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8 05:44: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校社會實踐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是加強思想學習,主動與礦領導溝通,努力提高思想水平。
思想是人的靈魂,是人的內在力,要想把實習任務完成好,首先要把思想調整好。領導十分重視大學生成長,為此特地為我們制定了“雙導師實習制度”。雙導師,顧名思義,就是兩位導師,工人導師是教授生產技術的,而領導導師是在思想上引領大學生,為其排憂解疑,指引方向的。在此優勢下,我主動與領導進行了溝通,在領導的尊尊教導下,我對實習有了更為深層次的理解,更明確了我的工作目標,在思想上使我對未來的工作有了新的認識,在行動上使我對未來人生有了新的規劃。
二是注重聯系實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努力提高實習質量。
在實習過程中,我發現,大學里所學專業知識和現場實際生產是分離的,它們各有側重點,一個偏向于理論,一個偏向于實際,但它們之間卻又存在著聯系,比如說抽油機:在課堂上我學過抽油機是如何運轉的,以及抽油機運行的理論模型公式。而現場上,我們看到的是抽油機的各個零部件,以及它們之間是怎樣默契配合。表面上似乎二者無關,但仔細分析,我們會發現,抽油機的各個零部件正是按照理論模型原理在運行著,公式中的相應參數正對應著抽油機中各個部件實現的功能,他們之間存在著因與果的聯系。因此,實習中,我們在重溫課本上知識同時,將書本中的理論與實際生產部件相對應,將課上公式與實際生產數據相對應,這樣不僅可以使理論知識記得更為牢固,還可以在本質上理解生產上各設備、器件的作用、原理,為今后工作中的技術革新,改進發明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極大的提高了實習質量。
三是熱愛實習崗位,積極承擔崗位職責,不斷提升實習效率。
關鍵詞: 大學生社會實踐 項目化管理 模式創新
大學生社會實踐主要包括寒暑假實習、調查研究等活動,對大學生具有加深專業知識的理解、加強專業技能的運用、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加快大學生社會化進程等價值。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和教育環境的變化,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在大學教育中逐漸占據重要地位,完善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教學培養體系成為高校學術和研究水平的重要體現。項目化管理是以項目為對象的系統管理方式,通過臨時性專門機構實現對指定項目進行高效的計劃、實施及指導,實現項目全過程的動態管理,進而完成項目的預期目標。在大學生社會實踐中引入項目化管理的理念及手段,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徑。
一、現階段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管理模式的不足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取得長足的進步,為大學生全面成長成才貢獻了積極的力量。然而,實踐內容尚不全面,信息化程度仍然不高,資源整合力度略顯不足,受眾范圍還不寬泛等問題是高校不可忽視的主要問題。
1.實踐內容尚不全面。現階段,我國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管理模式在理念、體制和機制上均普遍存在創新性不足的問題。一方面,從事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教師常常把社會實踐局限于義務勞動、社會調查、參觀走訪、志愿服務等范圍,很難有效調動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積極性,相當數量學生以為了完成任務的心態參加社會實踐。另一方面,部分高校的社會實踐活動沒有經過科學的規劃和設計,實踐內容沒有很好地同大學生所學專業聯系起來;不少高校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進行了統一的規定和要求,沒有針對學生所學專業的特點進行實踐活動的劃分,導致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很難“學以致用”,只能被動參加實踐活動。這樣的社會實踐對大學生的擇業、就業乃至創業等問題都缺乏指導作用。
2.信息化程度仍然不高。隨著信息技術的成熟與發展,高校管理人員在大學生社會實踐管理過程中需要處理的信息和資料日益增多,如何有效應對快速增長的信息成為社會實踐順利進行的保證。我國不少高校在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仍然采用傳統管理模式,使用人工記錄參與活動對學生信息和學生的實踐進度,這樣的方式不僅工作量巨大,容易出現差錯,而且加大高校工作人員的工作量。信息化系統的建立可以實現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智能管理,讓大學生個人信息和活動進度實時顯示在管理系統中,便于管理人員對學生實踐活動進行指導和管理。然而,由于構建信息化管理體系需要投入較大資金,部分高校管理人員過于重視眼前利益而忽視高校教學管理體系的長遠發展,不愿建立有效的信息化管理體系。
3.資源整合力度略顯不足。在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計劃及實施過程中,學校相關部門和院系之間普遍存在各自規劃、單獨管理的現象,教學和活動資源不能有效整合。例如,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是社會實踐的主陣地,是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的關鍵場所之一,由于社會實踐基地建設尚處在探索之中,基地建設在設計上缺乏系統性和層次性,在建設過程中運作不規范,管理人員對項目的監督和管理力度不足。這從一個側面表明,整合資源促進大學生社會實踐良性發展尚存在較大的空間。
4.受眾范圍還不寬泛。目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通常由校團委指定,學生個人沒有選擇實踐活動的自。管理人員指定學生負責人帶領普通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并要求負責人按時反饋活動信息,自身并不參與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這就導致無法及時處理高校學生在實踐中出現的突發狀況,影響到實踐工作的成效。由于部分高校對在活動實施過程中缺乏風險評估體系,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往往不能按照學生需求及形勢的變化調整活動內容和方式,導致活動在進行過程中往往出現偏離意圖和資金不足等問題。此外,就我國大學生現階段社會實踐活動來看,實踐活動基本都是學生工作者帶領一群學生干部在完成任務,很多普通同學缺乏活動熱情,導致社會實踐活動缺乏聯動效應,很難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優勢。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項目化管理思路
1.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項目化管理的內涵。項目化管理模式伴隨著項目管理的逐步深入而發展成熟,它是指從具體任務入手,綜合運用多樣化的管理方式和技術,將項目的設想和具體實現過程轉化為產品和服務的組織活動。項目管理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意義,是高校綜合競爭力的體現因素之一。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作為高校教學工作中重要內容之一,其實質是項目。所謂項目,是指組織或機構為實現預定目標,在一定時間和資源約束條件下開展的一次性工作。將項目化管理應用于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是指使用項目化管理方式對高校大學生實踐工作的計劃制訂、實施監督、成果評測等各個階段進行綜合管理,它是一種以目標為導向的過程管理,目的性更明確。
具體來說,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項目化管理細分為以下階段:一是項目啟動階段:項目啟動包括社會實踐項目的制定及授權,實踐活動負責人的任命,實踐活動小組的劃分,以及實踐項目利益相關人的確定等;二是項目設計階段:這一階段包括社會實踐活動的計劃,例如活動的區域、活動的范圍、活動的時間,活動的人力物力分配,項目預算編制,時間活動項目的考核和管理等;三是項目實施階段:此階段包括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活動進度的監督及管理;四是項目總結階段:該階段主要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的成果驗收,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成果進行分析和總結。
2.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項目化管理的可行性分析。作為現代化企業的科學管理方式之一,項目化管理與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在管理對象、管理模式和活動內容等方面均存在連接點,這是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項目化管理可行性的基本保證。
首先,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和項目化管理都是以實現預期目標為活動原則并且具有一定生命周期。高校社會實踐活動中,各小組目標明確,小組成員圍繞相同的總體目標進行活動的設計、實施、監督及總結等過程。項目團隊的存在正是為了解決具體項目,團隊成員通常完成項目中分配給自身的模塊,成員之間相互配合、協調合作,最后由項目管理人員進行模塊總結。在生命周期方面,項目化管理在項目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對項目進度、費用及質量等因素的管理有所側重,主要職能包括計劃、組織和評價,大學生社會實踐通常要經歷準備、開展和總結等階段,并且需要保證以上環節在限定時間內完成。
其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和項目化管理在管理方式上都具備系統性的重要特征。項目化管理通常對大項目進行分解,對小組成員進行明確分工和責任分配,促使成員之間有效協調與合作,同時管理人員要對項目周期的全過程進行監督和管理。大學生社會實踐中活動經費、活動周期和活動成果等方面關系密切,并且在整個社會實踐過程中成員的活動預先分配,相互之間具有一定的依賴性和協調性。
最后,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和項目化管理在組織上都具有較高彈性。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過程中通常具有一定彈性,這是由于在項目進行過程中,管理人員需要針對小組的活動開展進度、經費使用情況、突發事件等因素動態調整實踐活動的內容和時間,例如,刪除部分實踐內容、延長實踐活動時間等保證活動順利進行。而項目化管理的組織性質由項目性質決定,由于項目的目標和實施方式會跟隨市場的變化而調整,因此項目通常具有臨時性和高柔度性,這樣才可以保證項目管理和實施人員及時配合項目的需要。
3.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項目化管理的價值。首先,社會實踐活動項目化管理對高校管理人員意義顯著。在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引入項目化管理理念和知識體系構思,是實踐活動的全新嘗試和探索,也是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教育新的思路。對于高校管理人員來說,使用項目化管理模式一方面可以創新大學生實踐活動的機制體制,使用企業項目運作的方式組織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不僅可以整合利用資源,還可以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另一方面,通過項目化管理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管理人員可以為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的有效提高提供新的理論依據和管理模式,同時強調高校實踐育人的教學理念。
其次,社會實踐活動項目化管理對高校大學生也有明顯的意義。對于大學生來說,使用項目化管理模式首先可以避免其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盲目性,合理選擇活動內容。管理人員通過前期調研可以提高社會實踐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幫助學生對社會中的熱點、焦點事件進行分析,使其可以選擇主題突出的問題實踐。同時,使用項目化管理模式可以使大學生樹立團隊合作精神,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理解和認同團隊活動在處理復雜問題中的重要性,培養與同伴交流和溝通的能力,促進社會實踐活動向實效性發展。
三、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項目化管理模式探索
將項目化管理模式引入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不僅可以促使高校管理人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開拓思路、大膽創新,探索適合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模式、新渠道,還可以促使大學生在開展實踐活動中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溝通能力、實踐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為其成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1.科學分組,合理側重。在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開展過程中,管理人員需要根據活動的任務要求和特點,將整個活動按照特定標志分為若干項目組。所謂項目組是項目總體內進行的一種定性分類,將總體劃分為性質相異、范圍較小的個體。項目分組可以明確反映總體內容各部分之間的聯系和差別,在各個項目組的基礎上計算各組所占的比例,分析各組在總體構成上的重要程度,幫助管理人員對各個項目組的實際工作內容和成果進行有效判定和評價,并且幫助各個項目組成員明確小組和個人的活動內容和職責,強化責任意識。
以某高校大學生綠色環保中國行大型社會實踐活動為例,該活動內容涉及生態規劃、生態旅游、公共設施規范化、社區環境管理、家庭節能管理、企業節能管理、綠色辦公和生產等諸多環節。此時,按照項目化管理模式的思路,可將該活動橫向劃分為進農村、進城市、進企業、進社區、進機關等五個項目組,每個小組的成員根據分組的實踐對象不同而不同。該活動從縱向上劃分為調查研究、問題調研、宣傳、技術、方案設計等層次。經過橫向及縱向的劃分,就可以很好地使這一項目深入開展下去。
2.責任明確,制度完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由于活動主體為正在接受高校教育的學生,因此實踐活動的責任可以根據高校教學模式的特點分為實踐活動項目負責人職責、指導老師職責、大學生職責等三個部分。高校管理人員在明確責任、完善制度的過程中應當遵循以下三個原則:第一,制定目標管理責任清單,確定活動的目標和要求,促使各項目負責人加強組織領導,對活動進行科學的安排和部署,保證活動預期目標的實現;第二,活動的指導教師需要經過個人申請、組織篩選而確定,擔負培養和指導大學生的重要職責,需要管理人員制定相關規定對教師隊伍進行規范和監督;第三,為規范大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行為,更好地體現團結、求實的精神,制定大學生實踐管理準則,明確大學生管理和培訓、權利與義務,量化考核等相關內容。
3.量化考核,綜合評價。為全面保證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順利實施,需要在活動全過程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和考核體系。在活動前期,應當對各項目組及整體活動效果進行綜合評價,確保活動內容的可行性和科學性;在活動開展過程中,需要對各項目組的活動內容和進度進行對比和分析,提出不足和改正措施,幫助小組成員順利完成本小組對活動內容;活動結束后,管理人員需要依據活動評價體系,對項目組、指導老師、小組成員的活動表現和成果進行量化考核和綜合評價。
參考文獻:
[1]項目化管理在學生工作中的應用研究.全國高校輔導員創新論壇,2009.
[2]梁亞民,劉正帥.新形勢下進一步深化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幾點思考[J].教育探索,2005(4):124-127.
[3]張潔.社會實踐與高校人才培養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08.
關鍵詞:研究生;社會實踐;研究綜述
近年來,研究生社會實踐活動得到各有關單位的高度重視,有關研究生社會實踐的理論研究和經驗總結文章不斷涌現,有必要對相關成果予以歸納總結,以推動研究生社會實踐活動更好發展。
一、關于研究生社會實踐的含義
對于研究生社會實踐的含義,論者普遍認為:研究生社會實踐活動是指高校研究生在校期間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走向社會、識國情、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等一系列物質與精神活動過程的總和,可以分為有組織、有計劃地集中社會實踐活動和研究生個體自主性的實踐活動兩種類型。[1]
二、關于研究生社會實踐的意義
對于研究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意義,研究者從各自角度展開了全方位論述,主要觀點如下:
第一,社會實踐是對研究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最生動的大課堂。[2]通過參加社會實踐,研究生受到來自多方面的啟迪和震撼,由此產生的內心感受更真切、更實在,其所能發揮的作用可能更長久、更關鍵,是校內教育或宣傳媒體影響難以替代的。
第二,社會實踐對新時期、新形勢下研究生教育如何發展起到推動作用。當前研究生培養存在著與社會發展需求脫節的現象,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在社會需求面前表現出適應性差、缺乏開拓進取精神、無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意識等,促使我們分析、研究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矛盾。[2]社會實踐對于建立健全開放式的研究生培養體系,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綜合素養和就業競爭力,促進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緊密結合等十分必要。
第三,社會實踐以提高研究生綜合素質為核心目的。參加社會實踐對提升研究生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2]社會實踐有助于增強研究生的服務意識、團隊合作意識和組織協調能力,培養研究生堅韌的精神、頑強的毅力、良好的心理素質,在人民群眾中塑造良好的個體形象。
第四,研究生社會實踐活動促進了學校與基地單位的交流合作,開創了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研究生社會實踐可以滿足合作單位的人才需求,解決人才培養和生產中的實際問題,提高生產效益;對于高校來說,可以利用社會資源,緊密結合社會需求,更好地適應當前我國研究生教育結構調整和轉型要求,避免人才培養的盲目性,加強學校與地方的合作,提高創新型人才培養質量,實現研究生教育健康發展。[3]
三、關于研究生社會實踐的指導思想
在研究生社會實踐的指導思想上,有論者認為:要把社會實踐作為教學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要轉變過去把社會實踐與教學工作割裂開來的思想。[4]高校應考慮把社會實踐作為研究生的必修課,以學分的形式納入其教學工作中去。
四、關于研究生社會實踐的原則
對于研究生社會實踐應該堅持的原則,主要觀點如下:
第一,研究生社會實踐應在堅持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任務的前提下,將實踐的內容與研究生的業務知識運用結合起來,實踐的形式與研究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5]
第二,研究生社會實踐要遵循雙方受益原則進行安排和籌劃,突破固定時間限制。[2]按照“雙向受益”的原則,將學校利益與社會利益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學校的專業、學科優勢,主動同地方建立相對穩定的關系,實現研究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基地化、經常化。
第三,加強研究生社會實踐的領導力量和工作力量,學校會同地方負責安排社會實踐事宜,總結社會實踐基地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與教訓,建立健全相關管理制度和規定,嚴格按照“使研究生可受到教育、讓社會實踐單位的確能受益”的原則來發展研究生社會實踐活動,而絕不能采取敷衍了事、不負責任的態度。[2]
第四,研究生社會實踐的設計堅持繼承傳統與開拓創新相結合的原則。堅持以研究生為中心,共性要求與尊重個性相結合,實踐教育與素質教育相結合,社會實踐與擇業創業相結合的原則。[4]
第五,研究生社會實踐應堅持重點面向那些“基礎薄弱,發展較快”的地區和“老、少、邊、貧”地區。[6]社會實踐點選擇在貧困地區為好,貧因地區的特點是生活艱辛,干群求實意識突出,既有吃苦耐勞、勤懇誠實的民風,也有不少陰暗面乃至丑陋的現象,把研究生置身于這種環境中,有利于打破他們理想化的政治思維,可以促使他們升華出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艱辛的生活中磨煉其意志。[7]
第六,研究生社會實踐要服務于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9]社會實踐應服務于構建和諧的經濟環境,服務于構建和諧的政治環境,服務于構建和諧的文化環境等。[8]
五、關于研究生社會實踐的形式
研究生社會實踐形式多種多樣,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校內“三助”工作、假期社會實踐活動、社會調查宣傳、研究生掛職鍛煉、業余兼職、參與大學生學習、科研的指導和管理、工作實習以及“科技、文化、衛生”下鄉活動、形式多樣的青年志愿者活動、社區服務活動、社會公益勞動等。[5]
研究生社會實踐應以科技、文化服務為主要內容,以面向社會需要,結合專業知識,具備科技、文化和智力服務性質的活動為主要形式。研究生社會實踐的形式和特點應在兼顧德育功能的同時,體現研究生培養和自我發展的需要,使社會實踐成為研究生個體為社會經濟、文化服務的有效形式,成為高校與實踐單位開展大規模、高層次科技文化合作的中介和橋梁。[5]
六、關于研究生社會實踐的特點
有論者認為,研究生社會實踐具有三大特點:第一,體驗性。學校的理論教學及科學研究,對研究生來說是理論性和知識性的東西,實踐使他們有機會與現實結合。第二,專業性。專業及研究方向是研究生科技服務社會的基礎。第三,啟發性。實踐是啟發人的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實踐中發現的問題能使研究生產生興趣和靈感,推動高校科研成果的轉化。[4]
還有研究者將研究生社會實踐的特點概括為:第一,高層次性。研究生經過基礎課程學習、理論知識積累、科研項目歷練等過程,已經具備了從事一定實際工作的技能,以研究生群體特點和知識層次為基礎的社會實踐更應該注重科研與服務的轉化,在層次上有較大的提高。第二,主動性。研究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參與到開放的應用實踐活動中,通過切身的體驗,達到主動發現、解決實際問題,并對所知理論進行深層次探究和提高綜合素質的目的。第三,互利性。[9]
七、關于研究生社會實踐的基本環節和發展階段
有論者認為,目前研究生社會實踐已形成了包括項目征集、學生選題、前期考核、具體實踐、中期考察、考核總結等環節在內的研究生社會實踐工作體系,可歸納為:項目征集階段、項目申請階段、實踐前準備階段、社會實踐階段、考核總結階段。[10]具體的研究生社會實踐情境設計應當包括:實踐目標分析、實踐基地創設、實踐內容和形式設計、實踐效果評價等環節。當前我國研究生社會實踐的發展,大體經歷了“嘗試階段、規范階段、基地階段”等三個階段。[11]
八、關于衡量研究生社會實踐成效的標準
有論者認為,衡量研究生社會實踐成效的標準應該是寬泛的、多視角的,包含以下方面:一是研究生對實踐單位,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市場經濟,對社會企盼知識、渴求高層次人才等,是否有切實的感受與體會;二是為社會實踐單位解決了什么具體問題;三是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是否與對方建立了進一步合作的聯系;四是社會實踐為學校引進了什么科研項目;五是研究生的綜合能力是否得到了培養并有提高等。[12]
九、關于研究生社會實踐的經驗、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有論者總結研究生社會實踐工作的經驗為:以實踐育人為根本,提高研究生全面素質;以科技服務為中心,主動適應經濟建設的需要;以互惠互利為原則,建立一批穩定的實踐基地;以周密管理為保證,形成較為完整的運行機制等。[12]
關于當前研究生社會實踐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有論者總結為:“任務式實踐”較多,自發組織的實踐少;對“小分隊式實踐”較重視,對“個體式實踐”易忽視;重視總結報告,忽視實踐過程;形式一成不變,未能協調統一;過于注重形勢教育,內容上缺乏創新;認識上存在偏差,組織與指導工作欠缺,實踐基地建設環節薄弱,實踐形式和內容的針對性差,社會實踐成果考核不科學等。[13]
有論者就加強和改進研究生社會實踐工作提出如下對策:提高各方對研究生社會實踐的認識、加強對社會實踐的組織和管理、建設研究生社會實踐基地、創新社會實踐的內容和形式,增強其針對性,建立合理的考核標準,將硬性要求與彈性評價相結合。[9]逐步建立健全相關規章制度,對參加社會實踐的研究生范圍、時間、課題征集、經費、考核辦法、運行程序、實踐期間研究生的紀律、表彰先進條件等作出全面、明確的規定,使實踐活動逐步做到制度化、規范化。[12]
參考文獻
[1]王珂,黃維柳.做好農林高校研究生社會實踐工作提高農科研究生綜合素質[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2]趙偉,吳劍平,李志華.關于研究生社會實踐問題的思考[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2000,(2).
[3]程翠玉.推進研究生社會實踐工作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山東大學研究生社會實踐的探索及成效[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2).
[4]屈曉婷、秦瑩.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研究生社會實踐情境設計[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8,(8).
[5]雷世富.研究生社會實踐中參與各方的利益沖突與協調[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5,(3).
[6]彭江得、嚴繼昌、何躍德.建設研究生社實踐基地的實踐與探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1992,(3).
[7]丁紀平、徐俊忠.哲學專業研究生社會實踐之我見[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1993,(3).
[8]江小惠.研究生社會實踐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1).
[9]王現彬.研究生社會實踐問題及對策探析[J].懷化學院學報,2008,(8).
[10]鄒向榮,楊亞俊,邵正隆,王永海.清華大學研究生社會實踐系統的研究與實施[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8,(17).
[11]嚴繼昌,楊瑞東.十年實踐結碩果 校地攜手育英才-清華大學研究生社會實踐十年改革回顧[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7,(4).
全球經濟化背景下,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與關鍵是人才的競爭,教育管理是人才培養的基礎,是提升大學生綜合文化素質與社會實踐水平的關鍵環節。依據教育管理在目標、環境、結構、領導四方面的一系列特征,分析出以下幾種管理模式[1]。第一,正規的模式。正規模式是在大學組織中上級可以控制下級,下級絕對服從上級領導的安排,其管理者擁有著絕對的法定權,具有解決重大問題的責任,通過運用理想的相關手段水球目標一致,具有較強的規范性與等級結構;第二,政治模式。通過協商、聯盟等政治術語來詮釋在實踐教育管理中的具體現象。其權利相對較為分散,群體之間抑郁引發矛盾沖突,局部利益凌駕于學校組織整體利益至上;第三,學院模式。學院模式是學校組織的相關成員通過討論的形式達成一致的意見,參考最終已經進行決策。在這種模式下,領導作為組織執行的一員,起到了組織、促進與幫助的重要作用;第四,文化模式。文化模式的主要內涵是以族中的中心為個體價值觀、行為準則與信仰。
組織文化是學院整體價值與校園文化的象征;第五,主觀模式。主觀模式認為組織是組織成員的創造物,主要特征是忽略組織群體,反對探尋管理過程中的普遍規律,在整體的教育管理中容易削弱學生的整體價值觀,但注重了個體目標的價值觀、信仰,強調了個體的差異性。綜合分析,現階段普通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涵蓋了正規模式、學院模式、政治模式、文化模式與主觀模式等。不同教育管理模式在實踐教學中都存在著相應的優勢與劣勢。
二、提升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重要意義
1、社會實踐是課堂教學的拓展與延伸,是對課堂教學質量的最終檢驗社會實踐了高校學生的學習范圍,能夠更加系統的提高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增強學生的危機感、使命感與責任感。學生通過社會實踐的形式最大限度的鞏固了課堂所學的專業知識,在實踐訓練中運用并發揮自身的創新思維。通過長期的社會實踐,學生能夠深入的了解社會,能夠認識自身的優勢與劣勢,科學、可觀的看待社會發展存在的問題,培養自身對整個社會發展的認知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鍛煉學生的學習品格,提升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2、社會實踐培養了大學生的服務意識,提升了大學生的團結合作能力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的競爭度較高,大學生初期進入社會會遇到很多難以解決的關鍵問題,學生在于整個社會不斷融合的過程中,能夠在實踐活動中磨練堅韌的意志,培養艱苦奮斗的精神,感悟社會的服務意識與實踐意識。與此同時,通過社會實踐,學生能夠學會如何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團體、個人與社會的復雜關系,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自身是社會集體力量的一部分,在與社會融合實踐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的團結合作能力,增強自身對社會發展的適應能力。
3、社會實踐是知識學以致用的關鍵,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根源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將在學校所學的專業知識應用于實踐,服務于整個社會,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社會實踐是思想交流、文化傳播,個性發展的有機統一體,學生在不斷的實踐磨練中豐富自己的社會經驗,提高自身的直覺思維能力與業務水平。教育管理的最終目標是培養高素質的優秀的創新型人才,學生創新能力源于自身的鉆研能力與社會實踐能力。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須以大量的社會實踐為基礎,通過探尋多事物、多方向內容的交叉點,提出社會上存在的關鍵問題,以某一方向或某一特點切入,總結出新的結論與觀點,實現對社會實踐技術創新。
三、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培養的途徑與措施
1、普通高校亟需加強學生實踐基地的建設,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社會實踐基地是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要基礎,是學生理論運用、積累實踐經驗的社會條件,是培養高水平、高質量人才的根本保障。伴隨普通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教學的不斷深入,實踐基地建設是院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首先,高校要充分重視實踐基地建設的重要性,提高認識,強化管理,最大限度的發揮實踐基地的重要作用。其次,高校在進行大學生課堂教育的同時要更加注重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實踐基地的建設與發展要緊跟時代、面向社會,全面促進學生掌握過硬的專業知識才干與社會實踐能力。
實踐基地的建設要優勢互補,通過多所院校的共同合作,實現個高校之間實踐基地的資源共享,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最后高校要注重學生社會實踐信息的反饋與分析,做到課堂理論與社會實踐的有效結合,在不斷的總結社會經驗與實踐教訓的過程中,發揮教師的社會實踐經驗,分析學生認知社會的最佳切入點,選擇最佳培養路徑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與社會實踐能力,為國家輸入高素質、高質量、高水平的專業型人才。
2、強化高校實踐課程的建設,做到理論結合實踐高校實踐課程建設是學生社會實踐環節之前的重要內容,是指導學生實踐,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環節。高校實踐課程的建設,第一,要做好課程的全面規劃,明確目標,把握好課程設計的定位。高校實踐課程是以操作性、體驗性、活動性與應用性為主體的實踐課程,具有開放性、自主性、實踐性與社會性的顯著特點。高校要從整個大學生課程體系建設的高度著手,以實踐課程建設的規范性、科學性、合理性與可操作性為建設基礎,有效的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第二,理論聯系實踐,課程建設的素材源于實踐的精華。大學生社會實踐課程的探索與實踐是培養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社會實踐課程促進大學生對社會的深入理解,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注重大學生人文精神與綜合素質水平的提升,強化培養大學生的理論應用能力與實踐創新能力,鍛煉大學生獨立的能力、合作的能力,認知社會、適應社會、適應環境的實踐能力。第三,以社會實踐能力培養為目標,培養專業型人才。通過理論課程的學習使大學生明白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意義,提升學生對社會行為、社會關系、社會溝通與交往的認知能力。
四、總結與建議
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成才的重要途徑,科學的教育管理模式是大學生具備專業技術與實踐能力的基礎。高校要從本質上充分意識到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與教育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性,建設制度化、規劃化、連續化的社會實踐基地,最大限度的為高校學生提供社會實踐平臺,積極引導、鼓勵大學生鍛煉社會實踐能力。與此同時,高校要注重創新教育管理模式,以社會人才市場動態化需求為參考標準,結合社會現實情況,開展對高校大學生的教育與管理工作,進一步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使他們成為信息化時代社會需求型人才。
關鍵詞:社會實踐;大學生活動;新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6-181-02
社會實踐活動是以引導學生接觸社會為目目的,高校積極面向廣大學生開展的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系統培訓活動的總稱。我國將理論、實踐教育相結合認定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則,各高校近年來也將組織推廣的社會實踐活動均作為拓展教育的科研項目,在我國大學生自身參與實踐的同時,也致力于研究實踐結果及其影響。我國經濟形勢處于轉型時期,固定的管理模式在日常企業經營中存在弊端,因此社會新形勢要求經濟管理類專業加強實踐教學,使學生通過理論和實踐的緊密結合進一步鞏固所學的知識,在現有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培養自身的綜合實踐能力。我們經濟管理學院也因此提倡在校大學生們在實踐過程中總結實踐經驗、體會實踐意義,最終使其順利走向工作崗位。
一、現階段國內外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狀況
著眼于我國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現狀,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出,以擴大教育覆蓋面、健全教育保障機制為前提,各省在校大學生可以接觸到專業實習、“三下鄉”假期社會實踐、軍事訓練、志愿服務和主題式社會考察五種不同類型的社會實踐活動。國內大學面向其學生開展的實踐活動普遍具有循序漸進的社會特點,其旨在于提高大學生整體的思想政治素養從而學習積累社會經驗,縮短其自身與社會的距離,實質上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度。這些以思想政治教育為載體的實踐具有顯著的社會特點,雖然對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有積極作用,但終究在開展社會實踐的過程中還存在很大局限性。放眼海外,社會實踐則在國外教育體系中存在時間較長,我們可以概括為以下幾種:校園企業聯合式、公民紀念日活動、義務體能勞動、社會志愿服務等。國外學者也致力于深入探索與研究大學生面對社會實踐問題時所持有的態度,通過剖析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實質,探索其個體體驗實踐活動時的行為特征,并嘗試探索出高校應構建的社會實踐運行模式,從而提高學生個體能力與課外教學質量,揭示其對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的重要作用。我們查閱眾多資料所得,各個國家面向自己國家的學生開展的社會實踐都具有鮮明的社會特點:法國高校鼓勵學生直接參與企業日常工作,例如假期打工或承擔科研項目,而政府也會給予經費支持。日本大學對大學生實行實踐學分制,利用對公眾開放教育場所、人力、公共設施等資源來進行社會實踐教育。而德國的大學則對其學生實施自主管理,建議其利用閑暇時自由安排打工時間。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國內外的現狀比較
各國高校開展的大學生實踐項目都具有顯著的社會特點,但最具研究價值的美國大學生實踐活動相較于其他國家,更強調高校與社會具有互動性的交流,他們探索學生們各自感興趣的領域,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把組織大學生開展社會服務作為改革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并盡可能地把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三個方面結合起來。為積極配合美國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開展,眾多的公益組織也應運而生,志愿組織廣納高校大學生,協調配合進行社會實踐,并且政府制定相應法律來體現社會實踐對大學生教育的主導作用,例如將75小時社區服務作為畢業條件的這條政策于美國馬里蘭州實行。而我國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現狀可由以下案例概述。2014年8月份,武漢大學開展“蹤尋樂嘉終歸珞珈”暑期社會實踐,整體偏頗接觸自然、尋訪古城之意;而在2015年8月份,北京大學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以“紅色之旅”、“改革之路”、“基層之聲”、“創新之翼”、“文化之源”和“志愿之歌”六大板塊開展進行,共有400余支團隊、4000余人次參與到實踐中,相較之下,我國高校實踐活動主題日益鮮明,實踐規模也有所擴大。在最新的大學生社會實踐現狀調查中,調查部門選擇了在讀大學生50名,其中廣州大學20名,中山大學10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10名,華南理工大學5名,廣東工業大學5名。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有31人認為在不影響學習的基礎上贊成合理兼職或打工實習,19人贊成兼職,無人反對。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我國大學生在主觀上積極接受社會實踐活動,并更渴望能從其中得到一手的工作經驗。由此可見,我國高校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偏重于推廣典型的實踐內容,其主題陳舊,創新性偏少,普遍存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卻不深層挖掘特定意義、論述宏觀實踐體制卻規避創新性問題產生的風險及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卻總將實踐內容總結與學生體會停留在正規報告的形式等弊端。我國著手于研究社會實踐載體的功能上還需加強,我們更要依照我國的社會現狀并參考國外高校社會實踐理論體系,開創適合我國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新途徑。
三、如何根據國內外的新形勢來調整新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方式方法
近年來,隨著經濟時代的高速發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大學生對待社會實踐的態度也表現得越來越積極,但由于高校開展的社會實踐形式缺乏創新,學生很容易在社會實踐中產生固有的思維定勢,有些甚至會影響到日后的工作模式,然而社會工作與社會實踐全然不同,學生們可能會逐漸產生迷茫困惑的心理。所以適當調整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方式、方法,便成為當前研究的重點。調整方向與改進對策可從以下方面來進行探討:(1)提升高校對社會實踐的重視程度;(2)加強學生對社會實踐認識態度的引導;(3)擴大宣傳力度與提供實踐項目費用及必要的培訓;(4)掃清阻止開展社會實踐的主觀因素的障礙這四種方式。具體來闡述即為,學校黨、政部門要加強領導各階段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將教育計劃整體落實并收到實效,使學生正確認識到社會實踐的地位與作用。由于社會實踐普遍面向于大學生本身,若想讓開展的社會實踐收到切實的效果,必要充分調動大學生自身的積極性。此外,高校一定要加強社會實踐的宣傳工作,提高社會各方面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重要性的認識。對大學生而言,社會實踐具有個體社會化功能和理論的強化功能,學生在參與的同時獲得的一手知識便可直接運用于日后職業生涯中。大學生社會實踐雖然屬于具有社會意義的個人活動,但同樣可以采用經濟管理類專業獨有的科學理論進行研究,我們便可發現出我國當前社會實踐意識形態與學生能力培養存在一定不切合性的問題,更應該針對突出的問題進行更深入研究,并適當加強學生對社會實踐認識態度的妥善引導,完善自己學院學生社會實踐的教學培養體系,以自身為踐行者更新素質教育觀念,使大學生充分認識社會實踐是高等教育無以復加的組成部分。綜上所述,社會實踐活動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課堂。我們本次課題為基于社會實踐的視角下大學生活動新途徑的研究調查,研究發現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意義正在于使大學生適應社會,而在課內課外交替的環境中拓展自身理論知識,增強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調查與研究,我們也可以總結出,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想把學生培養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就必須讓教學目標與時俱進、積極探索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新途徑,從轉變社會實踐模式為起點,逐步引導學生發揮自身綜合能力,使其在每一次的社會實踐中得到最大的鍛煉。我們口述的凝聚力表現于人們的個體動機行為及對群體目標任務所具有的信賴性,而對于大學生本身來說,對事物的認知度與信賴度最終都將轉化成自身的成長歷程,在每一名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自身逐漸養成堅韌、頑強的優良品性,履行務實的生活作風,在以后的工作實踐中更加具備勇于開拓與創新的精神,最終成為企業和社會的創新性人才。
參考文獻:
[1]曹鴻.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現狀的分析及對策,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0(10)
[2]王浩.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思考.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1(6)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機制;構建路徑
組織高校大學生深入開展社會實踐,是大學生素質教育得以有效提升的重要途徑,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得以有效保證的重要環節。社會實踐活動作為融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自我教育為一體的教育形式,有助于充分整合各方資源促進大學生深入社會、了解基層、認知自我、提升自我,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奉獻意識、服務意識、公民意識,從而促使大學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夯實專業理論知識,推動自身全面綜合發展。
一、當前大學生社會實踐中存在的若干問題
1.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地位不明晰。大學生社會實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發揮著的重要作用,但目前相當一部分高校中,社會實踐在學校各項工作中的地位不甚明晰,存在被邊緣化的傾向。隨著高校之間競爭的加劇,高校工作的重點多放在擴大招生、征地建校、爭創碩士點博士點、爭創國家重點實驗室、爭取更多的辦學經費等方面。部分高校對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在時間上或難保證,在政策上或欠規范,在師資上或欠配備,在經費上或乏投入等。
2.實踐平臺未能得到有效拓展。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要落到實處,就必須將任務細分,層層落實,首先要整合校、院、教師、校友等各方資源,其次要提高大學生對社會實踐重要性的認識及其參與積極性。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部分高校還未能在拓展社會實踐平臺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這導致社會實踐未能形成機制、社會實踐資源未能得到充分發掘、社會實踐活動難以激發學生興趣,且寒暑期等重要的社會實踐期未能被有效利用,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參與度也因囿于平臺的局限而難以有效提升。
3.部分社會實踐流于形式。部分高校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既設置了寒暑期社會實踐課題,也開展了社會實踐專項活動,但是社會實踐的效果卻難以得到有效保證。社會實踐中的“偽造實習、實踐證明”“編造社會實踐報告”等造假、敷衍行為普遍存在,這就使得社會實踐的真實性、有效性難以得到保證,高校所實施的社會實踐舉措及其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
4.缺乏培訓、評估、反饋機制。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實效性不高的問題較為突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缺乏必要的培訓措施、明確的評價目標與及時的反饋機制。相應機制的缺乏導致大學生社會實踐存在盲目性、形式化、活動質量不高、教育效果不佳等情況。其中,建立社會實踐導師制、社會實踐考評考核機制、社會實踐跟蹤反饋機制,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所在。
二、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機制的設想
1.注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環節,建立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機制。思想政治理論課(簡稱“思政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用,因此加強思政課的教材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推進教學方式改革,對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而言具有不言而喻的重大意義。而以社會實踐為主要內容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則是推進思政課改革、提高思政課實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首先,學校領導要高度重視、統一認識,建立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領導體制。應定期對實踐教學的計劃、實施效果、經費保障、推進舉措等進行研究、探討,為思政課實踐教學提供組織保障。其次,應建立較為完善的思政課實踐教學管理體制。制定實踐教學大綱,且將其納入正常教學計劃,根據年級、專業的不同對實踐時數、形式、內容等予以合理安排。此外,還要注重課堂內外實踐教學的結合,比如除正常的實踐教學外,還可結合實際布置一些寒暑期社會實踐任務。
2.注重拓展社會實踐平臺多元化,優化社會實踐運行機制。注重拓展社會實踐平臺多元化,可采取社會實習、勤工助學、志愿服務、社團參與、基層調研、科研參與等多樣形式來增強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可選擇性和吸引度。此外,還要高度重視社會實踐運行機制的優化,一是轉變管理機制,健全服務體系,逐步實現社會實踐信息化、專業化、社會化管理,實現教育機制與市場機制的有機統一;二是轉變組織主體,從以黨團組織和學校干部牽頭為主的組織形式向以教師、研究生和大學生與實踐接收單位牽頭為主體的組織形式的轉變,實現組織主體和活動主體的統一;三是轉變運作方式,從以活動型為主向搞活動與干實事并舉轉變,實現目的動機與實踐效果的統一;四是轉變物質依托,活動經費從以高校投入為主向學校支持、社會實踐單位和學生個人的多元化投入體系轉變,實現投入主體與受益主體的統一。
3.注重不斷完善典型教育機制,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一方面,高校可就近挖掘、利用所在地的典型教育資源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如革命老區、革命博物館、革命會議遺址、革命家故居等紅色文化資源以及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等,通過引導大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增進其對革命歷史和革命傳統的認識,促進其對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理解,也可以通過社會調研等方式為各地建設發展獻謀獻策。另一方面,高校可邀請個人先進典型來校進行宣講或選聘其為大學生社會實踐導師,通過提供與先進典型人物“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幫助大學生深入理解黨的宗旨和任務,深刻了解時代賦予其的機遇和責任。另一方面,高校還應當重視每一年度社會實踐先進個人和優秀成果的總結表彰以及宣傳推介工作,借此為其他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課題研究等提供有益經驗和典型示范。
4.注重逐步構建自我教育機制,增強服務意識,增長個人才干。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要起到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作用,關鍵除了調動大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參與外,還要設法引發大學生對社會和自我進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從而提高自己的獨立思考分析解決問題以及辨別是非的能力。要善于運用榜樣示范、實踐體驗、實踐錘煉、社會教育等方法手段引導大學生在課堂實踐、校內外社會實踐以及虛擬的網絡實踐活動的參與過程中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在社會實踐中務必強調自我教育的重要性,應要求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積極總結思考,及時改進,逐步提高,真正在實踐中獲得鍛煉、增長才干。
5.注重建立培訓督導獎懲機制,著力提升社會實踐的實際效果。其一,建立社會實踐培訓機制。學校有關部門、各院系應當對社會實踐的培訓、指導工作予以高度重視,要安排社會實踐的指導教師適時開展一些針對社會實踐的培訓講座或課程。其二,建立社會實踐督導機制。校、院、系、所等各級單位要針對各社會實踐項目定期對社會實踐的開展情況進行摸底抽查或跟蹤督查,考察大學生是否實際參與以及社會實踐開展的實際效果等內容,要及時向各社會實踐團隊、個人乃至指導教師等提出建議和意見。其三,建立社會實踐獎懲機制。高校要設置明確的考評和獎懲機制,如設置明細的評定考核指標、進行現場答辯、報告等,對于效果顯著、影響良好的社會實踐項目、團隊、個人等予以一定程度的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表彰,對于不達標的則從資助經費、評比資格等方面給予懲罰。
參考文獻:
[1]石敦國,唐忠寶.實踐認識論求解[J].甘肅社會科學,2010,(1).
[2]張國驥.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N].光明日報,2007-12-26.
關鍵詞: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育人功能
1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育人功能現狀調查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和有效途徑,增強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的目的性和實效性對于提升高校實踐育人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美國政府通過頒布法律、經費支持等方法構建了一套完整的貫穿小學至大學各個階段的“服務學習、社會服務項目”社區服務實踐體系[1]。日本從1997年開始推行體驗式就業并作為大學就業實習的一個教學環節[2]。在我國,各高校聯系學生成長實際,以“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為牽引,以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為依托,不斷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3]。該文基于國內外有關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調查問卷和文獻研究,主要從思想覺悟、團隊協作、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社會適應和服務社會六個維度編制了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育人功能調查問卷,調查對象為南京工業大學和南京郵電大學5所學院大一至大四的學生。共計發放問卷1200份,回收問卷1123份,剔除無效問卷41份,有效回收率為90.17%。本文主要采用SPSS軟件進行項目分析、信度和效度分析等。通過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大學生在思想覺悟、團隊協作、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社會適應和服務社會六個維度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相較于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社會實踐在提高思想覺悟、學習能力、社會適應和服務社會能力的比例略低,表明社會實踐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引領、專業指導和動機導向上仍待進一步加強。
2暑期社會實踐育人功能的影響因素
分析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育人功能的影響因素有助于進一步分析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存在的不足,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策略。
2.1個人層面
個人層面包含對實踐必要性的認知、對實踐過程的充分參與和對實踐經歷的反饋總結等。42.0%的大學生認為很有必要,整體得分4.2分;42.6%的大學生參與度很高,整體得分4.1分;25.3%的大學生進行了很認真的反饋總結,整體得分3.8分。說明大學生對于暑期社會實踐的必要性比較到位,較好地參與到社會實踐當中,而對于社會實踐的反饋總結上則略顯欠缺。
2.2家庭層面
家庭層面包含父母對實踐積極鼓勵的態度、對實踐必需的經濟支持和對實踐中難題的有效引導。43.4%的父母持很鼓勵的態度,整體得分4.3分;31.4%的父母很好地滿足了實踐必需的經濟支持,整體得分3.7分;18.6%的父母進行了很有效的引導,整體得分3.1分。表明大學生父母對于暑期社會實踐持較為積極的鼓勵態度和經濟支持,而在有效的引導上較為薄弱。
2.3學校層面
學校層面包含對實踐選題的滿意度、對實效性高于形式主義的看法和對實踐成果評定標準的公信力。調查顯示,僅有10.8%的大學生對于暑期社會實踐的選題很滿意,整體得分3.0;認為社會實踐實效性很強的大學生僅有6.0%,整體得分2.8;12.4%的大學生認為公信力很高,整體得分2.9。調查表明,大學生對于學校層面在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表現滿意度不高,選題空乏、實效性差、流于形式、評定標準不科學等問題亟待解決。
2.4社會層面
社會層面包含實踐機會的多寡、實踐單位的支持度和實踐必需活動經費的供給度。18.7%的大學生認為實踐機會較多,僅有8.2%的大學生認為實踐機會很多,整體得分2.8;12.3%的大學生認為支持度很高,整體得分2.9;11.4%的大學生對于實踐必需活動經費的供給度比較滿意,僅有4.6%的大學生很滿意,整體得分2.5。結果表明,社會層面在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中發揮的育人功能非常不足,學生滿意度較低,因此應進一步加大社會層面對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支持度。
3提升暑期社會實踐育人功能的對策研究
3.1強化學生主體意識
3.1.1提高主動性和參與度
大學生作為暑期社會實踐的主體,只有積極主動地深入實踐的每一個環節,才能真正實現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提高。因此,大學生應轉變自身對暑期社會實踐的觀念,認識到社會實踐對自身成長和技能提升的重要意義,改變不得不完成相應學時的被動角色為主動參與的主人翁,創新選題形式與內容,并通過自身的深度參與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提高實踐的育人功能[4]。
3.1.2重視實踐的反饋與思考
有效的反饋與思考對于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和育人功效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一方面大學生自身應增強反饋總結意識,對實踐經歷、調研方法等進行分析整理和成果轉化,提高實踐的社會價值和影響力;另一方面,高校和社會應不斷提高對實踐反饋的重視程度,將實踐反饋作為評價考核機制的重要環節。
3.2優化實踐制度建設
3.2.1堅持多層次一體化的引導方針
暑期社會實踐應堅持形式多樣化,一方面綜合考慮學生的專業背景和實際需求,統籌安排行之有效的實踐形式;另一方面針對不同年級的特點有的放矢地開展有助于自身成長的實踐活動。鼓勵一年級的大學生進行參觀學習、社會宣傳和志愿服務等實踐活動,二年級的大學生通常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可進行社會調查和服務等,高年級的大學生具備了系統的專業基礎,應側重專業素質和就業能力的提升,可進行科技創新和預就業實習等。
3.2.2建立客觀公正的考核機制
客觀公正的考核機制對于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暑期社會實踐具有顯著的助推作用。因此高校應不斷完善校院兩級評價機制,從實踐選題、可行性分析、項目完成情況、項目成果、社會影響力和有效的反饋思考等層面分別進行評價,保證考核機制的科學化和規范化。
3.3完善實踐保障機制
3.3.1增強指導教師隊伍建設
指導教師全程參與社會實踐的選題、指導、監督和反饋等各個環節,對于充分發揮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育人功能的意義不言而喻。高校應鼓勵更多的專業教師加入社會實踐的指導教師隊伍中來,采用“思想政治教師+專業教師”共同帶隊指導的模式,有效實現暑期社會實踐的預期目標和育人功能。
3.3.2保障活動經費支持力度
很多具有指導性和實效性的暑期社實踐課題不僅需要專業的指導意見,同時需要有效的社會支持。而當前高校暑期社會實踐的各方經費支持較為短缺,從家庭、學校和社會層面考慮,我們亟待轉變思維模式,充分認識到社會實踐對于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意義,增加對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支持力度,為學生社會實踐提供更好的平臺。
3.3.3建立實踐基地長效機制
良好穩定的實踐基地是大學生進行暑期社會實踐的基礎保障,這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一方面,國家應不斷加強社會對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重視程度和參與程度,并逐漸完善企業和大學生的權利義務;另一方面,高校應主動深入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結合學生專業,通過合作共建的方式實現校企雙贏,深化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陳靜.美國服務學習與我國人學生社會實踐的比較研究[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8(5):78-81.
[2]王文華.試析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教育功能[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8):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