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26 04:52:5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團課學習材料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多媒體;網絡環境;教學資源
多媒體互動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師生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建立和諧、平等、民主的新型師生關系,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有助于開辟教育新局面。此外為每位師生的全面發展,以及探索建立校本教育模式、鄉土教育模式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另外,在研究基礎上,還能提高隊伍的素質建設,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提高學校教學的效果讓我國教育工作煥發新的生機,利于年輕教師的飛快成長、學生良好學習的習慣養成,促進師生之間更好、更快成長。
一、多媒體網絡環境下多向互動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缺乏參與互動教學的積極性。課堂互動主要有師生之間的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師生與教學素材的互動以及師生與教學因素互動等。當今我們在教學方法上越來越關注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學,實際情況是學生自身缺乏參與互動教學模式的意識,對如何互動更是知之甚少。由于教師教學水平、教學理念的差異,多數教師還停留在單向互動階段,因此學生并沒有互動意識,在教學中應該學會與其他教學元素進行互動。如:學生做好課前預習準備的學生少之又少,僅有少部分的學生有主動預習的意識,課前預習是學生與教學素材之間互動的一個重要形式;當下的課堂,多數的學生更多的是機械般抄課件上的筆記、記錄教師給出的“標準答案”,對問題的答案沒有進行反復思考,自主完成分析,特別是對材料題的分析總結能力相當弱。(二)互動教學內容單一化。與傳統課堂的教學目標相比,三維教學目標向核心素養目標轉化。我們科學精神、政治認同、法治意識、公共參與四個角度觀察學生,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在互動教學中通過“活動型”課堂的構建完成核心素養目標的達成。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可在實際教學中并非所有教師積極推行。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依然注重知識的傳授,沒有為學生創設一個情感豐富的情境、確立恰當的主題,缺少對學生的情感教育,錯失了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好機會。(三)忽視“活動型”課堂構建。在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遵循教學規律,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教學過程完成整堂課的教授,實際教學中會出現新的課程資源。預設與生成的統一很難實施到位,特別是課堂中學生問到的一些“刁鉆”的問題,其實是很好的生成資源,教師可以借助其對學生做好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引導。在教學中,老師追尋“教材至上”原則,對書本所列出的知識點和素材一般會做出詳細的講解,難以提升學生分析材料能力的,不利于“活動型”課堂的建設。另一方面,教師正在轉變教育觀念,但是傳統教學觀對教師教學的影響依然存在。如:過多注重學生知識的灌,忽視課堂活動形式應多樣化、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達成,最終使學生淪為被動學習的“機器”。
二、多媒體網絡環境下互動教學模式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師生之間存在互動觀念的誤解。“教師的權威是國家、社會所賦予的教育權力以及因教師自身魅力被學生自覺接受、影響和改變學生所形成的一種力量。主要表現教師對學生的管理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教育改革下,高呼課堂應交還給學生,但由于部分教師學情分析不到位或者初入工作崗位,自身教學經驗不足,導致課堂教學交流中未擺正學生為中心的現象。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還是依照教師事先設定的教學思路進行教學,缺乏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互動,學生心中對老師存在觀念偏差:認為老師教師即絕對權威的存在。學生在這種充滿教師絕對權威的課堂中,漸漸淪為沒有思想的“學習機器”,沒有互動意識。此外,一些教師認為通過與優生之間的互動即可達到課堂效果,未進行分層教學,缺乏對不同學習程度同學的想法與見解點評和反饋,常點“固定的”幾位同學回答問題,沒有給其他同學提供參與互動的機會。(二)教師自身對多向互動式教學模式理解不夠全面。影響互動式教學的主要兩大因素是:教師的教學理念以及互動教學的活動形式。由于部分教師對多向互動式教學模式的理解不夠全面,在課堂的組織教學中,僅僅是構建簡單的師生互動,沒有合理運用教學元素,難以達到預期的互動效果。還有一些教師對教學元素之間的互動影響有所了解。卻不知道如何運用教學方法達到理想的課堂效果。種種原因促使教師認為師生之間的互動通過簡單的問答、對話就可以完成互動,未考慮互動的實際效果,正是由于教師對于教學各元素之間產生的互動的理解具有模糊性,致使多向互動式教學中所運用的教學方法極其單一;而有些老師認為互動式教學課堂的效果就是“熱鬧”與真正“活動型”課堂所追求的效果大相徑庭,課堂紀律是一片混亂的,反而沒能給那些想認真學習的同學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還有一些教師認為為多向互動式教學模式過程繁雜,為了耽誤課堂的正常進度,所以整節課并未設置過多的互動環節,課堂也就變得枯燥乏味。(三)“弱勢”學科地位未發生改變。很多地區,主科和副科之間的地位并不“平等”。以政治學科為例,學校一周只開兩節政治課,有的甚至被削減為一周一節。在期末還會出現被主科老師“借走”的情況。這無形中更是給學生灌輸“有的課并不重要的思想”。因為某些“弱勢”學科地位不突出、學校不重視、學生不當回事,老師在課堂教學領域逐漸處于邊緣化的地位。許多積極有為的教師想上好課,多互動,提高教學效率,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改變自己所教學科的“地位”。可是,大環境不變,在小環境中企圖改變現狀的老師們舉步維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