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01 20:34:2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旅游服務貿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旅游服務貿易總體規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旅游服務貿易發展較快,旅游服務貿易規模越來越大。1982年,旅游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僅為7.69億美元,2010年,旅游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了1001.31億美元,年均增幅大約為20.7%。對外匯收入和外匯支出數據進行對比后發現,2010年,中國入境旅游者創造的外匯收入在世界旅游外匯收入總額中占比5.5%,外匯支出在世界旅游外匯支出總額中占比4.3%,分列世界排行榜第三位和第四位。2011年,世界旅游發展勢頭良好,跨國旅游消費者人數近10億人次,游客數量同比增長4.5%。2012年,跨國旅游消費者人數超過10億人次,游客數量同比增長約4%。
(二)旅游服務貿易由順差向逆差的轉變一是旅游服務貿易順差時期。改革開放初期,外匯收入的主要渠道就是吸引外國旅游者入境旅游。隨著中國旅游服務貿易的快速發展,所創造的外匯收入逐年遞增。1978年,通過外國旅游者入境旅游所創造的外匯收入為2.6億美元,2011年,這一數字增加到470億美元,年均增幅達到28.6%。在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結構中,1981年~2010年,旅游服務貿易所占比重都超過1/3。1992年,中國服務貿易出口創匯和進口支出呈現出小額逆差,但旅游服務貿易是中國服務貿易中少有的順差貿易項目之一。進入21世紀,中國服務貿易進入中長期逆差狀態,但由于旅游服務貿易順差逐年擴大,服務貿易中長期逆差狀況得到相應緩解。二是旅游服務貿易逆差時期。受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中國旅游服務貿易首次出現逆差,直到目前為一直都處于逆差快速增長態勢,2009年旅游服務貿易逆差為33億美元,2010年旅游服務貿易逆差為97億美元,2011年上半年旅游服務貿易逆差達到102億美元。從增長幅度來看,2009年旅游服務貿易同比增長6.9%,2010年旅游服務貿易同比增長21.6%,2011年急轉直下,上半年旅游服務貿易同比增長僅為1.77%。總體上,中國旅游服務貿易逆差呈現出逐年擴大的態勢。
(三)旅游服務貿易失衡一方面,中國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失衡。主要體現為到中國旅游的人數增長幅度遠遠低于出境旅游人數增長幅度。以2011年為例,到中國入境旅游的人數同比增長幅度不到2%,而中國出境旅游人數同比增長幅度超過20%。另一方面,中國入境旅游與全球旅游失衡。近幾年,全球旅游消費者人數呈現緩慢上升趨勢,僅2011年上半年,全球旅游消費者人數同比增幅達到4.5%,而中國入境旅游消費者人數同比增幅僅為3.5%。
二、中國旅游服務貿易逆差產生的原因
(一)出國旅游熱帶動了出境旅游市場的繁榮1985年,中國實施了旅游體制改革,提出了將國內旅游與國際旅游一起抓的要求。1993年,中國開始實施雙休日制度,國內旅游正式起步,當年國內旅游收入達到864億元人民幣,2010年達到1.25萬億元人民幣,比1993年增長15倍。伴隨中國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出境旅游者越來越多。2006年起,中國成為了出境旅游增長速度最快、出境旅游市場潛力最大的國家,其對世界旅游市場的影響力甚至超過了日本。作為旅游消費者客源輸出大國,中國開辦出境旅游項目的旅行社也越來越多,截至2010年底已經超過1000家。其中有40多家出境旅行社為外商投資興辦。出境旅游人數的增長和具有開辦出境旅游項目旅行社的增加,有效促進了中國出境旅游市場的繁榮,相對而言,也減少了國內旅游市場的客源。
(二)入境游和出境游發展失衡從中國旅游服務發展現狀來看,旅游消費者對奢侈品需求旺盛,而國內市場無法滿足這一需求,導致出境旅游消費者越來越多,對中國旅游服務貿易平衡產生了負面影響。擁有奢侈品和購物便利的國家充分利用中國旅游消費者的這一心理,積極開展旅游發展攻略,不斷吸引中國旅游消費者的注意力。以2010年為例,中國旅游消費者僅僅在歐洲市場的奢侈品消費額就超過500億美元,是國內當年旅游消費額的4倍之多,中國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發展嚴重失衡。
(三)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進一步刺激了出境旅游2005年,中國實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此后,人民幣一路升值,消費者出境旅游成本逐年降低,加之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消費者消費能力增強,國民出境旅游的欲望愈發強烈。世界各旅游強國看準中國這一旅游消費潛力的巨大市場,實施了形式多樣的促銷策略。一些國家為吸引中國旅游消費者目光,創造了多種便利條件,如提供帶有中文簡介的商品,提供具備漢語交流能力的導游等,有效刺激了中國旅游消費者出境旅游的熱情。反觀中國的入境旅游,人民幣升值意味著進入中國旅游的成本增加,入境旅游消費者的有效需求降低,轉而選擇到其他國家旅游。
三、解決中國旅游服務貿易逆差問題的政策建議
(一)高度重視旅游服務貿易失衡問題中國旅游服務貿易出現如此巨大逆差,且呈現持續擴大趨勢,原因主要在于出現逆差現象初期沒有得到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中國應在維持旅游服務貿易國際市場份額的前提下,堅持旅游服務貿易均衡發展原則,采取提高中國旅游層次、突出本土化的有效措施,促進入境旅游市場繁榮,讓中國傳統文化真正走進國際市場,吸引更多外國旅游消費者到中國旅游,不斷縮小中國旅游服務貿易逆差。
【關鍵詞】服務貿易統計依據統計范圍數據分析
【中圖分類號】F752
一、服務貿易的定義
服務貿易是一國的法人或自然人在其境內或進入他國境內向其他締約方提供服務的貿易行為。烏拉圭回合協議把服務貿易描述為:(1)從一締約方境內向任何其他締約方提供服務;(2)在一締約方境內向任何其他締約方消費者提供服務;(3)一締約方在其他任何締約方境內提供服務的商業存在而提供服務;(4)一締約方的自然人在其他任何締約方境內提供服務。事實上這里指的是國際服務貿易。服務貿易有四種提供服務的交易方式:跨境交付、境外消費、商業存在和自然人流動。
二、服務貿易的統計依據及范圍
我國的服務貿易統計依據的是2012年8月新修訂的《國際服務貿易統計制度》,該制度采納了聯合國等六大國際組織共同編著的《國際服務貿易統計手冊》中所建議的服務貿易統計基本框架,統計范圍主要包括服務進出口統計、外國附屬機構服務貿易統計和自然人移動統計三個方面。在具體操作上,以居民與非居民間的服務貿易和通過外國附屬機構實現的服務貿易兩條主線進行服務貿易統計。而對于自然人移動統計,因其范圍難于界定以及可行的統計指標有限,僅作為服務貿易統計的次要組成部分。服務貿易統計類別包括運輸服務、旅游服務、通信服務、建筑服務、保險服務、金融服務、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咨詢、廣告宣傳費、電影音像、其他商業服務。根據不同服務項目的業務特點,《國際服務貿易統計制度》規定,服務貿易統計數據采集的方法包括全數調查、抽樣調查、重點調查、典型調查和科學測算,并利用行政記錄等資料進行統計。
三、我國服務貿易現狀分析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科技發展的不斷進步,我國服務貿易發展迅速,新的服務業不斷出現,服務項目眾多,國際服務貿易交換形式各異,貿易規模迅速擴大,服務貿易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本文僅通過服務貿易進出口數據加以分析利用。根據2015年中國商務部和國家外匯管理局的中國服務貿易出口分項目情況統計數據,旅游、運輸、其他商業服務一直是中國服務貿易出口的三大主要類別,咨詢服務發展較快,2012年起已超過其他商業服務。從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量看,2014年中國服務進出口達6 043億美元,同比增長12.6%,占世界比重6.3%。其中:服務貿易出口2 222億美元,同比增長7.6%,占世界比重4.6%;服務貿易進口3 821億美元,同比增長15.8%,占世界比重8.1%。服務貿易進口遠遠大于出口,逆差1 599億美元。
服務貿易進出口快速發展,平均增速均達到17.14%。2014年的服務貿易進出口額6 043億美元與2000年660億美元相比,增加了5 383億美元,年平均增速達17.14%。其中:服務貿易出口額2014年2 222億美元,較2000年301億美元,增加了1 921億美元,年均增速達15.34%;服務貿易進口額2014年3 821億美元,較2000年359億美元,增加了3 462億美元,年平均增速達18.40%;服務貿易進口增速大于出口增速3.06個百分點。從服務貿易各類別的增速看,除通信服務為7.04%,其余呈現2位數的增速,其中增速排前三名的是咨詢、金融及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分別為35.34%、33.33%和30.89%。
(一)長期占據服務貿易主導地位的傳統服務貿易格局逐步被打破
中國傳統服務業――旅游、運輸、建筑和其他商業服務長期是中國服務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2012年以來,咨詢服務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建筑服務和其他商業服務。2012至2014年排在前三位的旅游、運輸和咨詢服務的進出口總額分別占服務貿易總量的70.18%、69.74%和70.39%,已經打破了傳統旅游、運輸和建筑服務占主導地位的格局。2012~2014年旅游服務進出口總額分別占服務貿易總量32.3%、33.4%和36.7%,呈逐年增長的態勢,主要是受中國居民“出境游”持續升溫的影響。
(二)服務貿易進出口逆差不斷加大
從服務貿易總量看,進出均快速增長,但服務貿易進口增速大于出口增速,服務貿易進出口連年出現逆差,從2000年的逆差57.1億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1 599億美元,呈逐年加大態勢。特別是從2000年以來,運輸、旅游、保險、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進出口差距加大,進口服務遠大于出口。
(三)服務貿易結構不合理
從各服務貿易構成類別來看,進出口總量較大的仍是旅游、運輸、建筑這些勞動密集型服務產業,通信、保險、金融、計算機與信息服務、專有權利服務、咨詢等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的行業,盡管有較高增速,但目前這些行業規模偏小,仍處于較低發展水平。
(四)從服務貿易類別分析,存在發展不平衡現象
2014年與2000年相比,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量增加5 383億美元,其中旅游服務進出口凈增加最大為1 923.7億美元中進口增加1 516.9億美元,出口增加僅為406.8億美元;運輸服務凈增加1 204.3億美元中進口增加858億美元,出口增加僅為346.3億美元,其他像通信、保險、金融、專用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電影音像等均是進口大于出口。只有咨詢服務的凈增加額中出口425.4億美元遠大于進口256.6億美元,建筑、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廣告宣傳和其他商業服務的凈增加值出口略大于進口。
主要參考文獻:
[1]于文婷.促進浙江省服務貿易發展研究.浙江工商大學碩士論文.2008.
論文摘要:文章首先從規模差異、結構差異和收支差異三個角度出發,時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服務貿易發展特征進行對比分析,在對比分析的基礎上。探討了服務貿易的發展趨勢,主要從服務貿易的增長率、服務貿易結構、服務貿易收支和競爭力系數等方面,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服務貿易發展趨勢進行比較研究,并得出了服務貿易發展趨勢仍以發達國家為主。但發展中國家的服務貿易將進一步發展,地位將趨于上升。
當今世界服務貿易迅速發展,全球經濟的重點正從貨物貿易轉向服務貿易,作為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服務貿易在一國的經濟活動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已日益成為一國產業結構調整和支柱產業戰略替代的工具。需要我們正確把握世界服務貿易發展特征與趨勢。作為第一大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如何把握當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發展特征和趨勢顯得尤為重要。
一、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的主要特征及其比較
1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的規模差異。由于當代世界各國經濟和服務貿業發展水平的嚴重不平衡,各國的對外服務貿易水平及在國際服務市場上的競爭實力十分懸殊,與國際商品貿易領域相比較,全球各地區和各國服務貿易發展的不對稱性更加突出。國際服務貿易主要集中在歐洲、北美和東亞三大地區。2005年,僅歐盟25國就占全球服務貿易總額44.3%。發達國家在世界服務貿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990年其服務貿易出口額為6686.05億美元,占到世界服務貿易出口總額70.1%;2005年為18350.2億美元,占到世界服務貿易總額的73.6%,到2006年,發達國家服務貿易出口額達到19876.0億美元,占世界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72.7%。而1990年、2005年和2006年發展中國家的服務貿易出口額分別為1543.5億美元、5934.3億美元和6697.5億美元,分別占到世界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18.6%、23.8%和24.5%。可以看出發展中國家所占的份額還是相當小的。
世界服務貿易一直是以發達國家為中心而發展的。2005年在世界服務貿易中位居前10位的國家和地區主要是發達國家,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和日本在2004年和2005年穩居服務貿易進出口前五名。2005年五國的服務貿易出口總額占世界服務貿易出口額的38%。服務貿易出口前十位國家和地區只有中國和中國香港歸入發展中國家行列。
2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結構差異。本文列舉了五個發達國家和五個發展中國家,在美國的服務貿易結構中,2005年的運輸、旅游和其他服務貿易的比例分別為:17.8%、28.8%和53.3%;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代表國中國2005年三類服務貿易所占的比重分別為:20.9%、39.6%和39.5%,列舉的其他國家也會有同樣的貿易結構。由此可知,發達國家服務貿易的比較優勢主要集中在以通訊、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金融、保險、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贊為代表的其他服務類型。發展中國家在服務貿易總體結構上存在明顯的劣勢。發展中國家的比較優勢主要體現在旅游,旅游服務貿易額在其服務貿易總額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3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服務貿易的收支差異。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差距不僅體現在總量上處于比較劣勢,而且還體現在發展中國家的服務貿易的貿易收支存在大量的逆差,而發達國家存在著大量的順差。1980~2006年。發達國家一直保持順差狀態,且順差增加,由1980年的161.52億美元到2006年的179.108億美元。相比之下,發展中國家的服務貿易收支逆差狀態嚴重,由1980年的逆差611.27億美元到2006年的489.45億美元。
具體到國別(或地區)而言,服務貿易順差國前五名的國家(或地區)除了中國香港地區,其他四個分別依次是美國、英國、西班牙和瑞士,均為發達國家,順差分別為646億美元、287億美元、259億美元和199億美元。
二、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將進一步發展。地位將趨于提升
雖然發達國家在世界服務貿易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但進入20世紀90年代,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服務貿易出口明顯加快,在世界服務貿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斷增加。本文將從服務貿易出口增長速度、服務貿易結構、服務貿易收支狀況和服務貿易競爭優勢指數四個角度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比較分析服務貿易的發展趨勢。
1服務貿易出口增長速度——發展中國家增速迅猛。發達國家2006年的服務貿易出口額為19876億美元,是1990年6686億美元的Z97倍,發展中國家在2006年服務貿易出口額是1990年的4.3倍,遠遠高于發達國家增長速度。從增長速度來看,進入20世紀90年代,發展中國家的服務貿易出口明顯加快,發展中國家在2004~2006年,服務貿易出口增長速度分別是23.11%、16.75%和12.86%,均高于同期發達國家的增長速度。
在2003年以前發達國家的服務貿易增長速度都快于發展中國家,但是從2004年起,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發展中國家的服務貿易增長率開始大大提高,且遠遠高于發達國家的增長率。當然這里面有發展中國家的原來的基數比較低的原因,但仍然可以看出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發展的強勁勢頭。
2服務貿易結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貿易結構均得到優化,但發展中國家轉移速度慢于發達國家。由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整體數據的獲取存在一定的難度,本文將以服務貿易出口額為標準,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服務貿易出口額進行排名,截取發達國家前五名的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前五名為研究對象,對服務貿易結構進行比較分析。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其服務貿易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保持旅游、運輸等傳統服務貿易部門穩定增長的同時,逐漸向新興服務貿易部門傾斜。首先,1990年至2005年。代表發達國家的五個國家,除了法國的旅游服務貿易占比有所增加外,其他四個國家在運輸和旅游兩項服務貿易方面均呈下降趨勢,其中發達國家代表之一美國,其在運輸服務貿易的占比分別由28.1%(1990)下降到17.8%(2005),旅游服務貿易的占比由37.9%(1990)下降到28.8%(2005)。而以通訊、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金融、保險等為代表的其他服務類型的占比呈現上升趨勢,同樣以美國為例,美國在其他服務貿易類型的占比由34.0%(1990)上升到53.3%(2005);在代表發展中國家的五個國家中,除了韓國和中國分別在運輸和旅游服務上占比有所上升外,其各類服務占比的變化總體趨勢是由傳統的服務貿易部門向新興服務貿易部門轉移。這都與世界服務貿易由自然資源或勞動密集型為基礎的傳統的服務貿易轉向以知識技術密集型為基礎的現代服務貿易發展趨勢相吻合。其次,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做一個比較,發達國家轉移的速度快于發展中國家,例如,在其他服務占比項下,發達國家增加的幅度都保持在10~20百分點,而發展中國家的增幅僅為2~10百分點。
3服務貿易收支狀況——發展中國家收支狀況改善,逆差減少。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差距不僅體現在總量上處于比較劣勢。而且還體現在發展中國家的服務貿易的貿易收支存在大量的逆差,而發達國家存在著大量的順差。但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逆差額呈現波動減少趨勢,雖然在個別年份有所擴大,如在2004年達到最大值,逆差541.88億美元,但發展中國家逆差總體呈現逐漸縮小的態勢,從1980年的逆差611.27億美元縮小為2006年的489.45億美元。超級秘書網
1.1服務貿易發展相對滯后,發展空間很大
當前,服務業迅速發展并且也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而廣東省目前的國際服務貿易水平與其進出口貿易第一大省的地位并不匹配,如表1所示。2007年,廣東省服務貿易總額215.6億美元,僅為同期全省貨物貿易額的3.4%,與2006年世界服務貿易額與貨物貿易額平均比率22.2%相比有很大差距。2007年,全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為2523億美元,廣東服務貿易在全國的比重僅為8.53%。同國內服務貿易發達地區相比,廣東服務貿易發展也明顯落后,2006年,廣東服務貿易收支總額為北京的39.05%,上海的36.64%。
廣東服務貿易整體上嚴重滯后商品貿易。多年來廣東進出口總量占全國1/3以上,但是,長期以來,服務貿易總量占商品貿易總量的1/8左右,比上海、北京落后。雖然憑借地利在旅游、海運服務等方面占有優勢且得到較好發揮,卻在其他許多服務貿易領域未能充分地研究和開發,錯過了不少發展機遇。因此,廣東服務貿易尚處初級階段。發展空間很大。
1990年到2002年廣東各項服務貿易年增長率均達到兩位數,高于世界服務貿易出口同期年增長率7%,也高于其他主要的服務貿易出口國和地區。在2001年世界經濟普遍低迷,服務出口出現負增長時,廣東服務貿易仍保持了較高的增長率。2002年對外勞務合作的增長率高達40%以上,對外工程承包營業額的增長速度更高達125%。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服務貿易趨于自由化,鑒于目前廣東服務的輸出規模還很小,未來服務輸出還存在著巨大的潛力。
1.2服務貿易外匯收支保持較快增長,且呈順差狀態
根據國際收支統計數據,2003年至2007年,廣東服務貿易涉外收支年均增長達到27%,高于同期全省GDP年均14.5%的增長幅度。與全國服務貿易持續逆差不同,廣東服務貿易與貨物進出口一樣,近年來基本為順差狀態,而90年代廣東省服務貿易進出口多為負值,但有逆差不斷縮小的趨勢。
1.3服務貿易交易項目結構集中,現代服務業發展落后
根據國際收支統計數據,2007年,廣東省運輸和其他商業服務兩項跨境收支合計142.52億美元,占全省服務貿易總額的比例達66.21%;而同期全省通信服務、金融服務、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體育、義化和娛樂服務等技術和知識密集型項目。
收支總額合計為30.85億美元,僅占服務貿易收支總額的25.83%。可見,廣東省服務貿易結構比較單一,行業不平衡性較為突出,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和資源稟賦優越的領域,相對于世界服務貿易發達國家和地區而言,技術和知識密集犁等現代服務業在服務貿易中占比明顯較小,發展相對落后。
外商投資在第三產業內部的分布也不均勻,主要集中于房地產業和傳統服務業,在金融保險業、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教育文化藝術及廣播電影電視業、科研和綜合藝術服務業的投資較少。如表5所示,1979~2002年,實際利用外資在第三產業各主要行業的分布為:
房地產業占53.3%,交通、倉儲及郵電通信業占18.31%;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占9.46%;社會服務業占9.91%;金融保險業占5.46%;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占2.28%;教育、文化藝術和廣播電影電視業占0.76%;科研和綜合技術服務業占0.38%。
1.4集聚效應大于輻射效應,區域差別顯著
出于戰略布局的需要,廣東服務貿易高度集中于廣州、深圳兩大中心城市,地區結構過于集中。根據服務貿易外匯業務統計,2007年,廣州、深圳兩市服務貿易合計收入占全省服務貿易收入的88.12%,合計支出占全省服務貿易支出的82.15%,而其他地區服務貿易發展相對滯后。全省服務貿易地區發展不均衡,顯示出廣東中心城市服務貿易發展的集聚效應大于輻射效應,中心城市在生產要素區域流動中未能發揮輻射中心的作用,其綜合服務也未對區域經濟起到顯著的帶動作用。導致該局面出現的根本原因在于現代服務貿易發展滯后,未能形成一定規模,無論中心城市還是其它地區,傳統服務貿易仍占據主導地位,各城市間仍以競爭為主要關系。
以外商直接投資為例,主要集中在廣州、深圳和東莞,如表6所示,2006年實際利用外資分別為29.23億美元、32.68億美元和18.06億美元,占全省實際利用外資總額比比例分別為20.14%、22.52%和12.45%,僅廣州、深圳就合計占比42.66%,廣州、深圳和東莞三地占全省55.11%,集聚效應非常明顯,占比最小的茂名僅占2.07%。這與廣東省歷年貿易總額分布類似。如圖1所示,從2000年到2007年,全省出口主要集中在廣州、深圳和東莞等地,2007年三地的出口總額占全省出口總額達72.22%,遠高于其他地區。更多經濟就在中國論文指導網
1.5服務貿易伙伴不斷增多,主要集中于發達國家和地區
香港、美國、日本是廣東服務貿易最主要的貿易伙伴地區和國家。據統計,2007年,廣東(不含深圳)與上述三個國家和地區的服務貿易收支總額占全省服務貿易收支總額的68.16%。其中,香港是廣東最主要的服務貿易伙伴,廣東與香港的服務貿易收支占全省的39.41%。多年來,廣東依靠毗鄰香港的地緣優勢,不斷強化粵港服務產業鏈.加強服務貿易產業問的合作,服務貿易也獄得了快速發展。
旅游服務和交通運輸服務一直占了廣東省服務貿易的大部分,也是廣東省具有資源稟賦優勢的產業。以旅游服務為例,如表7所示,2000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國際游客出入境人數中香港同胞占比分別為92.92%、66.35%、67.34%、69.07%。可見,廣東與香港的旅游服務貿易雖然占比有所下降,但依然占主要地位。再看與國外的旅游服務貿易情況,如表8所示,主要為日本和美國,其中1995年兩個國家共占比35.63%。2007年這兩個國家占比有所降低,但依然主要集中于亞太地區以及發達國家和地區。由此可見,廣東省服務貿易伙伴基本穩定,但目的范圍有逐漸擴大的趨勢。
2.廣東國際服務貿易的競爭力分析
從廣東國際服務貿易總量及發展情況和各服務貿易分項目、各地級市進出口額對照表等數據分析可以看出,廣東省服務貿易的組成主要是運輸服務、旅游服務和其它服務貿易中的一些傳統服務貿易,發展尚處于初期階段,發展水平還不高,占全國服務貿易總量和全省外貿進出口總額的比重還比較低,服務貿易結構也有待進一步優化。同時發展潛力也很大,將成為未來廣東發展對外貿易和引進外資的重要增長點。
2.1市場占有率不高,但增幅較全國快
雖然廣東省服務貿易總額2003年到2007年翻了一倍多,但相對于國內貨物和服務貿易總額第一大省來說,廣東省服務貿易總額市場占有率低。如表10所示,廣東服務貿易總額占全國比例平均為9%,服務貿易進口額占全國服務貿易進口額比例更低,為6.5%,這與中國對外貿易第一大省是極其不匹配的,可見廣東省服務貿易市場占有率相對不高,但增幅大于全國增幅。如表9所示,廣東省服務貿易總額2007年為2003年的2.57倍,而同期全國為2.45倍,但高出的不明顯,基本保持和全國同步增長的步伐。所以從市場占有率來說,廣東省服務貿易處于平均水平,競爭力不明顯。
2.2服務貿易發展潛力大,競爭力強
把廣東省模擬為一個完整性的國家,對其進行與全國服務貿易的貿易競爭優勢指數(TC指數)和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指數)計算,然后計算中國與世界相比較的貿易競爭優勢指數(TC指數)和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指數),最后進行廣東和全國競爭力指數的比較,得出廣東省在全國服務貿易的競爭力情況。
TC指數=(出口-進口)/(出口+進口),取值范圍為[-1,1],TC取值接近于0時,說明競爭優勢接均水平,當TC指數的取值大于0時,說明競爭優勢大,而且越接近1越大,行業競爭力越強,反之,行業競爭力越小。TC取值為(-1,-0.6)時有極大的競爭劣勢,取值為(-0.6,-0.3)時有較大競爭劣勢,取值為(-0.3,0)時有徽弱競爭劣勢,取值為(0,0.3)時有微弱競爭優勢,取值為(0.3,0.6)時有較強競爭優勢,取值為(0.6,1)時有極強競爭優勢。如表11所示,全國服務貿易TC指數位于(-0.3,0)之間,說明全國服務貿易在世界范圍內處于微弱競爭劣勢;而廣東省服務貿易TC指數位于(0,0.3)之間,說明廣東省服務貿易相對于全國來說有微弱競爭優勢,且全國服務貿易TC指數一直處于負值,盡管近年來有所改善,而廣東省服務貿易TC指數一直為正值,還有上升趨勢。因此,從TC指數來看,廣東省服務貿易在全國范圍內競爭力較強。
再看RCA指數,如果RCA指數大于2.5,則表明該國服務具有即極強的競爭力,如果RCA指數屬于[1.25,2.5],則表明該國服務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如果RCA指數屬于[0.8,1.25],則表明該國服務具有中度的國際競爭力,如果RCA指數小于0.8,則表明該國服務競爭力弱。如表11所示,全國服務貿易RCA指數保持在0.5左右,小于0.8,而廣東省服務貿易RCA指數保持在1.3左右,位于[1.25,2.5]之間,可見,中國服務貿易相對與世界來說處于相對劣勢,競爭力弱,而廣東省服務貿易相對于中國來說處于相對優勢,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且全國RCA指數一直處于較低水平,沒有多大改變,而廣東省服務貿易RCA指數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發展潛力大,競爭力強。
3.結語
文化同國際貿易有著密切的聯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基本物質需要得以滿足的基礎上,人們更多地關注文化,關注精神上和心理上的需要。人們從商品和服務中購買的主要是故事,情感,生活方式和心靈體驗。因而,無論是貨物貿易還是服務貿易,都將加入更多的文化因素。這樣,在當前的國際貿易中,如何發揮獨具特色的本土文化就顯得尤為重要。中國經濟發展處于開放的環境中,充分利用豐富的文化資源,才能提高中國的國際貿易競爭力。從理論上分析文化和國際貿易的關系,為充分利用本民族文化資源,創造國際貿易競爭力提供依據。在經濟一體化的時代,文化逐漸成為活躍在國際貿易領域中的重要因素。
1文化及其特征
文化是人類在改造自然,社會和人本身的歷史過程中,賦予物質和精神產品的全部總和。文化體現在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如人類所生產的物質產品上;人類與其他個體或群體的關系上,包括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經濟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以及人的行為方式等;文化還體現在意識形態上,通過宗教,哲學,道德,藝術等來表現,體現出不同民族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和民族性情等。
文化的民族性和時代性是文化的兩大特征。①文化的民族性。任何文化的產生與發展,都離不開特定的地理環境,經濟條件和社會結構。不同的國家和民族生成并發展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差異文化。②文化的時代性。任何文化都反映了時代的精神,時代的內容,時代的審美要求和審美情趣,都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正是文化的民族性和時代性創造的文化差異為文化和國際貿易的契合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
2國際貿易的理論基礎——比較優勢
自從國與國開展貿易以來,通過深入的研究,經濟學家們提出了許多貿易理論。其中,比較優勢論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建立在亞當斯密“絕對利益”學說的基礎上,大衛•李嘉圖提出了“比較利益”學說。自從誕生之日起,“比較優勢”始終是理論發展的線索。究其原因,“比較優勢”,這四個字本身就蘊涵了深刻的理論內核,它包含兩個內容:一是“比較”,比較就是差異性,是獨特性,是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客體在某一層面進行的對比。有了差異性或獨特性,客體之間才有可比之處。二是“優勢”,其核心在于“優”字。它說明比較客體在該對比層面上的強勢地位。正是因為國與國之間(比較主體)在可比內容(比較客體)上存在的我有你無,你有我優的差異,才使得交換成為必然,對外貿易得以產生。
3文化與國際貿易的關系
從國際貿易理論上看,由文化的民族性和時代性推導出的文化差異性恰好在國際貿易的比較優勢中找到了生存的空間。
在國際貿易實踐中,文化較為普遍地存在于傳統的貨物貿易領域和新興的服務貿易領域。
(1)在傳統的國際貨物貿易領域,文化商品一直是貿易的主要內容之一。眾所周知,早在西漢時期,大量的絲綢,瓷器和茶葉從中國被運往地中海沿岸的國家。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文化產業的興起和蓬勃發展,文化產品更是鋪天蓋地。在追逐降低產品成本的競賽已經窮途末路的情況下,人們開始普遍地在商品中加入文化的因素,以獲取新的超值。
(2)在新興的服務貿易領域,文化包含的附加值更高。例如基于傳統文化之上的文學,戲劇,電影,音樂以及收藏和展覽等,其貿易的主要內容就是我們在前面所說的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還有旅游服務,作為一項集觀光、餐飲、住宿以及游樂為一體的綜合項目,其獨具特色的文化內容和形式就是吸引國際消費者的重要條件。
4國際貿易中文化差異的思考及啟示
每一種文化都會產生自己的價值體系,只有尊重并深入研究不同文化,才能更好地開拓國際貿易市場。
關鍵詞:產業集群 旅游經濟 商業管理
產業集群化商業模式的發展優勢
一般來說,集群化商業模式優勢在六個互相聯系的方面得到體現,具體來說:
從產品流通價值角度來看,區域性集群化商業模式的開展可以降低很大一部分的商品和服務物流成本,產品價值實現效率較高,地區競爭力得以整合發揮(朱小斌,2010)。企業的集群化發展使得內部生產剔除了重復性過程,產品生產效率提高,而企業受益于集群化條件也會在信息渠道的拓展方面更加從容,能夠靈活應對市場變化。從產業專業化分工角度來看,集群商業模式將產業內部部門進行有機分割,各部門能夠自主實現商業人脈拓展,通過交流學習而使得創新協作力加強,推動區域經濟增長。產業集群化商業模式可以實現規模經濟優勢,依靠集群經濟實力、科學管理方式以及高新技術支持來改革和創新市場體制,發揮市場經濟效應(李偉清,2013)。集群化商業模式對于經濟資源要素具有加速整合作用,產業群落內信息、資金、人才等要素充分流動,群落內部和外部兼并整合業務加強,集群規模實現有限幅度的擴大。從集群化的內外交流來看,一方面,產業集群具有優勢外溢效應,促進國家和地區間經濟的交流提升,另一方面,集群化使得經濟發展具有內吸作用,外部資金和資源不斷涌進,為產業集群提供持續發展動力。
我國旅游產業引入集群化商業發展模式是深化地區經濟合作和實現內外經濟資源互補戰略的必要步驟,集群化旅游模式一方面可以用群體利益性來約束和聚集以分散化為主要特征的小型旅游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另一方面也可以以信任為基礎,搭建旅游企業公平、互補以及審慎化的行業發展平臺,從長遠發展角度來看,我國旅游企業進行集群化商業模式的探索創新是必然趨勢,通過產業聚集效應達成的綜合競爭力提升效果也為旅游產業繼續奠定第三產業主導地位提供了發展基礎。
旅游集群商業模式條件下內在利益合理性證明
包含旅游行業在內的任何商業集聚發展合作都以利益的合理分配為核心維持條件,產業集群內的每個企業都渴望建立并遵循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是因為單個企業在經營規模、信息不對稱地位以及利益期望等因素方面的差異而有所區別對待,遵循合理的群體利益分配規則是集群得以堅實存在并發展的必要條件。集群化商業模式的優勢體現一般與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體系密切相關,為了求證旅游產業集群化發展的內在利益合理性,通過基于SHAPLEY數值的單項求解過程可以作為輔助參考條件(趙文瀟,2013),具體如下:
建立旅游企業商業集群數集M={1,2,3…N},其中數集內旅游企業可以建立N≥2的子數集組織,以特征函數S(T)表示,子數集可以通過均衡產業集群內微觀經濟主體的經營能力來對樣本企業進行協調,從而獲得子集群最大收益S(T)。此外,以S(M)表示N個旅游企業合作與競爭的指令提供,集群企業的利潤回報以ζ(S)表示,因此,旅游企業集群商業模式的利益分配就可以歸納如下:
ζ(S)={ζ1(S);ζ2(S)…ζn(S)} (1)
以上利益分配公式旨在尋找多個解決方案中的最佳方案,假設T為S博弈隨機抽取的旅游企業子數集,且T數集內不存在全部樣本參與數集組織活動情況,則子數集既得利益分配額無限趨近于零,得出:
(2)
假設集群內旅游企業參與群體性活動并得到利益分配,則其與標記M不具有顯性相關性;假設集群內存在利益對立企業α和β,則可表示為:
ψ1(α=β)=ψ1(α)+ψ1(β) (3)
以上公式(1)、(2)和(3)同時滿足的情況下就代表集群內利益由N≥2個獨立企業協作完成,滿足三個公理N維向量博弈S的SHAPLEY數值有且只有一個,如表1所示。
假設在產業群落內存在旅游企業1、2和3,提供有差異化的旅游服務產品,三家企業通過協作方式進行上下游業務開展,由于存在規模經濟效應,企業聯合利潤留存相對較多,集群后成本形成表1,而單獨旅游企業1的經營成本利潤情況如表2所示。
與單獨開展業務相比,在集群化商業模式下,旅游企業1留存利益增加值為20-109/6=11/6;旅游企業2留存利益增加值為21(計算方法同1);旅游企業3留存利益增加值為68/3(計算方法同1)。因此,通過產業群落內部微觀經濟主體的貢獻作用來分配集體利益可以體現出集群商業模式的公平及合理特性,利用SHAPLEY數值分配規則具有促進集群穩定性的作用,并且在此基礎上使得旅游商業聯盟不斷吸引新資源,通過集團化運作來讓組織成員感受個體價值,并且受到越來越多的群落成員推崇(張鴻敏,2012)。
集群化旅游商業模式的建立原則
(一)注重集群內企業責任感的發揮
從經濟學視角分析,基于“古諾-納什均衡”的集群組織建立要遵循這樣一種規則,即組織內企業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也恰好不違背組織利益最大化準則,因此,旅游企業集群化發展要以靈活激勵作為發展理念,使得組織內成員有動力參與集群活動和商業創新,認可合作大于競爭模式,通過建立“Y值激勵法”來發揮最高水平(饒品樣,2010)。
在“Y值激勵法中”,Y=,即使得激勵程度得以量化,當Y>1時,組織內成員對于組織發展具有積極配合性,協作成本少,而協作利潤較高;當Y1的頻率出現。旅游產業集群化可以通過按不同比例配比正、負激勵的方式來對沖完全正激勵或完全負激勵風險,落實到實踐便是“有獎有罰”,對積極配合產業集群發展的企業實施獎勵,對消極懈怠的企業則施加一定的懲罰性措施,直到消極配合企業開始轉向積極協作,從而達到群落內每家企業都能規范化發展的目的,提升旅游集群優勢及合作的有效性(饒品樣,2010)。
(二)旅游產業集群模式下的內部監督原則
成功且具有指導意義的產業經濟組織理論依靠科學統籌而不是紙上談兵,企業間的競爭必然會導致弱勢企業出局而強勢企業發展壯大,但這一過程不是封閉的線性系統,而是具有循環性質的開放式環形系統,即今天成功的群落式旅游企業在未來也會面臨被市場淘汰的風險,如何將這種風險降至最低達到可控水平就至關重要。因此,要規避這種潛在的市場淘汰風險,就要在集群產業內部建立科學的規章制度和企業信用水平評估機制,將企業家個人主觀作用力降低,提升旅游企業在人力、物力方面對集群的偏離成本,通過這樣一系列的內部監督機制來維持集群的主導力,將群體經濟分離風險控制在合理的保證區間,以始終具有良好的群體工作狀態和效益穩定性。
(三)旅游產業集群發展商業模式的因地適宜原則
第一,企業間彼此信任的合作基礎的建立,產業集群內部成員只有在樂于協作和群體互助的基礎上才能夠盡個體最大努力來維持并發展規模經濟,實現產業集群內成員的“同榮辱、共進退”,避免個人利益原因而導致的對集體利益、集體規則的背叛(王兆豐,2012)。
第二,營建旅游企業集群化發展的輕松友好環境,將合作氛圍由競爭建設為和諧共處,消除惡性競爭條件下的企業間由于爭奪利益而發生的互相詰難、仇視和報復現象。
第三,處理個體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使之互相稱為具有正向促進作用的聯動利益函數,防止個體利益違背集體利益、集群化發展反而拖累獨立自主發展現象的出現,實現組織內經濟主體的動態利益均衡。
結論和建議
我國未來旅游業發展必定向集中、整合、獲取核心競爭力的方向趨近,旅游集群化商業模式在規模經濟、管理創新以及服務貿易領域都開始展露優勢,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單一企業過于弱小和不具備可持續發展特性的弱點,旅游行業的集群化經營需要政府、企業以及企業家共同推動,具體的操作建議可以分為五個方面:
一是建立旅游集群公司,使之成為旅游企業集群中的主導者,帶領群落內全部旅游企業共同發展。旅游集群公司以內部化經營為基礎,將專業化分工落實到互有聯系的不同環節,通過公司來主導核心關鍵環節,這些關鍵環節可以包括購物、餐飲、住宿、娛樂等,其余環節則盡量實現外包經營。
二是創新旅游集群公司運作模式,將“大鍋飯”模式轉換為“利益聯盟”模式。通過聯盟化發展,不僅可以實現步驟1中的非關鍵環節外包經營,而且還可以集中精力做好集群核心競爭力提升工作,最大程度地發揮群體性優勢,明確群體目標,減少群體維持成本消耗。
三是組建集群企業影響力品牌,推動市場品牌建設。旅游產業集群的內部成員要共同努力推廣產業集群品牌,擴大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和市場影響力,通過內部和外部經濟主體、不同行業間、不同利益方互相銷售的方式來提升顧客附加消費值,例如實行積分制、優惠券制。
四是加強集群企業協會形式的監督管理工作,確定協會成員公平、公開、公正的參與群體性意見發表,確保母公司對集群成員的較高凝聚力和執行力,避免一盤散沙和各自為政現象的出現(趙春梅,2011)。
五是積極發揮政府性指導監察作用,以局部計劃經濟模式來消除旅游產業集群的發展障礙。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盡管多數產業經濟理論強調政府力量的放開,但是對于旅游服務行業等集中性發展依然不能離開政策的多方面指導,政府要從經濟發展大局出發,完善政策制定,加強旅游行業的發展精神指導,保持旅游第三產業的科學布局和合理增速。
參考文獻:
1.李偉清.長三角旅游產業的集群顯著性及績效水平評價[J].商業時代,2013(7)
2.朱小斌.中小企業集群競爭優勢來源的演化差異[J].管理世界,2010(7)
3.張鴻敏.旅游集群風險與風險傳導[J].經濟導刊,2012(5)
4.饒品樣.旅游產業集群企業共享性資源及動態演化機制[J].旅游科學,2010(9)
5.趙文瀟.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的演變及新趨勢[J].金融經濟,2013(10)
電子商務模式成熟信息產業的發展機遇
近年來,我國電子商務發展迅猛。據iResearch預測,至2007年,內地電子商務市場規模將由2005年的5300億元人民幣,驟增為17000億元人民幣,其中B2B電子商務市場規模將達16900億元人民幣。以《電子簽名法》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法規的完善,促使電子商務的應用領域迅速從點到面鋪開,盈利模式也在探索中不斷豐富,這給信息產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
發展環境不斷完善
電子商務得以迅速發展的首要條件就是外部環境的完善。近年來,隨著國務院有關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意見、《電子簽名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規的出臺實施,以及相關宏觀調控措施的開展,為電子商務的健康有序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首先,有關國際組織正在研究制訂“企業與政府邁向電子商務的全球行動計劃”,這是建立電子商務國際環境的主要步驟。其次,我國正在通過建立信息安全、網絡安全等方面的法律來解決電子商務合同、單證、電子簽名、電子貨幣的合法性問題,從而形成一套完善的商業法律環境。另外,在國家有效的宏觀調控措施下,一個開放、有序的市場經濟競爭環境正在形成。
公共信息基礎設施也是電子商務發展的重要環境,信息通信部門正在逐步完善建立公用數據網、互聯網、內聯網、外聯網等,為電子商務提供實現網上認證中心、訂貨、支付等安全交易的運行環境。
應用領域逐漸拓展
隨著電子商務的外部環境不斷得到改善,一直困擾電子商務的誠信、物流、支付等問題,通過政府、社會和各廠商的共同努力,正在逐步得到解決并已初見成效,這也促使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認識到電子商務的作用并開始應用。電子商務逐漸以傳統產業B2B為主體,在網上信息、網上貿易洽談的基礎上,網絡營銷也在興起。目前,我國電子商務應用已經進入務實發展、全面鋪開的階段。
從2004年信息化市場整體來看,大型企業信息化建設發展比較穩定,基本按照上一年度的增長速度穩步前進。大型企業信息化走在了應用電子商務的前列,目前正在由普及走向深入,在能源、交通、電力、銀行、保險等行業尤為突出。
與此同時,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中國中小企業應用需求的擴大,伴隨著政府和廠商的大力推動,2005年中國中小企業信息化進入了新一輪的建設。雖然從整體上看,我國中小企業信息化仍處于初級階段,但是應用內容已經包括中小型服務器、小型局域網、Internet、財務管理系統、小型ERP、OA、防病毒軟件、軟件防火墻等重點;從區域看,華南及東南沿海在2~3年內仍是中小企業信息化應用的熱點區域;從行業結構看,制造、高科技等行業應用步伐較快。
根據IDC報告,2004年我國中小企業數量已經達到2600多萬家,目前有30%的中小企業使用互聯網來做交易,約800萬家。可見,隨著眾多中小企業加入到網上交易的行列,我國電子商務市場的發展潛力巨大。
盈利模式日趨豐富
從電子商務發展的初期開始,被風險投資家青睞的電子商務商業模式就在不斷演化。從初期的網絡接入,到門戶、B2C、B2B等,而后從B2C、B2B又分出很多新的模式。
第一類模式是企業通過網絡實施的面向消費者的商品經營活動。它與傳統零售模式的區別是用虛擬的店面陳列代替實體商場,消費者節省了去店面購買的時間以及其他成本,企業可以面向全球消費者銷售商品,而不像傳統商場那樣僅能面對“街坊鄰居”。
第二類模式是企業通過網絡實施的面向消費者的服務提供活動。這類模式給傳統的服務行業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如旅游服務、訂票服務、應聘服務、游戲服務、教育服務等。中國的盛大公司、攜程公司、51job等公司分別面向消費者提供了游戲服務、旅游服務、人力資源服務等。
第三類是企業通過網絡實施的面向企業的商品經營活動。它與傳統銷售模式的區別是可以面向全球企業銷售商品,而不像傳統企業那樣僅能面對以前業務往來的合作伙伴。
第四類模式是企業通過網絡實施的面向企業的服務提供活動。企業的主要收入來源于通過網絡給企業提供服務。它與傳統服務模式的區別是可以面向全球企業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