此外,對審計過程中的疑難特殊事項,會計師事務所應持審慎的態度。對創業板公司的審計,應重點關注剛上市業績就發生重大變化的公司;外部環境(尤其是經濟、技術、市場環境)變化對公司經營的現實與潛在影響;收入的質量以及主營業務的盈利狀況;公司的業績壓力以及由此可能帶來的影響(如管理層舞弊);關聯方關系及重大關聯方交易;公司的技術風險。
對持續經營審計,要合理判定被審計單位的持續經營狀況。
關鍵詞:財務報告 內部控制 審計與財務報表 審計
縱觀國外內部控制審計的實施效果,實施雙重的審計制度,在給企業帶來巨大收益的同時,也會大幅度增加企業和會計師事務所的成本。如何實現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的有機整合,進一步提高審計效率,降低審計成本,是確保內部控制審計順利實施的關鍵。
一、整合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的現實性意義
(一)有利于提升企業的審計效率,確保財務報表的可靠性
內部控制審計和財務報表審計雖然是審計的兩種不同方式,但二者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性質相同的業務,都是為了合理保證和鑒證責任方的認定。財務報表審計是由注冊會計師參照相關審計準則的規定,對企業的財務報表信息的合法性和公允性經過特定的審計程序和方式所提出的審計建議,從而進一步提高財務報表的可靠性。在進行財務報表審計時,需要企業的管理層認真認定報表中所反映的各項交易事項、會計處理及賬戶余額等事項,主要是注冊會計師對管理層的認定和聲明進行審計的過程,雖然高于管理層認定但卻無法有效鑒證財務報表信息的絕對可靠性。內部控制審計是企業委托注冊會計師對企業內部控制設計的合理性及運行的有效性進行鑒證并發表審計意見的一種審計活動,內控審計更多的是依靠企業管理人員應該充分熟悉企業的相關運行和管理內容,能夠將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的可靠性和完整性詳細闡明清楚,科學認定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程度,再經由注冊會計師針對相關的內控認定和說明部分的內容進行相應的審計。將兩者有機結合,有助于提升企業的審計效率,確保財務報表的可靠性。
(二)兩者相互補充,有利于降低審計風險
內部控制審計和財務報表審計在內容上具有十分密切的關聯性,這種內在的關聯性實現了兩者間的相互支持和有效補充,財務報表審計結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為審計人員認識到內部控制中可能會存在的一些漏洞環節,而內部控制審計的結果可以幫助審計人員及時優化和改變審計計劃和程序。將二者進行有機整合,一方面可以大幅度降低會計師事務所的業務量,控制運行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審計效率,降低審計面臨的風險。此外,在審計過程中所收集的證據和進行的測試對兩種審計活動都適用,是一種經濟可行的兼顧審計方與被審計方共同利益的合理模式。
(三)節約審計資源,提高審計質量的必經之路
在財務報表審計中,注冊會計師通過對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進行了解,并進行相應的風險評估,確定進一步應該執行的審計程序,并在必要情況下實施控制測試來完善實質性測試程序的實施效果,從而能夠提供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財務報表審計中的一個必要階段就是了解和評價內部控制,兩者在審計程序上存在著相關性,相互融合,因此能夠共同利用和分享工作成果。
內部控制審計中根據財務報表審計中風險評估對企業環境的證據及通過重大程序發現的具體錯報等收集到的有關信息,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實施控制測試,這樣可以通過財務報表審計中發現的重大錯報,明確財務報告內部控制中存在的重大缺陷,可以及時為內部控制審計更改審計計劃和審計程序提供線索。
二、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實現整合的有效途徑分析
(一)多途徑的充分了解被審計企業及企業內部的環境
要想有機整合財務報表審計和內部控制審計,就必須按照風險導向審計方法的原則,通過多種途徑對被審計企業及其內外部的相關環境進行了解,明確出被審計企業所面臨的風險,這是財務報表審計和內部控制審計進行有機整合的必要前提。此外還應注意,內部控制審計在了解被審計企業的內部環境時比財務報表審計要求更高。當前我國企業所使用的《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從內部環境類、控制活動類及控制手段類將指引分為三大類,為注冊會計師進行審計提供了可靠的參照標準,注冊會計師可以通過這種指引分類詳細地了解企業的內部控制情況,內部控制審計的成果可以被財務報表審計中充分利用,以了解企業的內部控制情況。在實施審計整合時,如果是由統一業務組來執行,在審計過程中只需要執行一次即可;如果是由不同業務組執行審計業務時,可以通過加強溝通的方式來了解對方的情況。因此,充分地了解被審計企業及相關的內外部環境情況,是有效整合得以進行的基礎。
(二)對內部控制設計與運行的有效性進行測試
內部控制審計的核心程序是控制測試。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明確提出要求,財務報表審計在特定的情況下必須進行相應的內部控制測試,尤其是在對重大錯報風險急性評估認定時,或是當單一采用實質性程序無法提供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時。對企業在相關期間或時間內的運行有效性進行測試控制,實質上是對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實施審計。因此,內部控制測試環節是實施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整合的關鍵環節。在整合審計過程中,注冊會計師對內部控制設計與運行的有效性進行測試時,首先要能夠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發表的意見提供有效的支持;其次要通過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對控制風險的評估結果進行有力的支持。在測試控制設計與運行的有效性時,注冊會計師應當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如對適當人員進行詢問、認真觀察經營活動及對相關文件進行檢查等。因此,在整合審計過程中,注冊會計師還需要有補充控制測試的范圍,以獲得足夠的證據支持對財務報告內部控制有效性發表審計意見。
(三)有針對性地選擇實質性分析程序和細節測試
實質性分析程序和細節測試是財務報表審計中實質性程序所包含的兩大內容。二者對于整合兩種審計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謂的實質性分析程序主要是通過對數據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從而對認定的準確性進行科學的評價,主要適用于特定時間內存在可預期關系的大量交易。細節測試各類交易、賬戶余額及列報認定中所采用的一種主要的測試,能夠直接識別出財務報表是否存在重大的錯報,采取實質性分析程序的前提條件是要具備真實可靠的數據,而這些數據的真實可靠性又取決于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程度。因此,當內部控制審計的結果只關系到財務報表的內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時,財務報表審計就不必采用實質性分析程序,而應相應的采取細節測試。當內部控制審計結果證明財務報表層次的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或完全失效時,則不必再進行細節測試,可以直接采用實質性分析程序。實現財務報表審計和內部控制審計的有機整合,必須采用合適的實質性程序,才能實現二者的有效整合。
三、結論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是相互區別但又緊密聯系的兩項業務,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兩者的結合既提出了必要性,也提供了一定的現實性基礎和依據。兩項工作的不同點在于一個是監督審計工作的過程,一個是對審計結果進行鑒證。企業各相關管理者和決策者只有熟知二者的內在邏輯關系,才能將其進行有機整合,真正實現審計的終極目標,才能達到相互利用證據、相互印證結果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大幅度提高了審計效率。整合審計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注冊會計師審計財務報表的策略,因此,應加強會計事務所與被審計單位的溝通,強化內部控制的審計策略的實際作用和歷史地位,并要求企業應加強對相關審計專業人才的培養,從而真正發揮出內部審計在企業發展戰略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謝曉燕,張龍平,李曉紅.我國上市公司整合審計研究[J].會計研究,2009,(9):88-94
[2]王美英,鄭小榮.對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整合的思考[J].財務與會計,2010.
[3]李錦.論財務報表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的整合[J].商業會計,2010,(2):43-44.
[4]劉玉延,王宏.提升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制度安排――關于實施企業內部控制注冊會計師審計的有關問題[J].會計研究,2010,(7):3-10.
[5]裘宗舜,周潔.美國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的發展與啟示――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報表審計的比較[J].財會月刊,2013,(2):35-36.
[6]劉玉延.全面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重要舉措――《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解讀[J].會計研究,2010,(5):3-16.
[7]潘秀麗.對內部控制若干問題的研究[J].會計研究,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