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7:3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歷史結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2020年武漢市中考具體時間是:7月20日,語文9:00至11:30,數學14:30至16:30,道德與法治17:00至17:40;7月21日,物理、化學9:00至11:00,英語14:30至16:30。
語文、數學、英語實行閉卷考試,數學考試考生不得攜帶計算器,英語考試含有聽力測試;物理、化學合卷,實行閉卷考查;道德與法治實行開卷考查,允許考生帶初中各年級教科書和平時上課所做的筆記。
鑒于疫情,體育與健康考查以學生初中三年平時成績為依據進行綜合評價,物理化學生物實驗操作考查暫停,歷史、地理、生物結業考試由各區統籌組織實施。
考核科目為音樂、美術(或藝術)、綜合實踐活動、地方課程和學校開設的選修課程等,一般應在學科教學結束時隨堂進行。考核方式和形式要靈活多樣,可結合學科特點和學校實際,采取紙筆測試、聽力測試、面試、實驗操作、作品展示、才藝表演、撰寫小論文等多種方式。
(來源:文章屋網 )
一、意大利為培養普通學校音樂教師而設置的課程內容及分析
目前,意大利全國正在貫徹實施的音樂教師教育課程是2007年由意大利教育部門統一制定的課程體系,是為更有效地提高與加強意大利音樂教師的素質而設置的。該課程體系出臺后,教育部要求所有預備和已經成為意大利公立學校教師的人必須在音樂學院修完音樂專業本科課程以后,再進修兩年這種教師教育課程,獲得相當于中國教育碩士的文憑,否則便無法取得或保留公立學校的教師資格。并且,學業成績與選修課程都記錄在案,供用人單位參考。
意大利為培養普通學校音樂教師而設置的教師教育課程分為普通領域的基礎課程、音樂領域的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選修課程四大塊。其中,專業課程學分最多,有40學分;其次為音樂領域的基礎課程,學分為35學分;選修課程和普通領域的基礎課程均為12學分。學生除上課外,還要完成所有的課下作業,分兩年修完所有學分,最后通過教育見習和實習,并通過結業考試后,獲取普通學校音樂教師資格證書。
從上表中可見,意大利普通學校音樂教師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有著如下幾個顯著特點:
1 實效性
從具體課程內容上來看,此課程體系以實際應用為主,實踐性、可操作性極強;所涉及的音樂教育理論問題也都是可以直接指導音樂教師教育實踐的最重要的問題。應該說,所有課程的設置都是做為一位音樂教師所必須掌握的基本理論和技術技巧。
2 廣域性
從課程的整體構架上來說,此課程體系涉及的音樂領域十分寬廣。除了普通領域的基礎課程,其他課程緊緊圍繞著基礎音樂教育實踐中的各個環節,基本上囊括了音樂理論、作曲、器樂、聲樂等音樂學習的各個領域。對于意大利音樂學院本科畢業的學生來說,這種課程設置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學生在本科學習的過程中,注重的是專業技能技巧的學習,其他學科雖然有所涉獵,但肯定不是系統而全面的。為了能更好地適應今后的音樂教育工作,在教師教育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攻讀階段,就有必要廣泛接觸、學習全面的音樂知識,提高綜合的音樂素質。
3 綜合性
該課程體系注重培養音樂教師的多種實際能力。上表中除了有很多與基礎音樂教育直接相關的音樂專業課程和各類教學法課程以外,還有許多課程看似與音樂教育聯系不大,但卻是音樂教師的必備素質和能力。如“身體意識與表現的技巧”直接關系到音樂教師的形象、氣質和其非語言表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另外,在選修課程中開設的“組織技巧”與“交流技巧”課也都是為了加強音樂教師與同事、與學生的合作實踐,甚至為了提升音樂教師與社會各機構和部門的溝通、聯系能力而設定的。這種注重音樂教師多種實際能力培養的課程實效性強,很受學生們的歡迎。
二、意大利音樂教師教育課程的特色
意大利普通學校音樂教師教育專業課程的教學以實踐活動為主,形式靈活多樣。在課堂上,教師主要讓學生依次走上講臺帶領其他同學做各種音樂活動,充分發展學生的課堂組織能力與協作能力。即使是枯燥的音樂教育理論問題,教師也會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運用類比等方法將其轉換成學生容易理解和領會的問題,并且鼓勵學生充分展開想象與聯想,大膽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這樣。課堂上學生在參與活動與領悟知識的過程中總是能感受到和諧和快樂。
意大利普通學校音樂教師的培養并不把學生完全局限在課堂上,在必須修業完成的教育實習以外,教師還會提供學生到小學去開展各種音樂活動的機會。由于意大利的小學音樂課沒有專業性很強的音樂教師,因此各小學經常聘請音樂學院的學生去學校上音樂活動課,這樣就給了這些在讀學生們很多實踐鍛煉的機會,使學生們很快就能勝任學校教育的環境。
意大利普通學校音樂教師教育專業課程的考核分為單科課程的考核和最終的結業考核。單科課程的考核形式不一,有實踐教學考試、論文寫作考試,以及問卷測驗的傳統考試等形式。但是,最終的結業考核除了畢業論文答辯以外,所有學生還要進行樂隊指揮考試,即現場組織一個小樂隊視奏由作曲專業教師剛創作的一首小型管弦樂作品,并在規定時間內指揮小樂隊完成演奏。
三、對我國音樂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啟示
1 課程的構建――應以音樂專業素質與能力的培養為基礎
意大利音樂教師教育專業課程是針對意大利那些已經在音樂學院攻讀完學士學位,具備了音樂表演、作曲及音樂學理論研究能力的學生而開設的。這些學生從初中開始,就已經在音樂學院接受專門而系統的音樂訓練,本科畢業后完全可以做一位獨立的音樂人,是由于興趣愛好加上教師工作性質的需要,而進修此課程的。這與我國目前教師教育的現狀完全不同。我國的音樂教師教育課程一般在師范大學的音樂系中開設,學生人學時音樂專業能力與素養都十分有限,即使在全國九所音樂學院里,其師范系招收學生的專業水平也與其他系相距較遠。更可惜的是,這些音樂師范專業學生的本科課程設置并沒有完全注意到音樂專業能力的全面培養和提高,相反,為了凸現其師范性而簡化了音樂技能和專業學術方面的課程設置,因此導致了目前音樂教師在教學中音樂性目標的缺失,出現了“為了做活動而做活動”而不是“為了讓學生學會音樂而做活動”這一嚴重問題。意大利這種專業性加教師教育培訓課程的音樂教師培養模式,確實可以讓我們借鑒和反思―下我國整體的教師教育培養模式的未來走向。
2 課程的內容――要以音樂學科知識在基礎音樂教育中的融合與應用為核心
仔細研究意大利音樂教師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可以看出其課程安排特別重視了音樂各學科領域的知識在音樂教育中的適用性問題。如在音樂領域基礎課程中所設置的“(音樂教學中所用的)作曲與作品分析基本原理”、“(音樂教學中所用的)合唱指導”“(音樂教學中所用的)音樂史”“(音樂教學中所用的)聲樂與鋼琴文獻的實踐應用”這些課程,都注意了音樂學科知識與基礎教育中的音樂教學實踐的融合。在我國的師范教育里,往往都是學科割裂式的教育方法,曲式課、合唱課、音樂史課、鋼琴課的專業教師并不在意學生所學的這些專業知識是否能應用到今后的基礎音樂教育中。這種各學科之間缺乏聯系的中國音樂教師教育現狀必須要有根本性的轉變。
3 課程的形式――可以活動和實踐為主導
課程的活動性和實踐性強是意大利從學前教育到中小學的普通音樂教育,從音樂學院的專業音樂教育到社會音樂教育的所有音樂課程的顯著特點,當然教師教育課程也不例外。我國的音樂教師教育課程歷來重視理論學習,實踐活動較少,雖然目前這個問題在少數幾所教育部直屬的師范大學中已經有所改善和好轉,但在大多數的學校中,教師講、學生聽,參與和實踐較少仍然是非常普遍的一種教學形式,這種教學形式應當給予適當的變革。
李歐梵在哈佛的“國際路線”
1961年,李歐梵在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在即,感到前途茫茫,于是隨著班上大部分的同學申請赴美。他到處亂寄申請信,后來芝加哥大學和哈佛大學都準備收他,芝加哥給他免學費的待遇,哈佛則給他“另類獎學金”,是“備取”或“候補”的意思:如果別人不要那份獎學金,他或有機會,否則無望。李歐梵不想再增加父母的經濟負擔,決定就讀芝加哥大學國際關系專業。
后來,李歐梵還是決定申請到哈佛大學研究中國問題。當他遍查哈佛的課程表,沒有中國現代文學的科目,而中國歷史方面,除了費正清教授外,只有兩個不甚熟悉的名字:L. S. Yang(楊聯)和Benjamin Schwartz(史華慈)。芝大一年快結業時,他收到哈佛的入學許可,而且有全部研究院的獎學金,在1963年暑假從芝加哥搭順風車到了波士頓。
初入哈佛,李歐梵就立下三大志愿:除了多旁聽課之外,就是故意少與我族類來往,甚至為自己的社交生活開創一個新局面—“泡洋妞”。因此他不久就以專走“國際路線”馳名。
當年在哈佛政府系最有名的教授是基辛格。李歐梵去旁聽他的一門大班課—“國際關系理論”,第一堂他未開講前早已擠滿了學生,教室是音樂系的演奏廳,基辛格坐在演奏臺上,任由四五位助教在臺前講述本課的要求和指定作業,足足說了20分鐘。然后,基辛格才從太師椅上站起來開講,不慌不忙,一口作秀式的德國口音。在李歐梵的眼中,不免覺得基辛格簡直就是一位政客。據說基辛格在尼克松手下當完官后想返回哈佛重執教鞭,卻被哈佛政府系的全體教授拒絕。
哈佛最開心的事是泡圖書館,李歐梵常在懷德納圖書館的層層藏書架前流連忘返。他回憶:“看累了則偷看別人,一飽窺視欲,特別是看到漂亮的女生,則更可做‘眼睛捉迷藏’的游戲。在懷德納圖書館看書的以研究生為主,所以要找靚女,還需要移師到本科生的圖書館。我的慣例是:如果一天沒有課,則早上到懷德納圖書館,下午到本科生的拉蒙(Lamont)圖書館,晚上有興致時則去距離較遠的蕾克列芙女校的圖書館,當然醉翁之意不完全在酒,偶爾也會有“艷遇”。在拉蒙圖書館看書有另一個好處:它的閱覽室有落地玻璃長窗,窗外風光一覽無遺。我往往在此看書至五六點鐘晚餐時刻,看到窗外的一群群一年級學生到附近的餐廳去吃飯,一副得意的樣子,令我既羨慕又忌妒,因為哈佛的本科生才是天之驕子,每個人都是雄心勃勃。當時流行著一則笑話:如果一群本科生去餐廳時被汽車撞倒了,這會成為一件大事,因為其中就可能有將來的總統和議員。而我們這些研究生則是可有可無,在一年級學生的眼中,我們都是大學花錢養的廢物。有時候我看到這一群哈佛園新來的年輕人,天真爛漫地嬉戲于夕陽斜照的拉蒙圖書館窗前,也不免感到老大徒傷悲,其實我那時候還不到30歲。”
在哈佛大學念中國近代史,李歐梵的主要目的是跟隨費正清教授。他很快就發現自己的興趣更接近思想史,所以后來拜史華慈教授為師。入學后的第三年,他和費正清的關系開始接近起來。費正清公開稱李歐梵是一個“放蕩不羈者”(free spirit),請李歐梵參加他家的茶會。李歐梵因此認得費正清的夫人費慰梅,還不止一次和少數研究生應邀在周末到費正清的避暑山莊去小住。幾個學生初抵山莊不久,費正清就帶著他們去砍柴,體力勞動數小時,有一次,費正清還率先跳進一個泥濘的小池塘中,要同學們先洗一個“自然澡”。晚餐后閑談一陣,費正清就早早就寢了。第二天費正清一早起身,立刻到他的小書房去工作,整天除三餐外足不出戶,據說是數十年如一日。李歐梵了解到,費正清在周末以外的工作日生活更是嚴謹:每天清早起身,上午四個小時絕不上課或見人,而是獨自躲到他在懷德納總圖書館的書房中去看書,每天下午才去上課、上班和處理公務。后來費正清對李歐梵說:“以后你們教書忙起來,每天能抽出兩三個小時讀書就夠了!”
叛逆性格
李歐梵的論文尚未完成時,要求先到歐洲去“游學”半年,并找尋寫論文的“靈感”。費正清欣然答應,還為他弄到2000美元的獎學金去歐洲各國游歷。李歐梵成行前向費正清致謝,費正清給了他三封信,要他在適當時機交給費的三位歐洲漢學界的朋友。其中一位是當年在倫敦執教的Stuart Schram教授,當李歐梵把費正清的信拿給他,他看后大笑說:“看來費教授要我帶你到酒吧去喝酒,他說你是一個free spirit!”
史華慈曾是費正清的及門弟子,但費正清曾公開承認學問特別是在思想史方面不如他。史華慈年少時在波士頓上“拉丁中學”就開始會拉丁文,在哈佛讀本科生時專修的是法國哲學,二戰服役時又學了中文和日文,德文和希伯來文則有猶太人的家學淵源。除了法文外,他又兼及西班牙文和意大利文。據說,有一次史華慈到意大利開會,早晨打開報紙看后大談中國新聞,別人都目瞪口呆,原來該地沒有英文報紙,他看的是意大利文報紙。有一次李歐梵到史華慈家拜訪,親眼見到他和夫人吵架,原來吵的原因是他到底懂得幾種語言,他夫人說他至少懂十國語言,他堅持只懂六七種。
如何成為一名學習型領導干部,他感到:在高科技時代,隨著檢察工作的不斷發展,單靠現有的文化程度、知識水準是無法勝任的。只有在工作中不斷完善自我,加強學習,才能成為合格的檢察官。因此,他堅持以自學為主,積極參加院里統一學習和上級職能部門的培訓,不斷豐富自己的理論文化素質。
開展創建學習型組織型活動,做學習型干部,他認為首先得熱愛學習,只有熱愛學習才能獲得真知。該同志從小就在良好家庭學習氛圍中成長,父親是東北農大畢業的老工程師,一生與書籍結下了不解之緣。俗語說父母是第一位老師。老人酷愛讀書,給士義同志做出了榜樣。他節假日或工余時間,麻將桌、牌桌看不到他的身影,唯一的嗜好就是捧書本學習。其次,要想成為學習型干部必須舍得投入,舍得花錢買書籍。在工資只有百余元的年月里,他往往領回工資的第一件事就是買書,攢了十幾年,他的兩大書柜已擺滿了書,數量已到幾百本:有政治法律的、有歷史的、也有文學或哲學方面的,凡是應該讀的書幾乎是無所不有。第三,要想成為學習型干部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向專業化、復合刑人才發展。在當前電腦還只是縣城少數家庭的高科技產品時,他早在九九年就購入,并上寬帶網,與國際聯通。現在妻子女兒在他的帶動下,都會使用電腦。女兒是高中學生,妻子為實驗小學教師,她們用電腦找高師講授,用電腦查一流教學資料,他也用電腦學習法律,學習政治理論,以充實提高自己。他還在今年參加了市院組織的全國統一電腦等級考試培訓班,通過刻苦學習,獲得了結業合格證書,屬國家一級,從而使自己對電腦知識的掌握又上了一個新臺階。為駕駛高科技裝備奠定了技術基礎。第四,他還學習了汽車駕駛,并有了駕駛證,適應了當今時代對領導干部的需要。第五,**年,他為提高自己法律政策理論水平,又考入省電法律本科班,通過三年的艱苦學習,他于今年以優異成績畢業,獲得了大本學歷。
通過學習,用知識充實了頭腦,但如果使知識發揮不出自己的作用,那學習也就失去了意義。××同志通過學習指導自己的工作,他所負責的瀆職侵權檢察監督、民行檢察監督、監所檢察監督在前幾年在市院檢察系統中一直處于上游、一流的位置,這和他認真指導三個科的工作、辦案有直接關系。尤其是在一些復雜案件把關、法律文書制作上,沒有法律政策水平,沒有一定的文字功夫是難以高質量完成的。他所負責的三個科辦案保持了無錯案。今年春節后,他辦了一起民事申訴案件,在提起抗訴書中對該案如何違背程序法、實體法以及有關規定說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闡述得透徹,使該案抗訴成功。院里又以簡報形式發了一期信息,上報下發給予肯定。
他還十分注重檢察理論探索和工作調研,在院里歷年召開的檢察理論工作調研成果交流會上每次都有文章交流。他在今年十月下旬召開的會議上交流了題為《瀆職侵權案件線索匱乏的原因及對策》的調研文章,受到與會領導和同志們的好評,并獲獎。他寫的三篇論文又都編入到省檢察官協會編寫的《20****檢察理論研究論文集》。對調研工作的發展起到了帶頭作用。今年,縣院的調研成果交流會之所以開得很成功,其中就有他的一份心血和汗水。
他為了宣傳法制,提高人民群眾的法律知識水平,曾在縣電臺辦法制講座,為普及法律作出了努力。當前,行政執法機關和一些企業為警示犯罪,經常召開警示教育大會,每次
后現代主義披上了一系列“反”(counter-)的外衣,企圖通過其懷疑精神和解構能力,實現文化的革新。[2](P91)這種以懷疑、批判、反抗為內核的后現代主義文化傾向對中國當代思想文化產生的影響極為深刻,給中國當代大學生思想觀念等的沖擊十分顯著。全球電腦網絡的發展已成為塑造這個星球上生活的決定性因素。信息革命、資源共享、網絡文化、數字化生存等全新理念迅速在大學生中傳播和普及。電腦、網絡、U盤、MP3、MP4、移動硬盤、網絡硬盤、數據庫等和今天的大學生如影隨行。毫不夸張地說,信息時代的新潮時尚日復一日地影響和改變著當代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在后現代文化語境下,許多事物披上了五花八門的“文化產業”外衣,文化如今成了真正的“快餐文化”。而電腦和網絡的普及,也促使文化快餐的盛行。許多經典名著被拍成影視劇,青年學生只需往沙發上一躺,劇中人物就活靈活現地呈現在眼前,幾乎無需動腦思考就能基本了解名著。動漫般絢麗的色彩、沖擊力強的感觀動作,確實省了不少腦力。正如美國學者、思想家丹尼爾•貝爾所說:“當代文化正在變成一種視角文化,而不是一種印刷文化,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3](P156)電視機、錄像機、攝像機、DVD、QQ聊天、ICQ、BBS、MSN、百度、Google、迅雷、bt下載、暴風影音、ppstream播放器、博客、播客、“圍脖”……尤其是網絡化、多媒體、高速度的世界信息技術和交互技術的應用和普及,導致曾經處于主宰地位的書籍文化如今受到視聽文化的沖擊。
傳統紙質文本是以文字為媒介傳送信息和知識,而電腦卻能以逼真的圖像將遠在天邊甚或遠在天外的物與人活靈活現、形象逼真地展示在受眾面前。網絡影響大學生生活方式,改變了他們的思維習慣,進而破壞大學生讀書心態。大學生開始習慣于電腦和網上讀書看報,網絡及網上閱讀使大學生的閱讀及學習出現了令人極為擔憂的現象,諸如重消遣輕求知、重網絡輕紙本、重時尚輕經典、重英語輕母語、重泛讀輕精讀、重讀圖輕讀文……急功近利、蜻蜓點水式的“淺閱讀”現象日益嚴重。科學與技術的迅猛發展正改變著知識的性質,正如利奧塔爾所說:“在這種普遍的變化中,知識的性質不會依然如故。知識只有被轉譯為信息量才能進入新的渠道,成為可操作的。因此我們可以預料,一切構成知識的東西,如果不能這樣轉譯,就會遭到遺棄,新的研究方向將服從潛在成果變為機器語言所需的可譯性條件。不論現在還是將來,知識的‘生產者’和使用者都必須具備把他們試圖發明或試圖學習的東西轉譯到這些語言中去的手段。”[4](P2)當今數據庫已經成為新的百科全書,它的作用和功能超出了每個使用者的能力和意料。由于電腦和網絡,“今天一根頭發絲般細的光纖能在不到1秒的時間里將《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二十九卷的全部內容從波士頓傳到巴爾的摩。”[5](P60)
進而導致知識的發明、獲取、整理、支配、利用等也隨之發生變化。這對現今的教育教學活動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和巨大的沖擊。在后現代主義語境下,“世界正飛速進入交互時代,這一時代改變著我們交流、學習、生活、工作和娛樂方式的每個方面。”[5](P501)在后現代主義文化語境下,教師的地位無形間發生了變化,“對傳遞確定的知識而言,教師并不比存儲網絡更有能力;對想象新的招數或新的游戲而言,教師也并不比跨學科集體更有能力”。[4](P111)假如教師對電腦網絡相關知識及信息關注不夠,和學生的交流必定有障礙,可能導致課堂及教學吸引力的減弱。今天是一個以智力資源為依托的新世紀,是一個“知識化,學習化”的時代,“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在今天對教師來說比任何時候都更應成為至理名言,否則你就有可能被時代淘汰。后現代語境下的革命性變化對傳統的教師、教育和學習等都提出了挑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學會學習(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比學習什么(學習的內容),顯得更為重要。所以大學教學的目的,不應只是給學生提供“黃金”,而著重是教給學生獲取黃金的“點金術”;不只是給學生預備好充饑的“面包”,而是提供一種能夠繼續獲取獵物的“獵槍”;不是授之以“魚”,而是教人以“漁”。
二、民族院校學生基本情況和外國文學教學現狀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大學生雙向自主擇業的普遍實行,大學生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加之社會價值取向的驅動,無論是民族院校還是綜合性大學的學生普遍存在著重實用技能、輕人文素養的功利主義傾向。導致大學生存在著重視學習應用性、技術性專業,輕視人文學科和基礎理論,于是出現學歷高而文化修養差這樣令人堪憂的現象。因此之故,當今無論是民族院校還是綜合性大學的學生世俗化、功利化傾向比較明顯。有的忙于考研,有的忙于勤工助學,有的忙于家教,有的忙于參加商業活動掙錢,有的忙于找工作,還有的忙于談戀愛……可謂“身在曹營心在漢”,但真正靜下心來認真讀書和學習的卻不多,甚至還有少數大學生以逃課為時髦,他們奉行“必修選逃,選修必逃”,并以“新新人類”自詡。再加之,目前大學生多為80后,90后也開始進入大學校園了。而80后、90后多是伴隨影視成長起來的,在他們身上大有現代傳媒取代傳統書籍的趨勢,對書籍的漠視幾乎成為這一代人的通病,故而書籍“缺席”所造成的弊病在他們身上表現得就比較明顯。這給我們的教育教學無形中增大了難度。而我們民族院校的學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來自“少、邊、山、窮、老”地區,這就自然造成:第一,他們受到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影響較大,無法避免地呈現出復雜的民族多元性和文化多樣性,學生個性差異較大,到大學后適應期相對會比較長。第二,他們的漢語言水平存在差異,無論是漢語口頭表達,還是漢語書面表達,都是參差不齊的,一方面使其接受能力受到很大影響,另一方面給教學帶來了極大的障礙。第三,高等教育已經轉型為“大眾化”教育,民族院校在擴招的背景下,生源質量參差不齊且有所下降。既有低分者,又有高分者;既有少、邊、山、窮、老地區的學生,又有經濟發達地區的學生,生源結構呈現出多層次的態勢。第四,相比較于一般院校,民族院校學生中的貧難生、特困生較多,他們需要較大精力勤工助學以幫助其完成學業。第五,來自不同地區的多民族學生一進大學、來到大城市就受到現代城市文明的沖擊,以致急功近利思想更為濃重。大多數同學想的是如何改變自己的命運,少數同學想的是怎么改變家鄉的落后面貌,還有極少數同學則關注本民族的生存與發展。同時,民族院校的學生過去少于接觸和閱讀外國文學作品,他們多是在本民族的一些傳說故事和中國四大經典名著的熏陶下走近文學的。而外國文學具有異源異質文化性質,在文化背景、精神心理、價值建構、審美追求等方面均顯示出與中國文學不同的特點,我們的學生在理解上有明顯的距離感、陌生感。加之作品中的人名難記,人物關系復雜,議論和心理描寫較多,他們認為可讀性不強,因而普遍存在畏難情緒,導致即使進了大學校園也少于閱讀外國文學作品。這都給外國文學教學造成諸多的困難。
民族院校外國文學教學現狀也不容樂觀。第一,由于學科調整,外國文學由原來獨立的二級學科變為現在的二級學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外國文學的課時被大量壓縮,內容多而課時少的矛盾非常突出。外國文學縱橫數千年,囊括了除中國以外的各國的文學,內容之多,難度之大,是中文專業中少有的。第二,民族院校學生在語言和文化知識上存在差異,尤其是漢語言基礎和能力參差不齊,加之少于閱讀外國文學作品,這使得老師在教學時不得不花時間在課堂上介紹外國文學名著的情節內容。第三,外國文學教學和其他一些人文學科一樣,教師“滿堂灌”,教法單一,“老師講筆記、學生記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完甩筆記”,忽略對學生讀、看、說、寫等素質和學生思考與分析能力的培養。[6]第四,外國文學課的考核也有待改革。雖然開始注重平時成績,但更多的還是靠一張卷子來考核學生的知識,忽略學生實際能力的考核,已不能適應當今個性化教育的需要。第五,教材建設滯后現象在民族院校中比較嚴重。目前由于各種原因,不得不選“權威”教材,真正適合民族高校和民族學生的高質量外國文學教材卻并不多見。所以,在全球化浪潮和后現代主義文化語境的時代,面對民族院校學生的這些特殊性,客觀存在的較大的學生個性差異,而現實語境是外國文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存在著諸多與時代、社會不協調的地方,因此因材施教在民族院校的重要性就比一般院校和重點大學顯得更為突出,外國文學教學更是亟需改革。
三、民族院校外國文學教學改革與研究
在后現代文化語境下,面對信息技術的挑戰,面對市場經濟的沖擊,我們身處的時代氛圍和社會條件的急劇變化,我們面對的學生也有明顯的變化,民族院校的外國文學教學必須適應變化與發展,加大教學改革和研究力度,在教師素質、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考試等方面做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和改革創新,建構“教師講與學生聽、讀、看、說、寫有機結合”全方位開放性教學模式,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多民族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一)更新外國文學教學理念
1、突出人文精神。當代教育最為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而其中起決定作用的不是單純的知識,而是以人文精神為核心的非智力因素。這已成為衡量大學生道德品質、人格完善和文化學識等方面成長的基本標準。外國文學積淀著西方人文精神的深厚內涵,自立自強自尊和崇尚個性自由的人文關懷與當代大學生息息相通。在外國文學教學中,注意培養個體意識的健康發展,可借鑒外國文學人文精神的合理內涵來培育青年學生的健全人格。2、強化文化信息。外國文學的教學目的,不單單是為了了解外國文學發展的歷史、閱讀作品,更重要的是通過外國文學學習,從更高層面上感知異域文化,發展、完善、提高在本民族文化傳統基礎上形成的價值觀、文化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眾所周知,“文學”決不是一個自在自為的封閉系統,無論是文學的內容還是文學的形式,甚至文學創作的全部過程,都是文化的產物,要受到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因此外國文學教學在講述各個時期的文學史和作家作品時,就應適當地介紹有關的歷史、地理、社會、民族、宗教、教育、藝術等方面的文化知識,“注意文學與歷史,文學與哲學,文學與心理學,文學與宗教,文學與藝術,文學與自然科學等的聯系,豐富外國文學課的文化含量。”[6]強化文化信息,一方面從文化語境的視角去探尋文學背后的文化內涵,并以文化反觀文學,可以對文學獲得更為深刻的認識;另一方面通過學習異質多元文化和文學,了解不同文化的價值系統,便于培養學生具有開放的襟懷、寬容的立場、對話的意識,克服妄自尊大、閉關鎖國、盲目崇外、數典忘祖等狹隘意識。3、重視經典文本細讀。當下的大學生多數人追求的是快餐式閱讀、瀏覽式閱讀、飛行式閱讀,其弊端不言而喻。有鑒于此,我們在教學中要重視經典文本的解讀,引導學生研讀經典名著。通過名著文本的細讀、質疑、思考、對話、接受,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因為“創造性就是一切人類活動的核心所在。它是人的最高力量,同時也標示了我們人類世界與自然界的天然分界線。”[7](P279)抓好經典文本細讀,使學生從文學、人生、社會、生命等方面多少有些嚴肅的、深邃的思考,這既可獲得閱讀方法層面的訓練,又能得到審美愉悅、藝術熏陶,還能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得到培養。
(二)遵循少而精的原則優化教學內容
外國文學顧名思義是指除中國文學以外的世界其他各國的文學,其內容十分廣闊豐富,包括大家常說的西方文學和東方文學。面對浩如煙海的文學現象和作家作品,教師在教學中如果照本宣科處理不精,教學效果就難有保證。所以我們認為要貫徹少而精的原則,對教材融會貫通,對教學內容精選優化,真正突出重點和難點。“就整個外國文學的發展史而言,古代是起點,近代是重點,現當代是難點。”[6]在外國文學教學內容優化和重難點的把握上,我們認為還要做到“線、面、點”有機結合。首先,“線”指外國文學史的發展線索。比如就西方文學來說,就是從古希臘羅馬文學———歐洲中世紀文學———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17世紀古典主義文學———18世紀啟蒙主義文學———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浪漫主義文學———19世紀的現實主義文學———19世紀末的世紀末文學———到了20世紀則是流派迭出、異彩紛呈,當然主要是現實主義、無產階級文學、現代主義文學。老師要對外國文學發展的縱向線索和脈絡進行梳理,讓學生對文學發展的淵源和流派發展史有系統了解,老師為學生理清了外國文學史的線索,就為他們建構起了外國文學的整體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態勢。老師再從宏觀的角度,高屋建瓴地把握外國文學發展的系統性、繼承性和整體性,言簡意賅地講清楚每一個時期文學發展的社會歷史背景、思想理論基礎、文學淵源關系等。其次,“面”指外國文學史的每一個歷史時期。老師主要是對每一個歷史時期的文學思潮、主要作家作品作概述性的介紹。如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文學,老師要畫龍點睛地分析該時期文學的總體特征、簡明扼要地介紹各國各民族的代表性作家及代表作品。再者,“點”指外國文學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家及代表作品。比如19世紀的現實主義文學,重點是司湯達《紅與黑》、巴爾扎克《高老頭》、狄更斯《雙城記》、普希金《葉甫蓋尼•奧涅金》、果戈理《死魂靈》、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易卜生《玩偶之家》、馬克•吐溫《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等。老師要對這些精選的經典作品做深入細致的文本分析和文學解讀,讓學生從中學習閱讀、分析、鑒賞、研究和評價文學名著的方法。我們通過對外國文學“線、面、點”的梳理、分析和把握,從而把外國文學課各章節內容區分出詳講的和略講的,突出重點和難點,以便老師把重點講清楚、難點講透徹,從而使學生真正理解,充分領會,且能舉一反三。對那些區分出的略講章節,可精心設計作業與思考,安排學生閱讀作品和教材或查閱資料來完成。
(三)改革教學方法,建構全方位開放性教學模式
在教學過程中,要兼顧教師主導地位和學生主體地位,改變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和書本為中心的局面,激勵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索,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使教學過程成為大學生學習、思考、感受、實踐的綜合活動,促進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發展。為此我們有意識地改革教學方法,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建構“教師講與學生聽、讀、看、說、寫有機結合”全方位開放性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1、講。主要指老師的課堂講解。教師講解要做到講清重點,講透難點,講到熱點,并適量介紹學科前沿研究動態及最新學術成果,使學生掌握外國文學基礎知識、學到分析作家作品的方法,又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學術意識,提高其科學研究能力。古希臘生物學家、散文家普羅塔戈曾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5](P284)所以講是為了少講或不講,即通過老師的教學激發學生對外國文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在知識的吸收過程中實現的態度、才能和本領的形成實際上比知識本身更重要”。[8](P145)為此我們在外國文學講授過程中,注意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活躍心智、釋疑解惑、開拓視野、培養能力的場所。
(1)主線梳理法。外國文學是各國文學發展史與作家作品的統一。外國文學課程要關注其中的發展線索,追溯文學淵源和影響,并從中總結出可以把握的經緯脈絡。在講授過程中,我們從宏觀的角度講解分析文學思潮的發展演變,文學體裁的規律特征,作家作品的繼承創新,等等,為學生構建起外國文學的總體輪廓和框架。
(2)重點分析法。對區分出的重點和難點,我們從多方面作細致分析。如對19世紀的現實主義文學,要講清其產生原因、思想特征和藝術特征。而對精選出的經典作品,則用多種方法進行細致的文本解讀。“文學作品是一個多層次結構、多側面的構成,分別是語辭所具有的語音和語義層面;句子和句子所組成的意群層面;形象或者意象及其隱喻層面;客體世界層面;形而上質層面。”[9](P4)譬如我們在分析講解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時,先要求同學們細讀文本,再欣賞哈姆萊特的內心獨白,再觀看影視片段,然后老師再結合文本和影視作品對哈姆萊特性格發展尤其是他的憂郁、延宕從社會歷史、心理分析、哲學思考、象征意蘊等角度予以分析研究,讓學生真正明白哈姆萊特形象的豐富性、復雜性及深刻的人文內涵。
(3)比較研究法。今天“比較文學的基本思想與原則(新人文主義,開放、對話,跨語言、文化、學科)已深人人心。”[10]它為當今的文學教學和研究提供了多視角、多維度的開放研究思路和闡釋空間。在外國文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運用比較文學的思路和方法來進行教學,實踐證明效果是良好的,且受到學生歡迎。為此我們在講授過程中,注意時代與時代、思潮與思潮、國家與國家、作家與作家的聯系與區別,尤其是注意以學生較熟悉的中國文學作為參照系,把東西方文化和中外文學的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碰撞的發展歷史展示在學生面前,使學生了解西方文學的同時,也能洞見本民族文化/文學的價值和魅力。如講到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伏爾泰時,在講他極力稱贊中國文化時,就將元代紀君祥的《趙氏孤兒》和他據此改編成的《中國孤兒》進行比較。又如講到意象派詩人龐德時,一定要講明他非常喜愛中國古典詩歌,他的《漢譯詩卷》包括李白、陶潛的詩作十七首,頗受英美文學史家的重視。他還撰文將中國詩對美國新詩運動的影響同古希臘對歐洲文藝復興的影響相比,他認為“中國詩……是一個寶庫,正如文藝復興從希臘人那里尋找偉大的推動力一樣,今后一個世紀將在其中尋找同樣偉大的推動力,……本世紀將在中國找到新的希臘。”[11](P432)
(4)學術研究引領法。其一是適量地適時地向學生介紹重點作家作品的最新研究動態和研究成果,以彌補教材單一研究模式的不足,開闊學生的眼界,拓展他們的思維。其二是我們將自己相關的研究課題、科研成果和科研心得介紹給學生,與學生一塊兒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的愉悅,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學術興趣。比如我在講到托爾斯泰、卡夫卡、弗洛伊德、茨威格等作家時就將自己這些年發表的學術論文結合所講作家作品予以介紹。
(5)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法。“人腦”加“電腦”的多媒體課堂教學可以實現圖文聲像兼具的理想效果。外國文學的文化背景資料豐富,外國文學的許多經典名著已被改編制作成影視作品,有關作家的圖片資料也比較多,這為我們使用現代教學手段提供了條件和資源。為此我們自制成多媒體教學課件,把外國文學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制作在課件中,把我們自己搜集到的與教學有關的照片、影像、繪畫、音樂等資料制作到課件中去,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圖文并茂、直觀深刻,既能給學生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又能提高教學時效,還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條件。
2、聽。主要指學生聽老師講授。其一是聽老師課堂講解,主要是聽老師講授外國文學有關知識,從中學習分析文學思潮和作家作品的方法,必要時記下重難點。其二是聽相關學術報告,我們的外國文學老師會結合科研舉辦學術報告會,學院還經常邀請其他大學知名教授來校作學術講座,我們要求學生盡可能多聽這些學術報告,關注學科前沿動態,從中既學習知識、又體會研究方法。其三是聽同學發言,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有計劃地安排和組織了討論,在同學發言時要認真聽,然后進行質疑或辯駁,在聽其他同學分析論述和質疑辯駁中拓展思維。
3、讀。是指學生對外國文學經典名著的閱讀。大家都知道,外國文學名家浩如星辰,名著汗牛充棟,作品閱讀多寡及優劣,既直接影響能否學好外國文學又影響外國文學教學效果。“閱讀外國文學名著,是學好外國文學課的前提,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6](P121)所以我們依據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精選必讀書目并從方法上指導學生閱讀名著。第一步是引導學生閱讀可讀性相對較強的作品,譬如《茶花女》、《簡愛》、《紅與黑》等;第二步在學生對外國文學經典名著有了感性印象和閱讀興趣后,指導他們閱讀主要作家的代表性作品,比如“荷馬史詩”、塞萬提斯《堂吉訶德》、雨果《巴黎圣母院》等;第三步在學生有了閱讀量的積累基礎上要求他們精讀重要作家的經典作品,諸如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巴爾扎克《高老頭》、莎士比亞《哈姆萊特》等;第四步不停留在文學作品的閱讀,加寬加深閱讀哲學美學文論著作,如柏拉圖《文藝對話集》、亞里士多德《詩學》、黑格爾《美學》、丹納《藝術哲學》等。這樣,第一讓學生學會閱讀經典名著,第二通過閱讀培養其鑒賞力與審美力,第三以此為教師教學、學生聽講、欣賞影視佳作、參與討論、撰寫讀書筆記以及學科小論文等做好準備。其間我們尤其重視對經典文本細讀的指導。但丁早在《致斯加拉大親王書》[12](P152-155)中就指出,作品的意義并不簡單,而往往是具有多種意義,他進而指出可從字面義、比喻義、道德義、寓言義來閱讀。所以,我們有意識地引導、指導學生反復研讀經典文本,期望確立經典文本研讀在外國文學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我們充分意識到對經典文本的研讀可以訓練學生學習人文學科的研究方法,有利于提高文科學生的基本素質,“研讀經典文本對于文科生來說,是相當于理工科實驗課一樣的基本功訓練”,[13]它是概論學習永遠無法替代的。實踐證明,經典文本細讀,一方面加強了閱讀的有效性和針對性,避免了閱讀的隨意性、盲目性,從而豐富和充實了學生的感受力,他們的欣賞能力和鑒賞能力相應地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有的放矢的課外閱讀也能為課堂教學節省出一些時間,有利于優化和深化課堂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
4、看。主要指學生觀看根據外國文學作品改編的影視作品。學生閱讀外國文學經典作品的同時,有意識地組織欣賞根據外國文學名著改編的佳片,強化感性印象。尤其對要求細讀精讀的經典名著,在安排學生觀看影視作品前,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觀看,邊看邊思考,減少觀看盲目性,增強欣賞的有效性和針對性,真正調動學生參與,為日后學生討論、老師分析總結奠定良好基礎。比如觀看根據荷馬史詩改編的《特洛伊》時,要求學生注意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形象的異同;看塞萬提斯《唐吉訶德》時,除了注意堂吉訶德形象外,重點思考堂吉訶德精神及其意義;欣賞莎士比亞《哈姆萊特》時要求大家思考哈姆萊特形象豐富性和復雜性,為何有“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萊特”之說。通過利用影視資料,讓學生觀看欣賞名著名片,增加教學的直觀性和感受性,實現教學生動性、形象性。
5、說。主要指在外國文學課教學中采用多種多樣的方式促使學生動口。通過“說”這種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他們的參與意識,使學生大膽地站起來發表自己的見解,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辨能力。第一,老師對各章節內容進行詳略區分時,特地留出適量略講內容提前布置給學生,請學生早作準備,在老師指導下登臺講說,其余同學可進行評說。其次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設計一些問題,通過師生課堂對話,檢查同學們自主學習、閱讀作品等情況,從而了解教學效果。第三學生在閱讀作品、觀看影視后,積極撰寫討論稿參加專題討論,對閱讀、觀看和聽講中有爭議或關鍵性問題在爭鳴中得以明白。最后老師在每一教學單元即將結束時留一些時間,請同學就現今正在閱讀的作品,言簡意賅地介紹作品梗概或精彩部分和同學分享。通過上述這些途徑,促使同學們大膽地開口言說,一方面鍛煉同學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勇于探索、大膽創新、各抒己見、和而不同的意識。
6、寫。是指同學們撰寫讀書筆記、討論發言提綱或發言稿、課程小論文等。第一讀書筆記的寫作,每學期開課初就讓同學們知道必讀書目并要求他們邊讀邊思考,并撰寫讀書筆記。讀書筆記是同學們閱讀作品過程中或讀后就該作品某些方面有感而發的寫作,它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求就作品的某一點或某些方面談出自己的體會或思考,即使是對該作品中某處心理刻畫、某段環境描寫,甚或一句精辟話語的理解與感悟都可以。換言之讀書筆記沒有必要寫出該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簡介、情節梗概、人物形象、思想內容、藝術特點等。愛因斯坦曾說:“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14](P147)基于此,對讀書筆記的基本要求是:必須是有感而發,不能抄襲。老師定期收閱同學們的讀書筆記,并納入平時成績的考核。第二撰寫討論發言稿或提綱。我們提前把有關討論題目告知同學們,讓他們在閱讀作品、觀看影視或搜集資料后,撰寫書面發言稿或提綱。第三在外國文學課結業前,同學們在任課老師指導下撰寫課程論文。課程論文的選題可是教師指定的,也可讓同學們自選題目。同學們在任課教師指導下,閱讀作品查閱資料寫出提綱,完成初稿后交教師批閱,老師指導同學們修改、完善再定稿。通過上述方式的寫,培養和提高同學們的書面表達能力及鑒賞能力。
(四)靈活多樣的考核方法
建設以應用能力為中心的硬件設施
德累斯頓工業大學坐落于風光優美的薩克森州首府德累斯頓市,整個校園都被秀美如畫的自然風光所環繞。徜徉在校園中,學生們可以充分享受到自由、開放的學術氛圍和美麗、舒適的人文環境。作為德國國內歷史悠久、積淀深厚的綜合類大學,德累斯頓工業大學在教學硬件設施完善上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近年來,學校又刻意加強了現代教學設施和生活設施的完善,很多現代化的教學場館不斷誕生。這些現代化的設施與歷經滄桑的歷史性建筑新舊交輝,呈現出與眾不同的魅力。
至于學校的生活設施,其完備程度足可以為來自世界各國的學生們提供一流的生活服務。無論是在主校區,還是在分校區,教學區和生活區的分區都十分合理科學。校區周圍的交通便捷,方便學生們出行、購物和游覽觀光。近年來,隨著學校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高,德累斯頓工業大學多次獲得來自國際和國內的資金支持,2012年,學校獲得了歐盟1億歐元的電子科研經費;2013年,獲得了德國聯邦教研部超過1億歐元的科研推動經費,這些教學科研經費的大力注入,為德累斯頓工業大學持續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活力。
樹立以應用能力為中心的教學思想
多年來,德累斯頓工業大學始終致力于為德國乃至全歐洲培養一流頂尖的工業人才,每年都會有大批畢業生輸送到德國和歐洲各地,為德國雄厚的工業基礎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和保障。難能可貴的是,作為以理工類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綜合類大學,“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彰顯職業特色”始終是德累斯頓工業大學發展的座右銘,并逐漸深入于學校教學、科研、發展各個環節和全過程之中,成為不可動搖的教學指導思想。
在具體教學實踐和教學管理中,為了更好地落實和執行“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彰顯職業特色”,德累斯頓工業大學創造性地提出了“學術自由”這一理念。“學術自由”并不是片面地對學生不加干預和管理,而是盡最大努力營造一種自由寬松的學術氛圍,讓學生們可以在教學實踐和教學管理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主動性和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激發自己的潛力和動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獨立性,更好地提高學生對于本專業的應用能力。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們通常先在一起上基礎類課程,在通過考核之后,就可以自由選取專業和學科,并且根據自己的特點和愛好來制訂各自的學習計劃。在每一個學期里,學校不會硬性地組織統一的期末考試,以確保每名學生的學習進度完全可以自己掌控,從而不受大環境的干預和影響。
在教學考核中,德累斯頓工業大學也體現出了較強的彈性,很少對學生的日常出勤率進行硬性規定,而把教學考核的重點放在對學習成果的檢驗上。真正決定學生成績的是學生的分析作業、期末的結業論文或者設計作品以及實驗室報告等。而在學生的日常管理上,德累斯頓工業大學將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也作為了提高個人應用能力的一個重要內容,更加提倡的是學生進行積極的自我管理,而不是對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進行過多的干涉和限制,這為學生畢業后更好地融入社會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創立以應用能力為中心的教學體系
德累斯頓工業大學非常注重提高各個學科的獨立性和科研性,讓每一個學科都具備獨立發展和開展研究活動的能力,并致力于促進各個學科之間的溝通聯系,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融合發展,不斷提高學科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同時,每個學科不僅要在本領域的學術探索上實現新的突破,更要千方百計地提高本學科的科研能力,要致力于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統一,為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彰顯職業特色提供重要基礎。
2012年,德累斯頓工業大學被評為德國的精英大學,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就是學校在微電子和納米方面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同時,德累斯頓工業大學非常注重教學人才的培養和選拔,許多在各自領域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學家都被邀請到學校。此前,德國第一臺蒸汽機車的發明者舒伯特就一直在這里執教。這些來自于科技領域一線的學者和專家,極大地豐富了學校的學科內涵和科研厚度,為人才應用能力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開發以應用能力為中心的實踐載體
在提高學生應用能力、彰顯職業特色的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如何為學生進行專業實踐提供大量的載體和平臺,這個問題也常常是衡量一個學校教學能力強大與否的關鍵因素。在這方面,德累斯頓工業大學有著自己得天獨厚的方便條件和與眾不同的實踐方式及載體。
首先,依托德國國內強大的工業經濟基礎作為突出學生應用能力的平臺。德國作為世界上工業能力十分強大的國家之一,國內有很多著名的大型工業企業,比如西門子、巴登能源等等,這些企業都在全球同行業中占據榜首地位,具有強大的知名度和綜合實力。
多年來,德累斯頓工業大學與這些知名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每年都會向這些企業輸送大批畢業生,甚至為這些知名企業定向培養人才,這些企業也對德累斯頓工業大學強大的科研能力和教學能力十分依賴。因此,學校通過向這些知名企業推薦畢業生,讓畢業生們獲得難得的實習機會,讓學生們到這些知名企業中學習考察,增強自己的實際應用能力。
摘要:培訓模式是達成培訓目標的手段,又是培訓課程實施的載體。分析培訓模式在建構歷程中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問題,能夠為構建更有效的培訓模式奠定基礎。本文回顧并分析了自1989年至今的中小學校長培訓模式由“教”為主導、“教”與“學”并重”到“學”為主導的演進歷程,并對如何構建更具實效性、助益性的中小學校長培訓模式提出了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校長培訓;培訓模式;分析;啟示
中圖分類號:G4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3)07—0006—02
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是教育事業的重要人力資源,是學校教育改革的關鍵人物。校長專業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學校的發展,教師的發展,以及學生的未來發展。我國極為重視校長的培訓,自1989年國家教委頒布《加強全國中小學校長培訓工作的意見》,中小學校長培訓經歷了“八五”至“十一五”的歷史發展階段,中小學校長隊伍的專業素質及專業能力有了較為明顯的提高。如何進行專業化的校長培訓,提高培訓的實效性,仍是目前校長培訓工作者關注的焦點。中小學校長培訓模式作為其達成培訓目標的手段以及培訓課程實施的載體,自然是關注的重點領域。
借助于中國期刊網中關于校長培訓模式的搜索,筆者共發現463篇文獻,通過培訓模式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的系統梳理、歸納、總結,通過對校長培訓模式歷史的回顧及分析,以期對“十二五”期間中小學校長培訓工作有所借鑒。
一、中小學校長培訓模式歷史回顧
1.以“教”為主導的培訓模式階段
這一階段的培訓模式主要集中于“八五”期間,針對當時我國中小學校長在教育基本理論、管理理論方面知識的嚴重欠缺,所采取的以知識補足為主的培訓模式。具體在執行的過程中,主要集中采用以下兩種模式:一是分科教學的模式,校長培訓部門按照上級教育職能部門制定的培訓大綱和編制的教材,采用班級授課的教學組織形式,進行分科教育教學的模式。授課內容集中于“老三科”,即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每一學科教學任務完成后,進行考試,以參訓學員的考試成績作為培訓合格與否的評價標準。二是成人高校函授的模式,參訓校長通過在高校中接受“集中面授—分散自學—輔導答疑—考試考核”的形式,系統學習政治理論、教育基本理論、管理學理論等理論知識,最后經考試獲得高校頒發的結業證書,這一培訓模式與校長的學歷補足教育結合進行。
2.“教”與“學”并重的培訓模式階段
在經歷以知識補足為主的教學培訓模式階段之后,發現單純的理論培訓不能滿足校長辦校治學的實際需要。因此校長培訓的模式逐漸轉入“理論+實踐”的模式,既注重理論知識培訓,也注重校長的實際需要,即“教”與“學”并重的培訓模式。這種培訓模式主要集中于“九五”、“十五”階段,具體在實施的過程中以“專題報告—學校實踐考察”的短期培訓模式,意在通過專題講座增加校長的理論知識,并通過組織學校教育考察來提高校長實踐操作能力。同時針對各個地區的優秀校長,組織校長高級研修項目,主要采用“專題培訓—課題研究—撰寫研修論文”的培訓模式。這類培訓模式培訓周期較長,且關注于校長在辦學中的實際問題,效果較為顯著。
3.以 “學”為主導的培訓模式階段
吸取“九五”、“十五”校長培訓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國外諸如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在校長培訓方面的經驗,在“十一五”期間,我國的中小學校長培訓模式出現了多元化的局面。除沿用“專題培訓—課題研究—撰寫研修論文”的培訓模式之外,還出現了諸如“體驗式培訓”、“菜單式培訓”、“行動研究”、“課題研究”等模式,并在后期出現了“影子培訓模式”、“名校長工作室模式”、“自我設計的個性化模式”、“借助信息網絡平臺的培訓模式”等。這一時期的多樣化培訓模式的開展把校長的理論學習、經驗總結、問題研究、工作改進緊密結合,關注于校長個性化需求,并在培訓的過程中注重了發揮校長的主體作用。
二、中小學校長培訓模式分析
雖然我國校長的培訓模式在不同歷史時期基本上能夠適應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地域校長的實際需求,并在總體上從關注于理論知識的更新逐漸轉向實踐辦學能力的提升,從關注于校長的群體發展逐漸轉向校長的個性化需求,使校長培訓專業性層次不斷提升,但在整體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1.校長培訓模式的價值取向單一
“教”為主導、“教”與“學”并重、“學”為主導的培訓模式的價值取向,逐漸從注重思維變革的理性價值取向,轉向注重問題解決的工具性價值取向。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由于校長群體以及校長個體存在著復雜性,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校長,由于理論及能力水平、發展境遇、學校文化背景等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特別是處于資格預備期或初任期的參訓學員,對學校實際工作缺乏整體把握,往往個人心理需求與實際發展需求也都存在著差異,過度強調某一種價值取向都會存在局限性。若過度追求理性價值,容易使校長培訓陷入“理想化”,從而脫離具體的教育情境,實用性不強,使得參訓校長的積極性不高。同樣,若過度追求工具性價值也有其弊端,容易使培訓變成局部的、具體的解決問題過程,從而使培訓過于碎片化,缺乏系統性。
2.校長培訓模式忽略了對校長精神特質的培育
我國的校長培訓模式經歷了“注重知識—注重能力—知識能力并重”的培訓過程,但在整體過程中往往忽略了校長精神特質的培育。在培訓目標上,校長培訓模式基本上圍繞校長的理論水平和學校管理能力兩者進行,這種培訓模式過分強調知識輸入和能力提升,忽視校長情感、認知、道德和審美層面的素質培養,容易使校長思維線性化、辦學視野狹窄,難以應付復雜多變的教育外部環境,無法滿足作為教育領導者的素質要求。在培訓內容設計方面缺乏系統的培訓課程框架設計,培訓內容比較隨意,缺乏整體、系統的課程設計意識和框架,不能架構起校長系統化的認知結構和完整的精神需求層次。在培訓方法上,以學科為導向培訓方式,難以調動校長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主體參與不足,導致在培訓過程中校長的自我認識不夠深刻,難以形成內部發展的自覺要求。
3.培訓效果評價側重外部性
我國通過先后出臺《中小學校長培訓規定》《全國教育干部培訓“十五”規定》等培訓規定,將知識考查、能力提升作為評價培訓模式有效與否的標準。然而在實際中,由于缺乏后續在真實的校長管理情境中的跟蹤調查,校長培訓模式的效果評價主要側重外部進行。校長培訓的外部有效性和實際有效性存在著不一致現象,容易導致校長培訓的功利主義和形式主義。
三、中小學校長培訓模式的啟示
為了增加培訓質量的實效性,更好地促進校長群體以及個體的專業發展,筆者對于校長培訓模式有幾點建議:
1.培訓模式的價值取向需多元化。培訓模式的價值取向,應該關注于不同層級的校長群體和個體的專業發展階段特點,使其理性價值和工具性價值更好地有機結合,實現“實效性”與“前瞻性”并立。
2.基于校長知識、技能的培訓的基礎上,要注重校長精神特質的培養,促進校長形成完善的自我意識、卓越的思維品質、高尚的道德與強烈的使命感以及堅定的教育理想與信念。
3.需進一步完善校長培訓工作的評價體系。改變現有單純以外顯性的知識、能力提升作為主體的評價模式,應在培訓模式上增加校長返崗實踐的定期跟蹤考察環節,以綜合考察校長培訓的效率和效果。
[參考文獻]
[1]林森.對中小學校長培訓模式的多維認知梳理[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