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中外美術史論文

中外美術史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21 17:10: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外美術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外美術史論文

篇(1)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6C-0055-03

課程在現代學校教育活動中居于核心位置。著名課程論專家菲利浦?泰勒認為:“課程是教育事業的核心,是教育運行的手段。沒有課程,教育就沒有了用以傳達信息、表達意義、說明價值的媒介。”如果沒有好的課程設置,學校教育的目標就不可能達成和實現。對于高等藝術教育來說,雖然藝術教育因其個性化教學的要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鑒傳統“師徒傳授”式的教學模式,但是現代藝術教育與古代“師徒傳授”式的經驗傳授有著根本差異。其差別就體現在作為現代教育的藝術教育應該有科學、完善的課程體系,對人才綜合素養和能力培養有整體性的考量,而不只是停留于純粹的技能培養。在目前我國藝術教育持續擴張的背景下,要想保證藝術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就需要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做深入的研究和相應的調整,以實現高素質、綜合性藝術人才培養的新目標,滿足社會對新型藝術人才的需求。本文以廣西藝術學院美術學(美術史論)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為例,探討藝術教育課程體系設置的一般原則和操作路徑,以期對高等藝術院校的本科教學改革和課程建設有所補益。

一、以人才培養目標的調整為導向進行課程體系建設

課程體系以人才培養目標為依據,這是我們進行課程設置時應該把握的一個首要基本原則。學者陳俠認為,“課程可以理解為為了實現各級學校的教育目標而規定的教學科目及其目的、內容、范圍、分量和進程的總和”。有什么樣的人才培養目標,就應該設置相對應的課程來達成目標。在藝術學科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的編制中,經常會遇到人才培養目標不清晰而導致課程編排混亂的情況。特別是在人才培養目標需要調整的情況下,如果對新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清晰,或者僅僅在舊有課程體系上做簡單修補,都可能導致課程設置缺乏內在邏輯性和一致性,從而無法構成完備的課程體系。

所謂人才培養目標,簡單地說就是培養什么人的問題。對于當下我國的藝術教育來說這一問題顯得十分突出,其主要原因在于新的社會歷史條件和新的社會需求對人才培養規格和標準有新的要求。近現代以來,我國的藝術教育,特別是高等專業藝術院校的藝術教育主要以培養具有較高專業素質的藝術家以及創作型、表演型人才作為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然而,這種精英化的人才培養目標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在大眾文化的語境中,在藝術院校擴招的背景下,顯得越來越不合時宜。一方面,并不是所有接受藝術教育的人都具備成為專業藝術家的潛質,社會也無力消化大量專業藝術家型的精英人才;另一方面,社會對從事藝術生產經營、管理、策劃以及藝術普及方面的人才卻有著大量的需求。這就導致了人才生產與需求之間的嚴重矛盾。再則,以往那種不同學校、不同地域和不同專業所奉行的同樣的人才培養目標的做法也會帶來大量的人才浪費,只有差異化的人才培養才能滿足社會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人才的需求。

一般而言,傳統美術史論專業都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于培養優秀的美術史論研究人才和美術批評人才。起初,國內對這一領域的人才需求并不大,因而只是在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等幾家專業藝術院校中開設有該專業。而在今天我國藝術學科蓬勃發展,在藝術學升格為門類的背景下,美術學科的諸專業包括美術學(美術史論)專業在內迎來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近十年來,許多藝術院校都陸續開設了該專業。然而,學科和專業究竟如何發展必須考慮社會的需求。在國家將文化創意產業作為國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的背景下,社會對具有較高綜合素養的藝術批評、管理和經營人才的需求顯然大于專門的美術理論研究人才需求。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對人才培養目標做出相應的調整。廣西藝術學院美術學(美術史論)專業在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時,充分考慮了這些因素,確立了以培養具有較高人文素養、了解美術創作、擅長美術研究、會藝術策劃的“一專多能型”美術史論人才作為人才培養目標。畢業生能夠從事美術研究與批評、美術活動策劃、美術教育與培訓、文博藝術管理等工作,并能勝任新聞出版、藝術市場、博物館、美術館、網絡新媒體等領域的工作。這一目標的設定充分體現了應對文化產業發展而對人才培養目標所做出的調整。廣西藝術學院美術學(美術史論)專業的課程設置和課程體系建設就是在這一新的人才目標的統攝之下完成的。

二、按照能力要求進行課程體系的模塊化建設

強調課程建設的體系性意味著課程設置應該具有有機性,也即課程與人才培養目標之間應該具有適應性。人才培養目標的清晰定位為課程設置奠定了原則性基礎,但是要使得課程設置達到有機性,還必須對學生知識和能力方面提出具體化的要求,然后按照不同能力要求進行課程的模塊化設計。為了滿足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對藝術類人才的需求,高等藝術院校對學生知識和能力方面的要求自然就不是單一的,而是出于對不同維度的考慮從而制定出相應的要求。對于美術學(美術史論)專業的學生來說,至少應該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1)具備基本的造型能力和一定的藝術創作能力,具備對視覺藝術的體驗、感受、認知和鑒賞能力;(2)掌握中外美術史和美術理論的基本知識,對美術發展演進的規律有清晰的認識,熟悉美術學的理論動向及前沿課題,有一定的學術研究能力;(3)熟悉藝術市場,了解文化產業相關政策,對本土美術文化和藝術生態有較為清晰的認識;(4)應該具備綜合的人文素養,不僅對其他藝術門類的相關知識有一定的了解,還應該掌握文學、歷史學、哲學、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政治學等學科的基本常識;(5)應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思想品質和道德修養,具備良好的團隊意識、溝通能力和協作能力,能完成相關藝術活動和展覽活動的組織策劃。

在對學生應掌握的知識和能力做出較為清晰的勾勒之后,廣西藝術學院美術學(美術史論)專業的專業課課程設置按照人文素養模塊、美術技能模塊、美術史知識模塊、美術理論知識模塊、應用類模塊、實踐教學模塊等六個模塊來設置課程。具體情況如下:(1)人文素養模塊:中國通史、世界通史、古代漢語、藝術人類學、藝術社會學、藝術心理學;(2)美術技能模塊:中國畫基礎、書法基礎、油畫基礎、平面設計基礎、攝影基礎;(3)美術史知識模塊: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20世紀中國美術專題、臺灣美術專題、桂林抗戰美術研究專題、新時期與中國當代藝術專題、文藝復興研究專題、歐美戰后藝術專題、佛教藝術專題、中國民間美術專題、西方繪畫材料與技法發展史;(4)美術理論知識模塊:美術概論、中國美學史、西方美學史、中國古代畫論選讀、西方美術史學與研究方法、20世紀西方藝術理論、視覺文化理論導讀、繪畫語言解讀、《歷代名畫記》精讀、大眾文化與傳播、新媒體藝術研究;(5)應用類模塊:美術批評與寫作、展覽策劃與文案寫作、博物館學概論、編輯出版學概論、書畫鑒定概論、美術市場與藝術管理、美術考古學概論;(6)實踐教學模塊:美術史跡考察、實踐教學、畢業論文、畢業實習。這樣六個專業課程模塊和學校的通識課、共同課模塊共同組成了美術學專業本科教學的課程體系。

課程模塊化建設的優勢首先在于同類課程聚集的課程群對應于不同能力的培養,使得每種能力的培養至少能有3-5門必修課程作為保障,這樣學生能力能得到較為全面的發展。另外,課程模塊化建設還可以使學生能根據能力菜單自主選擇某類或某些類型的選修課程以加強和突出某項能力,實現人才培養的多元化。這就避免了人才培養過于標準化而帶來的缺乏個性的問題,也充分尊重了學生的自主權和選擇權,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以人才培養過程的時間軸為依據進行課程的階段性安排

如果說課程的模塊化建設是基于學生能力結構的而對課程做出空間性安排的話,那么注重課程設置的階段性和銜接則是基于對人才培養和人才成長的時間性的考量。人才的培養過程應該遵從循序漸進的原則。如果不認清人才培養的這一基本規律,那么在課程設置方面,很容易出現課程之間邏輯關系不強、課程銜接先后順序顛倒的情況。這就會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事倍功半。

廣西藝術學院美術學(美術史論)專業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上,按照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原則,對每一不同培養階段的學生應掌握的基本知識和能力提出要求,然后落實到具體課程。按照人才培養的這種階段性特點,將人才培養的總體目標劃分為階段目標:一年級,主要目標是建立學生對美術初步的感性經驗和初步的理論認識,主要通過技能類課程來實現。同時,通過中外通史、古代漢語等課程打好學生的人文基礎;二年級,要求對美術史和美術理論知識的系統而扎實的學習,掌握美術批評寫作的基本技能,熟悉美術展覽策劃的基本常識;三年級,繼續完成對美術史與美術理論知識的學習,同時引導學生對其他跨學科和學術前沿問題進行關注和學習;四年級,繼續開展前沿的學術研究,使學生逐漸明確自己的研究方向,并指導學生完成畢業論文。

這種階段性的安排旨在通過低年級與文、史、哲相關的人文學科和藝術實踐基礎課程的教學,培養學生綜合的知識結構,進而逐步進入到美術史及理論的專業學習,結合美術史論實踐與考察課程展開美術史論的學習與研究,為高年級的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四年的學習時間里,始終貫穿著實習、實踐和應用類的課程,這是為了便于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便于學生從書本知識走向文化市場。

四、因地制宜、以人文本構建特色課程

一所好的大學一定是具有自己學術傳統和個性特色的學校,而鮮明的學術傳統和個性特色又集中地體現在特色課程上。如何設置特色課程,這是任何學校、任何專業在進行課程體系建設時都應該著力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藝術院校的特色課程的設置應該遵循以下基本原則:第一,特色課程必須與人才培養的總體目標相適應;第二,特色課程的設置應該充分考慮到學校的學術傳統和歷史積淀以及現有師資力量的狀況;第三,特色課程的設置應該注重對學術前沿領域的開拓;第四,特色課程的設置應該注重區域文化資源的利用和服務地方經濟文化建設的功能需求。

廣西藝術學院美術學(美術史論)專業在特色課程的設置就是按照這些基本原則進行的。首先,將廣特的區域文化資源融入教學中,培養學生既扎根傳統又面向未來的學術(下轉第63頁)(上接第56頁)視野。廣西地處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有著得天獨厚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這些資源是進行特色課程構建時發揮著重要作用。美術學(美術史論)專業將廣西近現代美術研究、民族民間美術等內容作為特色課程建設的內容,以期培養出能夠積極參與區域文化發掘、整理、研究和建設的專門人才。

其次,在特色課程建設上,做到了以人為本,突出老師們的研究特長。如20世紀中國美術、臺灣美術研究、新時期與中國當代藝術、繪畫語言解讀等特色課程都是廣西藝術學院老師長期研究的領域。桂林抗戰美術既是廣西現代美術的發生,也是整個中國現代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課程既是地域性的,也有全局價值。廣西藝術學院很多老師都有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豐富的積淀。

篇(2)

Abstract The theoretical course is the summary and sublimation of the practice of Art.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theory course is often unsatisfactory because of the extensive way of arranging courses, the machine preparing for the lesson, the old way of teaching, and the single examination method and so 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form path of theoretical course from four aspects: scientifically arranging courses, revising teaching materials,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and improving examination mechanism.

Keywords art design; theoretical course; reform; path

中國的藝術設計教育肇始于十九世紀后半葉,經歷了“工藝傳習―圖案設計―工藝美術―藝術設計”這一歷史進程,[1]同時,藝術設計的培養方案、課程設置、教學方法也在不斷地與時俱進。從目前來看,藝術設計專業主要包括環境設計、產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服裝設計、工業設計等幾個方向。課程設置主要是三大類:第一是學科基礎課程,如三大構成、設計素描、設計色彩、Visual Basic等計算機輔助設計基礎課程;第二類是各個專業的專業課程,如室內空間設計、版式設計、交互設計、家具設計、服裝設計、各類產品設計等;第三類是理論課程,其中又包括史論課、概論課和設計理論課,如中外工藝美術史、世界現代設計史、世界現代家具史、現代設計史、藝術概論、設計概論、設計美學、設計文化等。[2]事實上,理論課程所占比例較大,它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創新思維和鑒賞能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理論課程的教學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基于此,筆者擬從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分析理?課程存在的弊端,提出相應的創新改革方案,以就教于方家。

1 理論課程存在的弊端

雖從數量上看,理論課程占了比較大比例,但是絕大多數藝術院校或者藝術設計專業是以實踐為重的,學生的重心也放在如何設計并制作出“實物”,參加各類設計比賽,理論對她們來說似乎是“虛”的東西。這就造成了理論課程排課方式簡單粗放、備課方式機械重復、授課方式陳舊單調、考核方式單一等四大弊端。

1.1 排課方式粗放

合班上課效果不如意。學生每個學期的學時有限,而理論課程的數量又比較多,因此理論課程基本上是合班上課,最多的達到七個班合班,人數在210人左右。這樣任課老師無法在短時間內熟悉每位同學的基本情況,上課的過程中也無法全面掌握學生聽課的狀態。為了更好地了解理論課合班上課的效果,筆者專門對學生做了簡單的調查,數據表明,認為合班上課聽課無干擾的占6.9%,認為有一定干擾的占29.8%,認為干擾比較大的占63.3%。這說明合班上課超過一定人數后,教學效果必然受到影響。

課程內容有重復。理論課程門類眾多,不可避免地有重復和交叉的內容,如世界現代設計史、世界現代家具史、現代設計史這三門課程,雖然側重點不一樣,但是世界現代設計史本身就包含了世界家具史、現代設計史的部分內容。類似的還有設計概論、設計美學、設計心理學等課程,這些課程的導論部分或第一章往往都對“設計”的概念、內涵、發展等問題做出論述,內容大同小異。

1.2 備課方式機械

教材一成不變。藝術設計屬于前沿學科,無論內容還是形式變化都非常快,作為設計實踐的總結和提升,理論也不是亙古不變的。但是很多高校訂購的教材幾乎沒有變化,許多教材的編寫甚至還停留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一些新方法、新問題、新發現都沒有及時補充到教材中來。

備課照搬教材。教材的編寫和設計實踐、考古發現之間存在一定的時間差,因此備課的過程中不能完全照搬,要及時關注學術界新動態。以工藝美術史為例,田自秉先生編寫的《中國工藝美術史》史料豐富、圖錄詳盡,堪稱經典,然而由于時代的原因,該書主要匯集和整理了我國自原始社會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以來的工藝美術史料,一些新文物、新發現沒能編寫進去,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及時補充說明。

1.3 授課方式陳舊

相較于實踐操作類課程,理論課程比較抽象晦澀,需要學生有一定理論基礎,這恰恰是藝術類學生的短板,因此理論課在授課方式上本身也是一種挑戰。目前理論課主流的授課方式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型授課,雖然有了多媒體設備,可通過直觀的方式向學生展示圖片及案例,但是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接受的狀態,也很難切實參與到課堂中來,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熱情被消磨,談不上激發創新思維或提高審美能力。

1.4 考查方式單一

卷面考試。理論課程通行的考查方式是試卷考試,開卷或閉卷。題型基本上是選擇題、填空題、名詞解釋、論述題這幾大類,且試卷的內容幾乎年年雷同。學生即便不上課,臨考前通過囫圇吞棗式背書也基本上能過關,這種方式沒有使學生真正理解課程的內容。

課程論文。基于試卷考試的弊端,有些理論課采用論文的方式進行考查。由于論文通常在結課后兩周左右就需要提交,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查找文獻、閱讀并分析文獻,因此常常出?F雷同、抄襲的論文。不僅如此,論文提交、批閱完了之后,老師和學生之間也沒有時間和場地專門就論文進行分析和交流,因而對理論問題的認識依然沒有提升。

2 理論課程改革的路徑

2.1 精簡課程數量,科學安排課程

理論課程寧精勿濫,在課程的選擇上,可根據專業的需要選擇幾門與專業契合度高的理論課程。在安排專業課教師的同時,教師之間要及時溝通,對課程的內容、教學的進度做進一步統籌,避免相同的內容反復講授。如“設計心理學”、“設計概論”、“設計美學”等課程都會涉及到對“設計”這一概念的闡述,那么這三門課程的教師則需要提前溝通,最早講授的一門課對概念性的問題進行分析,其他兩門課程則一兩句話帶過,避免重復。

此外,在安排授課時間的時候,注意理論課與實踐課之間的有效銜接。絕大多數高校藝術理論課安排在大一、大二,而且是理論課先行,即理論課全部結束之后安排設計專業課程。理論課程本身就比較抽象晦澀,如果把理論課與專業課割裂開來,學生學到的可能就是一些生硬的概念,無法把理論和實踐聯系起來。筆者認為,藝術設計專業的理論課程應該和專業課程穿插或平行設置,如“中外工藝美術史”可以和“漆飾產品設計”、“陶藝產品設計”或“金屬工藝產品設計”等實踐操作類課程平行,學生既可以了解這些產品的發展歷程,同時掌握其制作工藝,實現感性與理性的合一。

2.2 備課詳略得當,合理修改教材

教材的編寫要兼顧體例的完整性,所以導論或第一章常常對概念性的問題做詳細分析。但是一門理論課的課時通常只有32節,以史論課為例,在短短的32節課里,要完整地將世界設計史或者中外工藝美術史的發生、發展、背景、內涵和各個時期的經典作品逐一分析,時間顯然是很緊迫的,所以備課的過程中,教師也應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選擇上課的內容,一些概念性的問題可以簡單講解。比如《設計與文化》(庾萍編著,電子工業出版社)這門課程,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介紹“什么是設計”、“什么是文化”、“什么是設計文化”,這三章在備課的時候可以合并為一章,甚至一章中的一節,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中西方文化的內涵及其對設計的具體影響上。

自古教學相長,理論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專業特色和接受理解程度不斷地總結教學經驗,自己編寫相應的教材,這對教師自身的理論水平也是極大的提升。

2.3 提升授課質量,以學生為中心

衡量一門課的價值,最重要的標準是學生的接受度和理解度。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有其適用性和優勢,可以體現教師在某一學科領域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但此模式建立在教師絕對權威、學生具備相當的理解能力的基礎之上。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理論基礎普遍比較薄弱,因此上課的時候要格外注意學生的接受程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核心是學生的主動、有效參與,基于此,在上課的過程中本人采取兩種方式,第一,每節課的最后十分鐘為學生提問環節,安排兩次提問的機會,學生提出來的問題,先由全班同學集體思考討論,最后再做小結。第二,每學期安排兩個課時,由學生自己報名來講與課程主題相關的內容,時間可以安排在期中或者期末。這一目標在第一節課上課的時候便交代給學生,學生從開課第一天起就要思考自己講課的內容,他們在上課的過程中自然也會更主動地學習。

2.4 完善考查機制,追加考后反饋

單一的試卷或論文的考查方式常常會帶來片面的結果。筆者認為,在試卷和論文的基礎上,學生課上的發言、討論、PPT制作講解,課后的思考總結、與老師就某一主題的交流和心得都可以納入課程考核體系中。這樣一來,就能避免出現學生不重視課堂,考試的時候僅通過死記硬背來應付的局面,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3]

此外,考查的結果必然會反映出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薄弱點,但是一般來說,考試結束也就意味著某門課程的結束,這樣一來,學生在學習上的薄弱點得不到及時的反饋和修正。因此筆者建議,在考試成績出來之后,教師可以專門組織一個考后反饋的環節,對學生學習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補充,這種反饋的形式可以是書面形式,也可以是集中討論的形式。

篇(3)

關鍵詞:傳統工藝美術,現代室內裝飾

 

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使人類原有的生活環境和審美情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于人們對傳統工藝美術產業的錯誤定位和認識,以及當前工藝美術產業的不景氣,使得人們對工藝美術的認識就是低知識、低技術,手工藝的小作坊,從業者是知識水平低的人。這樣的認識的高學歷者和藝術專業的學生,無人愿在就業時選擇工藝美術。雖然部分學校開設了工藝美術專業,但畢業生也都轉向了其他專業就業,使大師后繼無人,沒有徒弟可帶。工藝美術門類正面臨著日漸稀少、后繼無人的局面,使許多本身就具有局限性的傳統工藝美術面臨危機與挑戰。畢業論文,傳統工藝美術。在此情況下傳統工藝美術如不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將會慢慢淘汰,淡出歷史舞臺。

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在經過了漫長的歷史沉淀后,雖然失去了原來的主流地位,但它仍然繼承了以往的優秀傳統,保持著中國工藝造物的一貫美學特征,已經形成一定的象征模式并融入社會之中。工藝美術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其獨特的藝術構造、豐富的表現形式、鮮明的民族特色都反映了生活的直接性以及藝術風格的多樣性,對現代設計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傳統工藝美術在現代社會的空間中有其存在的獨特意義,在我們生活中工藝美術無處不在,有工藝美術作品的地方往往會吸引更多的目光,它是環境的一部分,是人們感受生活、釋放情緒的媒介,這也是傳統工藝美術的魅力所在。在眾多的平面設計、室內設計、工業設計中到處都能看到傳統工藝美術在現代設計中的作用。

社會的發展變遷導致人們在吃、穿、住、行、用等各個方面較以往都有了更大的不同,尤其是現在的青年一代,追求精神自由、張揚個性美感是工藝美術創新發展的原動力。家庭住房、物用品質、室內陳設等社會空間都是藝術家設計創新的空間,也使得傳統工藝美術有了更加廣闊的舞臺。

二、室內裝飾設計的發展概況

室內裝飾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社會活動和生活需要,合理、完美地組織和塑造具有美感而又舒適、方便的室內環境的一種綜合性藝術,是環境藝術的一個門類,現代的室內裝飾強調以人為中心進行設計,大致可以分為兩大潮流,一是從使用功能上對室內環境進行設計,如科學地通風、采光、色彩選擇等等,以提高室內空間的舒適性和實用性;另一種是創造個性化的室內環境,強調個人的風格和獨特的審美情調。室內裝飾設計融合了現代科學技術與文化藝術,并與建筑設計、裝飾藝術、人體工程學、心理學、美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可以改善空間,對室內空間進行美化和修飾,通過選擇與設計,創造一種理想的室內氣氛,使人賞心悅目,怡情逸性。

我國現代室內裝飾設計起步較晚,真正意義上的室內裝飾設計發展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后開始的。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觀念的改變,人們對公共場所、辦公區域以及居住空間環境裝飾要求越來越高,促進了室內裝飾設計的迅速發展。不管是公共場所還是家庭居室,現代室內裝飾設計已經深入人心并得到了廣泛應用。由于當時裝飾設計及創作還沒有形成較為成熟的觀念和較為完善的體系,室內裝飾設計局面比較混亂。有些一味照搬外國設計成果追求所謂的“西洋風格”,有些到處堆砌傳統裝飾樣式強調所謂的“民族特色”,甚至于把不同風格、特點的設計元素混雜于一室已達到“中外合璧”的效果,粗制濫造的現象比較普遍。

三、傳統工藝美術與現代裝飾

中國傳統工藝美術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其中包含著豐富的審美價值、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可以為現代室內裝飾設計提供借鑒和參考,具有很大的實踐意義和運用價值。創造傳統工藝美術品的目的就是美化人們的生活,很多制作精良的工藝品在古代就已經作為室內裝飾物供人們賞玩,從審美特質上看,傳統工藝美術品與繪畫、雕塑等其他造型藝術相比,裝飾性更強,更適合運用于室內裝飾。

工藝美術的對象主要是手工藝品,而藝術設計是批量生產的工業產品。一個是傳達了傳統的道器思想,一個是體現現代人的設計理念。以往的工藝美術史論多是講技術和現象,多是研究圖案、裝飾的問題,或者亦偏重于材料的工藝闡釋。與工藝美術相對應的是道器,器指物質載體、道指精神內容,是相對于工藝美術領域的范疇而言的。而藝術設計的研究對象主要是人為事物。人為事物主要是指包含了人的設計思想和創造性理念的人化自然事物。工藝美術的“形、道、器”相對應的就是藝術設計的“造型、設計、產品”;傳統的“制器和器用”就是當今的“產品和用品”。道器是傳統的器物觀念,反映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而人為事物是當代的對設計的一種認識,二者互不排斥。

傳統工藝美術與現代室內裝飾設計結合,也是為自身的發展謀求出路。傳統工藝美術以手工制作為主要生產形式,其蘊含的勞動價值量非一般工業品所能比擬。畢業論文,傳統工藝美術。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傳統工藝美術品的實用功能幾乎完全被工業品所代替,從實用品轉身變成僅僅充當審美對象的藝術品,褪變成為一種“小眾文化”,其發展空間受到強烈擠壓。可以說將傳統工藝美術融入現代室內裝飾設計,是對中國民族文化藝術進行繼承和發展的有效途徑。

無論是有著500年歷史的景泰藍采用的無機化學,材料學和金屬加工技術,還是歷史更久遠的玉雕,牙雕所使用的加工工具,無不透視出科技和工藝技術的發展水平。畢業論文,傳統工藝美術。而傳統工藝美術之所以能夠綿延不斷發展數百年,乃至千年,其核心就是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工藝美術的傳承需要現代科學技術與現代設計理念的不斷注入。

四、方法

如何避免千人一面,是所有的設計師關注的話題。經過十余年的爭論、反思和探索,目前,業界基本上已經形成共識:我國的室內裝飾要健康發展,應該走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現代化設計道路,努力探求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同時吸收國外先進的設計經驗,建立具有現代意識的真正體現中國特色的室內裝飾設計理論和實踐體系。畢業論文,傳統工藝美術。畢業論文,傳統工藝美術。在設計實踐中,設計師不斷探索創新,新手法、新理論層出不窮,各種文化藝術元素都得到了充分發掘,個性化越發明顯。室內裝飾設計風格也因而頻繁變化,自然環保、民族特色、異域情調、前衛現代等風格隨處可見,呈現出百花齊放、五彩繽紛的局面。

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包含著豐富的審美價值、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可以為現代室內裝飾設計提供借鑒和參考,具有很大的實踐意義和運用價值。吸取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材質元素、主題元素和地方文化元素并對現代建筑內部空間進行裝飾和處理,使傳統特色和現代建筑統一,對創造既有鮮明民族特征又具強烈時代感的現代室內裝飾設計作品意義重大。傳統工藝美術運用的具體方法多種多樣,但是要符合室內設計的使用功能和環境主題,或繁或簡,采取合理方式手法適度地進行裝飾。

在現代室內裝飾設計中運用傳統工藝美術時,其原則是要符合室內裝飾的特點。首先要契合室內使用功能和環境主題,合理適度的進行裝飾,使裝飾成為室內環境的亮點。第二,傳統裝飾品要與整體設計風格相適應,和燈光、家具、隔斷、植物、陳設等相得益彰,符合整體美的要求。第三,在現代室內裝飾設計中運用傳統工藝美術元素既不能打破室內的整體性又要突出其現代感,不能把傳統裝飾進行堆砌而成為古代裝飾的簡單克隆產品。第四,盡量降低傳統工藝美術中不適應現代裝飾設計的限制性因素的使用,如玉石、金銀器等珍貴的原材料、制作程序過于復雜和表現手法太過精細的工藝品,雖然有獨特的裝飾效果但都不適合普遍使用,要重視新材料、新工藝、新手法的運用。

在室內裝飾設計實踐中,應該遵循現代設計觀念,將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元素融入現代設計理論、結構體系中,創造出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思維方法的室內裝飾。最基礎的方式是將傳統工藝美術的造型、圖案、紋飾直接引入到室內裝飾設計方案中,對傳統裝飾進行解構與重組,或者對材質、工藝和表現手法進行替換,延續其審美形式。在掌握了中國傳統裝飾藝術的造型方法、特點、規律之后,可以進一步對傳統元素進行革新和再創造,通過抽象、變形或增加新的表現方式,產生新的形式和效果。

最有創新價值的方法是將傳統工藝美術精髓真正融人到室內裝飾設計中,不囿于傳統裝飾的現有形式,探索并創造出新的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精神造型方法,真正實現室內裝飾設計的中國化。畢業論文,傳統工藝美術。這就要求我們充分挖掘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資源,吸納古今中外的文化精髓,在設計理論和實際實踐上大力探索,不斷拓展傳統工藝美術的進步空間。

篇(4)

關鍵詞:高師美術教育培養目標教師教育教學過程

近年來,高師美術教育在“藝考熱”、擴招熱及火爆的藝術品市場推動下,其辦學模式發生了深刻變化。多數高師院校打破了單一培養教師的傳統,面向市場設置應用型藝術設計專業,形成一種辦學模式多元化的強勁態勢。

同時,在基礎教育新課改和以數字化為特征的信息技術推動下,教師教育專業化、教學過程數字化兩種趨勢也十分明顯給高師美術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一、培養目標趨于多元化

(一)設計藝術成為高師美術教育新的生長點

傳統上,我國美術教育大體延續著美術學院工藝美院和高師美術教育三大類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術學院設置國、油、版、雕、史論等傳統專業,培養專業美術工作者和研究人員;工藝美院以實用設計門類劃分專業,培養應用型專業設計人才;高師美術教育大體沿襲了美術學院的專業設置,以培養各級各類教師和教學研究人員為專業培養目標。但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這種格局開始發生變化。社會對純藝術類人才需求量不斷縮小,中小學美術教師在大中城市也漸趨飽和,而設計類實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遞增。至90年代,設計類專業成了中國美術教育的熱點。全國各大美術院校都爭相開辦設計類專業,而高師美術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繼增設了“平面設計”和“環境藝術設計”等專業。以教育部屬六所師范大學為例,華東師范大學設有綜合繪畫、美術教育和環境藝術設計三大學科,并按“綜合繪畫和美術教育”、“環境藝術設計”兩個方向招生;東北師范大學設有美術教育、油畫、水彩畫、中國畫、雕塑、環境藝術與服裝藝術設計、裝潢藝術與電腦美術設計等7個系,其中只有美術教育系為師范類專業;陜西師范大學設油畫、國畫、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等四個系,并按照美術教育、繪畫、裝潢設計三個專業培養人才;北京師范大學下設美術學、藝術設計兩個專業,專門培養從事美術、書法、藝術設計教學、創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級人才;西南大學設有美術學、藝術設計、繪畫及雕塑四個本科專業,只有美術學為師范類專業;華中師范大學設有美術學、藝術設計兩個本科專業,其中藝術設計為非師范類專業;華南師范大學現有美術學、藝術設計、數字媒體藝術等三個本科專業,設有美術教育、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工業設計、新媒體藝術等系,多數為近年來新興的非師范類應用型專業。

高師美術教育培養目標的多元化不是一種孤立的現象,而是席卷全國的大學綜合化總趨勢的一部分。從高師美術教育的角度看,這種綜合化趨勢是從兩個層面展開的:一是美術教育的綜合化。在以往,美術學專業有師范類與非師范類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發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指導方案(試行)》中,“師范類”被“教師教育”所代替。這不僅僅是名稱的變化,而是為培養主體多元化開辟了道路。當前,不少藝術學院都開設美術學(教師教育)專業,其在師資、科研、教學基礎等方面的優勢立刻顯現出來,并對師范院校的美術教育形成了強勁的挑戰。二是教師教育綜合化。近年來,綜合性大學舉辦教師教育已經成為一種國際趨勢。1991年,在歐洲教師聯合會上,由歐共體12個成員國60位專家共同提出了“教師教育大學化”的口號,認為“大學應該在教師培養和培訓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國,1999年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要鼓勵綜合性高等學校和非師范類高等學校參與中小學教師的培養工作,在有條件的綜合高等學校中試辦教育學院。2003年11月,全國一百多所非師范類院校召開會議,共同《非師范院校積極參與教師教育的行動宣言》,明確指出:“中國教師教育已經進入了一個從數量滿足向質量提高轉變的歷史新時期。實現這種轉變,鼓勵師范院校綜合化和綜合大學參與教師教育,是世界教師教育發展的共同趨勢,也是我國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實踐證明,綜合性大學辦教師教育,能夠充分發揮其辦學經費充足、硬件設施先進、學校認同感較好等優勢,他們的畢業生后勁足、適應性強,更加受到中小學校和同行的好評,這也成為高師院校實現培養目標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養目標多元化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專業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樣化和學科專業的綜合化。但在現有的高師本科教學模式下,學科專業化和教師專業化二者間存在著不可協調的矛盾,因而促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也是大勢所趨。主要途徑有:一是形成“大美術”的理念。今天,美術在人們的觀念中除了傳統的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水彩外,還有建筑設計、工業造型、服裝設計、家具設計、環境設計、廣告設計、染織設計、裝潢藝術、多媒體網頁設計等等,在這些專業中還可以分出多個分支,它們都是美術的范疇。二是實行按院招生制度。當前,多數高等師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實行按院招生制度。學生入學后不分專業,統一進行基礎教學,在充分了解各專業的具體情況及就業形勢之后,再由學生選擇專業或專業方向。三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不少高師院校,已經開始試行彈性學制和靈活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學師資、“3+1”的中學師資培養模式。小學師資前兩年學習基礎公共課和主修專業,后兩年進行輔修專業和教育理論的學習與教學實踐;中學師資前三年進行基礎公共課、主修課程和綜合課程的學習,最后一年學習教育理論并進行教學實踐。(2)輔修及雙專業、雙學位模式。許多高校都允許學有余力、并對教師工作感興趣的學生選擇輔修教育類課程,修讀雙專業并獲得雙學位,為其以后取得教師資格證打基礎。(3)“4+X”的教師教育模式。其中,實行“4+0”模式者,學生畢業即就業;實行“4+2”模式者,學生本科畢業后再讀兩年碩士學位,培養目標是重點中學的骨干美術教師;實行“4+3”教師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碩連讀的辦法獲取碩士學位,學生畢業后可以到美術類高校擔任專業課教師。

二、教師教育趨于專業化

(一)“教師專業化”已經從理論走向現實

我國傳統的美術教育注重技能訓練,因而培養出來的學生其職業意識更傾向于是一個畫家而非美術教師。這種狀況隨著教師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隨著“教師專業化”理論的提出而有所改變。教師專業化理論最早是由社會學家卡爾?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來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組相繼發表的《國家為21世紀準備教師》兩份報告,指出公共教育質量只有當學校教育發展為一門成熟的“專業”時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國,1993年頒布的《教師法》明確提出:“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2000年,《職業分類大典》也將教師歸人“專業技術人員”。從2001年4月1日起,國家首次全面開展教師資格認定工作。這些都從法律和制度層面奠定了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基礎。教師專業化是針對其知識結構不合理、專業性不突出,以至于產生較大的職業可替代性提出來的,意在提高教師社會地位、職業地位和專業地位。盡管與“畫家”的名頭相比,美術教師的專業化程度仍比較低。但隨著教師專業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術教育必將成為一種不可替代的職業而獲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進專業發展是高師美術教育的義務

在我國,高師美術教育從本質上看仍屬于職業教育,其課體系基本上是參照美術學院繪畫專業設置的,教師專業化程度很低。為此,我國高師美術教育從三個層面來提高未來教師的專業化程度。一是加強專業課教學。教育部于2005年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指導方案(試行)》明確指出,美術學(教師教育)專業培養的是“具備初步美術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礎教育美術教師和社會美術教育工作者”。根據這一目標,《課程方案》從思想政治和職業道德、人文素養、專業基礎、專業技能以及身心素質等方面提出了五條規格要求并從課程體系中辟出一個專門領域——“美術教育理論與實踐”,其中“中小學美術教學論”與“美術教育實習”為必修課,“中國美術教育史”、“教學多媒體設計與制作”、“外國美術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為選修課,其目的就在于體現課程的師范性。二是增強人文內涵。多年來,我國的高師美術專業一直以培養畫家、雕塑家和設計師為取向,注重專業技能課訓練,忽視美術史論課學習,這種知識結構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新頒布的《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也指出:“普通高中美術課程具有人文學科的特征。”這在美術課程觀上是一個重大突破。在新課程方案中,美術欣賞課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僅需要教師對美術實踐有親身體會,更需要教師具備全面的文化素養,因而需要在美學、美術理論、藝術概論、中外美術史乃至文學、歷史、哲學等人文學科有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還應在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有一定的修養,成為一個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的人。三是要注重實踐能力的提高。一般說來,教師的知識可分成兩類,即“理論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其中實踐性知識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在教師的工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師美術《課程方案》中的實踐性課程達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會實踐(軍訓、社會調查、就業指導、勞動等)、畢業創作、畢業論文答辯、藝術實踐、藝術考察等,這些都有利于推動學生的專業發展。

三、教學過程趨于數字化

(一)數字化改變了人們關于美術的感知方式

一般認為,美術是一種造型藝術或視覺藝術,它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如紙、布、木板、粘土、大理石、塑料等,通過造型手段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和審美價值的視覺藝術形象。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人們關于美術作品的感知方式越來越技術化了。上世紀90年代后,數字化的印刷、攝影技術高度成熟,大幅廣告、精美照片、時尚雜志、網絡世界、數碼影像等,凡是能夠吸引眼球的功能都被商家廣為采用,以致導致人們普遍的審美疲勞。而關于美術創作的經典手法,也被數字化時代顛覆了。以前,從設計到完成一幅作品需要花費很長時間,而且對手繪技術要求很高。現在,人們用電腦進行美術創作,擺脫了鉛筆紙張、直尺圓規、顏料調色盒等繪畫工具限制。即使是一個沒有受過專業美術訓練的人,只要使用Photshop等普通繪圖軟件,也可以制作出令人滿意的圖片來。不僅如此,數字時代還促生了以美術學為基礎的創意產業,尤其是廣播、電視、動漫、環境、設計、廣告等新興產業的迅速成長,對高校美術教育形成了強大的拉動。為適應這一需求,許多高師類院校都開設了基于信息技術的藝術設計專業。比較典型的有;動漫設計與制作專業,主要培養能在電影、電視等媒體的制作崗位上從事三維動畫創意及制作等方面的專業技能型人才;圖形圖像制作專業,主要培養能在電影、電視、廣告、新傳媒等媒體的制作崗位上從事后期合成、電腦剪輯、特效制作以及影視作品技術處理的專業技能型人才;游戲動畫設計專業,主要培養能夠在游戲制作領域勝任原型設計、模型制作、紋理制作、動畫調試等崗位的工作,并進行創作和理論研究的技能型人才,等等。這些人才的知識與技能結構與傳統美術人才相比有很大的區別,他們所從事的美術活動很難以傳統的美術概念來界定與歸類,但往往又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因而也引領高師美術教育不斷調整人才培養目標。新晨

篇(5)

天津商業大學寶德學院是2004年經國家教育部批準,由天津商業大學和天津摩根教育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合作舉辦的本科層次的獨立學院,學制四年。學生學習期滿成績合格的頒發本科畢業證書,符合學士學位授予條件的頒發學士學位證書。

學院是以管理學、經濟學和藝術學為主,兼有工學、文學的多科性獨立學院。目前,設有國際工商管理系、涉外經濟貿易系、外國語言文學系、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系和藝術設計系,共有工商管理、會計學、財務管理、市場營銷、物流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旅游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英語、日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商務、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動畫等19個本科專業,已有在校生7000余人。

學院擁有一支高素質、實力較強的教學、科研、管理隊伍,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約占43 %,并且還聘請了多位來自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的優秀外籍專家、教師授課。

學院座落在天津市第三高教區,與天津城建大學相鄰,毗鄰天津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在這座現代化、花園式的校園中,擁有綜合辦公樓、教學樓、實驗樓、圖書館、寶德書院、運動場、學生公寓及品類齊全的生活服務設施,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學院具有一支高素質的專職學生工作管理隊伍。學生黨團組織和學生會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為學生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天地。學院嚴格的教學管理、嚴謹的教學作風、完善的教學計劃和良好的校園文化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

藝術設計系概況

我院藝術設計系結合國際藝術教育的發展動態和我國藝術設計人才的需求特點,聘請知名教授進行學科建設及授課,培養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藝術理論功底,善于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型、復合型高級藝術人才。

藝術設計系擁有平面設計工作室、定格動畫工作室、三維動畫工作室、影視后期工作室、攝影工作室、攝像工作室、材料構造實驗室、建筑模型實驗室、照明設計實驗室、數控雕刻實驗室、建筑漫游實驗室、模型展示實驗室、服裝制版與扎染實驗室、服裝工藝實驗室等,為培養藝術設計人才提供了理想的教學環境。2014年12月,藝術設計實驗教學中心被天津市教委評為“天津市普通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單位”。

專業介紹

視覺傳達設計

學位:藝術學學士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國際設計文化視野、中國設計文化特色、適合于創新時代需求,集傳統平面(印刷)媒體和現代數字媒體,在專業設計領域、企業、傳播機構、院校、研究單位從事視覺傳播方面的設計、教學、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中外設計藝術史、藝術概論、造型基礎、色彩、裝飾基礎、設計基礎(三大構成)、圖形創意、字體設計與編排、字體設計、平面設計與印刷制作、標志設計、書籍裝幀設計、包裝設計、展示設計、數字媒體設計與制作、企業識別設計(VIS)等。

畢業去向:在廣告公司、設計公司、出版社等相關企業從事平面設計、廣告策劃、廣告設計、印刷設計、展示設計等相關工作;藝術設計院校進行教學研究工作;繼續深造攻讀碩士學位或者出國留學。

環境設計

學位:藝術學學士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關注國際環境設計的前沿信息,著眼于環境的生態環保建設的發展,掌握專業基礎理論、相關學科領域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并具有創新能力和設計實踐能力,能從事環境設計或教學、研究工作,在藝術環境設計機構從事公共建筑室內設計、居住空間設計、城市環境景觀與社區環境景觀設計、園林設計等相關工作,并具備項目策劃與經營管理、教學與科研工作能力的高素質環境藝術應用型和研究型人才。

主要課程:環境藝術概論、中外環境設計史、中外工藝美術史、造型基礎、構成(平面、色彩、立體構成)、建筑設計與裝飾、建筑模型與表達、制圖與透視、人體工程學、效果圖、住宅室內設計、公共室內設計、主題概念設計、園林設計、社區景觀設計、植物造景、城市景觀設計等。

畢業去向:在城市規劃設計公司、景觀設計公司、環境設計公司、展示設計公司等從事城市環境景觀設計、園林設計、建筑設計、居住空間設計以及展示設計等相關設計工作;藝術院校進行教學研究工作;繼續深造攻讀碩士學位或者出國留學。

服裝與服飾設計

學位:藝術學學士

培養目標:培養能從事服裝與服飾設計策劃和時裝研究方向,具有較強的設計創造能力和動手制作能力,具有較強的市場設計意識和市場競爭能力,掌握服裝企業、服裝市場的基本運作知識,以及把握時尚潮流并進行流行預測的基本方法,能在服裝藝術設計領域與應用研究型領域及藝術設計機構從事設計、研究、教學、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中國工藝美術史、中外服飾史論、三大構成、服裝計算機輔助設計、服裝畫技法、服飾圖案、服裝造型設計、服裝結構設計、服裝工藝與制作、立體裁剪、創意服裝設計、服裝材料學、人物形象設計、服裝商品企劃、服裝表演編導與策劃等。

畢業去向:在服裝服飾設計公司、服裝廠、服裝進出口公司、大型商場等相關企業進行服裝服飾設計、服裝生產管理、服裝銷售展示設計、服裝品牌管理等相關工作;藝術院校進行教學研究工作;繼續深造攻讀碩士學位或者出國留學。

動畫

學位:藝術學學士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動畫創作的基礎知識和創作基本技能,能在影視與動畫制作團隊、動畫應用機構、動畫傳播企事業單位從事動畫策劃、動畫創作、動畫推廣、動畫應用,以及在各級各類學校從事動畫教學與研究工作的應用型、創新型人才。

主要課程:創新思維訓練與培養、動畫概論、動畫造型基礎、動畫原理、動畫原畫、計算機輔助設計、動畫劇本寫作、動畫設定、定格動畫、平面動畫設計、三維動畫設計、動畫后期合成、動畫周邊產品設計、影視特效、影視非線性編輯等。

畢業去向:在電視臺、動畫公司、影視公司、游戲公司、網絡公司、互動媒體設計公司等相關企業從事動畫原畫創作、動畫設計、影視后期制作、影視特效制作、軟件界面設計等相關工作;藝術院校進行教學研究工作;繼續深造攻讀碩士學位或者出國留學。

師資介紹

龐黎明藝術設計系主任

教授 碩士生導師原天津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副院長 天津美術學院視覺傳達系主任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包裝協會委員、中國第五屆廣告評審委員會委員、天津市教委專家委員會專家、天津市包裝協會副主任、天津市圖形協會理事、天津市河北區美協主席。長期從事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教學、科研和設計工作,80年代留學日本,曾多次赴日、韓和歐洲進行專業教學考察,主持完成多項大型展示設計項目,其中設計作品和繪畫作品曾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展,獲獎五次,市級獎八次,出版多部著作,發表多篇論文。2003年被授予天津市名師稱號,2005年主講《藝術設計的創造性思維》評為市級精品課,是知名度頗高的設計家和藝術家。

郝玉明視覺傳達設計教研室主任

篇(6)

130504產品設計專業:招收60名

本專業培養適應我國當前及未來社會發展需要,具有扎實的設計學基礎理論及產品造型能力、良好的職業技能和素質、深厚的設計文化素養及寬廣的設計技術基礎,能在企事業單位、專業設計公司從事以產品創新、創意為重點的設計、管理、科研或教學工作,也能從事與產品設計相關的視覺傳達設計、信息設計、環境設施設計或展示設計工作,成為基礎理論實、專業口徑寬、工程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精神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根據產品設計專業的學科特征,本專業的培養要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在三個層面上:

1、在能力結構方面,要求學生應具有一定的設計創新思維意識,初步具備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工業產品造型設計過程中遇到的研究、開發、設計等方面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具有準確、清晰、形象表達設計思想和設計意圖的技能,能熟練操作各種設計表現技法和計算機圖像及三維成型技術等;要求學生熟悉產品設計程序與方法,能綜合把握產品的功能、材料、結構、外觀、加工工藝、內部機構、市場需求等諸要素,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的產品改進性設計和開放性設計。

2、在素質結構方面,要求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品質,以及法制意識、誠信意識、團體合作意識;在文化素質上具有較好的中國傳統文化素養、文學藝術修養,并具有現代意識、人際交往意識;身心健康。

3、在知識結構方面,要求除本專業確定的學科基礎知識和專業能力外,同時具有一定的外語、計算機及信息技術應用、文獻檢索、論文寫作等方面的工具性知識,以及文學藝術、歷史、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人文社科知識。

核心課程:設計素描、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設計表現、工藝美術史工藝美術史工藝、美學與藝術欣賞、工業設計史論、計算機輔助設計、產品結構設計、產品造型設計、產品設計方法學、產品設計調查與策劃、人機工程設計、產品語義設計、產品創新設計、產品包裝裝潢設計、產品模型制作、生產實習、畢業設計等。

修業年限:四年。

學位授予:藝術學學士。

就業去向:學生畢業主要在產品制造企業、文化事業單位、產品開發研究單位、專業設計公司從事以產品創新設計和產品造型設計為重點的設計、管理、科研或教學工作、也能從事與產品創意設計相關的視覺傳達設計、信息設計、禮品紀念品設計、環境設施設計或展示設計等工作。

130502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招收60名

本專業培養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視覺傳達設計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的設計方法以及專業表達技能,掌握傳統平面(印刷)媒體和現代數字媒體設計的基本能力,成為基礎理論實、專業口徑寬、工程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精神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核心課程:設計基礎、形態構成、設計概論、圖案與裝飾、圖形創意、計算機輔助設計、文字與標志設計、版式設計、包裝裝潢設計、書籍裝幀設計、企業形象設計、廣告招貼設計、展示與陳設設計、數字媒體設計與制作等。

本專業總體實踐教學體系是將專業核心課程與實踐教學內容密切地聯系在一起,一是課程理論教學和設計實踐相結合,二是應用性專業課結合社會、企業的實際項目課題進行實踐訓練。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藝術學學士。

就業去向: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包裝裝潢設計、書籍裝幀設計、企業形象設計、多媒體藝術設計、展示設計、裝飾藝術設計等領域的實踐和教學工作,也可以進一步攻讀相關專業的碩士學位。

130503環境設計專業:招生30名

本專業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發展需要,掌握專業基礎理論、相關學科領域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并具有創新設計實踐能力,能在教育機構從事環境設計及教學、研究工作,在環境設計機構從事公共建筑室內設計、居住空間室內設計、城市環境景觀與社區環境景觀設計、園林設計,并具備項目策劃與經營管理、教學與科研工作能力,成為基礎理論實、專業口徑寬、工程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精神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核心課程:素描、色彩、形態構成、環境設計效果圖表現技法、計算機輔助設計(二維、三維)、環境設計制圖、建筑模型制作與工藝、中外建筑史、室內空間設計、人機工程學、家具設計、展示設計、室內設計、景觀設計等。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藝術學學士。

就業去向:在教育機構從事環境設計及教學、研究工作,在環境設計機構從事公共建筑室內設計、居住空間室內設計、城市環境景觀與社區環境景觀設計、園林設計等相關設計及項目策劃與經營管理,也可以進一步攻讀相關專業的碩士學位。

二、報名

1、考生凡符合所在省招生辦規定的報名條件要求,憑本人身份證及身份證復印件,均可報名。

2、考生報名時由本人填寫《專業考試報考登記表》,經審查符合報考條件者發給專業《考試證》。

3、報名時須交省物價部門批準的專業考試費180元/人。

三、招生計劃及考試科目

專業代碼

專業名稱

層次

學制

招生科類

計劃招生人數

考試科目

130502

視覺傳達設計

本科

四年

藝術(文、理)

60

素描、色彩

130504

產品設計

本科

四年

藝術(文、理)

60

素描、色彩

130503

環境設計

本科

四年

藝術(文、理)

篇(7)

為了比較深入地討論有關藝術考古學科教育的問題,筆者首先厘清一些概念,以便以后的討論在這些概念的基礎上得以展開。這些概念,與常見的、書本教材的表達,有相同處,也有不同處,不同之處提供了一些筆者的思考。

(一)關于考古學與藝術考古學考古學是西方傳進的一門先進的人文社會學科,其不同于文獻史學,也不同于具有中國傳統的金石學——文物學。但是,考古學又和文獻史學、文物學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時至今日,無論哪個國家或地區,研究歷史科學,尤其是中古史以前的歷史科學,如果離開了考古學,就會有嚴重的缺憾。與之相仿,研究文物學,尤其是研究大致相當于中國宋代以前的文物學,離開了考古學也是萬萬不能的。考古學以田野操作作為其基本的學術特征,簡而言之,就是考古學探討的問題出自于田野,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實踐于田野。這里所謂的問題,就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基本樣式,包括了存在的環境,維持人類生命及社會的基本方式,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當然是物化的表達),也包括了人對愉悅感的獲得。現在,在這里討論一下“愉悅感的獲得和肯定”問題。個體的人乃至組成為社會的人群,受大自然環境的基本掌控,會感覺到生存空間的逼仄。個體的人和組成社會的人群,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所限制,會感到自己常常處于無能為力的狀態。挑戰這種逼仄和無能為力的狀態,人類是需要思想、夢想和幻想的。在人類的思想、夢想和幻想的范疇之內,既有對大自然、客觀環境的琢磨和開發,也有對自身能力的訓練和提高(包括對他人和不同人群的能力的借鑒、學習和模仿)。此外,這些思想、夢想和幻想就要給予人們以憧憬、舒適感,以及對于未來充滿希望(當然這種希望,首先建立在對自己能力的肯定上)。當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使人們獲得一定的物質剩余和時間閑余的時候,人們要把這種“美”、舒適的感覺物化,這就是藝術與審美的起源。當人們需要了解人類適應環境、順從環境、挑戰環境、破壞環境又被環境所懲罰的歷程時,人們離不開環境考古學。當人們了解自身的創造能力,以及由這些創造能力反過來為社會創造物質,生活條件改觀,人們生活狀態的多樣化,又感覺到生產、生活資料總是不夠豐富時,人們自然會應用一般考古學來了解這一歷史。與人們對于環境考古學、一般考古學需求相仿佛,人們對“美”的歷程(認知美、創造美)的探究,當然就需要藝術考古學。所以,社會上極少數人專門從事的考古學,實際上距離全體人類的歷史、生命史、生活史、審美史是密合無縫的,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教育事業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會認可這一點。

(二)關于藝術史與藝術考古藝術的起源,是和人類有閑余時間思考舒適感即最初美感的物化同步開始。這種物化,不僅僅是通過畫面,如在泥板泥地上以及洞穴石壁上的刻劃,不僅僅是做出三維造型,如泥塑、陶塑、石雕、木雕等。其實更重要的是對人身本體的各種認可,包括對異性的欣賞、對老人的尊重、對嬰孩的撫愛、對少年的引導教育;包括紋身、發飾、穿鼻、穿耳;包括運用發聲器官而產生歌唱和詩吟,也包括用軀干、五官、肢體語言發展出的舞蹈。對人身和人群這種美的寄托,可能還要早于利用自然材料的外化的表現。所以,藝術史的開端幾乎和人類社會的開端一樣古老,人們在肯定了生命和肯定了對生命的維持之后,任何舒適感都有可能導致藝術的產生。所以,雖然個體生命會表達個體性的美感的外化顯現,但社會性人類藝術的產生并不主要是一種個體的行為,而是一種基于個體的群體的必然,由個體向群體的聚會和飛躍更為重要。人們定居以后,對擺脫自然的掌控、創作出豐富的物質生活等方面的能力日益加強,其發展頻率日益加快。同樣對于藝術來說,它們的品類、樣式、品種、材料、技法的發展與演進,也大抵如此。今天,考古學的收獲可以說明這一切。正如人們獲得近現代生活以后,很少或很難具體考慮人們從野生動物般生活狀態時擺脫出來的那一刻,即真正成為人的那一刻,無論是環境、自身、技術獲得與創造,極少去回溯、考慮這一初期或早期的問題。同樣,在近現代藝術品類紛繁、光怪陸離、充滿激情的表達下,人們也很難去考慮藝術起源的“端點”的問題,如品類、樣式、品種、材料、技法的發端。這當然是藝術史的問題,在分門別類的藝術上,又可以區分為美術史(還可以細分水墨畫史、油畫史、版畫史、水彩畫史、漫畫史等)、設計史、工藝美術史、音樂舞蹈史、綜合藝術史。應用考古學的方法,考慮藝術的端點問題以及藝術的早期發展問題,這就是藝術考古學所要解決、解釋的端點和早期的問題。正如人們對待新石器時代以后,文字文獻產生之后,例如,中國對于從三代直到隋唐五代,雖然文獻記載日益詳盡,可是考古學還是發揮著重要作用,發現、說明、解讀甚至參與重建某個歷史的片段。同樣,盡管藝術史在發展成熟的過程中,文獻記錄的作用越來越大,但是仍然需要考古學的發現、說明、解讀,這就是藝術考古學所要解決、解釋的關于藝術發展的問題,事關品類、樣式、品種、材料、技法。當現當代藝術不斷甚至急切地向歷史、向傳統汲取營養,重新評價、批判、認識傳統,以傳統為一種參照以冷靜地認識現當代藝術,考古學就是不可缺失的手段。

(三)關于藝術教育人們對生活技能、生產技能的獲得,是需要靠教育的。廣義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學校教育范疇之外的。例如,大人對孩童的誘導、模仿、各種教誨,在自然環境當中的趨利避害,人群當中的互相幫助,正確與人相處,包括異性間相處、同輩間相處、異輩間相處的方式和能力,一般來說,這些是非學校教育,每個人幾乎不可避免地要經受這些教育。藝術教育有相近的地方,也就是對基本美丑的辨別,對自己的舒適感的肯定以及對人群總體的舒適感到美感的尊重肯定,這一系列的行為都需要進行誘導和觸發,這些教育一般也可以是非學校教育獲得的。一些觀點認為,人們的藝術是不需要教育的,是先天就能獲得的,這種說法起碼在后來就不盡準確了;也有認為藝術教育只能是依靠學校教育,這當然也是不完整的認識。藝術教育大致可以分為幾個方面:第一,基本審美的教育,對美的認識和肯定。第二,基本的技術教育。歌唱、舞蹈、繪畫、雕塑、設計等,都需要一些基本的訓練。第三,高等的教育及再教育。到了第三個階段,大致是為了造就專門的藝術人才或者稱為專門的藝術家的,如音樂家、畫家、雕塑家、設計家等。至于不主要依靠學校培養的藝術天才、天籟之音等,實際上是把教育的第二、第三階段隱形化了,這個階段他們擺脫了學校的外在形式,但是這一階段本身是跨越不過去的。陜北的信天游的老歌王、不識字的“白狼”柴根,講述過他多少次在山峁上、溝壑間一遍又一遍地反復大聲吼唱;津巴布韋地區的非洲石雕、木雕藝人,最有成就者,總是在精益求精,并且以對手的作品作為參照,以提高自己超越對手,這些都是上述第二、第三階段隱形化的實例。所以,把藝術教育定位于一個廣義的藝術教育,就是有一個由低級向高級升華的過程。我國既然有了藝術院校或藝術系科,有了成規模的學校、課堂、教材書本化的藝術教育,自然應當非常珍視這種條件,以造就

現代藝術家。可是,往往是事與愿違,學校里往往難以創造出真正的藝術家和大師,其間的問題很多。有一般教育的問題(和非藝術廣大院校的教育的問題同在),也有專門教育的一些問題,但這些不是本文所關心的問題。本文旨在討論藝術教育的作用時,著重討論藝術考古對藝術教育某些糾偏的意義和價值。 二、藝術考古教育探究

藝術考古教育,是個相當寬泛的問題,包括針對教育的對象,針對教育的需求和目的,這里分成幾個主要層次、幾個主要側面進行討論。

(一)一般層次對于藝術教育,存在有中專水平、大學本科水平的一般藝術教育層次,藝術考古教育應當介入這個層次。藝術考古學可以考慮專門的本科教育,進行比較系統的考古學、藝術考古學、藝術史學的教學與訓練。培養的畢業生,為將來進入研究生教育階段做準備,也可以向文博考古研究、展示、保管單位提供人才,也可以向社會提供需要。作為非藝術考古學、藝術史學的藝術學科,應當把藝術考古學作為基礎課、必修課之一,這門課程不必占用很長時間。其主要任務是解釋清楚審美的起源,藝術的起源,一般藝術史與考古學的關系,解說藝術考古的最基本原理,介紹中外藝術考古的已有成就,使藝術學科的學生初步感覺到藝術考古訓練的必要。

(二)中高級層次所謂中高級層次的藝術教育,一般是指碩士、博士階段,藝術考古的介入應當帶有一定的科研成分。對于專修藝術考古學、藝術史學的碩士生、博士生,要求更加專業一些。例如,對藝術起源的研究,人類起源和藝術起源的關系,早期藝術與人們定居的關系,以青銅器為代表的技術變革之后藝術的發展問題。其中,藝術的起源的最早階段其共性是遠遠大于個性的,人類定居之后,造成了人類藝術氣質的分離、變異,要深究其時代和原因,要深究藝術本身與非藝術的因素。不言而喻,就物質遺存來看,藝術考古學所面對的主要對象即考古學的收獲,以美術品占絕大多數。其中,首先有平面的和立體的表現;其次,可以分析出來設計的表現(包括工藝設計和藝術設計),間接可以涉及早期的音樂、舞蹈、詩歌等其他藝術門類。因此,應當探討各個藝術門類在考古學當中所反映的權重的差異,以及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深入了解各種藝術門類其發展時的或迅速或遲緩的表現,以及深究其原因。現在人們已經比較容易地區分,從人類定居時開始,西亞北非地區、中亞地區、歐洲南部、歐洲中部、歐洲西部,東亞等有關地區之間的藝術的差異。除了以上講到過的藝術表現的差異之外,藝術考古學還要關注材料、技法以及造型偏好的差異,關注有關藝術與藝術之外的因素。

(三)為現代藝術教育服務在幾乎任何藝術門類往往都有這樣的現象,人們對藝術創作“規律”尚未有掌握時,其藝術創作的原始沖動就越強大,作品品格成為唯一、成為典范、成為不可逾越的巔峰。反之,人們對藝術創作規律掌握的越加透徹,其藝術創作的原始沖動就越加被束縛,作品不可避免地品格低下,中規中矩的藝術作品往往也是最為平庸的藝術作品。恐怕不會有人拒絕從藝術考古教育當中攝取古老藝術創作當中的原動力、原始沖動與創造力。藝術考古學關注藝術家所用材料,藝術材料學在走過了漫長的歷程以后,會反向關注其原始、早期狀態。材料的選擇使用,會對藝術作品產生重要的影響。以石器時代、青銅時代為例,甚至產生過決定性的影響,而這兩個時代藝術材料的探討,舍棄考古學是無法進行的。藝術的歷史以美術史為例,說到底,不過是寫實主義與寫意主義的理論與技法的糾結互動前進的歷史,這一點從考古學所提供的材料上看是非常清晰的。早期的人們為了表現美,同時在向著具象和非具象兩條道路在努力奮斗,伊比魯尼亞、米諾斯、紅山、馬家窯、兩河、埃及、黑非洲地區的早期藝術都證明了這一點。在西亞、北非、歐洲地區,寫實主義主要是和環境地貌學、建筑學、生物學、體質人類學相結合,表達的寫實主義情趣,即逼真性與人文內涵的結合。在東方,主要以中國藝術為代表,由于意念性和理念性的趨同、至上與籠罩,表達了寫意的充分發展。從早期的同途而殊往,發展到近現在的可能的殊途同歸,藝術考古學不僅給予了實例和實證,表達各期和各地的技法表現,而且應當指出其深刻的原因,摸索其規律,服務于未來的藝術發展。現在的藝術批評,包括美術批評,尤其在中國,常常呈現出一種無根基的漂浮、浮躁的趨向,趨于玄學的趨向。藝術考古學可以提供一些歷史的、基本的參照物,于是當代藝術可以和傳統藝術得以比較,個性化的作品可以和群體的無意識藝術傾向相比較,中外的某些作品可以在考古學指出的時間帶上相比較。對當代特定的區域,如中國,總體藝術發展水平的評價離不開藝術考古所提供的基礎、所提供的路徑、所提供的相對比的標本。這樣的批評,由實證出發才有可能達到哲學的高度。藝術考古學經過數以萬年計的排隊和爬梳,經過千余年以來有了專門的藝術家隊伍的創作實踐,以及藝術史家的梳理和爬梳,找出一定的藝術發展規律并以此建立藝術發展坐標系,這樣有助于對人類未來藝術的預測。

(四)藝術的終極目的與藝術考古藝術的終極目的問題是一個重大的問題,牽涉人類為什么有了藝術而藝術的終極目的又是為了什么。人類把藝術看作是具有人類自身的和人類社會的基本屬性之后,便可知道藝術考古學的教育是一個須臾不可缺失的部分了。藝術的誕生是由人們的自我愉悅開始,藝術的終極目的應當是促使人類的圓滿達到可能的極致。簡而言之,藝術的終極目的就是人類社會在藝術層面上的真善美的全面實現。從這種認識出發,人們看到了自有人類社會以來,直到現當代的太多的假惡丑,甚至在某些方面有愈加墮落卑劣的趨向。如果說在上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中華民族的存亡危機日益加深的時刻,有真正的藝術家提出“藝術救國”的口號,我們這代人聽到還帶著一種不解的振奮的話,那么現當代的人們對于以藝術、以真善美來救世,恐怕就會有一種切膚的認同的感覺了。藝術品和藝術家本身有真、善、美和并非真、善、美的區別,如果當代人不能夠悉數說清楚此間的區分的話,那么藝術考古卻能夠比較客觀的、以從歷史回顧的角度,敘述人類以真、善、美對抗假、惡、丑的藝術歷程。由此說來,認識藝術的終極意義和終極目的,闡述藝術的終極意義和終極目的,極需要藝術考古學的有力支撐,需要藝術考古學的認真培訓。

三、藝術考古課程設計問題

藝術考古應當課程化,在藝術院校尤其需要。各所藝術院校、系科所屬地域不同,教學科研特點不同,在設置藝術考古學課程的具體做法上不可能“一刀切”。筆者在這里提供了一種設計,以供參考。

(一)中專、本科階段以下指的是非藝術考古學、藝術史學專業。開設“藝術考古學”課程,可以將藝術考古學作為美術史學的前半部。在中專和大學本科階段,要給學生們以考古學和文物學的基本知識,使學生知道如何采集考古學和文物學成果,了解考古學和文物學的基本工作流程,了解

考古學和文物學以斷代和分類為基本手段的工作方法,課時量控制在16至20課時即可基本完成這一任務。例如,在中文、歷史、哲學等人文學科院系的課程中設置一門考古學通史類課程,或在全校范圍內由專業教師開設文物賞析類課程,課程內容不必過于精深,旨在為學生打下基本的考古學、文物學、美學基礎,提高學生欣賞美、感知美,有關作品中繼承和模仿的能力。 (二)碩士研究生階段區別中外,區別主要地域,進行藝術考古學的重點教育,樹立藝術考古學與藝術史的“時間樹”概念,開展藝術考古學方法論的探討。使藝術史“物化”,變為空間環境藝術史、生命體驗藝術史、生活創作藝術史。有條件的院校系科可以進行考古工地藝術考古實踐,分專題的藝術考古實踐(如青銅藝術、陶瓷藝術、畫像石藝術、雕塑藝術、繪畫藝術等)。盡可能完成認識中外藝術史文獻和藝術考古實物的“互證”問題,這方面西方希臘羅馬藝術史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應當成為美術史論碩士研究生的必選理論課程,應當推薦成為其他藝術科系的重點選修課程,鼓勵產生藝術考古學范疇的碩士生論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内射少妇一区27p| 中文字幕无码日韩专区免费| 男女性高爱潮免费网站| 天堂√在线中文官网在线|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综合网2021| 亚洲av日韩av一区二区三曲| 无码少妇一区二区浪潮av| 久久久久影院色老大2020| 久久婷婷成人综合色| 精品不卡一区二区| 少妇被粗大的猛进出69影院| 狠狠色噜噜狠狠亚洲av| 风韵丰满熟妇啪啪区老熟熟女| 男ji大巴进入女人的直播| 男男啪啪激烈高潮cc漫画免费| 美女裸体十八禁免费网站| av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国产精品无码无需播放器| 欧美乱大交xxxxx| 日本爽爽爽爽爽爽在线观看免 |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成人亚洲性情网站www在线观看| 亚洲最大无码中文字幕| 人妻互换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无码av三级| 欧美 日韩 国产 亚洲 色|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a在线观看| 国产 国语对白 露脸| 97久久精品人妻人人搡人人玩|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网站品爱网| 国产精品欧美福利久久| 学生妹亚洲一区二区| 人妻 校园 激情 另类| 人人妻人人妻人人片色av| 鲁一鲁一鲁一鲁一曰综合网| 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亚洲专区| 亚洲av之男人的天堂| 久久综合五月丁香六月丁香| 亚洲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