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2 00:02:2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家鄉變化的調查報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小學生關于環境的調查報告
活動過程:
1、提出問題:該怎樣保護環境?
2、選定調查地點,被調查人。
3、對每位被調查對象在平時環境保護方面的表現和行為進行細致訪問,了解他們有無破壞環境的行為。
4、小組成員共同探討我校存在的破壞環境的不良行為,倡議為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凈化校園,保護環境。
活動總結:
通過本次調查活動,孩子們的環保意識得到了加強,認識到破壞環境的危害既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也進一步提高了校園主人翁意識和生活實踐能力。
小學生關于環境的調查報告
校園環境調查報告
調查地點:校園
調查時間:XX年XX月XX日
根據老師的要求,我對校園的環境進行了調查。
調查情況如下:
1、幾個大垃圾桶內經常有廢液流出。
2、花草不經常修剪、澆水,顯得雜亂無章。
3、池水太臟,水不流動,造成很多臟物浮在水面。
4、有些地方雜草叢生,廢物堆積,無人打掃。
5、校園內出入的車輛較多,造成噪音、廢氣污染等問題。
6、廁所衛生打掃的不及時,沒有專門的潔廁工具。
7、窗臺太臟,同學們往往什么東西都往上面撞。
8、黑板上亂涂亂畫的嚴重。
我的建議:
1、幾個大垃圾桶換成分類垃圾桶。
2、請專門的人定期修剪花草。
3、定期換池塘里的水。
4、讓掃地的同學定期清掃雜草。
5、禁止與學校我關的車進入校園。
6、定期打掃廁所。
7、購買專門的潔廁工具。
8、讓各班請同學定期清掃窗臺。
9、定點擦黑板。
我的結論:
1、為了美化校園,首先要對工具進行處理。
2、然后,對學習氛圍做好相關的事。
3、最后,對教室進行每周大掃除。
小學生關于環境的調查報告
星期五下午一放學,我就和幾個同學一溜煙兒跑回家。我們用最快的速度吃完晚飯后立即集合前往沱江河、商機廠及市區調查家鄉的環境情況。
我們首先來到了沱江河旁,這是流經我家鄉的最大的一條河了。可當我親眼看見那被污染的河水后,我非常吃驚。那些形容河水清澈的美妙語句根本就沒辦法拿來形容這條河了,只見河底布滿了青苔、泥巴、紅色的蟲子和烏黑的像棉絮一樣的沉淀物。水面上漂浮著從廁所里排出的糞便、塑料袋、蔬菜葉子、泡沫、包裝盒等雜物。我們一路走到商機廠(這里白天是個家禽屠宰市場),這里河水的情況更糟。河兩岸到處都是雞毛、鴨毛、磚頭、煤渣、白天殺雞留下的捆雞的稻草,岸邊到處都堆滿了廢物。盡管夏天還沒到,偶爾我們都能看見蚊子和蒼蠅在空中飛舞。四周的黑泥土散發出一陣陣臭氣。就連為數不多的幾棵樹上還掛著許多冰箱用的泡沫和袋子,還有白天殺兔子留下的兔子腳。
在商機廠的一角,有許多稻草被堆成一團,正在燃燒著,散發出一陣黑煙,天空中就像蒙上了一層薄膜。我們路過一個建筑工地,這里晴天時只要一有車經過,就可以看見塵土飛揚的景象,抬頭看看,天空都被一層灰遮住了。
1選好題材
生物世界是一個絢麗多彩、奧妙無窮的世界。生活在這樣美好的世界里,教師應該如何指導學生選擇好題材開展科技活動呢?學生們經常無從著手,教師要幫助學生首先選擇好題材。選好題材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1題材難易適當、大小適宜,具有可行性
引導學生選擇自己熟悉的感興趣的題材,選題時要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選擇難易適當的,學生能勝任的題材,同時要考慮到與題材相關的實驗材料、儀器設備、時間、產地等可行性條件,切忌脫離實際。當然,小論文題目不宜太大,范圍要適當,這樣才能有利于搜集資料,進行觀察、調查和研究,也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題目太大太廣,學生無從著手,容易半途而廢且挫傷學生的積極性。
如“洛陽市七年級學生的飲食習慣與營養狀況調查”題目范圍太大,在教師張穎的指導下改為“洛陽五中七年級學生的飲食習慣與營養狀況調查”后,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又如“洛龍區用水情況調查報告”題目范圍也太大,在教師張會娟的指導下改為“洛龍區李樓地區用水情況調查報告”后,15名學生經過分工,歷時兩周,對不同地理位置的20個自然村、30個家庭、4家鄉鎮企業進行了調查。調查項目涉及生活用水情況、農業用水情況、鄉鎮企業用水情況。學生們通過調查,呼吁全社會要保護水資源,提醒身邊的人要節約用水,同時提出了保護水資源及節約用水的相關建議和措施。其中《洛龍區李樓地區用水情況調查報告》一文獲2008年河南省初中生物優秀科技小論文評選一等獎(以下簡稱省一等獎)。
1.2題材要新,要有創意
創新是科技小論文選取題材的重要特點,也是選題過程中值得努力和追求的地方。學生選題中提出的事實資料,對既往的理論有所補充甚至發展,或是對同一問題已有過資料,但還需要結合當地當前實際進行調查、研究和統計,仍然是新的、有創意的。
如王金菊老師輔導的學生焦夢迪所寫的《魚的再生》一文,發現小金魚可以再生出尾來,并配有彩色照片,這補充了再生動物的種類。又如從2008年1月30日開始,50年難遇的大雪席卷中華大地。學生通過新聞知道了政府在道路上撒鹽除雪,便于人們出行,但學生不清楚撒鹽除雪的道理,于是便詢問教師,幾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實驗搞清楚了撒鹽除雪的科學道理。但教師并沒有就此打住,追問學生“撒鹽除雪”有沒有危害呢?幾名學生帶著教師的問題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寫出了《撒鹽除雪后的思考》一文,獲2008年省一等獎。
2資料收集
小論文資料收集的過程就是學生開展科技活動、進行科學活動的過程,它為小論文的寫作準備了素材。如相關的調查資料、實驗數據、觀察結果等。根據選題特點,選擇收集資料的方法一般有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等。一般來說,針對不同的題材,應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收集資料。收集資料力求準確、實際,結合課題特點。
2.1觀察類科技小論文的資料收集
觀察是科學研究方法的第一步,要求以客觀的態度,在自然常態下進行。觀察法是教育科研中的基本方法,是由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
如《魚的再生》一文中,小作者觀察了小金魚的尾巴被大魚咬斷后再生出新尾的過程,并配有不同階段的彩色照片,使人明白了小金魚的尾可以再生的事實。
觀察的一般要求:①養成觀察習慣,形成觀察的靈敏性;集中精力勤奮、全面、多角度進行;觀察與思考相結合。②制定好觀察提綱。觀察提綱因只供觀察者使用,應力求簡便,只需列出觀察內容、起止時間、觀察地點和觀察對象即可,為使用方便還可以制成觀察表或卡片。③按計劃(提綱)實行觀察,作好詳細記錄,最后整理、分析、概括觀察結果,作出結論。
2.2實驗類科技小論文的資料收集
實驗是獲取生物學知識的重要手段,是科學研究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實驗是指在人為控制條件下,研究對象的變化,以其結果論證科學結論的一種方法。根據實驗目的不同,可將實驗分為驗證性實驗和探究性實驗。
2.2.1驗證性實驗
驗證性實驗是指實驗者針對已知的實驗結果而進行的以驗證實驗結果、鞏固和加強有關知識內容、培養實驗操作能力為目的的重復性實驗。
如洛陽市第二外國語學校的馬妍嬌同學在學習了“莖的疏導功能”后,利用一枝白色玫瑰在藍墨水里放了十二天后,變成了價格不菲的“藍色妖姬”作為媽媽的生日禮物,既驗證了課堂上所學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節儉的習慣和孝敬父母的品質。崔鳳娥老師輔導的《“藍色妖姬”,智慧的愛》一文獲2008年省一等獎。
2.2.2探究性實驗
探究性實驗是指實驗者在不知曉實驗結果的前提下,通過自己實驗、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結論,從而形成科學概念的一種認知活動。
通過實驗得出科學結論的過程中應注意:①分清實驗組和對照組。②分析實驗設計中的單一變量。③注意實驗操作步驟的前后順序要有邏輯性(前因后果),環環相扣,各步驟要嚴密、完整。④注意實驗用具與試劑及需要控制的實驗條件。⑤觀測指標的確定:觀測指標對自然科學來說是一種標志,即在實驗觀察中用來指示研究對象中某些特征可被研究者或儀器感知的一種現象標志,通過它可以推測某些特定的事實,并從中得出特定結論。好的觀測指標的要求是有用性、合理性、客觀性和靈敏性,對人還需是無害的,簡言之,觀測指標要求可觀察或可測量,最后都要達到可記錄。⑥在確定好觀測指標的前提下,注意實驗結果的觀察、記錄和分析,最后對結果作出科學的解釋并得出正確的結論。
如洛陽市第三十中學李靜老師輔導的學生廉曉云在《自己動手發豆芽》一文中做了4組對照實驗,以探究化肥、無根劑對黃豆芽根長、莖長、子葉大小、莖的粗細、根形與根毛數量、濕重、口感等方面的差異。通過實驗對比發現:4號盤——加復合肥和無根劑(6-芐基腺嘌呤)的豆芽最粗,最好看,產量最高,這就是不法商販用化肥、無根劑等發黃豆芽牟取暴利的原因,從而提出了“我們應該自己動手發豆芽,才能吃得放心,吃出健康”的倡議。《自己動手發豆芽》一文獲2008年省一等獎。
2.3調查報告類科技小論文的資料收集
調查法是教育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一般由調查者通過問卷、訪談、考察測量等手段,有目的、有計劃地搜集有關資料,并對收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從而形成關于某一問題的科學認識的一種研究方法。
運用調查法進行研究,一般分為四個階段:確定調查課題,制定調查計劃;收集資料;整理資料;總結,撰寫調查報告。其中,收集資料是調查的重要環節。
2.3.1問卷調查法
調查者運用事先設計好的問卷向被調查者書面了解情況并征詢意見。如洛陽五中張穎教師輔導的學生張亦舒等所撰寫的《學生飲食習慣與營養攝入調查》一文使用了問卷調查法。調查前編寫了調查問卷,對該校七年級160余名學生進行了調查,調查后分別用了4幅柱形圖和1幅餅狀圖對結果進行了統計分析,建議“有良好飲食習慣的同學繼續保持;飲食習慣欠佳的同學從小處著手改正;營養過剩的同學加強鍛煉,調整飲食結構;營養不良的同學多補充營養。希望大家合理膳食,吃出健康。”《學生飲食習慣與營養攝入調查》一文獲2009年洛陽市一等獎。
2.3.2訪問調查法
訪問者通過上門訪問研究對象或利用電話直接與研究對象交談,獲取所需要的資料。如本文前面提到的洛龍區第三初級中學張會娟教師輔導的學生張茜等所撰寫的《洛龍區李樓地區用水情況調查報告》一文,使用了訪問調查法,在此不再贅述。
2.3.3考察測量法
研究者以測驗量表進行實地考察測量,獲得第一手相關資料。如洛陽市26中學王運來老師指導的學生王嘉吳等所撰寫的《超薄塑料袋的調查報告》一文,是在2008年6月1日起國家“限塑令”開始執行后,學生看到菜市場和有的商場仍使用超薄塑料袋,又看到環衛工人在清理垃圾時清理出來大量的超薄塑料袋,由此,學生們選取洛陽市解放路23號院第3棟樓住戶進行實地考察測量,統計分析后為“限塑令”的進一步落實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議,并發出“拒絕超薄塑料袋,從我做起”的倡議。
運用調查法收集資料時應注意:①根據研究課題的性質、目的和任務,確定好調查對象和調查地點。②擬定好調查計劃。包括確定所采用的調查方法、調查項目和調查進程。③選擇和編制好調查工具。包括制定調查表格、觀察記錄表、問卷、訪談提綱等。在編制過程中要遵循一定的技術要求,以保證調查工具的科學性和實用性。④實施調查后對收集的調查材料要進行統計、整理、分析,得出結論性的意見并撰寫調查報告,對所研究的問題作出解釋,并提出問題的意見和建議。
初中生生物科技小論文在資料收集方面,除了上述方法外,還有文獻研究法、采用網絡在線投票調查等,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再詳述。
洛陽市初中生在近兩年的河南省中學生生物科技小論文評選活動中取得突出成績,有8篇小論文獲省一等獎,15篇獲省二等獎。科技小論文是科技實踐活動的結晶,幫助初中生選好題材和學會常用的資料收集方法,有利于學生寫出具有初步的科學性、邏輯性和有效性的小論文,便于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初步的科研能力,提高生物學素養,教師任重而道遠,愿我們共同努力。
關鍵詞:量刑調查刑罰個別化品格證據矯正機構量刑調查表
媒體曾報道,2007年4月19日,豐臺區法院開庭審理了一起故意傷害案。與以往不同的是,被告人住地的司法所所長來到法庭,坐到公訴人邊上宣讀了一份“社會調查報告”,證明了被告人的一貫表現。“據了解,在刑事案件當中以“社會調查報告”的形式證實被告人的平時情況,并作為法官量刑參考依據,在本市尚屬首次。”①事實上,這并不“首次”,近年來,我國一些地方司法機關在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借鑒域外經驗,進行了審前調查制度(有的地方稱“人格調查”或“品行調查”)的探索和嘗試。
所謂“社會調查報告”、“量刑引入社會評價”、“人格調查制度”,其標準的名稱是“量刑前調查報告”制度(Pre-SentenceInvestigationsReport,英文縮寫為“PSI”),為簡便起見,我們通常也可以稱其為“量刑調查”。如今天美國的量刑前調查報告由兩大部分組成,一部分為“犯罪人情況報告”,一部分為“犯罪行為情況報告”,其信息來自于被告人本人、被告人的家庭成員、被害人、其他與被告人經歷有關的重要的個人。兩個報告的具體內容包括:以前的犯罪和少年違法情況、犯罪行為的描述、被告人職業和工作歷史,被告人的從軍經歷、經濟狀況、社區居住期限、教育背景、和其他相關資料,吸毒史、濫用藥物史、心理和精神病史,被害人是否對其有傷害、被害人陳述一、被告人本人陳述、可能適用的量刑指南條款、被告人是否能夠適應社區生活,量刑建議。②以上兩部分情況,都將作為量刑時的參考。
量刑調查制度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理論基礎和現實基礎。
一、量刑調查制度的理論基礎
正如評論者指出,“法律講究的是以事實為依據,丁就是丁,卯就是卯,犯多大事就該承擔多大的責任。”③那為什么在西方國家會產生一種包括了很多與犯罪事實無關的因素的“量刑前調查報告”作為量刑的依據之一呢?這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刑罰個別化理論
在資產階級思想啟蒙時期,作為刑事古典學派最具生命力和代表性的原則:罪刑相適應,在報應刑理念的支持下,要求刑罰應當與犯罪所侵犯的法益大小相適應,要求有罪必罰,無罪不罰,重罪重罰,輕罪輕罰,而此處的罪,是指犯罪行為。報應刑建立在每個人的犯罪都是因為自己的自由選擇的前提下,認為犯罪是道德惡劣的表現;犯罪人個人應當承擔責任;應當承擔與自己行為相當的責任。這就是所謂刑事古典學派在犯罪行為哲學哲學觀念上的自由意志論、犯罪原因觀念上的道德原因論、犯罪概念觀上的行為論、刑罰責任上的個人責任論、刑罰根據和目的上的報應論。
但是,這一觀念的問題是,只認識到了問題的一個方面,因為每個人的犯罪都有社會的原因;個人不是完全有選擇自由的;犯罪也不一定是道德惡劣的表現,社會也應當承擔責任;犯罪概念只考慮行為而不考慮行為人的情況是不妥當的;刑罰的根據除了報應,還應當考慮預防。于是,19世紀中后期,刑事古典學派日漸衰落,刑事社會學派在批判古典學派之基礎上逐漸壯大起來。“應受處罰的是罪犯,而不是犯罪。”“矯正可以矯正的罪犯,不能矯正的罪犯不使為害。”④隨著李斯特這一著名的口號的提出,出現了刑事社會學派關于犯罪和刑罰的新觀念:犯罪行為哲學哲學觀念上的社會決定論(意志不自由)、犯罪原因觀念上社會原因論(而不是道德原因)、犯罪概念觀上的行為人論(而不是行為論)、刑罰責任上的社會原因論(而不是個人責任)、刑罰根據和目的上的預防論(而不是報應論)。
進入20世紀,無論是古典學派還是實證學派都意識到各自的理論不能很好的遏制犯罪、預防犯罪,所以都取對方之長。因此,現代各國在刑事政策上表現為一般預防與個別預防并重,報應主義與功利(預防)主義兼有,客觀行為與主觀惡性統一,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與行為人的人身危險性結合。在此基礎上體現刑罰的一般預防與個別預防。其中,刑罰的個別預防要求刑罰的個別化,要求刑罰應當與罪犯的個人情況相一致。
行為的社會原因決定論認為:“犯罪并非意志力的驅使,而是個人長期或暫時處于自然環境、道德條件下,內部、外部的因果鏈條使他們傾向于犯罪”,“任何足以使人類社會不誠實、不完全滿意的社會條件,都是引起犯罪的社會因素”,因此,社會和其他非個人意志因素對犯罪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根據各種人格的罪犯,則需要實施不同的處遇方案”。⑤
1898年法國學者雷蒙?薩雷伊在他的《刑罰個別化》一書中正式提出刑罰個別化理論。薩雷伊對刑罰個別化作了如下表述:刑罰個別化包括法律上的個別化、裁判上的個別化和行政上的個別化。所謂法律上的個別化是指法律預先著重以行為作為標準,細分其構成要件,規定其構成要件,規定加重或減輕情節等。所謂裁判上的個別化是指法官根據犯罪分子的主觀情況適用不同的制裁方式。所謂行政上的個別化指刑罰執行機關根據罪犯具體情況執行刑罰。刑罰個別化思想為近代實證學派所倡導,經過他們的努力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明確了以下兩個觀點:第一,適用刑罰應當以犯罪的個別預防為出發點;第二,刑罰個別化是根據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險性決定刑罰的適用。⑥
在我國,雖然在立法上沒有明確規定刑罰個別化原則,但立法體現了刑罰個別化的精神。例如,我國刑法第5條規定:“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這里所說的“刑事責任”,就包括了行為人的個人情況的內容。我國刑法第61條規定:“對于犯罪分子決定刑罰的時候,應當根據犯罪的事實、犯罪的性質、情節和對于社會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判處。”在這里,“情節”與“犯罪事實”是并列的,且“情節”前并沒有犯罪二字的限定,“情節”包含著反映行為人人身危險性大小的有關內容,如作案動機、一貫表現、悔罪態度等。因此,立法精神體現了刑罰個別化的意蘊。
刑罰個別化要求對于不同的犯罪人,因其個人情況不同適用不同的刑罰,要實現立法上的制刑個別化、量刑個別化和行刑個別化,所以要對可能判處刑罰人進行量刑調查,以確定適當的刑罰。
(二)教育刑理論
刑事近代學派的犯罪與刑罰理念同樣包括了教育刑理論。
意大利憲法第27條第3款規定:刑罰不能有與人道相悖的處遇,必須以對被判刑人的再教育為目的。“教育為主”的處遇理念,自然引申出審前調查制度的必要性。因為教育的有效性要求“因人施教”,在每一個具體的犯罪案件中,行為人的人格特征、所處環境、平時表現、致罪原因等各有不同,只有通過細致而周密的調查,查明上述各種因素,才能幫助法官選擇最具有針對性的處遇措施,進而使矯正機構實施有效的教育和矯正活動。
自19世紀末的刑事近代學派提出教育刑理論后,便形成了20世紀50年代在歐美轟轟烈烈展開的重返社會或再社會化思潮。罪犯再社會化的思想,以使犯罪人順利地重返社會為刑事政策的基本理念。對于犯罪未成年人而言,強調再社會化理念尤為重要。未成年人之所以涉足犯罪,就是因為基本社會化過程中出現了問題,通過審前調查活動,弄清問題的癥結,對癥下藥,實施有效的教育、感化和挽救,才能幫助其順利完成社會化進程,成長為健全而負責任的社會成員,從而促進社會和諧及人類的可持續性發展。
但是,再社會化原則即指刑罰權的界限與行使,應以犯人再社會化的需要為依據,刑罰的宣告與執行應能作為犯人再社會化的手段。因此,唯有符合再社會化原則的刑罰,才是有意義而必要的刑罰,一切足以阻撓犯人再社會化之目的的構想的刑罰,應盡量避免。在一些國家或地區的刑法典或監獄法典中,明文規定了罪犯再社會化的原則。
罪犯再社會化是人的社會化的一種特殊形式。人的社會化是指個體在與社會相互作用中,將社會所期望的價值觀、行為規范內化,獲得社會生活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以適應社會、認識社會,從而達到改造社會,不斷完善自己人格之目的的過程。罪犯再社會化這一命題是在教育刑理論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行刑社會化要求針對不同人格和自身情況的犯罪人適用不同的刑罰和行刑方式,需要進行社會調查,以確定其需要獲得何種需要的知識和技能,需要從哪些方面進行人格完善。
(三)罪犯人權理論
聯合國《囚犯待遇基本原則》第5條規定:“除了監禁顯然所需的那些限制以外,所有囚犯應保有《世界人權宣言》和——如果有關國家為締約國——《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其《任擇議定書》所規定的人權和基本自由,以及聯合國其他公約所規定的其他權利。”人權事務委員會要求成員國在他們的報告中提供他們執行聯合國罪犯待遇標準的情況,參照聯合國制定和通過的一系列有關監獄管理和罪犯待遇方面的標準和規則,例如1955年在第一屆聯合國預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會上通過的《聯合國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標準規則》就是其中之一,另外,還有《囚犯待遇基本原則》、《執法人員行為守則》、《保護所有遭受任何形式拘留或監禁的人的原則》、《關于醫務人員特別是醫生在保護被監禁和拘留的人不受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懲罰方面的任務的醫療道德原則》等。
刑罰人道化思想體現在刑罰執行過程中,是指要把罪犯當做人看待,充分尊重其人格尊嚴,不體罰虐待罪犯,實行文明管理,保證其享有各項法定權利,切實關心日常生活并給予相應的物質保障。當代西方監獄學理論強調犯人的法律地位,認為應將犯人視為具有權利義務和責任的人,應保障犯人生活、學習條件和探視權、申訴權以及信仰自由的權利等。
實現這些權利要根據罪犯的不同情況對罪犯作不同的權利保障,而這也需要以量刑調查為基礎。所以,在美國,量刑調查是被告人應當知道的重要權利。關于量刑前調查報告的介紹,出現在有些社會組織網站“知道你的權利”(KNOWYOURRIGHTS)的欄目中。可見,量刑調查制度,對于選擇適當的刑罰以使罪犯在行刑過程中的基本人權得到保障,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量刑調查制度的起源和發展
量刑調查報告并非中國法官的創造,而是在西方國家早已有之。
早期“量刑前調查報告”的雛形起源于美國的1820年代,最初目的是為法院提供被告人個人的歷史和犯罪行為的信息以便于提高量刑的個別化。現代量刑報告制度開始于1840年代,它首先由波斯頓鞋匠約翰?奧古斯圖(JohnAugustus,1841-1859)提出。奧古斯圖生于1785年,1859年7月21日于波斯頓去世,是一個著名的慈善家。他將他一生的智慧和勞動奉獻給了窮人和犯罪人。1840年代,他的是風行美國的戒酒運動的參加者。作為華盛頓戒酒總會的成員,他曾經致力于使男人戒酒,在他的家鄉波斯頓,他的主要的工作則是到法院要求暫停或者延遲給予刑罰,他說服法庭和警察局允許他支付罰金和提供友善的監管。在1841-1858年的20多年中,他不斷地來往于警察局和法院,保釋了近2000名犯罪人。⑦
他相信:“法律的目的是為了改造和阻止犯罪,而不是惡意復仇和報應”,他常出現在法庭的量刑聽證程序中。他花了大量的精力去確定哪些人是可以假釋的,為法官提供祥細的被告人“個人行為報告”。⑧今天,奧古斯圖被稱為“現代緩刑之父”,也被認為是現代刑罰個別化措施中假釋制度、量刑前調查報告制度、量刑建議制度、社區矯正制度的創始人。
奧古斯圖的努力導致了麻省于1878年頒布了美國第一部緩刑法,該法授權波斯頓市長指定警察作為緩刑監督官,當然這在1894年的紐約州法院和1916年的最高法院都曾經受到挑戰,兩個法院都認為法律并沒有授權法院延緩量刑。但改革的潮流不可阻擋,到1925年美國聯邦緩刑法出臺之日,美國大多數州已經頒布了緩刑法,而與之相配套的量刑建議、量刑調查、社區矯正制度,也已經在美國形成了完整的制度體系。
這些制度中的前提性制度是量刑前調查報告制度,因為對被告人的信息是運行其他量刑措施的前提。到1930年代,當年的緩刑監督警察的任務發生了變化,他們的調查任務不再僅僅為了調查是否應當處緩刑,而且要為整個量刑提供“量刑前調查報告”(Pre-SentenceInvestigations,英文縮寫為“PSI”)。經過多次改革,到1980年代,量刑報告在美國已經成了量刑的標準形式,有固定的表格。⑨
在美國紐約南區的一份量刑調查報告表格中,對量刑調查的具體內容作了祥細的要求⑩。根據這一表格,一個量刑調查表必須具備以下內容:A.犯罪行為:描述行為與法律規定中典型案件的差異。B.對被害人的影響:如果被害人是確定的,緩刑監督官舍以給機會讓被害人說明犯罪對其影響。C.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如果是共同犯罪,必須描述每一個其他共同犯罪人在案件中的作用從而確立本案被告人在犯罪中的位。D.被告人對司法判決的妨礙:如果被告人曾經企圖影響政府的調查,或者有其他妨害司法公正行為,緩刑監督官將建議對該被告人課以更重的刑罰。E.認罪后的刑罰調整:因為認罪給國家的調查和審判節約了時間,作為一種獎勵,國家可以對其減輕處罰。F.犯罪檔次計算:根據犯罪的嚴重程度,以《美國量刑指南》為依據,確定犯罪應當適用的量刑檔次。G.犯罪歷史:即在過去是否犯罪,過去犯罪對量刑的影響,根據美國聯邦量刑指南第四章解釋。H.犯罪人性格:這部分要求描述犯罪人的家庭情況和在社區的社會關系。I.藥物濫用:即在犯罪前有無藥物濫用的歷史及其具體情況,這個內容對量刑影響很大,美國國會曾經制授權聯邦監獄局,對于在聯邦監獄局接受過500小時戒毒治療的罪犯,可以減刑一年。J.身體狀況:包括罪犯是否有病、身體是否健康、醫療條件如何等。K.教育與技能訓練:緩刑監督官將與罪犯過去的教師談話,調查其是獲得某種文憑,緩刑監督官還將對其實際文化水平進行檢驗,不能證明受過高教育的人將接受一馬當先40個小時的培訓而且在監獄勞動中的報酬也相應減低。L.從業記錄:了解其職業和工作習慣,這對刑期的決定影響較小,但是其經歷中顯示其是否是一個敬業的公民,將會對量刑法官的印象產生影響。M.經濟狀況:即罪犯的債權債務情況,大多數犯罪將會導致罰金處罰,所有有罪的人都涉及到犯罪評估費和關押費,量刑法官了解這些情況以確定是處以一定的罰金還是一定期限的監禁。N.量刑選擇:根據情況,能否適用小時拘禁、社區矯正或者監獄關押。
英國緩刑制度與美國緩刑制度的形成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一般認為,英國的緩刑始于1876年,一名叫德赫福德的印刷工人向英格蘭禁酒協會教堂的主席埃利森建議,將該協會的活動擴大到警察法庭,向因酒精致罪的犯罪人提供幫助。這個建議很快被采納,警察法庭開始任命牧師監護因酒精致罪的緩刑犯,向他們提供幫助,并以慈善之心拯救他們的靈魂,從而使緩刑具有了社區矯正的意義。英國《2003年刑事司法法》規定:“法庭在判處監禁刑、社區刑時必須獲得判刑前報告,法庭有責任獲得并考慮判刑前報告,如果法庭認為沒有必要,也可以在沒有報告的情況下量刑。”在英美國家創設這一制度后,德、法、日等大陸法系國家也設立了這一制度。11
日本1948年《少年法》第9條規定:家庭法院調查少年事件時,“務須就少年、保護人或關系人之現狀、經歷、素質、環境等,運用醫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及其他專門知識,努力為之。”
2005年1月18日,作為韓國總統咨詢機構的“司法制度改革推進委員會”(以下簡稱為“司推委”)成立。司推委是一個為期兩年的臨時性機構。其2005年工作重點主要集中在法學院制度的引進與否和刑事司法改革的領域。一年來,司推委經8次委員會會議形成了諸多決議,其中與刑事訴訟相關的內容最終形成了“刑事訴訟法修正案”,目前正在國會審議中。法務部檢察方面主張使用現有的保護觀察官。而法院方面則認為,量刑是法院的固有業務,量刑調查官為法官的輔助者,因此量刑調查官應隸屬法院。司推委最終選擇了折中的方案,即量刑調查官原則上屬于法院,但在偵查程序中,保護觀察官可以進行量刑調查。12
在我國香港地區,為了對未成年犯罪人適用最適合他本人的矯正措施,法律要求法官在判決時要充分考慮青少年犯罪人的個性、體能、精神狀態等情況。在開庭之前,一般由社會福利署的工作人員先對違法青少年的有關個人情況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犯罪成因、身心發育狀況、情感類型、興趣愛好、成長環境、學業情況等,并起草調查報告向法庭提供。另外,香港還建立了青少年罪犯評估專案小組,該小組由懲教署及社會福利署的專業人員所組成,專責就年齡介乎14至不足25歲的男性罪犯及14至不足21歲的女性罪犯的個案,向裁判官或法官提供關于判刑的綜合專業意見。專案小組成員通過研究法庭轉介的個案,在其后遞交法庭的報告中,推薦最適合的自新計劃供法庭參考,以協助對定罪的青少年罪犯作出判刑。13
在我國臺灣地區,依《少年事件處理法》的規定,在少年法院專設少年調查官,其主要職責是調查、搜集關于少年保護事件之資料。少年法院在接受移送、請求或報告少年事件后,應先由少年調查官調查該少年與事件有關之行為、其人之品格、經歷、身心狀況、家庭情形、社會環境、教育程度以及其它必要之事項,提出報告,并附具建議。少年法院依少年調查官調查之結果,參酌事件之性質與少年之身心、環境狀態,作出最合適的處分措施。14
1955年8月在日內瓦召開的聯合國第一屆防止犯罪及罪犯處遇會議上,各國代表及專家均認為:“實行個別處遇,應從人格之調查分類著手,必先根據精密的調查,由是進而決定個別處遇之方法,始便于分類收容。”這是規定量刑調查的第一個國際文件。
三、我國量刑調查制度的立法化設想
盡管量刑調查制度在我國尚未實現立法化,但有關的司法解釋涉及一些這方面的內容。如2001年4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關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第21條規定:“開庭審理前,控辯雙方可以分別就未成年被告人的性格特點、家庭情況、社會交往、成長經歷以及實施被指控的犯罪前后的表現等情況進行調查,并制作書面材料提交合議庭,必要時,人民法院也可以委托有關社會團體組織就上述情況進行調查或者自行進行調查。”這被認為是我國第一次用司法解釋這樣的規范法律文件的形式確立量刑調查制度。
我國在1989年蘇州市平江區的“少年刑事案社會調查制度”15以后,后來實行這一制度的有:青島市法院系統的“人格調查制度”16、合肥市中院的“量刑前人格調查制度”17、北京門頭溝法院的“社會評價報告”制度18、連云港市連云區法院“刑事案件審前調查制度”19、北京市豐臺區法院的社會調查報告”20
根據以上各地的實踐,我們可以列下表加以比較:
從以上表格可以看出,我國的量刑調查制度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從名稱來看,很不規范,表述不一。第二,從調查的適用對象來看,除了豐臺區法院以外,其他地方都只適用于未成年人。第三,從可能判處的刑罰來看,大多數法院沒有要求只針對輕刑,只有蘇州市平江區法院要求只對可能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具有管制、緩刑的被告人適用量刑調查。其目的很明顯,是為了“由社區矯正機構根據對未成年被告人的綜合調查情況及再犯可能性大小,提出是否對其判處非監禁刑罰進入社區矯正的建議。”21第四,調查的主體來看,有社區矯正機構指定工作人員、社區矯正工作機構、被告人住地的司法所,各地沒有統一的機構和人員進行量刑調查。第五,調查的內容來看。家庭背景、個性特點、案件情況、自我認識這四個方面都是調查對象。但只有一個地區要求考慮“社區評價”(北京門頭溝法院),只有一個地我法院要求考慮“幫教條件”(蘇州市平江區法院),都沒有考慮酒精史、藥物史(吸毒史)和心理診斷。而以上所有內容,恰恰都是量刑中要考慮的因素。
在我國實行的、有著各種名稱的“量刑前調查報告”是既符合現代刑法理念,具有科學的理論基礎。判決前調查報告,對于法官決定是否適用緩刑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對這一制度,急需上升到立法高度進行規范化。
(一)量刑調查制度的前提
在我國,量刑與定罪程序是沒有分開的。從我國現行的《刑事訴訟法》第二章“第一審程序”的第一節“公訴案件”中,我們找不到一個“量刑”的字眼。在權威的教科書對法庭審判的闡釋中,也極少單獨提及量刑。實際情況正是這樣,我國的刑事訴訟在程序上對定罪和量刑根本就沒有作什么劃分。其主要表現是:
首先,對證據的審查在形式上并不明確的區分哪些是定罪的證據哪些是量刑的證據。其次,在合議庭評議和隨后的宣判中,定罪和量刑也是被捆綁在一起的;而且合議庭評議是處在外人不知的秘密狀態下的,即使先前法庭質證和辯論中即使存在過受關注的量刑問題,也很難知曉它們對量刑的影響力。關于英美法國家為什么要將量刑與定罪程序分開,我沒有看到有相關的國內文獻進行論證,英文文獻對此也未見論述:因為定罪與量刑完成不同的任務,牽涉到不同的人的參與,所以被認為自然而然的。
在這樣一個程序中,牽涉到大量的被告人品格的信息。而這些品格事實是在定罪即判斷被告人犯罪事實是否成立時所禁止的。例如有關被告人平時自私、愛占便宜的品格證據,不應作為被告人犯盜竊罪的根據。22
在英美法中,可采性是指是否被允許在開庭或者審判中作為證據進入的性質或者狀態,指證據能否在事實的審理者面前暴露或者出現。也就是說可采性是指一項證據是否具有在法庭上提出并讓認定事實的法官知道的資格。如果一項證據根據證據法規定不具有可采性,則不能在法庭上提出,不能被事實的審理者看見和聽見,如果被事實審理者看見或者聽見,則相當于該證據具有了可采性。事實的審理者不僅僅指陪審團,也指庭審中的法官。因此,證據可采性規則產生的原因和陪審團有關,但是并不僅僅適用于陪審團審判,美國聯邦證據規則、各州證據法典適用于一切在法院進行的訴訟。
由于量刑調查報告中涉及的內容有很多是與犯罪無關的,但是又影響量刑的,而這些量刑情節如被告人的品格和習慣,容易在事實問題的判斷上造成事實認定者的偏見,所以,將量刑程序從定罪程序中分離出來,是保障法官既不會因為與犯罪無關的事實影響自由心證,又能適當量刑的前提。為此,我們應當將我國刑事訴訟中的定罪程序與量刑程序分開。在定罪程序中,確立品格證據制度,不允許品格證據進入定罪程序影響法官心證;在確定之后,進入量刑程序,量刑聽證時,應當提交包括了與犯罪無關的信息的量刑調查報告。
(二)名稱可以確定為“量刑調查”。
我國現有的多種名稱,有的只強調“社會評價”、“社會調查”,但實際上,這是不確切的,因為量刑調查報告雖然包括社會評價,但還要考慮的是家庭情況、性格特征、教育情況等內容,而這些情況不僅包括社會評價,還有一些與社會評價相反的,只有專業調查人士才能理解的情節。如家庭環境和吸毒史,這些是自身道德品質以外的因素,就吸毒而言,如果對此規定為犯罪,很多吸毒者最初是因為被欺騙、引誘甚至于被強廹吸毒,后來無法戒掉毒癮的人的行為作為犯罪處理。在生活中真正自己主動希望吸毒的是少數。所以對于吸毒者,各國法律往往把他作為治療對象而不是犯罪主體。而一旦吸毒后引起犯罪,不僅不是重點打擊的對象,恰恰應當通過治療其毒癮,才能真正防止各種可能由吸毒者從嚴的犯罪。但是,在這個問題上,社會評價卻可能是相反的,認為吸毒者品質很差,應當加重打擊。也有的叫做“人格調查制度”,但是除了考慮本人人格以外,家庭情況、文化水平、職業技能等是否有利于于選擇社區矯正,也是量刑要考慮的因素,“人格調查”只是這個調查的一項重要內容。
所以,“量刑調查報告”這個名稱比較合適,因為這一名稱能夠概括所有需要調查的內容,抽象的叫做“量刑前調查報告”或者“量刑調查報告”,不會出現以偏概全或者遺漏的情況。這也符合國際上的做法,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家,都是叫做,Pre-SentenceInvestigationsReport,即“量刑前調查報告”,英文縮寫為“PSI”,但考慮到這個調查報告目的是為量刑,當然是發生在量刑之前,不必加上時間定語,就可以直接叫做“量刑調查報告”。
(三)調查對象應適用于可能判處所有刑罰的被告人
我國各地的量刑調查,除了豐臺區法院以外,其他地方都只適用于未成年人。量刑調查到底適用于什么人,要看調查的目的是什么。調查的目的是為了讓犯罪人得到適當改造,重新回歸社會。針對未成年人的量刑調查特別重要,但是,從理論基礎來看,成年人,同樣需要回歸社會,其存在的依據并無不同。因此,要在對未成年人實施量刑調查制度的基礎上,推廣到所以成年被告人。
如前所述,我國有的法院規定,量刑調查只適用于輕刑。其目的很明顯,是為了“由社區矯正機構根據對未成年被告人的綜合調查情況及再犯可能性大小,提出是否對其判處非監禁刑罰進入社區矯正的建議。”23但問題是,量刑調查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慮是否適用社區矯正。刑罰個別化在外延上包含:制刑個別化、量刑個別化和行刑個別化三個方面,而行刑個別化則是其中之一。在行刑方式上,矯正刑的執行,以受刑人的不同特點為根據,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執行,以適應矯正犯罪人的需要,即實現行刑個別化。如:將成年犯與未成年犯、累犯、慣犯與初犯、偶犯分別行刑,以免其互相感染,對少年犯予以高于成年犯的待遇,并予以特殊的教育、感化等等”24。“矯正刑又對人身危險性不同的受刑人以不同的方式予以教育、感化與矯正,從而實現行刑方式的個別化”25“科學界定分級處遇等級、規范分級處遇設置,完善分級處遇制度,增強分級處遇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26。
以上個別化措施說明,量刑調查報告不光是為是否進行社區改造提供依據,其任務要廣泛得多。另外,量刑調查的除了“提出是否對其判處非監禁刑罰進入社區矯正的建議”外,還要從量刑公正的角度,考慮對被告人刑罰的輕與重,這些因素可能根本就與“如何改造的”問題無關。
因此,量刑調查針對的對象應當是已經被定罪、可能判處任何刑罰人,而不能僅限于可能處輕刑的被告人。
(四)應當由社區矯正機構進行量刑調查
委托社會上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的退休老干部、團市委、街道司法所等民間機構擔任社會調查員進行調查,雖然有利于發動社會力量參與,體現司法民主化理念,但這種由一般公民進行的調查顯然專業性不夠,難以保障調查結論的科學性,也很難保證其公正性。比較而言,社區矯正工作機構進行調查更為合理。
從大多數國家或地區的做法看,審前調查大都是由一個專門的機構負責,而這一機構一般就是社區刑罰執行機構,因該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植根于社區,在調查的開展上有著其他機構不具備的諸多便利。如英美的緩刑官的職責之一就是為法官提供判決前的報告,就對犯罪人適用監禁還是社區方案提出意見。英美國家的緩刑官雖然也是警察的一種,但是并不進行刑事偵查,而我公安機關的警察則是打擊違法犯罪為已任,不能與他們相提并論。
其實,從其具體職能來看,由公安機關進行調查也是不可取的。審前調查主要是一種人格調查、社會調查,同公安機關進行的刑事偵查在性質和內容上有很大的不同。從實踐看,公安機關著力于對案件的偵破和對犯罪事實的認定,因而對行為人人格狀況的考察普遍重視不夠,即便是考察人格狀況,也往往只重視考察那些法定情節,尤其是從重處罰情節,如是否累犯等,而對被告人的成長背景、一貫表現、犯罪原因等很少涉及。盡管有時為了偵破的需要,公安機關也會考察行為人的作案動機,但這種考察仍是淺層次的,并不會系統、深入地考察、分析犯罪的深層次原因。另外,公安機關作為偵查機關,是刑事訴訟中的的控方,由它進行調查,容易出現偏見和不公正。因此,公安機關難以代行審前調查的職責。
在我國目前正在開展的社區矯正試點工作中,基層司法行政機構是實際上的工作主體,當然,由于立法不健全等原因,當前的社區矯正工作存在執法主體與工作主體相脫節的不正常現象。我們可以以現有的司法行政機構為基礎,構建專門的社區行刑機構。將來可通過立法形式,賦予基層司法行政機構審前調查的職能,由該機構的專業人員進行調查。
(五)量刑調查報告包括的具體內容
在我國已經有的、不同地區的量刑調查報告中涉及到了家庭背景、個人特點(包括個人經歷、生理、心理特征)、案件情況、自我認識、社區評價、幫教條件6個方面的的某些內容,其實,這些內容都應當是量刑中要考慮的因素,因為以上情況都會影響刑罰的輕重、刑罰個別化的具體措施,也會影響教育的方式,還會影響人道對待罪犯的具體方式,至于幫教條件,則影響社區中能否使某一種刑罰方式變成現實可行問題。所以,以上內容,都應當是量刑調查報告的內容。在美國紐約南區的一份量刑調查報告表格中,其內容實際上也涉及到了上述6個方面27。
參考以上內容,量刑調查的目的有兩個方面,一是查清楚犯罪原因,看是否有從寬或者從嚴處罰的理由。這些原因在犯罪學上整體概括為家庭、學校與社會環境的原因及在個案中被害人的原因。二是查清楚適合何種處罰進行教育改造的條件,才能達到教育改造和保障人權的雙重目的,而與此相關的條件包括:自身生理、心理特征、工作技能,悔罪表現、家庭環境、社區環境、社會評價和容忍度。以上內容有些既是從寬或者從重處罰時框考慮的理由,也是是否適合某種刑罰的理由,有交叉的地方,是兩者同時要考慮的因素。綜合起來看,應包括以下方面:
1、個人情況。包括具體年齡、受教育程度、健康狀況、生活經歷,以及案發前的身份和社會經濟地位,如是在校學習還是務工、務農,是否有輟學、流浪等情況。
2、犯罪情節。包括犯罪的起因、同被害人的關系、被害人是否有過錯,以及犯罪的目的、動機、手段,等等。
3、犯罪前后表現。包括平時的一貫表現、有無違法犯罪的前科或其他不良行為、犯罪后的認罪、悔罪態度等。
不良表現,是否接觸不良的閱讀物、光碟、網站等,是否同具有不良表現的人進行交往,等等。
5、家庭背景。包括家庭成員的構成,監護人的職業、收入、健康情況,父母的個性與和睦情況,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情況,等等。尤其要注意,涉案未成年人的家庭是否完整,是否存在父親或母親去世、父親或母親被判刑入獄以及父母離異等情況;父母是否存在對孩子虐待、體罰或管教不當等情況;父母是否具有賭博、酗酒等不良行為;父母之間是否因感情不和而經常發生吵罵、廝打現象;等等。
6、教育環境。包括學習成績如何,對學習、對老師的態度,是否有退學、逃學等情況,學校管理秩序如何,學校是否重視品行教育、法制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存在歧視差生、體罰學生等現象,學校周邊環境如何等等。
7、社區環境。包括家庭遷移的情況、所在社區的治安秩序好壞、鄰里是否和睦、社區評價等等。
8、幫教條件。這是一種現實的考慮,由于緩刑的適用還要在具體的地區具有可行性,所以不得不考慮這個問題。
判決前調查報告的內容要求簡明扼要,它能夠在較短的時間里讓法官捕捉到重要的信息,所以,調查報告的簡短化和表格化是它的一個趨向,目前,在一些國家和地區通行格式化的調查報告,調查報告不再是敘述性的文字,而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標準化的表格,法官無須解讀冗長的文字就可以直接獲得所需的信息。超級秘書網:
參考文獻:
①北京法院首將道德表現納入量刑參考,北京晨報,2007-04-20,。
②ThePre-sentenceInvestigationandReport(PSI),H.Michael.,/thepresentencereport.htm,2007.
③婁獻忠:“一貫表現”不宜作量刑參考,揚子晚報,2007年04月22日。
④轉引自陳興良:《刑法的啟蒙》,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63頁。
⑤[意]菲利:《實證派犯罪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24頁。
近幾年來,高考歷史試題已基本摒棄了過去“以綱為綱、以本為本”的命題原則,而是參照“雙綱”(教學大綱和考綱),又不拘泥于“雙綱”,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這表明高考在命題指導思想上已逐漸從傳統的“以知識立意”轉變為“以能力立意”。題型做了較大的變動,尤其在問答題上設計開放性試題,其特征是結論和觀點沒有定論,無論如何解答,結論和觀點都不違背歷史真實性與規律性。評卷標準也對標準答案作了較大的松動,只要言之有理,有理有據,就可以得高分,得滿分。目的旨在改變以往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出獨特見解,引導學生走向培養能力,進行創造性學習和思維。近幾年高考文綜試卷中不斷出現了開放型的試題,表明高中學生做開放型習題是一項基本能力要求,這在今后的高考中將得到進一步的體現。
開放型習題有以下幾種形式。
1、設計開放型問答題。
高中歷史問答題具有檢測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程度,考查學生多種認知能力,檢驗學生的情感品質,反映學生的創造思維等能力,因而在歷史習題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也是歷史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但長期以來,問答題題型多為平鋪敘述題和簡單說明題,例如“簡述秦始皇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所采取的措施及影響”,“為什么說法國大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時代最大最徹底的一次革命”。答案一般都可在教材找到“現成品”,通過死記硬背把它解決。在我近二十年的教學生涯中,也長時期采用這類題目。
隨著教學改革的迅猛發展,自身學習的不斷深入,教學經驗日益積累,我的問題設計逐漸由封閉型走向開放型。下面列舉同類題的兩種不同設計。
(1)甲:簡述的歷史功績。
乙:史學家對的最后結果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了清王朝,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完成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所以說是勝利的;另一種認為: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所以說是失敗的。你同意哪一種觀點?或者你有什么新的見解,請用史實說明。
(2)甲:敘述英法推行綏靖政策的具體表現極其產生的后果。
乙:英國政府對希特勒態度不夠強硬,歷來受到指責,你認為英國政府有其他出路嗎?
綜觀上述二道題目,甲類題設問角度狹窄、呆板,沒有多大新意。而乙類題立意新穎奇特,設問靈活多變,答案跳出教材,沒有唯一性的評分標準。學生可根據自己獨特的視角,創造性地闡發自己的認識和理解,思維有了一個廣闊自由的空間,成為對學生創造性能力培養的一個好方法。
2、搜集歷史資料,撰寫歷史小論文。
歷史小論文,集開放性、探究性、實踐性于一體,也是高中歷史開放型習題的最好形式之一,它有如下步驟:
(1)選題。歷史小論文選題廣,內容多。既可以由教師提供部分題目,也可以學生自己命題。一是可以在學習基礎型課程中選題;二是結合拓展型課題選題;三是選用高中歷史研究性課題,等等。
(2)搜集。選好題后應制定研究計劃,商討研究步驟,明確具體分工。然后選擇閱讀的有關書籍,作好必要的讀書筆記,對搜集的資料要加以整理分析。教師要指導學生有針對性地閱讀和思考,使學生對研究的課題具有一定的背景性知識,了解和把握課題所涉及的歷史事實,對課題進行深入研討,從而使搜集工作扎實有效,避免無功而返。
(3)撰寫。指導學生先擬訂論文寫作提綱,確定論文寫作所涉及的范圍,然后由學生獨立完成小論文的寫作。一般來說,論文應包括課題的提出及其研究的目的意義,對課題的分析論證及得出的結論,并附有資料來源或參考書目。
歷史小論文要求論點明確,論據充分;要有自己的獨特見解,不要人云亦云;要有新穎,有創意。教師要對學生成果進行評定,或由全班學生集體評價,擇優進行交流,并集緝成冊。
3、開展社會調查,撰寫調查報告。
涉及近現代史的研究性課題,可以通過社會調查、實地考察、參觀訪問等活動進行研究。在組織調查活動之前,教師和學生應當根據選定的研究性課題,擬訂調查的主題和目的,選擇調查的對象和范圍,確定調查方法和過程。通過實際調查,整理調查的材料和數據,對事實進行分析,作出結論形成調查報告。在調查活動中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理性思維相互交融,各種能力得到提升,其思想教育的效果也遠比空洞的說教好得多。
創新是一泓永不枯竭的源泉,歷史習題的創新設計,能賦予新世紀歷史教學新的生命力,它的作用主要體現以下方面。
1、主題性。開放型習題不是一種純粹完成任務式的行為,而是給學生主題意識的發揮提供自由廣闊的活動空間,任由他們學習鉆研、思考總結,有興趣地主動去完成。
2、研究性。無論是開放型問答題,還是小論文、調查報告,這些習題的研究多是圍繞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原因、特點、影響、評價等方面,單靠教科書和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研討和研究。
3、實踐性。開放型習題需要學生同搜索資料、調查訪問、參觀考察等活動結合起來,強調探求習題過程,它既豐富了歷史學習的內容,又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12-0086-02
一、課堂展示,合作探究
新課程強調把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合作等活動凸顯出來。鄉土案例因其鮮活、熟悉、綜合的特點,恰是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首選載體。雖然素材豐富多樣,但必須經過加工處理后才能呈現。
1.案例展示。韓江之旅——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設置情景:由學生課前準備,把拍攝的韓江照片給大家欣賞并簡述韓江的自然景觀。(將學生置于發現探索者的位置,結合圖片給學生視覺沖擊,增強學習興趣。又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準備。)提出問題:①描述該區域植被、河流、氣候、土壤等自然要素的特征。②嘗試解釋各要素之間的聯系。學生討論的要點:①正確表述自然地理特征,如植被類型、河流水系水文特征、氣候類型與特點以及土壤類型等。②舉例說出各要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例如氣候濕潤,所以河流水量大、植被茂盛等。
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一些學生在實踐中發現韓江下游環境遭到破壞的問題,拍成照片,并帶回了一些土壤樣本。教師提供文字材料。材料:韓江屬粵東地區的戰略性重要水源地,地處粵東多雨中心(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年均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上中游所流經的福建省龍巖市、漳州市,廣東省河源市、梅州市、潮州市等地區,山區面積大,溪流陡,現有河道泄洪能力仍然不足……韓江流域水資源、水力資源亦豐富,但天然徑流豐枯不均,制約了本區域的工農業生產……上中游修建水電站之后,發現下游水量減少,水質惡化,生物多樣性遭受到了破壞……提出問題:a.面對“韓江的尷尬”,該怎么保護韓江的美麗又合理開發水資源?b.利用所學的化學知識對土壤成分進行粗略測定。(第2個問題需要實驗室作為課堂環境支撐)。學生討論的要點:a.大壩蓄水使下游及流域生態環境發生了哪些變化?b.上中游修建水利樞紐工程蓄水對下游(農田灌溉、生活飲用水、海水倒灌)產生那些影響?c.通過實驗室測定韓江土壤樣本,分析氣候、植被、地形、水文等條件對其的影響。d.開發韓江的水電資源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原理建模:將鄉土地理案例引入課堂是為了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思考,發揮其反射驗證作用。但鄉土案例的缺點是不具普遍性,難以抽取普適性的原理、規律。師生協同對楠溪江之旅的案例進行概括與提取,從中尋找規律性的東西,引出整體性的三個表現以及資源開發利用中應注意的問題。
2.案例選用原則。①綜合性。鄉土材料的選擇應在承載地理原理、規律功能的基礎上,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在內容上體現優勢組合,形式多樣,在展示過程中體現多角度、多層次,不能生搬硬套,盡量做到一例多用。使教學過程既直觀又概括,才能更有效地為地理教學活動服務。②時效性與開放性。隨著時代的發展,鄉土資源要與時俱進,切忌選用老掉牙的材料,最好聯系最近發生的新聞熱點等,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新奇去體驗、探索。選取的案例應當保持開放性,結果不要預先設定,讓學生用辯證的思維去看問題,為地理教學注入活力。③可操作性。鄉土案例沒有地理教材知識的支撐就成了“空中樓閣”。因此,鄉土資源與地理教學的整合必須尋求平衡點。鄉土資源的拓展既要能夠補充、豐富既有的教材內容,又能以地理的觀點賦予鄉土資源課程意義。材料的選擇難度要適中,太難學生無從下手,太直白對學生則沒有挑戰性。環境支撐要符合學校、學生實際情況,這樣才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地理素養。
二、課外拓展,轉化提升
“心動、腦動、行動”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利用地理學科研究人地關系的優勢,挖掘鄉土資源中有研究價值和適宜學生研究的內容開展學科小課題或者其他多種多樣的活動,既有教材原理的支撐,又源于生活,能夠引導學生運用學科原理去研究發生在身邊的地理問題,并能增強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針對上述案例,可以開展以下幾個方面的探究活動:
1.韓江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探究角度:韓江是廣東第二大江,旅游資源類型多樣,學生可選取其中一類進行開發方案研究、開況調查報告、保護措施等多個角度的活動。如大埔三河壩韓江源景區、潮州韓江湘子橋景區、汕頭中山公園景區等。
2.韓江修建引水工程的利與弊。探究角度:潮州韓江東西溪水利樞紐工程是近幾年的熱點話題,對其有贊同和反對兩種不同的聲音,課堂探究時間太短,可以讓學生深入調查,成果展示可以用辯論賽的形式展示。
3.韓江流域兩岸采石場布局的利與弊。探究角度:通過采石場選址的合理性、采石場附近的生態環境調查等角度剖析其布局的利弊。
4.韓江流域土壤性質研究。探究角度:測定土壤成分的實驗、土壤退化情況調查報告、土壤與農業類型的關系。
5.韓江流域傳統聚落景觀調查研究。探究角度:流域傳統聚落(潮汕傳統民居——“下山虎”“四點金”)建筑的特征及成因分析、傳統聚落的現狀、聚落的演變歷程探究以及傳統聚落的開發與保護。針對教材設置的不同章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系列的主題活動,每個主題可進行多角度、深層次的發掘,充分利用鄉土資源,逐步形成主題研究系列,并且將這些資源分類整理積累成庫,可為今后開發校本課程打下良好的基礎,為地方課程的開發提供可資借鑒的范例。課外拓展中教師對研究過程的指導要貫穿始終,學生在研究中出現新情況時,指導他們及時對預定方案進行改進,并根據課題要求有重點地搜集資料、制定調查問卷等,在資料分析處理環節要培養學生對資料的價值判斷與分析、篩選、歸類的方法,最后形成完整的課題或其他形式的資源。
三、師生合作,共同成長
教師在鄉土案例教學中充當組織者與引導者,激勵學生參與活動,幫助學生理清思路,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在組織引導過程中,教師應從學生的學習生活出發,挖掘學生的經驗、體驗,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開發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實現課程目標的資源,充分發揮其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作用。學生力所能及的內容教師要避開,力所“難”及的內容教師要幫助。學生作為課堂的主 體,利用教師的智慧結構、知識水平以及師生之間的交流,在學習探究中獲得知識、形成經驗。實質上,師生互動交流的過程就是學會地理、會學地理,師生相互促進、相互成長的過程。
鄉土地理的學習,因為其打破了封閉式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可以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感知、體驗、探索地理的奧秘與神奇,能夠自主選擇家鄉地理環境某些要素開展綜合或專題的研究,這對培養他們的探究學習能力無疑是極為有益的。通過這樣的地理實踐,不僅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還可以在考察、調查等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他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從多方面促成教學目標的達成,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陳澄.地理教學論與地理教學改革[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一年前的暑假,上海大學曾組織并完成了“大學生蟻族調查報告”,探討大學生能力培養方向及“蟻族”聚居地的合理規劃問題。
在這份提供給《望東方周刊》的報告中,“蟻族”被定義為“大學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群體”。報告調查記錄了他們的居住條件、工作狀況、收入分配、擇業觀念、未來計劃、心理狀況等,并以此反映“蟻族”的真實生存境況。報告對213名“蟻族”進行了詳細問卷調查,被調查者中,男性64%,女性36%,分別來自安徽、湖北、河南等19個省份。
今年夏天,全國727萬大學生迎來畢業季,一個月前,本刊記者走訪了部分居住在上海的低收入大學畢業生。于他們而言,新一季的生活有哪些變化?
上海大學于2013年暑期曾調查并完成了聚焦上海的“大學生蟻族調查報告”。在這份獨家提供給《望東方周刊》的報告中,“蟻族”一詞被明確定義為――“大學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群體”,被視為是一個弱勢群體。
求職的主要阻力是什么
在數百萬大學畢業生中,“蟻族”為何處于競爭弱勢?在學校期間有哪些因素對他們的求職影響最大?
根據“大學生蟻族實踐報告”,31%的人認為社會實踐經驗是最大因素;22%的受訪者認為專業實習經歷是主因。而很多“蟻族”恰恰是因為在大學期間缺乏實踐、實習的經歷,或者只參加了學校安排的實習,缺少將概念知識運用于實際的技能,因而在簡歷中缺少招聘方看重的實踐經驗。當然,還有20%的人認為,人際關系是求職中重要的因素。
在求職過程中,受訪者認為社會經驗不足以及社會關系缺乏是求職的主要阻力,分別占25%和14%,其次缺乏對企業崗位的專業知識和求職技巧等是阻礙自己找到滿意工作的重要原因。主持這份調查的上海大學陶建杰老師認為,“這體現了校園與企業信息不對稱的現象。”
在擇業標準上,發揮自身才能、職位前景、經濟收入與福利,居前三位,分別占18%、17%、16%。從調查數據可以看出,“蟻族”群體考慮的是能力的塑造與發揮以及未來的良性發展,他們對待工作的態度是積極進取的,但經濟條件所限使得他們更注重薪酬。
為何固守上海
調查結果顯示,固守上海的原因多樣,其中高達67%的人覺得“上海機遇多,發展空間大”,因而選擇離開經濟欠發達的家鄉;15%的人認為上海基礎設施好,交通發達;9%的人認為上海工資高,5%的人看中的是優質的公共服務資源(醫療、教育)。
“蟻族”群體的心理健康是社會重點關注的內容之一。調查顯示,在對生活現狀的滿意程度方面,41%的“蟻族”表示一般,較不滿意的占16%,兩者相加超過一半。
而從對未來就業前景的態度看,47%的人認為有一定把握,但會受到客觀因素制約;13%的人覺得迷茫,打算“走一步算一步”。
面對上海的就業狀況,72%的“蟻族”感到有些壓力,但相信通過努力可以克服,而9%的人感到難以承受。
聚居在大學生求職公寓
調查發現,上海沒有類似北京唐家嶺村那樣上萬名“蟻族”聚居的地區。上海“蟻族”群體中,相當一大部分人是以與他人合租的方式,散布在城市的各個小區中。
大學生求職公寓是上海“蟻族”聚居較集中的地方,這些旅社暫住著大量來上海求職的青年。它們大多散布在靠近火車站、大學城這樣外來人口多、交通相對便利的地帶。此外,聚居地以外環線以外的城鄉結合部為主(如閔行區),也有中心城區較為偏僻的地段(如徐匯區石龍路附近)。
求職公寓所處地段周圍環境一般不太好,有的甚至在垃圾場旁邊;公共設施數量和質量普遍不高,缺乏室外活動空間,基本沒有綠化帶,而且缺乏綠化條件;周圍餐飲店比較密集,但都屬于小店,衛生情況不容樂觀;24小時便利店較多,沒有大型超市或藥店。
在求職旅社里,房間被充分利用,分為4人間、6人間、8人間、10人間不等,上下鋪床型,床鋪幾乎擠滿整個房間,超過一半房間沒有窗戶,通風不好,潮濕,有的甚至散發霉味;配套設施方面,有帶鎖儲物柜、書桌,條件較好的有電視機、洗衣機等,空調大部分是收費制,有些免費的只有室外達到35攝氏度才開;洗澡的熱水器按次收費,空調、上網額外收費;住宿費標準每人每月600元左右;治安管理方面,有一兩個前臺值班,晚上大門基本上不會關。
希望改善居住環境
談到“蟻族”對居住環境有何期望,33%的被調查者表示,希望有更經濟的住房;27%的被調查者希望周圍的基礎設施更完善;25%的人希望交通更便利;15%的人注重綠化,希望居住環境可以改善。
目前,全國都在大力發展公共租賃住房政策,上海推行更早。公租房將住房保障覆蓋到有基本穩定工作的城市常住人口,主要面向存在階段性居住困難的本市青年職工、外來務工人員、引進人才等。如果非上海戶籍的大學生可以申請租住公租房,也許有利于解決自身居住的燃眉之急,令他們享有更安全舒適的居住條件,也會對社會穩定具有促進作用。
關鍵詞:農村小學 作文教學 樂于表達 引領閱讀 積累素材 勤寫多練。
眾所周知,作文難教,在農村小學尤其如此。學生不喜歡上作文課、教師感到作文課不好教的現象還比較普遍,作文教學成了我們農村語文教師的一個難點。改革農村小學作文的教學,讓學生喜歡作文,會寫作文,大面積提高農村小學生作文水平,已是當務之急。我是一個來自農村小學的語文教師,近十幾年來,我在作文教學這方面做了一些嘗試,取得了一些成效,具體做法如下:
一、培養學生的的作文興趣,使他們樂于表達,喜歡寫作
兒童對某事物是否喜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許多興趣都是“引”出來的。要想讓學生樂于作文,首先必須樹立他們的自信心,農村小學生寫不好作文,認為自己能力、水平有限,缺乏自信心,所以老師要善于發現學生作文中的點滴進步,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獲得成功的喜悅,使他們產生作文的動力。
另外,創造合適的展示平臺,通過比賽,投稿,展示等多種渠道,激起對寫作的熱愛,從而形成寫作上的良性循環。
二、鼓勵學生讀書,使他們從閱讀中汲取寫作知識,增進表達技能
童話大王鄭淵潔在《閱讀是脫貧的武器》中說:作為父母,鼓勵孩子閱讀課外書,就等于給了孩子一把終身致富的金鑰匙。在農村的老師不得不代替那些外出務工的父母,擔負起這推薦引導的任務。通過向學生推薦優秀的兒童讀物,指導他們閱讀,陶冶他們的情操,豐富他們的情感世界,幫助形成基本的價值觀、世界觀。閱讀那些經典的兒童文學作品,比教師空洞的說教更能塑造孩子的人格,提高思想。實踐證明,在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實踐,能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積淀敏銳的語感。
同時,要做到讀寫結合,時常做一做課堂小練筆。比如說讀了《凡卡》,可以續寫《凡卡的美夢》;讀《少年閏土》可以仿寫人物描寫;讀《窮人》可以練一練心理;讀《桃花心木》可以試著寫寫借物喻人等等。
三、引導學生留心生活,使他們善于觀察事物,不斷積累寫作素材
葉老曾經告誡我們:“作文教學偏于形式,自然把作文看成一種特殊的事,跟實際生活不怎么切合,于是學生自然要嘆無內容之苦。”如何有效利用我們的潛在資源,引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實現我們的教學目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我的做法是:根據農村學生的生活特點,引領學生積極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積累寫作素材。
(一)觀察自然山水之美。農村學生雖沒有城市學生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他有著美麗而神奇的大自然,又有廣袤的田野,還有瓜果蔬菜種植基地,也有小型的健身公園;既有豐富的人文底蘊,也有日益變化的現代氣息……這就為農村的小學生提供了取之不盡的作文素材。因此,應充分利用農村特有的寫作素材。我敏銳地抓住這一切,創設機會引導學生體察、表達情感。教師要重視對觀察的引導,讓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教學中,我積極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的懷抱中,多觀察,多感受,并用語言將自己的體驗表達出來。例如,開展“我們的溫州真美”系列活動。在班級組織學生分組去觀察、體驗,以多種方式展現溫州,并引導學生評價。這些,既鍛煉了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學生是帶著“新奇特”的感受去觀察,去了解,充分激發了學生的表達興趣和表達情感,提高了表達能力。
(二)了解豐富人文風情。我國農村幅員遼闊、物產豐富,悠久的文化、獨特的地域風土人情培育出了異彩紛呈的民俗風情。我們學校80﹪的孩子都是“新溫州人”,這些孩子都來自各個省市,都有自己魂牽夢繞的美好家鄉,現在又擁有了讓人向往的第二故鄉,這些是其他孩子無法相比的。然而我們的學生對如此豐富多彩的生活卻不會觀察,不會捕捉,不會收集。如何發揮農村學校的“活水源頭”優勢,讓學生的習作也能體現出這種優勢呢?互相了解、感受各地的人文風情,不僅有助于學生積累這方面的寫作素材,而且可以拓展知識面,提高學習興趣,培養熱愛家鄉的感情。具體來說可從以下幾點著手:
1.感受當地的民風。因為從一個地方來到另一個地方,其體驗也是不一樣的,是深切的,比如說對不同方言的感受,不同的生活方式,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觀,察、搜集這些素材,鼓勵學生將這些素材引入習作中。
2.了解當地的風俗。俗話說十里不同俗。不同地區具有各自獨特的風俗,這些風俗在節慶、婚喪嫁娶等重要的場合表現尤為突出,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是農家傳統文化的體現。我們就利用節慶等活動引導學生了解當地民俗,探究民俗的來歷、演變,捕捉其中有趣的故事。
3.體察當地的變化。隨著社會的發展,城鄉結合部的面貌、人們的生活、精神狀態等都在發生著變化,通過觀察、訪問、實地調查等,了解和感受這些變化,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觀察能力和辨別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為習作開拓廣闊的空間。我們學校前面的塘河,近年來河水逐漸變得污濁,污染較嚴重。這兩年,政府加大了綜合治理開發的力度,塘河水又變清了,兩岸又變美了。我指導學生圍繞塘河的變化進行調查研究,撰寫調查報告,學生很有興趣,寫的調查報告也蠻像那么回事。后來,有兩名學生《塘河的水質調查報告》在小學科技作文比賽中獲了獎。
四、激勵學生動腦動手,培養其自覺表達和勤寫多練的習慣
(一)在基礎訓練中為學生做好習作鋪墊
學生害怕作文已是普遍現象,學生害怕作文其實與我們的教學方式有著直接關系,因為大部分學生會因為基礎薄弱、基本功差而感到寫作困難,再者,在教學安排方面,習作教學普遍存在整篇練習多、單項訓練少的問題。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老師不宜一開始就要求學生做整篇文章。特別是在中低年級,我們應該學生多做些單項基礎練習。
通過“每日一句”、“摘錄句段”、“組詞造句”、“說寫片斷”、“技巧方面的仿學仿練”有等活動,使詞匯在學生腦海里一個個鮮活起來,從字詞到句篇,有了扎實的文字功底,運用起來才會游刃有余。等學生能寫句子的時候,有關于句的訓練不得懈怠。學生通過頻繁扎實的小型練筆,有了過硬的詞句功夫,之后再過渡到寫成篇的文章就可以水到渠成了。
(二)寫筆記本博客
網絡時代,們在博客上“灌水”都是那么地樂此不疲,那么我就把這種形式搬到學生的作文中來,我讓學生取自己喜歡的昵稱,并要求學生在感受生活的同時,“置身其中,五官并用”,從不同的角度體驗農村生活的樂趣,并注意及時把自己的觀察和感受寫在流動的筆記本博客上,其他同學看到了可以“跟貼”。在初寫筆記本博客時,我要求學生先擬“博客提綱”,“博客提綱”就是針對某一觀察對象,師生預先討論觀察的順序和重點、觀察中應注意的問題等,列出博客提綱,做到有目的、有順序地觀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再進行主題觀察,在此基礎上再寫筆記本博客。
作文教學難,難在不思變通。農村教師要因地制宜,從農村的實際出發,心里裝著學生,學生一定會步入快樂的習作天地。愿農村小學作文教學在我們的努力中變得更精彩。
【參考文獻】
[1]胡國強 《習作教學期待加強》 《小學語文教學》[J]2008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