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11 07:46: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地理國培研修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大家好!
為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促進教育公平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教育部、財政部實施了“國培計劃——中西部農村骨干教師培訓項目?!皣嘤媱潯表椖渴恰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__-2020)》確定的重大項目,也是一個難度大任務重的項目。這個項目的實施不僅能為__農村地區培訓一批骨干教師,而且還能使這些骨干教師在實施課程改革、素質教育和教師培訓上發揮示范輻射作用,項目實施的意義重大。__師范大學作為__的省屬重點大學,培養教師,服務基礎教育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我們以先進的培訓理念、創新的培訓模式、優質的教師隊伍、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可行的項目實施方案,通過公開招標競爭,承接了國培計劃項目,通過項目的實施履行了師范大學服務基礎教育的光榮職責,發揮了師范大學對教師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引領作用。
我校承擔的兩個子項目,一是“農村中小學骨干教師置換脫產研修項目”,該項目是通過遴選優秀大學生頂崗實習支教,以2:1的比例置換農村骨干教師到高師院校和優質中小學進行為期三個月的脫產研修。通過置換脫產研修為我省農村培養一批在深入推進課程改革,實施素質教育中發揮示范和輻射作用的鄉(鎮)中小學學科帶頭人。二是“緊缺薄弱學科骨干教師培訓項目”,該項目是針對我省緊缺薄弱的英語、音樂、體育、美術四個學科教師進行的為期十天的短期集中培訓。通過短期集中培訓為我省農村中小學緊缺薄弱學科培訓一批骨干和“種子”教師。
我校承擔的兩個國培項目,輻射全省六個地區,覆蓋15個學科(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歷史、綜合實踐、英語、音樂、體育、美術)、培訓教師規模達2496人(頂崗置換培訓560人、緊缺學科1936人),頂崗實習生規模達1120人,12個學院參與國培項目。輻射面寬、學科多、頂崗任務和培訓任務重。
我校對國培項目的實施高度重視,為加強對項目的統籌和領導,學校成立了由校長擔任組長,分管校長為副組長,學校相關職能部門及相關學院領導組成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和專家組,為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為了確保國培項目的順利實施,我校組織了專家對實施方案進行了精心的策劃,通過先期調研、學習考察、方案設計、專家論證、部門協同,擬定了項目實施的方案。召開了部門協調工作會,安排落實教學、后勤服務、教學管理、安全保衛、學生管理等工作,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劃撥一定的經費用于支持學生頂崗支教,舉全校之人力和物力,集全校之智慧和力量,使項目的實施責任到人,落實到位,全力為項目的實施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實施環境。
我校承擔的國培項目,以“互動雙贏,促進改革”的培訓理念,分階段、立體式的新型培訓模式,打造了國培項目的培訓特色。在培訓內容上緊密結合實施素質教育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針對研修對象的實際需要,構建了學科課標解讀、學科核心知識、教學方法策略、課堂教學實訓及校本研修的培訓內容體系;在研修形式上采用到高等師范院校集中研修與到優質中小學跟崗研修相結合、理論研修與實踐研修相結合的立體式形式進行;在
培訓方式上采用專題講座、案例分析、現場觀摩、參與體驗、經驗交流、教學反思等方式進行;在培訓實施步驟上按“集中研修、跟崗研修、總結反思、跟進研修”分段實施。整合資源,為國培項目提供最優質的服務是我們實施項目的主導思想,我們整合了高校、優質中學及教科所的教師資源,組建了三位一體的教師培訓團隊;整合了高校、優質中小學及省級培訓基地的硬件條件資源,搭建了三維一體的培訓空間平臺。我們將通過雙重整合,依托我校教師教育的優勢和豐富的職后培訓經驗,為國培項目提供最優質的培訓服務。
為保證國培項目的培訓質量,我們建立了培訓工作的質量監控機制,設立專家組對培訓項目進行全程的專業指導、質量監控和定性定量的質量評估;設立專門的項目實施巡查組對項目的實施進行過程監控;制定與之配套的管理制度對頂崗實習生和受培教師進行規范管理;建立項目的宣傳平臺,加強對項目實施的宣傳報道。采取有效措施對
國培項目進行全過程、全方位的質量監控,確保國培項目的質量,力爭將國培項目做成具有社會效益的品牌項目。
1 目前江蘇高中生物教育現狀
(1) 生源減少:生源減少是全國普遍的趨勢,江蘇近年來生源減少的速率相對較快,高中每年畢業的學生從4年前的50多萬人減少為2012年的約40萬人。每年平均遞減約5%。
(2) 高考體制導致的生物選修生人數減少:由于江蘇高考采用了語文、數學和外語三門高考科目計入總分,加兩門選修科目的等級測試,其中物理是理科學生必選科目,生物和化學是理科學生的選修科目,學生普遍對生物課程不重視,2012年高考中選修生物的學生不足10萬人。
生源的減少和高考體制導致江蘇近年來科學課程教育水平和基礎教育對科學課程的重視程度降到了歷史最低點。高中生物教師隊伍相對于教育需求過于龐大,各地區生物教師招聘人數急劇下降;選修人數下降及省“五嚴”禁令導致生物課程總課時數下降,教師處于“吃不飽”的狀態,部分地區的調查顯示教師平均周課時數僅為9.6課時/周。解決師資隊伍過剩的問題是今后相當長時間內社會必須關注的話題。今年教師節,各大媒體同時報道了教師資格不能終身制的消息,這實際上傳遞了一個明確的信息: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教師隊伍現狀與課程改革的不對稱日益嚴重,精簡教師隊伍、提高教師隊伍的專業化程度是推進新課程改革、提升教育質量的必然之選。
2 高中生物教師普遍的專業成長需求
(1) 在對參加2012江蘇省培的高中生物骨干教師的調查中發現,90%的教師具有本科學歷,10%為碩士研究生以上,這個比例在目前的教育體系要求下顯得略低了一些。教師本身接受的教育、從事過的科學研究工作會對教師的教學行為產生巨大影響,同時新課程提高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的理念對教師提出了更為苛刻的要求,這也是目前各地招考中普遍對參考人員提出“碩士以上學歷、或(和)本科211以上高?!边@些苛刻條件的原因之一。這些苛刻的條件雖然不盡合理,但它傳遞出了基礎教育需要更高學科素養的教師的信息,客觀上對教師的專業成長起到了推動作用。
(2) 在教師需要哪些培訓內容的調查中發現,40%的教師選擇了教學實踐技能的培訓,對學科知識(10%)和教育理論(不足5%)的要求普遍較低(見圖1),這不能不說是目前教師隊伍中普遍存在的認識上的問題。在訪談中我們發現,作為基礎教育的主管領導(主體是校長)們其實都非常重視教師本身的學科素養和教育理論儲備,他們普遍認為學科素養是教學富有成效的基礎和關鍵,而且學科素養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育理論則對教學實踐產生指導意義,可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對于教育技能校長們常常只強調符合某個基本要求即可,這是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很快增長和發展的東西。教育主管領導們的認識固然不完全正確,但這是基于實踐經驗的認知,有相當的合理的成分。這實際上應該對培訓者和被培訓者都產生積極的影響。
(3) 在對培訓效果的評價預期調查中,超過40%的教師選擇了“小組合作解決問題”的選項,這說明教師實際上對學習有正確的預期,他們大都能意識到學習的主體參與和對解決問題過程的體驗對學習的積極意義,這些恰恰應該成為他們在教學環節中充分注意的問題(注意教學過程的組織,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放手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注重過程性學習而非結論性學習等)。
(4) 從以往的培訓和教學實踐過程來看,教師本身的素養急需提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 專業技能亟待提升。例如:徒手切片、臘葉標本制作、校園植物的辨認、昆蟲標本制作這些基本技能,大部分教師反映自身的掌握是有欠缺的;復雜的基因的擴增、電泳技術、微生物發酵技術等教師掌握的程度就更差了。而這些都是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或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對學生提出的要求。2011年江蘇生物高考考了PCR技術中的引物設計原理,包括一些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在內的約90%的高中生物教師都不能正確地回答,這反映了目前高中生物教師在專業技能方面與課程的要求仍有差距,亟待提升。
② 概念不清,概念傳遞的方法不正確。前科學概念不僅存在于學生,而且存在于不少教師身上,這就導致了教師傳遞概念會采用不科學的方法。例如,某教師在生態系統結構講到食物鏈時,把食物鏈簡單地總結為“吃”和“被吃”的關系,導致學生在判斷過程中將“蘑菇”誤認為“生產者”,因為“蘑菇”是可以被吃的植物;另一位教師在講到為什么采用哺乳動物紅細胞制備細胞膜時的解釋是“紅細胞沒有細胞核和細胞器是為了給血紅蛋白騰出更大的空間”,直接導致學生對現代進化理論的矛盾認知,這也是學生出現諸如“細胞分化導致基因選擇性表達”和“冬季植物葉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升高是為了抵御凍害”的因果顛倒的錯誤概念的原因。當然,現在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先看書、再答題”的閱讀式教學方式也是概念傳遞與教學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③ 對先進的教育理念認識不到位。對課程的一知半解是導致課堂低效的又一重要原因。在江蘇省培結束后對學員的調查中發現,學員反應收獲最大的除了教學觀摩的實踐活動,就是先進教育理念的傳遞(見圖2)。這說明教師們在參訓前對很多教育理念的理解是似是而非的,經過專家引領,互動研討,大家收獲很多,明白了對教育原理、方法、理念的誤讀是導致今天生物課堂教學流于形式,“新瓶裝舊酒”的重要原因。現在的課堂教學,尤其是公開課、匯報課、展示課等,表面上看教學過程轟轟烈烈,實際上收效甚微,學生習得的東西很少。課堂教學象演戲,多數環節都是預先排練好的,演完散場,學生除了哈哈一笑,其實什么也留不下來。教育理念的提升,有助于廣大生物教師更好地理解生物課程理念,更好地踐行生物新課程,提升教學的有效性,提高教學質量。
3 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措施
(1) 各級教師培訓:以本次江蘇省高中生物教師培訓為例。2012年以前,市級以下高中生物教師培訓由各市、縣教研室組織,但去年的培訓反饋情況很不樂觀,主要的癥結是:缺少先進教育理念、理論和方法的引領;缺乏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的碰撞;缺少高水平培訓師資(基本都是當地中學教師培訓當地中學教師,參訓教師反應收獲小、效果差)。所以2012年省教育廳師資處下決心開展異地培訓,委托高校進行培訓。江蘇全省有7所大學(南京師大、江蘇大學、蘇州大學、江南大學、南通大學、揚州大學和江蘇師大)參與了培訓,參訓學員基本都是異地培訓。培訓中強調實踐環節,省教育廳明確要求一定要有40%的時間為跟崗培訓,注重了培訓的實效性。目前省教育廳根據國家培訓項目的要求,參考國培課程標準,組織了相關高校分別牽頭制定江蘇省省培課程標準,希望在國培的基礎上做得更有針對性和更強調實踐性。除了省培外,還有國培示范項目、國培項目和中西部國培計劃等。
(2) 教師資格認證考試:目前國家已經在幾個省、市、自治區開始試點教師資格認證考試。考試由國家組織統一命題,參加試點的省市組織現有在職教師參加考試,認證周期為5年,這實際上是為教師隊伍專業化做準備工作,也是教師隊伍重新洗牌的信號。教師資格認證考試今后將每年組織兩次考試,逐步推進到全國。
教學模式異彩紛呈,不搞一刀切
如何讓學生愛學樂學?如何使教學質量提高提升?這些問題自我省普通高中新課改實施以來,已成為定西市廣大高中教育工作者日思夜想的問題。
去年3月,定西市教育局下發了《關于全面推進高效課堂建設的通知》文件,要求各縣區校在高效課堂創建活動中不唯模式唯高效,不搞一刀切。在此目標指引下,定西市各縣區、校制定《高效課堂建設實施方案》,在學習借鑒外地課改成功學校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實際,深入調研論證,以改革課堂教學模式為突破口,以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為目的,不斷探究課堂教學模式。
安定區組織相關人員在認真學習山東兗州一中循環大課堂、昌樂二中271等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遵循“先學后教,以學定教,以學促教,能學不教”的基本原則,研發了六模塊“3+X”教學模式;臨洮縣實施“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以學生預習為教學基礎,以情意導入為教學開場,以問題質疑、討論、解決為教學主線,以目標檢測反饋為教學的總結,以精選習題布置和預習要求為課堂結尾,從根本上改變了教師一講到底,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教學模式。
隴西一中借鑒河北衡水中學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等,并結合學校在教學中長期積累形成的成功教學實踐,提出了“提出問題―自主探究―思辨答疑―當堂訓練”的“四環節”教學模式;定西市一中創建“五環節“高效課堂“12345”工程,制定了《定西一中創建“五環節”高效課堂獎勵辦法(試行)》等文件,作專題研討,進行了高效課堂展示課活動,為全校教師進行了高效課堂展示課;臨洮中學按照高效課堂模式把教學設計分為“溫故、導入、設問、自學、講析、練習、拓展、作業”八個環節,提倡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讓課堂教學氣氛變得寬松、開放、活躍。
如今定西市的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得到較大轉變。學生們廣泛開展了小組合作式學習方式、自主探究式學習方式、開放式學習方式、課外興趣小組學習方式、綜合實踐活動學習方式等。富有個性、主動積極的科學學習方式已使廣大高中生受益。定西一中的一位老師對記者說,“現在,學生的學業負擔得到減輕,身心得到解放,個性更加凸顯,師生關系也融洽了。這就是我想要的理想教育下的狀態。
課堂教學顯奇效,注重真功夫
走進定西市的高中校園,你會發現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特色發展,而校本課程開發是其中最大的亮點。各學校充分調動教師這一校本課程開發主體的積極性,初步建立起校本課程開發建設的競爭機制和管理制度,結合地域特色和學校實際,挖掘地方文化內涵,已初步形成了富有學校辦學特色的校本課程。
定西市一中制定了《校本課程開發方案與獎勵》,進一步提升拓展教師發展空間。目前,《定西鄉土歷史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定西鄉土地理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已經成書;另外5位教師的校本課程已完成初稿。通渭縣一中編寫的《通渭書畫》《土壤分析》等5種校本教材和通渭縣二中編寫由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耕讀之鄉――通渭》;岷縣一中編寫的《岷縣地理》等校本課程,內容緊密結合縣情、校情,講究科學、實用,體現了地方文化特色,彰顯了學校特色。
為推進課改走向深入,定西市各學校加大了教研力度,教師們更新理念、轉變角色,倡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致力于在班級中形成民主、平等、開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從而為學生全面、健康、個性化發展打下基礎。老師們把新課程思想和理念滲透到具體的教學評價中,改進和完善教學研究制度及評價方式,將教研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學校,以參與者、合作者、研究者的身份深入教學一線,積極探索課改環境下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教師素質不斷提高、學校不斷發展的評價制度;探索改變單純以分數評價學生學業成績的做法,實行學生學習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評價方式,重視過程評價,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態度、情感以及實踐能力的綜合評價,重視評價的引導、激勵作用,逐步建立起了符合學校實際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開放、多元的評價體系。
如今,在定西“校校有課題,人人都參與”不再是空談。教師們的教科研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2013年經省市教育科研管理部門評審,有330項課題立項,其中高中階段立項109項課題。定西市專門組織了教師參加省上舉辦的“課題立項培訓會”和“課題結題培訓會”,幫助廣大教師掌握基本的教育科研方法,提高教師撰寫課題研究(結題)報告的能力,培養教師的科學研究素養。
良性運行機制為課改開辟新航路,不惜本錢
為了搞好新課程實驗,定西市成立了新課程實驗工作領導組,分管市長、局領導親自掛帥,局相關科室根據各自職能成立相關實驗工作組進行指導,財政經費優先保障教育投入發展,形成合力打造定西課改新局面。
自新課改實施以來,定西市制定了《定西市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方案》,重點明確了市縣區兩級財政投入辦法。各縣區政府盡可能加大課改經費投入,各高中學校多方籌措資金改善辦學條件。如安定區政府下撥220多萬元用于通用技術實驗室建設,撥付20萬元作為新課程改革科研專項經費。東方紅中學自籌10萬元,建成2個四類通用技術實驗室并投入使用;口和內官中學自籌5萬元,各建成1個三類通用技術實驗室;中華路中學自籌10萬元建設2個三類通用技術實驗室。另外,安定區各級各類學校,政府投入安裝電子白板教室148個。定西一中投入40萬元安裝2間通用技術室,籌措19萬元用于教師培訓,還千方百計籌措資金280多萬元,給各班教室安裝了多媒體設備,給全體教師配備了筆記本電腦,并購置了高中新課改學習資料和教師備課資料、多媒體課件等。
一、上半年主要任務及完成情況
(一)建設技術人才信息庫。
一是參與整理我市“5+2+2”產業體系的人才、技術需求,建立合作高校院所專家服務東營信息庫,實現入庫專家150位,為企業與專家的合作對接提供便利。二是建成有色金屬技術文獻信息解析系統,累計錄入相關文獻、標準約2700篇,組建專家解析團隊,初步形成2019年有色金屬(銅)產業藍皮書。建設黃河三角洲地理環境科技文獻數據庫,梳理匯集黃河口生態環境治理及重大工程項目方面文獻及水文資料等500多份。三是開發智慧制造云服務平臺,聯合有關專家團隊,為我市冶煉、制藥等領域企業提供智慧工廠建設咨詢與解決方案。
(二)推進高校院所分支機構建設。
一是做好前期溝通對接,服務市委副書記陳必昌與山東大學黨委書記郭新立、常務副校長王琪瓏等市校領導高層互訪,推進我市與山東大學新一輪合作。二是支持中科院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生態試驗站新增2個實驗平臺,建成黃河三角洲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三是配合中科院化學所雅努斯材料工程實驗室赴大慶、廣州等地開展現場實驗,推動技術成果向油田污水處理及油源污染領域轉化應用。四是支持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東營科學技術研究院等平臺發展,促成校企合作項目5項;參與我市高等教育發展情況專題調研,就石油大學東營校區共建等關鍵問題提出建議方案。五是依托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新能源研究院專家團隊,引進中石油石化院、中石化石科院等院所技術力量,探索聯合建設煉化產業創新平臺。六是支持青島農業大學東營研究院積極引種水稻、花生、油菜等多個耐鹽作物新品種,探索適宜地區特點的套種輪作和種植養殖模式。
(三)服務引進高層次人才。
一是受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委托,開展黃河三角洲學者年度績效評價及屆滿考核,收集專家學者對我市人才工作的意見建議。二是做好本單位泰山學者、黃河三角洲學者團隊服務,組織在站博士后申報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2019年面上資助項目,加快鹽堿地循環農業、新材料應用等技術成果的產業化推廣。三是組織申報的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項目“高效生態農業生產模式與技術”,經人社部評審論證,成功入選國家級高級研修項目,并列為鄉村振興、扶貧攻堅專項。四是引進山東師范大學專業師資力量,為新發藥業有限公司70名員工開設為期兩年半的化學化工基礎能力提升專題班。五是開展人才招引宣傳,在《東營日報》開辟專欄“高校院所在東營”“學者風采”,宣傳近年來高校院所人才團隊在我市發揮的重要作用,總結好做法、好經驗。
(四)組織精準對接活動。
一是邀請清華大學等院校在京知名專家參加我市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雙招雙引”北京推介會,洽談引進生物質能源、航空航天燃料和化工中試基地等項目。二是主辦2019中國(東營)石化產業高端人才暨科技成果轉化對接交流會,邀請30多位知名高校專家學者與我市75家企業對接。三是舉辦“智慧光谷 共贏未來”青年博士論壇,邀請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專家推介光電新材料有關技術,并與東營光谷未來城公司共建博士聯誼會工作站。四是參與舉辦國家生態系統濕地野外觀測研究站發展研討會,邀請中科院及國內高校的30多位高層次專家為全國野外濕地臺站建設提出意見建議。五是多次組織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中航科工三院及中節能集團的專家團隊到東營調研考察化工園區和重點企業,推進空天燃料產業鏈聯合創新的平臺開發和項目合作。六是聯合山東大學國際創新轉化學院引薦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教授到我市洽談推進鹽堿地農業開發項目。七是啟動“導師進東營”活動,邀請江蘇大學等博士生導師與我市洽談甲殼素、油泥砂等領域技術合作。八是配合市委組織部赴天津、北京、長春、大連等地對接高校院所,洽談人才引進和技術合作事宜。九是發揮市高促會及東營博士聯誼會秘書處作用,參與承辦第二屆黃河三角洲(東營•河口)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進產才融合高層次人才對接會、第四屆東營橡膠輪胎汽配產業高端人才洽談會,并邀請河北省農林科學院、保利醫療集團、康菲石油公司等單位專家到我市對接技術合作。
(五)開展以企招引。
一是與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合作建設“創新廣場”服務平臺,吸引地方企業入駐,探索共建研究機構、孵化創新企業。二是引進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等人才資源,推進東營高新區、藍色經濟開發區企業與高校院所深度合作。三是邀請中節能總工程師鄒結富率領集團大地修復公司、清潔技術公司、生物質能發電公司等技術團隊到我市縣區調研,提出生態循環經產業園規劃方案。四是組織中航環科(北京)公司等與我市環保技術企業洽談含油污泥處理技術合作,推動申報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項目。五是支持杰達新型建材公司等引進山東建筑大學、暨南大學專家教授研究冶煉廢渣利用事宜。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在推進招才引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推進平臺建設效率不高。目前引進高層次人才平臺和高校院所分支機構的“一事一議”政策比較難于操作,導致對現有實體機構建設的支持保障力度不夠,推動新的人才承載平臺落地進展較慢。二是人才資源開發不全面。在省級以上人才工程評選中上報人選層次低、數量少,后備人才儲備不足,對現有人才的利用效能不夠高,新的培養使用模式還沒有充分發掘。三是企業主體作用調動不夠。很多企業招才引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需要進一步激發,其平臺載體建設還比較薄弱,并且使用人才少、儲備人才少。
三、下步打算
(一)深化市校院所合作。一是做好深化山東大學東營研究院合作共建等工作,按照雙方洽談合作事項的任務分工,推動校地協商成果盡快落地。二是配合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東營校區共建牽頭單位,赴江蘇等地開展調研,參與東營產業技術研究院籌建。三是聯合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和有關縣區,推動共建創新創業平臺。四是推動形成市校院所合作的綜合措施,探索解決高校院所實體機構的人才待遇、平臺保障等問題。
(二)加快推進賦能中心建設。一是建設技術人才信息問訊平臺,建立穩定可靠的信息渠道,形成專家與企業對接交流新機制。二是優化技術文獻解析平臺,逐步完善專家解析系統,匯總產業藍皮書等綜合性資料成果。三是整合高校院所與專門機構的實用技術信息資源,服務中小企業和農業合作社的學習需求。
一、麗江文化產業的發展歷程
麗江文化產業的發展是麗江民間、政府、社會等多方力量各自發力、形成合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麗江文化產業發展的歷程中,上述主體在不同的階段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按其主導性劃分,可將麗江文化產業的發展歷程劃分為三個階段:民間自發探索階段、政府聚力引導階段和社會廣泛參與階段。
(一)民間自發探索麗江文化產業萌芽于麗江民間藝人,成形于宣科、和長紅、蘭偉等人的商業化運作。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麗江古城里就出現了一群演奏納西古樂的民間藝人。這些藝人年逾古稀,隨身自帶干糧,演奏多是自娛自樂,不以營利為目的。與此同時,麗江當地的一些書畫家市場意識初顯,嘗試著將東巴字畫推向市場。1986年,宣科先生從內容到形式對納西古樂進行了提煉與包裝,運用商業化運作的手段將其推向市場,一舉獲得了成功[1]。1997年,麗江國營企業原職工和長紅借力麗江旅游業發展,自主創業,充分挖掘麗江當地秀美的自然資源和豐厚的文化資源,將生態旅游與納西文化相融合,打造了精品旅游景區——玉水寨。1998年,離退休干部蘭偉發起成立東巴宮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以民間藝術團體和民間博物館為主干,兼有傳承和展示納西族東巴文化的雙重功能[2]。除此之外,個體老板黃泰設立洛克故居陳列館、臺灣學者于涌興辦私人收藏博物館、吉鑫宴舞落戶古城玉龍花園、個體經營者李根勇興建東巴萬神園等,麗江民間力量均對麗江文化產業的早期發展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自發探索。
(二)政府聚力引導2003年,全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會將麗江列為全國改革試點地區之一,這標志著麗江文化產業的發展步入政府聚力引導發展階段。文化體制改革是這一階段麗江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內容,旨在破除束縛麗江文化產業發展的體制性、機制,解放和發展麗江文化生產力。為了保證改革的順利進行,麗江市首先成立了堅強有力的領導班子——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其次,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研究制定了《麗江市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總體方案》。該方案不僅確定了麗江市民族歌舞團等七家不同類型的國有文化單位為改革試點單位,還提出了改革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基本原則。第三,針對人們思想上的保守性,有關部門開展了大量的思想動員工作,例如,通過開會反復學習中央文件精神、積極組織人員參加云南省舉辦的研修班、舉辦麗江文化論壇、邀請省委領導作動員、請宣科等民營文化企業負責人現身說法等[3]。第四,制定改革配套政策,助力改革順利進行。主要表現在設立麗江市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事業發展的專項資金,確保改革成本不會轉嫁給企業職工,從而保證了有關職工的利益。最后,招商引資,內外聯合。從麗江以外引入資金、技術和人才,通過與外來優勢資源的互補,促成本地文化資源的深度開發?!队∠?#8226;麗江》、《魯般魯繞》、束河古鎮、雪山水城、國際會展中心、國大商城等文化項目都是其中的杰出案例。有關數據顯示,2006年,麗江文化產業經營戶已由2001年的840家增加到3100多家;文化產業增加值由2.4億元增加到6.6億元,實現稅利從2001年的2900萬提高到8000多萬元,所形成的增加值占了整個GDP的9.8%[4]。
(三)社會廣泛參與2004年12月,麗江的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順利通過了云南省文化體制改革和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的驗收,這標志著麗江文化產業在政府文化體制改革的成功實踐下取得了階段性的豐碩成果,也預示著麗江文化產業發展的嶄新局面的開始。通過文化體制改革,一方面破除了長期禁錮在人們思想上的牢籠,喚醒了更多人開發民族文化資源的意識和決心;另一方面,麗江大量國有文化資產內在的活力被激發,紛紛走入市場。在隨后的發展時間里,麗江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百花齊放,涌現出了更多享譽海內外的文化精品,逐漸形成了社會廣泛參與的文化產業發展新格局。到2007年為止,麗江已擁有藝術演出、電影、文物、藝術品、文化娛樂、音像制品、圖書報刊、藝術培訓、對外文化交流、網絡文化以及印刷業等11個文化市場,20多個經營項目,1697戶文化經營單位,從業人員6000多人[5]。到2011年底,麗江文化產業增加值達21億元,是2005年的3.3倍,占GDP比重達11.8%,比全國的2.75%、全省的6.1%分別高9.05、5.7個百分點。觀看《印象麗江》的人數再創新高,全年共計演出905場,實現營業收入23164.09萬元,同比增長26.50%,實現凈利潤9756.31萬元,同比增長41.65%?!尔愃鹕场费莩?80場,接待游客52萬人次,實現收入8000萬元,實現稅收510萬元[6]。到2012年,麗江擁有的文化經營戶已經達到3100多家,其中,以演藝娛樂業、影視制作、民族文化體驗,文化旅游產品加工銷售四大產業為主,涉及20多個經營門類、16000多名從業人員[7]。
二、麗江文化產業的發展模式
(一)文化產業發展模式文化產業發展模式是指在特定時空和條件約束下,文化產業發展取得一定的成果后所形成的經驗、路徑、機制的總和[8]。目前學術界對于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的研究成果頗多,但并未達成一致的分類認識。因為從不同的視角出發,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的分類具有多樣化的特點。本文從文化產業發展的主體切入,將現有的文化產業發展模式概括為三種:非政府主導型、政府主導型、社會共建型。1.非政府主導型非政府主導型文化產業發展模式是指在文化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非政府力量占主導地位的發展模式。其中,非政府力量包括民間藝人、藝術家、文化愛好者、非政府文藝團體及社會組織等非政府個體或組織。在世界各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早期進程中,文化產業的發展模式往往都是非政府主導型。這種模式更多體現的是藝術家們對于文化的熱愛,而并沒有將文化真正意義上作為一種產業來加以發展,因此在時空上具有離散性。相比政府主導型的文化產業發展模式,這時的文化產業化所生產的文化產品類型單一,數量稀少,市場導向不明顯,大眾文化傾向尚不成熟,社會的文化創造力、生產力均未得到很好的激發。以紐約SOHO藝術聚集區和北京798藝術聚集區為例。位于紐約曼哈頓下城的蘇荷區本是二戰后紐約大量工廠倒閉后所剩的工業廠房遺址,然而因為租金低廉從而吸引了大量藝術家的入駐。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20世紀50年代蘇荷已成為紐約全城藝術家高度集中的藝術社區。位于北京朝陽區的798藝術聚集區前身是798聯合廠的一個廠區。國有企業改革使這里遺留下了大量的閑置廠房。一批實驗派和前衛派藝術家的入駐使798藝術聚集區逐漸成型[9]。2.政府主導型政府主導型文化產業發展模式是指在文化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政府力量占據主導地位的發展模式。該種模式中,政府往往把文化產業提升到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并從資金與政策等方面大力扶持本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英國、韓國、日本文化產業的發展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例如,1997年,英國首相布萊爾就將創意產業作為國家重要產業加以扶持,成立了“創意產業特別工作小組”,并親自擔任小組主席。在政策方面,英國政府出臺了包括培養文化產業消費市場、支持文化藝術產業發展、鼓勵企業和個人向文化企業捐贈或資助在內的一系列政策,并由此形成了國際上產業結構最完整的文化創意產業政策。1997—2005年間,英國共培育了12萬家文化創意企業,投入資金超過1.5億英鎊,創意產業為英國GDP的貢獻率達8%,已成為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10]。韓國也自1997年金融危機后將文化產業確定為國家經濟的支柱產業,并向外主打游戲、電視劇、電影等文化產品,由此掀起了席卷亞洲的“韓流”。日本在20世紀末期提出了“文化立國”的發展戰略,隨后增加了對文化的財政預算投入。1993年,日本文化產業產值就已經超過汽車產業,僅次于制造業。2010年,日本經濟產業省了《面向文化產業立國》白皮書,進一步提出將文化產業作為21世紀的主打產業。3.社會共建型社會共建型文化產業發展模式是指在文化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政府力量和非政府力量都參與其中,很難對兩種力量的大小進行比較的發展模式。美國文化產業發展模式是其中的典型。作為當今世界文化產業發展最為發達的國家。美國文化產業發展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是與其先進的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分不開的。不同于“非政府主導型”和“政府主導型”發展模式,美國文化產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既體現了政府的有關管理職能,也充分激發了民間致力于文化產業發展的熱情。在政府層面上,美國沒有設立文化部等專門的文化產業管理機構,但美國會從資金、政策、法律、教育、科技等方面對本土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簡而言之,美國政府在文化產業發展中所體現的職能就是營造文化產業發展所需的良好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法律等環境氛圍。在政府營造的良好環境里,美國民間的各種力量各得其所,得以大顯身手,從而在實際執行層面真正推動美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由此看來,社會共建型模式很好地平衡了政府力量和民間力量的關系。在這種模式中,政府力量和民間力量各司其職,分工明確,相輔相成,共同服務于文化產業發展這一目標。
(二)麗江文化產業的發展模式早期麗江文化產業的發展更多依賴于民間力量的自發探索,因此是一種非政府主導型的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在經過二十多年的緩慢摸索后,麗江文化產業的發展迎來了文化體制改革的重大機遇。在有關政府部門大刀闊斧的改革措施下,麗江文化產業的發展步入了政府聚力引導的新階段。此時的麗江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向政府主導型模式轉變。2004年12月,麗江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圓滿落幕,麗江文化產業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解放,隨后,麗江文化產業呈現百花齊放、欣欣向榮的蓬勃發展態勢。麗江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由此蛻變為社會共建的新形態。由此可見,麗江文化產業的發展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種極具生命力的動態的發展模式。隨著時間的推移,麗江文化產業發展模式歷久彌新。多方力量匯聚交融,賦予了麗江文化產業發展模式更多新的特點與內涵。
三、麗江文化產業的實現路徑
鑒于麗江文化產業發展所處的獨特環境,麗江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因此具有不可復制性。但麗江文化產業從無到有,從零散的個體發展到如今的規?;l展,其背后卻有一定的規律和經驗可循??偨Y麗江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的實現路徑,主要有以下四條:
(一)高度的民族文化自覺“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的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展的趨向。“文化自覺”這一概念由先生首創,源自他在少數民族實地考察研究中對少數民族文化存續性問題的思考。先生當初提出這個概念時試圖回答的是,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交融碰撞的過程中,各民族文化如何保存自身以及如何獲得更好發展的問題。后來,有學者將“文化自覺”這一概念引入我國文化產業領域,開始思索民間的文化自覺力量在發展文化產業中的重要作用。應該說,“文化自覺”不僅是一個概念,更代表文化產業發展的一種有效思路。這種思路是,在文化成為一種競爭力和生產力的當下,通過民間的文化自覺,利用民間力量充分挖掘既有文化資源的內在價值,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麗江文化產業的發展模式就充分體現了文化自覺在發展文化產業中的重要作用和巨大推動力。麗江文化產業最早就來自民間力量的自發探索,這是民族文化自覺的直接體現。一群民間老藝人自發聚集演奏納西古樂,不以營利為目的,樂此不疲。他們的民族文化自覺在于意識到了納西古樂的文化、藝術、生活價值。宣科先生的民族文化自覺則在于不僅意識到了納西古樂文化、藝術、生活價值,還看到了納西古樂潛在的市場價值,亦即經濟價值。相比之下,宣科先生的民族文化自覺要比民間老藝人更加徹底。因為宣科先生的商業化運作模式激發了納西古樂的生命力,提高了納西古樂的知名度,擴大了納西古樂的影響力,使納西古樂得以在麗江以外更廣闊的范圍內傳播開來。從納西古樂的傳承性來講,這是自娛自樂式的小眾傳播無法比擬的。除了納西古樂這一典型案例,麗江文化產業的許多文化精品都體現了高度的民族文化自覺。比如上文提到的玉水寨、東巴宮股份有限公司、洛克故居陳列館等,都是麗江高度的民族文化自覺作用下文化產業發展的成功實踐。
(二)政府部門的有效領導從地理位置上看,麗江地處云南省西北部云貴高原與青藏高原的連接部位,地形錯綜復雜,道路交通閉塞。與東南沿海地區相比,麗江雖然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但缺少區位優勢。另外,作為一個少數民族聚集區,麗江經濟發展方式單一,在基礎設施、人才、科技、管理等發展文化產業的關鍵因素方面較為欠缺。這些劣勢都是麗江文化產業發展道路上的絆腳石。從麗江文化產業的發展歷程中可以看出,麗江文化產業在早期發展中雖然有民間力量的自發探索,但是這種“單打獨斗”、各自發力的文化產業發展方式進展緩慢,難以形成合力,顯得不盡如人意。面對這種局面,有關政府職能部門適時發揮了領導作用,始終將麗江文化產業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不斷致力于麗江文化產業發展路徑的探索。例如,早在1996年,云南省政府就率先確立了建立麗江文化大縣和麗江文化大區的目標;1997年又順利推動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提高了麗江古城的知名度和認可度;2001年,在麗江召開的第五屆亞太地區世界遺產年會又以民族文化開發與市場經濟對接為內容就麗江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問題進行了探討。同年,麗江政府又從深圳招商引資,促成麗江地區民族歌舞團與深圳能量實業有限公司的合作,從而催生了《麗水金沙》這一文化精品;2002年,麗江市政府又舉辦了首屆“麗江文化論壇”,使發展文化產業和文化體制改革的思路廣為傳播,并為麗江文化體制改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03年,麗江被確定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綜合試點城市之一,麗江政府更是以空前的決心和力度開展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措施,保證了麗江文化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通過此次文化體制改革,麗江文化產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麗江文化產業發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義。通過政府部門的有效領導,麗江文化產業的發展避免了許多彎路,得以凝聚各方力量,有的放矢,形成合力,從而實現了較快較好發展。
(三)金融機構的大力支持麗江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機構的大力支持。因為文化產業作為一種高收益的產業形態,其所需的資金投入也是十分巨大的。尤其是一些大型的文化產業項目,充足的資金保障是其得以啟動和成功的先決條件。然而,文化產業又是高風險業態,其市場收益很難準確預測,這導致許多投資者在投資文化產業時顯得格外謹慎。在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不乏許多具有良好市場前景和經濟效益的文化精品項目,但由于缺乏足夠的運作資金而不得不被束之高閣。文化產業融資難的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在麗江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社會各界從資金上給予了充分的支持,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麗江文化產業發展所面臨的迫切需求。例如,在《麗水金沙》、束河茶馬古鎮影視基地、麗江花馬文化商城、《印象•麗江》、雪山水城文化體驗旅游、麗江國際會展中心、瀘沽湖摩梭文化演藝中心等一大批文化產業項目上,昆明鼎業集團、溫州國大集團、北京映象公司、靜闊投資公司、云南谷昌工貿公司、官房集團等企業分別投資5億元、10億多元、2億多元、5億元、6億元、l億多元。2005年,政府已累計投入資金3億元,引資30億元,吸納社會資金300億元,政府、企業和民間文化人共同出資10多億元。截至2005年8月底,各金融機構共向各文化企業貸款3285萬元。麗江銀行業更是不遺余力地助力麗江文化產業發展。有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6月末,麗江銀行業累計投入文化產業貸款4.4億元。多年來,通過與有關部門和企業的合作,麗江銀行業以積極有效的金融服務和持續的信貸投入推動了包括《印象麗江•雪山篇》和《麗水金沙》的啟動和升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