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德育答辯論文

德育答辯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23 15:15: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德育答辯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德育答辯論文

篇(1)

關鍵詞:立德樹人;德育答辯制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000X(2017)07-0170-02

黨的十報告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如何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的根本任務,呈現德育教育具體化、有形化,這是擺在高校育人工作面前的命題,這就要求高校育人工作既要遵循教育規律,服務于學生的成長成才,又必須通過路徑創新,在方法、內容、形式上下功夫,不斷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云南中醫學院將德育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從2013屆本科畢業生起,推行德育答辯制度。為什么要在畢業生中推行德育答辯制度呢?基于云南中醫學院對300多家用人單位的調查顯示,用人單位在選用畢業生時,錄用原則排在前列的是“思想品德”。然而,學校的“思想品德”教育還有許多不足,存在教師難教,學生厭學,形式單一、方法簡單、目標空泛等問題。推行德育答辯制度,為創新德育評價形式提供了一個平臺,畢業生通過德育答辯的形式,梳理、總結、匯報、提交大學以來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完成情況,獲得學分,原則上德育答辯不通過者不準予畢業。

一、德育答辯的基本概念

德育答辯制度是構建大學生德育工作體系的重要載體。德育答辯是將“立德樹人、以德為先、全面發展”的德育方針貫穿始終的主要體現,是畢業生通過梳理專業學習、身心成長、思想意識、價值取向、社會責任等方面的收獲、得失及感悟,在總結中反思與成長,是對學校德育實施效果的全面檢驗,是畢業生德育評價體系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二、推行德育答辯制度的現實意義

(一)推行德育答辯制度是實施“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有效創新

黨的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推行德育答辯制度是踐行立德樹人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方法和新途徑,具有建設性和探索性的意義。

(二)推行德育答辯制度是凸顯“全過程全方位全員”德育實踐的重要舉措

為保證質量,學校規定每個畢業生都要有教師指導,每位教師指導的學生不超過8人,參與德育答辯工作的不僅有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還有校院領導、專業課教師、機關工作人員,從2013年至2016年,云南中醫學院德育答辯指導教師已占全校教職工總數的45%,這樣的全員參與,大大提高了工作開展的有效性。

(三)推行德育答辯制度是深化高校德育工作的具體體現

德育答辯工作制度化、規范化,是實現德育教育有形化、可視化的具體體現,是加強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

德育答辯要求學生按照相關規定格式,將自己在大學期間所接受的專業學習、思想道德、身心成長等教育效果進行全面系統的回顧總結,形成德育論文,并以班級為單位用答辯的形式進行陳述,同時接受提問并作回答,由答辯評審委員會綜合其平時表現,就其德育表現做出評價。畢業生通過德育答辯這個平臺,可以多角度審視自我,總結成敗得失,為走好新的人生征途、開創美好未來奠定基礎。

三、德育答辯制度開展的基本做法和經驗

(一)領導重視,保障到位

學校黨政把開展畢業生德育答辯工作作為檢驗全校“立德樹人”成效的重要手段,專題研究制訂實施方案,同時還制訂了《德育答辯規程》、《德育答辯論文撰寫規范》、《德育答辯成績評分細則》等相關配套文件,為開展德育答辯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校院兩級在工作中,領導重視到位、思想認識到位、宣傳動員到位、措施落實到位、協調配合到位。均成立“畢業生德育答辯指導委員會”,職責明確,責任到人,負責協調指導和具體工作。學校安排專項經費予以條件保障。

(二)精心組織,全員參與

整個答辯共分為宣傳動員、論文撰寫、交流答辯、總結整理四個階段,每一個階段均明確提出時間節點要求,校領導多次到二級學院檢查指導,了解工作進展情況,確保了答辯工作順利進行。學校制定了德育論文開題報告提綱、德育論文撰寫規范、德育答辯鑒定表、互評表等,為規范德育答辯工作提供了明確的依據。

(三)過程管理,嚴格要求。

1.嚴格遴選指導教師

德育論文指導教師按照專業論文基本要求,師生雙向選擇確定。教師與學生深入交換意見后確定題目,指導開題撰寫,及時審讀評閱。不少指導教師與學生多次面對面交談,或在網絡上保持密切交流,幫助畢業生正確認識自我、全面總結得失。

2.嚴把論文質量關

要求德育論文力求用準確精練的語言,通過自我總結、交流、答辯等互動過程,促使學生對自己大學生活進行全面的梳理與反思,總結經驗與體會,分析成功與失敗,剖析優點與不足,許多學生還為自己制定了短期或中長期的生涯規劃和努力方向,進一步理解的人生意義和價值。為端正學風,明確要求論文務必本人原創,抄襲者一經發現按不合格處理。

3.強調正面引導

在論文答辯過程中明確規定對每名畢業生的德育總結陳述和答辯中存在的偏頗問題,專家必須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的基本要求,及時糾正,以理服人,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認識。

4.注重總結,典型示范

推薦“優秀德育論文”印刷成冊,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作為學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鮮活教材。

(四)創新舉措,成效顯著

推行本科畢業生德育答辯制度,可真實檢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評價方法和手段,有力推進了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構建,充實了畢業教育內容,對畢業生實現成才夢想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德育答辯制度的創新舉措,引起主管部門、兄弟院校、社會輿論的良好反響。應邀出席學校德育答辯工作總結匯報會的省委高校工委領導在現場點評時指出,“德育答辯給同學們的人生留下了一個很深的記憶,給他們注入了人生放飛理想與希望的動力。通過這樣一個答辯過程,開啟同學們的心智,傳承醫術,鍛造品德,同時也讓我們得到一次人生境界的再提升,受益匪淺。更重要的是成為當前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種有益探索,應積極倡導和推廣”。新華網、鳳凰網、云南日報等多家媒體及新華社云南分社分別報道了云南中醫學院的德育答辯工作。

四、完善德育答辯制度的思考

德育答辯制度的推行應重在過程,應貫穿大學四年、五年的學習生活中去,使其延伸至各年級的學生中,大學一年級進行德育論文選題開題、大二大三進行德育實踐回顧、畢業班進行德育答辯。通過對低年級學生參與到德育答辯工作的調查得知,許多學生通過學長、學姐的感悟,清楚了該如何規劃自己的大學時光,明白了該如何度過自己的青春年華,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對教師來說,學生在德育答辯過程中的自我剖析,是通過其他渠道很難了解到的,特別是為輔導員搭建了一個重要的工作平臺,大一的選題開題、大二大三的實踐回顧、畢業時德育答辯,能全方位的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是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

推行德育答辯制度,凸顯“全過程、全方位、全員”德育的有效性。首先必須融合入學教育、日常教育和畢業教育“首尾相連”的全程化,將德育答辯制度貫穿學生教育的始終,最終形成全過程德育教育常態化。其次,適應教育環境不斷變化的新常態,積極探索推行德育答辯制度的理論和實踐,進一步把德育答辯制度的推行作為加強學風、教風、校風建設的重要手段。

推行德育答辯制度不是一個簡單的活動,也不是一個單一的設計,而是著眼于大學生德育工作體系的整體構建,是“立德樹人”教育的根本任務落小落細落實的重要舉措。相信在各方院校的共同努力下,德育答辯制度會日臻完善,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何獨明,李景國.論德育答辯體系的建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6):101-102. 

[2]張海燕,饒亞林.德育答辯——創新大學生德育評價的新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14,16:134-136. 

[3]張立忠.德育答辯:構建大學生德育評價體系的重要平臺,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J].2011,4:59-61. 

篇(2)

1挖掘典型生活素材,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德育要真正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教師必須要在挖掘素材上下工夫,讓學生感受到德育就存在于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同時能夠學以致用。課本上的一些道理學生聽起來往往覺得比較抽象、空泛,從而失去學習興趣,那么教師在講課時就要時常引用鮮活的實例,調動學生的興趣,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在選取素材時要精心篩選,不能隨便撿幾個敷衍了事。很陳舊的例子難以反映鮮活的現實生活,對闡述、理解理論毫無幫助,也很難讓學生產生認同感、信服感。我們要找那些典型的、真實的、與學生生活聯系比較密切的事例,同時也可以讓學生用所學理論從他們的現實生活中找案例在課堂上闡述、討論,這樣學生的興致就會提高,教學能夠有效進行。如我在講職業道德的基本規范時,引入近期發生的多起幼兒園教師嚴重疏忽而致學生死亡的事例,學生聽得很投入,并且深感震驚,他們對這些身邊的事例討論得很深入,對職業道德的基本規范的重要性有了真實的認識,接受職業道德的基本規范水到渠成。在講到價格變動的影響時,我采用了提出問題、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模擬市場的教學模式,以商場的服裝隨著季節不同價格的變化、當地的液化石油氣的價格變化、空調的價格不斷調整與生產關系等為例創設問題情境,材料源于生活,貼近學生,并且體現地方特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積極參與模擬情景游戲,寓教于樂,教學效果得到了保證。

2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實現主動學習

連續三年新生開學時的問卷調查發現:學生最喜歡的課堂教學方式是:“能引發較多的討論交流,有較多的實踐機會”;對以往德育課學習的評價是:“最不喜歡”、“實用性最差”“、內容偏多”等。這就給了我們啟示:只有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地發展,才能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在教學中,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角,而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組織者和合作者。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讓學生積極參與,自主發言,自主探索,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當然,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會出現過分強調趣味或半途而廢等不利因素,老師應及時調控和引導,自主不是放任自流。教師還要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將掌握的學習方法運用于學習實踐中,學習效率會顯著提高。例如在講述“把握現實機遇,發展職業生涯”時,我讓學生分組收集比爾蓋茨各個年齡階段的素材,參考已學習過的理論知識,如職業生涯的特點、職業理想的作用、職業生涯發展要從所學專業起步,立足本人實際,發展職業生涯等,分組討論比爾蓋茨各個階段的特色,教師關注每個小組討論的動態,發現問題及時引導,最后各小組匯報成果,學生認識到取得成功的人是那些努力尋找機會的人,如果找不到機會,他們就去創造機會的道理,同時也意識到機會往往留給有準備的人,自己應該為將來打好基礎,做好準備。這樣的教學效果比教師講述、學生被動接受要好得多。

3轉變課堂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參與程度

傳統的側重于理論教學的教學方式明顯不適合中職學生,教師應該想辦法讓課堂“活”起來。在教學中我發現“小課堂、大社會”的實踐課比較受學生歡迎,實踐課主要是通過學生參與具體的實踐活動實現對知識的理解和消化,將理論學習和實踐相結合,達到既鞏固理論知識又提高綜合能力的目的。實踐課的具體活動形式多種多樣,比如主題辯論、模擬法庭、職業生涯設計、社會調查、志愿者行動等等。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會拉近他們和德育的實際距離,學生不再覺得德育課是空洞的高高在上的,實踐出真知,實踐教學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實踐課既要重內容又要重形式,既要重過程也要重結果。例如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一內容比較抽象,靠老師灌輸式的說教效果肯定很差。于是我就組織一場辯論,先確定辯題,明確正、反方觀點。學生查找資料,明確辯論的規則,然后自由分成正方反方,推薦辯手,圍繞本方觀點尋找材料。學生的一系列準備及時告知教師,教師予以必要的指導。在自由熱烈的辯論中,學生以自己認為有人生價值的人物作為材料證明本方觀點,感悟到“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最后教師就整個過程做出點評,肯定學生的表現,指出學生在準備、辯論中存在的問題,教學目的水到渠成。通過辯論學生對知識有了深刻全面的認識,學會多角度思考問題,同時自信、口才、膽識和個性得到訓練和培養,綜合能力得到提高。德育實踐也可以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如職業道德與法律課主要是對學生進行以憲法、民法和刑法為基礎,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教育。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去法庭旁聽相關案件的庭審過程,采訪庭審法官和有關當事人,這對幫助學生消化、理解法律條文非常有益,活動結束后,教師要對實踐的結果檢查和評估,及時

總結經驗和教訓。 4建立有效評價體系,面向全體學生

改進德育課的考評方法也可以促進德育課教學實效性的提高。單一的以考試成績為唯一標準的教學評價方式,忽視了學生在個性和潛能上的差異,容易傷害部分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構建科學的考評方式顯得尤為重要。建立有效的評價體系,既能增進德育課的教學效果,又能達到德育課程服務于學校整體德育工作的要求。有效評價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評價形式多樣化。在傳統的閉卷考試和筆試的基礎上,可以大膽嘗試開卷考試和閉卷相結合,引導學生寫小論文、調查報告等,讓學生走出課堂,用生活中的實例去印證教學內容,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除此以外我們還可以采用口試、答辯等多種考核方法考查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接受、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主體不僅僅是德育課老師、班主任,還包括學生自己。通過學生自主評價、小組或班級的集體評價,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在評價中的作用,班主任的參與也是德育課評價主體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主要針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意識進行評定。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可以體現考核的全方位、統一性、獨立性與協調性相結合的原則。

(3)評價范圍廣泛化。德育的評價范圍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還可以滲透到學生所有的德育范圍,通過對學生知識、情感、意識、信念、行為等多方面的評價,實現從課堂內到課堂外,從知識到行為,從行為到情感,從情感到心理,從心理到意志的綜合評定。實踐證明,學生在不同形式的評價中獲得一定程度的肯定,形成良性循環,對于教學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篇(3)

【論文摘要】在提倡打造高校校園文化品牌建設的今天,許多高職類院校也打出具有職業特色的校園文化,然而在校園文化中現實主義、功利主義日趨抬頭的情況下,人文精神卻日漸式微。通過強調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將人文精神通過校園文化活動方式滲入,運用創新的人才培養方式,從而建設校園德育氛圍,加強學風建設,營造良好的校園軟環境。

1人文精神的內涵

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是一種實踐精神,人文教育的特點在內化。如果說文化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獨特的方式,其基本功能在于引導人與塑造人,那么高校校園文化的意義在于把具有灌輸性特征的教育轉化為教育目標明確的校園氛圍,通過文化的熏陶,使人文知識轉化為受教育者一種內在的人文精神。與第一課堂的文化素質教育不同的是,校園文化要求把施力點放置于如何促進知識內化的環節,并強調文化知識轉化為自身內在的人文精神,且體現為教育對象的思想、情感與行動的一種文化自覺。

在《教育獨立議》中指出:“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給抱有他種目的的人去應用的”。這一關于教育發展人的能力、完成人格的兩大教育功能是對傳統“大學”理念的現代詮釋。在高職工科類院校,對人文精神的呼聲也越來越強,而如何樹立人文精神,讓每個學生都有認同感,能內化為自己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并且成為學習、生活的強勁動力,在高校學生工作中教師對人才的培養以及管理的創新就必不可缺。

2“人文精神”在高職類院校的重要性

高職類院校育人理念以人為本。培養出高級人才之外,要求學生的職業思想穩定,對崗位不挑剔,工作扎實。刻苦鉆研。如今改革開放,人的世界觀、價值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人文精神”對于當代的人們而言仍然具有時代意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工作環境也越來越復雜,任務越艱巨,越需要每個人即具有科學精神,又不失人文精神,從自覺做起,從小事做起,在崗位上兢兢業業。教育的目標是實現價值,而“人文精神”則是作為高職類專業的學生核心價值觀、職業觀的體現,通過對這種人文精神的理解和認同,能讓更多的學生產生學習、生活的持久動力,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以下是實踐“人文精神”的具體做法:

2.1將“人文精神”融入學生二課堂活動中。更全面地讓學生接受校園文化。熏陶人文精神

文化觀念與文化信念存在于大學師生心靈深處,成為教師、管理人員和學生共同的文化自覺,并深層次地影響大學師生的個體行為與內在機理時,大學這棵枝葉繁茂的文化之樹才能生機盎然。因此,在二課堂活動中,無論是青年志愿者活動,還是一場演講報告會、或是一場辯論賽,或是一場運動會,還是一次社團活動,教師以及管理人員都有意識地將“人文精神”作為活動的主旨,例如打造“螺絲釘精神”,其人文意義在于“奉獻、規范、堅忍、創新”,從這四個點進行滲透,讓學生在一場活動中受到教育,感悟到每個點的真實意義,并且潛移默化為自己的價值觀。

2.2將“人文精神”融入學生各級各類競賽中。有助于人文精神在學生心中扎根、傳播

以往學生參加高級別競賽時,在答辯過程中總是欠缺一些人文底蘊。但是自從將“人文精神”引入校園文化建設的這兩年,在各級各類競賽中,許多學生都將“人文精神”融人到他們自己的作品中,真正做到了“我”是“我的作品”,讓競賽的作品有了精神的依托,從而更具人文氣質,而學生也在參賽過程中深切感受到了自己的感悟是獨一無二的,加強了自信心以及對所學專業的認同,對學校的熱愛,對“人文精神”的認同以及自豪感。而這些學生在校內分享獲獎心得時,又將他們所理解的“人文精神”與同學進行分享,讓更多的人追求“人文精神”,找到屬于自己的人文精神。 2.3將“人文精神”融入學生干部管理以及人才培養中。通過項目化管理。創新考核方式。培養素質全面的人才

以往的學生干部竟聘環節都是相對單一的三輪競聘,最后一個環節是競聘演說,創新性不足,也沒有辦法很好地、更客觀地選拔學生干部。將“人文精神”引入,在學生干部管理及培養中,也可以對考核方式做出大膽創新,如引入“無領導小組討論”,代替一對一面試。無領導小組討論是評價中心技術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測評技術,其采用情景模擬的方式對考生進行集體而試。它通過給一組考生f一般足5—7人)…個I:作相關的問題,讓考生們進行一定時間(一般是1小時左右)的討論,來檢測考生的組織協調能力、口頭表達能力、辯論能力、說服能力、情緒穩定性、處理人際關系的技巧、非言語溝通能力f如面部表情、身體姿勢、語調、語速和手勢等)等各個廳麗的能力和素質是否達到擬任崗位的團體氣氛,南此來綜合評價考生之間的優劣。在無領導小組討論中,評價者或者不給考生指定特別的角色f不定角色的無領導小組討論),或者只給每個考生指定一個彼此平等的角色(定角色的無領導小組討論),但都不指定誰是領導,也不指定每個考生應該坐在哪個位置,而是讓所有考生自行排位、自行組織,評價者只是通過安排考生的活動,觀察每個考生的表現,對考生進行評價,這也就是無領導小組討論名稱的由來。無領導小組討論主要測試應試者論辯能力。其中既包括對法律、法規、政策的理解和運用能力,也包括對擬討論題目的理解能力、發言提綱的寫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說服能力、應變能力、組織協調能力。而將“無領導小組討論”方式引入校園中,融入了校園文化最核心的“人文精神”,讓學生干部候選人組成的無領導小組關于“人文精神”的主題分組討論,從而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更有效地考核學生思考的深度以及知識的廣度,確實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創新。通過這種形式的討論,讓學生對校園文化的人文精神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同時學會如何聽取他人的意見,挖掘不同的思維方式。在第三輪公開演說環節,可以將單一的競聘演說變為團隊分享會。將候選人分為若干團隊,通過團隊公益夢想或團隊核心價值理念進行小組闡述,候選人的精神風貌、價值觀體現以及個性特征、能力表現、創新精神以及團隊協作力都能很好地通過這個團隊分享會表現出來,在期間又有“人文精神”做行動的引領者,精神的支撐,這也讓學生干部選舉更具客觀又不失創新。而在場參與選舉的學生也從單一的公開宣講投票者成為了一個對“人文精神”的認同,時餃園文化的認同的人,將金使其受益匪淺。通過這些創新形式的選拔,有利于挖掘具有潛質的學生干部,培養優秀的學生干部,同時也更大范嗣地讓更多學生從中學到更多,讓這樣的人文精神扎根在他們的心中。

篇(4)

一、物理研究性主題活動的分類

根據教師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分為定向探究和自由探究。其中,定向探究,是指學生所進行的各種探究活動是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完成的,由教師給定要學的概念或原理,由學生自己發現它與具體事例的聯系的探究;自由探究,是指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然后經過各種探究活動獨立地解決問題。根據培養學生思維方式的不同,分為歸納探究和演繹探究。其中,歸納探究,是指學生先獲得一系列觀察資料,然后對它們進行觀察分析,形成假設,通過檢驗形成概念、原理或得出某種概括;演繹探究,是指教師給出概念或原理后,由學生自己探索它們與具體事例的實質性聯系的探究。

二、物理研究性主題活動內容

初中物理研究性主題活動的開展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按照活動的內容可以分為以下4種類型。

1.以尋找物理規律為主的研究性主題活動

以物理規律為主的研究性主題活動的基本過程是: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或應用已知規律、理論對某一現象進行邏輯推理,找出一些問題,然后設計實驗,采集實驗數據,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歸納,最終得到規律性的結論。

2.以尋找儀器、生活用品的基本原理為主的研究性主題活動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觀察到一些有趣的現象或用品并對這些現象或用品的基本原理產生興趣。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帶領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拆裝儀器、用品,或是將儀器、用品拿到實驗室進行測量,探究其基本原理。

3.以實驗和動手制作為主的研究性主題活動

例如創意物理實驗大賽,根據物理原理設計一項創意物理實驗或游戲,構思新穎,創意突出,反映物理原理。這些實驗的內容可以根據所學知識設計制作的,也有些是從各種實踐活動中學來的,還有些是移植于課外書。

4.以測量基本物理量為主的研究性主題活動

有些物理量雖然教材中沒有給出測量方法,而其測量方法卻包含很多重要的物理思想和重要的研究方法。因此,測量基本的物理量可以作為研究性主題活動的一個內容。

三、研究性主題活動的組織實施過程

結合研究性主題活動自身特點,就主題活動設計的組織和實施過程來看,一般應包括選題、資料收集和制定研究方案、開題報告、課題實施、結題等重要環節。

1.選題

選題環節是一個初步明確研究方向、研究目的、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步驟的過程。課題選擇準確與否直接影響課題研究效果,選得好,則事半功倍,反之,會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課題可由學生自己提出,起始階段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提出,研究的課題最好是來自于學生的現實生活,對學生自身、家庭、學校以及所在地區具有實際意義,并具有可行性。

2.制定研究方案

課題確定后,要求每個研究小組認真討論,著手制定具體、可行、有效的研究方案。最終形成的研究方案大致包括課題名稱,課題研究主要內容,課題研究可行性分析,本課題擬創新之處,具體實施步驟,課題組成員分工等。

3.開題報告

學生選定課題、擬定研究方案后,需以班為單位組織開題報告。開題報告會由各主題小組選派一位代表向指導教師和全班同學匯報,指導教師和全班同學均可向其提出問題,小組成員均可參與回答問題。指導教師根據全班討論情況,對研究方案進行評價,或提出研究方案建議和修改意見,明顯不合理、難以實現以及沒有充分準備的選題不予通過,小組重新討論修改,準備第二次報告。

4.課題的實施

在這一階段,根據方案,各成員履行各自職責,通過圖書館活動、上網查詢、參觀訪問、實地考察、實驗操作等多種渠道廣泛搜集資料,并做好記錄。學生要通過整理、分析所搜集到的資料,不斷驗證自己對研究問題的假設,并綜述資料的觀點,提出自己的認識和見解。

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指導教師既為研究小組內的成員提供咨詢與研究指導,又要負責對整個研究過程的監控,及時對課題研究的偏差進行正確指引。由于這是一項以學生研究活動為中心的問題解決活動,指導教師的監控僅體現在依據各研究小組所制定的方案定期檢查研究進展情況,掌握和了解各小組的研究活動情況。

5.結題與答辯

各研究小組在按計劃完成課題研究之后,需要寫出課題研究報告,詳細敘述研究思路、研究過程與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指導教師對學生課題研究的成果報告進行初步評審,符合基本要求的準備參加班內答辯,不符合要求的重新修改。

答辯由陳述、展示、提問、回答、評語五個部分組成。在以組為單位的答辯過程中,各研究小組推選一至二名學生為陳述人,在所限定的時間內,向全班和指導教師簡要匯報開題通過后方案的實施過程,主要分工情況,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研究過程中的主要收獲。學生可以通過研究論文、模型作品、實物成果、主題演講、小品表演、辯論賽等多種方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把成果的分享過程看作發現自我、欣賞他人,提高自身的過程。指導教師和其他同學就有關問題進行提問,可以要求小組成員推選回答人,也可以直接要求某一位組員回答。答辯過程,實際上是總結和反思的過程,大家共同探討該課題研究成功之處,所存在的問題,以及后續研究所需要努力的方向等。

四、研究性主題活動——“自行車中的物理知識”的實施過程

初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物理知識,但隨著難度的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開始有一定的減少。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并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我在我校的初三(6)班和物理學科競賽輔導小組開展了“自行車中的物理知識”的研究性主題活動。自行車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代步工具,其中蘊涵著豐富的物理知識,有關于熱的、聲的、力的、電的等,并且多數都是初中所學習過的知識。因此,本人認為這是一個不錯的題材。希望通過該活動讓學生們感到,物理知識不是枯燥的空洞的文字和公式,而是和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由此對學習物理產生一種親切感和成就感。針對初中生所學知識有限,也由于自己沒有正式的申報課題,沒有得到更多行政資源的支持,我簡化了實施的過程,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第一階段:提出問題

向全班同學提出“你認為自行車中有那些物理知識?”“你想了解自行車中的那些知識?”以3到5人為一組討論,將討論結果收集整理。

第二階段:確定研究的問題

將第一階段收集到的觀點和疑問,組織和指導學生進行分類歸納、整理,得出以下題目:

1.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

2.行車中的杠桿。

3.行車中的聲、光的知識。

4.行車輪胎對地面壓強問題。

5.車胎充多少氣合適呢?

6.自行車前后輪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一樣嗎?

7.自行車為什么能平衡呢?

8.變速車為什么能夠變速呢?

9.行車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第三階段:制定研究計劃

讓有興趣的同學參加活動,自由組合成小組,每個小組選定其中的一個課題。通過討論,制定出探究的計劃。計劃要寫明探究課題、人員、探究方法、時間。探究方法可以以各種形式如:觀察、設計實驗、社會調查、查閱資料等。

第四階段:研究活動過程

鼓勵學生積極動手、動腦自主的研究,體驗成功的愉悅。老師在比較困難的地方給予具體的指導。幫助學生克服怕出錯,怕困難情緒,樹立克服困難的決心和信心。教師觀察每個小組的活動過程,注重成員間的合作交流,注重培養科學的研究方法,對于設計的實驗的可行性,數據記錄的合理性給予適當的引導。

第五階段:歸納與總結

將觀察討論的結果、和實驗現象、數據、資料進行分析,歸納。并整理成文字、表格或演示文稿的形式。

第六階段:展示與交流

小組成員能用語言表述實踐的過程和結論,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和解說探究的內容,接受全班的置疑。

五、學生研究性主題活動報告精選

研究課題1:自行車前后輪的摩擦力方向

提出問題:

在研究自行車中的物理知識時,老師向我們小組提出了一個問題,自行車前后輪的摩擦方向是什么樣的?同學們想了一會兒,爭先恐后地搶著發表自己的意見,有的同學認為前后輪的摩擦方向都向前,有的同學認為都向后,有的同學認為前后輪的摩擦方向不一致,但說不清具體的理由來。為了解答這個問題,為了讓同學們能更好的把物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我們設計了幾個實驗。

設計實驗:

我們先做了一個實驗,把自行車推到沙地,設想如果沙向后飛,車輪給地面一個向后的力,根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說明地面給車輪的摩擦力向前,那么應有一個向前的痕跡,如果沙向前飛說明摩擦力向后,那么應有一個向后的痕跡。在實驗中,我們先推動前輪,當前輪快速轉動時,把車子向下壓,發現沙向后飛,我們再推動后輪,當后輪快速轉動時,把車子向下壓,發現沙都是向后飛,難道前后輪的摩擦力都向前嗎?并且前后輪都沒有在地面留下向前或向后的痕跡,不能看出前后輪摩擦力的方向,就這個疑問,我們又設計了另一個實驗。

我們找到了一份資料,資料提出可用海綿作材料,我們都知道,在桌面上,當海綿向前推時,摩擦力就向后,與臺面接觸部分的海綿就向后擠。可是海綿的紋路并不明顯,于是我們在海綿上用紅色和藍色的筆畫上垂直的相間條紋,這樣較容易從條紋的傾斜方向看出摩擦力的方向。于是我們先把海綿綁在車的前輪,推動前輪,當海綿隨著車輪的轉動而轉動到正下方時,把車子向下壓,發現海綿有擠向后的痕跡,我們再把海綿綁在后輪,再推動自行車,發現海綿也有擠向后的痕跡,頓時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前后輪的摩擦方向都向后嗎?”

第一次與第二次的實驗結果發生了矛盾,就這個問題我們小組展開了三番四次的討論,但毫無頭緒,于是我們去請教老師,老師看了我們的實驗結果,提出了一個問題:自行車真正的行駛過程是怎樣的?是有力讓兩個輪都轉動的嗎?和推自行車的過程是一樣的嗎?

改進實驗:

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設計了另一個實驗,先把海綿綁在前輪,把自行車向前推,但海綿與地面接觸時,就把車子停下來,發現海綿的條紋向后擠,明顯的看到前輪摩擦力有向后的痕跡,再把海綿綁在后輪,踩動腳踏,使車前進,像平常行駛時一樣,這次發現海綿的條紋向前擠,明顯地說明了后輪的摩擦力是向前的,這次實驗證明了前輪的摩擦力是向后的,后輪的摩擦力是向前的。

實驗結論:

這時我們產生了更大的疑問:為什么三次實驗的結果都不同呢,哪一次才是正確的呢?我們在一起討論后總結出:因為第一次是先轉動自行車輪,再與地面接觸,兩個車輪都是有動力使它向后轉,地面對車輪的摩擦力與轉動方向相反,所以向前。

第二次實驗是推動自行車,沒有力驅動使車輪,當車輪轉動與地面接觸時,是地面給車輪的摩擦力使車輪向后轉動,所以摩擦力都向后。

因此,前兩次的實驗都不能準確反映自行車行使過程中,地面對車輪的摩擦力。因為自行車是通過踩動腳踏,驅動后輪前進的,前輪是被動的,后輪有向后轉的動力,而地面對車輪摩擦力與轉動方向相反,所以向前。而前輪,是地面給車輪的摩擦力使車輪向后轉動,所以摩擦力都向后。所以后輪的摩擦力是自行車前進的動力,而前輪摩擦力是阻力。

這次的實驗讓我們的實際生活與物理知識結合起來,使我們了解更多的物理知識,能更好的學習物理,對物理產生更多的興趣,提高我們的創造能力。

研究課題2:自行車充氣量大測試

實驗過程和數據記錄:

物理自行車研究小組課后在大操場進行物理實驗,用時1小時30分鐘。

該實驗定名為“自行車充氣量大測試”,此次測試主要是測試自行車的充氣量到達什么程度為佳,以及其有關行駛現象。

測試場地為操場中間,以一條直線為基準,分兩段進行實驗。第一段是人騎在自行車上行駛控制以某一速度勻速前進,到某一點停止驅動,使自行車以慣性順溜前進,測出順溜的長度。

實驗情況如下:

行駛長度:15.8米

自行車:20英寸

1.充滿氣時,自行車以慣性平均每次行使了3.58米。

(單位:米)

次數 1 2 3

距離 3.75 3.8 3.2

2.充氣量約為1/2時,自行由于慣性平均行使了2.42米。

(單位:米)

次數 1 2 3

距離 2.4 2.7 2.1

由于在每次的測試中,騎車者速度由人為的控制,并不十分準確,而且平衡掌握得不夠,因此,測量數據中存在誤差。但兩組數據對比,足以說明問題。

實驗結論:

1.兩相比較,氣壓正常比氣壓不足時,自行車的滑行距離也有所不同。

2.把輪胎的氣壓提高一些,相當于減輕了車子的重量。

3.輪胎中的氣打得足不足,對您的車騎起來輕不輕有很大影響。

分析結論:

輪胎的氣壓低,騎行時輪胎的變形量大,與地面的接觸面增加,它的滾動阻力也就比較大。如果輪胎的氣壓過低,不僅騎行費力,同時還增加了車把的轉向阻力,使車子的轉向不靈活。輪胎的變形過大,也會使外胎側壁加速疲勞,以致很快折裂,急劇地縮短了輪胎的壽命。

那么,是不是充氣越多越好呢?回答是否定的。從熱學的角度看,當充入氣體時輪胎體積膨脹到一定程度時體積不再變化,而繼續充氣時,車胎內部氣體壓強增大,會導致爆破。特別是在夏天,不要將自行車放在太陽下,以免氣體受熱膨脹。這一點每一位騎車人士都必須注意到的。

從力學的角度看,輪胎和地面接觸時會發生彈性形變。如果汽車的人越重,或者載重越多,彈性形變越厲害。但是,過大的氣壓使輪胎失去了彈性,也就其起不到減震的作用。我們知道,充足氣的輪胎與地面接觸面積小,對地面大壓強大,所以在沙石路上行駛時,容易陷入泥土中,增加前進的阻力,而碰到較大的石塊,又會使車子彈起,把前進的能量變成了彈跳和震動,因此,在沙石路面上行駛時,適當地降低氣壓,會使您在沙石路面上不受顛覆之苦,也減少了行進中的阻力。

在平坦的水泥路上,您可以提高輪胎的氣壓。但是前輪氣壓應比后輪氣壓低一些。因為這樣會使您在騎行時,減少由于前輪負載輕而引起的顛覆現象。

正確的輪胎氣壓,應該根據路面情況、騎車人體重和載重量等來確定;同時氣候條件、騎行姿勢也應在考慮之內。通過查資料,我們發現,一般檢查輪胎充氣情況的標準是:在滿載時,輪胎的變形量,應小于原來的1/4。

由此可見,物理與現實中的事物息息相關。

六、研究性主題活動實施的成效

在我實施研究性主題活動的這年,我和學生都獲益非淺,最終所取得的成績證明研究性主題活動是卓有成效的。我輔導的學科競賽輔導小組代表我校參加番禺區市橋城區物理競賽獲得市橋鎮團體第一名,在全國初中應用物理知識競賽廣州賽區中,學生黃葉路勇奪全國二等獎,共7個同學獲得廣州市級獎項,我也再次榮獲全國初中物理競賽優秀輔導老師。中考中,開展研究性主題活動的班級平均分位居全級前列,并有一位同學獲得中考狀元。

(一)研究性主題活動對學生智力因素的培養

1.培養學生的觀察與分析能力

在研究自行車過程中,許多小組采取了觀察的方法。例如:拆開一些零部件進行觀察,觀察車鈴振動發聲的原理;觀察車尾、輻條上的反光板的原理,氣門芯進氣的原理,車輪胎上不同的花紋;觀察不同的輪胎有大小、粗細的不同。并且能分別用聲的、光的、力的知識來解釋這些現象。有的小組找到自行車上的所有杠桿,并且分析哪些是省力的杠桿,哪些是省距離的杠桿,以及設計采用這些的杠桿的理由。在觀察中,同學們產生了一種應用知識的欣喜感和滿足感,并且也培養了他們的觀察分析能力,以后在生活中更多的去觀察和留意與物理有關的現象。

2.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索能力

研究自行車在行駛中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方向時,小組的同學就設計了四個實驗,不斷改進。從一開始設想在沙地做實驗,發現效果不明顯。接著就想到在車輪上綁海綿,可是海綿的紋路觀察起來有些難度,他們近一步想到在海綿上劃出直條紋,通過看和地面接觸時條紋傾斜方向,來判斷摩擦力的方向,逐步改進實驗。并且,在推車時和騎車時,兩次的實驗結果發生了矛盾,他們能思索其中的原因,分析、討論,最終找到了正確的實驗方法。

3.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在研究車胎充氣量的問題時,小組的同學們各自提出意見,有的同學想測充滿氣與未充滿時受到地面阻力的大小,設計出讓一位同學在這兩種情況下,保持相同的速度騎車,然后停止驅動,測量車能夠前進的距離。為了找到自行車平衡的原理,有的小組組織了“看誰騎的慢”的比賽。為了找到變速車的原理,同學們想到了數前后齒輪,不同的齒輪組合時,轉動車輪看腳踏轉動一圈時的車輪轉動的圈數(他們發現轉動腳踏時后輪轉的太快,就反過來轉動后輪,看車輪轉動多少圈時腳踏轉動一圈),這些小組都通過自己積極的思維,獨立的設計和完成實驗。“自行車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展望小組更是發揮了創造力,把自行車設計多用途:可放在家中做跑步機,可儲存能量等五花八門的設想,把他們的想像力、創造力發揮的淋漓盡致。

4.培養學生的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研究摩擦力的小組查找到了滾動摩擦是滑動摩擦的四十分之一到六十分之一。研究充氣量的小組查找到滿載時車胎的變形量應小于四分之一為佳。研究自行車的歷史小組在網上找到了木輪車和清朝皇帝騎車的圖片資料。

5.培養學生的筆頭和口頭表述實踐探究過程的能力。

每個小組在活動后都寫了簡單的實驗報告。實驗報告中有學生自己拍的數碼相片、設計的記錄數據的表格、探究過程的筆記,圖文并茂。而且在全班組織了活動的匯報課,讓每個小組分別出場,用自己的語言向全班匯報自己小組的研究過程和體會。小組成員以穿插講述、討論的形式,使每位同學都得到口頭表述的鍛煉,并且每個小組自主的決定展示方式,對成員之間的交流合作也是一種促進。有的小組用PowerPoint設計了演示文稿,對著圖片講解。有的小組拆開實物一邊演示一邊講解。

(二)研究性主題活動對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1.通過研究性主題活動達到了發揮學生自主性的目的

學生在其間要進行交流、討論、查閱資料、設計和實施實驗、修正等活動來完成學習,不是簡單的教師教、學生學;對學生而言,體現了學習的主體性,有了彰顯個性的機會。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探究性學習,給予了學生自我發揮和自我展示的空間和機會,學生學習興趣濃、參與活動的程度高。

2.研究性主題活動促使學生產生對科學的感悟,對提高創新意識和研究能力起到了促進作用

研究性主題活動使學生回歸到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提煉過程和應用過程,引起學生進行實證調查,通過實驗、收集和利用數據并形成對科學現象的解釋,有利于加深對物理理論的認識,有利于將物理理論與實際進行結合,有利于學生對物理學習產生持久的興趣。

篇(5)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體驗;感悟;成長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應運而生的一門新課程,它的實施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作為思想政治課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兩年多時間里,既有和學生共同體驗和成長的喜悅,也遇到很多困難和困惑,給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經驗、能力、素養、知識結構等方面都帶來嚴重的挑戰。下面針對案例,筆者談談自己在指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中的一點體會和認識。

一、創設問題情境,指導學生選好題。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是從問題開始的,活動主題的選擇和確定至關重要。活動主題的提出應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動機、興趣、愛好,從身邊的生活中提出問題。由于中學生身心特點、生活閱歷、認識水平和理解能力方面都與成人存在一定的差距,對科學研究方法的掌握以及對科學研究的過程體驗很少,學生選題時經常會出現要么課題太大,研究無從下手;要么課題太小,無事可做,深究不下去。這時,教師必須給予指導,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如:①選題要小,涉及面太廣,很難考慮周全,實踐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片面性,在研究過程中就會“大海撈針”,難定目標和方向;②選題要實,即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盡可能貼近政治學科教材內容。一方面可以讓活動與課堂教學相結合,讓學生感到此項活動能有助于自身學習成績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發揮教師的特長和學科的優勢,以便實施有效指導;③選題要新,即新穎,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做到研究有新發現、新認識、新見解、新舉措;此外,要從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等方面去考慮活動實施的可行性。經過師生討論,認為研究的范圍太大,超出中學生的研究能力,于是將研究主題改為“建設節約型校園初探”和“關愛地球,校園拒絕一次性用品”。這樣學生調查研究的范圍小了,課外活動的時間、空間有了保障,同時也能得到學校領導、總務處、校團委、學生會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只有選擇了切實可行的主題,才能進行有效的探究。

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新課程強調改變舊課程實施的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通過綜合實踐活動的學習,使學生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使學生學會分享與合作;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一要求實際就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即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在當前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評價體制和高考升學制度沒有發生根本改變的情況下,要在平時課堂教學中一步到位的去完成這個轉變,難度相當大。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為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找到了突破口,起到了開路先鋒的作用。在筆者指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時,有90%以上的同學認為主題研究是自己所遇到的最大挑戰,有學生說“,平時上課時,無論有什么問題,老師都會通過一定的途徑引導你往正確答案上靠,而在課題研究中,老師幾乎不給任何框框,每一步都讓我們自己走,一時真是難以適應”。如在開展“建設節約型校園”的活動中,從主題提出、活動方案設計、制訂采訪調查提綱、收集信息資料并進行分析處理、得出結論、撰寫研究報告等一系列的過程中,都讓學生自己完成,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上述活動中,活動分成四個小組:文獻組、訪談組、實地調查組、問卷調查組,各小組通過各種途徑了解、收集大量校園浪費現象的資料后,我沒有就事論事,而是趁機引導學生自己去分析造成浪費的原因,嘗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雖然在實施的過程中,學生遇到很多困難,會迷茫,甚至打退堂鼓,教師要作必要的指導、鼓勵,但更多的時間和空間應留給學生,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主體作用,充分開發學生自我管理、主動學習和自主成長的能力,重視學生的體驗、探究和發展的過程。綜合實踐活動不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做出來的,是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的活動,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始終擁有高度的自主性。綜合實踐活動把學生從書本和課堂引向了大自然,走進社區,走近生活,關注社會,實現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著眼引領,重視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很大一部分時間是在課堂外進行的,更加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活動目標的確定、任務的分配、進程的安排、方法的選擇、材料的收集分析整理、研究報告的撰寫等諸多環節,都關系活動開展的順利性和有效性,教師必須參與上述環節的設計,才能減少活動的盲目性。為此,教師必須注意自身的角色轉換,要作為一個活動的開發者、實施者、參與者而不是主宰者身份來共同參與學生的活動,并對活動進行有效地指導和監控。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過程中,筆者感到不少教師對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準確,要么放任自流、不聞不問,還要振振有詞地說。綜合實踐活動就是讓學生自己去做研究,教師不能干預太多,致使學生在活動中盲從、茫然無助,活動流于形式;要么越俎代庖,從選題到各種資料、表格設計和統計都由教師包辦代替,讓學生親歷一次造假體驗。教師的指導作用應該體現在活動的準備階段中,教師要提供給學生更豐富的學習資源和有效方法;在探究中提出富有啟發性和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維;在討論中對一些偏離主題的觀點、看法有針對性地給予引導;在辯論中,調節和疏導學生因爭執而發生的矛盾;在照顧學生的差異性上,協助和加強對學生的個別輔導;在調查中,幫助學生解決具體操作中的困難等;在學生遇到困難時,給予情感上的激勵和支持,鼓勵學生樹立自信,克服困難,堅持完成任務;尤其在指導學生收集、統計、分析、整理各類信息和資料得出研究結果和結論方面,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對于平時很少從事研究工作的學生來說,怎樣才能讓一大堆原始資料和數據“搖身一變”成為研究的結果和結論呢?我告訴學生,數據收集后,一般要經過四個步驟的工作才能得到研究結果。①質量檢測:對收集到的資料和數據的完整性、清晰性和正確性進行檢查,確保收集到的數據都是有效的;②數據編碼:將收集到的所有資料進行分類,并確定數字代碼,這樣可以提高統計的效率;③數據錄入:設計一張能把所有數據集中起來的匯總表,將所有的數據進行匯總和登記;④制表和統計分析:找出變量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得出結論。教師的指導過程滲透和體現著教師的教學思想和個人風格,同時也體現著教師個人的智慧。理性的組織者和積極的參與者、促進者是教師主導作用的重要體現,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能否富有成效的關鍵。

四、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和行為的和諧發展。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界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基于學生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它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健全的人格、終身學習的愿望與能力為目標”。可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僅僅注重學生知識的運用,更注重能力和素質的培養。 應該說我們的學生大部分都知道國家乃至世界能源短缺、環境惡化的現狀,知道浪費和破壞環境的危害性,但往往是“只有心動,沒有行動”,不能真正做到“知”“、行”統一。如何把認知通過情感上升到意志落實到行動上,最有效的途徑是實踐。通過指導學生開展“建設節約型校園初探”和“關愛地球,校園拒絕一次性用品”活動,學生珍惜環境、節約資源的意識和行為明顯增強和改善。同學們在研究報告中寫道“:數百份的問卷調查,幾十個人的口頭訪問,一個個浪費問題浮出水面,它們讓我們意識到,浪費問題已相當嚴重,浪費現象幾乎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當我們把雪白的米飯、饅頭丟棄在泔水桶里時,有沒有想到非洲還有多少人因為饑餓而死亡;當我們開大水龍頭沖洗碗筷,用一滿盤水洗一雙手,又換一桶水洗一雙腳,洗澡時用滿滿的一桶水從頭頂沖下來,也許有無限愜意吧!可這對于那些住在干旱地區的人民來說恐怕要記上一筆嚴重的罪過吧!浪費就是犯罪”。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喚起了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情感,堅定了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志,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將所學的德育知識內化為信念,并外化為自覺的行動,做到知、情、意、行的統一。

高中思想政治課必須基于生活,以社會生活為主題展開教學過程、開展認知活動,這不是簡單地聯系現實生活,而是有著豐富的、深刻的內涵。

(一) 必須正確把握關注怎樣的現實生活。

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關注的生活,不只是學生的實際生活,也不是所有的社會現實生活,而必須根據學生成長發展的需要進行選擇。大致可以從由點到面、由個人生活到社會生活三個層面來考慮,一是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發展需要。高中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活動范圍的擴展,認知水平的提高,生活經驗、社會信息不斷豐富。特別是隨著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現代大眾文化傳媒的發展,對人生、社會的觀察思考不斷擴展和深入。并且,高中學生即將面臨激烈的高考競爭,面臨關系今后發展的專業選擇。因而有著既不同于初中生,又不同于成年人的許多困惑、煩惱和見解。教師必須充分了解、正確把握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社會認識,這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在教學過程中作為學習、探究活動的起點,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要充分了解學生在社會生活中的思想認識問題,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與以疏導和引領。

(二) 關注學生所關注的社會現實生活。

高中學生受自己生活環境、家庭條件、興趣愛好、目標追求等因素的影響,對社會現實問題有著自己關注的熱點、興奮點,如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勞動就業形勢與政策、人才管理體制改革、社會治安形勢等。同時,出于對祖國前途命運的關心,也會對國家政治經濟生活和國際關系中的一些重大事件表現也濃厚的興趣。教學中不能對學生興奮點視而不見,只是根據知識學習的需要指令性地組織探究現實問題,對學生關注的問題進行分析引領,是政治課教學應盡的職責,也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契機。

(三) 要聯系高中學生應該關注的社會現實生活。

高中思想政治課的基本目標是幫助學生提高參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逐步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終身發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質基礎。高中學生即將成為成年公民,即將對國家和社會行使應有的權利,行使應盡的義務。因此,在教學中必須選擇一些適合學生認知水平、促進學生思想發展的路線方針政策和社會熱點問題開展學習和探討,以幫助學生認同正確的價值標準、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如“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和諧社會等,可能學生認為與已無關,但都是高中學生應該學習、也是可以學習的重要的內容。當然要把握好“度”,不能過深過寬,在具體的教學要求上必須適切學生的認知基礎。

(四) 必須研究怎樣有意義地聯系生活。

引領學生關注生活,走向社會,開展有意義的學習活動,關鍵是要把學科知識的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觀察思考有機結合起來。思想政治課的學科知識離開生活與實踐,將是抽象的說教,更難形成實際的能力。而生活與實踐離開科學理論的指導,就會缺乏科學的方法而偏離方向。只有把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起來,聯系現實生活才有意義。

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從生活走向知識,二是以知識分析生活。從生活走向知識,就是引領學生在觀察分析現實生活過程中思考問題、領悟知識、學習方法、提練思想。如在課堂教學和課外練習中呈現生活材料或案例,指導學生通過分析感悟道理。

一次活動的體驗,比任何語言上的德育教育來得更直接、深刻和有效,教師作為學生道德成長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要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融入社會,提高自我,不斷獲得知識、能力、素質、品德的發展!

五、多元評價和多主體評價方式相結合。

卡羅湯姆林森說過:“評價應該是永遠更好地幫助學生成長,這比把學生進行錯誤地歸類更重要”。傳統的思想政治課教學評價常常借助于終結性測驗或水平考試,過于關注結果,過于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并把它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這種測試的結果顯然無法全面反映教學質量的好壞,更無從反映學生的情感態度、思想道德狀態和行為表現。《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中強調“要改變過去注重知識性和單一紙筆測驗的評價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建立能夠激勵學生不斷進步的評價機制”。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標之一,是讓學生獲得親身參與研究的體驗。因此,教師在評價過程中應重體驗而非結果,注重學生的感受和體驗,不能苛求所有學生的研究成果都一定要達到有所創新的目標,其實絕大多數學生的研究成果都顯得稚嫩,只要學生親身參與了整個學習過程,不管結果如何,我們都應該給予肯定,都可以給他一個滿意的分數,以此激發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欲,激勵學生的進步。評價主體應該多元化,評價不應只由教師來定,采用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家長共同參與相結合的方式;評價要采取多種方式,如論文、設計方案、口頭匯報、答辯等。綜合實踐活動不僅改變了學生的學習生活,也徹底改變了教師的教學生活,對于長期沉浸于單一學科教學的教師來說是給他們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同時,教師也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受益者,它打開了教師視野,引發了教師繼續學習的需求,為教師進一步提高素養和發揮潛能提供了大好機遇和巨大空間。讓我們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研究,在實踐中反思,在實踐中總結,與新課程和學生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江西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總動員》〔M〕.南昌:21世紀出版社,2007(1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好爽又高潮了毛片免费下载|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av| 樱花草在线社区www中国中文| 婷婷四房色播| 国产女人的高潮国语对白| 狠狠色婷婷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7777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熟女人妇 成熟妇女系列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不卡| 免费人成无码大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国模私拍| 欧美xxxxx高潮喷水麻豆| 人妻内射.porn| 青柠影院免费观看高清电视剧丁香| 4hu四虎永久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第九区免费观看| 一本无码av中文出轨人妻| 中文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不卡| 国产精品秘入口18禁麻豆免会员|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免费|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免费a∨| 天天综合爱天天综合色| 99国产欧美久久久精品|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大全免费版视频 |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久久孕妇黑人| 久久国产高潮流白浆免费观看| 少妇愉情理伦片高潮日本| 在线视频夫妻内射| 男女啪动最猛动态图| 领导边摸边吃奶边做爽在线观看| 日本熟妇人妻中出| 波多野结衣久久精品99e| 久久亚洲私人国产精品va|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麻豆| 成全动漫视频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