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0 14:52: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三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剛剛結束的全市農村工作會議,深入分析了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明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農村工作的新任務,對做好"三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級各部門一定要從更高站位、更寬視角進一步統一思想、認清形勢,切實把"三農"工作擺上"重中之重"位置,全力推進我市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
切實把解決"三農"工作擺上"重中之重"位置,必須把思想統一到中央和省委精神上來。總書記在深入山東、河南農村考察時強調,解決好"三農"問題,加快農業和農村發展是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必然要求,是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在全省農村工作會議上,盧展工省長從"三農"重要地位不可動搖、不可替代、不可超越等三啊方面對"三農"的重要性作了透徹分析,并對做好今年的農業農村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和市直有關部門一定要認真學習好、貫徹好、落實好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中央和全省農村工作會議精神。
切實把"三農"工作擺上"重中之重"位置,必須大力推進結構調整,促進農業增效、農民進收。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已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要任務。面對我市農村三次產業結構不夠合理,農村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慢,產業化組織和中介組織帶動能力不夠強,農村發展受到投入不足的制約越來越突出,加快農村公共事業發展的任務越來越緊迫,實現農民增收的壓力越來越大等突出問題,我們一定要堅持把"三農"工作擺在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進一步轉變觀念,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個重點,推動農業結構向調高、調優、調強的方向發展,正視存在的問題,增強憂患意識,抓住薄弱環節,落實增收措施,確保全年農業生產、農民增收各項任務的全面完成。
國家扶持村鎮銀行的原始目標是為欠發達的農村地區注入資本,滿足農村和農業的融資需求,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而作為弱勢群體的農民,以及作為風險高但效率偏低的弱勢農業經濟,它的天然屬性和發展模式嚴重受自然和市場條件的影響,這不斷驅使村鎮銀行調整資產結構,將資金轉移到盈利更多的標的上,致使滿足農村中弱勢群體資金需求的政策目標無法實現。這極易動搖村鎮銀行服務三農、支援新農村建設的市場定位。王修華等(2013)通過對重慶、四川、湖北等地19家村鎮銀行的貸款對象的調查數據發現,多數村鎮銀行把貸款服務對象重心放在縣域中小企業身上。從平均值來看,這些村鎮銀行對中小企業發放的貸款比例占貸款余額的將近一半,為46.1%,最高比例為87%,而對農戶和涉農企業貸款的比例平均值則分別為31.8%和13.4%,有的村鎮銀行甚至還沒有發放涉農企業貸款的記錄。
二、我國村鎮銀行服務“三農”功能弱化的原因
造成我國村鎮銀行服務“三農”功能弱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一)村鎮銀行商業性與政策宗旨的矛盾
政府設立村鎮銀行的目的是使之服務“三農”,但是,在對村鎮銀行的性質的規定上,銀監會頒布的《暫行規定》則明確表示:村鎮銀行是商業性金融機構,與一般商業銀行性質相同,要按照商業銀行制度設計和框架運行,把安全性、流動性、效益性作為經營原則,追求利潤最大化。村鎮銀行的趨利性就決定了要改變其偏好使之服務弱勢“三農”,前提是使他們獲得收益或者不減少他們的收益。村鎮銀行在制度設計上存在弊端,商業性定位與其履行服務“三農”的職責存在一定矛盾,結果,村鎮銀行在經營當中不知不覺地就發生了業務的偏離,不能完整地服務于“三農”(柴瑞娟,2009)。可見,如何既保證村鎮銀行商業上的可持續發展,同時確保其服務“三農”的宗旨不動搖,就成為村鎮銀行發展經營中的核心課題和改良方向。
(二)村鎮銀行發起人制度與政策宗旨的矛盾
《暫行規定》第25條明確規定,村鎮銀行最大股東或惟一股東必須是銀行業金融機構。此項制度被稱為“主發起銀行制度”。王勁屹,張全紅(2013)認為,村鎮制度采用“主發起銀行制”的創設安排,確保開始就讓設立行控股村鎮銀行,憑借主發起銀行的經濟實力和管理經驗盡量保證村鎮銀行的經營安全。事物都存在兩面性?!爸靼l起銀行制”雖提升了經營安全性,同時卻也影響村鎮銀行服務于“三農”的宗旨。設立村鎮銀行的主發起銀行一般都在村鎮銀行中處于絕對的控股地位,這樣主發起銀行很容易會把新設立的村鎮銀行視作附屬或者分支機構,用自己追求高利潤的經營模式或其他考慮左右村鎮銀行的網點分布和經營方針,而不是去考慮設立村鎮銀行的政策宗旨。例如,近年來外資銀行匯豐積極設立村鎮銀行。截止到2013年8月,已在湖北、重慶、福建、北京、廣東等地設立了12家匯豐村鎮銀行,加上其下屬的10家支行,服務網點達到22個,是在中國內地中擁有最大的村鎮銀行網絡的外資銀行。分析人士指出,匯豐銀行是利用政策借助村鎮銀行的設立來達到布局中國大陸的戰略考慮,而不是為了響應政府的號召。
三、化解村鎮銀行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沖突的對策建議
(一)重新明確市場定位
姬雪萍(2011)認為,村鎮銀行要想找準定位,前提條件是清晰定位目標客戶群體——農民,大致可分為三類——貧困農民、脫貧致富的農民、“先富起來”的農民。相應的,農民狀況的層次性決定了村鎮銀行發展的階段性,根據以上三類情況,村鎮銀行的發展相應地可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扶貧,集中發展種植、養殖業,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的資金困難;第二,共贏,在第一階段基礎上,村鎮銀行逐步建立起自己獨立或參與扶持起來的比較成熟的經濟區域,而且逐步引進了保險、擔保、理財、信息咨詢、銀行卡等相關金融產品,自身規模也有所擴大,即進入發展的第二個階段。第三,競爭,隨著農業產業條線的延伸和規?;瘜嵭?,民營企業興起,村鎮銀行就能充分依托其投資方的外向型服務功能,這才得以充分顯現現代商業銀行的本質屬性。
(二)改革村鎮銀行發起人制度,鼓勵民間資本的參與
“主發起銀行制”不利于對村鎮銀行服務“三農”進行引導,造成村鎮銀行布局失衡,同時也打擊了民間資本等其他投資主體參與設立村鎮銀行的積極性。為了打破這種局面,必須對現行的村鎮銀行發起人制度進行改革,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村鎮銀行的設立與經營。應放寬發起人的限制。我國目前正在考慮對于民營企業設立銀行政策的放開,因此,可以規定一些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也能作為村鎮銀行的發起人,并進行一些試點。
(三)降低涉農貸款風險
1.1發展城鎮化發展有利于改善民生
城鎮化的發展能夠帶來更多的就業崗位,因而也就能夠更好地促進就業,同時也能夠充分體現出我們黨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推進農業人口城鎮化就可以使農民真正轉化為市民。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不但可以帶動就業,還可以增加內需,拉動消費。這樣一來,就將會對城鄉分割的就業體制形成巨大的沖擊,打破城鄉長期分割的二元結構,從根本上可以形成有利于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就業市場,使資本和要素在更大范圍內實現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優化組合。
1.2加快發展城鎮化將有利于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
能夠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降低資源消耗,保護環境。只有加快城鎮化進程才可能達到城鄉統一,良性循環,協調發展的新局面。
1.3城鎮化發展有利于擴大內需
能夠刺激需求,提高居民消費水平,拉動經濟增長和新的投資。加快城鎮化進程,是開拓新的就業空間,增加農民非農就業機會的現實選擇,也是各種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優化組合的客觀要求。按照現在的增長速度,到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能夠讓廣大的農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拉動經濟的增長。
1.4加快發展城鎮化有利于建立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穩定的安全閥,如果能夠建立全社會統一的、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使入城的農民也能夠充分享受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充分享受城鎮的公共資源,將毫無疑問會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因此說,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城鎮化。
2城鎮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
2.1城鎮化總體水平偏低
近年來,雖然城鎮化水平呈現提升趨勢,但仍存在較大差距。
2.2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會受到資金、土地等要素的嚴重制約
城鎮尤其小城鎮的建設資金大都以政府投資為主,而目前的財稅政策嚴重弱化了地方政府的投入能力。由于城鎮建設所需資金量大,雖然財政投入逐年增加,又采取了多種形式吸納社會資金,但從總體上看,籌資渠道還不寬、辦法還不活,資金不足問題已成為制約城市發展的“瓶頸”。同時,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加速推進,土地資源供應不足。
2.3城鎮市政配套功能不完善
雖然近幾年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但仍然存在中心城市基礎設施配套不足,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擁擠、管網老化等“城市病”和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問題日趨嚴重。統計數據顯示,吉林市城市公共設施用地、道路廣場用地、綠地面積、城市燃氣普及率、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車輛數、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在全省均處于中游位置。
3加快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建議
發展城鎮化是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加快我國的城鎮化進程,能夠有效促進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實行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保證城市新增人口盡可能就業等方面調整有關政策。通過積極的城鎮化轉移農村的富余勞動力,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方法。因此我們要站在歷史的高度來對待城鎮化的發展,以統籌城鄉發展的思路推進城鎮化發展,以城鎮化繁榮帶動農村發展。
3.1發展城鎮化要積極妥善處理城鄉關系
城鎮化要與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發育程度相適應。城鎮化主要解決的不是城市建設水平和質量提高的問題,而首先是農業就業、環境保護、社會保障、產業發展等一系列問題。建立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機制,減緩片面城鎮化進程、更強調要協調發展。因此發展城鎮化必須處理好城市的發展和農業、農民、農村之間的關系,使農民在小城鎮發展中成為最大的受益者,從而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經濟互動,社會環境和諧發展,使城鄉共享現代化文明這個城鎮化宗旨。
3.2發展城鎮化要加強城鎮發展的產業支撐能力
結合我們本地的實際情況,抓住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這個國家層面發展戰略的難得歷史機遇,大力推進城鎮化,充分利用好國家給予我們的各項優惠政策,加快發展自己。
3.3突出重點,充分發揮小城鎮的帶動作用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重要的戰略性問題,需要整體抓?!叭r”又包含許多小問題,需要具體抓。僅整體抓容易抓空,只具體抓又怕失去方向。如何處理好整體與具體的辯證關系,抓住大的,又能顧及小的,是抓“三農”工作面對的重要問題。
“三農”工作需抓大顧小
方法問題制約“三農”工作
一些地方在抓“三農”工作中,只顧埋頭苦干,不注意方式方法,結果往往是浪費了資源,空耗了精力。有兩種錯誤的方法值得警惕。
其一,抓整體不注重具體,缺乏操作性。這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力求“高”。目標高遠,不顧本地區情況提出不切實際的目標,不顧市情、縣情盲目照搬照套外地經驗;二是力求“大”。習慣于“運動式”地抓“三農”,一項工作全民參與、轟轟烈烈,表面上每個部門都在抓,但實際上職責并不明確,沒有抓總牽頭部門,沒有細化目標和驗收標準,工作往往流于形式;三是力求“全”。工作部署面面俱到,既沒有重點也體現不出亮點。這些都是當前基層“三農”工作方法上存在較為普遍的問題。這使一些地方“三農”工作的舉措僅僅停在口頭上,寫在文件里,無法落實到行動上,不僅浪費了資源,也空耗了精力。
其二,抓一點不計其余,缺乏統籌性。一是部門缺乏協作性。不僅農口的農林水牧漁等部門工作上互動少,而且農口之外的部門在涉農工作上也缺乏與農口部門的互動,以至于“你敲你的鑼”、“我唱我的戲”,造成工作互不協調、各不配合。二是農業、農村和農民三項工作之間缺乏互動。在研究問題、制定政策時,缺少系統的思維和聯系的觀點,結果往往是解決一個老問題,而產生一個或多個新問題。比如各地在成功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問題的同時,又帶來了農村田地無人耕種、土地難以流轉、留守兒童健康和教育問題突出等諸多新難題。三是“三農”與工業化的矛盾問題。許多地方把財力、人力、注意力都放在推動工業化進程上,不僅市縣講工業化,連鄉鎮這樣的農村基層政府也在埋頭搞工業化。四是城鎮化帶來的“留守”問題。農村中的“精英”大量涌向城市、集鎮,留守的都是所謂的“部隊”(婦女、兒童、老人),農業和農村的發展面臨著生存的危機。
抓“三農”工作需要辯證法
克服形而上學的最好辦法,就是辯證系統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因此,必須善于運用辯證的思維、系統的觀點來把握“三農”工作。
“三農”工作的統一性和差異性,決定抓“三農”工作既要堅持整體抓也要堅持分開抓。農業、農村和農民三者是一個互相聯系、互相作用的有機體。將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作為一個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整體,去謀劃、去推動,才能真正抓住“三農”工作的主動權。作為一個整體的“三農”,并不是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簡單疊加,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相互之間各有特性。不僅彼此的工作重點、工作對象不同,而且工作規律也不一樣。抓農業不等于抓了農村,抓農村不等于抓了農民。如果我們在工作中片面地側重某一個方面,就會像盲人摸象一樣,整個工作視野停留在小圈子里,造成局限性、孤立性。
“三農”工作的聯系性和多樣性,決定抓“三農”工作既要注重內涵又要顧及外延。農業是農民從事的主要事業,是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是農民開展農村建設的資金來源;農村是農民工作生活的家園,是農業生產的土壤,它為農民生產生活提供環境和條件;農民是農村、農業的主體,是農村的建設者、農業的生產者。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作為單個個體事物而存在,同時又獨自對外發生復雜多樣的聯系。抓“農民”問題,就不能僅僅局限于農村和農業,而應站在更廣闊的視野中,跳出固有思維,可以把農民轉化為職工、商人、經紀人、市民;抓“農村”問題,決不僅僅是解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問題,還有一系列諸如農村環境整治、村鎮建設、鄉村組織建設等問題。
“三農”工作的系統性和聯動性,決定抓“三農”工作既要相互配合又要各司其職。“三農”工作部門的區別,僅僅在于業務主管部門、工作牽頭部門、相關涉農部門,各部門在“三農”工作中都有各自的職責,缺一不可。例如,組織部門負責組織建設,如何配備好鄉(鎮)和村委領導班子、發揮鄉鎮黨委政府的效能、調動村級組織的積極性等,都是重要課題。農工部作為“三農”工作的主管部門,不僅要制定本區域“三農”工作發展規劃,還要協助黨委、政府做好“三農”政策的制定和落實,尤其是要協調、統籌涉農部門的工作,工作量大,責任重。因此,在“三農”工作中,各部門都要調動起來,形成相互支持、共同參與的工作局面。流通行業要負責帶動農產品銷售,科技部門要負責科技推廣,教育部門要注重提高農民工素質等等。
在實際工作中抓大也要顧小
抓大,主要是抓“三農”路線方針政策和原則的學習、宣傳、貫徹、落實。比如統籌城鄉發展,統籌農村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協調發展政策,比如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農民勞動力轉移等方面的政策,比如“多予、少取、放活”方針,以及“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反哺農業、回報農民”的投入政策。
抓大,重在抓部門、工作和上下的協調。比如農業建設,需要農口的農業、林業、水利、水產、畜牧等部門的協調,需要農口內扶貧、移民、綜合開發、農墾、土地等部門的配合,需要財政、發改委、工商、物價等綜合部門的支持和參與。比如農村建設,需要協調規劃、建設、土管等部門,農村社會事業建設,需要協調文化、教育、衛生等部門??傊ゴ?,就是要抓重點工作,抓關鍵環節,抓各級干部,抓工作典型。
顧小就是要細化和分解各方面的工作,比如農業建設方面的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常規農業與特色農業、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等,還要抓防火防汛防蟲,要抓農業增產增效和農民增收。
顧小就是要抓群眾工作,要宣傳群眾,動員群眾,組織群眾,既要抓在村的人口和勞力,也要抓外出務工的,既要為群眾解決發展經濟方面的難點,也要為群眾生活上的困難分憂,包括子女上學、農民看病、打官司等問題。
關鍵詞農業銀行;三農;金融服務
200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確定了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堅持“面向‘三農’、整體改制、商業運作、擇機上市”的原則。在新的形勢下,積極推進縣域農行改革與發展,更好地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金融服務,真正在農村金融體系中發揮骨干和支柱作用,是目前農業銀行面臨的重要課題。為此,最近我們對農行武寧縣支行服務“三農”和縣域經濟的情況進行了深入調查研究,從中得到許多有益的啟迪,也引發了對縣域農行如何搞好服務“三農”工作的一系列思考。
一、武寧縣“三農”和縣域經濟發展情況
武寧縣位于江西西北部,地處贛鄂湘三省邊陲,全縣總面積3507平方公里,總人口37萬,轄8鎮11鄉、1個開發區和1個街道辦事處。近年來,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財政和農民人均收入同步提高。2007年實現生產總值32億元,比上年增長19.4%,其中:第一產業8.42億元,第二產業16.64億元,第三產業7.12億元。一二三產業比例為26.4:51.4:22.2,結構日趨優化。2007年財政收入2.66億元,占GDP的8.3%,比上年增長20.7%。其中:一般性財政收入1.75億元,增長20.7%;財政總收入中稅收收入占83%,比上年提高6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5億元,占GDP的46.9%,增長47.5%;民營經濟實現稅收1.85億元,占財政總收入的69.5%,增長18.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3億元,增長15.7%;農民人均純收入3980元,增長6.9%。
武寧縣域經濟具有四大特色:①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鎢、銻、大理石、瓷土等,現有法人煤礦12戶,鎢加工企業2戶,銻加工企業2戶,大理石廠34戶。②小水電資源豐沛。至2007年底,全縣共建小型水電站97座,總裝機容量6.5萬千瓦小時,裝機容量在5000千瓦小時的有2座,年發電量達1.3億度。2008年4月份,九江華寧水電開發有限公司又在禮溪鎮下坊村開工興建裝機容量3.6萬千瓦、年發電量1.11億度的下坊電站,總投資3.6億元。③森林豐茂。全縣有林地面積373.5萬畝,森林覆蓋率64.1%,活立木蓄積量達773萬立方米,林權改革后,林農護林造林積極性空前高漲,林業發展大有前途。④工業園區成果豐碩。武寧縣目前建有萬福工業園,屬省級開發區和省級民營科技園,規劃面積2萬畝,現已形成節能電器、醫藥膠囊、礦產化工、玻璃鉆石、汽車配件、紡織服裝為龍頭的六大支柱產業。到2007年底,入園企業達106家,其中投產企業84家;園區工業產值30.5億元,比上年增長107%;完成工業增加值11億元,增長138%;主營業務收入31億元,增長39.6%;上繳稅收4926.6萬元,增長90.7%;企業凈利潤2.35億元;勞動用工達1.2萬人。此外,武寧縣位于廬山西海全國風景名勝區,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現已成為全國文明小城鎮示范縣、全國文化先進縣、國家衛生縣城、全國生態示范縣,其旅游業有著很大的發展潛力。
二、武寧縣農行支持“三農”和縣域經濟發展情況
近年來,農行武寧縣支行在省、市分行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實施股份制改革為動力,緊緊抓住當地縣域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戰略機遇,始終把服務“三農”和縣域經濟作為業務工作的重點,創新思路,創新產品,完善健全政策措施,組織運用資金,大力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支持城鎮一體化建設,強力助推“三農”和縣域經濟發展,為武寧經濟健康持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服務,實現了社會效益和自身效益的雙重提升。到2008年6月末,該行各項存款余額47441萬元,比2005年末凈增17349萬元;各項貸款余額21087萬元,其中2006年至2008年6月新放貸款7037萬元。特別是2008年以來,武寧縣農行加大了有效信貸投放,至6月末已累放新貸款3716萬元,其中:法人貸款1850萬元,個人貸款1866萬元。該行2006年和2007年累計到期貸款4708萬元全部收回,收回率均為100%,沒有出現新的不良貸款。2007年該行實現各項收入1282萬元,其中利息收入541萬元、中間業務收入205萬元,賬面盈余474萬元,該行還制定了3年發展規劃,進一步加大對“三農”和縣域經濟的扶持力度,計劃2008-2010年凈增貸款27400萬元。近期,縣農行支持“三農”的主要舉措是:
一是積極支持優質中小企業。中小企業是武寧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也是各家金融機構競相爭奪的重點市場。武寧縣農行按照縣委、縣政府“全民創業”、“工業強縣”的戰略措施,實行因地制宜,擇優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為優質法人客戶提供信貸、結算、匯兌、銀行卡等多方面的金融服務。重點支持了AAA級民營企業九江市昂泰藥用膠囊公司,使之產、銷、利同步提高,成為江西省優秀民營企業。2008年春,縣供電公司遭受冰雪災害損失嚴重,武寧縣農行及時貸款300萬元,解決救災資金困難,使供電公司能及時恢復供電,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好評。
二是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快農村經濟發展,關鍵在于實現農業產業化。武寧縣農行抓住這個關鍵,著力從結算、現金供應、信貸服務方面,扶持縣政府招商引資的重點農業產業化企業。例如,支持船灘鎮剿絲廠改制為民營的武寧縣凱麗絲業有限公司,年收農民鮮繭25000擔,年產優質白絲140噸,產值3000余萬元,帶動船灘、禮溪、東林、清江四個鄉鎮的農戶種桑養蠶,增加農民年收入達2500萬元。又如支持江西晨陽燈業有限公司生產節能燈,取得良好效益,帶動工業園區引進節能燈企業12家,人園資金23.83億元,吸納農民工1580人,增加農民工年收入2607萬元。
三是大力支持新型城鎮一體化建設。隨著城鄉一體化政策的實施,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離開故土,定居于城鎮,開始了新的創業之路。武寧縣農行抓住這一機遇,大力拓展住房按揭和個人生產經營貸款業務,僅2008年1-6月就發放個人貸款1137萬元,同比增加1026萬元,其中,發放住房按揭貸款526萬元、個人生產經營貸款502萬元、綜合消費貸款109萬元,幫助農民工定居城鎮、建設城鎮,從而有助于加快城鎮一體化進程。
四是著力為各類客戶提供一攬子金融服務。武寧縣農行主動適應和引導縣域金融市場需求,優化資源配置,為各類法人和個人客戶提供業務咨詢、投資理財、電子銀行、代收代付、消費貸款等一攬子金融服務,引領縣域金融服務升級。僅2007年以來至2008年6月,該行發行金穗卡56249張,銷售各類基金、壽險產品2990萬元,代收各類電話費、水電費、學雜費等1721萬元,代付各類資金333萬元,開通電子銀行3537戶。豐富多樣的金融產品,使縣域廣大客戶感受到了現代金融服務的快捷方便,鞏固了農行與客戶的合作關系,也增加了農行業務收入。
三、對農業銀行縣域支行加強金融服務、支持“三農”發展的幾點思考
1、解放思想,觀念上要有新突破。首先,要增強機遇意識,奪取發展先機。中央作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決定,江西省“三農”和縣域經濟發展必將迎來新的發展;同時,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指明了農行改革的方向,全行上下正在推進股份制改革,“三農”金融業務的經營機制必將更加完善,這些都為縣域農行業務發展創造了難得的政策機遇和內外部環境。農行縣域支行必須抓住這些歷史性機遇,解放思想,乘勢而上,把業務做強做大,步入科學發展的快車道。其次,要增強競爭意識,發揮農行自身優勢。隨著WTO后過渡期結束和我國農村金融機構準入政策的調整,國內商業銀行、外資銀行、郵政儲蓄銀行、政策性銀行都將進入農村這個廣闊天地,農村金融領域的競爭勢必更加劇烈。面對這種形勢,農行縣域支行必須調整發展策略,充分發揮自己的網絡、資金、產品、社會資源等優勢,大力拓展業務,占領和農行地位相稱的市場份額,在縣域金融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三是要增強市場意識,提高農行經營效益。必須消除“支農吃虧論”的想法,真正從思想上認識到,隨著建設新農村和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與推進,中部地區縣域擁有越來越豐富的客戶資源和旺盛的金融需求,有著金融業務的巨大空間,蘊藏著巨大盼潛在商業價值。如果不率先發掘這一潛在市場,縣域農行將處于被動地位,難以充分分享縣域經濟發展帶來的無限商機。
2、園地制宜,體制上要有新突破。農行在深化內部機制改革的過程中,要根據我國城鄉經濟二元結構的特點,構建有利于農行縣域支行業務發展的管理機制,走差異化、特色化發展的新路子,做到因行施策,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縣域農行要充分運用好現有縣域服務網絡資源,深入分析縣域機構撤并與續存的成本效益和社會效益,在準確把握自己市場定位與競爭優勢的基礎上,有差別地設置縣域機構網點,對現有農村網點布局不合理的,要予以優化調整。要改變把縣域機構單純當作吸存網點的做法,進一步豐富和增強縣域機構的服務功能,使之成為資產、負債、中間業務等各類產品的綜合性營銷平臺。在信貸管理體制方面,要適應縣域信貸業務特點,推進縣域農行業務流程的再造。對于風險控制水平高、業務市場廣闊、有效信貸項目多的縣支行,應擴大信貸授權,適當放寬基層分支機構的信貸投放自,適當下放優質中小企業短期流動資金貸款審批權,精簡業務流程,加快辦貸速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要建立合理合規的權責機制,在不違背一級法人原則、有利于風險防控的前提下,既要落實信貸風險責任,也要強化正面激勵引導,糾正一些領域權、責、利脫節的現象,充分調動基層員工開展信貸營銷的積極性。
3、不斷創新,產品上要有新突破。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既是農行的職能,也是農行應承擔的社會責任??h域農行要增強核心競爭力、更好地服務“三農”,就必須不斷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手段,滿足社會各界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變化,讓他們享受到優質的、個性化的、高效率的金融服務,這樣業務才會得到發展,才能真正實現農行與客戶“雙贏”。目前,我省縣域金融產品相對短缺,尤其是貸款品種和中間業務品種較為單一,難以完全滿足“三農”經濟發展需要。為此,縣域農行應根據縣域客戶特點和特定市場需求,加快“三農”金融產品研發,或根據我省縣域經濟特點對統一制式產品進行本地化改造,保持在縣域金融產品領域的領先和主導地位。要圍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村城鎮化建設、農村商品流通體系建設、縣域中小企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縣域特色資源開發、農戶生產生活消費信貸、提供公共金融配套服務等八個重點領域,創新研發貸款產品;圍繞銀行卡、網上銀行、手機銀行、電話銀行、保險、基金、同業、個人理財等業務,創新開發中間業務品種。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發展,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發展,更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決定性因素?!叭r”問題,基礎是農業,主要表現為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生產力水平相對低下;關鍵是農村,主要表現為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后,尤其是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事業落后;核心是農民,主要表現為農民收入水平偏低,且增長緩慢。這些問題,從根本上說,是發展不充分造成的,因此必須靠加快發展來解決。
一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發展現代農業是增加農民收入和建設新農村的產業支撐。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的農業發展道路;要拓寬農業產業體系,豐富和優化農業內部產業構成;要改善農業物質裝備條件,提高農業基礎設施水平;要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步伐,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要創新農業生產經營形式,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二要加快發展農村經濟。在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的同時,要積極發展農村第二、第三等非農產業。發展非農產業,應以能夠發揮當地資源優勢、具有廣闊市場需求的勞動密集型行業為重點,比如農副產品加工業、建材工業和建筑業、商業、交通運輸業以及信息業等。三要重點發展農村社會事業。農村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是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因此,要從多方面加強農村公共服務,增加對農村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投入。
提高農民收入,維護農民利益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實現、維護和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農民是我國最廣大的利益群體,目前也是弱勢群體。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是黨代表最廣大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充分反映了億萬農民的強烈愿望,也體現了黨服務人民、造福農民的宗旨。
農民是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體。解決包括農民在內的“三農”問題,要依靠農民,尊重并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農民的知識結構、技術能力、經營管理水平、思想觀念和道德水準,直接決定著其作用的發揮程度。因此,必須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有效開展農民技能培訓,培育新型農民,同時促進農民通過發展專業合作社等形式組織起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富裕農民,使農民充分享受建設和發展的成果。農民是發展現代農業、建設新農村的最直接受益者,富裕農民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首要的是提高農民收入,一是在政策上繼續加大政府財政補貼力度;二是在組織上創新農業生產組織與經營形式,降低交易成本,擴大規模效益;三是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和農業富余勞動力轉移步伐,實現農民充分就業。
優化結構,實現農業與農村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按照這一基本要求解決“三農”問題,可具體分解為三個方面:一是要促進農村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環境的全面發展。農村發展的這些內容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關系,統一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和系統,是多元一體化的綜合建設和全面發展。這體現了農村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共同發展,體現了農村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環境建設和黨的建設協調統一的發展要求。二是協調發展,主要是促進農業與農村內部關系的協調,實現結構優化。農業與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包括結構合理化和結構高級化。三是可持續發展,一方面要用現展理念引領農業,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要實現農村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發展可持續農業,要充分開發、合理利用一切農業資源,合理地協調農業資源承載力和經濟發展的關系,提高資源轉化率,使農業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優化配置,達到農業資源永續利用。四要實現農村社會安定,農民安居樂業。農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核心問題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勞動生產率。:
統籌兼顧,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賴謙進在講話中指出,在當前形勢下,雜志在運作中除了要擔負一定的社會責任外,還要顧及到一定的經濟效益。所以,雜志怎么定位、怎么發展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她說,“三農”雜志(A版)在運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績,辦刊宗旨正確,服務了黨和政府的大局,服務了“三農”,值得發揚和提倡。談到雜志今后的發展,她著重指出,刊物一定要找準自己的定位,要辦得有時代氣息,要與時代同步,要辦出自己的特色,要善于通過一些小事,一些平和的、鮮活的東西自下而上地反映時代的主題,反映地區的發展,反映三農的變化。
座談會上,專家們在對三農雜志(A版)的閱評中,各抒已見,暢所欲言,既充分肯定了雜志的成功經驗,又提出了中肯的意見和建議,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雜志辦刊宗旨明確,始終堅持宣傳、服務于“三農”。省委宣傳部新聞閱評組組長王繼德說,三農雜志(A版)內容豐富、品位較高、導向正確,有一批上乘的好文章,為三農服務的意識很強,內容很實際、實用,比如“實用科技”這個欄目,每期都要拿出一定的版面,精選那些讓農民真正用得上的好信息,真正體現了雜志的服務性;再比如說“新農村建設”欄目,立足于宣傳河南農村、農業、農民,其中有不少好文章,都是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可以說是一份真正為三農服務的優秀期刊。省新聞出版局報刊處處長張新說,“農村、農業、農民”六個字很大,很響亮,但很難把握。三農雜志(A版)能把準自己的定位,圍繞辦刊宗旨,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所做的工作是值得肯定的。
二、雜志定位比較準確。專家們一致認為,三農雜志(A版)始終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在宣傳內容上努力做好涉農服務工作,從雜志的整體宣傳內容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圍繞土地流轉,刊登了大量文章。這些文章從不同側面、不同層次介紹土地流轉的經驗,提出土地流轉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辦法。二是大力宣傳農村改革中涌現出來的新生事物――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鞏固和發展,總結推廣了許多寶貴的做法和經驗。三是大力宣傳農業戰線上涌現出來的一批先進典型。不少先進典型已經在社會上,特別是在農村產生了重要影響。四是圍繞“三農”在改革發展中出現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深度分析,并提出了破解之策。五是圍繞農村發展,設立“三農論壇”專欄,編發了一批有思考、有分析、有措施、有對策的理論文章,觸及到了一些改革發展中的深層次問題??紫榭浦骶幷f,“一吐為快”欄目中的文章,很大一部分涉及到當前農村改革中面臨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很有針對性和指導性。
三、雜志設置上形成了一批特色欄目。閱評員劉富民說,看了近兩年來的三農雜志(A版)之后,很感慨,因為從1985年雜志創刊到現在,經歷24年的風雨磨練,如今已是面目一新,形成了一批亮點閃爍、很有特色的好欄目,尤其是“三農論壇”、“新農村建設”、“行業風范”、“實用科技”等欄目辦得非常好。這些欄目緊貼三農實際,又帶有很強的導向性和可操作性。
四、版面設計和圖片運用有特色。在談到雜志的綜合質量時,閱評員丁長舉說,近兩年三農雜志(A版)在版面設計和圖片的運用上有了很大進步,設計風格越來越活,圖片和文字的搭配也有了很多創新,很有時代氣息,圖文并茂、動靜結合,對于體現雜志的宗旨和主題發揮了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