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6:01:0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物燃料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小麥,EST-SSR分子標記,可轉移性,禾本科能源植物
能源問題是21世紀人類面臨的嚴峻挑戰之一[1]。隨著社會與經濟的發展,中國對能源的需求將會不斷增加。植物能源是地球貯藏太陽能的一種形式,也是化石能源形成的前體,在太陽能、核能的大規模應用開發之前,植物能源是從化石能源到太陽能過渡期間的、能夠進行大規模開發利用的可再生資源之一。生物燃料屬于植物能源,是以生物質為載體的能源,直接或間接地來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地球上的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每年生產的生物燃料量,相當于目前人類每年消耗礦物能的20倍。因此,生物燃料的開發生物論文,將是人類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主要途徑[2]。
高大禾本科植物是最易獲得、生產力高、儲量豐富的木質纖維生物質之一,作為轉化燃料乙醇的原料潛力巨大。以“能源草”作為生物質能源的原材料成本低、效率高,不占用耕地,可利用山坡邊際土地,兼具水土保持的功效論文參考文獻格式。燃燒后產生的污染物也很少,可有效減輕溫室效應、降低環境污染。因此開發高產優質的禾本科能源植物已經成為當前生物質能研究的一個熱點[3]。
斑茅(Saccharum arundinaceum)又名大密、笆茅、大巴茅,是甘蔗屬多年生、密叢高大草本,稈直立,高可達4米以上,莖達2厘米,具有分蘗力強、根系發達、抗旱性強等特性[3]。中國芒(Miscanthus sinensis)、五節芒(Miscanthus floridulus)均為禾本科芒屬植物,具有生長迅速、適應性強,種植成本低、利用率高等多種優勢。目前,歐美多國已開始大面積種植芒屬植物并大規模研究其作為能源作物的開發利用價值[2,4,5]。南荻(Triarrhena lutarioriparia Liu)是原產我國長江流域、伴生于蘆葦叢中的高大草本植物,植物學分類歸屬禾本科荻屬,具有水土保持、固堤防洪、凈化水體和空氣、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等作用[6]。河八王(Saccharum arundinaceum)為甘蔗的雜交親本[7],菅(Themeda villosa)及香根草(Vetiveriazizanioides)也曾作為水土保持及優良薪炭草種[8]。然而,這些禾本科植物均處于野生狀態,遺傳學研究報道極少生物論文,基因組資源極其匱乏,限制了該類植物的遺傳改良。因此,借助現代分子遺傳與育種學方法對其進行研究改良,培育適宜于大規模生產栽培的能源植物新品種,對于促進這些野生戰略資源植物的開發利用,服務于國家經濟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即簡單重復序列,又稱微衛星(Microsatellites)DNA,是一種由1-6個核苷酸為重復單位組成的串聯重復序列,同一類微衛星DNA分布在基因組的不同位置上,由于SSR重復次數的不同,而形成SSR座位的多態性[9]。EST-SSR來源于表達的基因片段,作為功能基因的一部分,具有很高的保守性,且可直接用于基因組作圖和基因發掘,尤其可以用于比較基因組學研究[10]。SSR分子標記被證明是現今最可靠實用的DNA分子標記之一,已廣泛應用于農作物的基因組學和遺傳育種學研究。但是,根據傳統方法,開發新的SSR分子標記費時費力且價格昂貴[11]。目前,SSR標記的通用性已被不少研究者證明,如Garcia-Moreno等人研究了向日葵SSR標記對紅花的可轉移性[12]生物論文,Rallo等人研究了橄欖SSR標記對洋橄欖的可轉移性[13],Wang等人研究了紅豆SSR引物對綠豆的可轉移性[14]。
因此,借助與這幾類草本植物親緣關系較近、基因組學研究相對較為深入的、同屬禾本科的小麥EST-SSR引物序列,開發可用于中國芒等野生能源植物的SSR分子標記,將大大地降低開發成本、提高實驗效率。本研究旨在探測小麥EST-SSR引物對這幾種有潛力禾本科能源植物的可轉移性,開發出可靠的SSR分子標記,為這些能源植物的遺傳育種研究奠定基礎論文參考文獻格式。
1材料與方法
1.1實驗材料
1.1.1 植物樣品
植物樣品選用了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采集保存的、均屬禾本科的7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其中斑茅為甘蔗屬,中國芒和五節芒為芒屬,河八王為河八王屬,南荻為荻屬,菅為菅屬,香根草為金須茅屬植物(表1)。于10月上旬采樣,采集新鮮幼嫩葉片約2g,放入裝有50g無水硅膠的密封袋中瞬時干燥,隨后放入-20℃冰箱保存。另外,設置小麥品種中國春(CS)作為SSR擴增對照。
表1 供試的禾本科植物
編號
Code
名種
Species
拉丁名
Latin name
染色體數
Chromosome number
染色體倍數
Chromosome ploidy
A
斑茅
Saccharum arundinaceum
60
2X
B
中國芒
Miscanthus sinensis
38
2X
C
五節芒
Miscanthus floridulus
38
2X
D
河八王
Narenga porphyrocoma
30
2X
E
南荻
Triarrhena lutarioriparia
38
2X
F
菅
Themeda villosa
20
2X
G
香根草
Vetiveria zizanioides
20
2X
CS
小麥
Triticum aestivum
關鍵詞:中國,生物質能政策,政策效果
生物質能是指直接或間接地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后蘊藏在生物質內部的能量,是以生物質為載體的能量,是可再生的綠色能源[1]。中國是能源消耗大國,開發利用可再生清潔能源可以改善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對我國可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論文格式。本文參考國內相關學者對我國生物質能政策及其問題的研究,分別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述。
1生物質能的利用情況1.1 生物質能分類按來源,生物質能可分為五類:(1)林業資源,是指森林生長和林業生產過程提供的生物質能源;(2)農業資源,是指農業作物、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和農業加工業的廢棄物;(3)生活污水和工業有機廢水,生活污水主要由城鎮居民生活、商業和服務業的各種排水組成。論文格式。工業有機廢水主要是釀酒、制糖等行業生產過程中排出的廢水等,其中都富含有機物;(4)城市固體廢物,主要是由城鎮居民生活垃圾,商業、服務業垃圾和少量建筑業垃圾等固體廢物構成。(5)畜禽糞便,是畜禽排泄物的總稱,它是其他形態生物質的轉化形式[2]。
1.2 生物質能在我國利用情況我國是農業大國,生物質能豐富,主要有農作物秸稈、樹木枝椏、畜禽糞便、能源作物、工業有機廢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等[7]。目前,我國生物質資源可轉換為能源的潛力約5億t標準煤,今后隨著造林面積的擴大和經濟社會的發展,生物質資源轉換為能源的潛力可達10億t標準煤[3]。
但是,我國生物質利用效率低,浪費嚴重。每年有2 億t秸稈露地燃燒,25 億t畜禽糞便污染環境,2 億多萬t林地廢棄物白白遺棄,1 億多hm2土地被拋荒,如能利用現有資源的一半,生物質產業年產值就可達2萬億元,這將為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開辟出一個新的途徑[4]。
2我國生物質能政策 由于生物質能在我國的巨大產量和重要意義,國家頒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規,以促進其發展,表1匯總了2005年至2008國家頒布的涉及促進生物質能發展的政策法規。
表1我國主要生物質能政策一覽表2005-2008[3,5,6]
論文關鍵詞:新能源汽車,發展現狀,發展趨勢,經驗總結
一、新能源汽車定義及分類
根據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則》,新能源汽車是指采用非常規的車用燃料作為動力來源(或使用常規的車用燃料、采用新型車載動力裝置),綜合車輛的動力控制和驅動方面的先進技術,形成的技術原理先進、具有新技術、新結構的汽車。新能源汽車包括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包括太陽能汽車)、燃料電池汽車、氫發動機汽車、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儲能器、二甲醚)汽車等各類別產品。
二、國際新能源汽車發展態勢分析
(一)發展環境分析
1.能源危機成為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動力。石油資源的日益枯竭和石油價格的巨幅波動,不僅對世界各國經濟造成了重要影響,更引起各國汽車產業的深刻變革:大排量、高油耗的汽車不再受到大多數消費者的青睞,燃油節約型汽車逐漸成為汽車市場的主流。世界各國欲借發展新能源擺脫其對石油的依賴發展趨勢,逐步形成了新的世界經濟增長模式。
2.金融危機提供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機遇龍源期刊。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給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化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為了擺脫經濟低谷,拉動經濟復蘇,獲得市場[1]競爭先機,并使自己在未來的產業競爭格局中占據有利位置,發展新能源汽車成為世界各大汽車企業共同的戰略選擇。
3.環境污染呼喚新能源汽車時代的到來。隨著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汽車已經成為城市的污染源之一。汽車尾氣主要成分是CO、HC、NOX和顆粒物等,在城市中心,交通排放的CO形成的污染物濃度占CO總濃度的90%~95%,HC和NOX占80%~90%,而這些排放物正是造成地球氣候變暖的重要原因之一。
4.技術變革促進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和生產。除了常規的化石能源(煤、石油)以外,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能等)的開發和利用比例逐漸提高,并由此產生了相應的多種新技術。能源的多樣化發展給汽車新技術的應用帶來了無限可能,各類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和生產必然會將汽車產業領域延伸、拓展到更加廣泛的產業范疇。
(二)發展特點分析
新能源汽車在全球剛剛起步,代表著汽車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旌蟿恿ψ鳛樾滦推嚹茉磩恿夹g共性平臺發展趨勢,繼承了先進內燃機技術,結合了高效潔凈的電力驅動方式,既充分利用現有燃料基礎設施,又能包容各種代用燃料,已成為新型動力系統汽車產業化的典型代表,開始大規模產業化發展,其中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越來越受到重視;純電動汽車借助各種高新技術特別是新型動力電池技術的進步找到了新的發展機遇,開始進入市場,并有快速增長的趨勢;燃料電池作為一種新興能量轉換裝置,盡管目前還存在很多需要克服的技術障礙,但其作為新一代汽車能源動力系統的遠期解決方案仍然被看好,各種資助和示范驗證正在進行,真正進入市場將還有一個較長的時期;代用燃料汽車可以用天然氣、液化石油氣、生物柴油、合成燃料、醇類燃料、醚類等多種清潔替代能源,成為解決石油資源短缺的重要途徑。
(三)發展戰略比較
美國長期側重降低石油依賴、確保能源安全的戰略發展趨勢,將發展新能源汽車作為交通領域實現根本上擺脫石油依賴的重要措施,并以法律法規的形式確定其戰略定位。美國從20世紀80年代起在不同的階段提出了不同的車用能源發展戰略,克林頓時期以提高燃油經濟性為目標,混合動力是其主要的技術解決方案;布什時期追求零排放和對石油的零依賴,氫燃料電池汽車是其主要的技術解決方案,后期還計劃用10年時間實現20%的石油替代和節約,主要措施是使用生物質燃料;近期奧巴馬大力發展電動汽車,實施了總額48億美金的動力電池以及電動汽車的研發和產業化計劃,其中40億美金用于動力電池的研發。
日本長期堅持確保能源安全、提高產業競爭力的雙重戰略,通過制訂國家目標引導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同時高度重視技術創新龍源期刊。日本在2006年“新國家能源戰略”中明確提出,通過改善和提高汽車燃油經濟性標準、推進生物質燃料應用、促進電動汽車應用等途徑,到2030年交通領域對石油的依賴能夠降低20%。重視生物燃料和燃料電池等技術開發,擬在2011年單年度生產生物燃料5萬千升發展趨勢,計劃在五年內斥資2090億日元開發以天然氣為原料的液體合成燃料技術、車用電池,以及氫燃料電池科技。近期又將大力發展電動汽車作為低碳革命的重要內容,計劃到2020年以電動汽車為主體的下一代汽車能夠達到1350萬輛。日本的混合動力汽車已形成產業化,豐田、本田、日產等日本廠商的混合動力汽車不僅在國內熱銷,在國際市場上也令其他國家廠商望其項背。
歐洲更加側重于溫室氣體減排戰略,將滿足日益嚴格的二氧化碳排放限制要求作為發展新能源汽車的主要驅動力。歐洲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主要目標在早期以生物質燃料和天然氣為主,在本世紀初期提出到2020年實現23%的石油替代,主要是生物質燃料、CNG以及氫燃料,但近期對于電動汽車給予高度關注。歐洲在發展電動汽車方面起步較晚,但是國家規劃非常細致、系統,從基礎研發做起,分階段從研發產業化、基礎設施方面給予統籌布局。2009年下半年德國的電動汽車計劃以純電動汽車為重點,分別提出了2015年、2020年的產業化和市場化的發展目標。
(四)產業政策分析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日歐等國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法律、規劃、政策文件發展趨勢,加強了對形成本國電動汽車產業的有效支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高度重視產業初創期的政策扶持;主要采用稅收和補貼等政策支持措施;稅收、補貼政策往往與油耗控制政策及尾氣排放控制政策相結合;注重加強對降低整車重量的政策引導。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各國加強了對本國汽車產業的扶持力度,尤其是針對培育形成本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關注點重在兩個方面:大力支持先進電池等技術的研發和鼓勵購買電動汽車。
2009年1月,韓國頒布“新增長動力規劃及發展戰略”,將綠色技術、尖端產業融合、高附加值服務等三大領域共17項新興產業確定為新增長動力,在綠色運輸系統方面,提出重點開發油電混合動力汽車等自主核心技術,實現關鍵零部件和材料國產化,2013年進入綠色汽車世界4強。2009年9月,美國“美國創新戰略:推動可持續增長和高質量就業”,提出撥款20億美元,支持汽車電池技術等的研發和配件產業的發展發展趨勢,盡快生產出全球最輕便、最廉價和最大功效的汽車電池,使美國電動汽車、生物燃料和先進燃燒技術等站在世界前沿。
2009年4月1日,日本開始實施“綠色稅制”,免除消費者在購買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清潔柴油汽車時的多項稅收,還提出在2009年11月后的一年時間里再提供2300億日元左右的資金用于支持節能環保車型的補貼龍源期刊。2009年7月1日,美國政府提出了總額10億美元的“汽車折價退款機制”——以舊換新補貼政策,計劃為期一年;“美國創新戰略:推動可持續增長和高質量就業”提出,為鼓勵消費者購買電動汽車,美國政府將提供總額高達7500億美元的稅收抵免。英國政府在2010年度預算案中提出“綠色復蘇”計劃,其核心是挑選2~3個城市作為僅適用電動汽車的純綠色城市,重點推動普及電動汽車;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一個充電網絡,保證電動汽車能在路邊充電站及時充電;對放棄污染較高舊車、購買清潔能源車的消費者,提供每車2000英鎊的補貼。
(五)發展趨勢分析
在車用動力電池領域,混合動力和純電動車用動力電池負責儲存并為電動機提供電能發展趨勢,其性能、成本和安全性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的發展進程。從當前的技術水平以及發展趨勢來看,鎳氫電池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車用動力電池,由于其技術成熟度和成本上的優勢,在短期內仍將是混合動力汽車的首選動力。鋰離子電池具有無記憶性、低自放電率、高比能量、高比功率、環保等諸多優點,應用前景較好,一旦成本問題得到解決,將成為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主要動力選擇。
在車用驅動電機領域,永磁無刷電動機結構靈活、設計自由度大、性能較好,適合成為電動汽車高效、高密度、寬調速牽引驅動,已經在混合動力轎車上進行較多應用,但是受永磁材料工藝影響和限制較大,而且控制系統復雜,造價很高;開關磁阻電動機調速系統兼具直流、交流兩類調速系統的優點,結構簡單、維護修理容易、可靠性好、轉速和效率高、調速范圍寬、控制靈活發展趨勢,如果其技術瓶頸(轉矩波動大、噪聲大、需要位置檢測器、結構復雜性較大等)得到突破,將更適合電動汽車動力性能要求,被視為最具潛力的電動車電氣驅動系統。
電子控制技術在新能源汽車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應用在汽車的各個領域,包括動力牽引系統控制、車輛行駛姿態控制、車身控制和信息傳送。隨著集成控制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汽車電子控制技術已明顯向集成化、智能化和網絡化三個主要方向發展。
三、國際新能源汽車發展經驗總結
從國際經驗看,各國政府都制定和實施了系統的激勵性政策,在發展規劃、關鍵技術研發投入、消費政策、環境標準、道路交通管理等方面,都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寬松的環境。
1.發展規劃制定。美國、日本、韓國、歐盟等根據產業發展所處階段的實際需要,制定分階段、分類別發展規劃,動態調整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使電動汽車產業順利實現由政府推動過渡到市場推動。
2.基礎研究資助。美國、日本、歐盟等地政府組織科研大攻關,協調全境范圍內甚至全球范圍內的政府機構、科研單位、汽車和燃料廠商,對未來新能源汽車技術進行大規模的基礎研究發展趨勢,并對新能源汽車的示范運行直接補貼龍源期刊。
3.財稅政策激勵。各國政府通過財稅政策降低消費環節新能源汽車的購車成本和使用成本,從經濟上激勵消費者購買、使用新能源汽車,主要措施包括:購置稅減免、返還以及直接補貼,許多歐盟國家基于燃油效率和環保性能制定車輛稅費,針對消費者購置新型、清潔和高能效汽車給予稅收減免;征收燃油稅,歐盟實施高稅率燃油稅激勵消費者選用節能環保的先進柴油車。
4.技術法規限制。美國、日本、歐盟等普遍采用強制性技術法規限制燃油消耗和尾氣排放,并逐步提高技術標準,促使汽車生產商加大研發投入,生產新能源汽車。各國和地區的法規主要有:美國的CAFE標準和Tier標準、日本燃料經濟性標準和尾氣排放標準、歐洲自愿協議和歐盟尾氣排放標準。
5.交通管理獎罰。為鼓勵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美國、日本、歐盟等地在交通管理措施中也有所體現,給予新能源汽車交通優先和停車免費等獎勵,對高油耗、污染大的汽車采用懲罰性的措施。
參考文獻
[1]陳柳欽.新能源汽車國際路線觀察[J].決策,2010,(10).
[2]程廣宇.國外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分析及啟示[J].中國科技投資,2010,(5).
[3]張進華.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的國際比較[J].環境保護,2010,(18).
執著創新
現任天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及內燃機燃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的姚春德有著豐富的研究經歷和實踐經驗。他于1993—1994年赴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師拜國際著名的內燃機專家皮辛格教授進修學習柴油機高效、低污染燃燒技術,并于1995年赴美國威斯康星州先進發動機技術發展公司工作一年。
多年來,姚春德一直從事內燃機燃燒基礎理論和內燃機新燃料方面的研究,研究領域覆蓋發動機設計、排放控制、節油添加劑、燃燒化學反應動力學、多元燃料燃燒理論和技術等諸多內容。
近年,姚春德針對柴油緊缺而開展的柴油機應用替代燃料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眾所周知,我國的石油需求量大,但資源卻不豐富,每年內燃機需要消耗大量石油燃料,為此我國的進口石油量逐年遞增,這給經濟發展帶來了極大壓力。為了能緩解石油緊張的局面,尋找合適的內燃機替代燃料,已成為業界一個急需解決的難題。經過反復比較分析,姚春德選擇了甲醇作為重要突破口。之所以選擇甲醇,按姚春德自己的解釋是:一方面甲醇的生產技術成熟,產能高,此外,甲醇的生產資源廣泛,煤炭、天然氣、生物質、焦爐氣都可以用于生產,而我國也是煤炭資源豐富的國家??梢哉f,選擇甲醇就為內燃機燃料,將為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然而,甲醇的特性決定了其一般不能用于柴油機,如何用到柴油機上目前尚是一個科學難題。為此,姚春德經過十余年的艱苦努力,終于在柴油機應用甲醇燃料的技術方面取得了突破。他提出了柴油/甲醇二元燃燒理論,發明了柴油/甲醇組合燃燒的方法,實現了在柴油車中可用甲醇替代30%的柴油,燃料效率提高10%以上的目標,最終使甲醇成功應用于柴油機上。目前,該方法已通過在發動機臺架和整車道路方面的試驗,并被工信部指定為柴油機應用甲醇燃料的唯一方式。
碩果累累
現今,在低碳、節能的大背景下,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甲醇/柴油組合燃燒方法的推廣應用,不僅可以大幅度提高燃料的經濟性,提升發動機的排放品質,同時對增加國家石油能源安全,改變依賴石油大量進口的被動局面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都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正是在這種社會價值的追求中,姚春德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除了本職工作外,他還兼任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和特聘專家,中國內燃機學會中小功率柴油機分會副主任,《工程熱物理學報》編委,《燃燒科學與技術》、《汽車安全與節能學報》、《小型內燃機與摩托車》等刊物編委,《Applied Thermo Energy》、《Energy and Fuel》等國際刊物的論文評審專家。
【論文關鍵詞】 森林 低碳經濟 發展
引言
低碳經濟就是要求能源利用水平、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經濟質量、環境保護水平都有質的提升和轉變,是對傳統能源利用、產業結構的挑戰。森林在低碳經濟模式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林產加工等可通過新技術、循環經濟、綠色經濟和開發生物質能源來達到低排放,減少因非法采伐等引起的森林破壞、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等;通過科學規劃增加森林面積,利用科學經營提升森林質量,增強碳匯功能;建立造林與更新長效機制,處理好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使經營主體保持積極性,使森林經營與林農致富緊密結合,實現持續碳匯。本文就森林低碳經濟的發展談幾點粗淺認識。
1. 發展森林低碳經濟的作用
1.1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碳庫
森林在生長過程中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在森林植物體內和森林土壤中。同時,森林固定二氧化碳持久而穩定。同樣,木材及木制品也是十分重要的碳庫,固碳的時間可達幾十年、上百年。統計分析表明,通過植樹造林方式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其成本要遠低于核能、風能和生物質燃料等各種工業活動減排的成本。
1.2森林是地球表面利用太陽能的最大載體
森林每年固定的太陽能總量占陸地生態系統每年固定太陽能總量的多一半,這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巨大能源寶庫。樹苗長成大樹,不僅吸收、固定了大量二氧化碳,同時吸收和儲藏了太陽能。因此,選用那些易繁殖、萌發力強、能固氮、生長快、熱值高、用途多和抗性強的樹種,以大密度造林的方法,使薪炭林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間和陽光,就可以達到固碳儲能的目的。
1.3消除各種污染源排放
很多森林植物由于結構復雜,樹葉表面不平,多絨毛,分泌粘性油脂及汁液,能夠吸收有害氣體和吸附大量飄塵。杜鵑、木槿、紫薇等植物能夠吸收二氧化硫、氯氣、氯化氫、氧化鋅等有害氣體。松屬、圓柏屬、云杉屬、樺木等許多森林植物能放出大量殺菌素,可殺死各種疾病的病原菌。采用人工措施或者噴灑各種殺蟲劑或殺菌藥來消除環境污染,不僅要付出能耗,而且需要較高的成本。
1.4減少了人工措施的土石方工程
人們投資、投勞耗用水泥、鋼材以及其他材料和化石能耗修建各種攔水、蓄水工程,不僅耗費了大量化石能源,而且產生了污染。當使用壽命結束時,清理報廢工程仍然需要消耗能源。森林攔蓄降水,調節徑流,減少洪澇災害的成本遠低于修建水庫的成本。森林蓄水的同時,減少了水土流失和土壤養分損失,從而大大降低了農林業發展對化工產品和化石燃料的需求,減少了化石燃料使用量和溫室氣體排放。
1.5降低生態系統調控的物質與能源消耗
近年來,氣象災害發生的頻率有增加的趨勢。采用人工措施增雨、調水、防洪、減災,不僅需要投入較多的勞動力,更需要大量的物質與能量投入。森林能夠調節氣候,降低或減緩洪澇、干旱災害,保持和維護有利的生產環境,減少了化石養分或能耗投入,使農作物和畜牧業在比較自然的狀態下發展并獲得高收益,從而降低了災害控制和恢復成本,減少了生態系統調控的物質和能源消耗。
1.6改善人類生活環境
森林所形成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對人類生存有著良好的影響,森林生態環境直接作用于人的視覺、聽覺、嗅覺,使人精神放松,增進人體健康。同時,森林也是人們旅游、爬山、遠足,甚至探險的場所。生活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環境條件下,意味著用于調溫、調濕、滯塵的各種人工設備使用數量和時間的減少及其能耗和溫室氣體排放數量的降低。
1.7林產品是低碳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氣的第四大戰略性能源資源,森林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的特點,而且還有占地少、一次種植持續利用的優勢,是大有希望的新興的綠色能源。森林提供的木材作為生物類的材料,以及各種非木質林產品,不論作為能源,還是作為生產、生活資料,都是一種低碳經濟材料。在石油、煤日益枯竭的情況下,發展林業生物質能源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能源替代戰略的重要選擇。
2. 促進森林低碳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2.1加快造林綠化步伐
圍繞《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和《應對氣候變化林業行動計劃》,加大生態建設投入。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三北”及長江和沿海防護林體系、防沙治沙、濕地及野生動植物和自然保護區、商品林基地建設等林業重點工程。制定和實施造林綠化規劃綱要,發展林業生物質能源、油茶等木本糧油等林業重點工程。健全生態效益補償機制,開展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實行木材加工產品“下鄉”補貼試點,推動低碳經濟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在增加森林面積的同時,增加森林碳匯。
2.2實施森林經營工程
目前,我國大多數森林屬于生物量密度較低的人工林和次生林,森林蓄積很低,這是增加森林碳匯的最大潛力之所在。在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將森林經營作為我國林業建設的重中之重,這既符合國際林業發展的趨勢和要求,也是未來氣候談判增匯減排的重要籌碼。因此,應盡快啟動《全國森林經營工程》,同時應積極發展農林復合經營,提高森林蓄積量,增加森林碳匯。
2.3開展碳匯造林試點
在現有造林規劃的基礎上,開展碳匯造林試點。碳匯造林即在設定了基線的土地上,對造林和森林經營以及林木生長的全過程都進行碳匯計量和監測的營造林活動,探索具有中國特色并與國際規則接軌的營造林模式。建立與“三可”(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相匹配的碳匯計量監測技術體系,為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增匯固碳和中國溫室氣體減排開展“三可”奠定基礎。
2.4提供科技支撐
深入開展森林對氣候變化響應的基礎研究。加強林業減排增匯的技術潛力與成本效益分析;繼續加強森林災害發生機理和防控對策研究;加強氣候變化情景下森林、濕地、荒漠、城市綠地等生態系統的適應性問題研究并提出適應技術對策;加強森林作為重要可再生能源庫的研究和開發利用。通過科研,推進科技興林、科技富林、科技強林的進程,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積極貢獻。
2.5引導全社會參與低碳發展
森林在維護氣候安全、生態安全、物種安全、木材安全、淡水安全、糧食安全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在全球高度關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林業被提到了事關人類生存與發展、前途與命運的戰略高度。聯合國糧農組織前總干事薩烏馬指出:“森林是人類之前途,地球之平衡”。因此,應廣泛宣傳林業在發展低碳經濟的優勢,充分調動企業、公眾參與植樹造林、保護森林等活動的積極性,通過林業措施,實踐低碳生產和低碳生活。
關鍵詞:汞污染來源,汞存在狀態,汞中毒,汞的處理
汞(Hg)是一種生命體非必需元素,在自然界中有單質汞(水銀)、無機汞和有機汞等幾種形式。汞也是一種對人體和高等生物具有很強毒性的金屬污染物, 早在20世紀50年代日本熊本水俁病爆發之后, 汞的污染問題就已引起世人的重視。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03年2月3日在內羅畢發表的一份報告,自工業革命以來,汞在全球大氣、水和土壤中的含量已增加了三倍左右,在工業區附近汞的含量更高,汞污染的不斷加劇對人類健康和環境造成了極大危害。本文將就汞污染來源,在自然界存在狀態,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及如何處理生產中的汞加以闡述。
1.汞污染來源及特點
汞環境污染的來源有天然釋放和人為兩個方面。汞的自然來源較人為因素復雜, 主要包括火山與地熱活動,巖石風化等[1]。這種自然因素引起的汞污染通常占到汞排放總量的1 /4[2] 。火力發電、垃圾焚燒和其它以化石燃料為動力的水泥、冶金等工業過程則是現階段全球人為汞污染的重要來源。汞污染主要的人為來源有:采礦、運輸和加工含汞的礦石;排放工業廢水進入江河湖海;由電池制造業、汞合金和催化劑產生的汞廢棄物污染;燃料、固體廢棄物的燃燒;農業耕作中不合理地施用含汞肥料和農藥;實驗室汞的排放[3]
由自然原因產生的汞污染非人力所能左右, 而由人為原因產生的一般可以通過優化生產工藝措施、加強過程參數控制、選用替代產品、減少或停止污水灌溉、加大三廢處理力度等一系列措施, 將污染降到最低水平。
2.汞的存在狀態
汞是在常溫狀態下以液態存在的唯一金屬[4] ,并且也是一個很容易揮發到空氣中的金屬,溫度愈高,揮發愈快。在20℃時空氣中汞飽和濃度為15mg/m。汞是有毒的,它的流動性及易揮發性,使其成為控制起來最具挑戰性的毒性物質之一[5]。土壤中的汞按其化學形態可分為金屬汞、無機結合態汞和有機結合態汞。按結合方式分為可溶態, 非專性吸附態, 專性吸附態, 螯合態和沉淀態。在許多含汞土壤中, 汞主要以HgO或HgS無機形式存在, 土壤中具有致命毒性的汞形態是形態分析的重點。
在適宜的土壤Eh和pH下, 汞的3種價態間可相互轉化, 轉化反應如下:
HgHg+ Hg; Hg Hg+ Hg ; Hg Hg
當土壤處于還原條件時, 汞以單質形態存在。Hg在含有HS的還原條件下, 生成極難溶的HgS, 以HgS 的狀態殘留于土壤中。當土壤中氧氣充足時, HgS 又可氧化成HgSO和HgSO[6]。
土壤汞的遷移轉化影響因素有以下幾種:土壤膠體對汞的吸附;無機和有機配位體對汞的絡合--螯合作用;汞的甲基化作用。其中,硫化物含量是影響汞的甲基化的重要因素。
3.汞的影響與汞中毒
3.1汞對植物的影響
植物從環境中吸收的汞來自兩個渠道,即土壤和大氣。土壤是植物汞的重要來源,土壤汞無論其含量高低,都能持續不斷的向植物輸送汞,成為陸生食物鏈的汞源[7-8].汞含量較低時,對植物的生長發育影響甚微,但超過一定濃度,植物的生長就會完全被抑制。汞對作物生長發育的影響主要有抑制光合作用、根系生長和養分吸收、酶的活性、根瘤菌的固氮作用等。論文大全,汞中毒。
雖然一般食品中不會積累過多的汞,但我國發生作物含汞量增高、并引起中毒的事故并不少見。因為,被汞污染過的食品,雖經加工處理,也不能將汞除凈。
3.2汞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汞是蓄積性很強的毒物,在人體內的生物半減期為70d,在腦內的儲留時間更長,生物半減期達180 - 250d。人體吸收的汞分布于全身組織和器官,但以肝、腎、腦等器官的含量最高。
汞進入人體主要有3種方式: ①以蒸氣形式經呼吸道進入人體,這部分占人體汞吸入量的80 %左右。②沿食物鏈通過消化系統被人體吸收, 這部分量極少, 可以忽略不計。論文大全,汞中毒。③由化妝品攜帶通過皮膚進入人體。
汞之所以能對人類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是因為:汞易與體內大分子發生共價結合。Hg由于具有高度親電子性,故對體內的基團如巰基、羰基、羧基、羥基等均具很強的攻擊力[9]。上述基團均是體內最重要的活性基團,與Hg共價結合后即失去活性,而對機體生理生化功能產生巨大影響。
3.3汞中毒
汞蒸氣中毒多為職業性中毒,因短期內吸入高濃度汞蒸氣所致[10]。常見于通風不良、溫度較高、汞蒸氣積聚的環境中。
受污染的地下水是汞蒸氣的廣泛的源泉,它可擴散到人類生活和工作的建筑物中。由于汞蒸氣無色無味、無刺激性,故最初吸入后,除僅感覺口中有金屬味外,一般無甚不適。在連續吸入數小時后,即可出現全身癥狀。汞蒸氣可侵犯中樞神經、損害腎臟,嚴重者死亡[11] 。論文大全,汞中毒。
無機汞中毒是以消化道和腎臟損害為主要表現,常見毒物為氯化汞,其致死量約為1g。慢性中毒主要是職業性汞接觸者汞中毒表現[12] 。口腔炎為早期癥狀之一,口中有金屬味牙齦腫脹出血,牙齒脫落,伴有酸痛、腹瀉、肌肉震顫等癥狀。
有機汞中毒:甲基汞侵入人體,與- SH基結合而形成硫醇鹽,使一系列含- SH基的酶失去活性,從而破壞了細胞的基本功能與代謝,破壞了肝臟細胞的解毒作用,中斷了肝臟的解毒過程,損害了肝臟合成蛋白質的功能;同時,甲基汞能使細胞的通透性發生改變,破壞細胞離子平衡。甲基汞最容易通過水和空氣散布,并且主要集中于食物鏈。甲基汞易透過胎盤,從母體轉移給胎兒。論文大全,汞中毒。胎兒對甲基汞有很高的蓄積能力[13] ,因胎盤轉移使胎兒產生嚴重的胎兒性甲基汞中毒的事例在日本已有多起報道。
4.慘痛教訓——日本水俁病
日本水俁市早在50 年代初期,作為當地支柱產業的水俁氮肥廠,在生產氮肥的同時,將含甲基汞的廢水在毫無處理的情況下直接排入海水中,使水俁灣中Hg 大量蓄積, 造成海水污染, 魚蝦受害。那里的居民出現了腦及神經系統受損、運動失調和視聽障礙等疾病。這就是震驚世界的“水俁病”。
水俁病被確認后, 引起了日本各界的重視。自1968 年起對氮肥廠進行治理。首先切斷了污染源, 停止生產乙醛, 轉向生產液晶、香料等產品。工廠經治理雖切斷了Hg 污染源, 但水俁灣污染仍難以自然復原。為消除魚、蝦等水產品對人體的危害,自1974 年起在水俁灣入口處設置了隔離網長達23年之久,直至1997年9 月在連續測定魚、蝦中總汞和甲基汞已符合安全標準(總汞0.4mg/kg以下,甲基汞0.3mg/kg以下)之后才正式撤離。如今的水俁灣海水清澈,綠樹成蔭,鳥語花香。論文大全,汞中毒。當地居民為記住這一血的教訓,設立了“水俁病資料館”,年年組織對死難者的慰靈活動[14]。
日本水俁病這一事件震驚了整個世界。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水俁病對人的身體健康乃至精神健康的巨大威脅,而治理被破壞的環境又是何等的艱辛,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其損失遠遠大于收益。這就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在現實生活中一定要切實注意汞污染的危害。
5.對防治汞污染提出幾點建議
5.1加強燃煤汞污染控制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減輕涉汞工業污染
我國的資源狀況決定了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模式很難改變, 因此在提高能源利用率、調整能源結構的同時, 治理燃煤汞污染的最得力措施是加強燃燒前和燃燒后的脫汞力度。政府應運用法律和行政管理手段限制含汞產品的銷售和使用,強制性淘汰落后工藝,限制含汞三廢的排放,最大程度的減輕工業污染。
5.2嚴格處理含汞廢水
由于含汞廢水毒性具有長期持續性,經生物可大量富集,且無論采用何種處理方法或微生物都不能降解,因而必須嚴格處理含汞廢水。處理含汞廢水的原則是:水與重金屬汞兩者都回收利用。首先是改革生產工藝,不用或少用汞;其次是采用合理的工藝流程,科學的管理和操作,減少汞的用量和隨廢水流失量,盡量減少外排廢水量;最后,汞廢水應當在產生地就地處理,不應同其它廢水混合,避免處理復雜化。現在對汞廢水的處理技術主要有兩大類:①使廢水中呈溶解狀態的重金屬轉變為不溶的重金屬化合物,經沉淀和浮上法從廢水中除去。具體方法有:中和沉淀法、硫化物沉淀法、鐵氧體法等。②將廢水中的重金屬在不改變其化學形態的條件下進行濃縮和分離。具體方法有:反滲透法、電滲析法、蒸發濃縮法。在實際生產中,通常根據廢水的水質、水量等情況,選用一種或幾種處理方法組合使用。論文大全,汞中毒。
5.3加強宜傳教育力度, 提商全體公民的環保意識
汞污染的防治有賴于每個社會成員的積極支持與參與。因此, 我們應加強汞污染危害的宣傳教育和減少汞污染知識的普及,使人們認識到解決汞污染問題的必要性及緊迫性, 引導消費者自覺購買綠色無汞產品, 分類投棄垃圾, 節約能源, 科學消費, 通過自身日常行為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結束語:隨著人們對自身健康程度的不斷關注,汞污染已經是一個迫待解決的問題。如何從源頭上杜絕汞,怎樣合理利用汞、處理汞將很大程度的影響人類今后的發展。本文旨在提高人們對于汞污染的重視程度,加強人們的環保意識,走一條真正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使我們和我們的子孫生活在一片沒有污染的藍天下。
參考文獻:
[1]姚學良,朱禮學,游再平.成都平原西部東異常探秘[J].物探化探技術,1999,21(4):307-313.
[2]方風滿,王起超.大氣汞的來源、形態及環境過程研究現狀[J].環境導報,2001,28(2):238–2401
[3]魯洪娟,倪吾鐘,葉正錢,等.土壤中汞的存在形態及過量汞對生物的不良影響[J].土壤通報,2007,38(3):597-599.
[4]戴前進,馮新斌,唐桂萍.土壤汞的地球化學行為及其污染的防止對策[J].地質地球化學,2002,30(4):75–791
[5]魏東巖.略論醫學地質[J].化工礦產地質,2003(1):41–49
[6]夏立江,王宏康.土壤污染及其防治[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65-83.
[7]弁樹森,等農業環境保護1992,11(2):57
[8]歐陽柬,劉德紹,青長樂1山地土壤-植物系統中汞污染問題的初步調查1四川環境,1998,17(3):59–62
[9]費云蕓,劉代成.低濃度汞元素的毒性作用機理[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18(1):88–901
[10]魏娜.汞污染、中毒與預防[J].地質勘探安全,1997,(4):46-471
[11]王宏,徐智.汞在環境中的污染和遷移轉化[J].內蒙古環境保護,2000,12,(1):46–471[12]王維崗,亞庫甫江·吐爾遜.環境的重金屬污染物來源和毒理作用[J].生態環保,2004(2):39–401
[13]關銘,張立,張貴榮.不同孕周胎兒5種臟器中甲基汞含量的測定與研究[J].中國公共衛生學報,1997.16(2):87–891
[14]楊居榮,薛紀渝日本公害病發源地的今天[J]農業環境保護1999,18(6):268-271
特稿專訊
(6)生物質精煉技術助力造紙產業升級 無
綜述
(11)當今制漿造紙業生物質精煉技術的新發展 陳慶蔚
(27)木質生物質制取燃料乙醇的現狀與挑戰 劉姍姍 王強 楊桂花 陳嘉川
(33)納米纖維素的制備及研究項目 胡云 劉金剛
研究開發
(37)造紙廠廢水、廢污泥及豬糞便協同發酵生產生物沼氣的研究 陳洪雷 張林 楊桂花
技術信息
(42)福伊特ctc造紙污泥再利用技術,可明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余婷
研究開發
(43)果膠酶對bctmp果膠質的降解作用 張革倉 王松林 邵學軍 陳夫山
(48)兩親型改性木素添加劑對水煤漿制漿性能影響的研究 劉以凡 鄭福爾 陳珍喜 李碩 劉明華
(52)基于ft-ir對不同脫木素程度尾巨桉內部化學結構的分析 侯廣強 韓卿
無
(55)’2013(第十屆)中國造紙化學品開發應用國際技術交流會論文征集及會議通知 無
研究開發
(56)農林生物質中半纖維素的高值化利用 于慶雪 褚夫強
(60)納米微晶纖維素與cpam、cs的辦同增強與助留助濾作用 郭幸 薛國新 余洋 翁麗青
(64)一株降解樹脂細菌的鑒定及培養基的優化 葉聿程 李祖巍 張向明 謝必峰
(70)產復合酶脫墨微生物的篩選與應用 彭亮 謝必峰 張向明
技術應用
(75)溶解漿反應性能及灰鐵含量的控制 譚麗紅 周鯤鵬 徐應盛 汪芳 黨佩
(78)亞硫酸鹽溶解木漿甲纖含量的影響因素 張秀芬
(81)纖維改性酶在高檔文化紙磨漿過程中的應用 何華梅 鄒志勇
國外技術
(84)將可再生的原料轉化為可循環利用產品和可再生能源:美卓生物精煉技術 劉靖偉
(88)瑞典smurfit kappa廠黑液生物精煉示范車間 周敏(編譯)
(90)漂白硫酸鹽漿的堿性木聚糖抽提對紙漿化學組分和物理性質的影響 林慶旭(編譯) 夏新興(編譯)
(94)提升熱水抽提法生物精煉木素產品的價值 杜明珠(編譯) 夏新興(編譯)
(99)生物質精煉工藝選擇的前期設計 劉姍姍(編譯) 王強(編譯)
(104)生物質精煉技術解決制漿廠現存瓶頸問題 第一部分:解決瓶頸問題的潛力 劉姍姍(編譯) 王強(編譯)
(110)生物質精煉技術解決制漿廠現存瓶頸問題第二部分
:技術經濟性評價 劉姍姍(編譯) 王強(編譯)
技術信息
(115)粉煤灰雙軸混合攪拌器葉片材料改造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