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3 23:47:2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論文發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低碳經濟是建立在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基礎上所形成的一種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低碳經濟是一種符合國際發展需要的經濟模式,但是在中國利用其發展過程中由于自身國情原因,也存在一定的發展制約因素,下面我簡單對其分析探討。
第一,發展階段,中國正處于一個快速發展過程中,那么其人口增長、消費結構變化以及城市發展建設水平等處于一個快速的發展變化過程中,我國的能源需求量也是處于不斷的增長過程中,那么我國的能源氣體排放量也是非常高,在最近幾年的發展過程中,其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已經成為了世界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之一。
第二,發展模式,我國一直以來都是堅持一種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對于能源和資源的依賴性較高,那么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單位能源和主要產品的能耗都是非常高的,盡管我國在最近幾年的發展過程中已經提出相應的改善措施,但是由于其經濟發展模式特點,所以其排放量仍然較大,這樣的經濟發展模式也成為了制約我國向著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第三,資源稟賦,在我國能源探明儲量的發展過程中,煤炭資源占據了大約94%,天然氣占據了0.60%,剩下的基本上就是石油,那么這種不合理的資源分布結構決定著我國必須以煤炭資源為主要的能源來進行開采和發展,那么在我國長期的貿易往來發展過程中,煤炭的能源消耗比重也逐漸發生了下降,直到最近幾年的發展不斷的改善,其能源消耗比重才開始回升,但是煤炭能源消耗所釋放的溫室氣體是天然氣的兩倍以上,因此這樣的資源分布結構使得我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較高,嚴重影響了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
第四,除了上述提到的以上三種影響因素外,還有另外兩種就是貿易結構和鎖定效應,這些都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改善和轉型都產生了較大的阻礙作用,嚴重制約著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
二、中國向低碳經濟轉型的發展策略探討
在我國逐漸向著低碳經濟發展轉型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正確的認識到這種發展經濟模式,下面我簡單對其提出的相應的發展策略進行分析。
第一,以國家利益為先,正確的評估和認識我國溫室氣體減排的責任。在國際談判過程中,中國需要正確的認識到自己在國際舞臺上所扮演的角色,所必須承擔的任務,在低碳經濟發展模式逐漸應用的過程中,必須要正確的認識到我國經濟的發展限制因素,需要對貿易和投資引發的轉移因素進行深入的分析,要正確的認識到我國的能源分布特點和發展特點,在經濟發展建設過程中,能夠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提高其資源的利用效率,承擔其必要的經濟社會責任,在進行低碳經濟的合作發展過程中,能夠堅持做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和管理,做好技術把關,正確的進行減排成本的核算,保證這一系列的工作順利開展,從而促進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在我國的良好運用和實施。
第二,以我國戰略發展的角度認識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需要主動去認識發展和減排之間的關系,實現一個經濟和低碳減排之間的正確認識,能夠堅持有關的國際條款的基礎上,及早的開展各項經濟活動,提前做好相應的預防措施,能夠減少經濟損失,以我國國情為基礎出發,從而避免經濟建設和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在生命周期的資金和技術鎖定效應,進一步通過節能減排措施的實施,提高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和轉型,從而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良好運行。
(一)公路經濟路產核算體系不完善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很多企業在跟外資企業、鄉鎮企業、股份制企業競爭時陷入困境,逐漸突顯出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等弊端,政府對此出臺了一些管理增效、減員增效等舉措,但這些措施難見成效。雖然企業跟公路經濟管理各有自身的發展規律及特色,但企業的改革教訓并沒有引起公路經濟管理的重視,造成公路的產權制度沒有改變,路產核算體系不完善,嚴重制約著公路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如G320線保山境內2013年度中修工程路段為K3384-K3389全長5公里,320線貫穿保山全境,承載著保山經濟建設與發展的重要任務。但是該工程路段的產權并不明晰,沒有建立完善的路產核算體系,導致公路經濟成本居高不下,公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緩慢。
(二)公路經濟管理人員的服務水平偏低
隨著目前我國公路經濟的高速發展及新的發展措施的持續深入,要求公路管理人員要積極尋求新的突破、轉變,創新的服務思想及服務觀念是首要內容。但是,受到傳統計劃經濟模式的影響,公路系統工作依舊制約著公路經濟管理工作的發展,給管理人員帶來很大的思想束縛,很難形成舊的服務思想及觀念的突破,嚴重制約著管理人員服務水平的提高,負面影響著公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同時阻礙公路經濟取得整體性發展。
(三)發展公路經濟的行政保護制度不完善
在我國新的經濟發展形勢下,新制度、新技術等持續發展,促使我國公路經濟的行政保護制度有更進一步的完善空間。然而,目前公路經濟發展的行政保護制度還處于不成熟的發展階段,如隨著國家對節能減排工作的重視,公路經濟的發展在開展建設養護工作時不具備規范的制度、程序等,缺乏主動性、機動性,無法跟當下及以后的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需求相符。
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公路經濟發展重要舉措制約
公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因素有很多,嚴重影響著公路管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提高。針對上述制約成因,筆者提出以下具體的解決措施:
(一)科學構建
公路經濟的路產核算體系路產核算是一個過程,它具體是指利用會計學的相關方法,統一以貨幣作為計量單位,對公路路產的減少、增加以及修建工程的產權變動、新舊程度以及公路的使用情況等實施全面的核算反映。公路經濟管理應當利用會計明細賬跟總賬的原理,以公路工程修建的技術標準以及公路路產經濟發展的級別作為會計科目實施明細核算,爭取為每一條公路都設置出具體的明細賬目。在一個地區設置公路經濟管理的總賬,然后分門別類實施核算,最終形成一個路產的會計報表。這樣一來,路產的修建工程及價值存量等就能夠通過會計核算報表得到全面及時的反映,有效轉變公路的經濟發展方式,成功將公路經濟發展納入到國有資產的管理范疇。針對公路路產實施分類核算能夠對公路的路政管理及經濟發展等產生重要的積極影響。首先,技術等級各不相同的公路建設成本通過核算能夠得出不一樣的路產價值;其次,已經使用數年的公路跟新修建的公路擁有不同的路產價值,這就為公路經濟發展中設施賠償費的收取提供強有力的理論依據。很多污染或損壞公路設施的肇事者通常在事發之后都逃之夭夭,造成路產流失嚴重,在得不到相應賠償的情況下公路的營運效率十分低下,這對公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極為不利,也嚴重阻礙著公路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公路經濟管理人員應當根據損壞資產就要賠償的原則,并根據公路的修建工程及使用期限,通過核算路產數據得出相應的賠償額度,對公路路產的投資成本做出一個動態的反映,力爭指導公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從而有效推動公路經濟持續地發展下去。
(二)提高公路經濟管理人員的服務水平
1.我們應深化教育公路經濟管理人員的服務理念
作為公路經濟管理的行政主體,經濟管理人員代表著公路經濟行政的價值發展取向,因而其服務質量的好壞對于公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有著直接的影響。公路經濟管理人員應當深化自身為人民服務的理念,準確定位人民公仆這一角色。例如,我們可以組織開展一些跟服務理念相關的研討會,改變以往填鴨式的培訓說教模式,讓公路經濟管理工作人員能夠主動發表自身的看法,跟同事一起交流探討,促使他們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通過榜樣的樹立對工作人員的服務理念產生積極影響,從其對他們起到激勵和感染的作用;為工作人員提供更多的機會去參與公路經濟管理的基層工作,多跟基層的百姓溝通接觸,將兩者之間的矛盾消除,以提高公路經濟管理人員的親民意識,推動公路經濟發展方式的快速轉變。
2.我們應當積極改善公路經濟管理人員的服務方式
為其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提供依據。大部分公路經濟管理人員依舊采用傳統的工作方式,普遍存在簡單、粗暴等現象。針對這樣的實情,我們應想方設法提高工作人員的管理能力和文化水平,督促他們積極參與學習,并在工作實踐過程中持續反思自我,努力改進自己的服務方式
3.公路經濟管理人員需要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
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持續加快,公路經濟的發展方式也應當順應時代的潮流做出相應的轉變,這就要求我們的工作人員要持續提升自己的經濟管理專業水平,定期參加培訓活動并測評培訓的成效。
4.公路經濟管理人員應當重視自身道德素養的提升
我們可以定期組織開展一些道德理念教育的培訓活動,促使工作人員積極改變自己簡單且粗暴的服務方式,確保公路經濟管理人員的服務工作更加人性化、科學化,從而為我國公路經濟的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完善公路經濟發展的行政保護制度
現代公路經濟行政保護制度的構建和完善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它不僅涉及到管理機構和手段,還涉及到經濟管理等各方面的內容,且各個內容之間相互制約、相互聯系,共同影響著公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然而,公路經濟發展的行政保護制度的構建和完善是實施一系列經濟改革制度的依據和基礎,因而公路經濟管理的改革和發展應當以制度的完善為著眼點,在完善制度的前提下改革公路經濟管理手段,從而實現公路經濟發展的最優化。公路經濟發展的行政保護制度的構建和完善需要從不同的層面開展。對于立法機構來說,需要對公路經濟發展的行政保護及經濟管理特征進行專項立法;對于公路管理機構來說,需要有效把握法律的精髓,并將其貫徹落實,交通主管部門也是一樣;對于公路經濟管理人員來說,應當知法懂法,并嚴格按照法律開展經濟管理工作,推動公路經濟向前發展。首先,我們應當遵循從局部到整體的原則,科學實施非均衡的經濟發展戰略,爭取由點到面實現各個突破,促使公路經濟管理實現整體創新。在我國政府的全面領導之下,我們應當針對個別地區實施試點,并科學論證試點地區公路經濟管理的改革方案,在取得一定的經濟發展經驗之后再進行推廣工作,促使公路經濟管理改革暢通無阻。其次,我國公路經濟發展的行政保護體制還處在轉型階段,于是政府擔任的角色較模糊,因此,公路經濟發展的行政保護制度的完善需要政府有效轉變自身職能,在改革管理方式的同時實現公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第三,公路經濟管理需要加強建設執法隊伍。目前,我國公路經濟管理的行政體制是條塊分割形式的,需要及時建立起擁有綜合職能的執法機構,對公路經濟管理和發展提供保障,從而真正體現公路經濟發展中法律的權威性、嚴肅性,為公路經濟的發展保駕護航。
三、結語
(一)煤炭的回采率低,導致能源浪費,同時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
煤炭作為一種大眾性燃料,對整個國民經濟的作用和影響非常巨大,但是目前來看,它又是一種非可再生資源,且目前很難被完全替代,這就標志著煤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想實施,其利用率就顯得格外重要。從產量上看,我國是煤炭能源大國,但是由于我國人口眾多,據不完全統計,我國人均煤炭占有量僅有不到150噸,平均水平和世界范圍比沒有優勢可言。因此煤炭是否能夠高效利用煤炭資源,決定著煤炭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成敗。目前,我國煤炭平均回采率大約數字是30%,相當于采2000斤扔4000斤。由于開采方法的脫軌落伍、機械化水平滯后導致了煤炭回采率低下。目前,很多小型的煤礦企業仍然為了追逐自身的效益,不遺余力地采用粗放型的經營模式,在開采的過程中盲目而自私自利,以消耗大量的資源換來企業效益的暴漲,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客觀地造成了能源資源的浪費。
(二)“老一套”的管理方式與體制缺不科學
不可否認,煤炭企業大多都擁有自身的管理方法和技巧,在具體管理實施過程中,都會地把本身以往的成功經驗作為主要參考原因,并將其體制化。但社會狀況經濟形勢日新月異,市場競爭激烈,這要求企業管理要有不斷的老一套的管理經驗一定程度上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經濟發展的模式,尤其是在沒有正確的基本理論支持下,許多企業管理都具有片面性和短視行為。現在很多煤炭企業仍然我行我素,控制成本,其管理體制沒有體現出數字化、量化的考核模式,而是為所欲為,利益第一。這樣的話,使得一些企業缺乏統一的、科學一體化的管理體系,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發展和前進道路,這樣下來,企業一定會出現管理混亂,業績下滑,市場低迷。
(三)煤炭價格持續下滑
煤炭價格時影響煤炭企業經濟效益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我國前些年出現產能過剩現象,煤炭企業盲目擴張,肆意大面積地開發,導致大量煤炭積壓,價格嚴重下跌,不可控制,庫存量也相應地是大幅度增加。由于市場疲軟,導致資金鏈斷裂,很多企業出現了虧損,當然,這和煤礦企業對市場的預判不足也有很大的關聯。所以,很多企業也逐漸走下神壇,直至消亡。
二、對煤炭發展必須要采取的一些舉措和策略
(一)政府和地區加大執法力度
對于有煤炭資源分布的地區政府,首先要必須遵照國家方面關于煤炭資源方面的總體部署,要把起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根植于內心深處,要清晰經濟發展和環境之間的微妙關系,因此當地政府還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對國家頒布的法令進行一定的完善和配合,當然,這需要相關人員對政策的解讀要深刻。所以我們常說: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就是這樣的簡單道理。之后這些相關的政策加之和企業自身的融合才會更適合當地煤炭資源的發展。同時還要推行一些比較合理的扶持方案,給當地的煤炭企業提供一定的技術指導甚至是財政方面的支持,在管理方面也要幫助煤炭企業提升組織管理協調方面的能力。當然,政府部門應該對煤炭企業進行一個非常嚴肅的管控,要賞罰分明,有原則。一旦發現企業存在存在違法行為一定要進行嚴厲懲處,不能縱容。其次要保證企業在開采資源時必須要按照規章制度合法合理地去作業,這樣就可以從宏觀層面上降低了煤炭資源的浪費程度,也從側面能提高煤炭資源的最大利用率。這些工作做好之后,我國的煤炭資源就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必將一發不可收拾,前途一片光明。
(二)加大煤炭的再加工和研發,循環經濟建設必須要提升
提速建設洗煤行業,生產能力和選擇能力也要有提高,要在延伸煤炭品種的基礎之上,把經濟效益搞上去,必須要盤活。同時要大力發展煤炭清洗、火電、建材循環產業鏈,煤炭的洗選加工,煤泥混合處理等工作,并把煤矸石用于發電的細節做好落實、努力適當拓展資源利用,把煤炭循環經濟建設工作提升到一個新臺階。
(三)推動煤礦資源重組,加快大型煤炭企業、煤炭基地建設
在解決煤炭發展困境的問題時,我們不能因小失大,小問題更要細心解決。因為小問題一旦處理不好就可能產生大問題。要充分利用好政府下達的指令與政策思路。通過政企結合,來走出一條新路子。可以通過重組或控股或收購等方式對小煤礦進行“手術”。通過有效管理,讓企業回歸到一個正常的軌跡當中來。也進而提升媒體行業整個大環境。
三、總結
【摘要】擴大國內需求是我國應對經濟危機必然選擇,擴大以人為本的消費需求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培育以人為本的消費需求是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消費;以人為本;培育
面對世界金融危機,我國提出了擴大國內需求戰略舉措。目的在于彌補外需萎縮、解決生產過剩、扭轉經濟下滑、避免經濟危機。因此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擴大消費需求好似為了生產、為了發展,擴大的是以物為本的消費需求,而不是以人為本的消費需求。按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我們應該是為了滿足消費需求,提高消費水平,增加居民福址,實現消費效用最大化,擴大以人為本的消費需求。
1背景:外需萎縮不得不擴大內需
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經濟三駕馬車。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模式,是以出口為主要力量來拉動經濟增長的一種模式。2007年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了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國際市場對中國的產品需求開始萎縮。我國企業特別是大量的沿海出口導向型企業,因為沒有國際市場、國外需求不足,紛紛收縮經營,甚至關門倒閉。造成大量工人下崗失業,特別是大量的農民工從沿海工廠回到了內地農村無業可就,經濟增長快速下滑。我國面對如此嚴重的經濟問題,不得不選擇擴大國內需求的方針,采取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擴大居民消費的措施,來彌補國外需求不足、消化國內生產過剩、保持國民經濟增長。這也是一種倒逼機制,外需萎縮不得不采取擴大內需的方針。
2目標:滿足以人為本的消費需求
國內需求有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擴大內需關鍵是要擴大以人為本的消費需求。我國的實踐證明,計劃經濟是短缺經濟,是供不應求的經濟、政府配置資源、企業進行生產、農民進行種養,都是為了滿足居民生活需要,可謂以人為本的消費需求。雖然,消費需求目標、目的是以人為本的,但是沒有實現目標、目的的體制動力,就是計劃經濟條件下不可能生產、提供足夠、足質的產品和服務來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所以在滿足以人為本消費需求中,計劃經濟是一種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經濟體制。我國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通過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了經濟快速發展,產品和服務逐步豐富,從供不應求的短缺經濟轉變為供過于求的過剩經濟。我國在當今供過于求的過剩經濟條件下,總是擴大消費、增加需求,來消化生產過剩、實現供需平衡、促進經濟發展。這樣就變成了消費是為了生產,消費的目的是生產,我生產什么你就得消費什么,我生產多少你就得消費多少。現在生產多了,消費少了,就要求擴大消費。我國在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解決了計劃經濟無力滿足以人為本的消費需求,但同時沖淡、模糊了滿足以人為本消費需求的目標,強化、彰顯實現以物為本消費需求的目標。
消費是人類生產的目的。在社會再生產中,生產必須圍繞消費需求來進行,消費對生產起引導作用。生產與消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生產決定消費,消費也反作用于生產;生產只是手段,消費才是目的。消費的數量、規模、檔次、速度,決定生產的數量、規模、檔次、速度;消費能否順暢實現,決定生產的循環能否順利完成。可以說,產品能否被消費者接受、接受數量大小,決定著生產者的興衰。所以說,宏觀調控者政府、生產投資者企業、生活消費者居民三者在擴大國內消費需求上,目的要協調一致,要以擴大以人為本的消費需求為中心目標,才能獲得三贏的效果。
3舉措:培育以人為本的消費需求
要擴大以人為本的消費需求,必須培育以人為本的消費需求。消費本是一個穩定遞進甚至長期處于穩態的經濟行為。消費水平主要受收入水平、生產供給、消費環境的影響和制約。消費與投資相比,其變動率尤其是擴大性的變動理應更小,指望消費水平一夜之間“大幅擴大”,要么根本不可能,要么就是拔苗助長。只能通過循序漸進地提高收入水平、調整生產供給、改善消費環境、完善社會保障來培育以人為本的消費需求
3.1從收入方面培育:消費與收入之間關系十分緊密。凱恩斯的絕對收入假說認為,當前消費主要依賴于當前收入。高收入高消費,中收入中消費、低收入低消費、沒有收入不消費。這說明,收入增長是拉動消費的基礎,是決定我國居民消費能力的根本因素。
3.2從供給方面培育:優化城鄉居民消費支出的內部結構、大力提升服務性消費水平是實現消費可持續增長的必然要求。生產企業既要適應消費需求的變化,積極調整供給結構,提高供給能力,以適銷對路的產品和服務滿足城鄉居民多層次、多方面的需求;又要合理引導消費結構的升級,積極拓展和培育消費熱點,把潛在的消費需求變為現實的消費能力,不斷增強其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不斷提高居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質量。
3.3從環境方面培育:目前,我國的消費環境雖然有了一些改善,但是消費環境問題是產業政策、消費體制和消費政策的集中表現,是長期積累的結果,問題的解決不可能一蹴而就,現在的改善只是初步的,消費環境仍然是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瓶頸。政府擴大居民需求政策目標與消費政策仍然不配套,城市建設和相關消費政策相對滯后,與居民消費升級要求不相適應,造成政策不銜接的斷層現象。
3.4從保障方面培育:國內消費市場低彌的原因不是居民沒有消費的需求和愿望,主要是由于相應的社會保障體制還不夠完善。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是一種“低工資、高福利”的分配制度,社會福利由政府統籌統包,使居民在工資水平較低的情況下,能夠感受到社會福利方面收入帶來的安全感,城鎮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反而較高。20世紀90年代以來,特別是最近幾年,我國對舊的社會保障制度進行了較大幅度改革,老百姓過多的承擔了這個社會改革的成本。過度市場化的住房、養老、醫療、教育等負擔讓老百姓不得不進行積蓄。在傳統的福利體制被打破,新的社會保障制度還有待完善的情況下,社會保障制度大大限制了居民消費需求擴大。要改變這種局面就必須應盡快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在擴大社會保險覆蓋范圍、完善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推進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健全失業保險、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還需加大投入,加強引導,使廣大消費者形成更加樂觀的未來預期,增強其消費意向;使居民從不斷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中找回消費信心,敢于消費,滿足其必要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獲得相應的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王艷芝,楊宏茹.培育和擴大消費需求的思路和對策.中國市場,2004年1月
[2]許善達.內擴居民最終消費外推“馬歇爾計劃”.中國經濟導報,2009年5月19日
[3]陳德銘.關于國內外貿易的幾個認識問題.求是,2009年4月1日
1.1經濟發展模式的內涵
所謂經濟發展模式,指的是涉及影響經濟發展方向的各個因素,且這些因素之間處于相互有聯系的狀態,進而組成一個經濟系統,該系統具有調節作用,其結構相對復雜。換而言之,各因素涉及范圍廣,包括文化、政治等,他們并非相互獨立,而是相互作用的。我國幅員遼闊,每個地區的經濟、文化具有自身的特點,故而各個因素產生的效應也會不盡相同。因此,在選擇經濟發展模式時,需要因地制宜,選擇最佳的經濟發展模式,這樣才能有效推動當地經濟的良好發展。
1.2林業經濟發展模式的內涵
經濟發展模式屬于一個大的總體系,其中涉及多種類型的經濟模式,如工業經濟發展模式、林業經濟發展模式等。具體來講,林業經濟發展模式指的是綜合考慮地域發展特色和前景,結合多方面的條件,比如實際的社會狀況、林業發展狀況等,制定出可以促進林業經濟發展的一種模式。據大量實踐發現,正確的發展模式對林區發展方向、速度均產生重要作用。因此,在選擇林業經濟發展模式時,需要考慮自然狀況、國家政策、文化等因素。
2林業經濟發展模式分類
林業經濟發展模式分類比較復雜,從不同的角度來劃分,其分類也不盡相同。具體來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從圍繞核心角度分類
從該角度劃分,可以分為兩種。1)獨立式林業經濟發展模式,指的是以林業部門為中心,并由其統領社會各利益主體,在此基礎上開展林業工作。在這種發展模式下,其主要目的是提供木材,認為人類與森林處于一種敵對狀態,單方面強調林業砍伐,且將林業與公眾割裂開來,林業權的歸屬者是政府。因此,這種林業經濟發展模式使大眾遠離森林,較為獨立。2)參與式林業經濟發展模式。這是一種現代化的林業發展模式,目前已被廣泛采用。在工作開展方面,其將林業部門與社會中的各個利益主體聯系起來,形成合作關系,共同開展林業工作;在林業管理方面,其與其他動植物的管理密切關聯,主張人與樹林是伙伴;在林業權歸屬方面,存在多樣化特點,其中包括集體林、國有林和私有林等,其與公眾建立良好的聯系。與此同時,林業機構的角色也發生較大轉變,即從被林業政策決定向參與對話、利益交換的仲裁人,與此同時,還扮演著促進者、調節者等多種角色,可以有效避免濫用林業資源,促使林業資源效益最大化。
2.2從開放程度角度分類
從林業的開放程度劃分,可將林業經濟發展模式分為2種。1)封閉式林業經濟發展模式,是在特定的經濟、政治、地理環境與理論觀點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林業經濟發展模式,以追求區域經濟的自我健全和完善為指導方針,從其生產和流通體系來看,主要是以“內循環”為基礎前提。在其觀點中,認為林業是獨立的,所以發展要依靠自身,不具備整體觀念,沒有意識到林業只是整個經濟系統的一個子系統。2)開放型林業經濟發展模式,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和要求,以與外部經濟廣泛聯系為前提,從事物之間的聯系層面來看待林業的發展,即林業與社會各個行業密切相關。因此,在看待林業經濟發展時,需要上升到一個社會林業的高度,加強推廣,促使全民關注林業,進而有效推動林業的全方位、深層次發展。
2.3從發展速度角度分類
從林業的發展速度角度分類,可將其分為2類。1)跨越式林業經濟發展模式,指的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在先行者的某個發展階段,相對落后者出現超常規的趕超行為。從其實質來看,其理論指導為可持續發展理論,主要途徑為重點工程建設,實現重點突破,將傳統林業向現代農業方向發展,加快林業經濟發展,逐漸縮小與先進國家之間的差距。據實踐證明,采用林業經濟發展模式,一方面可以有效增加農民收入,提升農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還能進一步加快生態建設,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獲得良好的生態效益。2)漸進式林業發展模式,指的是在發展林業經濟時,按照一般規律來進行。其發展速度相對來講比較緩慢,沒有意識到林業經濟發展的后發優勢,其效果不甚理想。
2.4從綠色程度角度分類
近年來,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凸顯,社會在發展經濟時主張綠色、環保。從林業經濟的發展歷程來看,主要分為:1)非綠色林業經濟發展模式,其是社會發展較為落后情況下的一種林業經濟發展模式,經過多年的歷史實踐證明,該模式造成人類資源與環境的危機,目前已逐漸被棄用;2)淺綠色林業經濟發展模式,其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第一次環境運動的基調,在其環境觀念中,認為環境與發展處于一種分裂狀態下,將過多的注意力放在對環境問題的消極描述上,在討論問題方面,側重于技術層面,其雖然意識到環境保護的必要性,但是沒有正確理解可持續發展理論,甚至有時還會以反發展的思想來指導林業發展,不利于林業經濟的健康、可持續、快速發展;3)深綠色林業經濟發展模式,這是第2次環境運動的主題,該模式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主張將環境與發展二者結合起來,探討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解決方法等,同時強調全方位、多學科研究林業經濟發展與環境問題,因此,深綠色林業經濟發展模式注重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力求做到三大效益的統一,從而可以為資源節約、人類環境改善等方面作出相應的貢獻。
2.5從發展階段角度分類
從發展階段角度劃分,可將林業經濟發展模式分為2種。1)傳統林業經濟發展模式,由于人們對社會與自然的認知較為局限,過分強調“人”的重要性,認為人高于一切,采取“統治”的態度,沒有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對林業資源進行大肆掠奪。2)現代林業經濟發展模式。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意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提出人類與自然是平等的,主張采取和平相處的理念。在發展林業經濟時,強調合理利用林業資源,同時注重保護生態環境。
3結語
河北省位于華北大平原的北部,東臨渤海,西倚太行山,土地面積18.8萬km2,約占全國土地面積的2%,在這些土地資源中,耕地占33.5%、林地占23.43%、園地占3.74%、牧草占4.25%、其他農用地4.46%,居民點及工礦用地占8.10%、交通用地占0.62%、水利設施占0.68%;未利用地占18.31%、其他土地占2.88%。同時河北農村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嚴重,例如地處燕山余脈的唐山市境內山區地層古老,巖層破碎,多數土壤含礫石粗砂,保水保土能力差,加之水旱冰雹等各種自然災害交替發生,水土流失比較嚴重。據2009年衛星遙感測定,唐山市水土流失面積2902km2,占山區總面積的54.2%。除此之外,河北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203億m3,僅占全國的0.9%,是我國水資源與人口、耕地組合極不平衡的地區之一。例如河北省唐山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340m3,約占全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1/6,并且隨著唐山市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使水資源的需求矛盾日益突出,水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等重大水問題己成為唐山市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還有河北省農村森林資源比較匱乏,全省人均有林地面積487m2,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活立木蓄積1.28m3,為全國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并且全省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山區,城鎮、村屯等人口聚集區綠化水平相對較低。由此可見,河北省發展農村循環經濟勢在必行。
2河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現狀
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河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還存在較多的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影響了河北省農業經濟發展的生態化。
2.1生態環境惡化,社會和自然環境負擔沉重
生態環境惡化,社會和自然環境負擔沉重是河北省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中常見的問題,例如在河北省唐山市農業生產過程中,由于農民心目中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意識還比較薄弱,進而很多農民在耕地生產過程中大肆使用農藥、化肥,農膜,這就在很大程度上致使唐山市農用土壤垃圾化,耕地質量下降。同時過度使用的農藥與化肥會隨著雨水滲入地下,這就在很大程度上致使唐山市水質進一步惡化和富營養化,從而在很大程度上致使唐山市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和污染。但是唐山市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唐山市各種自然災害的發生率,這些自然災害會給農村農民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
2.2農產品生產和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和副產品綜合利用率低
農業循環經濟的核心就是提高農產品生產和加工過程中各種資源的利用效率,但是在實際調查中發現,河北省在發生農業循環經濟的過程中農產品生產和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和副產品綜合利用率低。例如河北省唐山市在農產品生產和加工過程中經常將煙桿廢料、廢木屑、玉米芯、麥秸、蠶豆桿、椰子殼等農產品廢物棄置不用,這不僅僅浪費了大量的資源,同時還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唐山市農村生態環境的污染。同時在唐山市還存在焚燒秸稈的現象,而秸稈的不完全燃燒不僅僅會致使耕地土壤板結,同時秸稈不完全燃燒還會產生大量的濃煙會進一步污染農村的自然環境。
3河北省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對策
農業循環經濟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把農業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反饋式循環流程,達到變廢為寶、循環利用、節約能源、優化環境的目的,從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因此河北省必須要積極采取有關措施來加強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
3.1營造循環經濟的氛圍,創新農業循環經濟的新模式
由于受到傳統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河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還不是很理想,因此河北省必須要進一步轉變觀念,積極營造循環經濟的氛圍,創新農業循環經濟的新模式,只有這樣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河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效果。例如唐山市在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方面進行了多種探索與嘗試,形成了以開發利用農業廢棄物為主的循環經濟模式、以延伸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鏈為主的循環經濟模式、以經營生態環境為主的循環經濟模式。就如唐山市樂亭的趙蔡莊有效的實現了以土地為基礎,以沼氣為紐帶,形成以農帶牧、以牧促沼、以沼促果、果牧結合的配套發展和生產良性循環系統,這種生態化的循環系統不僅僅能夠有效凈化唐山市農村的生態環境,同時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果樹的抗病蟲害能力,有效提高果園的產量,實現了農村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目標。
3.2繼續調整和優化農林牧漁業生產結構
自從河北省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以后,河北省農林牧漁業存在結構單一,比重不合理的問題還是比較嚴重,因此河北省應該繼續調整和優化農林牧漁業生產結構,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農村經濟的循環發展。例如唐山市灤南縣屬暖溫帶沿海半濕潤大陸性氣候,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和畜禽養殖,于是灤南縣在很大程度上調整了當地的農林牧漁業生產結構,充分利用了自身資源大肆發展畜牧業,并且對現有規模化養殖場鼓勵建設大型沼氣工程,采取全過程綜合治理技術處理污染物,實現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同時灤南縣也被中國特色產業宣傳推廣活動組委會授予“中國奶牛之鄉”、“中國生豬之鄉”、“中國肉雞之鄉”。還有唐山市的豐南區全力實施漁業科技創新,推動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在鼓勵自主創新的基礎上,重點鼓勵支持水產養殖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漁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通過實施重點領域的科技創新,帶動唐山市漁業結構調整,提高漁業科技貢獻率,推動水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3.3積極開展資源綜合利用
農村生產生活垃圾的大量存在不僅造成資源的浪費,而且直接導致農村環境的惡化,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因此河北省在發展農業循環經濟過程中必須要積極開展資源綜合利用。首先要加強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例如河北省唐山市灤南縣很多農村都開始利用秸稈做青貯飼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當地的奶業和肉牛業的發展。同時唐山市還有很多農村將秸稈還田作肥料,這不僅僅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當期耕地土壤有機質,改善了土壤結構,進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農產品質量。其次要處理好畜禽糞便,例如唐山市的一些農村紛紛開展了沼氣建設,通過沼氣的生產,將畜禽糞便在沼氣池中發酵,這樣不僅僅能夠產生沼氣,同時殘留的沼渣可用作肥料。最后就是生活垃圾的處理,必須要做好垃圾的回收利用,例如唐山市的一些農村在有關政策的指導下建立了農村垃圾集中點,對可重新利用的垃圾進行分類和回收利用,對不能再利用的垃圾要作好安全處理工作,這樣不僅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同時還有效防止了因垃圾的隨處亂倒而影響環境。
4結語
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年,中國經濟的規模和實力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然而限制農民權益的社會結構卻一直延續至今。建國以來,中國一直將擴大工業生產力作為社會發展的目標。改革開放后,中國改變了擴大工業生產力的手法,放棄了總動員體制,釋放了為計劃經濟體制所束縛的社會活力,工業化的主體也從國有企業轉變為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為了營造適應經濟發展的環境,中國果敢地實行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在基礎設施建設上也不遺余力。這些努力的結果使中國在極短的時間內獲得了被世人稱為“世界工廠”的巨大工業生產力。然而在空前的經濟發展期,重工業化時代遺留下來的建立在農民和普通勞動者的犧牲之上的工業化社會機制一直延續,出現了真正富裕起來的群體和還沒有充分享受到成長成果的群體之間的社會龜裂。中國亟待從根本上改革在重工業化時代遺留下來的二元社會體制,將社會發展的目標從擴大生產力轉變到建設發展成果全民共享的社會。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需要將工作重點從經濟發展轉移到民生和服務上來。發展目標的轉變和政府工作重點的轉移是今后中國能否實現健康發展的關鍵。
1.1提高國民收入
為了提高還沒有充分享受到發展成果人群的收入水平,首先需要通過城市化將勞動力從勞動生產率較低的農業部門轉移到工業、服務業等。勞動生產率較高的部門。同時必須提高在工業、服務業等部門的勞動分配率,促進普通勞動者收入的升高。為了謀求穩定的社會經濟發展,中國亟待提高勞動分配率和勞動者的權益。
1.2培育消費心理
對未來的不安也抑制了人們的消費水平,使人們傾向儲蓄手頭的資金,導致中國的儲蓄率一直維持在非常高的水準。高儲蓄率造成了投資的無節制擴大,助長了經濟過熱。因此從擴大消費的觀點也需要消除人們對未來的不安,為此必須構建以全民為對象的義務教育、醫療保險、養老金等國民最低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務體系。
1.3發展第三產業
在中國一方面嚴重內需不足,另一方面卻存在著有需求但是供應不足,甚至沒有供應的領域,這種領域集中在第三產業。因此通過發展第三產業推動擴大內需的潛力非常大。第三產業的發展首先需要打破壟斷。特別是在壟斷傾向較強的金融、運輸、通訊、文化、傳媒等領域,如果不打破壟斷狀態,不可能有第三產業大發展的局面。因此各級政府需要重視服務業的發展,打破壟斷,緩和管制,讓服務業能夠真正地回應旺盛的社會需求,甚至創造新的社會需求。服務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巨大潛在空間,是擴大內需的一大關鍵。
2.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