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市場監管體系論文

市場監管體系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22 17:41: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市場監管體系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市場監管體系論文

篇(1)

論文關鍵詞:證券監管體制內在機理發展完善

論文摘要:我國證券市場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是也存在著許多不規范、不成熟的地方。通過回顧我國證券監管體制的歷史演變,為進一步促進證券市場的良性發展提出了若干行之有效的辦法。

一、證券監管體制的歷史演變

中國證券監管體制的演進是伴隨著中國證券市場的產生和發展而建立起來的,并隨之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其體制變遷及其特征與我國證券市場發展的不同階段與格局相適應,并與市場發展的客觀需要和內在的政府監管目標相吻合。我國政府對監管體制的選擇和調整決定于我國特殊的經濟、政治、文化、市場發展的客觀要求,經歷了以下3個階段:

1.1981—1985年,無實體監管部門階段

這是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萌芽期。除了國債發行之外,基本上不存在股票市場和企業債券市場。雖然于1984年公開發行了股票,但股份制試點與股票交易僅限于極其狹小范圍。該階段不存在真正的監管體制或明確的管理主體。

2.1986—1992年,監管體系雛形階段

總體上,我國證券市場仍處于規模極小的“嬰兒期”,與之相對應,在政府管理層面上出現了若干監管上述證券市場領域的部門主體,但未形成統一、有序、通暢的集中管理體系。監管體制框架中的政府部門和自律組織等若干因素已出現,但仍表現出明顯的初創特征和摸索性質。中國人民銀行作為中央銀行“管理企業債券、股票等有價證券,管理金融市場”被正式法規確立為證券市場主管機關。但監管職責不明確,實踐中的管制權力缺乏集中型模式所要求的權威性和管制力度。地方政府體現出監管框架中的分權性和非集中性。證券交易所的自律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政府管制。多部門介入的管理格局略見雛形。行業自律監管組織尚未擔負實質性自律職能。

3.1992一l998年,初級集中型監管體制階段

1992年l0月,國務院證券委員會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標志著我國證券市場步人了集中型監管體制階段。從有關資料可以看出,1996年以后,市場取得飛速發展,無論是日均成交金額還是日均開戶數都是呈現上升的趨勢,這充分說明了證券市場的蓬勃發展。與此相呼應,集中型管理體系逐漸形成。確立中央監管機構,一部分權力根據證券活動性質和歸口的不同劃分給國務院各部委。地方政府相當程度地介入證券市場管理,形成了中央與地方相結合的市場管理體系。首次確立獨立于其他部門的專門性證券主管部門,擺脫了依附于財政或中國人民銀行的舊模式。一定程度上兼顧了我國證券市場發展與規范進程中所牽涉到的錯綜復雜的諸多方面的難題。但是,仍表現出權力分散、獨立性和權威性弱、缺乏覆蓋全國性的監管機構的動態特征。總體上,這個階段表現出多層次的、多元化以及部門分工協作的中國特色,且明顯地顯示出過渡期的特征。

二、我國證券監管體制的現狀及其內在機理

目前我國證券市場實行的是集中統一的監管體系,即以政府監管為主導,集中監管和市場自律相結合的市場監管框架。

1.監管主體

1998年國務院批準了中國證監會的職能、內部機構和人員編制的“三定”方案,確定了證監會是國務院直屬機構,負責全國證券期貨市場,并成為取代國務院證券委員會職能的惟一最高證券監管機構。根據該方案的規定,證監會將建立集中統一的證券期貨監管體系,在全國各地設立派出監管機構并實行垂直管理,但在現實中,我國監管主體存在多元化現象,主管部門之間關系較為復雜和不協調。

2.自律組織是資本市場監管體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自律組織有兩種形式,即社會性的監督組織和行業自律。前者主要包括證券業的中介服務組織如會計師事務所。后者包括兩方面:一是證券交易所的場內自律,二是場外交易的自律,即中國證券業協會進行的自律監管。

3.監管法規體系

1998年以前我國證券市場和監管是通過一系列的行政法規,包括全國性的行政法規和地方性的行政法規。1998年《證券法》的通過標志我國證券市場依法治市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證券法》和《公司法》作為我國證券監管的法律基礎和其他證券法規共同構成證券監管法規體系。現行證券監管體制具有集權性和一元化、權威性和獨立性高、兩級管理垂直化以及自律性弱的特征。雖然仍存在自律管理作用未得到足夠重視的問題,但這個體制框架與我國證券市場現在高速發展相適應。現行證券監管體制的形成原因主要是針對如何克服原體制存在的內在弊病和矛盾。

三、未來證券監管體制的進一步完善

在全球化程度加快的大環境下,我國證券監管體制應當立足國情,放眼世界,不斷健全、完善。證券監管體制的建設,不僅關系到證券市場的發展,更關系到經濟安全,國民經濟的長遠發展。進一步完善證券監管體制必須全面考慮,放眼未來,對證券監管體制進行有效的改造。

1.加強證券監管體制的自身建設,逐步健全與完善

證券市場是變化無窮的,只有依據客觀規律,制定完善制度才能保障市場健康運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樹立科學監管理念。監管理念主要包括:第一,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第二,確保公平、高效、透明;第三,降低系統風險;第四,樹立國際化意識。

(2)明確監管職能,提高監管水平。監管機構作為規則的制定者和執行者,其職能就是保障市場的公平、公開以及公正地對待所有市場參與者,體現了監管理念和目標。相應的權限,應當依據其職能而定,即僅能作為“裁判員”。并非事無巨細一概全攬,不能把“運動員”兼于一身,應減少證監會在監管中的行政干預色彩,增強其對上市企業以及證券市場的各參與者的監管手段和能力。尤其要注意的是,在監管過程中,要加強對行為和過程的監管,而不僅僅是對結果的監管,對監管者而言,行為本身比結果更值得關注。同時,改善監管手段,提高監管水平,努力實現手段的間接化、多樣化、市場化,減少政府對市場的操縱。此外,應當提倡監管行為的科學化、民主化,保證公正地權衡各方利益,保護投資者信心。(3)完善監管體系,充分發揮行業自律監管。隨著證券市場的成熟,政府主導和行業自律相結合的監管體系日益成為大多數國家選擇的主流。充分發揮兩者的優勢,避免各自的缺憾,對于完善監管體系是十分重要的。自律監管具體而言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加強自身監管機構的組織建設;第二,要盡快完善自律管理規則;第三,要理順證券交易所管理制度。

2.改善證券監管的外部環境,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1)健全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建立良性的立法、司法環境。證券市場的發展,要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監管,這就要求首先要完善立法,去掉或者完善一些與現有政策和法規相矛盾的條文,法律是要不斷向前發展的,結合目前市場需求不斷完備證券監管的法律制度,盡快細化證券法的相關規則,出臺相關的法律條文,形成完善的證券法規體系。其次是要加強執法,如果沒有強有力的執法措施,再完善的法律條文也無用,因此我們不能忽視有法必依的重要性。

(2)重構社會信用體系,恢復我國證券市場的公信力。

篇(2)

關鍵詞:金融工具創新 市場監管 方針對策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我國金融市場也隨著不斷發展壯大,同時也為我國的金融創新工具市場初步的發展創造了全新的條件。但是,我國對金融工具創新市場的監管仍然存在著諸多的問題,研究如何有效地防范金融風險與規范金融創新市場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金融工具創新及監管概述

(一)金融工具創新概述

金融工具創新是金融創新的核心內容,它就是從以前傳統的基礎性金融工具,通過技術滲透而衍生發展出來新型的金融工具。這種創新主要是通過對金融工具的收益,風險,流動性,可交易性,數量大小,期限長短和權利義務等不同特征的分解和重新組合而形成的。金融工具創新的核心是衍生金融工具,它的主要形式是指期貨、期權、貨幣互換、利率互換。

(二)金融監管概述

1、金融監管定義

金融監管是指在一定的限制或要求通過特定的政府機構(如中央銀行)由演員進行的金融交易。金融監管的主要特征是具有特定含義和政府監管行為。縱觀全球,所有國家都實行市場經濟體制,也有客觀上的所有政府控制的金融體系。

2、金融監管的類型

(1)分業監管。分業監管即金融行業針對不同的業務內容分別設立了專門的監管機構進行金融監管,比如美國就是分業監管模式的典型代表,通過分業監管模式對銀行、保險、證券三大支柱性金融產業進行監管。

(2)統一監管。統一監管即由職能單一的中央銀行或者專門性的金融監管機構對整個金融行業進行統一管理和監督,從而保證金融領域能夠健康有序發展。

(3)不完全統一監管。不完全統一監管模式主要表現形式是牽頭監管模式和雙頭監管模式。牽頭監管模式主要由一個專門的監管機構全權負責不同監管主體之間的協調工作,從而在多個監管主體之間建立一種比較及時有效的協調磋商機制。雙頭監管模式主要是將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合并為綜合金融監管委員會,然后由金融監管委員會與中央銀行共同負責其他相關金融監管主體的協調工作。

二、我國對金融工具創新監管的現狀

(一)政府監管現況

對于監管主體,其中一個重要監管組織為銀監會,主要職責是監管我國商業銀行的金融衍生物,也對在中國境內依據法力法規開設的私人銀行、信托公司、租賃公司、汽車公司的法人,國外銀行在中國國境內的分行等凡是符合相關規定的金融機構開展的金融衍生業務進行監管。而與銀監會不同的是,證監會主要對國內期貨交易,期貨交易所和其他衍生工具交易所(黃金交易所除外)進行監管。

(二)行業自律現狀

隨著我國金融市場不斷的發展成熟,我國將會以最快的速度推出場內交易工具,針對場內交易市場,期貨交易所、期貨業協會為目前主要的自律組織。我們國家目前一共有四加自律交易機構,為了場內的金融創新工具我國設立了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

(三)跨鏡監管和國際合作現況

各國政府組織之間金融創新工具交易監管合作主要通過信息共享的形式完成,一般為單邊或多邊。即監管合作只有在信息共享的前提下,通過政府的政策調節和使用現代技術,使用大致相同的宏觀經濟調控手段,并充分理解各國國情的不同,從而找到共同的監管目的,并積極制定相應措施,達到各國間政策上的融合。

國際互換與衍生工具協會、國際清算銀行等是目前國際上進行衍生品交易的主要交易監管機構。我國已經成為了國際清算銀行、國際證監會組織的組成成員。且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還是國際互換及衍生工具協會的會員。

三、我國金融創新工具市場監管中存在問題分析

(一)政府監管效率低

我國金融業混業經營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強,我國仍使用一線多頭的監管模式對金融創新工具市場進行監管,這種監管模式大大降低了管理層的監管職能,當金融創新工具這一新興的市場出現問題時,就需要各個具體的監管部門相互協調、配合才能拿出相應的應急措施,這大大延長了解決問題時間周期,從而錯過了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而風險往往具有突發性,需要監管部門能夠及時對具體情況作出反映,拿出解決辦法。

(二)行業自律水平不足

目前看來我國雖然有一些金融創新工具市場的自律性組織,但是他們均是在計劃經濟市場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這些自律性組織完全成為了政府的附庸,沒有獨立的地位,且本身其自律性發展很不完整,很難獨立性的起到作用,不能發揮自律組織的獨立地位,故我國金融創新工具市場的自律組織水平低下,基本不能完成自動監管金融市場的功能,且受政府影響嚴重。

(三)跨境監管與國際監管合作不佳

在金融市場不斷深入開放、金融一體化的不斷加速的情景下,我國在跨境監管和國際監管合作雖然取得了前進,獲得了國際社會的接納,但跨境監管和國際監管合作仍需進一步加強。金融機構的衍生品是進行國際合作的主體部分,尚未涉及其他主體的合作。目前我國達成的國際合作協議也同樣是針對監管金融機構開展的衍生品交易合作,極少是對其他非金融機構的交易主體如企業和私人投資者的衍生品交易行為的國際監管合作。在企業及私人投資者的衍生品的國際監管合作需要加強。

(四)退出機制不完善使得金融機構風險意識薄弱

我國雖然已出臺了多部金融法規,但只對市場準入有著嚴格規定,而在對問題金融機構的處理上,缺少市場退出的法規。所以,金融機構風險暴露時,金融監管只能借助強制性行政干預來解除金融風險。

四、完善我國金融工具創新監管的政策建議

(一)構建高效金融創新工具市場監管

隨著金融創新工具市場進一步發展以及混業經營模式的強化,綜上分析得知我國監管模式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與不足,以前一線對多頭的經營模式已經不適合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的需要。在新的形勢下必須構建一種新的監管體制,應自己根據具體情況及想要達到的監管目標進行全方面的設定,以彌補現價段監管體系的不足,且必須具有靈活性,以便隨時調整,應對突況。

(二)完善健全金融創新工具市場監管的法律法規

由于我國金融創新工具為后起的新興產業且發展速度很快,相對應的法律法規及監管系統都相對滯后,而我國是一個以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國家,政府部門政策的引導對各方面的影響較大,常常對市場造成混亂場面,弄不清政府的明確政策導向,又影響了自律部門對市場的監管。故應建立完整健全的法律法規,規范金融創新工具市場。

(三)強化內部風險控制

雖然我們國家的銀行機構、證券機構等協會對市場經濟各行各業的自律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成熟,各個協會沒有顯示出他們在金融市場的風險監管機制中的作用。在監管金融創新工具市場時, 應明確區分各協會自律監管的職能,改變傳統一對多的監管模式;與此同時,行業協會也應該提升自己監管的能力,設立于金融市場運行相符合的管理條例。

(四)放松金融行政管制,加強審慎性監管力度

現如今,我國金融監管目標逐漸由社會的政治功能向優化資源配置的社會經濟目標轉移,改變了僅僅依靠行政命令的監管模式,有效發揮了金融管制和約束作用。在金融政策制定和金融活動監管過程中,金融監管部門需要對金融創新動向及時做出相應的反應,積極鼓勵金融行業不斷進行創新,通過更新金融目標轉移方式及手段,從根本上減少“行政國家”各種副產品滋生發展的現象,從而促進金融監管向新的高效方向轉變。從某種意義上看,金融監管體制的改革一方面是逐漸減少計劃性監管,另一方面是逐漸增加審慎性監管。審慎性金融監管主要是在尊重金融機構自的基礎之上建立的,它著重強調要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通過經濟力量本身制約一些金融機構以及金融市場的活動,進而保證金融服務業的品質,推動金融服務行業的快速發展。

五、結束語

金融創新工具作為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產物,是實現金融創新的突破口,也是資本經濟發展中的焦點問題。由于金融衍生產品的特性,使得金融衍生產品產生的風險遠遠高于一般金融工具,加大政府對金融創新工具市場的監管力度不容小覷、勢在必行。但僅僅依靠政府的監管還遠遠不夠,同時還要建立包括行業自律監管、交易所自我管理在內的三層監管體系。

參考文獻:

[1]李MM.論金融創新工具交易的法律監管及中國監管體系重構設想[J].中國政法大論文,2013 年

[2]王晶晶.中國金融創新工具監管制度研究[J].中國政法大學博士論文,2014年

[3]邱永紅.國際證監會組織(IoSCO)若干法律問題研究(下)[M].經濟法學評論20(1)

[4]秦洪軍,邢成.美國場外金融創新工具市場監管的實踐與啟示[J].海南金融. 2012(12)

篇(3)

【關鍵詞】 保險創新;保險監管創新

一、我國保險市場監管的創新的背景

近年來,我國保險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2009年10月1日新《保險法》的實施,對保險消費者的利益進行了更多的重視。在國際上,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的爆發令全世界的金融主體對創新進行了重新審視,是創新過度還是其他原因(監管不夠完善、評級存在漏洞等),曾一度成為人們討論的話題。在金融衍生產品不斷進行創新的背景之下,保險監管也要跟緊步伐,體現出新的要求,這樣才能既支持和鼓勵保險市場創新,又能防范和化解保險創新可能帶來的風險。

二、我國保險監管創新的必要性

1.加快保險市場監管創新,可以應對日益嚴重的逃避保險監管的現象。在正常的條件下,處于營利或在競爭過程中謀取優勢地位的動機,被監管者必然會想方設法逃避監管,弱化監管效力。監管者對于監管創新的各個方面就要不斷地進行加強和完善,通過不斷加強和完善監管創新,使得金融監管者取得優勢地位,保持市場的穩定。

2.加快保險市場監管創新,是促進保險企業創新的需要。保險市場監管的不斷創新,可以推動保險機構在新的監管空間下進行產業的調整,不斷進行新的創新,最終促進保險業不斷向前發展。保險監管機構是制定相關的保險業法的機關,通過對監管的創新可以使其立法更加完善,監督更加全面。特別是伴隨著監管技術創新的深入可以使其在立法過程中合理預期保險企業的經營能力,正確引導保險企業創新的方向。

3.加速保險市場監管的創新,是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需要。盡管本次的金融危機揭示了一些基礎產品的創新具有廣泛滲透性和巨大的影響性,在我國保險創新明顯存在著不足。通過對于保險市場的監管進行創新,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需要。

三、目前我國在保險監管創新方面尚存在的現狀

1.監管理念發生巨大的變化。現有的形勢下,我國保險監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保險監管理念逐步轉向了以建立風險防范的五道防線為核心內容的中國現代保險監管體系。與以前相比,我國的保險業的監管理念已發生了重大的轉變,眾多進行風險防范的措施也在不斷的出臺。

2.監管范圍偏小。目前我國保險業、銀行業、證券業采取的是分業經營和監管的模式,這樣遠遠滿足不了各種金融產品創新的需要。銀行、證券、保險之間業務的趨同性與可替代性、削弱了分業監管的業務基礎。當銀行、保險、證券這三大部門的業務發生交叉時,不僅會加大協調成本,甚至會由于責任不明確而產生監管真空。伴隨保險業的不斷發展,保險業與其他行業也存在著許多業務的交叉,對于這些跨行業的監管也存在著空白。

3.過度監管和監管不足并存,保險監管的手段和方式落后。近年來,發生的金融危機充分揭示了發達國家的保險市場監管存在的重大真空,與國外發達國家保險市場不相同的是我國的保險創新非過度而為不夠,與此相應,保險監管的手段和方式也相對落后。

4.保險立法落后。保險市場的創新直接產生了許多新的保險產品、投資渠道和服務,對于這些從未有過的事物,在我國的保險監管中尚屬存在大量的真空,相應的立法也很滯后。

四、對我國保險監管創新的一些建議

1.監管手段和方法創新。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償付能力指標體系;另一方面逐步將一年一度的年終檢查式的事后監管轉變為以信息傳導機制為基礎的日常監管,最終向風險監管過度,建立動態的償付能力監管體制。要利用現代的網絡技術,加強保險公司經營信息的透明度。

2.監管立法創新。健全的監管法制是保險監管部門依法監管的前提和法律保證。盡管近年來新的《保險法》、《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管理規定》等各種法律法規的不斷出臺,但是還有許多不完善之處需要進行不斷的改進。

3.創新監管理念。要不斷的進行監管理念的創新。對于不同的保險市場進行差異化的保險監管,不斷創新監管機制,可以按經濟發展程度不同對各個省市制定不同的監管政策。對于經濟發達的地區做到重點突出,而對于欠發達地區應該引導其快速發展。

4.創造保險監管的外部環境,加強社會監管。近年來,無論是模式還是理念上,保險公司的服務水平都發生了重大的轉變。保險監管機構也應該相應的開通舉報機制,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可以開通社會監督熱線,要切實的進行推廣和落實(可以在保險單中注明),要高度重視消費者的投訴,切實維護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篇(4)

完善征信業監管體系的目的是通過運用征信法規、開展征信監管、實行行業自律等方式,規范征信機構的行為,維護征信市場的正常秩序,促進征信業健康穩定發展,保障被征信人的合法權利。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促進我國征信業快速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

隨著我國經濟市場化程度的加深,加快征信業發展己成為社會共識,而僅靠征信業的自然發展無法滿足市場緊迫的現實需要,必須由政府進行推動。征信監管機構作為政府推動的執行者,可以通過制定征信業發展的整體規劃,認可征信機構的執業資格,監管征信機構和征信市場的運作,營造良好的行業競爭氛圍,培育市場需求主體等多種方式,促進征信市場的形成,確保征信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二)維護被征信人合法權益的客觀需要

征信業涉及征信機構、被征信對象、征信產品使用者等多個方面,對各方的權利、義務和各環節運作都要進行規范,其中保護被征信人合法權益是征信監管的重要內容。征信業監管體系一般通過三種途徑維護被征信人合法權益,一是通過征信立法保障被征信人的知情權、異議權、糾錯權等權利,同時明確界定征信機構數據采集的范圍和用途、數據擴散的條件等。二是賦予部分政府部門專門負責實施被征信人數據保護事宜。三是以多種方式確保被征信者及時發現問題并以較低的成本提出異議和加以解決,樹立被征信者對征信機構的信心。

(三)健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保障

從各國市場經濟發展經驗來看,比較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的運行都是以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為基礎的。征信監管部門用經濟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規范征信市場,可以促使征信機構合法采集和利用信息,并在全社會逐步建立起失信約束機制,加大被征信主體的失信成本,促使其從自身長遠利益出發,自覺規范自身的市場行為,維護信用市場秩序,在全社會營造講誠實守信用的濃郁氛圍,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立。

二、國外征信業監管模式選擇與啟示

(一)國外征信業監管模式概述

由于征信數據及其處理結果在某種程度上比較敏感,因此不論哪一國政府對征信行業都要進行監督管理,但各國對監管體系的選擇有很大的區別。目前國際上主要存在以下幾種監管模式:

1.美國模式——以征信公司商業運作為基礎的征信業監管模式

美國、巴西、秘魯、哥倫比亞等國家屬于這種“美國式”的監管模式,這一模式的實質表現為政府對征信行業的監管主要體現在制定和細化征信法律法規方面,行政監管手段相對弱化。它的主要特征是政府不對征信行業實施任何準營許可,征信業實行完全的自由準入制,征信機構的生存與發展完全取決于市場的需求。在這種模式下,政府必須具備比較完善的征信業法律體系,征信活動的全部過程均被納入法律軌道,征信機構只需依法開展征信業務即可。同時,為形成相互制約機制,。這些國家往往會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政府機構對征信行業實行監管,監管部門主要是在信用監督和執法方面發揮作用。

2.歐洲模式——以中央銀行建立征信系統為基礎的征信業監管模式

這種模式以比利時、德國和法國等歐洲國家為代表。與美國相同,歐洲經濟發達國家也非常重視征信立法工作,但是完善的法律并不能取代監管機構對征信機構嚴格的行政監管。按照法律規定,歐洲國家成立征信公司必須向國家數據保護機構登記。同時,由于中央銀行建立中央信貸登記系統,有關信息的搜集與使用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也由中央銀行提供并執行,因而對征信機構的監管通常由中央銀行承擔。

3?郾“政府驅動型”監管模式——以政府為主導建立的征信業監管模式

一些發展中國家屬于這種“政府驅動型”的發展模式,這一模式的實質表現為政府不僅是征信市場的監管者,而且是促進該國征信行業發展的直接推動力。它的主要特征是政府監管部門對資信評級機構和評級業務的推動及有效監管是評級業務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在該模式下,國家一般會對評級機構的市場準入、資格認定以及評級業務范圍的核準等做出明確規定,而且有的國家的監管機構還直接參與發起設立評級機構。但這種模式容易產生一些副作用,如這些國家征信機構的生命可能會由政府所左右,而不是由市場來決定等。

(二)國外征信業監管模式對我國的啟示

啟示一:政府對征信業的管理方式與該國征信業法律體系的發展狀況密切相關。

從國際經驗看,征信法律法規越完善,政府的直接管理職能就相對弱化,征信行業的發展也比較規范;法律法規不健全,政府或中央銀行的直接管理職能就更為重要一些,征信業的發展狀況就容易受政府行為的影響。在我國,征信業的發展只有十幾年的歷史,相關的法律法規基本空白,因此,在加快征信立法進程的同時,征信監管部門對該行業進行必要的監管顯得尤為重要。

啟示二:各國監管機構不僅管理征信業,而且還代表政府直接推動征信業發展。

征信行業的發展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單純依靠市場的力量很難在短期內建立起完善的信用體系,因此需要借助政府的推動,無論是信用制度的建立、征信機構的建設,還是信息的披露、社會信用文化的培育等,都離不開政府的制度供給和積極推動。各國的征信監管機構在征信業的發展過程中,不僅管理征信業,而且還是政府推動的執行者。即使是在征信行業發達的美國,也離不開監管機構的直接推動。例如,美國資信評級業發展的主要動因就是政府將信用評級作為債券市場的準入條件,同時,監管部門于1975年以“全國認可的統計評級機構”方式對標準普爾、穆迪、惠譽的評級機構資格進行了認定。通過這種形式,不僅直接推動了這些評級機構的發展,而且規范了評級市場,方便了投資者和監管者對評級結果的使用。

啟示三:征信業的發展歷史和發展現狀是各國選擇征信監管模式的主要依據。

對于征信業發達的國家而言,隨著征信市場的形成和完善,以制度約束和行業自律為主的監管模式也會隨之形成。而對于征信業剛剛起步的國家,為便于集中管理,統一籌劃和資源利用,縮短征信體系建設周期,減少行政沖突,往往由政府直接推動建設征信系統,并由一個機構對征信業進行獨立監管。我國征信機構建設雖然有一定基礎,但從整個體系建設來看,基礎還十分薄弱,要在短期內形成高效、統一的征信市場,建成比較完善的征信體系,必須由政府進行組織推動。同時,為便于行業的協調發展,應明確由一個監管機構對征信業進行集中監管。隨著征信體系建設的日漸完善,再逐步向政府監管與行業自律相結合的方向過渡。

三、我國征信業監管體系現狀

(一)征信法律法規建設滯后,尚未形成剛性的市場監管

征信活動直接涉及公民隱私和企業商業秘密等方面的問題,是一項法律性要求很強的工作。目前,我國現有的法律體系中,直接規范征信行業的法律規范主要是以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為主,缺乏效力層級較高的法律法規。同時,各規章之間缺乏協調,沒有形成系統、全面、統一的征信業監管法律體系。以各省(市)己出臺的地方規章為例。目前北京、上海、天津、安徽、福建等16個省(市)均己經出臺了征信方面的地方規章。從總體看,這些規章主要是規范企業信用信息的征集活動,關于個人征信和征信監管方面的規范較少。即使涉及到征信監管,各地規章的規定也不盡相同。這些規章關于行業監管的條款,大致分為3種類型:第一類,設立新機構行使行業監管職能。如上海專門成立了征信管理辦公室,深圳成立了信用征信及評級監督委員會;海南、湖南成立了信用活動綜合監督管理機構;《征信管理條例》(2002年征求意見稿)也有類似規定。第二類,由省政府指定一個部門為行業監管部門,大部分為發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門,如廣東、安徽和浙江省。第三類,由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領導小組或協調小組行使監管職能,如寧波市等。這些地方規章雖對各地的征信業發展起到了一定促進作用,但是,由于各地授權的管理部門和管理方式各不相同,采集信息的范圍和對征信活動各當事人權利、義務、責任規定也有很大差異,不僅加劇了征信業的多頭監管,不利于建立全國統一的征信市場,而且由于征信機構缺乏完備的法律法規約束,發展呈現出無序狀態,法律監管的約束力大大減弱。

(二)行政監管模式尚未成熟,未能形成統一的市場監管

行政監管是法律監管的必要補充,在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健全之前,行政監管尤為重要。目前,我國的征信業監管模式尚未成熟,主要表現在:

1.征信監管主體各自為政。這里的監管主體是指由誰來對征信業進行監管。目前,對征信業進行監管的部門很多,包括人民銀行、發改委、證監會、各地建立的監管部門等。以資信評級機構為例,目前,資信評級機構在從事不同業務時,歸口管理部門也不盡相同,如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企業債券發行的評級管理工作;中國人民銀行負責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信貸市場的信用評級管理工作;證監會負責上市公司可轉換債券的信用評級管理工作。這些部門監管的依據不同,管理要求不一,給評級機構增加了不必要的管理成本。同時,由于在責任追究方面沒有統一負責的監管機構,被征信人的權益也難以得到保障。

2.行政監管措施不到位。行政監管的主要內容,一是市場準入。按照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特許經營、商業運作”的原則,征信機構必須達到一定標準,具備一定資質。二是征信業務規范。監管機構必須對征信機構執行征信法規情況和規范運營情況等進行有效監管。目前,我國對征信機構進行監管的部門雖然很多,但監管的措施相對有限,行政監管的主要內容無法實現。在征信機構的市場準入方面,我國還沒有明確規定,什么樣的社會中介機構可以從事征信業務以及中介機構如何進入市場即市場準入條件和準入機制。在征信業務規范的監管方面,我國還沒有出臺征信機構的從業人員執業資格、執業技術準則、行業標準等方面的規范性管理規定。資信評級機構的從業人員執業資格、執業技術準則等方面迄今為止沒有出臺任何規范性的管理規定,人民銀行于2006年出臺了《中國人民銀行信用評級管理指導意見》規范評級機構的執業行為,對信用評級標識進行了統一界定,開始對評級機構部分業務進行規范。由此可見,由于我國對征信業進行行政監管的法律規范依據不足,各監管部門對該行業的行政監管也相對較弱。

(三)征信行業缺乏自律機制,難以達到規范的市場監管

征信機構的行業自律至關重要,作為獨立第三方的征信機構長遠存在與發展的基礎是征信機構的公信力。從國際社會看,各征信國家均成立了行業協會,如美國的信用管理協會和信用報告協會等,這些行業協會在整個國家信用體系的建設過程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而我國目前的情況是,征信業受發展情況等制約,至今沒有行業協會。雖然目前存在中華資信評估聯席會、中國信息協會信用專業委員會、各地的資信評估機構總經理聯席會等組織,但無論規模、影響都較小,尚不能起到行業協會的作用。由此可見,我國的征信行業自律機制并未形成,行業內的交流、人員的教育培訓、行業執業技術標準和執業規范的制訂等都不能提上議事日程,制約了征信業的規范發展。

四、借鑒國外監管模式,完善我國征信業監管體系的政策建議

(一)借鑒國外監管模式應遵循的原則

我國在選擇對征信業監管模式時應遵循以下幾項原則:一是有效性原則。我國在選擇征信業監管模式時,要充分考慮我國征信行業的發展現狀,監管模式要適合我國國情,能夠對我國的征信機構進行有效監管。二是低成本原則。對征信機構監管的成本控制。因為監管的高成本最終是要分攤到征信機構身上,不利于我國征信業的長遠發展。三是可操作原則。即強調我國選擇的監管模式要有明確的程序設計,要做到在監管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堅持上述幾項原則的基礎上,借鑒國際經驗對探索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監管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二)完善我國征信業監管體系的政策建議

規范我國的征信市場秩序,建立社會信用體系,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包括許多方面的內容,而征信業監管體系的完善無疑是建立社會信用體系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針對我國征信監管中的問題,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強化:

1.加快征信立法步伐,提供監管的法律依據征信業的監管法規調整對象是征信機構和全社會的征信活動。主要內容應當包括規范征信機構資格、市場準入、從業范圍以及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規范信用信息的采集、加工、披露和使用;規范被征信人權益保護,異議信用信息的核查、處理;規范征信監督管理部門的職責、監管方式和有關機構的法律責任及違規處罰等。建議盡快頒布《征信管理條例》,對上述內容進行明確規定。考慮到征信立法過程較長,在條例頒布前,為盡快規范和促進我國征信行業的發展,可由國務院先行組織相關部門統一協調,統一出臺一些暫行性行業指導規范,避免不同地方不同部門各行其是,妨礙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同時,要盡快完善配套法律規范。出臺《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修改現行法律法規中與征信立法相沖突的地方。比如《保密法》、《商業銀行法》、《合同法》、《貸款通則》等。修改后的法律應明確規定,何種數據可以向社會開放、開放的方式、數據處理和傳播的方式、范圍以及時限等等,為征信活動和征信監管提供參考依據。

2.統一監管機構,實施有效監管考慮到我國要在短期內建成比較完善的征信體系,應選擇單一監管模式,明確由一個監管機構對征信業進行集中監管。監管機構可以新設立也可以在現有的監管部門中指定。但無論是新設立還是指定,需把握和解決四個關鍵問題:一是監管部門的法律授權和權限界定問題。從理論上講,征信涉及全體公民的基本民事權利,屬于法律調整的范疇。如果沒有高層級法律法規的授權,地方政府、各部門必定會各自為政,獨立監管,公民面臨的權利和義務也就會各不相同,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憲法規定。從全國征信監管實踐工作來看,目前,中國人民銀行是被國務院唯一明確授權具有監管職責的部門,但并沒有從法律上對人民銀行授權,因此,人民銀行在征信管理工作中面臨無法依法行政的尷尬局面,嚴重制約和影響征信管理職責的履行。要實施有效行政監管,必須從法律法規層面對監管部門授權,并明確界定權限范圍。二是單一監管不能離開相關部門的配合。征信數據分散,行業協調和數據集中等都離不開相關部門的支持。三是監管部門必須做好職能定位,設計好監管運行機制,制定規范的管理制度,做到既能在征信體系建設中發揮最大的作用,又不過分干預征信機構在市場中的自主行為。四是監管方式問題。在法律法規出臺前,行政手段仍然是主要的征信業監管方式。監管機構要根據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特許經營、商業運作”的原則,確定征信機構及其從業人員的準入資質;積極制訂市場規則,維護平等競爭秩序;加強業務規范管理,對征信機構提供虛假信息、以級定價,侵犯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等多種行為進行嚴格查處。

篇(5)

【關鍵詞】成長性指標;指標體系;融資效率;突變級數

一、引言

金磚國家,來源于英文BRICS,是指巴西(Brazil)、俄羅斯(Russia)、印度(India)、中國(China)和南非(South Africa)五國。從2001年起,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四國,由于其經濟發展前景被普遍看好,首先作為新興國家經濟的領頭羊,以“金磚四國”之名而被世界廣泛關注。2011年4月,南非作為對“金磚四國”的擴員,正式成為金磚國家之一。

金磚國家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五個新興市場國家,擁有全球30%的領土面積和42%的人口。按照市場匯率估算,金磚國家的GDP(國內生產總值)總量將從2008年占世界份額的15%上升到2015年的22%——經濟總量將超過美國,同時五國的GDP增量也將占世界增量的1/3。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時代的進步,世界的金融市場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國家間的競爭更多的體現是在金融領域,特別是股票市場的發展。同時作為新型的資本市場,金磚五國之間的競爭集中表現為股票市場間的競爭。要在經濟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敗之地,最有效和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促進其股票市場的快速成長。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價金磚國家股票市場成長指標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以全面反映金磚國家間金融競爭力,通過比較進一步提高我國股票市場成長性。

二、金磚國家股票市場成長性指標體系建立

(一)股票市場成長性指標選擇

成長性是公司的靈魂,是股市的生命,是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動力,是衡量市場發展前景的一項非常重要的指標。所謂股票市場的成長性指標是指市場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結合各國的不同國情,依據本國股票市場發展的優勢,通過對比,綜合得到的研究對象。

反應股票市場的成長性指標,應從反應市場的宏觀規模和微觀效率兩方面考慮。市場的宏觀規模表現的是國家間市場工具的比較,而微觀效率則可以從市場的融資效率和有效性方面進行研究。單純的依靠“看不見的手”理論,股票市場不但不會得到永久的成長,甚至還會發生衰退,適當的使用市場監管手段,才能促進股票市場的成長發展。因此,選擇把股票市場工具、市場融資效率、市場有效性和市場監管作為研究股票市場成長性的指標。

(二)股票市場成長性指標體系設計原則

建立股票市場成長性指標體系,是進行綜合分析和評價的基礎。指標體系的確立,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1)系統性原則。股票市場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其成長性指標不但應從各個角度來反映出被評價系統的主要特征和狀態,還要能反映出被評價體系的發展趨勢。

(2)科學性原則。股票市場成長性指標的設計是基于市場的宏觀和微觀環境而形成的,指標間應緊密銜接,不重不漏,能說明問題。

(3)可操作性原則。股票市場成長性指標設計應盡量簡化,數據查找的可操作性要強,同時力爭指標的標準化。

(4)靈活性原則。股票市場成長性指標的設計應本著“活”的原則,指標要細一些,但也應避免冗余,盡量選取有代表性的綜合性指標和主要指標,并按指標間的關聯度及反映問題的側重面分門別類,使其更能說明問題。

(三)金磚國家股票市場成長性指標體系框架

指標導向在股票市場的成長中的重要地位,要求有一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指標體系設計時應遵循系統性、科學性、可操作性和靈活性原則,客觀、準確地反映股票市場,并適當地控制指標體系規模。股票市場成長性指標體系的建立,可以遵循三個步驟,以樹狀圖形表示,即總目標—評價要素—評價指標。

首先確定評價總目標——即股票市場的成長性指標體系,然后由總目標的構成因素確定主要評價要素,包括市場工具、市場融資效率、市場有效性以及市場監管四個方面。然后沿著評價要素實現的條件確定評價指標,依據指標集中各種指標對相關評價要素的因果、隸屬、比重等關系,最后運用結構模型分析方法,選擇出相關系數最高的指標,這些指標就是建立股票市場成長性指標體系的研究對象,從而得到了指標體系的遞階結構。

1.市場工具

中國上市公司數量一直在逐年增加,從2000年的1086家增加到2010年的2063家;上市公司總市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000年的48.48%提高到2007年的177.61%。2008年和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分別下降到61.62%和100.46%。2010年,中國的上市公司總市值達47628.37億美元。

印度孟買股票交易所是除紐約交易所外最大的市場,有超過500家公司的股票交易較為活躍。至1998年,國家股票交易所的計算機終端已進入18個邦的179個城市。2010年,印度上市公司達到4987家,上市公司總市值為16158.60億美元。

2009年,俄羅斯RTS(Russian Trading System Stock Exchange)指數以128.62%的漲幅排名全球股指年增幅第一,連同中國、巴西、印度這四個金磚國家分得了2009年流入新興市場股市資金的四分之三。基金研究機構EPFR(Emerging Portfolio Fund Research)的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全球新興市場股票基金凈流入資金390億美元,而俄羅斯的市場資金流入達到了49億美元,僅次于中國的68億美元。2010年,俄羅斯上市公司總市值為10045.25億美元、上市公司為345家。

巴西的衍生證券交易主要集中在圣保羅證券交易所。1981年復設期貨交易。目前主要的交易產品有股票期貨、股票交易所指數期權和巴西指數期權。2009年,上市公司的市場資本總額為5293億美元;現貨交易全額為60億美元。從交易場所來看,場內交易市場交易量為2100億美元。

2.融資效率

市場的融資規模效率研究由IPO融資和再融資兩個部分組成。再融資是指每年上市公司通過配股、增發和可轉債等再融資方式總共籌集的資金數額,從絕對融資規模和相對融資規模兩個方面,建立融資規模效率的表征變量體系。

股票市場的IPO融資效率可以從IPO的企業數量、IPO發行規模和IPO籌資總額三個方面考慮。而市場的再融資效率是由以配股、增發和可轉債共同籌集的年度再融資總額為基數,同比單位資產的再融資和單位利潤再融資所得到的。

3.市場監管

所謂股票市場監管是指政府、政府授權的機構或依法設立的民間組織,為控制股票市場風險、保護投資者利益,運用法律的、經濟的、行政的以及自律的手段對股票的募集、發行、交易等行為以及股票投資中介機構的行為進行監督和管理。市場監管要求從監管主體、監管對象和監管制度三個評價要素分析。

(1)中國股票市場的監管概況

我國股票市場形成的是三位一體的監管體系,即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證券交易所和行業協會為一體的監管主體。國務院證券監管管理機構按照國務院的授權履行行政管理職能,依照法律、法規對全國股票市場進行監管,維護市場秩序,保障其合法運行。證券交易所的監管職能是對股票交易活動的監管,對會員進行管理以及對上市公司進行管理。證券業協會的監管職能是協助證券監管機構教育和組織會員執行證券法規,依法維護會員的合法權益以及監管、檢查會員行為。

我國現行的證券監管法律制度由《證券法》、《公司法》以及300多個相關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及規范性文件的相關內容所構成,實行集中統一的監管體制。

(2)印度股票市場的監管概況

1988年,印度成立股票市場的監管機構——印度證券交易委員會(Securities and Exchange Board of India,SEBI),1992年國會通過了“證券交易委員會法案”,證交會成為法定監管機構。證交會對證券交易所、經紀人、次級經紀人、投資銀行、外國投資機構、投資基金和證券托管人等實施監管。其制度特征是:①印度證券交易管理委員會是股票市場中的監管機構。②印度證券交易管理委員會并不負責提供服務,它僅僅是監管服務的提供者。③印度證券交易管理委員會并沒有內生出一個由公共機構權利管轄的行業。

實踐表明,印度證交會的監管是嚴厲的,也是卓有成效的。在建設相關制度、改進信息披露、完善公司治理、推廣交易技術、維持市場秩序和提高市場效率以及保護投資者利益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步,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

(3)俄羅斯股票市場的監管概況

俄羅斯的股票市場監管主體是于1996年4月成立的國家證券市場委員會,其主要負責監督俄羅斯股票市場,并維持市場透明化、公平性及確保投資人權益。根據俄羅斯的《有價證券法》,信貸機構在中央銀行登記,保險公司在財政部登記,其他的法人在俄羅斯證券管理委員會登記。在俄羅斯,發行股票和股票上市完全是企業行為,不需聯邦證券委員會審批。俄羅斯的國家證券委員會只負責股票市場的監管,不對股票上市資格實行行政審批。而對于違反聯邦證券法和國家證券委員會規章以及交易所要求的上市企業,俄羅斯股票交易所可以對其實施退市措施。

(4)巴西股票市場的監管概況

(四)基于突變級數法的股票市場成長性指標研究

突變級數法是一種對評價目標進行多層次矛盾分解,然后利用突變理論與模糊數學相結合產生突變模糊隸屬函數,再由歸一公式進行綜合量化運算,最后歸一為一個參數,即求出總的隸屬函數,從而對評價目標進行排序分析的一種綜合評價方法。

三、結束語

通過分析,股票市場成長性指標體系的構建主要從股票市場的市場工具、市場融資效率、市場有效性和市場監管四個評價要素考慮。每個不同的評價要素由多個評價指標一一解釋。根據突變級數法則,評價指標被分屬在不同尖點、燕尾、蝴蝶等突變系統,由此可以計算評價要素在股票市場成長中的影響力。

金磚國家股票市場的發展是對新興市場經濟的極大促進,通過對金磚國家股票市場的成長性指標研究,建立成長性指標體系,有利于決策層引導市場的健康發展,實現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的良性互動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弛.中國證券市場融資效率的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07.

[2]胡銘.企業核心競爭力及其評估分析模型[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2002.

[3]李健,賈玉革.金融結構的評價標準與分析指標研究[J].金融研究,2005.

[4]何問陶,路志剛.證券市場監管效率研究[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2002.

[5]陳澤聰,吳建芳.小型上市公司成長性指標的統計分析[J].財經科學,2002.

[6]陳曉紅,鄒湘娟,佘堅.中小企業成長性評價方法有效性研究——來自滬深股市的實證[J].當代經濟科學,2005.

本文得到了山東省人民政府“泰山學者”建設工程專項資金資助,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一般項目《金磚四國股票市場成長能力比較研究》(11YJEJW0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篇(6)

[論文摘 要]金融市場是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不斷發展的,本文通過對金融市場現狀的分析,闡述金融市場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并探討了金融市場的發展方向。

金融市場,是指金融商品交易的場所,如貨幣資金借貸場所,股票債券的發行和交易場所,黃金外匯買賣場所等等。它是中央銀行利用貨幣政策工具對經濟進行間接調控的依托,是以市場為基礎,在全社會范圍內合理配置有限的資金資本資源,提高資本,資金使用效益的制度前提,同時也是發揮資本存量蓄水池作用,以迅速和靈活的融資方式把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渠道和場所。國家和中央銀行根據金融市場發出的信息,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同時,金融機構和企業也可依據金融市場信息做出相應的決策。

一、金融市場的現狀

金融市場按使用期限劃分,可分為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貨幣市場作為短期資金融通場所,滿足了參與者的流動性需求;資本市場作為長期資金的融通場所,為參與者提供了安全性和盈利性保障;各個市場各自獨立而又相互聯系,共同構成了不可分割的金融市場體系。發育完善、健康的金融市場體系,能使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迅速、有效、順暢傳導,促進經濟穩定發展。要想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金融市場的建設和發展必不可少。隨著經濟體制和金融體制朝市場化方向的不斷發展,我國金融市場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規模不斷擴大,市場參與主體日趨廣泛,基本形成了初具規模、分工明確的市場體系,成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市場創新繼續穩步推進,已有創新產品發展迅速; 金融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市場涵蓋面和影響力不斷增強; 金融市場改革進展順利, 市場功能日趨深化;金融市場結構不斷優化,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建設穩步推進。我國金融市場正在向以建設透明高效、結構合理、機制健全、功能完善和運行安全的目標邁進。

二、我國金融市場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金融市場雖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與國外成熟的金融市場相比仍存在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現在:(一)金融結構失衡。我國的金融機構雖然呈現不斷優化趨勢,但現存結構狀態仍然不能夠滿足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以及適應經濟全球化的需要,甚至嚴重制約了金融效率與國際競爭力的提高。(二)金融創新乏力。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金融創新還很落后,且存在金融創新過于依賴政府,在有限的金融創新中,各領域進展失衡的狀況。這些都降低了金融資源的效率,削弱了我國金融機構的創新競爭力。(三)金融監管存在突出問題。從內部看,金融機構面臨著與國有企業一樣的困境,即如何真正解決激勵與約束機制問題;從外部監管看,首先表現為金融法規建設滯后,中國現行有關金融監管方面的法律經過多年修改,已經較為系統,較為完善。但由于我國的整體法律基礎不牢固,金融監管經驗不足,法律的涵蓋面并不廣泛,法律的局限性嚴重,特別是一些臨時性的管理條件、實施辦法,缺乏一致性、連續性、權威性,對金融市場發展極為不利。(四)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塞不通,人為割裂,迫使資金變相暗通,阻礙了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聯動效應,阻滯貨幣政策的傳導,減弱了貨幣政策效力,使貨幣市場的發展能有效地帶動資本市場的發展。且銀行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分業經營和分業監管造成了金融市場的一些監管真空。

三、加快金融市場發展

加快金融市場發展,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的成熟與完善貨幣市場的發展是資本市場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鑒于我國金融市場中貨幣市場、資本市場發展的不均衡現狀,筆者認為,應抓緊我國貨幣市場的發展,為各經濟主體提供一個發達的、高流動性、低風險性的短期資金融通市場;加快資本市場的發展,使其為實現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產業結構調整及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產權制度的改革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加快貨幣市場的發展

首先,要重新認識貨幣市場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同業拆借市場。一是要規范、健全同業拆借市場交易網絡系統;二是充分發揮同業拆借市場的融資功能,在有效利用有形拆借市場的前提下,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穩步發展我國的無形拆借市場,提高我國同業拆借市場的融資能力;三是規范拆借市場行為,通過制定有關的交易規則和監管辦法,規范市場運作,嚴格市場管理和監控,使拆借市場運轉正常化、良性化;四是加大抵押擔保拆借比重,改變我國拆借市場上基本以信用拆借為主要手段的現狀,以此達到防范和分散風險的目的;五是加大中央銀行的調控力度。

第三,大力發展商業票據市場。

(二)加快資本市場的發展

首先,應調整非國有經濟與中小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的政策,適當擴大它們的投資需求;其次,進一步健全國債市場;第三、適當擴大企業債券發行規模;第四,逐步使社會保障資金進入資本市場;第五、著力發展產權交易市場;第六、完善資本市場的組織結構體系;第七、發展機構投資者。

四、我國金融市場發展趨勢

(一)深化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在金融體制和金融市場深刻變化的背景下,對國有商業銀行要嚴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起真正的現代企業經營管理體制, 從根本上改變現有的經營管理模式,最終使其成為法人治理結構完善、內控機制健全、按照市場化機制運作的現代金融企業。同時,也要對股份制銀行進行制度創新,真正按照現代商業銀行的標準,建立內控嚴密、運轉規范高效的經營機制和管理體制,全面提升其經營管理水平和盈利水平。

(二)建立完善的保險市場運作機制。根據入世承諾,我國對保險業采取的過渡期保護措施2004 年年底到期,取消對外資的地域限制,保險業競爭將進一步加劇。要轉變經營模式,徹底改變依靠低賠付率來維持高增長率的現狀,完善市場運作機制,使保險公司的工作重點切實轉換到完善內控、強化管理、創新產品、提高服務質量上來,這種轉變應該是保險公司自愿、主動適應市場機制的需要。

(三)建立有效的金融監管體系金融市場的發展一直伴隨并推動著金融監管體系的改革。判斷一個金融監管體系是否有效的基本原則應為是否能逐步放松管制, 減少行政審批,為金融機構業務創新提供良好的環境。因此要切實把監管職能轉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上來。通過行業規劃、政策引導、市場監管、信息以及規范市場準入等手段,調控金融市場,防范化解風險,促進金融市場持續、健康、快速地發展。

(四)規范證券市場主體行為首先是投資主體。我國的證券市場正經歷著從散戶與機構投資者并存向以機構投資者為主要投資主體的過渡時期。發展和完善證券投資基金及逐步地允許保險資金等投資證券市場是投資主體深化的主要途徑。其次是融資主體。為國有股、法人股的流通創造積極條件,逐步實現資產存量的流動;在規范化的基礎上,推進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戰略性重組;擴大國有企業的債券發行規模, 完善國有企業的資本結構,改變對銀行信貸的過度依賴;加大國有企業經營的外在壓力,促使其轉換經營機制,提高管理質量。最后是證券公司。建立風險控制長效機制,在制度設計上嚴防證券公司挪用客戶資金,同時建立有效的融資融券機制;完善客戶保證金的安全保管和受償制度,確保客戶資產安全;通過收購兼并的方式實現強強聯合,增強抵御風險能力。

參考文獻

[1]曹龍驥,貨幣銀行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7)

論文關鍵詞 歐盟 監管團 跨境金融機構

歐盟作為世界上一體化程度最高的經濟體,在對跨境金融機構監管方面的進展,突出體現在建立和完善以規則為基礎的監管合作與協調上,其中包括對監管團(Supervisory College)制度的推進,即以金融機構母國監管者為主導者,聯合其他東道國監管機構共同進行監管,以增強監管機構間的信息共享與交流,促進跨境金融監管協調的有效性。

一、歐盟新金融監管架構中的監管團制度

金融危機使歐盟金融穩定架構經歷了嚴峻考驗,同時意識到宏、微觀金融審慎監管的有效配合,才能有效地維護歐盟的金融穩定。在《拉羅西埃爾報告》的基礎上,歐盟委員會在2009年5月27日了名為《關于歐盟金融監管》的通報(Communication),邀請有關各方對該通報擬進行的金融規制與監管改革發表意見和評論。該通報主要提出改革歐盟金融監管架構的兩大系統:一個是建立歐盟系統風險委員會ESRC),另一個是建立歐洲金融監管系統(ESFS)。五月通報(The Five Communication)指出監管團是監管體制的關鍵所在,因為它們將確保東道國與母國之間均衡的信息交流。

2009年6月19日,歐盟理事會通過了《德拉魯西埃報告》(de Larosie Report) 提出的金融監管改革方案。2010年9月22日,歐洲議會通過了以此報告為基礎形成的金融改革法案。自此,歐盟建立了泛歐金融監管體系,該體系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進行考量。從宏觀層面上而言,成立了由各國中央銀行行長組成的歐洲系統性風險管理委員會(ESRB),其是依據歐共體條約第95條建立的一個全新且獨立的機構,主要負責對歐盟的金融體系進行宏觀審慎監管,其涉及到整個歐洲市場可能出現的系統性風險。從微觀層面層面而言,成立了由各成員國監管部門代表組成的3個監管局,即升級危機前金融監管體系中的歐洲銀行監管委員會(EBC)、歐洲保險和職業年金監管委員會(EIOPC)、歐洲證券監管委員會(ESC),成立歐盟銀行監管當局(總部設在英國倫敦)、歐盟證券市場監管當局(總部設在法國巴黎)、歐盟保險及職業年金監管當局(總部設在德國法蘭克福),負責對歐洲銀行業、保險業和證券業進行區別化監管。這就從監管環境及體制上為聯合監管體制鋪平了道路。

對于監管團制度,《德拉魯西埃報告》(de Larosie Report)建議應該在所有主要的跨境機構建立監管團。《報告》指出,應該即刻改變監管團建立相對有限的局面,到2009年底,應該在歐盟境內的所有主要跨境機構建立由母國及東道國監管部門代表組成的監管團。歐盟第三層級委員會(the Level 3 Committees)都應參與到協調監管機制中來,即確定監管團的行為和定位監管團的功能,并且其自身應參與到監管團中進行相應協調。顯然,CEBS的權限得到了強化,其在監管方面具有更多的專有權力,且擴大了CRD所規定的有關監管團的相應任務。

二、歐盟對監管團制度的進一步推進

2009年1月,歐洲銀行業監督委員會(“CEBS”)更新了兩部2007年頒布的關于監管團實施指引的文件,在執行方面更加細節化。歐盟委員會在提供巴塞爾新資本協議(BaselII)建議時指出,監管團的建立將有利于加強東道國和母國之間的合作。歐盟于2009年2月金融監理改革報告(Thede Larosie Group report),其中指出在針對跨境金融機構監管的工具中,監管團應該作為首要選擇。同時,在其第18條建議中指出,監管團應該運用于所有主要的跨境金融機構,并建議這些機構于2009年底在歐盟境內全部設置監管團。2009年1月,歐盟委員會作出一個決定,即進一步加強銀行監管委員會在重構CEBS方面的監管合作作用。決定還要求委員會應該“在有關立法的具體規定或在監管當局的要求下,各監管當局之間應該進行協調或者便于相互間的協調。據此,CEBS具有對監管機構之間的協調權。而在此之前,監管團成員達成一致就可以做出所有決定,除了協調和相互合作之外,沒有任何機制用于化解沖突。至少對歐盟境內的監管當局而言,2009年的決定允許CEBS來協調這些爭議。該決定還特別要求CEBS致力于確保監管團的有效和持續的運作,特別是通過設定監管團的運作指南,監測不同監管團的行動的一致性和分享最佳的監管方式。如今,CEBS享有確保監管團適用歐盟法的權力,對金融機構采取協調一致的措施,并且確保跨境銀行受到由不是成員組成的監管團的持續監管。

監管團是金融監管當局之間用于合作與協調的永久論壇,其將有協議,以描述金融機構行為之間合作。對于銀行集團,正如在修改的資本要求指令(CRD)中所定義的,應該啟動合作進程。在運用監管團對跨境金融機構進行協調監管方面,修改的資本要求指令(CRD)和償付能力監管標準起到了引領作用。根據CRD修訂版的規定,需要集中監管當局的力量以建立監管團。據此,監管團能夠交流關于金融機構的信息、主動執行監管任務、共同承擔責任并且對所負的金融機構推動監管審查項目。監管團的成員都來自于成員國的監管當局,該國系金融機構的分公司或重要分支機構的所在地。對于重要分支機構的所在國,其按先前的規定是沒有資格成為監管團的成員的。力量集中的監管者(theConsolidatingSupervisor)成為監管團的主席,其選擇參與的監管團成員、向EBA告知監管團的行動以及遵循任何保密協議的約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无码视频| 成人免费无遮挡在线播放| 被群cao的合不拢腿h纯肉视频|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 午夜福利精品导航凹凸| 成人午夜高潮a∨猛片| 欧美xxxxx在线观看| 人妻激情偷乱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蜜桃| 妺妺窝人体色www看人体| 国产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成人| 午夜dj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ā片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在线视频一区| 影音先锋中文字幕人妻| 成人自慰女黄网站免费大全| 国产av无码国产av毛片| 国产av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欧产日产国产精品| 夜爽8888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s码欧洲m码吹潮|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综合网2021| 中文字幕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综合仓井空| а天堂8中文最新版在线官网|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电影|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丰满熟妇人妻中文字幕| 亚洲色18禁成人网站www|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不卡无码av| 免费欧三a大片| 亚洲av永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肥妇bwbwbwbxx| 久久丫精品久久丫| 久久精品夜夜夜夜夜久久| 日本成a人片在线播放| 色噜噜狠狠一区二区三区| 男男gay啪啪网站18禁| 无码国产成人午夜电影在线观看| 艳妇交换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