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5:3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機械電子畢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機械電子工程;實訓課程;開課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3)03-0040-02
在通才教育的基礎上突出和強化綜合實踐應用能力培養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發展趨勢。目前在多數高校中,仍然沿用傳統的實驗實訓模式,大都沿用與課程綁定的實驗內容,各課程以漸進方式進行教學實驗[1],這種驗證性實驗對課程知識的掌握起到較好的作用,但很難在學生綜合知識運用和動手實踐能力培養上達到良好效果。針對這種情況,很多高校在綜合知識運用和動手實踐能力培養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國家教育部并在諸多高校試點了強化實踐應用能力培養的“卓越工程師計劃”,實踐CDIO培養思想。南昌大學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部分班級亦試點了“卓越工程師計劃”,同時在“課程群體系” 建設中突出通才教育和實踐應用能力培養知識體系,進行了應用實踐能力培養和實訓課程設置探索,提出“師、研、本”結合和“問題驅動式”的實訓課程開課教學培養模式,以及綜合實踐實訓平臺“分模塊”、“分興趣小組”的實訓方式,以人為本[2-3],鍛煉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綜合實踐平臺實訓課程設置目的與目標
機械電子工程專業模塊是機械類專業模塊中跨機、電、控制學科的具有跨學科特色的專業模塊,要求具有該專業模塊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綜合知識運用能力,在通才教育基礎上,結合個人愛好興趣,突出個性能力優勢[4],因此,機械電子工程專業模塊跨課程綜合實踐平臺實訓課程應包括以下方面。
(一)通才教育基礎上的實踐應用能力培養
通才,是指具有廣博扎實的基礎知識、知識面和職業適應面較為寬廣的人才[5]。課程群體系設置充分考慮了通識教育的要求,因此,相應能力培養必須提供跨課程綜合知識運用實踐實訓平臺,綜合實踐平臺實訓課程的開設滿足了這一需求。
(二)以人為本的個性能力強化
“以人為本”是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則之一,也是諸多教育大師推崇的重要教育原則之一。綜合實踐平臺實訓課程提供了專業綜合知識的能力實訓,學生可在課程群體系通識教育的基礎上,結合自己愛好興趣和知識特長,選擇實訓模塊,完成個性應用實踐能力的強化。
(三)非“卓越工程師”班級能力實訓補充
“卓越工程師”計劃班級在最后一學年將進入企業進行實踐能力實訓,綜合實踐平臺能力培養實訓課程的開設將起到對于非“卓越工程師”班級實訓能力培養的補充作用。
課程開設目標:根據學生的愛好興趣,為學生提供綜合知識運用能力實訓實踐平臺,培養學生分析用戶實際需求,綜合運用專業知識,制訂方案,解決問題,完成系統的綜合知識運用能力。
二、實施方案與課程實踐
綜合實踐能力實訓課程是專業知識基礎之上的根據個人愛好興趣的能力拓展和知識運用,結合課題組已構建的實訓平臺與承載的知識體系[6],作為個性實訓課程,擬在大四上學期開課完成。
(一)實施方案
1.模塊化實訓與學分獲得。綜合實踐實訓平臺知識體系涵蓋了機械電子工程專業模塊,內容豐富繁多,分模塊劃分知識體系,可以保證課程實施的可操作性,同時也為以人為本依據個人愛好興趣的能力拓展提供了可行性。三個平臺模塊根據知識體系劃分出平臺子模塊,確定出學時學分,供不同類型興趣和特長的學生選擇實訓[7]。
2.“師、研、本”相結合培養模式。實訓課程采用教師指導、研究生具體技術指導、本科生設計規劃與動手的授課培養實訓模式,可以發揮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在本專業技術領域所掌握的前沿技術和專業基礎知識相結合的實訓培養效果,有助于研究生完成其實踐環節教育培養要求,提高其獨立工作或領銜工作能力,同時為本科生所遇到的技術問題解決、答疑解惑、實訓指導提供更多的交流互動機會。
3.“問題驅動式”培養模式。實訓課程雖然依托綜合實踐實訓平臺分模塊和分興趣小組進行,但各個模塊實訓仍然要采取提出問題、分析需求、學生給出方案、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教師參與整個過程,提出問題,協助指導,學生根據方案,分工完成系統實現,由問題驅動,從而培養學生分析用戶和實際需求,綜合運用專業知識,制訂方案,解決問題,完成系統的綜合知識運用和實踐能力,以及興趣小組合作中的團隊協作意識和協作工作能力。具有實際應用和對象背景的科研平臺的參與,為“問題驅動式”培養模式提供了可操作性。
4.多教師小班授課。實訓課程適宜小班授課,分興趣小組進行。不同教師具有不同的熟悉專業技術領域和實現完成的科研平臺,課程多教師參與,小班授課,有助于不同興趣學生的選擇和個性能力培養,以及研究生的參與指導。
5.與畢業設計結合的進一步實訓。實訓課程由于學時和時間限制可能是模塊中的子模塊,模塊中的其他部分可能由興趣小組的其他同學完成。如果學生想根據興趣愛好進一步實訓拓展,則可結合下學期的畢業設計完成。設定與興趣愛好和實訓課程或綜合實踐實訓平臺相關的畢業課程設計題目與內容,使其得到較為全面的工程技術業務和綜合知識鍛煉,完成為社會提供機電專業方向綜合素質較高和業務能力較強的個性化卓越工程師人才。
(二)課程實踐
課題組在課程未列入培養計劃前進行實訓課程開設和個性能力培養前期實踐,特別是結合“挑戰杯”科技作品大賽和創業作品大賽個性能力培養進行課程開設探索,獲得的結論主要有以下方面。
1.雖然暫時還沒有學時和學分,但本科生的積極主動性很高。由于此實訓課程可以根據愛好興趣選擇知識模塊,同時提高了知識運用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因此,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很高。從實訓結果上看,取得了良好的實訓效果,從側面反映出愛好興趣在主觀能動性發揮上的重要作用。
2.研究生在實訓技術指導交流和答疑解惑方面起
到了重要作用。研究生對于以科研平臺為對象的技術應用非常熟悉,在本科生進行技術實訓、完成方案、實現系統的過程中,起到良好的良師益友指導作用,同時也鍛煉了研究生獨立工作的實踐與指導能力,且“問題解決式” 教學模式比“案例式”教學模式更能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發揮科研平臺的后期應用。部分科研平成研究任務后,可能會出現閑置情況。如前所述,科研平臺一般是具有實際應用和對象背景的實際系統,非常適合于本科生與實際需求結合的實踐能力實訓,其在實訓課程中的利用,充分發揮了科研平臺的后期應用效用。
4.促進畢業論文的順利完成。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由于在規定的較短時間內完成,在一定意義上使得本科畢業設計生較難得到較為系統的技能知識訓練。實訓課程內容和畢業設計內容的結合,相當于對畢業設計的內容、知識進行前期準備和掌握,畢業設計相當于對實訓課程內容進行進一步拓展與應用,兩者結合可以完成相對較好的較為系統的技能訓練和知識運用,從課程前期實踐效果上看,促進了畢業設計/論文的順利完成。
同時,由于實訓課程采用分模塊、分興趣、小班授課模式,需要教師付出更大的工作努力。
本文針對綜合能力實訓課程,探索出一種基于科研平臺的個性選修實訓課程開課模式,結合實訓平臺,提出“分模塊、分興趣小組”實訓培養方式和“師、研、本”結合、“問題驅動式”教學培養模式,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知識運用和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出滿足社會需求的較高綜合素質、較強業務能力的個性化卓越工程師人才,從而實現通才教育基礎上的以人為本的差異化、個性化能力培養,為工科類專業應用能力培養實訓課程或個性課程的開設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孫燕,曲維光,吉根林.網絡課程群綜合實驗教學平臺的構建與實施[J].計算機教育,2010,(23).
[2]蘇濟.對高等教育發展中“以人為本”問題的探討[J].教育探索,2011,(4).
[3]田建國.樹立以學生為本核心理念[J].中國高等教育,2011,(9).
[4]王世斌,郄海霞,余建星等.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與實踐――以麻省、伯克利、普渡、天大為例[J].高等工程 教育研究,2011,(1).
[5]鐵發憲.從西南聯大看從現代高等教育理念[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
[關鍵詞]3+1培養模式 探討輕化工程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4)02-0121-02
湖北工業大學具有60余年的辦學歷史,是一所以工學為主的地方多科性大學,1984年由原湖北輕工業學院和原湖北農業機械專科學校合并組建成湖北工學院,2004年更名為湖北工業大學。學校是湖北省重點建設高校,被湖北省委省政府定位為“在湖北省高教體系中起龍頭示范作用的、水平較高的骨干大學”。本校對學生教學的改革一直處在不斷完善中。作為以工為主的地方多科性大學,如何培養出動手能力強,能將理論與實際生產緊密結合的優秀人才是各屆領導和教師一直研究的課題,通過長時間的調研,并結合本校的實際,3+1培養模式在近幾年不斷受到重視并實際應用到本科生的培養中。
一、什么是3+1培養模式
“3十1”專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將本科4年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前三年的6個學期,為學習理論知識階段;第二階段是最后一年的2個學期,為實踐就業階段。
第一階段,在大學一、二及三年級時間里,首先,學生主要集中精力學習本專業的理論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程。在專業基礎課程中,以四大化學(有機化學、無機化學、物理化學和化工原理)理論基礎為主線,貫穿一些初級的機械及物理學知識,為將來進入工廠進行設備操作和維護打下基礎;在專業基礎課中,開設植物纖維化學、制漿原理與工程、造紙原理與工程、制漿造紙機械與設備等,培養學生職業目標所需的各種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
第二階段,最后一年的第七個學期開始,以學校名義聯系實習單位,讓學生到學校聯系實習單位進行實踐學習。第八個學期開始,針對學生就業情況舉辦專題講座,講座的老師主要從從事相關專業實際生產的單位聘請理論基礎扎實、實際生產經驗豐富的人員擔任;同時邀請國際、國內有關專家、學者到校進行學術講座。同時,也鼓勵學生多利用寒暑假進行社會實踐,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二、3+1課程設置的改革
課程體系的建設是保證學生在四年的大學學習中盡可能接受到一個系統化的培養過程。為了配合本專業的3+1培養計劃,我們在本科教學計劃的修訂中,從學科專業核心課的設置、專業選修課中的設置、方向特色課的增減、授課時間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修訂。
在近幾年的計劃運行實踐中,我們發現不少課程設置不合理或課程內容不適合3+1培養計劃的要求,因此對這些課程的設置與否、設置學期、設置順序、課程性質等進行了修改,其中停開課程2門,增開課程6門,并將所有專業課向前調整一個學期,并針對一些專業核心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最終達到了整合課程設置與內容適應3+1課程體系結構的要求。
經過課程體系的調整,本學科基本上形成了以下三個大的課程組:
1.學科基礎課:機械設計基礎、電子電工學、工程制圖、無機及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化工原理、基礎化學實驗、植物纖維化學、過程控制系統。
2.專業核心課:制漿原理與工程、造紙原理與工程、加工紙工藝、輕工自動化儀表、制漿造紙機械與設備。
3.專業選修課:輕化工環保、造紙廠設計概論、紙和紙板結構與性能、專業儀器分析、輕工產品設計、專業英語、造紙化學品、造紙濕部化學、廢紙再生利用技術、現代制漿技術、高得率制漿、紙張品種及生產技術、造紙設備與設計選型、水處理技術原理、生物質能源工程。
三、3+1實踐教學的改革
在實踐教學中實施難度最大的是第四學年的企業實踐教學。對于像湖北工業大學這樣以工為主的地方高校而言,企業實踐教學實施過程中最困難的是長期對口合作企業的選擇和學生在企業實踐教學過程中的質量監控。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和與對口專業數家企業的交流合作,在今后的實踐教學中,第四學年的實踐教學主要通過以下3種方式實現:
第一種方式,主要針對畢業后有意向進入與本專業相關企業進行工作的學生,主要由學校或本專業負責人精心選擇有長期合作歷史、以往接收本校學生較多的企業,讓學生真正進入企業中進行學習,熟悉每一個工段,將以往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工業生產進行聯系。近年來,經過我校輕化工程專業的領導和各位老師的努力,已與湖北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湖北華海紙業以及金紅葉紙業(湖北)有限公司簽訂的《校企戰略合作協議》,其中就明確提出:企業根據需要接受我校研究生、本科生從事科學研究;為我校學生實習就業基地,在條件許可的前提下,為各類學生提供專業參觀、見習、實習等實踐教學活動的條件。
第二種方式,主要針對畢業后有意向進入研究生階段進行繼續深造的學生,由每個老師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提出他們需要研究的課題題目,再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及以后研究的方向進行選擇,讓學生提前感受研究生的學習生活。近年來,我校教師積極組織學生參與科研課題并使得畢業論文題目與提前進入實驗室的科研工作基本一致,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績:2012年,輕化工程08-3班的蔡攀鑫同學在大二時就跟隨王磊老師進行煙草廢水的處理研究,在畢業時其畢業論文《Fe-CA仿生物酶體系深度處理煙草廢水的研究與應用》獲得2012年湖北省優秀學士學位論文;組織學生參加湖北省第五屆大學生化學(化工)學術創新成果大賽,并取得了一等獎的好成績。
第三種方式,學生進人已有就業意向的企業進行實習實訓。
為了強化實踐教學,還可以定期邀請相關課程的國內外專家和相關專業生產的一線技術人員開展專題講座,使學生有機會了解本專業前沿知識及實際應用情況,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產相結合。真正實現學生的“課堂學習”與“企業學習”的優勢互補,發揮教師的“課堂教學”與“企業教學”有機結合的優勢。
四、3+1培養模式下對教師提出的要求
由于我校輕化工程專業師資主要以年輕人為主,這些教師在大學和研究生階段主要是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實驗機理的探討,很少有機會進入工廠進行實習鍛煉,缺乏實踐經驗。這一現象的出現有很多原因:第一,由于近年來各大高校在職稱評定過程中,主要追求科研硬指標而忽視教學軟指標,這就使得中青年將其大部分的精力放在發文章、申請科研項目上;第二,由于絕大部分工科專業教師均不是師范類畢業生,畢業之后直接進入教師崗位進行授課,雖然在上崗前有短暫的崗前培訓,但其考核方法也是以理論知識考查為主,這就使得大部分中青年教師的教學方法掌握不夠,教學經驗也相對缺乏;第三,師資主要以年輕人為主,這些教師在大學和研究生階段接受的是以理論知識的學習為主,也沒有機會進入社會鍛煉,很少有工廠生產的實踐經驗。
為了更好地實踐本專業的3+1培養模式,需要加強這部分年輕教師的實踐知識和經驗,就我院而言,企業作為我校職工的定點培養和培訓基地,為我校職工提供基礎理論、應用研究培訓,同時我們鼓勵專業教師利用“湖北省博士服務團”的機會進入相關企業進行掛職鍛煉,提高自身的水平,加強與企業間的合作交流。2012年,我院青年教師楊海濤作為“湖北省首批博士服務團”進入金紅葉紙業(湖北)有限公司進行掛職鍛煉,作為工學博士畢業的他非常缺乏實際生產經驗,在企業掛職的一年間,他不僅提高了個人的水平,同時積極促成我校與該企業簽訂《校企人才培養與就業合作協議書》。鼓勵年輕教師成為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而且有較強的實踐能力,精通實踐操作技能的“雙師型”教師。
[參考文獻]
[1]莊立輝,于貞杰,黃冬梅,等.醫學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3+1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9).
[2]李勇,尚會超,王潔.實用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以中原學院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為例[J].大學教育,2013,(3):38-40.
中國人民大學中法學院就是一家以人文科學為主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由中國人民大學跟法國巴黎索邦大學、法國保羅-瓦萊里大學、法國馬賽商學院共同合作創辦,位于人大蘇州校區內,其定位是創立世界一流、獨具特色的人文社科類學院。
學院擁有國際一流師資,由中法雙方資深教授及著名學者長期任教,集中了這幾所名校的強勢專業,并從全國統一高考中選拔優秀學生入學。學院實行三語(漢語、法語、英語)教學,三分之二課程采用國際師資授課。從2010年起,學院還開展了中法聯合培養本科階段試驗性教學。本科四年后,學生將獲得中法兩國名校學士學位,并于第五年優先進入法方合作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中法學院現在所開設的優勢學科有金融學專業、國民經濟管理專業及法語專業(含財政金融傳播、法國歷史與外交國際關系方向)等。
跟人大一樣,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也是跟法國合作辦學,不過其致力于培養的是頂尖工程師人才。北航中法工程師學院在2005年成立,融合了北航與法國中央理工大學集團(由法國四所中央理工大學組成)的優質教育資源,旨在培養適應性強、綜合能力高、潛力巨大的工科人才。學院的完全學制為6~6.5年,即預科教育階段和工程師教育階段。在第四學年初將對應屆學生進行嚴格、全面的評估,只有合格者才能進入工程師教育階段。完成預科教育階段且成績合格者可獲得北航四個專業(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與計算數學、應用物理、工程力學)之一的學士學位,而工程師教育階段結束且達到要求,則可獲得北航碩士學位和法國工程師職銜委員會認定的北航中法工程師學院工程師文憑。
同濟大學中德工程學院也是一個旨在培養優秀工科人才的特色學院。學院繼承了同濟大學的優良學科傳統,也很好地借鑒了德國應用科技大學應用型工程教育的成功經驗。學院于2004年正式掛牌成立,實行中德雙語教學(為滿足企業需求,也進行英語教學),部分課程由德國教授以及企業資深工程師講授。根據教學計劃安排,前三學年,課程在國內進行,成績優秀且德語合格的學生可以赴德國完成第四年的學習、實習、撰寫畢業論文等學業。學生在畢業后可獲得同濟大學和德方大學的雙學位的學士證書。
機電技術承擔著為國民經濟各行業提供技術和裝備的重任,機電技術教育專業屬于一個長線專業,同時也是一個國家必不可少的基礎性專業。安徽科技學院于1999年開始承辦該專業,是在農用機電專科專業多年辦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較為深厚的專業辦學積淀,現為校級特色專業。安徽科技學院是安徽省設置機電技術教育專業的唯一高校,也是學院第一個工科本科專業。自2010年以來,安徽省成立了應用型本科高校聯盟,開始應用型本科改革的試點,安徽科技學院是聯盟高校之一,但究竟什么是應用型人才,如何培養,目前沒有很明確的定義,都處于實踐探索階段[1]。通過借助暑期進行聯盟高校調研、企業調研和畢業生調研,我們總結出了一些經驗和教訓,并將其體現在我們新人才培養方案中,形成了具有本院特色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方案。
1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更準確客觀
應該說,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直接決定了培養出來的究竟是什么樣的人才,適用于什么行業,目標定位是否準確及符合學校實際,直接決定了人才培養的成敗。我們認為,機電技術教育專業應該培養這樣的人才: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機電工程方面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技能,具備在中等職業學校從事教學和指導生產實習能力,能夠在相關企事業單位從事機電一體化產品設計、制造及其設備開發、操作、維護以及銷售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
2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2]。因此,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的人才,更好地適應社會對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是高等教育的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在高等教育中,必須改革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切實加強工程實踐訓練和創新教育;加強基礎、拓寬專業面;增強學生的適應能力、創新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的學生應用性不強,缺少實踐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相對較弱,無法勝任現代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為了培養理論基礎扎實,專業知識面廣,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并有較強的科技運用、推廣、轉換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本專業將傳統的重理論輕實踐的人才培養模式,轉變為理實融合、教-學-做一體化、產學研結合的優化模式,即“2+1+1”模式,其中“2”為兩年通識教育階段,第一個“1”為一年專業基礎教育階段,第二個“1”為一年專業整合提升階段;改革教育教學的思想觀念,改革人才培養的機制體制,形成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圍繞一線生產的實際需要設計學生的知識結構,塑造優秀工程師為目標的教育理念,突出能力培養,強化實踐環節。
3優化課程體系
改變傳統的按照學科理論來設置課程的模式,這是傳統的研究型大學的課程建設的道路。研究型大學對學生的學科理論要求,應該是培養的人才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因為他將來要從事研究工作。高職院校對于理論的要求是“夠用”,以理論“夠用”作為標準。應用型本科教育既不能按照研究型大學來要求學生的理論又深又厚,也不能按照職業教育只要“夠用”就可以,應該要求理論“堅實”,就是理論的科學性很準確、實在,但是不要求過深。具體來說,一個正確的理論擺出來,把它說清楚,讓學生能夠掌握這個理論,就可以了。至于這個理論的來龍去脈、構成學派等等,就適可而止。應該著重于這個理論如何轉化為實踐,如何應用到實踐中去。
3.1構建知識、能力、素質結構框架的課程體系
知識、能力、素質是人才培養規格的三要素,它們之間的關系是辨證統一的關系,素質處于核心位置。本專業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按照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可以概括為:(1)一條主線,即工程應用。按照機電一體化產品設計、制造必需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構造應用型人才的知識、能力結構。知識方面強調實用性,方法方面強調綜合性,能力方面強調運用和基本技能。(2)兩根支柱,即機和電。現代機械工程與信息技術、控制技術、微電子技術融合,形成機電一體化技術,成為必然的發展趨勢。機械設計和制造為“機”,信息技術和控制技術為“電”,兩者構成了現代機械工程師知識、能力結構框架的基本支柱。(3)三塊基石,即數理及力學、外語、計算機應用。數理及力學、外語和計算機應用是理工科類大學生必需掌握的基礎知識,它們是從事專業學習的基石。(4)四個課群,即設計、制造、機電控制、創新創業。學生掌握業務知識、培育創新精神、增強實踐能力、提高綜合素質,是通過一系列課程教學的嚴格訓練來完成的,課程是決定人才培養品質的最基本要素之一。根據本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規格要求,設置了機電產品設計、機械制造、機電測控和創新創業四大課程群。(5)五種能力,即基本、專業、遷移、發展、創新。基本能力,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各種認識能力的綜合,主要包括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能力等;專業能力,主要指專業技能和職業技能,本專業的能力主要表現為從事機電產品設計、制造、測控和技術應用的能力;遷移能力,主要包括不同行業和學科的技術“相互遷移”及學生遷移至相關崗位的能力,也即適應其它崗位的能力;發展能力,包括自學能力、科研能力、獲取信息能力和更新知識的能力。
3.2優質核心課程建設
科學的課程體系,是實施“2+1+1”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通過點、線、面,制定全方位立體化的課程體系。即以優質核心課程為建設點,各課程之間的知識體系的銜接為線,分模塊專業方向的教學為面。高年級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發展方向,從不同專業模塊中進行選擇。根據“平臺+柔性模塊”的原則,提煉優質核心課程4門,作為核心的建設點,從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材建設、課程團隊建設等多方面開展優質核心課程建設,以優質核心課程為中心,帶動相關課程群建設,形成富有特色的專業模塊。4門優質核心課程為《現代設計技術》、《現代制造技術》、《機電設備故障診斷與維修》和《機電系統控制工程及應用》,根據行業標準、企業標準和國家標準,依據市場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設置優質核心課程教學內容,構建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方法,編制校本教材,制作校本課件,建立網絡教學資源庫。
4產學研合作特色鮮明
通過產學研合作教育,充分利用企業的項目、人才、設備、資金,實施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4]。
(1)與企業合作進行科技攻關和產品開發。依據重點建設學科平臺,圍繞汽車電子電氣及汽車關鍵零部件的設計與制造,瞄準安徽省建設汽車強省的戰略需求,積極申報并開展相關的科技項目攻關。
(2)聯合企業、政府共建科技創新平臺。與奇瑞、美菱、德力等企業集團合作,雙方共同建立技術研究中心或實驗室,通過對學校和企業具有共性的關鍵性技術進行科技攻關,以此來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汽車、家電行業以及非金屬材料成型設備等產業的整體研發水平,加強學校的學科建設和提升學校的學術水平,同時也開拓學生的專業實習基地,是學校和企業實現雙贏之舉。
(3)產學研合作中的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人才培養是產學研合作的重要支撐和落腳點。依托有條件的企業,建立本科生實習基地。推動高校與企業合作,建設相對穩定的“教學-科研-生產實踐”相結合的本科生實習基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一線人才需求的對接,同時也為企業提供智力支持并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學院與奇瑞汽車聯合創辦了“奇瑞班”,與德力玻璃集團聯合創辦了“德力班”,與神舟機械聯合創辦了“神舟機電班”,與東昱集團成立了“東昱機電班”,真正實現了應用型人才培養與企業一線人才應用的對接。
創辦直接面向產業的工程碩士點。根據行業、企業需求和具備的條件,探索高校與有條件的企業聯合申辦工程碩士點的工作,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培養中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增強企業后備人才的儲備能力和造血能力。
5品質保障體系有力構建
所謂品質保障,是指為達到品質要求所采取的作業技術和活動,目的是促進品質的不斷提高,并保證品質達到所規定的最低標準。教學品質保障體系,是在教學過程中綜合發揮目標導向、條件保障、激勵約束、監督控制功能,使教育結果最大程度地與一定的品質標準相適應、與不同公眾的需求和期望相適應的系統。因此,應用型本科的教學品質管理保障體系應具有以下三個特性:目標性、形成性和可評價性[3]。
5.1人才評價體系構建
機電技術教育專業,主要是培養技術型和工程型應用人才,技術型人才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管理學知識、計算機基本知識、機械電子工程領域的專業知識、管理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創業能力;工程型人才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工程學知識、運籌學知識、精通一門外語、專業技術能力、系統分析能力、創新能力等。根據機電類應用型人才評價指標體系,建立人才評價原則、方法和標準,制定《機電技術教育專業人才評價實施細則》,作為人才品質考核的依據。
5.2教學管理制度建設
(1)建立教學管理規章制度,提高教學管理工作的規范化程度。一是以完善教學基本文件為目標,按照應用型專業建設的原則性文件,重新編印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為日常教學管理提供基本的規范。二是建立應用型專業教學管理日常規范,保障教學的有序進行。
(2)制定主要教學環節的質量標準,加強對教學過程品質的監控。一是對教學過程的課堂教學、課程考核、畢業論文(畢業設計)重新制定系列文件,提出相應的品質要求和標準,保證課堂教學和工訓中心實習實訓穩定有序地進行。二是針對實驗、實踐教學環節,制定相應的管理和考評辦法,尤其是工程技術訓練中心的管理和相關教學品質的考評。
(3)建立一支專兼結合的教學管理隊伍。聘請2~3位責任心強、有豐富專業經驗的教師,擔任教學督導工作,對教風、學風及教學管理工作的不足之處,提出意見和建議。采用“送出去培養,請進來培訓”的辦法,培養一批專兼結合的教學管理隊伍,不斷提升管理隊伍的管理水平,教育教學理論和溝通協調能力。
5.3品質監控體系
教學品質監控體系主要由監控目標、監控措施、信息系統和組織保障這4個部分組成[5]。教學品質監控體系的有效運行,對于促進教師自我約束、自我激勵,調動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創新的積極性,實現培養“知識結構優、實踐能力強、敬業精神強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
聯合國《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與行動世界宣言》提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標必須包括創業技能和創業精神的要素。同時應把創業教育和學術教育、職業教育并列到同等重要地位[1]。創新創業教育在我國發展迅速,創業教育課程也已經明確納入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通過課程教學進行創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是目前已知的最直接和方便的手段之一。為了達到更理想的教學效果,高等院校中的創業教育紛紛借助創業實踐基地或創業園等進行教學改革[2]。相比較國外而言,我國高等職業院校開設創業教育課程的時間較短,學生創業知識掌握的情況以及教學效果都有待于進一步考察。高等職業院校的經營活動要以學生顧客的滿意為基礎,因此,學生滿意度評價研究可以為高等職業院校提高創業教育的服務質量、促進課程建設與改革提供客觀的評價與參考[3]。
本研究從質量功能展開理論出發,結合典型院校的創業教育現狀,通過構建學生滿意度評價體系,調查目前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實際表現,找到存在的問題,并制定相應的解決對策,以期對高職院校創業教育提供有益參考。
二、研究設計
(一)理論依據
學生學習滿意度是學生按照自己的“內在衡量標準”和自己“內在標準滿意度”而對學校的學習和生活等方面采取的一種帶有情緒色彩的想法和評價[4]。目前研究者對學生滿意度的調查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針對大學生所能感知到的各種校園經歷的期望(既重要性),另一方面則是對這種期望的滿意程度。質量功能展開理論(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QFD)是一種著眼于將客戶價值需求轉變為特定的產品或服務,并制定產品與服務控制策略,保障提供最優效果的服務理論。高職院校創業教育開發與服務過程的實質也是為滿足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客戶的需要而提供創業教育服務的過程,同時需要從課程建設、師資建設等方面控制服務的流程,盡量提供優質的創業教育服務,因此以QFD理論為基礎構建創業教育滿意度評價體系具有較高的適應性[5]。
(二)滿意度評價體系構建
按照QFD理論的客戶需求開發原則,首先對21名來自不同專業的畢業班學生進行個人訪談,并利用顧客回應工具(Voice of Customer,VOC)對結果進行處理。按照滿意度評價應遵循的簡單、科學與實用原則,構建了創業教育滿意度評價體系。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學生的滿意度分別從課程安排(A1)、知識教學(A2)、實踐教學(A3)、師資力量(A4)、項目咨詢(A5)、扶持力度(A6)、校內資源(A7)、外部資源(A8)、創業氛圍(A9)、知識提升(A10)、技能提升(A11)共11個方面進行評價,分別對應教學過程(含理論環節、實訓實踐環節與師資)、創業項目的輔導與扶持、內外部環境與資源整合、創業知識與創業技能提升等四個方面。
(三)研究對象
選取廣東省某高職院校作為研究案例,該校是國家示范性骨干高職院校建設立項單位,創業教育一直實施創業課程、創業模擬實訓、創業實踐和創業孵化“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目前該校的創業教育已經涵蓋各二級學院與專業,初步實現了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探索式融合。
(四)研究工具
在滿意度評價體系構建的基礎上,編制《大學生創業教育學習收獲調查問卷》(題目盡量避免預設傾向),共22個項目,按照重要性和滿意度兩個方面編制,這兩個方面分別對應A1~A11題項。項目按照五級評定法編制(1代表完全不重要/完全不滿意,5代表非常重要/非常滿意)。
(五)研究被試
選取該校接受過創業課程與創業實踐項目的大三學生,共發放問卷980份,收回有效問卷909份,有效回收率92.7%,共涉及經濟管理、計算機、外語外貿、機械電子、藝術設計、建筑工程、人文等七個院系。其中男生415人,占總人數的45.6%,女生494人,占總人數的54.4%。
三、研究結果
(一)調查量表的信度與效度分析
總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達0.856;通過一半數據(454人)的探索性因素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最大化旋轉)得到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有四個,各項目的歸屬與問卷初始編制思路吻合滿意度評價體系的四個方面,共解釋[dylW.NEt專業提供寫作畢業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wwW. DYlw.NEt]總方差變異的59.62%。四個因子的Cronbach α系數均超過0.8,與總量表得分的相關在0.5~0.7之間,因子間相關系數也處于中度相關水平。將另外一半數據(455人)放入LISREL8.70軟件進行一階驗證性因素分析,數據擬合指數為X2/df=2.12;RMSEA=0.049;NFI=0.95;NNFI=0.97;CFI=0.97;IFI=0.97;RMR=0.047;GFI=0.91。說明該調查問卷的信效度良好,滿意度體系的構建符合以學生客戶需求為主的創業教育滿意度評價要求。
(二)各項創業教育服務重要性及滿意度項目的描述性統計
由表1可以看出,一方面,學生在重要性評定項目的均值得分均超過3分,即學生認為創業教育不僅成為大學生活的一部分,同時對創業教育的師資、創業項目的扶持與內外部網絡資源都抱有較大期望,希望通過學校的創業教育提升自身的創業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滿意度評定項目得分也都在3分以上,基本達到了學生的學習要求,但是絕大部分項目結果和學生期望之間仍然存在差異,特別是技能提升項目的績差較大(PG=1.04),說明學生認為創業教育沒有使自身的創業技能得到明顯提高。同時,大學生對于創業教育師資和知識教學過程的滿意程度也與期望有一定差距(PG=0.69;PG=0.64)。最后,實踐教學和創業氛圍的績差為負數(PG=-0.11;PG=-0.21),這說明學校對于創業實踐教學和校園創業氛圍的重視程度不足(M1=3.16;M1=3.08,在所有重要性評價得分中最低),同時通過創業教育真實載體的實踐教學以及校園氛圍的熏陶,學生對其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學習收獲超過了初始的認知。
(三)各項目優先行動矩陣圖
對上述數據結果進行匯總,按照兩維度方式將各項目歸入優先行動矩陣圖,見圖1。劃分的標準為:重要性評價得分超過4分,滿意度得分超過3分,且績差在0.5以內的項目作為高重要性/高滿意度項目;重要性評價得分超過4分,但績差超過1的項目為高重要性/低滿意度項目;重要性評價得分和滿意度得分均少于4分,但滿意度得分超過重要性評價得分的項目為 低重要性/高滿意度項目;重要性評價得分和滿意度得分均少于3分為低重要性/低滿意度項目。因此,本研究發現了三種項目類型:創業項目咨詢工作、校方對學生創業扶持力度、學生需要的外部資源屬于高重要性/高滿意度項目;創業教育的技能提升屬于高重要性/低滿意度項目;創業實踐教學、校園的創業氛圍屬于低重要性/高滿意度項目。
四、結論及建議
(一)創業教育學生滿意度評價結論
從此次調查研究的結果來看,該校大學生對于創業教育的期望值處于較高水平,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創業學習后的總體滿意度水平也比較高,但滿意度水平和期望值之間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產生這類結果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本研究調查的院校在創業教育的教學載體選擇上符合當今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該校創業教育以校內的創業園或專業內的校企合作教學基地作為教學載體,學生3~4人組成團隊進行創業實踐項目的學習,在真實的市場環境中體驗創業全過程。這個教學載體將“教、學、做”融為一體。前期的個人訪談也證實了大多數學生較為認可這種創業教育學習方式,因此學生對各方面知識與技能的期望值較高,學習收獲也大。二是高等職業院校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加大了對創新創業教育的投入與重視,特別是在校內外資源整合與創業環境氛圍營造上不斷探索,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學生和家長開始思考并接受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新現象,并對創業教育形成高期望。三是創業教育具有“效果延遲”的特點,很多學生往往是在畢業幾年以后才能顯現創業行為或創業傾向性。同時,創業教育的評價方式不能采取傳統的“考試打分”方式,但采取什么樣的評估標準和體系仍然是困擾創業教育者的難題之一[6]。此次研究的個人訪談就發現,學生對于自身創業能力提升與否以及提升的標準并沒有形成明確的認識,所以在滿意度評價方面存在一些疑慮,尤其是在創業技能提升與否的評價中得分偏低。同時,研究結果還證明實踐教學才應是創業教育的主體和重點,尤其是具有豐富經驗的創業師資應成為學生滿意的重要保障條件。
(二)創業教育優先行動與改進建議
通過優先行動矩陣可以發現,當前的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存在內容覆蓋面廣,但學生期望值和滿意度局部不均衡的現象。相關研究者認為高重要性/低滿意度項目屬于急需引起重視并采取優先行動的部分;高重要性/高滿意度項目屬于優勢部分,需要繼續保持;低要性/高滿意度項目屬于調整資源部分;低重要性/低滿意度項目屬于對學生發展作用不大的部分[7]。
針對上述研究結果,高職創業教育的發展應從以下幾點加以完善:首先,要加大創業管理相關技能(如創業團隊合作能力、創業機會識別能力、財務分析與融資能力等)實踐力度。學生對此部分內容相當重視,但由于教學時間和創業項目的限制,常常沒有機會踐行,容易引起心理落差。其次,設立創業教育專門機構,盡量使創業輔導與咨詢、引進和豐富外部相關創業資源成為常設工作,持續加大對潛力型創業項目的扶持,突出這三項內容的核心優勢,只有不斷加強這三部分的聯動機制,同時打造優質師資力量,才能保證創業教育在學生中的影響力。第三,創業實踐教學和創業氛圍營造兩項工作為學生帶來的收獲已經超過其自身的期望,只需要在教育過程中適當引導學生提升重視程度即可。第四,高職院校的創業教育必須依托真實的教學載體開展教學,在結合校本特色和條件的基礎上,發揮各種創業園、創業孵化器的教學功能,引進創業型企業家充實師資團隊。第五,通過深層次的校企合作渠道盡快建立一套相對合理的創業教育人才評價體系和標準,真正做到“評價結果與真實創業能力相匹配,學校評價體系與社會評價體系相統一”[8],并能通過評價標準發現創業拔尖人才,給予后續扶植。
限于本研究的案例及篇幅,更加深入的個體差異、專業差異以及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差異等問題有待于在更大范圍的調查基礎之上進行后續研究。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教改課題《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創業教育教學改革績效評價研究與實踐》,編號:JG201222,主持人:張錦)
參考文獻:
[1]杜海東.創業教育模式構建理論框架與實證研究——來自廣東高職院校的分析[J].遼寧高職學報,2010(1):4-6,12.
[2]曹勝利,雷家骕.中國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發展報告[M].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11(4):26.
[3]陶美重,胡坤秀.提高學生滿意度的意義和策略[J].教育學術月刊,2009(1):82-84.
[4]林飛宇,李曉軒.中美高校學生滿意度測量方法的比較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5):115-118.
[5]張振山,關晶.基于QFD理論的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J].高教論壇,2013(7):37-41.
[6]Sean P S,Alex Maritz,Howard Frederick.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SME Policies[J].Journal of Asia Entrepreneurship and Sustainability,2013(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