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9 04:48: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園林實訓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高職;植物識別與分類;實訓課程;教學方法;園林技術
【中圖分類號】G710
0引言
《園林植物識別與分類》這門課程是園林技術專業的一門基礎性的專業課,是此專業的學生必須學習和掌握的一門課程,同時也是一門實用性和實踐性特別強的課程。只有將這門課程掌握了,才能更好的學習《園林規劃設計》、《園林苗木生產》等課程,所以探討和設計出更好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掌握和理解這門課程對于以后的學習非常重要。由于過去的課堂講解課件的傳統教學模式很容易讓人枯燥和失去興趣,所以影響了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教學效果不理想。本人通過對自己近幾年來的教學進行思考和總結,提出讓學生在大自然中行走和學習,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系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植物的外形特征與名字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中,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深受學生的喜歡。接下來我們將對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進行探討和總結。
1教學方法設計
1.1教學目的與目標的確定
將課程中的重點和難點作為檢驗一堂課學生掌握情況的標準。作為一名未來園林工作者,學生需要學習和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是:能夠快速準確的根據植物的典型形態特征和其他相似的樹種區分開來,并且熟悉樹種的生長習性,進行合理的種植和應用。本課程的目的是在學生已經了解和熟悉園林樹木形態特征和形態學術語的基礎上,通過此番教學活動,讓學生掌握園林樹木的特性以及在園林中應用的一些基本原則和方法,可以總結成一些口訣,讓學生快速準確的識別出樹種,并且深刻了解各種樹木的意境和韻味,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
1.2深刻分析教學內容
想要實現讓學生在大自然中學習的目的,首先要考慮到以下幾個需要面對的困難:首先,識別樹木是比較枯燥的內容,又由于季節和地域的限制,課程的時間安排需要仔細考慮。其次,園林樹木的生長習性需要學生熟悉和掌握,同時其觀賞特性也是學生需要花時間好好理解的部分。再次,選取教學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常用樹種作為教學的突破口。最后,了解不同季節園林樹木的形態變化、觀賞特性以及一些代表樹種的特殊性。
1.3分析教學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高職學生雖然可能已經學習過植物形態學術語,但是可能由于長期不用等原因,理論知識掌握并不扎實,還不能對園林樹木的形態特征進行標準規范的表述。所以在實訓課程中,我們需要激發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熱情,挑選合適的、具有代表性的樹種進行實例進行教學講解,并且將復雜的樹木形態特征總結成朗朗上口的口訣,降低記憶難度,同時調節好課堂氛圍,師生之間有較好的互動,在規定的課時內讓學生掌握教學內容。
1.4實訓課程教學設計特點
1.4.1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雖然多媒體教學極大的拓寬了教學內容,但教學活動的完成仍然局限在教室內。將學生從教室帶到室外,將教學活動帶到大自然,讓學生真實的看到、感受到、摸到和聞到需要學習和辨識的各種植物。
1.4.2增強教學活動的趣味性。根據樹木的形態特點以及特性或觀賞價值,為這些樹木設定一個樹木界的"稱謂",例如人們熟知的"迎客松",還可以由老師和學生共同討論來決定,為那些不常見的樹木起一個合適的名字,以此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使課程更加有趣,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樹木的特性。
1.4.3編定總結口訣。由于樹木的形態描述比較復雜,字數較多,又由于樹種較多,記憶起來是一項困難的大工程,為了方便學生學習和掌握,可以總結成口訣。例如在講到木蘭科植物的識別要點時用"枝有環痕雌雄多,聚合蓇葖木蘭科。"來總結;又如在講到樟科植物的識別要點時又用"雄蕊多輪藥瓣裂,體具樟香是樟科。"來總結口訣,這樣既降低了學生學習和記憶難度,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使教學效果顯著提高。
1.4.4注重師生互動和知識的實用性。在教學活動中,設定需要學生解決的園林設計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在課程結束后,由學生講出設計方案和理由,鍛煉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鼓勵學生多提問,和學生共同尋找問題的答案。
1.4.5一年四季安排不同的教學內容。根據植物的季節特性設計不同時期的教學內容,例如春天花開講花、夏天葉茂講葉、秋天豐收講果、冬天講枝干等等,這樣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植物識別的知識。
2結論
將以上教學方案應用到高職學生的《園林植物識別與分類》的實訓課程教學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通過對學生進行知識測驗,學生的掌握程度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讓學生進行方案設計的教學方式,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符合社會對園林設計技術人員的要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學生從教室帶到大自然的教學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提高了此門課程的教學質量。當然此方法還不成熟,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相信以后此教學設計必將更加成熟,應用更加廣泛,使教學效果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關鍵詞:花卉栽培學;季節性;教學改革;成效
《花卉栽培學實訓》課程是與園林技術專業的專業骨干課程《園林花卉學》相配套的實踐課程。這門實訓課程的目的是使學生進一步掌握識別主要園林花卉的形態特征、習性、主要繁殖方法、栽培管理措施 、綜合利用等。這門課程的應用性強,教學內容必須緊密結合園林應用與生產實際[1]。
1 花卉栽培學實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實訓教學內容未能有效地與生產的季節性緊密結合
花卉具有季節性強的特點,實訓教學內容必須與生產的季節性緊密結合,但自我院開設有《花卉栽培學》課程以來,實訓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主要是根據《花卉栽培學》的章節內容來安排[2]。學生在學習、掌握花卉生栽培技術要領和不同季節的養護管理要點比較困難。
1.2 實訓教學時數相對不足
實驗開設少且安排在一個學期內完成,如課程在春季開設,學生只能親身接觸到春夏季花卉,而對于秋冬季觀賞應用的種類,老師只能在教室以圖片展示,通常印象不深,影響了教學效果。
1.3 實訓教學方式不完善
實訓教學課一般由指導老師先介紹實訓目的、原理、實訓材料以及所用的儀器設備,再對學生重點示范,最后才由學生動手操作[3]。而對于實驗教學內容多為驗證性實驗,缺乏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學生做實驗是被動的,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致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實踐教學往往未能給予足夠的重視,影響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綜合應用知識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1.4 實訓教學場所單一
實訓教學幾乎都在校內基地進行,花卉種類有限,學生既觀察不到眾多花卉在園林中的實際應用效果,也接觸不到花卉生產中一些先進的栽培管理技術,不利于學生對花卉學的理論知識的掌握和領悟。
2 與季節性相結合的實訓教學改革
2.1 調整教學計劃,適當增加實訓教學時數
在教學計劃中將花卉栽培學課程調整為在1學年內完成,每學期學時數為36,其中實訓教學時數16 ,另每學期安排3天綜合實訓,使實訓教學所占的比例達60%,體現了高職教育的特點。此外,將課程拆分成春秋2個學期開設,學生既能觀賞到各個不同時期應用的花卉種類,親身感受其應用效果,又能接觸和實踐了花卉的周年管理環節。
2.2 根據花卉的季節性安排實訓教學內容
花卉栽培學實訓課程是一門季節性很強的課程。實訓教學不能像理論課那樣根據學期的教學日歷來安排,為此,我們把這門課的教學計劃內容作了調整。
如在每年春暖花開,大部分球根花卉陸續開放,安排花卉識別;5、6月的梅雨季節,適合扦插、分株、上盆等花卉繁殖與栽培技術實訓內容操作練習;“五一”、“十一”前1周安排學生進行花壇花卉調查,有利于學生了解城市花壇用花主流種類與用量、各種類型的花壇圖案設計與色彩應用。
2.3 革新實訓內容
根據調整的教學計劃,本課題組重新修訂了花卉栽培學實訓教學大綱,在實訓內容上適當減少演示性驗證性實驗項目,相應增加綜合性、應用性實訓項目,如穴盤育苗技術、花壇花境設計與布置、花卉應用調查等綜合性和應用性實驗實習項目。注重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綜合應用知識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1.4 充分利用校內基地,積極拓展校外基地
根據實訓教學內容,結合季節性安排,由指導老師組織學生在校內實訓基地參加苗圃整地、播種、扦插、移栽、澆水、施肥等實踐活動。此外,開放校內實訓基地,學生可利用業余時間到基地進行花卉的識別、對播種、扦插、移栽等實訓跟蹤管理。同時還加強了與花卉生產企業的聯系,讓接觸花卉生產中一些先進的栽培管理技術,觀察更多花卉在園林中的實際應用效果。
1.5 加強實踐技能考核
為了適應季節性實訓教學的改革,我們探索建立了一套科學合理、易操作的實訓考核制度,增加了實踐考核的內容,如增加了花卉種類的識別、花卉栽培方法等技能考核、現場提問,回答1~2個問題。
新的實訓考核制度由實踐操作技能40%;現場回答問題20%;實驗實習的態度和表現20%;實訓總結報告20%等4部分組成,進行綜合評分。
3 實訓教學改革成效
3.1 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傳統的實訓教學中,學生被動地按照指導老師的思路、方法、步驟去做,缺乏設計性和創造性思維和意識,懶于思考,懶于動手,漸漸地對實驗失去了興趣[4]。實訓教學改革后,相應增加設計性、綜合性實訓項目,培養了學生的設計性和創造性思維和意識。通過開放校內實訓基地,學生可利用業余時間到基地進行自我實踐,跟蹤管理,變被動為主動,變封閉為開放,改變了學生實驗必須在規定時間、規定場所完成的傳統模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通過自身的實踐獲得充分的感性認識,大大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2 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實踐教學改革使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各個層次都能鍛煉到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新的實訓考核制度,例如,現場技能考核、現場提問,這樣,學生在實習中對實訓內容更加重視,改變了以往實訓考核形式簡單,學生實習前無需準備,實習結束后只要上交一份實習報告及出勤率等來評定的,臨時突擊就能過關的狀況,大大提高了實訓教學效果。
3.3 體驗實踐效果,增強學生成就感
根據花卉的季節性安排實訓教學內容,學生在學習期間,直接參與實踐基地的日常生產過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吃苦耐勞的精神,而且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實踐操作技能,還能體驗到實踐效果。
例如,嫁接實訓,在未以季節性安排實訓教學內容改革之前,因不是嫁接的時期,無適宜的砧木(青蒿——菊科、蒿屬,兩者親和能力較強,嫁接成活率較高),指導老師只能是演示嫁接操作過程,學生動手也只為操作而嫁接,學生的積極性不高。與季節性相結合,我們將嫁接實訓安排在5月底或6月初適宜嫁接的時期進行,讓學生認識砧木,實地操作,嫁接后進行成活率的觀察和跟蹤管理,觀賞到自己嫁接的成果,體驗實踐效果,學生有成就感。
3.4 提高了教師的業務水平
實訓教學改革使得花卉學教學中加重了實訓教學的比重,改變了以往教師重理論,輕實踐,實踐經驗不足的現象[5]。同時減少驗證性、演示性實驗,對學生操作技能考核、現場提問等要求老師要不斷更新自身知識,積累實踐經驗。實踐證明,改革傳統的實訓教學模式,注重實踐教學,不但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同時也使教師的業務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提高,形成教學相長的良性互動。
參考文獻
1 周玉珍,成海鐘,等.高職園林花卉學實訓課程教學內容設計與實踐[J].職業教育研究,2009(7)
2 周玉珍,成海鐘,等.高職園林花卉學實訓課程教學內容設計與實踐[J].職業教育研究,2009(7)
3 張慶華,張薇.花卉生產與養護技術實踐教學改革探討[J].吉林農業,2010(12)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 園林技術專業 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指導下,為實現培養目標而有計劃系統地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具有一定風格與特征的組織樣式和運行方式。[1]《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園林技術專業原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存在許多諸如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培養不夠、專業知識創新應用能力不足、專業思想不穩定以及職業道德素養欠缺等問題,這些問題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園林專業人才在改善城市環境、進行生態城市建設中的作用。根據高職園林技術專業的發展特點及人才定位,如何通過改革現有人才培養模式來適應社會、行業發展對高素質技能型專業人才的需要,是我們面臨的重要問題。通過廣泛的調研與學習,結合江蘇省對園林技術人才需求的實際情況,我們將原來三段式人才培養模式改為"1+1+1"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新模式,并進行了實踐。
1園林技術專業"1+1+1"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園林技術專業"1+1+1"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可以總結為:第一個"1"表示第一學年,學生在兩個學期每個工作日的上午進行必要的人文素養、公共基礎知識和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而工作日的下午和周六周日的部分時間,根據專業要求,在校內外實驗實訓基地進行必要的生產勞動實踐、請園林相關企業老總和技術人員進行專題講座、參加企業培訓以及參與教師的課題研究等實踐活動;第二個"1"表示第二學年,學生進行職業基礎課、職業技術課和職業必備操作技能知識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必需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第三個"1"表示第三學年,學生參加頂崗實習和畢業實習,在實習過程中,可根據學生所在的不同實習單位要求和實習內容,與實習單位指導教師一起對學生某一方面的職業技能進行強化培訓,最后在校內外老師的共同指導下完成針對實習內容完成畢業設計。
2園林技術專業"1+1+1"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
2.1實施模塊教學,進行課程體系改革
依據培養方案,我們將專業課程體系進行必要的改革和調整,嘗試模塊教學。本專業的課程體系共分為三個模塊,即基礎課程模塊、專業核心課程模塊、職業素質拓展課程模塊以及實踐模塊。其中,基礎課程模塊包括必要的文化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模塊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園林植物栽培類課程、園林規劃設計類課程以及園林工程與施工管理類課程;職業素質拓展類課程模塊主要為專業選修課程;實踐模塊包括生產實踐、專業見習、專業綜合實習實訓以及畢業實習實訓。
通過課程體系改革,可使本專業培養方案緊緊圍繞園林專業就業崗位群所必需的知識、能力、素質,對課程進行了必要的增補和整合,如在文化基礎課程中增加了大學語文和環境資源概論兩門課程,將植物與植物生理、土壤肥料以及農業氣象三門課程整合為園林植物栽培基礎課程,將園林史、園林美學以及園林設計初步整合為園林規劃設計基礎課程,將素描、水彩與水粉整合為繪畫課程。
2.2編寫校本教材,改革教學方法
由于當前的許多教材多為全國性教材,普遍性知識過多,而地區針對性不夠,因此,編寫校本教材是較好的解決方法。對于專業基礎課程,我們強調"適用、夠用、實用",如在園林植物栽培基礎校本教材中,增加園林植物知識,減少以往教材中過多的農作物知識;在園林植物栽培類專業課程中,根據學生就業情況調查資料,我們重點強調華東地區常見園林植物栽培、養護管理技術以及市場前沿園林植物的介紹;園林規劃設計類課程中,根據園林行業動態,適當減少純理論知識內容,重點圍繞職業技能要求編寫教材;在綜合實訓指導書的編寫中,根據學生就業崗位調研結果,強化居住區綠化景觀設計、小游園景觀設計、屋頂花園設計、垂直綠化景觀設計及園林植物景觀配置等項目的實訓實習,與行業發展保持一致。
教學方法上,我們在園林規劃設計、園林建筑、園林計算機輔助設計等課程中進行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改革,即由教師根據職業崗位技能要求布置任務,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獨立完成;在花卉栽培、園林植物栽培及養護、園林工程與施工管理、園林樹木等課程中,進行項目式教學方法改革,即將上述課程根據崗位技能要求整合出若干技能培養項目,教師對該項目所涉及的理論知識、實踐動手技能等進行集中講授。[2]如在小游園設計項目式教學中,幾名專業教師將園林規劃設計、園林建筑、園林植物配置、園林植物栽培及養護、園林工程及施工管理等課程內容進行整合,融入到項目中,教師全程參與指導。
2.3加強實訓指導,提高動手能力
由于園林技術專業一些課程的特點,以往由1名教師和實驗員一起進行實訓指導的效果不太理想。如在繪畫、園林規劃設計、園林計算機輔助設計等課程中,由于指導每名學生的時間耗費較長,我們實行由2-3位指導教師和實驗員一起同時進行實訓指導,顯著提高了實訓效果。另外,在每學期的實習教學周中,根據課程開設情況,實行幾門專業課程綜合實訓、專業教師集體參與實訓指導的辦法,使學生將所學專業知識進行綜合運用,模擬工作過程。此實訓方法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如在校內實訓基地進行園林仿真實訓,如校內實訓基地樹木園的規劃設計、學校小游園的景觀設計等;二是到利用本地園林景點及國內著名園林景區進行綜合實習實訓,如在揚州瘦西湖風景區、蘇州園林、杭州園林等地進行園林規劃設計、園林建筑、園林植物配置等課程綜合實習實訓。通過以上這些做法,可以加強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及綜合素質的培養,效果良好。
3園林技術專業"1+1+1"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分析
3.1遵循教育規律,突出素質教育
園林技術專業"1+1+1"人才培養模式的目的是培養德才兼備的高職人才,符合高職教育的發展規律。學生經過三年的學習、實踐,不但可以熟練掌握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而且在大量的生產實踐過程中,在指導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可以養成吃苦耐勞的精神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圓滿完成 "實踐-理論-實踐"的認知循環,把班杜拉認知理論體系中三元交互決定論的環境、行為和人的主體因素三要素做到了完美的結合,達到了高職園林技術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3]
大學教育不僅僅是知識教育、專業教育,首先應該是素質教育,學生要在先成人的前提下方能成才。該培養模式從學生入校開始就對其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并培養學生的吃苦耐勞精神,使學生在畢業實習及今后的就業中可以留得住,有效解決了目前本行業普遍存在的畢業生怕吃苦、流動頻繁的問題。另外,該培養模式中開設有大學語文、環境資源概論、就業與創業指導等課程,在專業課程教學及實訓中重視人文素質、強調團隊協作與統籌,培養學生分析事情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綜合素質,使學生可以很快適應就業崗位,并為學生畢業后的后續學習、終身學習給予了指導。
3.2重視實踐教學,強化動手能力
高職教育的目標是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而實現這一目標的核心任務是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4]本培養模式中三個"1"的核心均為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通過第一個"1",可使學生初步了解接觸專業,了解崗位職責,為將來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的需求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二個"1"中,通過基礎課程整合,減少理論教學時間,增加實踐教學時間,在專業核心課程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獨立完成實踐技能訓練項目,并定期進行技能考核,在畢業前全部學生需取得園林行業中級職業技能證書,部分技能突出學生可以獲得高級職業技能證書;第三個"1"中,教師與實習單位指導教師一起對學生在頂崗實習及畢業實習中的技能操作進行及時指導,并通過集中授課、技能操作示范等對學生某一方面技能進行強化培訓,為學生將來成為企業的技術骨干打下良好的基礎。
總之,園林技術專業"1+1+1"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一是學生學習和實踐的自主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據我們最近一次調查,喜歡此教學模式的同學和家長占總調查人數的92%;二是,加強了"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學生實踐項目的增加同樣對教師的教學及實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通過聘請行業能手等擔任實踐指導教師對專任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起到很好的傳、幫、帶的作用。同時,由于園林行業自身的特點,通常一個園林企業只能安排3-6名學生實習實訓,這與一些工科專業可將許多學生安排在同一個企業不同,因此,本培養模式的實施需要大量企業的參與。而由此涉及到校企合作、經費投入以及師資力量等方面的問題,需要在培養模式的實踐中逐步完善和解決。
參考文獻
[1]楊杏芳.論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多樣化[J].高等教育研究,1998(6):69-72.
[2]鄧小妮.高職教育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職業技術教育,2008(16):48-50.
[3]丁夏君.建設類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14):73-75.
[4]劉獻君.創新教育理念,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中國高等教育,2009(1):18-20.
作者簡介:杜慶平(1962-),男,江蘇揚中人,從事園林技術、園藝技術及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研究。
關鍵詞:高職院校;園林植物栽培;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9-0192-02
園林植物栽培是園林技術、園林工程技術、園林綠化及其他園林相關專業課程結構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必修課及主干課程,是培養合格的園林專業高級專門人才所必不可少的課程之一。園林植物栽培可以分為種苗生產和栽培兩大塊內容,主要研究園林植物的生長發育規律、環境因子與園林植物生長發育的關系、種子生產、播種育苗、營養繁殖、大苗培育及出圃、園林植物的調查規劃與選擇、園林植物栽植、園林植物的養護管理、整形修剪等內容,同時還要完成相應的實習實訓項目。目前,在我國高職院校的園林植物栽培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為了提高高職院校園林植物栽培的教學質量,本文主要分析了其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幾點對策。
一、高等職業院校的教育特點
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偏重于職業技術教育,課程的內容也主要是讓學生獲得從事某個職業、行業或某類職業、行業所需的實際技能和知識,完成這一級學業的學生一般具備進入勞務市場所需的能力和資格。
高等職業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能夠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級技能型人才。學校除了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如職業道德、職業素養、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等,其專業的職業技能水平更是考核高職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學生專業職業技能的培養主要取決于實踐教學,由于各種條件的制約,影響了實踐教學的效果,從而影響到整個課程的教學質量。
二、高職院校園林植物栽培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方式陳舊,缺少完善的教學體系和良好的教學模式。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園林植物栽培學教學內容上與園林本科專業中園林植物栽培教學內容區分不大,教學手段上以理論知識的學習加實踐教學為主。理論知識的學習還是以填鴨式為主,內容與本科院校差不多,難度較大,使得學生難以吸收掌握。而實踐上,由于理論部分沒有完全理解、掌握到位,實踐效果也不好。有時雖然實踐任務是按時完成了,但學生完成任務后對整個實踐過程卻說不清楚,對于“為什么要這么做”不知道,導致學過就忘,出去工作后還是不會操作。由于教學方式陳舊,使得高職畢業生遠遠不能達到市場對于專業技術性人才的需求。同時,高職院校的園林植物栽培教學過程中還缺乏良好的教學模式、完善的教學體系,也很少有教師在這一問題上做出深入的研究。
2.學生學習缺少積極主動性和責任意識。目前,高職院校園林植物栽培教學過程中,理論知識占到一半或一半以上,而理論知識本身就比較枯燥乏味,難以吸引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也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將來的工作有必然的聯系,只是被動的學習、被動的吸收知識,學生廣泛缺乏學習積極主動性和責任意識。實踐教學中,由于每項任務分配到各個小組,而每小組人數較多,就會出現有些學生偷懶、不動手,缺乏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3.校內實訓場所有限,影響實踐教學效果。學校里雖然有苗圃地可以供實踐教學使用,但面積很小,而且每年、每學期都有很多班級在上園林植物栽培課程,加上學校本身也有一定的規劃,很多地不能使用。同時,由于學校實訓場地上沒有園林工程項目,比如有的實踐課上要移植大苗、大樹,要么是沒有大樹可以移,要么是沒有場地可以栽,就出現了大苗、大樹挖完后原地栽種的現象,大大影響了教學效果。由于實訓場地的不足,影響了實踐教學質量的提高。
4.校企合作存在困難,實訓教學的質量難以保證。園林企業是園林產業的主體,所以園林專業所培養的人才應符合企業的要求,要注意把用人單位的需求轉化為園林專業的培養目標,并在課程設計中體現出來。這一點在高職院校中也是非常薄弱的,除了最后一學期到相關園林綠化單位進行頂崗實習外,其他時間很少有接觸園林綠化工程施工的實戰演練機會。在校企合作進行實踐鍛煉過程中,由于企業之間的競爭壓力和出于對成本的考慮,就連最后的頂崗實習也不能保證每個學生都參與到企業中,還有部分學生找不到對應的崗位實習,即使是參加了頂崗實習的學生,由于企業不能配備專門的人員對他們進行有效的指導,學生也就很難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而且學生所參加的實習崗位基本上也是企業中最基礎的,經常有學生回來反映自己在企業中只做些雜活、接觸不到工程項目,這就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鍛煉學生的各項能力,因此也就難以達到實習的目的,實訓教學的質量也就難以保證。
5.師資力量不足,實踐教學的組織和實施缺乏科學性指導。許多高職院校的教師群體缺乏實踐能力,尤其是年輕教師,大多都是直接從學校畢業后到學校工作的,雖然理論知識較強,但自身的專業實踐技能不足,在實踐教學的組織和實施上缺乏科學性指導。園林植物栽培課程方面的教師情況也是一樣,許多操作技能如果沒有實踐經驗是很難組織實施的。為了彌補這一問題,有的學校則聘請園林企業人員來擔任實踐指導老師,這種方法有利也有弊,經常會有外聘企業人員由于其自身的工作原因而耽擱正常的教學活動。
三、提高高職院校園林植物栽培教學質量的具體對策
1.調整高職院校園林植物栽培的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手段。在園林植物栽培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在課程教授的深度、廣度和難度上的把握。高職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其學生的學習能力、對知識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一般低于相應專業的本科學生,而且高職院校的學習時間只有三年,因此園林植物栽培課程的教學內容要在本科園林專業的基礎上進行濃縮和提煉,并淺析化,以便于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在園林植物栽培的教學手段上,可以采用實用性較強的多媒體和網絡等教學形式來快速傳遞理論知識,并做到圖文并茂,加強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同時,實踐技能操作還可以通過動畫虛擬實訓來完成,能有效的指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觀看一些相關的影碟、視頻,以豐富教學手段,也可以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自己拍攝一些視頻用來授課或指導學生實踐。
2.完善校內實訓條件。為了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要積極完善校內實訓條件,擴大實訓場地,滿足教學需要,同時還可以把整個校園綠地作為實訓場所,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校園綠化實踐中。實訓場地滿足后還可以豐富實習實訓的內容和形式,提高學生動手操作的主動性,以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實踐中來,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牢牢掌握。
3.加強實戰演練,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加強校企合作、增強實戰演練是提高園林植物栽培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除了最后一學期的頂崗實習外,在其他學期專業課程的學習過程中也要利用校外實訓基地,讓學生參與園林綠化實戰演練。而且通過與企業的合作還可以解決教師實踐經驗缺乏的問題。另外,在安排學生頂崗實習之前,指導教師要先確定實訓的任務和目的、頂崗實習的考核方式、頂崗實習的預期結果等,并在實習過程中加強與學生的交流,保證頂崗實習的實踐教學效果。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學水平。要提高高職院校園林植物栽培課程的教學質量還必須得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許多高職院校在引進人才時越來越注重學歷、學位、職稱,同時還應更注重其實踐工作經驗。對于年輕教師應放寬政策,鼓勵他們到企業、基地掛職鍛煉,讓他們參與到實際園林工程中,從而提高年輕教師的實踐能力,培養出高質量、高水平的教學團隊。對于外聘教師也更應注重其實踐操作能力、工作經驗、教學組織管理能力及教學態度,而不能只看其職稱或職務情況。學校還應完善相關的聘用、管理等制度,同時,還可以定期邀請一些企業負責人、高校教師、校友等舉辦講座,加強對學校年輕教師的培訓。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及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園林綠化市場的需求進一步擴大,園林行業前景十分廣闊,但面對行業的快速發展,專業性園林技術人才卻十分稀缺,高職園林專業的學生就業市場廣闊。園林植物栽培是高職園林及相關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課程,對園林綠化工程的實施具有重要指導作用,需要不斷地進行探索、歸納、總結,提高教學質量,在立足行業企業用人要求和發展需要的基礎上、努力在有限的條件下創建良好的教學條件,培養出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和良好職業道德,能熟練運用園林植物栽培養護、規劃設計、園林工程施工等技術,會進行園林植物栽培、園林規劃設計、園林工程施工等的園林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張穎.新世紀高職高專園林建筑學教學改革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9):4292-4294.
[2]李振濤.高職院課程設置的探討――以高職林業技術專業為例[J].遼寧高職學報,2008,10(4):44-45.
[3]韋東海,張秀蘭.高職高專提高實踐教學質量探析――以旅游專業為例[J].科技信息,2009,(10):12.
關鍵詞:工作過程導向;園林植物保護;課程改革
《園林植物保護》是高職高專園林技術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課,在傳統的教學中,強調教學內容系統性、教學過程的教師主體性、教學方式的灌輸性,加之,教材結構相對松散、教材內容與生產實際脫節,學生主動學習興趣不高,往往是為學習而學習。針對這些問題,我們結合本課程的特點和當地生產實際情況,借鑒德國職業教育先進理念,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對《園林植物保護》教學進行改革,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病蟲害識別和防治能力、勝任工作崗位能力,為學生就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基于工作過程整合教材和調整教學內容
基于工作過程,從利于學生基本技能培養和就業的要求出發,結合當地生產實踐,對教材和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增、刪、調、選。
1.基于工作過程適當增、刪教學內容。采用“高職高專十一五規劃教材”,面向全國高職學生適用。在教學過程中,本著實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根據生產需要,結合廊坊及京津地區常見病蟲害的發生情況,增加當地常見病蟲害內容和綜合實訓課時比例,增加了昆蟲飼養、天敵飼養及天敵與害蟲共生的實訓內容,通過飼養,學生們能直觀地觀察到昆蟲由幼蟲-蛹-成蟲-卵的變化過程、生活習性及天敵對害蟲的控制和致死過程,增加了學生的感性認識,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為防蟲、治蟲奠定了基礎。
同時根據生產需要,將當地危害較輕甚至不常發生的病蟲害內容刪除;對于昆蟲的內部構造特征,也進行了適當刪減,只講授與防治有關的昆蟲的口器、觸角、翅、體壁的構造、類型及特點,而對昆蟲的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生殖系統等部分進行了刪除,這樣學習目的明確,培養目標到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了起來。
2.基于工作過程,適當調整教學內容。打破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特征的傳統學科課程模式,轉變為以學習任務為中心組織課程內容,并讓學生在完成具體任務的過程中學會完成相應學習任務,并構建相關理論知識,發展職業能力。課程內容突出對學生職業能力的訓練,理論知識的選取緊緊圍繞生產需要來進行,又充分考慮高等職業教育對理論知識學習的需要,教學過程中,任務實施主要依托課堂、實訓基地、實訓室,采用學、練結合的方式,達到能力培養目標。
本門課程在廊坊職業技術學院的園林技術專業第二學年的第一學期開設,8-9月份正是某些昆蟲和病害發生的時期,而按照教材首先講授的是總論部分,涉及不到各論,因此,我們根據生產上出現的病蟲害,對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做了適當調整。大學城區域二期美國白蛾發生嚴重,實訓基地的楊樹白粉病嚴重,我們把這部分內容提前講授,同時結合現場教學,讓學生在觀察中學習,在學習中分析。如美國白蛾從危害到越冬整個過程都一一調查(8-10月),最后總結其危害寄主、越冬蟲態及場所;結合當地常見病蟲害的發生情況,我們自編的配套實驗實訓教材,從理論教學到實踐教學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整合后的《園林植物保護》反映了社會實踐的直接需要,保證了課程教學內容的前沿性、科學性和職業性。
3.根據學生興趣,增加選修內容。廊坊市是北京的菜籃子,無公害產品生產規模大,農藥檢測任務重,因此,我們根據學生興趣和就業崗位需要,對精密儀器使用和農藥殘留測定等實用內容進行選修,這樣學生就業就多了一條出路。
二、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普及,我們改變了傳統的以黑板教學為主的教學模式,增加計算機輔助教學,使用投影儀、數碼相機、電視錄像等電化教學手段,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和當地案例現場,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效率。
1.多媒體教學。經過幾年的素材積累,課題組已完成了全課程的多媒體課件,80%幻燈片均圖文并茂,并加入了適當的聲像設計,演示畫面活靈活現。充分利用本院網絡資源,制作了網上農藥展廳和病蟲害防治導航圖,并根據科技和生產新動態隨時更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顯著。
2.師生換位教學,變“講授知識”為“主動求知”,變“運用知識”為“實踐創新”。對于生產中常見的病蟲害,采用課堂討論的方式,教師參與到學生中去,變“傳授知識”為“互相交流”。根據學生特點,因材施教,做到成績好的學生吃得飽,差的學生知識也夠用。如在講解“園林植物害蟲與環境的關系”一節時,首先讓學生課下預習,課上由成績中等的學生代表講解,再由成績好的學生代表點評,再開展討論,最后由教師總結,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創新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既鍛煉了學生的膽量,也為學生應聘打下了基礎。
3.啟發討論式教學。在講授昆蟲的習性與防治關系時,如昆蟲的趨性,包括趨光性、趨化性、趨色性等等,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合理利用害蟲習性,科學防治。
4.實物演示法教學。如昆蟲體軀構造、昆蟲分類特征等內容,授課時把課堂搬到實訓室,對照實物進行講授,原本抽象的東西變得直觀化,學生學習記憶深刻。
5.實驗法。充分利用學校教學儀器設備的資源優勢,部分內容采取在實訓室邊講邊看的方式,體形微小的害蟲和微觀的病原菌形態,過去是教學的難點,而今由于實驗室配備了顯微投影儀,經放大演示后,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學生還可以自己動手制作徒手切片,利用顯微鏡學習鑒定病原方法,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6.現場教學。在講病蟲危害特點及防治方法時,將學生帶到現場進行觀察識別,在真實的環境中接觸活生生的病蟲、雜草。如廊坊市梨銹病發生非常嚴重,在銹病發生期,帶學生到梨園,現場指導學生調查銹病發生情況、周邊植被(有檜柏)情況,根據調查結果,組織學生討論:為什么梨銹病連年發生嚴重?引導學生樹立綜合防治觀,同時提醒學生在園林規劃設計植物搭配時,避免病蟲害加重,梨和檜柏不應相鄰種植。指導學生制定科學的防治方法,合理選擇低殘留、低毒的農藥,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7.實訓法。通過改進教學手段,突出實踐教學,進一步強化學生實踐技能。每年在園林植物病蟲草害的多發季節,在校內、外實習基地對學生的各項技能進行訓練,深入田間進行實戰演練,包括病蟲草害標本采集、制作;病蟲草害調查;病蟲草害識別與鑒定;化學農藥的配制;病蟲草害防治技術等。教學中讓學生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對主要病蟲害發生現狀進行分析。通過查閱有關文獻資料和書籍,分析發生原因并擬定出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案。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充分挖掘了學生的潛力,培養了學生實戰能力。
三、基于工作過程改進課程考核機制
課程考核采用過程與終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綜合性評價,改變以往考核“一紙定終身”、“高分低能”的片面做法,加大平時成績、綜合實訓和基本技能在學分中占的百分比,學生該科總成績包括實訓成績20%、平時成績10%、基本技能10%,期末考試成績60%。
1.考試成績。卷面考核改變了傳統的填空、選擇、簡答、論述的模式,除了考查基本理論的掌握之外,主要側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核,結合生產實際中常見的問題及案例,考核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理論知識進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既避免了學生臨考前突擊死記硬背考場作弊等行為,又能讓學生真正把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主動性
2.平時成績。包括作業、學習態度、出勤等,作業形式豐富多樣,如書面作業、上網查閱資料、田間調查報告等作業形式。
3.基本技能。主要指田間病蟲害的識別能力,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識別當地常見病蟲害。
4.實訓成績。學生對每個實訓內容理解正確、操作規范、實訓結果準確、實訓報告書寫工整、實訓結束后做好實訓室衛生及實訓中團結互助的精神,均作為實訓成績的考核,培養了學生嚴謹的學習作風和優良的團隊精神。
四、教師隊伍建設
轉變高職院校教師教育教學和管理觀念,提高教師素質。作為高職院校教師,應轉變自身觀念,實現“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轉變,積極投身到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中去,不斷實踐并總結經驗;從專業實際出發,通過市場調研對專業發展和自身發展進行長遠規劃,并通過到校外實訓基地鍛煉不斷提高實踐能力,建成一支專兼結合的社會服務“專家型”、教育教學“雙師型”的教學團隊。
通過幾年的探索,我們在《園林植物保護》教學中的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后的教學和生產實踐中要進一步改進,更好地培養適合社會需求及當地生產需要,能勝任工作崗位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劉興元.《園林植物保護》模塊教學探討[J].恩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
[2] 王艷麗,等.高職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采購管理實務課程改革[J].教研教改,2009,(11).
關鍵詞 高職盆景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Bonsai Teaching Refor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XIAO Kaixue
(Suizhou Vocational & Technolical College, Suizhou, Hubei 441300)
AbstractReform of educational thinking, update concepts of education, adhere to the service for the purpose and employment-oriented. Reform bonsai teaching of flower gardens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in vocational schools.
Key wordsvocational colleges; bonsai teaching reform
盆景作為一門造型藝術,它是“立體的畫,無聲的詩”,陶冶著人們的性情,豐富著人們的業余生活,已開始進入千家萬戶(大家細心觀察,逢年過節,走親訪友,開業慶典,人們紛紛購買盆景),特別是樹木盆景和山水盆景更受青睞。作為高職院校園林工程技術專業和花卉專業的學生,學好盆景制作,顯得尤為重要。作為教師如何上好一堂盆景課呢?
1 改革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
教育學生在就業日趨緊張激烈情況下,結合實際,看清一個方向,選準一個目標,職業生涯定位適度,價值取向更加務實;從小事做起,從基礎做起;教師在第一節課的授課中,突出“實際、實用、實踐”,學能致用,學好就能就業(創業)為硬道理,認真分析,講述、展望盆景的廣闊市場和輝煌的就業前景。
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高職院校園林工程技術專業和花卉專業的學生選擇盆景制作職業,在無經驗,無資金,就業緊張的情況下,是一項不錯的選擇,運用學校學習的技術很快能與市場無縫對接(在校學習實踐,到社會就能學以致用),它不僅可解決就業問題,還可成就一番事業,成為將來盆景大師或盆景作家。為以后從事園林綠化和設計奠定基礎。
深入研究講解社會經濟發展對行業企業人才的需求狀況和人才培養的客觀要求,了解社會崗位內涵變化,增強專業的適應性和實用性。改變學生兩個就業觀念:一是“老板型”賺大錢的觀念。即改變園林專業的學生普遍認知,就業時就能承接工程項目,貪大求洋,一口吃個胖子,賺大錢的觀念;二是貪圖“享受型”,即承接不到工程項目時,做一個設計師(員),風不吹雨不淋,不干體力活(片面認為盆景制作是體力型勞動,其實盆景制作更傾向腦力勞動――藝術設計)。
2 遵循教育教學規律,深化課程體系和教學改革
2.1 課程體系改革
體現職業教育“就業導向,能力本位”指導思想,體現職業素質為核心的全面素質教育培養,并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根據專業特點,以職業能力分析為基礎,以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能力及可持續發展能力為基本點,打破知識系統性的課程體系,創建能力主導型的課程體系。
2.2 教學模式改革
采用教、學、做、評合一。本課程實踐操作性強,對學生知識的教授應從教學各環節進行適當的調整。理論基礎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須、夠用”為度;實踐操作突出針對性和實用性;采用“教、學、做、評一體化”,結合高職學生心理認知規律、實踐技能形成規律,培養市場需求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2.3 課程結構改革
以學生實踐技能培養為目標,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同步穿行,突出“實際、實用、實踐”,采用“總―分―總”的課程構架。
(1)“總”――感性認知。就是首先讓學生總體了解盆景的基本常識和制作過程。采用欣賞的教學方式。教師制作收集整理、儲備豐富的作品圖片及影像資料,建立多媒體課件資料庫,用豐富的多媒體課件,一定長度的影像材料,增加直觀、形象的內容,彌補豐富學生的感性認知的不足。
在觀看中,使學生了解了盆景的歷史發展、現狀、流派。熟悉選材、立意、起型、命名、陳設、養護的基本過程。同時講解在觀看的過程中資料中的難點、重點,對必要的理論知識進行重點講解。欣賞名家作品,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提高學生的盆景設計水平,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最后準備素材讓學生嘗試盆景制作的整個過程。一件盆景作品加工完成后,學生加深了對盆景制作的認識,熟知制作程序,了解了制作技藝。
(2)“分”――實踐操作。就是針對盆景制作中的主要技術環節進行專門訓練。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融合,采用教師示范、學生實踐、學生互評,教師點評指導等。學生學習氛圍濃厚。
如:傳授家庭樹樁盆景加工方法:主要從干、枝、根等方面開始進行,重點介紹簡便易行,成形較快的金屬絲纏繞枝干,彎曲整形修剪的方法。 (下轉第119頁)(上接第110頁)
干的加工訓練要領:①彎曲細干,根據情況,采用粗細型號不同的絲纏繞在枝條上實現;②彎曲粗干,為防止斷裂,增強樹干的韌性,先在彎曲處的外側襯幾條鐵絲,再在干上包扎布條后彎曲;③無法彎曲的干,采用鑿子和雕刻刀將它進行雕琢后再采用粗干彎曲的方法彎曲。
枝的整形訓練要領:①枝的粗細屈曲可采用粗細型號不同的絲纏繞在枝條上實現;②纏繞選用鉛絲一端先要固定,纏繞時緊貼樹皮,鉛絲的旋進角度以45熬勻纏繞為宜?
根的處理方法要領:俗話說盆景樹根無,如插木,其根蟠曲如龍蛇,或伸展似鷹爪尤為重要。①作樹樁盆景的幼小樹木可將根部盤曲,植于深盆中,以后根部逐年逐漸上提使其;②大樹采用雕琢和纏繞方法完成。
教師在學生練習前進行現場示范,畫出不同盆景草圖。講解盆景的立意、起型、基本技法。學生在練習時、制作過程中循環指導。教師針對學生在制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逐一點評,并進行改造完善,通過改前和改后作品的效果對比,啟發教育同學們,提高學生的鑒賞力。
(3)“總”――歸納、總結提高。
①學生在熟練掌握制作的基本技能后,為學生提供優質素材,讓學生進行盆景創作;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的激情和信心。②讓學生總結盆景的創作體會,并相互評比交流。整合掌握的制作技能和理論知識。最終使學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從理論上有深入的認識和探索。自我能力發展形成良性循環。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③職業教育全程化,安排校外實習,接受創業教育,調查分析盆景市場,增強市場意識。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鑒賞水平,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
3 考試考核模式改革:建立多樣性、多元性、全程性的考試考核模式
(1)改革傳統的考試考核制度,將學生的實踐能力作為考核的重點;(2)理論卷面考核成績占40%,平時作業成績占20%,實訓考核占40%;著重考核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結合園林、花卉專業教學實踐,實訓考核在考試成績中擴大比例,細化各操作環節,各環節考核量化。
(4)學生作品作為學生個體能力評價的主要標準,學生的出勤、課堂表現、作業、實習作為職業素質的評價標準。
關鍵詞:能力本位;實踐教學;園林制圖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3)10-0114-02
園林制圖是園林行業最為常用也最為有效的一門“語言”,其主要包括制圖規范、畫法幾何、圖形表現與專業識圖等方面內容。高等職業教育在我國起步較晚,而高職類《園林制圖》課程開發尤晚。由于受到長期以來本科《機械制圖》、《建筑制圖》等課程教育模式和思路的影響,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園林制圖》課程過分強調體系的完整性,知識的系統性,在知識內容的組織安排上未能遵循當代現實條件下高職教育“必需,夠用”的原則,難以滿足園林設計、園林施工和園林養護崗位群對畢業生較強動手實踐能力的要求。所以,我們在課程教學中從核心崗位群的崗位要求出發,以實踐教學為主線,以提高畢業生崗位適應能力和就業競爭能力為目標,基于工作過程,以項目任務為載體,以行動為導向,對實踐教學內容、教學組織、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整合教學資源,形成富有特色的教學體系
為實現培養“高素質、強能力”應用型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適應新形勢下高等職業院校教學發展的需要,近年來,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對原有的《工程圖學》課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重新修訂了教學標準和教學計劃,歸并了部分課程,剔除了陳舊的教學內容及與其他相關課程重復的理論教學部分,大大壓縮了理論教學內容。為了進一步加強實踐動手能力的訓練,將實踐教學內容劃分為制圖規范、畫法幾何、圖形表現、專業制圖4個部分,共22個項目,形成了富有特色、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相適應的教學體系(如圖1所示)。
基于崗位要求,突出能力本位,
實現專業素質的全方位培養
《園林制圖》是針對園林企業方案設計、施工圖繪制、工程施工、工程監理與技術協調等崗位而開設的前期技能型專業課程。在素質培養過程中,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園林制圖》課程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與意圖表現為主要目的,重點傳授表達設計對象、閱讀設計對象的方法。
由于《園林制圖》課程在整個教學體系中起到基礎性作用,所以我們以園林設計和施工崗位群所要求的知識結構、技能結構、素質結構為標準,堅持突出能力本位的高職教育理念,對實踐教學內容的安排和組織形式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改革。在知識結構上主要加強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與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通過有益的鍛煉與加強,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技能結構方面主要通過加強學生識讀能力、表現能力、溝通能力的培養來實現。在素質結構方面通過培養學生嚴謹的工作態度、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優秀的團隊合作能力、優雅的審美意識來實現。實訓項目與培養目標計劃如表1所示。
基于工作導向,以項目任務為
驅動的“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
近年來,我們堅持不斷地進行課程實踐教學改革,積極嘗試新的教學方式、方法、手段和工具,并及時總結、提高。結合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學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充分發揮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主動性和探索精神,深入貫徹“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中心思想,以具體的工程項目為基本載體,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全面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合作精神,如圖2所示。
在學生擁有一定基礎之后,我們將公司的一些小項目拿到課堂上來做。實訓室采用公司制度管理,每6名學生按照自身的優勢與特長組成一個部門,如設計部、制圖部、審圖部和評圖部等。這樣既有助于學生畢業后“零距離”上崗,又可以增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既能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又有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
總之,工作導向、任務驅動的園林制圖課程實踐環節教學組織模式具有當前高職教育的突出特點,有助于積極推進高職教學改革特別是實踐教學改革,有助于提高畢業生的綜合素質,應不斷加以實踐探索和總結推廣。
參考文獻:
[1]黃暉.高職《園林制圖》課程項目化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26):176-177.
[2]應力恒.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項目化教學改革[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22):36-38.
[3]李繼芳.基于“項目化”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究[J].計算機教育,2007(9):74-76.
[4]李平.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高職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l0):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