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農學專業論文

農學專業論文

時間:2022-05-18 10:09: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農學專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農學專業論文

農學專業論文:農學專業人才培養論文

1農學專業人才的培養措施

1.1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對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推行“2+1+1”的新型培養模式,前兩年用來學習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第三年學習專業技能,最后一年進行科技創新實踐活動以及農業經營管理方面的實訓。同時,地方院校可以針對當地的農業主導產品來進行針對性的培養,比如承德可以圍繞食用菌業和蔬菜業等培養出具有特色的專業人才。

1.2加強思想教育

學生如果對自己的專業沒有興趣,那么自然也不會有動力學習,所以學校要致力于學生的專業思想方面的建設。但是,很長時間里農學專業都沒能完全解決專業思想問題,究其原因是專業思想教育方面形式過于單一,用時沒有實質性的材料來證明。所以想要改變這一現狀,僅僅依靠各種講話是不夠的,可以請一些從農學專業畢業后在工作方面取得了較大成就的專家,或者實業家來學校開講座,將自己的創業經歷等分享給學生們。并且可以組織學生去那些生產經營狀況較好的農業企業等進行參觀學習,讓學生看到農學專業的前景所在,從而立志于農業努力學習。

1.3增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目前我國的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一個缺陷就是重理論而輕實踐,不管是課程設置還是資金投入方面都不重視實踐教學,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雖然通常基礎理論掌握較好,但是欠缺動手能力,生產實踐中的動手能力甚至不如中專生。所以想要改變這種情況,就要加強實踐性教學,一方面對于實驗室和其他實踐基地多投入資金和精力,提供一個良好的實踐教學環境;另一方面規范實踐能力的考核,嚴格執行實踐教學考核制度,那些考核成績不合格的學生要補考或者重修。

1.4根據學生的特點培養專業型人才

在大三的課程結束后,學校可以根據學生的性格、愛好、專業知識掌握情況、特長以及發展潛力來對其進行分類,然后根據不同的類型進行專業培養,比如專業成績優異的可以考研繼續深造,擅長行政管理的就多為其開設管理方面的選修課,擅長經營貿易的就多給他們提供相應的實踐機會等,不同類型學生都可以配備相關的教師進行專業指導,這樣才可以培養出優點更加明顯的高素質人才。

1.5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質量對于高校的專業教學來說至關重要,尤其是如今競爭激烈,所以更應該努力提高教學質量。首先可以成立專門的教學質量督查小組,對教師課程設置進行聽課和監督,以起到監督作用,幫助學校建設精品課程;其次是教師之間多進行互相聽課,以便取長補短、交流經驗;最后是可以安排教師進行集體備課,在教學交流中總結教學經驗,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2結語

雖然農學確實存在自身的缺陷,比如工作環境惡劣和工作待遇較差等,但是學生應該正視自己的專業,農學也是對國家的發展建設有著重大作用的。學校通過意識到人才培養中的問題,運用各種方法來努力提高教學質量,面向社會需求,來培養出更有針對性的復合型人才。

作者:李瑞來 單位:北省承德縣農牧局農廣校

農學專業論文:農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與落實策略

摘要:實踐教學是培養人才的重中之重,是素質教育的標準和要求。對于農學專業而言,同樣需要做好相應的實踐教學,通過實踐教學的開展讓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提升,讓學生的知識應用性得到提升。基于此,對農學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進行了分析和研究,以期為農業專業教學質量的提升、教學效率的改善提供借鑒。

關鍵詞:農業專業;實踐教學;素質教育;知識體系

1農學專業實踐的地位

1.1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在新時期新教改下,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還是調整教學手段,拓展學生的知識層次,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以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其中,實踐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眾所周知,實踐出真知,所以,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既是一個課題,也是教育者的責任。而農學的特殊性在于其本身屬于經驗科學、實驗型科學,需要實踐與理論有機地系統結合。只有這樣,才能讓理論內容豐滿充實。

1.2道德教育和心理素質培養的重要因素

德育素質包含多方面,世界觀、方法論、人生觀都屬于此范疇,而心里素質則一般指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生活習慣、抗壓能力,這些都是農學專業的教育者要加強的地方。只有參加了大量的社會實踐活動、實驗項目以及相關課題的研究,積累了一定數量的素材,才能讓自己的知識體系結構更加合理和均衡化,同時,心里素質也更加穩定,才能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工作中,在實踐中創真知。

1.3農學專業是實踐性較強的應用型專業

相關人員在以農作物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前提下,通過實驗與理論的結合、相關課題的延展以及參加社會實踐的多重引導,對農學專業相關知識進一步深化研究。這是一門經驗和實驗型科學,一門通過實踐與理論緊密結合而不斷積累和總結的學科,該學科突出特點是實踐和實驗性質的內容比較多,相關課題也都是圍繞實踐去開展和延伸的,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參與實踐能力是教育者必須考慮的,也是教學目標考核的重要指標。

2實踐教學改革的主要措施

2.1統籌安排,積極引導

如何培養學生熱愛三農、服務三農等思想是思想教育關鍵,學生出于熱愛,才會逐步形成興趣,才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深入實踐,進而促進學生對專業技能知識的消化和吸收。目前,很多學生對實踐性的農學興趣不大,實踐性的實驗場所也不太理想,造成了學生對該專業的誤讀。農是中國立足之本,我們國家是農業大國,實現農業的騰飛之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農學專業的系統學習和成功的實踐課題能讓我國的農學進步前景進一步提升,從而獲得社會的認同感。比如袁隆平院士這樣的偉人,通過實踐與理論結合,研發出了雜交水稻技術,解決了我國的口糧問題,其人及其成果注定是中國農學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因此,教育者要順勢引導學生,積極了解農學現狀,掌握農業發展大方向,參與實踐,積累經驗,豐滿自己的知識結構,培養自己的動手技能。有句古話:“實干興邦,空談誤國。”這句話就能總結出來,農學的立足基礎就是實踐和實驗,所以,教育者要千方百計地培養學生對農學知識了解和掌握的積極性,參與實踐,參與課題。在教學比較困難的課題中,讓學生自我完善,尋找答案,既鍛煉了能力,也學會了獨立思考和尋找解決問題方式的方法。

2.2嚴格要求,認真對待

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要遵循規律,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科學性,所以,認真對待問題是十分關鍵的。“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因此,做事馬虎不得,一個不嚴謹的實驗數據可能毀了整個課題的初衷,所以,態度要認真,才能做好這份實驗型的科學工作。用事實來說話,嚴謹的態度讓實踐更加科學和可操控性,在實踐活動為教學活動中心的農學之中,有必要改革傳統的考核方式,把實踐課題的最終結果作為考核指標。

2.3保障實習場地和實習經費充足

實踐教學的前提是要有實踐的基地和配套的實驗設備,這是教育質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必要的經費是農學學科必不可少的。通過實踐經費的投入,可實現學生實踐條件的改善,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投入到實踐過程之中,掌握相應的應用技能。除此以外,高校還可以通過與地方企業合作的方式來獲取更多的實踐基地,參與實際作物的成長過程,改進措施,實現產品高產,做到企業創收和增加高校實踐雙贏。

3結束語

為了更好地迎合社會需求,更好地培養具有現代化技術的學生,做好相應的實踐教學工作尤為重要。農學專業教師要注重做好思想觀念的轉變,堅持以能力培養為中心,做好教學條件的改善,為更好地培養農學專業人才不斷努力,努力提高農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作者:靳小茹 單位:原平市新原鄉農村綜合服務中心

農學專業論文:農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摘要: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文獻分析法、訪談法,通過對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進行調研,分析研究近年該校農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以及反饋情況,進而對比農學專業人才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從而提出,在新的形勢下培養現代農學專業人才的相關建議,希望對指導華南農業大學甚至國內其他農業院校實施農學專業改革提供借鑒。

關鍵詞:農學專業人才培養;就業;專業改革

一、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

1.學校農學專業概述農學專業是華南農業大學最早設立的專業之一。在近百年的辦學過程中,專業實力不斷提高,其中作物遺傳育種學科和生態學科被列為學校“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作物遺傳育種學科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該專業被教育部批準為國家特色專業,2012年成為廣東省的重點專業。2.農學專業教學模式分析2001年,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張桂權教授提出,要結合當下農學專業人才培養需求趨勢,為農學專業設立更為細致的方向,在專業下設立了三個方向,即農業信息技術方向、農產品標準化與貿易方向、農業生物技術方向。每個方向的培養方案各具特色,同時實施教師隊伍的培養提高、教學方法的改革等措施。在各個專業方向課程的安排上,有五分之二的課程相同,涉及通識課及專業課,即農學專業要求每一位學生具有扎實的農學基礎理論知識,專業上總體呈現大同小異的特點。在技能方面,農學專業注重培養學生進行田間試驗和統計分析、進行作物高產栽培、培育作物新品種、組織農業生產和經營管理、農產品質量檢測和農產品經營管理與國際貿易等方面的基本技能。3.人才培養模式創新(1)特色實踐教學模式。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在課程體系中加大實踐課比重,提出了實踐教學體系的指導思想: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辦學,建立特色實踐教學模式,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專業人才。(2)導師制培養方式。華南農業大學教學相關文件規定,農學專業學生大二即啟用導師制,導師負責指導學生進行試驗及畢業論文,每位學生選擇導師一般是先考慮本院系內老師,若是對其他院系老師的研究方向感興趣,亦可跨系選擇導師,甚至可以跨學院跨學校選擇導師。(3)設立本科生科技創新項目。科技創新項目的開展對于培養大學本科生的科研實踐能力、團隊意識等都有著促進作用。從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近3年的項目審批情況來看,各類科技創新項目立項已超過82項,參與人數約350人,結題率高達98%,投入金額約10萬元。對比往年數據,每年參與科技創新項目的學生獲得各類獎學金的人數都在遞增,在專業學習、綜合能力提升等各方面都有較為明顯的提高。

二、農學專業畢業生近年就業情況分析

1.就業形勢好轉《2008-2010年本專科專業就業狀況》數據資料顯示,農學專業就業形勢逐年好轉。據有關媒體報道,近兩年廣東省應屆大學生就業率高達95%,農學類本科生就業率超過95%。經統計,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就業率在2008年至2012年逐年提高,近兩年排在同類專業的前列,2011年農學院三個不同方向的農學專業就業率達到100%。除此以外,2012年農學專業有5名本科畢業生因獲國家留學基金委“優秀本科生國際交流項目”的資助而出國深造。2.就業流向多樣調查顯示,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畢業生在2010-2013年的就業率依次為96%、97%、97%、99%。針對農學專業畢業生就業流向進行調研分析,進入國企相關機構的所占比例連續三年維持在的10%左右,進入私營企業的比例呈增長趨勢。升學深造占農學類總人數的比例依次為8%、12.2%、31.9%、23.4%,農學類專業本科生選擇升學深造的人數越來越多。調查顯示:超過一半學生考研的動機是為了職業發展,考研成為農學專業本科生重要的畢業去向。3.就業對口率低針對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畢業生就業流向進行調研分析,近四年從事農業相關工作的畢業生所占比例依次為45.8%、57.5%、37.9%、36.7%,比例逐年下降。跨專業就業的畢業生中,30%迫于家庭壓力,28.3%對農業不感興趣。

三、農學類人才培養與供需分析

1.人才供給分析通過對2013年畢業生進行就業跟蹤問卷調查,發現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學生在培養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具體分析如下。農學院2013屆畢業生318人,約64%的人認為影響就業的最大因素是個人實際能力,有20%的人的認為是所學的專業,接著是計算機技能、英語能力、學校社會聲譽、家庭背景等。因此,學好本專業知識和提高個人的實踐能力,對農學畢業生來說是就業的重要籌碼。有64%的畢業生認為求職過程中遇到最主要的問題是專業不對口或專業面太窄,24%的畢業生認為是信息嚴重不足。因此,多方面發展自己,增加就業技能,重視拓展就業信息,重視自己的職業規劃,應該是農學院畢業生必須考慮的。2.人才需求分析近年來,人們逐漸意識到現代農學和過去農學有許多不同。農業院校培養出來的農學專業畢業生會使用現代信息技術、高端測試設備和儀器,從而能在先進的實驗室里學習知識和技能,在現代生物技術、基因工程等技術平臺上進行科學的探索和研究。通過對吸收農學專業人才相關農業企業的問卷調查,總結各用人單位在選聘畢業生中考慮問題的星級指數,可看出,綜合素質與學生專業是用人單位最看重的兩個要素。所以,農學專業畢業生在農業領域就業的競爭力是最大的。

四、農學類本科人才培養建議

1.明確培養目標,開展特色培養華南農業大學對農學專業進行整合改革后,構建了“四模塊”的教學體系。因此具體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時,可依循通用型教育的思路,并密切結合市場實際人才需求開展特色培養,使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優化。根據人才市場需求,從本專業、本學校及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畢業生反映的專業面太窄這一問題,研討出具有廣泛性、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把培養能力作為專業教學的重點,培養能在新形勢下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實用型人才。2.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專業培養應該提供較多高質量的課程實踐,使培養計劃落到實處,使學生專業能力能夠得到提高;同時學校應該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訓課程或學習平臺,這樣可以提高學生除專業技能外的其他綜合能力。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填鴨式”教學日趨嚴重,因此應對施教方法進行改革,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可通過設立論壇演講答辯、討論解析、師生自由辯論等多種形式,把學生放在教學主體地位,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訓練,提高語言表達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等多種能力。3.推動校企交流合作,增強人才培養實效性從企業一線崗位的優秀人員中聘請、聘用一部分流動師資,這些優秀的工作人員相對于長時間待在學校“編制”內的教師有更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能傳授給學生更貼近實際的管理、營銷手段。兩種師資相結合,既能保證課程理論體系的完整,又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使學生將來更快地適應市場的需求。4.加強創新創業教育,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根據農學類人才的特點,利用本校本地區學科與教學優勢,學校可以開展與動植物生產、電子商務及特色農產品開發等相關的特色創業培訓。在國家農業創業政策、農業市場環境分析及生產技術環節上給予學生有針對性的指導,讓他們為未來做好準備。

五、對其他農業院校人才培養的建議

1.創新農學人才培養模式根據社會對農學專業人才的實際需要,華南農業大學調整了農學專業結構和課程設置,在農學專業教育改革上多次進行創新,形成了較為成功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把專業課程設置的橫向拓寬與縱向深入統籌起來。通過建立教學和就業實習基地,適度、適量地增設研究型課程與實踐型課程,同時在教學計劃中增加并強化了社會實踐環節,把社會實踐和教育實踐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中。同時,華南農業大學還聘請一線企業技術和管理人員走進課堂,講授栽培、育種等的實際情況和實踐經驗,幫助學生進行正確的職業設計和人生規劃。2.優化校企聯合培養模式企業及學校雙方注重“校企聯合培養模式”。聯合培養不僅限于畢業實習,部分課程實習亦可在企業完成。首先,整個農業行業的企業為學生提供機會和平臺,學生可以學以致用,提高專業技能和實踐操作能力,讓學生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同時,企業也能提前發掘適合自身需要的人才,解決人才缺口問題。3.加大科研支持力度農學專業學生培養除了依靠專業知識教學外,科技創新項目申報也起著推動作用。一直以來,華南農業大學積極申報科技創新項目,同時鼓勵學生畢業論文與教師科研課題相結合,不僅能鞏固農學專業畢業生的專業知識,還有利于培養其思維能力、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今后走上科研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者:歐陽倩蘭

農學專業論文:農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思考

摘要:實踐教學體系是運用系統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對組成實踐教學的各個要素進行整體設計,以形成結構和功能最優化的實踐教學系統。一個完整的體系必須具備驅動、受動、調控和保障功能,才能有序、高效地運轉,從而實現目標。本文以應用型農學學科為例,從建設實驗室平臺體系、升級改造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產學研基地等方面詳細剖析了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構建實踐教學體系的相關舉措。針對農業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可能面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期為國內外應用型學科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提供相關經驗。

關鍵詞:農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地方本科院校;管理;考核

實踐教學在各個高校中采取了不同形式,然而萬變不離其宗,其重要分為實驗、實習和實訓三種主要類型,根據所教授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生的職業期望和專業培養要求所設置。以上海海洋大學為例,其水產養殖專業是傳統的農學專業,其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經歷了數十年的時間,主要有以下進展。

一、傳統課內教學環節的擴展和優化———建設開放式實驗室平臺體系

實驗教學在所有的本科教學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它基于課本而又獨立于課堂教授的專業知識,可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消化吸收已學到的專業知識,加強對知識點的理解。可以說,實驗教學是對課堂教學的一個必不可少的補充,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有著重要意義。目前,就課內教學環節的改革而言,相關院校應主要著力于對傳統的分散式實驗室的進一步建設,使之成為“卓越”化的實驗室體系。同時,給本科生在創新活動和畢業論文等方面提供更強有力的平臺支持,形成教育的深入變革。如上海海洋大學,為確保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要求專業教師科研用實驗室也向本科生開放。這些舉措不但可使儀器利用率得到了提高,也能夠使大學生的學習熱情得到激發。

二、傳統課外教學環節的升級和拓展

1.改造傳統的實習實訓基地。對傳統的實習實訓基地進行升級改造,改建并完善已有的產學研基地(擴大基地規模、增加農作物或者養殖品種品種),以滿足應用型專業學科特色鮮明的實習、實訓教學要求,是地方本科院校開展課外教學改革的主體。以上海海洋大學的象山科教試驗基地改造為例,該基地是該校在原奉化海水養殖場由于周邊環境變遷而被迫廢棄后異地改建的以海水養殖為主的多功能教學實習基地,占地56畝,總投資約900萬元。經過改造,該基地擁有設施齊全的試驗車間、室外池塘、室外暗沉淀蓄水池、學生宿舍、實驗儀器室、食堂(兼教室)等教學科研設施,為本科生的專業實習提供了先進的軟硬件條件。

2.借力龍頭企業,使實踐教學更上一層樓。與一批學科相關的龍頭企業和科研單位合作共建產學研基地,為專業實習實訓的重要戰場之一,可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在一線生產中得到全方位的培養和鍛煉,這一觀點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認同[1]。對于應用型農學學科,如動物飼料專業而言,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很難構建相關的產業鏈供師生觀摩和實踐。針對這一缺憾,鼓勵國企和集體企業加入到專業建設工作中,利用其產業鏈,提供給相關專業師生學習和實踐機會。因此,擴展產學研基地的分布并進一步提高層次和加深合作程度,聯系行業內產業集團巨頭,進行產學研基地的建設,同時積極將本科生實習實踐擴展到外省甚至海外去,可擴大專業的影響力。這種在具有商業化生產規模的實訓基地中開展“實戰”演練,為學生就業和今后踏上工作崗位更好地適應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

3.增加實踐活動的多樣性。鑒于以行業特色辦學的重要性[2],借助應用型專業的自身特色,通過“行業發展情況社會調研”、“行業內創業活動”、“專業內科技創新項目”、“科技入戶夏季行動”等寓教于樂,培養專業感情。在本科生第一學年結束后的暑假,組織學生進行本行業發展情況社會調研。調研以項目形式開展,讓同學組隊申請,專業根據項目具體內容給予經費支持,在項目完成后以調查報告形式進行項目驗收。行業內的相關產業等也可在調查范圍內。鼓勵學生開展科技創新項目研究,使本科生的視野得以開闊。遴選優秀本科生參與到每年的科技入戶工作中,使得學生了解和掌握應用型學科的實際生產,培養學生專業感情。此外,利用專業廣泛的校外聯系和校友資源,邀請行業內成功人士,為學生做精英講座,培養學生對行業的認識與興趣。

三、實踐教學改革可能面臨的困境及對策

各個高校的理論教學都已經處于比較完善的程度,然而相對于成熟的理論教學體系而言,實踐教學環節卻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成為實踐教學體系在構建和完善過程中的絆腳石。總而言之,實踐教學的發展主要面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實踐基地建設經費不足。實踐教學需要大量的教學設施和相關的實驗場地,這是實驗教學實施的必備條件,也是很多高校的薄弱環節。多數地方院校將這一問題主要歸結于建設經費不足。構建高等教育實踐教學體系,對實踐基地的設備、場地、師資的要求比較高,這些硬件需要較高的經費投入,如何獲得有效的經費支持是各個高校需要研究的課題。我們認為地方院校一方面可以從政府和企業層面獲得更多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可通過“校企”共建項目獲得一定的經費來源,即通過產學研的合作方式以及吸收知名校友的捐贈等方式,可以有效的獲得相關的資金幫助。

2.實踐教學管理與考核問題不完善。實驗教學體系執行得好與壞,取決于實驗教學的管理與考核[3]。長期以來,高校對實踐教學環節的管理比較松散,重視程度較低。由于實踐設備和場所所限,學生往往采取分組的方式,一組或者一大組學生分享一個實驗設備,考核的話,往往采取一組交一份實驗報告的方式。這樣往往在學生中出現“投機取巧分子”,他們不專心聽講,也不積極參與實踐環節,但是最后卻和認真學習的學生獲得差不多的分數。這樣的管理和考核的方式,對其他學困生產生了不好的影響,從而使得學風不正。對教師來說,由于缺乏規范的考核體系,個別教師也是胡亂交差,縮短既定的實踐教學時長,提前下課甚至無端取消課程,給學生留下了對實踐教學不重要的印象,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性。師生都對實踐教學不重視,必然導致實踐教學的不成功。因此,各個高校根據學科發展需求,設定對實踐教學的嚴格考核方式勢在必行。高水平的理論課程任課教師和科研人員參與到實踐教學課程建設中來也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可以整體提升實踐教學的水平和質量。只有加強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才能從本質上提高教學質量,體現實踐教學內涵建設需求。如何引進相關人才,并完善現有的教師培養和激勵制度[4],是高等院校管理者需要考慮的核心問題,這一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決,必然會阻礙實踐教學改革進程。

3.對實踐教學重要性認識不足。一些教師的實踐教學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出現一份PPT用上十多年,同樣的板書寫上二十年的現象,教授學生的都是一些落伍老套的實踐技能。這樣的教學方式,哪個學生又會發自內心的感興趣?難怪有的學生說:“我寧愿上百度搜知識點,也不愿坐在教室聽有些教師在講老套的技能。”學生不感興趣,教師沒有興趣,這樣的情況只能帶來實踐教學的“雙敗”結果。教授實踐教學的教師應該積極參與產學研合作研究,自身也應該參與或主持相關科研項目,這樣才能保持與社會和學科發展的同步性,講授的知識點和實踐技能才能與時俱進。不重視實踐教學,一味“閉門造車”,只會“出門不合轍”[5]。在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構建實踐教學體系的同時,要重視理論教學的跟進,一定要防止“顧此失彼”的情況出現,避免學生出現“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問題[2,3]。

4.實踐教學安排的隨意性和表面性。實踐教學的內容該如何確定?大綱如何編寫?教學日歷如何執行?各個高校往往存在監管不力的情況。一般課堂教學的課程都有規范的教學大綱和教學日歷,但落實到實踐教學上面,卻存在各種問題。以農學專業來說,實驗動物的獲取存在季節性,例如如果要做某種魚的解剖實驗,但是這種魚在市場上面不能買到,那么就不能如期的開展相關的實驗課程,就要換實驗內容。但是像這樣的突發情況,是可以盡量避免的,比方說可以暫養魚類以備實驗所需。此外,由于實驗場地和器材所限,一些學校的實驗教學往往停留在“展示”或“演示”階段,學生只是“看看”而已,根本無法真正的掌握相關的實驗技能。如何做到以學生為主,這不僅僅是教師的問題,還應該引起校方對整個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視。完善實踐教學的硬件條件,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性,加強對相關實踐課程的監管,全方位考察教師的從業素質,是有效完善實踐教學環節的主要渠道。

作者:胡夢紅 劉其根 單位:上海海洋大學 水產與生命學院

農學專業論文:農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

摘要班主任工作是大學人才培養過程中最基礎的,同時也是十分關鍵的環節。如果不重視班主任工作,將會對整個教學工作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筆者結合自身班主任工作實踐,尤其是結合農學專業特點,就如何開展具體工作等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班主任;農學;工作

2014年8月底,農學院領導委派筆者擔任2014級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1班的班主任,成為筆者和2014級種子班學生們共處四年的開始。自從擔任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班主任工作,筆者一直為成為一名優秀的班主任而盡心盡力地工作。筆者的努力也取得了回報,2015年筆者被評選為“最受學生歡迎的班主任”。雖然工作中取得了肯定,但是也引發了很多思考: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班主任?如何處理好班主任與學生的關系?班主任應該在學生工作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以下就結合筆者近兩年的班主任工作實踐進行思考。剛入學時,學生對大學生活、學習環境不熟悉,處于被動、迷茫的狀態,依賴性比較強。班主任更多的是要擔任保姆角色,事無巨細要多管多抓。重點在思想教育、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上下多下功夫,使新生盡快熟悉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適應大學生活。相對于苦行僧式的高中學習,大學生活豐富多彩,學生們也有了更多的自主權。自覺性高的學生往往能夠完成角色變換并適應環境變化,從高中的“要我學”變成大學的“我要學”,自主制定學習計劃,完成學習任務。而學習自覺性差、自控能力弱的學生則容易沉溺于網絡游戲,寄希望于考前臨時抱佛腳,學習成績一落千丈。這個時候班主任的角色就很重要。筆者從新生一入學就查閱每一位學生的資料,掌握第一手信息,并邀請每一位學生制定新學年的學習計劃和目標,開展“一對一”的談話,探望學生宿舍,消除跟學生之間的距離感。通過掌握第一手資料,筆者對學生在學習上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重點關心那些問題學生。

大學二年級以后,學生對大學生活和環境有了足夠的了解并且基本適應,這時候班主任要扮演“導演”的角色,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班級建設工作,加強自我管理,同時放手班級日常管理工作給班干部,形成獨具特色的班風、學風,幫助班級設計和開展各項社會實踐活動。回顧近兩年的班主任工作,筆者總結了以下幾個原則: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以學生為中心,首先要尊重學生,關心學生。以學生為中心,就要解決學生的思想、生活等各方面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大眾化傳播媒介,尤其是網絡的迅速發展,極大地豐富了當代大學生的精神生活,這也塑造了當代大學生激進的思想特點。但面對良莠不齊的海量信息,很多學生一味盲從,缺乏必要的分辨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不能很好地批判吸收多元化的甚至是沖突的思想觀念,產生了思想上、精神上的困惑和行為選擇上的困境,進而受到不良思想的侵害,成為“憤青”,甚至夸大社會中的陰暗面。因此大學班主任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做好引導學生工作,進行思想、心理上的輔導。以學生為中心,還要做到因材施教。大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社會背景,具有不同的氣質和性格。班主任需要正視個體差異,并基于大學生的不同特質,因材施教,挖掘學生潛力,努力促進大學生個性自由和諧的發展和大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樹立師生平等的理念。現代大學生由于能夠從多種多樣的渠道獲得信息,心理成熟年齡也不斷提早,逐漸形成了獨立的思想觀念,接受了平等自由的觀念。所以他們非常希望能夠與班主任進行平等的互動。有鑒于此,班主任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堅持師生平等交流。師生平等,筆者認為體現在通過人格魅力影響與促進學生的進步。班主任熱情、公正和嚴明的優秀品質會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進步。班主任在做學生工作時,要以身作則,以自己的人格為榜樣,做到有聲的教育與無聲的感召有機結合。在具體工作實踐中,要注意以下幾點:發揮學生干部和學生黨員或入黨積極分子的作用。他們是大學生群體中思想覺悟較高的一類,他們往往思想活躍,綜合素質高,在學生中頗有號召力,組織能力強、工作熱情高、綜合素質好的學生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激發學生班委積極性,可以大大減少班主任的工作量,迅速傳達學校的有關指示和相關措施,同時能夠積極調動班級其他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學生干部的評選十分重要。筆者對學生干部的要求是一定要有為班級服務的意識。在學生干部的評選中,筆者鼓勵學生自薦,而不是單純地按成績來指定班委。在自薦的基礎上,考察他們的綜合素質并結合同學民主評議。這樣選出來的班干部才能值得老師和同學的信任。抓好班風建設,促進良好學風形成。班風雖然是個小氣候,但卻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生活與心理健康。良好的班風的形成,對每位同學來說都是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能激發他們的熱情,使大家擰成一股繩,表現為集體主義精神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相反如果班級的風氣是消極冷漠,一盤散沙,那么班級的同學就會壓抑失落,班集體名存實亡,影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態度,甚至導致學生產生心理問題。大一時,學生們都對未來的大學生活充滿期望,這個時候是形成良好班風的最重要時期。班主任對班級的重視程度直接影響了班風建設。深入到學生中去。班主任面對的都是有情感需求、有血有肉的人,唯有推心置腹地認識、了解和關心學生,才能打開學生的心扉。筆者也剛參加工作不久,了解他們這個年齡段會出現迷茫與困惑。因此筆者將自己定位為學生的學長和朋友,很快使學生消除了距離感,敞開了心扉。這樣有利于班主任發現學生中存在的思想與心理問題,從而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措施,幫其克服心理障礙,培養健康的心理品質。重點關心特殊學生。一個班級往往都有1-2名學生的學習情況不理想或有心理障礙的特殊學生。對于這類學生,更需要班主任做好耐心細致的工作。近年來,大學生心理障礙發生率逐年上升。因心理障礙引發的致傷或自殺事件給學生個人、家庭帶來巨大傷害,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和反思。班主任對于班級的貧困生、掛科生、違紀處分學生、沉溺于網絡的學生、游離于集體之外的學生都要特別注意,要經常找他們談心,了解他們的動態,并做好記錄并存檔。班主任也要對他們付出更多的愛心,確保沒有學生游離于集體之外。除此之外,農學專業學生也有其特點。由于社會上或多或少對農學專業存在誤解,認為學農學專業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

剛入學時,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往往不高。以筆者所帶的種子班學生為例,全班有30名同學,但第一志愿錄取的只有4名學生,第一志愿錄取率不足15%。根據以往的經驗,第一學年之后會有很多學生申請轉專業。針對以上情況,筆者積極參與學生活動,鼓勵學生組織活動,如春游、“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班會、“樹立法律意識”班會、舉辦校園操場大清理活動、雷鋒月進盲校照顧盲生、進社區邀請抗戰老兵講故事等一系列活動,增強了班級凝聚力,同時通過這些活動獲得了一些班級榮譽,如校級工作創新特色團支部稱號、大一大二兩年院足球賽第一名、2015年最強班級第一名、院合唱比賽二等獎、田“技”杯最“農”班級PK冠軍等一系列榮譽,樹立了班級榮譽感。與此同時,筆者找學習動力不足的學生談心,給學生以信心,告訴他們農學院科研實力強,同時從事農業工作,解決國家糧食安全問題,很光榮,能夠實現人生價值。針對學有余力的同學,筆者鼓勵他們提前參與到科研工作中來,產生對科研、對專業的興趣。在過去的一年中有十余位同學參與了筆者的部分科研工作。在班委的選擇上,筆者首先考慮的是該生是否有為集體服務的精神,因此通過個人自薦、民主評議的方式產生班委。通過以上這些措施,在班上產生“我愛農,我學農”的氛圍。總之,班主任作為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直接實施者,是高校教育工作的基石,也是班級學生的組織者和管理者,也是各任課老師與班級學生的紐帶。同時大學班主任也是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人生導師,是培養高層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對大學生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班主任工作也是一門管理的藝術,其中有很多有價值的東西值得我們深入探索和實踐,需要我們不斷地總結經驗,改進管理方法,這樣才能確保人才培養質量。

作者:顧駿飛 劉立軍 單位:揚州大學農學院

農學專業論文:農學類專業技能訓練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摘要:農學類專業技能訓練課程是農學專業本科教育的傳統核心課程之一。為了適應農業現代化需要,培養具備高水平專業技能和綜合能力的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北京農學院對農學類《專業技能訓練》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改革。教學實踐證明,該課程的改革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了學生動手實踐的積極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培養了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專業素質和獨立科研實際操作能力,實現了教學目標。

關鍵詞:農學類;專業技能訓練;教學;改革;實踐

農學類專業是我國高等農業院校的傳統專業,具有應用性和實踐性強的特點,兼顧產前和產后,直接服務于農業、農民和農村。其以大田作物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領域和內容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地域性、綜合性和持續性等共同特征[1]。農業科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支撐,是突破環境資源約束的必然選擇,是加快現代化農業建設的決定力量。農業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關鍵在于農業人才的培養。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全面素質教育中占有相當的比例,培養具有高水平專業技能和綜合能力的高層次人才既是社會和時代的現實需要,也是提現高校社會功能、提高學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志。農學類專業技能實踐教學環節是農學專業重要的組成部分,我校在“強化實驗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辦學理念指導下[2],圍繞專業培養目標,通過實踐教學,既有利于培養學生實踐動手的能力,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農學類專業技能訓練是與生產實踐密切結合的課程,通過對此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獨立工作能力和科研實際操作能力。

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體系

專業技能訓練課程應采用理論聯系實踐的教學模式,通過教學、科研和生產三方面結合,形成特色較明顯的產學研相結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3]。理論上采用室內多媒體教學,圍繞實踐課程內容展開,與實踐環節配合。理論課程內容包括對作物基礎理論知識進行介紹(如作物生長周期、形態發育特點等),使學生對基本概念有所了解,同時理論課程內容也包括對試驗設計原理、實踐操作關鍵技術及主要環節注意事項等進行介紹。在實踐課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根據農學專業定位、學科發展和當地(北京市)農業的發展特點及作物種類安排理論與實踐教學內容,同時聯系農學類專業相關交叉學科如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作物遺傳育種學、作物化學調控、作物生理學等,使專業技能訓練課程與部分基礎專業課程的理論教學與生產實踐相結合,此外,還可以利用現代分子生物技術作為農學類專業技能訓練課程的教學提升內容。與相關學科交叉設計實踐教學內容,可以刪減掉試驗課程的重復內容,減少課時,省出的時間可以選修其他專業課程。

二、制定完整系統的教學計劃

農學類《專業技能訓練》課程,要在學生掌握一定的理論基礎知識水平上,加強實踐教學,使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注重培養學生對農學類專業的感性認識和理論聯系實際及創新能力是農學專業教學的優良傳統和突出特色。因此,教學計劃應根據專業特色、專業定位和辦學特色科學地制定。專業技能訓練是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實踐部分涉及室內實驗和田間實驗,根據田間試驗內容需要,室內實驗教學計劃可以制定垂直板發芽實驗、小麥幼穗分化觀察、室內考種等。田間教學計劃的制定需要根據作物生長發育規律,預先估算不同作物主要生育時期、時間。同時需要制定2~3個備選室內方案,若遇到雨水天氣可以靈活轉入室內實驗教學。完整系統的實踐教學計劃制定,使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和實踐教學相互結合,強化實驗和實踐教學,提高學生專業基本技能和創新能力。

三、優化實踐教學體系

1.認知階段。專業技能課程需要連續開設,從入學第一學期開始,培養學生學農愛農的意識,增強學生對農學的感性認識。課程內容以觀摩為主,組織學生參觀作物標本園和試驗實習基地,了解多種作物形態,觀察作物結構,了解園區內多種種植模式,參觀多種灌溉設施,在試驗基地中觀察同一作物不同品種的形態差異,不同試驗處理對作物形態結構的影響等;參觀現代化農場,從種植業到養殖業全面了解農業的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發展,參觀現代化溫室種植基地、對全天候種植果蔬和反季節農作物、有機溫室種植有一定的了解。通過相關內容的參觀學習,開拓學生視野,使學生對農業概況和現代農業發展有初步認識和了解,樹立專業的思想。2.能力培養階段。第二學期春季開始到第三學期結束,對學生進行基本實踐能力培養,根據不同作物的不同生長習性開展專業技能訓練實踐學習。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在教師指導下統一安排作物播種、形態學觀察、田間管理、收獲考種等實踐教學活動,使每個學生掌握播種技術、認識不同的作物及作物形態結構、掌握作物田間管理關鍵技術和注意事項等技能。在實踐教學中增加科學趣味性,學生自由分組進行高產田競賽和科學探索實踐,安排學生種植玉米、小麥、大豆、棉花等大田作物。(1)在高產田競賽中,每組學生播種相同面積的土地,以生產田產量、田間記錄表內容的詳盡、生產總結等衡量學生的成績。通過種植生產田,讓學生初步掌握田間主要作物種植基本環節,發揮學生積極性,每組學生獨立進行實踐操作,從作物播前的準備到后期收獲測產的整個過程中,按照作物生長發育特點,靈活安排自己的管理時間,全程讓學生自己管理,要求學生有田間記錄本,使學生初步掌握田間生產記錄項目[4]。此實踐活動在收獲季根據作物產量決出高產優質組。(2)在科學探索實踐中,科學探索實踐的試驗方案由老師設計,教師注意把握處理方式的難易程度,使學生便于理解和觀察差異。學生對同一種作物進行不同的播種期、種植密度、使用肥料配比或不同調節劑的實踐,觀察不同處理方式對作物生長發育的影響,初步培養學生對科研工作的興趣。3.能力訓練階段。從第四學期開始,學生開始與導師合作進行專業的科研技能訓練。學生根據導師的研究方向,選自己感興趣的項目,與導師聯系開始進行科研技能訓練,并完成畢業設計。在此階段訓練過程中,學生學會查閱文獻,運用平時學到的基礎知識掌握獨立設計實驗、準備實驗、完成實驗,學會基本的數據分析。教師在引導學生獨立完成實驗的同時,注意培養學生對科研的興趣。

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一般課程教學中,僅由一名教師授課或一名授課教師和一名實驗員即可完成所有的教學和實驗課程內容的全程講授和實驗實踐指導。專業技能訓練課程由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在優化的實踐教學體系中增加了專業選作試驗如高產田競賽和科研探索實踐,這對指導教師的生產實踐經驗和科研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導教師不僅要熟練掌握各個作物的理論基礎知識,還要具有針對不同作物生產需要的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生產技能。因此,僅由一名指導教師負責授課已經不能保證整個專業技能訓練課程體系所有教學和實踐技能訓練的質量。根據應用型人才實踐技能和職業素養培養的要求,按照實驗模塊,分層次建立了實驗指導教師團隊[5]。專業技能課程教學團隊由基礎指導教師、試驗指導教師和實驗員組成。基礎指導教師主要負責基本理論授課內容,由青年教師承擔。試驗指導教師主要負責田間實踐部分,由具有豐富生產經驗和開展作物應用基礎研究科研項目的中年教師承擔。實踐教學涉及不同的作物和不同的應用方向,為了達到更好的專業技能訓練效果,可由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師分別承擔實踐部分內容,使教學、科研和實踐共同發展。實驗員配合教師準備好每節課所需的種子、勞作工具、田間試驗耗材等,并協助教師指導學生實踐操作[6]。教師團隊中,中青教師結合,青年教師除了講授理論課程外可協助試驗指導教師,不斷的向經驗豐富的教師學習,這樣也有利于青年教師的成長,使他們盡快成為基礎知識牢固、實踐技能經驗豐富的教師。

五、結束語

隨著北京都市農業的快速發展,京郊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我校農學類專業的改革促使教學課程和課程內容的改革,特別是實踐教學的改革勢在必行。針對農學專業實踐性和綜合性強的特點,強化學生綜合技能培養,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的基礎上,強化實踐教學。因此,農學系將《專業技能訓練》課程重新定位,課程體系重新規劃,課程重新制定,力求突出專業特色,建立農學類專業技能訓練課程體系。該體系從大一開始,到大三結束,貫穿整個基礎課的學期,與專業課對接,為專業課的學習奠定基礎。通過農學類《專業技能訓練》教學綜合改革,確定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體系,系統地制定教學計劃,優化了實踐教學方案,進而提高了教學質量,拓寬了農學專業學生的知識,同時加強了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進一步培養了農學專業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綜合素質。

作者:王曄 趙波 康恩寬 王程 盧敏 單位:北京農學院植物科學技術學院

農學專業論文:農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研討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科學進步的不斷進步推動著農業向規模化、智能化、機械化、輕簡化發展。農業人才培養是農業健康穩定快速發展的保證。未來高等農業院校培養的人才應是德智體全面發展,具備較強的專業知識、管理能力和人文素養的一專多能型的復合人才。農學專業是我院的傳統優勢專業,現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省首批品牌專業、我校植物生產類省重點專業類的核心專業與校研究性教學改革試點專業,承擔教育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項目。根據2015年1月31日由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RCCSE)、武漢大學中國教育質量評價中心和中國科教評價網的2015版中國大學分專業排名結果,我院農學專業排名全國第六,屬4星級專業水平,位次百分比為8.8%(第6名/全國68所開此專業學校)。課程體系是指同一專業不同課程門類按照門類順序排列,是教學內容和進程的總和,課程門類排列順序決定了學生通過學習將獲得怎樣的知識結構。課程體系是育人活動的指導思想,是培養目標的具體化和依托,它規定了培養目標實施的規劃方案。學院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出卓越農林人才,滿足社會需求。

一、明確專業定位和培養目標

課程體系建設是教學改革的中心,一個專業的課程體系,直接反映本專業的定位和培養目標,反映學生應掌握知識的領域與范圍,反映本專業的知識結構特點和與專業前沿的接軌程度[1]。作為地方性農業院校,本院農學專業定位于面向地方農業經濟發展,為農業現代化服務,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應對新形勢,本專業提出了新的培養目標,即培養具備作物生產、作物遺傳育種及農業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論、能力和技能,能在農業及其它相關部門和單位從事與農學有關的研究與生產、推廣與開發、管理與服務等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和創新型人才。與之前培養目標相比,強調了基礎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這是學院、學科和專業前期在對畢業生就業單位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提出的新目標,這一目標要求我們加強學生基礎能力的鍛煉和創新思維的培養,培養學生基礎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滿足社會需求。

二、優化課程體系和課程結構

實現新的培養目標,必須圍繞現有課程體系和結構進行改革和優化。按整體優化原則,本專業將課程體系和課程結構進行調整,按培養目標和“三農”需要和科技發展方向重新組合課程,調整課程結構,使課程體系更加完善和適應社會發展方向。與2010年的培養方案相比,新的課程體系中對主要課程進行了調整,將本專業總學分由165學分降至160學分,學科基礎課由48學分降至45.5學分,專業課由42.5學分降至37學分,實踐課由32學分增至35學分;去掉了《農業昆蟲學》和《植物病理學》兩門課程,增添了《植物保護通論》和《農業信息技術》兩門主要課程。同時增加了選修課門類,有利于學生根據需要和興趣選擇相應課程。

三、更新教學內容,全面推進研究性教學

農業科學技術日新月益,按原有的既定教學大綱進行授課,學生無法了解本學科領域的前沿成果,就業后就難以適應社會發展。研究性教學是以教師以課程內容為基礎,引導學生創造性的運用知識和能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一項實踐活動[2]。自2014年起,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多數通修課與所有學科基礎課、專業課將全面推行研究性教學,要求各任課教師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將本學科、本專業、本課程的學術發展,前沿動態,技術革新和發展方向等知識傳授給學生,并讓學生掌握主要的專業技能。以本專業主要課程《作物栽培學》為例,隨著品種的更新換代、栽培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機械化、輕簡化、信息化種植技術的迅猛發展,原來的栽培理論、技術和評價指標均發生顯著變化,這要求我們要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傳授最先進的知識和技能給學生,才能夠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教學效果,使學生所學知識和技能才能適應社會需求。

四、全面推進實踐性教學體系

農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農業科技工作者除了應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外,還需具備較強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有較高的農業生產技能和一定的經營管理能力。為使本專業學生能成為具備較強的專業知識、管理能力和人文素養的一專多能型的復合人才,本專業自2014年開始設立張謇班(卓越農學人才班),聘請24位青年骨干教師擔任本科生導師,53名2014級學生自進校起即進入導師課題組,跟隨導師從事本專業的科研實踐。本科生導師制為青年教師與學生之間創造了一個新的交流平臺,導師不僅對學生的專業理論、應用實踐和就業成長進行指導,亦利用言傳身教進行熏陶,有利于幫助學生在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心理素質和專業素質等方面全面發展,達到教書育人的統一。同時,這一制度的推行對青年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青年教師綜合素質的提升進到了促進作用[3]。

作者:陸大雷 陸衛平 單位:揚州大學農學院

農學專業論文:農學專業植物營養學課程實踐

一、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的優化與改革

1.加大實驗教學改革,優化實驗教學內容

實驗教學不僅能很好地配合理論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以往的植物營養學教學中,按照教學大綱要求,實驗課16學時,理論教學48學時,實驗課與理論教學課時比為1:3。雖然按照學校的總體要求,將實驗教學內容分為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由于實驗課時和實驗條件的限制,教師在安排實驗時仍以驗證性實驗為主,學生上實驗課以完成實驗任務為主要目的,缺少對實驗內容進行深入地認知和分析,很難將實驗與理論知識有機結合起來,不能有效起到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的相互促進作用。因此,一方面要增加實驗教學課時,將實驗課時與理論課時的比例由原來的1:3調整到1:2左右,有充足的課時安排一定的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內容,在教師的指導下,引導學生在實驗中不斷思考、分析及解決問題,并在實驗過程中滲透理論知識,起到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有機融合的效果。

2.加強校內外實習基地的建設,規范實習管理

教學實習環節是對專業理論知識的驗證和課堂知識的鞏固,是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環節,實習基地既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重要場所,也是提高實踐教學水平和課程教學質量、加強課程建設的需要。因此,教學實習是區別于課堂教學、實驗教學的重要教學環節,在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內外實習基地建設是實踐教學順利開展的保證,只有擁有良好的實習基地,才能為培養出優秀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創造有利條件。安康學院對校內外實習基地建設非常重視,2010年以來,先后建立了6個與農學專業有關的校外實習基地,一個校內實習基地。校內實習基地主要是連棟日光溫室,主要作為農學專業的生產和實習基地,利用率較高,學生在溫室里進行施肥試驗,植物營養狀況觀察等,也可以參與到部分教師的課題里進行一些植物營養方面的研究,課余時間也可以自由進入觀察學習。近三年的運行情況表明,兩棟溫室的建設對提升學生在植物營養學知識掌握和應用方面效果非常明顯。但是,由于投入有限,基地內缺少現代農業技術配套設施。所以,應進一步加強校內基地建設,結合不同課程特點開展具有專業特色和課程特色的實習以滿足更多實習需求。目前,校外實習主要通過到實習基地參觀、聽講解、調查等來了解相關知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感觀上的認識,但很多內容與理論課堂相近,實習效果不是非常理想。所以,在校外實踐基地建設方面,要緊緊圍繞專業特點,選擇一批具有良好育人環境、工作氛圍積極向上的企業作為合作伙伴。充分發揮企業資源、設備、管理經驗的優勢,讓學生直接參與到生產活動之中,有效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2014年農學2012級學生在安康市谷雨科技有限公司進行植物營養實習時,在參觀、講解結束后,實習指導教師同技術員一起帶領學生對園區內的果樹和蔬菜摘心、配肥、施肥等,技術員邊指導學生操作辦解釋原因,實習結束后,學生在實結中普遍反映收獲大,效果好。同時,加強校外實習基地組織管理,學校要成立專門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管理機構,不斷完善相關規章制度,規范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運行。

3.創建開放式實踐教學平臺,完善開放式實踐教學體系

根據教育部“實驗室建設應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提高教學質量為宗旨,以實驗教學改革為核心,以實驗資源開放共享為基礎,以高素質實驗教學隊伍和完備的實驗條件為保障,創新理論機制,全面提高實驗教學水平和實驗室使用效益”的總體思路,通過開放實驗室,鼓勵興趣濃、能力強、肯鉆研的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在教師指導下查閱文獻、擬訂實驗方案、參與項目檢測等工作,探究植物營養中存在的各種問題。自校內連棟日光溫室建成后,每年在其中進行與植物營養學相關的項目20余項,學生參與人數近40人,通過對實踐效果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實踐興趣均非常大,通過實踐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目前,學校積極探索校企聯合辦學模式,將學生參與企業實踐作為重要內容,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企業生產管理、科研與開發之中,已經成為提升學生應用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

二、實踐教學手段與方法的改革

探索現代實踐教學手段與方法,提升學生掌握應用性較強的技術和方法,強化在生產中的應用能力。在實驗教學和實習教學工作中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采取多種手段,如實踐教學引入多媒體教學手段、配備專職實踐教學指導教師以及采用科學方法提高學生實踐興趣和實踐能力等。

1.實驗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探索

傳統教學中,學校和教師更多關注理論教學手段的研究,對實驗課教學手段和方法的研究和關注程度相對較低。在植物營養學長期教學實踐中發現,實驗教學手段同理論教學手段同等重要,科學的教學手段對于提高學生實驗技術水平有著重要的作用。首先,將實驗課與理論知識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在講述理論課時就要為將來的實驗課作好準備,如在理論課中與實驗相關的內容不一定全面講解,可以留些“懸念”給學生,引導學生課外時間進行一些必要的探索。例如在講到植物氮素營養時,強調硝態氮過量累積對植物和人體健康的影響后,提出了植物中硝態氮可以有很多種測定方法,要求學生課后查找3種以上測定方法,比較它們的差異性,結果在上實驗課時,大部分學生很容易就掌握了測定方法,并且還有部分學生用其它方法進行了驗證性實驗。通過一段時間的應用,學生實驗技能較往屆學生大幅度提高。第二,將多媒體教學手段引入到實驗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信息量大的優勢,通過圖片、短片等補充實驗教學中一些用語言和示范難以理解的內容,提高學生實驗的規范性和準確性。第三,采用教師和學生競賽式實驗教學手段。如在對植物中維生素C的測定實驗中,教師提前要求學生進行實驗結果準確性比賽,即教師和學生用同一種方法測定同一種蔬菜,以教師的測定結果為標準答案,與教師測定結果最接近者得分最高。結果學生課前積極準備,實驗結果準確性非常高。

2.實習手段的多樣化探索

傳統的植物營養實習主要是參觀性實習,即教師帶學生到實習基地或實習地點后,請基地人員或教師講解后參觀,往往實習結束后學生收獲非常有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植物營養實習中探索總結以下幾種方法,效果明顯提高。一是建立定量考核實習制度,即要求學生在實習中必需完成足夠的工作量。例如2012農學專業植物營養實習中,對植物營養失調癥觀察要求每位學生至少找到6種以上植物的失調癥狀,判斷、解釋原因,并且拍照,實習結束后發給指導教師。在當地一農業企業進行有機肥認識與施肥實習中,要求每2個實習小組完成一個塑料大棚的有機肥施肥任務。學生在實結中,70%以上的學生用累、快樂、收獲大來評價此次實習。二是將實驗與實習有機結合。例如在一農業園區實習時發現一塊地的番茄疑似缺鈣,但不能完全確定,于是讓學生采集此地土壤樣品及另一未出現此癥狀地塊土壤樣品帶回實驗室進行測定判定,全班學生共同參與完成了此項工作。三是改參觀式實習為參與式實習。2014年為期一周的植物營養實習中,指導教師與當地一農業企業聯系,學生在教師和園區技術員指導下進行該園區的果樹、茄子打頂、蔬菜施肥等工作,結束后學生普遍反映實習效果好,收獲大。

3.培養學生實踐興趣的探索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通過提高學生對植物營養學實踐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和實踐的主動性,來提高學生的生產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在植物營養教學實踐中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培養學生實踐興趣,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一是加強同學生的交流,充分了解學生的來源、學習目的、愛好等。在理論教學過程中注意列舉一些與學生生源地有關的案例,提高學生對其中存在問題的關注程度,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身邊的與課程內容有關的問題。二是選擇播放一些與植物營養有關的現代化的影像資料,介紹因不合理施肥引起的一些重大事件,激發學生解決這些問題的欲望。三是引導組織學生成立植物營養興趣小組,如幫助學生設計微課題,指導學生采用水培法、砂培法進行植物溶液培養和缺素診斷實驗。實踐表明對學生興趣的提升作用明顯。

三、結語

雖然我們對農學專業植物營養學實踐教學進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實踐教學效果也有較明顯的提高,但由于我校是一所近年新升的本科院校,前期基礎較薄弱,實踐教學管理制度、基礎設施建設、教師教學理念等方面還有許多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學校也應積極在實踐教學人才培養、校企合作等方面為實踐教學搭建平臺,從服務地方經濟、校企合作共贏方面尋求更好的合作項目,為實踐教學提供條件保障,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應用能力的教學目標。

作者:郭全忠 單位:安康學院農學與生命科學學院

農學專業論文:中職專業教學農學論文

一、中職農學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新授課缺乏有效過渡,直接進入主題

以《復種》一節為例,不少教師都是這樣進入新課教學的:“同學們,上節課我們簡單了解了作物布局的相關知識,今天將進一步深入研究這一專題,對復種進行研究……”如此導入的目的在于要簡單明了、直奔主題。然而,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后續內容復種、輪種、連種等知識恰恰是以前面耕種制度、作物布局作為基礎的,沒有對已學知識的銜接性進行復習,學生在學習新內容、新知識時顯得思維緩慢、問題重重,根本不可能真正理解新知識。由此可見,簡單明了的直接導入法需要根據具體教學內容來選擇,否則就可能讓學生辛辛苦苦一節課卻收獲無幾。

(二)教學內容設計脫離學生實際,無法與學生產生共鳴

我曾聽一位教師的公開課,內容是《棉花田間管理》,教師在講述“化促化控,以促為主”時忽視了學生《土壤與肥料》課程教學的滯后,使得學生對為何要保持氮肥和磷肥的足量這個問題,聽得似懂非懂。我覺得該教師其他環節的設計還是不錯的,整個教學條理清晰,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但是在設計“化促化控,以促為主”這一部分內容時,沒有分析學生的知識基礎,致使學生無法與之產生共鳴。其實,教師只需要將氮肥和磷肥對于植物生長的促進作用稍加闡述就可使教學更加完美。

(三)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過于陳舊,制約教學效果的提升

在教學改革不斷深化和現代化教學手段日益豐富的背景下,不少教師仍然堅持“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教學方式,仍然一味地灌、不停地講,根本不注意學生的反映與變化,教學任務的完成質量可想而知了。比如,有些教師認為《農村社會基礎》內容是固定的,沒必要展開,只要教師劃出條條框框,學生像小學生背古詩一般地背下來即可。于是整節課除了教師自問自答地說,就是學生搖頭晃腦地背,根本見不到師生之間的對話與交流。結果學生是這節課的內容記住了,上節課的內容卻又忘記了。如果我們改變教學模式,借助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一些圖片、視頻,再結合案例深入分析和講解,學生則能完成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教學效果就會大不一樣了。

(四)教材內容或教學目標脫離學生實際水平

從教學實際來看,所謂的中職農學專業理論課的教材,實際上就是大學農學專業教材的“精編本”,其中的一些內容或教學目標脫離中職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存在嚴重的拔高現象。具體來說,表現為以下兩種形式。

1.教材內容的選擇有待進一步完善。

受多種因素影響,當前的中職農學類專業大多不開設中職化學課程和中職生物課程,中職學生又多是初中的待進生,理化成績較差,但是中職農學專業教材的內容選擇并沒有考慮到這一點。如《土壤與肥料》整套教材根本就沒有對初中化學教材的復習和提高,結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困難重重,迷惑不斷。對于學習積極的學生還好一些,他們一邊學習專業知識,一邊通過百度或圖書館彌補化學和生物知識的不足。對于學習積極性較差的學生則不然,他們懶得學習,聽不懂正好有借口不聽課了。

2.教學目標過度拔高。

有一次我聽一位教師講授遺傳育種的相關知識,教師大篇幅地講解“基因表達學說”,結果由于學生欠缺遺傳學的知識而使學生毫無所獲。

(五)教學評價機制滯后

受當前社會大環境影響,中職農學專業仍然是以升學為主,一切評價指標都最終指向了對口本科的升學人數,所謂的過程性評價只是走過場。這種評價模式先天不足、后天失調,以分數作為評價標準,嚴重違背了中職教育的根本原則,所造就的只是些高分低能、姓“普”不姓“職”的學生。

二、中職農學專業教學的對策

(一)與時俱進,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

教師是教學的實施者,是課程的開發者。當前的時代已經非同以往,我國的用工荒已經不僅僅體現在工業上,涉農產業同樣需要大量諳熟現代高新技術的專門人才。中職學校農學專業教師應該改變以往的教學觀念,在教學過程中倡導因材施教,技能至上,力避唯分是論的錯誤做法。因此,想做好中職農學專業教學,就必須首先要通過各種培訓,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讓教師在勇于實踐和不斷付出中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盡可能多地讓學生參與實踐,盡可能多地采用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工作導向教學法等具有職教特色的教學方法。

(二)豐富教材體系,使教學內容更具個性化

面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培養個性化、專門化人才是中職學校的教學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教材體系的豐富和完善顯得尤為重要。而目前中職農學專業的教材多是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并參考各版本教材編寫而成,各課程之間難以做到有效銜接。我認為,教材的編寫應該考慮到學生農學專業素養的成長過程,不同課程在內容選擇上應該做到有序銜接,最好能做到不同課程同步教學,以使學生的專業成長過程更加完美。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各專業課程教師應該共同參加,對所有教學內容的先后順序做以歸納,制定出確實可行的教學進度,然后再依據教學進度編寫教材或教案。另外,針對中職學生化學基礎差的情況,在必要時可將學習時需要用到的化學知識以“附錄”“愛心小貼士”的形式出現在課本或教室的知識專欄當中。

(三)重視教學過程,建立反映學生成長過程的評價體系

評價是課堂教學的指揮棒,也是學生學習方向的指南針。作為學生技能成長的搖籃,中職學校應該建立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評價體系。對于農學專業來說,就是要在關注學生學習結果的同時,加大對學習過程的評價,特別是要在教學過程中實時地評價學生,表揚學生的進步,批評和引導學生走向更完美。在這一方面,我們應該從三點來做:一是堅持適時評價,抓住學生成功與疑惑的關鍵時刻對其進行評價;二是引導學生主動地開展自評和互評,讓學生從自己的角度來認識成功與不足;三是堅持評價的多元化,做到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不可偏廢。

作者:商小玉 郭永鎖 單位:河北省南宮市職教中心

農學專業論文:農學類專業教學的重要性

1教學型大學和研究型大學教學效果對比

當筆者和一些學長博士畢業,來到一些教學型高校工作后,發現這類大學的教師的教學水平以及教學態度極為出色,因為教師很少從事科研工作,幾乎全身心投入教學中,加上現代教學技術手段(如PPT展示、視頻教學等)的普及,教學效果非常好。作者在聽完一些教授及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時,暗自遺憾自己當年怎么沒能碰上這么好的教師,且這種教學水平是具有普遍性的。至少超過1/3的教師講課質量都達到了研究型大學國家級教學名師級別水平(這是筆者最強烈的親身體會)。這表現在課堂教學的準備工作,如精心準備的教案、制作精美的PPT、課堂上教師的精氣神、教師對教材的熟練程度、課后教師對學生的耐心指導上。但相應的是學生的反應和教學效果卻不佳。上課期間,學生做小動作、發呆、打瞌睡的比比皆是。考試之前,教師們通常會給學生們詳細講述一下復習重點,即使如此,考試作弊、不及格的學生人數還是不少,這種現象在研究性大學里很少見。

2教學型大學教學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分析

國家教育部門高度強調教學的理論創新和觀念改變。有不少研究型大學的教授們會通過講授示范課把自己和國內外的最新教學理念傳授給教學型高校教師們[1]。教學型高校的教師多全力以赴從事教學工作(科研工作很少),其教學效果反而遠遠不如以科研為主的研究型大學,究竟是何種原因。如果說研究型大學的學生起點高,智力高,教學型高校學生天分差一點。但是農林類專業課程幾乎都是以記憶為主的課程,與中學的基礎(中學數、理、化、生)聯系不是很大,智力差異并非主要原因(以記憶為主的課程與邏輯推理等更依賴于智力因素的課程不同)。據觀察,此部分學生中決心考研的學生的學習成績也是非常突出的。經過長期觀察和反思,筆者認為:教學質量和效果的好壞最終可能并非由教師的教學水平決定,而是由學生的心態決定[2]。學生是內因,教師只是外因。內因不起作用,外因也無力發揮。

3激發學生求知欲以提高教學型高校教學效果

要想提高省屬農林類大學農學類專業本科教學的質量,教師的主要精力應投放到激發學生求知欲上面,這比單純提高課堂教學水平更為重要。只有讓省屬普通農林類大學的學生充分認知專業特點和自身發展方向,認識到其與研究型大學學生的差距,在為其樹立信心的同時讓其了解差距主要存在于心態而非入學基礎,才能激活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進而提高學習效果。若僅僅依靠教師提高教學技能,也很難真正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最終目的。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可以通過認知教學、創立教學情景、設置問題情境、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等多種方法進行,有待進一步探討。總之,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心態是構筑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內因,只有完善內因,再輔以外部條件的提高,才能從源頭上解決教學型高校教學效果弱于研究型高校的問題。

作者:鄧本良 單位: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農學院

農學專業論文:農學專業教學改革的實踐和探索

一、理論教學的改革

1.優化和更新教學內容。就西北地區如陜西省而言,如小麥三大病害(銹病、白粉病、赤霉病)、馬鈴薯病害(晚疫病、青枯病)、谷子白發病、玉米病害(大斑和小斑病)、棉花病害(枯、黃萎病)等作為重點內容講解。講授時力求全面、系統、深透,并加以研究方法的啟示。對一般病害而言,我們授課時僅講明它們的發生規律及防治要點。而對在南方地區重要而西北地區不太重要的病害如水稻病害,我們讓學生自學,了解和掌握病害的發生和防控策略,鍛煉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今社會科技日新月異,知識更新的速度已大大加快。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及時了解和學習植物病理學科領域的最新發展趨勢和科研成果,盡快更新授課內容,盡量傳授和指導學生獲得更多新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在講授小麥條銹病菌生活史過程中,我們及時地增加了小檗作為小麥條銹菌的轉主寄主并且病菌在小檗上完成有性生殖這一新的發現和知識點,講述了有性生殖在病菌毒性變異及病害流行中的重要作用;在講授病原菌致病性時,我們介紹了我們課題組發表在知名科學雜志《NatureCommunications》上的“小麥條銹菌基因組呈現高度雜合性及特有的遺傳重組”(Highgenomeheterozygosityandendemicgeneticrecombina-tioninthewheatstriperustfungus)科研論文內容,來加強學生從分子水平和基因組水平對活體營養寄生真菌致病機理和毒性變異的理解和認識;在講授馬鈴薯晚疫病害時,我們以發表在《Science》雜志上的“PivotingthePlantImmuneSystemfromDissectiontoDeployment”科研論文提供的持久控制病害策略為借鑒,引導學生探討如何利用病原的核心效應蛋白基因來持久控制馬鈴薯晚疫病,從而讓學生進一步加深了解和認識植物病理學中的重要的“基因對基因假說”。2.改進教學方法。為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們改變過去“三中心”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以黑板(多媒體課件)為中心)為以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臺上臺下互動,教與學相互交融的方式,積極推進“啟發式—參與式—討論式”等3種不同形式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模式在教學中的應用。《農業植物病理學》課時有限且固定,然而課程教學過程中涉及作物病害種類多而泛。根據課程這一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重點講授作物重要以及重大病害,而對發生規律相似的植物病害和一般重要病害以自學為主。例如,以水稻病害為例,我們讓學生自主選擇任一種水稻病害,自己收集資料和材料制作課件,課堂上安排專門的時間讓學生講述,讓學生當一回“老師”,真正地參與教學,體會教學;教師作為“學生”坐在下面和其他同學對講課的同學進行點評和解答問題。通過這種參與式教學方法的使用,學生充分體會到了收集材料時的艱辛,同時進一步體會到了老師備課和講課的辛勤勞動,促進了師生的相互了解和加深了師生的感情;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的主動性得到了發揮,自主學習的興趣和欲望進一步加強,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了鍛煉。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突出案例式教學這種啟發式教學方法在課堂講授中的應用。具體做法為,我們把生產中的病害診斷和病害防治的典型案例融入課堂講授,讓學生在案例中總結經驗和教訓,啟發學生觸類旁通。例如我們在講述完禾本科銹病綜合防治方法后,啟發學生思考是否這種防控策略可利用到豆科銹病的防治上,甚至延伸到活體營養寄生菌造成植物病害的防治策略的應用。通過案例學習,啟發和開拓了學生的思路,培養和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研討式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對病害認識的辯證思維能力,因此,在每一章課程內容將結束時,我們布置1~2個具有辯證思維的題目讓學生思考。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時間設置為5~10分鐘,在課堂上討論和辯論,要求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自由發揮,鼓勵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從而培養學生勇于探索、敢于創造的獨創精神。例如,薯類病害這一章結束后,我們布置這樣一個題目“馬鈴薯晚疫病發生已經有百年歷史,針對病害的防治策略也已較為成熟,為什么現在該病害仍然時常發生且對馬鈴薯產業具有重大威脅?”我們提示學生通過病菌毒性變異角度出發思考這一問題,辯證思考綜合防治該種病害的策略和方法。在研討課上,學生討論時雖然有些觀點不夠全面,但是課堂氣氛熱烈,積極發言的場面讓人高興和振奮。3.豐富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作為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對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農業植物病理學》課程來講,是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緊密結合的一個有效方法。早在2002年,我們在教學中就推廣利用多媒體手段,從而大大豐富和增加了課程教學信息量,并進一步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多年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一直把網絡教學作為提升學校整體教學水平的重點建設內容之一。近年來,我們一邊教學,一邊充實、改進教學課件,先后實施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院級和校級教學改革項目3項。目前本課程的網絡建設已全部完成,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瀏覽課程的教學大綱、多媒體課件、習題庫及實驗指導等課程相關資料。網絡專門設置了答疑窗口,同學們在預習、學習和復習的時候如果存在疑問,可直接與老師在線交流,實現了課堂教學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課程組進一步加強了網絡課程素材庫的建設,已收集植物病害癥狀圖1000余幅,植物病原超微和顯微結構圖各80和300余幅,極大地豐富了教學資源。

二、實驗實踐性教學的改革

1.強化實驗教學環節。由于《農業植物病理學》為農學專業的專業必修課之一,學生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將直接影響其就業及從事高層次研究的學習。因而,我們將實驗實踐教學改革作為本課程教改的重點。在新教學大綱中沒有安排實習課和總學時減少的情況下,為加強實驗實踐教學,我們使理論課與實驗課的學時比例達到1:1,進一步提高了實驗課程學時比重;同時專門安排了8個實驗課次中的1個課次內容為植物病害的田間調查與病害診斷。其次,變原來的固定實驗課時間為根據生長季節中作物病害發生情況隨時調整實驗教學時間,1個課次的田間病害診斷根據田間作物病害發生危害情況而確定上課時間。通過改革,豐富了學生的實踐經驗,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加深了學生對理論課程的理解和本地常發性病害的了解。2.減少驗證性實驗內容,提高綜合性實驗比例。實驗教學最重要的目的是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及科研思維能力。在傳統的實驗教學中學生所進行的實驗都是驗證性實驗,即老師通過講解要觀察的植物病害的癥狀特點及病原菌形態特征,讓學生對病害有初步認識,然后學生通過顯微鏡觀察病原形態去印證病害,這樣導致學生在實驗課上喪失主動性,動手機會減少,缺乏進一步探究病害發生規律的主動意思。為了克服傳統實驗教學的弊端,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首先我們在實驗時盡量提供新鮮的植物病害標本或病菌培養,從而保證實驗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其次,課堂上我們提供實驗材料或者安排學生到田間采集病害材料,但是不對病害基本知識進行講解,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和步驟,自己觀察病原菌形態,自己查閱資料,自己確定病害,得出初步結果;最后,老師對學生的實驗結果進行評比,共同討論該種病害病原的特點以及與其他似病害病原的區別,讓學生真正能夠掌握病害的實質。通過這樣的實驗教學,學生對病害的認識印象更加深刻,并且能切身體會到病原物與寄主之間的密切互作關系;同時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獨立思考和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協作意識和綜合能力。3.鼓勵學生走進實驗室和參加各種形式的課外實踐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鼓勵有良好科研潛力的學生走進實驗室,根據他們的科研興趣幫助他們聯系自己喜歡的研究生導師,通過參與導師的研究項目或進行自己感興趣的科研項目提高個人的科研素質及動手能力。通過這種活動,不但激發了學生的科技興農思想,增強了學生的科技意識,而且為以后的研究生生涯或科研生涯奠定了較好的知識基礎和科研經歷。此外,我們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多種形式的課外實踐活動,如各種國家級、省級及校級的大學生科創活動、具有當地特色的“田園使者”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真正做到學有所用,學以致用,服務三農。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為了激發和引導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在考核方式上我們進行了多項改革。首先,我們結合《農業植物病理學》的教學大綱要求確立考核目標,包括考核學生對農業植物病理學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綜合運用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實踐技能、專業素質水平等。然后,建立新的多樣化考核體系。新的考核體系增加了新的考核項目,課程總成績由原來的平時考核成績(10%)、實驗課程成績(20%)和期末考試成績(70%)3項,變為出勤考核成績(5%)、分組討論成績(5%)、課程研究論文成績(5%)、實驗課程成績(25%)和期末考試成績(60%)5項。新的考核體系將期末考試所占比重由原來的70%減少為60%,實驗課成績提高為25%,平時考核成績進一步細化和具體化,所占比重提高為15%。對于課程總成績中主要組成部分———期末考試成績和實驗課成績,我們考核內容設計基本思路就是從基礎理論入手,以基本技能培養為突破點,使考核的內容有利于創新人才培養和專業素質提高。期末試題內容通過召集課程組老師討論,組建習題庫。題型采用多樣化的形式,有中英文名詞解釋、填空、判斷、簡答和論述題等各種題型,保證每種題型所占比例科學適中。實驗課成績根據學生對實驗內容的了解、實驗操作的規范性、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及實驗報告內容的正確性來評定。該項改革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9~2011級的三屆農學專業本科生教學中運用后,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過教學改革,激發了學生對《農業植物病理學》課程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生對基本概念和理論知識掌握的更加牢固;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進一步得到提高,為將來參加農業生產和科學研究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專業基礎。

作者:郭軍 高小寧 郝興安 張管曲 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植物保護學院

農學專業論文:農學專業生物化學教學綜述

1.教學模式

我們授課的對象都是農學類專業的學生,其中又分為對口生和統招生兩類。對口生的英語基礎普遍較差,而統招生的英語基礎要好一些。因此,在授課對象是對口生時,我們采用術語引導型為主、交叉滲透型為輔的教學模式;在授課對象為統招生時,我們采用交叉滲透型為主、完全滲透型為輔的教學模式。我們之所以采用這樣的教學模式,是為了避免教學模式中的一刀切現象,即不考慮學生英語基礎的差別,都采用同樣的教學模式。一刀切只能使差者更差,達不到生物化學雙語教學的真正目標。在教學中我們發現,90%的學生認為最影響生物化學雙語教學效果的因素是生物化學專業詞匯的掌握。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在講每一章前,都提前將這一章有關的專業詞匯表發給學生,讓學生提前對英文專業詞匯進行掌握,在授課時為了讓學生正確發音,我們還要專門對每一個詞匯進行領讀,能給出音標的英文盡量進行標注,并分析專業詞匯的構詞方式,以方便學生進行記憶。為了進一步督促學生掌握每一章的英文專業詞匯,我們還以提問的方式定期進行抽查,并將其作為學生平時成績的一個評定依據。在課堂講授時,對簡單易懂的重點內容,我們采取純英文授課;對難懂的重點內容,我們則采取中文為主、英文為輔的策略,以學生能夠聽懂為最終目的。

2.教學手段

我們在生物化學課程“核酸結構與功能”和“核酸的生物合成”兩章的雙語教學中,采用了多媒體教學、互動教學和反饋式教學等手段,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3.1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手段已經在大學課堂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3一5〕。對于生物化學雙語教學來說,應用多媒體教學顯得尤為重要。這是由于雙語教學中使用多媒體課件優化了教學信息的傳播方式,將單一的語音傳播轉換為圖文音并重的傳播方式,能使學生增加學習生物化學雙語課程的興趣。例如,在講授“DNA的半保留復制”時,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給學生播放帶有英文解說的DNA復制的動畫,這種教學手段不但可以達到圖文并茂的效果,而且也可以讓學生聽到標準的英文解說,在增強語感和熟悉英文表達習慣方面對學生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多媒體教學手段是決定生物化學雙語教學能否達到預期效果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32互動式教學教學過程從表面上看,教師起到的是主要作用,學生則是被動的在學。其實不然,教學過程是一個互動過程,教師和學生都應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所謂互動式教學,就是把教育活動看作是師生之間進行溝通,把教學過程看作是一個動態發展著的教與學統一的交互影響和交互活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優化“教學互動”的方式,即通過調節師生關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諧的師生互動、學習個體與教學中介的互動,以產生教學共振,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手段。由于互動式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有效利用課堂時間,構建新型師生關系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網,因此,采用互動式教學更有利于生物化學雙語教學的進行。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討論、做活動和獨立說課等形式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從而增加學生學習的})烏趣和動力。33反饋式教學由于學生對英語缺乏較好的接受能力,雙語教學會使學生產生畏難心理,從而很容易造成教與學的脫節,如果教師不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生的狀況的話,就會大大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我們在講完一章之后,就會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調查,并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以便了解學生在學習上的困難及對老師授課方式的意見。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我們在講下一章時會及時調整教學的方法和手段,以便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3.我校農學類專業生物化學雙語教學急需解決的問題

眾所周知,雙語教學的成敗與師資條件的好壞密不可分側,這是因為教師英語水平的高低和知識背景的優劣直接決定了課程嘆語教學的效果。由于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都經過了嚴格的專業知識和英語聽說讀寫技能的訓練,因此一所高校雙語教學的成敗與其具有博士學位教師的數量有較大的關系。對于生物化學這門課程來說,我校從教人數有20人,但教授農學類專業生物化學的教師具有博士學位的僅有4人。因此,我校農學類專業具有生物化學雙語教學潛力的教師則僅有4人,遠遠不能滿足農學類專業生物化學雙語教學的需要,成為制約我校農學類專業開展生物化學雙語教學的重要障礙。因此,我校需要進一步引進具有較好英語基礎和生物化學知識背景的高學歷教師或海外歸國人員,以彌補我校雙語教學師資的不足,以期為生物化學嘆語教學的開設提供師資保障。

作者:單長卷 湯菊香 衛秀英 單位:河南科技學院

農學專業論文:強化農學專業課程教學之思考

(一)建立完善的課程教學體系

在形式和操作內涵上高度重視,編寫課程指導書、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以便教師(特別是新教師和對專業不熟悉的教師)和學生明確整個課程的要求和內容,增強教與學的知情權和透明度。要求教師按2~4學時編寫教學日歷和教案,任課教師按照作物從種到收整個環節安排課程的理論和實踐教學,如播前土地準備技術、種子處理技術、播期選擇、精量播種技術、田間管理、標本制作等,以便加強課程理論和實踐教學的計劃性。

(二)規范教學內容

規范課程教學內容是為了保證教師易于教,學生易于學。主要包括對作物新品種、栽培新技術、新型農具、新型灌溉技術及農業信息新技術等講授和參觀學習,提高學生對現代農業的感性認知,培養學生對專業的認知感;適應新疆現代農業要求的作物播前準備工作,如規模化生產下的工程性整地技術、精量播種下的作物種子包衣技術、作物GPS導航精量播種技術等;結合專業勞動課和農學實踐基礎課程,把作物形態學觀察納入到農事操作環節中,創新“農事操作”環節,這樣,在專業核心課程《作物栽培學》課程實驗中,均安排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性和創新性實驗,而不像現在《作物栽培學》課程實驗中50%的學時為作物形態觀察類的驗證性實驗;建立“作物形態學觀察實驗室”,有計劃地進行農作物生產實踐的“啟蒙教育”(如包括作物形態辨識,種植主要作物高產田等),使學生對主要農作物有個大致了解,使學生能結合一年級植物學綜合實習所掌握的技能,對作物的形態學進行系統了解,實現實踐教學從植物學到作物學的科學對接;在實驗田種植大面積難以見到的一些小作物,制做作物標本,使同學們對農作物有一定的感性了解,增強同學們對農作物的興趣,確保學生專業能力和專業興趣的同步提高。

(三)以學生為中心,著力推行自主式學習方法

以分析、研究和解決農業生產中實際問題的過程為平臺,以師生互動和同學合作為形式,將學習知識與研究問題相結合,推行研究性學習方法。面向教師采用直觀教學法。利用掛圖與實物有機結合認識作物形態器官、解剖結構;利用多媒體課件對主要實驗內容、記載標準、操作過程等進行詳細說明;利用教學片直觀動態介紹生長發育、演示操作過程;教師充分準備教學材料,使學生通過講述與觀察,掌握作物特征特性與動態;教師演示后,學生現場實地動手實際操作,并進行觀察與記載,學生通過全過程的操作,系統掌握研究方法及操作技能,并鞏固課堂所學理論知識,面向學生采用自主式學習。按興趣和能力組成科研訓練小組、高產創建小組、標本制作小組等,要求學生以案例形式完成一次大作業或討論課。讓學生依據教師提供的題目結合自己的興趣選擇問題,再通過和組員協調完成從資料收集、內容組合、幻燈制作及內容的講解等過程。在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即是聽眾又是點評者,通過這種形式,學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認識這些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基本途徑和方法,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為學生提供了一次極為有益的實戰鍛煉機會。

(四)建立科學合理的課程考核辦法

農學實踐基礎課由于其上課時間長、持續的周期也長(4~8月),上課的環節多、實踐形式多樣化,而且多數是在實驗站進行。因此,在實踐教學中普遍存在學生考核評價指標含糊,成績評定隨意等問題,不能反映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水平,直接影響學生實踐積極性,限制實踐教學質量的提高。建立完善的課程考核標準,不僅有助于引起學生對實踐教學的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同時使學生更容易掌握實踐技能的操作要點,便于學生在實踐教學中發現自己的長處和存在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實踐技能。農學實踐基礎考核方式應包括4部分:(1)平時成績。根據出勤、勞動態度、勞動技能及作物生產情況進行評定,占總成績的20%。(2)作物營養器官或生殖器官標本制作,占總成績的20%。(3)田間管理要點總結。學生對自己種植的小區作物生長發育特點及管理措施進行總結,占總成績的20%。(4)年終生產實踐總結。占總成績的20%。在作物收獲、測產、銷售后,結合所記錄的數據資料,對自己作物種植管理情況進行系統的總結,提交課程論文,避免了以閉卷考試確定學生成績的片面做法。

(五)結語

完善課程教學體系,規范課程教學內容,改進課程教學方法和考核標準,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通過整個農事環節的參加,可學會常見作物的播種、管理技巧;通過對作物的觀測記錄,可以訓練學生記錄數據,處理數據的能力;通過撰寫課程論文,學生可以學會撰寫科技論文,提高電腦辦公軟件應用水平;通過拍攝實踐環節圖片及制作標本,可提高學生標本制作水平,豐富教學內容。

作者:蔣桂英 羅宏海 樊華 單位:石河子大學農學院

農學專業論文:農校農學類專業辦學綜述

一、農學類專業師資情況分析

農業高職院校教師的職業能力是高職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是否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是實現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前提[6]。在農學類專業師資方面,對專業辦學影響較大的是教師的學歷、職稱、年齡、數量及雙師型教師的比例等。我校農學類3個專業教師的學歷結構見表1。師資學歷分值是師資力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由表1可見:從師資學歷結構方面來看,師資力量最強的是煙草栽培技術專業,種子生產與經營專業次之,而設施農業技術專業最弱。教師職稱結構情況見表2。師資職稱分值是師資力量的主要因素,從師資職稱結構方面來講,師資力量最強的也是煙草栽培技術專業,種子生產與經營專業次之,而設施農業技術專業最弱。教師年齡結構情況見表3。從師資年齡結構方面來講,師資力量最強的是煙草栽培技術專業,教師形成了老、中、青合理的年齡結構比例,且該專業的專任教師數量較多;種子生產與經營專業次之,而設施農業技術專業的專任教師數較少。 教師專業結構情況見表4。農學類專業教師中,以農學專業的教師最多,有雙師型教師11人;其次是煙草栽培專業,有雙師型教師7人;再次是生物專業,有雙師型教師2人;第四是植物保護專業,有雙師型教師3人;最后是生物資源、林學和植物營養專業各1人,2人為副教授,1人為講師,均為雙師型教師。由于農學類專業教師中農學專業的教師最多,這就為煙草栽培技術、種子生產與經營和設施農業技術專業提供了足夠的專任教師人選,而種子生產與經營和設施農業技術專業中專任教師大多由農學專業教師來承擔,這也是設施農業技術專業師資弱的原因之一。

(一)實驗實訓條件

農學類專業是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的專業,學校是否具備實現培養目標所需要的教學資源條件,是學校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和基本保證。各專業只有具備相應的實驗實訓設備和設施條件,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和企業所需的人才,實驗實訓條件的具體情況見表5、表6。在煙草栽培技術、種子生產與經營和設施農業技術3個專業中,校內的實驗實訓條件基本能滿足相關專業實驗教學的要求;在校外實踐教學方面,煙草栽培技術有實訓基地6個,而種子生產與經營和設施農業技術專業分別只有3個和4個(表6),校外實訓基地是學生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的重要場所。因此,學校應當特別注重教學條件與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

(二)辦學歷史

辦學歷史是一所學校及其骨干專業形成辦學特色的基礎。一所學校及其骨干專業的發展有著厚重的歷史和文化積淀,是幾代人創造和積累的豐富而寶貴的辦學經驗的體現,學校在發展中逐步積累的一些值得珍視的寶貴經驗,為學校及其骨干專業在更高起點上實施辦學奠定了基礎。農學類專業在高等農業職業院校中在辦學歷史、專業水平、教學資源、教學質量等方面處于優勢地位。從表7中看出:在煙草栽培技術、種子生產與經營和設施農業技術3個農學類專業中,煙草栽培技術專業從中專時代就開始辦學,中專辦學16年,辦班25個,培養煙草中等技術人才1 000人,升格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后,辦學歷史11年,辦班28個,培養煙草中等技術人才1 120人,總計辦學歷史27年,這也是我校煙草栽培技術專業辦學成效好的原因之一;而種子生產與經營和設施農業技術2個專業的辦學歷史只有7年左右,辦學時間相對較短,目前只培養人才90~200人,辦學效益相對較差。

(三)專業主干課程開設情況

農業高職教育的課程設置必須樹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理念,根據社會和企業的需要整合專業課程,進行課程體系的重組、合并、調整,逐步形成特色明顯的模塊教學模式[7]。從煙草栽培技術、種子生產與經營和設施農業技術3個農學類專業的課程總體設置來看(表8),基礎課程基本相似,每個專業只有4~5門的專業課程突出專業特色。集中體現了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思想和人才培養模式特征,體現了教學內容的先進性、教學知識的寬覆蓋面和教學內容的現實性。

(四)畢業生技能鑒定情況

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是勞動就業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職業資格證書能促進勞動力就業,提高員工素質和市場競爭力。為此,各類職業院校的畢業生,需要進行技術等級考核的職業(工種),都應參加職業技能鑒定。從煙草栽培技術、種子生產與經營和設施農業技術3個農學類專業近兩年畢業生的職業技能鑒定情況來看:各專業相關工種鑒定的通過率均達90%以上,說明學生對所學專業知識的實際操作技能大多數都達到實際工作能力的水平。

(五)辦學效益

如何進一步優化教育資源、降低辦學成本,以最少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最終培養出最多數量和最高質量的畢業生,提高辦學效益,是高職學院發展的重要課題。農學類專業的辦學效益最直接體現在招生人數和畢業生就業方面。從煙草栽培技術、種子生產與經營和設施農業技術3個農學類專業最近6年的辦學規模來看(表9),招生平均報到人數分別為135人、25人和15人,平均畢業人數分別為157人、24人和14人。3個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率均在80.0%以上。同時,煙草栽培技術專業的辦學效益最高,種子生產與經營專業次之,而設施農業技術專業的辦學效益最低。由于煙草栽培技術專業在師資力量、辦學條件、辦學歷史等方面有較好的條件,辦學特色鮮明,所以辦學效益好,而設施農業技術專業的辦學條件較差,辦學效益相對較低。

二、討論與小結

(一)師資問題

辦好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農學類專業辦學質量的好壞,取決于學校管理的各個方面,而最關鍵的方面是師資隊伍建設,沒有優質的師資隊伍,學校的基礎建設只能是沒有靈氣的擺設[11]。農業高職教育的發展迫切需要一支具有較強職業能力和敬業精神的師資隊伍[6]。從我校農學類專業的師資力量來看:教師的起始學歷是一個基礎性問題。為此,把好教師的入門學歷關是提高教師素質的前提。

(二)實驗實訓條件問題

農業職業院校的辦學目的是為社會培養應用型人才。農學類專業是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的專業,學校是否具備實現培養目標所需要的教學資源條件和實驗實訓條件是學校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和基本保證,也是學校進一步發展的基礎[8]。從我校農學類專業的實驗實訓條件來看,實踐教學條件最好的是煙草栽培技術專業,而種子生產與經營和設施農業技術專業的實訓條件較為薄弱,這是我校今后發展應注意的問題。

(三)辦學歷史問題

辦學歷史是一個專業形成辦學特色的基礎,任何學校優勢專業的發展都有著厚重的歷史和文化積淀,是幾代人創造和積累的豐富而寶貴辦學經驗的體現,是專業在更高起點上實施辦學的基礎[9]。辦學歷史對一個專業的發展和特色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四)主干課程設置及學生技能考核方面的問題

農業高職學院的課程設置集中體現了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思想和人才培養模式,體現教學知識的寬覆蓋面和教學內容的現實性、先進性。專業課程及其相應的實踐教學要為學生的技能考核服務,為步入社會從業服務[10]。從我校煙草栽培技術、種子生產與經營和設施農業技術3個農學類專業的課程總體設置來看,集中體現了高職人才培養的模式。

(五)辦學效益問題

學校辦學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辦學效益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國家人才的培養、學校職能的發揮和辦學目標的實現[11]。學校的辦學效益,一方面是指學校產出與投入的對比關系,這是一種數量層次的含義。投入越少、產出越多,說明其在同等資源消耗下培養出更多的人才,從而表現為高的辦學效益;另一方面,學校的產出必須符合社會的需要,即人才及其他成果要具有社會適應性,這是一種社會化層次的含義。因而,講求辦學效益,就要求學校合理使用各種資源,提高辦學的質量和辦學的社會適應性,以求用最經濟的方式,培養出高質量的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從而體現出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要求[12]。此外,學校傳統專業開辦時間較長,為社會培養了大量的專業人才,這些人才的成就為學校相應專業的辦學做了很好的宣傳,煙草栽培技術專業就有這方面的社會效益。在我校3個農學類專業中,煙草栽培技術專業的辦學效益最高,種子生產與經營專業次之,而設施農業技術專業的辦學效益最低,這與這些專業的師資、辦學歷史淀積、培養人才的社會效益有很大關系,當然還與現階段人們非農化思想傾向有一定關系。為此,需要全社會關心農學類專業,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李明福 李玉萍 張麗芬 徐瓊華 馮桂琴 單位:玉溪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農學專業論文:農學專業生實踐創新項目釋解

大學生實踐創新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樹立強烈的創新動機,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培養他們敏銳的觀察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再次,通過實踐創新,大學生有機會接觸現實世界,學會綜合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復雜問題,從而提高了專業技能。最后,這種以項目為支撐的探索性學習,為學生提供了經費和良好的實驗平臺,可充分發揮高校優勢,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氛圍,為創新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保障。

1教師角色的轉變

項目指導教師的作用需由原來的單純課題教學變為輔助指導功能。實踐項目由學生確定研究方向后,教師負責指導學生閱讀文獻,讓他們在充分了解國內外進展的前提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最終提出研究方案。教師可結合自身科研經驗,分析項目的可行性,并對項目實施進行監督和管理。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大學生充分鼓勵,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他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鼓勵學生勇于打破原有知識體系間的隔閡,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教師可以定期主持召開小型探討會,就實踐過程出現的問題與學生展開深入的探討,允許他們發表不同的意見。這不僅有助于及時了解學生學習動態,也賦予學生自由發揮的機會,讓他們有敢于對傳統理論提出質疑的勇氣。教師還應改變過去一刀切的教學模式。在創新實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近距離地了解學生的個性,因人施教,讓他們大膽向科學未知的領域進軍[3]。

2合理的選題

首先,項目的方向應由學生根據興趣和專長確定。考慮到大學生通常有較多的理論課程,實踐創新項目最好是選擇時間安排較為靈活的,占用時間相對較少的類型。同時,因為經費、場地等的限制,在選題方面,還應該盡量選擇成本低、周期短、效率高的項目。例如,由于所在院校以氣象研究為主要特色,我負責指導的農學專業大學生結合專業特長,確定了利用地面高光譜遙感監測作物物候期的研究項目。該項目可以充分利用校內的試驗田開展研究,學生不需要跑野外,節約大量時間。光譜的測定在中午1個小時以內就可以完成,而且是間隔4d進行一次。物候的記錄雖然需要學生每天記錄一次,但是不限具體時刻,學生可以靈活支配時間,充分利用課下空余時間進行監測。此外,該項目還鍛煉了學生的儀器操作和發育期觀測的技能,所需經費少,觀測周期也短。

3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

實踐創新應與理論教學相輔相成。教師在課堂上講授基本原理的同時,應舉例分析在實踐中可能存在的問題。而在實踐過程中,教師也要闡述相關理論,讓學生深入理解原理,并歸納總結出自己的體會與心得。例如,“基于高光譜遙感監測作物物候期的研究”實踐創新活動使得學生充分理解了課本中所講的不同發育期作物的生長發育規律,而且學生通過農田作業、插秧、灌溉,生育期觀測等一系列探索,專業技能得到大大提高。在課堂上,教師還可以進行一些思維方式與思維方法的訓練,如逆向思維、發散思維、分散思維的訓練,以盡快達到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目標。

4完善學生的考核評價制度

學校需要構建合理的評價和激勵制度,改變單純依靠考試分數評價學生的現狀[4],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大學生實踐創新項目。學校還應在實驗經費和平臺上給予大力支持,鼓勵學生和成果。對成績突出的學生和指導老師給予獎勵。獎勵可以在學分上予以體現,或者頒發證書,或者在獎學金評價方面給予傾斜。只有這樣,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才會高漲。

5提倡專業交叉和團隊合作

鼓勵學生跨院系自由組合[5],聘任不同學科教師組成指導小組。專業和學科的交叉,可以使得學生通過交流獲得大量專業知識,擴寬學生視野。遇到困難,他們相互之間可以探討,進行合理分工,共同解決難題。這有利于加強團隊合作和交流,培養學生協調能力。

作者:王琳 單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農業資源與環境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成人| 第一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 免费的美女色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777777| 欧洲熟妇色xxxxx欧美老妇伦| 欧美va天堂在线电影| 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天堂无码|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69| 99久久精品费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 成人网站免费大全日韩国产| 男女性爽大片视频| 免费无码午夜福利片69| 国产精品免费福利久久| 少妇久久久久久人妻无码| 办公室撕开奶罩揉吮奶头在线观看| 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观看| а√天堂中文在线资源bt在线|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中文|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9| 夜夜爽夜夜叫夜夜高潮漏水 |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va大香大香| 国产在线国偷精品产拍| 久久久久av综合网成人| √天堂8资源中文在线| 天天夜碰日日摸日日澡性色av| 国内午夜国产精品小视频| 国产综合内射日韩久|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久久96国产精品久久久| 国产乱人伦app精品久久 |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麻| 老鲁夜夜老鲁| 真人无码国产作爱免费视频| 九九re6热在线视频精品66| 亚洲av天天做在线观看| 玩弄丰满少妇人妻视频| 国产高清中文手机在线观看| 久久66热人妻偷产精品9| 69sex久久精品国产麻豆| 女邻居丰满的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