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30 09:37: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景觀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國內對村寨文化景觀的研究起步較晚,主要集中在村寨文化景觀要素特點、景觀演化及機理、文化感知和保護與規劃方面。而學術界對桂北文化景觀旅游影響研究成果則較少,主要分為定性和定量兩部分。定性研究方面有伍錦昌(2005)以龍勝平安寨為例研究民族文化變遷[6],對桂北龍脊梯田景區所造成的社會文化變遷動因的分析[7]等;定量研究方面有運用人工神經網絡理論技術及方法對侗族村寨歌舞文化的研究[8]。
本文以廣西融水貝江景區的勾灘作為個案分析,從居民感知視覺,運用因子分析探討勾灘苗族村寨文化景觀變遷具體發生在哪些方面,并從社會學角度思考研究地村寨文化景觀變遷程度和旅游發展進程之間的相互影響。
研究區概況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區概況
溝灘苗寨是廣西融水縣貝江景區的自然屯,隸屬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水縣新安鄉,距桂林158公里,距縣城1.2公里。截至2011年6月,溝灘共有78戶,339人,其中全屯大部分苗族為半山苗,還有一小部分遷徙過來的漢族。整個自然屯耕面積為143畝,其中水田50畝,旱地93畝。在旅游未開發之前,溝灘主要從事的是自給自足的農業和手工業,主要經濟來源依靠竹、木收入。1991年開發旅游,村民通過民族舞蹈表演、餐飲、賣手工藝品等各種形式開展旅游經營活動。近年來,勾灘年均旅游總收入約100多萬元。溝灘處于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到2010年7月為止,依然沒有道路通入該屯,居民依然依靠自古以來的方式劃船從貝江進出,而游客也是從碼頭下來乘坐游船或者偶爾搭乘村民的船只進出。該自然屯是獨特的民族旅游地類型,雖然旅游發展到現在將近20余年,已經處在一個旅游發展的中期變遷態勢上,雖然由于其相對封閉的環境,它無法像同處在貝江景區的長賴一樣快速地獲得大量的旅游效益,但是它的原生態社區和文化景觀卻也已經出現了變化,只是比其他旅游地的變化要緩慢。就旅游產品來說,它有點像過度開發時在時髦一時過后的遺留品,雖不再恢復曾經旅游的黃金期,但是也如小家碧玉,適合不再大刀闊斧的建設,卻能更進一步規范化,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文化景觀變遷研究里中期變遷的現實案例考察地的缺陷。本文選取其進行文化景觀變遷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測量指標
論文中文化景觀的變遷的測量指標在通過文獻研究和專家意見的指導下,綜合了前期梯田文化景觀研究[9]、中國鄉村景觀評價的指標體系[10]、傳統聚落景觀評價[11]和古村落的演化機理[12]等對村寨旅游文化景觀變遷因素的調查,最終形成自然、聚落建筑、梯田、服飾、制度精神、歌舞表演、影響程度31個測量指標體系(表1)。問卷采用Likert五級量分法,要求被訪居民對每個測量項目從“1—無變化”到“5—變化很大”來進行打分,分值越高則說明旅游對研究地文化景觀變遷的影響程度越大。
(三)數據來源
論文調查的方式主要有問卷調查法、“一對一”的深度訪談、觀察法等。研究者于2011年6月和7月兩次在廣西柳州市融水縣溝灘屯進行調查和補充調查。為了保證調查的真實有效,采取實地問卷調查,現場填寫、現場回收;在深度訪談中,采取以2人為一組的問卷調查小組對當地建筑工匠、旅游經營能手、村干部、寨老進行訪談,平均單份訪談時間在60分鐘以上。共發放問卷100份,回收100份,其中有效問卷率為96%。
(四)數據處理
1.受訪者基本情況論文主要從性別、年齡、學歷、本地居住時間、家庭旅游經營情況及意愿、家庭主要收入來源和年收入來考察旅游地社區居民情況。本次調研樣本男女比例基本相當,樣本的年齡層次除了15歲以下的占2.1%外,其他的在各年齡段都分布得比較平均,表明問卷發放的穩定性較高。被訪居民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以下的最多,占82%,說明在當地教育水平依然不高。從家庭旅游經營情況及意愿來看,將近半數的被訪居民已經從事旅游經營活動,20.8%的居民并不打算經營旅游活動。被訪居民家庭年收入93.4%集中在1萬元以下,主要收入來源于務農和外出務工,旅游收入所占比例為12.5%。從整體來看基本符合正態分布,因此本研究調研樣本抽取比較合適。2.數據信度和效度分析本研究首先進行樣本的信度與效度檢驗,對感知價值維度上測量指標進行可靠性度量分析,效度檢驗方法采用KMO和Bartlett球度檢驗。整體樣本數Cronbach’sAlpha信度值達到了0.917,表明研究數據的信度是可靠的。Bartlett球度檢驗統計量Sig<0.01,檢驗的P值接近0,表明31個變量之間有較強的相關關系;而樣本KMO值為0.770,大于0.7,說明考慮的31個文化景觀變遷因子適合因子分析。
民族村寨文化景觀變遷分析
村寨文化景觀作為人們為滿足某種需要而對自然施加影響的結果,它既包括村落(聚落)、道路、服飾、飲食等物質形態,也包括、思想意識、政治制度等不可視的非物質元素。
(一)勾灘苗族村寨文化景觀的各景觀因子演變情況
文化景觀的變遷不僅來源于自然中自趨性的變化,也來源于在間接或直接的社會信息、意識的影響下,作為景觀當地文化一部分的居民的思想、觀念的變化所帶來的文化景觀的改變。自然與人文引導源在同時作用與反作用的互相推動與促進中隨著旅游開發的發展使得民族村寨的文化景觀發生改變。在問卷調查中,村民對所提到的勾灘苗寨文化景觀變遷的程度感知不一,對于不同的景觀的變遷程度的感知程度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別。勾灘苗寨文化景觀變遷因子的描述性統計具體如表2所示。可以看到,勾灘苗寨的文化變遷確實趨于變遷的中間狀態,數據統計中居民感知變化并沒有出現突兀的變遷,總的變遷平均分布指數均止于“變化一般”的狀態,大多數總體變化水平較小,可是每一個考察的指標卻也相對應的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二)勾灘苗族村寨文化景觀演變的因子分析
為了對勾灘苗族村落文化景觀演變的所有因子進行總結分析,尋求苗寨村落文化景觀變遷的程度以及主要發生變化的具體方面,本部分采用SPSS.17軟件,通過主成分分析法,并利用正交旋轉法(Varimax)來解釋所得文化景觀變遷的因子,從而建立評價勾灘苗寨文化景觀變遷的評價體系。通過總方差解釋表(表3)可知,前8個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因此,選擇8個因子作為主因子就能夠包含原始變量71.734%以上的信息,表明因子分析的效果比較理想。然后,為了進一步對上述8個因子進行解釋,根據正交旋轉法(Varimax)得到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表4描述了原始的31個變量與8個因子的關系。一般認為,絕對值大于0.4的因子載荷是顯著的,因此,表4中僅保留了因子負載大于0.4的數值。由表4的旋轉后的因子解釋矩陣可以看到,解釋矩陣經過定量分析對文化景觀的變遷進行了分類。可以看到,公因子F1(X27、X28、X29、X30和X31)主要集中在旅游的發展對梯田景觀的影響上。可以理解為由于旅游的發展、游客量的增多、公共設施的局限,可能不可避免地為村寨的生活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因此,可以將其命名為旅游負面影響因素。公共因子F2(X22、X23、X24和X25)代表了旅游發展中村寨本地的民族習俗中音樂文化景觀變遷,將其命名為民俗音樂因素。公因子F3(X2、X9、X10、X11、X12和X19)描述了環境與梯田方面的感知評價,可以將其命名為梯田環境因素。從F3也可以看出,苗族的節慶習俗的變化和田地的耕作的變化有著重要的關聯,這和苗族節日本身的起源和發展也是相一致的,各民族節日的發展在其起源之初更多的來源于對收成的祭祀和對收獲的慶祝。F4(X14、X15、X16和X17)解釋了隨著時代的變化以及旅游的發展條件下,村寨中古老服飾的制作樣式、功能和穿著的時間是否隨之變化,將其命名為服飾文化因素。F5(X3、X4、X5和X7)則描述了村寨中的建筑隨著旅游的發展其文化景觀是否發生了變遷,可將其命名為聚落建筑因素。F6(X1和X6)可以看作是自然方面的變化,而房屋使用材料也是和降水等自然條件息息相關的,因此可將其命名為自然文化因素。F7(X8、X13、X21和X26)中,建房相關儀式的變化和民間信仰的變化可以理解為信仰方面的因素,而梯田耕作工具的變化以及演唱時所使用的語言則是民俗相關的因素,因此,可以將其命名為民俗信仰因素。F8(X18和X20),描述的主要是由于受到一些外來的不同族群中主體文化的影響,造成旅游地文化景觀的一些感知變遷,可將其命名為外來文化影響因素。至此,勾灘苗寨文化景觀變遷評價體系可以總結如下:旅游負面影響因素(F1)、民俗音樂因素(F2)、梯田環境因素(F3)、服飾文化因素(F4)、聚落建筑因素(F5)、自然文化因素(F6)、民俗信仰因素(F7)和外來文化影響因素(F8)。勾灘苗族文化景觀變遷程度每一個標準化后的原始變量可以通過公式1系列與使用因子分析得出的因子的線性關系進行計算,而綜合文化景觀變遷競爭力則可以通過公式2來進行計算。
(三)居民對各文化景觀變遷的感知程度
在通過因子分析得出勾灘苗寨文化景觀變遷體系后,為了定義居民對各景觀變遷程度的感知,我們通過對各分因子的變遷度均值進行加權平均值來測量,其具體公式如下:XN=(X1+X2+…Xn)/n,各主因子具體變遷程度如表5所示。在勾灘苗寨的居民感知程度上,認為變遷程度最大的是服飾文化因素(F4)和外來文化影響因素(F8),這與訪談結果相一致,其中服飾文化是物質文化的變遷,而外來文化影響因素則是非物質要素的變遷。訪談中,村民認為服飾發生較大變化更多是由于游客的到來。村中除一些老年人,年輕的村民更愿意穿著跟隨外界的服飾而非自己的傳統服飾,他們認為非傳統服飾更方便也更具有社會融入感。但是由于旅游發展,青年們有時也愿意穿著傳統服飾,因為可以更好地吸引游客或者參加表演。由于穿著目的的不同,所以穿著時間也不再局限于婚嫁和節慶。受到外部主體文化的影響較深的是語言結構和寨老威信,較之傳統苗寨,勾灘地理位置偏僻,與外界交流少,村寨內部的語言更多的僅以苗語為主,連移民到此的外地漢族也通曉本地苗語。但在與外界交流的增強和政府教育力度的增大后,勾灘苗寨目前除七八十歲年紀較長的老人外,不僅都能使用本民族的語言,也能用漢語與外界進行各項生活事務交流,有些人還能講幾句簡單的英文。而在勾灘,不像其他苗寨所有事務都由寨老主持,作為由半山苗和漢族共生的移民村寨,它最早是沒有寨老的,村中的第一個寨老則完全是因為旅游開發,由村民推選出歌舞表演中最擅長吹葫蘆笙的蘆笙隊隊長擔當。
其次,民俗音樂因素(F2)、梯田環境因素(F3)、聚落建筑因素(F5)和自然文化因素(F6)也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勾灘的民俗音樂繼承了傳統的苗族音樂,但是卻在傳統上有所發展。整套苗族六管蘆笙,包括高、中、低和倍低音。勾灘苗寨的蘆笙舞集詞、曲、舞為一體,包括迎賓曲、團結舞、踩腳舞、多耶舞等特色苗族舞蹈。在保留傳統蘆笙種類的基礎上,表演隊成員吸收其他苗寨中舞蹈師傅所教所授,在詞曲舞蹈上進行了小的改編,但基本仍以祖輩流傳下來傳統的苗寨舞蹈為主。在這種變遷中,民俗音樂雖然也和民族服飾一樣發生了變化,但是其根本是不一樣的。民族服飾作為一種外在性的文化展示,它成長于該民族的生產生活,它的印記是其民族生活文化的表現,但當它在另外族群的文化包裹下,是很容易遭受更迭的。只要其文化主體的意愿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被影響,它的改變只需要把一種服飾褪去,換上另外一種服飾,這種服飾文化的改變便完成了,而且是徹底的,它只是民族的一種形。可是民俗音樂是一個民族內在生命力與靈魂的體現,它不僅根植于生產生活,更是煥發著整個民族的神與魂。形易動神難遷。也正由于如此,所以承載著整個民族的精神圖騰的民俗信仰的變遷度相對前兩者就更小。
在梯田環境感知方面,村民認為變化更多的是在于旱田和水田間的變化,村中田地偶有由于居民外出務工而拋荒,大多由家中老人打理或者是請留在村中的其他村民幫種,植被覆蓋面積也發生較小變化。勾灘的聚落建筑外觀上至今仍為桂北地區典型的干欄木構傳統建筑,由山腳到山腰平地而起,呈整體集中、局部分散的空間形態,在建筑外觀上保留了傳統的樣式,建筑內部整體布局也并無太大改變,但是民居內部較之祖輩也發生一些小的改變。以貝江對岸有目前村中唯一特許經營的旅館為例,經營者為當地苗族,其建筑形式仍采用傳統式的木樓外形,而房屋內部設計卻采用更適應于游客的標間式設計。其洗手間獨立連接在傳統木樓后采用傳統木樓外形,但內部則是水泥建筑實質現代結構。它本身的景觀形態美觀度并沒有遭到破壞,但居住條件則得到較大改善。目前村中正在籌建的另一家旅館建筑也采用此類形式。究其原因,這不僅是為了更適應游客的需求,也是由于游客帶來的思想、生活習俗等方面的沖擊中所產生的改變,而村民自己外出務工中受到外界社會環境沖擊的影響也促使他們在返回村寨中帶來這些改變;而村中兩三棟不和諧的水泥建筑則是由于村民對更舒適的生活的追求所致,跟木樓防火的局限性存在一定關系,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美觀,但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也不至于阻止,也可以在水泥樓外貼上木板來保持美觀。村中建筑也必須進一步提高消防力度。村民普遍認為房屋衛生較之祖輩條件要好一些,比如早期游客到村中做客無法接受傳統民居中的茅廁,而現在的民居是在廁所方面很多做了改善。自然文化中降水和河流方面整體變化相對較小,房屋材料的使用方面則依然以傳統木樓為主,也有村民會在原木上刷上透明漆,但是村民反映其美觀性在使用幾年后不如原木材料散發自然光澤。
而變化最小的則是旅游負面影響因素(F1)和民俗信仰因素(F7)。村民普遍認為旅游發展對勾灘的負面影響較小,村中景區內部有專人打掃,到勾灘的游客大多很有素質,他們的到來對梯田和環境的影響也較小。村民對于能和游客一起分享本民族文化也充滿自豪感,游客的進入對村寨的農耕生態形式的沖擊不大,種地和竹木等經濟作物等自給自足的農耕形態依然是農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較之同類旅游地而言,勾灘是旅游負面影響最小的一個旅游村寨。在民俗信仰方面,勾灘苗寨依然沿襲大年三十祭拜祖先的傳統習俗,建房的日子、地基和風水都要請村中師公看過,不會隨意動工。由于勾灘梯田依山而落,單位面積較小,地理位置不太方便,生產以及農活中使用的工具并沒有太大改變,依然采用農耕為主,較少使用機械。
討論和結論
根據上述研究可以看到勾灘苗寨在旅游開發過程中由于內部和外部影響,其旅游負面影響、民俗音樂、梯田環境、服飾文化、聚落建筑、自然文化、民俗信仰和外來文化影響等各方面的文化景觀都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遷,因此,要想可持續地發展旅游,在保護民族文化景觀中應當重視以下幾個問題:
(1)做好旅游規劃的編制。規劃要切合當地實況,深挖地方文脈,培養文化的自我傳襲能力,加強對民族文化、習俗等隱性的、不可再生的文化景觀的保護,強調文化個性,保持地方特色。文化對感知產生影響,感知方式和感知過程的變化同時也引起規劃方法和特定景觀價值的變化[13],所以居民應當參與規劃的前期展望,擁有更多的話語權,規劃的編制也應該更重視居民對自身文化環境的看法。
(2)加強旅游地居民的文化自覺觀念。村寨文化景觀的開發會促進旅游地的經濟發展,在面對旅游發展對當地傳統文化的沖擊時,要加強對居民的思想教育、引導和宣傳,提高本民族的民族認同感,增強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旅游帶來經濟效應的同時,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合理引導本地居民對旅游開發所帶來的經濟預期,形成良好的旅游服務氛圍,并保證居民以主體身份參與旅游發展并分享成果。
景觀專業的學生應通過研究案例、實地觀察的途徑提高設計能力。由于該專業應用性及實踐性較強,需要學生在實踐中培養對空間的感受能力從而甄別設計的好壞。課堂教學中,學生面臨虛擬設計任務常不知該如何動筆,譬如想象不出空間的實體形態,而這方面的欠缺應通過實踐教學彌補。見識多了,頭腦中積累的案例多了,自然就能做出合理的設計。這個過程首先應建立在觀察之上。重理論的教育模式導致對實踐環節課時安排較少,一般集中在某一特定時間對某城市的景觀作短時間觀摩,且由于理論授課與實踐教學環節間隔較長,均影響到教學結果。
2對互動教學的理解存在誤區
部分教師片面理解了“提高學生能動性”及“將學生變為主角”的含義,導致互動課堂有形式而無實質。互動教學理念的提出是基于皮亞杰的建構主義理論:“教育是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強調學習者將自身的經驗帶進學習過程,實踐方法是教師以解決問題的形式向學生提出問題、概念,而問題的答案則由學生們去探究。”這種思路的出發點是希望學生不要被動地接受知識,而采取積極主動的方式探索知識。如果斷章取義地理解“問題的答案由學生去探究,”教師不進行引導與解疑,則會導致表面互動,即使個別學生表現欲強營造出表面活躍的課堂氛圍,亦不意味著互動教學達到了應有的目標。對互動教學概念理解上的誤區亦是導致教學效果欠佳的因素之一。
3解決問題的對策
3.1確立正確的教學方法
要充分認識空間、尺度、場地設計等基礎知識訓練的重要性,通過戶外實踐培養學生的空間感和尺度感。首先要充分重視調研和觀察,多帶學生去戶外參觀感受,充分發揮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的多維互動來幫助學生塑造空間概念[3]71-72。其次,要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記錄環境中的景觀要素,親自體驗由不同尺度、質地、形態、色彩及空間組合等差異帶給使用者的心理感受。學生應先通過觀察與思考積累感性知識,之后教師疏導理論知識,則不會感到抽象難懂。第三,要形成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模式,實訓前,教師應通過互動教學大綱等途徑讓學生在認知層面理解訓練擬達到的目標,解決問題的辦法及突破口,學生在場地調研、方案設計過程中圍繞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展開,才能保證這個過程所積累的知識是有效的。最后,答疑環節應針對問題給予清楚解答,才能幫助學生形成完整而系統的知識框架。通過“問題尋找答案解疑”的過程,更加有效地促使學生獲得尺度、空間以及形式美法則方面的訓練。
3.2采取合理的互動教學模式
應通過正確的互動模式提高學生的設計水平。如前所述,互動教學的目的在于創造獨立探索的情境。教師一方面應重視啟發式的教學方式,通過合理的問題設計激活學生思維,另一方面應重視對設計的反饋環節,主要體現在針對學生設計方案中出現問題的改圖、評圖過程。教師可通過修改草圖和提問的方式幫助學生認清薄弱環節,不排除學生在此階段提出的問題亦能使教師獲得靈感與啟發。互動教學的目的正是為了通過雙向或多向的交流和溝通來促使師生之間的相互啟迪。
3.3增加實踐教學比例,強化設計能力的培養
實踐教學在教學中所占比例應加強。在這方面可借鑒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的培養模式,大一開始實訓,一直堅持到畢業。設計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學生應通過不斷練習才能提高設計水平,這其中既包括設計思維的訓練,也包括設計方法與技巧的掌握。
3.4加強教師能力的培養,打造高素質的實踐師資隊伍
提高教師業務水平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學校必須做好“雙師型”實踐教學師資的培養工作,可通過選派教師到有關院校(企業)培訓、頂崗鍛煉、訪學等多種方式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加強教師繼續教育,切實提高教師專業素養。
4結語
我國部分現代農業園區或農林科研單位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在溫室建設運營方面開始進行新突破。在溫室用于農業生產的基礎上,研究人員還開發出了生產型溫室對外開放的功能,將農業與旅游觀光進行了結合,實現了溫室外部環境景區化,內部場地景點化的農業景觀溫室的初步形態。建立景觀溫室豐富了溫室農業的經營方式,為農業觀光經濟帶來了增長助力。進入21世紀后,隨著技術與經濟的發展,我國出現了不同形式以觀光旅游活動為主體的溫室項目。
2分析景觀溫室
景觀溫室的分析可以從其構成要素、特征、及功能3個方面進行。
2.1構成要素
景觀溫室在構成要素方面可以分為自然、人文、人工3大要素。自然要素在景觀溫室中處于主體地位,欣賞溫室景觀游客的重要目的也是希望通過溫室景觀來體會不一樣的自然景觀,因此,景觀設計師必須在溫室景觀中將自然元素放在重要位置。在溫室景觀中,最為常見的自然要素就是植物。景觀溫室在建立之初所進行的展覽,就是以溫室中培育的植物來作為觀賞對象,如果說自然要素是景觀溫室中的主體,那么植物就是主體景觀中的關鍵部分。植物能夠為景觀溫室提供活力,是最具生命活力的部分。游覽景觀溫室的多為城市居民,在混凝土與柏油路構建成的城市中,居民很難親近自然,難以感受到自然之美。景觀溫室中充滿生機的植物為游覽者帶來了難得的自然體驗。一些景觀溫室能夠更好地打造溫室環境,通過山石來模擬不同的地形,從而更加豐富景觀溫室的自然性,通過山石來營造不同的空間,為植物景觀建立打造基礎。水在景觀溫室設計中也常常出現,水體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根據景觀溫室的設計需要,可以對水體的呈現方式進行改變,在設計師的設計下能夠通過水體來呈現多種形態,如瀑布、水池、溪水等不同的水景。水體與景觀溫室中的植物、山石共同營造微型自然景觀,為游覽者帶來別樣的自然體驗。一些設計師為了使景觀溫室的景觀氛圍更好,甚至會在溫室中引進觀賞動物,動物的動態與植物的靜態相互結合,構成了充滿生命力的景觀溫室。
2.2溫室景觀特征
景觀溫室雖然重在呈現自然之美,但是溫室景觀的建立是以人類科學技術為基礎。景觀溫室是典型的人造自然景觀,景觀溫室是由鋼架與透光材料共同組成,并在溫室建筑內加入各種設計元素進而形成。景觀溫室與外界的環境有著巨大差異,設計師根據游覽者的需求在溫室中營造了一個舒適的內部環境,游覽者在溫室內可以進行娛樂休閑活動。之所以說景觀溫室是人工自然景觀,因為溫室內不論是最為基礎的地形,還是充滿活力的植物,都是經過人工設計后,在加上人工技術對植物生長所需溫度、濕度進行控制調節后所建立的,因此景觀溫室具有人工創造性。景觀溫室具有多樣性特征,景觀溫室雖然面積有限,并受到多方面的制約。但是設計師為了展現最大、最豐富的景觀,在有限的空間內通過合理科學的布局,在有限的空間內展現了多種景觀,例如,山石景觀、動植物景觀、水體景觀等。豐富的景觀在有限的空間內通過合理設計布局,使得這些景觀相互映襯、有機融合,充分利用了溫室空間,展現景觀的同時實現了經濟效益最大化。
2.3景觀溫室功能
景觀溫室在當前豐富了人們的娛樂生活,景觀溫室以其獨特魅力提供了休閑娛樂功能。景觀溫室能夠為人們提供具有自然生態特色的休閑娛樂場所,遠離城市的喧囂,排解生活壓力,使人們在這里獲得愉悅的心情。景觀溫室建立在科學技術之上,可以說景觀溫室是科學技術與自然杰出的結合。景觀溫室中不僅僅應用了環境、生態、景觀等學科,還將應用科學、建筑學、園藝等專業知識加入其中。景觀溫室是各科專家通力合作的成果,具有重要的科技展示作用。
3景觀溫室規劃設計
3.1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景觀溫室建設項目需要耗費巨大的成本,而規劃設計是項目建設的指引,所以在規劃設計中,設計人員一定要在工作中做到科學合理。設計人員在進行設計前必須要到實地進行考察,保證溫室規劃設計符合實際環境。另外,設計人員與投資方、施工方進行有效溝通,要充分了解投資方的建設需求,保證項目滿足投資方的要求。但是投資方往往對于專業設計沒有深刻了解,當投資方的設計理念存在問題時應該指出,并提出改正意見。設計人員與施工方進行有效溝通保證施工進程順利,進而節約施工成本。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精神文化水平也在提升,對于休閑娛樂方式的需求也在提高,景觀溫室規劃設計必須要突出特色發掘潛力,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突出文化特色是景觀溫室設計的重要原則,景觀溫室實際必須要與溫室的實際情況進行結合,確立景觀溫室的特色資源,從而與其它同類景觀溫室進行區分吸引游覽者的關注。在內部植物種類、文化特質展現方面必須做到獨樹一幟,增強景觀溫室的特色,能夠有利于景觀溫室更好地為旅游開發進行服務。
3.2景觀溫室的規劃設計
雖然景觀溫室是人工造景,但仍要以自然為主。設計規劃首先要確立主題并進行布局規劃,景觀溫室的布局前提是以實際為主,其次要考慮到各個展示館內植物的能量需求。由于在溫室中各個展示館所展示的植物不同,其所需要的人工環境也存在區別。為了給溫室內的植物創建適合生存的環境,需要人工控制的介入,這就導致各個展示區植物對于能力需求存在差異。設計人員應該本著節約成本與資源的原則對各個展示區的面積方位進行規劃。通常來說,能量需求較大的展示區面積不宜過大,而消耗較小的可以適當擴大。植物景觀是景觀溫室中的主體,設計人員不僅僅要注意植物呈現的美觀,還要加入植物的習性。否則為了呈現美好的景觀使植物相互影響生長,將得不償失。植物景觀的塑造應該根據植物的形態、大小、色彩等美學特征綜合考慮,運用植物造景手法,對各類植物的規劃使用園林式配置,在景觀溫室中塑造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色。設計人員結合游覽者的游覽路線,將具有觀賞性或具有芳香氣味的植物放置在人流量大的區域,在游客駐足休息時能夠對植物進行品會。提升景觀的文化內涵,將人文與植物相互結合,造就獨特意境。地形對任何規模景觀的呈現都有重要的影響,不同類型的地形會影響人們對環境的感受,通過地形能夠呈現出不同的景觀。利用多樣的地形配合植物,能夠有效對空間環境進行劃分,從而形成不同功能且景色各異的空間。在景觀溫室設計中,設計人員必須利用地形的變化。通過對地形的變化能夠影響景觀溫室中的排水情況。地形塑造在景觀上最為直接的展現就是山體塑造,設計人員通過模擬塑造,可以在景觀溫室內建立不同形態的山體外觀,為景觀呈現與設計規劃提供良好的基礎。水景是景觀設計中作為活躍的要素,在設計中,水景分為動態和靜態2類。在動態水景中,瀑布、溪流通過聲音、水的律動制造出自然的感覺帶來生命的活力。靜態水景包括池塘、水潭,靜態水景中靜靜的水面與周邊植物、地勢連為一個整體,與不同的空間、景點產生聯系形成整體感,引導游覽者的視線,將風景視線展開獲得良好的景觀體驗。在景觀溫室中,將諸如動水、靜水、落水等不同的水景設計靈活應用在景觀之中。
4結論
做好電廠景觀設計不僅要有景觀設計的專業水平,還要理解電廠環境的特點和特殊性,深刻理解電廠各種獨特的工業建筑的形式,積極吸收國內外相關類型的景觀設計經驗,認真分析電廠中各種人群的生產生活特點,唯有如此才能做好電廠這一特殊環境的景觀設計工作。電廠景觀設計要積極傳承地域傳統,挖掘企業文化內涵,我國幅員遼闊,每個地方均有自己的文化傳統、生活習慣和審美觀念,設計中應結合當地的資源,真正體現的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和諧統一。尤其是針對燃機電廠,很多業主提出了“去工業化”“后工業化”等建設理念,做為電廠景觀的設計者必須充分了解和深入挖掘這些特點,從而賦予電廠景觀以生態內涵和文化內涵。
2適當的設計手法和目標
在具體工程的景觀設計中,要將景觀設計納入到全廠建筑環境的統一規劃中去考慮,牢記視覺景觀形象、環境生態綠化、大眾行為心理等元素對于人們的景觀環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充分發揮景觀設計的環境生態功能和以人為本、宜人參與的社會功能。
1)注重全廠建筑環境的合理布局,在總體設計思路上,綜合考慮建筑群落,合理布局,創造多樣化景觀空間和優美的工作、生活環境。總體規劃充分考慮各種功能分區的劃分,做到既分工明確又和諧統一,既聯系方便又互不干擾,以人為本,方便工作和生活。以綠色設計為理念,充分考慮環保和節能,盡可能利用自然通風和采光,依托現有的自然環境和條件,巧妙構思,精心設計,達到人與自然、景觀與自然的和諧交融。
2)正確理解電廠的空間特點,景觀設計因地制宜。電廠與其他一些企業不同,有其特定的生產工藝,地下管道、地下管線、地上線路較多,對景觀設計提出了較高要求。電廠內景觀應統一規劃,做到系統性,布局合理,對污染較嚴重的生產區、儲煤場等地也應考慮。同時增加廠區公共綠地,設置必要的休憩空間及設施。盡量加大綠地面積,以提高綠地率,提升綠化的功能及電廠的景觀效果。在不能種植高大喬木的地段,可以種植低矮灌木或地被植物,避免那種以混凝土、地面磚全部覆蓋的現象。充分利用攀援植物對一些建筑物進行垂直綠化,豐富電廠綠色景觀,對于美化廠區內部環境,和廠區外部環境相協調有著重要的意義。植物的選用應遵循“適地適樹,適地適草”的原則,合理配置。喬木、灌木、花木、草坪相結合,配置密度合理,形成多層次的綠化景觀。對于一些有特殊運行要求的建筑物如配電室、控制室等,對室外植物的高矮有特殊要求,應合理選擇綠化樹種,達到治污及美化環境的效果。綠化布局與廠區道路、建筑物、設施布局協調統一,植物生存空間與人類活動空間相兼容。充分發揮植物的多種生態功能。
3)強調景觀的生態作用,電廠景觀設計要追求美觀,更要追求生態性,在景觀材料的選擇上應考慮再生性、本土化、易得性等特點,盡量控制采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對環境影響大的材料。植物的選擇應以鄉土樹種為主,并形成可自我循環的多樣化植物種群,盡量采用吸收廢氣和吸塵方面具有較高功效的樹種;在植物配置方面應注意喬、灌、草、花的合理搭配,形成由高到低的立體綠化,同時還需注意落葉與常綠樹種、綠色和彩色植物、開花和觀葉植物的合理搭配,做到植物景觀隨季相的變化展現不同的自然景色。
第一“實用”是屋頂花園的造園目的。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凈化空氣,能夠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生活和休息場所。第二“精美”是屋頂花園的特色。屋頂花園為人們提供優美的游憩環境。屋頂花園比露地花園建造得更精致美觀。第三“安全”是屋頂花園的重要保證。建筑物能否安全地承受屋頂花園所加的荷重,是屋頂花園能否建造的重要先決條件。
2屋頂花園綠化設計構成要素
2.1地形地貌
由于屋頂花園是一種特殊的園林形式占地面積較小所以地形地貌設計較平坦,根據栽植植物的不同,選擇不同厚度的種植土。按需要設計假山、置石與水體。
2.2建筑
2.2.1道路廣場“綠色人居”離不開道路綠化,屋頂花園需要建成一批景觀路、特色路、迎賓大道、觀賞路等道路將進行綠化調整改造,增加常綠、觀花、觀葉植物。再建周長1km長的立體綠化帶。屋頂花園50%的圍墻要實現破墻透綠或垂直綠化,室內道路出口及主要入口要實施綠化覆蓋,大力推進屋頂花園、道路綠化建設。2.2.2植物配置屋頂花園的建設手法也是多種多樣的,如用花灌木作為建造屋頂花園的主體,實現四季花卉搭配的景觀;另外,還可根據季相變化選擇觀賞價值高又富有寓意的樹種結合盆栽花草等合理擺設,形成觀賞園。總之,植物配置做到疏密有致,色彩、季相富于變化,使人賞心悅目,留連忘返。2.2.3園林小品(1)大型的屋頂花園,主要是以游人為主,因此需要很大的面積活動,所以小品需要設置比較便宜,精美,適用的,作為點綴就可以了。(2)建在酒店,賓館的屋頂花園,以成為豪華賓館的主要部分,可以在屋頂花園是開辦露天歌舞晚會,冷飲茶座等。因而這種屋頂花園應該以小巧精美為主,保證較大的活動空間。(3)家庭式屋頂花園,這類小花園主要是接待客人,洽談業務,員工休息的場所,微景觀選用一些精美的小品。
3屋頂花園的植物種植
3.1植物種植
屋頂花園在植物配置中,適量選用較小,觀賞性強,姿態優美的植株觀賞喬木,作為構圖中心。孤植樹常用品貴奇特的花木品種。花要色香俱全且花期較長的為宜。叢植則是數株植在一起,通過樹種及高矮的搭配,形成富于變化的造型。樹種搭配要喬灌木結合,不同花色的樹種結合,相互交錯,彼此呼應。要以其中一株為主,在空間不夠時可利用框景框出一部分來充滿畫面,達到植物造景效果。在屋頂花園中,花壇可采用單獨或連續帶狀及成群組合等類型。花卉可組成對稱的圖案,花壇需經常保持鮮艷的色彩與整齊的輪廓。花叢花壇宜選用花色鮮明艷麗、花朵繁茂。在盛開時幾乎看不到枝葉又能良好覆蓋花壇土面的花卉。由于屋頂花園場地窄小,多以花臺形式出現,可采用不同組合成立體花臺,也可根據不同環境做成不同幾何形狀或者將其布置成“盆景式”。屋頂花園中,可以利用綠籬分隔空間,組織游覽路線;花鏡能達到很好的綠化效果,可以設計成單面觀賞和多面觀賞的,但要注意效果和景觀的季象變化。
3.2植物種植的選擇
植物的選擇考慮它的生態學特性、環境不利因素等,要估計小氣候的作用。考慮到種植土的深度與成分、排水情況、澆灌條件、養護管理等因素。此外還要注意植物本身的型態、色彩、花果、生長速度以及植物的搭配。種植時做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兩季有果。要體現出綠色植物的精致美觀。屋頂花園在植物種植配置時應考慮到負荷問題。屋頂花園往往比較高,所以風力也比較大,土層較薄、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溫度低、水分少,可以選擇一些喜光、耐寒、耐熱、耐旱、耐貧瘠、生命力旺盛而且需要須根較多、水平根系發達的花灌木、盆景、草皮之類的植物。
3.3種植土的選擇
根據不同地域,選擇不同的樹種土。一般屋頂花園的種植土均為人工合成的輕質土,這樣不但可以大大減輕樓頂的荷重,還可以根據各類植物生長的需要配置養分充足、酸堿性適中的種植土。目前人工配置種植土的主要成分有蛭石、泥炭、沙土、腐殖土和有機肥、珍珠巖、煤渣、發酵木屑等材料,還有泥炭土、腐殖土等輕質材料。但必須保證其容重在700-1500kg/m3,容重過小,不利于固定樹木根系,過大會對樓體承重產生影響。
4屋頂花園的園林小品——小品園
4.1假山與置石
屋頂空間有限,受到結構承重能力的限制,不宜在屋頂上興建大型以土石為主要材料的假山工程。所以屋頂花園上僅宜設置以觀賞為主,體量較小而分散的精美置石,運用山石小品作為點綴園林空間和陪襯建筑。
4.2廊與花架
在屋頂花園上建造廊,除供游人休息、觀賞場所外,還可以是成為屋頂上交通聯系的通道及攀緣植物的花架。廊有空廊、單間空廊、復廊和雙層廊等類型。從廊的總體造型及其地形、環境的結合角度考慮,又可分為直廊、曲廊等。以小巧的廊架,既做廊子又作花架更為適宜。木柱、木梁組成的廊架結構輕盈,構造簡單,對屋頂產生的荷重較小。花架是最接近于自然的園林小品。一組花缽,一座攀援棚架,用在屋頂花園中,物簡而意深、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4.3雕塑
在屋頂花園中設置少量人物、動物、植物、山石形象以及抽象的幾何形象雕塑,可以陶冶游情操,美化心靈,比一般園林小品更有意義。選題不拘一格,形體不易過大,刻劃的形象可自然可抽象。
4.4亭
“亭者,停也,所以亭憩游行也”。可供游人眺覽、休息、遮蔭、避雨等作用。從亭的平面形狀分為圓亭、方亭、三角亭、五角亭、六角亭、扇亭等類型。亭的布局既可單獨設置,亦可組合成群。亭的位置應選擇在有景可賞之處,又要做到亭的位置與環境協調統一。
5結語
(1)改革開放后,中國旅游產業的迅猛發展,異軍突起。根據最新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的資料數據顯示:2013年,國內游客32.6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0.3%;國內旅游收入26276億元,同比增長15.7%;國際旅游外匯收入517億美元,同比增長3.3%,在入境游客中,過夜游客5569萬人次。國內居民出境9819萬人次,同比增長18.0%。其中因私出境9197萬人次,同比增長19.3%。目前,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對于旅游產業都愈發重視,旅游業所肩負的功能和在國民經濟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已發生了徹底轉變,從原來的接待外賓賺取外匯轉為現在的拉動內需創造和諧社會;從原來的經濟單體變為現在的支柱產業,無不證明旅游業目前地位的重要。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旅游景觀規劃設計得到了良好發展機遇,從誕生到現在一步一步良性的發展著。
(2)從目前的旅游項目開發建設實例來看,通常的程序是:總體規劃———具體設計———實施施工。這中間間隔的不連續性就容易造成環境的破壞,環境破壞后其原有的自然屬性就不在具有吸引力,這對旅游產業的發展是致命的。美國的約翰•西蒙茲曾總結表述,景觀規劃設計要始終貫穿于實際開發建設,包括場地的選址、場地規劃、場地設計等,這樣才能發揮景觀規劃設計最大的作用,取得最佳效益。而旅游景觀規劃設計正是這種思想付諸于實踐必不可少的工具,其將會伴隨社會發展的需求,走向未來。
2旅游景觀規劃設計發展歷程
在我國,旅游景觀規劃設計是伴隨著旅游產業經濟發展新的交叉邊緣學科,發展時間和歷程略顯稍短。綜合分析,從旅游景觀規劃設計產生伊始至今,大體上可分為3個階段:
2.1第一階段:萌芽狀態,雜亂的初級階段(1978~1990)我國旅游開發的伊始,旅游規劃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此時還是以地理學的學科理論作為其基礎,旅游景觀規劃設計也基本處于萌芽的初級階段。之后,有少數旅游規劃設計者,從自身不同的專業領域角度出發,自發地進行旅游景觀規劃設計,但整體上缺乏系統體系和行業標準,常常摻雜在其它的內容中。總體來說,此時的旅游景觀規劃設計是處于一個沒有體系標準,多學科自發進行的初級階段。
2.2第二階段:發展融合,整合的進階階段(1990~2000)規劃從業者和相關設計師們開始嘗試將旅游規劃和景觀設計結合,在旅游規劃中重點突出景觀設計,或作為重要章節,或形成獨立系統,嘗試性的開始編制獨立的旅游景觀規劃設計。同時,景觀規劃設計、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等多個學科在旅游業發展領域內融合力度不斷加大,景觀設計師也成為旅游規劃人員隊伍中重要的組成機體。此時的旅游景觀規劃設計在不斷地融合中升華、創新,為之后更遠的發展奠定基礎。
2.3第三階段:關注提高,提升的成熟階段(2000~至今)在這個階段,旅游景觀規劃設計成為大量旅游景區或旅游產品解決增添項目內容,提升品質等級等方面的主要手段之一。此時的旅游景觀規劃設計強調旅游景觀要素是旅游發展和旅游活動吸引力的重要組成,一度將旅游景觀直接作為核心進行產品的打造開發。
1.1原有建筑的破壞近年來,由于哈爾濱城市現代化腳步的大踏步前進,致使哈爾濱很多原有建筑遭到破壞。如今,在老城區新舊建筑與建筑、建筑與街道混搭現象鱗次櫛比,形成一片雜亂無章的景象。
1.2景觀設計缺少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在現代主義設計的大浪潮中,哈爾濱的景觀設計日趨國際風格化,景觀設計缺少了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忽略了地域性文化及客觀自然條件等因素的影響。
1.3氣候、地理環境導致的景觀設計的局限性由于哈爾濱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的特殊性,使得這一地區內的景觀設計在造景手法、材料運用、植物搭配等方面需要格外的考慮氣候、地理環境對景觀設計的影響。
2針對哈爾濱景觀現狀不足的措施
2.1景觀設計基于歷史文化背景之上景觀設計的靈魂在于它深邃的文化內涵和功能合理的布局,兩者缺一不可。哈爾濱在城市發展的一百多年中積淀下了特殊而生動的文化底蘊,這些珍貴的文化財富是景觀設計最好的素材和設計靈感來源。這也是體現哈爾濱城市景觀異域性的有效措施。
2.2結合場地自然因素的生態設計景觀設計首先考慮到的就應該是場地性的問題,設計作品的好壞完全取決于能否對該區域的自然因素加以合理利用,是否符合場地的客觀條件及需求。例如,建成于2011年位于哈爾濱的群里開發區的首個國家雨洪公園。雨洪公園建成位置原是一片濕地,但是由于新區的快速開發導致了濕地水源枯竭的現象。基于這些客觀原因土人設計團隊提出了利用城市雨洪恢復濕地生態系統的構想,這一理念不僅很好地解決了新區內雨洪排放的問題,而且為該區提供了大面積的綠地空間。
2.3景觀設計扎根于傳統卻不拘泥于傳統傳統的會是精湛的,同樣也相對滯后,景觀設計要立足于當下,扎根于傳統,并在傳統基礎上加以創新,而不是一味地抄襲、模仿,這樣才會不斷地推動行業的向前發展。
3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