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7 16:43: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市場調控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股票市場與貨幣政策調控之間存在互動關系,而且越來越密切。股票市場的發展深刻影響著貨幣的供給需求、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和貨幣政策調控目標,而貨幣政策通過貨幣供應變化、利率變化等調控手段也在影響著股票市場。在我國股市深刻變化的今天,對股票市場與貨幣政策調控的關系進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文獻回顧
關于股票市場與貨幣政策調控的研究,近年來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和學者的關注。
(一)在關于股票市場與貨幣政策傳導效應的關系方面
陸蓉(2003)通過構建向量誤差修正模型進行脈沖反應分析和方差分解,度量了股票市場的貨幣政策效應,她認為貨幣政策目標能否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一體化程度。楚爾鳴(2005)進一步的實證分析表明,中國貨幣政策通過貨幣供應量作用于股票市場的效應明顯,但傳導過程中的“q”渠道和“財富效應”渠道等并沒有充分發揮作用。宋宸剛、譚曉蓉(2001)還對股市泡沫的產生及其對貨幣政策傳導效應的影響作了分析,這個研究對當前股市或許具有現實意義。
具體深入到貨幣政策傳導有效性方面,茍文均(2000)分析了資本市場有效傳導貨幣政策的條件,探討了貨幣政策變革的基本方向。欒怡(2001)開始注重資本市場的發展對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影響。江其務(2001)、許祥秦(2001)在研究中國貨幣政策失效問題時提到股票市場的因素,進而陳柳欽(2002)系統分析了資本市場發展對貨幣政策的影響,并重點闡明了我國資本市場有效傳導貨幣政策的阻礙因素。劉志陽(2002)則從實證分析的角度提出貨幣政策的股市傳導機制模型并進行檢驗,得出結論:貨幣政策與資本市場的相關度在逐步增強,這使得資本市場對貨幣政策的有效性產生了較大沖擊;當局應對現有貨幣政策框架進行調整,重點是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利率取向和最終目標的股價參考。劉嶺(2003)進一步通過分析不同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討論了QFII對中國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影響。許崇正(2003)則詳細分析了中國股票市場傳導貨幣政策低效的原因,并且與陳建新(2003)提出了扭轉中國股市傳導貨幣政策低效的對策。
(二)在股票市場與貨幣政策調控目標的關系方面
1.與最終目標的關系研究。Borio.C(1994)認為在一個有效的資本市場中,央行沒有理由去關注資產價格的波動。只有當資產價格波動影響到貨幣政策最終目標時,貨幣政策才應干預資本市場。而國內學者錢小安(1998)在研究了資產價格變動對貨幣政策的影響后指出,資產價格變化對貨幣需求的穩定性、貨幣政策的執行會產生較大的沖擊,應在確定貨幣政策目標、運用貨幣政策等方面作出相應的調整。Friedman(2000)通過對美國股票價格在一個較長時期中對通貨膨脹和產出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認為股票價格對產出和通貨膨脹的影響并不顯著。但就我國情況,謝平、焦瑾璞(2002)認為1999年下半年開始的貨幣政策機制緊縮效應與股票市場的關聯在增強。央行為提高穩健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應當關注股票市場的發展。同期,易綱等人(2002)借助模型分析發現,貨幣數量與通貨膨脹的關系不僅取決于商品和服務的價格,而且在一定意義上取決于股市。當股市價格偏離穩態越來越遠時,經濟運行將是不安全的。因此,央行制定貨幣政策應同時考慮股市價格和商品與服務的價格,但是央行的根本目標仍是維護幣值的穩定。較權威的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課題組(2002)的研究報告也認為對股市波動央行應關注但沒必要盯住。
2.與中介目標的關系研究。貨幣需求方面:Friedman(1988)認為股票市場通過財富效應、資產組合效應、交易效應和替代效應對貨幣需求產生影響。Friedman&McComac(1991)分析了美國和日本的股票價格與貨幣需求的關系,結果顯示股票價格對貨幣需求具有負向影響。國內學者易行健等人(2004)實證檢驗了我國股票市場發展對貨幣需求的影響,估計了包含股票市場成交額的季度貨幣需求函數,得出我國股票市場成交額減少了各個層次貨幣需求的結論。進而趙明勛(2005)實證檢驗了我國股票市場對貨幣需求的綜合效應,結果表明股票市場的發展傾向于減少狹義和廣義的貨幣需求,且對廣義貨幣需求的影響小于對狹義貨幣需求的影響。
具體到股票二級市場,據石建民(2001)、高莉、樊衛東(2001)的實證研究表明,股票二級市場對貨幣需求具有統計顯著性,為正相關關系。股票二級市場對M1需求的影響要大于對M2的影響。
貨幣供給方面:周英章、孫崎嶇(2002)對中國1993—2001年股市價格波動與貨幣供應量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發現二者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但股市價格波動明顯領先于貨幣供應量且對貨幣供應結構的穩定性構成較強的正向沖擊,從而加大了央行貨幣調控的難度,削弱了宏觀需求管理的有效性,故建議貨幣政策應密切關注股價波動。在股票價格對各層次的貨幣供應量影響方面,王維安、楊靖(2003)通過對中國1999~2002年的實證分析認為,股價變化引起的替代效應和轉換效應是存在的,替代效應作用于短期,而轉換效應會在一段時滯后顯現。金德環、李勝利(2004)則進一步研究了中國股市價格和貨幣供應量的關系,實證結果顯示股市價格和M0、M2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它可以用貨幣供應量M0和M2來解釋,但股價變化不是引起貨幣供應量變化的原因。
(三)在股票市場與利率手段的關系方面
Rigobon&Sack(2001)實證檢驗的結果表明,標準普爾500指數每升降5%就可能導致利率升降25個基本點,利率對股市波動的反應強烈。國內學者王軍波、鄧述慧(1999)通過分析央行利率政策對股票市場的短期和長期影響,發現利率政策在短期和長期上對股價波動幅度、股票成交量等都有顯著的影響,只是對股票市場的短期影響有反常現象,而長期影響則是穩定的。但是高俊峰(2004)在分析利率政策對我國股市的短期和長期效應后,則認為我國利率政策對股市的短期效應非常明顯,但長期效應與理論分析有出入。他認為長期效應還要受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的完善程度、相互間溝通程度以及長短期證券工具的豐富程度的制約,而這恰是我國的不足。具體到利率調整對股票交易量的影響方面,李敏、金光(2004)通過實證分析認為該影響存在時滯,這一時滯約在15到30天之間;而且利率調整不對股票交易量產生決定性影響。
三、二者的互動分析
股票市場和貨幣政策調控二者之間存在互動關系:
(一)股票市場對貨幣政策調控的影響
1.股票市場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影響。貨幣政策股票市場傳導的財富效應和資產負債表效應,它們所成立的前提是:金融市場是完全競爭市場,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是一體的,沒有阻滯。也就是說,要具有充分發展的金融市場,這樣的市場資金配置效率高,現實中歐美等發達國家的金融市場接近于此。
近兩年我國股票市場成功地進行了股權分置改革,實現了國有股和法人股的全流通,流通市值占GDP的比重迅速上升,股市規模進一步擴大,股市發展態勢良好,這是有利因素。但種種制約因素使我國的證券市場并沒有呈現出明顯的財富效應來響應央行貨幣政策的傳導:①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相互分割,一體化程度不高,貨幣和證券兩種資產自身的聯接效應以及兩種資產價格的聯接效應還有市場之間市場交易的非對稱信息對稱化效應不明顯。②我國股票市場投機性太強,股票價格易縱,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造假,市場信用體系并不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急需完善。③市場規模尚需進一步擴大。
2.股票市場的發展對貨幣政策調控最終目標的影響。傳統意義上貨幣政策最終目標是維持物價穩定,促進經濟增長。這種只關注實體經濟價格水平,不顧及虛擬經濟資產價格的目標取向,在貨幣政策的實施過程中遭受到越來越多的尷尬和無奈。事實證明:股票價格已不能再排除在貨幣政策視野范圍之外。隨著資本市場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日益重要、流通市值占GDP比重日益提高以及股指和GDP的相關度日益加強,貨幣政策通過股票市場的財富效應和資產負債表效應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必然會日益加深,這其中作為主要表現形式的股價波動對央行貨幣政策調控最終目標的完善已提出迫切要求。
3.股票市場的發展對貨幣政策調控中介目標的影響。我國將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定為貨幣供應量,與其相應的操作手段是基礎貨幣。貨幣供應量取決于基礎貨幣投放的多少和貨幣乘數的大小。股票市場的發展將深刻影響貨幣供應量。因為伴隨其發展,大量社會閑置資金將進人股市,銀行、企業和居民的原有貨幣需求將發生變化,從而基礎貨幣在他們之間的分配比例也將改變,這將影響基礎貨幣的創造能力。而且由于股票價格的上漲,居民會減少現金持有,更多地進行證券投資,從而造成流通中現金漏損減少,貨幣乘數增大。股票市場的發展還將使居民、企業、機構投資者和商業銀行通過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進行資金配置的互動加強,這將影響商業銀行超額準備金的穩定性,從而影響貨幣政策的執行效力。可行的解決方法是在貨幣政策的調控方式上更多的采用利率手段,因為貨幣市場的利率變化將通過股票市場的財富效應和資產負債表效應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從而幫助央行實現貨幣政策意圖。
(二)貨幣政策調控對股票市場的影響
貨幣政策調控對股票市場的影響,集中體現在股票價格的變動上。上文提及的貨幣政策的利率調控手段,實質上就是央行通過利率變化來改變貨幣和證券這兩種資產的相對價格,從而吸引資金由貨幣市場流向資本市場,最終影響股票價格。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同樣會對股票價格產生影響。當央行增加貨幣供應量時,居民手中持有的現金將增加,貨幣的邊際收益下降,而就短期看居民出于交易動機和預防動機的貨幣需求變化不大,投機需求則會出現較大變化,于是股票價格將被推高。
四、政策建議
為了實現我國股票市場和貨幣政策調控的良好互動,政府應在如下三個方面調整完善政策:
1.央行在制定貨幣政策時應關注股價波動
2006年來我國股市發展迅猛,資本市場在國家經濟生活中的位置愈發重要,股指與GDP的相關度也在加強,這意味著股票市場的財富效應和資產負債表效應會日益明顯。而央行將股票價格納入貨幣政策視線將適逢時機。
2.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
股票市場的深入發展將使作為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貨幣供應量越來越不具有可控性、可測性和相關性。利率手段將成為可行的目標取向。而這要求政府有力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形成合理的利率風險結構和期限結構,以有效聯接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
關鍵詞:稅收手段;稅收杠桿;房地產市場;房產稅;供求平衡;宏觀調控
前言
就發展歷程來看,我國房地產市場發展至今不過短短的十幾年,已初步建立了房地產稅收體系。房地產稅收促進了房地產業的健康發展,在完善稅制、發揮稅收聚財功能、進一步發揮稅收經濟杠桿作用、保護和合理使用土地資源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但與國外相比,我國房地產市場還處于發展階段,房地產稅收體系中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嚴重影響和阻礙了房地產業的健康發展。國外成功的調控經驗和先進的措施對于我國政府進一步完善房地產市場宏觀調控體系,無疑是值得借鑒和學習的。
一、國外利用稅收手段調控房地產市場的基本做法
各國對利用稅收手段調控房地產市場均有自己的觀點和措施,如果拋開文化背景和歷史因素不看,歸納起來其共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住房保障體系的建立和健全,房地產市場中的政府稅收手段這只“有形之手”,絕大部分情況下也都是針對住房保障問題的;二是為確保房地產市場的和諧發展,對房地產市場的稅收調控政策主要分為兩個層面:對供給的掌控與對需求的調控。其中大多數國家主要致力于在需求的調控方面做文章。如果單純從供給方面調控,勢必進一步加劇供求關系的扭曲,客觀上增加需求方對價格上漲的預期,實際的結果便是房地產價格不但沒壓下來,反而與日俱增。因此,在掌控供給的基礎上,發揮稅收政策對需求的調控就顯得極為必要。
(一)以高額稅率對房地產行業進行征稅,有效抑制房地產市場的投機行為
房地產市場價格持續攀升,與城市一般居民的需求在結構和支付能力上存在著雙重矛盾。這種異常現象,主要是房地產投機性需求造成的。各國在利用重稅抑制投機行為的做法主要有種:一是利用高額地皮稅的征收有效抑制了房地產行業內的投機行為。如在法國,購房者除要繳納高額地皮稅外,還需支付住房稅或空房稅,這導致了長期以來法國人不把房地產市場視為投資或財產保值的重要領域;二是采用逐步升級的辦法,用重稅打擊投機。如韓國的做法是,從2007年起,將對出售第二套房產的賣主征收50%的資本收益稅,對擁有第三套住房的賣主征收60%的資本收益稅。也就是說,投機者賣掉一套住房,政府就拿走一半,使投機者無利可圖甚至虧本;三是對房地產保有環節征收高稅。例如,美國對不動產征收的稅收要占到其全部財產稅收入的80%。而我國在房地產保有環節涉及稅種相對較少,稅負相對較輕,這就降低了房地產保有者的經濟風險,在客觀上增加了房地產投機者的需求。
(二)對低收入購房者給予稅收方面的優惠或補貼
房地產市場價格的持續升溫,導致越來越多的低收入者購買住房時力不從心。為了有效的緩和房地產市場的供求矛盾,平衡供求關系,許多國家都對低收入購房者給予了稅收方面的優惠或出臺了各種補貼方案:一是對低收入者和老年人購房和租房的稅收優惠政策。如美國為了使低收入者能買得起和租得起房子,美國國會在1986年通過了低收入者購房和租房稅收抵扣的法案,并在1993年成為永久性的法令。根據這項法令,聯邦每年給各州分配稅收抵扣的最高限額(每人1.25美元乘以各州的人口),房屋的業主可在10年內每年接受個人所得稅的直接抵扣。而凡已到或已超過55歲的納稅人(或其配偶),出售其住房時,符合一定條件可享受一次性扣除125000美元售房納稅贏利的政策;二是實施廉租房制度,運用各級稅收對廉租房進行補貼。如法國政府規定,各大城市必須建設一定數量的廉租房,其比例約為總住房面積的15%至20%。廉租房的存在使得房屋買賣市場需求減少,房價因此處于穩定狀態。除此之外,政府還長期運用稅收推行租房補貼等福利制度,社會各階層的無房戶都可在租房時享受政府相關的稅收補貼,而建造廉租房的房地產企業也可獲得中央政府在稅收方面的優惠或補貼;三是利用稅收收入推行福利住房,滿足低收入階層的住房需求。所謂“福利住房”,是指由國家資助建造、租金較低、專門租給低收入者的住宅。例如德國,多年來,政府投入了巨額資金,大規模興建了許多“福利住房”,很好的滿足了市場尤其是低收入階層對“福利住房”的需求,而這些“福利住房”的預算絕大部分都來自于國家的稅收收入。特別是在北歐一些高稅收,高福利的國家,政府利用稅款建造福利住房已經是家常便飯。
(三)充分運用稅收杠桿促進住宅業的發展。雖然各國政府施行的具體措施不同,但均對從事開發廉價住房、福利房、或是集體籌資建房等有利于調控房價的商業行為予以了稅收方面的支持。一是對利用抵押貸款購買、建造和大修自己房屋的業主,在征收個人所得稅時減免抵押貸款的利息支出。二是對擁有自己住房的業主,還可減免地方稅、財產稅等。三是對出租房屋的業主實行稅收豁免政策。四是豁免出售自用住房(又稱主住宅)收益的個人所得稅。如美國按照現行的稅法,出售一套自用居住滿二年以上的住宅,如果是單身,其售價與購入價的差價收入不超過25萬美元,就可免稅;如果是已婚家庭,差價收入不超過50萬美元,也可免稅。由于美國房價一直比較平穩,售房差價收益很難超過這一限額,這意味著美國房屋的出售幾乎都是免去所得稅的。這不僅提高了消費者的居住條件,同時也活躍了房地產市場,擴大了國內的有效需求,推動了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
(四)設計差別性稅收政策體系,即對房地產所有權轉讓環節區分有償和無償,并考慮實際占有權屬時間長短征稅。這雖然不能從根本上完全區分正常房產需求和投機性房地產需求,但可以在相當程度上實現二者在稅收政策上的差別性對待,保護合理的理性需求,增加投機性需求的交易成本。
從國際稅收實踐來看,當房地產發生買賣等有償轉讓時,大多數國家都規定應對轉讓收益增值部分課稅。美國、日本、英國、法國、芬蘭等國家,把房地產轉讓收益歸入個人或法人的綜合收益,征收個人所得稅或法人稅(公司所得稅),其中美國實行15%到34%的累進稅率。意大利將從買入到轉讓時的價格上漲部分作為稅基,按照價格增長幅度采用累進制,按5%至30%的稅率征收不動產增值稅。
(五)針對房地產市場征收不動產稅、財產稅,以防止房地產市場中的商業活動出現欺詐,漏稅等非法行為。所謂不動產稅,是對土地或房屋所有或占有者征收的稅,依據為不動產的評估價值。不動產又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將土地、房屋和有關建筑物、機械以及其他固定資產綜合在一起而課征的不動產稅。如巴西、日本、芬蘭、加拿大等的不動產稅;二是只對土地和房屋合并征收的房地產稅,如墨西哥、波蘭的房地產稅,泰國的住宅建筑稅等;三是單獨對土地或房屋課征的土地稅或房屋稅。土地有地畝稅(面積稅)和地價稅兩種形式,西方多采用地價稅(主要采用估價計稅方法)。除此之外,在不征收不動產稅的國家,一般征收財產稅,如美國、英國、瑞典、瑞士、丹麥、挪威、荷蘭等國,操作辦法是將不動產與其他財產捆在一起,就納稅人在某一時點的所有財產課征一般財產稅,計稅依據是財產的評估價值。其中美國的財產稅最具代表性。當然還有定期不動產增值稅:該稅種主要是針對占有房地產超一定年限的產權所有者征收,通過對房地產的重新評估,對其增值額征收,一般為5年期和10年期增值稅兩種。因此,以上三種針對房地產市場的征稅有效地保證了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避免了業主控制或低效率使用房產,刺激了交易活動,這既繁榮了房地產市場,又推動了房地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同時也打擊了房地產市場中的投機行為和非法交易行為。
二、國外利用稅收手段調控房地產市場的主要特點
從以上國外利用稅收手段調控房地產市場的基本做法,可以總結出其主要特點:一是大多數國家對房產和土地合一征收,適用統一的稅制;二是國外房地產稅收的征稅范圍既包括城鎮,也包括農村;三是大多數國家按房屋和土地的評估值征收房地產稅,評估價值根據房地產坐落地點、建筑結構、成新程度等因素確定,相當于市場價值的一定比例。與此相適應,大多數國家建立了比較完備的房地產評估機構和評估制度,按照一定的周期對房地產進行評估;四是大多數國家房地產稅的納稅人是房地產的所有者,或者是對所有者和使用者均課稅;五是在大多數國家房地產稅是地方政府的主要稅種,構成了地方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三、國外利用稅收手段調控房地產市場對我國的經驗借鑒
(一)充分利用稅收手段加強對房地產市場的宏觀調控,尤其是對那些圖謀暴利的房地產企業征稅高稅,堅決打擊各種投機行為。
眾所周知,我國房地產市場屬于暴利行業,年增長率極高。房地產廠商的一舉一動,牽動著社會上千家萬戶的心,甚至影響了滬深股市的走勢,給股市帶來了一定的安全隱患。老百姓對房價居高不下的抱怨,媒體對房地產泡沫的置疑,專家對房地產隱患的責問,使得征收高稅打擊房地產投機行為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因此借鑒國外先進經驗,開征新的統一規范的“房地產稅”,增大稅收對房地產存量的稅收調節很有必要。筆者認為,我國改革后的房地產稅其基本思路是否可作如下考慮:
1.將現行房地產保有環節的房地產稅和城市房地產稅合并,對土地、房產開征統一的房地產稅;
2.按房地產評估價值作為計稅依據,以客觀地反映房地產價值;
3.適當擴大征稅范圍,將發達地區農村納入房地產體系;
4.體現區別征收原則,對第一套自住房免稅,第二套自住房征稅,第三套以上加成征收;
5.房地產稅應逐步發展成為地方主體稅種,因此應在法律層面上對房地產稅征收范圍、基本稅率確定、浮動幅度等方面賦予地方相應的立法和管理權限。
(二)切實利用稅收杠桿促進住宅業的發展,同時制定相關稅收政策,對低收入者和老年人購房和租房實行稅收優惠或補貼。
稅收政策是國家進行產業政策調整的重要手段,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配置的有效方法,我國應當借鑒美國稅收政策中支持住宅產業發展的方法來改革我國稅收杠桿,支持我國住宅產業發展。此外,由于我國還處在經濟發展階段,存在一定的貧富差異,存在相當多的低收入者,合理地解決低收入者居住問題是關系我國經濟、社會安全的重要問題。如果通過稅收優惠政策,鼓勵老年人購房和售房,不僅能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解決老年人的居住問題,使他們可以安度晚年,而且還能有效地增加二手房市場的房源,激活樓市,促進房地產市場的繁榮。
(三)開征“房地產轉讓收益個人所得稅”,即對有償轉讓房產產生的利潤征稅。房地產轉讓中的差別性稅收在房地產轉讓環節應針對消費性需求和投機性需求實行差別性稅收政策,這是當前稅收政策調控的力度點所在。
具體做法可以參照國外成功的經驗,對購買房產一年內的轉讓所得征收25%的所得稅,三年內的轉讓所得的征收15%的所得稅,三年以上的免征。開征房地產轉讓收益個人所得稅可以在保護真實購房需求的同時,有效地抑制投機性需求,降低泡沫風險。其次是對購入未滿三年的商品住房轉讓征收5%營業稅,以及營業稅稅額7%的城建稅和3%的教育費附加,三年以上減半征收。之所以采用“組合拳”,是因為僅僅征收營業稅的調控力度有限,而且也容易讓房地產投機需求將稅負向后轉嫁。沿海一些城市的實踐已經表明了這一點。
參考文獻
[1]李蘊,朱雨可.美國房地產稅收體制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房地產金融,2003(12):29-31.
[2]李進都.房地產稅收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00.
[3]鄧宏乾.中國房地產稅制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2.
一、序論
1.提出中心論題;
2,說明寫作意圖。
二、本論
(一)培育建筑勞動力市場的前提條件
1.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為建筑勞動力市場的產生創造了宏觀環境;
2.建筑產品市場的形成,對建筑勞動力市場的培育提出了現實的要求;
3.城鄉體制改革的深化,為建筑勞動力市場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4.建筑勞動力市場的建立,是建筑行業用工特殊性的內在要求。
(二)目前建筑勞動力市場的基本現狀
1.供大于求的買方市場;
2.有市無場的隱形市場;
3.易進難出的畸形市場;
4.交易無序的自發市場。
(三)培育和完善建筑勞動力市場的對策
1.統一思想認識,變自發交易為自覺調控;
2.加快建章立制,變無序交易為規范交易;
3.健全市場網絡,變隱形交易為有形交易;
4.調整經營結構,變個別流動為隊伍流動;
5,深化用工改革,變單向流動為雙向流動。
三、結論
1,概述當前的建筑勞動力市場形勢和我們的任務;
2.呼應開頭的序言。
關鍵詞:企業財務管理,現代企業管理
一、在企業的投資決策上
企業資金的投資決策,是企業運行管理中的一項最重要的工作。而投資決策指的是企業經營活動中對資金數量、投向和所要預測的結果(即目的)進行的一種經濟策劃活動。對投資決策進行預決算的主體是企業的財務部門。免費論文,企業財務管理。反過來說就是企業財務部門對企業投資決策有著直接作用。但真正起到決策性作用的,還應由企業領導決策層作出決定,是決策主體,具有決定性作用。而企業財務管理在企業投資決策中只起到協助作用,是以執行的方式直接參與運作,沒有決定性意義。其主要表現在投資決策中,對預算進行直接作用,而沒有決定與否決權,對決算只是以直接參與的方式執行,是執行主體,與企業決策層形成協作關系,但不能脫離相關決策層而獨立存在。另外,對于企業其他管理工作與財務管理工作之間的關系,是相互滲透,相互協調的,而不是相互獨立和分離,其目標都是為企業的發展的總目標而各施其職、各盡其責來完成自己的工作,最終為企業的發展和繁榮盡自己的努力。如果互相之間脫離而形成自我獨立,離開了其他管理工作的協調配套,其管理就變成空中樓閣,是具有盲目性的。
二、在資金運作上
企業資金的運作,是通過財務管理部門來執行的,而企業資金的增值則是通過企業財務管理來實現。其主要表現在企業資金運作中,財務管理部門根據生產情況、銷售情況和庫存(原料和產品)情況對資金進行調控,使有限的資金得到合理的調配,實現價值的最大化。這也是企業財務管理所追求的最終目標,同樣也是企業管理的最主要目標。
然而,往往有些企業財務管理在管理工作中表現出來的企業價值只是高額的賬面利潤,表面上看是增高,效益高。事實上,這些高額利潤的賬面利潤背后往往隱藏著一些難以表露的實情,如呆賬、壞賬的存在而引起的企業資金周轉不良和一些技術落后、質量差的產品造成的庫存積壓,都不同程度地拖著資金周轉的后腿,其結果表現為賬面利潤高,實際現金凈利潤懸空。
三、在成本控制上
成本管理是財務管理的工作重點之一。傳統意義上的成本管理即節約成本、減少支出。免費論文,企業財務管理。其實降低成本必然能夠增加利潤,但成本增加并不意味著利潤減少。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其強調的是市場。在市場機制的調控下,物價經常變動,產品升級換代周期縮短,這一切使得不同時期的產品成本具有很多不可比因素。如果只是簡單強調降低成本而使企業生產技術固步不前,產品質量得不到保證,由此降低產品競爭力而與市場失之交臂,從戰略上動搖了企業的生產基礎。所以,控制成本要根據市場的變化來調整,而不是一味地簡單地強調降低成本。對于財務意義上的成本管理是成本效益管理,是要節約那些效率不高的成本,控制那些管理不善的費用,減少那些不必要的支出。至于那些能夠給企業帶來結構升級,提高質量、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還有那些雖然看起來增加了企業負擔從長遠看能使企業持續經營和蓬勃發展的費用支出,則必須給予保證和支持,作為企業財務管理職能部門應靈活掌握市場行情,運用現代高科技產品——多媒體計算機網絡進行市場運作,尋找相關信息,適當調整企業生產資金,協同生產管理部門,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把成本控制在適當價位,使生產出來的產品既能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又能創造出高額利潤,才能為企業的蓬勃發展夯實基礎,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
四、在利潤分配上
作為利潤分配的直接執行部門,企業財務管理部門在利潤分配上起著直接作用,其對企業資金在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創造出來的用于報酬分配上的那部分利潤的分配,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分配原則為基礎進行分配,能夠體現企業職員的貢獻程度,使工作人員能夠持續地為企業生產付出勞動,從而推動企業不斷向前發展,這已成為一種習慣性規律,也是企業發展的主要動力。利潤分配的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每個員工的經濟利益,反過來關系著企業的運作是否正常,從而影響到企業整體目標。所以,作為企業財務管理職能部門應當以新經濟政策條件下的分配原則進行合理分配,使員工勞有所得,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免費論文,企業財務管理。免費論文,企業財務管理。同時還要根據技術層次、知識結構、貢獻大小來作為依據使工資報酬能真正體現所付出的勞動量、技術系數和貢獻量以實現企業效益的最大化。當然對于股份制的利潤分配,不可能以短期利益而喪失遠景目標。以上這些雖然與財務職能部門關系不大,其分配主體是由股東執行但執行主體應認真做好相關工作,既能以企業效益在合理分配下實現最大化。其意義在于能夠調動職員的工作積極性,以最大的工作熱情換取最高的收益,從而在真正意義上使企業的效益已不可爭議得到最佳體現。
五、在信息處理上
日本央行貨幣政策框架轉變
日本新型QQE政策主要由兩部分組成:收益率曲線調控和通脹超調承諾。收益率曲線調控是指調節短端以及長端利率,繼續購買日本國債直至10年期債券收益率在0附近,并且放棄了持有國債的平均剩余期限指引;通脹超調承諾是指央行承諾擴大基礎貨幣水平直至CPI超過2%并且穩定在2%的上方(通過加速基礎貨幣的擴張實現);維持其他資產購買規模不變,維持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和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購買每年6萬億和900億日元。這意味著日本央行的QQE貨幣政策框架發生了改變,由過去的購債量目標改為鎖定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的價格目標。通脹超調承諾在日本央行今年的幾篇工作論文中可見端倪。
日本央行在今年8月的兩篇工作論文中得到的結論分別為:提升通脹目標和降低名義利率下限在生產率增長緩慢的背景下也仍有助于防止通脹滑向零通脹均衡,而且有助于解決發達國家的低通脹。日本央行對通脹的預測對私人部門的預期有重要影響。這兩篇論文的主要結論分別指向日本央行在今年1月實行的負利率政策和本次會議的提高通脹容忍度。至此,日本央行的四大政策工具轉變為:短期政策利率、長端利率、資產購買(ETF、REITs)、基礎貨幣的擴張。日本央行公布決議時,日元匯率大幅波動,先是貶至102.6水平,而后便掉頭回升,9月21日美元兌日元收于100.3,距離突破100大關僅一步之遙,日元出現先貶后升的趨勢。
目前,日本央行擔心長期利率目標略高于當前水平、拋棄購債量目標會給市場傳遞收緊的信號,對日元匯率造成影響,因此量價目標暫時均予以保留。本次貨幣政策決議雖然改變了政策框架,但并沒有擴展資產購買、債券購買的范圍,對于過去市場擔心的日本可購國債有限、負利率的負面效應嚴重等問題仍然是突破不了的邊界。如果政策調控的要求使得日本央行不斷接近購債量的極限,市場可能預期日本央行將不得不放棄其政策目標,從而再度對日本央行失去信心,帶來日元的升值和長端利率的反彈。
雖然通脹超調承諾旨在向市場傳遞信心,但日本央行過去一直堅持2%的通脹目標,日本卻依然通縮已久,這可能使得“通脹超調承諾”對于信心和預期的帶動非常有限和脆弱。
日本央行的政策意圖
其實,對長期收益率目標的使用并非沒有先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聯儲也曾經采取過以長期收益率為目標的貨幣政策框架。1942年4月,為了降低戰爭所需資金的融資成本,美聯儲將短期國庫券(treasury bills)收益率鎖定在0.375%,將長期國債收益率的上限定為2.5%,對短期收益率的鎖定結束于1947年,對長期國債收益率的調控則一直持續至1951年。
而日本央行本次的政策意圖則不盡相同。9月21日,日本央行在發言中曾提到,收益率曲線過于平坦可能對經濟不利。而早在9月初,日本央行審議委員櫻井真就曾發言稱,將考慮采取措施改變國債收益率曲線的形狀,因為國債收益率相比預期趨平。這樣來看,此次日本央行設置長期利率目標、提出控制收益率曲線的重要意圖之一可能是希望通過鎖定長端,使得收益率曲線能夠更加陡峭,不過這使得日本央行加大了未來進一步實行負利率的可能性。
關鍵詞:土地政策;宏觀調控;微觀規制;房地產;差異
一、引言
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主要是通過經濟政策(Economic Policy)來進行的。經濟政策是政府根據一定時期的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為解決經濟運行中的問題和實現經濟發展目標而制定的各種措施和規定。從其范圍來看,可以分為宏觀經濟政策和微觀經濟政策,宏觀調控政策主要有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和國際經濟政策;而土地政策是為達到特定的國民經濟發展目標,政府部門制定和實施的與土地利用有關的政策措施和手段。
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作為中央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重大戰略舉措,于2003年首次提出,目前很多學者也認為土地是宏觀調控的手段,國土資源部是宏觀調控的重要部門,運用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是我國特殊國情特殊發展階段的正確選擇。如盧為民(2008)在《土地政策與宏觀調控》中從土地的生產要素理論、土地的資產理論、土地產權理論和特殊體制背景下的特殊選擇等方面闡述了土地政策作為宏觀調控手段的理論依據,并設計了提高我國土地調控有效性的路徑[1]。尹鋒(2007)在其論文《土地政策的宏觀調控績效研究》中提到,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的總體目標應該是:嚴格保護耕地,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總量,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和國民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在此前提下,根據國民經濟冷熱的具體情況,適當微調年度建設用地的供應量和企業取得土地的成本,以調控投資增長的規模,實現物價穩定和國民經濟的穩定增長[2]。
但從另一個角度,土地作為一種基礎而重要的生產要素,其供給量的有限決定了土地是稀缺資源。而稀缺資源的價值主要由需求決定,而土地的需求又是一種“引致需求”,宏觀調控的目的在于通過調節宏觀經濟總量和產業結構來實現對微觀主體決策的引導,進而影響到對土地要素的利用,所以宏觀經濟調控決定了市場對土地生產要素的需求,而我們不可能通過土地政策來調節宏觀經濟運行,畢竟宏觀經濟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是眾多要素利用的市場行為博弈的結果,土地要素的利用只是其中一個。這兩者的差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二、宏觀調控與土地政策的差異分析
1、內涵屬性差異
宏觀調控主要是針對宏觀經濟的調控,是政府運用宏觀調控政策調節和控制宏觀經濟運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協調社會成員利益和增加社會福利、保持國民經濟平穩發展。現代社會經濟出現周期性波動是不可避免的,雖然理論上市場機制能夠自動調節經濟至均衡水平,但在經濟達到均衡之前可能需要經歷一個較長時期的經濟蕭條,意味著民眾必須付出這段時期的總體社會福利下降的代價[3]。因此,政府在必要時可以運用一定的宏觀經濟政策(如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國際經濟政策等)去調控經濟總量及其運行,以減少依靠市場機制調節出現時滯而產生的高昂成本。因此宏觀調控的內涵是調整宏觀經濟總量,但其作用的結果又必然會間接地影響到微觀主體的行為。而正是這種直接對象與間接結果的傳導才體現出宏觀調控的有效性,這也是宏觀調控必須有堅實微觀政策規制的原因。
而土地作為一種基礎生產要素,土地政策指為達到一定的目標,相關政府部門制定和實施的與土地利用有關的政策措施,如土地利用規劃、土地利用計劃和土地稅收政策等。因此土地政策當屬于微觀市場的范疇,而對于微觀市場進行調節或干預屬于微觀政府規制(Regulation)范疇。從規制的本意來看,是指政府或政府授權的職能部門以維護公眾利益為目的而實施的矯正和改善“微觀市場失靈”的活動,是政府對企業等微觀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所進行的限制或制約。因此作為一種基本的微觀制度安排,土地政策是對土地及其房地產業的結構及其社會經濟影響的直接的政府規定。
2、政策目標差異
宏觀調控的結果會影響到微觀主體的行為決策和產業結構調整,但宏觀調控的對象卻并不直接針對具體的行業和部門,否則宏觀調控就等同于微觀規制。作為微觀市場調節的土地政策的目標卻是直接針對具體產業,如政府通過土地的收購、儲備并有計劃地投放市場,增強其對土地及房地產市場的調節;通過用地結構調整以抑制商品房價過快增長和控制相關產業用地需求。土地投資在固定資產投資中有著重要地位,也就是通常的“地根”,且在土地投資之后還會帶來一系列的其他投資,如工業用地后的廠房、機器設備投資,商住用地后的房屋建設、設備購置等投資,還有高速公路、鐵路、機場建設中的大量材料等。同時社會發展存在著許多不公平的因素,如地區發展差異、城鄉收入水平差距、中低收入階層住房困難、農民被征土地補償等問題。國家通過土地政策維護公民權益,加大對廉租、公租房和經濟適用房的土地供應量以保證低收入群體的基本居住,這些土地政策都可為社會公平與和諧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另一方面,現代經濟學也論及宏觀調控的目標主要是經濟持續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而實施微觀土地政策的目標是實現土地資源配置效率、保障居民居住條件的改善、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推進社會公平穩定。因此兩者的目標差異是顯而易見的。
3、實施措施差異
政府實行宏觀調控政策的前提條件是由于宏觀經濟不穩定性、公共物品供給的有效性不足、負的外部效應等所導致的市場宏觀失靈。故而在通常的論述中,宏觀經濟調控的措施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外貿政策、產業政策等,這些政策手段要相互配合、協調一致,并且必須把握好政策的時機和力度,這體現出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綜合性和間接引導性的特點[4]。而實施微觀土地政策的經濟學依據是由于政府對一級土地市場的壟斷、對稀缺土地資源的過分競爭(招、拍、掛形成“地王”頻出)而導致的地價高漲、房地產市場信息不對稱、開發商市場壟斷、流動性充足而帶來投資性需求劇增等原因所造成的市場微觀失靈。故而微觀土地政策主要有土地利用規劃、用途管制、供地計劃、房地產價格規制、房地產稅收調整等,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直接強制性的特點。
三、宏觀調控下土地政策的制定建議
透過以上分析,作為微觀規制的土地政策只能作為調節微觀市場的工具之一,不能參與代替宏觀調控政策。其根本原因表現在:①特有的土地出讓制度為地方政府青睞“土地財政”創造了條件,而這種對“土地財政”過渡依賴,導致地方政府不斷突破每年的用地計劃,使得中央政府的土地政策難以落實;②對高GDP增長率的盲目崇拜和對經濟規律的認識不清,導致地方政府對經濟增長率盲目崇拜,并采取簡單有效的方法―鼓勵投資,尤其是房地產投資來刺激短期經濟增長,這樣的過熱投資定會引起國民經濟的波動;③土地政策的制定依靠突擊治理和整頓,缺乏長期性和持續性,其自由裁量權比較大,往往是某個部門就能隨時出臺,這樣不利于市場主體形成穩定的預期,對宏觀經濟運行的基礎環境有很大的影響。因此,若要土地政策切實產生作用,為宏觀市場運行提供一個長期穩定的微觀制度環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考慮:
1、明確土地政策目標定位
國家的宏觀調控有其明確的目標,作為微觀范疇的土地政策就是要協助實現宏觀調控的目標而不是對沖或削弱宏觀調控。在土地政策與宏觀經濟的關系中,后者對前者的影響是主導,而土地政策對宏觀調控的作用機制只能是協助。比如早在2006年3月國務院發出的《關于加快推進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的通知》中就指出,“過度投資導致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鋼鐵、電解鋁、電石、鐵合金、焦炭、汽車等行業產能已經出現明顯過剩”。很明顯,產業建設生產離不開土地,那么國家有調控政策,并且一些產業用地也已列入禁止供地目錄,為什么這么多過剩行業仍能順利建設投產?直到今年,國家還在調控鋼鐵、電解鋁、焦炭等的產能。可以說明,這么多產能的擴張,土地是先行,而這個閘門如果地方政府能真正嚴格“把守”,這會對宏觀調控是一個促進,反之會削弱宏觀調控的效果。
2、把握好土地和房地產政策的力度
市場有其自身的運行規律,政府應盡量少用行政手段和短期強硬手段來壓制市場。土地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對房地產市場進行合理的必要干預,可以實現宏觀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目標。同時要看到政策的長期效果,盡可能讓房地產市場本身發揮調節作用。2006年-2010年的很多政策中均有關于增加居住用地有效供應、明確保障性住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建設數量和比例、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土地增值稅的征收管理等的論述,而2011年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提出安居工程建設、住房用地供應、稅收調整等措施,說明以前的政策并未真正落到實處。再如違法用地和囤積土地這兩個長期存在的問題,雖然政府明白長期存在但卻沒能從根本上加以制止,國土資源部近期的嚴厲約談才表明整改的力度,顯得力度很大,而這卻只會給市場造成利用行政力量強制打壓的不利影響。這里的焦點就在于長期以來積累的問題想在某個時點通過政策來強制一次性扭轉,必定會造成宏觀市場的非正常波動。
參考文獻
[1] 盧為民.土地政策與宏觀調控[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26.
[2] 尹鋒.土地政策的宏觀調控績效研究[D].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7.9:10.
論文摘要 近年來我國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和穩健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由穩健到從緊的變化,也使得我國的股票和基金市場做出了相應的回應。貨幣政策通過利率、的公開市場業務、調節貨幣供應量、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等政策工具,從資金可得性和相對收益率這兩大渠道對我國的證券市場產生影響。本文以此來淺窺國家對證券市場的控制和影響及其決策制定。
一 、簡述我國當前的貨幣政策
1.從穩健的貨幣政策到從緊的貨幣政策
穩健的貨幣政策是指根據經濟變化的征兆來調節政策取向當經濟出現衰退跡象時,貨幣政策偏向擴張;當經濟出現過熱時,貨幣政策偏向緊縮。這種政策取向的調整,最終反應在物價上,就是保持物價的基本穩定。穩健的貨幣政策供應的手段有:①小度調高存款準備金率;②公開市場操作;③日益重要的利率手段運用;④票據再貼現政策、窗口指導以及對某些風險的提示來實施宏觀調控。
緊縮的貨幣政策是指由于經濟發展過熱等因素影響而采取的由控制貨幣供應量來抑制貨幣的過快流動,從而抑制經濟過熱的財政政策。緊縮的貨幣政策一般在兩種情況下得以應用。①是當前宏觀經濟過熱現象并沒有得到明顯有效的控制。②是必須切實加強金融資源配置對經濟結構優化的促進作用。
從以上的論述中可以看出,2008年的從緊的貨幣政策是必然的。2007年我國的房地產市場過熱現象及股票市場投機過熱現象在中央九次提高準備金率的情況下依然沒有減落的跡象;2007年來自食品和能源的價格波動較大,從而為穩定物價的貨幣政策目標帶來不利。而隨著物價的持續上漲,通貨膨脹率也在不斷的上升。根據通貨膨脹的兩個根源情況,需求拉動型和供給推動型。目前在需求的角度看,貨幣供給較多。從供給方面看則是由于豬肉和其他農產品價格上漲,帶動周邊物價上漲;而相應的措施——降低糧價、增加糧食進口,又會沖擊農民的收入和他們的積極性。2008年不論是從抑制過熱經濟或是抑制我國的通貨膨脹的目的出發;也為保證社會和證券市場的穩定;應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
2.2000年以來的貨幣政策
(1)積極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外幣管理體制
為推進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促進經濟的對外開放,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9月21日起實施新的外幣利率管理體制。
(2)積極推進個人信用制度建設,實施儲蓄實名制
為了規范儲蓄行為,推進個人信用制度建設,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05年4月1日起實施儲蓄存款實名制。
(3)鼓勵商業銀行進行金融業務品種創新
2005年2月14日,人民銀行與中國證監會聯合發文,公布《證券公司質押貸款管理辦法》,允許商業銀行對證券公司以股票質押取得貸款。
(4)加強信貸政策指導,引導資金流向
2005年4月,人民銀行發文,允許除郵政儲匯局以外的金融機構開辦“教育儲蓄存款”,免交利息所得稅;同年8月, 公布《助學貸款實施辦法》;同年6月,與國家經貿委聯合發文, 要求各商業銀行嚴格按照國家產業政策的要求,扶優限劣,對淘汰的落后生產能力、工業、產品和重復建設項目限制或禁止貸款,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優化。9月,針對封閉貸款實施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發出《關于堅持封閉貸款貸款條件、從嚴控制封閉貸款發放的通知》,要求嚴格控制封閉貸款的發放條件,防范風險。
(5)積極推進貨幣市場建設
批準第二批證券公司進入銀行間同業市場從事融資業務。2005年6月,為發展貨幣市場,拓寬企業集團財務公司融資渠道, 允許財務公司進入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和債券市場。2005年11月9日,允許全國首家專業化票據經營機構——中國工商銀行票據營業部開業,這有利于促進票據業務發展,形成全國性的統一的票據市場,也為央行再貼現操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6)改進農村金融服務,支持農村經濟發展,引導規范民間信用
2005年7月,決定將縣及縣以下的郵政儲蓄資金以再貸款形式反還農村信用社使用,集中用于支持農村信用社對農民、農村、農業生產的信貸投入,并重點用于發放農戶貸款、及時滿足農民從事種養業、農副產品加工運輸以及農村消費信貸等合理資金需求。
二 、我國的貨幣政策對證券市場的影響分析
1.貨幣政策工具對資本市場的影響分析
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對證券市場的影響,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加以分析:
(1)利率
中央銀行調整基準利率,對證券價格產生影響。一般來說,利率下降時,股票價格就上升;而利率上升時,股票價格就下降。究其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利率水平的變動直接影響到公司的融資成本,從而影響到股票價格。利率低,可以降低公司的利息負擔,直接增加公司盈利,證券收益增多,價格也隨之上升。
(2)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業務對證券價格的影響
當政府傾向于實施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時,中央銀行就會大量購進有價證券,從而使市場上貨幣供給增加。這就會推動利率下調,資金成本降低,從而企業和個人的投資和消費熱情高漲,生產擴張,利潤增加,這又會推動股票價格上漲。
(3)調節貨幣供應量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中央銀行可以通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和再貼現政策調節貨幣供應量,從而影響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資金供求,進而影響證券市場。
(4)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為了實現國家的產業政策和區域經濟政策,我國在中央銀行貨幣政策通過貸款計劃實行總量控制的前提下,對不同產業和區域采取區別對待的方針。
2.貨幣政策對證券市場的資金存量和流量的調控作用
近年來,貨幣政策對社會資金的存量流量及其結構均起到很強的調控作用。其中,利率政策在調控中起著關鍵作用。它既決定著社會資金增量的流動性大小,又影響著社會資金在各領域的分布和變現能力的大小決定其持有資金轉化為證券投資資金的難易程度和迅速程度,又通過利率調整后金融工具預期收益率的再調整決定資金在證券市場和其他領域之間流向和流量的變動。
3.貨幣政策對證券市場資金存量和流量的調控力度將逐步加大
這具體體現在:①隨著貨幣政策宏觀調控方式從以信貸規模為主的直接調控方式以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備付金率、利率、再貼現和公開市場業務等政策工具的綜合運用為特征的間接調控方式的轉變,貨幣政策工具的運用對證券市場,尤其是股票市場資金流出、流入量的影響將會不斷加大;②貨幣政策與證券監管政策的協同力度加大;③從對社會資金流量和信用總量的調節方面,人民銀行越來越重視對流入股市資金量的“微調”。
4.貨幣政策的調控方式趨向間接化、市場化和杠桿化
貨幣政策調控方式的轉變體現為:①人民銀行逐步放棄對貸款規模的管理;②改進基礎貨幣管理。以m1和m2為中介目標,運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來調控貨幣供應量;③改革現行的存款準備金制度;④加強包括增發短期國債、完善國債結算和托管體系等在內的基礎建設,大力開展以國庫券、中央銀行融資券和政策性金融債券為載體的公開市場業務;⑤通過適當簡化利率種類,調整利率結構、合理確定各利率水平倆今年一步發揮利率的杠桿作用。
三 、貨幣政策實施對證券市場影響的具體分析與對策
1.貨幣政策走勢對證券市場資金可得性的影響
①從緊的貨幣政策的動態調整將促使證券市場可吸納的資金量穩定適度減少;②存款準備金率的上調將使證券市場的資金面更加嚴緊。由此會給商業銀行系統帶來不可利用資金的增加,從而通過商業銀行購買國債和同業拆借等渠道進入證券市場。另外,中央銀行年內的多次加息,也不利于預期引導增量介入證券市場。
2.貨幣政策走勢對證券市場相對收益率的影響
貨幣政策的實施,通過利率這一杠桿來影響證券投資的相對收益率,而相對收益率的預期和現實,有決定著資金在儲蓄存款和政券市場之間相互轉化的方向和數量。降息通過儲蓄存款收益的減少國債、股票和企業債券價格的提高而提高了證券投資的相對收益率,從而引導儲蓄存款投入證券市場。反之,則減少了證券市場的資金投入。而在證券市場資金量既定的情況下,現有的利率結構又決定著國債、股票和企業債券收益率的大小,從而進一步引發資金在國債、股票和企業債券市場的再分配。
3.我國具體貨幣政策分析及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央行決定從2007年12月21日起調整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由現行的3.87%提高到4.14%,調高了27個基點。這次央行年內的第六次加息的突然而至令人大感意外。
從時間點看,2007年的此次加息的確有些意外。之前11月份cpi數據出臺,因其創出11年來新高,市場曾廣泛預期加息舉動將隨之而至。但是,面對市場慣性化的思維模式,央行卻選擇了“按兵不動”。也正是因此,有關匯率政策將成為主要選擇工具、12月份cpi漲幅數據將會回落等說法開始盛行,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央行的靜默舉動。然而,偏偏在市場對年底再次加息逐步“放松警惕”之時,卻最終成為政策預期兌現之刻。
對于此次加息出臺時間的意外性的原因,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分析:①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貨幣政策由“穩健”轉為“從緊”,利率政策作為傳統的貨幣政策工具,盡管長期看有逐步被匯率政策替代的可能性,但是總歸難以被徹底摒棄。畢竟加息能夠通過提高企業的融資成本和存款的流出成本,發揮抑制投資過熱的作用;②加息的政策效果一直備受爭議。由于此次物價上漲主要源自于農產品成本的推動,單純加息動作不僅無助于增加農產品供給,反而可能增加其生產成本,成為推高價格上行的因素。央行行長周小川日前對此表示出一定認同,他表示“由于cpi漲幅中食品價格上漲貢獻較大,加息對這種情形是否有效正在研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