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2 14:41:4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現代林業思想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隨著生態危機的凸現,人們對傳統林業經營思想和經營模式進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態林業概念,后又逐漸演化為可持續林業、現代林業。然而,到目前為止,現代林業這個概念,還未被人們真正認識和正確理解,業外人士往往錯誤將“現代林業”當作“現代化”林業。業內人士也有不少人將“現代林業”抽象化,使“現代林業”遠離社會,脫離實際,嚴重影響了中國現代林業的建設。
1.世界各國林業建設觀念的轉變
現代世界各國林業經營思想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具體的經營目標和重點上,雖然千差萬別,但總體思路和發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斷重視生態環境作用,兼顧生態與經濟的協調。其中比較有代表意義的有奧地利的“森林經營新模式”,其目的是實現不破壞生態平衡的環境保護與經營;瑞典的“立地特點林業”,認為“合理林業可與小規模自然保護和景觀并存”;德國的“正確林業”,采取“與健全的科學知識和經驗證明的實踐準則一致的經營方法,同時,保證林地的經濟與生態生產率,從而實現物質與非物質機能的永續”;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計劃”,以森林生態經營思想為基本原則,大力倡導公眾參與,積極引入科學技術和生態技術,持證經營,充分實現森林多種價值;修正的熱帶“近自然森林經營”,要求從整體出發,經營森林生態系統,以保證生態系統的生產率與穩定性;日本的“森林•林業流域管理系統”,則從日本國情出發,把森林作為“綠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來進行經營管理[1][2]。
林業不再只是一個經濟部門,而是環境建設的主體,是人類社會健康和諧發展的基礎產業——這已是大家的共識[3][4]。
2.“現代林業”的定義
國內較早的現代林業定義是:現代林業即在現代科學認識基礎上,用現代技術裝備武裝和現代工藝方法生產以及用現代科學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續發展的林業[8]。后來,進一步發展,定義為:現代林業是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段,全社會廣泛參與保護和培育森林資源,高效發揮森林的多種功能和多重價值,以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生態、經濟和社會需求的林業[1]。
第一個概念一連使用了四個“現代”,關于“林業”之前,就其觀點的實質而言,不過是“現代化”“林業”的定義。后一個概念,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其實,這個定義的實質并未超越可持續林業的范圍。
林學自創立以來,各國對于林學、森林、林業的認識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了許多新的發展。林學經歷了傳統林學的各個階段(從“大木頭”林業到“永續利用”林業),向現代林學轉變。“現代林學”成了以森林生態系統的營建、經理為研究對象,以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功能為核心,全面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多種效益和多種功能為目的的學科。對森林的認識也由單株樹木、樹木群體到森林生態系統的轉變。由于人們對森林和林學認識的變化,是人們對林業的認識也發生了變化,從“木頭”林業向“生態”林業轉變,從“伐木”行業轉變為以生態環境建設為中心,全面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經濟和社會功能作為林業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目標,從而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基于上述轉變,以及當前生態危機和社會危機的日益突出,使人們又認識到,“社會”與“生態”是一個復雜的復合大系統,人類活動必須遵守其競爭、共生、自生三大原則,實行“資源共享、適時協同、按需生產、和諧共榮”[3],實現“人地共榮”,社會——生態系統的競爭、共生和自生機制的完善結合,環境合理、經濟高效、社會文明、系統健康地發展[3][4]。
因此,現代林業可以歸納表述為“和諧林業”: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段,研究并協調社會——生態系統中的社會關系和生態關系,實現社會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穩定和繁榮,人類共同幸福與進步[5]。
只有通過科學高效的手段,協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使這些關系和諧協調,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態危機和社會危機。顯然,這種定義克服了傳統的割裂“社會”與“生態”的觀點的弊端,強調了“關系”的重要性,突出了“關系協調與和諧”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6][7]。3.“現代林業”的內涵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現代林業:①以森林生態系統為經營對象;②和諧地協調人與人(包括組織與組織、人與組織)、人與環境的關系(即:競爭、共生、自生)[3][6];③“人地共榮”為最高目標。
因此,現代林業的內涵可以理解為:以和諧發展理論為指導,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手段,全社會協調參與社會——生態系統的研究與管理,協調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和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榮[5]。
顯然,現代林業產業體系具有復雜系統所具有的網絡性、多區域性、開放性、動態性、耗散性、作用過程多樣性、多維數、非線性等特性,我們應該運用整體復雜性研究方法、3d方法(全社會共同參與系統診斷、參與方案設計、參與推廣與實施),對以現代林業進行研究,對人地系統進行模擬分析,尋求系統和諧發展的新途徑[3][5]。3.1經營對象
現代林業的經營對象是森林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最大生態系統,具有其他生態系統所具有的結構特征。當把森林生態系統作為經營對象時,必須尊重生態系統的自然規律,人類的經營活動不應超出其調節能力的閾值,以免造成生態失衡。就現代林業而言,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態系統的演替規律,開展森林經營活動,通過各種措施,減少對于林地的養分耗損,增加林地養分補充,增加對系統的投入,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態鏈,形成高級有序循環,促進林業系統向高級有序態進化[2]。
3.2經營目標
現代林業的經營目標是森林利用達到“零廢棄物”,實現“清潔生產”[3]。實現林業“清潔生產”,就是通過改進森林資源經營利用手段,達到削減和控制co2排放,加強廢棄物循環利用,少或不產生生產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過對有限森林資源的節約、節制和循環使用,創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資源使用機制,實現和諧發展的循環性社會:①開發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術,如生物發電、低公害車、自然能源等。②建立廢棄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環系統,確保環境衛生安全。③加大木質系列材料開發利用力度,提高木質系列產品生產效益。④培育人與自然友好相處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圍。
3.3經營原則
在目前礦物燃料日漸枯竭、人口壓力加大和環境不斷惡化的情況下,現代林業的經營原則應該堅持:①開發短輪伐期速生豐產林;②營造高產能源林,解決農村燃料短缺狀況,加快“綠色能源”替代礦物能源的步伐;③促進區域社會能源自給化、多元化,最終達到區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④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產力[9]。
3.4經營之路
除了堅強生態建設之外,就目前而言,我國的林業發展有必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①行業建設:加強林業能力建設,逐步把我國的林業建設成大生態產業,實現林業的和諧發展。
②加強林業意識建設:加強生態安全和生態關系知識宣傳教育,強化領導林業意識,提高全民林業觀念,倡導清潔生活方式和勤儉生活方式,合理分配資源,按需生產,實行清潔生產和節約生產[3]。
③加強林業行政能力建設:加強林業組織建設,提高林業行政能力;加強林業質量建設,提高林業工程質量;加強林業制度建設,完善林業法律法規體系和林業行政體制;加強林業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設的聯系,使它們有機結合,實現整體與局部同步健康發展[5][10]。
4.結束語
以上,只是筆者對“現代林業”思想內涵淺陋的思考。實際上,“現代林業”的思想內涵遠比上述內容還要深、廣。總之,就我國而言,我國的林業底子薄,又走了許多彎路,林業經營水平還很低,林業行政能力還比較差,還停留在計劃經濟的運轉模式和思維模式上,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林業的發展。因此,有必要通過對“現代林業”內涵的討論和思考,促進我國林業觀念的轉變,提高全民林業意識,尤其是領導林業意識,轉變林業行政運轉模式,促進我國的林業發展。
參考文獻:
[1]江澤慧,現代林業[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2]張國慶,從林業系統的自組織探討生態林業設計[j],華東森林經理,1990(3)。
[3]張國慶,論和諧發展與生態建設[j],安徽農業,2003(學術刊)。
[4]張國慶,試論復合生態系統與按需育林[j],安徽林業科技,2001(2)。
[5]張國慶,試論和諧林業[j],安徽農業,2003(學術刊)。
[6]張國慶,行政管理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7]張國慶,現代公共政策導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8]張建國,現代林業論[m],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
現代世界各國林業經營思想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具體的經營目標和重點上,雖然千差萬別,但總體思路和發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斷重視生態環境作用,兼顧生態與經濟的協調。其中比較有代表意義的有奧地利的“森林經營新模式”,其目的是實現不破壞生態平衡的環境保護與經營;瑞典的“立地特點林業”,認為“合理林業可與小規模自然保護和景觀并存”;德國的“正確林業”,采取“與健全的科學知識和經驗證明的實踐準則一致的經營方法,同時,保證林地的經濟與生態生產率,從而實現物質與非物質機能的永續”;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計劃”,以森林生態經營思想為基本原則,大力倡導公眾參與,積極引入科學技術和生態技術,持證經營,充分實現森林多種價值;修正的熱帶“近自然森林經營”,要求從整體出發,經營森林生態系統,以保證生態系統的生產率與穩定性;日本的“森林•林業流域管理系統”,則從日本國情出發,把森林作為“綠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來進行經營管理[1][2]。
林業不再只是一個經濟部門,而是環境建設的主體,是人類社會健康和諧發展的基礎產業——這已是大家的共識[3][4]。
2.“現代林業”的定義
國內較早的現代林業定義是:現代林業即在現代科學認識基礎上,用現代技術裝備武裝和現代工藝方法生產以及用現代科學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續發展的林業[8]。后來,進一步發展,定義為:現代林業是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段,全社會廣泛參與保護和培育森林資源,高效發揮森林的多種功能和多重價值,以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生態、經濟和社會需求的林業[1]。
第一個概念一連使用了四個“現代”,關于“林業”之前,就其觀點的實質而言,不過是“現代化”“林業”的定義。后一個概念,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其實,這個定義的實質并未超越可持續林業的范圍。
林學自創立以來,各國對于林學、森林、林業的認識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了許多新的發展。林學經歷了傳統林學的各個階段(從“大木頭”林業到“永續利用”林業),向現代林學轉變。“現代林學”成了以森林生態系統的營建、經理為研究對象,以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功能為核心,全面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多種效益和多種功能為目的的學科。對森林的認識也由單株樹木、樹木群體到森林生態系統的轉變。由于人們對森林和林學認識的變化,是人們對林業的認識也發生了變化,從“木頭”林業向“生態”林業轉變,從“伐木”行業轉變為以生態環境建設為中心,全面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經濟和社會功能作為林業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目標,從而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基于上述轉變,以及當前生態危機和社會危機的日益突出,使人們又認識到,“社會”與“生態”是一個復雜的復合大系統,人類活動必須遵守其競爭、共生、自生三大原則,實行“資源共享、適時協同、按需生產、和諧共榮”[3],實現“人地共榮”,社會——生態系統的競爭、共生和自生機制的完善結合,環境合理、經濟高效、社會文明、系統健康地發展[3][4]。
因此,現代林業可以歸納表述為“和諧林業”: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段,研究并協調社會——生態系統中的社會關系和生態關系,實現社會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穩定和繁榮,人類共同幸福與進步[5]。
只有通過科學高效的手段,協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使這些關系和諧協調,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態危機和社會危機。顯然,這種定義克服了傳統的割裂“社會”與“生態”的觀點的弊端,強調了“關系”的重要性,突出了“關系協調與和諧”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6][7]。3.“現代林業”的內涵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現代林業:①以森林生態系統為經營對象;②和諧地協調人與人(包括組織與組織、人與組織)、人與環境的關系(即:競爭、共生、自生)[3][6];③“人地共榮”為最高目標。
因此,現代林業的內涵可以理解為:以和諧發展理論為指導,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手段,全社會協調參與社會——生態系統的研究與管理,協調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和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榮[5]。
顯然,現代林業產業體系具有復雜系統所具有的網絡性、多區域性、開放性、動態性、耗散性、作用過程多樣性、多維數、非線性等特性,我們應該運用整體復雜性研究方法、3d方法(全社會共同參與系統診斷、參與方案設計、參與推廣與實施),對以現代林業進行研究,對人地系統進行模擬分析,尋求系統和諧發展的新途徑[3][5]。3.1經營對象
現代林業的經營對象是森林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最大生態系統,具有其他生態系統所具有的結構特征。當把森林生態系統作為經營對象時,必須尊重生態系統的自然規律,人類的經營活動不應超出其調節能力的閾值,以免造成生態失衡。就現代林業而言,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態系統的演替規律,開展森林經營活動,通過各種措施,減少對于林地的養分耗損,增加林地養分補充,增加對系統的投入,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態鏈,形成高級有序循環,促進林業系統向高級有序態進化[2]。
3.2經營目標
現代林業的經營目標是森林利用達到“零廢棄物”,實現“清潔生產”[3]。實現林業“清潔生產”,就是通過改進森林資源經營利用手段,達到削減和控制co2排放,加強廢棄物循環利用,少或不產生生產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過對有限森林資源的節約、節制和循環使用,創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資源使用機制,實現和諧發展的循環性社會:①開發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術,如生物發電、低公害車、自然能源等。②建立廢棄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環系統,確保環境衛生安全。③加大木質系列材料開發利用力度,提高木質系列產品生產效益。④培育人與自然友好相處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圍。
3.3經營原則
在目前礦物燃料日漸枯竭、人口壓力加大和環境不斷惡化的情況下,現代林業的經營原則應該堅持:①開發短輪伐期速生豐產林;②營造高產能源林,解決農村燃料短缺狀況,加快“綠色能源”替代礦物能源的步伐;③促進區域社會能源自給化、多元化,最終達到區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④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產力[9]。
3.4經營之路
除了堅強生態建設之外,就目前而言,我國的林業發展有必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①行業建設:加強林業能力建設,逐步把我國的林業建設成大生態產業,實現林業的和諧發展。
②加強林業意識建設:加強生態安全和生態關系知識宣傳教育,強化領導林業意識,提高全民林業觀念,倡導清潔生活方式和勤儉生活方式,合理分配資源,按需生產,實行清潔生產和節約生產[3]。
③加強林業行政能力建設:加強林業組織建設,提高林業行政能力;加強林業質量建設,提高林業工程質量;加強林業制度建設,完善林業法律法規體系和林業行政體制;加強林業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設的聯系,使它們有機結合,實現整體與局部同步健康發展[5][10]。
4.結束語
以上,只是筆者對“現代林業”思想內涵淺陋的思考。實際上,“現代林業”的思想內涵遠比上述內容還要深、廣。總之,就我國而言,我國的林業底子薄,又走了許多彎路,林業經營水平還很低,林業行政能力還比較差,還停留在計劃經濟的運轉模式和思維模式上,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林業的發展。因此,有必要通過對“現代林業”內涵的討論和思考,促進我國林業觀念的轉變,提高全民林業意識,尤其是領導林業意識,轉變林業行政運轉模式,促進我國的林業發展。
參考文獻:
[1]江澤慧,現代林業[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2]張國慶,從林業系統的自組織探討生態林業設計[j],華東森林經理,1990(3)。
[3]張國慶,論和諧發展與生態建設[j],安徽農業,2003(學術刊)。
[4]張國慶,試論復合生態系統與按需育林[j],安徽林業科技,2001(2)。
[5]張國慶,試論和諧林業[j],安徽農業,2003(學術刊)。
[6]張國慶,行政管理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7]張國慶,現代公共政策導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8]張建國,現代林業論[m],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
[9]張國慶,發展先進林業生產力,促進林業向大生態產業轉化[j],安徽農業,2002(學術刊)。
[關鍵詞]國有林區;現代林業;生態文明
中圖分類號:S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23-0184-01
天保工程實施后,森林資源得到了一定的保護,但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對國有林區的建設,隨著1998年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以及主體功能區建設,使得林區森林資源逐漸減少的現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2014起,國有林區將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進入了全面保護的新階段,進而充分發揮天然林作為生態屏障的環境保護作用。此項政策的實施,逐漸從注重森林的經濟效益向注重生態效率的方向轉變,同時生態林業也是現代林業建設的基礎。從目前國有林區的現狀來看,發展現代林業是一個選擇趨勢,因此,黑龍江國有林區現代林業建設具有現狀必然性。國有林區在國家經濟建設上,社會服務上以及生態建設上均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從持續的木材供應到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從天然林保護工程到生態功能區建設,從國有林區管理體制改革到林權制度改革以及森工企業改革,在不斷變化的道路上,現代林業建設是國有林區建設與發展的一個趨勢,為其未來發展提供方向。
一、現代林業基本內容
現代林業就是在現代科學認識的基礎上,用現代技術裝備武裝和用現代工藝方法生產以及用現代科學管理方法經營管理的可持續發展的林業。
1.林業生態化
生態林業是現代林業建設的基礎。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在注重林業經濟及社會效益的基礎上,更加關注林業的生態效益。林業生態化即林業不再單純的追求經濟效益,而是逐漸重視生態建設,重視林業對生態環境的建設。
2.林業產業化
林業產業的發展是現代林業的關鍵。林業作為一項產業包括第一產業即營林業,包括木材的培育及種植,木材、竹材的采運等;第二產業即木材加工制造業,包括木材的加工制造;第三產業即森林社會服務業,包括森林旅游、森林生態服務等。建設現代林業時一定要充分發揮林業在三大產業中的作用。
3.林業社會化
社會林業是現代林業發展的重點。林業發揮著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滿足國家和社會的需要。林業是一項產業同時也是一項社會公益事業,在生態建設、美化環境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提高林業的社會化水平是目前林業走出困境的重要途徑。
4.林業旅游化
林業旅游化是現代林業建設的突破口。目前,在林業三大產業中第三產業處于薄弱地位。在現代林業建設中,抓住林業旅游這個突破口來發展林業,既能保證經濟社會效益的同時,又能拉動第三產業發展,推動林區建設。
5.林業科技化
林業科技化是現代林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從張建國對現代林業的內涵界定中可以看出,現代林業林業要以科技為動力,即把握先進的科學技術才是推動現代林業建設的動力和力量源泉。如何運用現代科技方法帶動林區發展、選擇科學的經營管理模式是現代林業發展的趨勢。
二、國有林區現代林業建設的建議
現代林業建設是未來國有林區發展的一個趨勢與方向,因此,國有林區的發展戰略選擇上應該以現代林業理論為基礎,擁有現代林業的思想,運用現代林業的方法和模式來促進國有林區的發展。
1.現代經營管理思想
國有林區的森林資源經營和管理一直是林區發展的一個難題,尤其在國有林區實施國有林權制度改革以及管理體制改革之后,如何科學合理的經營和管理森林資源是一個重要問題。在國有林區現代林業建設過程中,應該秉承現代的經營管理思想,即根據林區現狀及未來發展目標進行戰略規劃,以林區職工為中心進行的人本管理理念,建立由下至上的等級管理制度等,通過運用現代的經營管理思想以及現代經營管理方法的選擇,奠定國有林區現代林業建設的基礎。
2.現代企業管理模式
國有林區森工企業處于可采森林資源減少,企業經濟危困以及沉重的社會包袱等嚴峻形勢,因此,森工企業進行改革是改變局勢的一種選擇,即采取政企分開、企事分開的方法,使得森工企業按照一般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進行運營,其最重要的是選取現代企業的管理模式。現代企業管理模式有親情化管理模式、友情化管理模式、溫情化管理模式、隨機化管理模式及制度化管理模式。國有林區現代林業建設的過程中,森工企業應該以現代企業管理模式為基礎,根據森工企業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宜森工企業發展的管理模式。
3.現代林業戰略體系構建
構建現代林業戰略體系,即建設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林業生態體系以及林業科技體系。構建林業產業體系,即以目前的三大體系為主,大力發展第二產業,穩定培育第三產業,尤其是木材的精深加工、森林旅游以及森林社會服務等項目的展開,創建具有區域品牌價值的主導產業等。構建林業生態體系,即充分發揮國有林區的生態價值,達到森林資源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可持續協調共進。構建林業科技體系,即以先進的適宜林區發展的科學技術為發展動力,促進國有林區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徐巧峰.關于推進山西現代林業建設的思考[J].山西林業,2009,09:5-6.
[2] 高錫林.關于全面推進現代林業建設的思考[J].林業經濟,2007,08:17-18.
[3] 張建國.論現代林業[J].世界林業研究,1997,04:1-8.
【關鍵詞】林業經濟;發展對策;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雖然國家高度重視生態建設,加大對林業的投資,林業發展迎來新的機遇,但是多數林農來自林業的收入并沒有顯著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農民沒有適時轉變思想觀念,沒有及時轉變林業發展方式,經營林地還停留在粗放、傳統的模式上,林地經濟效益差,農民經營林地的積極性提不起來,寧愿外出務工維持生計而不愿在家務農,導致農村大量林地疏于管理,產出低,造成農村林業經濟發展惡性循環。如何解決好農村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維護生態文明建設,大幅度增加林農收入,是新農村建設的重大課題。
1 農村林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1 林農思想觀念更新不到位
隨著國家改革不斷深入,林業發展方式不斷更新,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是現代林業經濟發展的兩大主題。但廣大山區林農的思想認識還停留在種樹砍樹的傳統林業上,觀念沒有緊跟時代潮流,沒有很好找到跳出林業搞林業的發展路子。生態補償和碳匯補償將是環境保護的一項重要措施,森林旅游以及旅游地產將是林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林業股上市發行前景廣闊,林業經濟收入將由傳統的單一型向現代的復合型轉變。因此,要加快發展農村林業經濟,必須切實轉變林農思想觀念,使他們意識到必須從傳統型、單一型、粗放型林業經營模式向現代型、復合型、集約型轉變,從單純向木材索取經濟效益轉為向木材、生態、社會等多種渠道得到效益。只有思想認識到位信心才充足,才能提高林農的務林積極性。
1.2 林地經營科技含量不高
廣大山區林農經營林地,普遍存在七分種三分管的現象,根本談不上高規格整地、良種壯苗、精細化施肥撫育等科學經營措施。在他們看來,種下的樹能成活就萬事大吉了,至于后續管理沒有更多的投入,科技含量極低,導致經濟效益低下,經營周期過長。
1.3 資金投入不足
發展現代復合型的林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林農自有資金不多,貸款融資渠道不順暢,加之對林業經濟效益的信心不足,所以林農大多不愿過多投入資金經營林地。
1.4 林業政策有待完善和改進
在一些地方,林農辛苦種下的林木到采伐時困難重重,采伐指標的分配不公開不透明,一般的林農很難爭取到采伐指標,采伐銷售時名目繁多的收費項目也讓林農“壓力山大”,傷透林農的心,打消林農積極性。
2 農村林業經濟發展對策
2.1 進一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促進林業發展動力機制的根本措施,進行集體林權制度的大改革,必須通過規范流轉,放活經營,明晰產權,調動農民和各種社會力量參與林業建設的熱情,這才是林業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的根本保證,是林業發展道路的重中之重。通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用現實的例子轉變林農的思想觀念,提振務林的信心。全國各地的集體林權制度主題改革已全面完成,接下來要進一步創新機制,完善相關配套措施,切實解放林業生產力。一是建立服務平臺,使林農對森林資源有處置權,讓市場引導林權流轉或合作經營,提高林地經濟效益和林農收入。二是出臺優惠政策,提高生態補償和造林補貼標準,完善林權抵押貸款辦法,健全森林保險機制,確保林業發展資金。三是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和工作作風,特別是各級林業主管部門要主動下沉服務林農,完善林木采伐管理機制,加強林權糾紛調解,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激發林農經營培育森林的積極性。四是發展林下經濟,建設復合型林業。指導林農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等產業,實現長中短結合、上中下綜合利用、林農牧復合經營,拓展林農增收渠道。
2.2 鼓勵林地流轉培育新型農村林業合作社
在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下鼓勵農村林地承包經營權向專業大戶、林業企業流轉,建設新型農村林業合作社。隨著農村勞動力不斷外出務工,留在農村發展經濟的壯勞力越來越少,“勞力短缺”越來越成為農村林業發展的瓶頸,只有將林地向專業大戶、林業企業流轉,培育新型林業合作社,建設現代林業發展模式,才能整合林地資源,為提高林地經營機械化程度提供條件,實現集約經營,提高科技含量,進一步優化林業生產要素配置,全面盤活森林資源,釋放林地生產力。同時,只有培育新型農村林業合作社,才能進一步提高農村林業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2.3 通過資源抵押解決林業發展的資金短缺
當前林農發展林業所需資金,幾乎都是自籌來解決,沒有很好的利用所經營的林地林木進行融資,守著綠色銀行而沒錢用!我國必須要很好的研究解決這個大問題,才能使農村的林業有大的發展。現代林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通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明晰產權,建立健全林地林木評估等中介機構,建立健全農村林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規范和有序流轉森林資源,使林業進入經營資本運作狀態。林農可通過抵押貸款或擔保融資,切實解決林業發展資金的瓶頸問題。
2.4 建立一個完善的林業保障體系
轉變農村林業發展方式,建立林業經濟發展方式變革的長效機制轉,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有效地維護廣大林農的根本利益,不斷提高林業的經濟效益。在轉變林業發展模式的過程中,首先需要保證公共利益不受到損害,進而提高林業的社會經濟效益,因此,需要積極地建立一個完善的林業保障體系。隨著我國集體林業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各個政府部門相應地建立了一系列的有關林業發展的配套政策,比如,實施的政策性讓利、取消木竹特產稅以及減少征收的增值稅和所得稅等政策;利用財政轉移支付方式,有效地降低了林業行政對育林基金以及各種有關的立業管理贊助費的依賴程度。隨著育林基金以及各種管理費用減少,木材的售價也會有所降低,因此,有效地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增加了農民育林和經營森林的積極性。大力實施退耕還林政策,有效地改善我國的生態環境,使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提高。自從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我國中西部的林地面積在不斷地擴大,退耕還林、荒山造林的面積基本已經達到3億多畝,有效地改善I類中西部的生態環境。目前,我國對退耕還林進行了一定的補貼,加大了對林業發展方面的資金和人力的投入,同時制定了一系列有助于林業發展的措施和政策,但是作為擁有集體林權使用者的農民卻沒有在自己所擁有的林業資源中取得相應的經濟利益。我國為了從根本上改善退耕農民的生活水平,保證退耕農民的生計不再困難,各級政府需要積極地鞏固退耕還林補助成果,大力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的成功轉型。
2.5 培育和拓展新產業
不斷開拓和發展新產業,培養林業的龍頭產業,建立林業發展方式轉變的現代林業支撐體系。首先,需要積極開拓新的產業,促使林業升級,轉變林業發展方式,逐漸向現代林業轉變, 提高林業的發展檔次,積極開發產業的新功能,大力構建集生產、經濟、生態以及文化功能于一體的新型林業。開發新產業,建設特色經濟,首先需要不斷提高林業的經濟功能。不僅需要提高林業產品的重量,同時,需要提升林業產品的品質,開發林業產品的品種,著力提高林業產品的質量,將“高產、優質、高效、綠色”作為開發林業新經濟功能的主要目標。其次,大力發展觀光旅游林業產業,開發林業觀光旅游功能。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大力發現現代的觀光旅游產業,與社會的發展趨勢相一致,同時也是開發林業新經濟功能的重要途徑。加強觀光旅游業的發展,有助于優化當地的經濟結構以及資源配置,調整當地的經濟布局,有助于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提高全國區域協調發展的效益和效率。
2.6 完善林業政策,提高林農積極性
要堅定不移的推進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在林業改革中,要進一步完善林業政策,破除一切束縛林農手腳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視,保障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放手讓林農去闖市場,發揮他們的創造潛力,增強農村林業發展的內生動力。政府要服務好林農,下大力氣清理整頓林業不合理的收費項目,凈化林業發展環境。
3 結束語
要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就必須改變農村林業發展現狀,建設現代化復合型林業。而要改變這些,就必須解決好“人”、“地”、“財”三字經,即要轉變林農思想觀念,要通過林改明晰產權,要通過抵押籌集發展資金。此外,政府要在宏觀上制定好林業政策,將林業發展交給市場去協調,讓市場競爭來提高林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只有優化資源配置,農村林業才能跨越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才能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劉玉.農村林業經濟發展優化升級對策分析[J].中國科技投資,2013(08).
關鍵詞:林業;可持續發展;對策
可持續發展包括三個方面的內涵: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謂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是指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條件的可持續發展。人類的生存離不開一定的自然條件,而自然條件的優劣往往又會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造成影響。在報告里提出了我們應致力于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并且對可持續發展作了明確的定義:既滿足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要能力的發展。
1 我國“現代林業”的定義
國內較早的現代林業定義是:現代林業即在現代科學認識基礎上,用現代技術裝備武裝和現代工藝方法生產以及用現代科學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續發展的林業。后來,進一步發展,定義為:現代林業是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段,全社會廣泛參與保護和培育森林資源,高效發揮森林的多種功能和多重價值,以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生態、經濟和社會需求的林業。
林學自創立以來,各國對于林學、森林、林業的認識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了許多新的發展。林學經歷了傳統林學的各個階段(從“大木頭”林業到“永續利用”林業),向現代林學轉變。“現代林學”成了以森林生態系統的營建、經理為研究對象,以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功能為核心,全面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多種效益和多種功能為目的的學科。對森林的認識也由單株樹木、樹木群體到森林生態系統的轉變。由于人們對森林和林學認識的變化,人們對林業的認識也發生了變化,從“木頭”林業向“生態”林業轉變,從“伐木”行業轉變為以生態環境建設為中心,全面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經濟和社會功能作為林業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目標,從而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基于上述轉變,以及當前生態危機和社會危機的日益突出,使人們又認識到,“社會”與“生態”是一個復雜的復合大系統,人類活動必須遵守其競爭、共生、自生三大原則,實行“資源共享、適時協同、按需生產、和諧共榮”,實現“人地共榮”.社會———生態系統的競爭、共生和自生機制的完善結合,才能實現環境合理、經濟高效、社會文明、系統健康地發展。
因此,現代林業可以歸納表述為“和諧林業”: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段,研究并協調社會———生態系統中的社會關系和生態關系,實現社會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穩定和繁榮,人類共同幸福與進步。
只有通過科學高效的手段,協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使這些關系協調,才能迅速解決日益突出的生態危機和社會危機。顯然,這種定義避免了傳統的割裂“社會”與“生態”的觀點的弊端,強調了“關系”的重要性,突出了“關系協調與和諧”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
2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含義及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含義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現代林業。
(1)以森林生態系統為經營對象,(2)和諧地協調人與人(包括組織與組織、人與組織)、人與環境的關系(即:競爭、共生、自生),(3)“人地共榮”為最高目標。因此,現代林業的內涵可以理解為:以和諧發展理論為指導,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手段,全社會協調參與社會———生態系統的研究與管理,協調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和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榮。
現代林業產業體系具有復雜系統所具有的網絡性、多區域性、開放性、動態性、耗散性、作用過程多樣性、多維數、非線性等特性,我們應該運用整體復雜性研究方法、3D 方法(全社會共同參與系統診斷、參與方案設計、參與推廣與實施),對以現代林業進行研究,對人地系統進行模擬分析,尋求系統和諧發展的新途徑。
2)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依靠科技發展林業。我認為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發展,因為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包括經濟的發展和對資源與環境的再發展能力的保護。那么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證資源與環境的發展力,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依靠科技來發展經濟,改變傳統的以犧牲環境和自然資源為代價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即調整優化林業經濟結構,促進林業產業的發展,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物質保證。
3)注重林業生態、經濟效益綜合評價
生態效益經濟是在以生態環境系統良性循環約束條件下追求經濟效益總量較大化的社會再生產活動。這些年來,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各地在實踐中采取了各種對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3 建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法律機制
以上關于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集中從政策制度層面進行了理解和闡釋。我們知道,除了政策制度,法律是最有效的保證和監督執行機制。以下將簡單地從現存法律中關于林業可持續發展思想的體現以及存在不足需要完善的地方進行評述。
1)我國法律中關于林業可持續發展思想的體現
我們目前關于林業的單行法主要有兩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以下簡稱《森林法》)及其實施條例。
《森林法》的立法目的中就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為了保護、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資源,加快國土綠化,發揮森林儲水保土、調節氣候、改善環境和提供林產品的作用,是應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2)對我國現存林業法律制度的完善
我國已經設立的林業法律制度的完整性、嚴密性存在缺陷,在立法思路、立法原則、履行程序、實現方式、法律責任等方面的制度內容上有遺漏、空白、不明確之處。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補充和和完善:
(1)重新確立林業立法思路。我國的林業立法,沒有全面反映生態規律的要求,沒有真正貫徹生態優先、保護資源的立法思想,應該借鑒發達國家立法的先進經驗,實行環境保護優先原則。在生態利益與經濟利益及其他利益發生沖突時,優先考慮生態利益。
(2)立法原則的創新。突出生態利益與經濟利益協調平衡的原則,在進行林業行政立法時,注重林業的生態經濟效益綜合評價。我們應當將森林生態環境損益分析立法和對法律規范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分別運用到對森林開發行為的預測、評價、管理以及擬定(或既定)法律制度的設計與分析之中,作為指導法律以及確定法律規范的理論基礎。以真正通過立法實現社會、經濟、環境三方面效益的均衡和綜合發揮。
(3)在監測方面,要進一步加強綜合監測體系建設,實現對森林資源與林業狀況的綜合監測。要以森林資源監測為主體,整合現有監測資源,擴展監測內容,建立健全全國森林資源與林業狀況綜合監測體系,實現對森林資源和林業狀況的綜合監測和評價。要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采取有力的措施,實現對森林資源的監測和林業經營的管理。要依靠科技進步,建立森林資源管理信息系統,為林業信息化建設和管理提供平臺,全面提高森林資源監測的科技含量和監測成果的時效性。
[關鍵詞]林業產業化;經營;發展
現代林業是以森林可持續經營理念為指導,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標,以森林生態、經濟和社會功能的良性互動為標志的林業發展階段。聯合國環境發展大會確定了“可持續發展”的主題,并首次提出了林業的可持續發展,而現代林業的提出,是為了協調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緩解日益突出的生態危機和社會危機。
一、林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意義
林業產業化經營有利于林業資源的有效開發,有利于區域經濟的健康發展,林業產業化經營通過對分散的經濟實體進行有效整合,避免了分散經營組織各自為戰造成的林業資源浪費,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林業產品的經營成本。通過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模式,在實現高效利用林業資源的同時,也保障了生態環境的健康運行。林業產業化經營需要一定量的勞動力,可以提供大量就業崗位,充分吸收林區剩余勞動力,為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的安定做出貢獻。現代林業,是在現代科學認識的基礎上,用現代技術裝備武裝和現代工藝方法生產以及用現代科學方法、管理方法來經營管理可持續發展的林業。國內學者專家普遍以“生態學”為指導思想,對現代林業進行深入研究。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現代林業的發展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關系密切。在指導方針上,現代林業要立足于貫徹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在具體實施中,現代林業十分強調科學技術向生產力的轉化,以高科技的手段,實現高效林業的目標。
二、全方位地進行林業資源的開發利用
林業產業化經營發展過程中,要合理高效地利用林業資源,全力實現林業資源開發的立體化,多樣化,保持生態平衡。在整個林業產業化建設中,要始終把保護環境放在重要位置,努力提高林業資源效益的同時,實現林業資源開發的可持續發展。林業產業布局回歸到地方。林業產業化建設應著眼于本地,考慮地方資源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選擇適應自身發展的建設主體,突出自身特色,切忌盲目跟風,建立一個具備鮮明區域特征的產業。林業產業運行管理的統一性。林業產業經營體系建成后,應按照現代企業的管理模式與制度運行,建立健全公司法人制度,開發市場,加強林業基地建設,開展社會化服務,實行整個產業運行的一體化管理。建立規模化的產業基地。林業產業化建設依賴于一定規模的林業基地。一個具備一定規模的林業基地可以實現產業的專業化、規模化,通過一個高起點、高效益、高速度的基礎平臺及聯合合作的生產模式,整合分散的生產經營單位,最終提升產業群體的市場競爭力。
三、推動林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措施
縱觀我國林業發展指導思想的變化,建國以來,先后制定了“以木材生產為中心”、“以營林為基礎”、“以林為主、多種經營、綜合利用、全面發展”的指導思想。這些指導思想的核心均是以滿足木材需求為主,是永續利用的表現。進入20世紀90年代,提出圍繞一個“中心”(一切林業工作都必須緊緊圍繞提高經濟效益這個中心來進行),抓好兩個重點(就是把“一城兩區”,即城市綠化和山區、沙區的開發治理為重點),實現兩個“提高”(即全面提高林業的綜合生產力和努力提高林業職工和林農群眾的生活水平),從此,林業指導思想發生了轉變,雖然還沒有完全從傳統林業轉變為現代林業,但畢竟從一定程度上使中國的林業從“以木材生產為中心”、“以林為主”的永續利用思想中解脫出來,是傳統林業向現代可持續林業轉變的過渡。確立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可持續發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為主體、林草結合的國土生態安全體系,建設山川秀美的生態文明社會,大力保護、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資源,實觀林業跨越式發展,使林業更好地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至此,我國正式確立了“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
二、永續利用與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區別
1、核心理論不同
法正林理論(這一理論雖然也有爭議,甚至受到批判,但從來也沒有動搖其在森林經理中的主宰地位)是森林資源永續利用的核心理論,該理論基礎為森林生長量與采伐量的長期穩定,從而保持穩定的蓄積量,追求年齡或齡級結構的穩定狀態。而結構與功能關系的協調理論是可持續林業發展的核心理論,可持續林業以人為中心,更強調了人的作用,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及人與森林生態系統的和諧,強調了當代的橫向公平性及不同代人之間的縱向公平性。
2、技術保障體系不同
收獲調整和森林蓄積量經營管理是永續收獲林業技術保障體系的核心。其實質是把森林作為資產,通過集約經營建立理想結構的林份,實行永續作業,提高生長量、蓄積量和木材產量,以增加社會財富。森林可持續經營是可持續林業的核心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分類經營是可持續林業技術保障體系的基礎;生態系統經營是可持續林業的具體技術保障體系,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工具;森林資產化管理是可持續林業的配套措施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條件。
3、評價尺度不同
法正林狀態是評價永續收獲林業經營行為的基本尺度。可持續的森林即森林生態系統結構、功能、效用三者關系協調統一是評判可持續林業經營行為的基本尺度。具體目標為:保持現在和未來森林生物多樣性、生產力、更新能力、活力和實現自我恢復的潛力,在地區、國家和全球水平上保持森林生態、經濟和社會功能,滿足當代和后代各方面的需求,而不損害其他生態系統。
三、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含義及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我覺得主要應作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
1、建立林業科技創新體制,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核心、以效益為目的的林業科技創新體系,以促進林業生產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數字林業”的概念,即利用現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動林業經營和管理的精確化、科學化,加快實現林業的現代化。
2、深化林業科技體制改革,堅持科研成果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指導林業的發展,從根本上解決科研與生產建設脫節的問題。要鼓勵科技人員通過技術承包、技術轉讓、技術服務、聯合開發、創辦經濟實體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
3、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一要加強森林生態系統的研究,開展森林生態系統的監測;二要抓好良種壯苗和樹種結構調整,充分利用先進的技術,提高良種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術,盡快提升木材工業總體技術水平,增加木材和林產品的經濟價值,增強市場競爭力。
四、提出的幾方面建議
1、強化職能管理,發揮協會作用
行政主管部門應及時收集各方面信息,利用林業網絡系統,及時區內種苗工作動態、苗木供求信息;適時提出品種結構、育苗數量的發展趨勢;成立林業種苗協會,通過協會為種苗生產、經營者提供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社會化服務;完善“兩證”管理等規范性制度,提高辦證率,加強監管,做好高一級苗木市場準入的各項基礎性工作。
2、加強骨干苗圃的示范作用
區直屬苗圃應在育苗動向和新品種方面,至少保留200畝喬木育苗基地,起到引領作用。結合林業有害生物控災減災工程,轉基因示范苗圃應保留在300畝,以滿足工程要求。有計劃地組織支持骨干苗木企業推廣苗木生產標準化,開展質量信得過活動。
3、清理棄管苗圃
對于已經棄管的苗圃要做好宣傳工作,并加強疏導,促其盡早、及時轉軌,調整經營結構,使有限的土地資源得到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