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6: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裝飾藝術設計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西漢末年佛教裝飾紋樣
佛教自從西漢末年傳入中國后,植物裝飾紋樣也隨之而來,在與中國傳統的植物紋樣相互碰撞與融合中,產生了許多富有中國傳統文化色彩的、新穎的、具有特色的植物紋樣。正如《云岡石窟基本裝飾紋樣——引言》中所說:“佛教藝術產生之始,就伴隨著強烈的美術裝飾意味和畫面布局中的紋樣式樣創作。這種裝飾意味一方面來自宗教本身對特定紋樣的崇拜和熱愛,另一方面來自于具有社會性的人(創作者)對美感的追求和自身的審美取向。而這種審美取向往往受到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和創作者所處的環境的直接介入。”
(二)南北朝時期佛教裝飾紋樣
總體上來看,到了南北朝時期,佛教紋樣裝飾藝術大致可概括出以下特點:一是大量吸收,一些外來的植物裝飾紋樣的題材和形式甚至直接引用。二是此時在佛教植物裝飾紋樣的題材和內容上,花卉元素增多,是博大的中國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結果。三是產生了對思辨智慧追求的時代審美特征,反映了當時戰亂頻繁的社會背景。
(三)隋唐時期佛教裝飾紋樣
隋代在佛教的發展歷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南北朝時代裝飾紋樣的特色、題材和內容在隋代得以延續,不過也不難發現,趨于向民族化風格發展的傳統紋樣在這一時期已經逐漸開始,纏枝式組織的紋樣增多,顯現出優美與靈巧的發展趨勢,用活潑的忍冬、蓮葉、人物組合替代了盛極一時的忍冬紋。題材方面也有擺脫前一時代比較單一的趨勢。唐朝是我國佛教藝術發展最鼎盛的時期,同時也是植物裝飾紋樣的轉折時期。確立以人為本的主體地位,以審美主體為中心的審美對象也由此誕生,可以表達愉悅心情的花卉題材被越來越多的運用到植物裝飾紋樣當中。卷草紋是唐代最受歡迎的植物裝飾紋樣之一,以其獨特的形式和優美的線條而受到人們喜愛。作為佛教象征物之一的蓮花亦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多與其他花卉元素組合出現,從而演變出了獨具特色的寶相花紋樣。唐代植物裝飾紋樣造型更趨于寫實,與當時世俗裝飾紋樣雍容華貴的風格完全一致,體現了唐代的整體審美取向。
二、佛教文化與當代藝術設計
(一)設計中的佛教文化元素
“設計”是一個大范疇的概念,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獨立學科。設計如果單從其構成形式、構成法則、形式美感、審美需求等手段上尋求是遠遠不夠的,對于其他文化、其他藝術形式的認識與理解也是設計中不可或缺的重心所在。佛教的思維方式、哲學思想、價值觀念、人生態度等方面,是其文化的精髓。作為文化的精神財富部分。趙樸初認為“佛教的核心思想是緣起論人類是一個因果相續,自他相依的整體。”這些說明了由人到物,由物到人相依的整體性,恰恰符合了設計系統觀的整體性理論。
(二)佛教裝飾紋樣在設計中的應用
佛教自傳入中國以來,至今已兩千余年,大多佛教圖形符號都已烙上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印記,成為現代設計當中用來表現傳統文化的元素之一。
1.蓮花紋樣。佛教把蓮花視為圣潔、崇高、吉祥之物,受到了極大的尊敬與愛戴。傳說釋迦牟尼降生便走七步,而且“步步生蓮”,可以說蓮花是與佛教形影不離的重要題材之一。蓮花紋也以其優美的造型和獨特的文化內涵,受到了眾多現代設計師的喜愛,成為了最具代表傳統文化內涵的設計元素之一。
2.忍冬紋樣。忍冬,又名“金銀花”。忍冬紋裝飾大量運用于早期的石窟寺中,隋代以后數量逐漸減少,唐代后幾乎消失。在裝飾形態上,主要有單列式延續、環形、波線型等,其主要結構線都是以S形的基礎上變化。忍冬紋在中國古代裝飾圖案中起著不可小覷的作用,同時在現代設計中也給中國裝飾藝術注入了催化劑。
3.龍形紋樣。龍是護法天龍八部中之第二部,因此在佛教裝飾題材中,也是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云岡石窟、莫高窟中都出現了大量的龍文裝飾,如天人乘龍、九龍灌頂等。同時,龍也是中國傳統典型裝飾內容,具有民族代表性,因此,龍形紋樣成為當代設計師們追捧的裝飾元素也是理所應當。
(三)佛教文化影響下的視覺設計
1.商品設計中的佛教元素。現金,當代設計師已經逐步認識到運用傳統佛教裝飾元素來表現中國形象符號的重要性。聯想筆記本電腦的宣傳廣告海報,主體形象由產品和佛塔組成,“以牲靈之技而工者”作為廣告語。佛塔的特點就是,其用料之精良,結構之巧妙,技藝之高超,遠遠超出了古今文人墨客的筆端。筆記本電腦的影子化為佛塔倒映出來,顯而易見意在詮釋商品就如佛塔那樣,以牲靈之技而工者為前提,具有精湛的工藝造型和良好的性能,將商品的賣點充分展現出來。設計者將兩個本無聯系的事物巧妙的聯系起來,主觀上是以銷售產品為目的,客觀上則啟發了眾多設計師對于佛教文化元素上的新思維。
2.佛教文化在視覺設計中的審美價值。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研究佛教是設計師和藝術家的必修課。中國古代美學藝術論中的“意境”和“境界”,美感論中的“妙語”,藝術創作中的“神思”、“現量”等等,正是這些美學范疇才構成了中國古典美學的主干,而這些理論當中,恰恰包含了很多佛教中的哲學思想和審美觀點,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來說,讀不懂佛教文化,就很難真正的讀懂中國美學。
三、佛教文化中的裝飾設計對其精神傳承的作用
關鍵詞:室內設計 燈光裝飾設計 發展趨勢 設計原則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5)11-0077-01
室內燈光裝飾是室內藝術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燈光裝飾所構造的室內環境不僅需要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還需要滿足人們日益提升的視覺欣賞水平,通過光與影、冷暖色調和強弱的對比變化塑造出讓人欣賞和舒適的室內氣氛,這就需要把握好室內燈光設計的要點,并進行準確的應用。
一、室內燈光裝飾設計的定義和重要性
室內燈光裝飾設計需要將室內藝術設計的特點與燈光照明設計完美結合,達到二者的和諧統一,正確處理好空間和等燈光的分布,在不同環境下除了具備基本的照明功能外,還要具有裝飾性的藝術效果,能夠構造出不同風格和氛圍的室內環境。將照明設計藝術和建筑環境設計藝術相結合的產生的就是室內燈光藝術設計,也是室內設計中一種表現美學的重要藝術形式,從滿足生活需求的功能上升到了藝術的水準。設計室內燈光時,要考慮照明環境的質量,因而必須結合燈光的表現能力、室內裝飾藝術設計風格,根據光的分布、構成、明暗強弱對比和色差等滿足室內氣氛需求的表達,讓室內環境設計變得更加舒適宜人。
燈光設計在室內設計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環境設計構成生活的基礎,燈光設計提升生活的質量,漂亮房間的陳設在不同的燈光設計下回散發出不同的美感,人們在室內的生活、工作也會因此變得更加舒適。燈光設計是室內設計中的重要構成音符,可以通過互相協調構成一節完美的越長,營造出或高雅或溫馨或簡潔的室內空間。設計過程中要把握空間照明原理,選擇合適照明設備,研究好光線分布、周圍環境情況以及人內心的心理需求,才能真正做到畫龍點睛。
二、室內燈光設計的發展趨勢
室內燈光設計呈現多種發展趨勢,下面我們簡略分析一下。
1.多元化趨勢
多元化趨勢是室內燈光設計發展中的一個典型特征,這與目前我們經濟發展的多元化趨勢有一定相關性。室內設計中的眾多流派,諸如古典、現代、后現代等設計風格呈現出相互融合和交流的特點,彼此之間互相借鑒,燈光設計更多以關心和滿足人的生理、心理、行為需求為主,或強調感性或強調多元特色,呈現出多樣化發展的趨勢,很好的將人的思想、情感與個性結合,融入到了設計理念當中。
2.生態化趨勢
目前我們的社會以回歸自然、環保、節能等多種可持續自然發展理念為主題,在發展過程中更加注意保護環境,減少破壞,以營造充滿自然風情的現代社會環境為目標。室內設計也跟隨時代潮流,在設計時更加注重環保、節能和自然理念的融入,力求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完美,因此,室內燈光裝飾設計也以“自然化、生態化”理念為指導,通過多種措施實現自然、環保、節能等多種目標。比如在設計中盡可能的利用自然光,高校利用能源,降低燈光損耗,控制光污染,提升照明系統耐久性,便于維護,應用再生能源和可再生技術等,通過多種手段的綜合運動實現燈光裝飾設計的目標,營造出一個有益身心的和諧環境。
3.人性化趨勢
人性化趨勢是室內燈光設計的發展主流,設計是為了人服務,在設計上更多的融入人性化理念也是獲得人們青睞的重要手段。人性化的設計要從設計師的角度多考慮室內環境的用途,作出最合理最人性化的設計,將室內空間環境的性質、特征與燈光設計相結合,根據不同人群的心理特征和行為模式進行設計,從而確定最合理的照度值,營造出最令人感覺愉悅和術舒適的室內環境。
4.智能化趨勢
智能化趨勢是現代科學技術與室內設計相結合下產生了一種設計特征。高科技所帶來的智能化技術不僅能更好的控制燈光的明暗、色彩和時間,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求,同時還能降環保和節能目標相結合,實現多重優勢的聯合,可以說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三、燈光在餐廳設計中的應用
室內照明對人的身體健康和視覺健康有著重要影響。餐廳作為人們飲食和交流的重要場所,燈光的設計上會影響人們的味覺心理,合理設計燈光,讓人們更好的獲得飲食、環境與心理的和諧統一是設計目標。如果餐廳內燈光柔和,以暖色條為主,人們就很容易感受到親切溫暖的氣氛,從而放松身心,如果使用冷色調的柔和燈光,人們則會有清涼寧靜的舒適感,這些人工光會比自然光更加影響人的心理,因此,要把握設計要點,實現人們視覺健康和飲食健康的統一。下面我們以餐廳的燈光設計為例分析一下室內燈光裝飾設計要點。
室內環境中光與色的分布關系密切,光與暗、色調的變化不僅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尤其會對人們的心理和情緒造成影響。比如紅色會讓人感覺蓬勃向上充滿活力,綠色讓人感覺舒適清新,藍色讓人放松,黑色讓人寧靜,在選擇人工光時,要科學的掌握各種光和色彩的相關知識,結合室內空間的大小、用途和環境需求以及家族的排列組合等,在滿足餐廳功能的前提下,通過合理的色調搭配和精心設計,增添情緒,表現出強烈的藝術效果,讓人獲得豐富的視覺和心理體驗。在設計餐廳照明環境時,要遵循一定的原則,比如要寶石燈光設計與室內環境風格格調的和諧統一;光源的顯色性要優越,這樣才能更好的凸顯出飯菜材料的色澤和逼真度。一般情況下,低照度時宜選用低色溫光源,因為隨著照度變高,色澤就逐漸偏向白色,影響周圍環境氣氛。在餐桌周圍和上方和可以設置局部照明,營造不同區域的特殊氣氛,而且可以應用調光器進行合理選擇。
總之,室內燈光裝飾設計根據室內設計的特點和需求也會變幻出不同的設計風格,但是無論何種風格,都要做到與室內環境設計的和諧統一,更好的滿足人們的身心需求,達到實用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
參考文獻
[1]崔玲霞.室內環境藝術中的光與色[D].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38-42.
[2]錢靚.室內藝術照明的藝術因素分析[D].南京林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38-43.
[3]龔蘇寧.當代室內燈光設計的發展因素研究[D].東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56-62.
[4]陳秀英.現代裝飾設計的最新發展趨勢分析[J]. 山西建筑. 2011(10)
關 鍵 詞:裝飾藝術設計教學 關注 表達
一、裝飾藝術和裝飾藝術設計課程
裝飾藝術是伴隨著人類的自我意識的覺醒而誕生的古老藝術樣式。當先民們把有色的泥土涂在皮膚上,把骨頭、石塊、貝殼等串起來掛在身體上起就有了最初的裝飾藝術,它是人類用審美的方式把握世界的一種體現。裝飾藝術因各民族人民生存的自然環境、歷史進程、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差異而呈現出千姿百態的面貌。無論從其紋飾、形制、質地、制作工藝,還是從不同時代的審美風尚和時代藝術精神看,裝飾藝術都深深地打動著我們。可見,裝飾不僅僅是一種藝術樣式和一種文化現象,而且是人類的審美追求和非凡創造力的表現,是人類對自然與人自身的關注與思考,并以此為原點的藝術的、精神的、創造性的表達。
20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與文化水平的不斷提升,裝飾藝術也走向新的繁榮,在已有的豐富的文化遺存的基礎上,由新技術、新材料以及新的時代審美風尚造就了新的裝飾藝術。裝飾藝術設計課程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為現在各專業藝術院校(系)的一門重要課程。有些院校將裝飾藝術設計課程作為一門基礎課開設,其目的主要是讓學生對裝飾藝術特點、裝飾藝術的形式美感規律、裝飾色彩、裝飾材料技法等知識有一定的認識和掌握,并為學生以后的專業學習做好準備。有些院校則將裝飾藝術設計課程作為一門專業課,從縱深的角度對裝飾設計進行學習和研究。
二、裝飾藝術設計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較長時間的裝飾藝術設計的教學實踐中,筆者感知到目前的裝飾藝術設計課程的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就目前大多裝飾藝術設計教學情況來看,存在以下幾種主要的模式,即“本本主義”“主觀主義”“教條主義”“形式主義”等。
1.“本本主義”。表現為過分強調傳統裝飾紋樣、傳統圖形(圖案)的學習,把該課程引向僅僅對古代傳統紋飾的臨摹和復制,其資料大多來源于各種印刷品。學生在這樣的課程里雖然對傳統紋飾了解很多,但涉及面較狹窄,學生相對被動,沒有多少思考和創造的空間,一定程度上脫離了時代和當今的文化背景。
2.“主觀主義”。即把裝飾藝術設計中的變形和主觀處理的造型特點加以任意發揮,打著西方現代藝術、后現代藝術的幌子,無視現實生活場景,無視對象、無視裝飾藝術的內在規律性,無視基本的視覺美感良知,主觀臆造成分較大。
3.“教條主義”。表現為固守一些形式美的基本規律或把三大構成理論奉為不可動搖的原則,把裝飾藝術設計的形式規律和三大構成當成數學公式一樣的規則加以套用。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裝飾藝術設計教學過于呆板、教條,脫離了以具體事物和客觀對象的靈活表現和裝飾的應用性與材料技法的多樣性這一事實。
4.“形式主義”。表現為為了教學的便利和操作上容易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把裝飾藝術設計教學局限在裝飾繪畫這一單一的形式里,使學生僅在平面里作一些單一技法的描繪,而忽略了裝飾表現形式的多樣性、材料技法的豐富性以及裝飾應用的廣泛性。
盡管這些模式在教學中從不同的側面讓學生掌握了裝飾藝術的一些知識和技能,但結果卻是在教學中,要么是固守傳統而忽視了裝飾藝術材料技法和審美趣味的與時俱進,要么就自由得無所依憑,使課程脫離學生的知識結構,也脫離了現實生活的藝術源泉;或者說脫離了基本的視覺良知和基本的審美規律;或者在某一框架內作單一樣式的要求,把課程限制在一個狹小的視野里。這樣,學生的主動性、創造力和積極性就會大打折扣,使學生的所學與自己身邊的人、物、事及其紛繁復雜的現實世界幾乎沒有聯系,有的只是與生活不相關的圖像仿制。
三、對裝飾藝術設計教學的重新思考
1.裝飾藝術設計課程的理論知識,可以通過對各種不同的裝飾設計的實踐事例和現象世界的分析方式來進行,從表現對象、表現技巧、材料質地色彩運用、構成關系等各個方面進行講解。
裝飾設計其實是很寬泛的概念,教學的目標定位也很難有一個統一的固定的模式,雖然有很多教材及現有的教學成果可以作些參考,但如果一來就給學生講成套的概念、規律、理論是難以取得好的教學效果的。何況也沒有任何一套的裝飾藝術理論,可以完全概括所有裝飾藝術的多樣的、生動的表現形式。
“現代裝飾教學不是一種師長傳遞,教學的目的不是傳授固定的、穩定的、抽象的,一勞永逸的裝飾藝術和技術,而是通過列舉,分析不同的裝飾藝術的實踐事例,改變學生的思維,開闊眼界,激發學生作進一步的探尋和創造。”四川美院的朱小禾老師在他的裝飾藝術教學筆記上寫道:“什么是現代裝飾藝術,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只能列舉裝飾藝術的經驗事例,而不能用理論原理來回答……對任何理論和形式原理的懷疑、迷惘、困惑是有益的,這能使學生認識到,任何一種裝飾藝術理論方法都是個別的、局部的、暫時意義上的,這會使學生拋棄任何種類的教條主義,拋棄想獲取一勞永逸的、穩定的裝飾藝術知識和技藝術的不切實際的奢望。對學到穩定、普遍的裝飾藝術知識和技術的失望會造成一種壓力,這種壓力會形成積極性的源泉,會刺激學生去主動探尋、實驗裝飾藝術理念和技術。”可見,讓學生見到實踐事例是裝飾設計藝術教學的關鍵環節。
2.引導學生去關注身邊的裝飾藝術的實踐事例和現象世界,自己去發現感興趣的“話題”,進而學會去關注自己的生活,關注自己最感興趣的材料和表現技法,并試著努力去表達自己的這種關注。
幾乎所有的偉大的藝術作品的產生、所有偉大的創造,都是對現實的深切關注,對生活的真情體驗。即使是基礎教學,不應只是機械的、教條的。要教會學生關注現實生活、熱愛現實世界、體會現實情感,然后產生表現它們的愿望,通過不同的方式去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我們既不能在脫離現實生活場景、文化背景的情況下憑空想象,無病,也不能把已有的圖像符號任意切取、胡亂拼湊。
3.引導學生學會切實地、深入地關注現實生活的點點滴滴,試圖從現實生活中去挖掘“素材”,并選取自己最有效的表達方式。或許,這才是創造力培養的正確方式,我們的創造才會有永不枯竭的源泉;否則就是我們所看到的,就只有目前藝術與設計領域里的“Ctrl+C再Ctrl+V”的所謂創新。這樣的創新是沒有深度體驗和真實感受的,所以其作品也沒有多少力度來打動人。
有真正的題材來源,有自己感動的素材才有可能實現真正的創造。只有這樣的方式,才會培養出與時俱進的,真正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人才。這也是我們目前教學中所缺失的環節。
四、裝飾藝術設計教學實踐
(一) 關注
1.列舉分析實踐事例——被動關注
課程開始,應讓同學看很多的裝飾藝術作品,盡可能多的對學生進行實踐事例和現象世界的列舉和分析,這些事例與現象還可以是相互沖突的、對立的反例作品,以產生差異和沖突。當然,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把話題引到對現實的關注和聯系上。
2.尋找與發現——主動關注
在教學中,還要讓學生自己去尋找實踐事例,讓他們去找圖片資料和實物資料,深入學校附近的大型藝術廣場和較大規模的經營裝飾藝術品的商店,以及生活現實中,去尋找自己感興趣的裝飾藝術品和事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關注就能使他們帶著與以往不同的眼光和心態去看、去體會、去發現,這大大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他們必然以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審美取向主動去深入體會他們所看到的作品和事物。這個過程是為了實現學生們的被動關注向主動關注的轉變。
在實際教學實施過程中,學生們以極大的興趣和極高的熱情投入進去,從藝術作品到超市物品的包裝,從印刷品到服飾、時尚用品等都給予了全方位的關注,從題材到表現技法、材料特性等都有了深入的體會。這種關注是發現性的、深刻的,而且這種體會是個人的。至此,讓學生去完成了現實涉及的關注階段。這個階段又是主動的、自然而然的過程,他們同時自然地產生了想表達的種種沖動甚至渴望。
(二)表達
1.交流與對話——口頭并結合文字表達
接下來的課程,教師要和學生們一起完成。可以先組織一個交流活動,在活動中老師以對話者而不是教授者的身份與學生一起談及裝飾這一課程,因為有了早期的充分準備,不必擔心同學們沒有話說。每個人面對全班學生來談出自己的認識和下一步的打算。老師總是在其中不失時機地鼓勵著、引導著。把一些知識和評價及可行性加入進去,這樣就再一次地把第一階段的一些事例分析與學生自己的看法結合了起來。其實就在這時,學生們在自己談話過程中,表達就已經不知不覺開始了。這種表達盡管還沒有到具體的“作業”里,但這一過程是一種深入的思考,是表達的有效準備。為了達到先前定位的“現實涉及”,讓學生們對自己所處的文化環境和生存狀態給予關注,最后還要求學生就自己的關注和結合本課程的作業寫出“文案”。這樣,就由非正式的、隨意的口頭表達,轉到正式的、嚴格的、深入全面的文字表達,從而為自己的創作做好了準備。
2.試驗和實踐——裝飾的表達
讓學生在自己的“文案”基礎上進行創作嘗試,教師先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讓學生大膽試驗,尊重他們的選擇。因為已經有很多的經驗事例存在于他們的頭腦中,學生們的嘗試不會走得太遠。在此過程中,老師僅提出可能性建議和拿出相對類似的事例,進行針對性的分析。所以,學生們都以自己的關注和取向為出發點,以自己熟悉的材料技法為手段來完成自己的作品,可以是繪畫的,也可以是拼貼的,也可以是雕刻的等不同的樣式。這樣保證了學生作品樣式的豐富性,而這種豐富性是建立在個人體驗與個人能力的基礎上,所以這種表達既是真實的,又是可以實現的,而且還可以是深刻的。的確,這樣的教學是辛苦的,有一定的挑戰性。但是,學生是積極的、熱情的。對老師而言,學生的熱情反應肯定會調動教師的更大投入。
3.作品的展示與論文
作品完成后,給學生們做一個教學展覽,并要求學生用很簡短的文字點題,這樣既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同時也產生一定的壓力,這兩種因素都會促成學生去努力把自己的事做好,包括后期裝裱、展示效果的營造等。
最后還要要求學生寫出相關的論文,或者叫做心得體會,這樣學生就會再去看書,再去總結,從而把認識提升到一個理論的高度。
從整個課程所產生的效果和可以預見的影響來看,該課程的思考與實踐在理論上是合理的,在實踐上是可行的。從教學的過程與成果來看,總體上是較為成功和有效的,操作性也很強。這樣的教學會對學生的觀察方式、思維方式、技術手段等產生較直接的影響,對他們設計理念和表達能力的提升很有好處。
結語
關注與表達——裝飾藝術設計教學的現實涉及與延伸。
裝飾藝術設計不是對已有的裝飾元素進行仿制和再加工,教學也不是使學生在老師的強制下對已有視覺符號的被動模仿。那種“限制在先”的教學模式已然不適合現代思維。裝飾藝術的種種經驗事例其實已遠遠超越了具體的、所謂的藝術原理和裝飾理論。
把學生從對裝飾的“先期”認識拉回到現實之中,讓他們對自己熟悉的生活和最關心的事物投以深層關注與思考,以期有表達的渴望。
藝術性表達不只是變形,不只是對骨格、形式、構成等抽象的教條“美”的尋求,而是對生活所關注的自然而然。表達是自由的,發自內心的,才可能是真實的。對裝飾藝術制作程序的嚴格控制,對制作工藝的嚴格要求使之最大化地修正、完善自己的表達。對材料的敏感,對視覺質感的體現從而實現表達的豐富與準確。現代裝飾藝術只有具備實驗性、超前性的語言運作,才可能對安于慣常語言模式中的人們造成強大的刺激。實驗性、超前性,只有依賴后效的強度判定。
想法的實現是需要付出努力的。如何使裝飾藝術設計教學對以往超越,如何讓學生盡力去實現自己的想法,裝飾藝術設計教育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儒家美學;思想;價值
我國當代環境藝術設計想在世界上占有更高的地位,如我國的經濟發展一樣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就必須要有我國的藝術設計特色,而我國特色的核心之一就是儒家美學思想。儒家美學思想對藝術設計產生的影響,體現在人們對造物的價值觀念形成,使得造物成為中國倫理哲學的物化表現。誕生于封建社會的儒家思想,始終與我國社會共存共興。時至今日,沒有被時代淘汰,主要是其吸優吐劣的自我升級能力。深刻了解儒家美學思想對中國現當代環境藝術設計的影響,有助于我們更深層次、更全面的挖掘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的精華及其哲學根源,讓儒家美學思想更好的為當代代環境藝術設計服務。
一、設計理論價值
1、“仁”是基礎
儒家美學思想的核心是“仁”,實質是追求人與人之間和諧發展。現代社會,“仁”是在思想上積極催人向善的因素。當代環境藝術設計理念是以人為本,儒家思想中的“仁”和“愛人”就是以人為本的有力支撐。環境藝術設計的理念首先是在功能性、藝術性上要以人為基礎,要服務于人。反之,設計師也無從談起合理的設計理念。
2、“禮”是標準
儒家美學思想中的“禮”是維系封建社會秩序、共生和諧的道德規范與保障。“禮”的最終實質就是規矩、秩序和遵循的代名詞。在我國古代藝術設計的發展中,“禮”以固有的數字、顏色、紋理、式樣、陳設等形式展示在各個角落,維護著封建社會等級、秩序和宗法。“禮”作為當代環境藝術設計理念也有著不可或缺的位置。設計理念由過去服務于封建法統的角度,而演變為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通過設計中的材質、數理、裝飾樣式等元素,達到服務國家、服務社會的作用。
3、“天人合一”是設計理念
中國最為古老的哲學命題之一就是“天人合一”,它不是哪一個固有思想流派的專利,但卻是每一個思想流派不可回避理念。孔子提出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來論證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最為完善,最為科學、最為合理、最具智慧的中國哲學思想。追求環保理念是環境藝術設計必然遵循的理念,而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理念正是討論人與自然之間和諧關系,存在著對人本身和看待自然兩個方面的要求。
二、設計實踐價值
無論是中國古典風格、還是當代的新中式風格,都是利用中國元素中的圖騰、花紋、色彩、陳設等外觀裝飾形式來營造環境藝術設計的外觀表現。
1、“和”為貴
“和”字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中,“和”為貴是儒家美學思想最重要的核心理論之一,是中國最早形成的哲學思想,是中國文化的精髓,體現了儒家美學思想的平衡觀念和內斂性格。儒家思想看待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內容實質關系的基本觀點是世間萬物和諧共生。這一理念一直伴隨民族發展至今,一直全方位影響著社會。當代環境藝術設計應呈現出折中、平衡、內斂的主體趨勢,這一趨勢也應成為未來環境藝術設計的主流。
2、“天地人相參”
“天地人相參”集中表達了人與自然之間相處的觀念,體現了人類中心論的同時,倡導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尊重和應對態度。儒家美學思想中人化自然的理念在環境藝術設計中長期存在,不僅在過去有其輝煌的歷史,也會在未來散發出吸引人的光彩。當代環境藝術設計是建立在人生存活動的自然環境當中,應利用自然的同時順應自然規律,這以理念不論在當代還是未來,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3、“內圣外王”
儒家思想中的一個基本命題就是“內圣外王”,這是儒家思想中提倡強大自身,影響外界的方式,是對“修齊治平”思想的延伸和設想。然而在當代環境藝術設計中主要是指,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三、設計教育價值
孔子作為儒家思想的開源偉人,更是一個影響世界的教育祖師。所以儒家美學思想在中國從古至今的各個時期,對教育的影響根深蒂固。儒家思想在當代中國環境藝術設計教育中影響尤為重要。
1、克制“急功近利”
對環境藝術設計從業人員思想教育,應該符合儒家思想提出的“厚積薄發”的循序漸進理念,環境藝術設計的學習和實踐和其他科學一樣,不能速成與復制,需要腳踏實地,穩步前進。
2、消除“見利忘義”
儒家思想至高的道德、禮教、政權要求就是兩個字:“忠”和“義”。在商品社會中,環境藝術設計是通過創造科學、藝術、合理的環境,來獲得勞動報酬。這使得環境藝術設計人員在專業技術上應具備相應的高度,同時在職業操守上更要保持高要求。
3、塑造“職業精神”
儒家美學思想創造出中國的儒雅高尚“士”階層、日本的忠勇忍義“武士”階層、韓國的“賢人”階層。當代環境藝術設計人員教育中,儒家思想強調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在思想上要有獨立的人格、踏實的作風、誠信的態度和團隊的合作精神。
四、結論
儒家美學思想是我國歷史、民族心理的重要投影和重要潛流。在當代環境藝術設計中有著舉足輕重的現實意義,對未來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設計理念、設計風格、對外影響和傳播以及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等體現著不可替代的價值。
作者:顏文明 單位: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楊志剛和諧社會與構建現代禮儀之邦[C].見:朱貽庭主編.儒家文化與和諧社會,學林出版社,2005.
[2]姜林祥薛君度儒學與社會現代化[C].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
[3]湯常鳴儒家文化對我國當代環境藝術設計的三個價值[J]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
[4]梁思成建筑文萃[C].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5]李海清中國建筑現代轉型[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是一所教育部批準成立、由重慶市教委主管的公辦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學校始建于1954年,有南山、學府大道兩個校區。美術系位于學府大道校區,軌道交通、公交干道匯集于此,航空、水路、公運、鐵路等多種交通出行方式可供選擇。美術系現有教師45人,其中高級職稱25人、碩士及以上學歷學位24人,有重慶市名師1人、市優秀女園丁1人、市優秀教育管理工作者1人;同時,在四川美術學院、美國馬里蘭州大學以及法國、韓國等聘有客座教授。現開設有美術學、美術學(中國畫與數字藝術)、美術學(插畫與三維動畫)、公共藝術、視覺傳達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空間藝術)、視覺傳達設計(時尚藝術)、美術學(應用美術)、藝術設計等專業及方向,現有在校學生1472人(其中,先后赴韓國交換學習學生22人,赴中國臺灣交換學習學生4人)。
美術系專業教育教學設施設備充裕,師資力量雄厚。有專業教學場地面積15400平方米、實驗實訓室近2000平方米;有專業圖書、畫冊、期刊、光盤和軟件共計4000余冊(件);有校外實訓、實習、就業基地30余個;現有市(校)級教學團隊共5個、精品課程共6門,承擔了教改項目共25項,獲教學成果獎共11項;有學術研究、科研創新團隊共2個,承擔了市(校)級科研項目共近50項;教師的作品和論文參加市級以上展覽和公開發表近700幅(篇),獲省(部)級及以上獎勵近100項,教學論文等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20余項;教師申請國家專利10余項,主編(著)教材、作品專著60本(部),其中《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叢書》被全國20余所高校選用,共出版10萬余冊。
美術系學生作品在眾多省(部)級及以上專業競賽活動中屢獲佳績。學生參加教育部“全國大學生藝術作品展演”、“優秀畢業設計作品展”、“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節”、“中國環境藝術設計學年獎”、“中國美協‘未來之星’大獎賽”、“重慶•長江杯國際工業設計大賽”、“重慶•中國西部工業設計明日之星作品大賽”等賽事,獲獎共近60項、省(部)級獎200余項;同時,美術系每年都要舉辦“學生作品年度展”、“畢業作品展”、“學生社團作品展”等專業賽事,并組織學生參加重慶市高校服裝專業優秀畢業作品聯合展演活動,中央二臺、人民網、中國教育網、搜狐網、新浪網、鳳凰網、重慶電視臺、《重慶日報》等幾十家主流媒體先后進行了報道。
美術系學生工作以“抓常規、濃學風、重規范、強素質、促就業、創品牌”為主線開展工作。一方面,積極圍繞專業教學,著力培養學生專業思想和藝術素養,提升學生專業水平,夯實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正確引導學生爭做有孝道、有理想、有理論、有理念、有理智的美術學子,促進學生情商培養和提升,拓展學生綜合素質,打造學生就業綜合競爭力。相當部分畢業生已成為廣告公司、室內裝飾公司的設計總監、項目經理和業務骨干,有的成為了基礎教育行業專家并多次在全國和市級美術教學競賽中獲獎。近幾年來,先后有數十名學生考取中國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重慶大學、西南大學等高校的碩士研究生。
二、2016年擬招生專業介紹
公共藝術 [本科 非師范]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藝術設計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公共藝術設計的基本方法和實踐技能,能對室內外空間進行裝飾藝術設計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主干課程:造型基礎、設計色彩、構成基礎、建筑基礎、數碼圖形處理(3dsmax、cad、photoshop)建筑制圖與測繪、手繪效果圖技法表現、工程概預算、工程材料與工藝、公共空間藝術設計、公共設施設計、餐飲空間設計、陳設設計、展示空間設計、住宅空間設計、公共景觀設計、辦公空間設計、裝飾雕塑、3d場景漫游、設計概論等。
就業崗位:畢業生可到建筑和規劃部門、各類設計院所、專業設計機構等從事公共空間、商業空間、住宅空間以及園林景觀等設計工作,也能從事相關領域的施工管理工作。
美術學[本科 非師范]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美術學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藝術創作和美術教育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主干課程: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藝術概論、透視與解剖學、素描人物、色彩人物、色彩風景、雕塑、傳統油畫語言、油畫風景、素描人體、油畫人體、具象寫實繪畫語言、表現主義繪畫語言、超現實主義繪畫語言、照相寫實繪畫語言、綜合材料、綜合創意、當代藝術思潮、工筆花鳥、工筆人物、寫意花鳥、寫意山水、中國古代造型藝術考察等。選修教師教育方向課程:中小學美術教學論、課堂教學技能、美術教師公招應試技巧等。
就業崗位:畢業生能夠從事美術創作、美術教育、美術編輯、藝術機構管理,以及美術宣傳和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的開發等工作。
視覺傳達設計[本科 非師范]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視覺傳達設計的基本方法和實踐技能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主干課程:造型基礎、設計色彩、設計構成、電腦輔助設計、圖形創意、版式設計、商業攝影、插畫設計、網頁與界面設計、標志設計、VI設計、包裝設計、平面廣告設計、影視動態廣告設計、型錄設計、書籍設計、文化海報設計、設計概論、世界平面設計史等。
就業崗位:畢業生能夠從事廣告策劃與設計、印刷品設計、包裝設計、企業形象設計、商場商品陳列設計、網頁及新媒體設計、商業攝影及設計管理等工作。
視覺傳達設計(時尚藝術)[本科 非師范]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視覺傳達設計(時尚藝術設計方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服裝與服飾設計的基本方法和實踐技能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主干課程:造型基礎、設計色彩、設計構成、計算機輔助設計、服裝工藝、服裝效果圖表現技法、服裝設計思維訓練、成衣設計、立體裁剪、服裝材料與面料再造、創意服裝設計、時尚攝影、針織裝設計、化妝造型、服裝展示設計、平面紙樣結構、服飾配件設計與制作、服裝設計概論等。
就業崗位:畢業生具備設計造型能力、市場分析能力、組織與協調能力,能夠適應服裝服飾藝術設計行業發展的需要,從事服裝、服飾品的設計、制作和營銷等工作,也能在相關時尚設計領域從事設計、制作與管理等工作。
三、2016年錄取規則
1.考生體檢必須符合教育部、衛生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制定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的規定。
2.重慶市考生認可重慶市統考成績,其它省(自治區)考生認可我校組織的美術專業校考成績。
3.按綜合成績(綜合成績=文化成績÷文化成績總分×30+專業成績÷專業成績總分×70)排序,德智體美全面衡量,擇優錄取。
四、2016年招生計劃(暫定)
專業名稱
重慶
三校生
美術本科(非師范)招生計劃
備注
重慶
江西
山東
陜西
山西
福建
廣西
美術學
37
8-10
大一下期末可申請轉專業;重慶三校生限招服裝設計與工藝類專業。
視覺傳達設計
80
10-15
15-20
7-10
15-20
8-10
公共藝術
81
10-15
15-20
15-20
7-10
7-10
視覺傳達設計
(時尚藝術)
10
27
8-10
論文摘要:在藝術設計專業的頓城中傳統圖案藝術的基拙作用不容忽視。中國傳統圖生藝術作為民族文化的瑰寶,是當代藝術設計的重要元素之一。本文闡述了傳統圖案藝術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的基拙作用,旨在于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推動現代藝術設計教育創新。
在人類踏入21世紀的今天,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我們已步人一個全新的知識經濟時代。人們生活方式不斷地改變,觀念在不斷地更新,特別是市場經濟給我們帶來的沖擊和激烈競爭,使藝術設計行業不斷面臨新的挑戰,同時也迎來了新的機遇。社會對藝術設計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并對該領域人才的綜合業務素質提出了新的標準和更高的要求。
20世紀的歷史告訴我們,經濟發達國家的藝術設計水平都非常發達,反之亦然。本世紀造型藝術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各藝術門類之間逐漸滲透、互相融合,呈現多元化、綜合性的發展趨勢。其影響是多方面的反映在創作觀念上,傳統與現代審美意識的互通共融;在表現形式上,抽象與具象并舉;在技法和材料上,多樣選擇與綜合性運用共存等等。這一切都極大地開拓了藝術設計在思維意境和表現形式上的新領域,它為藝術設計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外部條件,也對藝術設計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要具備多方面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創新意識,圖案的創意設計也是藝術設計師必須具備的墓本能力。
狹義而言,圖案僅指器物、織物上的紋樣和色彩。廣義而言,圖案是實用美術、裝飾美術、建筑美術、工業美術等方面關于形式、色彩、結構的預想設計是在工藝、材料、用途、經濟、美觀、牢固等條件制約下制成圖樣、模型、裝飾紋樣等方案的通稱。圖案從外形上分,有平面圖案和立體圖案;從用途仁分,可分為實用圖案和觀賞圖案;從理論研究和實踐角度上分,可分為基礎圖案和應用圖案;從藝術語言和風格上分,可分為中國傳統圖案、外國圖案等。圖案的形象是一種藝術形象,它不是客觀事物的簡單復制,而是根據作者的不同目的對事物的原型進行藝術加工或者對非具體形象進行藝術創造的結果。
一、傳統圈案藝術是設計專業教學的荃礎
目前,世界各地不同地區,不同文化的民族,都在強調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風格,即便是那些標準化批量化生產的工業產品。人們也在尋找一種屬于自己文化的語言,親切熟悉的造型,更何況其帶有裝飾性的圖案形式。藝術設計師只有深刻了解和掌握中華民族傳統圖案的造型規律、構圖規律、色彩規律、寓意手法等,才能設計出具有民族性、時代性、創新性的作品來。
藝術設計教學中,基礎課程與專業設計并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藝術設計教學質量的提高離不開基礎課教學的充分落實。藝術設計專業的圖案課,是基礎教學的一部分也是平面圖形設計的基礎。圖案課教學要便學生了解和掌握圖案形式美的規律、圖案造型的途徑與方法以及圖案的設計與創意。而要解決好上述問題,就必須從學習傳統圖案人手。對于傳統圖案教學。每個教師都深表贊同,但是,學生卻不能理解。有些學生認為。了解傳統圖案在每一個朝代最有特色的紋樣,在平面設計中很少專門用到。面對這種急于求成的思想,教師一定要讓學生了解四年的學習目的不是僅僅能接幾個活的急功近利的人,而是要成為一個素質全面的藝術設計人才。
二、傳統圖案的藝術魅力對藝術設計的影響
中國傳統圖案藝術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形式多樣,內涵豐富,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在改革開放的經濟浪潮中傳統圖案以其不朽的民族特色與藝術魅力,裝點新時代展現時代精神、時代風采。
時代需要傳統圖案藝術,傳統圖案藝術在時代的進步中發展。當代企業形象、商標、品牌、廣告、電視、報刊、室內裝飾、博物展館、仿古工藝品、服飾、民間剪紙等,都有傳統圖案的光彩,包括圖案、紋飾、構圖法則、古樸的風格及思想內涵等。有的企業以龍鳳圖案為品牌形象,以示信譽、產品質量,以及中華民族的品牌特色,以便開拓國際市場。人類已經跨人21世紀,在上海舉行的亞太地區國家首腦會議上,與會的各國元首身著中式福壽圖案服裝,令世界為之矚目,引導了中式傳統福壽圖案服裝的新潮流。
中國傳統圖案有著悠久的歷史。自6,7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以來,無論在器物造型上,還是裝飾紋樣方面,都呈現多樣的風格無論在運用圖案語言方面還是在表.情達意寓意方面,都具有明顯的特點。學習傳統圖案,首先應了解中國傳統圖案在不同時期的不同造型風格、不同的構圖形式、不同的色彩風格及寓意手法。如原始社會早期的彩陶,裝飾圖案豐富多彩,變化無窮。以幾何紋樣為主體,也有實體形如魚、蛙、舞蹈的人等。這些圖案造型簡煉、變化幅度大。在構圖上已能作對稱、連續的配置,具有強烈的節奏感。常使用紅、黑、白、橙黃、橙紅、揭黑等色彩,具有質樸的藝術風格。
三、傳統圖案設計法則在藝術設計中的使用價值
圖案作品是通過設計過程完成的.而設計過程則必須運用設計法則。中國傳統圖案藝術博大精深,蘊含著完備的圖案設計法則。這些設計法則足以使中國圖案設計事業走進新時代、走向更輝煌。其中形式美的法則有:變化與統一,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比例與尺度等;構圖法則有:太極圖形,“羅形,“米”字格,九宮格等。現代西方構成法則的同構變異,元素替代設計法則,在中國古代圖案中,都能找到類似這些法則設計的作品。如:龍、玄武、翼馬、伏羲〔人首蛇身)等圖形。這些法則運用于教學作中,提高了民族的藝術審美能力,培養了高素質的藝術設計人才。不可否認,學習圖案可以解決平面造型問題.這一點與現在基礎教學中所看中的平面構成有相似之處,但是傳統圖案的構成法則以及九宮格的布局等等規律是平面構成所代替不了的。特別是在學習傳統圖案還必須將一定時期的圖案放到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去加以理解,把握不同時代圖案風格氣韻,這種感性的理解是平面構成的理性訓練所不能代替的。最重要的是能夠讓學生通過傳統圖案的用線、布局、色彩等角度去把握不同時代的圖案風格特征,并在理解的基礎上將其靈活運用于現代設計。以前對傳統圖案的學習是通過大量的圖案臨摹來增加對圖案理解的。誠然,臨幕是學習傳統圖案的一套有效而扎實的方法,老一輩的圖案學家都是從這條路走過來的,實踐證明這也是學習傳統圖案必不可少的方法但是也應看到由于目前課時的變化以及學生心態的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在三、四周的時間里用臨摹的方法讓學生理解不同的傳統圖案成為不現實的事。大量枯燥的臨摹只會讓學生對傳統圖案的學習產生反感,而手頭功夫的練習不如放在工筆白描課上解決在上傳統圖案課時應把重點放在對傳統圖案造型、風格的整體把握上洲一通過一定量的臨摹切實感受古人在圖案的用線、用色、骨格、布局等方面的獨到匠心
四、傳統圖案的寓意美與現代藝術設計創意的融合
中國圖案中的寓意美根深蒂固、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在彩陶上創造了成千上萬的圖萊意境,象從一條魚形變化出抽象的三角形、曲線、直線、點線面組成的圖案,在今天看來,依然是新鮮的構圖。意境的美在中國圖案的設計上,經常作為一個藝術主題。象陶瓷中的雨過天晴釉、界紅、美人醉、雨點釉等。如楚、漢漆器上的云氣、庭園布置中的層云疊彩的假山等的意境.是虛中見實。沒有形象。或者是形象捉摸不定,這樣的手法能引起許多聯想。如:松竹梅圖案會聯想到歲寒三友”的忠誠友愛。如:太極圖形中設計了一對蝴蝶馬七就會聯想到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喜相逢”悲歡離合的意境等。
中華民族以舊歷年為最隆重的節日,張燈結彩,舞獅舞龍,貼對聯、窗花、年畫、門神等,無不以傳統圖案表達人們驅除災害、邪惡,追求吉祥、平安、幸福等美好愿望。在人們的心中,有了門神就不會受邪惡的侵害;有了“壽桃仙鶴”就會健康長壽。這些圖案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古代人與現代人是相通的,因為他們表達了人類自身最根本的需求。因此可以看出傳統圖案本身包含的思想.在節日喜慶活動中的使用價值。它極大地滿足、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其次,是傳統圖案思想內涵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傳統圖案通過節日喜慶活動在人們心中產生的吉祥、平安、幸福、歡樂的生活氣氛,從而產生要求國泰民安的全民社會思想意識。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是在和平年代還是戰爭年代,這種思想意識無疑都是社會安定的思想基礎。
中國圖案的寓意美,真正體現出r設計者的思想,是代表了作者的藝術修養和文化內涵,并且通過圖案,把信息傳遞給廣大民眾。它的美不是視覺的美所能概括的,而是一種廣闊的、崇高的精神境界.是起到了一種共鳴作用的心靈感應。因此,在圖案課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將傳統圖案寓意美的表現手法,融入到現代藝術設計之中。這樣才能設計出即有傳統文化特色,又富有時代活力,形成中國圖案藝術的主流作品。
五、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實理現代藝術設計教育創新
關鍵詞:人文語境;環境設計;教學模式
上個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和國民經濟的發展,環境設計(原稱為環境藝術設計)在此背景下煥發了新的生命。據不完全統計,至2016年底,含民辦高校在內,全國1100余所院校都有或大或小的環境設計類專業,在校生90多萬人。然而,對于其本身建校時間短的本世紀初新成立的藝術類本科院校,鑒于當前我國藝術與設計教育的全面發展的需求,及這些學校本身淺薄的人文底蘊,在專業課程教與授的同時,人文素質教育仍然是一個十分重要且很關鍵性的問題。結合環境設計專業自身的特點,在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中設置了一系列具有地域人文標簽的課程,采用目標指向明確的模塊化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是非常必要的。
一、在環境設計專業中建立人文課程模塊教學的意義及定位
目前很多高校的環境設計專業,特別是地方性的強調培養以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二本院校,專業培養目標基本上都是適應我國社會生義經濟建設的發展需要,在系統掌握環境藝術設計與創作方面所必須具備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基礎上,具備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和較強的創新意識及設計實踐能力,能在環境藝術設計機構從事公共建筑室內空間設計、居住空間設計、城市環境景觀與社區環境景觀設計,并具備項目策劃與經營管理工作能力的環境藝術高級應用型人才。從這個定位和需求上看,環境設計專業與眾多的設計專業學科一樣,作為大學教育的一門專業,同時又具備一定的穩定性,因此它的定位、方向、特點、優勢、瓶頸、盲區、作為和理由,是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在不斷界定中思索和尋求問題,梳理關系后不斷調整的結果。正是基于此,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制定一個相對實用的教學模塊,同時使其具備一定的“可成長”性,這將為學校向市場提供合格的設計人才提供必要的保證。近幾年來,筆者在與很多沿海一線城市及內地二三線城市的專業環境設計裝飾公司及企業的校企合作互訪交流中,總能聽到一些對于現在專業畢業生的畢業現狀的話語,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90后的學生,個性表現中的獨立及自主性強,但專業綜合素質較弱,這里說到的專業綜合素質,其中就包括了個人的人文修養。而畢業生在畢業之季面對社會這個大職場,公司及企業在選擇人才的前期考核上崗培訓中,也會就此選擇出真正符合公司及企業文化發展需求的人才。由此可見,真正培養一個合格的專業應用型人才,除了在專業技能上要有所高要求,還應在環境設計專業課程中系統建立人文課程模塊來進行教學,與需要掌握的專業實踐技能形成互相滲透、相互影響,綜上所述就是其意義所在。人文課程模塊在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課程中的定位。改革開放的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在當今國際中的地位也有了顯著提升,在這樣一個轉型階段,用一種學術性的批判態度來看事物的發展是極為重要的。當我們具備這樣一種心態的時候,改變、調整和完善已有的教學模式,就變成了一種自信的外在表象了。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湖南本地高校的環境藝術專業該如何發展呢?湖南為中南五省之一,有著豐富的地理資源,歷史造就了這個地區充沛的人文與地理資源,這也正是立足本土進行發展的良好基礎。在這樣一個背景之下,如何使得環境設計的形態與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協調,同時又不失去本地區的地域文化特色,正是我們進行教學改革的重要目的。
二、地方藝術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文課程模塊教學的“學”與“教”的探索
1.環境設計專業人文課程模塊教學的設置探索。針對環境設計專業的具體情況,需建立一個環境設計專業人文模塊教學新模式,配合大學在讀的四年時間,該模塊綁定目前專業課程教學的六大部分,每個部分都是在完善其專業知識結構,同時細化每不同課程之間的關聯性。具體綁定的六大模塊分別如下:(1)在公共必修課模塊中,在入學的第一學年,就應該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這門課程中,有對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做要求。其次,在后續的培養計劃中,還應依次開設中國文化概論及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等相關課程,進一步強化其人文意識。(2)在接下來的造型基礎模塊中,設計素描與設計色彩的課程大綱設置中,要凸顯民族尤其是地方文化的造型特色,總結并提煉出地區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進行介紹與課程練習。(3)專業通識必修課程模塊中的藝術設計理論基礎和中外工藝美術史,要結合地區文化及內涵特點進行講授,在進行多方位的藝術觀點介紹的同時,條件成熟的地方性高校,建議學生結合理論知識,體驗式地參加課外相關人文活動來完成課程的學習。(4)設計基礎模塊中的設計基礎(1)、(2)、(3)。主要是強調在“基本技能”之下的“環境與構成基礎”和“環境與裝飾造型基礎”兩個知識點,可以在強調環境設計專業特色范圍內的構成及裝飾特點的同時,讓學生適當了解民族民間環境設計造型技法的基礎知識,這樣可與傳統課程教學方法拉開距離。(5)在整個模塊教學的核心部分專業設計模塊中,教學重心可適當結合對于地區民族文化價值的研究,尤其是地方名族的建筑及環境設計特點,來進行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如民族民居的研究與改造、民族文化的二次提升等課題進行研究與設計,在了解地區民族文化的基礎之上,進行環境設計的保護與創新。(6)畢業設計模塊。主要由畢業設計、畢業論文兩部分組成。畢業論文必須結合畢業設計進行研究,畢業設計要求對具體一個民族地區進行全方位的調查研究,深入實地,開展調查研究,并與當地政府形成合作關系,進行環境問題的梳理與解答,解決當地在發展過程中碰到的具體問題。相信在這樣一個個的學習和探討方案及項目設計的過程中,能潛移默化地將人文精神貫徹到每一位學生的思想當中。2.人文標簽的模塊化課程教學效果分析。作為藝術類院校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可通過四年的模塊化教學及藝術實踐,在必修課程教學安排外,將一些專業選修課程安排到學生的學習中去,如陶藝課、花藝與茶藝、藝術品鑒賞、室內風水學、中國畫基礎等,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藝術修養的同時彰顯人文內涵的教學特色。在人文課程模塊教學中,隨著學生專業學習逐漸深入,每個學期“大作業”與各科的“小作業”的關系逐步加強,設計深度也隨之逐步深入,同時,結合地區的民族特色,各個專業教師在課程設置中都應將地區化和民族化作為重要的課程設置考慮因素,在“大作業”設置中充分加入這些因素,從而逐漸形成各個學期科目圍繞核心科目展開的局面。人文模塊教學課程的建立,使得專業課程的設置更加有機相連,同時可使培養的應用型人才更加適應其未來發展和滿足未來需求。特別對于藝術與設計類院校,推動其新時期大學生人文素質再教育,不僅關乎文化理想、民族精神,以及社會信仰等,同時也是關系到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偉大工程。進一步提升當代高校藝術與設計學生人文素質整體水平,是時展所需,國家和民族希望所在,故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李遠林.從藝術設計作品現狀談當代高校素質教育改革境況[J].美術教育研究,2014,(11).
[2]陳良紅、朱嵐、李昶.新時期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途徑的探索[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3,(9).
[3]趙環.新時期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3,(11).
[4]張道一.張道一論民藝[M].山東:山東民美術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