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49:2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流浪者英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格里格《孤獨的流浪者》是一首帶再現的單二部曲式,該首小品雖不大,但運用諸多作曲技術手法,如古代弗里吉亞調式的四音列、調性和材料的錯位再現、曲式中分裂重復的規律化寫法、k46屬功能化等等,因此,該首小品卻集中了多種核心音樂技法,既有曲式手法亦有和聲技法,堪稱小品中的精華。
弗里吉亞四音列
自然小調由于沒有升高VII級,并按從上而下:大二度、大二度、小二度結構使用,進而得出自然小調音列上方四音的下行旋律進行,這就是弗里吉亞結構;關于從上而下一般指:從主和弦的根音級進下行到V級(I-VII-VI-V)。格里格《孤獨的流浪者》開始處就使用弗里吉亞進行,主調b小調,從主功能開始到k46,其中k46屬于意外進行,具有屬功能性,也恰好符合弗里吉亞結構特征。其中可細分為四個聲部,現一一呈現:
第1小節高音聲部與低音聲部呈八度疊加旋律,內聲部為b小調I級、III級持續,也可廣義泛指主持續;和聲特征為:t-t2-tsvi-k46;其中k46屬于意外進行,具有獨立屬功能作用。第2小節是開頭小節的重復,前2小節由1+1樂匯組成,后樂節分裂了弗里吉亞四音列,呈倒影形式衍展,經D7-t終止于b小調。
一、帶重復樂段的單二部曲式
格里格《孤獨的流浪者》為帶再現單二部曲式,其中后樂段為原樣重復樂段,調式調性也與重復樂段一致;這種重復樂段手法在西洋曲式中較為常見,并且非常規范、嚴謹,這也符合西洋曲式的規則。為了清晰的呈現各結構部分,現把各部分的曲式結構圖一一列出:
二、曲式中模進、分裂、重復、壓縮、變奏手法的技術運用
音樂材料的發展手法在曲式中是極為重要的,既提供了曲式分析的依據,也是曲式分析的語言來源。格里格《孤獨的流浪者》中模進、分裂、重復、壓縮、變奏的材料手法運用的極為典型。為了論證這一問題,現提供譜例如下:
以上譜例是格里格《孤獨的流浪者》中的第12-15小節,第12小節是從6/8拍后半拍弱起開始,第11小節最后一拍的材料與第12小節相近,因而第12小節材料發展手法為分裂、變奏,短短的4小節是格里格《孤獨的流浪者》全曲中最富有魅力處,堪稱瑰寶。第13小節后半拍到第14小節為壓縮、平行發展的新四音列動機,然后重復二次,一直到第15小節的第三拍與第四拍,該兩拍音樂材料手法為分裂、重復,第15小節的第五拍為第三、四拍的分裂、重復;該譜例格里格把音樂材料手法發揮到極致,最后只分裂、重復一個音,格里格在作品中發展一個新的四音動機,借助音樂材料手法而形成新的音樂內涵。關于模進是全曲中運用較為多的音樂材料手法,有嚴格模進、自由模進、轉調模進,但格里格《孤獨的流浪者》中嚴格模進幾乎不常見,自由模進、轉調模進常見,現各舉一例呈現如下:
以上譜例為自由模進,為第16小節到17小節,第17小節是16小節的下行三度模進、變奏,調式調性為e小調轉為b小調(主調)。第17小節引入了一個新的三連音節奏,故而有所區別,非嚴格意義上的模進,也非轉調模進,第16小節調式調性為e小調,如果下行三度模進即為c小調或C大調,譜例中顯然不是,為b小調(主調)。
以上譜例是格里格《孤獨的流浪者》中第一樂句第1小節和第二樂句第5小節,第一樂句第1小節調式調性為主調b小調,第二樂句第5小節調式調性為主調的三度關系調(平行大調:D大調),從音樂材料上看,第1小節為弗里吉亞進行,為四音動機,第5小節為第一樂句第1小節的上行三度模進,材料重復,因此,后面音樂片段為前面音樂片段在另一調上的重復,即為轉調模進。
仔細聆聽,你會發現F.I.R的作品似乎總是暗藏著一條異域路線,第一輯《F.I.R》滲透的吉普賽情調,第二輯《無限》展露的中東風情,第三輯《飛行部落》注入的南美印加文化,再加上第四輯融合了古典與現代的魔幻中國風,第一唱作天團總能讓人體會到前所未有的神秘驚喜。
火?火花四射
日前F.I.R終于在臺北小巨蛋舉行了出道來的首場售票演唱會,這一刻三人盼了四年、等了四年也準備了四年,所迸發出的激情火花當然是眼花繚亂不足以形容的。因為演唱會名為“第十行星”,所以開場便是模擬宇宙中行星誕生的過程,三人從一個銀色星球中出場,飛身著布滿閃閃發亮的LED燈的別致服裝更是震撼無極限。在毫無冷場的兩個半小時內,F.I.R一口氣呈現了20多首歌曲;嘉賓信和孫燕姿也輪番助陣飆歌;1015位偏遠的貧困小朋友當特別來賓、阿沁當眾跪地求愛獻巨型鉆戒……所有這一切,無不令現場歌迷大贊“值回票價”。
電?來電驚魂
阿沁和飛的戀情一來電,著實讓建寧老師吃了一驚。想當年他逼二人演唱《天天夜夜》時必須手牽手,兩人還老大不愿意,現在小兩口卻撇下他自顧自甜蜜起來,建寧老師沒好氣地抱怨:“我只叫你們牽手,沒叫你們在一起。”
其實早在八年前,阿沁和飛就在大學里的一次歌唱比賽中相識了,當時阿沁只覺得這個女孩唱英文歌挺厲害,而飛對他的第一印象根本就談不上好,“他在學校總是背著一把吉他,一副很囂張的樣子。”對于戀情,阿沁表示兩人都過了沖動的年齡,能找到一個互相理解的伴侶才是最重要的。而飛也回應,她和阿沁一直是很理智地相處,即使未來感情破裂組合也絕對不會解散。有了戀情的加持,似乎這段“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革命情感”令F.I.R的戰斗力更加如虎添翼。
HOG到今天為止,依然被定義為一個“sponsored community marketing club”,也就是受到品牌商贊助的社團營銷性質的俱樂部組織。只不過,從一開始,哈雷公司在理念上就設定:HOG不僅是促銷產品,更是“推銷”一種生命存在的方式。
HOG的死忠粉絲絕大多數是消費力極高的中青年男性,他們感覺自己的聚集秘訣就是哈雷摩托本身。
但實際上,HOG絕不僅僅只是一個自然形成的品牌消費者聚集體。沒錯,品牌商在組織之初,就分析、調用了商品本身的所有人文內涵,所有HOG成員都認為:哈雷不僅僅是一部摩托車;它和它背后的故事幾乎容納了一切讓男人腎上腺素狂飆的元素——自由、流浪、包容、狂野、財富虛榮、民族主義……但同時你要明白,HOG也發揚了自己巨大的組織力和影響力。
忠粉特質的最初養成
1903年,第一輛哈雷·戴維森摩托車誕生。根據官司言記載,它產自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市的一個工棚,由威廉 哈雷和亞瑟·戴維森用雜七雜八的零件拼湊而成。
當這兩個毛頭小伙在工棚里揮汗如雨的時候,也許偶爾會做過百萬富翁的白日夢,但肯定還沒有瘋狂到把哈雷和所謂的美國精神綁在一起。
直至二戰,情況發生了變化。美國人的二戰英雄除了麥克阿瑟、艾森豪威爾和巴頓,還有一群定格在電影里的飛行員,他們也是一幫開著摩托車四處轟鳴的亡命徒,路的一端是空中決斗、死亡和勛章。
美國飛行員奠定了摩托車文化的全部基礎。除了震耳欲聾的馬達,哈雷騎士最重要的行頭是黑色皮夾克,那是飛行員的專利。影響之深,還可以從戰后蓬勃興起的摩托車俱樂部中看出。其中的典型,就是“地獄天使”。
奧爾森后來回憶,“地獄天使”這個詞,給他的MC(英文“摩托車俱樂部”的縮寫)極大的啟示,最后不僅繼承了名字,還把白底紅字的飛虎隊“地獄天使”的標志也抄襲為自己的會標,且一定要縫在黑色皮夾克背后。
隨著MC的興起,一出極具美國特色的場景長盛不衰:夕陽下,引擎嘶吼聲中,濃煙滾滾,夾雜著一股燒輪胎的焦味,一群精壯漢子身著一水兒的黑皮夾克,從地平線上飛速駛來,表情木然又透著幾絲得意,胯下是清一色的哈雷摩托車。領頭那個,名叫馬龍·白蘭度。這是20世紀50年代電影《飛車黨》的經典鏡頭。
《飛車黨》取材于1947年的事實事件,史稱“霍列斯特騷亂”。在加州一處小鎮的國慶活動中,美國摩托車協會贊助舉行年度的“吉卜賽巡游節”,結果從全國擁來4000名摩托車手,場面失控成了,最后演變為騷亂。
事后,主辦方摩托車協會聲稱“99%的車手都是守法的好公民,只有剩下那1%的是暴徒。”此語一出,直接后果是在英文中增添了一個詞知——“百分之一的人”,專指的摩托車手和摩托車俱樂部。
說來也奇怪,“飛車黨”的模仿對象是飛行員,其群體中也有大量復員軍人。戰斗英雄們剛剛以生命捍衛的這個國家,怎么突然就成他們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對象了呢?
只能說,戰爭越殘酷越刺激,和平就越無聊越沒勁。心態上的落差讓英雄們無法融入正常生活,于是滑入底層。正如某一位“飛車黨徒”說的:“我們就是喜歡炫耀,所以弄出一大堆噪音,然后每個人都會看我們。”
“自由”的灌入與強化
復員軍人造反,只是戰后美國大變革的胎動。等十幾年后嬰兒潮一代登上歷史舞臺,那對現在秩序的挑戰才叫兇狠。所有的美國價值觀,都在20世紀60年代經歷了嚴懲的動遙,或者干脆重塑,而哈雷摩托,真正地成了“在路上”的流浪者們的圣騎。
這一代哈雷騎士的偶像,顯然出自1969年的影片《逍遙騎士》。長發、長須、長鬢角,身著花襯衫和黑皮夾克的男主角彼得,與朋友開著威風凜凜的哈雷摩托車穿越美國。
哈雷出場時,比彼得本人更隆重——通體鍍鉻的車身銀光閃閃,極具視覺沖擊力。再仔細看,那車已經被改裝得像彼得本人一樣瘦長。整部影片里,彼得都拉著一張冷酷麻木的長臉,開上哈雷的第一個動作,就是把手表扔了——標志著和一切社會習俗決裂。
直到這個鏡頭,“自由”這塊閃閃發光的招牌終于釘上了哈雷文化,此前只有青春期的不負責任和放浪形骸。
騎上哈雷,彼得們飛馳在沉睡的美國南方,尋找自由。他們看到了神秘宗教公社里一群絕望的精神病人,他們看到了釀酒成性卻又有特權的律師(象征主流人群)。整個美國已經墮落得不可救藥,于是彼得們帶著去嗑藥、。
電影里有一句著名的臺詞,彼得冷漠地說:“我從來沒想變成別人。”
這句話在社會層面上的效果極其荒謬——“逍遙騎士”不想做別人,可別想要變成他。一時間,按電影里的樣式改裝哈雷摩托竟蔚然成風。
可怕之處就在于此——“追尋自由”,但這一行為不再是自由的,而是模仿。嬉皮士的叛逆,在外觀上驚人相似:長須長發不剪,墨鏡不摘,黑皮夾克不脫;在精神上,嬉皮士們紛紛求助于東方宗教和;在目的上,追尋到的所謂“自由”,不過是一種復制的心理感受。集大成之體現,是20世紀70年代名作《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中的一段話:
“它(哈雷摩托)沒有什么車窗玻璃在面前阻擋你的視野,腳下飛馳而過的是實實在在的水泥公路,和你走過的土地沒有兩樣。它結結實實地躺在那兒,雖然因為速快而顯得模糊,但是你可以隨時停車,讓那份踏實深深印在你的腦海里。”
一位尋覓“靈魂伴侶”的女孩的情感秘事
我知道我對我男友是有感情的,他一直對我很好。但是,經過了一年多時間的相處,我發現我們對待人生的觀念,對待生活的態度,為人處世的方式,喜好截然相反。兩個人在一起總是各自抱怨,弄得十分不快。我想我們不是真正的soul mate吧?!
然而,因為年齡大了,繼續相處下去,就將面臨結婚的問題,這讓我很恐懼!
想分手,舍不得。不分,我對我們的未來又沒有信心。 好像自己被推到了感情的十字路口,知道是該做出決定了,不然對誰都不好,可是該何去何從呢?要堅持尋找自己的soul mate嗎?
顯然,這位女孩是相信soul mate的存在的,而且她把和男友之間相處得不愉快歸結為,男友并非自己的靈魂伴侶。靈魂伴侶到底存不存在?靈魂伴侶所衍生的是一種怎樣的情感……成了許多人爭論的話題。
微討論:你相信“靈魂伴侶”的存在嗎?
堅信不疑派:存在,而且就在身邊
@麥成輝:靈魂伴侶,是我聽過以來,形容知交最美麗的名詞。兩個追求心靈成長的人,可以找到相伴相依一起進步的同行者。這個物質至上的世代里,很多人連自己都照顧不了,蝸居的問題也解決不了,心靈的空間十分狹窄。要充實已經不容易,找著覺性相等兼容的人,是極大的福氣。
@夜如水:伴侶的確是分層次的,我想由低到高該是生理伴侶,生活伴侶,精神伴侶,靈魂伴侶。如果一個人在選擇婚姻時。找到的伴侶不僅是生理和生活,更是精神和靈魂的,我想那該是完美的婚姻了。
@Heartbears:你不懂你的愛情生活為何一路走來跌跌撞撞傷痕累累?為何尋尋覓覓到現在仍然形影孤單?你常對著老天問“你在哪里?”“你何時出現?”無論你是否相信人本來是陰陽合一的個體,終其一生都在追尋失落的另一半,你仍然在內心深處深信終有一天會遇見你注定的那一半、終生伴侶、靈魂伴侶。
@Aileen-晶:最后的最后,我們會發現,那些真正能長久的留在身邊的,不是表面或物質的匹配,而是來自內在,一種靈魂的相契程度,共同的理想,愛好乃至對生活的態度,追求,能夠一起奮斗,扶持,從而不離不棄―a soulmate 一個靈魂伴侶,這才是幸福。
呲之以鼻派:不存在,只是一種美好愿景
@請喊我_Alan:我認為soul mate 靈魂伴侶根本不存在,熱烈的愛情會逐漸被現實的生活和責任所取代,關鍵是能夠互相關心、共同創造穩定的家庭。
@小熊心理咨詢:Soul mate(靈魂伴侶)這個英文詞似乎更像心理學說的“另一個自我”。“每個人都有一個真正屬于她的靈魂伴侶”,這不過是人類對抗孤獨的一種美好愿望。生活中我們沒有找到真正的生死相與、榮辱共享的朋友或愛人,于是在靈魂的世界中去求索……
@sharon107:其實,跟不同的人生活在一起會出現不同的問題,這和那個人沒有關系,而是生活本質,就算換一個人,也會出現新問題。現實生活中沒有現成的靈魂伴侶,你要為對方妥協、成長并完善自己,學會把精力投入到現在的生活中,才會越來越有感知幸福的能力。
@AZ小姐:從來愛只是種感受,在博愛的年代,許多人都學著不斷地嘗試與分辨所謂的愛,并有意識地要找一個MR.Right,但在溝通層面上卻又在無數的爭吵與誤會里感覺虛無,所以從生活本質來說,“靈魂伴侶”簡直就是至高需求。
弄懂自己的心意共同修行
@njsophie:愛情是發自內心相互吸引、傾心、追崇。如果你追求理想,就找志同道合靈魂伴侶;如果追求生活精彩,你是內向型就找個黃蓉,你陽光就找個包容型的;如果希望平淡,就找一踏實可靠的;如果缺乏安全感,就找憨厚、真心愛你的。先問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聽禪的木魚:人活著,都要學習一門叫“愛”的功課。只有真正懂得愛時,我們才能找到靈魂深處的“回家的路”。所謂靈魂伴侶,正是那個在這條路上可以和我們向著同一個方向攜手前進的人。在這個人身上我們可以找到很多的關于自己內心的恐懼和痛。也只有靈魂伴侶才能夠和我們一起體驗生命的那份精彩、完整以及豐盛。
@胡困困:柏拉圖說“我們每個人都只是半個人”,生命的目標就是要去尋找失散的“另一半”,只要“恢復原初狀態,就可以從此生活在快樂與幸福之中”。可是真的有靈魂伴侶這個人么?我覺得這是需要兩個人共同去修行的,一同找到共生的靈魂。
@Joshua-J:How to find your soulmate?愛是唯一真正帶給我們滿足、讓我們超越自己的力量。我們愛的強度取決于我們的誠實度。要想讓我們心里的愛持久,或者要想讓愛回歸,就需要一個不斷的認識過程。我們只有讓越來越多的愛流進我們生活的所有領域,我們才會越來越幸福。
@心理師肖雪萍:我認為靈魂伴侶是可遇不可求的,靈魂伴侶需要人格特質作為基礎才能達到。但即便他不能成為你的靈魂伴侶,也并不影響他愛你,更加不影響他給你幸福的生活,所有渴望“靈魂伴侶”的人,在與不同人格特質的人結合后,都要能一邊享受另一半給你的愛和溫情,一邊接受自己的婚姻注定要有遺憾的感覺。然后嘗試在友誼里尋找“相通”感以作為補償。
@Roy_lee:圣經說,二人總比一人好。婚姻里,夫妻兩人互相依存的關系,我覺得,仿佛有種兩只小貓相互磨蹭的迷人魅力。與其說另一半是靈魂伴侶,倒不如同時定義另一半是世界上最懂自己的“生活共犯”。
流浪的開始
與虹風的相識,實屬偶然。那時我無意間在網上看到獨立書店聯盟組織的一次書展活動,活動中還兼賣咖啡、花草茶等綠色手工制品,覺得很是有趣,所以就給公布的聯盟信箱發了封郵件,而給我回信的就是虹風本人。在后來的接觸中,我發現她是一個精力非常旺盛的人,除了書店的日常經營外,她翻譯書稿、聯絡作者以及負責獨立書店聯盟的很多工作。2009年,為了了解書業變遷對鄉鎮書店的影響,她和朋友騎自行車開始往臺灣的東部和南部行進,深入鄉鎮探訪小書店,親眼見證這些書店的真實處境,并將自己所觀所感在臺灣《聯合報》上發表,震撼了許多關注臺灣閱讀狀況的愛書人。
今年四月份,她告訴我她入選了云門舞集文教基金會的“流浪者計劃”,準備離開臺灣,出門到大陸尋訪獨立書店。至于為什么要跨出臺灣,到外面去考察,原因正如她向云門提交的申請書中寫道:“我不知道,我能夠走多遠。但這一趟旅程,在這個時間點,非想辦法去不可,源于一個迫切的原因:實體書店消逝速度的加劇。無論在臺灣、大陸,還是世界各地,都有相似的處境。”據她的描述,之所以選擇中國大陸,還包括香港和澳門作為考察地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因為語言相通,能夠獲得最大的信息量;二是在面對圖書折扣戰、網絡書店強勢競爭、電子書的投入和城鄉文化差距拉大等方面,臺灣和大陸都有相似的境遇。相較于臺灣傾向于自由市場決定未來書業樣貌的態度,大陸管理部門和書業組織的積極投入以及書店經營者自身的努力,值得臺灣學習。
在她傳來的“書店拜訪計劃”里面,60天的行程中,安排了16座城市的49家獨立書店。以香港為起點,從深圳、廣州、南昌、杭州、上海、南京、青島(天津因故取消)到北京,從南到北,又繼而從北京到鄭州、西安、成都、重慶、貴陽、昆明,再回廣州,最后去澳門,從北到南,畫了一個Ω字型。
流浪中的所感所悟
這次旅程中,虹風勾勒出兩個大致的樣本,一個是港澳樣本,一個是大陸樣本。因為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發展歷史,港澳地區有著不一樣的書店文化,特別是香港。香港書店最大的集中地有兩個地方,一個是旺角,另一個是銅鑼灣。寸土寸金的香港,幾乎所有獨立書店的共同點都是“小”。而高額的房租,也是香立書店所面臨的最大壓力,增長的幅度可以從五成到一倍,因此搬家也是常態。獨特的環境還造成了香港書店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普遍開在二樓以上,處于高層的也并不少見,像序言、梅馨書店等都在七樓。所以,在香港逛書店被戲稱為“一種向上的運動”。在圖書的選擇上,香港的獨立書店主要以人文圖書為主,而根據店主個人喜好的不同則有不同的偏向。在這里,港版、臺版、簡體字版和英文版的圖書都有銷售,還有一些書店劃出一小部分放寄售的二手書,或者一些在香立出版、獨立發行的圖書和CD。在經營策略上,不同的獨立書店有不同的吸引人氣的辦法。有的書店通過低價折扣吸引讀者,有的書店不打折但是會定期舉行簽售會或讀者沙龍來吸引讀者。有趣的是,在高額的租金壓力下,獨立書店業主們仍然熱衷于開分店,這是由于很多的獨立書店在經營書店業務之外,還兼做發行,而主要的贏利也是來源于此。還有的書店是靠推行會員制生存,例如位于油麻地的Kubrick書店,它的母公司是百老匯劇院,會員制主要是劇院所推,會員可以享受買票、購書和餐飲消費折扣,會員年費僅120港幣。
相比之下,大陸的獨立書店的生存樣態就更為豐富。有走豪華高端路線的,如廣州方所(經營團隊幾乎全部來自于臺灣誠品);有走企業智庫路線的,如杭州的楓林晚;有走大型連鎖路線的,如上海季風;有走發行路線的,如南昌的青苑;有走圖書館路線的,如南京的先鋒……在這些業界翹楚鋒芒掩蓋之下,還有無數散落于各處的小書店,它們不一定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是仍然在堅守著自己的理想。正如虹風自己所言:“你要如何判定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是否具有文化?實際上這個問題很容易回答。假如你認為日本非常有文化,法國、德國亦然,那你大概心底就有個譜。這就像,即便我們都厭煩死誠品了,但你無法否認,成千上萬的文化愛好者,他們就是為了一個誠品才來到臺灣的。那也就像是,有無數的游客為了惠文社去到京都,為了莎士比亞書店去到法國。”獨立書店,已經成為構成城市人文環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一、體育吉祥物的起源:狩獵儀式
20世紀80年代末,西方學者桑索尼、古特曼以及湯普森等人都試圖證明體育是一項源自古老儀式的社會活動。根據桑索尼的觀點,體育的起源,可以在狩獵的祭祀儀式中發現[2]。桑索尼從古希臘的墓葬、人工制品以及文獻中發掘證據,指出舊石器時代狩獵的一些主題思想在古希臘、美洲土著民那里發現了很好的蹤跡,在當代體育中也總能見到些蛛絲馬跡。舊石器時代狩獵的主題包括偽裝手段、火把,還有狩獵者出發前要用水凈身等,以及架起篝火大鍋來祭祀和蒸煮獵物。在桑索尼看來,這些主題通過各種方式延續下來:或以儀式的形式蘊含在現代體育之中,例如賽前禁欲、賽前的篝火、火炬傳遞、運動員口中念念有詞的個人儀式;或以符號的形式體現在獲勝獎杯、植物裝飾(如橄欖枝)來美化運動員取得的榮譽,當然,還體現在以動物代表球隊上。用桑索尼的話,“這些舊石器時代狩獵儀式的信號,點綴了當代體育文化的方方面面”[2]。
吉祥物也是一種對“好運”的祈求。以動物皮做的玩偶來代表動物,被視為保持社會秩序井然有序和帶來好運的象征。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狩獵已不再是農業社會人們的生計手段時,獸皮儀式則以一種新的方式來美化具有文化意義的事物,如體育。因此,當代很多運動隊都習慣以動物來命名,如公牛、獅子、老虎,球員也將動物的一些符號印在比賽服、器材或者飾品上。桑索尼認為,包括像動物皮這樣的儀式,具有某種符號價值或象征意義,通過以動物命名球隊或者使用動物作為吉祥物來美化、修飾比賽和慶典。
二、體育吉祥物的本質屬性:符號
體育吉祥物的本質屬性是符號,是一種標志和象征。符號可以是任何事物,如單詞、手勢或者物體。符號對群體成員來說,具有特殊的含義。一些符號如眨眼,有時是沒有意義的,而其他的如國旗和吉祥物等則極具重要的象征意義。這些符號有兩個基本的作用:一是使得群體內的個體成員團結在一起;二是區分一個群體與另一個群體。在體育領域,每一個城市的球迷都有自己的群體身份,這種群體身份以名稱、手勢、有特色的服裝顏色以及吉祥物來展示。群體的這些符號推動了成員的團結并將它們與競爭對手區別開來。
社會學的主要創始人、法國社會學家埃米爾?迪爾凱姆,又名涂爾干,認為傳統力量統治的社會靠“機械的團結”來維系。特別是在文明程度較低的社會中,同一團體的成員們采取同樣的謀生手段,保持同樣的習俗,信奉同一圖騰,這種共同性使他們意識到大家同屬一個集體,而不會離心。圖騰是同質社會重要的社會符號,這種圖騰通常是某種動物,這種對動物或其他物品的公式在西方很多學校以及職業球隊中十分普遍。人們使用圖標或吉祥物首先是為了建立一種自我概念,來表示本群體的傳統、特殊的歷史,如凱爾特人、流浪者、愛國者、開拓者。但大多數情況下,他們使用的都是帶有挑釁和暴力含義的符號,如老鷹、灰熊、斗牛犬、魔鬼。由此看來,一方面吉祥物在群體內產生強烈的向心力,另一方面,也具有潛在的黑暗的一面。吉祥物,以及名稱、標志、隊旗等符號有時是對其他群體的不敬,可能是對排斥群體的貶低、輕視,如婦女、黑人。因此,有時吉祥物這樣的符號就是用來維護權勢一方的統治地位的象征。所以,體育吉祥物作為一種符號,不僅有影響力來保持群體內的團結,也可以區別“群體內”和“群體外”,并體現他們之間的等級差別。
三、體育吉祥物的存在:文化展現
體育吉祥物至今仍然存在著,并且在其產生、演變的過程中既有正面的、積極的、正義的吉祥物,也有負面的、消極的、邪惡的元素。體育吉祥物何以能夠普遍存在和廣泛包容?原因在于它是一種文化展現,是伴隨著體育文化的存在和發展而演進的。體育文化不同于一般文化,它并非只展現某一種獨立的文化現象,體育本身包括了文化的諸多方面。體育文化是一個巨大的、多變的文化范疇,就像人類的一個“文化博物館”[3]。
體育吉祥物的本質是符號,而關于這一點,著名的體育社會學家哈格里夫斯曾指出,運動、游戲及比賽的很多方面都具有豐富的符號標識。體育吉祥物作為一種符號,它的表達是以體育文化為舞臺的。體育吉祥物的標志或象征,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都可以表現在體育文化中,因為體育文化是質樸的并合乎慣例的,具有普遍的訴求[4]。同時,哈格里夫斯還指出,體育文化展現的重要內容是“身體”,這里的“身體”是指社會的標志和象征,是社會斗爭的“場所”。體育吉祥物便植根于這樣一種“身體”之中。體育吉祥物不僅可以被看到(這對重構歷史極為重要),而且還可以被觸摸和聆聽,是可靠的、實實在在的。體育吉祥物同運動員、觀眾一樣,是活的經歷,在同一個平臺上展現同一種文化符號,這種展現的方式實際上就是一種儀式。因此,它們是一個包含了很多儀式元素的過程,只是人們經常無法意識到[5]。人們希望通過這種儀式化的方式可以使歷史永存,此時,“身體”及其裝飾(體育吉祥物)更像是一種敘事方法,使歷史和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展現在人類面前。所以說,體育吉祥物以體育文化的一種載體存在和發展著。
四、后現代的體育吉祥物:大眾文化的時代性
今天的體育吉祥物,除了是群體身份的象征、體育文化的載體外,還更多地承擔了一種表達方式的功能。體育吉祥物承載了更多的意義,如控制力、好運、可靠性以及懷舊等。體育吉祥物功能的變化代表了體育的變化。根據哈金斯的觀點,大眾傳播幫助拓寬了體育的吸引力,改變了人們對體育的感知和看法,例如足球,從一個專門的工人階級的休閑方式,發展成被普遍接受的流行文化[6]。大眾傳播把體育從一種“口頭傳播流行文化”變為一種“觀賞型的大眾文化”。[7]
體育吉祥物有關的文化敘述,已不僅限于動物、人,還包括了地質地貌,天文現象乃至計算機模擬出來的東西。例如,美職棒的科羅拉多巖石隊,美職籃的奧蘭多魔術隊、邁阿密熱火隊。這些名稱都具有了后現代的特征,地質構成、氣候和自然災害(如颶風隊),也成為一種強大事物的象征,因為他們很難控制。現代科技在體育吉祥物中的應用也增多,傳統的繪畫和手工設計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吉祥物設計中被電腦科技所替代,那個由美國克勞弗通訊公司亞特蘭大子公司設計的“怪物”,最初的名字叫“它是什么”,后來,組委會接到世界各地數千名兒童給它起的名字,最后采用了亞特蘭大32位兒童的建議,定名為“伊茲”。倫敦奧運會的吉祥物則是兩個長著一只大眼睛的精靈。體育吉祥物的形象符號會隨著經營策略的調整發生變化,表現手法、象征意義、思想內涵,也會隨著社會活動的變化作出調整。如1995年,美職籃休斯頓火箭隊希望吉祥物是個調皮可愛、個性十足,小孩子們一看到就想要擁抱的大塊頭,于是選擇了Teddy Bear作為原型。火箭熊取代了過去的火箭人,成為球隊現如今使用的吉祥物。
通過對體育吉祥物的起源、本質屬性、后現代的表現形式進行探討,可以了解到體育吉祥物的演變過程及其隱含的符號意義的逐步深入和擴展。體育吉祥物是體育傳播的重要媒介,也是體育文化有效展現的載體。無論是古代、現代還是后現代,體育吉祥物作為一種文化形態,雖然不斷變化不斷發展,但都蘊含人與社會互相關聯的永恒話題。體育吉祥物通過傳達控制力、好運、可靠性以及懷舊等內容,而使其在物質和精神層面上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
參考文獻
[1] 霍恩比.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7版).王玉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2] Sansone,Greek athletics and the genesis of sport.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8.
[3] Slowikowski,Cultural Performance and Sport Mrscots.Journal of Sport and Social Issues,1993.
[4] Hargreaves,Sport,power and culture:A social and historical analysis of popular sports in Britain. London:Polity Press,1986.
[5] Durland,“Call me in’93”.An interview with James Luna.High Performance,1991.
關鍵詞:黑龍江;藝術設計;發展
中圖分類號:D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9-0000-02
近年來,黑龍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藝術設計產業,相繼成立了工藝美術協會、黑龍江省藝術設計協會的行業組織;編輯并出版《黑龍江藝術設計年鑒》、《藝術設計理論探索》、《黑龍江藝術設計報》等書刊、報紙;并組織“黑龍江藝術設計大賽暨優秀作品展”等設計競賽和展覽。在這種大環境的驅使下,是黑龍江的藝術設計發展又上升了一個新臺階。
一、 民族工藝美術對黑龍江藝術設計發展的貢獻
黑龍江現如今被稱作為“北大倉”,而在幾十年之前還被成為“北大荒”,就是在這荒茫的寒地黑土之間生活著包括古代少數民族有夷、匈奴、東胡、烏桓、鮮卑、柔然、戎、高句麗等,至不同的歷史時期其少數民族稱謂也發生著相應的變化,發展至今日黑龍江流域除漢族外,還有鄂倫春族、赫哲族、蒙古族、滿族、錫伯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等46個少數民族滿足、朝鮮族、赫哲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等少數民族,自古以來,這些民族就以狩獵、捕魚、畜牧衛生。因而這些少數民族的工藝美術奠定了黑龍江藝術設計中獨有的裝飾題材。
魚皮衣服,赫哲語叫“烏提庫”多為長衣服,主要緊是婦女們穿。腰身稍窄,身長過膝,下身肥大,不是曲線形的,而是扇形的,袖子肥大而且短,沒有衣領,只有領窩。男人衣服袖口、衣邊、領口均鑲有二、三寸紫色花邊。女人穿的衣服,衣服的襟口、袖口、托領、前胸和背上都有云紋和各種野獸圖案。或用貝殼連在一起縫在衣服的邊緣。
魚皮套褲:有男女兩種,男人穿的上端齊口,褲腳下沿鑲黑邊,赫哲語叫“臥又克衣“女人穿的是一種斜口的,叫”嘎榮“。這種套褲褲腳上繡有各色花紋,套褲一般都是用懷頭魚皮制作的,個別的也有用哲羅魚和狗皮魚做的,冬天穿上狩獵可以抗寒耐磨,春天穿上捕魚可防水護膝。子裹在小腿上,用帶扎好。一般在外出或夏季捕魚時用。
赫哲族是滿族的一個分支,他們用魚皮做衣服并在上面繪畫。
在一件正襟的魚皮衣上,袖口和下襟均鑲有布穗、布條相結為紐,前襟正面從上至下繪有四足蛇、蛇、虎、蛤蟆、蝌蚪,左右兩襟對稱,這些動物圖案均為正視圖,左右對稱,不追求透視,均勻排列,互不遮攔,用黑色勾線,著以朱色。
在一件偏襟的魚皮衣上,畫滿了人和動物,畫面以黑色為主,間用朱、黃色。還有一件魚皮衣上,用黑、紅兩色線條畫出渦旋紋圖案,左右對稱,在兩線之間點綴有連續的兩色變換的蝌蚪狀圖案。
黑龍江地區的少數民族大多居住在大小興安嶺附近,有些地區是盛產樺木的,聰明的人民很早以來就利用樺樹皮制作各種器皿,俄羅斯學者曾說過:“那乃人是黑龍江流域藝術最天才的代表,他們善于恰當地使用圖案―他們常為樺皮制品裝飾一些附加的雕刻物,把它們粘固或縫連在樺皮制品上。” 其器皿上的裝飾圖案有的也是以樺樹皮的剪鏤圖案進行裝飾的,通過利用樺樹皮正面的純白色澤和反面的純黃色澤形成強烈反差,將器皿上的裝飾圖案表現出來,有各種動物的圖案、有代表各民族文化特色的圖案等等;其樺樹皮剪紙貼畫也是十分有成就的,大多也是以各民族所流傳的故事、生活為主要內容。
上述眾多的術也僅僅是民間工藝美術的一瞥,還有眾多的民間工藝美術沒有訴說,例如綏棱黑陶、麥秸畫、松江編結繡、等等,這些民間工藝美術都給黑龍江的藝術設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是黑龍江藝術設計能夠蓬勃發展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 現代藝術設計的興起
在現在中國的藝術設計進程中,黑龍江的藝術設計是獨具特色的,它早起受俄羅斯的影響,后來在洲國時期受日本的影響,特殊的歷史原因造成黑龍江特別是哈爾濱的平面設計、服裝設計、建筑設計、家具家居設計等都充滿了異國的風情,而與同時代的中國其他地區藝術設計存在著明顯不同。哈爾濱以本土文化和西洋文化交會重疊的文化特色、大量豐富的文物遺存、異域風格的城市建筑風貌,享有“東方小巴黎”、“東方莫斯科”的美譽.
隨著19世紀末期,中東鐵路的興建,為了逃避國內的戰爭以及發展國際貿易,臨時居住在哈爾濱的有俄國、猶太、日本、波蘭、朝鮮半島、德國等40個國家的僑民。大部分人認為:這些僑民開創了哈爾濱和城市建設,使哈爾濱成為國際化大都市。也正是這些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膚色的人們與從關內到塞外一路飄泊的流浪者共同演繹了黑土地的歷史傳統、文化藝術、風俗習慣。在這些錯綜復雜的文化激蕩中,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藝術設計不可避免地成為了這種融合的第一產物。
哈爾濱卷煙廠的前身是20世紀初期由猶太人創建的老巴奪父子煙草公司,在創建初期,曾經按照西方室內工業宣傳的模式設計了大量海報、廣告、商標等商業宣傳品,這些宣傳品基本上都屬于“新藝術”風格的作品,為當時的黑龍江地區早期的藝術設計活動增添了一抹亮麗的歐洲風情。在這些海報的畫面設計中充滿了具有動感的曲線形態,流暢、自然,版面閑的生動活潑,同時在字體運用上也與畫面風格緊密結合、融為一體。在老巴奪香煙的包裝設計上,也運用了“新藝術”風格中比較常見的植物花卉和典雅的少女形象作為表現題材,色彩艷麗,具有西方的藝術特點。老巴奪在1904-1914年使用了“幸福牌”這個品牌,從商標的名稱的內涵上看,是完全中國化的意蘊,并且開始使用漢字與英文、俄文并列標注品牌名稱,但在設計上依然有這“新藝術”的影子,哈爾濱早期的藝術設計,雖然是由俄國傳入的一種商業宣傳的形式,并在表現風格上主要受到了西方現代設計思想的影響,但是經過文化的融合,在藝術設計中開始大量的運用中國文化中的審美元素。例如,在傳統設計中開始使用白描式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性的信息傳達方式以及上海“月份牌”風格的商業海報等等,都在整個黑龍江地區早期的藝術設計中有突出的表現。
一九三一年,隨著“九一八”的爆發,使深受俄羅斯等歐洲藝術影響的哈爾濱地區藝術設計在風格上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由于深受西方藝術之風的熏陶,哈爾濱當地的藝術活動十分活躍。1933年春,為了掩護其抗日活動,金劍嘯于道里十五道街創辦了天馬廣告社,為各電影院畫電影宣傳畫,有時也為中央大街兩旁長椅的椅背畫廣告圖案,著名女作家蕭紅、哈爾濱口琴社成員侯小古都曾做過其廣告副手,蕭紅在散文《廣告副手》、《一個廣告員的夢想》等作品中詳細記錄了這一段生活經歷。1936年金劍嘯烈士出任《大北新畫刊》編輯,在版面設計中引入現代設計形式,使報刊的版面表現出了與中國傳統版式設計完全不同的風貌,其代表作品還有漫畫《差不多先生傳》等。
解放初秋林公司、新華書店均有俄羅斯人、日本人在做設計工作。因此,哈爾濱的設計藝術在繼承了中華藝術的精髓之外,又具有濃郁的異國風格,與當時中國其他地域的設計風格有極大的不同。哈爾濱舉辦了全國最早的櫥窗展示設計展覽會,曾連續舉辦了三屆。50年代的哈爾濱秋林公司的櫥窗是由俄羅斯設計師進行設計的,完全是俄羅斯風格。而“一百”的櫥窗則由中國設計師進行設計的,主要體現中國的設計觀念。這些藝術設計都推動了黑龍江藝術設計的發展。
三、 黑龍江藝術設計的現狀和發展
在黑龍江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和關心下,黑龍江先后成立了黑龍江藝術設計協會、黑龍江省工藝美術協會。2010年經省編委批準,成立了黑龍江省工藝美術發展中心,承擔傳統工藝美術產品的設計研究工作,提供相關技術培訓,信息咨詢、交流服務工作,是全省開展工藝美術工作行業指導、協調的職能部門,協助省政府做好工藝美術行業發展中的各項工作。科研機構設有黑龍江省工藝美術研究所1個、哈爾濱市設工藝美術研究所1個;縣級民間美術研究機構有:綏棱縣黑陶藝術研究所、海倫滿族剪紙藝術研究所、哈爾濱市陳力石陶藝研究所、黑龍江省克東縣滿繡藝術研究所,主要研究開發工藝美術品、禮品、旅游品和民族、民間工藝品,注重產品開發和學術研究。
由中國工藝美術協會、龍江省委宣傳部主辦的“龍江國際文化藝術產業博覽會” 是黑龍江省規模最大,檔次最高,國家和黑龍江省文化產業相關單位廣泛參與,社會各界普遍認同的文化產業專業展會(其中相當部分工藝美術珍品被列為國家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還主要展出冰雪畫、北大荒版畫以及書畫、國畫、油畫、雕塑、圖書、藝術設計、藝術機構、珠寶玉器、陶瓷、家具、旅游商品(紀念品)展、龍江地域文化精品展、黑龍江省工藝美術大師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樂器展區等)。在黑龍江省內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龍江國際文化藝術產業博覽會也是推動中國和黑龍江文化發展,促進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文化藝術產業活動。無形的推動著黑龍江藝術設計的發展。
哈爾濱廣告產業園的建立有效地整合了哈爾濱現有廣告、媒體會展、設計服務、軟件、文化旅游等產業,形成廣告展示交易平臺,廣告技術服務平臺,廣告公共服務平臺和廣告制作加工中心,廣告創意設計中心,廣告商務中心最終打造成為輻射俄羅斯及東北亞地區的廣告產業集聚區。是新媒體藝術設計在黑龍江地區的一個大的發展。
綜上所述,黑龍江藝術設計的發展,離不開得天獨厚的民間工藝美術的貢獻,更逃不開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文化藝術融合,隨著黑龍江的發展,特別是藝術設計的繁榮,給這個時代的藝術設計創造了一個更加寬廣自由的環境,使它真正向著多元化方向開始發展繁榮。任何一門學科的進步和發展都離不開相關學科的進步與發展。藝術設計也是如此。黑龍江也把科學技術的重點放在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提高中來,黑龍江地區的繁榮也促進了設計藝術學科的進步和發展。黑龍江藝術設計的發展及表現都呈現出了獨特的魅力,突出反映了地域文化的風格,但要堅持開拓創新,這樣才能將黑龍江藝術設計推到一個新的層面、取得新的成就。
參考文獻
[1] 華梅,中國工藝美術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