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歷史旅游資源考察報告
時間:2022-09-20 17:01: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歷史旅游資源考察報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門頭溝區介紹;旅游資源類型;旅游資源特色評價;旅游資源開發方向;旅游資源保護與管理
1、門頭溝概況
門頭溝區位于東經115°至116°,北緯39°至40°之間。東西長約62公里,南北寬約34公里,總面積1455平方公里。屬太行山余脈,地勢險要,“東望都邑,西走塞上而通大漠”。
地層經過漫長的地質變遷,形成了多種類型的礦床,煤礦的儲藏面積近700平方公里,是我國五大無煙煤產地之一。其盛產名特果品,東山京白梨,靈水核桃,龍泉霧香白杏,隴駕莊蓋柿,妙峰山玫瑰花。
門頭溝區是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和優良革命傳統的老區。早在1萬年前的新石器早期,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這就是北京歷史上著名的“東胡林人”。1958年正式更名門頭溝。
如今,門頭溝區人正以“自強、求實、團結、奮進”的精神,按照“實施三大戰略,緊抓四區建設,強化一項工程”的總體要求,扎實前進。
2、門頭溝區旅游資源介紹
門頭溝區是集自然風光、文物古跡、古老民風為一體的經濟發展區。境內風景瑰麗、氣候宜人,文物古跡則記載了門頭溝區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全區共有4A級景區2處,3A級景區5處,2A級景區4處,1A級景區1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處,國家級森林公園2處,市級森里公園4處,國家歷史文化名村3處,北京市市級風景名勝區2處,北京市最美鄉村4個。主要旅游景點有“三山、兩寺、一澗、一湖、一河”。
3、門頭溝旅游資源評價
門頭溝區旅游資源豐富,既有獨具一格的自然風光,也有歷史悠久的人文景觀。,人們一提起門頭溝便想到它的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宜人氣候。目前,門頭溝區按照版塊開發和精品帶動的策略,以潭戒兩寺為龍頭,突出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兩條主線,實施了旅游產業開發的“雙十計劃”。下文我將評價我的家鄉——門頭溝的旅游資源。
3.1一路與自然為伴,暢想美妙人生;一路與美景為友,領略大千世界;游在門頭溝,樂在風光中,愛在山水間
“三山、一澗、一湖、一河”,讓你盡情親近自然,讓你不出北京就能看到“小三峽”、“小漓江”。
北京高峰——靈山(2303 m)擁有高山草甸、牦牛、羊群,景色秀麗,是游人休閑、度假、避暑的勝地;百花山有“華北天然動植物園”美譽,各種名花爭奇斗艷;妙峰山景區以“古剎、奇松、怪石”而聞名,山下千畝玫瑰飄香。
永定河呈“入”字形縱貫全區,沿河的小水庫和壩區猶如串串珍珠,為山水增色。清水鄉的龍門澗有長江三峽之峻拔,桂林山水之秀美,又有匡廬之飛瀑,黃山之疊泉,因此人稱“燕京小三峽”、“京西小桂林”。
3.2 凈化心靈,陶冶情操,讓寺廟帶你領略京都的宗教文化
門頭溝的宗教文化獨樹一幟,其主要是受到古代佛教的影響,寺廟、摹刻等遍布全區各地。作為北京最大的寺院譚拓寺始建于晉代,有‘先有譚拓寺,后有北京城’之說。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戒臺寺名列中國戒臺之首,素有‘天下第一壇’的美譽
3.3 領民俗風采,品老區文化
門頭溝的民俗文化之所以璀璨奪目主要是因為其內涵豐富。其中包括有‘香火甲天下’盛譽的妙峰山香會;民間劇種山梆子戲、蹦蹦戲;民間舞蹈太平鼓;民間音樂京西古幡樂;保存了古風貌的清代村落錯落有致。
因為農業旅游資源的大力發展使得門頭溝發展形勢愈加多樣化。其農業旅游主要是讓生活在都市的人群能偶爾體驗一下鄉村農家菜、采摘水果、垂釣等山野式的娛樂方式,從中尋得心靈的凈土。與此同時,土特產的銷售業一定成程度上促進了該地區的經濟發展。靈芝秀茶莊就是依托門頭溝山區茶葉、藥材等而創辦的成功企業,大山山貨也是門頭溝有名的土特產品牌之一,其銷售的山核桃、柴雞蛋、大棗成為市區人送禮的必備之選。
此外,該地區政府依托本地區豐富的物產,進而將財政收入更多的投入到農業旅游業的發展,形成優勢的特色產業,實現政府和農民的雙贏。
總之,門頭溝的旅游資源可以用幾個詞概括形容,那就是豐富、奇特、瑰麗、珍貴,
4、門頭溝區域旅游資源開發建議
我個人認為門頭溝區雖然擁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但是存在明顯的缺陷,那就是:旅游相關產業發展滯后。旅游景區關聯性差,未形成組合優勢。民俗旅游的檔次較低,服務水平和質量亟待提高。所以,我具體提出以下幾個建議:
1.改善景區的交通狀況。潭柘寺、靈山、爨底下等景區都是在比較偏僻的山區,通向這些景區的車基本只有一輛。所以,我建議區政府可以開通旅游專線,滿足旅客的需求。
2.提高人們素質,提升民俗旅游質量和檔次。縱觀現在旅游業的發展情況,門頭溝做得確實不如密云等區,我認為很大的原因在于門頭溝人的素質。所以,要想搞好民俗旅游先要改變“人”。比如舉辦一些講座,傳授知識和經營致富的理念。民俗旅游還要做的有特色與眾不同,比如妙峰山玫瑰園,就可以提倡消費者親自采摘,自己動手制作玫瑰飾品、精油。
3.提高各個旅游資源地的關聯程度。例如效仿江西婺源開發旅游精品路線,把門頭溝的旅游資源制成“套票”形式,這樣做既給旅客帶來實惠又可以“套牢”他們,讓他們為更多的景點掏腰包,也可以為不知名的景點帶來收益與口碑宣傳。
相信我美麗的家鄉——門頭溝會建設的越來越好,旅游也將會辦的蒸蒸日上,成為不折不扣的北京后花園。(作者單位:中國地質大學人文經管學院)
參考文獻:
[1] 門頭溝區委宣傳部.詩情畫意門頭溝(中英文本)[M].中國旅游出版社.
[2] 北京山地生態科技研究所.門頭溝生態修復論文集[M].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出版.
【關鍵詞】甘南;民族民間美術;旅游經濟;發展
甘南州位于我國甘肅省西南部,地處甘肅、青海、四川三省交界地帶,是一個旅游氣候適宜,民族風情古樸濃郁的地區,甘南豐沛的降雨使甘南形成了豐茂的原始森林、高山灌叢和高原草甸景觀,使甘南成為生態旅游的勝地。
1 甘南旅游經濟現狀
甘南旅游業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受配套硬件設施的制約,初期的旅游業發展雖規模小,檔次低,卻已顯示出相當好的發展前景,通過多年的開發努力,甘南旅游業已今非昔比。甘南旅游業無論在游客人數上,還是經濟收入各方面都取得了較大進步。資料顯示從1993年-2004年共累計接待海內外游客532萬人次,其中海外游客30.2萬人次,旅游收入達4.79億元,年平均增長36.6/%、25.7%、46.8%。
2009年至2011年全州旅游人數達到520萬人,旅游綜合收入11.21億元,其中:2011年185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6.71億元,與2008年相比,分別增長了131%和379%,旅游綜合收入占GDP的比重超過10%。
2005年到今天是甘南旅游業發展最快的時期,旅游基礎設施日臻完善,項目建設穩步推進,宣傳促銷成效顯著,行業管理不斷提高,游客人數逐年增加,產業地位日趨顯著。目前,全州有“農家樂”600多家,具有較高檔次的“農家樂”287家,日接待能力達8500多人次,每戶年均收入2.78萬元,最高的年收入超過10萬元。 旅游業的發展帶動了各行各業的全面發展,在新世紀和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過程中甘南旅游業已成為甘南州經濟發展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1年以來,甘南州七縣市新增“農家樂”177戶,目前,全州“農家樂”達到650家,另有賓館飯店178家,國內旅行社7家,旅游景區漂流點3處、旅游商品和旅游紀念品的生產企業18家、旅游游艇服務公司1家,各類旅游從業人員達1.4萬余人。
甘南州旅游業發展的基本特點是:一是,充分利用西部大開發的機遇,進一步堅定加快旅游業發展的信心和決心;二是,政府加大對旅游的投入;三是,以交通為重點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高等級公路主骨架正在形成;四是,旅游規劃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地、縣級旅游發展規劃和鄉村旅游等專項旅游規劃編制工作已相繼完成并啟動;五是,旅游精品戰略全面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六是,旅游管理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旅游企業與行政主管部門脫鉤工作全面推進。
2 甘南民族民間美術工藝品
由于甘南自然條件復雜,生活環境特殊,地域文化獨特,藏民族在這片神秘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以不同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俗,構成了自己特有的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空間,形成了獨立的區域性特征,由此也形成了甘南自身文化特色,培育出眾多帶有鮮明特征的民間藝術形式。
2.1 甘南民族服飾
甘南是個多民族的區域,這里居住著藏、漢、回、土、蒙等24個民族,具有幾千年的古老文明和獨特的民族傳統習俗,特別是民族服飾文化和服飾藝術。在這些民族中,特別是藏族服飾,工藝精美、種類繁多,在這里就以藏族服飾為例加以介紹,藏裝的基本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肥大。直線寬邊,色彩對比強烈。男女藏袍均習慣以粗紡厚毛呢為料,左襟大,右襟小,一般在右腋下釘一個紐扣,或是用紅、藍、綠、雪青等色布做兩條飄帶,穿時結上。無論喜慶歡宴,還是節日集會,甘南各族兒女總是身著節日盛裝,歡聚一堂,載歌載舞,盡顯風采。
2.2 甘南民族繪畫藝術
(1)壁畫
甘南壁畫屬佛教文化,所有寺院經堂、佛殿四壁,都繪有各種題材的壁畫。甘南壁畫吸收了中國、印度、尼泊爾和青藏的藝術風格,色彩鮮麗,對比度好,線條均勻,富于圖案和裝飾意味,并大量運用描金、貼金、磨金手法,使壁畫滿壁生輝。拉卜楞寺的壁畫多繪在布幔上,懸掛或釘在墻上,多用礦物顏料,經久不變色。正月十三,將十幾丈長的大佛像在山坡上高高掛起,叫“曬佛”,圍觀瞻仰的人人山人海,不計其數。
(2)布帛畫
藏語稱“唐卡”。唐卡畫是彩鍛裝裱的卷軸畫。唐卡畫是藏傳佛教繪畫中的另一種工藝品,為藏民族所獨有。甘南唐卡畫所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豐富。一幅畫是一部故事、一部傳說,被稱為藏族“歷史畫卷”。
(3)工藝裝飾畫
裝飾畫形式多樣,以實用性見長,將色彩對比強烈的圖案、畫面繪制在住房門、窗、檐、柱及柜、桌、櫥上。內容豐富多彩。主要以傳統的山水花卉、禽鳥蟲魚、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為主。繪畫技法以工筆重彩為主,輔以中國水墨畫的烘染、墨暈等技法。
總體來看,甘南少數民族繪畫既多姿多彩,個性突出,又表現出共有的質樸清新、明朗大方的審美趣味。
2.3 甘南雕塑藝術
(1)佛像雕
甘南佛像雕塑可分為雕刻佛像、泥塑佛像、陶瓷佛像3類。各類銅制、泥塑、木雕的佛像一般都鍍金并鑲嵌珠寶、珊瑚、瑪瑙等,光澤鮮艷,雅美華麗。各寺院佛雕的藝術造型有傳統佛陀型、菩薩型、佛母型、明王型、空行母型、眾金剛類。
(2)建筑雕塑
甘南雕塑廣泛應用于寺廟建筑。其種類有鎦金銅雕,如佛殿屋脊的吉祥獸、等;木雕;如梁、柱、斗拱、門楣等;磚雕,如墻面、墻頭等;石雕,如柱基石、石獸等。民居雕塑多用于柱、門楣、掮等處及室內裝飾等。建筑雕塑藝術工藝超凡,地方特色濃烈,造型古樸典雅。
(3)酥油彩塑
即“酥油花”。酥油花,是將酥油調上各種顏色,塑造成各種人物、花卉、山水、建筑、飛禽走獸及佛經故事。甘南各寺院酥油花集雕塑藝術之大成,不僅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和獨特風格,而且規模宏大,內容豐富多彩。酥油花工藝精巧,色澤鮮麗,棱角分明,比例勻稱,形象逼真。
(4)洮硯雕刻
洮硯與端硯、歙硯同負盛名,為中國三大名硯,享譽國內外。洮硯具有石質堅細瑩潤、色澤雅美。綠色中含有水波紋,發墨細快,不損筆,傾墨不干不凍等優點。自古以來,深得文人墨土之稱贊和珍愛。洮硯技藝自成體系,圓透、高浮、淺浮雕等綜合統一的整套雕刻技藝,雕刻出融詩詞、書展、繪畫于一爐的宏觀場景畫面。深受中外游客的稱贊,饋贈之佳品。
3 開發甘南民族民間美術工藝品,促進甘南旅游經濟發展
為了適應旅游業發展,要注意綜合性開發,達到民族文化的產業化發展,從食、行、住、游、購、娛這6大要素著手,并通過政府支撐,市場運作,建立起“一個市場,三個中心”,即現代化旅行社市場、旅游商品購物中心、旅游咨詢服務中心、旅游發展戰略研究中心。積極開發研究民族民間美術工藝品,作為旅游紀念品,進入旅游(下轉第191頁)(上接第192頁)購物,促進甘南旅游經濟的發展。
3.1 甘南民族民間美術在甘南旅游經濟中的地位
在旅游中,除了欣賞歌舞,領略風土民情和大自然風光外,購買旅游紀念品也是旅游中一個重要的內容之一。旅游紀念品的購買,豐富了旅游的興趣,同時在返回之余,見物生情,能增加多少美好的回味。在社會和家庭現代化激進的今天,它為家庭的裝飾又增加了一道風景。
3.2 加強甘南民族民間美術工藝品研究,促進旅游經濟發展
甘南是一個以藏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對旅游產品中的美術工藝紀念品的開發應重點突出甘南民族特色,引進國外高科技的旅游商品設計、制作工藝,多渠道引進資金,全方位共同開發、研制,生產高品位,上檔次,適銷對路的旅游商品,促使甘南旅游紀念品上一個新臺階。因此在研制美術工藝品中應注意突出以下的特性:
(1)民族性
甘南民族民間美術的民族性主要體現在民族信仰、地域風俗上。甘南少數民族由于地理、歷史的原因,長期以來一直處于“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各民族之間呈現為相對分離的狀態,其民族風俗大相徑庭,不盡相同,由此而衍生的文化事物千姿百態,異常豐富,構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體系,因此它出現的很多工藝美術品也豐富多彩,有反映自然崇拜的,有反映圖騰崇拜的,也有反映祖先崇拜的。因此,在選用民族工藝美術品作為旅游紀念品時,一定要考慮到工藝品的民族特性,比如藏族唐卡藝術,其內容、造型及設色最具有民族性。還有酥油彩塑、面具裱塑不僅有它的神秘性而且也是一種民族的信仰。
(2)古樸性
由于旅游的客人大多數都來自于繁華的都市,都市生活中高樓大廈,寬闊的大道和奔馳的車輛,滾動的霓虹燈和動漫的圖畫布滿了整個腦子。他們從城市來到旅游之地,需要的是清新的空氣、寧靜的綠色、古樸的村寨。對于旅游工藝品來說,他們需要的不是喧嘯繁華的畫面,而是古樸粗獷的符號。因此,美術工藝品的古樸是旅游者選擇之首。
(3)實用性
對于旅游者來說所購的旅游商品除了有民族性和古樸性的個性突出,值得收藏外,而旅游品的實用性更是收藏的動態表現,因為實用,它使旅游品增加了又一道功能,而這一功能會使這旅游品產生一定的經濟價值和實用價值,也是贈送親友的佳品,如甘南卓尼的洮硯和民間刺繡等。
(4)紀念性
紀念性,旅游商品除了它的民族性、古樸性、實用性外,有些旅游商品還需標注旅游景點,而產生特有的紀念性,正如甘南的拉卜楞寺,甘南的尕海湖、則岔石林等,美術家可以利用當地材料資源設計一些工藝品,作為旅游景點的旅游商品,盡量與實用性聯系起來,達到完美統一。
4 結語
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給甘南旅游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甘南作為旅游資源豐富,西部旅游的熱點之一,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要著眼于甘南旅游資源實際,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刻認識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重大戰略與旅游開發對甘南經濟發展的意義。組織美術研究人員利用甘南民族美術資源和地方物質資源,精心設計,精心制作,開發甘南民族民間美術工藝品,作為旅游紀念品,打入國內國際市場,使甘南旅游業再上一個臺階,增加旅游經濟收入,提高旅游紀念品收入所占整個旅游收入的比重,進一步推動甘南民族民間美術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甘南州人民政府咨詢委員會:甘南州旅游業發展考察報告[R].2011-10-10.
[2]甘南州年地方史志辦公室:甘南州年鑒1990―2000[M].合作:甘南藏族自治州出版社,2001.
[3]李振翼.甘南藏區考古集[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95
[4]楊曉輝.甘南民間美術的傳承與發展[M].甘肅:甘南人民出版社,2006.
關鍵詞:阿勒泰市;牧民定居;現狀;問題分析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13)07-0058-02
0引言
改造提升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定居是前提和基礎。1987年阿勒泰市巴里巴蓋鄉實施了“2871”項目,率先安排379戶牧民實施定居,開始了新疆牧區定居工作的篇章。2008年阿勒泰市全面啟動定居興牧工程建設,計劃到2018年全面實現牧民定居工作。牧民定居工程與安居富民工程讓牧民“定的下,穩得住,能致富”,是一直值得關注、探討的問題。本文對阿勒泰市牧民定居現狀,存在的問題等進行了系統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1阿勒泰市游牧民定居工程概況
阿勒泰市地處阿勒泰山脈南邊,境內地形東高西低,呈典型的山地地貌特征,可分為北部山區、南部丘陵區、山間沖擊平原區,是典型的溫帶干旱氣候,天然草場分布廣泛,畜牧業產值在當地農林牧漁業產值里占據重要的地位,是新疆畜牧業生產主要基地之一。
2005年中央出臺了“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意見”,阿勒泰市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列入到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工作的重點。同時緊抓新疆大開發、大發展的歷史機遇,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把游牧民定居工程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來抓,經過全市各族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按照“定得下、穩得住和能致富”的總體要求和實現生態、經濟發展可持續的總體要求,從水土資源開發利用、天然草場生態恢復及可持續利用、產業化示范工程等三方面綜合規劃實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高效益配套”和“四個不落后”建設,確保質量第一、功能齊全,保證10年、20年不落后,并結合當地民俗風情,對實施牧民定居工程的選址、住房布局等進行詳細規劃設計。
阿勒泰市1986年實施的“2817”定居項目開啟新疆牧民定居的先河,經過二十幾年的建設,已取得了一定成績,探索出三種不同定居模式即:集中定居、插花式定居、分散式定居,而目前主要采取向城鎮集中和連片集中定居。
2009年之前阿勒泰市各鄉鎮主要采取插花式定居模式,共計定居牧民1605戶。除2009年建設阿葦灘鎮640臺地160戶、阿拉哈克鄉阿克齊100戶、阿葦灘鎮哈拉布宮60戶、阿拉哈克鄉窩依瑪克64戶、喀拉希力克鄉窩依瑪克村55戶、紅墩鎮布鐵吾爾格40戶等6個定居點較大外,其他采取插花式定居。從2010年開始實施集中定居,2010年在克孜加爾(640臺地)新建克孜勒別勒村、克孜勒喀巴克村和阿克別勒村3個牧民定居村,每村200戶,并擴建阿葦灘鎮畢依克哈巴克村,新增60戶,共計實施牧民定居660戶。2011年,實施牧民定居512戶,其中640臺地阿勒瑪勒村200戶、北屯鎮300戶、拉斯特鄉斯德克村12戶。多數牧民定居點戶均配套50畝的飼草料地,少量的定居點配套100畝、80畝牧飼草料地。截止2011年底,全市統計在冊牧民6859戶,30067人,已完成定居2777戶,11108人,定居率為40.49%。
阿勒泰市按照“定的下,穩得住,能致富”的思想指導工程建設,各年投入巨資嚴格按照“三通、四有、五配套”的標準建設牧民定居工程,基本上按照要求完成了生產生活配套設施,一些地方由于規劃落后、自然條件惡劣,設施配套不齊全等原因,導致定居工程出現了一些不利定居和發展現象。
牧民定居工程資金數額巨大,主要是通過各級政府籌集而來,政府資金壓力大,而牧民自籌資金數量相對較少,但相對于經濟實力薄弱的牧民來說,籌資壓力大,牧戶主要選擇如60、80、90、100平米的戶型,價格一般都在3萬、5萬、8萬、10萬左右,許多牧民因缺乏資金而大量變賣牲畜,導致后續生產生活開展困難。
牧民定居后生產由傳統畜牧業轉向種植業、兼業、經商等行業,改變了單一的收入來源渠道,人均收入不斷提高,大大改善了牧民的生活水平。在牧民定居建設現行成果下,對牧民在純收入方面的差異將牧民定居點相對分為好、中、差,按照1:1:1的原則篩選定居點,在阿勒泰市牧民定居辦公室專家的分析下,選取了巴里巴蓋鄉魯旺塔斯村、切爾克齊鄉坎格村、阿葦灘鎮卡拉干德村。通過調研上述三個牧民定居點,發現牧民定居工程尚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總結出阿勒泰市當前牧民定居工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如下。
2阿勒泰市牧民定居中存在的問題
2.1牧民自籌資金壓力較大
2012年牧民定居政策補助力度加大,國家補助3萬元,自治區補助1萬元,吉林援疆補助1萬元,地方配套資金2萬元,共補助7萬元。而籌建80平米標準的居舍需要8萬元左右,60平米的居舍需要6萬左右。近年來,建材物資價格普遍上漲,房屋建設成本隨之增加,雖然國家和各級政府加大了補助,但是牧民每年繳納的資金逐年上升,極大的加大了牧民負擔,挫傷了牧民定居積極性。目前阿勒泰市仍有許多牧戶為無房戶、危房戶、重疾戶和重災戶等,大部分牧戶自籌資金較為困難。現已定居的年輕牧民是從父輩中分家而來,沒有自己獨立的生產資料、獨立的經濟收入或者擁有較少的經濟收入;重疾戶家庭由于家庭成員發生重大疾病,巨額的費用迫使牧民大量變賣牲畜,導致收入減少,通過銀行借貸、親朋好友資助等維持生計,籌集定居資金非常困難。
2.2人工飼草料地嚴重不足
當前牧民定居的基本思路是“定人先定畜、定畜先定草、定草先定地、定地先定水”,人工飼草料地是全面實現牧民定居的關鍵。各定居點定居時間不同,人工飼草料地數量也不同,定居較早的牧民家庭飼草料地為100畝,后定居的牧戶多為50畝飼草料地,還有部分定居牧民家庭20-30畝。專家估算定居牧民走上致富道路至少需要100畝土地,而大多數牧戶人工飼草料地為50畝;政府提供的土地較為粗糙和貧瘠,表現為地力不足、實行輪作,需要牧民投入大量資金開發,才會有較好的收益。飼草料地是制約大規模實施牧民定居工程的主要“瓶頸”,也是制約牧民定居后發家致富的重要因素。
2.3缺水問題嚴重
阿勒泰市屬于溫帶干旱氣候,年平均氣溫4.5攝氏度,降水年均191.3毫米,年均卻達蒸發量1682.6毫米,屬于北溫帶大陸性氣候。牧民定居點人工飼草料地開發規模和人畜飲水都取決于水利工程,大量水利樞紐、開發草原、打機井使得地下水位下降,定居點水資源的缺乏嚴重影響牧民生產和生活。一方面是生活用水,定居點居民用水網建設不足;另一方面生產用水分為飼草料地灌溉水和牲畜用水。灌溉渠網在有些定居點建設中大量不足,渠道、干渠、支渠等引水工程渠道不防滲,硬化程度不夠。此外,定居點飼養的牛羊也得不到飲水保障,這嚴重制約了阿勒泰市牧區種植業和畜牧業的發展。
2.4定居牧民補助發放問題
在對一些牧民定居點調研時,定居點的牧民普遍反映政府在定居前宣傳的一些補助政策沒有得到有效實施,比如大棚補助、退牧還草補助等補助款近2年都沒有發放,引起很多牧民的不滿,漸漸對地區實施的民生工程——牧民定居工程不滿。牧民由于在定居時繳納了大量資金,本身可支配的資金所剩無幾,缺乏足夠的資金開展生產經營活動,補助款項對他們來說極為重要,是繼續開展畜牧業生產、種植生產的前提條件,是牧民致富之路必不可少的助推器。不少牧戶,由于缺乏補助款,生活非常艱難,勉強度日,生產經營更是無力發展。
2.5定居點環保問題開始顯現
建設定居點時政府都有考慮周邊環境,向定居牧民提供擁有良好的生活、生存環境,但因有個別定居點離市區近,出現環保問題。如有一個定居點,離定居點大約四百米有一個砂廠,砂廠工作時砂塵遮天蔽日,砂粒直接飛到定居點各戶家里,直接影響到人體健康;并且砂廠工作時機器轟鳴,遠遠超過國家規定的噪聲標準,使居民無法正常休息,影響大人與孩子的工作和學習,間接引起當地牧民對政府的不滿,直接影響到牧民定居后續工作的開展。
2.6牧民定居經濟增長緩慢,缺乏較強的經濟增長點
牧民定居后,經濟收入增多,但生產生活支出也增多,家庭純收入變化不大,增長緩慢,沒有獲得定居工程預期帶來的經濟效益,引起一些牧民定居后又回到山里繼續游牧。由于各種因素牧民定居點大部分都不太適合于農耕,也完全不適合于游牧,這從大體上造成發展種植業和畜牧業相當大的難度,加上政府和牧民改造生存條件有限,種植業和畜牧業是牧民主要經濟收入來源,但都走傳統農業發展道路,尚未走上集約化、產業化農業,人均種植業和畜牧業收入不高,導致整體牧民收入增長緩慢,除了個別地域有主要經濟作物,比如巴里巴蓋鄉的哈密瓜產品是當地主要的經濟支柱,整個地區牧民缺乏強勁的可持續的經濟支柱,帶動牧民致富,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牧民定居后收入下降的狀況。經濟增長緩慢,嚴重挫傷了牧民定居積極性,也引起了已定居的牧民繼續游牧,或者出現半定居狀態,加大游牧民定居工程實施難度,也和建設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不適應,政府要考慮在當地實際情況,積極扶持一些優勢產業,作為當地牧民經濟收入的支柱產業,大幅度帶動經濟收入增長。
3對策建議
3.1各級政府加大牧民定居政策支持力度,重點是加大補貼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政府稅收收入的提高,政府在財政上有實力加大補貼力度,減少牧民對定居工程的投入資金,使牧民在定居后留有較多的資金從事的各項生產、生活活動,盡量避免牧民因定居而大量變賣牲畜,導致定居后無資金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政府應該特別重視重災戶、年輕戶等問題,采取切實可行的專項措施研究具體對策,重點向中央多爭取財政或者項目支持,設置專項資金解決問題。
3.2大力加強飼草料地建設
目前大多數定居點缺乏足夠的標準質量、數量的土地,每戶能夠澆水灌溉的土地都不足50畝,土質差、產量低,直接影響到飼養牲畜的數量,關乎牧民的經濟收入,影響到牧民的發展。市政府重點開發五個灌溉區,大力開發高產、平整化、條田化、林網化土地,滿足對土地的基本需求;大力發展高效人工飼草地建設,擴大人工高產種草面積,推行圈窩地種草和半人工草地建設,充分利用豐富的農作物資源,建立飼草料基地,為舍飼圈養提供充足的飼草料,為發展畜牧業提供保障,又能減輕天然草地壓力,還能提高牧民收入。
3.3加強水利設施建設
根據牧民定居點人工飼草料地開發規模和人畜飲水需要,做好水利規劃新修中、小型水庫等蓄水工程和渠道、干渠、支渠等引水工程,搞好以水利為中心的農田基本建設;對原有水利設施進行渠道改造,防滲、硬化,為飼草料地提供穩定灌溉水源;在人工飼草料地生產利用中推廣高標準節水技術,實行以節水為主的方針,節約用水、高效利用,確保人工飼草料地高效灌溉;水利資源的開發利用須不破壞當地生態環境為前提,不得過度開發,引起生態環境的惡化,并注意各水利工程相互之間的聯系與影響。
3.4政府提升管理水平
政府必須按照牧民定居政策規定的要求,將補貼直接發放到牧民的手中,嚴禁各級政府截留、晚發或者挪作他用,對尚未發放的補貼盡快發放,并采取補償措施消除牧民不滿情緒;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本是政府部門的責任,定居點周邊建設對環境有嚴重影響的工廠等,損害了定居牧民的身體健康,與牧民定居政策的宗旨背道而馳,須采取實際行到來清除嚴重危害環境的污染源,保護牧民來之不易的生產生活環境。
3.5大力加強后續產業的開發
(1)為實現新農村建設目標,政府必須大力開發相關產業,積極推動傳統產業轉型,持續開發后續產業,調整畜群結構、品種改良、科學飼養等措施,建立養殖小區,對牛羊牲畜實行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大力開展牛羊育肥業,重點做大做強阿勒泰羊、阿勒泰牛,提升品牌市場影響力與號召力,擴大市場占有率,促進經濟效益的提高。
(2)實行產業化經營,現代農業都走產業化經營之路,建立各種類型的專業合作社,在龍頭企業的帶領下,實行“公司+合作社+牧戶”戰略,產業鏈上相關利益方結成利益聯盟,共同維護產業鏈的發展壯大。種植業以巴里巴蓋哈密瓜為代表,推廣優良品種,建立農業協會,積極參與市場競爭;畜牧業以阿勒泰羊為代表,選取優良品種,開展育肥,建立畜牧業協會,擴大市場競爭力,產品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經濟效益。
(3)以旅游業為代表帶動第三產業快速發展,開發利用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如哈薩克民族風情、草原風光等,將阿勒泰市旅游資源與周邊地區旅游資源結合起來,綜合開發精品旅游線路,促進區域商貿服務、信息物流、社區服務等第三產業的繁榮。
(4)實施科技推廣與專業人員培訓工程,加快人才流動與轉移,重點抓好畜禽改良、快速育肥、暖圈飼養、疫病綜合防治、草地改良、長草短喂、短草槽喂、“三貯一化”等實用技術和科研成果在定居點的推廣普及,不斷提高科技對畜牧業的貢獻率。堅持“牧科教”、“產學研”相結合,在牧區利用冬閑時節深入定居點開展諸如“科技之冬”活動等形式多樣的畜牧業技術培訓,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懂科學養畜技術、有市場經濟意識的新型牧民,成為農牧業生產中的骨干力量。目前牧民經培訓產業轉移的人數較少,工作途徑小,加大牧民培訓與轉移,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未來30%的牧民轉業從事非農工作。
參考文獻
[1]蔣志清,朱美玲.新疆木壘牧民定居現狀及存在問題的調研分析[J].價值工程,2012,(8):1-3.
[2]郭文慧,宗衛征.當前新疆游牧民定居及新牧區建設調查研究——以塔城地區額敏縣為例[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2):32-36.
[3]宋哲.加快轉變傳統生產方式切實提高自我發展能力——對新疆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設的調研[J].中國經貿導刊,2010,(23):54.
[4]閆海龍,張永明.關于推進新疆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設的思考與建議[J].中國集體經濟,2011,(28):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