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6:2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育方法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課堂導入是教學手段,是為開展課堂教學服務,是老師在組織課堂教學的第一環節。他主要是通過利用各種媒體,創設學習情景,激發學習興趣,啟迪學生思維,使其主動學習新知的一種教學行為??梢娨粋€優秀的品德課堂導入,不僅要能吸引學生的注意,還要考慮如何喚起學生的真實生活經驗,從而引導他們更好的認識生活、學會生活。我們從發揮導入的激勵功能和鋪墊功能這兩個角度出發,設計品德課堂導入,讓課堂教學有效接軌生活。
一、發揮導入的激勵功能
發揮導入的激勵功能就是,要求我們在設計品德課堂導入時,要根據教材呈現的不同情景,結合學生的實際,設計靈活多樣的導入方法,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參與學習的欲望,保持對學習主題的高度關注,積極主動學習。
1、以“趣”入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薄皩W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睂W生對學習主題產生興趣,就會產生探索知識的迫切愿望,并積極主動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學習。品德課程中許多主題是指導學生熱愛生活,學會基本的生活技能,這些內容,學生都有一定的親身經歷,非常感興趣。這類課堂的導入,設計時采用精心的裁剪的生活情景,凸現潛在的教育導向意義,以“趣”入境,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讓他們自然的對教育主題感興趣。
例如《走進市場》的安排目的是讓學生盡早的學會一些選購商品的知識,培養他們獨立選購簡單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品的能力。課始,老師問學生:“喜歡在超市購物嗎?”(學生雀躍)
再問:“為什么喜歡在超市購物?”(學生紛紛說了自己的感受)
(隨即播放超市里人們購物及一位顧客在仔細挑選商品的情景。)問老師:“這位顧客購買物品時在干什么?”
“在挑選商品,看看是否是自己想要的。”
“在看產品使用說明?!?/p>
“在看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學生回答踴躍。
現在從城鎮到農村,處處可見超市。在超市購物較為熟悉。用“超市購物”情景來導入,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增強了導入的趣味性,營造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2、以“情”入境
情感在教學中,對教師和學生的行為或活動具有支配、指導作用,學生強烈的內心體驗,能使教學主題的要求較為容易的轉化為學生的學習需要,以“情”入境,即要用語言、情節感染學生,引起情感共鳴。如果課堂品德教育主題,主要是通過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道德情感的體驗中受到教育,那么在導入時,就要先行孕育道德情感。
《孝心獻老人》的教學關鍵是激發學生體貼老人,關心老人的情感,因此,以情感渲染來導入是觸動學生心靈的基點。課始,老師出示兩幅漫畫:一幅是奶奶累了坐在椅子上。旁白:老了不中用了。第二幅是孫子兵兵在給奶奶捶背,奶奶很高興。旁白:真懂事。問學生這畫面在講什么?
學生一看就能夠清楚把圖意說上來?;卮鸷?,老師過渡:“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老人曾經為家庭,為社會做出了自己的貢獻?,F在年紀大了,該是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了。我們作為晚輩,承接了長輩的養育之恩,要懂得匯報。畫中的兵兵真得非常懂事奶奶累了,就給奶奶捶捶背,老人并不渴望家人為她付出多少。就是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能夠幸福、美滿。你看,孝順的孫子給奶奶那輕輕地捶背,奶奶就一點兒也不覺的疲勞了。那臉上洋溢的笑容,多么開心,多么幸福啊!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
在老師深情的講述中,學生都為之動容,在其心頭激起情感的漣漪——老人很需要我們的關愛啊!帶著這樣的情感進入課堂教學,學生怎么會不受到深刻的教育呢?
3、以“思”入境
“學而不思則罔”,從反面說明了思在學習中的作用。在導入時,結合內容,創設情景,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使學生處于“心憤口悱”的積極思考的學習狀態。這是一種非常理想的導入設計。提高認識,引導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現行品德課程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這類課堂導入時,應更多的考慮,在導入環節中以“思”入境引發學生對課堂教育主題的做一定的思考,便于把課堂主題教育進行的更為深刻。
《誠實是金》讓學生懂得說謊的危害,只有誠心才能贏得尊重和信任。要做到不說謊話,言行一致,誠實守信。課始老師講述故事:
在德國,一位中國留學生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后,到德國大公司尋找工作,可是一連20多家公司都沒有接受他。他想自己才能出眾,找家小公司應該沒有問題吧??墒切」疽舶阉芙^了。
同學們,為什么德國的公司都拒絕他呢?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
(懸念一擺,學生都積極猜想)
想知道真實原因嗎?那家公司的老板告訴他,不錄用他的原因,竟然是因為他在德國期間乘公共汽車曾經逃過三次票。留學生很吃驚,難道我的博士文憑還抵不過三次逃票。德國老板說:“是的。我們不懷疑你的能力,但我們認為您惟獨缺少了非常重要的兩個字!”
此時老師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是什么嗎?”“你有什么感想?”
感觸學生心里,學生都發表了自己的感受,深切體會到說謊的危害。
二、發揮導入的鋪墊功能
1、為突破重點作好服務
有些品德教育主題可能離學生的生活經驗、感受有一定的距離。如果,在課堂學習開始時沒有解決這個問題。那么,要想在課堂上讓學生真正領會課程教育意圖則有困難,從而影響整堂課的教學效果。鑒與這樣的考慮,我們要在課堂導入環節把問題解決好。
(1)、事實說話導入補認識
用事實說話:就是采用社會上出現的事例,自然界存在的現象,來安排課堂導入。由于它的真實性,具有很強的說服力。這類課堂導入的設計對與那些學生感性認識上不足或者模糊的品德教學主題特別合適。
例如《保護環境》的教學,目的是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喚起學生的環保意識,引導學生學會保護環境?,F實生活中,學生知道身邊存在著比較嚴重的環境污染,但是他們并沒有覺得環境污染對自己的生活帶來什么影響,水污染了,他們覺得現在有自來水;電池亂扔,對土地的污染似乎也看不出來環境污染的嚴重性,環境污染對人類的生存和繁衍的威脅認識就較為欠缺。因此,在導入時,老師用多媒體播放了“森林大肆砍伐;污水排放,河水變質,魚兒死亡;不可分解塑料袋漫天飛舞……”隨著畫面的切換,學生臉上的表情變的嚴肅了,雄辯的事實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環境污染的嚴重性,那么“我們要保護環境”的意識立即萌生出來。接下去的課堂學習實效就有很好的保障。
(2)、親身體驗導入強感受
由于年齡的原因,生活狀況不同的原因,我們的孩子對他人的心理,生活不可能有切身的體會。如何引導學生和他人交往,學會與人相處是品德課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這類品德課程教育,在導入時要讓學生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最好的辦法是設計活動讓學生去親身體驗體驗,這樣對馬上進行的課堂教學非常有利。
殘疾人生活上的困難,一般健康的人都不會有什么體會和感受??吹綒埣踩擞龅嚼щy,好大一部分學生會嘲笑他們?!蛾P心殘疾人》課堂導入時,如果老師選擇“一位盲人在行走時,不小心摔了一跤”或“一位腳殘疾人走樓梯”的情景來導入。希望引導學生認識到“他們遇到困難需要得到我們的幫助?!蹦敲?,肯定會有部分學生最先關注的是盲人摔跤,腳有殘疾的人走樓梯的情形。這情形在他們眼里看到的可能只是摔跤時的狼狽,走樓梯時的滑稽。
有位老師的導入很巧妙。設計一個生活情景:在講臺上放本書,旁邊再放些其他的東西,過道上也擺些凳子或物品,設置些障礙,讓學生蒙上眼睛,獨自去取書。然后在同學的幫助下再去取回書。在課堂導入時,請大家談談取書的感受。這樣回避了前一案例中出現的尷尬場面,同時讓學生親身來感受一下殘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體會一下渴望得到他人幫助的那種心理,效果就不一樣了。
(3)、情景再現導入溫經歷
現在的孩子生活幸福,在家里無時不刻都享受著親人的關愛,有一種“以我為中心”的意識。許多孩子忽視了生活經歷中許多值得珍惜的東西。品德課程中,許多主題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導學生認識自我,深刻理解生活。這類課堂的導入時,要把曾經的生活情景重新再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有意識的溫習、再新認識生活,這對與課堂的學習顯得尤為重要。
教學《謝謝你們,我的父母》的重點是感受自己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關心,體會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勞。作課前調查,和學生交談中發現,許多學生認為:“父母照顧好孩子的生活,是天經地義的?!庇械倪€埋怨:“父母對自己的關心不夠,沒有其他的父母那么好?!蹦敲?,課堂導入就需要老師精心選擇生活中一些溫馨的情景,能打動孩子心靈的生活細節展示給學生看。如“燈下,媽媽給孩子打毛衣;孩子生病父母精心照顧;晚上,媽媽給孩子折疊第二天穿的衣服;孩子睡著時,媽媽起床為孩子蓋棉被”等等。在重溫這些每位學生都經歷過的生活小事后,可順勢提問:“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學生內心深處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關心,體會到父母的辛苦操勞。
2、為解決難點做好服務
有些品德課的教育主題盡管與學生的生活經驗非常的貼近,學生理解起來難度不是很大,但是這一教育主題中可能會涉及到一些易混淆的概念,較抽象的道理,認知上有困惑的現象。這些我們在課堂上必須需要處理的問題,可以考慮在課堂導入的時候來先行解決,從而為課堂學習打好一定的伏筆,促進學生對課堂主題有更深刻的理解,為提高課堂的學習質量奠定基礎。
(1)、類比感悟導入滲道理
品德課程中涉及到一些比較抽象的道理,這是我們在課堂教學時所遇到的難題。我們可以在導入時,用比較形象的、例子進行類比,讓學生對抽象的道理有個較為感性的認識。
《集體的力量大》要求通過學習,讓學生明白集體的力量的無比。一個人辦不到的事情,很多人在一起齊心協力,互相合作就有可能辦到。難點:人多并不一定力量大,只有團結一致,力往一處使才行。要在課堂上讓學生明白這個道理,可以通過課本中的《運水果》的故事來突破,但是總覺得學生的認識不夠深刻。所以在導入課堂教學的時候,我們可以采用能類比說明問題的“折筷子”的游戲來作好相應的鋪墊。先請一位學生上前來折筷子,給一根,輕而易舉折斷了,再給兩根,有點費力,但還是折斷。作后給一把筷子,結果怎么也折不斷。整把筷子請其他的同學也來折,可……游戲結束后,老師組織學生討論。通過游戲,你明白了什么?學生討論后,然揭示課題。
這個游戲中蘊涵著團結,力往一處使,力氣就大的道理。在討論中,學生認識到筷子多了就折不斷了。這是對道理的最為樸素的認識。在課堂中《運水果》的故事學完后,再讓學生說一說對“折筷子”的游戲有什么新的認識。這時學生對道理的認識就深刻到位了。
(2)、形象感知導入釋概念
現行的好多品德課的主題涉及到概念,這是老師在課堂教學時遇到的最令人頭疼的問題。對概念進行解釋吧,學生聽不懂,再說對小學生講概念也沒有這個必要;不解釋吧,課堂上出現這樣那樣的混淆,弄不明白。對與這類主題的教學,在課堂的導入時,可以把概念的外延一一具體擺出來,學生在大量的具體形象面前就自然理解可這個概念。
《生活中的你我他》這課的難點是,學生對職業這個概念弄不清楚。容易把外地人、領導、超人、魔法師等當做職業來看待。如果要引導學生把哪些是職業,哪些不屬于職業分辨開來,有些難度,因為什么叫職業這個解釋,小學生理解不了,也沒有理解的必要。怎么辦?仔細想想,學生對生活中各種不同職業有一定的接觸和了解,“醫生、老師、工人、農民、護士、警察、售貨員”等等應該都認識。因此,解決這個難題可以直接采用“職業”的具體形式來說明。
在導入時,展示“不同職業人員的勞動場面以及模仿各種職業的典型動作,讓學生來猜猜他是從事什么職業的人?”這樣形象感知導入的效果真的好,學生興趣很濃,而且對各種職業的名稱很快有了清楚的認識。在整節課的學習中再也沒有出現把外地人、領導、超人、魔法師等當作職業來看待。
(3)、情境體悟導入揭困惑
現實社會繽紛復雜,現實生活豐富多彩。學生對生活中許多現象存在認識上的困惑,覺得到底該怎樣來正確認識,感覺很難,品德課程中如果涉及到了,我們就要花時間把它講透徹。因此,在課堂導入時就讓學生來面對困惑,對于積極解決困惑幫助很大。
1.經濟差異
在我國絕大部分地區都開設了體育課,經濟條件不同,教學思想以及教學條件便會有很大差別,各個地區間的開課率和具體體育教學時長都有所不同,就這一情況而言,城市開課率和開課節數多于農村,較為發達的城市多余一般城市。尤其在一些貧困山區,開設體育課幾乎是一種難以完成的任務。另外,中學的每個學期都有應達成的學習目標,但是在這些目標的實現上各個地區也有所不同,大多數學校能夠按照大綱要求安排學習課程,實現相應的學習目標,但是受到經濟條件限制,一些學校無法切實的實現大綱要求,使很多中學生無法接受到系統的體育訓練。
2.升學壓力
受到中考的壓力,很多學校都減少了體育課的課時,甚至相當比例的學校在學生初三的時候便取消了體育課,改成各種“主科目”,為學生“爭取”更多的學習時間,提高學校的升學率。但是這一切都是在犧牲學生健康的前提下達成的,最終培養出了一大批高分數低能力的學生。
3.條件限制
受到教學資金投入的限制,很多學校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了主要科目。而體育課本身對器材有著較大的需求,教學器材和場地的缺失使很多學校的體育課無法順利開展。
二、發展我國中學體育的新思路
1.加強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提高學生體質
新課改對學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學校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素質,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對此,中學學校的管理者應該注重學生在體育方面的鍛煉,每個年級和班級都應該按照課程的要求加強體育教學,確保體育課時學生能在操場上由體育教師根據課程安排進行體育教學。各科教師不得以各種理由強制占用體育課。另外,學校要加強對體育教學的重視和關注,在開展一些課余活動時,應該注重加強教師對體育活動的帶動性,特別是各年級班主任要發揮其在班級的帶頭作用。學校應該不定期舉辦一些豐富多彩的課外體育活動,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強健身體。同時,學校要積極相應國家號召,在各班級積極推廣一些適合團體運動的體育項目,保證中學學生能夠每天鍛煉至少一小時,。
2.多方聯合努力,加強體育設施建設
目前,不發達地區的中學中體育設施較為缺乏,學生在體育課上就是在操場上奔跑,沒有其他的活動項目。為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國家教育部門聯合多方力量完善學校體育設施建設。在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可提供簡單化、實用化和多樣化的體育器材;而城鎮地區應該為學提供更加規范化和豐富的體育設施。同時,提倡中學自制體育器材,如毽球、沙包、拔河繩等器材,保證中學生的正常體育實踐的需要。另外,對于學校的體育設施建設不能全部按照其他學校的模式進行建設,應該根據學校自身特色和辦學條件,立足于實際,充分利用學校各方面的資源,以最小的花費建設最優質的體育設施,做到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享受體育所帶來的快樂。比如,少數民主居多的學校開展像藤球、打布魯等少數民族趣味運動。
3.提高體育教師素質
要提高體育教師的素質,首要做的就是建立必要的管理機制,加強對體育教師的管理和培訓,確保中學體育教師達到教學水平高、教師數量充足、分布合理的要求;關于教師培訓方面,學校需要聯合有關部門根據我國新課改的要求不定期培訓體育教師,并進行教育水平考核,培訓不過關的教師應該進行更深一層次的進修,從而提高體育教師的整體素質,使教師走上制度化和規范化的軌道。
【關鍵詞】:研究方法;碩士論文;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方法是科學研究的首要問題,貫穿科學研究的全過程。它上與認識論、方法論相連,下與理論性質、研究問題緊密相關,是保證研究成果科學性的前提和保障。一、學位論文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生學位論文
研究生學位論文是衡量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研究生學位申請者根據學位授予要求而撰寫的研究論文。它是評判學位申請人學術水平的重要依據和獲得學位的必要條件之一。學位論文質量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科研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也就是正確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是研究事實所不可缺少的理論原則、程序、手段、方式和技巧。是保證觀察可靠、判斷、推理得以正確形成的原則、程序、手段、方式。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者秦宗熙和穆懷中、謝圣明認為社會研究方法的體系由三個不同層次構成,即一般方法、具體研究方法和具體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技術。
首先,一般方法包括哲學方法論、社會學的學科方法論以及邏輯方法論。其次,具體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獻法、個案法、訪問法、問卷法、觀察法、實驗法、抽樣法、社會測量法、典型法等。具體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技術。最后,研究程序包括四個階段即選題階段、計劃階段、實施階段和總結階段。一般情況下,學生在論文寫作上采取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結合,采取文獻法、歷史法、比較法、統計分析法、問卷法、測驗法、經驗總結法等多種方法相結合使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碩士學位論文研究方法分析
碩士學位論文是一個碩士研究生寫作水平的展現,而方法的運用則體現了作者研究過程中方法原則程序是否科學合理,這也就直接影響論文的質量和水平。通過分析得出思政研究生碩士學位論文以傳統的理論思辨研究方法為主,缺乏科學的研究方法意識,缺少相應的實證與量化分析
(一)研究方法自陳狀況分析
在抽樣的華東師范大學2014、2015年30篇思想政治教育碩士學位論文中分析發現,從整體上而言,有90.1%的學位論文明確交代論文研究方法。能清晰單列“研究方法”部分并作“詳細說明”和“簡要說明”的學位論文的比例比較大,這說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碩士論文的研究方法意識在已經比較高,研究的科學性從總體而言呈比較好的狀態。當然,如果把自陳水平為詳細說明和簡要說明的論文判為“合格”的話,那么合格的比例僅僅有37%。
(二)研究方法的主要類別及其運用情況
總體分析后發現,理論學科碩士學位論文運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獻研究法、經驗總結法、理論思辨法、比較研究法、歷史研究法、調查研究法等。在30篇碩士學位論文中,以文獻研究法為主要研究方法的占60%,排名第一;以思辨抽象法為主要研究方法的碩士論26%,排名第二;比較研究法為主占23%;其余還包括歷史研究法、跨學科研究、調查研究等等占有一定比例。此外,100%的碩士論文的是融合兩種方法以上的綜合方法,融合的方式較為多樣。
從以上可以看出,研究方法依然以經驗研究和思辨研究等傳統研究方法為主。文獻研究法、思辨抽象法、歷史研究法、比較研究法等傳統研究方法備受青睞,其中文獻研究法的使用率100%。新的實證研究方法,如調查研究、訪談法等開始進入理論學科領域,使得研究方法更為豐富和多樣化。
三、結論
(一)優點。通過分析30篇抽樣可以得出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在學位論文的寫作中方法意識逐漸增強,通過本研究的調查分析發現過去單一的研究方法有所下降,對研究具有實際指導價值的學科層面方法論和原則層面方法論急劇增加,這表明高等教育研究的方法論出現了多元化趨向。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研究方法論趨向多元化意味著研究者對研究方法論認識更加深人,這也意味著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同時,具體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術種類多樣性,盡管定量與實證研究方法的整體運用中占比例不大,但從調查結果可以說明研究生們已經意識到定量與實證研究方法在研究中的重要性,通過定量與實證研究分析更能確定的各影響因素與結果之間的關系,從而得出科學的結論。研究技術的這一層次是研究方法結構體系中與研究成果聯系最為密切的層面。一定的研究方法論和研究方式最終必然要通過具體方法與技術才能展現出來。
(二)存在的不足。通過對樣本的分析,可以得出,雖然在畢業論文中很多人都陳述;了研究方法,但是研究方法陳述不夠明確,甚至對研究方法本身并不是非常清楚,部分論文對研究方法敷衍了事,有的研究生將實證研究、思辨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與定量相結合、規范研究及跨學科研究、多學科研究當作研究方法。事實上,從哲學和科學方法的角度看,實證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及跨學科研究、多學科研究都是開展科學研究的一種指導思想,是方法論。如實證研究與之對應的有實驗法、調查法等。
定性與思辯研究多,定量與實證研究少。定量研究與實證研究在研究科學性能夠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從調查結果顯示,雖然定量和實證研究有所增加,但從總體上而言,定量和實證研究還是很少。通過案例、實驗、非實驗、實地研究,用事實情況及真實數據更能有力地證實研究者的觀點的文章少。調查數據顯示,在研究生學位論文研究方法中以文獻法、歷史法、比較法這些以敘事性的定性研究為主導,從個人經驗出發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較多,說明定性研究仍是主要研究方法。雖然隨著研究的深入及對研究的科學性的重視,定量與實證的方法逐步受到重視,但比較而言,運用的仍然較少。調查結果顯示,在研究生學位論文中最常用的定量與實證的研究方法是調查法,最常用的統計分析方法是描述統計。方差分析、差異檢驗及顯著性分析等定量方法在論文中少有出現。
綜合上述分析,在培養學生論文寫作方法上,我們應該更加注重方法意識,培養學生方法自覺,注重開設方法論課程的質量,提高研究質量,重視定量與實證研究,優化定性與思辨研究的結構,規范研究方法,樹立科學研究意識,促進思想政教育學科理論發展。
參考文獻:
[1]孫浩森、潘莉.理論學科研究生學位論文研究方法的實證研究--以合肥工業大學理論學科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為例[J], 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6).
[2] 袁方、王漢生.社會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214.
關鍵詞 比較教育 方法論 實證主義 人本主義 多元化
中圖分類號:G40-03 文獻標識碼:A
Compendium of the Methodology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s Development History
LI Dan
(Education Depart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From the time of M.A.Jullien, the methodology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 followed a track that from positivism to humanism, and come back to the positivism. At last, the methodology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 developed into the era of multiplex with the conflict and reform between positivism and humanism.
Key words comparative education; methodology; positivism; humanism
自法國朱利安于1817年發表其著作《比較教育的研究計劃與初步意見》,比較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在這近兩百年的發展中,關于比較教育方法論的研究從未間斷??v觀比較教育方法論的變遷可概括為以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十九世紀初實證主義方法論,代表人物為朱利安;第二階段為二十世紀前半葉的人文主義方法論,其代表人物有薩德勒、康德爾、漢斯和施奈德;第三階段為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回歸到實證主義方法論,代表人物為貝雷迪、諾亞和??怂固?、霍姆斯;第四階段為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多元化時期。下面,就此四階段展開論述。
1 十九世紀初實證主義方法論
比較教育學的初創時期以全盤借鑒為主,以朱利安為代表的比較教育學家期望通過借鑒其他國家頗有成效影響力大的教育實踐和經驗來為本國教育服務。但借鑒并非是朱利安時才開始運用,在朱利安之前,實際上就已有不少的借鑒、實證主義研究。不少學者認為,在比較教育學的史前期,就有各國旅游者、僧侶、訪問團等抓住訪問游歷之機對外國教育借鑒吸收。但作為比較教育學科的開創者,朱利安以借鑒為主要特征的實證主義方法論以更加整合與完善的形態對比較教育學的發展以及比較教育方法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首先,朱利安的實證主義方法論開創了比較教育方法論之先河。朱利安的《比較教育的研究計劃與初步意見》標志著比較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教育學科正式成立,因此,該書中采用的實證主義方法論理應為比較教育學首用的方法論。其次,十九世紀初的實證主義方法論為二十世紀初出現的人文主義方法論提供了一定的條件。矛盾促進發展,比較教育學者們對比較教育學研究發展的需要和實證主義方法論不能滿足比較教育學發展的需要之間的矛盾,為之后人文主義方法論的出現提供了可能。再次,朱利安時期的比較教育學實證主義方法論為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實證主義方法論的回歸提供條件。作為實證主義方法論在比較教育研究中的代表,貝雷迪、諾亞和??怂固惯M一步發展了實證主義方法論。他們極力倡導這種從一般社會科學借過來的方法,主張建立一套有條不紊的科學準則作為比較教育研究的依據,重視精確分析教育問題,強調研究過程的可檢查性和研究的重復性,從而在教育技術上對可作定量分析的問題作出了獨特的貢獻,推動了比較教育研究發展的科學進程。
2 二十世紀初期的人文主義方法論
從十九世紀后半葉開始,比較教育方法論即已開始轉向人文主義。也就是說,二十世紀初期比較教育學者并沒有順理成章地繼承朱利安所倡導的實證主義方法論,而是轉而進入了一個人文主義研究時期,這一時期也是比較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黃金期――比較教育學科體系在這一時期得以正式確立。
邁克爾?薩德勒是世界著名的比較教育學家,他一生做了大量的開拓性工作。尤其是1900年他發表的著名比較教育學論文《我們從對別國教育制度中究竟能學到什么有實際價值的東西?》一文對二十世紀的比較教育研究領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為以歷史法為主要特點的因素分析理論確定了方向,使比較教育學科體系開始形成,對學科的轉型升級起了決定的作用,標志著比較教育學科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研究階段。薩德勒希望通過研究外國教育制度來影響英國的教育決策,但他極為反對直接從別國全盤借鑒,在他看來,“對制度的比較教育研究的真正價值并不在于發現那些可以從一國移植到另一國的設備(盡管這類移植的功能也不容忽視),如果有必要改變本民族生活中的弱點的話,其價值在于認識到促使國外教育制度之偉大精神,在于進一步發現在本國培養這種精神的方法”。①艾薩克?康德爾是邁克爾?薩德勒的學生,他是繼薩德勒之后又一位比較教育學人文主義方法論研究者。作為薩德勒的學生,他深受薩德勒思想的影響,在比較教育學研究領域大展才能的同時也進一步深化與發展了薩德勒的比較教育學思想。在方法論方面康德爾提出了自己的方法論思想。他認為,民族主義、民族特性和國際主義是比較教育研究的基礎和核心,因素和力量分析是比較教育研究的切入點。他采用人文主義方法論的獨特之處在于試圖確定那些決定民族性從而使國民教育制度具體化的“因素和力量”。
3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實證主義方法論的轉變與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人文主義方法論所倡導的“歷史――因素”分析發逐漸暴露其缺陷,受到比較教育學者的懷疑與批評,其哲學、歷史、文化等因素分析法不再被認為是可促進比較教育學科發展的完善理論與方法,逐漸失去了它在比較教育方法論研究和運用中的主導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實證主義方法論的再次運用。以貝雷迪、諾亞和埃克斯坦、霍姆斯、安德森等人為代表的實證主義方法論逐漸走向成熟與完善。
這一時期比較教育學家貝雷迪提出了“比較四步法”,他的實證主義方法論思想主要體現在1964年出版的代表作《教育中的比較法》一書中。貝雷迪認為“人們之所以研究外國教育制度,就是因為他們想要了解,這種源于人類自身追求知識的目的是比較教育學立于學術之林的唯一理由”。②因此,在貝雷迪看來比較教育的目的是源于人們智力上的需要,很少帶有工具主義的色彩。在比較教育方法論研究上,貝雷迪提出了研究方法發展的“三階段說”,此“三階段說”具體為“借鑒”階段、“預測”階段和“分析”階段??梢赃@樣說,在他之前,尚沒有一位比較教育學家像他那樣如此系統、詳盡地關注比較教育的方法論問題,即使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人們的批評。
4 比較教育方法論走向多元化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全球化浪潮席卷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學派各抒己見,百家爭鳴,形成了具有生命力的多元元化階段。
受全球化、多元文化教育背景的影響,比較教育學方法論也呈現多元化趨勢。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實證主義雖然占據了方法論研究的主導地位,但人文主義并沒有因此而完全消失于無形。這一時期,著名英國比較教育學家埃德蒙?金受波普爾等的影響提出社會生態情景理論,他認為教育存在于社會大環境中,社會的變化影響教育,社會環境與教育之間存在交互作用,把實證主義與人文主義有機地結合起來。除此之外,結構功能主義、依附論和后現代主義等的出現使比較教育研究在爭論中逐漸發展,走向了多元化階段。
比較教育方法論研究歷史并非悠久,但卻經歷了一個由單一到多元化的逐漸趨于完善的歷程。其發展過程中所涉及的實證主義方法論和人文主義方法論并非是孤立存在于比較教育學中,而是整個社會科學領域發展的大致趨向。在全球化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比較教育方法論早已不局限于實證主義和人文主義兩大流派,而是以多元化的形態屹立于世。今后比較教育方法論將如何發展,我們拭目以待并且充滿信心。
注釋
一、法學碩士培養目標的重點
(一)明確學術研究的價值
研究應該是一系列的活動:研究者設計全面的策略來挑選可能供解答問題的資料。研究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研究者的任務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去找到相關的資料。只不過同律師或者其他實務工作部門的人相比,學術研究者需要主動去尋找需要研究的問題,而實務中很多問題無論如何必須解決。學術型的研究與其他工作者如律師商人之間的報告本質生只有程度的區別,其實只有側重點不同。這個程度的區別就在于問題的提出的環節,實務中的問題不找自來,而學術研究需要尋找現實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并將其轉化為法律問題。而這也正體現了學術研究的價值,因為學術研究需要立足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將其轉化為法律問題,這屬于識別問題轉化問題的過程,然后再嘗試搜集資料探討從不同的路徑解決這個問題。即使對于律師來說,高端的律師業務所面臨的實務前沿問題也是可以轉化為學術研究問題的。①
(二)重視法律思維方式的形成
知識體系的構建已經是如今法學院課程設置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法律思維方法的培養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具體來說,法律人的思維方式蘊含著十分復雜的概念體系,價值體系,邏輯推理方式,也蘊涵了一系列涉及權利,義務和責任的分配體系。法律人的思維方式是體現法律人專業素養的核心競爭力。實務工作中,面對同一個問題不同專業人的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往往會產生摩擦碰撞。思維方式猶如“道”,掌握了“道”的層面,在面對錯雜復綜的問題時就會站在更高的層面理解。王澤鑒老師提出,學習法律的最佳方式是,先讀一本簡明的教科書,期能通盤初步了解該法律的體系結構及基本概念,然后再以實例作為出發點,研讀各家教科書,專題研究,論文及判例評釋等,作成解體報告。實例研習的目的在于培養思考方法,去面對處理“未曾遇見”的法律問題。②法律思維方式可以在實例研習過程中形成,下文詳述。
二、對學術型法學碩士課程設置及教學方式改革的建議
(一)應結合具體課程加入法學理論方法論教學內容
方法論類課程在研究生階段沒有受到普遍重視。本科階段法學方法論類的課程屬于選修課,研究生階段在公共課程中設置了法理學課程,而且是在研究生一年級開設。(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經濟法碩士研究生為例)。而對于學生學術研究能力非常重要的課程大多被設置為選修課程。研究生階段方法論課程不宜單獨開設。最好在學生構建了相應的法學知識體系的基礎上,在進階課程如研究生的專業課程中引入方法論的課程,與課程論文相輔。因為課程論文的寫作往往是由學生感興趣的法律問題出發,為解決相應法律問題同學自然會運用相應的法律方法,即使他們自己沒有意識到自己運用了某一類法律方法。這時有經驗的老師對不同同學的法律方法的運用加以評價,并配合相應的專著,效果會比單獨開設法學方法論的課程要好。因為這樣結合某一部門法的方法論輔導,可以在同學深入思考問題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加入方法論的學習,印象深刻。
(二)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毋庸贅述,學生已然厭倦了填鴨式教學方式。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及教師對學生表現的反饋應該在研究生階段得到重視。講師提供了對原材料不同的評價的知識,或者是示范了批判的技能,但是問題的關鍵是學生本人的批判性技能并沒有得到提升。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加強對學生的引導。
1.蘇格拉底式教學模式
問題教學模式的引導下,更需要老師的引導。這種模式強調把學習設置到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背景中,通過讓學生合作解決真實性問題,來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法律規則,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并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問題教學模式很大程度體現了建構主義的思想。將學習與更大的任務或問題掛鉤。通過老師的引導學生對一個感興趣的法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在頭腦風暴中解放思想,一切圍繞解決問題這個中心。問題設計的原則:(1)問題必須能夠引出計劃學習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問題應該盡量開放并且真實有爭論價值(3)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探索(4)問題的選擇要考慮到教學的具體目標以及學生的知識技能水平。要想取得良好的課堂效果,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③這個過程可能會占用教師大量時間,遠比按照教科書的體系傳授知識要耗費精力。在科研任務的壓力下很多教師會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2.倡導案例學習模式
臺灣學者王澤鑒認為:實例研習考察學生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實例多偏重特殊或個別問題,為避免知識體系不健全,實例研習應該與傳統法學教育方法密切配合。就現代法學教育而言,實例研習與課堂講義及研討會應該鼎足而立,不宜偏頗。④這是大陸法系法學教育改革的一個縮影。霍姆斯法官說:“一般的命題不能處理具體的案件。“大量判例和事實圖案的印記可以改善水平思考(lateral thinking),水平思考是指解決問題時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從固定的一個方面思考?!雹?/p>
筆者在聽過臺灣學者王澤鑒的講座后曾組織過小范圍的案例研習活動。但是因為沒有教師指引,目標不明確,大家參與的積極性不高。所以非常期待老師能夠引入案例教學,這種案例教學不是指由老師來分析案例展示給同學們,而是指老師布置作業讓同學組成小組討論而由教師引導。何美歡老師結合法學教育的特點將教育心理學范疇的布盧姆分類學⑥與判例法體系的特征相協調,可以認定判例閱讀所需要的特定技能。⑦教師可以參考以上分類層次設計案例研習課程并對學生的案例研習加以評價。如果有經驗豐富的老師指導,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引下掌握閱讀判決書的技巧并通過閱讀判決積累一定的社會常識,再去組織案例研習小組討論就會事半功倍。但是事實上很多老師似乎并沒有這個引導學生閱讀判決書的意識,他們的理念還停留在傳授知識的層面。而我認為老師的作用更應該體現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學生需要的時候引導他們,可以給學生反饋意見使學生能夠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4.教師重視對作業的設置-教師加強對作業的設計
設計作業的方案:為好奇心創造基礎
(1)重視過程大于重視結果
首先教師要做的不是將教師認為重要的問題交給學生去研究。這樣就錯過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重要的能力。好的教師應該要求學生提出他們自己認為需要解決的問題或難題,注意這里作者用的是“或”,并將“問題”與“難題”并列,這都是從學生的理解能力出發的。
(2)設計相應的情境-設定有興趣的讀者
具有效果的作業會要求學生將私人利益轉化為公共利益。我的理解是,這種設計作業的思路也要求學生在寫作的時候注意到讀者的感受,在寫作伊始就明確自己的文章的潛在的讀者群。所以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幫助讀者明確他們的讀者群,激勵他們想象特定的讀者群。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把班上的同學變成自己的讀者群,但是這種做法的前提是學生能夠界定出他們感興趣的難題。這種做法的優點是可以方便和班上的同學進行交流。⑧
(3)作業設計與學生成績考核關聯
研究生階段老師大多是通過學生提交的論文考核學生的研究能力,但是這和老師課堂講授的內容有些脫節。筆者很不贊同一次考核定成績的做法。筆者認為應該通過課程進行過程中老師對學生的多次考核來確定最終的成績才比較公平。考核的目的不僅僅是評判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其還有一個功能就是教師可以通過考核反饋了解到學生是否掌握到其希望學生學習的技能。但是這樣假設是建立在任課教師對學生能夠達到何種水平有所期待的前提下。如果老師上課沒有目標,沒有計劃,只顧著把課上完,那么在學生沒有選課自主權的情況下學生們只能通過用腳投票的方法決定是否上課,抑或采取消極對抗的態度上課。
(4)作業設計與課程大綱的提前公開
研究生是沒有指定教材的,有的課會由幾名老師共同任教,這樣子同學們對每個老師要講的內容及課程安排在課前并不清楚。建議每門課在第一節課就由一個老師負責將課程設置大綱及課程考核標準公布,并給同學提出對課程安排疑問的機會。這種做法在網易公開課中美國大學的公開課中很常見,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一門課的重視。如果學生發現老師對課程安排都不明確,就很容易逃課。所以教師對課程的精力投入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學生對課程的態度。
5.小組分工與課堂展示
筆者修習過的法律英語(下)課堂采用小組工作的形式,老師在開學就明確告知大家每次課都會提前發給大家一單元的英文課文資料,并會在下一次課由指定的小組負責用展示PPT的方法幫助大家理解英文課文。課堂展示的情況是,雖然分了小組,但是課下大家并沒有在小組內討論交流,課堂上也是每位小組成員單獨展示,因為老師的評分標準是每個人的個人表現。
這種方法需要教師的引導,因為設置的問題非常重要。問題教學模式的一般過程包括1.組織小組2.教師課前布置問題3.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4.老師貨學生回答問題5.學生討論和爭論問題6.老師歸納和總結問題7.老師提出擴展性或前瞻性問題 這種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日后的工作中非常重要。其特點是加強學生的課堂參與感。老師傳授的外在的知識體系如果不能轉化并融入學生內在的知識系統,就不會發揮任何作用。筆者非常贊同這種教學方法,因為回顧以往的法學課堂的上課經歷。韓龍老師任教的國際經濟法課堂就會在每節課將下節課要講授的內容提綱發給大家,這樣子非常方便大家為預習課程做好準備。
三、學生自我努力的方向
(一)通過講座獲取學術動態
有關學術動態的信息大多可以到法學院網站上看到相關講座通知。如果是自己感興趣的講座聽講后就可以根據自己的筆記嘗試總結歸納講座所傳遞出的學術動態。一般來說法學院的講座都會圍繞熱點話題或者某位學者的專長來展開。去聽學術講座應該事先做好預習,否則動輒兩三個小時的講座時間往往會打水漂,那些抱著一睹名師風采的心態去聽講座的同學大可不必浪費寶貴的自習時間。
(二)通過法學核心期刊獲取學術動態
學術動態也可以通過法學核心期刊的目錄來獲取。尤其推薦的是人大復印資料,其門類覆蓋了全部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領域,能夠代表學科研究前沿狀況,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很多老師都推薦同學多閱讀復印資料的內容。
(三)通過年會主題獲取學術動態,消除對年會的誤解
同時研究生也可以多關注年會信息,年會的主題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關學術動態。因為年會都是分不同的部門法依托相應的法學會來舉辦,所以年會更加適合研究生撰寫論文后參會學習,參加年會可以幫助同學們從年會的論文集中發現同齡人所關注的焦點。年會也會吸引一些社會實務人事參加,也會有報告人,認真聽他們在年會上的發言也可以挖掘到相應的學術研究點。同時為了年會撰寫的學術論文往往會為以后的學術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礎。
(四)加強與實務部門的溝通-從了解商業思維對法律學習幫助的角度出發
從學習商法的角度出發,多接觸實務可以增進對商業交易流程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再把商業交易框架中容易出現的問題轉化為法律問題,這就是法律風險所在,這種思維方式對于企業法務及公司法律顧問來說都很重要。
實習是接觸法律事務的好方法。實習也可以幫助增強法學基本功。筆者在廣州實習時發現律師事務所非常重視北大法寶等數據庫的使用,法律檢索技能在實習期間大大提高。實務中常用的工具有“無訟案例檢索”、北大法寶等,隨著互聯網發展微信上也涌現出很多有實務價值的文章供大家學習,比如“高杉legal”等,都是良好的學習資源。
5.正確認識閱讀與寫作的關系
學生往往更側重閱讀而忽略寫作。但是研究生階段的閱讀更應該傾向于一種主題閱讀。寫作活動本身與“構建”法律活動密切相關,構建法律是指描述并歸納適用法律適用法律規則,進行類推區分事實展開法律論證。法律寫作是法律推理及分析的培訓的中心部分。學術論文有專題研究論文,綜述,評論研究簡報及學術動態等不同的題材。任何學習過程都是由簡單到困難的。遵循這個原理,初學者可以在學習和研究之初先寫一些學術動態,研究簡報和綜述,在此基礎上,就會發現有越來越多的問題。肖老師介紹的這種方法循序漸進,對于學術型研究生寫專題論文不失一種好的建議。⑨結合本人的學習經歷,在論文寫作及法學方法論在我校研究生課堂中缺位的現象,學術型碩士應該加強自主思考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多動筆寫作,然后主動邀請老師修改。
摘 要: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是以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的系統科學研究方法。當前部分院校研究生在研究方法方面缺乏問題意識、方法意識和規范的意識,且實際運用能力也比較低。對于研究生階段的學生而言,學習其是解決學位論文撰寫乃至今后進行科學研究的方法和工具問題,也是解決以上問題的關鍵。結合現狀開展的《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課程,為加強研究生科學研究法訓練提供了渠道。
關鍵詞:研究生;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問題;訓練對策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是以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的系統科學研究方法。當前部分院校研究生在研究方法方面缺乏問題意識、方法意識和規范的意識,且實際運用能力也比較低。近十年來,隨著研究生的招生和畢業數成倍增長,提升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日益成為研究生教育關注的焦點。中央從2011年秋開始在全國有關高校增設碩士生選修課《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為研究生加強科研方法的訓練提供契機。
一、研究生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課的主要任務
社會科學是人類認識和改造社會,促進社會進步的科學。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是指社會科學研究為發展和完善社會科學理論在搜集和整理社會科學實踐經驗數據并開展理性思維的過程中所采用的一切途徑、手段、工具和方式。[1]我國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發展一直都比較緩慢,更新也比較滯后,特別是研究生階段的研究方法訓練嚴重不足,沒有一個完整的系統,科學性不強。
研究生階段的人才培養是培養研究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行科學研究,提升其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研能力。而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教學的主要任務是提高研究生運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能力,提升論文寫作的質量。研究生階段的研究一般提倡實證研究,所以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實證研究方法訓練,使教育對象在研究生學習階段培養理論聯系實踐的意識,為以后的研究奠定扎實的基礎,為社會科學發展做出貢獻。
二、研究生培養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研究生教育系統給國家培養輸送了數百萬名畢業生,他們為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近十年,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研究生精英教育模式也逐漸向大規模教育模式發展,并且研究生的培養質量也大不如前,沒有上升反倒下降。武漢大學的一項調查指出,導師們對于近年來我國研究生教育質量的評價結果是:1.2%的人認為有很大提高,12.1%的人認為略有提高,25.2%的人認為基本穩定,45.4%的人認為略有下降,16%的人認為嚴重下降。[2]
首先,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在研究生中的應用基礎比較薄弱。一方面,一些碩士研究生的導師所掌握的資源不足,包括縱向和橫向的課題經費問題,這樣就不能給實證研究提供資金支出。另一方面,導師和研究生之間處于分離狀態,雙方沒能達成一種優勢互補的和諧團隊局面,研究多屬于理論分析,而缺乏實證研究。其中部分導師自身對科學研究方法的掌握還不夠成熟,有的甚至重理論而輕方法。
其次,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教學的欠缺。平時學習生活中在與同學交流時,大家對關于論文方面的方法問題表現出很茫然的狀態,對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知之甚少,這樣的問題亟待解決。比如不會選題,對研究問題的確定性偏重于依賴導師意見,難以在專業方向的領域里提出感興趣有價值且有能力完成的論題。有的題目命名就不能過關,假命題問題嚴重,學生不知道如何界定研究問題,不知道什么是好的命題,什么樣的命題能激發讀者興趣,什么命題有研究的潛能等等。部分論文沒有研究問題,研究的視角太窄,研究目的比較含糊,將研究具體化深刻化的能力不夠。雖然不能說這些不足都是研究方法學習缺乏導致的,但是只要通過這方面的指導引導,是可以改善的,并減少研究生在論文寫作中做無用功無效功。
三、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課提升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對策
1.注重提高研究生選題能力。雖然研究方法不能解決研究生在自己研究方法上選擇“合適”的研究題目,但在方法訓練的時候,應該在初期理解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基本問題,接著通過實際案例,引導研究生意識到哪些是合適的選題或有研究價值的選題,同時給學生一定的自,讓他們自己去鑒別、分析、討論和思考。這樣,在提高學生自主選題之前,首先學會鑒別他人的選題,還能了解自己研究領域的重要刊物和相關人物的文獻。比如,對于我們教育科學院的研究生來說,我們可以多讀教育學報,了解教育最新動態,知曉教育最近有哪些大事、哪些問題,這對于我們選題的幫助是十分大的,而且上面的數據也是權威可靠的。
2.重點解決研究規范性問題。科學研究要遵循嚴格的學術規范,包括確定選題、設計研究課題、收集相關數據資料、陳述結果、安排論文結構等等,這些都有固定的格式規范要求,作為一個科學研究初探者,不僅要清楚地知曉,還要嚴格執行。加強研究生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訓練,重要的環節就是強調學位論文的撰寫必須遵循學術規范。一是了解研究程序,每一步都要有理有據;另一方面,要加深對研究方法和方式選擇的適切性確定,各種研究方法要如何結合使用才能達到研究的目的,什么樣的問題適合什么樣的研究方法等。訓練過程中首要采用的應該是研究生論文的案例分析,通過這種方法能直接有效的找出研究生科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其方法欠缺點在哪里,并找到優勢。從選題、研究問題、研究設計、研究分析、研究結論等方面分析研究生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規范,進行這樣的訓練,可以加深學生的直觀理解和印象??傊?,用研究生的論文進行指導訓練是解決規范問題最行之有效的方式。
3.注重實踐訓練,從做中學。研究生階段的學習與本科和其他階段的學習是不一樣的,研究方法的訓練在深度及課時安排上不同之外,訓練方法和側重點也不一樣,研究生階段應該是掌握實際科研能力,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的研究與論文撰寫上,構建知識與實踐能力的有效結合。所以,研究方法訓練要特別重視實踐活動訓練。結合課堂上的實踐并安排一定強度的課下實踐任務,通過自身訓練,讓學生在做中掌握科學研究的規范與技巧,激發其進行社會科學研究的熱情。訓練方式很多,可以是文獻綜述的寫作、專題寫作、調查問卷報告等,要重點關注的是在寫作過程中學生研究方式的運用、問卷調查的設計、寫做技能等,要想提高這些能力,都要親自操作后才能有深刻印象。
參考文獻
[1] 林聚任,劉玉安.社會科學研究方法[M].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22-24.
關鍵詞:中國音樂教育史;樂教;音樂教育;音樂教育思想;音樂教育制度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12)02
中國音樂教育史,是研究歷史時期中國音樂教育思想、內容、活動等問題的學術領域。早在20世紀初,這一領域即已成為中國音樂史學、中國教育史學的重要內容。有學者考證,蕭友梅博士論文對周朝音樂教育體制的簡要論述,是我國音樂教育史上第一次對周朝音樂教育進行近代教育意義上的總結。 據筆者所及,對這一學科從文獻、學科理論與方法論等角度展開專門性的研究,是近30年來(尤其是近20年來)才開始集中、深入地展開的。這期間,有關中國音樂教育史的論文、著作共發表、出版200余種,內容涵蓋了我國音樂教育的起源、音樂教育思想史、音樂教育制度史、歷史時期的音樂教育價值論、音樂教育內容史、音樂教育方法論,以及中國音樂教育史學科自身的理論探討等十分宏闊豐富的論題。一些音樂院校和科研院所,陸續形成了教師科研與碩博士研究生選題相配套的研究團隊。除此之外,一些來自文、史、哲、教育學界的學者也從各自的角度探討了上述部分論題,為這一領域的深入研究做出了貢獻。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音樂教育史已經從20世紀之初大力倡導“美育代宗教”的國民教育思潮時處于邊緣位置的話題,逐漸更新壯大為當前我國音樂教育學學科版圖上的重要內容,也成為我國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專業建設、學科建設過程中,規劃學科藍圖、挖掘本土資源、強化本土話語、革新音樂教育實踐所必不可少的音樂教育學分支學科。那么,以往的200余種學術著述,具體研究了中國音樂教育史中哪些具體問題?反映了歷史時期中國音樂教育的哪些經驗?研究中還存在著哪些弊端?尤其在中國音樂教育史的學科自身的自覺探索中,還存在怎樣的困局?面對這些困局,今人當如何逐步破解?本文將在對這些文論展開綜述的基礎上,試對上述問題加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