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批判理論論文

批判理論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08-31 12:41:3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批判理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批判理論論文

篇(1)

一、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界定

對馬克思社會批判思想進行研究,自然離不開對它的涵義的理解。涵義理解的不同,必然導致理論本身的差異。因此,涵義理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綜合學界對此問題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要理解馬克思的社會批判思想,首先要把握社會的自我意識。而社會的自我意識,又分為社會的自我肯定意識和社會的自我否定意識。社會自我意識的肯定方面要解決的是如何維持現狀的問題,而作為社會自我意識的否定方面則要解決如何超越現狀的問題。馬克思的社會批判思想屬于社會的自我否定意識,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自我批判,實現對資本主義存在合理性的追問。

一種觀點認為,社會批判理論是反思性的歷史認識、評價活動。哲學的反思以間接性為特點,但它是對理論性間接反思的二重否定,它不僅通過事物的內部矛盾使事物的本質顯現出來,而且抓住了事物的本質。社會批判理論就是從哲學的角度來反思社會的,是對社會進行的最一般、最抽象的哲學批判活動。因此社會批判的首要條件應當是社會必須處于將自己最豐富的具體展現出來的時期,即社會的成熟時期。

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的社會批判思想就是從兩個批判性假設前提出發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這兩個前提是:1.人類趨向于變革自己的生存條件,以實現自己的進一步發展;2.人類社會生活趨向于普遍的豐富性、多樣化。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就是以這兩個理論假設為依托,建立在對社會現實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的,對某一具體事物向人類普遍進步方向發展的現實可能性進行揭示。具體地說,就是指從某一事物本身發展的特殊規律出發,考察并揭示這一事物在以上兩個批判性假設前提意義方面納入事物一般運作規律的可能性。就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具體批判來說,就是從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運行規律——剩余價值規律——出發,考察資本主義社會在以上兩個批判性假設前提意義方面被納入到人類社會歷史運行規律——即生產關系適應于生產力的規律——一般的現實可能性。

我認為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不是針對某一時期某一領域的理論,而是統攝全局的一個思想主旨。批判不只是單純的否定,而是肯定與否定的辯證統一;不是指社會的單方面發展,而是指社會發展與理論發展的統一。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目的就在于通過理論與現實的相互監督、相互批判,在動態發展過程中實現社會的發展、理論的完善,在互動中實現雙贏。因此,對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界定應堅持全面、辯證、發展的原則,把對社會的批判和對理論自身的批判結合起來,揭示貫穿于馬克思理論總體中的批判精神。

二、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內容

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博大精深,如何從卷帙浩繁的著作中勾勒出社會批判理論的框架與內容,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角度,因而也必然有不同的觀點與看法。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認為馬克思的社會批判思想就其內容而言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過程的自我批判,即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著對其否定的理解,把任何一個特定的階段當作過程去理解;二是理論上的自我批判,從認識論角度探討馬克思是如何超越同時代人的思想,其本身如何實現自我超越、自我否定、自我發展的過程;三是從主體角度對資本主義特定社會的批判。

第二,認為可以把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歸納為“四階段五假設批判模式”。首先是社會批判理論前提的確立(即A階段)。在這一階段上,有一個基本的理論假設:物質存在決定精神意識(a)。其次是唯物主義分析方法的鍛造階段(即B階段)。在馬克思那里是一個從基始性唯物主義到方法論唯物主義的思想發展過程。這里有兩個基本的理論假設,事物處于不斷生成與滅亡的過程中(b);事物處于系統聯系之中(c)。這兩個理論假設是方法論唯物主義作為分析方法得以成立的一般性理論假設,它們分別是“歷史的”與“具體的”這兩個規定性的理論依據。再次是具體的現實性分析階段(即C階段)。這同時包括對事物本身特殊規律和對事物所屬的一般過程的規律性分析。最后是批判階段(即D階段),這一階段是哲學批判的歷時性、暫時性完成。它也隱含有兩個理論假設:人類趨向于變革自己的生存條件,以實現自己的進一步發展(d)和人類社會生活趨向于普遍的豐富性、多樣化(e)。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四個階段五個假設是最少思辨、又最接近現實的,這正是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魅力之所在。

第三,認為革命思想或批判意識是馬克思學說的靈魂。回顧馬克思畢生的理論活動或瀏覽一下他的全部著作,可以看出,他的全部思想都是在批判中展開的。例如:對德國古典哲學的批判、對宗教的批判、對國民經濟學的批判、對物化和異化的批判、對蒲魯東的批判、對拉薩爾的批判、對哥達綱領的批判、對形形的非科學的社會主義思潮的批判、對資本主義社會結構的批判、對巴枯寧無政府主義的批判等等。可以斷言,馬克思通過畢生的批判活動完全實踐了他早年為自己規定的歷史使命:要對現存的一切進行無情的批判。

第四,認為馬克思通過對其早期文本思想的批判與超越,完成了一系列內在的邏輯轉換,進而建構起了科學的社會批判學說。具體表現在:在哲學上,馬克思揚棄了人本學的異化邏輯,從黑格爾關于社會關系矛盾分析的歷史辯證法中,生發出現實的批判張力;在經濟學上,馬克思批判了古典經濟學的非歷史性思維方式,引出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社會歷史分析方法,并實現了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科學分析與批判。成熟時期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是融科學實證分析與價值理想追求于一體的社會歷史學說,是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科學理論。

馬克思的全部思想都是在批判中展開的,革命思想或批判意識構成了他的學說的靈魂。正如他本人指出的那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事物,按其本性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批判理論構成馬克思思想的核心,對于這一點來說,學界是無疑義的。問題的分歧在于探討社會批判理論的方法,從哪個角度更能恰如其分地概括馬克思的思想,理清馬克思思想發展的脈絡。我認為問題的切入點還應以“實踐”為基礎,以“批判”為靈魂,對社會進行全方位的解剖,實現對社會的全面把握。馬克思的學說是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正是在“批判舊世界,創造新世界”的革命進程中,在對理論自身不斷批判、不斷完善的發展歷程中,馬克思的學說不斷走向成熟。社會與理論的互動構成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形成的全過程,批判精神貫穿馬克思思想發展的始終。因此,在實踐中把握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是我們把握馬克思思想真諦的現實途徑。

三、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特征

以懷疑與反思為本質特征的批判精神是馬克思理論所獨具的思想魅力。然而囿于馬克思著作之豐,內容之巨,人們對其社會批判理論特征的把握眾說紛紜。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社會批判活動基本上經歷著兩步回溯或還原過程:第一,從表面現象向深層本質的回溯或還原。馬克思習慣于從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中區分出現象與本質、表層存在與深層存在、上層建筑與基礎等等,然后從本質、深層存在和基礎出發去對現象、表層存在或上層建筑作出價值學判斷,說明后者存在的理由和根據,揭示其局限性和消極方面,指出其被超越與揚棄的歷史必然性。第二,由一般本質向人的活動的回溯或還原。他在做了第一步回溯或還原之后,沒有停留于此,沒有把這些深層的和本質的存在或基礎當作給定的和終極的實在,而是進一步揭示這些存在或基礎背后更深層的原因,從而把它們回溯或還原到人的基本活動,即勞動或實踐的層面上。從人的勞動或實踐活動出發,揚棄各種社會歷史存在的給定性和自在性,這是馬克思全部批判意識的基點。

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社會批判思想有兩個主要特點:1.科學與價值的統一。所謂科學批判,是指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是科學的批判;所謂價值批判,是指站在工人階級立場上,以實證事實為根據,揭示資本家對工人剝削的不合理性。科學批判與價值批判是有機統一的。2.批判與發展的統一。馬克思不是為批判而批判,而是要從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得出其否定性的理解。從社會發展角度分析,就是揭示事物自身內在矛盾的發展,從對現存事物的內在矛盾中找到自我否定的力量。所以,這種發展本身也是一種自我超越,因而也是一種批判。馬克思是批判中包含著自我發展,發展中又體現著批判,二者有機地統一起來。總之,馬克思的社會批判思想既是科學的,又是徹底的。

一種觀點認為,經典作家批判性論辯的特點在方法論上為我們的這一研究提供了重要啟迪。這些特點有:1.堅持實踐是理論產生與發展的基礎與源泉;2.堅持哲學前提和現實前提雙重批判辯證統一的原則;3.堅持多學科批判辯證統一的原則;4.堅持不斷揚棄和反復批判辯證統一的原則。總之,批判性視角是深化對哲學理解的一個重要視角。

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不同于其他非理論、非專門化的批判活動,這些批判往往具有自發性、隨意性,而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則具有系統性和結構性的特點,而這些特點又是建立在實踐性、科學性和真理性的基礎之上。正是這些特點構筑了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基礎,使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獨具特色。

四、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與其他批判理論的區別

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是他對社會的一種深刻反思,是他探索人類命運的一種不懈嘗試。但西方學者在贊同馬克思這一理論的同時,對其進行了片面的闡發,使馬克思哲學中固有的豐富性與完整性日益走向片面與狹隘。因此,他們的社會批判理論與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有著根本的不同,這主要表現在:

以霍克海默為代表的早期社會批判理論把“批判理論”作為的代名詞,認為只有抓住馬克思的批判方法,才能恢復的本質。“批判”不僅意味著對現存學說在理論上的變革,而且還要批判地分析現存社會以導致社會的變革。但是這種理論不是把自己置身于社會專門化勞動過程之中,而是置身于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之外。它的目的不是要維護現存社會的秩序,而是要破壞一切既定的東西,以證明它的不合理性和不真實性。而且這種社會批判理論把人看作全部歷史生活的生產者,所運用的方法仍然是主體性原則和抽象的人道主義。

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與新批判理論的區別在于:1.兩種批判理論由于對社會動力結構的不同認識,使批判的側重點各不相同。新理論家們不是通過分析關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來說明社會的發展,而是把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歸結為日益發展的文化、科學技術對人的本性的壓抑。因此他們以文化批判、意識形態批判、大眾文化批判等來取代馬克思哲學的政治經濟學批判。2.兩種批判理論選擇了不同的革命主體。新流派的批判家們認為科學技術是現有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這改變了馬克思所處時代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對立關系,從而使革命的主體也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他們認為,革命的主體不是馬克思所認為的工人階級,而是知識分子。3.這兩種批判理論采取了不同的革命策略。馬克思在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下,主要采取了暴力奪取政權的措施,而新理論家在發達的工業社會時期,則采取了文化心理革命的方式。

持批判精神學說的還有“日常生活批判”理論。這種學派的代表人物是法國學者列斐弗爾,他力圖把馬克思的學說改造成一種以現代人的異化為出發點的日常生活批判。在他看來,日常生活批判就是向人們揭示:控制消費的官僚機器已經廣泛地滲透到每個人的經驗深處,消除異化的設想必須從自我改造入手,使人們克服社會制度的網絡影響,去掉國家機器的物化和神秘性的外罩,認識到國家機器作為人類行為方式的真正起源,以此削弱現代官僚生活的普遍性和合理性。日常生活批判就是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去分析它,就是要揭穿日常生活的虛假性,撩開異化現實的面紗。

乍看起來,西方的社會批判理論似乎弘揚了的社會批判精神,但實際上它們把的科學精神與批判精神割裂開來,片面地弘揚了批判的一面,而失去了哲學的科學本性。它們以對個人的重視壓倒了對社會發展規律的研究,以主體性的研究取代科學的思維方式,從而使它們把對現存社會的批判變成了一種不加區別的總體性價值人本學批判,最終無法逃脫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窠臼。這種對片面的曲解并不能切中當代資本主義的要害,從而使它們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中離的真實內涵越來越遠,而成為一種從根本上不同于的社會批判理論。

五、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現實性

對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進行研究,不僅對于進一步了解馬克思思想發展進程,揭示蘊涵在馬克思思想中的深刻內涵有重大意義,而且對于我們今天更深刻地了解資本主義,認識處于科技困境之中的西方工業社會,并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鋪路搭橋,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但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在何種意義上服務于現代社會,學界有如下看法:

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現實性主要表現在:一方面,人類傳統的思維方式是在人的活動之外尋找終極的和絕對的實體來作為人類賴以安身立命的根據,如自然、邏各斯、上帝、理性、技術、絕對理念等等。而在近現代的歷史演進中,人們賴以安身立命的上帝、理性、技術等支柱相繼坍塌或動搖。因此,以懷疑和反思為本質特征的批判意識必然增強。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巨大提高在為人類帶來巨大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創造出日益膨脹的政治機構、失控和自律發展的技術等異化的社會力量。處在深刻變化危機中的人類不得不對自己的行為后果和行為本身進行批判性的檢討和反思。在這種文化背景下,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發意義。

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現代意義在于:它克服了西方者對哲學所做的“唯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的片面解讀,實現了對實證科學與人本主義的內在整合與超越,并在新的基點上實現了科學認識方法與價值認識方法的辯證統一,這一新的基點就是社會實踐。這種從社會生活中生發出的社會批判力是其他學者所不能達到的,而這恰恰是的生命力所在。

一種觀點認為,批判意識的發揚無論是對20世紀人類所面臨的新危機,還是對處在文化轉型時期的中國均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哲學既應有超然于塵世的冷靜,又要有立足于生活的現實;用批判的眼光,指出現實的弊端,刺痛時下一些日漸麻木、沉溺于物質追求與感官享樂的神經,使人們不致在吵吵嚷嚷的日常生活中迷失方向,使人們的心靈得到安頓;為促進我國的現代化進程,幫助人們去實現公正、合理、人道的社會,實現人的自由、解放具有重大意義。

蘊涵在馬克思思想中的那種深刻的批判精神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重要思想資源。正如凱爾納所強調的:包含著發展現時代的一種批判理論的源泉。深刻挖掘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思想根源,發現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精神實質,對于我們今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理解馬克思,用馬克思思想的精神來回應全球化的挑戰,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收稿日期:2002-05-23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2版.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陳先達.被肢解的馬克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張奎良.跨世紀的哲學回響[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3.

[4]俞可平.全球化時代的“”[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5]俞吾金.實踐詮釋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6]呂世榮.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7]孫麾.批判性論辯的科學價值[J].哲學研究,1997,(6).

[8]仰海峰.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科學視界[J].哲學研究,1997,(8).

[9]車玉玲.從社會政治批判到文化批判[J].求是學刊,1996,(4).

[10]卞紹斌.唯物史觀:純粹實證科學還是哲學的社會批判學說[J].理論探討,1998,(6).

[11]趙泳.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J].教學與研究,1994,(3).

[12]程家明.社會自我批判與超越[J].江漢論壇,1995,(6).

[13]李亞寧,王仲士.關于馬克思的社會自我批判的思想[J].四川大學學報,1995,(4).

[14]劉冰.科學的批判[J].廣西社會科學,1997,(2).

篇(2)

在全球化背景下,論文寫作專業的論文對于全球化當前也進行了廣泛的涉獵。特別是如今的全球形勢,在傳統論文寫作和網絡論文寫作相結合的時代背景下, 論文寫作理論的民族性研究始終是一個熱點問題, 論文寫作涉及到的范圍比較廣, 并且不同學者或者是不同學派對其民族性的看法也是不一樣的, 但是無論哪種觀點, 對于我國現代化社會的建設以及民族意識的形成都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 對于論文寫作專業的畢業生,經過長時間的研究, 需要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希望可以為一些學者在研究過程中提供一些幫助。

作為一個利益單位, 各個民族及國家都應該對自己的文化進行守護和捍衛。我們所說的“世界文化”或者是“世界論文寫作”, 都是一個虛幻稱號, 該稱號的實際內容多數情況下都會被一些發達國家所劫持, 幫助他們進行代言。沒有任何國家會將自身文化傳統放棄, 甚至還會為了本民族的文化傳統而開戰。在這種情況下, 多數批判家都提出了主張, 希望可以盡快恢復中國論文寫作理論的重要地位, 并從西方論文寫作理論中奪回論文寫作的解釋權。

我國現代論文寫作理論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就是受到蘇聯論文寫作理論的影響, 通過該理論對進行了解。到了50年代, 中國出版了很多論文寫作理論教材, 多數都是在《論文寫作原理》和《文藝學引論》之上建立起來的。實際上, 在我國現代論文寫作理論當中, 多數西方論文寫作概念都來源于蘇聯, 比如論文寫作的傾向性、人民性以及黨性等。對于蘇聯而言, 無論是在經濟模式、文化觀念還是在政治制度方面, 都對我國論文寫作理論的民族性產生了較大的影響[1]。

本土的特征并不是一種自我規定, 而是取決于民族間的競爭、活動、對抗等。本土和西方文化必須在現代性平臺之上進行競爭, 民族發展不可能脫離全球化網絡, 或者是放棄現代化社會, 而回到遠古時代, 所以我們不應該將論文寫作理論的話語權拱手相讓, 而應該通過現代性平臺和西方國家進行抗衡, 建立中國式的現代性。

異域的理論也可能對本土的現實進行闡釋, 比如生物學以及物理學的研究明顯不受民族、地域等的限制, 我們不能夠說美學理論對我國論文寫作無效, 也不能說我國論文寫作對美學沒有任何作用, 我們應該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各個民族論文寫作理論之間的聯系及影響。比如在魏晉時期, 佛學曾介入到了中國論文寫作當中, 并對我國的古典詩產生了影響, 例如“意境”。再如, 在“五四”時期, 西方文化也曾介入到中國論文寫作當中, 比如魯迅、巴金以及老舍等論文寫作作品中都多多少少涉及到了西方一些論文寫作理論, 所以本土論文寫作理論并不僅限于對自己本民族的問題進行闡釋。

論文寫作理論的民族性和傳統文化的緊密聯系集中體現在我國古代論文寫作理論上。我們或許認為中國古代論文寫作理論主要是對中國古典詩文進行闡述, 但是這一觀點顯然不能夠對中國現代論文寫作的情節、氣韻等進行解釋。在“五四”后, 一種新型的現代論文寫作體系日益成熟, 并且在這種體系下, 多種論文寫作作品都和歷史有關, 比如梁啟超寫的《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 就極具歷史的敏感性。然而隨著現代社會的復雜, 這些論文寫作作品明顯力不從心, 在敘事論文寫作之后, 我國古代論文寫作理論主要是通過“詩文評”對社會進行相應的反映。另外, 在我國古代論文寫作當中, 多數都是對當時社會的批判, 或者是對當時社會的一種反應, 或者是對國家的一種情懷及奉獻精神。比如杜甫的《春望》、陸游的《示兒》等, 都具有一定的民族色彩。

篇(3)

【關鍵詞】法蘭克福學派 大眾文化 媒介批判 文化工業

對于傳播學批判學派而言,法蘭克福學派無疑是其始作俑者。從早期的阿多諾、霍克海默、本雅明到第二代的馬爾庫塞、哈貝馬斯等,對現代社會,尤其是處于后工業時代的發達資本主義工業社會的文化形態進行了跨學科考察,并提出尖銳的批評,從而為我們從歷史、文化的視角對現有媒介傳播活動及其文化進行批判提供了背景廣闊的模本。

作為一種方法,法蘭克福學派從商品化、物化、意識形態和控制等政治、經濟、文化視角,對媒介文化進行批判性的關注,提供了一種框架,可用以糾正傾向于放棄批判性立場的媒體文化的研究方法。①法蘭克福學派首次進入中國是上世紀70 年代末,直至90 年代才開始嶄露頭角。我國的法蘭克福學派媒介批判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大眾媒介與社會心理,大眾媒介與意識形態控制,大眾媒介與“文化工業”。 ②

筆者搜集到的2011年期刊有關法蘭克福學派傳播思想的研究論文主要集中在闡釋性研究和意義影響方面。

一、闡釋性研究

就2011年此類研究的內容來看,大致可以分為“對法蘭克福學派傳播理論的闡釋性研究”、“不同邏輯主線下展開的對于不同代表人物及其理論的闡釋性研究”和“以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對媒介文化現象的闡釋性研究”兩類。

1、對法蘭克福學派傳播理論的闡釋性研究

李佳桐對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理論進行分析,主要闡述了法蘭克福學派文化工業理論的主要特征:“商品拜物教”的特征,也就是商品性;標準化、同一化的特征;強制性和操縱性特征。并在這三個特征的基礎上指出了其理論研究的局限性,因為無論是大眾文化本身還是大眾文化的接收者都在變化,而法蘭克福學派過于強調大眾的被動性和受控性而忽視了大眾本身的主動性。③

林創介紹了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中的三個重要概念:大眾文化、肯定文化和文化工業,闡釋了其理論的主要內容,指出這一理論的缺陷:法蘭克福學派對大眾文化的絕對否定和批判,忽視了大眾文化的歷史作用;嚴重落后于實際,夸大了人與現實的對立和人的異化,過分強調人與社會、人與科技以及人與文化藝術的對立;忽視了人的主體性地位,夸大了大眾文化的控制能力;忽視了文化的社會性。④

張圣潔注意到目前學術界所關注的多為法蘭克福學派最具代表性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對法蘭克福學派消費文化思想的研究少之又少,于是在其碩士論文中,對法蘭克福學派消費文化思想進行梳理,歸納其理論要點,對代表性人物的觀點進行全面的總結和評判,因為資料占有的難度,其理論深度相對來說是比較匱乏的。⑤

李增君認為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客觀事實證明,文化產業已經迅速發展成為了當代經濟體系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于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而言,在得到政府認可與支持的背景下,全面否定、拒絕文化工業的“慣性思維”是行不通的了。在新媒體傳播語境建構的社會背景下研究文化產業的時代特征,尋求一種全新的界定方式,拓展文化工業理論的內涵與外延,特別是確立它在新傳媒語境中的現實性、合法性,將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⑥

2、不同邏輯主線下展開的對于不同代表人物的思想研究

在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中,以對第二代代表人物哈貝馬斯、馬爾庫塞的傳播思想研究居多,其次為阿多諾。

楊東東的論述中對哈貝馬斯在大眾文化批判領域里的貢獻給予了高度評價。與霍克海默等人在大眾文化批判方面表現出的激烈態度相比,哈貝馬斯的理解要相對溫和得多,并且似乎也更為客觀。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哈貝馬斯獨特的詮釋學視角為大眾文化批判賦予了嶄新的色彩。哈貝馬斯相信,借助交往行為理論的支撐、理想言語環境的建構,那種充滿著積極向上精神的大眾文化一定可以回到我們身邊。⑦

王安琪以馬爾庫塞的技術批利理論為視角, 結合當下第二媒介時代的媒體實例, 反思基于網絡技術的虛擬生存方式給人類生活所帶來的影響, 從三個層次論述了其對人的單向度的加劇。他發現, 在當下的網絡社會中,沉溺于賽博空間的自由幻象和新的滿足形式信息的爆炸以及虛擬生存的技術終端在不同方面,以不同程度削弱著人的批判性和反抗性的同時,加強著技術及其背后力量的社會控制,這種反思肯定技術進步的積極功能和作用, 更重要的是提出一個參照和警示:“虛擬社會并不是‘烏托邦’, 而只是一種媒介的形式,正確把握現實生存和虛擬生存的本質及其關系, 才更有可能構建多元、健康發展的社會形態。”⑧

周波認為馬爾庫塞的審美觀是功利主義的,因為在馬爾庫塞看來,審美和藝術是解放被壓抑的本能、打破社會和個人單向度性的重要手段,是革命的武器,只有借助審美和藝術,人們才反抗并改造現實。以其為代表的法蘭克福學派,其媒介權力批判側重于政治及意識形態對大眾傳媒的滲透,認為受眾在這個過程中是被動的,企圖通過審美和藝術為主的精英文化去救贖整個社會,帶有濃烈的悲劇意識。他認為媒介環境演變之后,法蘭克福學派的媒介權力批判有望得到新的改寫。⑨

王海平關注的是阿多諾。阿多諾所針對的“大眾文化”是指依托文化產業和大眾傳媒技術而形成、發展起來的,供大眾進行消費的商業型文化或商品性文化,是由統治階級主動開發和制造并施與普通大眾的,具有功利主義價值和意識形態功能的消費型文化,所以他一直對文化產業表現出莫大的敵視與憂慮。而從當下中國大眾文化的現狀看,阿多諾的“文化產業批判”理論卻出現了兩種狀況。一方面,在目前現實生活中,很多現象與阿多諾描繪的“景觀”頗為一致;另一方面,也出現了與我國國情矛盾的一面。⑩

3、以法蘭克福學派的傳播理論闡釋媒介現象

在這些研究中,多是根據法蘭克福學派的媒介批判理論,思辨的理性分析我國出現的媒介文化現象,闡述影響意義,甚至是提供一種應對的方法。

李園園把賀歲片作為研究對象,從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的角度出發,對我國賀歲片的商品性和藝術性進行反思,思考如何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她認為真正的藝術家要始終把握著生產方式,保證產品的明確身份,尤其是隨著大眾的文化水平和審美趣味的提高,文化藝術產品要想在市場上獲利,必須具有相當的藝術水準去滿足大眾的需求。而對于我國賀歲片創作者來說,在關注商業利益的同時,注意和追求其藝術性,取得二者之間的平衡,才能確保其產品得到最大價值體現。⑾

程金海把數字媒介作為研究對象,從數字媒介不同于其他印刷和電子媒介的特性出發,以哈貝馬斯的交往理論為切入點,認為數字媒介信息編碼的非物質性也為傳播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首先,虛擬環境在為交流參與者提供最大限度交往自由的同時,也意味著現實約束性的喪失,因而交流很容易淪為話語的游戲;其次,虛擬空間將交往參與者的身體隔離在屏幕之外,這使得數字媒介不利于跨文化交流中的副語言表達;最后,由于數字媒介的虛擬數字傳播環境,使得它更有利于弱語境文化的推廣,因此基于數字媒介的跨文化交流有形成新的文化霸權的危險。⑿

二、法蘭克福學派傳播理論的影響和啟示

林創認為大眾文化批判理論具有的重要啟示體現在對我國的文化建設上。首先,在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市場化、全球化的浪潮下,文化產品的市場化、商品化趨勢已經不可阻擋。金錢和利潤顯然不能作為衡量文化產品優劣的唯一尺度。其次,我們必須根據中國的具體實際和中國大眾文化的現狀做出我們的分析和判斷,而不能簡單的把其理論挪用在我國現實中,因為文化批判是對20 世紀西方資產階級文化的批判,有其產生的歷史條件。第三,對國內大眾文化的發展要加強引導,避免大眾文化“大眾性”、“文化性”的喪失。第四,對西方文化產品,我們要有批判和反思精神。

在王繼發的論述里,從正面和負面闡述了法蘭克福學派對于中國傳播學發展的影響。正面影響主要體現在:拓展了傳播學研究領域;使得傳播學理論在我國能夠向本土化方向發展;更加堅定了的批判性研究方法。負面影響是法蘭克福學派所產生的時代和社會背景與目前我國的社會發展階段、文化生產方式、政治經濟結構都存在巨大差異,因此該學派也會在政治、經濟、文化層面對中國傳播學發展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在法蘭克福學派的本土化研究中,要特別要警惕對法蘭克福學派相關理論的異化研究。⒀

王娟和孔亮從媒介傳播理念、傳播特性、傳播目的和傳播宗旨四個方面對法蘭克福學派的媒介批判理論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并以此為立足點,倡導借鑒和吸收法蘭克福學派的媒介傳播理念、傳播特性和傳播目的,從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教育內容等視角出發,提出了教育傳播研究中應轉化意識形態、回歸真實本源、培育全面的人、轉變教育價值觀,旨在促進教育傳播研究的進一步發展。⒁

總的來說,在2011年有關法蘭克福學派的傳播思想研究論文數量并不多,而且良莠不齊,研究的內容也大多集中在基本理論、發展歷程、意義影響以及對當下我國媒介現象的學理探索和分析上,與往年研究的內容相比并沒有太大突破。

參考文獻

①石義彬:《批判視野中的當代西方傳播思想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4

②王娟、孔亮,《法蘭克福學派的媒介批判理論對教育傳播研究的啟示》,《電化教育研究》,2011(7)

③李佳桐,《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理論探析》,《安徽文學》,2011(5)

④林創,《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探析》,《世紀橋》,2011(1)

⑤張圣潔,《法蘭克福學派消費文化思想研究》,中國知網

⑥李增君,《新傳媒語境中法蘭克福學派――文化工業理論新探》

⑦楊東東,《哈貝馬斯批判詮釋視野中的大眾文化理論》,《山東社會科學》,2011(10)

⑧王安琪,《網絡社會如何放大人的單向度―以馬爾庫塞技術批判理論為視角的考察》,《國際新聞界》,2011(6)

⑨周波,《無望的救贖:從馬爾庫塞反觀法蘭克福學派的媒介權力批判》,《大眾文藝》,2011(12)

⑩王海平,《在當下中國看阿多諾“文化產業批判”理論的是與非》,《陰山學刊》,2011(3)

⑾李園園,《賀歲片的商品性和藝術性―以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為視角》,《新聞世界》,2011(6)

⑿程金海,《數字媒介與跨文化交流:一種批判性的傳播學視野》,《湖北大學學報》,2011(6)

⒀王繼發,《法蘭克福學派對中國傳播學發展的影響》,《新聞界》,2011(7)

⒁王娟、孔亮,《法蘭克福學派的媒介批判理論對教育傳播研究的啟示》,《電化教育研究》,2011(7)

篇(4)

關鍵詞: 批判性 研究綜述 西方 發展趨勢

批判性作為馬克思的主義理論特征,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強調,西方特別是法蘭克福學派把批判性視為理論的本質特征。近年來隨著西方理論在我國學術界的傳播,我國一些學者也強調是批判的理論。那么如何理解的這種批判性呢?本文對近年來學術界對馬克思的批判性的研究情況做簡要綜述。我通過中國期刊的搜索,發現雖然的批判性被越來越多的學者強調,但是以的批判性為主題的文章卻很少,碩士論文、博士論文均為零,更別說研究專著。搜索到的文章大部分不是以的批判性為主要論述對象,所以關于的批判性這一問題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一、批判內涵的研究

要研究解釋一種事物或者一種現象,首先要從定義上給出明確的解釋。長期以來人們對批判的理解似乎只是,批判是一種認識,是對某一事物或某一特征的否定性判斷,它的意義似乎只是對原先認識的否定或補充。所以批判往往被某些人利用,成為政治上相互攻擊、相互貶斥的武器。有學者從哲學角度談到,作為一種認識形式,批判構成了認識的載體;作為一種認識手段,批判推動著人認識;作為一種實踐工具,它不斷實現著人對自身的超越[1]。Benhabib從詞源學的角度來探討批判理論的含義,認為“批判”(critique)和“危機”(crisis)在希臘語中有相同的字源,意為區分、選擇、判斷。批判指的是涉及沖動和爭議的過程,即危機時的主觀評價和決定。所以據此有學者認為批判總是和危機聯系在一起的[2]。有學者指出,批判也就是對現存事物極其關系的審視、否定、超越,這種否定以觀念否定為前導,以實在否定為根本環節,以人類自身的完善和解放為根本旨歸,它體現的是一種哲學的辯證否定精神、創新精神和永不枯竭的理想追求[3]。

可以看出,目前理論界一般是從哲學角度來研究批判的涵義,因為批判本身就是一個哲學范疇。但是從研究的情況來看,對這一問題的探討還很欠缺,有的學者雖然在文章中有明顯的研究批判涵義的標題,而在內容上描述得非常模糊,甚至一筆帶過。所以我認為,要研究的批判性,首先要把批判性的涵義、來源弄清楚,有必要從多角度探討,使問題更加深刻明了。

二、批判性指向問題的研究

的批判性指向即批判性的表現問題是研究的重點,也是研究的熱點題。

楊煌認為的批判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二是體現在對待理論本身的發展要求上[4]。首先,在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上,他認為是資本主義時期的理想主義理論。所謂理想主義理論是指對當時社會現實的不認同的理論,是認為當時的社會從根本上是不完美的社會而向往更完美的可能社會理論。作為資本主義時期的理想主義,對資本主義批判是理論的重要內容,是理論批判性的直接體現。這種批判有四個鮮明的特征:科學性、徹底性、無產階級立場性、面向未來性。其次,在對待理論本身的發展要求上,他認為馬克思強調“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起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5]”,這也是批判性的重要表現,體現在馬克思、恩格斯對待自己理論的態度上就是認為沒有任何理論是一成不變的,理論要隨著實踐的發展與時俱進地發展自己。

曾慶發從哲學角度研究的批判性,認為哲學的批判性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哲學的批判性特征首先在于它公開聲名自己是服務與無產階級批判舊世界,創造新世界的人類解放世界的。這一點體現的是哲學鮮明的階級性,其實質指向的就是對資本主義世界的批判。第二,哲學的實踐性本身就內在的包含著革命性、批判性的規定。因為在視野中,實踐就是現實的人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社會和人自身的物質性活動之總和,他體現的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等矛盾多方面的否定性關系,因而它是革命性活動的源泉。第三,哲學的革命性、批判性也體現在其哲學的方法論,直接的體現就是其辯證法,即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他認為,這正是哲學革命的批判的本質在方法論上的體現。第四,哲學的革命性、批判性特征還體現在科學的主體性原則上。他認為以內含否定性、革命性規定的實踐概念為基礎的哲學必然高度尊重和人的主體性,因為在馬克思哲學中實踐是人一種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6]

以盧卡奇、柯爾施、葛蘭西等西方早期代表人物摒棄第二國際、第三國際理論家對物質本體論的機械認識,提出了實踐哲學的本體論特質。據此,有學者也認為哲學也是一種實踐哲學,并提出馬克思實踐哲學的三個批判緯度:首先,它是一種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其次,它以有生命的個體性存在為前提和基礎,是對人本身的批判。再次,它是一種歷史批判和對整個現存生活世界的批判。[7]

有學者根據東歐劇變后西方及左派在的批判性這一問題上的觀點,提出的批判性主要指向兩個方面:一方面指向哲學、政治經濟學等意識形態。另一方面指向現實的社會制度[8]。法蘭克福學派的馬爾庫塞認為作為一種批判理論始終是雙向度的:它以現存社會自身的各種客觀歷史可能性和潛能來測度這個社會。這種雙向度性表現為哲學與政治經濟的統一之中。“馬克思的哲學批判就是政治經濟學批判,而每個經濟范疇同時就是哲學范疇”[9]。

從上述目前學術界的研究可以看出,很多學者都從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看法,的批判性指向問題受到普遍關注。對其分析綜合,不難發現的批判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不管有學者提出的批判性特征首先體現在其無產階級立場上,還是指向現實的社會制度或者是對整個現存生活世界的批判,其實質指向的就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二是對哲學、政治經濟學的批判。主要體現在對待自己理論發展問題上即體現在辯證法上,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篇(5)

批判性思維是人們對所學知識的真實性、精確性、過程、理論、方法、背景、論據和評價等進行個人的判斷,從而對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決策的思維認知過程。培養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意識,有利于培養學生堅持真理、不迷信權威,即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的科學精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究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中學生因知識和能力所限,常常對所學的知識、看到的或書上的知識迷信或盲從,常常對教師、名人、偉人的言論、觀點不敢懷疑,不能靈活地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導致批判性思維能力發展不平衡,思維品質的進一步提高也受到影響。如何提高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呢?

一、充分利用科學發展史進行教育,使學生樹立批判的意識

顧頡剛先生說:“懷疑批判不僅僅是消極方面辨妄去妄的必要步驟,也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必要條件。”從這個角度看,懷疑批判精神是積極的、富有建設性的心理特質,有了這種特質,便有了顛覆既成定論的可能,有了這種可能便也有了新創造新發現的可能。難道不是這樣的嗎?哥白尼正是因為懷疑歐多克斯、亞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說,才提出了日心說,出版了《天體運行》一書;伽利略正是由于懷疑亞里士多德的力學理論,才進行了比薩斜塔實驗,從而證明了物體下落的速度與物體的重量無關;達爾文不質疑上帝,就不會有《物種起源》;袁隆平不質疑水稻不能單性繁殖的定論,就不會有雜交水稻的出現……從科學發展史上看,人們對自然認識的提高無不與人們的批判性思維有關。事實上,就是因為人們敢于對以前的知識、結論的正確性產生懷疑和批判,對它們孜孜以求地探索求證,才能夠去粗存精、去偽存真、由現象到本質地認識自然的規律,最終推動人們認識的提高和科學的進步。

人們對原子結構的認識過程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人們的正確認識就是在質疑、批判、提高,再質疑、再批判、再提高中螺旋式上升的。湯姆生、盧瑟福、玻爾等幾位科學家都是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他們勇于懷疑科學上的“定論”,不迷信權威,孜孜以求地探索求證,使人們獲得了對于原子結構的科學認識。元素周期表的發明,也說明了人們的認識就是在懷疑、批判和探究的過程中得以提高和發展。這類事例不勝枚舉,科學發展史一次又一次告訴我們,誰不迷信權威,敢于與傳統觀念決裂,敢于提出新問題、新思想、新方法、新見解,誰就能獲得創造性的發現。

二、破除迷信、挑戰權威,樹立批判的勇氣和信心

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進行批判性思維教學。特別是針對教材和課文中的問題,因其影響大,容易誤導學生,更應該認真對待,樹立挑戰權威的勇氣和信心。

例如,教授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一文時,我讓學生思考:文中“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一句是否為病句?學生經過研討,一致認為是病句,典型的動賓搭配不當——“感出……觸覺”,應改為:“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有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感覺。”從這一錯例中啟發學生,不要迷信名家、權威,從而幫助他們樹立了批判的信心和勇氣。

不久,有學生提出老舍的《想北平》中“真愿成為詩人,把一切好聽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鵑似的啼出北平的俊偉”一句有問題,認為“杜鵑啼血”是一個典故,它與痛苦、思念相關聯,作者用它與“俊偉”相搭配,是一種明顯的失誤,可改為“啼出對北平的相思”。我認為很有道理。

為進一步樹立學生挑戰權威的勇氣和信心,我們師生一起針對“蘇教版教材寫作指導是否合理”這一話題進行了研討,我把人教版的寫作指導印發給學生,并讓學生將人教版教材與蘇教版教材中的寫作指導相對比。經過近一個月的自由討論,學生們得出結論:蘇教版寫作指導安排隨性、散漫,缺乏系統、序列,讓作文教學難以操作。以下是蘇教版的寫作指導安排:

必修一:激活我們的詩情(激活情感在詩歌創作中的作用);鮮明的觀點是議論文的靈魂;夾敘夾議,枝繁葉茂;寫難狀之景如在目前。

必修二:用墨如潑與惜墨如金(詳略安排);恰當選用敘述的角度;準確、及時與便捷(消息與通訊的寫作);看好處,說門道(鑒賞文的寫作)。

必修三:生成詩歌的意象(如何寫詩歌);寫出人物鮮明的個性;為觀點提供有力的支撐。

必修四:讓說理更令人信服;要有描寫意識;文學短評的寫作;演講稿,寫給聽眾。

必修五:說明要說得清楚明白;寫出你的真情實感;學會分析;讓你的認識更加深刻。

寫作指導(特別是不同文體寫作指導),要求相關寫作技術知識的系統性和寫作技術指導的延續性。蘇教版的寫作指導明顯呈散狀無序編排,不成系統、序列(也有個別學生認為合理,是按專題來指導寫作的)。

同一文體寫作指導跨越多本教材,教學操作相當困難。如對議論文的寫作指導,必修一第二個寫作指導是“鮮明的觀點是議論文的靈魂”;必修二第四個寫作指導是“看好處,說門道(鑒賞文的寫作)”;必修三第三個寫作指導是“為觀點提供有力的支撐”;必修四第一個寫作指導是“讓說理更令人信服”;必修五第三個寫作指導是“學會分析”。一種文體的系統寫作指導竟然跨越五本書,橫貫高一、高二兩學年,且其中夾雜敘事、描寫、文學短評等其他文體的寫作指導。如必修三,詩歌寫作寫出人物的個性為觀點提供支撐;再如必修四,學會說理如何描寫文學短評寫作演講稿寫作。這種安排容易使教師、學生產生困惑。這種緊隨專題思想內涵的寫作指導編排,讓教師對一種寫作文體的寫作指導時斷時續;讓學生對同一寫作文體的練習浮光掠影。

通過這一活動,培養了學生比較求證的科學素養。批判要言之有物,注意批判的真實性,事實勝于雄辯,不唯權威,只唯事實。

三、充分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1.鼓勵學生的新思想、新觀點、新方法,精心培育學生的批判意識

正如萬里同志所指出的:“我們陳腐的傳統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可以說是一種封閉型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教育內容是固定的、僵化的,教育的任務就是灌輸這些內容,不能稍加發揮,不能問個為什么,更不能懷疑,考試按固定的內容和格式照答就行,把學生引導到追求高分數上去。這種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培養出來的人才,只能是‘唯書’、‘唯上’,必然缺乏創造性和進取精神。”學生長期受這種教育,往往思想僵化,思維懶惰,從來不愿也不會有自己的思考,更不用說懷疑和質疑書本、師長了。我們要讓學生明白,任何人都不可能窮盡真理,更不可能壟斷真理。學生的任務當然是學習,但學習的最終目的還在于發展和創造。如果都拜倒在書本權威腳下而不敢越雷池一步,那科學就終結了,歷史就停止了,文明就消失了。

新的教育觀提倡以人為本,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和科學素養的提高,注重運用啟發式、探究式等優秀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這無疑非常有利于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提高。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允許學生自主探究,允許學生表達和提出自己的思想、觀點、方法,哪怕是一些幼稚的想法。在教授關漢卿《竇娥冤》一文時,一位學生提出:“第三樁誓愿”這個情節不符合竇娥的性格特點,因為:竇娥本質是善良的,官吏嚴刑逼供她不屈服,當官吏拷打蔡婆,他怕蔡婆慘死刑杖下,她說“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罷”。她把生留給別人,自己卻選擇了死亡。當竇娥被壓赴刑場時,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不幸,而是怕婆婆看到自己披枷帶鎖赴刑場而傷心,可見她極為善良。這樣一個善良的人,臨死前會發出“亢旱三年”的誓愿嗎?她來自社會底層,難道不知道楚州亢旱三年的后果嗎?所以這個情節與竇娥性格不合。我當即肯定并表揚了這位學生:“關漢卿用浪漫主義的手法,想用天地動容來表現竇娥的滔天冤屈,但這一情節確與竇娥性格相矛盾,你分析得很有道理。”

學生針對教師講述的內容或問題提出不同的觀點、想法或見解,表明了學生是真正用心思考了,說明學生存在迷惑進而質疑甚至進行了批判,這實質上是學生批判性思維提高的表現。學生主動向教師表述觀點、想法或見解,需要非常大的勇氣和信心,這中間有激烈的思想斗爭,有否定、有繼承和揚棄,這不正是我們教育孜孜以求的效果嗎?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師的精心呵護和培育,也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幫助和支持。

2.指導學生養成善于質疑的習慣,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行”成于“思”,“思”起于“疑”。語文教師在教學時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獨立意識,反對人云亦云。要讓學生自由討論,多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問題。要讓學生經常問“為什么”“怎么樣或怎么辦”而非“是不是”。要引導學生學會反思,自己糾錯,自我評價,不斷修正以前的錯誤認識,從而不斷提高批判思維的能力和水平。作業和練習有利于學生培養嚴謹認真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學生在作業中常常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有的思維不嚴密,有的思維邏輯性不強,有的思維廣闊性不夠。讓學生相互批改作業、相互探討,就能及時發現問題,暴露思維習慣和思維方式的不足,改正錯誤的認識,提高思辨能力和批判的自覺性。

參考資料:

1.吳格明《批判性思維素養應當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目標》,《課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2期。

篇(6)

題目:語境下自覺消解類人學本質的第一人??論施蒂納及其重要價值

研究目的及意義:施蒂納是青年黑格爾派的重要人物和邏輯終結者,他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第一次全面的批判了費爾巴哈甚至是啟蒙思想以來的古典人本主義邏輯,也是西方思想史上在現代性的語境中第一個自覺地消解形而上學的人,而且他直接地影響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在傳統的思想史教學中,施蒂納被貶為一個小丑式的淺薄理論家,雖然國內目前有個別學者深刻地認識到了施蒂納的重要意義并作了簡要的分析,但這種不受理論界重視的情況仍未完全改變。我的研究試圖對施蒂納的代表作的理論特色及其思想對費爾巴哈、馬克思等當時各種哲學的巨大影響進行闡述分析以及對其思想與克爾凱郭爾、尼采、阿多諾甚至當代后現代思想的理論相似性進行淺要發掘。

研究計劃:立足現有資料,力求先把握施蒂納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主要內容與理論邏輯,同時參照早年和現有學者對施蒂納的研究成果(如張一兵《回到馬克思》中對施蒂納的研究),然后進一步尋找分析施蒂納反對形而上類本質思想的當世影響,以及他的思想與克爾凱郭爾、尼采、阿多諾及后現代思想的理論相似性。

章節目錄

一.施蒂納其人及其代表作介紹

(1) 施蒂納其人及其所處的環境。

(2) 施蒂納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文本分析。

(3) 施蒂納的理論觀點及對其分析。

二. 論施蒂納的當世影響與沖擊

(1) 施蒂納思想對當時各種哲學(重點是費爾巴哈哲學)的批判。

(2) 施蒂納對馬克思思想形成的直接影響。

三.施蒂納思想的后世意義:分析施蒂納的思想與克爾凱郭爾、尼采、阿多諾甚至后現代思想的相似性。

1. 施蒂納與克爾凱郭爾

2. 施蒂納與尼采

3. 施蒂納與阿多諾

4. 施蒂納與后現代思想

四.結論

主要:

施蒂納《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商務館89年版

張一兵《回到馬克思》,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孫伯揆《探索者道路的探索》2002年版

張鳳陽《現代性的譜系》南大出版社2004年版

道格拉斯.凱爾納《后現代轉向》,南大出版社2002年版

張一兵《無調式的辯證想象》,三聯書店2001年版。

羅素《西方哲學史》商務館1982年版

尼采《論道德的譜系》商務館1992年版

尼采《權力意志》商務館98年版

尼采《偶像的黃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梯利《西方哲學史》商務館2000年版

趙敦華《西方現代哲學新編》北大出版社2001年版

劉放桐《現代西方哲學》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譚培文《唯物主義如何可能成為社會主義哲學基礎的歷史唯物主義》,《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版》

篇(7)

1、現實背景

作文能力,作為聽、說、讀、寫四種能力的最高要求,可以折射出語文教學的成敗。然而,在目前的中學語文學過程中,作文教學似乎還是一件既使教師犯難,又讓學生心悸的事情。語文作文教學評價中充斥著假對話,沒有交鋒、自說自話、強權獨白仍廣泛存在著。一方面,學生作文的讀者只有老師;另一方面,老師的評價又難以讓學生感覺到他們的文章曾被用心閱讀過。傳統的評價方式表面上雙方有來有往,但實際上卻是各說自話,互不理睬,老師在強調寫作技巧、學生在述說生活感受。雙方只堅持自己的立場,而不試圖去理解對方,最后變成了雙方的自言自語。

2、理論依據

(一).最早提出“對話”概念的是俄國文藝理論家巴赫金。他提出對話的內涵包括三層關系,即對話是同意和反對關系,對話是肯定和補充關系,對話是問和答的關系。其實巴赫金所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討論、批判和揚棄,強調的是思想觀念、知識文化、技術能力等方面的溝通和互補。通過對話,能夠引發對話者對所思考的問題產生頓悟;通過對話,可以促使對話者重新審視自己。因此,筆者認為:開放性和啟發性是對話的主要特征,交流和反思是對話的基本形式。

(二).巴西的保羅·弗萊雷認為:“沒有了對話,就沒有了交流;沒有了交流,也就沒有了教育。”弗萊雷還指出:“缺乏對世界、對人的摯愛,對話就不能存在”;“沒有謙虛的態度也不可能進行對話”;“除非對話雙方進行批判性思維,否則真正的對話也無從談起”。在這里,保羅·弗萊雷指出了教育從本質上說就是一個人際交往系統。而交往的前提就是情感的真摯、態度的謙虛和思維的批判。

(三).贊可夫指出:“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意志領域,觸動學生的精神需要,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要喚起激發學生的寫作沖動,既在于使學生都能夠樂于“傾吐”,即“觸及學生情緒、意志領域”來主動地“傾吐”,從而大大地激發、延續、發展這種沖動。

二、課題實施階段設計

1.方案形成(2005.10~2005.12)

由學校領導主持召開由課題組所有人員參加的會議,制定詳細的課題階段推進方案和獎懲責任辦法,詳細規定實驗的管理與實驗教師的常規要求:

(一)、轉變教學觀念,提高理論修養。每人必須訂閱教學理論指導性刊物三份以上。

(二)、樹立民主教學的觀念,體現“對話式作文評價”理念的指導,努力把理論化為教學實施實例,并上升到理論,形成論文。

(三)、積極創作自己的得意課型,力爭在總課題組舉行的實驗課評比中獲優。

2.活動開展(2005.12~2007.7)

(一)、教師在學生作文評語中運用對話理論進行評價,力求體現理解、尊重、關懷的對話精髓。每周保證一節課堂上交流習作,讓學生在對話中充分體驗被聆聽、被理解的快樂,初步掌握有效對話的規則,實現生——生互評。

(二)、根據教學進度分單元(章節)組織對話式寫作訓練設計,完成人教版實驗教材的課內同步對話式作文設計系列。

(三)、師生共同開發課外話題資源,豐富對話領域,優化對話策略。(如:開展辯論會、建立個人論壇。主題自定,請同學們在壇主的發言后自由跟貼,并定期選出精華貼展示等。)

(四)、定期組織實驗工作研討會。提交實驗年級及各階段實驗報告總結。實驗優秀論文和優秀案例展示評比。撰寫階段實驗報告。爭取籌備實驗中期現場會(2006.10)

3.成果收集(2007.7~2007.9)

(一)、建立典型材料檔案,如作文水平拔尖學生檔案、研究課課堂教學實錄、教案等。

(二)、進行成果登記和數字統計,如學生作文發表、獲獎等情況。

(三)、樣本班級與非樣本班級作文測試成績等。

(四)、對話式作文評價的有效途徑、方法論文收集。

(五)、人教版實驗教材的課內同步對話式作文設計系列。

(六)、匯集實驗經驗成果;提交實驗研究總報告;接受專家對實驗成果的鑒定。

三、課題預期及展望

1.階段成果預期

本課題實驗探討,將取得如下預期成果。

(一)、對話式作文評價的有效途徑、方法論文集。

(二)、人教版實驗教材的同步對話式作文系列。

(三)、對話式主體活動創新設計文稿集。

2.長期影響及發展展望

課題的研究,由于吸取了國內外先進的教學理論及模式,秉乘語文的處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生活語文觀,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必將對語文教學和系統創新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培養和促進師生的創新精神

在作文評價中注重對話而不是注重講授,是對我們傳統作文評價的一種革新。這種對話式作文評價有助于培養和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創新精神,使人覺悟,具有批判的意識,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從而獲得“解放”。

(二)、建構民主平等的人文環境

在作文評價中強調提問、對話和交流充分顯示了教育的價值取向:民主與平等。在這種作文評價中,教師改變了其原有的角色,從知識的給予者變為學習的促進者、合作者。學生從知識的接受者變為學習的探究者、合作者。在這種作文評價過程中,以民主、平等為導向的價值觀激勵教師和學生去了解世界、改造世界。

(三)、加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合作

對話產生交流,交流產生合作。對話式作文評價有助于加強師生之間的合作。作文評價成為雙向性的,成為師生之間的互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自拍| 中国少妇xxxx做受| 全球av集中精品导航福利| 丰满少妇三级全黄| 55夜色66夜色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性夜夜春夜夜爽1a片|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大全| 大地资源在线观看免费下载| 白嫩少妇激情无码|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久久| 深夜a级毛片催情精视频免费| 久久久精品国产sm最大网站| 放荡开放的人妻穿丁字裤凹| 无码无遮挡又大又爽又黄的视频| 欧美大屁股xxxx高跟欧美黑人| 国产午夜三级一区二区三|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www|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亚洲国产精彩中文乱码av|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水|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视观看| 无码人妻h动漫| 性欧美老妇另类xxxx| 成人免费无遮挡在线播放| 亚洲嫩模喷白浆在线观看| 中日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国产乱子经典视频在线观看| 两根大肉大捧一进一出好爽视频|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夜色午夜| 久久亚洲av成人出白浆无码国产| 69久久夜色精品国产69|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牛牛影视|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首jn|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麻豆天美 | 朝鲜女人大白屁股ass孕交| 亚洲 欧美 动漫 少妇 自拍| 亚洲真人无码永久在线观看| 精品少妇人妻av免费久久洗澡| 97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