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21 11:50: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地理學畢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資環專業 實踐教學 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商洛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計劃項目(項目編號:10jyjx01012)和商洛學院科研項目(項目編號:09SKY028)資助。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以下簡稱資環專業)是1998年教育部根據學科發展的新形勢和社會的需要而設立的較新的本科專業[1]。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有158所高校開設了該專業[2,3]。其目標是培養具有地理學、環境生態學和城市規劃學的基本知識,掌握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能夠在企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城鄉建設、區域經濟與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與管理、生態環境保護等工作的應用型人才。由培養目標就可以看出該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因此,對該專業的實踐教學培養模式、規格、環節的探索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F以商洛學院資環專業為例,在專業定位的基礎上,探索該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建設。
研究現狀
商洛學院于2009年被國家正式批準招收第一屆資環專業本科生,至今已有3年的辦學歷史,2013年將有第一屆畢業生。該專業已經確定了城市規劃與設計的專業方向,設置了相對完善的人才培養方案和學科體系,不斷探索實踐教學改革,力爭使畢業生有一個良好的出路。
該專業現有在校生人數為200多人,專職教師9人,兼職教師3人。并建有資環綜合實驗室、自然地理綜合實驗室、測量與繪圖學實驗室、地質地貌學實驗室、地圖實驗室等5個專業實驗室,可完成大部分課程的實驗與實習教學;建有商洛市城鄉建設規劃局《城市規劃原理》和商州區牧護關鎮《自然地理學》見習基地,基本能滿足學生部分課程的專業見習和實訓。
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1.明確實踐教學專業思路
資環專業是商洛學院新建的厚基礎、寬口徑的理科專業,其專業的知識面相對較寬。對于“立足地方,面向全國”的商洛學院的大學生而言,該專業也有專業知識理論性強、方向不明確的問題,致使建設初期一些學生處于方向迷茫、專業知識實踐能力不足的境地。為此,2009~2011年,我們多次組織相關教師赴吉隆坡建設大學、浙江萬里學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師范大學、長安大學、西北大學、西安理工大學、濟南大學等高校進行專題調研和考察,學習資環專業和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的方向、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與辦學經驗,開闊了眼界和辦學思路。經過調研和全系教師充分論證,認為我院資環專業的專業方向應該定位為城鄉規劃與設計,并且對2009版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微調,加大了主干專業課程的設置,并且結合我院實際制定了《實驗教學大綱》和《實踐、實習教學大綱》,把專業逐步建設成為以實踐教學為特色的專業。
2.構建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
依據資環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學生對實踐技能的要求,對實踐教學的組成部分進行了設置,構建了由基礎實踐、專業實踐、社會實踐和綜合實踐等構成的,與理論教學相協調、有明確的教學要求的實踐教學體系(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實踐教學體系的四個組成部分是由簡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既有基礎理論課程的驗證性實驗,又有畢業設計和大學生科技創新的綜合性實踐;既有對主干專業課程的技能訓練,又有相關的創新性實踐;既有校內實踐,又有校外見習基地的實訓;并且通過社團活動、社會調查和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的專項調查等,讓學生提前參與到生產實踐和科研活動中來,做到實踐教學與科研活動相互促進[4]。
(1)基礎實踐教學體系
基礎實踐教學主要有自然地理學實驗、地質地貌學實驗、遙感實驗、地理信息系統實驗和測量與地圖學實驗與實習,這些實踐課程主要是以地理科學和“3S”技術為支撐手段,通過該階段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和掌握用現代信息技術解決資源、環境、城鄉規劃等實際問題的一般方法。
(2)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專業實踐教學主要有城市規劃原理實習、城市園林綠地規劃實驗與實習、土地調查評價實驗與實習、CAD制圖實驗、小城鎮規劃實驗與實習等近14門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我們與商洛市城鄉建設規劃局簽訂了合作協議,把該單位確定為資環專業的見習基地,每年帶領學生進行現場觀摩,并聘請該單位建筑設計院的高級工程師給學生授課。此外,我們還組織學生到商州區黑龍口鎮、丹鳳縣等地調研小城鎮土地整治規劃。通過這些實習活動的開展,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豐富了他們的規劃知識,使他們對專業知識的應用領域有了更好的理解,對社會的某些領域有了更深的認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社會實踐教學體系
社會實踐教學主要包括社團活動實踐、社會調查和專業調查等。我們通過成立地理學社,每年給學生普及測量知識,激發他們主動使用測量儀器開展校園測量的熱情。還通過讓學生參加環保協會,組織開展環保、規劃知識競賽,以及通過圖片展覽、上街宣傳等活動,培養學生通過參與社團活動等形式主動學習專業知識的興趣。同時我們還適當讓學生參與一些社會調查與專業調查活動。例如,與商洛市城鄉建設規劃局合作,組織近50名學生分批到柞水縣、洛南縣、鎮安縣和商南縣等地開展“規劃把脈商洛”調研活動。通過社會實踐可以使資環專業的學生運用地理、規劃等知識更多地了解社會、認識社會,并學會社會調查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增強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關鍵詞:地方自然資源;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改革
自然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環境的組成特征、結構功能和空間分布規律的一門學科,其研究對象包括地質、地貌、水文、植物、土壤等各個地球表層的環境系統。課堂教學過程中傳授的自然地理理論知識都是前人通過大量研究和實踐的原理,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真正把抽象的自然地理學理論與實際的自然地理現象相結合,并內化為自身的智慧[1]。作為自然地理學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野外實習具有極強的區域性和地方性,應充分結合區域實際,在自然環境中分析客觀世界中的各種自然地理現象,學以致用。
一、本校自然地理野外實習的現狀
廣西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專業通過近5年的教學實踐,目前已經形成野外實習教學體系,建立地質地貌、植物土壤、氣象水文等多個穩定的自然地理學課程野外實習基地,初步形成與理論教學內容密切聯系的、系統的野外實習教學內容。
經過歷屆學生實踐,實習線路選擇已基本成熟,既有部門自然地理學獨立線路,也有綜合自然地理學實習線路。例如:①灌陽縣野外踏勘地質實習:實測地層剖面,構造現象的觀測和分析,巖石、礦物及化石的觀察辨別。②資源縣八角寨丹霞地貌實習:實認丹霞地貌(峰林、孤峰、峰丘),不同作用下形成的丹霞地貌(流水侵蝕、崩塌、風化)。③漓江―毛洲島―古東瀑布河流地貌實習:觀察河流侵蝕地貌(下蝕、側蝕),堆積地貌(河漫灘、階地、心灘)。④銀子巖―冠巖喀斯特地貌實習:辨認喀斯特地貌發育類型(石芽、石柱、石筍、落水洞、溶洞等)。⑤巖溶地質館―桂林理工礦物標本館地質實習:室內實習,學會辨認巖石、礦物。⑥青獅潭水庫―兩江四湖―水文站水文實習:研究河流、湖泊自然地理特征,河流、湖泊水情、水量變化及水的物理特性和化學成分。⑦會仙濕地水文、植物地理及生態學綜合實習:調查濕地水質、植被和土壤類型及其整體的生態系統。⑧貓兒山綜合自然地理實習:基于地質地貌學包括植被、土壤垂直地帶性觀察,濕地水文植被土壤調查,峽谷河流水文學,山頂氣象站觀測等綜合自然地理實習。⑨黑山植物園―雁山植物園植物地理實習:簡單介紹植物分類,生物多樣性方面的知識。⑩桂林氣象局氣象學實習:儀器參觀學習,氣象工作介紹,簡單實測氣象數據。
二、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存在的問題
我校在自然地理野外實習中除已經滿足常規教學所應具備的實踐項目外,還充分體現出以地方自然資源為教材的野外實習。我校野外實踐教學模式經過多年實踐,已有獨立的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手冊,師生都較為滿意,學生熱情度較高。同時,自然地理野外實習與校內實驗緊密結合,成為擴展校內實驗教學范圍、提高實驗教學效果的有利補充。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有部門也有綜合,充分體現地理學科特色,培養學生從微觀到宏觀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借鑒與對比已有野外實習模式優缺點的基礎上,開展以發揮學生主動性、自主創新性,并與科研課題相結合的野外實習教學新模式,部分學生將野外實習的研究與畢業論文相結合,提高了自身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其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主要問題可歸納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教學方法有待創新,對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等培養不足,實習效果欠佳。實習過程中教師基本仍采取集體教學方式,以講授為主,忽略學生自身發現問題的能力。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缺乏引導,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得不到鍛煉,且解決過程往往獨立進行,缺乏小組討論、合作學習[2]。
二是經費、交通、教師資源、安全、住宿等實習條件有限,實習組織難度大。受限于學校提供的經費及實習時間安排,我校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時間較短,實習地點均為桂林市內,很多實習內容無法得到展開,如火山、海洋地貌、冰川地貌等。實習地點雖都在桂林市內,但大多在偏僻野外,部分地區交通不便,需要長時間步行,實習學生眾多,帶隊教師人數有限,安全問題無法得到充分保證。
三、自然地理野外實習的建議
1.完善實習線路和實習內容
最新高校教學工作水平評估辦法強調應以學生為本,因此實習內容、實習線路的選擇更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具體做法如下:①由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形式自擬實習路線,確定實習內容,提出需解決問題;②教師評議并對實習內容、路線、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必要修正;③學生實地觀測尋找證據,發現新問題,探究新知識;④現場討論,教師輔助;⑤教師補充典型自然地理現象的剖析與闡釋;⑥歸納總結,撰寫報告,學生全程參與,教師分步指導。
2.構建野外實習教學新模式
野外實習教學不應該只是簡單的觀察、記憶,應轉變實習教學主體,立足于培養學生分析、研究并得出結論的過程,該過程即是一般科學研究的過程,將自然地理野外實習與學生的課題研究、畢業論文充分結合[3]。最終在實習匯報時能有一定的研究主題,考核方式也采取論文答辯式,使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為今后的實際工作做好準備。同時,該新模式應充分結合當地自然資源,分析其特點,挖掘野外實習素材,利用地方自然資源開展實習教學,可以有效培養學生分析該地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能力。
3.加強實習教師隊伍建設
開展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教學新模式的前提是努力提高專業指導教師的業務水平、能力、素質。當前高校擴招,學生人數眾多,教師人數已滿足不了野外實習的需求,這就要求當前從事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教學的教師不僅有較為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一定的創新思維,也要有豐富的野外實習經驗。同時,還應適當增加指導教師數量,以保障學生野外實習安全。
4.充分運用新技術手段
當前傳統的自然地理實習手段仍以野外觀察、調查、測量與取樣分析等為主,觀測范圍有限。如果想要宏觀分析調查大面積地區,需要結合RS、GPS、GIS等技術。通過對主要地表參量的反演(植被指數、植被覆蓋率、葉面積指數、地表反照率、地表溫度等),可以對地理環境各參數的變化作出較為準確的分析[4]。在GIS技術的基礎上建立自然地理野外實習的平臺系統已經成為自然地理綜合實習未來發展的方向。教師遠程操控,并對學生實習進行準確記錄,學生在網上進行模擬實習,及時與教師進行交流。
自然地理野外實習作為地理科學專業重要的一門實踐課程,其改革是一項復雜的工作,應完善實習路線、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構建實習教學新模式、充分結合地方自然資源、采用新技術手段、不斷豐富實習內容。同時,在自然地理實習過程中,應注重創新能力的鍛煉、學習方式的轉變,在實習這項集體活動中學會與人共處,相互合作,磨練意志,養成遵守紀律的習慣。
參考文獻:
[1]朱高龍,.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教學改革探討[J].高等理科教育,2008(6):131-134.
[2]衣華鵬,張鵬宴.自然地理實習基地建設與實踐教學模式改革初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135-138.
[3]肖海燕,陳志彪.基于地理專業特色的實驗與實習課教學改革研究[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11(27):72-75.
關鍵詞: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地理學;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4-0154-03
地理學經過長時間的學科建設和學科發展,教學課程體系早已相當成熟。隨著全球性的資源環境問題、生態退化問題、城市化問題等的出現,傳統的地理學已不適應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和科技水平發展。國家教育部于1999年對高等院校的專業設置進行了調整,地理學由原來以學科分化為特征的自然地理專業和人文地理專業,調整為以學科層次為基礎、學科綜合為特征的地理科學專業、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和地理信息系統三大專業。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設置順應了時展的要求,理論上可解決我國現階段城鄉發展過程中的資源配置和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
一、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發展介紹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作為地理學的二級學科,其目的在于培養具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能力的綜合性人才。該專業設立的時間短,但開設的院校數量相當多。據統計,自從1999年設立該專業開始至2006年底,開設該專業的學校已達125所。且開設的院校類型多樣化,既有綜合性大學、師范類院校、工程類院校,也有農林類院校和建筑類院校。該專業主要是面向如何正確處理、協調資源、環境以及城鄉規劃三者間的關系。已有的高校多建立在自然地理類、人文地理類、資源環境類、城市規劃類、管理類等已有學科的平臺上,并密切結合了地理科學、環境科學、城市規劃與管理科學的核心內容,涵蓋知識面很廣。該專業的主要應用方向有:土地利用與規劃管理、城市與區域規劃、房地產開發與經營、地理信息系統原理及應用等。涉及的應用面相當廣,且對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包括面向管理層的應用——研究區域人口、資源、經濟和環境等的協調發展;面向操作層的應用——工程化的趨勢。近年來,隨著城鄉規劃體系層次的發展需求不斷深化,相關學科知識交叉性的日趨增強,資環專業相關學科的研究領域也不斷拓廣、拓深,可研究范圍逐漸擴大、研究層面日益拓寬,具有特色的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逐漸顯示出其發展生命力。
二、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受人才市場需求的影響,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發展速度迅猛,設置該專業的高校數量在1999年僅有32所,2002年達到55所,2006年則增至125所。在該專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多年的辦學實踐經驗和日趨嚴峻的學生就業壓力說明,資環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正受到多方面的挑戰。尤其是逐漸增加的就業難度和近似飽和的人才需求市場對該專業造成了相當大的沖擊。該專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越來越凸顯:
1.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厚基礎、寬口徑。開設該專業的院校類型多樣,如綜合性院校、理工院校、農林院校、地礦院校。學校所依托的基礎平臺多元化,為了體現、突出學校特色,不少高校都基于優勢學科和平臺開設了一些方向模塊課程,致使過早地脫離了地理科學這一專業的“母體”。但受傳統的、經典的地理學專業課程體系的影響,多數院校在設立之初并無明顯特色。
2.資環專業開設時間較短,各高校專業人才不足,師資短缺現象較普遍。開設的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雜亂無章,專業培養方向不夠明確,課程教學體系結構不盡合理,實踐性教學環節相對薄弱。課程體系構建較盲目和隨意,大多院校基本上采用類似的專業培養定位、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課程設置,將地理科學、環境科學、管理科學作為專業主干課程,片面的追求專業主干課程的細而全。有些高校的特色方向與依托的平臺近似,并沒有形成分流培養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機制。實踐性課程設置也大都依賴原有專業條件,缺乏實踐創新體系。
3.現行課程體系培養的畢業生就業去向不明確,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從專業的培養目標上看,資環專業的寬口徑,可使該專業的畢業生能在城市建設、國土資源、環境保護以及相關教學研究機構等企事業單位就業。但由于該專業與其他專業有較大的專業課程重疊,致使該專業的畢業生與城市規劃等老牌專業的畢業生相比,專業基礎和實踐能力較為薄弱,競爭力不強。雖然不少學校設置了幾個特色專業方向,力圖將學生送往對口的部門工作,但效果不明顯,結果不盡如意,導致學生就業并沒有固定的行業領域。此外,隨著該專業就業對口單位對用人的學歷門檻、綜合素質能力要求的不斷提高,社會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因素,這更使得資環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問題愈加突顯。
據調查,全國該專業畢業生就業去向多樣化,去除考上研究生要繼續深造的人數占較高比重外,其余的就業類型比例分布較均勻,分布在各類機關、企事業、科研設計單位、工程單位及部隊等,畢業生就業方向呈現出“滿天星”式的局面[3]。
三、當前地理學新技術介紹
近年來,地理學受到大量新技術的沖擊,并逐漸與之相滲透、融合,逐步形成了有特色的專業方向[4]。新技術主要有:①地理信息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以空間數據庫為平臺,可對地理空間數據進行實時采集、數據更新、數據處理、空間分析及為各種與空間位置有關的實際應用提供咨詢和輔助決策,是空間信息技術的主要部分。它以空間分析和地學應用模型為支撐,實現各種信息的模擬與綜合分析。GIS使得地理學家更加便利的分析、挖掘已擁有的地理資源和信息,為進一步的地理研究應用提供強有力的輔助決策支持。②遙感。遙感技術是指在遠距離不接觸目標物體前提下,可根據接收到的物體所反射、發射的電磁波來判定、測量并分析探測目標物體的性質。從資源信息獲取、傳輸、處理,到實驗室分析,遙感都為地理學家提供了主要的數據信息來源。隨著遙感向“三高”(高空間分辨率、高時間分辨率、高輻射分辨率)的發展,大量復雜的地理問題都可直接或者間接地借助于遙感得以解決。③測量與地圖學。測量和地圖學提高了地理工作者對地理數據的獲取、分析和結果輸出等工作的效率,并對地理空間數據的深入分析和對數字制圖的標準化、規范化等都產生了深遠影響。④時間分析和空間分析。通過對長期積累的地理資料進行時間序列的分析,可以獲得具有規律性的地理知識??臻g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統的核心功能,是GIS區別于其他類型系統的一個主要標志,可為地理知識的空間表達提供重要的依據。⑤計量地理學。該學科運用多種數學統計的方法,從更高層次上來分析、理解、解釋地理現象,側重于用多種經典數學模型來對地理學進行定量表達。
四、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置與優化
當前,關于資環專業課程體系設置與優化的研究并不多。要對資環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必須認真分析社會人才需求、客觀分析專業定位,要突出專業方向,體現學科特色。按照“厚基礎、寬口徑、適應面廣”的原則培養具備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專門人才,結合現在通用的“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結構,在上述地理學科新技術支撐下,采取了相關優化措施。
1.調整課程結構。開設了該專業的高等院校,普遍存在選修課數量偏少、范圍偏窄,在教學計劃中占分值比重偏小的現狀。應考慮適當壓縮專業必修課的比重,加強專業選修課的比重,提高選修課在教學計劃中所占的比重。經綜合考慮,各類課程的學分結構可調整為:必修課(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占60%~65%,選修課占35%~40%。選修課在專業培養中地位十分重要。
2.基礎課模塊。基礎層次課程主要是讓學生對專業有明了、宏觀的認識。基礎課程可為其他課程的開設提供鋪墊,基礎課程的開設對專業的建設方向意義重大。基礎課主要有自然地理學、地圖學、管理科學、環境科學、生態學、地球信息科學、測量學等。
3.專業必修課模塊。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綜合性很強,其主干學科為地理學、環境科學、地球信息科學。為了明確專業定位,反映學科特點,突出專業特色,專業必修課模塊應包含自然地理學、地理信息系統原理與方法、遙感技術與應用、地圖學、經濟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區域分析與規劃、生態學、管理學、GPS原理與應用、計量地理學等課程。突出地理科學和生態科學及相關科學的地位,培養學生基于人地關系和區域規劃視角下對資源、環境等全面觀察、深刻思考的能力。在信息技術時代,更應充分利用信息科學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遙感、全球定位系統等“3S”技術,培養綜合能力型人才,以適應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
4.專業選修課模塊。高校可根據已有的基礎條件、學生對課程的多種客觀需求以及社會對畢業生不斷變化的需求狀況,靈活開設“課程超市”,讓學生有更多的課程選擇范圍。課程應多樣化,明確方向性和靈活性,以拓寬學生的選擇空間,讓學生進行“自助式”的課程消費。
5.教學實踐環節。教學實踐環節是專業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實踐環節主要包括分散性實習、集中性實習、教學實習、野外實習、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其中社會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均在企事業和政府部門中進行。學生通過在不同階段的實習,將城鄉規劃與管理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提高其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通過各項實習環節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分析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和表達能力等。還可以酌情對興趣濃厚、獨立能力較強的學生增設具有高難度訓練和科研雙重性質的第二課堂,經過多層次多角度的全方位訓練,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增長見識,拓展視野。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在專業培養、課程設置、技能培養等環節都大量的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測量與地圖學、計量地理學等地理學新技術的支撐。以社會市場對人才需求為導向,按照現代社會綜合素質人才質量觀,以“3S”技術應用和物質層面上的城鄉規劃管理為重點,將多專業學科交叉滲透、互相支撐、協調發展。為了培養既擁有扎實的地理學專業思想內核,又能掌握城鄉規劃管理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應用能力的綜合素質較高的復合型高級技術人才,在專業課程設置時,可以基于突出地理學科新技術,優化課程設置,建立多學科融合、分層次、多模塊的教學體系,探索人才培養與生產實踐、工程項目相結合的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吳云清,張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創新立體化模式的思考[J].地理教育,2006,(6):73-74.
[2]鄒家紅,袁開國,劉艷.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構建與優化[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8(1):110-113.
關鍵詞:土壤地理學;教學內容;實驗;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03-04-158-02
土壤地理學是土壤學與地理學、環境科學、地球化學、生態學等多個學科的交叉學科,屬于高等師范院校自然地理與環境專業、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與高等農業院校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必修的主干課程之一。該課程學習的目的是使學生認識土壤圈圈層特點及其在陸地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土壤的基本特征、形成演化及土壤剖面形態特征以及土壤野外描述,不同空間的土壤分布規律,土壤景觀的認識以及土壤系統分類等基本知識[2]。通過這些知識的學習,幫助學生認識土壤資源、土壤資源的變化以及人類影響下土壤資源的演化趨勢進行預測。
對于師范院校來說,土壤地理學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來學習,包括理論與實驗實習兩大部分。理論部分包括土壤學基本概念的學習,如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質、土壤的形成、分類體系等,接著是土壤的地理分布規律的學習。在試驗實習部分主要涉及到土壤的李歡分析手段與方法以及土壤野外調查與制圖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偟膩碚f土壤地理學教學、實驗、實習是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初步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也是學生畢業后能夠勝任中學地理教學以及組織學生進行第二興趣小組,開展課外活動的能力。土壤地理學的實驗、實習也為日后學生從事研究生工作、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 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傳統教學模式與當今社會需求不相適應[3] 傳統的土壤地理學教學內容陳舊,應與當前社會需求相適應。隨著科研的不斷提升,土壤方面的熱點問題不斷涌現,最新的科學研究熱點問題、最新的研究方法應及時補充到大學教材中去。這樣才會達到科研促進教學的目的。如土壤碳庫變化、古土壤解譯古氣候、土壤中碳氮元素循環等。
1.2 傳統的教學方式不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過程中,多是采用老師教授,學生聽的方式[4]。尤其是在大學授課當中,兩節課的大課所涵蓋的內容多、知識量大,學生很難對課中所講解的內容全盤理解和接受。并且在講授過程中,土壤地理學的一些理論,如土壤發生學原理、土壤分類體系等,比較枯燥、乏味,很多學生對于空洞乏味的講授毫不感興趣,缺乏興趣,以致學生不愛聽課,或是聽課當中開小差,玩手機現象較多。針對這一現象,土壤地理學在授課過程中應多增加實習授課,在實習過程中講授理論。如土壤剖面的觀察,讓學生親自參加土壤剖面的挖掘過程,并且講授挖掘剖面所要注意的事項,如挖掘剖面方向的選擇,要大致計算好太陽角度的變化,計算好剖面挖掘的時間,這樣才會使得剖面挖掘完給土壤剖面照相才不會有陰影。讓學生在參與土壤剖面挖掘的過程中,隨著挖掘的難易程度就能感受到土壤的硬度,對剖面挖掘好后土壤層次的劃分打下了基礎。若只是在課堂中采用土壤剖面照片進行講授,學生很能理解土壤的結構、顏色、質地等,在野外實習中,通過學生自己親自挖取土壤剖面,在剖面中講授土壤相關的物理性質,學生會理解的更加透徹,從而增加了學生的興趣,為以后從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2 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
2.1 實驗儀器缺乏 目前各師范院校地理科學專業開設的實驗課程主要包括3個項目。分別是物理性質的測定,如容重、水分、土壤顆粒組成的測定以及土壤pH的測定。而關于土壤地理學中的實驗例如土壤氮、磷、鉀、有機質等傳統實驗都沒有開設。而大多數師范院校在開設地理科學專業的同時,配備的實驗課非常少,遠遠不能滿足土壤地理學實驗的需求。因此,師范院校應該在土壤地理學儀器購置時,應投入一定的資金力度,比如建立一個土壤地理學實驗室,不僅可以滿足傳統教學的需求,對于學生日后做畢業論文,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實驗平臺。
2.2 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
2.2.1教學模式 目前大多數院校開設的土壤地理學實驗多是驗證性的實驗,學生只要按照實驗方法、步驟去做,都可以完成,教師處于主導地位,而學生缺乏自己思考的空間,缺乏對學生創新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培養[5]。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是學生被動的記憶、被動的接受知識,增加了學生的記憶負擔。因此,應該除了傳統土壤地理學實驗項目的開設以外,還應增加探究性實驗,例如不同立地條件下土壤養分狀況對比研究、不同區域土壤結構分析等,使得學生在掌握實驗分析的同時,去設計整個實驗的設計過程,初步培養和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
2.2.2 實驗的前期準備 前期的實驗器材以及實驗藥品的配置,都是實驗員準備,學生完全不知道藥品怎么配,尤其是對于地理科學專業的學生,由于沒有分析化學的基礎,缺乏對藥品試劑配置的基本能力[6]。但是土壤地理學側重土壤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研究,只有學生之前了解樣品采集地的地理發生、發育環境,才能對實驗所做的數據進行合理的分析,從而得出合理的結論。用老師準備好的實驗樣品,學生就不會對樣品采集地的環境有所了解,學生就會對所做的數據憑空分析,造成一定的誤差。因此,在開設實驗分析項目之前,讓學生參與樣品采集的過程,樣品的前處理過程以及藥品的配置。
2.2.3 實驗考核方式 學生完成實驗后,大多數都是抄寫實驗報告,而我們的考核方法大多是以學生抄寫的實驗報告作為打分的依據。并且實驗過程中,都是小組的形式,很多學生不動手,不參與實驗。在實驗過程中,應把實驗的考核等同與基礎理論課的考試,不能對實驗課的考核流于形式,確實有學生實驗操作能力不夠或者實驗過程中不參與的,可以給予掛課或者不合格處理,下學期繼續補考。這樣有了嚴格的實驗考核機制,學生才會重視實驗。
2.3 缺少研究性實驗 基礎性實驗可以鍛煉培養學生的基本實驗操作與技能,比如實驗儀器的使用,實驗技能的訓練等,但對于學生興趣的培養、創新精神的鍛煉確有著明顯的不足。研究性實驗可以圍繞當前土壤地理學的科研熱點,引導學生選題、進而解決問題、分析問題,最終使得學生學會研究成果的表述[7]。這樣一個過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使學生學會了怎樣去學習。
3 組織好土壤地理調查實習
土壤地理學屬于交叉學科,是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在平時理論課講授過程中只接受了書本上的理論知識的教育,對土壤類型的認識,土壤剖面的觀察,僅限于圖片,很難對土壤地理學的知識有深刻的理解。首先在野外實習過程中,要帶領學生到野外觀察土壤剖面,這個土壤剖面要讓親自參與挖掘過程,要在老師的嚴格指導下,按照專業的標準,挖取標準的剖面。其次,要劃分土壤發生層次,土壤發生層次要依據土壤顏色、質地、結構、水分、新生體等進行劃分。接著要按照野外土壤剖面描述手冊的要求,對土壤發生層的各層次進行描述。最終采取土壤樣品。這樣一套土壤地理學的剖面描述、觀察、采樣,學生全程參與,不僅掌握了土壤地理學理論課中很多難理解的知識,而且學會了土壤樣品的一種采集方法。在實習過程中,還可以利用簡單的野外工具做室外實驗,如利用稀鹽酸看土壤樣品是否有氣泡冒出,進而推測該樣品是否有碳酸鈣的存在。
我們可以開展一些特色的教學實習,如結合伊犁本地特色,伊犁氣候、水資源豐富,是盛產蘋果的區域。我院地理科學專業還可以與當地林果業相關部門合作,通過老師的指導,開發一些無公害蘋果、樹上干杏、桃等,從而理解這些無公害生產需要怎樣的土壤條件,從而使學生掌握野外土壤調查的基本技能。
4 實驗與實習有機結合起來
目前大多數院校開始的土壤地理學實驗課程,實驗分析中所需的樣品都是老師事先準備好的,學生沒有參與前期樣品的采集過程,或者說分析的樣品與后期野外實習采樣的樣品不是同一個樣品。這樣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對所得到的數據分析中,很難對土壤所處的地理環境很好的把握與理解,勢必造成一定程度的誤差,因此,應把學生在野外采集的樣品作為室內分析實驗的樣品,從而為分析結果提供準確可靠的保障。
總之,土壤地理學是地理科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也是學習自然地理學的基本專業知識,只有安排好教學、實驗、實習,使得三者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培養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扎實的實驗操作技能及初步的科研思維,為以后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天杰,鄭應順,王云.土壤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朱鶴健,何宣庚.土壤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房莉,余健.對土壤地理學傳統教學方式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1,11(31):99-100.
[4]華珞,王學東.關于 “土壤地理學”教學的幾點思考[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0(3):44-47.
[5]李粉如,段立珍,張永峰.土壤地理學實驗教學改革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2009,15(12):207-209.
[6]李春紅,馮維波.地理專業《土壤地理學》實驗教學的改革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1,10(30):198-199.
摘 要:該文通過對國內外自然地理學內容體系及其演變過程的梳理,結合中國現實的自然地理問題,以案例和實踐為導向的課程改革完善了高校自然地理學的課程內容,豐富了實踐案例,使得教學效果得到了顯著提高。
關鍵詞:自然地理學;案例;實踐;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1-0171-03
Curriculum Revolution Research of University Physical Geography Based on Case and Practice――Taking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ang Zhenguo1 et al.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Fengyang 233100,China)
Abstract:The curriculum revolution improved the curriculum content and increased practice cases according to carding content system of physical geography and its evolution. Teaching effect i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according to case and practice oriented curriculum revolution.
Key words:Physical geography;Case;Practice;Curriculum revolution
自然地理學是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結構、功能、動態及其空間分異規律的學科,它既是地理學的重要分支,又是信息科學群的重要基礎內容,是一門極具應用性和現實性的學科[1]。在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等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形勢下,我國自然地理學的學科建設、理論體系架構以及內容體系也需進一步改進與完善,以有效地促進自然地理學的內容體系、科學化、信息化,并推進對現實環境各類問題的認識的不斷深化。
自然地理學是安徽科技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大學本科的專業基礎課程。隨著自然地理學理論的不斷發展,新技術的不斷出現,教學方法的不斷改進,人才培養層次和水平不斷提高,要求自然地理學教學需要承擔增強學生的理論水平,同時要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達到為社會不斷輸送理論水平高、工作能力強、品學兼優的“技術+管理”復合型專門人才的教學目標。因此,嘗試對自然地理學課程內容體系、教學方法與手段、實踐教學等方面進行改革與探索十分必要。為解決本科生學習自然地理學過程中存在的實際困難與問題,提高自然地理學課程教學效果,促進自然地理學與其專業課程的融合,筆者以滿足學生需要與實現培養目標為出發點,嘗試進行了以案例和實踐為導向的自然地理學課程改革研究。
1 研究方法
為提高《自然地理學》課程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對自然地理學基本原理及應用自然地理學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提高,進一步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本課題研究遵循現狀分析―文獻梳理―資料收集―分析問題―案例、實踐的課程改革―解決問題的研究思路(圖1)。本研究主要應用比較分析法、文獻檢索、專家咨詢法、調研法等方法?!艾F行自然地理學內容體系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部分,在構建指標體系基礎上,采用調研與深度訪談方式來獲取數據,采用比較分析法比較不同發展時期自然地理學的主要內容以及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自然地理學》著作內容體系。在“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的改革優化”部分,則主要以訪談與個案調查方法的研究結論為依據,采用系統分析與個案研究相結合,宏觀分析與微觀分析相結合,規范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加強自然地理學的教學研究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設計。
2 研究現狀
2.1 關于自然地理學研究內容體系 自然地理學與地理信息、土地管理、區域規劃等課程內容有諸多交錯,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需要把握重點、合理取舍,自然地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研究某一區域內地質、地貌、土壤、植被、夂頡⑺文等要素的結構、功能、物質遷移、動態演變以及地域分異規律。通過與其他課程有效整合后,將“自然地理概念”、“自然地理結構”、“區域自然及地域分異規律”、“土壤污染”、“氣候變化”、“植被分類”、“空間分布體系”作為自然地理學教學的重點。
2.2 自然地理學課程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研究 通過課程討論和實地調查的方式來提高學生對自然地理研究的認識水平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學生對教學的參與性,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十分重要,并具有引導作用。過去我國自然地理學研究引用國外的理論較多,但由于國情不同,經濟發展階段不同,所以內容出現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在進行理論講解的同時,增加實踐教學內容,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學者提出構筑面向本專業全體學生的“授課―模擬―調查”的實踐平臺[2],結合自然地理學課程的特點與講授內容,以地統計學理論解釋地域分異等問題,創新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2.3 自然地理學課程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研究 有學者提出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采用“案例式”、“啟發引導式”、“討論式”和“自助式”等教學方法,同時改變傳統的考核方式,以適應新的教學改革[3]。其中,以“討論式”教學法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系,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也有專家提出綜合運用典型案例分析、課堂討論、啟發引導式提問、自助式課下學習等多種教學方式方法[4];采用傳統教學與現代多媒體技術相結合的教學手段;通過以實際調查為核心的綜合實習制度的實施,搭建培養優秀復合型人才的教學平臺。
2.4 自然地理學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研究 有學者強調以先進性、創新性教學理念和適應性、引領性原則改革課程教學內容[5];以寬厚的地學背景和艱苦樸素、求真務實的精神為依托,重視專業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強化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激發,造就“技術+管理”復合型人才。本著“先進性”和“創新性”的教學理念,設計與改革課程內容。
縱觀自然地理學教改研究現狀,從研究內容、教學方法、模式、教學內容等角度均提出了一些針對性的建議,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對于現階段學習自然地理學的導向、目標沒有進行清晰的界定;二是對自然地理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往往是基于現狀的定性歸納總結,缺少當前各地熱點研究問題解決的鮮活案例及實踐經驗支持;三是研究方法大多為定性分析,定量研究較少,未能為研究結論提供良好的方法支撐;四是對實踐和案例式教學多為設想及建議,沒有充分試驗進行驗證。
3 課程改革
3.1 現行自然地理學內容體系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首先,從自然地理學課程體系、學生先修課程、教學方法等幾個方面制定評價教學效果的三級指標體系,對安徽科技學院已修自然地理學學生或畢業進行抽樣調查,全方位了解自然地理學課程的教學效果、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其次,對國內自然地理學任課教師和教學專家采取深度訪談的方式,從學科專家和授課教師角度了解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困難分析其原因。對自然地理學課程現行教學內容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歸納分析。
3.2 培養目標設定與自然地理學課程改革設計 針對調查反映的問題,結合本科教學大綱對學生培養目標等基本要求,從以下步驟對現行自然地理學課程體系進行了優化。首先,培養對象基本情況分析,主要包括培養對象專業基礎、先修課程的學習及學生知識結構等多個方面,以達到明確培養對象基本情況的目的。其次,在明確學生基本情況基礎上,以專業的培養要求和社會實踐的應用能力為導向制定該課程的教學目標,即在保證學生掌握基本知識的同時,滿足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對自然地理學的現實要求,并培養提高學生對自然地理學學以致用的能力。
3.3 自然地理學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改革優化 結合前期調研結果分析,以及進一步的訪談結果為依據,以課程體系的培養目的、目標為準則,確定匹配的教學內容及與之適應的教學方法。首先,建設“相關人物”檔案庫:由于課程內容所限,學生無法全面了解有關知識,為了使學生全面系統地了解自然地理學發展情況,在緒論教學中都增加了相關人物的詳細材料。其次,建立一套詳細的“文獻解讀”:為了讓學生了解自然地理學相應領域的觀點和理論,選取一些重要的參考文獻,并由老師進行點評和分析,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再次,建立一系列的“學生學習記錄”:包括照片、錄像、演講及討論記錄,以便更好地總結學生對該課程學習的有效途徑。最后,根據對自然地理的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典型案例、綜合應用、前沿專題、熱點問題等內容更新,結合現階段我國自然地理問題特點和解決要求,補充全國及區域地理問題案例。
3.4 實踐教學改革 打造調查研究的平臺,拓展發現問題視野的實踐教學,在自然地理學教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與作用。為學生營造研究氣氛,挖掘研究問題的潛力,發揮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主觀能動性,豐富教學內容,與課堂教學形成互補、互促的態勢,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由被動轉為主動,可以整體提高課程的學習水平。學生能運用課堂理論結合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特點設計調查研究路徑。如土壤一章中“關于地力評價的調查研究方法”,學生設計出按照“隨機選點,輻射擴散”的調查研究方法,即采用空間分析的方法,滿足采樣點的需求,然后插值獲取該地地力等級的評價(圖2)。
另如,講解地理區劃章節時,可給學生提供不同的地圖數據資料,鼓勵學生采用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知識,通過繪制地形圖、專題地理圖等圖幅加強學生對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形態及其分布范圍、分布特征、分布規律等認識。指導學生讀圖、識圖,然后再進一步分析該圖所反映地理事物的位置、數量、大小、分布范圍、分布規律、特征和地理事物間的相互關系及其影響,以培養學生對現實問題的理解、認識并探討解決路徑的能力。圖3為學生所做淮河流域位置圖。
3.5 分析總結 主要就上述調研結果、實踐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優化、案例式教學進行了歸納總結,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改進方向,并根據自然地理的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典型案例、綜合應用、前沿專題、熱點問題等內容更新。
4 結語
自然地理學歷來都重視實踐課程,翻開全國各有關高校的教學計劃,無一例外地都有安排實踐教學的內容,但受實驗課課時及實驗條件等因素的限制,尚未開設選做的具有前沿性和創新性的實驗項目,因此,有必要增設一定量的創新性實驗,這對培養創新人才至關重要。具體做法就是將一些驗證性實驗改進為綜合性實驗或設計性實驗,增設創新性實驗項目,增強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同時,將實驗和野外實習與教師縱橫向課題、大學生創新課題項目及畢業論文相結合,以改變學生心目中自然地理學課程實驗以觀察、描述為主,技術含量不高、儀器落后的觀念,提高學生開展自主創新的興趣,使得自然地理學課程的實踐教學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福剛,高巖.自然地理實踐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J].聊城大學學報,2004,17(3):98-10.
[2]張振國,簡興,邱銀國,等.應用型本科院校 GIS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以安徽科技W院為例[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4,37(10):13-16.
[3]孟萬忠,劉曉峰,馬義娟.加強地圖在高校地理實踐教學中應用的探討[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6):157-159.
[4]冀玉祥.英國高校地理專業課程體系的特征與意義[J].經濟地理,2000(5).
關鍵詞: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產學研結合;實踐教學體系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education scheme of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planning specialty base on university-industry-institute
Yang Liguo, Zou Jun, Deng Xin, Li Qiang, He Wei, Chen Chi, Yuan Jiali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 421002, China
Abstract: We investigate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system from the practice education scheme, practice education base and practice education mode under national long-term talent development program an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in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planning; university-industry-institut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由原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拆分而來,目前,該專業的學生普遍存在知識與應用分離的現象,應用能力的缺乏已成為該專業學生就業的瓶頸。只有將專業基礎知識和實踐應用結合,才能培養具有較強應用能力的人才,從而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是提高人才素質和能力的關鍵環節,利用產學研結合,充分發揮實踐教學基地對人才培養的作用,才能提高地方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能力。對于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趙小鳳、鄒家紅等對課程體系設置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課程體系設置的原則[1-4],陳健、許光泉、俞曉瑩和寧曉莉等從實踐教學的角度進行了探討[5-8],鄧琳、錢紅勝和秦艷等從模塊的角度提出了實踐教學的體系[9-11],陸佩華、王英利從課程實踐、獨立實踐的“雙主線”角度探討了實踐教學體系[12],姚志強、胡海文等從保障機制角度探討了實踐教學[13],這些研究主要涉及學科專業特點、畢業生就業分析和學校發展背景。實踐教學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通過產學研結合,能夠密切聯系人才培養與地方經濟發展,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能力,因此,開展產學研結合的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研究具有前瞻性和重要的實踐意義。
1 指導思想與基本思路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依據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通過教學、科研和生產三者結合的實踐教學過程,培養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強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人才,是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目標。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應用性專業。如何才能把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合理地結合起來,培養重實踐能力、創新思維的專業人才是專業教學過程中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目前,本專業普遍重理論教學,輕視學生專業思考和應用能力訓練。為改變這一現狀,高校應合理制訂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學計劃,加強實踐教學平臺建設,強化服務地方經濟發展,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結合、校企合作及校所合作,在聯合培養人才、共建實訓與實習基地等方面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建設完善、切合本地區學生和生產實際,產學研有機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培養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2 學校所在地區特點與學生特點分析
目前,全國約有100所高校開設了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綜合性大學依托其生源質量和學校實力,主要培養從事城鄉區域規劃、城市總體規劃以及研究工作的人才。我校由原衡陽師范高等??茖W校、教育學院和湖南第三師范學校三所學校合并而來,是典型的師范學院。學校坐落在地級市衡陽,具有濃厚的地方性特點,地理學科是優勢學科。我校屬地方二本院校,2008年面向全國招生,學生畢業后大部分就業,只有極少數學生有繼續深造的需求,畢業生主要從事村鎮規劃、小區規劃和景觀設計工作,尤其是古村鎮方向,學生主要面向的市場是縣、市級規劃設計院(公司)以及縣、鄉級規劃管理。
3 實踐教學體系建設
3.1 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根據我校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學生的特點和我校所在地域的特點,遵循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和循序漸進的教學規律,把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分為專業實驗、項目實驗和產學研實驗三個層次,建設了基礎實驗室、專業實驗室、規劃工作室、創新訓練中心和實踐教學基地五個平臺,分為實驗教學、畢業論文和快題設計、科技創新、科研訓練、課程設計和實習實踐七個模塊。為“一目標、三層次、五平臺、七模塊”的實踐教學體系(如圖1所示)。
圖1
一目標,即產學研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融合知識、能力、素質教育于一體,創新能力培養貫穿始終,企業、學校和實踐教學基地聯動培養。
三層次,即將實踐教學由低到高分為專業實驗、項目實驗和產學研實驗三個層次,循序漸進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五平臺,對照三個層次的實踐能力培養,專業實驗需要借助基礎實驗室和專業實驗室,項目實驗需要借助規劃工作室和創新訓練中心,產學研實驗需要借助實踐教學基地完成。
七模塊,對照五個平臺可以將實踐教學內容分為七個模塊,在基礎實驗室完成實驗教學,在專業實驗室完成畢業論文,在規劃工作室完成畢業設計,在創新訓練中心完成科技創新和科研訓練,在實踐教學基地完成課程設計和實習實踐。
3.2 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建設持續穩定的實踐教學基地是產學研結合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教學保障。只有產學研有機結合才能達到實踐教學基地的持續穩定,才能使學校和基地雙方互利共贏合作關系得以建立。
我校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實踐教學基地有三個:衡陽市城鄉規劃設計院、衡陽地源評估咨詢有限公司、南岳區規劃局。第一階段的生產實習在衡陽地源評估咨詢有限公司進行,實習時間在第四學期。該實習基地主要開展土地評價業務,需要大量人員參與調查,可以讓學生學習和掌握土地評價的關鍵技術。對生產單位來說,實習學生參與調查可以減少勞動力的雇傭成本。同時,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開展與生產相關的科研訓練項目研究,為生產單位的土地評價提供技術保障。例如:2010年,2008級學生以“衡陽市城區居住環境調查”為科研訓練項目,在實習過程中開展社區環境調查,發現了城區社區建設現存的問題,為衡陽宜居城市建設提供參考。第二階段的綜合教學生產實習在衡陽市規劃設計院進行。2012年,衡陽市開展“綠地系統規劃研究”,我校有5名學生的科研訓練項目也以此為題,并參與相關工作,有效地保障了項目的順利進行。學校和基地雙方在互利共贏的基礎上合作,使教學、科研和生產能夠緊密結合,互相促進。
3.3 實踐教學模式探索
為了解決實驗和生產實習教學不能滿足學生專業綜合素質培養的問題,我們探索了幾種實踐教學模式。
(1)一體式區域調查。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規劃與設計課程有大量的實踐內容,目前,集中實踐實習與課程實驗脫節現象嚴重,學生的負擔很重,教師指導時也難以找到基礎數據,不能有效地將調查數據與后續規劃設計課程結合。在區域與城市課程認識實習中,專業教師先列出調查選題、調查內容、調查方法和要達到的成果要求,然后,學生帶著任務深入實地調查、測量,獲取建筑、用地等測繪數據和社會經濟發展數據。在整個過程中,指導教師起到組織、引導、答疑、指導修改調查報告的作用。最后學生進行匯報、交流和評比。
(2)分散型實習。遴選合適的企業作為實習單位。實習前一周,邀請企業負責人來校與實習學生進行雙向選擇,既增加了企業對學校和學生的了解,也加強了學生對企業的認識與信任。在雙方同意的前提下,學生還可到實習單位完成畢業論文,由一名學校教師、一名企業技術人員共同對畢業論文進行指導。
(3)研究型實習。研究型大學的開放實驗室和各級城鄉規劃研究機構是非常好的實習資源,它們具備優秀的指導教師和先進的設備儀器。我校選派有深造意愿的學生前往這些機構進行研究型實習,既為他們提供了選拔人才機會,又為學生提高實踐能力搭建了平臺,一舉兩得。
4 結束語
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提高本科教學質量是關鍵。高度重視實踐環節,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特別是加強專業實習,是地方院校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我校結合學生和地區特點,建立了產學研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基地,探索實踐教學模式,強化了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實踐技能,提高了應用型、創新型城鄉規劃人才培養的質量。
參考文獻
[1] 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趙小風,那玉林.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教學改革研究[J].陰山學刊,2008(1):107.
[3] 郭文炯,王玉明.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構想[J].山西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0(2):77-80.
[4] 鄒家紅,袁開國,劉艷.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構建與優化[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8(1):110-113.
[5] 陳健.非GIS專業地理信息系統課程試驗教學研究初探[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5(6):21-22.
[6] 許光泉,陳要平,李小龍.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生產實踐的探討[J].資源產業,2005(4):85-88.
[7] 俞曉瑩,王春蘭,董力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探討[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2):63-64.
[8] 寧曉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探討[J].陰山學刊:自然科學版,2007(3):25-26.
[9] 鄧琳.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8(5):124-126.
[10] 錢紅勝,王磊.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0(3):86-88.
[11] 秦艷.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法制與經濟,2012(2):112-124.
[12] 陸佩華,王英利.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優化[J].宜賓學院學報,2010(10):102-104.
[13] 姚志強,胡海文.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1(35):2214-2215.
關鍵詞:人才培養體系 實踐教學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5(b)-0205-02
國內地理信息系統(GIS)專業自1998開設至今已經有近15年的歷史了,目前國內設置GIS專業的高等院校已近200所。在此期間,GIS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GIS應用水平的不斷提升使得整個空間信息產業對GIS人才的需求也逐漸增強。GIS教育也正在蓬勃發展之中,面對社會對人才要求的不斷提高,出現了系列值得關注的問題:譬如學校傳統的教育培養模式是否需要進行調整?傳統的教育內容是否能夠滿足需求?怎樣的培養模式才能夠加強人才的競爭力?如何根據社會需要和學生需求以及學校特點合理地構建一套GIS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是專業建設急需解決地問題。
培養應用型、創新型的GIS人才一直是我們作為GIS教師的目標與責任。對此,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國GIS專業本科生培養的現狀及存在的一些問題,針對GIS專業人才培養改革的迫切需要,系統探討了如何充分發揮GIS專業特色,培養應用創新型人才的措施和方法;結合首都師范大學地理信息系統國家特色專業人才培養的具體實踐,詳細論述了特色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在建設理念、師資隊伍、條件平臺、課程教材、實驗教學等方面的建設舉措和進展,為其它相關高校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提供可供借鑒的思路和方案。
1 建設目標與舉措
首都師范大學地理信息系統專業成立于2001年,以“教學、科研、團隊協調發展,學科、專業、課程相互促進”為發展理念,依托“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4個國家、省部級優秀教學平臺和4個國家和省部級科研創新平臺等,高水平科研與教學相互結合和促進,加強開放、交流與合作;深入開展以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為目標的創新性教學改革,完善人才培養體系。經過近10年的建設,在師資隊伍、平臺建設、教學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績。但是鑒于地理信息系統學科年輕、發展又快,地理信息系統專業本、碩、博課程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實習實踐有待加強,學生培養與國際接軌等老問題和層出不窮的新問題。
因此,本專業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行業對人才的需求能力為出發點,研究人才知識結構與需求趨勢,以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課程體系與教材建設、教學模式與方法改革、實踐體系改革等建設為過程和手段,構建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和方案;建設一支掌握先進教育技術、教學水平高、實踐與科研能力強、熟悉行業人才需求的隊伍;建設校內校外相結合、國內國外項聯系、實驗與實習相貫通、應用與創新同步的立體化人才培養平臺。
圍繞該建設目標,在具體建設過程中,采取下列措施。
(1)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結合目標定位,深入調研國內外知名高校的專業課程體系,結合學校實際,改革現行課程體系,加強實踐教學體系建設;使課程體系能力模塊化,理論、實踐與應用創新三位一體化,模塊之間鏈接化,實踐技能訓練綜合化,選修課組方向化,專題設計創新化。主動適應社會需求和創新性人才培養的需求。(2)課程內容與教材改革:針對現有課程內容重復性較大、部分授課內容老化的不足,依據人才培養目標改革教學內容和教材體系,決定課程內容的新舊取舍。保證教學內容的經典與前沿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保證課程群模塊內部以及模塊之間的有機銜接;結合教學實踐和經驗,開展教材建設,重點建設面向新培養目標的特色教材和實踐教材。(3)專業師資隊伍改革:優化教師與科研隊伍,建立完善的GIS教學科研體系,包括高素質的教學隊伍和齊全的教學實驗設備。在本科生課程授課師資體系中,聘請高水平校外專家進本科生課堂;專業核心平臺課推行教學水平較高的主講教師負責制;推進產學研的緊密結合。(4)教學手段與方法改革:緊緊圍繞應用創新人才培養的目標,積極推動和引導教學方法改革,采用問題式、討論式、任務驅動式、現場實踐式等多樣化教學方法,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主動、學生被動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培養學生從解決實際問題的角度理解知識、應用技術、創新發展。(5)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特別是綜合應用實踐的鍛煉,為應用創新大好基礎;注重個性化培養,優選若干具有潛質的學生開展研究型學習,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通過制度建設和管理體制改革,建立一套能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運行機制;鼓勵學生參加科研活動,設立科研創新學分與創新獎學金,利用學術報告、發表學術論文、各種科技大賽獲獎、參加教師科研、申報科研立項等多種渠道,引導學生進行創新。
2 課程與教材建設
在課程設置方面,本專業的專業課程分為三大系列:計算機科學類(數據結構、數據庫、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圖象處理、C語言、C++、VB、JAVA等面向對象的編程技術)、地理科學類(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環境學、國土資源學、城市規劃等)和地理信息系統科學與技術類(地圖學、地理信息系統、計算機制圖、遙感、全球定位系統、組件GIS、WEBGIS、ARCGIS、PCI等)。學生必須修滿教學計劃培養方案規定的180學分方能畢業。課程147學分(含實習18分),其中通識教育51分,專業基礎28分,專業核心25分,專業方向課43分;實驗教學33學分。
團隊教師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所有專業課必修課均配備優秀教材(其中自編教材20%),引進和選用外文教材3門,必修課配備率達17%。6門課程中采用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學,收到良好效果,獲得三項學校探究式課程建設立項。90%課程參加學校課程建設,其中優秀課程20%。90%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由副教授以上的教師主講,所有的教授、副教授都為本科生授課或做學術報告。實驗指導教師多為博士和副教授。所有教學實習都指派有副教授以上教師指導學生。獲得“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等教學獎勵22項,其中包括地理信息系統國家精品課程1門、北京市精品課程1門。
根據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本專業積極推進優秀教材建設,力求理論教材和實驗教材在內容設計上注重理論基礎、實驗內容技術與方法的綜合性、區域性、應用性和先進性,并體現理論與基礎、室內與野外、經典與先進的有機結合。自編的系列實驗教材和講義,基本體現了教材建設的理念。截至目前,本專業已經主編專著和教材25部,其中包括《地理信息實驗系列教程》、《遙感圖像處理系列教程》等實驗教材4部,參編教材4部。目前中心自編實驗教材與講義,對于充實地理學發展前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學過程中針對本校不同專業、不同課程的特點,進行優化組合。有3本教材入選國家“十五”、“十一五”教育部規劃教材,1項教材獲北京市精品教材。
3 實踐教學體系建設
本專業的實踐教學以地理科學與技術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為建設單位,以地理信息系統系列課程為建設平臺,分別建立了基礎、專業、野外綜合、探究性的實驗教學平臺。其中,由3個基礎實驗室(測量與地圖實驗室、遙感實驗室、GIS實驗室)和5個專業實驗室(GPS實驗室、衛星遙感數據接收實驗室、車載三維信息獲取實驗室、三維激光實驗室、虛擬地理環境實驗室)組成課內實驗平臺,由5個野外綜合實習基地(秦皇島地質地貌、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北京金山測量與地圖、北京地面沉降監測、北大方正3S技術開發與應用實習基地)組成校外綜合實習、實踐平臺,由五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組成實驗教學與科研創新平臺。
在實踐教學體系建設上,地理信息系統專業構建了符合學科特點、兼顧學習規律的“基礎實驗-綜合實驗-設計實驗-研究創新”四級逐步提高的“一體化、多層次、開放式”的創新性實驗教學體系。
實驗課程、實驗項目設計的總體思想是“以學生為本,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素質提高協調發展”。在實驗課程設計中,加強理論與技術應用的有機結合,加強地理新技術的應用;在實驗項目設計中,鼓勵教師依托科研項目開設綜合性、創新性實驗項目;扶持特色實驗課程和項目的發展;加強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訓練。
實踐教學內容上,強調體現區域性、綜合性、實踐性的學科特點,根據專業和課程特色,分層次設立基本型、綜合型、設計型、創新型實驗,構建“基本理論驗證-基本技術操作-開發應用創新”的多級實驗內容。堅持“室內基礎實驗與野外綜合實踐相結合”、“地理信息科學基礎理論與高新技術相結合”、“高水平科學研究與創新型實驗設計相結合”,以培養具有扎實地理信息科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掌握現代地理技術并具有應用創新精神的地理信息科學與技術復合型人才。
由專職、兼職教師組成的實驗教學隊伍,保證了科學研究與實驗教學的有機結合。目前任職教師中,有70%的教師承擔了各級各類科研項目,較好地提升了理論課、實驗實習課的教學內容。如在ARCINFO地理信息系統實驗課程中,任課教師依托所承擔的“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 數字國土”,設計了基于ARCINFO的土地利用空間數據庫建設實習;在GIS空間分析實驗課中,依托863項目“GIS在農村社會經濟統計分析中的應用”設計了基于GIS的人口空間自相關分析實習項目等等,保證在實驗教學中前沿性科研的實驗內容占一定的比例。
實驗教學與科研、工程和社會應用實踐結合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地理信息科學基礎理論與地理新技術相結合;二是高水平科研與創新型實驗相結合;三是野外實習基地在遴選中遵循了區域性、綜合性、先進性的原則。
4 人才培養體系建構
地理信息系統專業以學生為本,積極開展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初步搭建了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較為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并初步建立了“五個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地理信息科學基礎理論與地理信息高新技術相結合”、“室內基礎實驗與野外綜合能力培養相結合”、“高水平科學研究與創新型教學相結合”、“本科生、研究生探究式教學相結合”、“教學示范輻射與合作交流相結合”,形成了“基礎實驗—綜合實驗—設計實驗—研究創新”四級逐步提高的實驗教學模式。在狠抓學生專業學習基礎上,本專業根據用人單位需求,研究就業市場信息,力求為學生就業加強服務。通過組織地理信息系統應用、開發競賽的各類活動,提高學生實踐活動能力。聯系高水平的業內人士來做報告,為學生將來就業搭建起人脈網絡。學生科研立項和畢業論文依托科研、工程和社會應用實踐等項目的比重逐年提高,選題的準確性、方法的先進性和成果的應用性都有顯著的提高。主要舉措體現在以下幾點。
(1)高水平科研與教學相互促進,力爭為每一位師生提供適宜發展的學術空間。集成5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優勢資源,建立創新教育平臺,并與教學平臺有機結合;師生借鑒科研思路,開展創新教育和研究性學習;學生探究式學習有效地反哺了教師創新教育能力。(2)以高新技術應用激發學習熱情,培養學生掌握高新技術應用“一技之長”。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專利的成果,轉化為自主知識產權的實驗教學儀器和軟件,激發學生探究式學習興趣、培養解決地理學實際問題能力;通過增設5門探究式實驗課、出版10部實驗教材、建設國家精品課程、精品教材等與國內外50多所大學共享互動、不斷提高。(3)讓學生在科研和學科競賽中掌握高新技術深入應用。依托團隊主持的國家級項目,組織70%的本科生參加科研,先后獲國家、省部、校級立項191項,38篇。2008年,3項本科生科研項目入選“國家大學生科學研究與創業行動計劃”。在全國、省部、校級大學生挑戰杯賽、數學建模與計算機應用、GIS軟件開發等競賽中獲獎120多人次。(4)營造實驗教學國際化環境,培養實際工作能力。與歐美7所大學聯合開展中國地理實習,已成為固定環節,有效激發了師生教與學的興趣、培養合作學習能力;與6個國際品牌的遙感、GIS軟件公司合作,建立ARCGIS、ENVI、PCI、JX-4、EZMAP、IMAGEINFO實訓基地,有效促進了師生專業軟件應用能力與國際接軌。
近年來,本科生畢業論文80%是依托教師的科研項目開展的,部分本科生的科研成果在教師承擔的科研項目中得到了沉淀。本科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也有了顯著的提高,參與創新、訓練、競賽活動的學生達60%,獲校級大學生科研立項38項,獲實驗室開放基金43項;獲全國大學生“挑戰杯”大賽北京市一等獎、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與計算機應用競賽北京市一等獎、北京市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等國家、省部級和校級各種獎勵47項。
學生的學習質量逐步提高,帶來的社會聲譽逐步上升??佳新释黄?5%,陸續有10余名學生成功申請出國交流學習計劃并出國繼續攻讀碩士學位。近三年中本科生英語四級累計通過率93.5%以上,一次就業率均達到98%以上。
5 結語
地理信息系統專業成立以來,在師資隊伍、平臺建設、教學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績。但是鑒于地理信息系統學科即年輕、發展又快,地理信息系統專業本、碩、博課程都存在一定的問題。為此,我們開展并將繼續延續地理信息系統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繼續完善以地學高新技術應用為特色的實驗教學體系和培養模式,努力將高水平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驗教學的先進儀器和軟件,顯著提高學生學習熱情和應用高新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明顯提升教師團隊創新教育能力。
參考文獻
[1] 宮輝力,李小娟,趙文吉,等,地理學創新型人才培養—— 理念與改革實踐[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6.
[2] 宮輝力,李小娟,趙文吉,等.地理信息系統國家特色專業建設與發展[J].中國大學教育,2009(11):41-46.
[3] 王艷慧.GIS專業本科生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M]//地理學教學研究改革與實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7: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