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5 20:25:4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創文匯報材料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林風眠;調和中西;中國元素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06-0033-01
一、調和中西
林風眠在歐洲學習西方繪畫數載,刻苦研習西方名家名作,從不同風格的大師的畫中學到了不同的優點并提取各家之長處用于己身。在林風眠的畫作中,兼容了莫迪里阿尼的流暢線條、馬蒂斯的裝飾性、畢加索的分析立體主義、盧奧繪畫中的厚重粗獷以及吸收了塞尚的簡化原則。
二、褪不去的中國畫元素
(一)表現
時期以及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林風眠對水墨和彩墨的靜物畫、風景畫和人物畫作了獨特的探索和創造。他從傳統繪畫中汲取多方面的營養,但不在古人的面前固步自封。
第一、他兼用中西畫法,以自然為師,在重視對客觀事物的色彩、明暗、線條、結構和節奏的感受的同時,潛心捕捉客觀事物的神韻與詩意;第二、對輕快流暢線條的運用。林風眠從中國的雕塑、繪畫(敦煌壁畫、李公麟的白描)、陶瓷、皮影畫中提取精華,運線以光滑、速度、銳利取勝,把線條作為造型的、體現體面結構的手段;第三、林風眠的彩墨畫的用色進一步發展了北宋繪畫的重彩,體現了東方式的韻律與意境。他強調用色的單純,把色與墨有機地組合在一起,使畫面中縈繞著淡淡的憂傷;第四、林風眠在自己的彩墨畫創作中保留了中國畫獨特的留白傳統(西方繪畫中如果有留白處則被認為是未完整品),在鋪滿整個畫面的景物中留少量的白,以破掉畫面的呆板;第五、選用極具中國特色的元素作為繪畫題材,如中國戲曲人物、中國歷史人物或故事、著中國傳統服飾或持中國傳統物品的仕女、中國的美麗風景、關于中國社會現象的現實繪畫;第六、選用方形構圖。這種構圖可以在漢代畫像磚和宋代繪畫中看到;最后,在繪畫材料的運用上,以他多年良好的中國傳統畫基礎,林風眠自如地使用毛筆、墨、宣紙等傳統工具,結合自己多年的藝術研究,開創了個人風格。
(二)原因
1.扎實的中國傳統畫基礎
林風眠自幼從父習畫,后臨摹大量的嶺南畫派佳作。加之,林的形象記憶能力極強,使之能默畫出各種細節,且富有很強的創造性。多年練習中國畫的經歷,使林風眠漸漸地掌握了中國畫的規律。
2.以改革中國畫為己任
從20世紀20年代起林風眠開始探索中國畫的現代化?!爸袊膰?,十分之八九,可以說是對于傳統的保守,對于古人的模仿,對于前人的抄襲”,沒有隨著時代的變化而做出創新。其中中國傳統文人寫意畫,重抒情、輕寫實的情況阻礙了國畫的發展。為了中國畫的發展與革新,林風眠在《我們所希望的國畫前途》一文中指出:首先,把正確描繪客觀自然對象作為繪畫的基本練習,再講究“寫意不寫形”;其次鼓勵使用新的繪畫材料或工具,尋求突破;最后保持中國寫意畫的單純化,但不能違背客觀事物的本體。
3.西方繪畫體系的缺憾
林風眠認為西方古典主義和自然主義的藝術,全以模仿自然為能事,反而令人覺得過于機械化而產生厭惡感。中國的傳統繪畫,重傳神,以表現情緒為主,是印象的再現,傾向于寫意,擅長抒情。他在回答《文匯報》編輯關于“抒情·傳神及其他”的文章中提到:“我很少對著自然進行創作,只有在我的學習中,收集材料中,對自然作如實描寫,去研究自然,理解自然。創作時,我是憑收集的材料,憑記憶和技術經驗去作畫的,例如畫西湖的春天,就會想到它的湖光山色,綠柳長提,而這些是西湖最突出的東西,也是它的特性,有許多想不起來的,也許就是無關重要的東西了,我大概就是這樣去概括自然景象的。”他在文章中也提到了《秋鷺》這幅畫的創作過程。他在杭州西湖療養時長時間的觀賞周圍景色的前提下,與后期杜甫的“渚清沙白鳥飛回”的詩句的啟發,自然而然地創作出了這幅抒情傳神之作,也體現了“水天一色,霞鶩齊飛”的古代描述秋景的名句。
4.對中國藝術傳統的傳承
在歐洲的林風眠刻苦學習西方繪畫技巧,但在進入瓶頸期后經導師點撥把目光再次轉移到東方優秀的傳統藝術。他從中國的雕塑、繪畫(如敦煌壁畫)、陶瓷、皮影畫中提取精華,運線以光滑、速度、銳利取勝,把線條作為造型的、體現體面結構的手段。
一、20**年宣傳思想文化工作
20**年是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一年,也是全市廣大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者辛勤付出、團結拼搏的一年,更是全市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奮發有為、成績斐然的一年。全市宣傳文化系統廣大干部職工在上級宣傳部門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及各級關于宣傳文化思想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部署,按照“瞄準一個目標,突出兩大戰略,建設‘四基地一中心’”的總體工作思路,解放思想,奮發進取,各項工作在整體推進中實現了新突破。
(一)緊密聯系實際,理論武裝工作實現了新突破。20**年,理論武裝工作歸納起來就是“一個宣傳、一個服務、四大調研”。“一個宣傳”就是做好黨的十七大精神的宣傳。在全省縣級市率先舉辦了黨的十七大精神專題報告會,省委講師團孫春山教授應邀為市五大班子領導及機關干部、企業負責人作了精彩的輔導和講解?!耙粋€服務”就是為市委中心組理論學習服務。制定了學習安排意見,收集整理各級主要領導重要講話并匯編成冊,作為市委中心組和各級領導干部學習內容?!渡綎|宣傳工作》為此專門介紹了我市加強市委中心組理論學習的經驗做法,并獲得山東省縣級理論學習中心組先進單位榮譽稱號?!八拇笳{研”就是開展了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黨員干部“學風”建設、和諧企業建設、“機關作風建設年”和“企業創新年”兩大主題年建設調研活動。其中,圍繞我市農村現代遠程教育的成功實踐,確定的調研課題被確定為**三市一區唯一社科研究課題。此外,我市理論研究和宣傳信息工作也實現新突破。有2件作品獲**市第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宣傳信息工作綜合考核名列**三市一區第一名,同時被省委宣傳部評為全省調研和部刊工作聯系點先進單位,《提高農民素質培養新型農民》榮獲全省優秀調研報告二等獎。
(二)緊緊圍繞中心,輿論宣傳工作實現了新突破。20**年,全市共在地市級以上新聞媒體發稿8000多篇,其中,中央級媒體52篇、《大眾日報》36篇,市委宣傳部新聞科被大眾日報評為新聞報道先進集體。主要突出四個方面的宣傳,一是全市重大會議精神的宣傳報道。組織市內新聞媒體對全市經濟工作會議、農村工作會議、“慈善月”動員會議等進行了及時準確的宣傳報道,先后開設各類新聞專欄20多個,并通過刊(播)系列解讀、評論員文章、記者感言等形式,以正確的輿論導向促進會議精神的深入貫徹落實。二是“兩大戰略”的宣傳報道。圍繞“工業立市”戰略,在對五大主導產業進行集中宣傳報道的基礎上,開展了“走齊魯、看亮點”新聞采風活動,深度報道了我省“五區一縣”各區(縣)的發展亮點和成功經驗。圍繞“旅游興市”戰略,重點做好借青興乳的宣傳,抓住20**年青島奧帆賽舉辦的有利時機,在青島市區顯要路段、主要公交線路、主流新聞媒體分別設立高炮廣告、車體廣告和投放電視宣傳片,加大宣傳力度和密度。同時邀請青島九大主流媒體參加了乳山—青島經濟合作交流會的宣傳報道。組織開展了乳山首屆旅游紀念品評選及宣傳活動。三是新能源產業基地建設的宣傳報道。大力加強新型環保能源的宣傳,繼“核電宣傳周”宣傳后,又組織開展了“走進秦山、感受海鹽”系列采訪活動,市內新聞媒體分別開設了“核電城里看和諧”專欄,增進市民對核電知識的認識和了解。四是加強新農村建設的宣傳報道。成功組織舉辦了乳山首屆“采茶節”,開展了乳山茶業發展研討會、“采茶節”攝影展等系列活動。廣電局在全省縣級電視臺率先開播了農村頻道。市報社創新報道形式,突出產業特點,刊發了“關注農業富民產業”的系列報道,效果顯著。
(三)打造城市名片,提升對外形象,對外宣傳和文化交流工作實現新突破。20**年,對外宣傳工作以打造“母愛圣地幸福乳山”城市名片為重點,不斷提高乳山對外影響力和輻射力。主要呈現五個特點:一是對外宣傳領域廣。先后與《香港文匯報》、《大公報》、《中國日報》等10余家涉外媒體建立了友好關系。邀請《仁川新聞》、《現代日報》等7家韓國媒體的主要撰稿人到乳山采風,增進感情,加深友誼,宣傳乳山。二是外宣品制作檔次高。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對外宣傳投入不斷加大,市委宣傳部邀請中視金橋、《走向世界》雜志社等國內專業機構制作了以“母愛圣地幸福乳山”為主題的城市形象宣傳片、廣告片、音樂旅游形象片以及大型宣傳畫冊,并在央視三大頻道的黃金時段同步投放了10秒的廣告片。三是城市名片的保護意識強。牽頭組織工商、旅游、信息產業等部門,分別搶先注冊了“母親節”、“母愛圣地”、“母愛文化節”三枚商標,1個網站域名以及中國母愛文化網、母愛圣地、母愛文化、母愛之都四個通用網址。四是對外宣傳管理嚴。成功開通乳山新聞網,加強了對市內各網站的管理,對不規范網站進行勸告和限期整改,確保對外宣傳不出雜音。五是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多。去西安舉辦了“山東乳山市書畫家作品展”,到韓國河南市舉辦了系列文化交流活動。在我市舉辦了青島畫家四人作品展、煙臺市攝影家協會“百位百歲老人攝影展”、“母愛圣地,幸福乳山”紹興——乳山書畫家作品聯誼展。
關鍵詞:高校畢業生 就業難 就業工作
0 引言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正加速從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從發達國家向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蔓延,對我國經濟和就業影響更加明顯。據了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對全國84個城市勞動力市場職業供求信息調查顯示,當前我國宏觀就業形勢趨緊。教育部從有關省市和高校初步了解到的畢業生需求情況看,當前經濟形勢變化對一些地區、行業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已經產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響[1]。各類高校存在實現初次就業的畢業生人數少、校園專場招聘會數量減少、畢業生普遍感到就業壓力等現象,就業工作顯得空前的困難。2009年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工作任務十分艱巨。
能否實現大學生充分就業直接關系到每一位畢業生的成長和發展,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關系到社會的安全和穩定。大學生就業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焦點之一。因此,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意義重大,迫在眉睫。筆者就全國大學生就業形勢現狀進行分析,進而引起一些思考并提出見解。
1 高校畢業生就業現狀描述
1.1 畢業生總量壓力繼續增加、待就業人數累積
08年高校畢業生規模達559萬人,比07年增加64萬人,增幅達12.93%;09年高校畢業生預計達到611萬人,比08年增加52萬人,增幅達9.30%。雖然目前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總數的增長速度有所減緩,但據報道,往年未能就業累積的大學生總數達150萬,就業工作壓力仍舊突顯。在經濟相對發達的廣東,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亦將是改革開放以來就業形勢最嚴峻的一年。2009年,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超過33萬,加上歷年延緩就業和省外來粵求職的大學生,估計超過50萬名畢業生在廣東求職。廣東省2009年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會議上公布的數據顯示,從已經舉辦的36場招聘會來看,進場用人單位數量相比去年減少20%以上,進場用人單位招聘崗位數相比去年也減少20%以上??梢姡?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高校的就業工作任務十分艱巨。
1.2 結構性矛盾依舊突出
高校畢業生就業結構性矛盾是主要矛盾。結構性矛盾突出地體現為區域頒布的不平衡,大量畢業生過分集中在東部地區和城市,競爭數量和增量有限的就業崗位。相當一部分畢業生打著“寧可失業在城市,不愿就業在基層”的口號。中國青年報社調中心通過題客調查網、中青在線、中國校媒網對全國31個省、區、市7761名應屆畢業生(其中本科生占58.6%,研究生占11.7%,高職高專生占29.7%)的調查顯示,34.2%的人首選省會城市或發達的地級市,其次是普通地級市(26.4%),而24.7%的人選擇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接下來依次是縣城(8.2%)、鄉鎮(3.6%)、農村(1.8%)[2]。中西部地區、廣大的基層卻面臨著人才匱乏又難以吸引畢業生,導致“無業可就”和“有業不就”并存的狀況十分明顯。
從高等教育內部看,存在人才培養結構不適應社會需要、不同學歷層次就業率水平存在較大差異、不同學科專業的就業需求冷熱不均、有些地區和高校仍然對擴招有較大沖動等問題。不少高校沒有根據社會需求辦學,而是片面根據學校自身條件、師資情況進行辦學定位和學科專業設置,忽視市場行情走向,結果培養的畢業生在學歷層次、專業層次、質量層次等與社會需求不接軌,造成大學生就業局部性、結構性失衡。
1.3 供需信息不對稱、就業指導和服務水平需進一步提升
在信息網絡日益發達的社會,利用網絡向畢業生提供就業服務和信息,非常適合大學生群體的特點,這不僅能有效地降低求職成本,而且能大大地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自2003年之后,各地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及高校陸續推出就業服務信息化服務體系,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就業工作水平,但目前存在新的問題與難點,一是招聘信息數量不足,一些信息服務網不僅獲得的數量少,而且時效性差;二是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信息共享。各省市地區和高校建立的就業信息網存在“各自為政”現象,有些高校為防止信息擴散,甚至人為地在登錄用戶名和密碼上設置障礙,信息共享程度不高。
1.4 相當一部分畢業生和家長就業預期與社會需求仍有一些差距
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以及近年來就業壓力的增加,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期望有所降低,到中小企業就業、到基層服務就業、靈活就業、自主創業的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民營中小企業已經成為畢業生就業的主要渠道,學生擇業觀念和心態在發生積極的變化。據調查,廣大畢業生對市場的分析和對大學生勞務價格的預測是基本準確的,對市場的判斷力日趨成熟[3]。但是,由于傳統觀念、社會輿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仍有相當一部分畢業生,尤其是家長的觀念不能適應就業形勢的變化,跟不上社會就業方式的變化。筆者在實際工作中發現,學歷層次較高、專業成績較突出的畢業生,其求職的期望值與社會可提供的待遇的落差更大,就業顯得更為困難。
2 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2.1 市場提供的就業機會太少
從我國當前的就業形勢看,據勞動與社會保障部統計,“十五”期間,我國新成長的勞動力數量已升至峰值(4650萬),加上現有下崗失業人員(1750萬),每年城鎮需要安排就業人數達2300萬人。以經濟增長7%計算,每年新增加的工作崗位只有800萬個,年度供大于求1500萬人,同時,農村還有1.5億富余勞動力需要轉移,有3000萬隱性失業者。
盡管我國經濟一直保持高增長的態勢,卻沒有帶來就業的平衡增長,一個很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小企業發展不足[4]。全世界一般的就業規律是,65%-80%的勞動力在中小企業就業,一個國家一般中小企業占97%以上;一個國家非正規和正規企業的從業人數一般在10人左右,發達國家每千人企業數量50個左右。據統計,我國城鎮中小企業總數為916萬個。如果平均按照13人就業計算,城鎮有11908萬人在中小企業中就業,占目前城鎮全部從業人員的47%左右,與發達國家全部勞動力在中小企業就業比重65%-80%相比,差距甚大。
2.2 高校的人才培養存在結構性問題
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錯位是導致這一矛盾產生的根本原因。一方面,一些大學的招生及專業調整沒有能夠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規劃,而是通過單純追求數量和規模擴張達到發展的目的,且盲目開設熱門專業,從而使得人才的批量生產與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相錯位。另一方面,一些學校仍然沿襲以傳統的學科教育為本位的培養模式,其課程設置、教學內容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這些直接導致大學畢業生就業結構性矛盾加劇和蔓延,具體表現在大學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與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之間還存在著巨大差距,應用知識能力、溝通協作能力欠缺,工作責任感、職業操守素質不足,把握社會需求的能力、適應職業需要的能力缺乏。
2.3 畢業生的擇業觀念有誤區
大學生在擇業期的不當就業觀主要有從一而終、過分強調專業對口、求大慕名、依賴他人幫助擇業觀等。“從一而終”擇業觀一般認為初次就業就是永久就業,受家庭背景、親朋好友的影響居多,求穩怕變,帶有強烈的計劃經濟統包統分體制的色彩,因此這類學生總挑剔選擇穩定可靠風險少的單位;“過分強調專業對口”擇業觀表現為“精英”人才意識濃,強調專業在求職中的重要性,過分強調專業對口,從而忽視了綜合素質的鍛煉以及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求大慕名”擇業觀一味地追求物質待遇和地域條件,重地位名利,輕事業奉獻,缺少吃苦耐勞精神和責任感,看不起落后地區和艱苦崗位的勞動;“依賴他人幫助”擇業觀一般認為考取大學后一定會有保障,不愁找不到工作,這類大學生缺乏進取和競爭意識,平時在校不注意職業核心競爭力的培養,畢業時寄希望于學校、老師及家庭社會關系資本。
3 對策思考
3.1 畢業生應樹立主體意識,進一步轉變觀念,夯實基礎,鍛煉動手能力,培養核心競爭力,提高綜合素質。
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眾型”回歸,大學畢業生供過于求的現象將持續較長的時期,加上高等教育本身的結構性矛盾一時難以改變,就業難和薪資低迷也將在長時期內繼續存在。大學生起薪下降、白領薪酬增長率下降成為必然。因此,大學生們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心理準備。一是樹立主體意識,進一步轉變就業觀念。適應市場的變化,隨形勢改變自己的就業觀。打破傳統的舊的“精英化”就業觀念,樹立“大眾化”的就業觀;樹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的就業觀,從被動的就業觀轉向主動的就業觀。要樹立自主和多元化的就業、擇業觀,摒棄從眾、博弈、攀比、依靠等心理。二是夯實基礎,鍛煉動手能力,培養核心競爭力,提高綜合素質。面對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高校畢業生只有把自己塑造成具有真才實學的復合型高素質人才,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市場經濟的規則是有能力和技術且積極主動的人就會有工作。要從自身情況出發,大一時就要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和各種文體比賽,培養自己的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不斷提高就業能力。三是客觀定位。大學生要根據自身的綜合素質、興趣、愛好準確地給自己定位,客觀看待自己,要有勇于放下“身份”到適合自己崗位上去工作的心理。對物質待遇和工作環境不提出超越實際的要求。樹立起“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意識和習慣。
3.2 高校
3.2.1 加強大學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古人云“不患才不濟,而患志不立”。以往高校對畢業生的就業思想引導集中在最后一個學年,學生的思想難以扭轉。避免這種情況的辦法是堅持長期的就業指導引導工作,自入學起培養學生樹立明確的就業目標,幫助他們認清人才激烈競爭的形勢,合理規劃大學校園生活,加強職業生涯規劃、就業市場社會調查活動的開展,在各類文體活動中引入就業競爭意識,開設求職材料準備、應聘面試技巧等系列指導課程。高等學校則要加強對畢業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社會責任感教育,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去,到農村去,服務群眾、服務社會。
3.2.2 針對當前形勢,積極調整教學內容,加強實習實踐,提高畢業生就業競爭力
高校設置專業應遵循適應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適應性,突出特色、注重內涵建設的重點發展原則,與學科建設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原則,注重規模兼顧效益的和諧發展則。在教學計劃制定、師資隊伍建設、實習實踐環節等方面做足做好功夫,不能“勿忙上馬”。同時,高校應做好深化教學改革,促進人才培養與當今社會需求相適應,有必要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在教學計劃中實施以促進就業為目的的實習實踐,確保畢業生在離校前都能參加實習實踐活動,增強崗位適應性。高職高專院校加強與企業合作,推廣“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可以確保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頂崗實習,提高職業技能。
3.2.3 建立健全的就業指導工作制度,培養一支專業化、職業的工作隊伍。
現在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就業工作更為艱巨。要勝任如此艱巨的任務,各高校需要把就業工作納入學校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健全職能部門和院系目標責任制,加強人員配備和條件保障,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職業化的就業工作隊伍,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指導,將就業指導服務真正明確、落實到每一位畢業生,才能使就業工作質量有新的提升,就業指導和服務才能上一個新臺階。優秀的就業工作人員需要一定的理論知識、實踐能力、綜合素質,要熱愛就業工作,要有職業道德和職業能力。同時,就業工作隊伍有必要保持穩定性,因為就業工作需要經驗和人脈[5]。
3.3 政府
3.3.1 提供環境,降低門檻,支持開設更多的中小企業。
本應是最大的就業渠道顯得狹窄,就業問題極為突出,從數量上大規模發展中小企業,有利于解決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有利于解決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和城鎮新增就業及再就業問題。政府要放寬個體、微型和中小企業創業的注冊、市場準入和經營等管制;杜絕十幾個部門對創業和經營的交叉、矛盾和惡意執法;讓利于民,大規模清理和停止對個體、微型和中小企業的收費和罰款,對創業和就業實行優惠的稅收政策;還要建立切實有效的中小企業融資體系,并提供創業和就業培訓等[6]。
3.3.2 提供政策支持,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自主創業。
在面向群眾的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產服務、生活服務、救助服務等領域,政府可以開發適合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基層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崗位,進一步清理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制度性障礙和限制,在檔案管理、人事、社會保險辦理及權益保障等方面提供服務,以形成有利于高校畢業生到企業就業的社會環境,促進和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如面對企業招用非本地戶籍的普通高校??埔陨袭厴I生,各地城市應逐步取消落戶限制政策。
針對高校畢業生從事個體經營等自主創業,政府部門可減免行政事業性收費,給予一定稅收優惠政策及提供創業經營場所方面的扶持政策。鼓勵支持高校畢業生通過多種形式靈活就業,并保障其合法權益,如享受社會保險補貼等政策。
參考文獻:
[1]周濟.《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全力以赴做好2009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2008年12月3日.
[2]陳彥青,韓妹.《哪里求職成功幾率最大?應屆生首選省會或發達地級市》.zqb.cyol.com/content/2009-03/10/content_2573931.htm.《中國青年報》.2009年3月10日.
[3]劉大允,蔡立彬,徐向東.《關于高校就業指導若干問題的思考》.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年第27卷第7期.
[4]周天勇.《怎樣對待就業問題》.《學習時報》.2009年3月30日.第479期.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