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2 20:07:4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機械設計基礎知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機械設計基礎;教學目標;分層分類;運用分層教學
在教學活動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倡導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通過體驗、參與和實踐,提升對機械專業的認知程度,逐步形成正確的機械思維。機械專業教學面向不同層次的學生,因此在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中應針對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個性特點,采取分層分類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不再過于強調理論推導、論證和知識的灌輸性,而是強調學生的教學感受,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提升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教學效果。
一、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目標
開設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最基礎的機械知識,提升學生的機械思維能力與機械運用能力。為了實現高等教學機械人才的培養目的,教師要明確技術應用能力培養要求,還原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最原本的特征,讓學生理解機械經驗轉化成知識的過程。同時根據企業對于機械人才標準的反饋,進一步明確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教學要求,實現課程設置的優化。將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涉及到的機械原理、機械設計、材料力學、理論力學等課程教學內容進行重新安排,實現機械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將掌握基礎知識、理論運用以及機械技能作為教學的重點,實現機械基礎課程教學的發展。
二、機械設計基礎課程分層分類教學方法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是較為專業、復雜的課程,涉及到知識面較為廣闊,對于學生的學習能力要求較高。但由于不同的學生學習能力是不相同的,因此有必要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開展分層分類教學。例如,機械設計基礎課程分層分類教學分班是按學生上學期或上學年的綜合排名分A、B班,A班為學習能力接受較好的學生,B班為學習能力接受一般的學生。對于B班教學主要以基礎知識教學為主。以齒輪教學為例,讓學生掌握齒輪的定義、常見的損壞形式、齒輪中心距和傳動比的計算,要求學生對于這些基礎內容要熟練地掌握。對于A班教學主要以能力提升為主,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進行能力拓寬,能夠運用知識去解決實際的工程問題。同樣以齒輪教學為例,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基礎內容前提下,能夠結合實踐完成齒輪傳動的設計計算。
三、分層分類教學法在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一)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開展啟發式教學
啟發式教學在任何教學階段都應該放在首位,這是因為人的認知影響著人對事物的看法和觀點,機械制圖、機械設計基礎、極限測量、機械制造技術等課程都可以采用啟發式教學。教師設計問題時應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教學內容中的關鍵問題提出來讓學生多加思考,并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開展教學設計,引導學生沿著教學主線進行開放性思考。例如在進行齒輪知識教學時,教師可以讓B班學生們學習思考齒輪有哪些種類,不同類型的齒輪有哪些特性?常見的齒輪損壞類型有幾種,分別發生在什么樣的場合?什么情況下齒輪可以和軸做成一體?齒輪的安裝定位方式有哪些,怎樣才能保證齒輪的安裝定位準確可靠?對于B班學生主要是幫助學生理解最基本的齒輪知識,讓學生能夠對于齒輪形成較為直觀的認識。對于A班學生則在B班教學的基礎上,提問大齒輪和小齒輪的強度計算以及如何進行設計?設計過程中遇到的相關問題如何解決?教師通過層層設問,將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根據老師設置的問題進行思考,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最終解決問題。同時也提出了按學生學號個位數分組的教學方法,教學效果很好。
(二)增設多樣化教學,激發學習動機
太過單一的教學形式以及教學方法會讓學生產生一種疲憊。學生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對于社會、學習都有自己的想法,會形成一種自我認知的心理。學生學習的動機已經不再是對于更廣闊知識的追求,更多的是看重一些實際的應用。教師需要運用多樣的教學方法,盡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想辦法讓學生去挑戰、去探索難題,增添學習動力,提高自身的學習水平。對于B班學生教學來說,要以學生為中心,將學生作為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握住學生的學習動態。站在學生的立場,去精心地編排課件,用心構思教學方式。運用情景教學,讓學生自己準備課件或者學習課題,上臺來講述自己的學習觀點,使學生參與到教學中去,作為學習主體存在;對于A班學生來說要注重引導學生發散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探索欲,以平面四桿機構知識學習為例,以四桿機構四桿長度之間的關系來判斷四桿機構屬于雙曲柄機構、雙搖桿機構還是曲柄搖桿機構,讓學生去分析四桿機構在運動時如何沖過死點,每個桿件在運動中的速度、角速度以及受力情況都是怎么樣的,增設多樣化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改革目前的考核方法
教師要注重考核檢驗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監測教學成果的重要環節。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理論知識,更要讓學生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思考能力、自我總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這些綜合能力才能體現出學生綜合素質。為了更好地提升考試的作用效果,應該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測試。對于B班學生的測試要以書本上的基礎知識為主,要求學生對于基本知識、概念、理論能夠掌握,并能夠將基礎知識與生活生產實際聯系起來,熟練運用基本知識;對于A班學生的測試,應該包含各個方面的考核,才能體現出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運用程度。可以包括實驗報告、大作業、實踐創新能力等,這樣才能體現出教學過程中的以人為本思想,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在考試中,應該加大開放性試題以及實驗性試題在總分數中的比例,引導學生不斷在學習過程中注意觀察,不斷思考,細心總結。提高學生發現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四)加強繪圖軟件分層教學
繪圖軟件是機械類專業必須掌握的軟件,只有學生掌握了CAD、UG、CAXA、SolidWorks等繪圖軟件后,才能夠對機械件有更為清楚的認知。對于B班學生可以要求其必須掌握CAD的基本操作,對CAD繪圖的快捷鍵、圖層的設置、線型線寬的調整、塊插入等命令要熟練掌握。在學生掌握基本的繪圖命令后,可以讓學生去繪制一些較為復雜的機械零件,再結合繪圖中的全剖、旋轉剖、半剖、階梯剖、向視圖等內容,從而以一種循序漸進的情感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掌握CAD繪圖技術;對于A班級學生則不僅要求其掌握CAD,同時要求其對SolidWorks、ProE、CATIA等三維軟件也能夠熟練運用,并能夠運用三維軟件進行機械件的設計。通過零部件相互之間的位置以及配合關系,在保證零部件之間配合的前提下,完成零部件設計。除此之外在通過施加裝配約束以及裝配分析,可分析裝配體各零部件之間的關系,同時通過隱藏(顯示)某些零部件,進而清晰地顯示出裝配體內部結構。機械專業是制造行業的基礎專業,機械專業人才不僅要擁有專業的機械理論知識,而且還需要豐富的實踐經驗,這就對于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提出了較高要求。通過運用分層分類教學法,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提升機械理論實踐能力,加快學生對于機械新理論、新方法的掌握,從而有效促進機械人才的培養。
作者:王宏臣 單位: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陸萍,董玉平.機械設計課程CAI系統設計探討[J].山東工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
關鍵詞:機械設計;教學內容;教學主線。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是機械類專業的一門重要的技術基礎課程。它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掌握各種常用機構及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特點和應用的基本知識,使學生初步學會根據具體條件及與本課程有關的標準、規范,選用機構及零件類型,并能對機構的運動、零件工作能力進行簡單的校核,從而具有設計簡單機械傳動裝置的能力。對這門課程的教學,主要作了以下探索。
一、 合理安排各章順序開展教學
由于機《械設計基礎》所介紹的常用機構及通用零部件眾多,為了不使學生感到“繁雜”,合理安排各章順序是很重要的。
“軸”在機《械設計基礎》中是很重要的一章,軸的設計涉及到軸上的所有零部件。如聯軸器為標準零部件,在選擇時,其軸孔直徑影響到軸的最小直徑;齒輪的尺寸影響到齒輪所在位置處轉子的直徑;在進行軸的結構設計時,軸上傳動零部件的受力情況,影響到滾動軸承或滑動軸承型式的選擇,進而影響支承所在位置處軸的直徑及軸的結構。因此筆者在講授時,將“軸”的內容安排在最后講。先介紹各種聯接、傳動及支承零部件的工作原理及其設計,然后通過介紹“軸” 的設計,將各種聯接、齒輪傳動、蝸桿傳動、帶傳動、滾動軸承及滑動軸承等零部件綜合在一起。這樣做容易使學生感到系 統性強、條理清晰。
二、圍繞一條主線開展教學
任何一門知識都具有系統性,《機械設計基礎》亦如此。因此課堂教學應圍繞一定的主線展開。
《機械設計基礎》上半部分主要介紹了三大類常用機構:平面連桿機構、凸輪機構、齒輪機構,其中各類機構又可劃分為很多種類。由于種類眾多,容易使學生感到內容繁雜。為了使學生從總體上把握各類常用機構,在講解時以常見的往 復式四沖程內燃機作為這一部分的教學背景或主線。使學生在學習某種常用機構時,聯想到其它常用機構,并進一步引 導學生主動分析各種常用機構的異同點 。
往復式四沖程內燃機利用平面連桿機構變換運動形式(移動形式與轉動形式之間的變換),實現可燃氣體的進氣、 壓縮及排放;利用齒輪機構變換運動速度;利用凸輪機構變換運動形式(將轉動形式變換為移動形式),實現進氣閥與排 氣閥的開關;最后通過飛輪實現輸出轉速波動的調節。內燃機工作過程所涉及的內容包含了《機械設計基礎》上半部分 需要講授的所有主要內容應該在第一章中給學生較詳細地介紹內燃機的工作原理,并在以后各章的教學中加以利用。
如在講解曲柄滑塊機構時,講到該機構有兩種類型,即對心曲柄滑塊機構及偏置曲柄滑塊機構。然后提問:在內燃機 中的曲柄滑塊機構究竟采用哪種類型?接下來講解這兩種類型的區別,即對心曲柄滑塊機構沒有急回運動,而偏置曲柄 滑塊機構存在急回運動。然后解釋內燃機的輸出要求盡可能勻速輸出,故選用對心曲柄滑塊機構。這樣以實際工程機械為例講解對心曲柄滑塊機構及偏置曲柄滑塊機構的特點,能使學生印象深刻。
三、緊密聯系課程設計內容開展教學
《機械設計基礎》下半部分是關于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結構特點、基本的設計理論和計算方法。通用零部件種類 較多,如有螺紋聯接、鍵聯接、銷聯接、齒輪傳動、蝸桿傳動、帶傳動、軸、滑動軸承、滾動軸承、聯軸器等,學生對這部分內 容普遍感到“繁雜”。在介紹這部分內容時可考慮與對應的課程設計內容相聯系,如與帶式輸送傳動裝置(減速器)的設 計相聯系。
眾所周知,課程設計是高等工科院校相關專業學生運用所學相關理論知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第一次較全面的設 計訓練,是機械設計課程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l21。因此筆者在《機械設計基礎》下半部分教學中以工程設計為目標,以減速器為主線。使學生在學習各種通用零部件時能夠密切聯系實際,同時能從全局高度理解各零部件間的關系。
如齒輪傳動設計,通常已知傳動方案、轉速比、傳遞功率及輸入軸轉速。筆者在講解時告訴學生,傳動方案是根據使用情況及各種傳動方式的特點首先確定的。傳動方案可以包括齒輪傳動、蝸桿傳動、帶傳動、鏈傳動或它們的組合。而在齒輪傳動部分,轉速比的選擇一方面與齒輪傳動類型、齒輪精度、方式有關,另外也與整個系統各部分傳動比的分配有關。傳動比的不同分配,決定了齒輪所受到的力的大小和齒輪的尺寸,同時對齒輪所在主軸的結構尺寸和滾動軸承的選擇產生影響。因此齒輪傳動設計不是孤立的,它對整個系統各零部件的設計都有影響,設計時應綜合考慮。
四、 在教學中引入現代機械教學內容
傳統機械主要由原動機、傳動部分及執行部分3部分構成,這也是機《械設計基礎》這門課所要講述的對象。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機械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所謂現代機械是在傳統機械上集成了控制系統、測試系統及其它輔助系統(如故障診斷、顯示等),以提高生產自動化水平、延長設備使用壽命、保護環境等。
目前大多數《機械設計基礎》教科書沒有“現代機械”這一方面的內容介紹。筆者認為,一方面,教師應該強調現代機械仍然是以機械工程為基礎的,工科學生必須具備機械設計基礎知識,為后繼專業課程的學習及日后從事技術革新創造條件;另一方面,教師在講課時也應適當介紹一點現代機械特別是機電一體化機械方面的知識。這不但不會削弱所應講授的傳統機械方面的內容,反而會加深學生對機械的發展及整個機械大系統的理解,增強學習機械設計基礎知識的積極性,消除“機械過時論”或“機械無用論”的錯誤思想。
五、 結 論
《機械設計基礎》是一門非常重要的技術基礎課,內容較多,但課時相對較少。研究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機械大系統的觀念、工程意識、機械設計能力、創新意識是非常重要的。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不斷改進,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為今后進行相關機械設計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楊可楨,程光蘊。機械設計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朱如鵬,郭學陶。機械設計課程設計[M]。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1995。
[3]徐龍祥,歐陽祖行。機械設計[M]。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熊細保(1947—),男,江西豐城人,漢族,江西渝州科技職業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機械類專業教學工作。
關鍵詞:機械設計基礎 研究性學習 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2(a)-0208-01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是機電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它不僅要求學生要掌握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還要具備將所學到的理論應用到工程實踐中去的能力。雖然隨著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完善,和立體化教學資源的逐步建設,教學效果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學生仍然是被動地接受老師講授的知識,缺少學生自主性地參與、探究性的學習。而在本課程中引入研究性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從學習、生活及社會活動中去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通過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和體驗知識的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
1 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工作基礎
在機械設計基礎的課程教學中,我們一直重視基礎和實踐,并不斷嘗試改革和創新。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這些正是開展研究性教學不可或缺的資源。
1.1 研究性學習的基礎――立體化教學包的建立
在機械設計基礎的整個教學中,我們不僅注重教材的建設,還建立了一系列與教材相配套的教學輔助資源。制作了多媒體輔助教學系統,編寫了電子教案和試題庫,編寫了機械設計基礎的學習指南與典型題解,建立了網絡課程,以方便學生自學。這種立體化教學包的建立,在課堂教學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有助于研究性教學的開展。在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有全方位的教學資源可供參考,這無疑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了條件,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1.2 研究性學習的雛形――“全課程系統課堂討論”的教學方法一
在《機械設計基礎》課程前期的教學中,我們就有一定的研究基礎。我們過去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采用“全課程系統課堂討論”的教學方法,將整機(減速器)的設計步驟中主要環節分為五個專題:即從已學過的力學知識開始,逐個討論系數選擇、受力分析、結構設計等,最后到設計出一整減速器。但在實行過程中發現還是有欠缺,總有部分學生置身于課堂討論以外,沒有積極的參與其中。而開展研究性學習后,把學生編成小組,給每個學生進行分工,讓每個人有事干,則有助于改變這種部分學生“不作為”的現狀。
1.3 研究性學習的促進――豐富的課外實踐活動
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研究能力,本課程組一直積極組織與指導學生參加我校的創新大賽、“機電杯動力小車大賽”、“全國機器人大賽等活動”,在“全國足球機器人大賽”、“游中國機器人大賽”……在活動中既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也進一步激發了學生探究性學習的熱情。
2 開展研究性教學的基本思路
研究性教學并不是一味地脫離基礎知識的教學,而是在基礎知識的教學中融入研究的理念,加入實踐的訓練。所以學科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是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基礎,但在研究性學習模式下,獲取學科基礎知識的方法要有所改變。過去的常規教學模式主要通過學生預習、同學交流、教師講授、師生交流等方式,達到新知識的全面理解,但這是一種被動學習模式。而在研究性學習模式下,教師根據每一章節的教學計劃,根據重點、難點的要求,布置相應的研究任務。該任務要難度適中,且盡可能從現實生活中尋找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真實材料,提出挑戰性問題,布置真實任務等。讓學生能夠利用已有相關知識和經驗,去同化和旁通當前所學的知識,啟發學生思考與創造。對綜合性內容,通過選取“項目”來創設“情境”,通過“協作方式”開展學習討論,通過完成“項目”實現知識的更新。
2.1 學習方式的多樣性
研究性學習模式要綜合多種教學方式,互相促進,而且研究性學習的方式也是依課程內容而變化的。比如:在土《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緒論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了解機械方面的相關擴展知識,可布置有關“了解機械發展的歷史,機械學科的新發展”方面的研究性論文;對平面四桿機構和凸輪機構等內容可以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尋找連桿、凸輪機構的應用實例,并通過實際的使用來自行研究機構的特點、種類,發現相應的缺點,撰寫調查報告;比如在介紹軸的結構設計這一章時,我們準備了錯誤的圖例讓大家進行結構分析。過去都是教師先行講解,現在我們讓大家課前分組討論,畫出正確的結構圖,并且讓每一小組做成PPT在課堂討論。這樣在討論中大家都能暢所欲言,也不再會出現“冷場”或教師“一言堂”的現象了。此外還可以有問卷、讀書筆記等等形式,充分地將學生調動起來,通過各種研究手段來掌握所學知識。
2.2 組織形式要合理
在研究的過程中,一般以小組為單位,小組成員按學習成績、性格特長合理搭配以進行互補。組內分工由學生自行決定,如創造能力強的可以制定計劃或進行方案設計,力學好的同學可以進行運動學或動力學的分析、研究,制圖好的同學可以進行畫圖,其余的同學可以幫忙查資料、調研等。這樣可以各盡其才,也能夠使每一位同學都主動參與到研究中來,享受探究帶來的學習樂趣。
2.3 實施步驟要細致
由教師布置研究任務,并根據情況提供適當資料一各研究小組經研究確定相應的研究主題一組內討論分工協作,并制定研究計劃和方案一按研究任務的不同,展開項目實施工作(在學生的項目研究過程中,教師要進行適時、適當的指導,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和創新,使他們學會思考。)一組內成員制作成果的展示或撰寫研究報告等一教師點評、總結。
2.4 成績評定要客觀
對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評價不應同于對學生的知識評價,采取以過程評價為重點,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的原則。研究性學習強調的是研究過程,通過探究性的過程,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所以成績主要分兩部分:一是平時成績,主要依據學生收集信息、提出問題和在項目研究的的參與情況來評分,占總分的60%。為避免研究流于形式,在平時成績的評定時,由小組和教師根據學生在小組中的參與情況共同評分;二是項目成果,主要依據項目成果的展示、介紹和答辯的情況來評分,占總分的40%。
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主要課程有哪些
主要課程:工程力學、機械設計基礎、電工與電子技術、微型計算機原理應用、機械工程材料、制造技術基礎。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軍訓,金工、電工、電子實習,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社會實踐,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等,一般應安排40周以上。
主要專業實驗:現代制造技術綜合實驗、測試與信息處理實驗。
專業選修課:機械動力學、軟件工程、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及應用、數據庫原理及應用、機械創新設計、工業機器人基礎、機械故障診斷學、文獻檢索、專業外語、有限元方法、機械優化設計、工藝過程自動化、先進制造技術、特種加工、成組技術與CAPP、智能機械概論、微小機械概論、虛擬樣機技術、市場營銷學、在線檢測與控制、實用控制系統設計、數控機床與編程。
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就業前景如何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學生們將來可以從事科技研發、運行管理、應用研究、銷售等機械制造領域的一些職位。該專業的學生們需要具備機械制造方面的一些基礎知識,學會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工作中的一些相關問題。畢業生們可以參加到機械制造以及設計、機械、電氣、氣壓、液壓等控制設備的維修維護的一些工作中去,為我們國家的機械工程作出自己的貢獻。
關鍵詞:機械設計;教學模式;CAD技術
作者簡介:徐靜(1963-),女,浙江紹興人,紹興文理學院元培學院,副教授;董雁(1964-),男,浙江舟山人,紹興文理學院工學院,教授。(浙江 紹興 31200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2年紹興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重點課題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03-0102-01
“機械設計”是機械類專業的一門主干技術基礎課,該課程的作用在于培養學生掌握機械設計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具備一定的機械設計基本技能,為后續專業課程學習和今后從事設計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但“機械設計”傳統教學模式通常從分析各種通用零部件的失效形式開始,討論設計準則,總結設計方法,推導設計公式,熟悉和運用手冊、圖冊、標準和規范等設計資料。設計過程一般以計算器和繪圖板為設計工具,計算和繪圖過程繁雜,工作量很大。
隨著CAD技術的突飛猛進,機械產品設計的傳統模式發生了深刻變革,改變了工程界的設計思想及思維方式,成為現代企業必不可少的設計手段。如何適應這種設計方法和思維模式的變革,培養掌握現代設計方法的新型機械設計人才,是一個急待深入研究和解決的問題。因此,筆者一直致力于將機械類專業先修的C語言程序設計、計算機繪圖及三維實體建模技術等課程知識,與“機械設計”課程的教學內容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探索并實踐基于CAD技術的“機械設計”課程教學新的模式。
一、基于CAD技術的“機械設計”教學模式
“機械設計”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涉及到畫法幾何及機械制圖、AutoCAD、機械工程材料、制造技術基礎、公差及技術測量、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原理等多門先修課程的知識。不同的老師擔任不同的課程,傳統的教學目標只著眼于某一課程基礎知識的掌握,容易忽視課程之間的交叉和聯系。基于CAD技術的“機械設計”教學模式,打破傳統的機械設計、C語言程序設計、計算機繪圖等課程的界限,在理論教學中穿插機械零部件的程序設計教學環節,在課程設計中引入計算機輔助設計實踐環節。通過教學,不僅使學生掌握機械設計所必需的基礎知識,更為重要的是使學生將所學的計算機知識融會貫通,掌握先進的現代CAD技術手段,充分利用計算機強大的信息存儲與檢索功能、數據分析與計算功能、圖形作圖與文字處理功能,極大地提高機械設計的效率和質量,以適應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需求。
1.CAD技術與課堂教學內容有機融合
“機械設計”課程是以一般通用零部件設計為核心的設計性課程。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對于某一種零件設計,要求學生掌握零件的失效形式和設計準則,能夠合理地選擇零件的材料及熱處理方式,掌握零件的設計計算理論和結構設計方法,能夠正確地選用設計過程中的各設計參數,確定零件的各結構尺寸,繪制出零件工作圖。采用傳統人工設計,由于在設計過程中需要檢索大量技術信息,如各種線圖、數表、數據和資料,并根據相關的設計公式進行計算,不僅費時費力,而且設計精度不高,而計算機強大的數據計算功能可以幫助解決這些難題。因此,在學生已學過“C語言程序設計”并具有一定編程能力的基礎上,根據“機械設計”教學要求和教學進程,將機械CAD技術融入相應的課堂教學環節中,積極引導學生利用先進的CAD技術解決工程實際問題。
(1)設計資料的程序化處理。要實現機械CAD,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設計資料的計算機處理。設計資料或列成數表,或繪制成線圖,常用的處理方法有直接編入設計的程序、編成獨立的數據文件、建立數據庫等。為此,筆者將“數表和線圖的程序化處理”作為一個教學單元融入“機械設計”課堂教學中。在教學過程中,對于數表,要求學生應用C語言編程將其轉化為數組,再利用查找法中的順序法、二分法、分塊法等,根據輸入變量得到數組的下標獲得相應的數據,最后根據精度要求通過線性插值、二次插值等方法計算得到所需要的設計參數。對于線圖,有公式化和數表化兩種處理方法,公式化處理要求學生根據線圖的變化趨勢、直線線圖直接求出直線方程,曲線線圖通過多項式擬合得到近似方程。數表化處理則采取等分坐標在曲線上取值轉化為數表再進行程序處理。通過這一教學環節,學生不僅感受到程序設計在數據信息處理中的優越性,而且激發了學生應用計算機技術的興趣。
(2)常用零部件的計算機輔助設計。在機械設計中,經常會涉及到螺紋聯接、鍵聯接、帶傳動、鏈傳動、齒輪傳動、蝸桿傳動以及滾動軸承等各種零部件的設計計算,手工計算工作量很大,而且容易出錯。為此,筆者在教學計劃中設置了計算機輔助設計大作業教學環節。編寫了《機械零件CAD編程大作業》指導書,要求學生在掌握數表和線圖程序化處理的基礎上,根據指導書給定的任務和要求,獨立地完成一種零件或部件的計算機輔助設計程序,包括各子程序及源程序流程圖、數表或線圖處理程序、設計計算程序及源程序編制、程序調試及實際算例驗證,以及設計說明書的編寫。一般學生要求使用C語言編制僅輸出設計結果的簡單程序;對編程能力較強且學有余力的學生,鼓勵他們使用Visual Basic和Visual C++等語言編制具有人機交互功能的輔助設計軟件。通過這一實踐環節,學生利用所編設計程序,根據輸入的參數就能計算出繪圖所需的尺寸,減輕了學生的手工計算工作量,提高了設計的準確性和高效性。
2.CAD技術在課程設計中的應用
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是配合“機械設計”課程理論教學的一個重要實踐教學環節。絕大多數工科院校一般都選擇由“機械設計”課程所學過的大部分零部件所組成的機械傳動裝置或結構較為簡單的機械作為課程設計題目。傳統的教學方法對課程設計的要求還停留在人工計算、手工繪圖階段,由于設計過程繁瑣、重復工作量大,教學效果一直不夠理想。因此,為了將學生從枯燥、重復的手工設計中解脫出來,集中時間和精力用于方案設計、結構設計等創造性思維訓練上,筆者在機械設計課程設計中全面引入CAD技術,利用機械設計課程設計輔助設計軟件在AutoCAD環境下完成零部件的計算機輔助設計并輸出零件工作圖,繼而完成裝配圖。
減速器設計是“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最常用的設計題目。筆者選用的減速器課程設計輔助設計軟件是嵌套在AutoCAD設計軟件中,是一組在AutoCAD環境下運行的應用程序,主要功能包括:典型零部件的設計計算及校核計算;典型零部件及典型結構的設計與繪圖;典型零部件的標準數據查詢等。該應用程序通過復制、添加到AutoCAD設計軟件中,則AutoCAD界面上方下拉式菜單可產生新的選項“機械零件設計”按鈕。使用時,只要用鼠標單擊所需設計零部件的菜單,即可進入此零部件的設計計算程序,完成設計、校核、繪圖等設計任務,為學生進行方案對比、參數優化等創新設計提供了有力的CAD技術支持,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極大地提高了課程設計的教學效果。
二、結論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同行們致力于將CAD技術的應用和開發與“機械設計”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創新結合起來,意識到在“機械設計”課程教學中引入CAD技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將CAD技術融入“機械設計”的課程教學,既有利于提高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又有利于培養學生先進的設計思想和創新的設計理念,對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咸斌.與現代CAD技術相結合的機械設計基礎教學方法研究[J].鹽城工學院學報,2005,(6):72-75.
[2]李一民.基于知識融合的機械設計教學法及資源開發[J].現代教學技術,2010,(10):76-78.
[3]王軍.運用CAD技術進行變速箱設計[J].江漢石油科技,2005,
(3):47-50.
[4]李淼林.應用型本科《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教學改革初探[J].高校講壇,2010,(9):145-146.
[5]凌丹.CAD技術在《機械設計》課程設計中的應用[J].實驗科學與技術,2005,(10):51-52.
[6]濮良貴,紀名剛.機械設計(第八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就業前景我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的步伐加快,調整產業結構的國策,使我國迅速成為世界加工制造大國。隨著外資企業的大量涌入,我國已成為加工制造業的重要基地之一。需要大量的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尤其是既能利用計算機進行機械產品的輔助設計,又能應用數控技術進行制造的人才非常緊缺,有著廣闊的就業前景。
畢業生主要到工業生產第一線從事機械制造領域內的設計制造、科技開發、應用研究、運行管理和經營銷售等方面的工作。由于機械行業的重要性和龐大規模,需要一支龐大的專業人才隊伍。今后一段時間內,機械類人才仍會有較大需求。具有開發能力的數控人才將成為各企業爭奪的目標,機械設計制造與加工專業人才近年供需比也很高。從機械行業發展來看,印刷機械、數控機床、發電設備、工程機械等重頭產品前景仍看好。除了這些傳統工業領域,該行業將進一步向機光電一體化發展,向光加工、環保這樣的新興領域拓展。
近年來隨著我國裝備制造業的高速發展,汽車制造、高速鐵路、大電站及輸變電建設、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等也將大量需要該專業的畢業生。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主要課程
專業基礎課: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大學物理、大學物理實驗、普通化學及實驗、工程圖學、理論力學、材料力學、電路基礎、機械原理、機械設計、機械設計基礎、機械零件、電子技術、互換性與技術測量、工程材料、金屬工藝學、測試與傳感技術、制造技術基礎、液壓與氣動技術、機電傳動控制、機械工程綜合實驗、微機原理與結構技術、CAD/CAM、單片機原理及應用。
專業課:機械制造工藝學、機械系統設計、機電控制系統分析與設計、機械制造裝備設計、數控技術及應用。
專業選修課:機械動力學、軟件工程、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及應用、數據庫原理及應用、機械創新設計、工業機器人基礎、機械故障診斷學、文獻檢索、專業外語、有限元方法、機械優化設計、工藝過程自動化、先進制造技術、特種加工、成組技術與CAPP、智能機械概論、微小機械概論、虛擬樣機技術、市場營銷學、在線檢測與控制、實用控制系統設計、數控機床與編程。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培養要求在高中文化知識的基礎上,掌握本專業所必需的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和較熟練的專業實踐技能,學生畢業時要求掌握的知識和具有的能力為:
(1) 從事機械設計與制造加工工藝規程的編制與實施工作;
(2) 從事機械、電氣、液壓、氣壓等控制設備的維護維修工作;
(3) 從事工藝工裝的設計、制造工作;
(4) 從事數控機床、加工中心等高智能設備的編程及操作工作;
(5) 從事機械CAD/CAM技術的應用工作;
(6) 從事機械設計與制造的現場技術管理工作;
(7) 從事機電產品的銷售和服務工作。
(8) 鉗工、車工或電工的初級技能;
(9) 編制、實施機械設計與制造工藝規程的基本能力;
(10) 使用、保養、維修、管理機電設備的基本能力;
(11) 選用、設計制造、調試工藝工裝的基本能力;
(12) 操作數控機床、加工中心等高智能設備的基本能力;
(13) 行機械設計與制造生產現場技術管理的初步能力;
(14) 應用機械CAD/CAM的基本能力;
關鍵詞:機械設計制造;自動化;創新人才
0 引言
近些年,我國高等科學院校的改革力度不斷優化,尤其是產業結構的頻頻變化,高科技信息化覆蓋面較廣和高等技術院校的普及,使當今人才市場對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的培育能力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基于此,本文結合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的發展現狀進行探究,并提出了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希望能幫助提升教學質量,促使高校培養出更多的機械設計制造人才,進而緩解人才和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
1 培養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創新人才的必要性
由于知識產業的不斷更新和突破,使各行業的用人單位在人才的整體水平上需求越來越高,高技能、高素質、高學歷的綜合型人才是人才市場需求的焦點。雖然我國在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發展歷史較長遠,院校各專業種類設置繁多,培養了不計其數的機械設計人才,但是學校培養出來的綜合型人才所占比例相對較低,難以滿足市場發展需要。
2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的發展現狀探究
在教育革新理念的引導下,各專科技術院校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務是人才的培養。產業結構的更新換代,專業知識的快速更新,給高等院校的辦學規模、辦學理念、辦學層次等提供了多元化的發展空間。與此同時,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教學得到長效發展。從現狀看,多數高等科研院校學科建立歷史悠久,人才發展方向定位較高,擁有深厚的專業基礎知識和綜合水平較高的師資力量,為社會培育出了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科研探析能力較強、實踐創新資源較廣的專業應用型人才。但是,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在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具體介紹如下:人才的最終流向分布于社會科技領域的各個角落,由于受極端專業化的教育傾向,又沒有針對性的對其專業實踐領域進行高度開發,導致人才資源在剛步入工作崗位時無所適從,沒有用武之地。再加上學生的創新思維在學習過程中沒有得到充分的引導,造成對實際工作缺乏創新思維,不能與現代高科技思路同步發展,缺少與時俱進的開拓精神。
3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創新人才的培養方法
高等科研院校以科研為核心,在傳授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更加注重對實踐教學資源的應用性,以滿足社會各科技行業領域里的空白。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創新人才的培養方案,應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更好的相結合,培養出學生的特色和優勢,更好的迎合人才市場的需求,具體建議如下:
3.1 優化整合教學體系
當今院校開發的是適應現代科技發展的高端精英人才,以填補現代科技領域里的人才空缺。其一,優化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是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基本條件,內容思路的設計對開發精英人才資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教學內容的重點與側重點,既體現了獨立的個體但又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其思維邏輯緊密相關,環環相扣。教學內容的發展方向應迎合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創新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對自動化和微電子領域的教學。在開發方案中,可以對控制工程、傳感器等專業領域添加教學內容,以彌補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人才的空缺。其二,優化實踐內容。當今社會急需實際應用中操作能力較強的人才,應將基礎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繼而進一步開發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通過各種渠道,加強校方與企業的交流互動,根據企業的生產資源和生產環境,創設校企合作的實踐應用平臺,利用企業有資深經驗的工程人員為學生做實際指導工作,形成良性互補,這樣既解決了企業高科技人才的空缺,同時也拓展了學生的知識層面,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操作經驗,對所學的科學原理知識進行進一步的分析與探究,以全新的角度審視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彼此相互融合的內涵,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深刻體現。
3.2 完善師資力量體系
雄厚的師資力量體系是開發高科技人才的基本條件。隨著專業知識的不斷更新,學校要為社會提供適應現代科技發展的精英人才,就必須調整教師觀念的更新和突破。通過對當前的師資力量分析可知,為數較多的機械化教師缺乏全面的工程實際經驗,鑒于此,建議可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教育措施,提升教師多元化的教學資源,全面完善師資力量體系,勢在必行。具體表現為:一、在教學期間可定期安排教師到實驗基地、企業一線生產環節進行實際操作,此舉是完善師資力量專業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二、強化校方和專業相對口的企事業單位的互動關系,聘請高級工程師到校方進行知識講座,階段性的對教師和學生實驗環節進行科研指導,充分利用高級工程師的實踐創新經驗來提高薄弱的教師新能源。三、調動教師參與科研項目和相關企業委托類項目的主動性,通過對某些項目的具體研發活動,提升師資力量的探究能力,積累項目研發的實踐教學資源。
3.3 建設質量監控體系
由于目前考核制度存在種種問題,加強建設質量監控體系勢不可擋。首先,對規章制度環節嚴把關,嚴格遵守規章管理條例,在教學質量上實行定期考核制,推動教師教學理念的優化設計,提升優化資源的分配能力。其次,學生在本學期結束時,對本學期各專業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行評判,由此來作為教師考核的評判依據。再次,定期開設聽課演講活動,并對演講質量綜合評價分析,以此來發現各專業教師教學質量問題。
結語:
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給各大科技院校培養高技能、高學歷等綜合素養人才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優化的設計對開發人才資源起著關鍵作用,雄厚的師資力量體系是開發科技人才的基本條件,機械設計及制造及全自動化應做好專業創新人才培養工作,筆者認為,各大高校應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應借鑒“走出去,引進來”的教學措施,進一步提升學生與人才市場接軌的緊密度。本文對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的方案進行了探討,希望能幫助培養集豐富的理論知識、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于一身的精英人才,更快的促進現代科技發展,為我國機械大國向機械強國的邁進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周知進,胡燕平.地方院校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特色專業建設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4,03:55-57.
[2]杜柳青.面向汽摩產業的機械工程類專業特色人才培養――以重慶理工大學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為例[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08:149-154.
[3]周知進,胡燕平,康輝民,伍俏平.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總體目標探討[J].大學教育,2014,13:87-89.
[4]劉,李嘉賢,劉廣達,董炯.“本科+技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以遼東學院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為研究對象[J]. 價值工程,2015,10:253-254.
[5]姚屏,王曉軍.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調查研究[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5,08:127-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