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8 11:14:2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席慕容詩歌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由于性別差異,兩性世界中的審美視角是有所不同的。席慕容,一位在藝術熏陶下成長起來的女子,她的作品浸潤著東方古老哲學,帶有宗教色彩,透露出一種人生無常的蒼涼韻味。在她的筆下,屬于女性的青春、愛情被寫得極美,淡雅剔透,抒情靈動,飽含著對生命的摯愛真情,詮釋著女性世界的美。
席慕容所追求的這種美是純美。這種純美是人類生命初始所擁有的一種精神狀態,是一種沒有被塵世沾染的至高無上的美,就像一個虔誠的信徒的心,是清澈而透明的。但這份純美是一種夢,是一種理想的境界。如何才能得到純美?很多完美主義者都在不斷地用生命去追尋。顯然,現實生活因為利益的紛爭是找不到純美的,席慕容在她的詩歌中娓娓道來的是一份只有在過去或是未來才有的純美。又因為這份純美只能在過去或是心靈空間存在,因此與現實的矛盾常常又構成席慕容詩歌中的一絲悲劇美。任何一位解讀席慕容早期詩歌的女性都能從中體味到她對絕對愛情的追索的純美之境與純美之下淡淡的憂傷。
一、在完美時刻遭遇破碎之美
每一位女性在經歷成長,逐漸成熟時都有如花朵一樣綻放,這是女性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刻,席慕容在詩中常描述到這美好時刻:“風霜還不曾來侵蝕/秋雨也未滴落/青澀的季節又已離我遠去/我已亭亭/不憂也不懼。”(《蓮的心事》)“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一棵開花的樹》)在這最完美的時刻,作者詩中的“我”從不曾揮霍或賣弄自己的美麗,而是懷著對愛情的頂禮膜拜,熾熱而又含蓄、慎重而又默默地等待著愛人的到來。這種等待是如此虔誠,像背負使命的人在號角吹響之前,像運動員在令槍鳴響之前,外表平靜而內心顫動。在這種弦即將離箭之際,就希望“你”能在等待中出現,來成就這一完滿。但是,現實卻總是事與愿違,“你”不是“來得太早”或“來得太遲”,就是“終于無視地走過”,總是錯過。“我”的最美的時候與最美麗的等待終究“你”無法看到,或是被“你”漠視。完美在這一瞬間支離破碎,使讀者聽到破碎的聲音,“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一棵開花的樹》)。在《曇花》中,她嘆道:“總是/要在凋謝后的早晨/你才會走過/才會發現/昨夜/就在你的窗外/我曾經是/怎樣美麗又怎樣寂寞的/一朵。”即便有一天是“他”來尋“我”,依然“尋我不到”,在“他”“洶涌著哀傷”地走后,“我才醒來”,只好“把含著淚的三百篇詩/寫在那逐漸云淡風輕的天上”(《彩虹的情詩》)。
席慕容的詩歌中就這樣將美麗的等待劃上破碎的痕跡。完美是一種美,使完美破碎更是一種美。不斷地錯過呀錯過,在唉嘆之余,難能可貴的是這種破碎并沒有引來“我”的抱怨,“我”最終把這種錯過用淡淡的幽怨歸結于“無緣”,“我”只能靜靜地在悲哀中獨自成就那一份本該屬于“我倆”的完美,這種選擇讓席慕容的詩歌更是憑添了一種空靈之感。
二、對人生種種別離不舍與無奈的悲情之美
人的一生中有太多的別離是我們無法逃避的。有對青春歲月的別離,有對故人的別離。
在席慕容詩歌中的女性世界里,青春是一幅最美的油畫,但最美的東西即使不在最美的時間遭遇破碎,也是極易流逝的。這種易逝給人無盡的傷感。“在長長的一生里/為什么歡樂總是乍現就凋落/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時光”(《為什么》)。這最美好的時光就是青春,這最單純的快樂只屬于青春,青春是美好的,但與青春別離之后,只剩下對青春的無盡回憶。席慕容在《青春》中訴道:“含著淚/我一讀再讀/卻不得不承認/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對于青春,席慕容的態度,從來都是對其綿綿不絕地回憶,在每一個夜里,在燈下,在每一個季節轉換的時侯。這種回憶是席慕容詩歌的主旋律,飄散著青春易逝的悲情之美。
對別去的歲月是這樣,但對離人呢?《渡口》寫道:“讓我與你握別/再輕輕抽出我的手。”人生自古傷離別,離別之后如果不能再重逢,人應該如何對待離人。為了人生的完美,席慕容認為應該用理性的忘卻來對抗憂傷之情。在《野風》中她嘆道:“就這樣地俯首道別吧/世間哪有什么真能回頭的河流呢?”“我們也來相約吧/相約著要把彼此忘記。”在《請別哭泣》里,她懇求著:“請試著去忘記/請千萬千萬別再哭泣。”席慕容認為在經歷無法重逢的別離之后,忘記是一道良方,可以使人不再哭泣,可以讓生活恢復平靜。“天,這樣藍,樹,這樣綠,生活,原來可以這樣的安寧和美麗”(《禪意》之二)。
在席慕容的心中,別離的歲月是要懷念的,而別去的人最好要忘卻。但遺憾的是,她卻總難以逃離感性世界里不忘的情愫。于是在忘與不忘中徘徊,在忘與不忘的矛盾中用詩彈奏著凄惻的旋律。于是在她的詩歌悲情之美之外又憑添了追憶之美。
三、不斷地懷念,但不追索追憶之美
大多女性在衣食無憂的情況下,感情世界會維持一種風和日麗或云淡風輕的狀態,無論現實生活如何平淡,很少有人會將現實不斷推倒重來。但女性又天生就是感性的動物,大多渴望浪漫。在這種矛盾之下,大多女性會選擇在乏味的生活中不斷回憶青春歲月的純真愛情,這種純真愛情的美帶來了感性的源泉。席慕容在詩中,雖然理性地認為應該忘卻離人,但又感性地對青春歲月的愛情一再描繪。《山路》與《暮色》中的“我”渴望著年輕時那一夜里“輕憐、纏綿”的歌,如“山風拂過百合”,即便“回顧所來徑”時“蒼蒼橫著”如“翠微”一般“這半生的坎坷”,但在“暮色”中,這回憶中的歌聲“竟化為甜蜜的熱淚”。
歲月的流逝使情感鎖在了過去的時空里,但最純真的情感卻永遠不會因為時空的轉移而被遺忘。相反,被時間如浪一般沖刷之后,這份回憶更是成就了去除雜質的完美。“我愛你/只因歲月如梭/永不停留/永不回頭/才能編織出華麗的面容啊/不露一絲褪色的悲愁”(《給你的歌》),這種停留在另一個時空里的回憶就像是平靜生活中的一盞燈,寫著每一個女性永恒的青春之美。
盡管回憶是不可或缺的,但席慕容認為,這種感情只可追憶,只可懷念,只可在深夜淺笑或流淚,而所戀的人與事是不能再去觸及的。在《悲歌》中她寫道:“今生將不再見你/只為/再見的已不是你;心中的你已永不再現/再現的/只是些滄桑的日月與流年。”在席慕容詩中,若“再見你”,將似刻舟求劍,看得到的是舟上的刻痕,求不到的是刻痕下水中的劍,劍早已留在了那個時間的那個空間里。這,實際上是席慕容在保全記憶中初戀的干凈與純潔。“我如何舍得與你重逢/當只有在你心中仍深藏著的我的青春”(《短詩》)。通過不斷的回憶,和在現實生活中的不觸及,席慕容保全著年青時純真戀情的完美,勾起讀者對追憶中這份完美的慎重之情,每一位讀者也在讀罷后,沉思或是懷疑著自己無限留戀的是那人、那事,還是那段歲月中的自己。
四、通過現實意象反映女性世界的哲思之美
席慕容的詩中充滿了哲思美。這種哲思是一個淡雅、真純的人對生命的思考,在不同的生命歷程中,對生命的感悟。《七里香》寫道:“溪水急著要流向海洋/浪潮卻渴望重回土地。”用溪水與海浪的走向象征著人生的不同階段,年少時,一路追逐,不斷向前;年老時,卻總想落葉歸根,在人的一生中,思鄉之情漸行漸濃。這樣的比喻是如此自然貼切,是席慕容詩中閃耀著的靈感的光芒。
席慕容的詩歌中還常常把女性的一生比作一出戲,《戲子》中描繪的那個傷心的人兒,在獨享著自己的淚。每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猶如濃妝重墨下的戲子,在現實的燈光和舞臺下扮演著真真假假的自我。演繹著遵循大眾價值觀的理想的人生,看似熱鬧,內心孤獨,因為那只是在人前的一場戲;臺后,卸裝之后,每一個人才能找到真實的自我。這場戲,不就是人生真實的寫照。人生,終究是“一場難分悲喜的演出”(《詠嘆調》)。
席慕容的文筆從來都不晦澀深奧,她用最簡單純樸的語言打開自己和讀者的心扉,表達著女性世界里最簡單真摯的情感,記錄著女性生命中最美麗的歲月,她用一種隨緣而感恩的心,在無怨中把完美留在每一個時空,在回憶中續寫著生命的美麗,在思考中追求著生命的本質,讓每一個讀她詩的人心靈沉靜,擺脫凡塵的利益之困,從獨特的女性視角真正感受到了生命的美,真正為這淡淡憂傷著的生命的美而感動,而無怨。
參考文獻:
[1]席慕容.無怨的青春[M].廣州:花城出版社,1987.2.
[2]席慕容.在黑暗的河流上[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8.
[3]蔣孔陽.美學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0.
【關鍵詞】課堂 詩意 課程方法
“曾經有一個未來的目標/讓我歡欣鼓舞/就像飛向火光的灰蛾/甘愿做烈焰的俘虜/擺動著的是你不停的腳步/飛旋著的是你美麗的流蘇/在一往情深的日子里/誰能說得清/什么是甜/什么是苦/只知道/確定了就義無返顧/要輸就輸給追求/要嫁就嫁給幸福”。(汪國真《嫁給幸福》)
伴著緩緩的琴音, 我動情地朗誦著汪國真的這首詩,正值花季雨季的學生們沉侵在美妙的音樂和詩的意境中,他們沒有想到我就這樣上第一冊的第一個單元,他們早已預習《沁園春·長沙》,高一第一單元那么多首詩需要背誦,他們被高中學習的壓力抑制著,我卻有意回避他們深感壓力的詩,而是朗誦著這首觸動他們內心靈魂的《嫁給幸福》,他們的心開始激動起來,不知不覺也加入了朗誦,有些同學還搖頭晃腦起來,等一曲緩慢的樂曲結束,我們已反復朗讀了5遍,有些學生已經能背誦這首詩。筆者趁機問到:“同學們,詩歌美嗎?”“美!”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是的,很美,詩歌可以陶冶我們的性情,可以洗滌我們的心靈,可以裝點我們的人生,這一周,我將和同學們暢游在美妙的詩歌中,去領略一種前所未有的純粹的美。所以開學第一周的語文課,我上課的主題是“讓詩意洋溢課堂,讓我們的心中充滿詩情”。
這是我上詩歌單元第一節課的開場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文學審美趣味,所以沒有直接教課文,而是用三節課和學生一起朗讀汪國真的《嫁給幸福》《妙齡時光》《熱愛生命》《永恒的心》,席慕容的《十六歲的花季》《一棵開花的樹》《青春》,北島的《回答》,顧城的《遠和近》《一代人》等十幾首詩,因為這些詩貼近學生的生活和人生經歷,他們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且很快喜歡上了這些詩歌,他們用精美的筆記本摘抄起來,課余時間都在深情地朗讀著,我從他們的朗讀中,真正聽到了發自內心的聲音。教這些詩歌的每一節課里,每當我伴著音樂動情地朗誦完一首詩時,教室里就會響起熱烈的掌聲。當我激動地談到自己喜歡的某一首詩的理由時,學生們也都迫不及待地談著他們喜歡的原因,臉上洋溢著贊許的表情,眼睛里閃爍著少有的光亮,我們沉浸在詩歌的靈動與美好中,一節課很快就過去了,在這樣的課堂里,我們收獲著喜悅,亦收獲著幸福。
這樣的課堂一直是我在追尋的,只有在這樣的課堂,才能使我從工作是生活的謀生手段中解脫出來;只有這樣的課堂,才能使我每一天的工作都充滿激情;也只有這樣的課堂,才能使我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找到人生的意義,從而過上一種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經過嘗試,我知道了將來努力的方向。也許夢并不遙遠,只要確定了,就義無返顧;只要確定了,就風雨兼程;理想的課堂將不再是夢。詩歌教學路漫漫,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完成自己的詩歌教學旅程:
一、開啟心扉 由課外引向課內
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汪國真《熱愛生命》)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顧城《一代人》)
誦讀著這些詩句,我們進入了《沁園春·長沙》的學習,在多遍聲情并茂地朗讀后,沒有過多的分析,沒有老師苦口婆心地講解,學生就理解了身處那個時代的“充滿力量,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當他們讀著“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時,班里好像出現了很多小,他們完全進入了情境,詩意已充滿他們心中。之后我把聞一多的《死水》當成拓展延伸來學習,學生竟然一下就讀懂了,一節課就如此高效地完成兩首難度較大的詩歌學習,是以前用三節課都無法完成的,引用這些課外的詩句,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因為對詩歌有興趣,注意力也集中了,所以教學效果好,課堂高效。
讓我怎樣感謝你/當我走向你的時候/我原想收獲一縷春風/你卻給了我整個春天。(汪國真《讓我怎么感謝你》)
吟詠這幾行詩,我們進入了《再別康橋》的學習,當朗讀完這首詩,我們班的施華同學談了她的感受:“當我吟詠《再別康橋》的最后一個段落時,我感到徐志摩的‘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極其奔放,讓我聯想到自己似乎來到了遼闊的草原,我駕著駿馬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馳騁,好灑脫!好痛快!感覺讀著這句詩,我已融入草原,所有的煩惱,所有的壓力都被拋到九霄云外去了”。這是學生學習的原始感受啊,這首詩的最后一句在當時早有評論家認為:“詩歌的最后一句好像很瀟灑,其實很沉重,因為這首詩的情感是千種愁緒,萬般凄楚”。學生讀這首詩卻得出全然相反的感受,我有些不知所措,糾正學生的想法怕挫傷學生的真實感受,不糾正又怕學生考試時丟分,直到后來看到孫紹振教授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才得以釋然,他在這篇文章里批判道:怎能設想,當代詩人告別任何人物和景物時,一定要惆悵,而且還要有“千種愁緒”,命里注定只能有沉重之感,而沒有甜蜜之感呢?其實不要多高的欣賞水平,光是憑直觀就可以看出,這首詩的風格特點是瀟灑、輕松、還有一點甜蜜,找不到一個字可以說明是“感傷沉默的哀傷情感。”(摘自《名作細讀》),不得不相信,有時學生的直覺比專家還靈,更容易走進作者的心靈,因為他們的心更純粹,他們正屬于詩的年齡,只要老師幫他們開啟一扇門,他們就能輕易地走下去。有了這樣的開啟,當我們一起朗讀徐志摩的: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偶然》)來結束課堂時,已不用分析,他們會心一笑,詩意永久地回蕩在教室的每個角落。
如何讓你遇見我/ 在我最美麗的時刻(席慕容《一棵開花的樹》)
卻不得不承認/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席慕容《青春》)
吟詠完這些詩句,我讓學生自學了《錯誤》《致橡樹》《雨巷》這些唯美的朦朧詩,學生展示的學習結果和理解能力是驚人的,有一個男生在《錯誤》的最后一句“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旁這樣批注到:“而當你終于無視地走過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這位學生竟然能將鄭愁予的詩和席慕容的詩融合在一起理解。對《雨巷》中丁香姑娘意象的理解更是驚喜不斷,在沒有任何背景介紹的情況下,學生憑著原始的閱讀感受,有的說丁香姑娘是戴望舒的一種理想,有的說是作者本人心儀的對象,有的說是一顆向往的草莓,有的說是一種心中的郁結……舉不勝舉,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地開啟,這遠比教師給出的正確答案豐富和珍貴。
二、含英咀華 由課內延伸到課外
為了讓詩歌課程延續得更久遠,我讓每個學生選一首課外的詩,每天課前朗讀,每天我們就這樣在詩歌中開啟黎明,送走黃昏,我們稱之為“晨頌——午讀——暮省”,有一次剛收假回來,學生精神狀態不佳,走進教室,睡倒一片,我改變了上散文的決定,把本來已備好課的《花未眠》拋到一邊,當輕柔的音樂響起,我們誦讀了:
如果我能使一顆心免于哀傷/我就不虛此生/如果我能解除/一個生命的痛苦 /平息一種酸辛/幫助一只昏厥的知更鳥/重新回到巢中/我就不虛此生。(狄金森《如果我能使一顆心免于哀傷》)
不是一切大樹/都被風暴折斷/不是一切種子/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不是一切夢想/都甘愿被折掉翅膀/不,不是一切/都像你說的那樣/……/一切的現在都孕育著未來/未來的一切都生長于它的昨天/希望/而且為它斗爭/請把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舒婷《這也是一切——(應北島的〈一切〉》)
讀著這些詩句,原來扶桌子睡覺的同學坐直了,已沒有了睡意,詩歌把他們對家的眷戀和旅途的勞頓洗清了。在這樣的課堂,我看到了一雙雙渴望求知的目光,感受到了一顆顆感悟美的心靈。之后我以“讀詩的感受”為話題讓他們寫一段文字。下面是摘自學生學習詩歌的一些感受:
美麗奇妙的詩啊,你讓我的生活充滿了美,我沉浸在詩的海洋里,回味著詩的美妙,詩讓我對語文產生了興趣,讓我感受到了語文的豐富多彩。我的整個心靈都流淌著詩意,告訴我,用你銀鈴般的歌聲告訴我,你是不是廖斯女神。
——高一⑵班 黃連芳
以前,從未對詩歌有過興趣,甚至對詩歌有過厭惡的情緒。但經過一周的學習,我漸漸愛上了詩歌。覺得詩比故事、漫畫書好多了,詩可以表達出自己不能表達的思想感受和不能說出的惆悵與快樂,而且詩還激發自己奮發向上,鼓勵自己在困境中站起。
——高一⑵班 羅美丹
現在我對詩歌著了迷,讓我對人生充滿了希望、歡快、幸福,我的理解能力提高了許多,人生就像這些詩句一樣,它寫出了我們內心的情感,心里的悄悄話,人應該奮發向上,勇往直前。
——高一⑶班 梁茹曼
………
一段段令人驚喜的文字,有些是出自語文基礎薄弱的同學,可他們對詩歌這種純粹的文學體裁卻有著驚人的興趣和理解能力,這是我所意料不到的,可見課程方法的重要性。我決心在以后的教學中,從課程的高度出發,力爭找到每種課程教學的密碼。
三、后記
詩歌課程帶給我的驚喜是無盡的,每天的語文課,當詩意洋溢著課堂,我的心中也升騰著詩意,如果可以,我愿意用一個學期來教詩歌,把狄金森、海子、聶魯達等的詩歌全部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在詩的海洋里遨游,心中充滿詩意,過著詩意的生活。什么時候能無拘無束地去教詩歌,讓詩意真正地縈繞課堂,讓詩意根植于學生心中,師生共度每天的詩意生活,詩意地棲息,詩意地啟程,詩意地開啟黎明,詩意地融入黃昏,當我們閉上雙眼,我們心中便充滿詩意,當我們睜開雙眼,詩意便充滿我們的課堂。
【參考文獻】
1.汪國真:《汪國真詩選》,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2.席慕容:《席慕容詩選》,花城出版社,2010.
關鍵詞:詩歌教學;語文教學;教學策略
某種程度上講,詩歌教學凝聚了所有語文教學中的精華內容,集形式之美、內涵之美、語言之美等眾多美育因素于一體;某種程度上講,我們語文詩歌教學的目的就在于能夠讓學生領會這種詩歌之美,并將這種詩歌之美運用到自己的語文學習與生活實踐當中。為了更好地達到這一教學目標,我們教師要積極提升自己的詩歌素養,積極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與理念,讓學生喜愛詩歌,主動探究詩歌特征,在學生自己的不斷探索中追尋詩歌學習的最高境界。
一、吟詠詩歌是開啟理解詩歌大門的金鑰匙
某些古詩的主題理解起來比較晦澀,而現代詩的理解則相對容易得多,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的詩,不管是主題明晰還是主題晦澀的詩,諸多教育工作者都主張將吟詠詩歌作為理解詩歌魅力的第一步。但在具體的詩歌教學過程中,筆者發覺其中存在著種種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譬如有的教師一上來就讓學生背誦、默寫,進而反復背誦,反復默寫,將詩歌本身的魅力消磨殆盡,極度扼殺了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筆者主張在吟詠詩歌的時候,首先要在朗讀的過程中能夠用心領悟詩歌的特色與內涵,即使是不易理解的詩歌,我們也要盡量在班級教學中創設一定的吻合詩歌主題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對詩歌的本質有一個質的把握。
二、深入了解作者性情與時代特征
詩詞是作者在特定情境下抒發自己情感的工具,那么必然有著其鮮明的主體性和時代性。因而,在詩詞教學中,要準確把握詩詞內容,必然要去研究作者、時代背景,即“知人論世”。這方面很多教學者都論述過,故而這里不再詳細論證。對于學生來講,對著名的作者生平經歷,常見的歷史時期如六朝、南宋等要有一定的認識。以柳宗元的《別舍弟宗一》為例,下設第一道題目為: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如果學生對柳宗元沒有必要的常識積累,在解答題目時必然會失分。注釋中在交代宗一時,這樣寫到:“柳宗元的從弟,元和十一年春,自柳州赴江陵。”其實這里已經隱性地在交代柳宗元當時在柳州。提到柳州,對柳宗元熟悉的學生馬上就能想到他是被貶柳州,遠離家鄉,自然也就有了報國無門的感慨。因而,廣大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提醒學生必要知識的積累要到位,這也是一種素養的培養。
三、了解作者新穎的立意及這種立意的用意
在目前的詩歌教學過程中,有許多教師在課堂上像分析記敘文一樣將詩歌肢解得支離破碎,極大地破壞了詩歌本身的魅力與美感。筆者強調在詩歌教學中要能夠以大聲朗誦為龍頭,引領學生經過多種教學方式領悟詩歌新穎的立意與這種立意的用意。譬如在講授余光中的《鄉愁》時,我們不應把詩歌分成幾個小節,不應讓學生尋找詩歌中的時間順序與具體意象,我們應當讓學生在創設的情境氛圍中能夠反復朗讀,經過自己的思考與和同班同學的交流,自然能夠意識到文章由普通的思鄉之情上升到了愛國之情,上升到了盼望祖國統一的高度。而作者是通過一系列的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等意象為載體來流露這種深沉的家國之思的。最后我們還可以拿來席慕容的《鄉愁》做比較,讓學生體會同樣的思念,既可以像席慕容那樣通過幾個畫面來表達,也可以像余光中那樣通過具體的意象來加以表現。
四、弄懂詩歌中意象的意義
只有弄懂詩歌中意象的意義,尤其是那些特殊、經典意象的意義,才可理解選用意象之下的情感。因而,在詩歌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去積累一些常見典型意象的象征意義。以方干的《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為例:“舉目縱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時。鶴盤遠勢投孤嶼,蟬曳殘聲過別枝。涼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繞石泛觴遲。青云未得平行去,夢到江南身旅羈。”下設題目中有這樣一題:頷聯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象?蘊含了什么樣的感慨?學生在答題中主要障礙在第二問,很多學生只會答到鶴從高空向孤嶼盤旋而下,蟬鳴叫著,飛向別的樹枝,表達了作者身處異鄉的孤獨、凄涼。而給出的參考答案則為:表達了懷才不遇、雖自視清高、脫俗卻又無可奈何的感慨。比照兩個答案,學生明顯的短處在于對情感把握不到位。究其原因是沒有理解頷聯中“蟬”“鶴”兩個意象。這兩個意象象征著清高、脫俗、隱逸。一旦理解了這兩個意象,問題就迎刃而解。尤其是托物言志詩中的物象,一旦“泡”開了,思想內容就可以把握到位了。故而,意象的積累是很重要的。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有這方面的意識。
五、透過字句,領悟詩中所蘊涵的哲理性
牽手:溫馨的牽手曾經是“戀愛”公開化的標志,只是如今的牽手已經逐漸被摟抱和更加直接的身體方式所代替。
燙發:在1978年,燙個“雞窩頭”被視為最時髦的事情之一,如今,千奇百怪的發型已經讓人目不暇接。
跳舞熱:跳舞從官方的交際場合逐漸蔓延開來,女青年們紛紛涌入涉外舞廳,抱著外國男人準確地踩著舞步,性觀念在潛移默化間開始走向解放。
接吻:這個詞逐漸開始出現在各類圖書里,而在現實社會,它只能成為一種“前戲”,不再作為情感交流的一部分。
離婚:1980年新《婚姻法》對離婚的必要條件修訂為:雙方感情確已破裂;并經調解無效。從此,婚姻不再牢不可破。
臺灣歌曲:表達愛情的臺灣歌曲代替了民族音樂開始占領大眾的生活,社會整體意識開始發生轉化。
美容:隨著1981年資生堂來到北京,女性對于美容的要求越來越高,同時純真的女性裝扮開始淡出人們的視線。
瓊瑤:愛情開始成為年輕人的生活主題,但同時,出身平凡的女孩嫁給有錢人家的公子的“灰姑娘”式的童話,卻預言出了物質社會扭曲的“綠卡婚姻”,“傍大款”現象開始慢慢在社會上出現。
現代派:一些青年也開始受到誤導,追求腐朽的生活方式。
變性人:1983年1月,張克莎成為中國首例變性人。中國人固有的性取向觀念被打破。
下海:“下海”經商不只是男人的專利,女性經商也成為時髦,但同時,“下海”也從另一個側面表現出人們對于物質的需求增加。
錄像廳:街頭錄像廳瘋狂出現,標志著盜版電影和的泛濫,大眾開始普遍接受“”不再成為婚姻專屬的觀念,“處女新娘”開始消失。
西方流行樂隊:西方流行樂隊逐漸被國人所熟悉,西方的流行文化也開始進入中國,很多國人開始模仿糜爛的西方娛樂明星的生活方式。
“性學熱”:人們對于愛情與“性生活”的觀念完全被顛覆。
張賢亮:張賢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傷痕文學”中最著名的一部,它第一次談到了性壓抑的問題。
詩歌:詩歌開始無限被邊緣化,同時,對藝術追求幾乎瘋狂的詩人,也成為把愛情和婚姻邊緣化的人群。
“海陸(落)空”成為婚姻的基礎:物質成為婚姻生活的基礎,純真的愛情正式毀滅。
崔健:《一無所有》標志著一個時代的心態。從那以后,歌壇分化了,大眾的娛樂方式也多元化了。
艾滋病:艾滋病在中國的泛濫,幾乎和國人“性”態度的開放一樣迅速。
列儂:一個自由主義者的死亡讓“Make love no war!”這句口號響徹全世界,但也有人開始利用這句自由主義的口號來排斥婚姻和愛情。
王朔:痞子文學和相關的電視劇產生出了無法想象的社會效應,同時也暗示了“痞男”文化的到來,陽剛男人退出了歷史舞臺。
港臺明星:八卦雜志也開始逐漸進入內地,明星的“性”觀念開始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席慕容:席慕容的沒落說明著“情詩”開始退出大眾的視線,羞澀的甜蜜情話成為了遙遠的記憶。
夜總會:夜總會成為對于完全開放的“”場所的一種暗示,國內的離婚率明顯開始提高。
《圍城》:點明了現代婚姻關系已經變得耐人尋味和復雜。
校園民謠:人們把對于現實的恍惚不安和對愛情的希望,全部堆積到了對于校園生活的回憶里。
卡拉OK:這種自娛自樂的娛樂方式的出現,也使卡拉OK歌廳成為婚外情和發生率最高的場所。
尋呼機:又叫BP機。先是數字傳呼,等到中文傳呼機出現后,快餐式的情話不再成為愛情或者婚姻的約定。男女關系的開始和結束,伴隨著的就是刪除鍵的使用。
時尚雜志:專門為人們介紹吃喝玩樂和專門為女性介紹美容化妝的雜志大量涌現,標志著愛情不再成為人們的必需品。
偉哥:性生活里,女性的期望值開始超過男性,不是處女已不受歧視。壯陽藥開始泛濫。
網吧:網絡的虛擬愛情開始替代真實的愛情。
情書:愛情像是一種速食存在于人們的生活里。
野蠻女友:從《還珠格格》里的小燕子到《我的野蠻女友》里全智賢飾演的野蠻女主角,中國女性的形象已經從“三寸金蓮”完成了到“野蠻女友”的轉變。
BT下載:下載工具,也有人開始把它比喻成結婚,單親媽媽數量增加,生孩子不再和愛情婚姻有關系了。
同性戀:同性戀不再被認為是精神病,同性戀人群的增加,同樣也折射出人們對家庭婚姻關系的冷淡。
女性香煙:女人對于寵物和香煙的熱愛開始超過對于異性的需要,愛情意識和情人意識在這個世紀開始完全被淡漠。
多年前,文友憑借良好的文字功底,文章發表率很高。后來,他的事業蒸蒸日上,能靜下心來寫字的時間卻越來越少。所以,他才發出這樣的感慨。
我笑著回應他,每個人的追求不同,心底的懷念也是不一樣的吧?
我懷念寫詩的日子。當年上中學時,我發瘋一樣地迷上了詩歌,為了買汪國真、席慕容的詩集,曾連續一個月不吃早餐。詩集買回來,反反復復誦讀,簡直可以倒背如流。我還特意買了個漂亮的筆記本,在封面上寫著“詩是我的靈魂”,里面全是我自己的“大作”,結果有一次這個本子被英語老師看到了,他說:“假如英語是你的靈魂,該有多好!”離開校園時,我曾歡呼雀躍,以為從此遠離了枯燥的數理化,可以有更多的時間擁抱詩歌。卻不知從哪一天開始,心愛的詩歌本蒙上了厚厚的灰塵。多年后,當我無意中從箱子底下翻出那些“詩集”,心底是說不出的惆悵。
我懷念一段最純潔的友誼。13歲那年,一個月光皎潔的夜晚,我和云,兩個睡不著的小女孩,偷偷從床鋪上溜下來,坐到門前的梧桐樹下,悄悄講述著少年的“愁滋味”。從此,我倆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同窗3年,一直形影不離,無話不談。在我和云都過了而立之年的今天,我們又生活在同一座小城,依然可以無話不談。那天她來找我,聊老人孩子,聊工作,也聊今年最流行的服裝。可是我忽然就想到,我們聊來聊去的這些話題,不管有多少人旁聽都無所謂,那些曾經共同分享“小秘密”的喜悅,就這樣一去不復返了。
在教學九年級下冊語文第一課《詩兩首》時,第一首《我愛這土地》(艾青),在講解,朗讀,背誦的基礎上,我講到:“在炮火連天,國運危機的時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鳥,也要奮力抗爭,用自己的歌喉發出不屈的聲音。它使人聯想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接著引領學生去思考我曾經給學生念過的高考滿分作文‘赤兔馬之死’(講誠信的話題)。作者用了一種共同的手法,物猶如此,人何以堪?然后再接著引導:“假如我是一粒沙,一顆星,一朵云,一棵樹,一顆桑樹……我也如何”下文就有大家來完成詩的結語。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是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用近鏡頭,神態描寫,愛見于情態,托出了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之心,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對祖國的眷戀和熱愛。這是愛國者目睹滿目瘡痍的祖國,愛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憤表情的特寫。仿寫一句:“……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你們愛得深沉……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世界給我感動太深。”“……為什么我的臉上常掛笑意,因為我對夢想追求得執著……”同學們一聽,樂了,情緒馬上高漲起來,開始去構思詩了。教師的這種信手拈來,常常會有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就算是拋磚引玉吧,然后留三分鐘時間,給學生思考,聯想,構思。
因初三時間緊張趕進度的原因,這種精彩常常會被忽略。我也馬上轉入第二首詩《鄉愁》的學習,簡潔地講解背誦后,我也信口一句:“讀書時,鄉愁是一根細細的電話線,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然后引領學生續寫“鄉愁是……”,繼而引導學生仿寫:“小時候……長大以后……后來……而現在……”
課后練習還有一首席慕容的“鄉愁”,我也沒有粗糙地放過,簡析,背誦,仿寫。一課有三個讓學生們精彩的機會,就放在最后讓同學們展示。先給五分鐘構思創作,可以“假如我是……為什么我的……”,也可以是“小時候……長大以后……后來……而現在……”也可以是“鄉愁是……”還可以是仿寫席慕容的“鄉愁是一首清遠的笛,常常在……”在這個仿寫續寫的過程中,一定要放低臺階,給學生信心。我說:“只要同學們寫出兩句,就是天才了。”五分鐘后指名展示,看看同學們這洋溢著鮮活的生命體驗的精彩寫作吧:
“假如我是一只蝸牛,我也應該背著那巨大的行囊,向著遠方的高墻邁進,背著那份執著向前,——然后我爬上了象征勝利的頂端,迎著堅定與光榮。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的那份堅毅感動了上蒼。”
“如果我是貝殼里的一粒沙,我也要用自己微小的力量去掙扎,讓那黑暗一點一點將我包裹,然后,我死了,卻成就了一顆耀眼的珍珠,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笑意,因為我對這夢想愛得深沉。”
“假如我是一棵草,我也應該挺拔著身軀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是我的家,這里天上浮動的白云是我的伙伴,這背后的高山是我堅強的后盾。即使經歷了風吹日曬,也要挺拔的立在這土地里。為什么我的臉上常有笑容?因為我對這里的生活愛得深沉。”
“假如我是一顆星星,我也應該用那渺茫的光照著,那塊四季如春的土地,那有著悠久歷史的小鎮,那退潮的海灘,那用磚瓦鋪成的屋頂,和那夜里孤獨怕黑的小草。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故鄉愛得深沉。”
“故鄉的云是一陣溫暖的風,總在思鄉的人兒心中飄散,故鄉的藍天,故鄉的土地已模糊在思鄉人的眼里,仿佛噙滿淚水的眼睛,歲月逝去后,鄉愁成了一顆顆明亮的星,永不泯滅。故鄉的云再次飄去,我聽到了故鄉對我的呼喚。”
“小時候,學校是一個玩具屋,我在里頭,歡樂也在里頭;長大后,學校是一個廣闊的運動場,我在里頭,操場也在里頭;后來啊,學校是一個大家庭,我在里頭,兄弟姐妹們也在里頭;到現在,學校是一個無盡的題海,考試在里頭,我也在里頭。”
這些精彩的創作使我欲罷不能,看著還有許多同學渴望展示但又有些羞澀的眼神,脆要求全體同學們,五分鐘之內把自己的創作寫下來,以小組為單位交給了我。將近五十份。帶著這沉甸甸的作品,下課后,我把它制成PPT課件“學詩,詠詩,續詩,仿詩,寫詩”每一首都注上我班的小作者的名字,下一節課在教室用電子白板展示出來,展示一首,同學們就會自覺讀一首,越讀聲音越響亮,一邊讀自己的作品,一邊樂,一邊不由自主地給自己、給他人鼓掌。太有成就感了!
我叫xxx,女,今年24歲,系嘉應學院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的應屆生,為人誠實守信、安靜祥和,平時最愛看看書上上網聽聽音樂,我的同學都說我是最適合讀中文的人。上大學時偏愛現當代文學,最愛看潘軍的作品,特別是他的《手勢與獨白》三部曲;而張愛玲、張小嫻、安妮寶貝等也是我偏愛的一些作家,她們的文集前前后后我倒也看得差不多了。因為專業關系與個性的偏好,另外一些現當代的名家我也是很關注的,像賈平凹、林語堂、格非、阿來、馬原、王蒙、張潔等,具有良好的文學素養。
自小學六年級以來,一直有堅持寫日記的習慣,偶爾有情致時,我也會寫寫小文章練練筆,師范專業的我在學校通過專業學習與教師技能的培訓、測試,實習時也真槍實彈地給學生們上過十來堂的語文課,自我感覺口頭表達能力還是不錯的。但是,我自認為,我的書面表達能力較口頭表達能力更強。
我也是愛讀詩的,我的畢業論文設計的題目是《論“第三代”詩的創作追求》,通過近一年的閱讀、收集資料與具體的寫作,這讓我在大學最后的時間里對現代先鋒詩歌的認識更為全面了。另外,席慕容的詩我也看了不少,曾經就很為她的一首《一棵開花的樹》著迷,甚至寫下了讀后感類的文章,惹得一男人感動了,不住地游說我,傻傻地說:你去當作家,好么?并堅信如果我能一直堅持寫下去,終有一天能成為作家的。
總的來說,我自認為我是完全符合貴公司招聘網絡文員的要求——“有良好的書寫、表達,以及文章的鑒賞能力”。可能,目前我沒有多少的工作經驗,但是我年輕,學習能力強,也愿意刻苦學習,我完全相信自己能勝任這一份工作!
所以,在此,我希望貴公司能給我提供一個展現自己才華的平臺,我將不勝感激,并為貴公司的發展添磚加瓦!
靜候您的佳音!
恭祝貴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