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7 15:05: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五年計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第二個五年計劃:1958年至1962年;
第三個五年計劃:1966年至1970年;
第四個五年計劃:1971年至1975年;
第五個五年計劃:1976年至1980年;
第六個五年計劃:1981年至1985年;
第七個五年計劃:1986年至1990年;
第八個五年計劃:1991年至1995年;
第九個五年計劃:1996年至2000年;
ABB集團CEO吳坤對未來在中國的愿景很有信心:“盡管從短期看來,中國經濟發展有所減緩,但是從長遠看來,我們一直認為中國市場擁有巨大的潛力。因此,我們將重點關注包括創新、服務和人才培養在內的極大關鍵領域,從而進一步增強競爭力。”
ABB的中國五年計劃
ABB集團2011-2015年的全球計劃是,重點關注其電力與自動化產品組合帶來的競爭優勢、強化在新興經濟體和成熟經濟體的市場滲透、對客戶需求和宏觀經濟趨勢的變化做出更快的反應。
ABB集團首席執行官吳坤說:“盡管經歷了歷史性的經濟衰退,但我們過去5年運營良好,取得了優良業績。公司業績的回彈反映了我們在市場上的優勢地位,這些市場受全球最重要的增長趨勢推動。增長趨勢涵蓋提高能效和資源效率、對電力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以及新興經濟體的高速發展。”
盡管2012年過得不甚平靜,歐美市場呈現很大的不確定性,而中國的經濟也有所放緩,但從整體看,ABB集團仍然對中國未來的市場前景相當篤定。
ABB從1907年向中國提供第一臺蒸汽鍋爐開始,通過香港與中國大陸開展業務;從創建本地企業向中國轉讓技術,到輸出ABB的“中國制造”和“中國設計”;從支持中國經濟實現騰飛到幫助提升能源效率、電網可靠性和工業生產率。ABB與中國已合作了一個多世紀。
1992年ABB集團在華成立的第一家合資廠――廈門ABB開關有限公司。目前,這家公司已逐步具備工程技術、采購、銷售、研發能力。產品廣泛應用于國家游泳館、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等多項設施中。該公司不僅支持ABB中國業務的成長,還大量出口產品,支持ABB集團在全球的業務增長。
如今,中國類如“西電東送”、“南水北調”、“西氣東輸”等重點工程;高速鐵路、軌道交通、港口、機場、智能化樓宇等基礎設施建設;風能、太陽能、核能等低碳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乃至北京奧運、上海世博會基礎設施與場館建設,都有ABB集團的參與。
“我們在中國的投資腳步在這20年內從未放緩過。”ABB北亞區及中國總裁方秦如是說。
ABB是第一批將產業價值鏈完整轉移到中國的電力和自動化公司之一。自1992年在中國設立合資公司以來,ABB集團陸續將制造、工程、研發服務和業務中心逐漸轉移到中國。2005年,ABB在北京成立了集團全球7大研發中心之一的ABB中國研究中心。2006年,集團將機器人全球業務總部遷至上海。截至2011年底,ABB在中國成立了36家本地公司,擁有員工18300人,年銷售額達到51億美元。中國已經成為TABB集團的最大市場之一。
如今,在廈門ABB開關有限公司成立20周年慶典之際,ABB集團CEO昊坤宣布未來在華的新“五年計劃”:“為了在更深更廣的范圍內推動從‘中國制造’到‘中國設計’,我們需要更好地了解市場需求,更快、更靈活地滿足當地客戶。我們將進一步優化研局,在更多城市建立產品研發和工程中心,更加貼近重點人才市場,貼近業務和客戶”。
在人才方面,過去五年,ABB集團員工數量保持著11%的年增長率,新增員工7300名。未來5年,ABB集團將加強與各大院校合作,繼續加大在人才培養、人員交流和培養本地管理者方面的投資。未來3-5年內,ABB新增員工數將達到25%。
在業務方面,未來5年,ABB中國將重點拓展服務業務,計劃在中國的北京、上海、廈門、南京等地建立20個以上的服務中心,覆蓋服務真空區域,以實現其在2015年前全球服務業收入占總銷售額20%-25%的目標。
ABB看好中國市場
在ABB對市場預期的總結中,中國、印度和亞洲其他地區繼續保持快速增長,被視為“積極因素”。同時,ABB正在加緊對美國、巴西、印度等國家的產業布局。在近期ABB完成的通貝公司以及葆德電氣公司的收購之前,中國在過去幾年曾一度是ABB在全球投資的第一大市場,如今ABB中國市場僅次于美國。
“過去20年我們在美國沒有像在中國這樣如此積極的投入發展各種各樣銷售資源、建新廠、搞研發,而近幾年我們正在美國加強這方面的投入。”方秦表示,在未來,ABB中國也許不會像以前一樣以每年10%的增速在增長,但即便如此,無論從絕對值還是增幅,中國市場的發展速度都將遠高于印度和巴西。“中國目前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么大的經濟規模,在我的有生之年,其他國家估計是無法超越的。”方秦說。
在答記者問的環節中,方秦闡述了ABB對未來中國市場前景的看法,他表示,2012年對中國與世界來說都是一個特殊年份,歐美前景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而中國今年用電量的下降也令人擔憂。但方秦指出樂觀的一面是,中國的經濟結構在往更高端的產業鏈上轉移,最終的結果也將表現在用電量的減少上,中國正在朝著“十二五”所規劃的方向前進。
方秦對中國的“十二五”規劃十分看好。他認為,中國“十二五”計劃和全球的大趨勢相一致,并且將進一步為ABB提供商機。
“我們看到中國政府在能源政策方面已經有了非常具體的規劃,未來中國的重點將會集中在提高生產效率、提高能源效率,提供更清潔能源以及電動汽車方面。”方秦說,未來火電的比例會進一步下降,ABB自動化技術就可以幫助現有火電發電企業降低發電過程中的能耗。“十二五”規劃中還提到未來的重點領域之一是節約水源,而ABB也有水循環利用方面全線的電力和自動化產品,以支持中國水行業未來“十二五”規劃的發展,同時,在數據中心業務領域,石油、天然氣、石化業務以及整個化工下游業務在中國未來巨大的投資潛力,也被ABB所看好。“ABB在所有這些未來發展領域都已經充分做好準備,我們會和中國的未來一起成長”,方秦總結道。
計劃經濟的基本特征是: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各個地區以及社會擴大再生產的各個過程——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積累——都是有計劃按比例地進行發展的。
實行計劃經濟,只有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才有可能。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特點。
社會主義的生產資料公有制,把各種的無數的企業聯合成為一個統一的國民經濟整體,它們相互聯系相互依靠著,這一部分發展了,就要求其他部分也相應的發展。例如,我們要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就要發展工業,發展工業需要農業部門提供足夠的原料。隨著工業人口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長,就要求農業部門提供更多的糧食。例如,我們要建立一個十萬錠子和二千五百臺布機的棉紡織廠,以每天三班生產計算,一年就需要四十萬擔棉花。如果農業部門拿不出或不能滿足工業增長所需要的原料,那么很多工業部門就不能夠發展。此外,在目前我國的具體條件下,還要求農業部門提供一定數量的出口物資——土、特產品,以挽回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所必需的機器設備;還要求農業部門通行農業稅的形式提供一定數量的積累,以作為國家工業化的資金。發展工業同樣需要運輸部門的支援。因為要實行工業化,就要進行許多工業基本建設,這就有大量的機器設備、建筑材料和工人的生活資料需要運輸。同時,在工業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原材料和制出的成品,也需要一定的運輸工具來運送。因此,如果在各工業基地之間,沒有相應的交通運輸網,要進行工業建設是完全不可能的。同時社會主義工業化亦需要商業部門的支援。
不僅在國民經濟各大部門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比例關系,而且從工業內部來看,在鋼鐵工業、機器制造業、燃料工業、建筑器材工業、化學工業以及各種輕工業之間,亦存在著一定的比例關系。譬如,制造機器,就需要有一定數量的鋼鐵,而在生產鋼鐵時,又需要有大量的燃料;在機器工業與鋼鐵工業擴大生產時,需要進行基本建設,而進行基本建設又要求具備一定數量的建筑器材,這樣,生產建筑器材的工業部門又必須相應地發展。
其次,無論我們進行生產或基本建設,都需要有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三個因素,亦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它們必須配合地起作用。如果在某一生產企業中,光是職工數量增加了,而機器設備占財務流動資金都沒有增加,那末該企業的生產還是不能擴大。反過來說亦是如此。由此可見,在社會擴大再生產過程中,人力、物力、財力這三個基本因素,亦必須相互適應地按比例地增加。
上面這一切,都說明在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有計劃、按比例發展國民經濟的必要性,說明計劃經濟制度是在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下產生的。
有些同志認為我國以前沒有五年計劃,建設進行得也很好,為什么還要制定五年計劃呢?有了年度計劃不就可以了嗎?何必非有五年計劃不可呢?這種看法是不對的。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各方面的規劃比較簡單,故有年度計劃即可;現在是大規模建設時期,國民經濟的內部聯系較前復雜得多,一個部門的變動會引起其他部門相應的變動,一個事業的發展要求其他事業相應的發展,它們之間具有一定的比例關系,因此,必須有一個較為長期的計劃來指導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與改造,否則其中某些部分就會發生不平衡的現象,就會破壞了整個國民經濟的有步驟的發展。
計劃經濟的優越性
計劃經濟的優越性很多,歸納起來有以下三個主要方面:
第一、計劃經濟制度意味著最大的節約。在計劃經濟制度下,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生產,是按照國家規定的統一的國民經濟計劃來進行的;而國家在編制國民經濟計劃時,又是根據社會經濟實際需要和可能條件出發的,需要什么,就生產什么,需要多少,就生產多少,各個企業機器設備的添置與勞動力的增加,都是按照一定比例進行的,因而在正常的管理情況下,可以避免發生浪費現象。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則相反。寄生階級的消費,經濟危機、失業現象,生產能力利用率的長期低下,技術進步的人為障礙,驚人的非生產性消耗,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特征。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為了追求最大的利潤,互相競爭,根本不考慮市場的需要,這樣盲目地進行生產,不可避免地形成某種產品的積壓與某種產品的脫銷。大批產品被資本家銷毀,資本家任意解雇工人、關閉工廠,造成社會物質財富和勞動力驚人的浪費,把勞動人民拋入貧困的境地。
第二、在計劃經濟制度下,國家可以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到與國計民生有重大意義的生產部門中去;能夠在同等數量的機器設備和原材料下,比資本主義國家生產更多的產品。因此,國民經濟能夠得到高速度的發展。
如十月革命前的俄國,是一個工業十分落后的國家,十月革命后,把過去屬於地主、資本家的生產資料沒收,近來,變成勞動人民所有,經過了幾個五年計劃,現在已成為世界上頭等的先進工業國。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規定五年內工業總產值要增加百分之九十八點三。而從一九二九年到一九五一年,這二十多年間,美國工業生產總值僅增加一倍,英國增加百分之六十,意大利增加百分之三十四,法國增加百分之四。這就充分說明了在生產資料公有的社會主義制度下,實行計劃經濟的優越性。
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所規定的五年內糧食增產量,要相當於過去幾十年來糧食的增產量。
五年計劃規定。五年內要新建鐵路干線、支線、復線、專用線共一萬余公里,而在過去六、七十年內,總共才建了二萬多公里。
這些情況都說明:在計劃經濟制度下,五年內的建設工作量,要相當於甚至超過近去幾十年所做的工作量。
第三、既然在計劃經濟制度下能夠高速度地發展生產,因而也就能適當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規定,五年內,工人職員的平均工資要增加百分之三十三,農村人民的購買力將增長一倍左右。農村購買力增長的這種高速度,在過去是不能想像的。
“六五”計劃規定的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基本建設、技術改造、國內外貿易、教育科學文化、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的任務和指標,絕大部分都已提前完成或超額完成。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全國經濟和社會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然而“六五”后期,從1984年第四季度開始,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過大,消費基金增長過猛,貨幣發行過多,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經濟過熱。這些也成為“七五”開局的基礎條件。
“七五”期間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從1986年到1988年9月,特點是經濟發展持續過熱,不穩定因素增加。前兩年,經濟建設方面,要著重解決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過大、消費基金增長過猛的問題,使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實現基本平衡;體制改革方面,要圍繞穩定經濟的要求,在進一步增強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業活力、大力發展橫向經濟聯系的同時,從宏觀上加強和改善對經濟活動的管理和控制。
后一階段從1988年9月到1990年,為經濟的治理整頓時期,在做好前一階段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體制改革和生產建設,全面完成第七個五年計劃的各項任務。
“七五”計劃實施期間正逢國際國內形勢風云激蕩之際。國際上,和平與發展作為世界的主題繼續主導著世界格局的發展,世界多極化趨勢明顯加強。資本主義陣營中美國喪失霸權地位,社會主義陣營中,東歐與蘇聯進入改革關鍵期。第三世界國家的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在亞洲,以韓國、新加坡、臺灣、香港為代表的亞洲新興經濟體經濟迅速發展。改革與自由化成為整個世界在這一時期的主要發展方向,這也影響到了中國的改革。
祖國母親,您經歷了多少挫折,多少磨難。才換來今天的繁榮,今天的昌盛。終于2009年,我們偉大的祖國迎來了她的60歲生日。
1949年,了!飽經戰爭滄桑與落后苦難的中國人民終于重新站起來了!中國像一只巨龍一樣,以一個大國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東方!
那時的中國,民不聊生,經濟嚴重落后,國家事業百廢待興,政府和人民面對一個滿目瘡痍的中國面孔,并沒有畏縮,勇往直前,僅僅用了三年的時間就恢復了國民經濟,涌現出一批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已經超過歷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國那時還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許多工業產品的人均擁有量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開始編制發展國民經濟的五年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53年開始執行,它成為我國工業化的起點。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時,我國的工業化水平是極低的。出行用的自行車,人們叫它“洋馬”,點火用的火柴,人們叫它“洋火”,釘東西用的釘子,人們叫它“洋釘”。因為那時的中國人沒有見過這些新奇的東西,也不會造,都是從西洋傳過來的。那個艱苦的年代,我沒有經歷過,但從我看過的資料片中完全能夠體會,體會到當時的中國人民依舊生活在極端貧窮之中。
聽媽媽說,計劃經濟時期憑證供應的年代,一年最多能添置上兩件新衣服,還是一般的平布。“過年穿新衣”的期盼,是她們那個時期的同齡人都有過的愿望。如果能在沒有過年就穿上新衣裳,讓鄰居羨慕時的那種滿足和得意,讓現在的年輕人不能理解。更不要說現在的小孩子們,每個最少都有多套樣式和質地都很好而且四季分明的衣物了。媽媽說的這話說明了祖國60年代時的經濟水平,這話真讓我感觸尤深。但改革開放后,那可不一樣了。
1978年12月,黨的勝利召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這是建國以來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幾經坎坷后終于成立了!飽經戰爭滄桑與落后苦難的中國人民終于重新站起來了!中國像一只雄雞,以一個大國的身份重新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但幸福的今天也難以讓我們忘記那一段遙遠卻又依稀在昨日的往事………
以前的中國民生凋敝,緊急嚴重落后,國家事業百廢待興,但是政府和人民并沒有退縮,并沒有放棄,僅僅用了三年時間就調整了經濟水平,工業生產已經超出了歷史最高紀錄,但那是我國還是一個非常落后的農業國,許多工業產品人均擁有量遠遠低于其他的國家。因此政府便制作了一個提高工業產品人均擁有量的五年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是從1953年開始執行,它成為了我國工業化的起點。
那是我們的工業水平極低。出行時用的車,人們管它叫“洋馬”用的火柴,大家管它叫“洋火”,就連定東西用的釘子,大家也管它叫洋釘。因為中國人根本不會造這些稀奇古怪的東西,這些都是從西洋進口過來的。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中國——東方這條巨龍以更加強壯。我不禁想起了一次次的光輝歷史:2008年在北京舉行的奧運會和殘奧會,神七 神六 載人航天飛船成功送入太空,“嫦娥一號”衛星登向月球,鳥巢,水立方等宏偉建筑在中國拔地而起。中國的國際地位迅速地提高,使古老的祖國以嶄新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關鍵詞】 新時期 中國企業 伊朗 投資 重點領域
投資這個概念由來已久,它隨著資本向外輸出而出現。20世紀90年代以后,經濟全球化浪潮一浪高過一浪,在這種背景下,更多生產和投資越出國界或區界,新時期伊朗投資環境與中國對伊投資重點領域分析,可以為中國企業在向伊朗的投資區位、投資領域、投資渠道、投資方式和投資戰略的選擇等方面提供理論參考和建議,也可以為當前中伊雙方的經貿合作提供基礎研究,為當前我國政府提倡的企業“走出去”戰略及伊朗政府提出的“東方政策”及其經濟改革計劃的落實提供參考;還可以為發展中國的伊朗學研究夯實研究基礎。
一、中國企業選擇對伊朗投資的重點領域的依據
(一)投資重點領域選擇的理論支持
折衷理論由英國著名跨國公司專家鄧寧(John.H.Dunning)提出的國際投資理論。其核心思想是:進行國際投資的企業必須同時具備三個優勢:
(1)企業的所有權優勢。即技術、企業規模、組織管理、金融和貨幣、市場銷售等優勢
(2)內部化優勢。假若已經滿足條件(1),那么擁有以上優勢的企業還必須滿足以下條件:即跨國公司的國際競爭力來自于技術管理等所有權優勢的內部化,即通過企業內部將資源配置給國外子公司比通過市場交易轉移獲得更多的利益。
(3)區位優勢。假若已經滿足以上兩個條件,那么擁有這兩項優勢的企業必須從全球利益考慮,將這些優勢的利用與國外生產要素投入(包括自然資源)相結合,即充分利用世界其他國家的要素優勢。實際上,世界各國生產要素(勞動力、自然資源、土地等)差別顯著。并且各國的政治環境、政策、社會因素、市場等與公司經營有關的條件也有很大的不同。
綜上所述,只有上述三個條件同時具備時,對外直接投資才會發生。中國企業向伊朗投資可以利用伊朗豐富的能源、市場需求、廉價勞動力及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等區位優勢,通過轉移本國閑置的技術設備來更新產品生命周期,實現利潤最大化。
(二)兩國的經濟狀況是選擇重點投資領域的決定因素
伊朗的經濟在長達八年的兩伊戰爭期間受到嚴重破壞,戰爭結束后,面臨著百業待興的困難局面,為此政府開展了戰后重建計劃。1988年制定了第一個社會經濟發展五年計劃,從1989年3月21日開始實施。在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執行期間,政府將建設重點放在石油、采礦、交通、能源等基礎工業方面,但由于缺乏計劃性,建設攤子鋪得過大,進口過度膨脹,資金發生短缺。在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執行期間,政府在經濟政策上做了大量的調整,縮小建設戰線,關停了許多不急于上馬的項目,同時縮小進口規模,擴大非石油產品出口,節約外匯,償還在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期間借下的中短期外債,此期間經濟增長率維持在3.5%左右。第三個五年計劃總結了上兩個五年計劃的經驗教訓和伊朗經濟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具體發展目標,體現了政府對經濟政策重大調整。
與伊朗相比,不論是在經濟實力還是在科技水平上,中國都有較強的實力,將來極有可能成為世界經濟領域的領頭羊。從2006年起,中國外匯就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上第一外匯大國。而且我國的外匯儲備還在繼續保持著高增長率。這些都是我國成為對外投資的巨大資本。目前,我國對伊朗投資的領域在農業、工業、服務業都有涉及。其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氣、水利、石油化工、道路基礎設施、機械、輕工、農業、旅游和交通運輸工具制造。
二、中國企業對伊朗投資的重點領域分析
(一)石油天然氣工業
石油業是伊朗的經濟命脈,石油的出口收入一直是伊朗經濟發展的支柱。我國是一個能源消耗大國,因此中伊兩國開展石油天然氣的合作意義非常重大。首先,對中國而言,在當今國際能源格局日益緊張的局勢下,伊朗的油氣資源對中國的能源安全、對于緩解中國油氣資源短缺的現實有重要意義。中國自1997年起開始大規模地從伊朗進口原油,到2004年已經達到1323.7萬噸。
(二)輕工業
在小型家電以及日用消費品方面,我國市場已經飽和,所以我國在向伊朗出口生活日用消費品及家電產品時,同時也應該考慮向伊朗投資建廠。目前,伊朗生產的小家電無論在質量上還是數量上均不能夠滿足市場需求。因此我國可選擇有關企業利用我國國內過剩的生產設備,與伊朗方面合資在自由區建立相關產品的生產和組裝企業。
由于伊朗大部分紡織企業對我國的紡織工業發展狀況不是很了解,加上伊朗歷史上長期受西方的影響,崇尚西方的技術和產品,因此,中國目前向伊朗出口的紡織機械在伊朗紡織機械進口中所占的份額還很小。這些年來我國通過在紡織工業方面對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改造,生產設備和加工工藝得到很大的提高。已經接近西方技術水平。我國紡織產品質量和價格都具有相當的競爭優勢,符合伊朗市場消費水平的需求。
(三)道路基礎設施建設
伊朗工業基礎設施老化陳舊,急需更新改造,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設備,實際進口需求遠遠大于目前的規模。我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在包括鐵路、公路、管道建設、城市地鐵鋪設及輕軌安裝方面已經積累了先進的技術和成熟的經驗,完全適合伊朗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國企業在未來十年要抓住伊朗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積極參與國際競爭,以此促進我對伊朗的機電產品和大型設備的出口。在這方面比較突出的就是中國為伊朗建造的合同金額2.93億美元的德黑蘭地鐵項目得到了伊朗對中國大型成套機電設備質量和運作性能的認可,為我國企業在伊朗更為廣泛的開展城市建設從而帶動我國大型成套設備在伊朗的出口,奠定了基礎。
(四)機械制造業
1979年霍梅尼革命及持續了8年的兩伊戰爭使伊朗的工業發展受到嚴重的損害。1990年起,加強工業化再度成為促進伊朗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同時也為機械制造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1985年到1995年伊朗政府陸續頒發了5萬份各種機械制造許可證,其中40%已獲得了約1億美元的進口外匯額度。1995年伊朗已能制造約34種機械,與此同時,伊朗已逐步禁止進口與之類似的機械,唯有比其先進的機械方可進口。伊朗工業及商業部等部門對進口機械通常都給予優惠外匯匯率和優先進口的待遇。1992年到1995年,伊朗曾大幅度放寬機械進口,但從1996年起因外匯短缺而逐年減少進口,轉而積極擴大非石油產品的出口。但對工業發展所需的進口并沒有限制,仍給予一定的支持。為幫助紡織業擴充更新設備,1999年成立了特別委員會,投資1億美元,供進口紡織機械設備。伊朗國內積極營造為發展工業而進口相關機械的良好環境,這為我國很多機械生產企業在伊朗投資建廠創造了條件,我國企業應與伊朗能源開采業、農業發展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應,建立礦山機械、農用機械和城市工程建設所需的動力設備等機械生產企業 ,從而推動我國中檔機械技術在伊朗的推廣和應用。
(五)旅游業
伊朗擁有數千年文明史,自然地理和古代文明遺產豐富。伊斯蘭革命前,國外每年到伊朗旅游都有數百萬人次。兩伊戰爭后,伊朗旅游業遭到極大破壞。1979~1994年,國外到伊朗旅游人數年均不足10萬人次。從1991年起,政府開始致力發展旅游業,旅游業逐漸復蘇,2000年外國游客達到170萬,旅游收入10億美元。“9·11”事件對旅游業造成較大沖擊,游客銳減。隨著地區安全形勢轉好,赴伊游客人數穩步回升。2004年共接待入境游客5萬余人,主要來自日本、獨聯體和海灣各國,實現旅游收入5億美元。伊朗全國有各類旅游組織、旅行社約3000個。德黑蘭、伊斯法罕、設拉子、亞茲德、克爾曼、馬什哈德是伊主要旅游地區。伊朗政府現在很重視旅游業的發展,伊朗文化遺產和旅游組織主席伊斯法迪爾·拉希姆·瑪沙伊說,目前伊朗的旅游收入和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未來20年這一數字將以2%的速度增加。伊朗政府也表示要加大旅游業的投入,大力發展旅游業。伊朗駐華大使韋爾迪內賈德表示:“伊朗政府已把發展旅游業定為新的5年計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伊朗政府計劃在2025年之前,向國內的旅游業投資300億美元。
(六) 農業
到目前為止,中伊在農業領域開展了如下合作項目:①液體農藥殺蟲劑項目;②果品包裝項目;③水果改良和干果生產項目;④中草藥生產和包裝項目;⑤蘑菇生產和包裝項目;⑥水產品工業改造項目;⑦農產品、副產品深加工項目;⑧蔗渣、稻桿造紙項目⑨土豆改良項目;⑩農業機械化項目。我國應充分發揮在農產品選種、育種及農副產品深加工方面的比較優勢,幫助伊朗改良和培育優良農畜漁產品。同時,應鼓勵我國相關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到伊朗投資建廠,實行農業經營一體化,即在社會分工和專業化生產的基礎上,農業經營企業通過合同或協議的形式,按照生產資料供應、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加工及銷售的順序緊密地連接在一起,實行農業產前、中、后的一體化經營模式,力求利用伊朗豐富的農產品資源拓展我國農產品加工企業新的成長空間,滿足當地對精加工及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要求。
三、結論
投資行業的選擇以比較優勢理論為指導,對能源的投資仍然是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在伊朗投資的重點。對伊朗的制造業直接投資進行重點扶持和政策引導,尤其是投資加工裝配型的制造業部門,如機械加工、輕工紡織、化學工業、家用電器等制造業領域,我國應該充分發揮技術優勢,擴大對外投資規模,并逐步由勞動密集型產業投資為主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投資為主過渡。
參考文獻:
1王學軍,王沛英.跨國投資理論與我國企業跨國投資[J].《山東經濟》,2001(2);6—9
2 李小建. 《公司地理論》[M].科學出版社,1999年
3 安維華.伊朗伊斯蘭革命后的經濟政策[J].世界經濟,1995(12):55
4安維華.伊朗伊斯蘭革命后的經濟政策[J].世界經濟,1995(12):55
5 張剛,劉克雨.伊朗局勢變化及石油工業發展動向分析[J ].國際石油經濟.2003(9):37
6伊朗的石油天然氣工業. http ://
7楊雪蕾.美報報道伊朗經濟迫切需要改革。《參考資料》,2002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