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1 15:30:1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畢體育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胡曉飛 在《對我國近20年健身氣功科研狀況的調查與分析》中提到,自1983年至2002年在中文體育期刊上發表健身氣功文章數量較多,但波動性較大,顯示出科研體系和管理不規范、不成熟的一面。他在文章中指出,健身氣功文章在中文體育核心期刊上發表和被全國體育科學大會錄用較少,說明其研究質量有待進一步的提高。
郭雪飛 在分析我國近十年體育期刊健身氣功科研現狀中發現,從2004年至2013年健身氣功論文的發文數量總體上呈上升的趨勢,其中,有關基金資助論文所占比例較少。近十年來,研究健身氣功對身體機能的影響、推廣普及和高校課程設置方面的文章較多,對健身氣功的基層研究較少,另外,從發文期刊分布情況來看,在核心期刊上發表的文章少之又少。
畢衛 對2002―2011年期間發表的文章進行了研究,他認為:發表的健身氣功科研論文具有歷史規律性,的期刊類型整體趨向專業化、學術化,健身氣功的科研論文偏向于應用研究,且教學練功類研究增多,研究的內容和方法呈多樣化發展,需要進行不斷地細化和深入。
賈文彤 在對我國健身氣功科研現狀的調查研究中指出,我國健身氣功科研能力與現狀尚不能滿足健身氣功事業總體發展的需要,健身氣功的科學研究力量薄弱,缺乏明確的科研導向,經費投入不足,基礎設施匱乏。
二、大眾與高校健身氣功狀況研究
近幾年,健身氣功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在人民群眾中的普及程度得到了明顯的提高,但是受經濟發展水平、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影響,我國大眾健身氣功的開展狀況并不十分理想。劉悅等在《我國健身氣功的推廣現狀與策略研究》一文中通過對健身氣功推廣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從而得出,健身氣功在傳播與推廣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政府的宏觀指導不足,管理和組織存在弊端;健身氣功的傳播途徑少,多由民間傳播,科學性較低;場地不穩定,健身氣功指導員配置不均衡等問題。針對此問題,提出了靈活制定和建設健身氣功的推廣策略,尋求多元化的推廣途徑和形式,加強推廣人員的專業培訓,完善激勵機制。趙寶奎 在對我國健身氣功的推廣和普及現狀進行分析和研究后得出,健身氣功的推廣主題較狹窄,主要局限于中國健身氣功中心、中國體育總局氣功管理中心等組織。要積極創編新的功法,深入挖掘健身氣功的文化內涵和科學養生機制,吸引社會各個階層、各年齡段的人來學習。要重視對健身氣功輔導員的培訓,使輔導員切實的履行自身的責任與義務。
三、健身氣功競賽化
健身氣功在推廣普及的過程中,嘗試著運用不同的方法,健身氣功走上競賽的道路,也是合情合理的,2013年,在河南新鄭西亞斯國際學院舉行了“全國高等院校健身氣功比賽”,來自全國各地的高校均有參加,通過比賽,不僅提高了健身氣功在學生,以及學校中的知名度,同時,使健身氣功學習者有了進一步的交流,對習練健身氣功過程中所存在的迷茫與疑惑,都得到了很好的解答。虞定海 在《開展健身氣功競賽的意義及可行性分析》一文中提到,健身氣功作為一種體育項目,具有健身、娛樂、競技、經濟等多種功能,健身氣功趨向競賽化,不僅從整體上提升健身氣功的功能,還能推動健身氣功的多元化發展,滿足人們的健身需求。健身氣功的競賽化,可以給不同的人群提供一個共同的展示平臺,為構建和諧社會發揮著積極的作用。采用競賽的形式引導健身氣功的健康發展,可以使其成為當今時代具有品牌價值的中國文化代表,有利于塑造中華民族先進文化的形象。隨著健身氣功競賽體制的不斷完善與發展,加速國際推廣傳播,從而占領健身氣功的陣地。健身氣功比賽云集各路高手,為我們展現了健身氣功競賽功法的魅力。健身氣功的競賽化,順應了發展的需求,為健身氣功的推廣宣傳注入了新的活力。在黨和國家的大力支持和帶領下,健身氣功的競賽化將成為一種時尚。
四、健身氣功的價值
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編寫的《健身氣功―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教材》中,對健身氣功的定義是,以自身形體活動、呼吸吐納、心理調節相結合為主要運動形式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它與其他體育鍛煉相比,有其鮮明的健身特點。
健身氣功具有鮮明的社會價值,健身氣功鍛煉追求身心的和諧,注重從人自身的和諧進入到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健身氣功是一門關于“和諧”的學問。按照“講科學、倡主流、抓管理、促和諧”的原則,積極穩妥地開展健身氣功活動,努力滿足不同人群多元化的健身需求,這無疑是以人為本理念在體育工作的具體化。健身氣功工作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擔負著重要的社會責任。健身氣功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是中國傳統文化沉積的反映,它是一種具有中國風格的技藝。習練健身氣功可以使人懂得“做人的真諦”而“完善人生的價值”,健身氣功文化的現實價值,是與當今文明相協調的。另外,隨著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閑暇時間的增多,人們的健身意識不斷增強,參與體育鍛煉的人群也逐漸增多,體育成為了時尚的代名詞,健身氣功的體育價值也就表現出來。健身氣功適合老年人的身心特征,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所以,老年群眾成為了健身氣功習練的主力軍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同時,也充分體現了健身氣功的體育價值。
五、健身氣功的可持續發展研究
中國體育報的記者李雪穎提出,當前健身氣功發展所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針對健身氣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建議。第一,要堅持政府主導,夯實組織管理基礎,使健身氣功形成一個體系,推進各級健身氣功社團組織的建設。第二,要清晰項目定位,明確今后的發展方向。對于不同年齡、體制的人群采取不同的推廣與宣傳手段,同時,還要提升健身氣功休閑養生、培育文化、引領時尚的項目魅力,把健身氣功塑造成為一個充滿正能量的養生文化品牌。第三,要提高服務水平,推進均等化的發展。對于健身氣功站點的建設,要加大對其補貼和資助,完善站點負責人、指導員的制度化管理和評估體系,提升站點服務水平。
參考文獻:
[1] 胡曉飛,侯恩毅,莊永昌,孫志鋼.對我國近20年健身氣功科研狀況的調查與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08:1048-1050.
【關鍵詞】傳媒;改革;“語法問題”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
第八屆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2008年底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舉行。年會共收到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美國雪城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等海內外知名高校研究生的投稿近200篇,入選論文或摘要55篇。年會以“變革與傳播:中國傳媒三十年”為主題,旨在回顧30年來的傳媒改革,探索深化改革之路。會議主要從新聞學的內在規律出發,對改革進程中遇到的傳媒體制、國際環境、消費文化等“語法問題”進行檢視。為迎接2009年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八十周年院慶,年會特設了“研究•視域•變遷”等專場,省察了傳媒改革進程中新聞傳播研究的進展以及新聞傳播學科體系的形成與發展。
一、自由與法制:傳媒體制改革的重要主題
“新聞自由和新聞立法是研究新聞改革最重要的主題。”(孫旭培,2008)本次年會再次強調了傳媒體制改革過程中自由與法制的核心作用,深入闡發了現有體制下傳媒表達的困境,并在此基礎上思考了推進傳媒體制改革的方法。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特聘教授、原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所長孫旭培教授作了主題演講。他認為,如今改革達到新的階段,要再次重申新聞立法,以此來漸進地實現更大程度的新聞自由。他引述了《人民日報》2008年11月3日的評論:“應加快新聞領域立法工作,繼續完善與新聞工作相關的法律法規,為做好新聞工作、提高輿論引導能力提供法律保障。”(華清,2008)他認為,這預示著新聞立法將是今后進一步推進新聞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孫旭培,2008)
在此基礎上,孫旭培教授提出了從自由和立法角度研究新聞改革的13個研究議題:新聞自由權的具體研究、新聞自由的維度和尺度、宣傳本位與報道本位、社會穩定與意見多元、新聞法治與社會效益、突發事件與新聞自由度、第二第三國際與新聞自由、清末與民國兩個時期的新聞自由、新聞自由的急進還是漸進、媒介批評的法律規定、憲法中的言論出版自由與媒體創辦、新聞評議會制度、對新聞自由的法律救濟。他希望與會研究生秉承專業精神,能對以上議題規范地進行學術研究。(孫旭培,2008)
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生盧家銀、崔明伍(2008)在入選論文《新聞媒體在利益表達中的困境》中,通過分析新聞媒體在公眾利益表達過程中遭遇的困境,為新聞立法提供了現實論證。他們認為,新聞媒體在現有體制下既是黨和政府的“喉舌”,又是人民的“喉舌”,這在部分利益沖突的情況下將造成“喉舌”之困――媒體究竟應遵照政府的宣傳策略,還是應該直接表達民意。同時,市場也干預著傳媒的表達。因此,在多元利益的情況下,需要首先建立解決言論糾紛的憲法訴訟制度,為公眾利益表達提供司法保障;同時,建立公眾媒體等各類媒體,將多元利益在傳媒中分割開來,以保障每一方的表達權利。
復旦大學碩士生陰良(2008)也對當下傳媒表達的困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與盧家銀、崔明伍的研究不同的是,陰良選取外國媒體駐華記者這一特殊的群體進行研究,訪談了16個來自不同國家、媒體的外國駐華記者,發現外國駐華媒體受到更復雜的社會控制;同時,研究立足于“人”,而不是直接分析“傳媒”,因此,在組織、行業、社會這三個層面外,還特別強調了個體層面的因素,提出了“傘兵記者”(parachute journalists)與長期駐華記者(resident journalist)這兩種不同的派遣方式造成了個體認知差異,并最終影響記者的表達。
清華大學博士生唐建英研究了歐盟《視聽媒體服務指令》,提出了可供國內參考的依據“線”和“非線”這兩種不同服務性質來區分內容規制程度的新思路。文章分析了歐盟新媒體內容規制政策的演進過程,闡述了《視聽媒體服務指令》出臺過程中公共利益與產業利益的沖突,以及統一監管與分層監管規制原則的確立。文章指出,歐盟的“規制模式的探索無疑是超前的,其效果還有待在以后的政策實施中來評估”(唐建英,2008)。但目前新媒體的內容規制也是我國政府公共政策和傳媒業面臨的重要課題,因此有較大的借鑒意義。
二、開放與霸權:傳媒全球化進程的現狀分析
傳媒改革的進程與國家的開放程度是緊密聯系的。30年來,中國媒體的國際環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在奧運會、世博會等“焦點時刻”,中國傳媒應該如何把握機遇走向世界?
本次年會入選論文中,有2篇在海外高校就讀的中國研究生撰寫的文章。文章通過介紹、闡述、分析海外媒體,直接或間接地揭示了中國媒體當下的國際環境。
美國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碩士生侯靜慧、馬瑜晶(2008)對1978年至2006年《紐約時報》關于中國報道進行了內容分析。研究采取了分層抽樣的方法,“年份”為抽樣“層”(strata),每層中隨機抽取10篇新聞報道,得樣本290篇。研究用GDP和進出口總額來測量經濟實力,其乘積作為自變量;報道量(quantity)與報道效價(valence)作為因變量。研究發現: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長,報道的數量顯著增加,而其中負面報道的比重也隨之增大。結合霸權理論,研究認為這種負面報道增多的現象是因為西方國家的權力階級需要綜合利用大眾媒介中文化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各類信息,以求保證民眾的思想與現有社會秩序達到一致,即實現“媒介霸權”(media hegemony)。
日本早稻田大學的碩士生畢佳穎(2008),結合美國互聯網的政治表現,分析了“個體內容出版者”(individuation content publication)對政治的多元影響。文章認為,“hegemony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also powered in a soft way(美國霸權以一種柔化的方式得到強化)”,即將“媒介霸權”隱藏在個體政治背后,通過技術控制以加強自身的權威性。文章對中國互聯網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中國會不會走“美國道路”,互聯網的發展會對目前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產生怎樣的影響,文章希望能在今后的實踐中給出解答。
同樣關注霸權問題的還有同濟大學的碩士生肖云帆(2008)。她分析了美國、英國、加拿大、俄羅斯、澳大利亞、新加坡、馬來西亞等不同國家地區的10種有代表性的英文報刊雜志關于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博會(Hanover World Expo 2000)”、“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會(Aichi World Expo 2005)”和“2010年中國上海世博會(Shanghai World Expo 2010)”籌備情況的報道,比較了報道側重點的不同:西方主流媒體報道上海世博會時,側重于宏觀的經濟與產業、商業的報道,也有部分政治主題的負面報道,幾乎沒有文化和科技領域的報道,而對愛知和漢諾威世博會的報道則有顯著差異。與侯靜慧等人不同,肖云帆提出了積極應對西方“媒介霸權”、改善國家媒介形象的傳媒策略,包括提供多元議題、綜合運用多媒體、整合傳播模式等。
北京大學碩士生劉暢與中國傳媒大學碩士生鄭宇鈞,以《筑夢2008》為個案,從修辭學角度研究了紀錄片跨國界意義共享的策略。文章指出,“北京奧運的紀錄片要在‘全球化’的普世價值和‘本土化’的民族特質中尋求一個平衡點,這個平衡點就是‘球土化’策略(glocalization)”,即展現“全球化了的”本土與“本土化了”的全球,以達到跨國界的意義共享。(劉暢 鄭宇鈞,2008)文章分別從本體修辭、積極修辭、非常規修辭等角度研究了“球土化”策略具體的表現形式,為中國今后的紀錄片制作提供可參考的發展方向。
復旦大學碩士生呂芳雅(2008)運用戰略管理和產業經濟學的理論對中國電影產業如何“走出去”進行了研究。文章分析了好萊塢模式與日韓模式等可借鑒的運營模式,對今后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提出了幾點建議:關注泛亞市場,而不單是西方市場;加快建立自己的海外發行渠道;進行制度調整,等等。
三、商業化與大眾化:傳媒文化觀念的變遷
《文化癥候與文學期刊的影視趣味》(周根紅,2008),闡述了純文學期刊《收獲》1990-2008的歷史演變。隨著《收獲》逐漸成為影視文化風尚的引領者,并推出了關于影視明星的《一個人的電影》專欄,周根紅認為,《收獲》已逐漸失去純文學理念,成為大眾文化生產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生產影視文學與大眾傳媒緊密勾連。作者對“影像霸權”的形成表示了憂慮,并表達了對純文學期刊原有的獨立性與先鋒性的向往。
《女足的媒介再現:“適時而現”的鏗鏘玫瑰》(褚悅聞,2008)探索了商業化與高度社會性別化的話語機制對中國女足媒介再現的影響。研究運用內容分析的方法,對奧運年2004年1月-9月間267天《東方體育日報》的報道篇數、照片數量、頭版報道等相關參數進行統計,發現:在沒有重大賽事的情況下,女足再現為“玫瑰”;而涉及奧運盛事,女足則彰顯“鏗鏘”,被賦予男足未能擔負的民族精神和使命,其在艱苦環境中奮力進取的風貌受到媒介的反復強化。文章分析了現象背后的深層原因:彈性的、分層的、有目標的媒介再現,是媒介以爭取收視率的新聞娛樂模式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操作;在商品化的媒介中出現的女性,乃適應商品化的、被重新社會化的、被再創造的公式化形象;性別是一種社會范疇,體育活動的社會性別化,區隔并規定了女性氣質和霸權的男性氣質特征的客體和行為;團體性的體育項目承擔起了建構民族認同的文化意義。
在商業化環境下,受眾的消費習慣和認知觀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又反過來促進了商業化媒體的定位轉變。清華大學碩士生李華穎(2008)對消費者購買暢銷書的原因進行了問卷調查。基于知覺價值理論與計劃行為理論調整和修正過的模型,研究發現:知覺品質越高,主觀規范越高,知覺行為控制越高,就越可能購買暢銷書;而知覺犧牲并未起到較大的影響力。因此,作者認為,暢銷書作為大眾文化的產物,不易因消費者成本影響人的購買行為,“暢銷”本身對書本的功能、品質或品牌等的肯定讓消費者不計太多代價地購買。這一研究也暗示了未來暢銷書定位與定價的發展趨勢。
在年會的新聞沙龍環節,同一話題在網絡傳媒領域中也得到了討論。《從中國老年網站的建設看虛擬社區的發展――以中國的老小孩網站為例》作者、香港中文大學博士生吳歡,通過對“老小孩”網站的個案研究,探討了商業網站通過共建成員的精神認同獲得商業收益的方式。吳歡特別強調了成員的個體認同與社區認同之間的互動、網下社區和網上社區的相互支持。她認為,虛擬社區,尤其是老年群體的虛擬社區不可能脫離現實世界,要通過與現實社區相互作用,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吳歡,2008)老小孩網站創辦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師張志安博士介紹了“老小孩”的運營方式,也指出了通過上網給老年人精神慰藉的創辦理念。
四、繼承與創新:新聞傳播學科理論體系的構建
傳媒改革從“語詞革命”向“語法革命”轉變,為新聞傳播學理論創新提供了新的內容。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童兵教授的主題演講中,他以研究生的學術研究為視角,總結了30年傳媒改革帶來的新聞學科的發展。他強調,研究生群體的學術研究與我國新聞傳播理論的發展是高度一致的,從老一輩的學科領軍人闡發新聞學基本原理、建構新聞學理論框架、走出新聞史學研究新路徑,到80年代繼往開來的中堅提升新聞學科的科學性,再到90年代開拓學科新領域,到新世紀夯實基礎理論、開創新媒體研究,研究生群體始終積極參與了新聞學科改革與發展的歷程,積累了豐厚的學術研究成果。童兵教授希望,今后研究生在研究過程中,要注意構建新聞傳播學理論體系,產出更多標志性成果,廣泛開展中外合作研究,走好傳播學本土化之路,培育新聞傳播學大師和新聞傳播學中國學派,研制中長期(2009-2020)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規劃。(童兵,2008)
復旦大學碩士生滕育棟(2008),則從微觀層面著手,思考了30年來新聞思想的轉變。他以《我們對于新聞學的基本觀點》一文為切入點,通過考察1978年以來公開出版的新聞史著作對其描述、評價話語的變遷,揭示了三種不同的新聞史著寫作方式:服從宣傳需要的歷史寫作,突出文獻新聞學理意義的寫作,作為新聞改革歷史基礎的寫作,闡發了其背后的新聞思想。作者強調了新聞理論的發展在中國新聞史的寫作中的推動作用,認為中國新聞史的寫作能為我國新聞理論的發展提供許多寶貴的思想資源,希望更多的人回歸到新聞史研究中。
蘇州大學碩士生張震(2008)梳理了30年學界對于新聞客觀性的看法變遷。從新聞客觀性的來源、內涵、主觀態度、宏觀操作方式、微觀操作方式等角度進行了梳理,指出了今后研究的議題與趨勢。南京大學碩士生溫海玲(2008)對1988-2007年組織傳播研究論文進行了歷時性分析,根據其研究走向:“學科介紹原理闡釋應用分析學科建設”分析了每一時段的歷史特征,并提出了加強組織傳播學科建設的想法。蘭州大學碩士生華汝國(2008)綜述2005-2007年我國網絡傳播研究情況,歸納了其中所體現的研究熱點及形成的重要觀點,并進行了評價。
此外,本屆年會論文還對往屆年會的學術成果進行了繼承與創新。本屆年會入選論文《瘦身減肥廣告中性別因素對第三人效應的影響》(梁靜、黃艷姍、艾依璇,2008)與上屆年會入選論文《不同媒介素養的大學生第三人效果研究》(周海晏、王帆、邢榮、馬、王祥穎,2007)同樣是對“第三人效果”(third person effect)的研究,但側重有所不同。上屆論文的主要價值在于將媒介素養的概念引入了第三人效果的研究,并測量出不同媒介素養的大學生存在第三人效果差異。而梁靜等人將媒介素養中的廣告關注度作為中介變量,用以詮釋性別因素與第三人效應之間的關系,在一定意義上是對上屆論文研究的深化與補充。
注釋:
[1]語法革命,是指“在現有要素和功能基本不變的情況下,通過規則的改變、關系的改變以及制度、機制、運動模式、盈利模式、與受眾關系、技術要素層面的改變,形成新的發展機會”。(喻國明,2008)對于傳媒改革而言,要從要素擴增到結構重組、規則改變和發展模式轉型。
參考文獻:
[1]畢佳穎.(2008,November).PowerfromMass-JournalismofInternetonAmericanPolitics.“第八屆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入選摘要,上海.
[2]褚悅聞.(2008,November).女足的媒介再現:“適時而現”的鏗鏘玫瑰.“第八屆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入選論文,上海.
[3]侯靜慧、馬瑜晶.(2008,November).風雨三十年:中國形象在美國媒體中的變革.“第八屆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入選論文,上海.
[4]華汝國.(2008,November).從中國老年網站的建設看虛擬社區的發展――以中國的老小孩網站為例.“第八屆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入選論文,上海.
[5]華清.(2008,November3).科學管理依法管理有效管理切實提高輿論引導能力.人民日報.pp.7.
[6]李華穎.(2008,November).暢銷書購買行為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知覺價值理論與計劃行為理論模型的解釋.“第八屆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入選論文,上海.
[7]梁靜、黃艷姍、艾依璇.(2008,November).瘦身減肥廣告中性別因素對第三人效應的影響.“第八屆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入選論文,上海.
[8]盧家銀崔明伍.(2008,November).新聞媒體在利益表達中的困境.“第八屆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入選論文,上海.
[9]劉暢鄭宇鈞.(2008,November).從視覺修辭的角度看奧運紀錄片的“球土化”策略.“第八屆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入選論文,上海.
[10]呂芳雅.(2008,November).中國電影產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分析.“第八屆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入選論文,上海.
[11]孫旭培.(2008,November).新聞改革研究:專業精神與學術規范.“第八屆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主題演講,上海.
[12]唐建英.(2008,November).《視聽媒體服務指令》與歐盟新媒體內容規制初探.“第八屆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入選論文,上海.
[13]滕育棟.(2008,November).“用說話”:中國新聞史寫作中的“加法”與“減法”.“第八屆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入選論文,上海.
[14]童兵.(2008,November).研究生:新時期新聞科學發展創新的生力軍.“第八屆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主題演講,上海.
[15]溫海玲.(2008,November).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國組織傳播學研究的變遷――對新聞傳播視野下組織傳播學術論文的歷時分析.“第八屆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入選論文,上海.
[16]吳歡.(2008,November).從中國老年網站的建設看虛擬社區的發展――以中國的老小孩網站為例.“第八屆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入選論文,上海.
[17]肖云帆.(2008,November).媒體力量在國家形象對外傳播中的應用――漢諾威、愛知與上海世博會實證分析.“第八屆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入選論文,上海.
[18]陰良.(2008,November).社會控制對新聞生產的差異性影響――以外國媒體駐華記者報道傾向為分析視角.“第八屆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入選論文,上海.
[19]喻國明.(2008).傳播的語法革命和傳媒競爭力構建.傳媒觀察,1,15-17.
[20]張震.(2008,November).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學界關于新聞客觀性的研究述評.“第八屆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入選論文,上海.
1.論大學生社會學
2.當代大學生網戀現象的社會學思考
3.大學生就業行為的社會學分析
4.大學生社會學課程設置芻議
5.大學生消費行為的社會學研究
6.大學生違法犯罪現象的變量分析——基于越軌社會學主流話語的理論整合
7.農業院校社會學專業大學生就業狀況分析
8.從社會學角度看大學生社會化問題
9.影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社會學分析
10.大學生“宅”生活熱的冷思考——基于社會學和心理學的交互視角
11.當代大學生厭學的社會學分析
12.大學生參加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社會學探析
13.健康社會學視角下大學生“宅族”健康問題研究——基于對上海市高校大學生的抽樣調查
14.基于社會學視角的大學生消費研究
15.大學生失業問題的社會學分析
16.影響大學生體育鍛煉因素的社會學分析
17.大學生犯罪現象的社會學思考
18.大學生體育行為的社會學探析
19.身份認同背后的情感與理性——大學生炫耀性消費調查的社會學分析
20.大學生社團社會學角度之考察
21.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社會學解讀
22.越軌社會學視域下大學生犯罪防治對策研究
23.影響大學生體育人口形成的多因素社會學分析
24.大學生就業難:一個社會學的審視
25.大學生兼職功能的社會學分析
26.大學生宗教曖昧現象的社會學解析
27.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的社會學審視
28.社會學視角下大學生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培養
29.大學生網絡越軌行為影響因素的社會學分析
30.大學生入黨動機功利化問題的社會學分析
31.大學生犯罪原因之社會學淺析及預防對策
32.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經濟學、社會學淺析——以江蘇地區大學生為例
33.大學生越軌行為的社會學分析
34.大學生網絡輿情的內涵、發生要素及發育過程——基于社會學視角的釋讀
35.社會學視角下的大學生就業困境解讀
36.社會學視角下大學生信息查詢行為影響因素研究
37.社會資本的性別差異——女大學生就業困境的社會學思考
38.消費社會學視野下當代大學生消費行為探析
39.大學生就業功利化的社會學分析
40.大學生“偷菜”熱的思考:基于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視角
41.大學生兼職動因的社會學分析
42.大學生非理性消費的社會學探析
43.大學生網絡成癮原因的社會學分析
44.大學生課堂冷漠現象的社會學分析
45.大學生消費新趨勢的社會學分析
46.社會學視野中我國學校體育對大學生社會化進程的介入
47.大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教育社會學分析
48.大學生網戀現象的社會學思考
49.組織社會學視角下的大學生社團特征分析與引導策略
50.對大學生從事休閑體育運動的社會學分析
51.當代大學生考試作弊現象的社會學透析
52.從社會學視角看大學生就業難問題
53.大學生體育課堂越軌行為的社會學分析
54.從社會學角度探討新時期貧困大學生不良擇業心理及對策
55.網絡社會學視角下大學生網絡道德現狀研究
56.關于實現女大學生公平就業的社會學分析及對策
57.大學生體育行為的社會學管窺
58.越軌理論視角下大學生考試作弊行為的社會學解析
59.大學生越軌行為的社會學分析
60.大學生身體素質下降的社會學探析
61.社會學視角下的大學生越軌行為分析
62.橫向學歷對大學生畢業去向影響的社會學分析——基于對2010級本科畢業生的調查研究
63.論兼職大學生“弱勢群體”身份及其特殊保護——以法社會學為視角
64.在社會學教學中培育大學生積極的社會心態
65.大學生醫學社會學問題問卷調查與分析
66.大學生社會使命感狀況淺析——基于社會學公選課的調查
67.社會學視野下的大學生就業分析
68.普通高校大學生業余體育鍛煉的動機、特征及社會學分析
69.當代大學生道德信仰危機的社會學思考
70.社會學視域下農村貧困大學生學校適應問題研究
71.法社會學視野下的高校大學生群體性事件預防及應對機制
72.社會學視角下大學生考試作弊問題研究
73.大學生“畢婚”現象的社會學分析——一個理性選擇理論的視角
74.從勞動社會學的視角探析大學生觀念教育
75.大學生素質培養的社會學思考
76.從社會學角度分析競技體育對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
77.對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問題與高校擴招走向的社會學反思
78.從社會學角度淺析當前大學生學習狀況
79.關于當前大學生考公務員熱的社會學思考
80.大學生角色期待與行為引導——基于角色扮演的社會學分析
81.當代大學生犯罪原因的社會學分析與預防策略
82.社會學視角下大學生猝死問題的思考
83.大學生考試誠信問題的社會學研究
84.大學生就業能力的調查研究及培養對策分析——以廣東海洋大學社會學為例
85.對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問題與高校擴招走向的社會學反思
86.高校大學生參加學校管理工作社會學探析
87.大學生“御宅族”生活的調查研究——基于社會學和心理學的交互視角
88.大學生道德越軌現象的社會學分析
89.社會學知識的高校普及與大學生的素質培養
90.北京市普通高校大學生業余體育鍛煉的動機、特征及社會學分析
91.當代中國大學生考研動因的社會學分析——以理性選擇理論的視角
92.社會學視野:大學生心理障礙剖析
93.普通高校大學生體育學習心理的社會學分析
94.從社會學角度看大學生社會化問題
95.以社會學視角探究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關注貧困生成長,從“心”開始
96.對當代女大學生愛情觀的社會學解析
97.貧困大學生違法犯罪問題的社會學透視
98.社會學理論教育對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作用研究
99.從消費社會學看《布拉格的大學生》中人的異化
100.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社會學分析
101.論強化大學生社會調查內容的教學——基于《社會學概論》課教學改革的實踐
102.蘇北高校大學生體育行為特征的社會學分析
103.大學生暴力犯罪的學校預防——以社會學為視角
104.當代大學生考證熱的社會學分析
105.目標與手段的背離——大學生“隱性逃課”的社會學分析
106.高校體育與大學生社會理性的社會學透視
107.如何看待大學生的思政課逃課——用杜爾克姆的社會學方法分析
108.大學生缺失游戲精神的社會學分析
109.食品安全意識與行為的社會學研究——以某大學在校大學生為樣本的分析
110.大學生自殺成因的社會學透視
111.大學生體質下降的社會學分析
112.90后眼中的網絡——90后大學生網絡偏好的社會學成因質性分析
113.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社會學解讀
114.同輩群體對大學生價值觀影響的社會學研究
115.高校體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社會學探析
116.激情與理性間徘徊——對當代大學生消費行為與消費心理的社會學解讀
117.大學生體質下滑的社會學透析
118.社會學視域下的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分析
119.對大學生越軌行為的社會學分析
120.邊緣人與漂浮者:關于大學生社會位置的一種社會學闡釋
121.大學生抑郁癥狀的社會學分析
122.蘇北高校大學生體育行為特征的社會學分析
123.大學生黨員的角色認知和角色實踐——對大學生黨員角色的社會學解讀
124.大學生消費現狀及發展趨勢的社會學研究
125.布迪厄社會學理論視角下的大學生考證熱
126.大學生自殺現象的社會學解讀
127.南京市普通高校大學生體育消費社會學調查分析
128.情景逼迫:一種柔性暴力的生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雙重失語現象的社會學分析
遠在美國加州的舊金山市,連續拜讀了內地的武術雜志《中華武術》的三期,張之江先生的愛媛張潤蘇女士的《張之江與中央國術館》,使我增長了許多知識。
我是出生在大陸,成長在寶島,而如今僑居美國的中國人。念學堂時的體育教員及練功夫時的武術師傅中,許多是中央國術館(以下簡稱“國術館”)或國立國術體育師范專科學校(以下簡稱“國體”)出身。因之,拜讀《中華武術》刊載的幾篇鴻文,倍感親切。然而文中的記述,間或與我局限一隅的見聞,稍有出入。
斗膽將自己的疑團,草此小文,敬向“國術館”和“國體”的前輩先進以及讀者先生們廣泛地求教。而關于張女士文中所提,遷臺寓美的校友同仁,亦據我個人所知,間作少許或非必要的補充。
張女士文:“1926年冬,父親在養病期間……恢復武功鍛煉。他自幼對武術感興趣……在養病期間……充分……練習拳、劍之類,如太極拳、八卦掌、青萍劍等。”
以張館長生長的年代、鄉里及個人志向(從軍、救國)而言,“自幼對武術感興趣”是極其自然的,但不知習什么門派?師承何人?而造詣又到什么境地?
張館長少時,太極拳尚未風行,如何習得此技?而如曾入門練習八卦掌法,則應在本門譜系之中,何以后來不見任何記錄?
我的見聞是,張館長本人并不擅武,而是習萬人敵的名將。有時候舊友歡聚,酒酣耳熱之際,屢曾受人戲謔,強請演武,并說:“全中國的國術頭子,功夫一定大得不得了!”張館長支吾不住,曾想將國術館的初級必修課程――連步拳練好,以資應付,而始終未能……
當年,陪張館長練功的,是燕青門陳玉山先生愛徒、六合門佟忠義先生陜婿、“國術館”二期畢業、曾在館中及“國體”任教的李元智老伯(曾與先父同事,長女公子維平學長與我大學同窗)。他曾親口告我:“張館長記不住套路,只能跟著人練。一離了人,自己就劃不下來啦!”他又回憶:陪張館長練過的東西很多,其中確有太極拳、八卦掌同青萍劍。時間?當然是在“國術館”成立之后。
準此,則與張女士“由于他天天堅持鍛煉……疾病居然痊愈……故本著推己及人的動機,大力提倡武術”,終至成立“國術館”的一段回憶先后倒置。李老伯已傷仙游,不知道張女士還記得這么樣的一位青年武士否?
張女士又云:“先后幾任副館長是李景林、張樹聲、紐永建、王子平、張驤武等。”
紐氏是滬上望族。清末,在上海俞塘創設強恕中學,后在臺北復校。我是強恕的學生。攻讀于研究所時,曾回母校侍讀。因之,稍是知紐校董的生平。他確是“國術館”的發起人之一,卻不知曾否擔任過副館長。
至于張驤武,名憲,字驤伍,不是驤“武”。韓復渠督魯時,曾任第五路總指揮。在山東清剿土匪,查緝煙毒,極為嚴峻,故有“張剝皮”、“張閻王”之號,他不但是軍人,而且是武林高手,曾從我的太夫子李書文習八極拳與劈掛掌,與家師劉云樵先生兄弟相稱,而年紀大了許多。其副官劉序東先生是云樵師族侄,而年歲長于家師。云樵師侍李太夫子游魯,便下榻于張將軍設在黃縣(后遷牟平)的指揮部里。張之妻弟那玉昆先生也曾問技于李太夫子。
抗日軍興,張氏已息影西安,續娶一妻,且得一子(前妻那玉蘭氏,育有數女),仍與武林中人相往還。云樵師曾去探望,見他自署“襄五”,怪而問之。張將軍笑曰:“我如今可不是也沒‘人’也沒‘馬’了嗎?”
據此,則原字有“人”有“馬”的驤伍二字,大約是不會錯的吧!
另外,歷任副館長中,應有陳泮嶺先生。陳自幼習武,入北京大學及北洋大學,攻讀時,曾參加,負傷被捕。課余,曾從李存義、紀子修、楊少侯、許禹生、吳鑒泉、佟聯吉、劉彩臣、程海亭等諸位先生問技。
陳雖從政事冗,然終身提倡武術。在開封創辦青年改進俱樂部,發展武術。1925年,又成立河南武術會。在家鄉西平縣,成立守望社。在淇縣任縣長時,創辦團練。1939年,任國術館副館長。1941年,主持“教育部及軍政部”(國防部的前身),合立之國術教材編審委員會。編成之教材達五十余種,掛圖四十余幅。1944年,送部付印通行。
遷居臺灣之后,陳曾擬恢復“國術館”。據知,連房子都找好了。因為未獲支持,乃于1950年成立中華國術進修會,繼續團結人才,鼓吹思想。終因未得政教當局重視,事與愿違。
厥后,進修會轉變成中華國術會,迄今。陳本人則不愿參與,而在臺中之模范農場傳授武術,誨人不倦。1957年,從學者成立九九健身會,以示崇敬。
前述五十余種教材,在陳謝世之后,曾被人在臺南某處的舊書攤上搜羅了不少,轉售給臺北真善美出版社的宋今人先生。宋先生約我,再三詳商處置之道。我當然力促悉數翻行,以備資料,刺激風氣。
然而,真善美是以武俠小說為基干的出版社。宋先生本人禮佛修道,因而也出版有關的書刊,有名的《仙學》雜志就是在如此情況之下出刊的。至于武術作品,則是業務上的第三個考慮,銷路有限。所以,這一大包的教材,只出了《擒拿術》、《摔角術》同《弓箭術》等有限的幾部。如今,宋先生已逝,余稿是否仍在社中,抑或是又復浪跡天涯去乎?
陳另外有《中華國術太極拳教材》,真善美出版。我助云樵師編行《武壇》雜志時,也連載過他的《中華國術太極拳圖解》。此外,亡友雷殊曼(嘯天)先生是陳門下士,曾整理了好幾本形意、八卦方面的專著,也是真善美刊行的。而楊宗鼎將軍(歿于紐約)更是九九會的元老重臣,聯合同門,編成《中華國術教材全集》。惜因自資出版,便無行銷的路線,因而流傳不廣。
張女士文:“教務處負責教學,先后擔任處長的有……趙崇俊……吳俊山(擅長八卦掌)、楊松山(文武雙全)等。”
“趙”崇“俊”應是劉崇峻先生之誤。四川武術名家,打擂屢捷,時譽多之。應聘到“國術館”后,老當益壯,仍要鼓勇上場,則告敗落。至于劉處長參加的是哪一屆的比賽,敗于何人之手,以及任職一年之后的事跡,均望大雅君子不吝賜教是幸。
前述張館長曾練的連步拳,就是劉處長引進“國術館”的。可能,也是館中惟一長江流域的武學。然而,因為“國術館”里北派偏盛,此拳也被練成了北方風味,與劉處長后來出版單行本《練步拳》中的圖文(吳志青先生編撰),其趣不牟。
連步拳曾在學校及軍隊推廣,作為初級教材。然分析此拳,下肢步式尚可傳授初學,上肢卻連一個直拳也無(家師韓慶堂先生在收式之前,改變推掌為采手沖捶,非原式也),實非理想的入門拳套。當年想是人情所拘,不能不給教務處長開一門必修課程,才采用了這么一套東西的吧!
另外,吳“俊”山,應是吳峻山。
張女士文:“開始設兩個門派:少林門長王子平、武當門長高振東,都曾由國術館聘任。”
張館長本人如果素稔武術,必不至于開設這么樣的兩個門派。我認為,據此,似乎可以為張館長并未精習拳腳的一個旁證。因為少林、武當之事,是以小說、戲劇的渲染與傳播,在一般人士中流行。而真正的武術家,是不曾標榜此一失實不確的觀念的。
再者,王子平先生是天方教徒,扯旗、鐘幡拿手,會摔角,也打八極,曾從楊洪修先生習練查拳。然而,他一不是佛教徒,二不會少林拳,如何當得少林門的門長?至于強合形意、八卦、太極為內家,為武當,更是清民初才興起的時髦之論。據之而立武當門,實在很難服眾。本來,武當門的門長,請的是孫祿堂先生。孫先生門出形意,兼習八卦,晚修太極,在南方設帳課徒,著書立說,聲譽藉甚。結果?孫先生見機,或是辭謝,或是掛名而不就職,才由其師弟高振東先生代行。至于高先生是否曾得“國術館聘任”,則不知矣。
后來,這兩個門派時生爭執,所謂少林門的好漢爺們,魯樸不文,動輒講打。武當門的高手們,頗受壓力。馬良將軍任濟南鎮守使時,親見李存義先生連敗于楊洪修及張鳳巖兩位先生(保定快跤,常東升老師之師及岳父)之手。而李景林將軍謔稱孫祿堂先生為小祿(鹿也),又屢詆楊澄甫先生為欺人。
再說,此二門的分立,在意義的界定上與技術的事實上,無不啟人疑議,于是才引起了編審處長唐豪先生,如張女士文中所說的“親自到河南嵩山少林寺、陳家溝、湖北武當山作實地考查、探訪……并著有《少林武當考》……并對中央國術館建制改革都起到積極作用”。
張女士在其鴻文第九小節《師資來源和培養人才》之下兩段,又立了一個小標題《當時國術館還設有學生隊》,謂“隊長為朱國禎兼教搏擊……由朱國祿兼教長拳,張英振兼教查拳,楊法武兼教摔跤,劉陽慶兼教器械”一段,語焉不詳,敬加說明如后:張館長不熟悉武術,是小事,沒有禮聘一位有現代眼光的內行當參謀長,才是致命的大傷害。因而,草創時期,一切是摸索前進的。張女士文中有關《成立目的及口號》一節,的屬事實,方向也極為正確。只是,那乃是戰略目標,比如是一座必須占領的城堡。至于何時去攻占這座城堡的軍事戰術,就沒有適當的解決之道了。
因之,才有少林、武當的分門,隨后取消。而館中的課程,也無甚規劃,因人而設。有些雖不合適,卻是人情阻撓,改進不能。
再加上,初期入館的學生都是帶藝的,其中不乏高手。館中靈活運用了孔老夫子因材施教的話頭,使成為“因材”――招來了會得什么功夫的棟梁之材,“施教”――便請他們向其他學生教一些什么樣的功夫。而這些張女士所謂“兼教”什么什么的人士,同時也兼學其它的功夫。為了圖個正式的出身,更還有先是應聘來館教學,而后也去當當學生,取得資格,成為某期某期畢業的。總因為一切是開天辟地,沒有模式可循環,就只好“草鞋沒樣,邊打邊像”了。
張文:“另有名家孫祿堂(江蘇國術館副館長)教授形意……陳子榮教授陳氏太極拳……馬英圖教披掛掌和八極拳及技擊,畢鳳亭教摔跤,李玉山教燕青拳、太極鞭……李遠智和徐寶林教猴拳、醉拳。”
孫祿堂先生在館中也教過八卦,而另有黃柏年先生,也曾在館里教過形意與八卦,著有《龍形八卦掌》一書行世。
陳子榮先生的大名,不知有否錯誤?據知,乃是陳子明先生,在館甚短,淺嘗輒止。有些學生甫練了第一個招式“金剛搗捶”,就瞎搗蛋,譏之曰“金剛搗‘蛋”’。
除馬英圖先生外,教披(一作“劈”)掛的還有郭長生先生。郭先生并在館中傳有苗刀之技。而教八極的,則更曾有過韓化臣、趙樹德、程陵華等諸位先生。畢鳳亭先生在館時,已五十許人,魁偉精壯,兩撇東洋胡子,手指頭粗逾恒人。因為看不起二十出頭、也來教授摔跤的常東升老師,終于在張館長暨馬良教務長親臨監督之下,公開較技。失手后,辭去。人笑謂“青春年少的賽爾墩,這一次可打敗了五旬開外的黃三泰了”云云。
李玉山先生教太“極”鞭,應是太師鞭之誤。后來,姜容樵先生曾據以出版過專書。
李“遠”智自是李元智之誤,見前。李老伯不會猴拳,也不會醉拳,之所擅長的,實是習自傅萬祥先生的醉八仙。據稱,摔跌撲打的功夫不易,而且,還要演示出把位仙人不同的形象與性格。據此,再――分別表現其喜、怒、驚、詫、呆等等不同的肢體反應與情感。李老伯尚未學全,傅先生要求同出關外,闖蕩江湖,繼續研習,李老伯乃謝不敏。 其實,醉拳與醉八仙均源自地躺,而各有發展。醉拳在地躺的基礎上,加上醉酒;而醉八仙更刻畫八仙的醉態,表演的成分更濃。
想當年,在館中,另有李鳳鳴先生以地躺功夫擅勝場。其父李成斌,腳踏車上翻騰倒立之功精湛。抗日時,在四川,屢曾表演。遷臺后,曾在復興戲劇學校任職,替學生看傷科。本科學生參加晚會,演出毯子功后,李老也一展其單車絕技。我在新北投的七虎球場,曾得寓目,的確寶刀不老,得彩無數。經由李老伯帶入館中,并列為必修科的,另有梅花刀(燕青門的四門刀,因梅花為國花,乃改此名。后由呂光華執筆,上海某書局出有專書)、九路槍。至于少林棍,則不知是是否李老伯攜來。
張女士文中所述黃國楨先生,是黃柏年先生之子。當年先入國術館之幼年班,表現不俗。無事時,來兩句“西皮二黃”,很得同學們欣賞。后來轉送“國體”,專攻西洋運動,改唱英文歌曲,外語能力已現端倪。在臺灣時擔任外事警察之工作,也常與“國術館”、“國體”的師友相往還。
常東升老師雖逝,學生在臺、美、歐洲均眾,并成立有團體組織數所,是推動中國摔跤于海外的主干,并曾組隊回大陸訪問比賽。
至于吳文忠先生,曾任臺灣師大體育系主任,二十余載,造就的人才極多。在體育界言,真有門生故吏遍天下之盛。當我承乏該系的國術課程時,吳主任曾大力倡導民族體育,增聘李元智、常東升、傅淑云等名師來校任教。開設學生社團,舉辦各項活動,風氣為之一振。“國體”校友蘇桐鳳、郭秉道及體育系首期畢業生樊正治等先生,均以國術著作升等為教授。其后,吳主任又創立了臺灣的第一個研究所,研究生翁啟修先生以國術論文獲頒碩士,這在西洋體育統治體壇的時風下,都是新的里程碑。
吳主任退休后,又應各方面的征召與敦促,抱病應聘中國文化大學,開創了第一個國術系,現已造就了三屆頒授學士學位的畢業生。此外,又在該校的中華學術院中,成立了國術研究所。
張震海教授退休后,僑居洛杉磯。或因寄身國外,更能促成他對平生體育事業的反思吧,忽然地大量向臺灣介紹大陸武術出版物,又以張大波之筆名在報紙副刊上撰寫半小說式武林掌故。曾訪大陸,在北京體育學院演講,蔣浩泉先生(現已定居洛杉磯)訪美時,曾任居停主人。
張女士談及,國術館出版過武術書籍等。據知,早期“國術館”曾有期刊一份。自慚孤陋,未曾寓目。至于專門
著作,則如同全無,亦必甚少。只是國術館奠基紫金山下時,確曾有過一陣復興武術的風氣。特別是姜容樵、吳志青等諸位先生曾就“國術館”中的人才與武功,出版過不少專著。其中當然有“國術館”的一份力量,有些更是“國術館”的課程。然而,畢竟不能徑作“國術館”的出版物。
此外,與“國術館”有關、而前文尚未敘及的,似有翁國勛、朱國福之《國術論叢》,朱國福、呂光華之《六合潭腿圖說》,吳志青之《科學話的國術》、《太極正宗》、《教門彈腿圖說》、《四路查拳》、《七星劍圖說》等,郭錫三之《青萍劍》,姜容樵之《寫真青萍劍》、《寫真昆吾劍》、《寫真八卦奇門槍》、《寫真少林棍法》、《寫真水磨鞭》、《寫真鞭槍大戰》等,及馬永勝之《新太極拳書》(合查拳以入太極)。此外,“國術館”似乎曾為張館長出版過言論集之類的小冊子,憾未嘗見。
張女士文述及“要求……什么拳都要學”,其中“吳氏太極”,只怕不是通常指稱由全佑先生、哲嗣吳(旗人,自此代始襲漢姓)鑒泉立派的那家太極拳,而是指吳俊山先生融八卦之技以人太極之后的那一種新成品――也叫“八卦太極拳”。
至于說“還要學會器械如刀、槍、劍、棍、鞭等”,則必修科中,似乎未曾列入過鞭法。此外,不知出自哪位高明之手,“國術館”曾明定刀、槍、劍、棍四大門類為主要兵器,其它林林總總一概統歸一類,曰“雜兵器”。可謂目光如炬,千古不刊,令人可敬、可服!
然“劈劍”指的是日本的劍道,也就是武士刀法,“刺槍”也是指日式步槍加刺刀,并不是我國的百兵之王――槍術對扎的訓練。黃柏年先生編有《寫真拳械教范》,據形意拳而掄指揮刀、舞步槍加刺刀便是這個時代背景下的產品。張女士文中提及國術館比武之事,據我所知,國術館時代,較大規模的比武,除張女士提及的兩次國考外,還有在杭州舉行的游藝大會,以及好像是緊接在杭州之后,幾乎是原班人馬移師上海慈善義演的一次。其中,第一次國考的冠軍,似是朱國福先生。王子慶先生則是在杭州比賽中掄元,不是第一屆國考。
我曾訪問參加過這幾次打擂的老師,及參觀了這幾場大賽的內外行前輩多人,對當日比賽的評論相當接近。大致如后:
首先是中國地大人多,門派如林。這幾次參賽的選手,不能說就是全國的精英,恐不能代表武術最高的層次。
二是練習時不講應用的實踐之技,只憑個眼明手快的血氣之勇是不夠的。
三是規則甚欠完善,糾紛乃多,且有打到中途修改規則之事出現。
【關鍵詞】大學生;素質綜合測評;問題;對策
Undergraduates'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of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Li Ya-zhou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Anhui Bengbu 233000 )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and the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 in our society, the employer and social standards of talent have been re-positioning,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As college students on the importance of objective evaluation methods,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ssessment to help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help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to help the employers favor the selection of personnel, but the key is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evaluation system. In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 quality assessment of students how to play the positive role of evaluation were discussed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Problem; Countermeasure
隨著二十一世紀人才、科技競爭的加劇,培養高素質人才已成為一項戰略性任務。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迫使現在的高等教育必須遵循教育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主動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深入研究人才培養、大學生素質開發與提高的內在規律,高度重視大學生素質綜合測評工作的理論研討與實踐探索,不斷總結成功經驗,形成適應現代教育的評價體系,順利完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根本任務[1]。
目前我國許多高等院校的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都走入一種“學生排斥、老師頭疼、社會懷疑”的尷尬境地[2]。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育思想的更新,許多高等院校的大學生素質綜合測評在某些方面逐漸顯現出一些問題與不足[3],導致大學生素質綜合測評的積極作用不能充分發揮出來。下面就我校的大學生素質綜合測評的問題與對策進行簡單的討論。
一、大學生素質綜合測評存在的問題[4]
1.量化考核內容不全面。由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某些要素很難量化,如對學生的政治表現和審美觀念的考核就不能簡單地用分數去評價,所以大學生綜合測評數據所覆蓋的范圍一直不是很全面,考核內容存在不確定性和不全面性。例如,學生干部平時的具體工作難以量化考核、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難以用具體的數據來評價等。這就導致大學生綜合測評的最終結果相對不夠準確。
2.量化考核設計有缺陷。大學生綜合測評的結果是以各個分項得分加權后得到的總分數來體現的。于是,有些學生采取投機取巧的方法,通過盲目地追求個別高分項達到提高自己的總體評分的目的。量化考核設計的缺陷導致的這種現象,將不利于大學生的整體提高和自我發展。這種現象的長期存在勢必會誤導學生,使大學生的成長背離了綜合測評的根本目的。
3.綜合測評的發展滯后。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大學生綜合測評應該結合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為大學生量身定制;還應該建立在人才市場需求的基礎上,不斷改革創新,從而為社會發展培養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新型人才,為大學生今后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但是,現實是大學生綜合測評體系一旦確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基本是固定不變的,考核評判模式的僵化嚴重滯后了大學生綜合測評的發展。
4.綜合測評的操作不透明。對大學生綜合測評的最后得分,許多學生并不完全清楚“加分”“減分”到底來自何處。綜合測評操作的不透明以及各項得分的不明確性,導致許多學生會想盡一切辦法尋求加分的“來由”,從而引發了許多“關系分”“人情分”。這從根本上扭曲了大學生綜合測評的真正意義。
二、大學生素質綜合測評應遵循的原則[1]
1.導向性原則。綜合測評是素質教育評價的重要指導思想,它能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品格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對學生的全面素質的養成與發展起到導向作用。導向性原則主要體現在:一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新形勢下的培養目標及規格,引導大學生明確發展方向和達到的合格標準;二是各級指標體系的權重賦值上。
2.全面性原則。綜合測評指標內容的設計必須能夠客觀、全面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完整反映學生素質的全貌,既體現德、智、體素質,又體現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全面性并不是把所有影響素質養成的因素全部包括,而是對評價體系所涉及的內容進行科學篩選,突出影響和反映素質教育發展的關鍵性因素。測評結果,既是對學生素質的評價,又是學生的實際情況的反映。
3.可操作性原則。是指測評指標體系中的各項指標要加以量化,便于考核評定,各項指標不是并列的,它們對測評分數影響也不盡相同。為了不使測評失真,應根據各項指標在測評中的地位和作用,應用數理統計原理,合理確定量標與權值。評價體系的設計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切實可行。這就要求評價對象之間或評價對象與標準之間的要有比較,而且評價體系力求簡化,對評價信息的統計方法要簡易,便于操作。
三、大學生素質綜合測評指標的內容 [5]
1.思想道德素質。思想道德素質是大學生最根本的素質,評價內容主要包括:理論的學習情況、思想道德的基本表現、責任感、敬業精神、團隊協作精神、各種獎懲情況等等。
2.專業素質。專業素質是大學生的基本素質。評價學生專業素質,要注意以下兩個轉變:一是由單一專業知識教育向相鄰、相關和文理交叉知識的轉變;二是要注意學生由掌握知識水平向能力水平的轉變。評價內容主義包括:學習能力、專業課和選修課成績、專業技能、計算機和外語能力等。
3.科學素質。科學素質是大學生的重要素質。要了解學生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科技創新和實踐動手能力。并具有一定的應用科學思想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評價內容主要包括: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接受科技培訓、參加科研、科技競賽、發表科技論文情況,以及獲得科技類獲獎證書狀況等。
4.人文素質。人文素質是大學生的必要素質。是指學生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綜合品質或達到的發展程度。評價內容主要包括:具備必要的人文知識,理解人文思想,掌握必要的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
5.身心素質
身心素質是大學生的重要素質,評價內容主要包括:身體健康狀況、體育達標狀況,課外體育活動狀況、參加院系運動會、體育類社團、體育類競賽情況,心理適應能力、耐挫能力、協調能力等。
6.其他素質。主要包括社會實踐、能力類競賽、勤工助學、志愿者活動情況、參加社會工作等。并且根據本學校的特點,分專業制定不同的評價指標。例如,偏向文科類的專業,學習成績占的比例相對要少一些,參加社會實踐、集體活動、文體比賽、擔任班級干部的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評價要多一些;偏向理工科的專業,學習成績比例提高,德育和文體方面要以鉆研精神、創新能力、動手能力等方面的評價為主。其次,評價體系可以根據不同年級設置不同的標準。例如大一學生的評價內容要以適應大學生活、積極參加學校活動為引導方向,大二、大三要以學習專業課、培養創新能力、動手能力為引導方向,大四要以社會實踐、職業目標確立為引導方向。不同年級的評價內容不同,才能使綜合測評的成績真實的反映學生的實際情況。另外,針對特殊的專業要設置個性化的評價體系,例如文藝類的專業、體育類的專業、外語類等專業,各有其專業學習的特殊性,要根據其學習特點和未來的就業需求,設置不同于大眾專業的特殊評價體系。
四、大學生素質綜合測評的操作原則[6]
綜合測評工作是一項復雜細致的工作,它關系到每個學生的切身利益和基本評價,所以廣大學生非常重視。這就要求綜合測評的操作必須嚴肅認真,客觀公正。為此,在測評操作過程中要著重抓住“透”“準”兩字,嚴格程序,嚴格審查。
1.“透”即透明度。一是測評辦法公平,測評文件人手一冊,測評標準和要求人人掌握;二是各項考核材料公開,人人皆知;三是班級學生全部參加,既是測評者又是被測評者;四是負責統計的班級測評小組由學生民主選舉產生;五是測評結果公開,各院系在審核后以班級為單位,按學生測評后的總積分為序,張榜公布,接受監督。
2.“準”即準確度。各院系、班級以及學生處、團委和學生會都要將平時的活動情況、檢查情況、考勤情況準確記錄在冊,作為測評和審核的依據。各班級的測評過程必須接受監督,測評結果要層層審核,以保證綜合測評的準確性和客觀性。
實踐證明,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作為高校對大學生的評價制度,在促進高校的素質教育發展、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改進和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都有著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我們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立足于新形勢下社會對人才質量需求的不斷變化,結合本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計劃、培養特色等,不斷研究、改革、完善大學生評價制度,建立真正科學、規范、合理的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體系,在測評工作中做到透明、客觀,使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工作保持長久的生命力,使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7]。
【參考文獻】
[1]張瓊.試述大學生素質綜合測評[J].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1):79-83.
[2]吳俊清.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若干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
[3]許二平,姬旺華.對高校現行的大學生綜合測評制度的調查分析[J].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005,20(1):67-69.
[4]陳健.淺議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J].中國林業教育,2011(4):43-45.
[5]韋丹寧,姜珊珊,宮龍江,等.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的幾點思考[J].理論觀察,2013(8):129-130.
一、全面完成目標
(一)相約東港,成就夢想。根據校情,制定各類切實可行的規劃和計劃。召開首屆教代會,完善和通過各類方案和實施方案。并根據區局要求和工作實際,適時修改推進計劃目標實施。依據師資和生源狀況開發校本課程。我校的涂鴉社團也因其豐厚的校本研發內容和開展實效被評為“連云港市十佳社團”。
(二)主動對接,嚴格管理。和東港小學共同舉辦“中小學銜接”活動,嚴格控輟,完成招生目標。
(三)率先垂范,競聘輪崗。1.我們黨建工作的主題是“加強師德建設,引領教師發展;豐厚學校內涵,彰顯學校特色”。2. 建機制打造務實高效的教干團隊。率先做好暑期教干“競聘輪崗”,激活教干團隊的成長。3.潛心鉆研,用行動詮釋校長的帶頭作用。李立飛和畢玉宣合作《基于“微課題”背景下提高德育實效性的實踐研究》省級重點自籌課題實現了東校區省級課題“零”的突破。
(四)聚合智慧,民主管理。年初召開了首屆教代會,討論和通過了相關政策條例,明確了辦學方向。
(五)規范管理,積極創建。嚴格執行《江蘇省中小學管理規范》,順利通過年審驗收。2013年我校先后創建并獲得:連云港市語文課程基地、連云港市語言文字規范化示范校、連云港市依法治校先進校、連云港市關工委常態化管理先進校、江蘇省優秀衛生室、連云港市中小學十佳學生社團等。
(六)活力課堂,教育活力。全面完成區局制定的各項教育教學目標。主要工作:1. 緊抓教學質量,全面完成區局下達的中考目標。2. 探索“三三六”小組構建,打造生本、高效的“活力”課堂。我校優課率49.2%。3. 探索“微課題”培訓模式,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4. 特色德育活動彰顯“活力”。堅持社團活動常態化,共開設了17個大社團。“三葉草”社團文化節展現了繽紛多彩的校園生活,肆情揮灑著孩子們的無限活力。5. 學做課題,搭建平臺,憑質量助推教師快樂成長。讓每位教師按照“尋找特長――發展特色――形成自我”的思路來規劃發展,學校積極搭建平臺助推教師發展。開展了諸如:建構“三三六活力課堂”、市區同課異構、中小學課堂銜接、教師草根論壇、教師國旗下講話等活動。學校還請市教研室周主任等多位市區名師來校指導,學校的教科研活動呈現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31個省市區課題,50多人次獲得區級以上獎勵。特別是繼去年李博老師獲得“江蘇省基本功大賽二等獎”基礎上,今年,王珊獲得“江蘇省優質課一等獎”,楊軍獲得“江蘇省優質課二等獎”,傅明艷、趙文、張洪波獲得“市基本功大賽一等獎”,李浴陽、溫培培獲“市專業能力大賽一等獎”。
(七)張揚個性,特色發展。學校重視藝體衛工作,全面完成區局下達各項指標任務。主要工作:1.申報并承辦“江蘇省中學生體質健康測試試點學校”。2. 活力四射的運動會風采展示成為學校品牌活動。3.一天兩次的跑操成為學校一道靚麗的風景線。4. 我校醫務室被評為“江蘇省優秀衛生室”。5、極具動感魅力的“飛人籃球社”深受學生喜愛。6. 以社團學生活動為主題的精彩活動瞬間作品榮獲了連云港市“育人精彩瞬間”評比照片類一等獎、江蘇省二等獎,我校的涂鴉社團也因其豐厚的校本研發內容和開展實效被評為“連云港市十佳社團”。7.體育楊軍老師獲得“江蘇省優質課二等獎”,美術趙文老師獲得“市基本功大賽一等獎”。
(八)加大投入,細化管理。學校自購圖書2萬元,添置體育器材1萬元,投入16.8萬購計算機42臺。電教裝備使用成效顯著。在2013年江蘇省“領航杯”信息技術應用技能大賽中,我校獲一等獎4個,二等獎4個,三等獎12個,并且有相關關論文2篇發表,在市級及區里進行的公開課、示范課上,多媒體的應用大放異彩,獲得好評。市級電教立項課題四個。
(九)嚴格管理,服務育人。完成各項總務目標。
(十)加強教育,保障安全。認真落實各項措施,確保學校安全。
二、主要亮點及成果績效:
(一)建構“三三六”合作小組,探索建構式活力課堂。
(二)開展微課題研討,形成快捷高效的會風。
(三)創新教學管理,建立長效管理機制。
(四)立足教科研,搭建平臺,助推教師發展。
(五)著眼課堂教學,建“主題讀寫”語文課程基地。
(六)彰顯活力德育,舉辦德育開放日。
我校優課率達到49.2%。先后獲得:江蘇省紅十字示范學校、連云港市語文課程基地、連云港市語言文字規范化示范校、連云港市依法治校先進校、連云港市關工委常態化管理先進校、江蘇省優秀衛生室、連云港市“育人精彩瞬間”評比照片類一等獎、江蘇省二等獎、連云港市中小學十佳學生社團等榮譽稱號。
三、基本經驗:
第一,傳承精神,豐厚內涵,用文化引領學校和諧發展。
第二,鍛造品牌,追求卓越,以活動促進學生全面成長。
第三,關注細節,搭建平臺,憑質量助推教師快樂成長。
——歇馬鎮小學2019年春季教育教學工作總結
彈指一揮間,在過去的一學期里,歇馬鎮小學班子成員和全體教師在中心學校的領導下,堅持以教育教學質量為中心,強化教育教學研究和常規管理,深入推進生本改革,執行教育行政的各種準則,理論、規章、制度,繼續夯實“青藍工程”,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調動全體教師、學生的積極性和高度熱情,發揚光大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上下一致,團結協作,以認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加強教學研究,不斷解決教學中的新問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結合本校實際,現就今年春季的教育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一、強化紀律教育,建樹新風正氣
雖說歇馬鎮小學的班子成員多數為新提拔的干部,但每一個人都能夠清楚自己的身份和責任。作為班子成員,凡事思想都能夠想在教師前面,行動走在教師的前面。積極投入謀劃學校發展,營造育人文化,領導課程教學,引領教師成長,優化內部管理,調適外部環境。作為黨員干部,為了學校的工作周到考慮得,具體又長遠。每天閱讀聆聽“學習強國”AAP,堅持完成學習任務,目前在“歇馬鎮中心學校學習群中位居前20位的有王安鈞、劉玉梅、韓啟秀、熊坤明等。通過學習不僅在思想上武裝了自己,提升了自己,更主要的還是在行動上得以體現,熱愛教育工作,勤于管理工作,把師生當作自己的好朋友。因此辦事能夠講究原則,講究策略。同時我們還堅持例會政治學習制度,每月至少召開兩次集中紀律教育,標準學習。學習違紀通報,對法紀產生敬畏之心,學習先進典型,內生動力,為自己樹立追趕的目標。通過不同形式的宣傳教育,教師隊伍的思想素養有了明顯提高,增強了教師們的大局意識、服務意識,都能夠服從工作安排,競爭意識明顯增強。一年來歇馬鎮小學沒有出現違法亂紀的事件,大家都能夠集中精力抓工作,在困難面前相互支持,相互幫扶,形成了一個精誠團結的教師團隊。黃艷老師骨折了,張輝航、葛萬軍、陳輝東幫忙代課,周國健老師帶傷了劉道菊、陳自波幫忙代課,王忠作為主管教學的校長,主動幫有困難的張老師、畢老師上課。羊五教學點是我們最牽掛的對象,每周都要送米送油送菜送作料,尤其是原來的校長張正劍同志中途高升,不知道是該祝福,還是該憂心!吳芳芳、曾小雙英語老師主動兼起了羊五的英語教學,班子成員服從安排,放下一切,送人還要送課,最后兩周,連我的兒子都用上了,無條件的送老師去上課!一學期結束,感謝領導給我搭建了一個好班子,感謝領導讓我遇到了這么好的同事,工作任勞任怨,哪里需要哪里搬,正是這種敢于擔當、敢于奉獻的精神使得我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
二、堅持業務學習,提升管理水平
堅定的信仰,純真的思想是搞好工作的動力。要想工作有效益,管理出質量,必須還得有過硬的基本功。這就需要學習學習再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意識。我們積極響應國培學習,李克勤、李靜在省級培訓中獲得了優秀學員稱號,在網絡國培中,王忠、孫祖萬被評為優秀坊主、陳自波、鄧愛弋等8名教師被評為優秀學員。在平時的教學期間注重自學和互相學習。一學期來完成自學筆記達5000字,聽課平均30節。同時還能夠積極撰寫論文和心得體會,全年教師獲獎27人次87篇,各級發表文章4篇。省市縣級新聞報道13篇先后在湖北教育網,今日保康和手機報上發表。
三、提升教師素質,領導課程教學
一學期來,我們通過兩個工程,即“青藍工程”、“雙培養工程”,來提升青年教師教學技能。通過兩個平臺:即成立“王安青名師工作室”,到鄉村學校送課這一平臺,與縣實驗小學建立城鄉教育發展聯盟,為年輕教師搭建跟崗學習、提升自我素養的平臺,讓老師們走出校門,多維度感受課改的新信息,促使青年教師快速成長。在課堂上加強生本課堂“三學”模式微課題研究,強化“三學”環節的落實,突出小組建設與評價體系的構建等針對性培訓。在班級管理上堅持每周開展流動紅旗班評選,把紅旗班的評選結果,運用到半期的文明班的評選,強化了評價結果的運用,從而把生本攻堅推向深入。堅持隨機巡課和重點巡課的有機結合,督促、引導全體教師積極踐行生本課堂理念。堅持定期召開青年教師座談會,正能量在學校得到迅速傳播。教師們常常加班加點到深夜,有準備課程的、有出板報的、有網絡研修的,都有自己的事情做,都有學習研修的計劃。在交流教師韓啟秀的指導下,在黨員教師章繼平的幫扶下,在“青藍工程”的推動下,歇馬鎮小學新分配進來大學生人人都有提升,涌現出一批像何雙、周劍虹、張輝航、畢馥琪等工作勤奮,積極進取的青年教師隊伍,經過學校和他們自身的努力,他們已經逐步成長為學校教育教學的生力軍。本年度,學校有9對師徒結成教學幫扶對子,通過的結對幫扶,新崗教師們成長的都非常快。特別是我校的幾名語文新崗教師,每次聽她們的課,都會感覺到他們的進步,受到中心學校領導的肯定,上崗兩年的教師周劍虹和上崗三年的教師張輝航,參加全縣新上崗教師大比武均榮獲了一等獎。
四、打造特色活動,營造育人文化
為積極推進“自信教育、快樂成長”主題校園文化,在“自信活動”中建立活動自信,我們充分利用農村少年宮活動陣地,把傳統文化和經典誦讀融入大課間,我們傳承了原有的活動特色,繼續推行國家規定的廣播體操,學校傳統項目古詩詞韻律操,歡快的《傳遞正能量》校園集體舞,腰鼓隊,在自信大課間上形成一個有機整體。陽光體育活動形式多樣,有器械操、足球操,書法、美術、象棋、乒乓球,葫蘆絲,電子琴等項目能夠常規開展訓練,實現了傳統體育與現代舞蹈相結合,實效性與欣賞性相結合,科學性與趣味性相結合,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符合體育鍛煉基本規律,即能夠強身健體,又給能夠陶冶情操。針對藝術教師短缺這一困難,我們通過聘請退休教師王淑華為我們補齊訓練的短板,我們的老師跟著學,跟著練,與學生一同進步。由王老師指導的合唱《美麗中國夢》和《真善美的小世界》在黃鶴美育節保康賽區獲得二等獎;趙天軍老師指導的《中華少年》經典誦讀也獲得了黃鶴美育節保康賽區浩然經典誦讀二等獎;同時我們緊抓早鍛煉,強化男女子足球訓練,由我和王忠校長親自訓練,強化體能,教授技能,研究戰術。在全鎮4月份組織的足球競賽中男女子足球繼續蟬聯全鎮冠軍,在5月份全縣組織的中小學足球聯賽小學組10個代表隊中也獲得了第4名的好成績。為弘揚愛國奮斗精神,我們積極把國粹戲曲文化引進校園,在李靜老師的指導下,戲曲《國粹鳳舞》在全鎮第七屆藝術節上不僅成功展演,而且還獲得了一等獎的好成績,同時我校的以愛國為主旋律的師生同臺獻藝的舞蹈《祖國你好》也獲得了一等獎,既是意外之喜,也是師生共同努力的必然結果。
五、調適各種關系,改善育人環境。
歇馬鎮小學學生多,生活用房極度緊張,尤其是學生飯堂面積小,就餐擁擠,夏天得頂著烈日排隊,冬季得冒著嚴寒就餐,領導們看在眼里,痛在心理,終于爭取到了綜合樓項目工程。為了把好事辦好,校長和總務主任陳萬平主任每天都盯在工地上,有問題及時匯報,有困難及時解決,天天都要拍照片,時時都在想進度。短短4個月的時間一棟高大的綜合樓主體即將完工,想想秋季開學后學生就能夠住進新公寓,想想師生吃飯再也不用日曬雨淋,大家覺得辛苦得值!
歇馬鎮小學的用電一直是個老大難,冬夏兩季空調啟動不了,電腦時常關機,啟動不了,無法辦公,更不用說食堂大功率電器只能夠長期閑置,使用的還是農村的土灶臺。看著這些情況,我們下定決心,一定要解決這個難題,找供電所申請解決困難,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叫困難,說需求!在中心學校的調節下,標有“歇馬鎮小學”的變壓器在學校門口邊裝起來了,70公分粗的電纜線也按照計劃放到了各個樓頂,應該說各臺電腦都能夠正常工作了,各個辦公室也都能夠達到冬暖夏涼了,這幾趟路總算沒有白跑。更讓人高興的是學校的污水居然很快就接入管網了,又一心腹大患在較短時間內就解決了,正如領導在會上講的那樣:只要愿意做事,只要你肯付出,老天還是不會辜負你的。
六、正視存在問題,促進今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