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03 07:00:3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學書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我學書法已經五年了,熟能生巧,我輕輕一揮筆,就能寫出一幅好字。但當我回想起自己以前學書法的時候,學得可真叫苦啊!能夠堅持到現在,我自己也不由得驚訝了。
剛學的時候,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做書法,也不知道自己手里拿的是什么筆,只知道這支筆沾了墨,就能寫出很漂亮的字。于是,我開始了自己的艱苦歷程。
剛開始,我們還只是練習筆畫。但筆畫也真難寫啊,橫要直,豎不能歪,?要尖腳,捺要有力,豎折要像拳頭那樣有一個尖角。
唉,我每次寫的時候,不是豎歪,就是撇不夠尖,我也有點泄氣了,到底什么時候才能寫好呢?這時,媽媽對我說了一句話:“孩子,你知道嗎?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每件事情都并不困難,貴在你的堅持。”聽了媽媽的話后,我堅持了下去。終于,由于我的努力,書法老師推薦我去提高班。
提高班里的學生每個都是書法高手,我和他們一比,相差了一大截。盡管我十分努力刻苦,但始終還是追不上他們。我的自信心受到了打擊,對書法的喜愛漸漸消失了。這時,媽媽又對我說:“孩子,不要著急,不要慌,我相信你只要努力、堅持苦練,肯定會趕上他們的。”聽了媽媽的話,我又堅持了下去,并且更加努力練習書法。我就不相信,我不能比他們寫得更棒!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6―0089―01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書法已經走進中小學校園,進入了課堂。《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要求小學低年級“用鉛筆寫正楷字”,小學三至四年級“用毛筆臨摹楷書字帖”,小學五至六年級“繼續用毛筆寫楷書”,初中階段“繼續用毛筆臨摹楷書經典碑帖,力求準確”。綜上可以看出,楷書是書法啟蒙階段的主要學習內容。將楷書作為書法啟蒙字體是大部分人的共識,也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經驗。但是,《綱要》僅僅把唐楷作為書法啟蒙書體,筆者認為還是有些以偏概全。第一,楷書不僅僅是唐楷,魏碑、晉楷也有經典;第二,書法啟蒙不一定師法“歐顏柳趙”,魏碑也有經典范本。
一、魏碑與唐楷的區別
唐楷在書法史上占有顯赫的地位,是書法史上的第二座高峰,整個唐代出現了像歐陽詢、虞世南、薛稷、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鐘紹京等一大批楷書大家,這在中國書法史上是罕見的。唐楷不論筆法還是結構,都具備完整的“法度”。完整的法度,在筆者看來也是一把雙刃劍,其功在于完善了楷法,其害是不利于書法啟蒙,是初學者的“緊箍咒”。由于“取法乎上”,要求太嚴,目標太高,渾身是“法”,常令初學者望而生畏,高山仰止。
首先,唐楷的筆法太精細。起筆、運筆、收筆一絲不茍,初學者很難掌握,很容易在筆法面前失去信心產生迷惘。老在“法”外徘徊,得不了“法”,自然會挫傷兒童學習書法的積極性;其次,就算筆法能過關,但由于結構太嚴謹,一筆不到位,就會導致整個字失敗,一字不到位,有可能導致整個章法失敗。像褚遂良、柳公權的楷書運筆以提為主,對運筆要求很高,成年人學習都要費一番功夫,它考量的是書寫者對毛筆高超的駕馭能力。一個低年級學生,他的手指末梢神經都還沒有發育完善,讓他們去寫唐楷確實有些勉為其難,這樣的教材安排違背了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
按照兒童的認知規律,不論接受何種知識都應該是先易后難,循序漸進,書法也然。如選擇“門檻”低的范本,也就是“法”少一些的楷書范本,魏碑作為啟蒙教材,會更符合教育規律,教學效果也會優于唐楷。
二、魏碑的特點
魏碑是南北朝時期形成的,大都是楷書,也稱魏楷,主要以石碑、墓志銘、摩崖、造像的形式存在。就目前發現的數量來看,總量至少在1000件以上,其中的精品有《龍門四品》《龍門二十品》等。魏碑作為一種過渡性書體,它上承漢碑之變遷,下啟隋唐楷書之先河,是楷書發展史上卓然挺立的一塊里程碑。魏碑成就了后世的許多書法名家,如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宋代米芾 、元代趙孟\,清代的包世臣、康有為、趙之謙,以及現代的弘一法師、于右任等。當代,在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歷屆國展中,楷書作品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魏碑,這說明當代成年人也喜歡寫魏碑。那么,魏碑究竟好在哪里?
清代康有為在他的《廣藝舟雙楫》中是這樣評價魏碑的,他說,魏碑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渾穆,三曰筆法跳越,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奇逸,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法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魏碑的美學價值在于它楷書的“法”尚不成熟,如《爨龍顏碑》《張猛龍碑》《張黑女墓志》《鄭文公碑》《石門銘》《始平公造像》等,點畫豐富多樣任意揮灑,結構因勢賦形不受拘束,章法天真爛漫無常態定勢。唐楷講究藏頭護尾,運筆以提為主筆法難以入門,而魏碑凌空取勢露鋒起筆,以按為主,符合兒童的書寫特點。
三、教學方法
兒童書法啟蒙的教學要求不能過高,這個過程重在激發學生熱愛漢字,熱愛書法的熱情,培養其良好的書寫習慣,讓書法逐步成為學生的個人愛好。
1 篆書與大秦帝國――“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之王者莊嚴
篆書中最具代表性的恐怕要數《石鼓文》了,《石鼓文》是秦篆之前身,為戰國時期秦國的刻石。只可惜石鼓之上字跡磨損頗多,現今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石鼓文》在中國書法史的地位極其重要,具有承前啟后的劃時代的重大意義。
在《石鼓文》的基礎下,秦朝統一了文字,當然這也是經過了一個漫長時期。春秋戰國時代,各國文字、貨幣、文化差異很大,從大的歷史面來看,這是歷史發展的一大障礙。秦始皇掃平東方六國,兼并天下,命丞相李斯主持統一全國文字,廢除原六國文字,使其整齊劃一,自此小篆應運而生。《說文解字》序言中說:“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書、八曰隸書。”基本囊括秦時字體風貌。《泰山刻石》為小篆中之代表作品,其作者秦丞相李斯,是中國書法史上記載的第一位書法家。《泰山刻石》是秦統一后的官方標準字體,即為小篆。其藝術特點直接繼承了《石鼓文》勻整方正,舒展大方,圓潤飽滿,筆意醇厚之美。與《石鼓文》不同的是,其在筆畫線條上更加圓潤流暢,疏密有度,張弛有道,勻停得當。給人穩重端莊之美感。字里行間無不透出“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的王者大氣,一筆一畫宛若盤踞在天空的蒼龍。書法和人一樣,也是有骨有肉的,《泰山刻石》更是如唐代張懷瑾所稱道:“骨氣豐勻,方圓妙絕。”
2 隸書與強漢王朝――“漢官威儀”之劃時代意義
雖然小篆在書寫上有所簡化,但是書寫依舊繁瑣,從實用角度上看,形成諸多不便。故而秦亡后,漢代古人在小篆的基礎上,將書法由籀篆變隸分,東漢時由隸分演變為章草、楷書、行書,因為隸書大大加快了書寫速度,隸書成為漢代普遍使用的字體。康有為說:“秦漢瓦當文,皆廉勁方折,體亦稍扁,學者得其筆意,亦足成家。”這話的意思是康有為認為漢隸書寫簡單,容易上手,稍加參悟,便能自成一家,這話雖是一家之言,卻也有一定道理,但是正如網球運動中的一句經典:“看似簡單的,往往是最難的。”筆者以為,漢隸正應此語。漢隸雖然看似書寫容易,然而要把漢隸那“漢官威儀”的氣勢之美表現出來卻不是那么容易的。筆者將就此逐一分析,先從較早的《漢武都太守漢陽河陽李翕西狹頌》,漢建寧四年(公元171年)六月刻于甘肅成縣天井山。此石雄偉莊嚴,結字高古,其用筆樸實,厚重,方中見圓,圓中見方。筆力揮斥方遒,其蒼勁古樸之美躍然石上,更是將“漢官威儀”之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清末楊守敬曾評價其:“方正雄偉,首尾無一缺失,尤可寶重。”此碑文末尾刻有書寫者之名“仇靖”二字,開中國書法史中書家落款之先河。與《乙瑛碑》,《禮器碑》同屬于漢隸秀逸之美,觀其碑有神采奕奕,秀美靈動之感,其字里行間無不透著一股“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氣質,宛如“漢宮飛燕”與如“漢官威儀”般的大多數漢隸碑刻相比,不得不說她們是漢隸中,甚至中國古代書法中的一朵奇葩。
3 真書、草書、行書與魏晉風骨――“名士風度”之名家輩出
在書法史上,魏晉時代是最為重要的,沒有魏晉時代的書法名家輩出,如鐘繇父子、索靖、皇象、王羲之父子,就沒有中國書法書體的完全定型,就沒有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五體書法,并造就了兩位承前啟后,巍然綽立于書法史上的書法革新大家――鐘繇,王羲之。他們書寫了中國書法史上嶄新而華美的一頁。樹立了真書、行書、草書中的美的規范,自此后,我國歷朝歷代,乃至東亞諸國,習書者都是要宗法于“鐘王”。其影響之深遠,不是一句話就能概述的。這自然要從二人的作品中去尋找,去細細品讀其中的美。
令人扼腕嘆息的是,一代開山宗師鐘繇的真跡竟然沒有流傳下來,使得我們今天無法一睹其小楷書法的靈逸俊秀,瑰麗端莊。所以只能從他的后世弟子――王羲之的作品中尋找鐘繇書法特色的影子了。王羲之的楷書作品還是比較多的,《樂毅論》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之前的三國時代,楷書幾乎已被列為官方書體,這使得本來端莊得體的楷書變得越來越規律化,但是今天我們細看三國時代的書體,就會發現其中細節的缺失,細節決定成敗,做事如此,做人如此,書法亦是如此。但是我們從《樂毅論》中看到其書體雖然變化顯著,卻沒有把“肥瘦相稱”這一楷書無上法則丟棄,看了王羲之的楷書作品,其作品美在“大氣與精致齊飛,奔放與端莊并舉。”難怪后世的書法名家都稱其為“正書第一”。
今天,媽媽沒有空,所以,媽媽叫我一個人去學書法。
我坐公共汽車到了學校后,先把墨水和紙、筆擺好,然后認真地寫字。第一張,老師就給了我四個紅圈,第二張,得了五個紅圈,老師夸我進步了,我聽后心里高興極了!放學后,我竟然把“來”字過關啦。
放學后回到家,媽媽看著我寫的字,一個勁地夸我長大了。
一、激發興趣,增強學生學習書法藝術的積極性
我在書法教學伊始,并沒有急于向學生傳授書法的技能技法,而是從培養興趣入手。實踐證明,興趣越是濃厚,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會越高,學習的效果也就越好。為此,我首先給學生們講漢字的起源與書法的來龍去脈,古代書法家勤奮學書的趣聞、軼事。比如“王羲之勤奮學書的故事”,以及“鐵門限”、“退筆冢”等等。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激發了他們立志學好書法的愿望。俗話說:“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對書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便使其對學習書法藝術產生無窮的動力。
二、由學生自愿選擇字體,并指導學生學會讀帖
在課堂教學及書法興趣小組教學中,一部分學生在家庭已接觸過書法,有一些基礎,還有一些學生沒有或很少接觸過書法,對書法所知甚少,所以造成學生的書法水平參差不齊,即使學過書法的同學其所學字體也不一樣,為此,在考慮所教字體中,決定由學生自愿選擇字體為好,(以古代楷書名帖為主)這樣使有一點書法基礎的同學在原有的基礎上繼續加強練習,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字體選定以后,就告誡學生不要輕易更換,否則,今天學“柳”,明天學“歐”,見異思遷,就很難取得成效。
初學書法的途徑主要就是臨帖,要想臨好帖,必須學會讀帖,讀帖對于學生是至關重要的,很多學生不重視讀帖,看一筆寫一筆,一種筆畫或一個漢字臨寫數十遍也沒有多大進展,只有經過認真讀帖,將所臨漢字的筆畫、筆勢、結構、特征默記于胸,下筆時才有可能意在筆先,臨寫出形神兼備的字來。
臨帖是學習書法中最重要的途徑,其宗旨就是要在古人的碑帖中學習技法、法度和理解。當然,對小學生講法度還有些早,但應教給他們如何把字臨得到位。把握書法的共性。因為那里是金山玉海,是無盡的寶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決定一個書家水平的高低,往往都是體現在臨帖的基本功上。請注意的是,我所說的碑帖是指古人遺留下的碑帖,并不是指今人的書法。這是因為一切藝術都是要經由歷史所認可,都要經過時間的濃縮和檢驗。今人的書法尚未經過這一不可缺少的程序,因此只能作為參考而不能作為楷模。
在臨帖的問題上,最容易出錯的就是兩個方面:
一是知難而退。因為臨帖的枯燥和對自由的束縛,是不曾臨過帖的人無法想象和理解的,它是學習書法最大的“屠殺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初學者大都“犧牲”到這里。大都因為困難而退縮,因為枯燥而放棄。尤其是孩子表現的更為明顯,老師必須時時給以鼓勵及引導。
二是糊寫亂畫。同樣是因為忍受不了臨帖的枯燥和約束,于是便踢開“絆腳石”,盲目地寫起來。其實準確地說這就是糊寫亂畫。其結果也必然是一事無成。因為任何技藝本領的增進,都是在痛苦的環境中磨練出來的。
既然是臨帖,就要忠實于帖,不客氣的說,凡是經過歷史所認可的碑帖,對我們今人來說,都是難以跨越的高峰,特別是對于初學者來說,想去修改或是擯棄,絕對就是一種無知。
歷史證明,唯有一樣東西古人沒有給我們留下的空間――那就是書法。
有些同學問,學習書法是否有捷徑?我就給他說:沒有,確實沒有!如非要讓我說出什么可以稱作捷徑的話,我只能遺憾地說,不走捷徑也許就是最好的捷徑。
除每周每班一節書法課的訓練外,還要求學生每天在家臨習一張,教師抽時間進行指導,明確這個字需如何書寫。
總之,書法的學習是一個既科學又嚴肅的問題。特別是楷書,它的端莊和精密,它的高深和廣博,它的嚴整和法度,不允許我們有絲毫的懈怠和修正。一切有志于楷書的初學者,應該首先明了的是――楷法無欺。
三、注重學生的書法欣賞水平的提高,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
學生的書法藝術欣賞水平的提高對其學好書法有著直接的影響,學生們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進展緩慢往往是由于欣賞水平較低,有的學生寫出的字雖然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但是自我感覺良好,自己挑不出來有什么毛病,所以便影響了書寫水平的提高。為了較快提高學生的書法欣賞水平,我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增加了書法欣賞的內容,在上欣賞課的過程中,我給學生講解了各種書體的藝術特征以及風格特點等等,同時還對古代名家及現代名家的優秀作品進行了欣賞,從字的筆畫特征、形體結構及通篇的章法布局都進行了認真的分析研究,其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學生的欣賞水平提高了,對書法藝術的審美意識也相應地增強了,為其今后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在書法教學中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練習書法本身是一種艱苦的勞動,如果沒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往往半途而廢。在書法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們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有些學生常常感覺枯燥乏味,這時如果忽視了意志的培養,則極容易使學生知難而退,因此,我一方面要求學生要有耐心,要有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精神,克服自身的惰性心理,一方面強化興趣培養,加強引導和鼓勵。大多數學生經過了刻苦的練習取得了可喜的收獲,便又增強了他們學好書法的信心。學習書法的同時,還可以陶冶性情、培養學生的美好情操,使同學們的精神生活更加豐富、充實。此外,在教學中我有意識地選擇一些內容健康向上的古詩佳句以及格言警句等,使其在習練過程中,也會潛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著學生,使其性情品質、思想道德等方面都有所積極的引導。
在學習書法的選擇上,通常表現為兩種情況,一種是不選碑帖,東一下,西一下,毫無目標的學習;一種是選準一家碑帖,持之以恒,臨池不輟。最終被行家判定為:前者有形無體,后者有形有體,是正確的學習方法。
臨碑臨帖可歸納為以下四步:
一是選臨和通臨相結合 選臨就是對某一名豪的碑帖,選準后要選擇部分字重點臨習,掌握其運筆、結構之后,再去通臨碑帖全文。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重點完備,示范帶頭。而通臨則也是必須的,不可偏廢,通臨是為了全面理解和掌握書家的風格,字與字,行與行之間以及通篇之間的內在聯系與區別,進而達到全面了解書家的運筆、結構和書風,使自己所臨碑帖盡量接近書家,而形成體的概念。
二是臨帖與讀帖相結合 臨帖與讀帖相結合就是手和心結合的過程,一般悟性較高的人練字,通常是大部分時間臨帖,小部分時間讀帖。當我們每個練書法的人下定決心之后,要把重點放在臨帖上,要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天天臨帖,不可間斷。很多人給自己制定了練習計劃,每天必須臨帖一定數量的字。同志在青少年時期有這樣一個信條:“貴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對我們書法人是最好的至理名言。小部分時間讀帖,就是說當我們時間很短,不便動筆寫字臨帖,就拿起帖來從前至后閱讀,這個讀不是讀文章,而是記字的形狀、結構、主次、筆搭配等。也要有個計劃,每天記幾個字,數量不限,久而久之,把帖上的字就記在心中了,這樣就做到了心中有字,意在筆先,為將來意臨碑帖和實現心手雙暢打下基礎。
三是臨碑和臨帖相結合 碑和帖是有很大區別的。碑是古人留在石碑上而后拓下來的墨跡,是古人的真跡。臨帖是后人望著臨出來的墨跡,是臨本。石碑是正宗,帖是補充和參考,二者不可能完全一樣。所以,正確的方法是先寫古人碑,以古人碑為主,后以帖作參考學習。如果一個人在學習書法中,過早過多地學習后人的臨帖,就會走偏,影響學習書法的質量,嚴重者還會半途而廢,前功盡棄,所以,必須慎重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硬筆書法;書寫形式;書寫方法
中國書法派系繁多,從古到今,高手如云,其藝術水平已達到很高的造詣。硬筆書法在19世紀從西方傳入我國后,其書寫如古隸書、楷書取代篆書一樣,因為方便快捷、適用而迅速融入社會,被廣大群眾所接受,成為流行趨勢。那么,硬筆書法究竟如何呢?我們來探討一下。
一、硬筆書法的書寫形式方便
硬筆書法的書寫工具主要以鋼筆、圓珠筆、簽字筆、鉛筆等較硬的筆書寫為主。
硬筆書法不同于毛筆書法,毛筆書法相對來說需要一定的條件,如書寫場地,筆墨紙硯等。而硬筆書法相對來講就簡單多了,鋼筆書寫只需要紙張,不需要不斷吸墨,吸一次便可書寫很久,場地也不需要像毛筆書法那么大。我國著名書法家沈鵬先生說:“鋼筆書法的最大特點在于它的群眾性和實用性。”
二、硬筆書法的書寫方法
要學好硬筆書法,首先要正確書寫基本筆畫,在書寫的初級階段,如果不按正確的書寫方法寫,而養成了錯誤的書寫習慣,以后糾正則非常費力,效果也很差,因而規范入門是第一步。規范入門要求按照標準的基本筆畫進行臨摹學習,學習時不可將就,要嚴苛地要求自己,做到95%以上的相似,不要覺得有點像就可以了,不花功夫是練不出來的。勤奮與刻苦更是基礎,偷不得懶。基本筆畫可以學習“永”字,“永”字八法包括了基本筆畫,晉人王羲之曾練“永”字十六年,后來寫得一手好字,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名冠古今。基本筆畫盡管筆畫小,卻也是有頭有尾、有腹有背,書寫過程中也得有起筆、行筆、收筆。把起筆寫好才能把行筆寫好,收筆也有絕大多數筆畫需要頓筆和出鋒的。書寫細節往往很重要,不要把完整的一筆寫成殘缺的無頭無尾。基本筆畫書寫正確后才能認真研究基本結構。結構是字體的展示形式,字寫得好不好關鍵在結構,結構寫好了,就是有幾個基本筆畫不到位,也是影響不大的。結構關系整字的造型,因而十分重要,結構練好了,方能謀篇布局,形成整篇書法作品,才能再去研究它的重心平衡、寬窄疏密、驚險奇平、美丑對比等,達到書法高層的藝術境界。
在硬筆書法學習過程中,貴在堅持,持之以恒,保守學習加創新學習。書寫也是一樣的,沒條件就創造條件。什么都沒有時,用手指在膝蓋上都能練字。高手寫字不一定都用筆,而是隨地取材,也可展神通。
學習書法到了一定程度,就要整件書寫作品,廣泛參賽,有利于刺激學習興趣,提高書寫水平。
總之,硬筆書法以其獨特的魅力很受人們喜歡。現在硬筆書法作品欣賞、出售的也非常多,要學好也不易,但要認真學習,也不是難事。幾個月,幾年也是能學成功的,故而貴在學習者能熱愛堅持,便能達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