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5 21:18: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英美文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英美文學是高校外語專業高年級的一門主干課程,該課程由于歷史跨度大,文學流派眾多,作家的風格紛繁多樣,以及不同時期的復雜的歷史社會背景等因素,這門課一直是門難教難學的課程。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經濟全球化的滲透與發展,我國加入WTO以后在各個領域與世界接軌帶來的壓力,正在高校的學子們為了在即將開始的人生中一展雄姿,眼界放得更寬,膽略變得更大,英語是他們必然要攻克的堡壘,然而他們所瞄準的英語已不像以前的學生那樣,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研讀19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18世紀的浪漫主義詩歌或者文藝復興時期的戲劇原著上了。他們的時間有更多的事情要做:為了就業,他們要學法律英語、商務英語、經貿英語;為了考研,他們可選的方向有語言學、翻譯學、英美文化以及英語教育等等。雖然他們的專業仍然是“英語語言文學”,他們的學位仍然冠為“文學學士”,但在實際中花在文學閱讀上的時間已經大打折扣,他們的精力不得不用到對考研、出國和就業等問題的考慮上,使本來已經很少的文學學習空間被擠占到更為可憐的地步。除了文學的特殊愛好者以及立志要考上文學研究生的學生外,能完成外語專業規定的閱讀量的人恐怕是少之又少了。究其原因,一方面有市場經濟大潮沖擊的客觀原因,另一方面也有英美文學教學自身的因素,教學思想、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諸方面都落后于時代的步伐,使之不能適應當今的形勢和教育對象的要求所致。為此,本文欲就英美文學教學的改革作些探索,以求教于方家。
二、英美文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雖然,學者們關注英語本科生文學教學的出發點和角度有別,但所提出的問題都能引起我們的深思。
問題一:讓文學課服務于語言教學當前從事英語文學教學的一大障礙就是讓文學課服務于語言教學。殷企平教授在最近一次題為“文學教學在英語教育中的作用”的發言中指出,文學課有面臨邊緣化甚至被拋棄的危險。文學有可能成為一件“飾物”。殷教授的擔心不是空谷來風,相當數量的老師撰文主張利用文學課來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像《英美文學教學與語言能力的關系研究報告》,《英語文學教學與語言能力培養》,《文學教學課對英語語言能力培養的作用》等。
對于英語文學課的本質目的,孫琳等在《談英美文學教材的選編問題》中總結如下:“可以豐富學生對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和社會方面的知識;”“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文學欣賞和批判能力。”“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郭英劍總結了四個層次:“學其語言”、“學其文學”、“學其文化”和最高層次的“學習人類之文明”。這些觀點都表明,通過文學課學習語言充其量只能是其目的之一。
文學作品是表層文本與深層文本之間的并存與互動,文學語言與其它語言的區別不是“正式”與“非正式”,也不是“優雅”與“通俗”。讀文學作品不能只關注其中的語言,而是要讀出表層文本中的語言與深層文本中主題的關聯。這種關系不能簡單地等同于索緒爾的所指與能指的對應關系,而是文本在一個動態的“能指鏈”上滑動的過程。在索緒爾那里,能指與所指是一張紙的兩面,是靜態的共存關系。而文學語言,可以作為一般語言來讀,即是表層文本。在這一層面上,語言才呼應索緒爾及其它結構語言學家們的觀點,是能指與所指的統一體,也只有在這一層面上才具有語言的正式或非正式特征,有雅俗之分,有文體之分。由于表層文本的掩護,我們不容易看到深層文本意義,因為“表層結構隱含或遮蔽了深層的、更難到達的、因而也就更難得到社會認可的意義層面”。
問題二:讀而不批的現象。文學教學的目的第一步是讓學生閱讀原作,第二步是讓學生產生相應的閱讀反應。但如果將文學內容作為語言教學的素材,文學課就會在“閱讀欣賞”的招牌下,只有輸入沒有輸出,只進行文學閱讀而沒有相應的批評活動。而批評行為恰恰是人類更高一級的智力行為,首先表現為記錄我們閱讀作品時的直接反應,但遺憾的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國家教委對英語畢業生的統計中顯示“14%的人表示如果重回大學學習將選擇文學課;46%的人認為文學課應當成為選修課”,其中又僅有“6%的人認為畢業論文應側重文學內容”。這些數據顯示出文學教學只會與6%的學生的閱讀反應有聯系。三、改進英美文學教學的對策
基于以上談到的英美文學課的種種特點以及傳統的教學觀念的影響,“teacher-centered”教學法也毫無例外地主宰了英美文學課堂。在這種課堂上,教師是演講者,他作為知識的源泉,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源源不斷地灌入到學生頭腦中去。不可否認,教師講解是傳輸知識的一種方式,但是就文學課來說,它不僅僅是語言藝術的形式,從更廣闊的意義上講,還是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的濃縮,文學知識的吸收更有賴于接受者的參與、交流和體驗。從本質上看,文學作品是作者對人生的體驗、感受和思考的記錄,讀者的理解只有靠交流——把個人的人生投入進去與作者進行交流時才能實現。因此,文學課教師應該啟發引導學生,喚起學生的感受和參與熱情,而不是處處用透徹的講解去代替學生的思考。
文學是一種資源、財富和修養。一名外語專業的大學生,不管以后從事何種工作,最起碼的文學修養是必不可少的。在當前英語的工具性變得愈來愈迫切的今天,更要提防不能讓英語的職業技能取代英語的人文思想教育內容。為了更好地開發文學資源,現代教育技術提供了強有力的手段,在文學閱讀的初級階段,采用多媒體文學課件,用豐富生動的音、畫、影、像去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想象力;到了提高階段,采用Internet開展自主化學習,可以把學生帶到一個開放廣闊的文學世界中去。通過教學觀念的更新,教材的改革,傳統教學方法與現代教育技
術的結合的改進,英美文學課一定會在外語專業教學中發揮更好的作用。
[摘要]進入21世紀以來,高校英美文學教學中的問題和矛盾愈加突出起來,本文著重分析了該課程的現狀和定位,探討了教材和教學的改革。并指出:文學教學的改革首先要更新觀念,打破傳統教材的框架,引入與現代教育技術以提高課時效益,把灌入式、傳記式或評論式改為啟發式和自主式教學。
[關鍵詞]英美文學課程定位教學改革
在全世界都在提倡人文教育的今天,本科英語專業學生英語文學教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不少人針對文學教材提出觀點,也有人要把文學批評理論引入文學課堂。從這些觀點中我們不難看出學者們嚴肅的思索,但其間的分歧也很明顯,因此,有必要進行溝通,甚至是迅速地整合,以形成本科英語文學教育的共識,更好地進行文學教學。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M].北京:外語教育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黃源深.思辨缺席[J].1998,(7).
[3]楊豈深,孫銖.英國文學選讀[M].上海譯文出版社,1982.
理工科院校的英美文學教學由于受到社會、學校、教師以及學生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存在一些問題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具體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課時少與教學內容多的矛盾英美文學課雖然是一門文學課,但它卻是英語與英語所涉及的以英美文化為主的西方文化的結合體,所使用的語言比較生澀和難懂,內容上涉及西方文化的各個方面,紛繁復雜。因此,要想讓學生把這門課真正學好,必須通過教師長時間講解與逐漸滲透。但是這門課在大多數理工科院校的課時都非常少,英國文學和美國文學分別都是一個學期的課,一般是每周2學時,總共16周的課,一學期不過32學時,而且這門課在有些理工科院校還是選修課,導致一些學生對這門課缺乏足夠的重視。在這些因素的綜合影響下,教師不可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把他們想要講授的內容都傳授給學生,只能走馬觀花似地按照教學計劃的要求把一些主要的文學流派和著名作家及其主要文學作品一股腦地“扔給學生”,至于學生懂與不懂、接受與否、有無疑問,教師根本無暇顧及。在這種情況下,無論對于教師而言,還是對于學生而言,都是一種非常嚴峻的折磨與考驗,教師教起來累,學生學起來更累,有些學生由于聽不懂,看不懂,讀不懂,就干脆放棄了對這門課的學習。
1.2學生缺乏相關文化背景知識和學習興趣除了課時少與授課內容多的矛盾之外,理工科院校英美文學教學面臨的另外一個嚴重問題就是學生原有的文學知識嚴重匱乏,或者可以說是西方文化素養的相對低下。因為理工科院校的英語專業學生大多數都是理科生,或者是從本校的其他專業調劑過來的,這其中可能還會包括一些本身英語就不是特別好的學生。由于他們在上大學之前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對數學、物理、化學以及生物的學習上,對西方的人文社科等方面知識了解和掌握得非常少,對西方文學幾乎更是一無所知,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嚴重匱乏。除此之外,很多學生對英美文學這門課還缺乏足夠的興趣,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了興趣也就沒有精神動力,也就沒有了把這門課學好的可能性。很多同學對這門課都很淡然,學不學好沒啥關系,學和不學沒什么差別。在缺乏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的客觀條件下,這種學習態度所導致的學習狀態是可想而知的,一些學生在上課的時候就不注意聽講,人雖然在課堂上,心早已飛出校外,只有少數學生認真聽講,加之很多學校都是大班授課,教學任務重,老師根本無暇顧及他們的學習狀態。大部分學生在期末開始之前才開始大規模的“突擊”,拿同學的上課筆記復印一下之后就開始死記硬背,考試及格就算完事,考試過去了就幾乎忘得一干二凈。
1.3考試與考核體系的不健全有部分理工科院校為了讓學生順利通過英美文學這門課的期末考試,一般都會“暗示”教師要盡量給學生一個期末考試范圍,學生只要把這個范圍內的相關內容背下來,通過考試基本上就沒有什么問題了。另外,英美文學這門課在一些理工科院校還是考查課,根本沒有期末考試,學生只要在期末的時候交一個論文就可以了。這樣的考試與考核方式根本無法在客觀上激勵學生把這門課學好。
2解決問題的相關對策
由于理工科院校的英美文學教學在課程設定、學生的學習態度以及考核體系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與不足,使得英美文學的教學過程過于平淡,教學質量不高,教學效果不好。這樣的教學根本無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文學和文化素養,根本無法實現教學大綱和培養方案所規定的教學目標。因此,必需從各個方面努力,努力提高理工科院校英美文學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真正把學生培養成復合型與應用型的英語人才。
2.1增加課時量與調整教學內容相結合由于英美文學這門課在理工科院校的課時少,加之授課內容過多,給教師的授課任務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因此學校和教師必需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做出一定的調整。首先,學校應該適當增加這門課的課時量,可以把周課時由2學時變成4學時,課時量的增加有助于教師更好地、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其次,教師應該根據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做出適當的調整,比如,在講英國文學時,應該重點講以喬叟、莎士比亞、彌爾頓、華茲華斯、哈代和艾略特等人為代表的一些知名作家和他們的代表作及其所在的文學流派,其他的可以略講或者不講,讓學生課下自己看。課時的增加與教學內容的調整可以使教師更有效地利用授課時間,提高授課的效果和學生的接受與理解能力,使他們有一個宏觀概念,同時對一些知名作家及其作品也有一個很好的了解與把握。
2.2努力提高學生的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興趣的缺乏和相關文化背景知識的匱乏對于學生學好這門課的負面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教師必需努力提高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首先,教學要多樣化,使之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既不能是單一的照本宣科,也不能是簡單的播放電子課件,而應該更多地采取啟發式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在課下先預習下節課要講授的內容,在課堂上采取討論的形式,爭取讓更多的學生有發言的機會。這樣既可以提升教學效果,又可以提高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其次,教師在課下可以讓學生多看一些和某些文學作品相關的電影和視頻,這些影像資料會給學生更直觀的感受,和文字材料相比,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還可以讓學生以短劇的形式展現電影中的某些精彩片段,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
2.3完善考試與考核體系考試作為一種重要的考核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會激勵學生對某一門課程的重視程度與學習態度。理工科院校的英美文學課在考試與考核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根本無法發揮應有的激勵與促進作用,因此必須做出適當的改革與調整。首先,將這門課都改成考試課,不再以考察課的形式給學生開設。其次,增加平時成績的比例,可以增加到50%,同時,期末考試之前不再給學生考試范圍,這樣就可以在客觀上使學生更加注重平時的課堂表現、學習態度、預習質量和作業的完成質量。
3結語
(一)缺乏適當的教材
開設選修課就會發現,可供選擇的教材種類繁多,但想要找到一本適合非英語專業學生的教材卻不容易。有的年代太過久遠,對學生來說通篇生詞,語法結構也不同于現代英語,無從下手;有的只有文學史,枯燥乏味;有的只有選讀,缺乏背景。我們需要的理想教材是集文學史、文學常識、社會背景、作家作品介紹、作品概要、作品選讀為一體的教材。但是在學生的詞匯量普遍較小的情況下,這一系列的內容教下來,學生很容易迷失在浩瀚的生詞中,產生厭煩情緒和抵觸心理。
(二)選修課的局限性
學生對選修課的期待是簡單易懂、趣味性強。這就對我們選擇合適的教材、作品產生極高的要求。但是我們又試圖給學生涵蓋盡可能多的內容,最終結果就是,學生最后只有非常模糊的印象,連“知”都未必,更不要提“識”和“欣賞”了。再者選修課課時較少,難以對目標知識進行深入學習。
二、影視欣賞課的弊端
(一)教材重點的偏差
現有影視欣賞教材的重點多放在故事梗概、作品類型、導演及主演的介紹、電影的制作條件和背景以及主流媒體對該作品的評價、市場對作品的反應等方面。對非英語專業學生來說,專業詞匯較多,理解比較困難,對所學知識的應用鞏固機會不多,對語言水平的提高幫助不大。而針對非英語專業學生開設的影視欣賞課程應該明確課程的目的,即拓展輔助大學英語課程。所以教材和作品應以有益于學生的語言提高和文化擴展為目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二)文化背景知識的欠缺
如上文所述,現有影視欣賞教材的重點大多不在文化背景方面,而這正是大部分學生欠缺的并亟待提高的。沒有了文化背景的支撐,對于影視作品的欣賞只能停留在語言、故事情節、人物關系的層面上,難以達到對作品深層次的理解。比如對動作片的欣賞,作為一個不可或缺的影視類型,人們往往因為其華麗的特技、大牌的明星、夸張的動作忽略了其中更深刻的內容,甚至認為動作片大都沒有什么內涵。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影片反映的社會問題、價值觀念、道德意識等方面。比如《圣經》作為西方文化的重要源泉,在大量影視作品中有著或顯性或隱性的存在。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因地制宜利用影片中的相關內容對學生進行講解,為他們欣賞其他影片打下基礎。再如基督教作為對英語國家影響最深遠的宗教,其門派、教義、教規十分龐雜,在影視作品中有著各種各樣的呈現,了解這些背景知識對學生理解影片,理解人物的思想行為大有裨益。
(三)作品選擇的問題
在選擇影視作品的時候,我們傾向于選擇符合下列標準的影片:首先,語言相對清晰規范的作品,盡量能夠重現大學英語教材中的慣用語和習語。其次,應該選擇熱門影片,這樣能夠保證影片及其相關材料的獲得。再次是能夠反映當代社會生活具有看點和幽默效果的影片,學生會對這樣的作品充滿興趣。但是在操作過程中,因為教材和其他條件的限制,作品的選擇往往難以達到上述標準。比如《七宗罪》(Se7en)這部作品,雖然是黑的典型代表,但是語言粗俗下流,內容頗多爭議,就很不適合我們的教學。
三、二者結合的必要性
由上述兩點可以看出,英美文學和影視欣賞兩門課程各有弊端。筆者在大量閱讀分析的基礎上認為二者結合起來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與英語專業學生不同,我們并不要求非英語專業學生細讀原著并具備文學分析和文學評論的能力。通過名著影視欣賞課,我們的目的是能夠培養學生的通識,對文學名著具有“快餐式”的了解是開設這門課程的最低要求。基于上述目的,影視作品的優勢十分明顯。影視作品使原作變得立體,有了具體的聲、像、特效、情境、配樂等,在享受視覺聽覺盛宴的同時能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對原著的情節、人物有較直觀的認識。為了得到同樣的認知,學生在閱讀原著時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大部分文學作品還具有較大的語言難度,而影視作品就能規避語言方面的障礙,避免學生因懼怕漫長的閱讀而半途而廢。但是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影視作品欣賞是不能取代文學作品閱讀的。想要了解作家的寫作特點和寫作風格,對作品形成自己獨特且客觀的觀點繼而對作品有更高層次的認識是不可能通過看電影獲得的。經典的文學作品經過改編成為電影,不可避免的弊端在于,為了迎合市場和大眾的要求,通俗化傾向較明顯。在一百多分鐘的時間跨度內呈現原著幾百頁的內容,影視作品顯得太過倉促,必然會有所側重,有所取舍。我們看到的作品是結合了原作作者、影視作品編劇和導演三方之力的作品,一百個讀者眼中不同的“哈姆雷特”變成了導演編劇眼定的“哈姆雷特”。其弊端在于編劇和導演對于原著的理解和側重點的選擇會被強加給觀眾,作品的主題可能被歪曲,既所謂的“文本誤讀”。二者結合,不可或缺的是對于原著的選讀,與影視欣賞不同,閱讀原著可以幫助學生感受到語言特有的魅力,在閱讀的同時,學生能夠進行獨立的思考,感受到掩卷沉思的快樂,體會到字里行間隱藏的含義,形成對作品獨特的理解,產生與作家跨越時間空間的交流。在影視作品的拋磚引玉下,閱讀作品能讓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以此為基礎能夠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人文素養。二者結合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很多名著經過多次改編,有不同的版本,我們可以從中知道語言和社會的發展,摒棄已經過時的語言,學習使用現當代的語言。這是學習鞏固語言知識,增強語感,使我們的語言跟得上時展的一種有效的手段。
四、結語
文學是什么?對于它的定義很多。文學可以是對社會生活的實際情況進行反映的文學。它能說出“文學”定義的一些部分,但是它也僅僅表現出了這一部分。因此,文化所蘊含的層次性較多,呈現出多層次的現象,屬于多層次的結構。文化與社會息息相關,這表明了它并不是單獨存在的。早在初高中,我們就知道英國文化源遠流長,而美國文學呈現出急劇發展的態勢,只有二百年多年的歷史。我們在進行欣賞的時候,每一部佳作都受著時代脈搏以及時代焦點的影響。
1)作品對現實的反映
例如:20世紀英國杰出的小說家勞倫斯,他的風格主要是以現實主義為文學范疇,大部分作品都以自己的家鄉為背景,從家鄉諾丁漢郡體現出他作品所蘊含的寫實意味。《香》這部作品,寫實意味非常種。通過這部作品讓我們親身體會到了一名礦工家庭的艱辛,甚至能清晰的看到血與淚的交融。勞倫斯出生于一個平凡的礦工家庭,故事的背景也就是他從小生活的地方。這個環境在很大程度上被勞倫斯的手筆將工業革命下對工人階級帶來的巨大影響體現的淋漓盡致。由此可見,一名偉大的文學作家與他每一部優秀作品的出爐,通常都是在歷史的特點環境與人文環境共同的影響下而形成的,而這些偉大的文學作家,他們的經典作品反過來從不同的方面反映出了時代的獨特風貌。讀者在進行欣賞的時候,必須要對人物更加了解。作者與讀者在研究人的過程中,需要在一定的文學范疇內進行。社會其實就是這個范疇,它在每一部作品中都包含了人所處于的社會、作者所在的時代以及讀者的社會背景。
2)歷史成就作家
文學是時代變化的產物,文學時代進步的鏡子,每一部文學都不是單獨存在的,都屬于一個時代以內的。從英國的文藝復興時期到批判現實主義,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時期都造就了偉大的作家。在美國文學史上,現實主義主要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而這個時期:工業化與城市化加快,戰爭所帶來的傷害以及很長時期的經濟蕭條,接下來的社會價值體系的崩潰等等歷史原因都對這些文化者帶來很大的影響。這些時期的作家善于抓住人們的內心世界。很多作品體現出了作家在美學上敢于創新的精神,反出在精神上達到大徹大悟的渴望以及對所有同胞進行生命的吶喊與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我們所熟悉的現代主義作家海明威就是“迷惘一代”的代表性人物。我們在對文學作品進行欣賞的時候,沒有深層次的了解文學發展過程中的歷史細節,沒有掌握其歷史背景,沒有將文學所發生的、發展的與演變的過程放在一個時代的背景下進行討論與研究,就不能找出文學內涵的發展規律,就不能更深層次的去理解各個偉大的作家表達的創作意圖,不能捉摸到作家所表現的創造風格,更不能體會到社會所反映出來的現實意義,不能在藝術的影響下產生共鳴,不能深刻的解讀文學作品。
二、人文素質的加強
英語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大學英語教學要堅持分類知道、堅持以生為本、崇尚因材施教,積極推行英語個性化教學,適應國際要求。”英美文學融入了哲學、社會學、歷史學等不同方面的知識,學生在進行欣賞的時候,加強人文精神的吸收,有助于加強學生對西方文化與文學進行了解,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加強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與鑒賞能力,提升學生的情感認知,從而全面的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英語新課程標準提出了:“大學英語課程不僅僅是一門基礎語言課程,也能打開學生的知識面、拓寬學生的眼界,讓學生了解世界文化素質教育的綜合學科,具有較強的人文性與操作性。”因此,在制定大學英語課程的時候,要以學生文化素質培養為出發點,從而加強文化知識的傳輸。文學欣賞課程應該融入文本于史綱,實現文史一家的課程,將語言作為交流工具,從而對社會、文化進行更深刻的了解,對經典的作品進行欣賞,加強語言水平,通過不斷的學習塑造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三、社會需求
“二十一世紀是世界呈現多極化與世界經濟轉化為一體的時期。國際之間的競爭在各方面都比較激烈,也逐步加強了國際之間的合作。而這類競爭主要體現在人才之間的競爭,而合作主要體現在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因此,作為大學要重視對新型人才的培養,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適應全球化與國際化的發展趨勢”。要成為國際化新型人才,首先要對相關國家的文化背景與地理環境進行深刻的了解。外國文學史也就是外國文化史,對文學與文化整體、文學與其他文化子系統的考察、分析、理解,然后將西方文學與中國文學進行對比,從而更好的學習與掌握外國文化。”同時“通過學習與比較,中國文化才能更好地融入到世界文化中,并從中吸取更多的有利因素,從而讓我國得到更好的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國際之間的交流也更加廣泛,英美文化教學應該充分發揮它的作用,加強介紹與交流,為培養國際新型的人才作出貢獻。
四、創新教學
【論文摘要】鑒于當前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課教學存在課時少、內容多、教學方法落后等問題,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努力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筆者從文史結合、文論結合、講讀結合、中英結合四個角度,闡析了英美文學課教學策略。
高校英語專業除了培養學生的英文基本功之外,應當把提高學生基本的人文素質放在首位,以此為基礎發展專業技能。因此,文學課程的設置,不管是中國文學還是英美文學,在教學大綱中都處于必修課程的首選。但是,在當前經濟大潮的沖擊下,許多英語專業的學生在高年級選擇專業方向的時候,大多對實用性較強的翻譯或商務英語情有獨鐘,而對立身之本的英美文學敬而遠之。英語專業的學生步入社會,居然會屢屢出現被問及英美文學代表人物而不知所云的尷尬場景。
我們首先探求英語專業學生的學習心態。是什么使得他們對文學課程不屑一顧呢?一方面,商業社會下的“文學無用論”造成部分學生心態浮躁。另一方面,文學本身的深奧枯燥也使部分學生望而卻步。學生普遍認為文學課沒意思而且脫離實際,就這樣,英美文學課逐漸被丟棄在一個無人問津的角落里。
究其根本,還是我們文學課程的教學出了問題。在英語專業英美文學的教學中歷來存在著兩種傾向,一種主張以史為主,認為讓學生了解文學史的發生、發展是文學課的宗旨,零散文本的閱讀不利于學生對系統知識的掌握;另一種則認為文學貴在文本的分析和欣賞,提倡側重具體的作品選讀。就這樣,第一種傾向造成一種局面,一學期下來,學生只知有史,未知有文;第二種則相當于給學生多開了一門高級閱讀,結果就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就這樣,兩種傾向導致了兩個極端。
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的恰當與否也同樣影響著教學效果。傳統的教學方法過于老套,難以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改革后的多媒體教學極大提高了學生的活躍氣氛,但卻轉移了文學課教學的根本。如何才能獲取二者的平衡,成功地進行英美文學課的教學成為教師們應該深思的問題。
1文史結合
2000年頒發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強調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并且指出“文學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26)。英美文學課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獲得必要的文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力和審美能力,以及對生活的敏銳感受能力和認知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對文學基本知識的介紹和個別作品的獨立分析都是不可缺少的。以史為主的文學教師大多是中國教師,在課堂講授中往往拿起一個作品便將作者的社會背景、生活經歷甚至一些與作品毫無關聯的逸事旁征博引。以文為主的文學教師則大都是外籍教師,他們更多注重的是作品本身傳達信息的分析。在課堂教學中,他們大多隨心所欲,或根據歷史順序,或完全拋開歷史,憑個人喜好選擇作品布置學生課下閱讀,然后進行課堂討論。兩者皆有利弊。歷史背景個人經歷對作品的創作固然有很大影響,然而拋開作品本身談背景則毫無意義;作品分析雖是文學研究必需的過程,但歷史背景的缺乏也勢必會對文本分析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筆者認為,鑒于英美文學課的獨特性,教學中應該首先使學生從宏觀上了解和把握文學經緯。在理清了文學史的線索,獲得一個整體的文學發展觀念和整體態勢后,再加以文學精品的賞析,通過細讀的方法加強對學生的文學鑒賞、審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從而使他們更加透徹地理解和欣賞每一部文學作品。
2文論結合
要深入理解英美文學作品,必須了解一些基本的文學批評理論,包括一些哲學理論和心理學觀點。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和意識流。沒有基本文學理論的支持,簡單的文本分析就會流于膚淺,難以深刻揭示人物性格、角色沖突、社會矛盾,進而更深層次的了解作品內涵。而由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論影響了勞倫斯和喬伊斯等許多作家。在教學中如果不介紹這些心理學家和哲學家的理論,學生就不能更好的了解原文和分析作品。
但是,英語專業本科教學作為文學研究的初級階段,絕不能把文學理論凌駕于文本之上而去作專門研究,畢竟文學理論的根本還是用來分析文學作品。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文與論的關系。畢竟本科生處在學習語言的階段,英美文學的教學目的依然還是語言教學,文學研究和文學批評只應處在一個初步的啟蒙時期。
3講讀結合
英美文學教學課堂上,傳統的教師主講學生記筆記的方法早已落伍。文學作品浩如煙海而文學課的課時卻少之又少。在有限的時間內,就算是想講完課本上的選讀材料亦不可能。教師除了講授文學史料和作品創作背景外,還要充分傳達對于文學閱讀、欣賞和分析的各方面的技巧,文學、哲學和美學的基本常識以及初步的文學批評理論,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思考和課后閱讀。
學生自主進行課外閱讀并非毫無組織。教師除了指定一些必讀書目,定期檢查之外,每堂課還要請幾名學生介紹自己一周來的讀書心得體會,通過互相交流以起到互相促進的效果。指導,閱讀實踐,討論相結合,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4中英結合
文學和語言一樣是相通的,不分國界。學習英美文學首先要求我們具備基本的文學素質和修養,而這些基本則是我們的中文基本功。如果連本國的文學都一無所知,沒有任何文學底蘊,又如何去學習其他國家的文學呢?
我們要積極幫助英美文學專業的學生樹立重視本國文學的意識,引導他們去了解并熱愛中國文學。在教學過程中不妨采用中英結合和對比,生動的教學方式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通過中英結合的學習方法,學生會對英美文學作品本身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從而實現以培養學生語言能力提高文學修養為出發點的根本目的,真正提高英美文學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程愛民等.關于我國高校英美文學教學現狀的調查報告(II)[J].外語研究,2002,(6):12—14.
[2]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 [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論文摘要:我國大部分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美文學知識極其缺乏,了解英美文化對當代大學生具有深層次的含義,因此,對非英語專業學生進行英美文學教學是非常必要而且迫在眉睫的事情。
經過多年的研究和討論,中國教育界對于英美文學課程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的重要性已經達成了共識。我國大部分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美文學知識極其缺乏,這不能不令人遺憾。經典的英美文學作品是漫長歷史長河中留下來的文學經典,是英美文化的精髓,了解英美文化對當代大學生具有深層次的含義,因此,對非英語專業學生進行英美文學教學是非常必要而且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對非英語專業學生進行英美文學教育的作用和意義
英美文學就像是一面鏡子,它反映了英語民族悠久的歷史與文化,照亮了人們追求真、善、美的道路。英美文學對人類最直接的作用便是將愉悅帶給閱讀者,同時,其特有的屬性也決定了它的教育作用。文學課程擔負著提高學生英語水平,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和跨文化意識的雙重職責。優秀的文學作品有助于學生逐漸成長為有品味、有情趣、有鑒賞力的人。英美文學可以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能力。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向學生灌輸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要通過文化知識的學習,啟迪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學習英美文學,我們可以更加深刻地認識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社會形態,汲取思想的精髓,從中得到啟發,從而培養獨立的創新思維能力。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已經成為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英美文學不同于中國文學,強調不同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提高英美文學修養可以培養學生從多角度看問題的思維能力。英美文學作品反映出英美文化的價值觀和世界觀,而這些觀念則與中國文化完全不同。所以,通過英美文學教育研習異域文化,領略異域文化風采,是培養文化寬容精神和跨文化意識的有效途徑。學習英美文學可以使學生對世界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及歷史了解更加清晰透徹。
二、提高非英語專業學生英美文學修養的途徑
1.在教學中適當增加文學素材
高校英語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根據授課內容適當增加文學素材,包括詩歌、戲劇等,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接受了文學方面的知識,這樣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英美文學修養,了解了英美文化。作為非英語專業的學生,雖然不必深入了解文學理論及各家流派,但還是需要閱讀部分經典作品或者選讀,把大學英語課堂作為了解
西方文化的平臺,而不只是學語法、做習題的場所。
2.補充文學知識,閱讀經典作品
高校英語老師可以在現有教材基礎上,利用每節英語課
上課前幾分鐘的時間補充課外知識,指導學生在課下閱讀英美作品。這樣既可以豐富課堂內容,避免照本宣科,又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在閱讀中可以了解西方政治、人文風俗、語言習慣、人生哲理等。此外,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發表自己對某部作品某個或人物的看法,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擴展思維。老師也可以留出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
3.觀看英文原聲電影
好的英美國家的作品大多都被搬上了銀幕,電影教學情景直觀,內容生動豐富,語言地道通俗且接近生活,能真實而全面地展現語言的背景和使用環境,可讓學生擺脫母語羈絆,可以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直觀感覺,進入一個“英語思維”的理想氛圍。同時,電影語言彌補了一些課本、教學片等刻意為語言而語言的不足,增強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視聽說的積極性。看英美影片是學生學習“地道”表達方式的理想途徑。教師可以適當播放部分優秀電影,讓學生寫出觀后感,這樣既能促使學生了解西方文化,也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或者讓學生在課下觀看優秀的英語電影,并寫出評論。這樣既充實了大學生的業余生活,又可以培養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英語水平。
4.開展第二課堂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
高校英語教師可以組織第二課堂活動,利用這部分時間進行師生互動,談論某部英文作品,使學生各抒己見,共同提高。了解英美文學作品,單憑教師一言是不夠的,學生要想真正的掌握英美文學的內涵,必須通過自己的閱讀來了解。這樣就能在有效的時間里,達到師生共同求知的目的,同時,也更好地培養學生閱讀和欣賞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促進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和人文素質,適應新時代高等教育的消費需求。
三、結語
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 ,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要達到這樣的教學目標,大學老師和學生必須有一個較高的定位,即把英語課堂作為提高學生英語應用能力和了解西方文化的場所。因此,應該在公共英語課堂上加入適當的英美文化教育,提高大學生的英美文學修養。
參考文獻:
[1]張伯香.英美文學簡明教程[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關鍵詞:圖式理論 英美文學 問題 應用
一、項目研究背景
(一)國外研究現狀
對于圖式的研究,國外起步較早,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18世紀康德論述了圖式的哲學意義,他認為,一個人在接受新思想、新信息、新概念的時候,只有把它們同這個人腦海里的固有知識聯系起來才能產生意義概念。20世紀初,格式塔心理學家們以及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J??Piaget)將圖式概念引入心理學。20世紀30年代試驗心理學家巴特利特有關記憶的研究被看成是圖式理論所賴以建立的經典探索,為圖式理論的產生及發展奠定了基礎。美國智能專家魯梅哈特(D.Rumelhart)對圖式做出了全面系統的闡釋,他稱圖式是“構筑認識的建筑模塊”,由常量和變量或稱空位構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種用于研究閱讀理解心理過程的理論,即圖式閱讀理論。
20世紀80年代,圖式理論已經發展成為閱讀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圖式理論清晰地指出人們通過激活他們頭腦中相關的圖式來理解新信息。很多心理語言學家開始將圖式理論使用于外語教學,用來解釋外語學習者的心理語言加工過程。例如Patricia L Carrell的論文Some Issues in Studying the Role of Schemata, or Background Knowledge,in Second Language Comprehension.
(二)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英語教育界引進圖式理論的時間較早,研究范圍也比較廣。目前國內關于圖式理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語閱讀,寫作,聽力,幼兒教學以及教材編寫等方面。
例如:英語閱讀方面,《基于圖式理論的英語閱讀教學研究》(鄭文英,2009)中指出影響閱讀效率主要有四個因素:語言圖式、內容圖式、修辭圖式和閱讀策略。《圖式理論在大學英語課堂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宋娟娟,2010)中指出背景知識的積累有助于學生在閱讀時激活相關圖式,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英語聽力方面,《圖式理論在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周相利,2002)認知心理學的角度探討圖式理論在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基于圖式理論的英語新聞廣播聽力對策》(孫美娟,李東東,2011)詳細解讀了如何在新聞聽力教學中構建圖式,激活圖示和重建圖式。
二、項目的特色與創新之處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土壤。盡管世界一體化的趨勢正逐漸加強,但不同地域間的文化差異和由此產生的各種分歧仍然普遍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只有通過了解各民族的文化價值觀,才能實現彼此間的有效溝通和理解包容。英美文學課作為我國高等院校英語專業教學中一門十分重要的專業知識課程,從文學的視角向我們展示了西方社會文化和人們的生活狀況。為我們了解西方歷史文化價值觀及風土人情,增進對西方社會的感性認識和理性思考,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
根據2000年頒布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中所述,“文學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然而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21世紀,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在商務英語、經貿英語等實用英語課程應運而生的同時,英美文學逐漸走向了邊緣化。不僅如此,學生在學習英美文學的過程中也遭受了種種困惑。為此,我們結合目前英美文學的教學現狀,以及學習英美文學的必要性的客觀要求,開辟出了一條學習和掌握英美文學的新道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將圖式理論運用到英美文學的學習中去,是我們項目的一大亮點。
項目特色:
(一)選題具有較強針對性。作為英語專業的學生,此項目結合了小組成員對英美文學學習的切身體驗,針對學習中切實存在的弊病和誤區,在對圖式理論進行了深刻研究的基礎之上,建立學習應用模型,并將其運用于創新實踐。加之國內關于圖式理論在英美文學上的運用研究較少,從而使我們的調研更具前瞻性,創新性和實用價值。
(二)學科交叉,視角多樣化。項目研究與心理學和教學法等眾多學科相結合,為研究提出創新性和建設性意見的目的的實現提供了現實可能性。我們的項目充分利用心理學對心理現象和心理規律的研究優勢,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探索圖式理論在英美文學中的應用,并結合了教學法中對學習程序的科學研究及對教育目的和學校課程的分析探討,研究英美文學學習領域的獨特學習模式,一定程度上增強了項目研究的綜合性和科學性。
項目創新:
(一)學習模式的推廣與創新。本項目從研究圖式理論在英美文學中的運用這一課題出發,積極探尋英美文學與其他英語課程在運用圖式理論進行教學的相似之處,推廣借鑒圖式理論在其他英語課程中的應用模式,并以此為基礎,建立屬于英美文學課堂的獨特的圖式理論應用模式。
(二)理論聯系實踐。項目成果模型可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去,將對高校英語專業學生在圖式理論指導下進行主動性的英美文學課程學習提供范本。
參考文獻:
[1]王照巖《圖式理論指導“英美概況”教學的探索》(文獻標識碼:A)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 年第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