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2 15:26:5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聽聽那冷雨教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講座風波”空余悔
研究生的上課地點,要么在小型的會議室,要么在老師的辦公室,一張圓木桌,本專業的學生團團圍坐,有時候會夾雜一兩個陌生的面孔,可能是同宿舍一起過來蹭課的學生。我的舍友肖寧就跟我一起來上過當代文學的作品解析課。
研究生的課業很輕松,唯一讓我覺得有壓力的是每周必有的文學講座。我們系的講座一般都在16#201這個教室舉行。16#201是一間多功能教室,里面可以舉行一百人左右的中小型講座,也是文學院很多老師喜歡給研究生上課的地方。從作家、文學作品再到文學史,每一次講座的內容都頗為豐富。聽講座不是一件輕松的事兒。在這個過程中不能只做一個傾聽者,從做筆記到理解再到對固有思維模式的拓展,每一次聽完講座都像經歷過一次脫胎換骨的知識架構重組,每一場講座全程都聽下來會感覺特別累,而且最后的提問環節對我來說是最難熬的。于是,對待講座,我就產生了一種抵觸的情緒,越來越不想聽這類的學術講座。
導師在課堂上經常提到:現在是一個浮躁的社會,真正能沉下心來做學問的學者都很少,更不用說學生了,就業壓力與生活壓力,即便是在學校也沒法利用一切時間來看書學習,外面的誘惑太多,真正做到格物致知是很不容易的。
雖然老師時不時耳提面命地教導,該玩的我也還是一樣沒落下,到了期末傻眼了,因為最終考核還有講座這一欄,從主講人到講座內容都需要自己填寫,只要參加的都會有記錄,但是別人在聽講座的時候我好像正在暢游祖國的大好河山。
看著我欲哭無淚地拿著一紙空白的講座記錄表,肖寧合上她手中厚厚的一沓古文字研究資料,“這學期你其他的科目考試都通過了嗎?”
“通過了,就只有這個講座考核差一點,而且我們導師還要找我談話,這才是我最擔心的。”
看著我一臉焦慮,肖寧耐心地安慰我:“沒事的,只要跟老師好好溝通你對于講座的感受就好。下學期再重新開始,端正態度好好聽課,到時候我陪你一起去聽講座!” 聽了肖寧的安慰,雖然心里還是有些惴惴不安,到底還是平靜了很多。
良師提點始發憤
這學期的最后一天,忐忑地坐在老師的辦公室里,做好了被老師訓話的準備。
老師下課回來,整理好剛剛在課堂上用的一沓資料,指著茶幾旁的沙發說:“坐在這里吧。”
如果是平時我肯定很樂意地就走過去了,但是今天心情還是有點沉重的,連帶著腳步都一起慢了下來。雖然這學期我與導師見面的次數并不是很多,而且每次都是圍繞專業的問題,并沒有好好進行交談的機會。
辦公桌上的水仙開得正好,白色的花瓣與綠色的葉子相襯得惹人憐愛。還記得老師剛把這些不起眼的小塊頭帶到辦公室的時候我是多么不屑。當時它們只是一些看著毫無美感可言的大蒜,并不像現在這樣讓人看了會滿心歡喜。
“沒有想到以前那么其貌不揚,現在也可以揚眉吐氣吧!”沒有我想象中的嚴肅,老師還是一如既往地笑瞇瞇。
“說說這一段都去了哪些地方吧?之前就聽你說很向往外面的世界,在旅途中肯定有不少新鮮事。”老師放下手中的書,一臉慈祥地看著我。
雖然很好奇老師沒有一開始就切入正題開始訓話,還是帶著一些顧慮向老師講了一路上遇到的各色的人和各種好玩的事情。
講完這些,老師看著我說:“的確,一直在路上也是一種修行,不僅可以開闊眼界,也能學到很多東西。”
看老師這么誠懇,我漸漸地放下了心里的不安。老師接著說:“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萬里路已經有了,是不是應該靜下心來好好看看萬卷書啦?”
“可是,老師,我不太喜歡這種形式的講座,有點像應試,所以才會排斥。”看到老師這么坦誠,我索性直接說出了自己的感受。
“你覺得你不喜歡聽講座只是因為排斥這種學習形式嗎?”老師推了推鼻梁上的眼睛,認真又嚴肅地反問我。
我一時語塞。
辦公室里靜得詭異,我幾次試圖打破這種沉默,但是又不知道說什么。過了很長時間,我才聽見老師說:“讀書人最忌的是心態浮躁。你覺得自入學以來,你的心思是都放在書本上的嗎?很多時候,社會上不好的風氣對還在讀書的學生影響太大。從本科到研究生,雖然你的知識架構比之前更完善了,經歷過的事情也比以前要多,但是你覺得放任現在的生活不管而去迫不及待地體驗以后的生活,這樣做真的值得嗎?”
在聽到最后一段話之前我一直都是漫不經心的狀態,因為之前也隱隱地感到老師會跟我說什么,但是老師的最后一段話點醒了我。直到這一刻之前我還惦記著那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中發生的奇聞趣事,但是正如老師所說,現在與未來的這種交換真的值得嗎?
“一些事情你經歷過了,相信會讓你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比以前更加成熟。講座是有你之前所說的那些不完美的地方,但是如果換一種角度看,它其實是一條很好的了解外界學術資訊的途徑,雖然也是一種學習,但并沒有你想象得那么可怕。”上課的鈴聲響了,老師站起來整理了一下桌邊的教案,“下學期我們一起試試吧,讓自己愛上講座!”
最美講座印象深
蟄伏了一個寒假, 研一下學期,我回到16#201這個“講座教室”,嘗試著重新認識講座這種學習方式。萬事開頭難。對于一個嚴重的“講座綜合癥”患者來說,重新認識了解并愛上聽講座有著很大的阻力。首先,我需要清除既有的根深蒂固的偏見。這并不難,難的是我如何使自己飄忽不定的思緒融進每一次講座的氛圍,做到真正的投入。
幾場講座聽下來,我不得不向經常出現在講座現場的“講座達人”們請教如何能讓自己真正愛上講座,肖寧就是講座達人之一。于是,從心理上以及行動上,肖寧都成了我的講座輔導老師。按照她教我的方法,在上每一節課或者聽每一場講座的時候都會拿一個小本記下我所聽到的重點,下課的時候有一些不理解的地方也會跟肖寧或者老師一起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我慢慢發現,原來聽講座與旅行一樣,只要不停下前行的腳步,就可以看見別樣的風景。而在16#201我所看見過的最美的風景,無異于是年初的那一次。
春寒料峭,隱隱有冷雨飄灑,而我這時卻跟肖寧各自帶著每次聽講座專用的筆記本,走在去往16#201的小路上。之前從研院辦公室了解到,今天是我們都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位詩人來這里開講座的日子。熟悉是因為早在小學的時候就聽過“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陌生是因為從學這首詩開始直到現在都未見過作者本人。還未走進201,便看見門口已經熙熙攘攘擠滿了來聽講座的人。過了一會兒,一位和善瘦弱的老者在一群人的簇擁下走進教室,從容不迫,舉手投足間自帶著歲月沉淀的睿智,我們似乎已經明白那些從詩中浸潤出來的細膩情感從何而來。詩人從鄉愁說起,從在異國他鄉求學經歷說起,講到詩與文學,詩與生活……教室內外都站滿了同學、老師,但是全場靜穆莊重,除了詩人的說話聲以外沒有其他雜音,從《舟子的悲歌》到《五陵少年》,從《天國的夜市》到《蓮的聯想》,大家都沉浸在詩人為我們描繪的詩歌世界里。
到了提問環節,從學生到老師大家都爭先恐后地發言,他們的問題從詩人的背井離鄉到異國求學,再到和睦的家庭生活,內容繁雜。詩人說,在詩的話語里,一個字,一組詞,一句話,什么都是可以被理解的。因此,在場的每一個問題,無論淺顯或是深刻,都得到了詩人極為認真的回答,而詩人的每一次回答都贏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