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制度設計論文

制度設計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23 15:16:4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制度設計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制度設計論文

篇(1)

會計制度設計就是根據一定的理論、原則并結合實際,運用文字、圖表等形式對全部會計事務、會計處理手續、會計機構以及會計人員的職責進行系統規劃的工作,它是會計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會計學的基本理論、原則和科學的程序,對各項會計制度的具體規劃,就是會計制度設計的具體內容。

會計制度設計是進行會計工作的前提。制度設計的優劣直接影響著今后的會計實務工作。過去由于實行高度的計劃經濟體制,使得我國不少會計人員經常把會計制度設計工作看成是財政部門或上級主管部門的事,認為在基層單位里,無需進行會計制度設計工作;在會計教學中,則往往滿足對財政部門所頒布的會計制度進行解釋,而對于建立這些制度的依據和會計制度設計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則很少作理論上的探討,以致教材成了“制度加說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健全,迫切需要加強基層單位會計制度自行設計工作。

一、會計制度設計的性質

會計制度設計是會計范疇里一項實務性、方法性較強的工作,但設計過程必須考慮生產力發展水平、社會生產關系對會計制度的要求,設計的結果即會計制度本身則屬于上層建筑,因而這一工作又必然體現生產資料占有者的意志和要求。可見,會計制度設計作為一種管理活動,和一切經濟管理工作一樣,具有雙重性。

1.會計制度設計和生產力。生產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生產力是生產得以進行的決定性因素。一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歸根到底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所決定的。會計制度設計的產生和發展,歸根到底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所決定的。生產力的運動過程,是會計制度設計的物質內容;生產力運動的規律,決定著會計制度設計工作的主要方面。

生產力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界的關系。會計制度設計涉及生產力方面的內容,如簿記技術,無論是和自然生產力還是社會生產力的關系,它不受社會制度的影響,都具有自然屬性。因而會計制度設計具有歷史發展的繼承性和不同社會制度下可以借鑒的技術性。

2.會計制度設計和生產關系。一切社會的生產,都是在一定的生產關系中進行的。因此,任何社會的會計制度設計工作,都必定同生產關系相聯系,從而使會計制度設計具有社會屬性。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所實行的經濟體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所以,會計制度設計必須要體現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經濟關系的要求,以維護國有財產的安全和完整性,并通過設計工作,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協調好社會再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爭取最大的經濟效益。

3.會計制度設計和上層建筑。在會計制度設計工作中,從上層建筑方面來理解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會計制度的設計工作,必須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建立健全各項會計規章制度,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法令、制度、計劃和《會計準則》,以便維護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鞏固社會主義制度。二是會計制度設計的結果是會計制度,本身則屬于上層建筑范疇。因此,會計制度設計從上層建筑方面來分析,必然具有社會的屬性。

二、會計制度設計的對象和任務

1.會計制度設計的對象。會計制度設計是為進行會計工作制訂出準則和規范。為此,就必須針對現實的或將發生的會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的原則或辦法,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作為日常會計工作的依據。所以,會計制度設計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其具體對象是會計工作過程。會計工作過程就是特定主體通過設置會計機構、配備會計人員、運用會計方法對資金運動進行核算和監督。正因為如此,會計制度設計可以理解為特定會計主體以國家統一會計規范,依據為研究會計事務處理辦法、會計核算體系和會計監督工作程序的一項行為設計活動。

設計會計制度時,要根據特定主體的性質、業務的范圍、分支機構和人員的多少,以及管理的需要等多種因素,研究適用的項目,使設計的會計制度能成為最簡明有效的管理辦法。一般來說,會計制度設計的內容應包括特定主體基本管理原則、業務處理和組織、財務會計制度設計(財務報表和財務評價指標設計、會計科目設計、會計憑證設計、會計帳簿設計、帳務處理程序設計和財務會計事務程序設計)、成本管理會計制度設計(采購成本會計制度設計、制造和作業成本會計制度設計、銷售成本會計制度設計、標準和目標成本會計制度設計、物流成本管理會計制度設計、責任會計制度設計和質量會計制度設計)和會計工作設計(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的設置、會計制度的實施)等。

2.會計制度設計的任務。會計的主要職能是對社會再生產過程的資金運動進行核算與監督,這也就是會計工作的任務。為了完成這些任務,特定主體就需要建立起一定的會計機構,明確會計人員的職責,并在此基礎上,再設計一套科學的會計指標體系,建立一套嚴密的會計信息系統和有效的會計控制系統,作為日常進行會計工作的依據。建立這些制度,以保證會計工作任務的完成,這就是會計制度設計的任務。

(1)明確會計機構的設置和會計人員的職責。會計工作要求對特定主體經濟活動進行核算和監督。為保證獨立地行使會計基本職能,不受其他業務部門的干擾,會計機構應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在此前提下,根據特定主體的經濟經營規模、內部管理體制及業務量的多少等,確定會計機構的設置、人員的配置及其內部的分工。

(2)設計一套科學的會計指標體系。會計指標是會計制度設計的“牛鼻子”,是確定會計報告的種類和項目、設置會計科目、設置帳戶、進行會計分析的依據。設計的會計指標應當包括三方面:一是為國家宏觀調控提供服務的綜合性指標,以便國家根據國民經濟細胞的匯總綜合信息,決定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二是為特定主體的所有者、貸款者、供應者、潛在的投資者和信貸者、職工、財務分析和咨詢人員、經紀人、證券承攬人、律師、證券交易所、經濟師、財經報刊、同業協會及社會民眾提供服務的指標,以向其外部利害關系人提供有關投資和信貸決策、估量現金流量前景,以及關于特定主體資財、資財上的權利和它們變動情況的信息。三是為特定主體管理當局決策提供服務的指標,以幫助特定主體加強內部管理,提高效益,實現其目標。

(3)建立一套嚴密的會計信息系統。會計信息系統,由會計指標、會計科目、原始記錄、會計憑證、會計帳簿、會計報告等形式和信息的收集、整理、分類、存儲、傳輸等一系列程序所組成。信息組織形式必須嚴密,信息處理程序必須合理,形成一個完整的信息系統,保證及時、正確地提供會計信息。

(4)確定一套有效的會計控制系統。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對本單位實行會計監督,是《會計法》規定并受到《會計法》保護的。會計制度設計的任務之一,就是規劃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明確規定所有經辦人員在業務分工處理上和憑證手續上的崗位責任,使會計機構、會計人員既便于履行法律責任,又能使依法行使監督職權受到法律的保障,同時也利于會計行為的自我糾正和自我完善,保護資財的安全完整,保證會計信息的正確性和真實性。

三、會計制度設計的原則

會計制度設計是會計管理的一項基本建設,其質量如何直接影響到會計功能的發揮,因此,在設計會計制度時,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以保證設計的質量。筆者以為,我國會計制度設計的指導思想應該是:在不斷總結我國會計工作的基礎上,充分研究和借鑒國際會計慣例,設計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有利于轉換政府職能,加快市場體系培育,利于深化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會計制度。筆者認為,我國會計制度設計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必須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會計制度的基本要求。

(1)要求設計的會計制度能滿足國家宏觀調控的要求。市場經濟在不同社會制度下由于生產資料所有制不同,決定了生產目的和經濟管理的要求有所不同,會計作為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制度所反映的管理內容、所要達到的目的,以及反應用的原則、程序和方法等也有所差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必然體現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社會主義經濟核算的要求,以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保護國有財產的安全和完整。為此,社會主義國家為了對國民經濟運行作出準確的判斷和進行宏觀決策,依據市場規律要求合理運用國家宏觀調控,必然賦予會計制度滿足國家宏觀調控需要的特征,即通過會計制度的設計和實施提供宏觀調控所必需的會計信息。

(2)要求設計的會計制度能滿足有關各方面了解特定主體財務狀況、理財過程和工作成果的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市場經濟,而市場實際上是一種關系,是各種商品生產者之間的資金、物資、勞務、技術等契約和交換關系。建立和處理這些關系的直接前提是各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相互了解和信任,而相互了解和信任的主要依據和手段之一就是會計信息。供貨者必須了解購貨方的財務狀況是否良好,財務活動是否有效率,從而確定賒銷風險,并據以作出銷售決策;金融部門在辦理貸款業務時,必須掌握借款人的財務狀況及其資信水平,以作出信貸決策;投資人在進行投資業務時,必須掌握受資人的財務狀況和獲利能力水平,以作出投資決策,等等。顯然,描述特定主體財務狀況、理財過程和工作成果的會計信息,其表達和傳輸已成為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一個重要基礎。基于這種原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所設計的會計制度能滿足有關各方面了解特定主體財務狀況、理財過程和工作成果的需要。

(3)要求設計的會計制度能滿足特定主體內部管理的需要。上面已經提及,市場經濟要求企業行為自主化,還原企業作為一個經濟實體的獨立的主體地位。這里至少包括兩層涵義:一是國家給企業應有的自,各項法規、政策都不能阻礙企業自的發揮,不能束縛企業的手腳。這就是要求會計制度應當給企業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充分調動和發揮企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二是各個主體在市場中的地位應是平等的,即企業作為一個主體,其內涵應當確定,機會和義務應當均等。這就是要求會計制度的設計應從企業會計主體出發,本著明確產權關系的基本思想,為企業參與市場競爭、傳遞管理信息等提供起碼的會計環境,以滿足企業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z

2.合規性原則。合規性是會計制度設計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會計制度設計必須符合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把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現到會計制度中去。合規性原則在會計制度設計工作時,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所設計的會計制度,必須符合《會計法》、《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和《會計準則》等會計法規的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是我國會計工作的根本大法,是居于最高層次的會計規范,是我們辦理會計事務依據的基本法。《會計法》對會計核算、會計監督、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法律責任等作了規定。《會計基礎工作規范》是國家財政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的有關規定,為規范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個體工商戶和其他組織的會計基礎工作而制定的會計法規。《規范》共六章一百零一條,對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會計核算、會計監督、內部會計管理制度等會計基礎工作作出了明確規定。會計準則是特定主體制定會計核算制度和組織會計核算工作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基本規范,是會計工作自由度和統一度相平衡的標準。就我國而言,會計準則包括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兩個層次。基本準則是會計核算工作的基本規范,它主要規定了會計核算工作的基本原則和一般要求,包括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則、會計要素和會計報告準則;具體準則是對會計核算工作的具體規范,它以基本準則為依據,對具體會計信息業務和報告事項作出具體規定。

二是所設計的會計制度,必須與國家有關法規相協調。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對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組織的管理和調控,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一改以往的直接管理為間接管理,將主要通過法律的、經濟的手段來進行間接管理。其中包括通過統一匯總的會計資料,作為管理經濟的基礎和依據。這就要求進行會計制度設計時,必須使特定主體所采用的會計政策、會計方法符合經濟、財務、稅收等國家法規。如進行有關財務指標和財務報表設計時,必須遵守財務通則和行業財務制度的規定;進行有關貨幣資金的收支、保管、結算和核算規定設計時,必須遵守國家有關現金管理和結算制度方面的金融法規。又如為加強對罰款的會計監督,在進行會計制度設計時,可根據國家《經濟合同法》和《行政訴訟法》的有關罰款開支范圍規定,應設計出相對應的會計科目對罰款支出進行專項跟蹤。

3.成本效益原則。會計制度設計的目的是規范會計工作,但不能因規范會計工作不講運行質量和工作效率,而應該在滿足會計工作質量的前提下盡量使會計制度設計簡潔明了,可操作性強。會計制度作為加強管理、保護資財安全的辦事規程,在設計時固然不能簡化,失去其加強管理、保護資財安全的作用;但如果會計制度過于繁瑣,在實施時消耗的制度成本大于其運行所能得到的會計制度效應,則說明會計制度設計存在缺陷。因此,會計制度設計必須考慮制度成本與效益的關系,以盡量少的制度成本獲得盡可能多的會計制度效應,達到成本效益的最優組合。會計制度設計的成本效益原則有兩層含義:一是指設計會計制度時要盡可能地節省設計費用;二是在設計指標、憑證、帳簿、報表格式以及各類業務處理規程時,應以盡量少的成本獲得盡可能多的會計制度效應,以實現成本效益的最優組合。

4.體現內部控制的要求。內部控制是特定主體為加強崗位責任,保護資本安全,確保會計記錄正確可靠,及時提供財務信息,避免無意地面臨風險,預防或查明錯誤和不正常現象,保證授權職責履行,在內部組織分工、業務處理、憑證手續和程序等方面所規定的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因此,在會計制度設計中,必須對會計機構、會計工作程序設置必要的內部控制。因為內部控制具有預防和自動補償功能。內部控制的基本方式有職務分離控制、授權批準控制、文件記錄控制、實物保全控制、人員素質控制、業績報告控制、目標計劃控制、內部審計控制等。設計會計制度,就要將上述各種內部控制方式恰當地設置在會計機構、會計工作程序中,以體現內部控制的要求,使會計制度真正成為內部控制的組成部分。

5.管理權限相對集中,保持制度的相對穩定性。會計制度不是一成不變的,應隨著市場經濟客觀形勢的發展變化不斷改進。因而會計制度設計也不是一勞永逸的。但是,如果變更過于頻繁,管理權限過于分散,將給會計工作帶來不利,甚至會造成會計主體的財務混亂。因此,在設計會計制度時,應將制度權限的管理集中于管理決策的最高層,不宜分散;同時應注意保持會計制度的相對穩定性,除非特殊情況,一般在一個會計年度內不宜作較大的變動。

為保證會計制度的相應穩定性,在設計會計制度時,對各項規定應當留有適當的余地,以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例如會計科目的分類編號,應當留些空號,當業務發展時可以增刪,而不必改變到整個編號系統。

篇(2)

從供應鏈管理角度出發,在設計物資管理制度時,物資管理制度應與企業的銷售、生產管理有機銜接,采購的品種、數量、質量及時機應與滿足供應鏈節拍要求,不斷加強整個供應鏈的靈敏性,做到快速響應最終客戶需求,同時又能控制供應過程中的庫存處于合理水平[2]。供應鏈是一條增值鏈,企業應從總供應鏈角度來考慮成本降低的機會。在設計物資管理制度時,以產品生命周期成本最低為目標,將企業成本管理要求分解到供應商管理、物料實際消耗、廢料回收利用以及產品質量功能配置、目標成本、物料標準化等方面。

二、制度設計的原則、目標、內容組成

(一)制度設計原則

1、因地制宜原則

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從事的行業及自身的發展階段、規模大小,決定沒有一種制度設計符合所有企業。每個企業應根據自身管理實際,設計一套適合企業發展的物資管理制度。比如不相容崗位分設,規模大的企業的采購申請、審批、執行可以是三個獨立的部門分別負責,也可以是申請和審批一個部門負責,執行是另一個部門負責;對于規模更小的企業,只需做到三個崗位分別負責即可。

2、成本效益原則

從成本角度看,控制措施越嚴密、控制點越多,需投入的控制成本比如人力成本、管理費用、效率的降低等就越多。從效益原則出發,企業是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物資管理需為企業的利潤目標服務,及時供應、降低成本、加快周轉、貢獻收益。兩相權衡,物資管理制度設計,力爭以最合理的成本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避免控制點過大,內部手續復雜,不能滿足市場快速變化的需要,同時避免制度漏洞,防止舞弊行為給企業造成損失。

(二)制度設計的目標

對于企業來說,采購是獲取外部資源的途徑,是生產的準備階段。采購的質量、成本、速度直接影響企業后續的生產、銷售以及最終利潤。物資管理制度設計的目標應包括確保采購、入庫、保管、發放等物資管理行為規范,符合內控及其它法律法規等相關要求;確保企業能及時獲取外部資源,避免斷供或積壓;確保物資質量安全符合要求,價格合理,整個采購成本較低;確保物資管理在內、外部各環節運行通暢和高效,加快物資周轉,控制庫存水平;確保物資存貨帳、實相符,保管得當。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的企業制度設計的目標排序可能不同,對于同一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制度設計的目標排序也會不同。企業需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做出決策。管理合規、透明,防止舞弊應是制度設計關注的重點。

(三)制度組成

物資管理制度由一組或一系列的制度組成。從制度的層次來說,可分為頂層制度和底層制度。頂層制度是從企業宏觀層面對物資管理組織機構與職責的分配,主要規定每個部門的定位和主要負責的職責以及部門之間的配合協調關系;底層制度則是對專門業務管理的流程性規定或程序性要求。在底層制度下還可設計更具操作性的作業文件或指導書。從控制角度來說,還可將物資管理制度分為業務執行層面的制度和監督考核制度、滿意度評價制度。通過監督考核和滿意度評價,確保物資管理符合企業設定的目標要求。

三、制度設計建議

(一)提升物資管理部門在組織結構中的地位

企業應提升物資管理部門在組織結構中的地位。物資管理部門的匯報對象反應了其在企業組織結構中的地位[3]。采購物資的總價值、行業類型及其它因素決定了高層管理者對物資管理部門的重視程度。采購與企業戰略的關系越來緊密。采購活動要與企業戰略保持一致,將企業目標轉換為量化的采購目標。企業可以通過制度設計,將企業的戰略目標分解到物資管理部門,通過目標牽引和績效考核,促使物資管理圍繞企業戰略展開、為戰略實施提供資源支持,另一方面采購成本費用的降低為企業創造了利潤來源。

(二)關注低值易耗品和大宗物資的采購控制

篇(3)

自Lucas(1988)以來,許多研究在Samuelson(1958)&Diamond(1965)的世代交疊模型(OLG)的基礎上,將養老保險、人力資本投資與經濟增長的其他要素相聯系進行了理論和應用研究。本文介紹了養老保險制度與人力資本投資的理論和應用研究的最新成果和進展,指出了理論和應用研究的新趨勢,這對于當前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和社會保障改革進程中的養老金計劃和制度的設計將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養老保險;人力資本投資;理論方法

一、引言

養老保險是社會保障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外文獻中養老保險被直接稱為社會保障(Socialse-curitySystem)。按籌資方式的不同,養老保險可分為現收現付制(Pay-as-you-goSystem或UnfundedSystem)和基金制(FundedSystem)兩種類型。現收現付制是從社會保障制度產生以來至今大多數國家采納的一種養老保險制度模式;而基金制是自20世紀80年代人口老齡化及養老保險面臨的財政支付危機以來,一些國家開始試行并逐漸實施的一種養老保險模式。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Samuelson(1958)和Diamond(1965)的世代交疊模型(OLG)的基礎上,多數研究通過對個人儲蓄、收入分配、勞動力流動之間關系的認識,對養老保險制度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例如Barro(1974)從遺產動機的角度、Romer(1986)從個人儲蓄、勞動供給的增長模型討論了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險制度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等。不過這類研究通常不考慮技術、人力資本、制度等要素。

自Lucas(1988)和Rome(1990)等的新增長理論形成以來,經濟增長更加強調技術和人力資本等要素的重要作用,于是人力資本積累與物質資本一樣也被看作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此后,許多研究借助于人力資本積累這一橋梁來研究養老保險制度同經濟增長之間的聯系。在人力資本的新增長模型中,教育投入成為衡量人力資本積累水平的一個重要的指標,教育投入量、受教育時間與人力資本積累水平三者之間是成正比的,延長受教育時間意味著教育投資越多,人力資本積累水平就越高;反之,受教育時間少則教育投資則相對會減少,人力資本積累水平也較低。人力資本投資主體可分為政府和非政府兩類,其中政府對人力資本投資一般表現為財政性教育投入,而非政府的人力資本投資主體則包括企業、社會其他經濟組織、學生家庭以及學生本人等。但從新近的文獻研究來看,各類研究主要針對養老金制度與政府或者學生家庭對子女人力資本投資而進行,一般不涉及其他非政府主體的人力資本投資(如企業和社會團體對教育的資助)的內容,且研究路徑也各有差異。

二、養老保險與人力資本投資的理論研究

通過世代交疊模型假定年青期和年老期人力資本和養老保險效用存在代際間相互轉化,是研究養老保險制度與人力資本投資的基本理論框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人力資本投資屬于公共支出,需要符合公共服務效用最大化的公共決策原則;而家庭人力資本投資的決策則需要符合個人終身效用最大化的原則。這樣,通過2期或3期的世代交疊模型就可以針對現收現付制和基金制這兩種不同的養老保險制度對人力資本投資之間的關系進行分類研究,約束條件為市場均衡條件下的微觀主體效用最大化和經濟穩定增長。

(一)養老保險與家庭對人力資本的投資

在世代交疊模型中,基金制條件下的強制性儲蓄或社會保障稅使父母在年老時獲得的養老保險與子女未來承擔的賦稅無關,也無法產生遺產效應,這可能造成生育率上升和人均人力資本水平下降,不利于經濟長期增長(Stuart,1998等);反之,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險制度則能通過對年青期個體強制征收養老保險或社會保障稅并轉移給當期的老年期個體(或者父母),以保證年老期個體(或者父母)對孩子人力資本投資的回報,也有利于鼓勵父母對子女進行人力資本投資,提高他們的技術水平,有利于經濟增長。

Kemnitz&Wigger(2000)等則認為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險制度實際上是人力資本積累存在外部性時政府矯正市場失靈的政策手段,它可以促成人力資本積累達到最優水平,而基金模式的養老保險制度則與沒有社會保障的自由放任經濟一樣會造成人力資本積累的不足。其原因是,每一代人的人力資本積累總是建立在上一代平均基礎之上的。如果每個人都增加學習時間,不僅可以提高其自身的人力資本存量,還可以提高下一代人的人力資本水平及勞動生產力。在具有基金制社會保障制度的自由經濟中,個人并不能獲取人力資本積累所產生的全部收益,也不可能為了提高下一代人力資本水平而增加學習時間,因此個人投人學習的時間往往少于最優配置的學習時間。

在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險制度條件下,養老金的數量往往與個人的工作年限和工資收入有關,而工資收入通常是與教育程度正相關的,這相當于將養老金數量直接與年輕時積累的人力資本掛鉤,使得延長學習時間的人能夠在年老時獲得更多養老金,這種更高的回報是來自于下一代人的人力資本增加而帶來的整個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所以從理論上講,只有現收現付養老保險制度才能體現出人力資本積累在代際之間的正向溢出效應,刺激各代人為了提高下一代的生產能力而積累更多的自身人力資本。

(二)養老保險與政府對人力資本的投資

由于人力資本投資離不開政府對公共教育領域的資助,許多研究還將政府人力資本投入引人理論模型分析之中。政府支出包括生產性支出和非生產性支出,其中,非生產性支出中包括政府用于公共教育和社會保障等領域的投入。由于一國政府每年預算的約束,增加一方面的公共支出比重則必然會導致另一個公共支出領域預算的減少。

在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險模式中,當期工資與養老金數量掛鉤,這利,養老保險計劃不影響當年的財政收支平衡,政府可將更多的公共資源用于教育和基礎設施等公共支出領域,優化公共資源配置以提高全社會生產效率。而在基金制的養老保險模式下,個體的養老金數量或者說未來的福利是由他本人過去的儲蓄和基金運作表現決定的,與下一代人力資本水平提高而帶來的教育收益率的提高沒有關系,他們希望政府能將更多預算投入到社會保障體系中來,這將會減少政府對教育和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公共支出,從而不利于政府人力資本投資的決策。因此從養老保險與政府人力資本投資的研究結果來看,這些結論也大都偏向于現收現付養老保險制度對政府人力資本投資和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

在一個3期的世代交疊模型中,Buiter&Kletzer(1995)考慮了現收現付養老保險的代際轉移再分配政策對人力資本積累的影響,發現當年輕個體不能夠從資本市場上進行借貸以支付他們的教育費用時,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險制度盡管會降低物質資本的積累,但卻有利于公共資源偏向于對人力資本的投資。而Kaganovich&Zilcha(1999)的研究表明,假定在現收現付的養老金制度下存在市場均衡,那么政府會將大量預算開支用于教育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社會保障的轉移支付,這時養老金計劃也許沒有存在的必要。而在子女的福利狀況是由人力資本水平決定的前提下,父母的效用函數由其自身消費大小和子女當期的人力資本回報來決定,因此,父母考慮到今后的退休福利水平,就必然會加大對子女的教育投入,這時政府給予家庭的教育補貼也會起到積極作用。此外,Bellettini&Ceroni(1999)還將公共支出和人力資本作為經濟增長的內生變量并引入理論分析,指出只有現收現付社會保障才會增強公眾贊成提高生產效率政策的意愿,從而對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力資本投資方面產生積極作用…。。

也有一些研究如Starketa1.(1997)、Panu&Poutvaara(2007)等從跨國之間勞動力流動或者技術轉移的角度考察勞動力流動對人力資本的影響。結論是跨國間勞動力的自由流動,能夠促進欠發達國家的人力資本投資并通過技術人員的雙向流動提高欠發達國家的人均人力資本,但現收現付制社會保障形式下,比例工資制社會保障制度國家和固定費用制養老保險制度國家間的勞動力流動會導致前者人力資本投資的減少和后者人力資本投資的增加,并由此帶來帕累托改進。

三、養老保險與人力資本投資的應用研究

與理論研究不同的是,養老保險與人力資本投資的應用分析并不關注養老保險制度的唯一合理性問題,而是圍繞著生產率提高和經濟增長這些主題,對不同經濟體中現行的養老保險制度與受教育年限、退休年限、社會福利及生育率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

Rojas(2004)的研究配合了內生生育率選擇來量化1985年以來西班牙的高等教育資助(政策)的成本和收益,結果顯示:西班牙的政府教育補助的增加改變了人口教育程度的分布并導致人口出生率下降,受教育人群中低人口出生率和高人均壽命改變了總人口的年齡結構,使得政府必須增加社會保障稅率以平衡養老金預算,因此這一機制實際上降低了教育投入政策的社會福利。

在充分考慮了美國勞動者工作期內繳費形成的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險這些參數的條件下,CruzAEchevarria.AmaiaIza(2006)的研究結果表明,在美國,由工作期內勞動者繳費的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險支付制度會促使人們考慮提前退休,但隨著未來社會保障費用負擔人口的減少,預期壽命的提高也能夠促進單位資產GDP增長速度的提高。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險制度能夠促使個人延長受教育時間,增加家庭或個人對人力資本的投資,但隨著社會保障負擔率的提高會帶來單位資產GDP增長速度的降低,使政府面臨著預算平衡等問題。

我國的養老保險模式是現收現付型還是混合型模式目前還存在許多爭議,不過從目前養老保險資金賬戶運行的實際情況來看,現階段中國仍然處于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險模式中。針對這種情形,近來國內也有一些關于養老保險與人力資本投資方面的研究。例如,于凌云等(2008)針對中國社會保障改革過程中養老保險和人力資本公共支出的增長效應進行了分析,并通過人力資本這一指標來體現它們與經濟增長的相關關系,結果表明:從公共支出角度來看,政府對養老保險的轉移支付與人力資本和長期經濟增長率之間呈現出一種負相關關系;公共教育投入對于長期人力資本及經濟增長的正面效應很明顯,而對短期經濟增長的正效應卻不明顯。

針對中國長期的城鄉分割的現實情況,賴得勝等(2004)、田永坡等(2006)等的文獻根據當前中國“統賬結合”的社會保障模式,對我國城鄉人力資本投資進行了比較研究,認為由于當前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缺位,造成了基層政府和農村家庭在教育投資領域的沉重負擔,因此需要盡快建立覆蓋全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同時提高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的比重,從而有利于人力資本投資。

四、結論與展望

篇(4)

“以民為本”和“以人為本”在制度設計上的區別

――結合新交通法的爭論說明“以人為本”怎樣落實在制度建設中

中央提出以人為本之后,引起了人們強烈的關注。這是一種歷史進步。但在理論界和社會上也存在著這樣或那樣一些需鄭重申明為本文原創網站要澄清的認識。有人認為,現在我國經濟發展水準還不是很高,提出以人為本有點為時過早;有人指出,以人為本具有人本主義的嫌疑;有人強調,以人為本就是以民為本的同義語,最好用以民為本代替以人為本。

一、什么是“以民為本”。

“以民為本”或者說“民本”思想,在不同歷史時代是有不同含義的。在封建社會中,“以民為本”即“民本”,這里的“民”是與“君”相對的,有時“民”則是與“官”相對的。封建社會開明人士所說的“以民為本”,沒有超出維護君權統治的范圍。在現代社會中,使用“以民為本”的理念,或者用“民本位”提法,是有其特定含義的。我們目前的社會主義中所說的“民”一般也是與“官”相對的。所謂“民”就是人民群眾,而“以民為本”或者“民本位”這樣的表述是要說明,在我國社會中干部要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根本,以這樣的原則來正確處理干部與群眾的關系。這里說是“民”,并不是指全體社會成員,而是指社會成員中的“人民”這一部分人。在目前我國社會中,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稱之為“人民”的。一個人能不能稱之為“人民”的一分子,這在政治上和法律上都是有一定限制的。因此,就是在目前我國社會中,“以民為本”與“以人為本”這兩個提法也是有明顯區別的。

二、什么是“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中的“人”應包括:類存在意義上的人、社會群體意義上的人、具有獨立人格和個性的個人以及一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勞動者。以人為本中的“本”,主要有三層含義:第一,相對于人對人的依賴、人對物的依賴而言,它把人當作主體。在今天我國的現實生活中,存在著人的依賴和物的依賴現象。所謂人的依賴,就是人對狹隘的“人情關系”和權力意志的依賴,人喪失其獨立人格,成為依附性的人。物的依賴,就是人對金錢、物質財富和交換關系的依賴,人成為物的奴隸,成為只為物而存在的人,見物不見人。這兩種人的存在方式阻礙人的健康發展,也對社會發展產生著消極影響。社會發展的必然性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突出人的主體地位,強調人鄭重申明-本文來自的主體性。當然,這里的主體,既是權利的主體,又是責任的主體。第二,相對于人被邊緣化而言,它把人看作一切事物的前提、最終的本質和根據。在我國現實生活中,存在著人被邊緣化的傾向,許多人分析、思考和解決問題,缺乏人的意識、人的觀念和人的維度。其實,人是一切活動的主體和承擔者,又是一切事物的最終根據和本質。社會的發展,內在地要求明確把人理解為一切事物的根本和本質。第三,相對于把人作為手段而言,它把人作為目的。過去我們往往較多地關注人以外的世界,而對人本身的世界關注不夠,認為人總是為人之外的某種東西而存在,而不是為自己而存在。社會發展進一步要求關注人的生活世界,關注人本身的生存和發展的命運。

所謂“以人為本”的本來意義就是以人為根本,就是以人為中心,因為人是整個社會、整個國家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馬克思語)。今天強調“以人為本”的理念,就是要求人們更加充分認識到,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保護人的生命,保障人的幸福,促進人的發展,無論是對于國家還是對于政黨來說,都是第一位的任務。“以人為本”,從其近代形成以來,本身一直包含著這樣一個實質性內容,即不能把人僅僅看作是工具,更重要的是必須把人本身看作目的。尊重人的人格尊嚴,在任何場合中,都要把人作為人來對待。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從“尊重人”這個最基本的要求做起,對于提高我國社會的文明水平具有深遠意義。

三、“以人為本”與“以民為本”在制度設計上的區別。

(一)“以人為本”與“以民為本”在制度設計上的區別是反映的主體的內涵不同。“人”和“民”這兩個概念,“民”是人相對的、特殊的概念。作為一種社會主體,它是特指的,或者說“民”是整個社會中的一大部分人。而“人”是個普遍性的概念,它是指任何一個現實的、有自然生命的、從事著實際活動的個人。這就是說,“以人為本”中的“人”沒有社會身份、不分社會等級,沒有“官”“民”區別,所以,“以人為本”理念中“人”這個主體,是指任何一個人而言的,是所有的人,它比“以民為本”更具包容性,外延更寬。

(二)“以人為本”與“以民為本”在制度設計上的區別是理論基礎不同。“以人為本”是以人人平等的唯物史觀為基礎,它是唯物史觀的一種價值取向。“以民為本”是以“君權神授”思想為其理論基礎。現在提出并堅持“以人為本”從根本上擺脫了歷史局限性,對于反對特權意識、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極為重要的。

(三)“以人為本”與“以民為本”在制度設計上的區別是出發點不同。“以人為本”包含著對個人價值的尊重,它意味著對任何個人的合法權利都應給予合理的尊重;也意味著對人的活動所面臨的對象,都應注入人性化的理念。“以民為本”維持嚴格的封建等級秩序,發展“民”的群體性,限制“民”的個性的道路,并以此為“民”建立生活原則和行為規范。

下面結合結合新交通法的爭論說明“以人為本”怎樣落實在制度建設中。

今年5月1日起,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正式實施。連日來,全國許多城市都舉辦了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這部法律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與民方便的原則,與每一個行人、駕駛員和家庭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給中國老百姓帶來了對人的生命的尊重、對守法公民的尊重以及對交通執法人的懲戒。

《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確規定,“機動車行經人行橫道,應當減速行駛。遇行人通過人行橫道,應當停車讓行;機動車行經沒有交通信號的道路上,遇行人橫過道路,應當避讓。”這些規定否定了“撞了白撞”,體現了對行人的充分尊重,與國際上通行的規定一致,是一個重大的進步。同時,為了敦促行人和非機動車駕駛人更好地遵守交通法規,《道路交通安全法》大幅提高了相關處罰標準。

為體現對生命的尊重,《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國家實行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并設立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基金將用于搶救車禍中的傷者。如果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發生交通事故,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責任。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且機動車駕駛人已經采取必要處置措施的,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責任。這些條文都充分體現了對行人和非機動車駕駛人這一交通弱勢群體合法權益的保護。

為了保障機動車駕駛人和乘客的生命安全,《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高速公路行駛的汽車駕乘人必須系安全帶,否則罰款二百。守法的駕駛人將受到獎勵。一年內沒有違章,無累計積分的司機,可以延長機動車駕駛證,也就是駕照的審驗期。

這部法律對違章駕駛員的處理,也體現出了“以人為本”,駕駛員在現場的,按規定處罰,不得拖車。拖車不得向當事人收取費用。如果拖車不當造成損壞,還要依法賠償。

北京青年報在評論新交通法行人通行為先這一原則時是這樣寫的:“《安全法》第四十七條規定:‘機動車行經人行橫道時,應當減速行駛;遇行人正在通過人行橫道,應當停車讓行。機動車行經沒有交通信號的道路時,遇有行人橫過道路,應當避讓。’這是以人為本思想的重要立法體現。對行人在人行橫道以及沒有交通信號的情況下賦予優先通行權,主要是考慮行人是道路交通的重要參與者,在我國人口眾多,城市人口高度密集,目前大多城市還是以混合交通為主的交通現狀下,行人作為弱勢群體相對于機動車來講,沒有相應的保護設備和防護措施,一旦發生事故,行人的生命和健康安全將受到巨大威脅。從立法本意的角度來講,相對于機動車的通行權,人的生命權、健康權則是更為重要的。”其實,更重要的是對生命和人格的尊重。

北京市在制定新交通法實施細則時召開了首次立法聽證會,其意義深遠,它標志著北京在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擴大政治參與、保證立法更好地體現人民的意志方面,又上了一個新臺階。

對新交通法中大多數的規定是應該得到大家的肯定的。至于最敏感的是第76條,即有關機動車和非機動車、行人方面的規定,還是引起了很大的爭議。既然這次立法堅持“以人為本”的立法宗旨,為何還有如此之大的爭議?我想,以人為本的理念是積極的,是應該提倡的,但新交通法在這方面的處罰和責任判定,令車主們牢騷滿腹。我們不應該以此來全面否定新交通法。但是,嚴格約束機動車不應該等于放任行人和非機動車,否則,交通法就真的成為機動車法了。從這個意義上講,新交通法的實施還應有相應的宣傳、教育相輔。

一是加強學習、教育,不斷提高各類人員的交通意識和綜合素質,特別是提高行人和非機動車人員的交通意識,加強遵守交通規則的自覺性。目前,在我國只有司機學習交通規則,而行人、非機動車均不用學習,以至于他們成為交通法盲,經常違反交規。

二是建立真正的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目前,保險公司實行“商業三者險”,即機動車有過錯才賠償,導致保險賠償矛盾重重。

篇(5)

1999年起我國實施了高等教育擴招政策,短短幾年內全國各高校學生數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地方綜合性大學,學生數量有了數倍的增長。通過高校擴招,使得高校辦學效益明顯提高,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推進了高校體制改革,促進了基礎教育的結構調整。然而,由于高校擴招,學校的辦學條件、生源質量、教師素質、學科與專業結構以及管理制度等暴露出新的問題,影響了教學質量[1]。

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作為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在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鍛煉學生科研能力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受各類因素的影響,地方綜合性大學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也呈下滑趨勢因此,因此,必須構建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監控體系,加強畢業論文(設計)教學環節的管理,不斷提高畢業論文(設計)質量。

一、構建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監控體系的背景

近年來,由于高等教育規模擴大,師資、設備、實驗室和圖書等教學資源緊張,畢業論文(設計)工作的組織管理有暴露出了越來越多的問題,致使畢業論文(設計)質量呈下滑趨勢,很難達到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

(一)重視程度不夠。目前各個高校都面對的非常嚴重的問題是:畢業生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找工作、考研、出國和各類資格考試的認證中去,還有一些學生利用畢業論文(設計)教學時間補修其它課程來完成學分要求;教學單位也非常重視就業率和考研率,對學生是否高質量地完成畢業論文(設計)工作也重視不夠”;畢業論文(設計)指導教師也忙于自己的學歷、職稱的提高,對學生無從顧及。可以說對畢業論文(設計)的重視程度不夠是不能提高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瓶頸因素。

(二)教學經費、資源不足。雖然各個高校近年來不斷引進師資,加強硬件建設,但是相對學生數量的驟增,教師、實驗室等資源匱乏已經是各個高校暴露得非常明顯的問題。一名教師指導十幾名學生,剛剛留校的助教就開始指導畢業論文(設計),一個實驗室容納幾十人等現象一直困擾著各個高校,如果這些問題不能解決,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絕不可能提高。

(三)指導、管理體系不完善。綜合性大學學科門類齊全,學生數量大,畢業論文(設計)的方式多樣,學校采用籠統、粗放的方式管理畢業論文(設計),沒有形成針不同專業的“多元化”畢業論文(設計)管理方案也是影響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

(四)過程管理工作不到位。學校各級部門,尤其是教學單位對畢業論文(設計)過程管理力度不夠,質量監控體系不健全,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尤其是抄襲、代做等情況不能完全無法控制,也是各個高校出現的非常嚴重的問題。

(五)評估工作過于形式化。很多高校針對畢業論文(設計)的評估工作只局限于學校的層次,沒有形成校、院二級評估機制,而且評估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不能有效結合,不能真正發揮評估工作的真正作用。

(六)選題、答辯環節的管理力度不夠。選題、答辯考核是否嚴格、公平和公正,對畢業論文(設計)有著強烈的導向作用。目前,各個高校非常重視選題、答辯環節的管理,但都沒有形成有效的機制,同時如何能更準確、更規范評定出畢業論文(設計)的成績也是各個高校需要進一步加強的一項重要的工作。

除了以上幾個方面,還有很多因素影響著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總之,抓好畢業論文(工作),不斷提高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是一項系統工作,必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質量監控體系,并逐漸完善它。

轉貼于 二、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監控體系的構成[2] 

一個完善的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監控體系至少應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一)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監控組織系統。要使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監控體系有效實施,首先要建立起層次分明、銜接緊密、職責清晰的質量監控的組織系統。這個系統通常由學校、學院、指導教師、學生四個層次組成。第一層次是學校教學質量監控與管理機構,它主要包括校長、分管校長、校教學指導委員會、校教學督導組以及教務處等相關機構,起著決策指揮、管理執行、監督評價的功能,是教學質量監控的組織者和實施者;第二層次是學院教學質量監控與管理機構,在教學質量監控過程中起主體作用;第三層次是指導教師,指導教師是教學質量監控的基礎,是進行具體的畢業論文(設計)指導、檢查、管理的主要執行者;第四層次是學生,通過學生反饋學校教學和管理的質量[3]。

(二)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監控制度系統。實現質量目標,必須建設和制定一套完整、科學、嚴密的規章制度,以明確各系統職能,規范工作程序,做到有章可循,確保系統的正常運行,并形成自我完善與優化的建設機制,使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管理工作朝著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方向發展。學校應根據教育規律、國家政策方針以及實際情況,制訂《畢業論文(設計)管理辦法》、《畢業論文(設計)撰寫規范》、《畢業論文(設計)評分標準》、《畢業論文(設計)質量標準》、《畢業論文(設計)評估指標體系》等文件以及一系列激勵制度和政策,而且學院也應制定相應的畢業論文(設計)相關管理文件,建立起一套較完整、科學的、符合教育教學規律的制度系統,涵蓋畢業論文(設計)管理中的各個環節,使畢業論文(設計)管理中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三)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監控評價系統。教學評價具有判別、診斷和激勵功能,學校在畢業論文(設計)管理過程中應堅持“以評促改、以評促建、以評促管、評建結合、重在建設”的評價方針,制定評估指標體系,并定期開展評估,充分發揮了評價功能,促進了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不斷提高。

(四)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監控反饋系統。畢業論文(設計)質量信息是質量監控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畢業論文(設計)質量信息能否及時準確地反饋,對于能否及時解決畢業論文(設計)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保證畢業論文(設計)質量至關重要。畢業論文(設計)質量信息可分為管理反饋信息、教師反饋信息、學生反饋信息。管理反饋信息來自于管理層,主要是學院級的畢業論文(設計)管理者;教師反饋信息來自教師;學生反饋信息來自學生。在畢業論文(設計)質量全程監控中,學校通過建立質量反饋制度、開展階段式檢查(開題檢查、中期檢查、答辯檢查、存檔檢查)、建立多層次的反饋渠道等,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畢業論文(設計)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三、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監控體系實施中應注意的問題 

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監控體系的構建與實施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中既涉及教育理論問題,又有實施中的可操作性問題。所以,在監控體系構建與實施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加大宣傳力度,樹立全員質量監控意識。畢業論文(設計)環節涉及到學校中很多管理部門、絕大部分教師和一屆的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也直接受他們的影響。因此,必須加大宣傳力度,使全校各級管理人員、教師以及學生能夠正確認識畢業論文(設計)在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樹立全員質量監控意識,全校上下統一思想,為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監控建立一個良好的環境。

(二)建立相應的配套措施,保證質量監控正常運作。要使質量監控正常運作和實施,必須建立相應的評價標準、激勵機制等配套措施。建立質量監控的評價標準,可以使質量監控能有的放矢;建立獎勵機制有助于調動廣大教師、學生和管理隊伍各方面積極性。另外,要優化質量監控環節,提高監控的自動化程度,就必須充分發揮計算機網絡技術、人工智能等現代高科技在監控中的作用,使質量監控體系運行方便快捷,真正成為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保障體系。

(三)體現以人為本原則,不斷優化質量監控體系。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監控的目的是保證完成畢業論文(設計)教學任務,實現畢業論文(設計)教學目標,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監控不是對教學人員的監控,而是對教學行為及教學管理行為的監控。要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重視全員質量意識的提升。同時,應該隨時掌握質量監控的實施過程,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完善質量監控體系。

(四)分階段實施,實現質量監控的長效機制。質量監控體系應能對畢業論文(設計)教學環節的全過程進行監控,做到事先監控準備過程,事中監控實施過程,事后監控整改過程,然后進入下一循環的監控過程,形成長效管理。

總之,在畢業論文(設計)教學環節中建立科學、規范的質量監控與保障機制,實現對畢業論文(設計)的全程質量監控和管理,能夠進一步提高畢業生設計(論文)的質量。全國各類高校的管理者應該進行深入、持續的創新,不斷優化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監控體系,以不斷提高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

參考文獻 

1.徐靜年,潘小帆.走高校可持續發展之路——對高校擴招與教學質量的思考[J].中國教育研究論叢,2005;3~4

2.蔡青.論地方教學型大學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7:66~68

篇(6)

關鍵詞: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管理體系;構建

中圖分類號:G642.47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66(2009)02(c)-0093-01

高等院校畢業設計(論文),不僅是實現高級專門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而且是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業務素質的重要教學環節,也是衡量高等院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標志。因此,為了確保大學生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必須對畢業設計(論文)全過程進行全面質量管理。

對畢業設計(論文)進行全面質量管理,最為關鍵的就是針對畢業設計(論文)創作的全過程構建質量管理體系,旨在質量管理工作中形成制度化、標準化,以利于進行全過程全面跟蹤管理,使質量管理在環節上、階段上緊密相聯,從而使質量管理工作步入規范化軌道。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管理體系,主要包括全程管理體系、協調監控體系、條件保障體系、目標管理體系、文件管理體系、和綜合評估體系等。

一、全程管理體系

畢業設計(論文)是一個由不同階段和多環節組成的創作過程,其質量管理應具體落實到不同階段和環節之中。一般說來,畢業設計(論文)創作過程,通常分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個階段以及八個環節,即前期主要包括選題、搜集資料、寫作提綱和開題報告四個環節,中期主要包括本文創作、教師審閱二個環節;后期主要包括答辯、成績評定二個環節。

對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管理,應該對其全過程跟蹤管理。作為全程管理,就是要對每個階段、每個環節確定管理目標和要求,管理人員應對每個階段和環節進行定期檢查和督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和解決,從而保證畢業設計(論文)順利完成。

二、協調監控體系

建立協調與監控體系,就是為了確保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管理工作正常運行,從而保證畢業設計(論文)創作的質量。在畢業設計(論文)創作過程中,經常出現質量管理工作環節不協調和相互脫節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一些學生忙于找工作而不能按時間完成畢業設計(論文),從而影響設計或論文答辯進程,干擾了院系教學工作的節奏。此外,一校多區的高校,特別是新校區由于教學設備和設施還不完備,如學生查閱和搜集文獻資料比較困難,教師指導工作不到位,從而影響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因此,當出現上述問題時,必須加強監控,發現問題及時協調解決。尤其是各個校區在質量管理環節上容易出現漏洞和盲點,應及時做好協調工作。

三、條件保障體系

條件保障體系,是畢業設計(論文)順利完成的物質基礎,也是畢業設計(論文)創作的載體。因此,為了使學生能夠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畢業設計(論文)的創作,學校及院系一定要為學生開放圖書館和實驗室,提供必要的圖書資料和實驗器材。與此同時,還要保障學生能夠及時使用計算機和網絡。由于畢業設計(論文)都是在同一時期進行的,因而不可避免出現爭搶圖書資料和排隊實驗的問題,所以,學校及院系主管負責人要統籌規劃、協調安排,保證每個學生能及時查閱資料和進行實驗。與此同時,要協調專門管理人員為學生排憂解難,確保學生順利完成畢業設計(論文)。

四、目標管理體系

在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管理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根據人才培養的目標,結合用人單位的要求,建立畢業設計(論文)目標管理體系。目標管理工作的目的,旨在通過畢業設計(論文)的創作,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和從事實際工作的能力。其中,從事實際工作的能力,主要包括科研能力、創新能力、操作能力、技能水平、分析和歸納問題的能力、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等。只有這樣,才能把大學生培養成“能文能武”的應用人才。

五、文件管理體系

教學管理文件,是教學管理規范化、制度化的重要體現。要使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管理進入規范化、制度化軌道,就必須將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管理過程納入文件之中,從而形成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管理文件體系。在質量管理文件體系中,主要包括管理標準、管理程序、管理規則、管理計劃、管理措施、管理目標、管理監控等,并將選題結果、開題報告、答辯記錄和成績評定等納入文件之中。只有這樣,才能使畢業設計(論文)管理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使質量管理工作文件化。

綜上所述,構建與創新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管理體系,就是使質量管理工作科學化、制度化和規范化。這不僅對畢業設計(論文)全過程進行跟蹤管理,而且對畢業設計(論文)進行全方位質量管理,將質量管理工作深入到畢業設計(論文)各個階段和環節之中。它實質上是質量管理創新的過程,也是逐步規范管理工作的過程,更是將質量管理制度化的過程。這是培養和造成高級專門人才最為關鍵的教學環節。因此,質量管理體系的建立具備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六、綜合評估體系

建立評估體系,就是對答辯、成績評定兩個環節進行有效的管理。答辯與評估,是對畢業設計(論文)質量進行綜合考查和評價,其中主要對畢業設計(論文)理論與實踐的現實意義、學術價值、創新觀點、應用性與操作性等進行綜合評估。從質量管理角度來看,在答辯和成績評定過程中,是否符合學校有關規定,成績評定是否客觀、公正。當答辯專家小組成員出現意見分歧時,應組織重新答辯,然而,再依評定標準作出成績等級。質量管理最為重要的是制定客觀而詳細的成績評分標準,各項標準要明確,如創新性的標準要具體化。

此外,評估體系也包括對質量管理工作進行評價,對指導教師和質量管理人員進行評估。把學生、教師和管理人員都納入評估體系之中。只有這樣,才能確保畢業設計(論文)質量,不斷地促進質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作者單位:武漢工程大學

參考文獻:

[1]趙文華.《高等教育系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聞亮.《提高本科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探析》.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4.4

篇(7)

成人教育畢業論文指導教師過程管理

畢業論文是高等教育的最后一個環節,通過畢業論文可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培養學生獨立工作、參與創新的重要環節。因此,如何提高成教本科畢業設計水平,為社會輸送更多滿足應用需求的合格人才,是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課題。

一、成教本科畢業論文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時間安排不合理。成教本科畢業論文的撰寫通常都安排在最后一學期,從論文開題、草擬提綱、收集資料、撰寫初稿、修改定稿,到論文答辯、評出成績,一共也就只有10周左右的時間,要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寫出高質量的畢業論文是十分困難的,更何況在這期間有些忙于尋找工作,有些學生還要忙于補考,無心認真撰寫論文,只能應付了事。

2.選題中常見的問題。在選題過程中,常見的問題有下列幾種:一是標題過大,寫起來文章顯得大而空。二是文不對題。一些學生的論文標題與自己的論文內容不完全相吻合,甚至脫節。三是選題的難度較大,學生除了時間、精力的限制,在資料方面也有局限。四是偏離專業。

3.師資力量不足。部分教師教學或科研任務較為繁重,在畢業設計階段,既要兼顧在校本科生的畢業設計,又要帶成教學員畢業設計,使其對畢業設計工作的精力投入不夠,由此使得這些指導教師平時疏于對學生的嚴格要求,有的論題不恰當,有的缺少畢業設計的過程管理。同時也存在部分指導教師責任心不夠強等情況,他們不能準確把握所選畢業設計題目的廣度和深度,或題目太簡單,學生得不到充分鍛煉;或題目太難,學生無從下手。

4.畢業論文教學管理缺乏制度約束。由于有些學校對成人教育的畢業論文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成人畢業論文沒有專門的相關管理制度及標準、規范和要求,各院(系)具體的畢業論文工作操作上,各有各的要求,各有各的做法。如在論文的結構、格式、裝訂等要求上,有的院(系)重視程度高要求嚴格的,則照搬普通全日制本科生的標準來操作;而有些不重視成教工作的院(系),則隨便應付,放任自流,論文格式、要求、裝訂五花八門,很不規范。這些不統一、不規范的現象也大大影響成人畢業論文的質量。

二、提高成教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對策

1.提前論文寫作的啟動時間。目前,多數高校的成人本科畢業論文啟動時間安排在最后一學期期初,學生選題匆忙,沒有時間收集相關資料,影響了畢業論文的完成質量。將畢業論文的啟動時間提前到最后一學年的年初可以解決這一問題。最后一學年初,要為學生開設畢業論文寫作課或畢業論文專題講座,向學生介紹畢業論文寫作的基礎知識。與此同時,院、系應將畢業論文的參考選題提供給學生,指導學生廣泛收集和閱讀相關資料,在此基礎上確定選題,并要求在最后一學年上半年拿出開題報告。這樣,學生有將近一學期的時間撰寫正文,有利于提高畢業論文的完成質量。當然,最后一學年,學生往往還有一些專業課程的學習沒有完成,畢業論文寫作提前啟動是否會影響專業課程的學習呢?筆者認為,只要安排得當,二者不會此消彼長,只會相得益彰。因為,通過閱讀專業資料,學生的視野開闊了,思維活躍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了,這自然有助于促進專業課程的學習。

2.指導學生選擇合適題目。要注意以下兩方面:一要注意題目的現實性。要選擇專業性強、結合現實的論文題目。對成人教育的本科學生,寫畢業論文一定要注意題目的現實性,也就是說要結合所學專業和工作實際,選擇自己熟悉的內容,不能脫離實際,憑空捏造;要聯系實踐中所迫切需要解決、說明的理論,如金融專業的“對當前人民幣升值問題的思考”,會計專業的“淺談房地產公司的稅收籌劃”,工商管理專業的“跨國并購企業的文化管理”等均在可選之列。注意選題的可行性,要量力而行。學生選擇課題要充分考慮主觀條件與客觀條件的可行性,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切忌大而空。主觀條件主要是指個人興趣與愛好、知識水平和理論基礎等統籌考慮,切不可好高騖遠,強行為之。實踐證明,凡是勉強為之的題目,是不可能寫出好的文章來的,而難易適度的題目,通過努力可以取得成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月色婷婷丁香无码三级|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香港三级日本三级a视频|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富二代| 中文字日产幕码三区的做法大全| 亚洲成av人片不卡无码| 亚洲精品国产电影| 久久久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窝窝午夜看片| 欧美性狂猛xxxxx深喉| 色一乱一伦一图一区二区精品 | 国产精品99久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av少妇熟女猛男| 午夜精品久久久内射近拍高清| 国产成人18黄网站|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小鲜肉自慰网站| 国产极品美女高潮抽搐免费网站 | 日本在线视频www鲁啊鲁| 永久免费无码av在线网站| 亚洲精品拍拍央视网出文| 被伴郎的内捧猛烈进出h视频| 四虎影视久久久免费|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2020| 色狠狠av一区二区三区| 欲色欲色天天天www| 日本牲交大片无遮挡| 日韩无码电影| 成人天堂资源www在线|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爽| 成年女人免费v片|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 97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 看曰本女人大战黑人视频| 强开少妇嫩苞又嫩又紧九色| 夜夜添无码试看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色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十八岁以下禁止观看黄下载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