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銀行干部任職考察報告
時間:2022-03-14 12:55:3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銀行干部任職考察報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雷 克 嘯
(國家教育部 《中國高教研究》雜志社,北京 100816)
摘 要:陜西民辦高等教育與公辦高等教育共同發展的格局已經初步形成,切切實實成為全省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在教育創新方面成果豐碩。同時,陜西民辦高校仍積極探索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探索符合教育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的新思路。作者最后就教育創新問題提出若干政策性建議。
關鍵詞:陜西民辦高等教育;教育創新;政策性建議
2002年10月13日至10月19日,我們調研小組一行4人,對陜西民辦高等教育進行了考察。先在省城西安聽取了省教育廳的情況匯報,而后實地考察了陜西服裝藝術職業學院、西安外事職業學院、西安歐亞職業學院、西京職業學院、西安翻譯職業學院、西安石油學院東方亞太分院。我們一共召開了十幾次座談會、調查會,每到一所學院,都深入到學生宿舍、食堂、課堂,仔細察看學院的辦學條件,與學院的領導、教師、學生交談、討論。考察時間不長,但所得材料不少。許多新鮮事物為我們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確實使我們耳目為之一新。總的印象是:陜西省從事民辦高等教育的同志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從省情出發,不斷進行教育創新,使全省民辦高等教育發展很快,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民辦高等教育與公辦高等教育共同發展的格局已經初步形成,切切實實成為了全省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省里的規劃,到2005年,要努力使民辦高校在校生達到公辦高校在校生規模的50%。從陜西看全國,可以估計,在我國“十五”期間,在新世紀頭十年、二十年,民辦高等教育將進入一個快速發展階段。在這一新生事物的前頭,我們應從科教興國的戰略高度,以教育創新和深化改革為動力,構建與經濟建設、社會全面進步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相適應的有中國特色的民辦高等教育體系。我們必須不斷推進民辦高等教育創新。因為教育創新與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一樣,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育還要為各方面的創新工作提供知識和人才基礎。
教育創新的有益嘗試
陜西省共轄107個縣(市、區),1739個鄉鎮(街道辦),3605萬人口,20.58萬平方公里。2001年,全省國內生產總值1660.92億元,財政收入187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2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44元。陜西民辦高等教育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發展起來的。
1984年西安培華女子大學成立,標志著改革開放以來陜西省民辦高等教育的開始。經過18年來的艱難歷程,全省在教育創新實踐中進行了有益的嘗試,目前已有民辦高校及高等教育機構66所,在校生15萬人。
全省民辦高校辦學模式主要分為三類:一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這類學校共有10所,在校生2.7萬人。這類學校按照國家計劃,學生入學需經過高考統一錄取,畢業生由學校頒發國家承認學歷的畢業證書。二是高等教育學歷文憑考試。以這類考試為主體的學校共有42所,在校生5.4萬人。這類學校由省教育廳組織考試錄取學生,學生所學課程分別由國家、省、學校各按1/3比例組織考試。畢業生由省自考委頒發國家承認學歷的畢業證書。三是高教自考助學類型。學生入學不限,寬進嚴出,參加全國統一的自學考試,在校生6.9萬人。
陜西省民辦高校從無到有,辦學條件不斷改善。現已形成固定資產15.3億元,其中儀器設備價值2.61億元。實驗室918個,計算機16810臺,語音室251個,圖書252.1萬冊。學校占地面積9906畝,校舍建筑面積238.6萬平方米,占地面積在1000畝以上的民辦高校4所,占地面積在150—1000畝的民辦高校11所。1997年以來,全省共有37所學校因辦學指導思想端正、辦學條件良好、辦學規模大、管理科學嚴格、教育質量高,社會信譽好,被省教委評為“明星學校”。西安翻譯職業學院等5所民辦高校在校學生人數每所都超過萬人,有的已近3萬人,占全國萬人以上民辦高校總數的50%。西安翻譯職業學院、西安外事職業學院、西安歐亞職業學院、西京職業學院、西安思源學院等民辦高校已成為全國民辦高等學校中的“超級大校”。
面臨全國普通高校連續三年擴招的壓力,全省民辦高校生源不但沒有萎縮,反而繼續保持增長勢頭。在校生1998年為5.82萬人,1999年增加到7.99萬人,2000年達到10.74萬人,2001年增加到13.70萬人,2002年增加到15萬人。2002年比1998年增長157.7%。
陜西民辦高等教育之所以發展迅速,原因是多方面的。諸如各級領導重視支持,省內高教資源豐富。陜西是高教大省,有42所普通公辦高校,在職教師2萬多人,退休教師1萬多人。省內和周邊省市區每年有近百萬高考落榜生可以為民辦高校發展提供充足的生源。而一些熱心教育事業的民辦教育家、實干家,大膽進行教育創新,不斷研究和解決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則是他們成功的主要原因。
陜西省107個縣(市、區)中國家級貧困縣有50個,省級貧困縣27個。國營企業比重大,軍工企業也多,經濟體制轉軌和產業結構調整的任務相當艱巨。有人提出,在陜西這樣一個經濟不太發達的西部省份,何以民辦高校這樣迅速發展?似乎成為一個不解之謎。實際上,陜西省委、省政府在西部大開發中利用省內高等教育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鼓勵支持一些民辦高校創辦者充分利用產業結構調整中可利用的資源進行教育資源的重組、創新,將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利條件。如西安翻譯職業學院利用西安鐘表元件廠搬遷機會,以200萬元低價買下位于終南山下的土地和廠房,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建起了一座大學城。西安外事學院則是在魚化寨農民投資修建的游樂場無法擺脫困境的時機,先和農村聯合,逐步發展與企業聯合,與全日制普通高校聯合,與國外大學聯合,將學校建成為一所環境優美的學府,被譽為“西部教育傳奇”。西安歐亞職業學院是利用一家養雞廠的廠房發展起來的,如今成為景色宜人、環境優雅的花園式學校。一批民辦教育家、實干家的開拓創新精神,加上有膽有識,在經濟環境并不有利的條件下進行教育創新的嘗試,終于闖出了新路,開辟了民辦高校的新天地。
教育創新的豐碩成果
1.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上的創新成果顯著。
進行教育創新,首先要堅持和發展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要求的教育思想。要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堅持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同時要十分注意研究和解決教育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深入探索新形勢下教育發展的規律,更新教育觀念,確立與二十一世紀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相適應的教育觀和人才觀。
陜西民辦高校積極探索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探索符合教育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的新路。
1996年,西安外事職業學院在全國率先成立了七方教育研究所,接著西安歐亞職業學院成立了素質教育研究所,2000年10月西京職業學院召開了第二階段發展模式研討會。
西安外事學院董事長、院長黃藤認為,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中國的民辦教育是在民辦教育理論準備不足、條件不夠成熟的歷史條件下,憑著辦學者的熱情、勇氣和歷史責任感,順應歷史需求和教育發展規律,為社會主義教育事業開拓出來的一條新路。但是,當民辦教育實踐取得了一些成績和經驗,進入到更高發展階段的時候,就迫切需要系統、深入的理論支持,迫切需要教育理論的科學指導。針對民辦教育的發展現實,他們提出了“校無大小,教無高下,學無長幼,育無國界”的教育理念。他們把七方教育研究所建設得更加開放,分別在西安、上海、北京設立了三個分所,吸納了一批高層次的研究人員協同進行學術研究。七方教育研究所計劃每年出版一套開放性的七方教育研究叢書,每年定期編輯《中國民辦教育發展報告》。目前,已有《外國私立教育》、《中國民辦教育政策分析》、《民辦高等教育發展模式》、《國外私立教育評估研究》、《中國民辦教育史》、《中國民辦教育發展報告》、《中國民辦教育導論》等7部著作定稿,今年正式出版發行。他們還設立了“七方教育研究基金”,創辦了《民辦教育研究》雜志。
陜西幾所著名的民辦高校幾乎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育理念和發展思路。西安翻譯職業學院院長丁祖詒提出并堅持“第二希望工程”的民辦教育理念,在校生已達2.9萬人,積累資產5億元。西安外事職業學院院長黃藤提出了“多元集納、綜合創新”的校訓,運用現代企業的經營策略,學校已擁有固定資產3個億,校園上千畝。西安歐亞職業學院院長胡建波提出了“辦學以人為本,育人以德為本”的教育理念,學校更新教育觀念,積極開拓進取,堅持與公辦院校、企業和國外合作辦學,全面推行科學化管理。西京職業學院院長兼黨委書記任萬鈞提出了“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辦學理念,倡導以“奉獻、無畏、創新、高效”為主要特征的“西京精神”,校園占地1320畝,校舍30萬平方米,校產超過3.5億元。
2.在教育體制與運行機制上的創新成果突出。
進行教育創新,關鍵是通過深化改革不斷健全和完善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的教育體制。要掃除制約教育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努力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益,優化教育結構,擴大教育資源。
陜西積極探索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和民辦高教發展的新體制。在省一級成立了民辦教育管理中心,有專門機構,有編制,有計劃,有活動,使民辦教育發展有專門領導機構來抓,有力地促進了全省
民辦教育的發展。
在民辦高校已經逐步形成管理體制多元化和辦學機制多樣化的格局。目前,民辦高校管理體制主要有三種類型:多數民辦高校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院)長負責制,也有部分民辦高校實行校(院)委會領導下的校(院)長負責制,少數民辦高校實行主辦單位(含企業、社會團體、派等)領導下的校(院)長負責制。陜西民辦高校十分重視黨的建設工作,2000年先后在5所實施學歷教育的民辦高校正式組建了黨委,并在其他民辦高校建立了黨的基層組織,覆蓋面達到100%。制多元化和辦學機制多樣化的格局。目前,民辦高校管理體制主要有三種類型:多數民辦高校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院)長負責制,也有部分民辦高校實行校(院)委會領導下的校(院)長負責制,少數民辦高校實行主辦單位(含企業、社會團體、派等)領導下的校(院)長負責制。陜西民辦高校十分重視黨的建設工作,2000年先后在5所實施學歷教育的民辦高校正式組建了黨委,并在其他民辦高校建立了黨的基層組織,覆蓋面達到100%。
許多民辦高校結合自身實際,積累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運行機制,其中包括適應市場經濟規律的快速決策機制,自籌資金的資本運作機制,自主辦學、自我約束的管理機制,引進人才的自主聘任機制,按勞分配的激勵機制,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等等。
陜西通過民辦高等教育體制創新與運行機制的創新,使其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豐富的高等教育資源得到較為合理的開發。并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一是為高等教育拓寬了籌資渠道。受教育者每年投入教育直接費用已達15億元。另外銀行也給予積極的貸款支持,僅農行就已給予30億元信貸額度,西安翻譯職業學院已和農行簽訂合同,一次貸款就達5億元。二是為大批高考落榜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專業人才和有一技之長的勞動者。18年來,全省民辦高校已累計為社會培養出各類專業人才7萬余人,培養出有一技之長的勞動者5萬余人。三是帶動了當地建筑、飲食、商業、郵電、通訊等行業的發展,成為區域經濟新的增長點。僅2002年新增校舍建筑面積達40多萬平方米,投資達4億多元。民辦高校每年學生間接消費超過6億多元,為7500多名勞動者提供了從事后勤服務管理的就業機會。
3.在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方面進行創新。
進行教育創新,根本的目的是要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陜西民辦高校數量大、類型多、差異大,發展極不平衡。省教育廳為了促進它的健康發展,采取區別情況、分類指導原則。一是對民辦高等職業技術學院,要求按照教育部頒布的高職院校教學評估指標體系進行建設,并定于2003年由省上按指標體系進行評估。一年多來,各院校的質量意識普遍增強,分別召開了建校以來的第一次教學工作會議,把提高教育質量擺上了重要的議事日程。各校紛紛對照指標體系,加強教學管理,加大教學投入力度。兩年來,10所民辦高職院校分別投入購置教學設備的資金近千萬元。二是對高教學歷文憑試點院校,結合實際制定了評估指標體系,決定從2002年開始,用三年時間對試點院校進行評估;同時組織專家對校考課程的教學計劃和培養方案進行了審定,更換和修訂了教材。三是對高教自考助學機構,要求在完成規定考試科目教學計劃的同時,增加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實踐教學環節,增設了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課程。在專業設置上,他們充分考慮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積極扶持各校開設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所急需的專業;根據各校條件,在現階段盡量不設和少設需要昂貴教學設備和儀器的專業;結合全省公辦高校的師資隊伍和辦學條件,開設發展基礎較好的專業。在審批專業時,他們既考慮各校的人員構成和現有實力,又考慮避免重復設置,合理劃分專業布點,著重在扶持高校辦出特色上下功夫。經過幾年的努力,全省初步形成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利于學生就業為前提,以培養實用型、應用型人才為特色,以充分體現各校特色為目標,以外語類、電子類、管理類、經濟類、醫學類為主體的民辦高校專業設置格局。現在全省民辦高校共設置專業174個,其中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專業57個,高教學歷文憑考試試點專業31個,高教自考大專層次的專業69個,本科層次的專業17個。由于各民辦高校質量意識的增強,加之這些學校的學生擇業觀念比較現實,吃苦精神較強,畢業生受到了用人單位的普遍歡迎,就業率相對較高。學生畢業后一部分自謀職業、不需學校推薦,大部分由學校召開人才交流大會,利用人才市場推薦就業,就業率可達90%以上。
4.在隊伍建設方面進行創新。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進教育創新,培養大批高素質人才,離不開學校領導和教師的辛勤工作。陜西省按照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革命化的干部任用標準,著重加強民辦高校領導班子建設。目前全省民辦高校領導班子成員的學歷基本達到本科以上,有一批年齡在35歲—45歲左右的博士、碩士生成為辦學的骨干。5所萬人以上民辦高校院長的平均年齡為48歲。高學歷、年輕化的領導班子為民辦高校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民辦高校發展過程中,涌現出了一批民辦教育實干家,思維敏捷,具有創新和開拓精神,為民辦高等教育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為了改變民辦高校師資隊伍薄弱的狀況,他們提出了建設一支專兼結合以專職教師為骨干,以兼職教師為主體的師資隊伍的目標。近年來,各民辦高校對專職教師的招聘、引進、培養和使用的力度明顯加大。民辦高校現共有教職工11585余人,其中專職教師1650人,兼職教師6115人,行政人員3820人。在不斷擴大教師數量的同時,各校加大了教師培訓提高的力度,僅今年接受短期培訓的專職教師就多達900人次,還有百余名專職教師在職攻讀博士、碩士學位。
5.在加大對外開放方面進行創新。
進行教育創新,必須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加大教育對外開放的力度。要密切關注世界教育發展的大趨勢,在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教育傳統的基礎上,積極吸收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借鑒世界上先進的辦學經驗和管理經驗,提高我國教育的國際競爭力。
西安外事職業學院堅持面向國外、面向沿海、面向涉外企業的外事特色,非常重視與國內外高等院校和教育機構的合作交流。1999年與澳大利TAFE南悉尼學院聯合建立TAFE教育中心,按照TAFE的教學模式組織、實施全英語教學。主干課程均由澳方教師承擔。學生畢業考試合格、愿赴澳深造者由TAFE南悉尼學院推薦到高一級大學續讀學士、碩士學位;今年與馬來西亞英迪學院集團(INTI GROUP OF COLLEGES)開設聯合教育項目。學生可通過雙聯課程及學分轉移,進入英國赫特福得大學(University of Hertfordshire)進行更高層次的深造并獲取學士、碩士學位。2002年4月,英國劍橋大學考試委員會向該校授權籌備開展普通教育課程,成立西安劍橋教育中心。
西安歐亞職業學院面向世界廣泛進行國際交流,已與法國、美國多所大學聯合,互派學生。
西京職業學院在擴大國際交往中,目前已與加州人文大學、悉尼大學、加拿大列治文大學、新加坡義安理工學院、新加坡商業學院、香港大學建立了穩定的學術交流關系,并與美國塞樂文考試中心合辦國際工程師認證培訓,與美國Cisco公司思科網絡學院合辦國際網絡工程師認證培訓,與美國微軟公司合辦微軟認證系統工程師認證培訓,與荷蘭Adobe公司合辦中國認證平面、視頻、網頁設計師培訓,與君悅酒店管理集團合作開設國際酒店管理專業,同時正在與比利時世界知名企業楊森公司磋商開辦醫藥學院。
西安翻譯職業學院積極開展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先后已與美國等幾十所社區大學建立了校際合作關系。2001年9月,美國20所社區大學的45位校長、教授和英國3所大學校長來到這所學院進行交流,集中簽約建立了院際關系。
6.在大力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方面進行創新。
進行教育創新,必須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現代化水平。要通過積極利用現代信息和傳播技術,大力推動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現代化。
我們在所到的幾所民辦高校中,實地看到這些學校都在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
在西京職業學院,我們看到,它的教學設施齊全。擁有標準教室276個,聯合教室20個,多媒體教室28個,語音室18個,計算機2100臺,教學設備、儀器總價值3600萬元,圖書館藏書71.5萬冊,其中電子圖書21萬冊,并與各大圖書館聯網,資源共享。計算機中心、網絡中心、實驗中心、語音中心、技能培訓中心等多采用先進技術、設備,承擔學校多學科的教學、實驗任務。
在西安外事職業學院,我們看到這所學院建有電教中心,計算機中心。擁有微機1500余臺,語音教學設施800余臺(套),駕訓教練車50余輛,電化教室5個,多媒體教室13個,語言、語音實驗室9個。電視新聞演播、會計模擬、電力拖動、電子線路、汽車原理與維修、計算機應用與維護等實驗室11個,校內外實訓基地13個。教學儀器設備總值3920萬元。
7.在為當地經濟和社會進步服務方面進行創新。
最典型的是陜西服裝藝術職業學院。學院設有五系、一部、一校、一中心,服裝系、藝術系、經濟管理系、信息工程系、社會科學系、培訓部、中專學校、自學考試輔導中心。陜西服裝藝術職業學院以服裝藝術設計為主干專業,并根據國家對人才的急需開設廣告設計、藝術設計、室內裝飾工程、電子商務、計算機信息管理、市場營銷、工商企業管理、國際貿易、法律、財經、文秘等本科、專科、大專預科、中等專業40余門類。學院教學設施先進、師資力量雄厚,高、中級職稱以上者占80%。
學院重視并廣泛開展國際交流,已與美國洛杉磯國際服裝學院、日本文化服裝學院、意大利佛羅倫薩大學服裝藝術學院、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藝術紡織學院聯合辦學,互派師資和留學
生,不斷提高辦學水平。
陜西服裝藝術職業學院辦學特色鮮明,專業設置貼近社會需求,已與全國800多家企事業單位建立了固定的人才培養就業協議,畢業生連年供不應求,多數已成為企業和單位的專業技術骨干及領導干部。
學院地處秦漢古都咸陽,咸陽是我國重要的棉紡織基地。咸陽市委、政府將辦好陜西藝術職業學院納入經濟結構調整計劃,要將辦好這所學院為龍頭,進行產業改造,創造品牌的中心環節,除了撥地700多畝以外,還貸款3.7億元,幫助該院引進最先進的制衣工藝和設備,以改變過去有布無衣的現狀。這所學院開始為振興經濟做出貢獻。
教育創新中若干政策性建議
教育創新是個動態的進程,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陜西民辦高等教育盡管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主要是:社會及有關部門對民辦高校地位作用認識不到位,國家現行政策對其支持力度不夠,民辦高校發展極不平衡。一些學校的領導班子和師資隊伍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生源質量參差不齊,教育教學質量有待提高。學科建設有待加強。
為了促進民辦高等教育進一步創新、發展,按照“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加強管理”的方針,在考察后我們提出了以下一些政策性建議。
1.進一步提高對民辦高等教育的認識。
民辦高等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和公辦高等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民辦教育的發展,推動了教育體制改革和創新,增加盤活了教育資源,擴大了教育規模,培養了大批社會急需人才,促進了經濟和社會全面進步。當前要從“三個代表”的高度,進一步認識民辦高等教育在科教興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會上現在對民辦高等教育存在相當不了解,包括家長、學生、用人單位。建議各級政府部門加強輿論宣傳。而要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要靠決策層,要靠民辦高校自身的發展,要引導各界人士用寬廣的眼界來觀察和認識民辦高等教育。所謂寬廣的眼界,一是要有歷史的眼光;二是要有國際的眼光。從歷史的發展上,我國民辦教育有著悠久的傳統,隨著經濟、政治、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它必將進一步發展。從國際范圍來看,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一直到今天,世界高等教育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一些國家政府將發展私立高等教育做為緩解財政困難、社會壓力和市場需求的一項國策;因而積極擴充和引入私立高等教育機制,如哥倫比亞、日本、菲律賓、比利時、巴西、孟加拉、荷蘭等國在私立大學或院校就讀學生人數均達50%以上。日本原有高等院校(包括短期大學)525所(1960年),到1980年增至863所,在新增加的438所院校中,337所為私立高等院校。世界各國的經驗應該為我們所借鑒。
2.實行優惠扶持政策,強化對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支持力度。
建議各級政府要將民辦高等教育納入本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要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制定切實可行的扶持政策,給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以同等待遇。積極鼓勵社會各界投資民辦高等教育。民辦高校可通過社會贊助、捐資、投資等渠道籌措辦學經費,對向民辦高校捐款的單位或個人按國家有關規定實行稅收減免;民辦高校享受同公辦高校同等的國家統一規定的稅收優惠政策。建議對民辦高校分為非盈利與盈利兩種類型。對非盈利民辦高校實行免稅、對盈利類型的民辦高校按政策規定交稅。金融機構應加大對民辦高校的信貸支持,根據民辦高校的實際,加大商業信用融資力度,適當放寬貸款期限,允許民辦高校用校產進行抵押或相應提供信譽擔保。民辦高校后勤服務實體享受國家和省市關于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有關優惠政策。對民辦高校建設用地納入當地城鄉建設規劃,按照公益事業用地辦理。土地征用享受國家關于基礎設施建設用地的優惠政策。
建議各級政府設立專項資金用于資助民辦高校的發展,對招收計劃內國家統招學生的民辦高校,政府在經費許可情況下應給予一定的補貼。
3.依法保障民辦高校舉辦者、校長、教職工的合法權益,切實加強民辦高校隊伍建設。
民辦高校教職工在業務培訓、職稱評定、表彰獎勵、社會保險、參加社會活動等方面應與公辦高校同類、同層次教職工同等對待。教職工在民辦高校工作期間,連續計算教齡和工齡。民辦高校教職工的各類專業技術職務,參照公辦同類學校專業技術職務結構比例,按照公辦學校專業技術職務的標準條件、申報程序和評審辦法組織評審。民辦高校學生在升學、就業、評選先進、乘車購票等方面與公辦高校同類、同層次學生同等對待。民辦高校的貧困學生可獲得國家所實施的助學貸款。
切實加強民辦學校教師隊伍建設。教育行政部門要制定民辦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民辦高校可以面向社會自主聘用教職工。符合任職條件的人員到學校任教或從事其他工作,由學校所在地或戶籍所在地人才交流中心實行人事,公安部門負責審批落戶。也可按“戶口不遷,身份不變,來去自由”的原則進行管理。民辦高校的教師與公辦學校的教師可以相互流動。公辦高校的教師和企事業單位的技術人員在完成本職工作前提下,可以到民辦高校兼職。要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民辦教育人才培養基地。依托公辦大學建立培訓學院,加大對民辦高校管理者、教師的培訓力
度,加強學校的人力資源開發。
要鼓勵民辦高校引進外籍教師,采取優惠政策吸引留學人員到民辦高校任教。
要鼓勵民辦高校引進外籍教師,采取優惠政策吸引留學人員到民辦高校任教。
4.要經過考核按條件支持民辦高校“專升本”。
支持民辦高校申報創建重點學科、試點專業、名牌專業、重點實驗室和重點科研項目。
我們所調查的幾所民辦高校,都強烈要求“專升本”。我們認為要從實際出發,有關領導部門要考慮并批準他們的申請要求。因為這有利于他們的招生、有利于師資隊伍建設、有利于企業家到民辦高校投資。
5.民辦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點是調整、鞏固和提高,創建一批能帶動整個民辦教育發展的名牌民辦高校。
要進行結構性調整,優化布局結構,擴大辦學規模。教育行政部門要積極引導民辦高校進行優化組合,適度壓縮學校校數,集中力量把已具有一定規模和社會影響的民辦高校做大做強做優,形成集中優勢和特色,打造知名的教育品牌。陜西省教育廳計劃經過引導和支持,到2005年,使陜西形成10所萬人以上規模和10多所具有自主頒發學歷資格的民辦高校。這對全國其他省市也可以作為借鑒。
6.民辦高校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特別要提高質量意識,將教育教學質量真正做為進一步發展的生命線。
要不斷進行管理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技術創新,建立并完善內部決策、執行、監督機制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保證教育教學質量的評估、考核、獎勵等規章制度,加強教育理論與教學研究,不斷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
7.大力改革自學考試內容、方法,完善自學考試制度。
當前我國民辦高校中的“自學考試”和“學歷文憑考試”占很大的比重。如西安翻譯職業學院70%是自考生和學歷文憑考生,西安外事職業學院則占73%。全國民辦高校中這兩種類型的學生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占很大比例。“自學考試”和“學歷文憑考試”一方面為國家培養了大量人才,為學生提供了繼續學習深造的機會,另一方面也存在很多的弊端。比如它以應試教育為主,不利于實施素質教育。另外,陜西民辦高校的教師反映,自學考試中出題、評卷中的問題很多。如出題的范圍和難度的波動很大。在一門英語自考中,同一個學校的考生2001年的通過率為90%,2002年的通過率只有7%。有的學校反映,有一份英語試卷,把對研究生的試題,原封不動地搬到自考的考卷上。另外有些自考科目指定的教材,如計算機教材,已經非常陳舊,可至今照常在用。建議對自學考試制度、考試內容、考試方法等等做進一步改革,使它切合學校學生、教師的實際。
8.建議加強民辦高校管理機構的建設。
目前全國不少省市對民辦高等教育管理機構大都是按照教育部機構設置的。教育部發展規劃司管理民辦高等學校設置,高教司管民辦高等學校教學,相當多的人認為需要進一步理順。而陜西則不然,在教育廳下成立了“社會力量辦學管理中心”。這一“中心”有專門編制(9人),它是事業單位,同時根據教育廳的授權又有行政職能。我們走訪的六所民辦高校,對這個機構反映很好。這一機構辦事效率高,為陜西民辦高校發展解決了很多實際問題。我們認為,為了促進全國民辦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加強民辦高校管理體制改革是一個重要問題,建議認真研究。采取行之有效的辦法,切實解決領導體制中轉換的障礙,以利于民辦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責任編輯:劉永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