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8:04:3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計劃與市場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國際金融交易和涉外金融交易是極其復雜的金融交易,其交易結果、狀況直接涉及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影響一國內外均衡。在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轉型中,各國均經歷過或正在經歷著金融市場由管制到開放的過程。許多國家實踐表明資本市場過早開放使得國內經濟潛在和積家的矛質在宏觀經濟出現問題時徹底地爆發出來,釀成經濟危機。在實施漸進式改革和開放的指導思想下,我國在金融市場開放中,實際上形成了符合中國實際的開放路徑:設立涉外金融交易—逐步加大涉外金融交易的領城、規模—逐步增強涉外金融交易的市場性—逐步實現涉外金融交易向國際金融市場交易轉變。
一、涉外金融交易的界定
構成金融交易的基礎要素有三個:籌資人、投資人、交易貨幣。一般意義上,一國金融市場(完全)對外開放與一國建立(與國際接軌)國際金融市場在概念上具有等價意義。當一國金融市場未完全開放時,客觀地存在“涉外金融交易”概念,涉外金融交易既與國內金融交易不同,也與國際金融交易不同。
關于什么是國際金融交易,理論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種觀點可被稱為“市場論”,其劃分標準是資金是否跨境流動;另一種觀點可被稱為“要素論”,劃分標準是金融交易活動中是否存在“涉外因素”。而“市場論”認為國際金融交易是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進行。可以下圖表示。
在上圖中,①屬于國內金融交易,②③④屬于國際金融交易。“涉外因素論”認為,將構成金融交易的基礎要素:籌資人、投資人、貨幣進行組合,可產生以下幾個不同的結果:
1.投資人以其本國貨幣貸款給其本國居民;
2.投資人以外國貨幣貸款給其本國居民;
3.投資人以其本國貨幣貸款給非本國居民;
4.投資人以外國貨幣(第三國貨幣)貸款給非本國居民;
5.投資人以外國貨幣(籌資人國貨幣)貸款給非本國居民;
第1種情況是100%的國內金融交易,但若擔保人為境外機構,或資金被用于國際貿易,這種交易可能被認為是國際金融交易。
第3、4、5種情況,無論按“市場論”或“要素論”的標準,都是國際金融交易。
第2種情況,按“市場論”應為國內金融交易,按“要素論”應為國際金融交易。在我國現行規章制度管理下,這類交易被稱為“涉外金融交易”中的“外匯貸款,’(外匯貸款屬于“涉外貸款”,涉外貸款包括:外匯貸款、對外商投資企業貸款、外貿貸款)。
此外,還有人從國際收支統計口徑出發,以交易結果是否引起國際收支變動乃至是否影響一國外債而判斷是屬國內金融交易或屬國際金融交易。筆者認為,應該將涉外金融交易分為廣義和狹義兩類。
在上述五種組合中,除第1種以外,其余四類都應界定為廣義的涉外金融交易(廣義的金融交易包含國際金融交易);界定狹義的涉外金融交易標準應是金融交易是否存在國家金融管制。在2、3、4、5種組合列中凡以市場機制為主要調節機制的金融交易應定義為國際金融交易;凡以國家金融管制為主要調節機制的金融交易應定義為涉外金融交易。
金融交易中的國際金融交易和涉外金融交易是極其復雜的金融交易,其交易結果、狀況直接涉及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深層次地影響一國內外均衡。因此,在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轉型中,各國均經歷過或正在經歷著金融市場由管制到開放的過程。
二、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路徑
如果將金融市場“對外完全開放”和“對外完全不開放”作為一數軸的兩端,在“完全不開放”端點附近,居民與非居民之間的金融交易大部分屬于涉外金融交易,相應的金融交易處于國家較嚴格的金融管制之中;當向另一端移動時,意味著出現了國際金融交易與涉外金融交易的替代,國家金融管制趨于放松。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資本市場開放都是必需面對的重大間題。對于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來說,過快開放資本市場導致的金融經濟體系的波動成為一個共同面臨的問題。墨西哥于1993年實行資本項目自由兌換,1994年徹底開放資本市場,允許51家外國銀行、證券、保險和其他金融機構進人。
資本市場的過早開放使得國內經濟中潛在和積累的矛盾在宏觀經濟出現問題時徹底地爆發出來,釀成1994年12月的經濟危機。韓國的情形與此類似,1996年為了加人oECD,被迫接受金融自由化要求,接受允許企業自由借款的條款。一年之后的1997年,韓國也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卷人嚴重的經濟危機。日本作為延遲推進資本市場開放的另一類范例,同樣值得關注。日本1964年承擔IMF第8條款開放經常賬戶義務,1984年對《外匯及其外貿管理法》進行修改,放松了對資本項目的管制,這一過程用了20年時間。并且至今依然保留著許多限制外資進人,以及對國內金融機構進行保護的措施。對于金融市場的過度保護,使得金融體系始終缺乏足夠的競爭力,這可能是導致日本經濟近年來停滯不前的根本原因之一。
綜觀各國金融市場開放的過程,都存在著如何防范金融風險的問題。因為防范金融風險是金融監管的基本目標。這樣在一國金融開放的過程中存在著雙重目標統籌協調問題:實現金融開放和防范金融風險。為此,存在兩種不同的做法:一是強化管制,通過限制金融機構的經營業務范圍、控制金融產品的價格來保證金融市場的穩定,這是許多發展中國家通常采取的做法。這種做法會導致金融業競爭力低下,實質上是以犧牲金融市場的發展為代價。并且由于強化金融管制產生了金融風險的積累,當金融市場開放后,往往長期聚集起來的金融風險在出現導火索時驟然爆發了。另一種做法是:放松管制,通過強化金融市場競爭,促進金融市場的發育與金融業的發展。這種方式大體可分為兩種:休克式和漸進式。前一種方式往往導致一國出現若干年國民經濟的衰退,社會和政治領域經歷較長的動蕩和混亂,社會發展在歷史的軌道上轉向。后一方式現在得到較廣泛的認可,認為在這種方式下,在金融管制逐步放松的過程中,由于金融風險會不斷暴露和釋放出來,在應對風險的過程中,金融機構的風險防范能力和監管機構的風險監管能力均得以逐步提高,從而有利于金融安全。當然,這種方式由于金融市場開放歷時較長,可能使金融領域的不確定性增加。如果在這一過程中對國內機構保護過多,會使金融體系缺乏競爭力,日本就是例證。因此,在金融市場開放過程中,必須把握住放松金融管制的順序、路徑和節奏。
以往,我國金融監管較多地傾向于不斷強化管制,金融市場沒有得到應有的發育,金融機構的競爭力相對較弱。但是在實施漸進式改革和開放的指導思想下,我國在金融市場開放中,實際上形成了符合中國實際的開放路徑:設立涉外金融交易—逐步加大涉外金融交易的領域、規模—逐步增強涉外金融交易的市場性。這實際上是使涉外金融交易成為金融市場逐步開放的一個操作平臺(盡管在改革的歷史進程中,這一路徑是在為了解決當時宏觀經濟所面臨的問題而形成的)。根據中國的承諾,加人WTO后,我國金融市場將大幅度對外開放。在開放的過程中,外資金融機構將利用其雄厚的資金實力、靈活的經營手段和先進的管理水平,與國內金融機構展開競爭。外部的金融市場動蕩將如何影響我國金融運行的安全和穩定,取決于國內金融機構能否抵御激烈的外部競爭和外來沖擊。又由于任何金融開放都是一種制度變遷,而制度變遷存在著路徑依賴,因此,總結分析以往的金融開放路徑,探討如何為今后的金融開放構建更加合理、有效的操作平臺,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外匯體制改革:從涉外金融交易向國際金融交易轉變的制度演進案例分析
中國自1978年一2002年,進出口貿易增長了1748.73%。外匯體制改革是過去這20年推動中國出口成長的一個重要因素。改革開放以來,對外貿易嚴格按照中央計劃部門制定的進出口計劃經營。國家計劃委員會制訂計劃時,首先開列一份必須進口的物品清單,然后根據所需款額,找出國內能夠出口以換取這筆外匯的物資。由于當時匯率對外貿水平和進出口貨種的影響甚微,當局遂參照旅游業、華僑匯款等少數非貿易性活動可能受到的影響以制訂匯率。主要根據中國一籃子消費品與世界各大城市的相對價格而做出。由于中國不少消費品定價偏低,因而大大高估了人民幣。
998年,中國決定開放經濟、拓展外貿。隨著外貿權下放到地方政府和企業,匯率由原來制訂外貿計劃時的會計手段,變成推動進出口決策的重要信號。最初出臺的措施,主要是為了抵消匯率偏高而對出口的抑制。其后,為進一步推動對外貿易發展,國家對匯率制度進行了多項改革:
第一,逐步下調官方匯率,以抵消出口成本上漲的影響。
第二,實施外匯留成制度,允許出口企業和地方政府保留部分外匯收人,以滿足自身進口需要。
第三,開放外匯調劑中心,讓出口企業可把外匯留成以較為有利的匯率折換成人民幣。在隨后的十多年中,國家以貶值為基本措施,來刺激對外貿易的發展。第一次貶值是1981年1月,以2.8元人民幣對1美元為內部結算價(創匯成本)。制訂內部結算價時,管理當局以賺取1美元外匯的平均成本為基數,在此水平上追加10%的“利潤”率。這次貶值是中國外匯政策的一個轉折點:主要根據創匯成本,而非國內消費品相對于海外的價格而制訂匯率水平。1983年到1993年期間,由于創匯成本在這期間內不斷上漲,當局不斷下調匯率,使出口較為有利可圖。這期間,人民幣先后六次貶值,幅度由9.6%到44.9%不等,官定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由2.8:1調到5.32:1。19叫年1月1日匯率并軌,官方匯率更一舉下調到8.7:l水平。當年,出口、旅游和外來直接投資增幅分別高達31.9%、56.4%和22.7%。外匯儲備在1994年和1995年分別增長114.5%和42.6%,1998年5月達到1409億美元。由于外匯供應增加,官方匯率逐步輕微上調。1998年4月后,官方匯率大約處于8.28元人民幣對1美元的水平。貶值基本上是在市場“倒逼”下實施的,因此,貶值在一定角度上可看成是對管制的放松。
出口企業自1978年起獲準留成外匯。其后,留成的比例顯著提高。1979年規定,地方政府的出口如果超越前一年的水平,獲準留成超出部分的40%。1985年,獲準的外匯留成已不少于出口總額的25%。1991年,留成更可高達出口總額的30%,但中央政府保留權利,必要時得以調劑價收購企業30%的外匯收人(1994年統一匯價后,留成制度便被撤銷)。留成制度實施后不久,出口企業和地方政府獲準將外匯配額轉售給需要外匯作進口用的單位。這一來,企業與企業也就能夠在市場上兌換外匯。持有配額的單位由于能更好地利用其外匯留成,拓展出口的積極性更高。除了用來進口產品設備,出口單位還可以以高于官方的匯率換取留成的利潤。留成制度擴大了涉外金融交易規模,引人了市場機制。如同留成制度,外匯調劑市場事實上也逐步加大了涉外金融交易規模;逐步加人和加大市場的機制。
1950年,中國銀行廣東分行率先開辦外匯調劑服務。有關業務迅即擴至內地12個大城市。早期的交易價是3.08元人民幣對l美元。1985年,深圳設立第一家官方的外匯調劑中心。翌年,上海和北京跟進。再一年后,同類中心擴大至天津。在1985年到1987年,外匯調劑中心只對中外合資企業提供服務,國內企業不得參與。1987年,國內的輕工業公司、工藝品公司和服裝業也獲準在調節市場上出售留成。1988年4月,所有國內企業都獲準在調劑中心上出售留成。外匯管制放寬后,外匯中心的數目和交易量都有所增加。1992年12月底,全國有100多家調劑中心,交易額達到250億美元。在1994年的改革中,全國性的銀行同業外匯市場取代了調劑中心,并實施外匯結售制度。出口企業所有外匯收人按規定一律須出售給指定的銀行。對進口企業而言,企業只要向當局授權的銀行出示進口合同和境外金融機構簽發的付款通知,即可換取外匯。
以上措施,從一個角度看,實際上起到了逐步放松對涉外金融交易的嚴厲管制。1994年以來,最根本的變革也許是撤銷調劑市場,在國內設立統一的全國性銀行同業外匯市場。
在新制度下,國家通過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和外經貿部實施的行政控制來維持匯率的穩定性和經常賬差額,而非借著對經常賬的來往實施外匯管制。在新的制度下,匯率不僅影響進出口,還通過各種市場和機制間的聯系,對經濟造成廣泛的影響。因此,制訂匯率不再只是貿易和經常賬的問題,必須同時考慮到宏觀經濟的穩定性、各種不同利益團體的平衡、貨幣及財政政策等廣泛的問題。由于中國對內和對外經濟部門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系,制訂匯率時,也就不能只是為了促進出口。事實上,經過1994年的改革,中國基本上不再以創匯成本來制訂人民幣匯率。從1994年到1997年,中國的一般物價水平漲幅約50%,創匯成本也顯著上升,但由于外匯供應增長,人民幣匯率反而輕微上揚。人民幣升值,加上出口成本上升,降低了出口的盈利性。隨著市場機制作用的加大,中國經濟對內和對外部門之間的聯系加強,匯率的影響擴散到外貿以外的部門。中國利用匯率政策以促進出口的自由度因而有所下降。1996年以后,出口增長幅度一波三折,19%年出口只增長了1.5%,1997年出口上升20.9%,1998年,出口升幅較1997年大幅回落,1999年抬升,2000年大幅上升,2001年又大幅回落。雖然出口部門力促人民幣貶值,中國人民銀行為了實現國民經濟內外均衡,仍然保持匯率穩定。2002年初,國家進一步改革、完善有管理的人民幣匯率制度和人民幣外匯市場交易制度,提高外匯指定銀行周轉金額度,降低進口企業設立外匯賬戶門檻;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出口企業售匯自主意愿。前不久,金融管理當局又批準四大國有銀行開展外匯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至此,在經常賬戶項下,人民幣與外匯間的兌換(交易),在市場機制對管制的替代過程中,不斷向市場化方向演變,現在離進出口企業完全意愿結售匯越來越近。
筆者認為經常項下外匯市場的開放,客觀地看,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是比較成功的。資本市場的開放應遵循著這一基本思路:在逐步加大涉外金融交易規模和逐步放松對涉外金融交易的管制中,逐步開放資本市場。
參考資料
[關鍵詞]水產品 冷鏈流通質量安全 HACCP WSN 模式構建 政府對策
中圖分類號:T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43-0089-01
1. 引言
就冷鏈流通模式而言我國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著較大差距。規模化、系統化的冷鏈物流體系在發達國家已經成型[1]。然而,冷鏈流通產業在我國還是起步期。水產品冷鏈物流的加快發展,有利于提高水產品的質量,以達到突破貿易壁壘和增強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的目標。減慢冷鏈物流發展的原因有:成本高;水產品冷鏈的第三方物流發展十分滯后并且第三方物流服務不能到位、缺乏一批全國性的有影響力的第三方冷藏物流公司;只能提供冷藏運輸服務。本文就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提出了詳細見解。
2. 我國冷鏈物流落后的不利影響
運輸過程損耗極高。運輸過程中有著極高損耗,令人差異詫異的是物流費用竟然達到冷藏食品成本的70%。依國際通用標準,易腐食品的物流成本最高不得超過其總成本的50%[3]。我國因為嚴重缺少冷藏物流供應鏈管理、操作人員,許多先進的全程冷藏控溫運行管理制度還在建立之中,因此,不能及時提升我國冷鏈物流的水平。
冷鏈物流占比極低。目前,國內的冷鏈物流幾乎尚未建立,并且人均冷庫容量我國僅7公斤。貨運汽車的比冷藏容量中冷藏保溫車占市場貨物需求份額很低。目前,冷鏈市場應用率在我國偏低,不是說沒有市場需求,而是冷鏈物流的價格過高,從而導致成本太高。
政策扶持不到位。在政府對服務行業的發展重視度不夠,對服務行業公司的賦稅過重等約束性體制下,冷鏈物流以及相關企業的生存、發展可以說是十分困難。根據在空調制冷大市場的調查了解,在宏觀方面,盡管國家給出了指導性的方向意見和支持政策,也給予了某些企業適當的補貼及優惠政策,但仍有很多企業代表反映提出:國家的扶持政策和行業法規不夠明細、不夠準確,政策春風最后仍難以惠及企業[5]。
3. 解決措施
3.1 建立有關HACCP監測的冷凍水產品冷鏈物流
(1)HACCP的控制原理:
進行危害分析、確定關鍵控制點、確定關鍵限值、建立關鍵控制點監控系統、進行糾偏行動計劃、建立驗證程序、建立文件和記錄保持系統。
(2)冷凍水產品冷鏈物流流程:
就不同冷凍水產品而言,其冷鏈物流是不同的。因考慮到其應用的大眾性,因此確定冷凍水產品冷鏈物流流程如下:基本流程包括捕撈、清洗整理、加工、速凍、貯藏等幾個方面。當然,還包括每個環節的搬運及裝卸[4]。
(3)利用HACCP體系分析冷凍水產品冷鏈物流:
其步驟如下:進行危害分析、確定關鍵控制點、建立關鍵限值(L)、建立驗證程序。危害分析以上步驟中及其重要。我們首先要弄懂 HACCP原理的基礎是是什么以及HA的危害分析和控制措施如何進行。在分析工序的特異性、針對產品進行危害分析的過程中會出現的某些具體問題是通過HACCP具體分析的。對于不同企業、不同消費人群,危害是相對的也是不同的[4]。可能在水產品冷鏈物流中的危害有:貨物遺失、原料污染、貨物損壞、冷藏和冷凍溫度、集裝箱破損,以求達到要求,不要造成產品中微生物含量仍很高,最終引起產品變質的后果。
3.2 基于WSN的水產品冷鏈物流實時監測系統
3.2.1基本結構
(1)總體結構:
因為 WSN的水產品冷鏈物流實時監測系統是一個無線傳感信息采集系統,歸于軟實時系統冷鏈水產品貨物位置、溫度信息的采集傳輸過程中。其中數據的延遲對系統應用的影響不是很大。此系統的基本結構一共分3部分: 安裝在托盤、周轉箱上的溫度傳感器節點和安裝在冷藏車、冷庫等。
(2)系統通信協議
目前常用的無線網絡協議有ZigBee和IEEE802.11Bb藍牙等。因為WSN的水產品冷鏈物流實時監測系統的溫度數據實時采集具有小范圍、低速率、無線傳輸的特點,因此其適用于ZigBee通信協議[2]。
3.2.2系統硬件設計
(1) 監測節點
水產品的溫度信息能夠在冷鏈物流過程中被傳感器監測節點實時感知,并且通過ZigBee網絡向協調器發送溫度數據。所以,ZigBee 射頻模塊、微處理器、能量模塊和溫度傳感器是構成監測節點的必要組成部分。
(2)協調器
網絡協調器用于建立和維護ZigBee網絡,在本研究中協調器同時充當網關,接收上位機的網絡配置命令并向上位機傳遞冷鏈監測溫度信息。因此,網絡協調器需要由微處理器、 ZigBee射頻模塊、上位機通信接口和能量模塊構成。為與網絡監測節點形成無縫ZigBee 通信能力,協調器的微處理器和射頻模塊同樣采用CC2530 片上系統。
4. 水產品冷鏈管理決策模型的構建
水產品冷鏈信息的決策支持模型
(1)操作管理:
水產品冷鏈的加工過程對水產品的加工操作過程有特定的要求。依照水產品良好操作規范,最關鍵要點就是嚴格控制水產品的加工時間,并且依據水產品的操作規范對冷鏈安全進行分析[6]。水產品安全狀態的判定是以抽取事件集合的時間跨度作為評價的依據。
(2)品質評價:
品質評價是針對水產品在加工、運輸過程中的品質變化而建立的評價模型。以及依照水產品品質的衰變狀態,相應地做出決策。而食品的環境溫度對品質安全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9]。有理論指出,食品品質的衰變與溫度波動的關系密切,在流通中品質降低是累積的、不可逆的。
參考文獻:
[1] 潘瀾瀾,宋若冰,薛冬娟.基于質量安全的水產品冷鏈物流分析及建議[J].陜西農業科學,2012,01:236-237.
[2] 齊林,韓玉冰,張小栓,邢少華,傅澤田.基于WSN的水產品冷鏈物流實時監測系統"[J].農業機械學報,2012,08:134-140.
[3] 周海霞,韓立民.我國水產品冷鏈物流需求分析及政策建議[J].中國漁業經濟,2012,04:19-23.
[4] 郝丹. 基于HACCP監測的冷凍水產品冷鏈物流研究[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09,02:82-83.
[5] 張小栓,邢少華,傅澤田,田東.水產品冷鏈物流技術現狀、發展趨勢及對策研究[J].漁業現代化,2011,03:45-49.
[6] 吳稼樂,孔慶源,朱富強,陳堅.我國水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若干問題的探討[J].制冷,2008,03:42-46.
[7] 田尉辰.水產品冷鏈物流的優化與設計研究綜述[A].中國海洋學會.中國海洋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第13分會場論文集[C].中國海洋學會:,2013:1.
緒論
(一)研究問題的提出
根據《2006年中國鐵路運輸市場研究報告研究報告》,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以及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交通運輸企業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各種運輸方式發展迅猛。鐵路交通運輸雖然運量逐年增長,但市場份額卻逐年下降,鐵路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挑戰。
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中,尤其是在交通運輸部門中,鐵路運輸的發展呈現滯后狀態。這種狀況與“鐵路是國家的重要基礎設施,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部門,是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骨干”的地位不相適應,有些地區的線路甚至無法支撐運輸需求的巨大壓力,鐵路運輸發展滯后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明顯存在。
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共同規律是,當一個國家處于經濟起飛階段時,鐵路對于經濟增長往往具有先導性的帶動作用。德國和美國是發達國家的后來者,它們之所以能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后來居上,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在當時對作為社會先行資本的鐵路進行高投入,從而帶動和支持了其它產業的大幅度發展,促進了經濟的快速增長。
綜上所述,分析當前鐵路建設存在的問題,研究制定鐵路行業的發展戰略,是一個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的時代課題。本論文所探討的鐵路運輸行業的發展戰略,即是基于此而做出的一份努力。
(二)論文的主要內容和研究思路
就我國而言,國家鐵路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否則就會嚴重制約國民經濟的發展進程。由于鐵路運輸是基礎產業,關系到國計民生,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所以在改革實施之前必須要有方向明確、思路清晰的發展戰略的指引,才會使改革向預定目標順利推進。因此論文的主要內容即是圍繞“鐵路運輸行業制定發展戰略的基本前提和戰略方案如何擬定和設計”而展開,也就是說要從理論和方法上論證為鐵路運輸行業制定的發展戰略是在吸取國外鐵路變革經驗的基礎上,適合中國鐵路自己的國情和路情的。
論文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是對我國交通運輸行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歸結其原因,提出通過制定發展戰略加快鐵路運輸現代化進程的觀點;然后指出鐵路交通運輸行業制定發展戰略的基本前提。最后在借鑒國外鐵路運輸改革實踐和成果的基礎上,所進行的對國家鐵路運輸行業發展戰略方案的設計。
二、我國鐵路交通運輸行業存在問題分析
中國鐵路運輸行業已有127年的歷史。與計算機、通訊、生物等高新技術行業相比,它是個傳統行業。進入21世紀,世界鐵路交通運輸行業正由傳統行業向現代行業轉變。世界發達國家鐵路較高的起點上,以全新的方式,用較短的時間,完成了由傳統行業向現代行業的升級,使鐵路這個傳統行業展現了全新的面貌。中國鐵路交通運輸行業建設起步并不晚,但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還存在很多問題。
(一)我國鐵路交通運輸行業現狀
改革開放以前,國家鐵路實行“政企合一”的計劃管理體制。這種管理體制,與國家宏觀計劃經濟的整體基礎相適應,也與鐵路當時自身經營的環境與條件相適應。當時我國經濟技術落后,資金資源嚴重短缺,不可能優先發展資金和技術密集度要求較高的航空和公路運輸,適合中國國情、運價低廉的鐵路運輸因而長期處于壟斷優勢地位,沒有面臨生存競爭方面的任何挑戰。
進入新時期之后,國家經濟運行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鐵路運輸行業隨之出現了許多問題,這些問題集中表現在運能短缺上。運能短缺一方面是鐵路物質基礎相當薄弱的基本情況的客觀存在,另一方面是不斷擴大的對客貨運輸的巨大需求。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鐵路運能短缺的問題不可避免。
進入上世紀90年代,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增速,鐵路運能短缺的嚴重后果一覽無余。全社會爆發出來的巨大貨運需求壓向鐵路,國民經濟發展急需的石油、棉花、糧食、煤炭、磷礦石等重要原材料運輸嚴重受阻,影響東部地區電力供應缺口加大,迫使不少工廠半停產運行。因鐵路發展不足制約國民經濟的發展,使鐵路素有“瓶頸”之稱,國家因此而損失巨大。
同時,對局部區域鐵路客運列車而言,一方面有些落后地區根本就沒有開通鐵路交通運輸,如湖北恩施州;另一方面普遍超員嚴重,特別是在重大節假日。客運的全面緊張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二)鐵路運輸行業存在運能短缺問題的原因分析
鐵路交通運輸的運能短缺問題除運力基礎與運輸需求矛盾的原因之外,還有其深層次的原因,這主要是:
1、就認識根源而言,關鍵在于現代交通運輸意識的普遍薄弱。人們并未真正理解現代經濟發展交通運輸先行這種根本道理,為保障宏觀經濟高效率、高效益運行所必需的交通富裕度的觀念薄弱,甚至視超常緊張為正常。現代交通運輸意識的缺乏,根植于我國長期的小農經濟及計劃經濟環境之中。環境封閉、交通不便與運輸需求被抑制的長期存在,使人們很難超越小生產者的狹隘眼界去觀察和處理市場經濟條件下大生產、大流通必然面對的諸多問題。
2、就經濟根源而言,關鍵在于不發達經濟的長期存在。百事待舉而資金嚴重短缺,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基本矛盾之一。人們在拮據的經濟條件下,很自然地會選擇將資金投向周期短、見效快、效益高的加工工業及其他產業,而對雖然社會收益廣泛,影響久遠,但周期長、收益慢、直接效益低的鐵路等基礎產業,則往往被置于忽視地位,從而忽視“社會成本”與“直接生產成本”間的協調均衡。而這一協調均衡,又恰恰是欠發達國家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我國是發展中國家,整體財力有限,所以需要一個較長時期來改變鐵路的現狀。
三、鐵路交通運輸行業發展戰略的基本前提
經過近十幾年市場經濟導向改革,鐵路交通運輸行業所依存的經濟環境和基礎,已發生了深刻變革,面對新世紀的新形勢,鐵路運輸行業制定發展戰略必須注意兩個基本前提。
(一)將鐵路交通運輸行業放在優先考慮的戰略位置
行業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應該采取不同的戰略發展模式。行業生命周期分為開始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曾經有一種觀點認為,鐵路是夕陽產業,已處于行業發展的衰退期,其實無論從我國鐵路與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考察、還是從西方鐵路復蘇的國際比較考察、抑或是從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考察,鐵路都是需要大發展的重要交通運輸方式,它正處于行業的成熟發展期。從我國鐵路運能短缺這一基本事實判斷,鐵路運輸行業處在行業的成長期,應加大發展力度,以盡快發揮其應有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另外,從節約資源兼顧環境保護的角度考察,公路和航空運輸耗費石油巨大,土地資源日益銳減。相反,我國可轉化為電能的煤炭和水利資源豐富,因此,占地較少、對環境影響甚微的鐵路運輸,特別是電氣化鐵路和城市軌道運輸,應成為我國交通運輸體系發展的戰略重點。世界鐵路在全球范圍內重新崛起,正處于行業的成熟發展期;而我國的鐵路運輸行業現處于行業的成長上升期,由此決定了制定的行業發展戰略應保證其優先得到發展。
(二)依行業市場化趨勢制定行業發展戰略規劃
在我國鐵路運輸行業市場化的表現在于:①進入上世紀90年代之后,鐵路貨物運輸需求主體單一的格局己不復存在。多元化的市場經濟主體決定了多元化的運輸需求主體,瞬息萬變的市場行情產生了靈活多樣的運輸需求,使鐵路運輸的經營環境向市場化轉變;②同一時期,鐵路運輸生產正常運行所必備的各種生產要素,如鋼材、水泥、木材和柴油等,在國民經濟市場化的總格局中,也日益市場化,使鐵路運輸生產的供給主要求助于市場,推動其經營成本隨市場價格波動而升降;③鐵路運輸市場化的另一個推動因素是交通運輸市場的激烈競爭,鐵路運輸行業開始留意研究公路、水路、管道和航空運輸的動態和規律,從以前的市場壟斷走向市場競爭。
以上情況說明,鐵路運輸生產的投入和產出兩大領域,均已受到市場機制的制約和支配:鐵路運輸在交通運輸市場上已不再處于以前的絕對壟斷地位。隨著時間的延續,鐵路運輸向深度市場化方向的發展趨勢己不可避免。對鐵路行業而言,就是要根據市場需求,提供其適合公眾需求的特有的產品和服務,制定其行業發展戰略。
四、鐵路交通運輸行業發展戰略方案設計
《中長期鐵路網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國鐵路營業里程要達到10萬公里,主要繁忙干線實現客貨分線,復線率和電化率均達到50%,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主要技術裝備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在分析基本前提和借鑒國外鐵路改革經驗的基礎上,從我國的國情和路情出發,鐵路運輸行業的發展戰略方案可作如下描繪和勾勒。
(一)鐵路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的戰略步驟選擇
1、實現運輸主業和輔業的分離
根據2005年底鐵道部的統計數據,中國鐵路現在職工人數有228.41萬,其中運輸主業職工152.68萬人,非運輸主業職工隊伍較龐大,這是世界上其他國家的鐵路行業所沒有的現象。鐵路辦社會,大而全,勢必制約鐵路運輸主業的發展。鐵路系統中的社會公共部門,如公檢法、醫院和學校等社會性、事業性單位應剝離出鐵路系統,這些單位可以說都與鐵路運輸沒有直接關系,長期“捆綁”在一起將導致運輸主業專業優勢不突出,競爭能力低下。
另外還應剝離鐵路系統中的輔助產業,即工業、建筑、工程、通信和物資五大公司和若干勘測設計院,還與國家郵電網并存的鐵路通信網等。機務段、車輛段、車務段和工務段等運輸主業中的“多種經營”也應被剔除。這些部門或多經產業雖說與鐵路運輸相關,但由于沒有實行分賬獨立核算,產業屬性不同,容易導致職責不清,扯皮推委。
2、對鐵路運輸行業進行規范股份制改造
股份制是一百多年來被實踐證明為行之有效的資產組織形式,既可以迅速聚集社會資本,又可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鐵路行業在完成主輔業分離的前提下,選擇業內的優質資產,即盈利能力強、管理效率高的資產,結合主干線、客運專線和城際客運鐵路等項目建設,尋求境內外投資者,進行股份制改造,可實現企業持續快速發展。
3、通過上市融資
實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是拓寬融資渠道,解決鐵路建設資金主要依賴于鐵路建設基金的收取與國家開發銀行的長期借貸而成的長期性的極度短缺問題。其它渠道資金的進入為鐵路加快建設速度和更大程度擴展規模注入了強勁的動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幫助鐵路部門引進新的經營管理理念、建立新機制。而其他渠道資金的籌集主要是通過公司上市來解決的。
相比客運而言,貨運業務彼此獨立性較強,更容易把市場前景較好的優良資產單獨剝離出去進行公司化改制;而且,貨運的國際市場開放程度高,可以更好地吸收地方政府、社會和國際投資。因此,應按照先貨運后客運的次序推動股份制改造成功的企業上市融資。
(二)鐵路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的戰略措施選擇
1、積極通過多種方式籌集建設基金
在我國,制約鐵路交通運輸發展的關鍵性問題是資金問題。美國鐵路建設之所以能在1887年一年中鋪軌2萬多公里,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擁有發達完善的資本市場,可以迅速吸收國內外的投資資金。我國的資本市場雖不發達,但卻具備了吸收投資的有利條件。首先,我國大陸性地理特征條件,決定了鐵路還遠未達到發展的極限且在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集裝箱、冷凍冷藏、行包快運等具有高附加值的貨運業務正在成為鐵路新的經濟增長點,經過商業性開發、建設和經營之后必將達到較高的投資收益率。在籌集資金的過程中,除了在國內外金融市場上進行股本融資這一方式外,可以選擇的方式還有直接債務融資、利用國際貸款以及融資租賃等。
2、明確政府的角色定位,積極轉變政府職能,推進現代企業規范制改革
在“政企分開”的基礎上,還需要對鐵路運輸行業進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造,建立有效激勵、嚴格約束、責權利相統一的法人治理機構。對于具備一定市場生存能力的改制企業,可以直接改制為國有股占49%以下,民營資本持股51%以上的非國有法人控股的法人實體;那些暫時生存能力還比較弱的改制企業,可保持國有股占51%至75%的國有法人的控股地位,但仍應強調產權明晰、獨立核算、面向市場、自負盈虧;實在無力經營的可以選擇破產清算或者出售。鐵路的政府主管部門的職能因而轉向宏觀管理和行業管理,不再干預鐵路運輸企業具體的日常生產經營活動,當前的主要任務應是:落實鐵路運輸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完善資產經營責任制;實現政企分開、社企分開、事企分開和減員增效,組建客運公司及專業貨運公司,為實現運輸專業化打下良好基礎。
3、積極推進鐵路行業技術引進開發,提高行業服務質量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現代產業進步的最終驅動力是科學技術,包括與之相適宜的管理技術,員工和資金都因科學技術的光明前景而重新優化組合,以實現更高水平的產業生產力。這種技術效應是不可阻擋也無法回避的時代潮流,可謂順之者盛,逆之者衰。我國鐵路系統經過近年來的技術引進和自主開發,鐵路技術的開發應用呈現出加速追趕的趨勢。當前的工作重點是高速鐵路系統技術開發及建設;鐵路行車安全技術保障系統開發;重型優質鋼軌及新型軌枕制造;編組站自動化、裝卸作業機械化及貨場設備制造;鐵路客貨運信息系統開發等。
為順利實現鐵路運輸行業的戰略目標,鐵路運輸系統干部和職工必須轉變工作是完成國家運輸任務的思想,樹立鐵路運輸行業具有服務性特別強、同時競爭性也特別強的觀念,此外還需要不斷的學習和演練來更新自己的服務知識和技能。為此需要在市場機制的引導下,對現有的鐵路系統干部和職工進行全新的思想動員和教育培訓,使之在新的工作環境下各司其職,保證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4、注重和其他運輸行業的協調配合,創建交通運輸大領域的“共贏”格局
在我國五大運輸行業之間不僅存在著資源和市場的競爭,而且還存在著因各自優劣勢相異而需要協調配合的實際可能。因此就可能會出現兩種結局:惡性競爭與良性競爭。惡性競爭是不突出和強化自己的運輸專業優勢,不講究服務的質量和方式,而是拼命壓低運輸價格,大打價格戰,最后落得個共敗共傷的結局,既浪費了經濟資源,又造成了社會效益的損失;良性競爭與此剛好相反,五大運輸行業堅守各自的目標市場,運輸價格不下降或略微上揚,在運輸服務的質量和方式上下足功夫,靠服務和技術創新來贏得市場,這樣的競爭方式不僅合理配置了經濟資源,而且創造了越來越大的社會效益。
預計隨著市場發育得越來越完善,市場機制作用的越來越普遍和深入,交通運輸領域的行業結構將趨向發達完善,通過且只能通過良性競爭而必然形成“共贏”格局。屆時,處于獨立市場競爭主體地位的鐵路運輸行業將呈現在世人面前,為國民經濟建設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和作用。
結論
鐵路運輸行業的發展戰略問題既是一個嚴肅的實踐問題,又是一個重大的理論課題。因為通過中國鐵路建設與發展的歷史回顧和中外鐵路行業的對比分析,很容易得出鐵路運輸行業物質基礎薄弱的結論,發現存在著運能短缺的問題.而僅有這些還遠遠不夠,問題的關鍵是:鐵路運輸行業如何在技術飛速進步、行業競爭激烈的時代條件下確定自己的發展戰略以及如何實現自己的發展戰略。
鐵路運輸行業的發展戰略研究是個內涵豐富、政策性和實踐都很強的課題。囿于篇幅和資料的限制和作者的學識水平,論文只是粗線條地對鐵路運輸行業的發展戰略作了整體上的勾畫和描述,還遠遠沒有深入、細致和全面地揭示事物本身所蘊含的特征和規律,因此論文的不足和缺陷在所難免,在此懇請各位專家、同行批評和指正。
參考文獻:
[1]厲國權.鐵路運輸經營與管理所面臨的體制創新和課題[J].交通運輸工程與信息學報,2003.
[2]李紅.加快鐵路多元經營發展的思考[J].鐵道技術監督,2003.
[3]宋強太,楊月芳.中國鐵路客運體制改革探析[J].鐵道運輸與經濟,2002.
[4]張江宇.鐵路改革:哪種模式能突圍[J].綜合運輸,2002.
[5]王金祥.鐵路多元經營新格局的實踐與思考[J].鐵道經濟研究,2003.
[6]鄭明理.對鐵路跨越式發展中改革問題的思考[J].鐵道經濟研究,2003.
[7]高婕,高卉.加入WTO后我國鐵路行業面對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鐵路,2003.
[8]江小國.論我國鐵路經營體制改革的市場化取向[J].市場論壇,2004.
關鍵詞:薪酬管理平均主義福利
一、薪酬管理基本理論解析
(一)薪酬的概念和內容
薪酬是指員工在從事勞動、履行職責并完成任務之后所獲得的經濟上的酬勞或回報。狹義來說,它是指直接獲得的報酬,例如工資、獎金、津貼、股權等。廣義來說,薪酬還包括間接獲得的報酬,例如福利。
(二)薪酬管理的含義和內容
企業的薪酬管理,就是企業管理者對本企業員工報酬的支付標準、發放水平、要素結構進行確定、分配和調整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企業必須就薪酬水平、薪酬體系、薪酬結構、薪酬形勢以及特殊員工群體的薪酬做出決策。同時,作為一種持續的組織過程,企業還要持續不斷地制訂薪酬計劃、擬定薪酬預算、就薪酬管理問題與員工進行溝通,同時對薪酬系統本身的有效性做出評價而后不斷予以完善。企業薪酬管理主要包括確定薪酬管理目標、選擇薪酬政策、制定薪酬計劃、調整薪酬結構四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確定薪酬管理目標
根據企業的人力資源戰略規劃,薪酬管理目標具體地講包括以下三個方面:①建立穩定的員工隊伍,吸引高素質的人才;②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創造高績效;③努力實現組織目標和員工個人發展目標的協調。
第二,選擇薪酬政策
薪酬政策,就是企業管理者對企業薪酬管理運行的目標、任務和手段的選擇與組合,是企業在員工薪酬上所采取的方針策略。薪酬政策具體的講包括以下三個方面:①企業薪酬成本投入政策;②根據企業的自身情況選擇企業合理的工資制度;③確定企業的工資結構以及工資水平。
第三,制定薪酬計劃
薪酬計劃,就是企業預計要實施的員工薪酬支付水平、支付結構及薪酬管理重點等內容,是企業薪酬政策的具體化。企業在制定薪酬計劃時要堅持以下兩個原則:①與企業目標管理相協調的原則;②以增強企業競爭力為原則。
第四,調整薪酬結構
薪酬結構,就是企業員工之間的各種薪酬比例及其構成。薪酬結構具體的講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①企業工資成本在不同員工之間的分配;②職務和崗位工資率的確定;③員工基本、輔助和浮動工資的比例以及基本工資及獎勵工資的調整等。對薪酬結構的確定和調整要堅持給予員工最大激勵的原則。
(三)薪酬管理的影響因素
第一,外在環境因素(externalenvironmentfactors)。包括政府政令,經濟,社會,工會,勞動市場,生活水平等。
第二,組織內在因素(organizationinternalfactors)。包括財務能力,預算控制,薪酬政策,企業規模,企業文化,比較工作價值,競爭力,公平因素。
第三,個人因素(individualfactors)。包括年資,績效,經驗,教育程度,發展潛力,個人能力等。
二、我國企業薪酬管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才競爭呈咄咄逼人之態,我國企業在人才競爭中處于劣勢,人才外流相當嚴重。一方面是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充分利用其雄厚的資金實力和優厚的待遇,從各方面登陸搶灘,網羅優秀人才,使中國企業尤其是高新技術企業面臨著嚴峻的人才競爭和挑戰。當前,我國企業薪酬管理問題比較突出,甚至成為企業發展的桎梏,較低的工資與福利水平使企業薪酬缺乏市場競爭力,無法爭取和留住優秀人才,并導致人力資源重置成本的增加。
(一)政府對企業的薪酬管理干預過多
我國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的分配主體地位還沒有根本確立起來。雖然企業已經擁有較大的內部分配自,但為了實現社會公平大多國有企業的工資總額決定權仍由政府有關部門掌握,政府通過行政手段對企業實行工效掛鉤或工資總額包干辦法。非國有制企業大都實行工資總額包干或直接由政府有關部門核定工資總額的辦法。有的地方政府,不僅控制企業的工資總額,而且直接干預企業內部工資比例等具體管理決策。這使企業的薪酬管理自難以落實,嚴重影響了內部分配制度改革的質量。
(二)平均主義傾向嚴重
改革開放以來,在分配方式上我國打破了計劃經濟體制下吃“大鍋飯”的局面,堅持“按勞分配,效率優先[論文之家],兼顧公平”的原則,然而許多企業在薪酬分配上的平均主義仍很嚴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企業經營者收入普遍存在平均主義傾向。一方面經營者收入與員工收入水平平均化問題嚴重。據調查,在企業經營者與本企業員工的年收入比較方面,有半數以上的企業經營者年收入在本企業員工收入的2倍以下的占57%,有1/3為員工收入的2-5倍,年收入在員工5倍以上的比例較低,為9.7%;另一方面,企業之間,經營者的收入差距不大。在我國企業中,一方面業績優秀的企業經營者不一定獲得高收入,不少業績很差企業的經營者卻獲得及不相稱的等同收入。
第二,企業員工之間薪酬水平平均。企業內部技術管理人員的工資收入與一般員工工資收入差距不大,關鍵的技術、管理崗位人員的工資水平相當于普通崗位人員的工資水平不到2倍。薪酬決定因素中,代表身份的工齡和資歷占重要地位,而與受教育程度關系不大。企業員工工資外收入基本是以補貼和獎金的形式平均發放,項目多、分配復雜。
第三,企業經營管理者激勵與約束機制不健全。一方面企業經營管理者的報酬收入水平偏低,另一方面對企業家的報酬激勵方式比較單一,大多仍為基本工資加獎金、年度獎金獎勵等構成。對企業經營管理者考核監控力度薄弱,考核指標體系單一,
(三)福利設計缺乏彈性
我國企業員工的福利還停留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傳統福利,如醫療保險、住房補貼、加班費、洗理補貼、子女入托補助等等,缺乏一些在西方國家開展的諸如顧問服務、教育培訓福利計劃、家庭關愛福利、家屬福利等人性化的福利項目。此外,我國企業提供的福利都是固定的,福利設計并沒有真正讓員工參與進來,缺乏靈活性。
三、我國企業薪酬管理產生的原因
薪酬管理是一個時期組織內外環境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產物,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企業薪酬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由于傳統思想的束縛,加上企業內部原因,我國企業薪酬管理與國外企業仍存在著很大差距。
(一)企業尚未成為自主分配的主體
在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只是整個社會計劃生產和分配的一部分,一切按照計劃進行,所有資源都是有計劃實現的。企業享有分配自成為分配主體的過程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改革才能達到目的。
(二)薪酬管理上技術上的失誤
一方面,我國企業內部機構重疊,崗位職責不清,人浮于事的現象仍較為普遺,人員能進不能出,崗位能上不能下的問題仍然突出。這一問題嚴重制約著分配制度改革的進行。另一方面,企業在進行薪酬設計時不以崗位分析為前提,不考慮崗位之間的差異,使薪酬本身缺乏激勵作用。雖然有些企業已認識到薪酬管理的重要作用,但缺乏令現代薪酬管理理念得以運行的方法、技術和人才,企業薪酬管理難以實施。
(三)薪酬管理配套措施建設滯后
外部[論文之家]環境對企業薪酬管理影響很大,隨著經濟持續高速度的增長,企業薪酬管理外部環境有了一定改善,但是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一是國有企業所有者“虛置”,缺乏一個對經營者強有力的考核激勵約束主體。二是國家至今未出臺統一的成熟的年薪制和期權期股的相關規定,各地各企業的做法不一,差距很大,很不平衡。三是目前中國資本市場很不健全.在股票市場的表現是缺乏一個成熟、穩健、法制化的股市,期權、期股實行的基礎不穩固。四是企業經營者與黨政領導干部界限不清,二者的福利待遇沒有明確規定。
四、我國企業加強薪酬管理的對策
21世紀是一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是一個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時代,是人力資源競爭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薪酬管理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傳統的薪酬策略和薪酬實踐己經越來越不適應新的環境,如何利用好薪酬這個激勵杠桿,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令其獲得經濟上和心理上的滿足是企業發展必須考慮的問題,我國企業要結合企業自身實施進行科學合理的薪酬管理政策。
(一)轉變政府職能為企業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企業薪酬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不是企業本身可以完全解決的,首先需要外部有良好的環境。國家要繼續為企業提供政策支持,摒除附著在企業上的政治,社會功能,使其真正成為可以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經濟主體。給與企業在用人、薪酬管理方面的完全自,這樣企業才能根據市場競爭狀況與市場薪酬水平自主決定薪酬結構與薪酬水平。
(二)打破平均主義,科學規劃薪酬制度體系
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占企業總人數的比例雖然很小,但是他們卻對整個企業的發展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他們的成就感、事業感、爭取較高的社會地位等因素是推動他們發揮聰明才智的動力,但較豐厚的薪金報酬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素,他們的工資可以采取結構工資制。結構工資制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結構內容的選擇及具體的分等定級,其構成如下:工資=基本工資+崗位工資+學歷工資十績效工資+福利。對企業經營管理者給與適當的薪酬激勵,實行年薪制、股票期權制。
(三)建立科學的考核體系,完善健全的增資機制
企業在具體確定工資總額和工資增長率時,要講求操作的規范性和科學性。首先,進行薪酬調查,取得相關行業企業的薪酬結構和薪酬水平的資料,以及社會發展的狀況和勞動能力的分析;其次,嚴格實行全面考核,不僅考核職工的技術業務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以正確區分勞動差別;最后,綜合以上的情況,對工資結構、工資標準、工資形式,以及工資晉升條件等十項進行決策,決策前應征求企業工會職代會及全體職工的意見。
(四)促進福利政策設計的人本化
企業要留住人才,不僅要提供給員工有市場競爭力的薪資,優厚的福利也是必不可少的。福利政策應該是公司整體競爭優勢戰略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福利項目包括優厚的資金、法定福利、衣食住房補貼、完備的員工培訓、購房購車無息貸款、補充性養老保險、有薪假期、特殊福利、員工俱樂部活動等.加入WTO后,面對激烈的人才競爭,我國企業應將西方國家人性化的福利項目與我國的實際結合,不斷推出多元化的符合中國特點的福利項目,尤其是那些滿足員工豐富需要,促進組織目標實現的福利項目,如教育福利等,為員工提供一個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優良環境。同時,企業還可以借鑒在西方國家大行其道的“彈利計劃”,由員工在企業規定的時間和金額范圍內,按照自己的意愿搭建自己的福利項目組合,滿足員工對福利靈活機動的要求,提高員工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齊剛《薪酬管理的發展趨勢》,中國經營報,2004年1月12日
[2]鄭曉明著《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導論》,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年版
[3]葉向峰著《員工考核與薪酬管理》,企業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
[4]譫新民著《薪酬設計技巧》,廣東經濟出版社,2002年版
[5]丁向陽《中國企業的薪酬問題和薪酬設計》載《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4年第3期
[6]汪純孝《企業薪酬管理公平性對員工工作績效的影響》載《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
[7]史永川《我國企業薪酬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載《市場論壇》,2006年第3期
[8]張翼《淺談企業的薪酬管理制度》載《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關鍵詞:期貨交易所 企業文化 核心價值觀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實踐中形成的反映本企業自身特點的價值觀念、經營哲學、行為準則、企業精神和企業形象等的融合體。企業文化學的奠基人勞倫斯米勒說過,今后的500強企業將是采用新企業文化和新文化營銷策略的公司。哈佛商學院教授約翰科特也曾大膽預言:“一個企業本身特定的管理文化,即企業文化,是當代社會影響企業本身業績的深層重要原因。”可見,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也是企業競爭的根本。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期貨市場的日益發展,各期貨交易所為提升自身競爭力的需要,深入研究企業架構、行為方式和文化元素,提煉出了自身包括核心價值觀的企業文化體系。我國期貨交易所目前的文化選擇是合理、科學的,但與世界一流金融機構相比,尚有一定差距。本文將對我國期貨交易所企業文化建設的現狀進行思考,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一、我國期貨交易所企業文化建設現狀思考
我國期貨市場經過多年發展,已逐漸走入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的核心,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國現有四家期貨交易:1998年重組后的上海期貨交易所(以下簡稱“上期所”)、大連商品交易所(以下簡稱“大商所”)和鄭州商品交易所,以及2006年成立的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本文僅以大商所和上期所為例,著重對其企業文化建設現狀進行分析和比較,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見,大商所和上期所的企業文化有其共性:均有積極明確的企業發展愿景,并為達到該愿景制定了發展戰略和相應的競爭策略,同時興起了多種多樣的企業文化活動。在十余年的發展歷程中,大商所形成了“規范是基礎、創新是動力、人才是根本”和“以公正著稱,以管理見長,以服務取勝”等核心經營理念,建立起了企業文化體系 。而上期所則于2003年確定了“創新、誠信、高效”的核心價值理念,經過不斷實踐,又于2009年制定了《上海期貨交易所文化建設實施綱要》,力圖將核心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貫穿到交易所做大、做強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總體而言,在良好企業文化的推動下,大商所和上期所各項工作蓬勃開展,業務規模不斷發展壯大,樹立了良好的行業形象,并逐漸具備了世界范圍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同時從表1也可以看出,大商所和上期所的企業文化建設各具特色。比如,作為全球第二大、中國最大的農產品期貨交易所,大商所一直致力于探索期貨市場為中國農業產業發展服務,為“三農”服務的路子,長期開展“千村萬戶工程”,促進了農產品期貨功能的發揮;創立期貨學院,逐步發展成為期貨培訓和投資者教育的有效載體。上期所則把著眼點放在建設成為國際化的衍生品交易所上,每年舉辦的上海衍生品市場論壇逐步形成國際性的影響力。上期所創建的國內首家期貨博物館在普及期貨市場有關知識、擴大市場影響、增進市場交流、加強市場研究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鑒于我國期貨市場仍處于“新興加轉軌”的階段,新的形勢、新的任務對我國期貨交易所現有的企業文化不可避免地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應該看到,我國期貨交易所的企業文化建設還存在一些有待改進和加強的地方。如有的交易所正處于新舊文化的轉換過程中,難免遇到新的問題;個別交易所企業文化體系不夠清晰完整,有的交易所雖然有核心價值觀,但核心價值觀或待凝練,或仍需要成為交易所每一個人的共識;企業文化雖然可以通過各種活動進行傳播,但關鍵不在于活動本身而在于社會和交易所成員對活動本質的認可;企業文化在與企業個性化方面相匹配方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隨著時間的推移,亟待重視保持企業文化的持續推動力和持續擴張力;交易所應對極端情況下的風險防范舉措也應加強;在城市化發展的趨勢下,需要更加重視社區服務和志愿者服務等公益活動。
二、我國期貨交易所為打造“百年老店”的企業文化建設完善對策
(一)企業文化建設要與時俱進
企業文化建設并非一蹴而就,而應細水長流。交易所不但要在上市品種、技術和服務上,而且要在企業文化上創新,這樣才能適應新的形勢,保持競爭優勢。企業文化需要隨著交易所的發展而更新,并在這一過程中不斷重塑和優化,使文化管理處于不斷整合、不斷提高的良性循環之中。
企業文化建設同樣需要突出個性,真正從交易所的自身實際出發,以解決特定問題為目的,提煉、概括出既體現領導團隊管理策略、又反映廣大成員意志,既符合行業特征、又具有自身特色的企業文化內涵。
(二)多種方式促進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
核心價值觀不但是引領企業長期發展的燈塔,更是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樹立核心價值觀,首先需要建立交易所企業文化的總體規劃,明確目標、任務、原則、措施和具體方案,逐步歸納、凝煉出核心價值觀;其次,要建立健全企業文化建設的規章制度和評價考核機制,以提供組織保障;再次,要堅持檢查指導、評價考核,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把制度建設、執行力建設與基于共同價值觀之上的文化建設融為一體。
(三)深入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
員工是企業的核心和支柱,是企業真正的主人。交易所應該堅持“以人為本”,注重人文關懷,把人作為關注的主要對象,充分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從管理人的行為變為組織人的觀念,重視人文精神的塑造,培養交易所成員以所為家的自主意識,形成強烈的主人翁責任感和團隊歸屬感。
此外,應注重每一個員工的學習和培訓,尤其是業務與素質培訓,通過制度引導和鼓勵人們鉆研業務、參加境內外的專業培訓或學位教育、學習先進思想理念。以此為基礎,建立交易所完善的自我學習機制,使組織整體在個人、工作團隊、系統三個層次上得到共同發展,最終提高交易所整體的綜合素質和核心競爭力。
(四)建立“紅皮書”文化
風險控制是期貨的生命線。針對新形勢下期貨市場穩步發展的新要求,期貨交易所應該進一步完善監管和風險防控的新舉措。建議建立一個專門委員會,由交易所有關領導、業內金融專家、學者等共同組成,定期開會研究各種極端情況可能產生的影響,并提出有效的應對措施,記錄在“紅皮書”上,以備不時之需。此外,交易所還應完善風險控制管理辦法,及時修訂交易規則和細則,完善交易運作機制,強化市場監管,推進風險防控的科學化、精細化、常態化,確保市場穩健運行,把人為風險降低到最小限度。
(五)大力參與社區服務和志愿者服務等社會公益活動
進入新世紀以來,富有遠見的企業紛紛積極承擔起社會責任,樹立自身良好的企業公民形象,以彰顯自身價值、成就永續經營。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將使傳統意義上的人際關系被注重個人隱私的社區關系所取代,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扶貧救災、環境保護等支持公益事業的補充,企業可以參與社區志愿者服務、公共項目服務、青少年輔導計劃等活動。
三、結語
期貨交易所的企業文化建設是提升競爭力的關鍵。我國期貨交易所對企業文化日益重視,但與國際知名企業相比,尚有不少改善的空間。本文對我國期貨交易所企業文化建設的現狀進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隨著我國期貨行業的發展,我們對于企業文化建設的認識也將逐步深化。
參考文獻
[1] 朱來常,企業文化理論的幾點思考 [J] 學術界, 1993: 1-4.
[2] (美)約翰科特, 詹姆斯赫斯克特,企業文化與經營業績[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
[3] (美)勞倫斯米勒,美國企業精神—未來企業經營的原則[M]. 北京: 中國友誼出版社公司, 1985.
[關鍵詞] 數錢費 商業銀行 營銷 問題 對策
今年農業銀行率先打破沉默,開始面向個人收取“數錢費”。規定從今年4月1日起,無論單位還是個人調換或存取零鈔(面額1元及以下的紙幣和硬幣),200張(枚)以上開始收費,最低每筆5元,每增加100張(枚)加收1元。此后,其他銀行紛紛跟進,但收費標準和零鈔界定各不相同。這些收費標準被媒體披露后,立即引起各方口誅筆伐。在輿論的強大壓力下,6月4日,發改委、銀監會要求銀行暫停收取零鈔清點費。本文主要探討商業銀行收取“數錢費”所暴露出的營銷問題及對策。
一、商業銀行營銷中存在的問題
1.沒有真正樹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營銷理念,缺乏全員營銷意識
國外銀行營銷理念已發展到市場營銷觀念階段,而我國銀行雖提出了市場營銷觀念,也在朝這個方向努力,但往往言行不一,說得多,而實際行動卻與以客戶為中心的思想大相徑庭。此外,缺乏全員營銷意識。中、高層管理者已經較牢固地樹立了營銷觀念,但基層管理者和普通員工營銷意識欠缺。2008年1月3日,某銀行分理處,一男子花兩小時將7000元分38次存進賬戶。通常,客戶不可能做出這種損人不利已的極端行為。那么,7000元為啥要分38次存呢?原來該男子來銀行時排隊的人已很多,但只開了一個窗口,他等得不耐煩了,要求銀行再開一個窗口,但遭到拒絕。可見,7000元錢分38次存,是客戶對銀行服務的極度不滿,其背后是銀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的缺失。目前許多銀行都存在各種服務頑疾:對客戶排隊熟視無睹;寧愿讓窗口閑置,也不愿緩解客戶排隊問題;甚至正在服務的窗口會不顧眼前的長隊,隨時掛出“暫停服務”的招牌,讓客戶空排一場。營業廳負責人稍有一點對客戶負責的意識都能通過靈活調度改變這些狀況。
2.部分柜臺營業員素質低,服務態度差
今年6月2日,王先生帶著6歲的女兒到一家銀行存硬幣,可營業員卻拿出一卷透明膠,告訴他:“10個為一摞,粘好后再交來。”王先生反問道:“存硬幣要收手續費,為什么要我和孩子數呢?”營業員說:“錢你自己數,手續費還是要收。”“那我都數了,你干什么?”幾番爭執后,營業員數清硬幣共500多枚,41塊錢,并按50枚1元錢的規定收了11元手續費。然而,該銀行的規定卻是:500張(枚)以上開始收費,最低5元,每增加100張(枚)加收1元,由銀行人員清點硬幣數額。可見,營業員不僅素質低,服務態度差,而且還違反規定多收費,如此服務怎能讓客戶滿意。
3.營銷決策隨意化
事關廣大客戶切身利益關系的定價決策過于隨意。雖然按相關規定銀行有權決定收取“數錢費”,但從營銷角度講,決定收取“數錢費”之前需進行調查,了解客戶的可能反應,哪些客戶會受影響,影響有多大,能否承受,銀行能增加多少收益。仔細分析就會發現,收取“數錢費”只會使銀行處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因為,只有少數個人客戶有大量零鈔,收取“數錢費”銀行收益不大。而且擁有大量零鈔的客戶往往是老人、孩子、收入水平較低的小商小販,而他們是弱勢群體,對他們銀行更應該給予關愛和幫助,以獲得社會效益,而不是去追求那點“數錢費”,這也是社會市場營銷觀念所要求的,企業應具有社會責任,要求得消費者需求滿足、企業利潤和社會利益三者的平衡。況且,客戶知道“數錢費”收費標準后,會采取變通辦法加以規避。如果200個幣以下不收費,那就每次存199個;如果銀行調整到100個,那就每次存99個,只要不超過收費下限張(枚)數就行,看誰更狠。這樣,一筆錢分多次存將成為必然,銀行不僅收不到“數錢費”,而是搬石頭砸自己腳,人為增加業務量,使排隊時間更長。
4.收費缺乏透明度
對于服務收費,銀行往往將收費公告在營業廳一處客戶不易看見的位置一貼了事,其目的就是不讓你看見,當客戶在不知情情況下被收費后,他們也可理直氣壯地說公示了的,這樣公示豈不是扯淡嗎?
二、商業銀行改進營銷效果的措施
1.樹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營銷理念
商業銀行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關鍵在于銀行奉行何種經營理念,在于是否真正樹立以客為中心的市場營銷理念。計劃經濟時代的“官僚意識”和居高臨下的傲慢姿態,或多或少表現出壟斷行業的霸權思維。于是數零鈔費時費力,銀行不從自身找原因,改進設備和技術,而是收取“數錢費”將責任轉嫁給客戶。按此邏輯,如果銀行新營業員業務不熟悉,也可向客戶收取“延時費”。
以客戶為中心,商業銀行就不要過多地把眼光盯在為百姓服務的環節上,而是把重點放在開發金融產品,發展增值業務上,著力提高用錢生錢的盈利能力。事實上部分業務免費甚至會提高綜合盈利水平,這已在旅游業中得到驗證。今年6月重慶武隆仙女山景區全月免門票。結果游客、旅游團蜂擁而至,全月接待游客14萬,與往年同比增加10萬人。山上賓館、餐飲、娛樂、游樂生意火爆,不僅彌補了門票收入,利潤也增加了,還帶動了其他景區的人氣,極大地拉動了武隆縣旅游產業經濟鏈發展。
以客戶為中心,在遇到問題時,銀行應首先從自己找原因并尋求改進。如果數零鈔怕麻煩,就研制數零錢的機器并在每一個城市選擇一個營業網點開避專門的零錢兌取窗口,這才體現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事實上,物聯網技術支持下的全自動硬幣包裝機,不但能自動清分從1分至1元6種不同面值的硬幣,每分鐘能清點近千枚,而且還能識別假幣、破損殘幣,并進行自動包裝。
2.培養全員營銷意識
營銷不僅僅只是營銷部門的事情,“再高明的營銷人員都不可能長期將存在缺陷的產品銷售給顧客”。銀行員工在與客戶接觸溝通,為客戶服務過程中,在客戶與銀行間架起一座橋梁。銀行一線員工在生產金融產品的同時直接面對消費者,能直接了解并滿足客戶各方面需求;二線員工須積極配合一線員工,為一線員工提供方便。可見,為客戶服務是銀行各部門所有員工協同配合的結果,任何一環無營銷意識,提供有缺陷的服務,最終都會使客戶不滿,銀行苦心建立的良好品牌形象也會大打折扣,客戶服務部最終也會變成“消防部”,疲于應付顧客投訴。因此,必須培養全員營銷意識。
3.服務與國際接軌刻不容緩
“與國際接軌”的口號喊了多年,但我國銀行只熱衷于硬件、技術和收費與國際接軌,打著國際慣例的幌子增加各種收費項目。須知銀行現代化,其核心是服務現代化。因此,服務與國際接軌尤其是提供“以人為本”的服務才是商業銀行應大力推進的。比如,國外銀行一般是開放式的低柜臺,而國內銀行柜臺往往是“高高在上”。因此,國內銀行可對服務進行細分,非現金服務可由專門的開放式柜臺操作,減少排隊等候時間。同時,“以人為本”還要從細節來體現,比如,改進服務態度;銀行工作人員中午輪流吃飯時要保證值班人員數量足以應付客戶辦理業務的需求;任何時候排隊人多時,管理者應及時調度,增開窗口;加強對ATM機的管理,及時維修和補足鈔票;對客戶給予更多的人文關懷。在此我們學習一下香港匯豐銀行是如何“以人為本”的。大陸女孩小琳與同學到香港旅游,她們到一家香港匯豐銀行兌換港幣。到柜臺詢問時服務小姐告訴她們,每兌換一次就要付50港幣手續費。她們馬上想到大家合起來兌換更劃算。當她們站在銀行角落里揍錢時,詢問臺小姐過來請她們坐在沙發上慢慢商量,并示意旁邊有自動飲水機、一次性杯子,還善意地提醒她們坐下掏錢,以免遺落。當小琳拿著錢到柜臺兌換,女職員微笑著用很不流利的普通話詢問:“你們是不是幾個朋友一起兌的?”小琳有點臉紅,尷尬地問:“不可以嗎?”小姐回答說:“沒有問題,我只是想知道你們每個人兌多少,順便幫你們算一下每個人的份額。”結果,她不僅把每個人的份額換算清楚了,而且還數出每一份精確到角的零錢,一份一份地交給女孩。當然,只收了50元手續費。可見匯豐銀行是在想方設法地服務好顧客,而大陸的銀行卻在想方設法收錢,很少考慮顧客的真正需求。所以,銀行必須提高全體員工的業務素質和服務態度,同時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促使全體員工努力為客戶服務。如工商銀行北京分行規定:顧客排隊問題無明顯改善,網點負責人將被撤職。
4.營銷決策科學化
銀行是通過為客戶服務而盈利。因此,任何決策做出前,都要考慮客戶的可能反應,通過換位思考,把自己當成客戶,看看自己作為客戶對此項決策有何評價,而不要想當然。為此,商業銀行應規范服務收費行為,開展新的服務項目收費前,應深入論證收費項目的可行性和收費水平的合理性,不要出現客戶交納服務費后還要倒貼錢的笑話。比如,按農行的標準,如果市民存200枚分幣,需繳5元“數錢費”,這豈不是還要倒貼3元才行。
5.收費項目透明化
銀行很多中間業務收費,客戶都是在無話語權、不知情的狀態下“被收費”,“霸王條款”成為很多人對銀行中間費用的印象。建議商業銀行對收費項目“明碼標價”:通過營業場所公告、網站公示、媒體公告、宣傳材料、對賬單、柜臺工作人員告知等多種方式向客戶充分告知相關免費服務和收費服務的服務項目、服務內容和服務價格,讓客戶明明白白消費。
參考文獻:
[1]黃玫 吳魯:歡迎層次豐富的“草根金融”[EB/OL],省略 /cac/370058979.htm,2010-6-11
[2]王杰芳:服務營銷視角下的國有商業銀行策略創新研究[J].市場論壇,2009(6),PP46-48
[3]張青果;景區票價不漲或是賣點[N].冀商周刊,2010-8-2(5)
[4]劉長杰:收“數錢費”不如用“數錢機”[EB/OL],省略 /Blog/385159.aspx, 2010-6-11
[5]雷賢君:惹人關注的“數錢費”[N].宜賓晚報, 2010-6-2(3)
[關鍵詞]商場 環境 體驗 購物
一、引言
商場最初的角色是零售商,也就是作為銷售而出現,其功能是將各種品牌匯聚于一個地方以達到方便消費者購買的消費場所。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商場所承受的功能更多的是在愉悅體驗的基礎上促使產生的購買行為,而不是原本簡單的買與賣關系。并且人們收入的快速提高,這種以體驗為主導的購物模式越來越突出了。然而大多數的商場依然將購買行為列為主要目的,忽略了購物體驗方面考慮,這顯然已經不能滿足如今消費者對商場的期望以及在環境中所從事的購買行為。
從商場方面考慮,最重要的是如何設計出高質量的商場環境幫助消費者實現追求美好購物體驗的目標。
二、影響消費者購買行為的重要因素
在商場中,影響消費者購買行為的因素有很多,如服務、價格、質量、心情等等,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本文重點分析影響消費者購買行為的主要客觀因素——商場環境。
美國學者北賓(Barry J. Babin)等人認為,對顧客來說,逛商店不僅具有完成購物計劃的功能性價值,還具有使顧客感到放松、愉悅的享樂性價值。Bellenger and Korgaonkar(1980)認為購物體驗的消費者們去商場的動機之一是在商場的環境中獲得美感和享受;他們希望自己徜徉在一種和諧、輕松和愉快的氛圍中。從體驗自身來講,它本身就是一個比較情緒化的過程,例如有的消費者目的就是因為心情煩躁去逛商場以緩解自己的不愉快、調整心情,從而獲得一種好的感覺。往往舒適的購物環境能夠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商場的氛圍可以直接影響到消費者的購物體驗。
除了對購物體驗有影響外,舒適的購物環境還能直接導致消費者對產品的質量產生間接的影響。從環境設計來講,一個豪華的商場環境中往往對進入的消費者產生的直接影響是檔次,這其中包含很多感受:高品質、高服務、高檔、高貴……一件普通的產品將其環境移到奢華的商場中,加以陳列柜展示和筒燈的照射,其產品魅力會成百倍的增加。因此,商場環境很容易地就通過影響消費者的情緒而間接地影響到了產品自身的地位。研究發現當消費者的情緒良好時,他們會對產品的評價更高;反之,情緒低落時對產品的評價偏低。(Gorn,Goldberg and Basu,1993)因此,商場的環境給人帶來的良好評價會直接影響到購買行為的產生。
從消費者的心理感知來講,購物體驗和商品質量也是相互聯系的。由于人對環境情緒化的反應是能夠傳遞到環境中的人或者物的,通俗講和愛屋及烏有些相似,所以良好的購物體驗促進了消費者對商品質量的認定,反之而言,低劣的體驗也能夠對商品質量的認知產生消極的影響。從消費者購物體驗層面來說,處于一個高品質的商場環境中能夠擁有較多的感官享受和心理享受。所以,購物體驗和商品質量成了相互促進的正相關關系。
三、商場環境綜述
外部環境,這是消費者在購物過程中最先涉及到的環境,如果外部環境沒有妥善設計,那么其他環境也就沒太大的機會展示給消費者了。構成商場外部環境的因素主要有建筑造型、櫥窗展示、大門設計以及停車管理等。櫥窗相對而言是其中比較吸引消費者的一個重要因素,它相當于一個優秀的促銷員,能夠把店里最近的最火熱的產品直接展現給消費者,并促使購買行為產生。櫥窗的展示變化要多,可以做個別展示、品牌展示或者系列展示。
內部環境,消費者對于內部環境的感官可以直接影響到消費者在商場內部的駐足時間以及購買行為是否能夠產生。構成商場內部環境的因素主要有地板、色彩、燈光、音樂、設施、墻面、溫度、氣味以及整體氣氛。如墻面的材料如果采用壁紙的話,會給人感覺商場的檔次相對而言高一些;地面的材質有很多種,但是不同材質的地面會營造不同的氛圍,往往商場用地面材質的變化來進行區域的劃分,同時地面材質還有更重要的一個用途,以保持商場內人員流動的安全性;照明設備在商場中的作用還是不能忽視的,適當的照明不僅能夠讓產品更加的吸引人,營造良好的氛圍,而且能夠起到特殊的作用,比如水晶制品在燈光的照射下會更加的透亮,鉆石在燈光的照射下會更加的摧殘,黃金在燈光的照射下會更加的高貴等;音樂在某種程度上也能夠影響到消費者的購買行為,研究表明,快速節奏的音樂韻律會促使消費者較少停留,然而慢節奏韻律的音樂會增加消費者停留時間,而成交量的很重要一個原因是消費者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在某個產品上;色彩帶給了我們一個繽紛的世界,商場內如果較好的設計色彩,不僅能夠產生愉快的購物氣氛,而且能夠刺激消費者產生購買行為,色彩的運用要考慮到商場的整體效果,以保證和諧的商場氣氛,另外一點要區分主次,背景色永遠不能搶主體物的風頭,并且要很好的襯托出商品的特色,再一點氣候與照明的搭配也要注意,在炎熱的夏季過多的運用暖色系會給人帶來燥熱感。
四、商場環境建設
商場環境應對商場不同樓層的不同區域進行有針對性的建設。一般來講,一名消費者身上存在這兩種購物價值,一種是功利體驗;一種是享受體驗。但是往往其中的一個會占據上風,成為主導消費者直接產生購物行為的價值。因此對于這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的消費者群體,我們對差異化的商場環境建設提出建議。
1.男人——以功力體驗為主導的消費群體
其主要的購物行為是為了快速尋找并買下目標商品。
(1)外部環境設置
①將停車指示牌的位置擺放以及停車管理水平提高,減少沒必要的因為停車而消耗掉的時間;
②設置良好的交通流線,比如增加大門的數量、合理的瀏覽布局,以避免消費者的擁擠。
(2)內部環境設置
①保持整體地面、墻面,尤其是衛生間的整潔,宜人的溫度,無異味;
②整體環境設計簡約、明快,冷色系的色彩相對而言更能帶給功利消費者良好的購物體驗;
③光照與音樂的合理調節。
(3)內部布局設置
將男性用品安置在曝光率較高的區域,比如低樓層,通道呈平行垂直狀,瀏覽產品時不易迷路。研究表明,大部分男性不喜歡商場設置成弧形狀,尤其是到處都是琳瑯滿目的商品,處于這種環境中,他們會產生消極情緒,煩躁不安,而女性則反之,呈現出莫大的興趣,恨不得多長出幾雙眼把所有商品都瀏覽夠。并且將相關產品設置在一個大區域內,如襯衣和領帶應盡可能的安排在相鄰方位。
(4)內部陳設設置
①在曝光率比較的高的地區設置詳細易懂的商場品牌和種類圖示,包括海報與折扣等消息也應安排于醒目的地方。
②每個品牌區域的陳設應簡單,方便尋找產品。
2.女人——以享樂體驗為主導的消費群體
其主要的購物行為是為了在購物行為的整個過程中獲得購物的愉悅心情。
(1)外部環境設置
①將商場外部的招牌以及展示櫥窗的設計變為時尚、創意化的展示風格,色彩、光照配合好,以保證良好的整體視覺效果,展示內容及時更新。
②自身建筑設計醒目、個性、和諧。
(2)內部環境設置
①保持整體地面、墻面設計中的氛圍感。
②整體環境設計和諧、有創意,暖色系的色彩基調更容易給享樂體驗的消費者帶來愉悅的購物體驗。
③光照柔和唯美,音樂舒緩和歡樂。
(3)內部布局設置
①相對于男性而言,女士用品可以安排在較高樓層和曝光率較低的區域,研究表明,女性對產品追尋的耐心程度遠遠大于男性,這樣互相搭配構成整體商場布局,單一的女士用品樓層可選用相對自由式的布局,塑造出時尚的、不會感到受限制的氛圍。
②可在女士用品聚集地設置休閑區,以滿足享樂購物體驗消費者的精神需求。
(4)內部陳設設置
①商場內海報的設計要增加藝術性,折扣等消息及時更新;
②每個品牌區域的陳設可根據產品的不同進行個性化的展示,但是不能脫離要烘托良好的氣氛這個中心點。
五、商場環境設計
商場環境設計是商場很好的展示自己商品一個重要環節,好的商場環境設計既能營造良好的購物氛圍,給人帶來美的享受,也能有效利用空間,合理布局。在前文中也提到,商場環境與購物體驗和購物行為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
1.商場環境設計重要因素
首先,空間流線設計,要充分利用商場的空間,合理安排消費者流動與商品配置;消費者從入口處進入商場內瀏覽一圈離店之前應通過收銀臺;避免出現顧客瀏覽后往回折的死角出現。
其次,商場的展柜、展架與陳列設計,合理的設計能充分地在點、線、面及空間方面具備良好的展示功能。
再次,商場照明設計,成功的設計能夠吸引消費者的光臨,將其注意力鎖定到產品上,并創造出購買欲,從而實現購買行為的產生,最后還是商場內人員安全的保證。
2.商場環境設計原則
首先,設計者同樣要以消費者為主導,進行人性化的設計。
其次,將消費者的消費目標,也就是商場產品,與消費者進行隱形關聯。
再次,保證商場整體效果的同時要制定合理的性價比消耗。
六、結語
研究表明,商場環境與購物體驗和購買行為均成正相關關系。商場環境與消費者購物體驗成正相關關系,良好的商場環境能夠帶給消費者良好的購物體驗;商場環境與消費者購買行為成正相關關系,良好的商場環境能夠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到消費者產生購買行為;消費者購物體驗和消費者購買行為成正相關關系,良好的購物體驗促進消費者購物,而消費者購買行為的產生基于良好的購物體驗。
參考文獻:
[1]楊瀟茵.基于消費者購物價值的商場環境與營銷業績關系的研究.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