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自媒體分析論文

自媒體分析論文

時間:2022-04-26 10:57:5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自媒體分析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自媒體分析論文

媒體分析論文:自媒體時代輿情危機及應對研究現狀分析

摘 要:在當今社會,信息的傳播方式和速度較以往從本質上發生轉變。以微博為代表的自媒體是由社會公眾主導的信息傳播方式,由傳統的由點到面傳播轉化為由點到點的對等傳播。在自媒體時代,各種不同的觀點使傳統的聲音逐漸弱化,每一個人都從獨立獲得的信息中對事物做出判斷。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地方和部門都有可能面臨輿情帶來的危機,如何應對“輿情危機”將成為有價值的研究課題。這里所說的“輿情危機”,是指一些地方發生的突發、偶發、負面事件等有較大社會影響的熱點事件,受到社會公眾、各類媒體的持續關注,并形成了較強的給地方造成壓力,讓形象受到損害的輿論力量。①如何應對輿情危機,本文將從自媒體傳播特點、負面輿情處置方式等,進行淺層的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自媒體;輿論;輿情危機;應對策略

一、什么是自媒體?

自媒體是基于互聯網發展的全新數字媒體,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即憑借強大的生命力對傳統媒體的地位發起挑戰。關于自媒體有多種定義,最被大眾認同的是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于2003年7月了由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兩位提出的“We Media(自媒體)”研究報告:“We 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自身的事實、新聞的途徑。”我將其理解為個人通過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等信息傳播渠道,以個人電腦或移動手機作為信息終端,個人信息,已達到分享信息的目的。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與發展,人們思想意識、生活形態的多元必然導致訴求表達的多元,自媒體的出現,正好符合這一需求。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又保證了自媒體發展的技術支持,讓很多人都成為 “自媒體人”。

二、與傳統媒體相比,自媒體有明顯的特色

(一)鋪天蓋地的信息量

自媒體有鋪天蓋地的信息量,這種現象是由自媒體數量、自媒體信息量和受眾的數量共同決定的。且自媒體擁有不確定的受眾群體,一條微博經過“粉絲”的轉發以后,受眾可能會達到數以千萬計。

(二)分享性、主觀性與隨意性

傳統媒體一貫以“獨家”作為信息的重要價值,而自媒體卻以分享作為傳播活動的最終目的。在報道方式或報道內容上,傳統媒體追求“客觀、真實、準確”,并認為這是確保擁有忠實受眾,擁有權威話語權的手段和基本要求。而自媒體的“報道”多為主觀意見的表達和感性的認識。傳統媒體在報道中,由于具有職業精神和專業素養,對事件的報道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做到客觀、真實、全面、準確,而自媒體在描述某一件事時,往往帶著自媒體人強烈的主觀色彩,這就是主觀性報道。另一方面由于受專業素養和其他條件的限制,自媒體人只能獲取事件的部分信息,雖然報道的是事實,但信息片面、不準確,不免有盲人摸象之嫌。

(三)多向互動的傳播方式

傳統媒體是以單次單向傳播為主要傳播方式,單次是信息基本上之傳播一次,即使有二次傳播,傳播的影響力也要比第一次弱得多。所謂單向傳播,傳統傳播方式是由媒體到受眾的傳播,很少存在媒體與受眾的互動。而自媒體尤其是微博、微信的傳播以多次多向為主要特征,信息經過轉載和評論后呈非中心、幾何式裂變傳播,所形成的影響和傳播力度也呈幾何級數放大。

(四)積小流以成江河的傳播效應

傳統媒體報道所產生的影響力和傳播效果往往在開始最為明顯,其他媒體轉載、轉播后,影響力遞減,后續的深度報道和思考,只有少數的受眾會關注,類似于地震與余震,可以視為“地震式傳播”。自媒體的傳播開始只局限于者的社交圈,但被無數自媒體人轉發、轉載后便被更多的受眾所了解、轉發,最終成為江河似的信息洪流,我們稱作“山洪式傳播”。

(五)媒體與受眾,受眾與受眾

傳統媒體中,媒體傳播信息,受眾接受信息,二者的行為涇渭分明。自媒體和受眾的關系是“傳受合一”的,傳播者即受眾,受眾也可以成為傳播者。

而在傳統媒體時代,受眾之間的交流、互動受地域限制,僅在很小范圍內發生,自媒體時代中,受眾可以通過交流平臺頻繁的互動,交換觀點。

(六)自媒體人的自由自在

傳統媒體嚴格的行業準則和媒體人的職業素養,使得傳媒工作成為嚴謹又莊嚴的工作之一,但在自媒體時代,注冊、觀點、、傳播獲得了最大的自由。況且自媒體并沒有固定的傳播模式、傳播場所、傳播人員,使人既能切實感覺到自媒體的存在,又很難準確的捕捉和把握。

三、自媒體負面輿情的產生和特點

在傳統媒體時代中,負面新聞大多是經過審核、符合政策或具有現實意義,通過傳統媒體報道,媒體主導著輿論走向。而在自媒體時代,自媒體人都可以是負面內容的傳播者、制造者。傳統媒體時代中,促使主流媒體正面定調便可以消除負面事件產生的影響,但在自媒體時代中,這種方式已經行不通了。

自媒體時代輿情危機的特點是建立在自媒體的特點和輿情危機的產生原因上的。

(一)負面來源多樣化,消息“絕對封鎖”成為空談

個體即媒體,這是自媒體時代的真實寫照,所有擁有社交能力,能運用新興媒介、傳播信息的個體,都是自媒體人。在這樣自由的傳播活動中,消息的“絕對封鎖”只能成為空談。

(二)信息大爆炸

在自媒體時代“傳受合一”的傳播模式下,任何能引起公眾強烈興趣的信息,尤其是負面內容會從的那一瞬間開始,在極短的時間內擴散。在自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和受眾接受信息后所產生的輿論,都更加難以捉摸。

傳播速度并不是信息爆炸的唯一原因,更重要的其實在于“非中心、幾何式裂變”,以微博為例,甲的信息在他的社交圈引起關注,甲的“粉絲”乙將感興趣的內容轉發后,又將被乙的“粉絲”持續關注、轉發。

(三)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常言道“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這種現象在自媒體時代變得輕而易舉,互聯網將整個地球變成一張巨大的網,任何事情都能夠傳“千里”。

自媒體時代下,負面事件的影響會被空前的放大

1.微博和網絡論壇的直播功能使某地方的局部危機可能演變為全網的群體討論,甚至演變成為線下的群體事件。2010年9月,一名叫鐘如九的女孩因拆遷引起自焚的事件引起了軒然大波,并最終形成了一次重大危機事件,使當地政府的聲譽受到惡劣影響,當地政府主要領導人被免職。

2.網民的獵奇心理和盲目心理促使他們對負面事件進行惡搞、對負面事件主人公進行人肉搜索等行為。這種行為使得本身簡單的負面事件以豐富的形式廣為傳播,增加了危機的危害性。這種影響由于傳播過程的不可控性,會發展成為一種強大而不可控的輿論力量,在一定條件下能夠影響到司法程序的公正,對當事人產生不可估量的傷害。

(四)自媒體人的主觀情緒引導自媒體的輿論導向和主流價值

我國社會目前經濟發展不平衡,東西差距和南北差距異常突出,由此引發的矛盾也會成為自媒體傳播的內容之一,仇富、仇官情緒占據了部分自媒體平臺,當這種情緒和扭曲的價值觀便引導這個群體的輿論導向,所有不符合導向的言論都將成為被批評的對象。

(五)滋生謠言的“沃土”

微博、微信的普及使個人成為信息源,尤其是新浪微博認證的名人、媒體記者的言論,都成為輿論的風向標。這種現象為謠言的產生、傳播提供了便利,使謠言更加容易蒙蔽大眾,傳播更加迅速,破壞力也更強。近幾年因通過網絡傳播謠言引發的刑事案件數不勝數,例如甲型H7N9疫情在某地出現等,互聯網安全也開始引發人們的關注。

(六)自媒體主宰輿論導向,全媒體危機凸顯

微信、微博作為人們日常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已經占據了人們大部分時間,也主導著大眾的輿論方向,官方媒體的權威性明顯減弱,輿情危機已經演變為全媒體行業的危機。

四、自媒體時代應對“輿情危機”的策略

應對“輿情危機”,政府部門和傳統媒體應該各有作為。

(一)政府部門

為了盡量避免自媒體輿情危機給政府部門帶來影響,首先政府部門要從自身做起,嚴格依照國家法律法規,規范行政,科學決策,從根源上減少工作失誤。

其次政府官員應該提高行政水平和個人修養,遵守法律法規,注重公眾形象,端正作風。

第三,應對自媒體時代輿情危機,應該做到防患未然,反應迅速,態度誠懇,立場堅定,客觀真實,對癥下藥。

自媒體輿情的發展需要發酵過程,政府部門應做好輿情監測工作,為輿情處理爭取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傳統媒體時代,個別地方政府應對媒體批評采取“一堵二拖三掩蓋”的措施。但在自媒體時代,這個辦法顯然是行不通的,一是堵不住,自媒體的輿論來自千萬自媒體人;二是拖不得,自媒體的特性,往往讓危機的影響力、破壞力越來越強;三是無法掩蓋,自媒體的傳播渠道無處不在,傳播速度快、范圍廣。

應對危機唯一的辦法就是和自媒體保持順暢溝通,在事件發生后及時回應媒體。對于需要核實的輿情,官方應該立即表明立場,介入調查,并在調查過程中公布最新進展。在表明態度,公布結果時,要客觀真實,做好充分的調查核實工作,答復有理有據。部分地方政府在發表聲明時會選擇傳統媒體,無異于隔靴搔癢,由自媒體引發的輿情危機,必須在自媒體上及時作出回應,才能得到自媒體人認同,才能改變輿論導向。由此看來政府部門建立健全官方微博、微信平臺等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二)傳統媒體

自媒體已經悄然發展成為影響力巨大的新媒體,對傳統媒體形成強有力的挑戰。年輕社會群體更加關注來自自媒體的信息,而廣受關注的輿論熱點大部分由自媒體首先披露。2013年6月26日公布的《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3)》顯示:“最近三年,在自媒體上曝光的反腐輿情事件達156件,是傳統媒體的兩倍。”目前很多傳統媒體將自媒體披露的熱點輿情作為深度報道的線索。但由于自媒體人大部分并不具備新聞專業素養和手段,造成“主觀式報道”和“盲人摸象式報道”層出不窮。《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3)》對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的100個自媒體輿情案例進行了研究,事件中出現謠言的比例超過三分之一。

應對自媒體時代輿情危機,傳統媒體能做的有很多。

形式上,傳統媒體應該借鑒自媒體傳播的優點,完成傳統媒體的自媒體化。嚴格來說傳統媒體的官方微博并不符合“自媒體”的定義,但是其通過自媒體載體出現,能夠影響到自媒體的輿論導向。

在傳播內容上,首先,傳統媒體應該堅守新聞專業主義,對自媒體上的質疑聲進行積極回應,對自媒體謠言進行澄清,對自媒體反腐、揭露社會丑惡現象進行聲援,樹立權威性和品牌效應,奪取網絡話語權,將輿論的發展趨勢把握在手中,這既是自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發展需要,也是傳統媒體的責任和良知。其次,傳統媒體的自媒體平臺在轉載、轉發信息時,一定要做到客觀真實,權威有效,才能夠贏得受眾的信任。第三,傳統媒體應該重視對官方微博、微信等平臺的嚴格把關,避免讓自媒體的主觀性、隨意性占據了官方微博的宣傳陣地。

自媒體分析論文:自媒體時代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挑戰與對策分析

摘 要 微博、微信、SNS的迅速發展促使網絡媒體全面進入了自媒體時代,正在成為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前沿, 成為各種思想文化爭奪青年大學生的重要領域。高職院校學生廣泛使用自媒體, 給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挑戰,本文旨從加強高職院校思政網絡教育平臺建設、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加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三方面提出對策。

關鍵詞 自媒體時代 高職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1自媒體時代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挑戰

1.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效能弱化不能適應自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對硬件的要求

目前,高校基本都開通了官方微博和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但根據運行情況來看,高校自媒體的運行存在著兩個局限:一方面高職院校自媒體平臺缺乏專門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支持,缺乏專業化運作,信息量少、更新速度慢;另一方面高職院校自媒體平臺大多局限于單向的重要信息,是基于“機-人”單向信息交流模式,而忽視了背后的“人-人”互動信息交流模式,缺少平民化、個性化的互動交流,面對數以億計的良莠不齊的自媒體信息沖擊,其實際教育效能受到嚴重挑戰。

1.2自媒體時代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日益表現出叛逆性

當前高職院校學生總體上思想素質比較好,但也有部分學習思想政治水平低、辨別能力弱;學習興趣差、承受能力弱;心理素質差、逆反心理重。加之目前家長和學生對高職教育的整體認可度不高,高職院校的學生感覺自己學歷低,是大學生中低人一等的“二等公民”,對學校和老師產生逆反心理。而隨著新媒體的普及和信息傳播的現代化,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逆反心理表現的更為強烈,他們不斷地從自我需要角度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種種不著邊際的要求,當這種心理預期無法滿足時即演變成為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疑甚至心理對抗。

1.3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素質不適應自媒體時展的要求

在新媒體時代,隨著新媒體介入程度的深化、信息來源的便捷化、多元化使教育者在信息傳遞中的優勢地位被削弱,網絡媒體的功能得到空前強化。但是目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還停留在傳統的“一言堂”填鴨式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對新生事物缺乏敏銳性和新鮮感,教育理念陳舊,運用自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意識不強。另一方面,少部分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師資力量偏弱,極少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責任心不強,甚至“嘩眾取寵”迎合高職學生的逆反心理,在課堂上發表與整個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思想背道而馳的言論,對高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認識產生不良影響。

2自媒體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策

(1)高職院校要加強財力、人力和物力等方面的支持,按照校、院及具體部門一體化設計理念,整合資源,合理構建網絡信息平臺,拓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同時應積極探索,構建以qq群、飛信、微博等為載體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借助新媒體應用能力的提高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占領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熱點。如建立主題新穎、議題時尚、吸引力大的“官方微博”,吸引學生廣泛參與;依托學生黨員、班團學生干部及其他社團干部等學生骨干,培養一批骨干分子作為“意見領袖”,發揮他們在現實生活與網絡環境中的模范作用,積極開展高職大學生思想和網絡道德、良好行為和習慣養成與心理健康教育咨詢等工作,或者借助于手機終端構建班級或黨支部qq群等,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網絡交流過程,間接實施全程教育引導,增強教育實效。

(2)創新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科學,其知識體系要經得起現實生活的檢驗和歷史的驗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必須與時俱進,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才能跟上實踐的發展。這就要求必須不斷豐富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注重教育內容的科學性與倫理性,政治性與歷史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結合。要加強創新教育,培養與時俱進的品格;加強“中國夢”的宣傳教育。

(3)加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一方面高職院校要高度重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力引進一批理論素質較高、研究能力較強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人員,建立起多層次、學者型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還要自覺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潛心研究,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思想政治水平和學生工作能力。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分擔他們的不快,撫慰他們的創傷,幫助他們及時化解心理矛盾,釋放心理壓力,從實質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質量。同時要熟練運用學生所認可的網絡語言與他們溝通,拉近師生間的距離、促進師生情感交融;恰當應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竭力引導學生在混雜的信息中做好各種選擇,成為他們健康成長的人生導師。

自媒體分析論文:高職院校學生使用和接受自媒體的情況分析

摘 要 互聯網的普遍使用,對媒體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近年來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自媒體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快速滲透讓其面臨更嚴峻形勢。本文主要對三所專業高職院校學生進行調查分析,并結合議程設置理論探究了目前自媒體環境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 自媒體 思想政治教育 議程設置 分析 問題

在高職院校里,學生使用自媒體已經非常普遍,自媒體也成為學生親密的“朋友”。自媒體使高職院校學生開闊眼界,豐富知識的同時,也對他們的思想道德觀念帶來了較大的影響。根據調查收集的各種資料來看,自媒體在高職院校學生中使用已經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和工作都受到了自媒體的影響,因此,如何利用自媒體做好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為高職院校發展和高職院校學生健康成長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

此次調查是針對重慶地區專業高職院校學生使用、接受自媒體情況和自媒體對高職院校學生思想的影響問題,調查問卷共設計三個部分,22個題目,分別從學生用戶基本情況、使用自媒體現狀和自媒體對學生思想影響狀況諸方面進行數據資料的收集,試圖找到自媒體影響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對癥下藥,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方法。

我校同學組成了調查小組,對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和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三所專業高職院校學生進行了調查。由于調查對象范圍比較大,本小組采用的是抽樣調查的方法,共發放問卷700份,收回有效問卷612份。從年級、性別、專業及是否是學生干部四方面對被調查者個人信息進行匯總。

1自媒體現狀調查分析

1.1高職院校學生自媒體使用情況整體分析

“您是否擁有自媒體賬戶?”對此問題展開調查。結果表明,有自媒體賬戶的學生人數為510人,占總人數83.3%;沒有自媒體賬戶的學生人數為102人,占總人數16.7%。可見,目前高職院校學生絕大多數都有自媒體賬戶,自媒體在學生中已經廣泛使用,必須引起重視。

1.2對學生上網時間分析

“高職院校學生每天使用自媒體上網時間大約多久?”對此問題。結果表明,使用自媒體上網2小時以下學生人數為146人,上網2-3小時學生人數為234人,上網3-4小時為116人,上網4小時以上為116人,分別占百分比為23.7%、38.2%、19%、19%。可見,高職院校學生每天上網2小時以上的人數總計大約占了總人數的四分之三以上,其中上網4小時以上的占了總人數19%,上網2小時以下的學生還不到四分之一。可見,目前高職院校學生普遍使用自媒體上網時間較長,必須引起重視。

1.3用自媒體關注輔導員動態情況分析

關于高職院校學生是否使用自媒體關注輔導員動態信息的問題。結果表明,69%的學生要使用自媒體關注輔導員動態信息,只有31%的學生不用自媒體關注輔導員動態信息。可見大多數學生在使用自媒體想要去了解輔導員的情況。是學生干部的學生有60.8%關注輔導員動態,不是學生干部的學生有59%關注輔導員動態,可見關注輔導員是否擔任學生干部與是否關注輔導員信息之間關系不大。

1.4主動用自媒體跟老師交流情況分析

關于高職院校學生是否要使用自媒體與老師交流的問題。結果表明,85.6%的學生要使用自媒體與老師進行交流溝通,只有14.4%的學生沒用自媒體跟老師交流。可見大多數學生愿意使用自媒體跟老師交流。是學生干部的學生有76.5%用自媒體跟老師交流,而不是學生干部的學生愿意用自媒體跟老師交流的也占有61%的比例,可見學生干部使用自媒體跟老師交流相對來說要比不是學生干部的學生要多一些。

1.5對班級自媒體使用情況整體分析

“您所在班級是否開通自媒體賬戶?”對此問題展開調查,匯總信息見圖7。結果表明,有519人所在的班級開通了自媒體賬戶,占總人數84.8%;有93人人所在的班級沒有開通自媒體賬戶,占總人數15.2%。可見,目前高職院校班級絕大多數都有自媒體賬戶,自媒體不僅在學生中廣泛使用,在班級中的使用也較為普遍。

1.6自媒體在班級中用途調查

“您所在班級使用自媒體最主要的用途是什么?”對此問題展開調查。結果顯示,高職院校學生中有277人最常使用自媒體參與學生事務通知和討論,占總人數45.2%;有291人最常使用自媒體進行私人聊天交流,占總人數47.5%;有44人將自媒體用于其他用途。可見,自媒體對高職院校學生了解信息,交流溝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7對不同年級學生最想通過班級自媒體了解信息的調查

不同年級的學生想要通過自媒體了解的信息有差異嗎?對此問題在年級分布上進行剖析。結果表明:高職院校學生最想了解的信息是就業方面信息,并且隨著年級的增加,了解就業信息的需求越高,從大一到大三分別占總人數的比例為56.4%、66%、79.1%。可見,隨著社會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學生從大一新生開始就關注就業,了解就業信息和企業需求,提前做好準備,以適應現在的就業形勢。

2自媒體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影響情況分析

2.1對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調查

對當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展開調查。在612名學生中,有318人覺得效果不好,275人覺得效果一般,19人覺得效果很好,分別占總人數的比例為52%、44.9%和3%。可見,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學生對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太感冒,因此改進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和方式迫在眉睫。

2.2對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高的原因分析

“您認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高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對這一問題。有33%的學生認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枯燥,31%的學生認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單一,24%的學生認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沒有充分有效地利用自媒體,還有12%的學生認為是其他原因,比如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太少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較少將理論聯系實際等等。由此可見,當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無論是內容還是方法、手段上都存在一定問題,急需解決。

2.3高職院校學生最想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調查

“您最想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哪方面內容?”。有48%的學生選擇道德教育,32%的學生選擇理想信念教育,12%的學生選擇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8%的學生選擇心理健康教育。由此可見,高職院校學生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度不強,對道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需求明顯高于其他教育內容。

2.4通過自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調查

對于高職院校利用自媒體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有25.4%的學生覺得沒有效果,30.6%的學生覺得基本有效,45%的學生覺得非常有效。可見自媒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已經開始發揮作用,但是覺得非常有效的學生沒有超過一半。

2.5自媒體影響下學生與老師溝通頻率調查

“您認為在自媒體的影響下與老師溝通的頻率?”結果表明,52.5%的學生認為增強,3%的學生認為減弱,44.5%的學生認為影響不大。可見,自媒體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溝通。

2.6自媒體上的信息對學生看法的影響調查

輔導員在自媒體上發的信息或者評論會影響學生對事物的看法嗎。26.2%的學生認為不會影響,66.7%的學生認為有時會受到影響,7.1%的學生覺得經常會影響。可見,輔導員在自媒體上發的信息對絕大多數同學的看法有時會產生影響,因此,可以利用自媒體做好思想引導工作,充分發揮自媒體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

3結合議程設置理論分析目前自媒體環境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根據麥庫姆斯和肖的研究,媒介的議程設置效果受到公眾對媒介的需要程度、公眾與媒介的接觸頻率、當時人際交流的情況、不同公眾的興趣等因素的影響,并且,人際交流和親身觀察以及很多具體情況也會增大或減弱媒介議程設置的效果。另外,一些專家學者通過研究發現,時間在媒介的議程設置中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媒介議程設置的效果并不是立即出現的,一般都是在新聞報道的5-7周之后潛移默化地影響,對公眾議程沖擊最大的關鍵時間段是在報道以后的8-10周。同時,公眾對信息的接受量一般是有一定限度的,過多的議程往往會削弱媒介議程設置的效果,根據麥克姆斯和肖的研究發現,公眾的議事日程中不能超過5-7個議題,否則受眾就會忽略很多媒介認為重要的議題。通過對影響議程設置效果的因素的研究,結合以上調查分析,發現自媒體環境下目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3.1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議題內容沒有與時俱進

要使議程設置的效果達到最好,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議題內容的選擇是非常關鍵的第一個步驟,它要求議題內容的選擇必須是“符合社會和受眾的一般文化規范和價值標準”。社會在不斷地發展,自媒體在高職院校學生中的廣泛滲透,客觀上要求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議題內容的選擇應當相應地進行變革,使其更加貼近現實,貼近受眾。根據此前的調查,有部分學生認為目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太好的原因是其內容比較枯燥,面對90后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雖然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有所更新,但是主要的教育議程內容并沒有與社會的發展緊密相連,仍然固守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內涵上, 沒有直視受眾的批判與懷疑,議題內容也沒有完全跟時代接軌,回避一些現實問題。

3.2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議題傳播方法與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特點不相適應

盡管傳媒的力量再大,威力再強,它都不可能使傳播內容直接地、單方面地輸入接受者的心田。媒介的傳播活動如果得不到受眾的反饋和積極響應,一切傳播活動都變得毫無價值可言。根據調查,目前學生普遍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比較單一,特別是對一些資歷較老一點的教師來說,由于他們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較弱,就更少使用自媒體跟學生進行互動交流。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成效,關鍵在于師生之間要有雙向的互動和交流,不是一味的單向灌輸,而是主動地引導和有效的反饋相結合。

3.3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議題忽視了受眾需求

目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沒有充分利用好自媒體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動態和需求,因此缺少對受眾意識狀態、思想觀念、心理狀態、知識思維的研究,在選擇議題內容上,趨向于選擇一些高深的政治理論,很少將議題內容跟高職院校學生現實緊密生活聯系在一起,這種議題的內容學生理解起來比較枯燥,激發不起學生的興趣,這將導致教育者忽視學生的思想發展變化、個人規劃和人生發展,難以滿足他們多層次的需要。

3.4沒有及時抓住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議程設置的最佳時機

時間在議程設置效果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研究表明對公眾議程沖擊最大的時機是新聞報道后的8-10周,這時新聞成為了公眾最關注的話題。從教育的時機來看,就是要把握好這個最佳的時機,就是受眾議論最多的時候,也是受眾最關注的時候,在這時賦予議題一定的意義,則可以引導輿論的導向。而目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沒有利用好自媒體把握好這個關鍵的時機,缺少對時政熱點、群眾焦點的問題進行深刻的教育。

自媒體分析論文:微信自媒體超越大眾傳播分析

摘要:自媒體的發展愈發成為網絡傳媒的趨勢,微信作為典型的自媒體,三年時間里創造了移動即時通訊的神話。自媒體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每一個用戶都可以成為傳播者和受傳者。微信自2011年11月21日推出,截至2013年11月注冊用戶量已經突破6億,是亞洲地區最大用戶群體的移動即時通訊軟件。微信在超越傳統大眾傳播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社會問題,只有個人,企業,社會三者相互監督,才會有更加完善的網絡傳播環境。

關鍵詞:自媒體;微信;大眾傳播

一、自媒體時代的到來

自媒體(Grassroots Publisher),這一概念最早來自于硅谷著名撰稿人丹?吉爾默(Dan Gillnor)出版的《自媒體:草根新聞,源于大眾,為了大眾》(“We the media: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1]一書,即公民用以自己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事件的載體。傳統媒體強調新聞的,職業或專門的傳播機構通過技術手段(如報刊、廣播、電視等),向為數眾多、各不相同而又分布廣泛的受眾傳播,這樣出來的事件是通過“把關人”層層取舍再出來的。而如今的自媒體更強調觀點的輸出,國內較早的視頻網站中,如土豆網視頻,它們的口號是“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導演”,每個人都可以將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告訴其他人,不再局限于傳統媒體“把關人”的限制,再如通過微信公眾賬號等訂閱渠道傳播的《羅輯思維》就主要是傳遞觀點,每天早上六點半會給用戶推送一條語音消息,推送的內容大部分是對時事熱事的評論與觀點分享。自媒體的概念,本質上是自出版的表現形式,自己出版自己知道的感興趣的內容。第一代自媒體,應該是隨著Web 2.0的興起而出現的博客。

二、微信的發展

微信(wechat)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個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運營商、跨操作系統平臺通過網絡快速發送免費(需消耗少量網絡流量)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同時,也可以使用通過共享流媒體內容的資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搖一搖”、“漂流瓶”、“朋友圈”、”公眾平臺”、“語音記事本”等服務插件[2]。

這里主要涉及的是微信公眾平臺,微信提供公眾平臺賬號、掃二維碼方式關注公眾平臺,同時微信將推送內容分享給好友以及將用戶看到的精彩內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2012年3月底,微信用戶破1億,耗時433天;2012年9月17日,微信用戶破2億,耗時縮短至不到6個月;截至2013年1月15日,微信用戶達3億;截至2013年11月注冊用戶量已經突破6億,是亞洲地區最大用戶群體的移動即時通訊軟件;2014年11月,騰訊推出微信電話本。

微信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占據移動即時通訊市場,較之于QQ和微博有其獨特的優勢。

(一)微信較之于QQ:

1.微信默認24小時在線,QQ必須在線才能接受發送消息,微信利用的是碎片化的時間,而QQ必須抽出一定的時間。碎片化的時間才是移動的常態;微信弱化了在線的狀態,發微信時,默認是雙方都在線的;

2.微信的隱秘性較高,微信添加好友的方式只有導入通訊錄和QQ好友,大部分都為身邊較為熟悉的人,而QQ的好友一般而言熟悉的認識的陌生的都有,微信偏向于熟人社交,而QQ各種關系的人都囊括了;

3.微信的傳播內容為朋友圈和微信公眾平臺的訂閱號和服務號,關注感興趣的訂閱號,制定自己的新聞推送;而QQ傳播內容主要為空間,絕大部分都是QQ好友發送的動態,內容上較微信范圍小。

(二)微信較之于新浪微博:

1.好友熟悉程度的差別。微信的好友多為親戚同學朋友同事等熟人,而微博好友除了同學朋友之外,具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好友也占了大部分;

2.微信文字不受限制,微博140字的限制;

3.微信訂閱號大部分每天推送一次,信息精簡,推送的消息會一直在訂閱號的下一級菜單欄中顯示;微博每天不定時不定量更新,信息的質量和用戶的關注閱讀得不到保證,更新的數量多,加上速度快,難以保證消息的到達率;

4.微信社區可以和公眾平臺直接交流,在這方面的交互性更強,而且可以通過訂閱號下方的欄目,獲取相關的資料或者是進入相關的社區,比微博的資源整合較完善。

三、微信自媒體超越大眾傳播

1938年美國傳播學者哈羅德?拉斯韋爾提出傳播的“5W”線性模式:誰,說了什么,通過什么渠道,向誰說,取得什么效果。后來,荷蘭傳播學者丹尼斯?麥奎爾,即傳播者研究,內容分析,媒介形態研究,受眾研究,傳播效果研究[3]。從這五個基本要素出發:

1.傳播者范圍擴大。大眾傳播的傳播者為職業的或專門的傳播機構,而在微信的發展過程中,微信公眾平臺的經營者沒有規范的傳播機構,多為個體經營;

2.傳播內容更廣泛。大眾傳播活動從信息采集,信息選擇與加工到信息的,有“把關人”的層層篩選,編輯的價值觀完全體現在新聞上;但是微信的傳播內容不僅是社會新聞,更多的是生活感悟,不在經過多層“把關人”的審核,可以直接與其他用戶進行直接思想觀點交流;

3.媒介形態多樣化。傳統大眾媒體主要依靠的是大型的印刷機器,電視媒體,廣播媒體等傳播媒介,技術和資金都有一定要求,但是微信自媒體只需要在騰訊微信公眾平臺申請一個賬號即可,難度小可操作性強。

四、微信傳播中的問題及對策

問題:(1)朋友圈錯誤消息的廣泛傳播,缺乏監督,消息的準確性得不到保障;(2)一篇文章被多個訂閱號重復發送,信息重復率高,用戶的信息累贅,并且原作者的權利得不到有效保護;(3)微信傳播中社會道德的缺失,甚至利用微信進行犯罪。

對策:(1)加強個人媒介素養的提高,網絡的信息繁雜,必須學會辨別是非,那些聳人聽聞,斷章取義的消息,作為微信用戶最好能有自己的判斷力,而不是一味的相信;(2)增強網絡傳播者的自律能力,加強網絡傳播過程中的道德與倫理建設,網絡法律法規仍需完善;(3)騰訊方面技術的改進,對一些進行不法言論或沒有經過證實就散布的言論進行多次審核。

五、結語

微信發展到今天,給用戶碎片化的時間帶來了充足的資訊,不管是時尚、科技、社會熱點新聞、娛樂等方面的。微信讓人人可以說話,受傳者和傳播者集于一身,這對于社會民主與法制建設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也對個人、企業和社會提出可更高的要求。在移動網絡成為人們的生活常態的時候,構建一個文明和諧的網絡環境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自媒體分析論文: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分析與對策

摘 要 本文通過調查研究考察了當代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特征,根據現階段面臨的問題對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引導和規范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建議。

關鍵詞 網絡 政治參與 大學生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飛躍發展與社交網站、微博、微信的大量普及,公眾通過網絡進行政治參與意識也得到了極大的激發,網絡政治參與的廣度和深度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大學生以其良好的素養、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與較高的參與熱情成為網絡政治參與群體中最活躍的群體,作為祖國未來希望的大學生的網絡政治參與程度如何?如何正確引導大學生理性的對待網絡政治參與?這些問題都是十分值得探討的。

1 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現狀

1.1 調查的基本情況

為了解當代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現狀,我們根據隨機與分層抽樣的原則,在2014年7月對湖北省的兩所高校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主要選擇了暑期在校的300名本科大學生,發放問卷共300份,剔除無效問卷后,收回的有效問卷共275份,問卷有效率為91.6%。統計調查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抽選學生的主要指標與在校大學生的總體情況較為接近,為了進一步了解真實情況,我們也聯系了26名大學生進行了訪談作為補充。

1.2 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特點

調查數據表明,大學生時政治信息獲取的渠道主要是網絡,其中82.3%的學生選擇將網絡作為時事政治信息的主要渠道,而選擇通過電視獲取時事信息的大學生僅占8.6%,報紙與廣播以及其它形式的渠道則非常少;在網絡時事信息的獲取過程中,有59%的學生將新聞網站作為獲取時政信息的主渠道,選擇微信、微博的大學生為21%,而網絡社區以及QQ等通訊軟件分別占15%與6%,可見如今的各大新聞網站對大學生具有相當的影響力;由于政治相關的新聞極其廣泛與復雜,加之個體的喜好,大學生對于時政新聞的選擇也存在著群體性差異,對于國家政策、社會矛盾和人民生活現狀等熱點新聞的關注度比較高,調查顯示有58.3%的大學生對這類問題有著較強熱情與興趣,調查顯示這部分大學生有86.7%的參與時評的意愿度;對于近期國際熱點新聞的關注率也達到了42.5%;筆者發現在網絡政治信息選擇中,由于年齡、性別、專業等都體現出了由于差異性而顯現出的相關關系,其中性別的差異最顯著,也正是由筆者調查的學校是理工院校男生較多,所呈現出的總體調查結果對于政治信息的偏好程度較高。

如今大學生的政治參與的形式日益多元化,調查顯示大學生有網絡政治表達、游行、演講、參與政治社團組織、信訪、社會實踐調查等各種政治參與方式,網絡政治表達、入黨、社會實踐調查已然成為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最主要的三種形式,其中由于思政課程的體系的要求,社會實踐調查的參與比例達到100%,有網絡政治參評的學生比例達65%,入黨的比例有12.3%;其中有過網絡表達經歷的大學生中有82.3%的大學生對于“中紀委打虎行動”、“新疆暴恐事件”、“山東招遠殺人案件”等社會熱點問題參與網絡討論。調查也顯示出大學生對于網絡政治參與的途徑也主要還是通過關注網絡新聞與參與評論的方式,對于政府的參政調查、以及政策宣傳的網絡關注極少并且興趣不大,關注政府網站的學生比例僅占2.1%,參與過政府網站調查的學生也僅有3.6%,可見大學生更熱衷于非制度性的討論,哪怕在自由程度較高的網絡中,對于制度內的政治參與仍然十分消極。總的看來,大學生關心時事,有較強的民主意識,對于社會熱點關注也體現出了一定的社會責任感,然而當前大學生的網絡政治參與形式太過單一加之參與的深度還有待挖掘,大學生的網絡政治參與還是處于初級階段。

2 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影響因素分析

2.1 政治文化與制度影響因素分析

第一,中國封建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的傳統政治文化中一直所倡導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臣民文化,強調的是對權威的順從,封建傳統文化中還包括著民本、務實等思想,人們參政的意識是長期被壓制的。在近千年的封建傳統文化的影響下,我國百姓的政治參與度相較西方國家一直較低,在今天即便是在大學校園里,大學生的政治表達欲也并不強。

第二,制度因素的影響。我國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取得興世矚目的成就,民主政治制度相較于以往有了長足的發展,尤其近年來是政府致力于將網絡作為搭建與民眾溝通的橋梁。然而在高速的經濟發展中也伴隨大量的社會矛盾與社會問題,很多問題還與共產黨的理論主張有較大差距,理想與現實、在各種“應然”與“實然”之間的反差,再加之在網絡政治參與的過程還存在參與渠道有限、透明度不高、參與效果并不明顯等問題,直接導致對于政治有很高關注度的大學生卻更偏好于非制度性的網絡政治參與方式,而與政府直接相關的網絡政治參與方式呈現出整體性的參與意愿較低。

2.2 大學生自身因素影響分析

第一,“90后”做為大學校園里的主流群體政治觀念、理想信念等方面與“80后”和“70后”截然不同。盡管他們自我意識強烈,追求張揚自我,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相當部分的大學生表現出對于遠大理想與抱負的漠然,但他們關心社會現實問題,對國家與社會的認知日趨理性;市場競爭的壓力和利益關系的復雜使得“90后”更加務實,對于政治參與的動機更多的是基于個人利益的考量,特別體現在大學生入黨的動機與個人前途發展的高度相關;調查顯示有大部分的學生對具體事件的評價問題疑慮較多,對深層次思考如抽象的民主自由等問題興趣不大,可見不少大學生關注政治的出發點比較功利,值得肯定的是他們對社會主義價值觀有著較高的認同感。

第二,網絡政治信息的獲取。大學生作為網絡政治參與的主體,其時政信息、政治知識以及政治思想的立場除了課堂的學習外,很大程度上是以網絡信息為中介進行的,由于網絡具備虛擬化、匿名化特征,大學生在網絡政治的參與中往往不需要考慮現實以及自身的利害關系。一方面,在網絡的交往行為中形成的政治理念以及思想通常具有理想化特征,這種理想化的認知體系與真實世界巨大反差極易使大學生產生對現實的不滿;另一方面,大學生所面臨的是極度膨脹的信息化世界,一些發達國家利用網絡傳輸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嚴重影響著不成熟、易沖動的大學生的政治傾向以及心理偏好。

2.3 網絡環境因素影響分析

自媒體時代的互聯網作為最大的信息聚集平臺,擴大了政治參與者的信息來源,調動了網民參與的積極性,推動了民主的發展。然而網絡也是一把雙刃劍,在促進民主的同時,也為各種問題的滋生提供了溫床。例如近年來屢屢發生的群體極化現象,由于網絡缺乏監管,不少網民在網絡中宣泄不良情緒,由于自媒體時代信息快速擴散特點,在現實中難以聚集的個體變得更加容易集合,網絡輿論隨之發生蛻變;如同“蝴蝶效應”,一個論壇中的帖子或者一條微博,伴隨著信息碎片和不良情緒,迅速在網絡中傳播,引發大量網民的關注上升為網絡公共事件。根據從眾效應人們大多都遵從多數人的意見,在網絡傳播中導致嚴重的對立化情緒,在這種網絡群體事件中,大多數人的意見未必是公正的。這種現象的影響十分惡劣,大學生在這類非理性的網絡事件中很容易受其感染,動搖其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認同,這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3 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引導策略與措施

首先,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是前提。應結合大學生的思想特征和心理動態,對其進行系統理論教育引導學生。首先,引導大學生堅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明確在政治體系中的是與非,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與極端或嚴重西化的思想劃清界線;其次,培養大學生作為國家主人翁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幫助大學生樹立公民意識,形成對于個人與他人、人個與社會、個人與國家的關系的正確價值取向,對網絡政治參與過程中的權利與義務有正確的認識和理解;最后,注重對于大學生有序政治參與意識的培養,自覺抵制各種“非理性”的網絡行為,有效規避群體極化現象帶來的認識與行為的偏差。

其次,網絡實踐引導是基礎。從高校的角度來看,數字化已然成為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的生存方式之一,高校應以此為切入點著力發展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平臺,數字化平臺應作為校園主流文化陣地,以平等互動性為前提,注重多元化交流,針對大學生關注的時政熱點問題進行疏導;從思政工作者的角度來看,思政工作者還應幫助大學生提高政治參與的素養,如今大學生基本上都擁有具有上網功能的手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手機通過微博、微信等載體引導媒介方向,向大學生傳播政治觀念,在涉及到重要問題時隨時溝通,并且及時反饋,培育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熱情。

最后,道德與法制規范是保障。盡管網絡政治是虛擬的,但其對于社會的影響卻真實存在,在高校僅僅是教育與引導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應該通過道德與法制來規范大學生的網絡政治參與行為。首先,在進行大學生德育的過程中,應加入網絡道德規范,讓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中明確倫理道德觀念,面對海量的網絡信息的情況下知榮知恥,在匿名的網絡環境下也能嚴守道德規范;其次,對大學生進一步進行網絡法律的宣傳教育,使大學生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積極進行網絡政治參與,在參與的過程中提升對自己的權利和義務的認識。通過道德和法制規范的雙重保障,讓大學生在不斷積極進行網絡政治參與過程中,成為推動網絡政治文明的中堅力,創造一個文明和諧的網絡政治社會。

自媒體分析論文:以微博為代表的自媒體傳播特點和劣勢分析

【摘要】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是新聞傳播者。自媒體的時代的到來,引發了一撥又一撥的輿論浪潮。現在,越來越多的熱點事件來源是微博,微博在發揮積極社會作用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亂象。因此保證微博的健康有序發展,成為了當下大眾關心的問題。分析了以微博為代表的自媒體的傳播特點,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微博面對的一系列劣勢。

【關鍵詞】微博傳播特點劣勢分析

互聯網等新媒體技術的日益普及,使得信息傳播資源只掌握在少數傳媒機構手中的時代已成歷史,迎來的卻是打破了傳統媒體構建的信息傳播“中心化”傳播結構,使得每個人都是信息傳播的中心,并具有高度的信息參與性和交互主體性的信息傳播的新時代――自媒體時代。

什么是自媒體?自媒體又稱“個人媒體”或“公民媒體”,在2003年7月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的由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兩位聯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體)”研究報告中,有一個嚴謹的定義:“We 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自身的事實、新聞的途徑。”簡言之,即公民用以自己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事件的載體,如博客、微博、微信、論壇/BBS等網絡社區。

2013年上半年,新浪微博注冊用戶達到5.36億。2014年4月17日,新浪微博正式登陸納斯達克,成為全球范圍內首家上市的中文社交媒體。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從郭美美的名牌手袋到故宮破碎的瓷盤,在進行輿論監督、反映社情民意上,自媒體發揮著重要作用。在2010年輿情熱度靠前的50起重大輿情案例中,微博首發的有11起,占到了22%。毫無疑問,微博是自媒體時代最具代表性的。

一、自媒體的傳播特點

從目前發展來看,自媒體具有較強的自發性、參與性、個性化、平民化、圈群化等特征。自媒體在傳播媒介方面主要以微博、博客、BBS、QQ、MSN為主;在傳受傳關系呈現出以普通大眾主導的互動、對等、共享、參與的信息傳播態勢;在傳播效果方面呈現出去中心化、輻射擴散式的信息傳播。

微博作為自媒體時代的代表產物,信息傳播方式上更加體現了自媒體傳播的便捷性、及時性、交互性等特點,與此同時前所,未有地改變了公眾的媒體習慣和信息傳播的模式,成為社會化媒體中最為即時性、用戶最活躍的信息傳播平臺。小到草根民眾、各方名人,大到企業政府紛紛開設微博網站直到近幾年的“E兩會”的出現,微博不光帶給媒介環境又一次革新,同時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溝通方式、表達方式。讓人們不得不再一次重新審視微博在信息、引導輿論、以及事件的推進、真相的探究等方面所呈現的自媒體信息傳播新秩序。

1、低門檻、平民化

對傳統媒體而言,媒體運作無疑是一件比較復雜的事情,它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去維系。同時一個媒介的成立,需要經過國家有關部門的層層核實和檢驗,其測評嚴格,門檻極高,讓人望而生畏,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是,在當下,互聯網讓我們坐在家中看世界,讓我們撥動手指就能知曉全球所有重大事件,甚至讓你我成為“記者”,隨時直播我們看到的新聞事件。2006年年底,美國《時代》周刊年度人物評選封面上沒有擺放任何名人的照片,而是出現了一個大大的“You”和一臺PC。《時代》周刊對此解釋說,社會正從機構向個人過渡,個人正在成為“新數字時代民主社會”的公民。2006年年度人物就是“你”,是互聯網上內容的所有使用者和創造者。同時,傳統媒介的傳播是一種單向的關系,只有少數人是內容的生產者,多數人是內容的消費者,形成一種由中心向四周的傳播途徑,因此一個普通人想讓自己的文字、聲音傳播到千千萬萬人那里是很困難的。到了自媒體時代,任何一個網友都可以輕松、自由地創建自己的微博,分享自己的所感所知。

2、傳播快、互動強

在微博上,每個人與受眾的距離是為零,我們隨時可以進行一對一、一對多的交流。傳統的大眾傳播是有組織的傳播活動,是在特定的組織目標和方針指導下的傳播活動,需要一系列的審核、流程。而微博沒有任何的組織目標和指導方針,每一個人都能夠以一種旁觀和參與兼顧的狀態記錄著自己生活中的大事瑣事、并宣泄自己的情緒,詮釋自己的觀點和傾向,尤其名人更是如此。2012年韓寒重回新浪微博,首篇博文24小時轉發超29萬次、其微博粉絲數也突破了160萬。2013年,王菲發微博宣布跟李亞鵬離婚,此微博發出四個半小時,評論突破30萬,轉發量更是突破61萬。2014年,文章出軌微博道歉,三分鐘后,微博客戶端“爆表”,部分用戶無法正常使用,兩小時后,這條微博的互動量(轉評贊)竟突破了87萬,10小時后,轉發量突破100萬,不到24小時已經被瘋轉超過120萬。由此可見,微博的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是任何傳統媒介望塵莫及的。

3、圈群化、個性化

微博上的溝通、交流是以圈子為中心的,微博用戶主要關注的人本身就是具有一定圈群性特性的人群。調查表明,89%的微博用戶主要關注的人是朋友、同學、同事、業內人士,而且微博內容中具有圈群性的話題、熟人朋友的動態、業內人士的觀點更受關注。而圈群可以分為幾類:以朋友、熟人為主的個人關系群;以關注主題為主的共同愛好群;以自我提升或工作合作為主的行業群。

而同時,微博因其有著可以“隨時表達自己的觀點”、“與他人共同探討熱點話題”和能提供“最新資訊”信息的個性化服務,在人們越來越追求有個性的事物的當下,微博的出現恰好滿足了人們的媒體個性化的需求。據統計,74%的微博用戶主要的內容是“個人心情感受”,其次才是分享和關注,博客雖然也具備這樣的特征,但對寫作能力的要求限制了博客的產出量,在信息生產能力上,微博更適合大眾,更能表達用戶的個性化。

二、自媒體的傳播效果分析

1、用戶的年輕化、高學歷化擴展了傳播的廣度

根據網絡數據分析,微博用戶年齡以18~30歲的年輕用戶為主,占比高達67%,更趨于年輕化;以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為主,占有63%的用戶比例,趨于高學歷化。以80、90后為主力軍,勢必會為微博傳播注入新的血液。微博用戶的年輕化、高學歷化,使微博用戶的表達欲望更加強烈,他們敢于指出生活的陰暗面,歷數近年來的曝光事件的源頭往往來自與于一則微博。

在2011年轟動一時的“郭美美”事件中,一個名叫“郭美美baby”的女孩因為時常在微博上曬豪車以及貴重的奢侈品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不久,人們就發現她的認證信息是“紅十字會商業總經理”。眾多網友對“郭美美事件”進行了轉發和評論,還掀起了一場對中國慈善事業名譽的社會公益機構的聲討。至今,“郭美美事件”的影響還余波未了。

2、微博設置的“共景監獄”提升了公眾的參與意識

喻國明教授提出“我們今天所面對的一個最為重要的事實是,傳統社會建立在信息資源壟斷基礎上的社會治理模式發生了從‘全景監獄’到‘共景監獄’的根本性轉換”。同時,喻教授認為“由于中國社會目前處于深刻的轉型期和利益調整波動較大的時期,網民能夠宣泄情緒和不滿的渠道和場地有限,網絡目前承載著社會安全閥的功能,因此,在目前的政治考量和社會穩壓的前提下,一定數量的情緒宣泄通道和場地是必要的。”

2012年微博年度熱門話題涵蓋“2012倫敦奧運會”、“絲”、“江南style”、“微公益”、“中國好聲音”、“高富帥白富美”、“釣魚島是中國的”等網友最關注的年度大事件。這顯示了微博用戶對社會事件的廣泛關注和對信息資源的深度開掘。

3、“輿論領袖”的信息引導增強微博的傳播示范效果

一般而言,傳媒的影響并不僅僅表現在認知和價值取向的領域,它還通過向社會提示具體的行為或行為模式來直接、間接地影響人們的行動。在微博上,一些聲望較高的“輿論領袖”通常會在重大的輿情事件中以自己的意見和評論改變或影響其他人的想法和認知,及時引導并推動整個事件的發展。值得強調的是,這類“輿論領袖”有良好的社會形象和地位,有較強的公眾關聯度和較高的社會知名度,擁有正確的思想道德的觀點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絕大多數能夠將事件導向一個良性發展的方向,他們區別于“烏合之眾”。

三、自媒體的劣勢分析

任何新事物都是一把“雙刃劍”,既帶來諸多優點也避免不了一些弊端,自媒體也是如此。在發展的中前期,微博因其獨特的傳播優勢而迅速成長和壯大,但作為一種新興傳播工具,它既有獨占鰲頭的機遇,也有停滯不前甚至全軍覆沒的風險。如從2009年7月至今,國內大批老牌微博產品如飯否等已經停止運營,騰訊微博也于今年宣布關閉自己的微博事業部,搜狐微博網易微博更是幾乎無人問津。在僅存的新浪微博中,不少人也表現出了對它前景的擔憂,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微博謠言”使真實性受到質疑

在微博上,信息傳播并不需要特殊技術支持,也不必經過復雜的提前審核就能簡單快速的出來。因此,無論是者的惡意制造還是轉發者的盲目從眾,謠言的傳播僅在一“指”之間。而傳統媒體中至關重要的“把關人”弱化甚至消失了,這在源頭上為微博謠言的傳播提供了便利。

微博的可匿名使用降低了造謠的犯罪成本和風險,這也弱化了謠言轉發的責任意識和嚴謹態度。如果一些權威媒體、傳統媒體并未及時把關甚至加入傳謠的隊伍中去,會更大程度的加快謠言的傳播速度和影響。目前,微博上的謠言一般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直接捏造來源,此類謠言大多捏造來自境外媒體或網站;第二種是名人遇難型,比如金庸先生多次“被逝世”等;第三種是張冠李戴型,利用ps技術,把不是真實的圖片用來傳播,混淆網友的視線。

當下,打擊謠言的力度也是空前,微博已要求實名認證,并成立專門的賬號“微博辟謠”來監督。而網友們也應自覺提高素養,做到不信謠、不傳謠。“意見領袖”們也應承擔起更多的正確的輿論引導工作。而針對微博虛假信息的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和實施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

2、碎片化信息大,難以保持持久互動

微博上的信息呈現文本碎片化的特點,140個字的限制也決定了信息主要以簡短為特征,不可能有更深入、全面的事實呈現出來。另外,隨時記錄的微博必然成了一個言論的萬花筒,少數有效信息和多數生活瑣事摻雜在一起。因此,微博的碎片化從形式上、內容上、意義上都呈現出來。碎片化的特征使得大量同質化、無用的信息更新從而導致信息泛濫。這不僅對網站本身的成長極為不利,而且很容易丟失用戶群。

當下,大多數年輕人都范有“手機依賴癥”,他們每天通過手機登陸微博,搜索獲取信息及關注。這樣的行為存在于生活的各個間隙,吃飯時看一眼手機,坐公交車時發條微博等等,最典型的例子在與以前開大會時大家踴躍發言,現在開大會時大家不停發微博。然而個人時間的有限性必然導致媒介接觸時間多則社會交際時間少,甚至于周圍朋友的溝通減少。這種“微沉迷”也是碎片化導致的后果。

碎片化閱讀時代還有瞬聚瞬散的特點,尤其一些官方微博,操作僅限于信息階段,持續關注的粉絲少、互動少,也不會借助活動、事件、話題等方式刺激用戶和粉絲的情感神經,使得用戶難以與關系鏈上的好友通過轉發、點評、私信等方式進行互動。正如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彭蘭所說,“如何使微博用戶之間的互動能深入持久,如何使人際交往與微博上的共同信息傳播形成良性互動,也是擺在微博發展道路上的重要問題。”

3、盈利模式不清晰

從2009年微博誕生以來,盈利問題一直被認為是微博生存發展的最大挑戰。即使是微博的鼻祖――推特,目前也沒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在微博迅猛發展的時期,確實有越來越多的商家看到了其潛在的巨大利益和商機,他們不斷的把廣告內容發到微博中,包括其中的一些旅行、英文等專題類微博也越來越多的各種廣告,但這同時讓給用戶產生抵觸心理,對微博的好感度有所下降。

而且微博用戶駐留時間短,微博的使用行為特征就是快速瀏覽、快速,然后下線,很少有用戶長時間停留在微博的界面上。如果加載廣告鏈接,直接結果是點擊量會非常低,也不能幫助微博網站獲取廣告收益。在這樣的情勢下,如果沒有合理的收益模式,持續地投入,將可能使各廠商承受不住維護和推廣的費用,而最終影響微博的生存。因此,傳統廣告對于微博而言不是長久的盈利模式。

當下,更多的商業用戶把注意力集中在微博營銷上。微博營銷因其成本較低、覆蓋范圍較廣、操作簡單、傳播速度快等特點在一段時間成為行業內的熱點,但同時由于微博營銷需要有足夠的粉絲才能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微博的更新速度太快、微博的移動端用戶過多等原因,前景仍然不夠明朗。

自媒體分析論文:自媒體技術在高校黨建工作中的運用現狀分析

【摘 要】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以微博、博客、微信等為形式的“自媒體時代”悄然到來。以大學生為對象的高校網絡黨建,在自媒體發展呈現井噴狀態的背景下,如何適應媒體發展,以此來有效開展網絡黨建工作成為現在高校值得思考的問題。從自媒體時代網絡黨建工作現狀入手,進而分析網絡黨建工作的特點,存在的問題挑戰,并在此基礎上,探索性地對網絡黨建工作提出行之有效的對策。

【關鍵詞】自媒體;高校;黨建

自媒體是繼“新媒體”、“微媒體”之后產生的另一概念,從字面意義上理解,它體現了公民的自主話語權,即屬于自己的媒體。自媒體的特點即源于大眾、為了大眾,具有鮮明的草根色彩。自媒體的出現是媒體界的一個革命,它讓普通大眾成了信息傳播活動的主導者,實現了“點對點”的傳播方式。

以微信為例,2013年1月15日22時22分,微信宣布用戶數量正式突破3億。在移動社交應用風靡全球的今天,微信無疑已經成為一種媒體熱議、專家推薦、公眾依賴的信息傳播工具,用戶訂閱自己所需的信息,平臺通過提供用戶需要的信息,以點對點的方式推廣自己的內容。人們越發地離不開手機,特別是大學生群體,使用網絡的頻率更高,學生的注意力在哪里,哪里就應該是我們關注的對象。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自媒體對社會的政治影響日益深刻,如何運用自媒體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是對黨務工作者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考驗。

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期間,本課題組以“自媒體在高校黨建工作中的運用”為題,組成2個調研組,針對溫州醫科大學12個二級學院、46個黨支部開展問卷調查、走訪座談等調研活動。期間共發放調查問卷300份,收回有效問卷298份,回收率為99.3%。綜合分析這次調研活動的情況,結合近年來各高校運用自媒體創新黨建工作的典型做法,可以看出,高校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對自媒體的發展和應用比較關注,能充分利用自媒體,創新開展黨建工作,成效明顯。同時,也發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需加強和改進自媒體應用于黨建工作。

一、運用自媒體創新高校黨建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自媒體”成為思想輿論新陣地

網絡溝通工具十分豐富,網絡消息病毒式傳播,傳統的思想匯報、誡勉談話、開會討論等方式已跟不上實際情況的變化速度。以新浪微博為例,用戶達3億,新話題層出不窮,新熱點瞬息萬變。“自媒體”環境下,各種觀點碰撞,形成不同的觀念群體,代表各自利益立場。

允許匿名發言的互聯網,為掌握黨員群眾真實的思想動態提供了新渠道。“自媒體”成為傾聽民意、了解民生、匯集民智、凝聚共識的重要場所,成為黨貫徹群眾路線,密切黨群干群關系,鞏固執政地位和社會基礎的新橋梁。

(二)自媒體為黨建宣傳搭建傳播平臺

隨著自媒體的不斷發展,一些常規的宣傳交流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黨建工作的發展需求。自媒體作為傳統媒體的發展和變異,它是開放的、平等的、個性的、去中心化的,傳播性質、傳播方式的特殊性,使其成為一個“交互性”的輿論場。

自媒體迅速發展并深刻地改變了輿論宣傳方式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這既對高校黨建宣傳和輿論引導效果提出了新挑戰,也為黨建在信息化時代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黨建宣傳在吸收自媒體所長時,應“猶食筍而去其籜也”。

二、存在的問題

(一)平臺關注數量,不求質量

目前眾多的自媒體平臺的使用水平良莠不齊,有一部分公眾平臺的建立是跟風和隨大流,并在其發展過程中,只要求關注度的上升,如號召或者要求所有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和入黨申請人必須關注,而沒有做到內容的實時。有些公眾平臺即使堅持每日內容,但多數內容沒有得到認真細致的加工,內容的質量很難保證,從而導致受教育者沒有興趣打開接收到的內容,更不會去閱讀每一條信息的具體內容。

(二)疏于公眾平臺的雙向溝通

由于多數組織在運營自媒體公眾平臺的思維還停留在傳統的媒體傳播思維上,只是將新媒體作為一個新的信息單向通道,單純地認為自媒體公平平臺是一種單向傳播或非對等雙向溝通的媒體形式,但實質上通過自媒體公平平臺,可以收集關注者的建議和意見,通過引導關注者的積極回復來實現對等雙向溝通,也是被多數組織所忽視的一個作用。

(三)缺乏公眾平臺經營策略的應用

目前以黨組織作為主體運營的自媒體公眾平臺缺乏經營策略,有的組織只是單純地為成立而成立,之后可能由于缺乏內容素材等原因導致只有短期或斷斷續續地運營,甚至沒有任何運營,這樣會使關注公眾平臺的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和入黨申請人有一種從黨組織自身不重視理論學習的錯覺,致使公眾平臺的作用與成立時的初衷背道而馳。此外,黨組織在運營公眾平臺時,也往往存在內容較為枯燥,一段時間內的內容缺乏內部聯系和系統性,使得平臺對組織成員的管理、引導和教育功能沒有得到更好的發揮,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公眾平臺的運營者沒有用心去經營、前期沒有投入時間去規劃平臺欄目和缺少媒體經營策略的實施。

(四)公眾平臺多,觀點內容和角度各異

各個公眾平臺新聞所內容和所發角度看法均有不同,各個平臺的知名度與影響力也不同,學生因此可能受到多種平臺的信息交匯影響,容易對某些平臺內容產生質疑,如何確保黨政媒體平臺所發言論真實性和可信度,成為學生心目中的“新華網”以及大學生活中所必須的“新聞聯播”也將成為多數平臺組織的一個重要方向。

(五)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使教育主體價值選擇偏離

在自媒體時代,高校的黨建工作可以借助自媒體展開,與此同時,自媒體也成了新型教育形式的載體,并對大學生的意識形態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特別是思政政治意識、價值觀等方面。自媒體時代的大學生,對信息甄別能力較差,信息交融過于繁雜,對信息的真偽、信息的良益需要有辨別能力和評判標準。

三、對策和建議

(一)充分利用自媒體的優勢,創新黨建工作方式

1. 運用自媒體推進黨建工作向現代方式轉變。利用微博、微信等互聯網信息化工作平臺,創新基層組織設置模式、黨員動態管理機制。探索建立“網絡黨支部”、“短信黨課”教育平臺,開設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等,開展網絡黨建工作。在“網下”,進行集中學習和黨內事務討論;在“網上”,開展網絡互動,推動黨員干部的自學和交流,形成統一的信息化黨建管理網絡,實現黨建工作全覆蓋。

2. 運用自媒體創新學習形式。利用自媒體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特點,借助電腦、手機等終端,使學生黨員隨時隨地學習,快捷、高效地獲取知識。

3. 運用自媒體創新聯系群眾方式。利用自媒體搭建起黨與人民群眾之間交流的平臺,傳遞黨的聲音,通達社情民意,把黨的聲音和群眾的聲音統一起來,形成和諧的黨群關系、干群關系。

4. 利用自媒體積極推進黨務公開。通過開設微信公眾號或微博賬號,拓展黨務公開渠道。及時黨務信息,澄清涉及黨的工作的各種誤解和疑慮,消除不實或歪曲報道的影響。

(二)加強學生黨務工作者業務能力培訓,實行動態型管理

1. 要切實加大學生黨務工作者網絡知識與技能培訓以及思想政治培訓。加大對學生黨務干部的培訓力度,建立以老帶新制度。通過定期舉辦黨務培訓班,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

2. 要切實加大內容更新力度,實行動態型管理。要實行細水長流的動態管理,對時效性強的內容要及時進行公布,及時予以更新,要采取每天、每周、每月、每季不停更新的動態管理模式。

3. 要切實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實現自媒體黨建最大合力。

(三)建立長效機制,為自媒體服務黨建工作提供保障

1. 在組織保障方面。上級主管部門應對各地利用自媒體開展黨建工作的領導機構、職能。選拔政治理論水平高、媒體素質高、工作能力強的同志,充實到新聞宣傳隊伍中,努力建設一支適應信息傳播技術發展和熟悉黨務工作業務的自媒體宣傳骨干隊伍。

2. 在制度保障方面。探索建立網絡宣傳骨干培訓考核、黨建網站管理、輿情應對處置預案等制度。

3. 在經費保障方面。實行經費預算制度,建立財政投入、黨費補助、相關部門支持的運行經費投入機制,確保自媒體更好地服務于黨的建設,為創建新黨建工作提供保障。

自媒體分析論文:自媒體傳播中把關特征分析

摘要:自媒體實現了傳者與受者身份合一,它集大眾傳播、人際傳播的特性于一體,把關方式從“組織把關中心”向組織把關、個人把關、協作把關等多元把關方式轉變。自媒體傳播中把關呈現出新特征,即把關主體泛化、把關過程隱蔽化、把關方式多樣化、把關對象復雜化、把關結果零散化等。

關鍵詞:自媒體 傳播 把關

一、自媒體傳播環境分析

1.傳播狀態碎片化、傳播中心分散化。在自媒體傳播中,大量業余的編輯、記者、出版者出現,使自媒體成承載海量用戶產生內容的信息傳播平臺。聚集在少數人、部分組織手中的信息傳播權力被打碎,細化以無數個體中心的傳播點,碎片化的傳播狀態形成。

大眾通過自媒體載體進行傳播的幾率基本相同。理論上講,只要愿意,誰都有可能成一個信息傳播的中心點。自媒體傳播中心被分散開來,主要表現:第一,價值標準中心的分散化。處于編輯、記者新聞職業上的個人,要求信息把關行要符合新聞的職業要求、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要避免個體價值標準凌駕于媒體價值標準、社會主流價值標準之上。因此,在原有的傳播環境中,價值標準是相對集中的,個體價值標準受到壓制。第二,中心的分散化。在面對具體的社會現象、社會事件時,每個人都享有參與性。第三,議題中心的分散化。個體能自由選擇想要觀看、閱讀的對象,更能夠即時自己的想法。

2.媒體公信力多極化。自媒體在反映社會生活、分析社會現象、解決社會問題以及進行社會動員等方面呈現出的強大影響力和號召力,使其逐漸獲得公眾的支持與信任,公信力出現了分流。第一,傳統媒體公信力向新媒體的延伸,形成公信力的多極化。傳統媒體進入新媒體最大的改變是內容的載體不同了,受眾選擇在網絡上繼續關注某一傳統媒體,主要在于媒體在現實社會中的公信力,自媒體實現了傳統媒體公信力的延伸。第二,傳統媒體公信力向自媒體的分流,形成公信力的多極化。編輯、記者、主持人是媒體公信力建設的重要力量,尤其是知名的媒體人,他們的言行代表或者反映了所在媒體的形象。在互聯網上,眾多知名的媒體人或者公眾人物開通了博客、微博等自媒體,受眾投以關注,并對其的信息和觀點表示信任。原因一方面是受眾對名人的崇拜,另一方面是信任轉至記者所供職媒體的公信力。再次,自媒體有意識地構建自身公信力,成長受眾信任的媒體平臺。自媒體由于集納社會的微內容以透視事件本質、追尋事實真相,通過大量的、相互有關聯度的微內容對社會事件和現象的即時關注、對重要信息的即時轉載、對信息進行即時處理等,逐漸建立起自身的公信力。

3.知識更新頻度高。一則傳統新聞與受眾見面要經過發現新聞、采訪、寫作、編輯、排版印刷(編播)等一系列流程,了保證質量,其間還包括層層的編輯把關、過濾,到受眾手中的新聞,是專業媒體人士認值得閱讀的新聞產品。新聞生產的職業要求、新聞制作的工藝流程增加了新聞產品的時間成本,從而延長了新聞產品與受眾見面的時間。以微博代表的自媒體,可隨時隨地記錄身邊的事情。微博客沒有了職業上的要求與限制,努力尋找新聞改變成隨意記錄身邊的事情。這些變化降低了新聞生產的門檻,改變了傳統新聞的選擇價值,提升了信息的效率,激發了草根編輯、草根記者群體的崛起。先發表再過濾的信息生產模式,使知識的更新頻率大大提高。而以人肉搜索代表的自媒體,因其明顯的聚合效應,進一步增加了微內容之間的關聯度和影響力,使其形成話語鏈,獲得更多話語權,成價值含量更高的信息。

二、自媒體傳播中把關的主要特征

自媒體實現了傳者與受者身份合一,集大眾傳播、人際傳播的特性于一體,把關方式從“組織把關中心”向組織把關、個人把關、協作把關等多元把關方式轉變。自媒體傳播中把關所呈現出的新特征,促進“把關人理論”作相應調適。

1.把關主體泛化。把關主體即把關人,對信息是否進入傳播渠道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傳統的把關人,多指大眾傳媒中的記者和編輯,這些人在行使把關權力的時候,雖然表現個人行,其實是在遵循媒體把關原則與標準下的把關行。所以,我們看到不同的媒體都表現出不同的報道傾向,包括關注事件類別上的差異、報道風格上的差異等。而作記者、編輯的人之所以能夠充當這個把關人,是媒體組織對個人的選擇,是媒體給予個人的一份職業。可以說,傳統的把關人其實是由個體作行實施者的組織把關形式。

真正使把關主體從組織回歸到個人是在自媒體環境中,信息渠道向普通大眾的開放,使人人都可以成信息的者,由此,把關人的范圍被擴大了。個人可以自主決定某些信息是否,而是否大致歸因于個人的價值判斷和道德標準。

2.把關過程隱蔽化。由于把關人在把關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把關人身份信息的公開與否,直接決定著把關過程的公開化程度。傳統的把關人是社會中明確的個人,對于某一條刊發出來的信息,信息的采編由誰完成一目了然。這種公開是對記者、編輯工作的肯定,也是一種監督。把關人身份公開化的好處在于,每條信息都有明確的權責人,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新聞信息的準確性,降低了假新聞出現的可能性。而在自媒體環境中,把關人的身份多是匿名的。由于匿名性,把關人與其現實的社會身份相分離,與現實社會中應該承擔的責任與義務相分離,隨意、自由的個人把關標準規律性不高,讓外人無法輕易考察,從而增加了把關過程的隱蔽性。

3.把關方式多樣化。傳統把關是以媒體中心的把關方式,在公開、發表和出版之前,對眾多的信息進行過濾。從時間的劃分標準來看,這種把關行發生在信息傳播的源頭,或接近信源的地方,筆者稱其前把關。互聯網后臺的技術人員和監管人員承擔著前把關的責任,通過網絡后臺的技術屏蔽,過濾掉容易引起社會動蕩,破壞社會發展相關主題的信息,最大化降低不良信息對社會輿論的負面影響。

同時,從時間劃分的標準來看,自媒體中還存在另外兩種主要的把關方式,包括即時把關方式和后把關方式。即時把關多由自媒體中普通的個人擔當,當某件事情、現象、觀點刺激到個人對其的關注時,把關行就可能發生了。由于把關行的發生來自于個人對外部世界的即時判斷,所以把關過程短暫,可能就發生在個人思考的一剎那。后把關多由自媒體中博主、版主(或稱樓主)、意見領袖(網絡推手)、網絡監管人員等擔當,他們是在信息出來后有著刪除信息、引導輿論和屏蔽信息等權力的個人或組織。后把關能有效幫助受眾判斷事實、認清事實、找到事實本質。

4.把關對象復雜化。相較于傳統媒體,自媒體對于信息的表現方式更加豐富、多樣,甚至創造出新興的網絡表達方式。在QQ即時聊天中,QQ表情充當著聊天者們頻繁運用的網絡語言。形象生動的QQ表情,增加了聊天者之間情感的交流,往往能達到語言所不能完成的交流效果。然而,與此相反,大部分的網絡語言并不是普世性的,它往往形成于不同的交流圈子。了展現小群體交流者之間的默契以及防止監控者的進入,他們通常會生造一些其他圈子里的人不容易理解的新興表達方式。當準確的信息含義無法得知時,我們要把關的對象信息就變得復雜了,加大了有效把關的難度。在網絡的前把關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部分網民在信息時,了逃避技術屏蔽對某些話題的過濾,常采用拼音縮寫,或用同音不同字的方式來信息。

5.把關結果零散化。把關結果并不是簡單的信息呈現,還包括信息內容的完整性、信息傳播的影響力。以新聞報道例,在傳統的信息把關中,新聞報道必須具備五個基本因素,即5個w,分別(when)何時、(where)何地、(what)何事、(why)何因、(who)何人。這是新聞中對新聞報道的基本要求。5w報道模式讓受眾在閱聽新聞時,能迅速了解較完整的新聞事件。在自媒體的信息把關中,每個人都可能充當著把關人角色,類似5w的新聞信息把關標準并不總是有效,由于沒有受過專業的培訓,他們只能根據自己所想、所認的方式去呈現新聞,因此,在信息時缺少呈現新聞事件必要的一些因素就在所難免了。

對于仍在發生變化、經歷過程的新聞事件而言,傳統把關要求通過持續關注、系列報道以保證新聞事件的完整性。但在自媒體中,大多數的信息者,并不是像專業記者一樣去尋找新聞,而是記錄新聞,記錄發生在他身上,或身邊的事情,這些事情只是他們生活的零散片段。記錄新聞是一種無意識、隨意的個人行,在文字編輯、圖片拍攝、視頻錄制、持續關注等方面無法用專業新聞記者的要求去規制他們,記錄新聞只是他們的隨性、零散之作。

傳統媒體中的信息傳播是中心向周邊輻射的傳播方式,并有公信力、可信度高、關注度高等特點。中心化的傳播方式把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對社會輿論的發展流變有較強的影響力。而在自媒體傳播格局中,人人都可能成信息的傳播點,傳播方式是多點線面和去中心化的,傳播者分散于社會各個階層、存在于真實世界的各個角落,微內容瞬間匯集在某一自媒體形態中,碎片化信息形成的,把真實信息和重要信息切割成一座座島嶼,公信力散落在不同的自媒體形態當中,某些自媒體用戶也會在公信力的賽跑中脫穎而出。

(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自媒體分析論文:自媒體發展對高校思政教師的挑戰及其應對分析

[摘要]自媒體信息傳播具有即時性、交互性、無限性等特點。自媒體發展給高校思政工作者對大學生價值觀引導、現有的工作方式帶來沖擊和挑戰,對思政工作者自身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政工作者要從提高學習能力、積極參與自媒體互動和提高網絡輿情應急處置能力等方面,應對自媒體發展所帶來的挑戰。

[關鍵詞]自媒體 思政 應對

張雪瑞(1978-),包頭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以“微博”這種手機捆綁電腦的140字文本的移動網絡傳播形式為代表的自媒體,引領傳播模式和社交方式的新一波浪潮,掀起了信息傳播平民化的浪潮。自媒體已經成為各種思想與價值、經驗與判斷的集散地。大學生是追新的一族和“數字化生存”的最先體驗者,他們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已深深烙上自媒體的痕跡,自媒體對他們的影響與日俱增。自媒體的迅猛發展以及在青年學生中的廣泛運用,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新的挑戰。同時,年輕的大學生社會閱歷相對較淺,信息的篩選、辨別能力較弱,容易在海量的信息海洋中迷失,以及自媒體傳播的即時性、交互性、無限性等特點對思政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在自媒體的時代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政工作者如何應對自媒體發展所帶來的沖擊和挑戰,成為了一個新的課題。

一、自媒體的概念及特點

“自媒體(We 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自媒體的主要形式有個人主頁、博客、掘客、播客、QQ、微博、微信以及以開心網、人人網等為代表性的交友平臺等。新興的“自媒體”給用戶提供了廣闊的討論空間,加上自媒體用戶的多元性和分布的廣泛性,使自媒體中的公共議題更加廣泛。新興的自媒體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信息傳播的即時性。與傳統媒體的信息需要一個較長的制作周期并定時定期發行播出不同,自媒體最大的特點是擺脫時空的束縛,“人人都是媒體、人人都是記者”,每個參與者都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或接收信息,跨越了媒體與受眾的界限。在近期國內外發生的許多重大突發事件以及一些被放大的事件中,無一不是通過自媒體渠道第一時間的,其傳播時效遠遠領先于傳統媒體。當今的大學生群體是極具個性特點的一代,他們樂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也渴望表達自我。快速傳播自我以及他人的信息成為自媒體用戶的一種樂趣。第二,信息內容的無限性。由于自媒體信息傳播主體的多元化、準入門檻低,導致了自媒體信息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無所不能、無所不包、魚龍混雜、真假難辨。自媒體上任何信息都能找到自己的天地,任何信息通過自媒體的“口口相傳”,都可能變成爭議話題或者流行語。信息容量的無限性、信息內容的無限性、制造和推動話題的無限性,成為了自媒體受到追捧和廣泛應用的重要原因。通過自媒體傳播的信息,既有經過嚴格審查的真實信息,也有各種根據個人愛好或道聽途說隨意編撰的信息,甚至有不法分子的詐騙信息,破壞社會穩定的非法信息,還有一些為了追求新聞速度或追求點擊率而缺乏真實性的信息。這導致了自媒體平臺上所流傳的信息缺乏傳統媒體所擁有的權威性與真實性,可信度較低。

二、自媒體發展對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挑戰

首先,自媒體發展帶來對大學生價值觀引導的挑戰。在信息傳播交互性和信息內容無限性的平臺上,大學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增多,種類各異,參差不齊,學生的主體意識被極大的調動起來。其認知方式和接受方式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這對傳統的以說教為主的單向灌輸式教育產生巨大沖擊。來自自媒體上上的各種信息、觀點、價值觀念呈現多維態勢,對處于人生觀和價值形成和固型過程的大學生來說,又是很容易被動地接受外界信息。傳統的大學生價值觀念的引導更多是采取教育工作者與學生面對面談心、主題宣講、班會或者通過文件發放、張貼、公告等相對封閉的“上情下達,下情上達”的教育模式。如何在自媒體環境下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如何運用自媒體傳遞生動、直觀的信息,對思政工作者提出了挑戰。多元化的信息渠道和多元的價值評判逐漸滲透到大學生的心理結構,進而改變他們的思維方式,對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思政工作者的教育目標能否實現,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大學生受眾的意愿和認同程度。這就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正視自媒體帶來的溝通方式的變革,改變傳統的工作方式,以應對新形勢的變化。

其次,自媒體發展對思政工作者隊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媒體的出現超越了時空的界限,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虛擬空間,深刻改變著高校的思政工作環境。于是在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得不面對學生知道的知識并不比他們少,甚至更多、更早。更快的現實。因此,自媒體時代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小結

當今的社會是“知識社會”,知識、創新成為社會的核心。在知識社會里,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應該緊跟社會發展的潮流,發揮學習、創新的精神,應對各種新興事物的挑戰。自媒體時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把握自媒體的特點和青年大學生的特點,了解大學生的需求,不斷改進和豐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引導大學生建構健康的網絡和媒介環境,努力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渠道、新載體,才能讓自媒體發揮它的積極作用。

自媒體分析論文:自媒體傳播的社會政治影響分析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傳播媒介逐漸呈現個體化的特點,現代化的個人信息工具將信息采集、加工、傳輸功能集于一身,單獨的個體就能完成信息傳播的全過程,自媒體傳播應運而生。自媒體傳播突破了傳統媒體的限制和壟斷,使普通的社會個體能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愿,賦予了普通民眾充分的話語權,這不僅顛覆了傳統的傳播結構和傳播關系,而且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行為方式,并對整個社會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

關鍵詞:信息傳播;自媒體;社會政治影響;公民政治參與;社會公共管理

“自媒體”(we media) 的概念于2003年由美國的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兩位學者提出,其涵義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1]自媒體傳播是一種以個人為主體的新型傳播形態,它的出現不僅掀起了一場媒體傳播的革命,更帶來了人們行為方式的變化,進而對整個社會生活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一、自媒體傳播使人們的行為方式發生深刻變化

自媒體傳播是在新的技術背景下信息傳播方式的變遷,而“一種信息傳播的方式所帶來的社會變遷,絕不限于它所傳遞的內容,其更大的意義在于,它本身定義了某種信息的象征方式、傳遞速度、信息的來源、傳播數量以及信息存在的語境。”[2]人類社會已進入信息時代,信息成為社會生活中的第一要素,信息傳播方式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們的行為方式,因此,自媒體所帶來的信息傳播方式的變遷也必然導致人們行為方式的變化。

1.自媒體傳播使人們的信息行為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參與。20世紀60年代,世界傳播學泰斗馬歇爾·麥克盧漢提出了著名的“媒介即信息”理論,即人類有什么樣的媒介就有什么樣與之適應的傳播活動,媒介的發展狀態決定了信息傳播的程度和水平,每一種新媒介的誕生,都會開創人類感知和認知世界的新方式。[3]麥克盧漢的理論開拓了從媒介技術出發觀察分析人類傳播變革和社會發展的獨特視角。并預見性地指出了傳播技術的更新必然帶來傳播方式的改變,進而影響社會文明的發展與變革。自媒體傳播的出現恰恰印證了這一論斷。

進入信息時代,以移動通信和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打造出了類型眾多的新型媒體平臺,如BBS( Bulletin Board system 電子布告欄系統),Podcasting(播客),Blog(博客)和microblog/weibo(微博),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社會性網絡服務),groupmessage(手機群發)等等。普通大眾可以通過這些信息平臺隨心所欲地用文字、聲音或圖像進行信息傳播,這使得人們擺脫了對傳統媒體的依賴,突破了傳統媒體對人們的限制和束縛。這些新型媒體平臺最大程度實現了個體化傳播,使得普通民眾在社會信息活動中的地位作用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在傳統媒體傳播時代,信息傳播媒介一般由特定的組織機構控制,如報社、雜志社、電臺、電視臺等,可稱之為“他媒體”(官媒體)。這些傳媒機構擁有眾多的專業人員及設備,從信息的采集、篩選到加工、傳輸每個環節都有嚴格的規范和標準,所有的信息活動都有著既定的立場與口徑,是一種嚴密的組織行為。在傳統媒體環境中,普通民眾僅僅扮演著信息接收者的角色,對信息傳播的參與和影響都十分有限。但隨著自媒體的出現,這一切都發生了改變。自媒體以現代化個人信息工具為依托,將信息采集、加工、傳輸等功能集于一身,操作簡便,價格低廉,單一的自然人就可以擁有和掌握,可以完全根據自己的意愿自由地進行信息活動,是一種隨性的個體行為。比如在BBS、論壇、博客、微博、微信等空間等都可以便捷、交互地和索取信息,不受時間、地點、寫作格式的限制,只要有的終端設備,日常閑聊見聞、所思所感等都可以隨意上傳到自己的頁面上,或是公共知識分子的觀點傳播、或是草根一族的時事傳播、或是官員的政務傳播,乃至娛樂造勢者的謠言傳播,不論是自我傾訴的滿足還是與大眾粉絲的溝通愿望,都可以利用自媒體及時和獲取信息。如此一來,人們信息活動的自由性和自主性空前釋放,極大地激發了人們的信息熱情和傳播動力。

2.自媒體傳播使人們的社會交往由人際交流發展為網際交流。自媒體是以即時通訊和互聯網為基礎的信息傳播系統,它實現了信息的雙向交流互動。即在新媒體技術為信源與信宿之間提供即時的雙向的信息反饋模式的背景下,信息受眾在對于信源發出信息有選擇性接收的過程中,也利用了技術媒介完成自我對于信息的反饋和二次傳播行為,作為普通公民經由數字科技與全球知識體系相聯,提供與分享他們真實看法、自身新聞的途徑,自媒體以其多樣性的信息載體和平臺,完成了個體及群體民意再次聚集并深化寓意的過程。[4]自媒體的強大交互功能,突破了傳統人際交流的諸多局限:一是突破了物理時空的局限,不同地域間的人們不必見面即可實現交流互動,實現了社會交往范圍的最大化;二是平等的話語權消解了現實生活中人們的諸多差異性,實現了社會交往的平等化;三是傳統社會交往中人們表情達意的風格化語言和動作等均被圖片、文字、語音、視頻所代替,交流更加直接明了,實現了社會交往的簡單化。自媒體交互功能所帶來的快捷性和便利性充分迎合了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快、社會交往廣、注重效率的特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和重視,這使得人們的社會交往逐漸由人際交流發展為網際交流,自媒體也已成為當前人們社會交往的重要平臺。據統計,截至2012年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5.38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手機網民規模達到3.88億,手機首次超越臺式電腦成為第一大上網終端。其中微博的滲透率已經過半,尤其手機微博的增長幅度明顯,用戶數量由2011年底的1.37億增至1.70億,增速達到24.2%。我國即時通信用戶規模達4.45億,比2011年底增長3005萬,增長率為7.2%。即時通信使用率為82.8%,我國微博總用戶數達到2.74億,網民使用率為50.9%,中國社交網站用戶數增長至2.51億,網民使用率為46.6%。[5]從這些數據中我們不難看出,在自媒體傳播的推動下人們社會交往方式所發生的深刻改變。

3.自媒體傳播使人們的信息關注重點由他我中心轉向自我中心。在傳統媒體傳播時代,由于缺乏自主化的信息渠道,民眾的信息需求往往依賴于媒體機構或者輿論領袖,其的信息對人們的認知理念、思想情感、行為方式有著巨大影響,往往成為民眾工作生活的重要參考和依據,在社會生活中具有相當的權威。因此,媒體機構和輿論領袖受關注度極高,人們對其保持著高度的依賴性和追隨度,使得人們的信息關注呈現“他我化”的態勢。但進入自媒體時代,這種狀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正如數字化之父尼葛洛龐帝教授在他的《數字化生存》一書中指出的那樣:“在后信息時代,大眾傳播的受眾往往只是單獨一人,在數字化生存的情況下,我就是‘我’,不在是人口統計學中的‘子集’。”[6]在自媒體傳播平臺上,“自我化”態勢十分明顯,即每一個用戶都是既可以信息同時又接受其他用戶信息的節點,他們之間的互動又會增加新的信息,改變信息的傳播路徑和狀態,所有這些信息都是全面開放共享的,每一個用戶無論是自媒體信息的提供者還是索取者,都會以自己為中心形成規模各異的“節點共享”的信息傳播網絡。[7]“自我化”的傳播態勢使得普通民眾的話語權得到空前釋放,能滿足受眾在過去傳統媒體長期約束下的自由表達欲望及某些心理或社會的需求,以實現自我呈現的滿足,正如麥克納和巴奇強調的那樣,人們可以選擇不同的人格面貌、人們需要“把自己‘真實’或‘內在’的自我展示給外部世界”。[8]自媒體賦予了民眾海量的、五花八門的信息以及在這些信息中用戶所擁有的自由攫取、編輯、的權力,個人的價值理念、心理情感、興趣愛好、行為習慣等等都隨著個體化的信息活動表露出來,形成千差萬別的極具個人化風格和魅力的內容和表達方式。這種差異化的信息吸引并聚集著不同的人群加入其中,如微博中的“加關注”、QQ中的“加好友”,這使得自媒體信息者成為關注焦點,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引起關注者的反映,呈現出“自我中心化”的傳播態勢。可見,自媒體傳播進一步消解了傳統媒體傳播中以傳媒機構及輿論領袖為重點的“他我中心化”狀態,同時個人的意愿表達被眾人矚目所帶來的受重視感和成就感成為自媒體傳播的源動力,達到了個體對自媒體使用的一種滿足。

二、自媒體傳播使社會分化進一步加劇

現代社會,信息已經成為社會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能力的強弱,信息質量的好壞、信息效率的高低都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社會利益和社會地位。隨著自媒體的發展,不同受眾群體間的信息差距日漸凸顯,造成其社會差距進一步拉大,使得整個社會結構的分化進一步加劇。

1.自媒體傳播使社會群體間的“數字鴻溝”進一步凸顯。“數字鴻溝”(Digital Divide),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困者之間的鴻溝”,往往表現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掌握與未掌握數字技術的群體之間的數字信息差距。自媒體的出現在賦予人們更大的信息自由和信息權利的同時,也形成了巨大的“數字鴻溝”。自媒體技術的擴散和使用造成社會信息資源分配的進一步失衡,弱勢階層對于自媒體技術的運用遠不及強勢階層,這種矛盾與沖突突出表現為地區之間和城鄉之間在信息資源的使用和分配上的巨大差距。一是由于自媒體傳播的技術手段和物質平臺等“硬件”建設發展的不均衡,造成了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間的“數字鴻溝”。比如,截止2012年6月全國城市網民的比例為72.9%,農村網民的比例僅為27.1%;而IP地址數量分布比例北京為25.60%,廣東為9.61%,浙江為5.31%;而西部欠發達的省份如甘肅為0.48%,貴州為0.44%,寧夏為0.24%,青海為0.18%,西藏為0.13%;[5]二是由于人們在自媒體傳播技術的掌握運用等“軟件”上的差異而造成的“數字鴻溝”。在2012年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指出,目前54.8%的非網民不上網的原因是因為“不懂電腦和網絡”,相比2010年6月,比例上升近十個百分點,信息技能的缺失仍然是阻礙自媒體深入普及的重要障礙。而信息技能的差異往往又與人們的受教育水平和社會地位密切相關,自媒體的出現實際是將人們的社會差距反映并放大了出來。正如德國學者海因利希·施萊曼認為:“當一個社會體系中的信息流增長時,社會中那些具有較高社會經濟地位并受過良好教育的群體的人在接受信息方面要比社會地位和教育水平較低的社會群體強。其結果是信息的增加反而擴大而不是縮小了這些社會群體之間的差距。”[9]

2.自媒體的“圈子化”傳播態勢使社會分化進一步加劇。在自媒體傳播過程中,人們根據自己價值觀念、行為習慣、認知理念、興趣愛好而自由地進行信息選擇,在選擇過程中文化背景、價值取向、行為習慣、興趣愛好相同或相似的群體會逐步形成一個“圈子”,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自媒體“圈子化”的傳播態勢可以幫助人們在虛擬網絡中跨越現實關系的羈絆,在更為廣泛的世界里找到可相互擁躉、彼此取暖的友人、強化著個性和自我。當前,社會進入轉型期,人們的利益訴求千差萬別,自媒體的出現為這些利益訴求表達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人們在利用自媒體表達意愿的同時也在尋找并聚合著相同或相似意見看法,以壯大自己的聲勢,強化意愿表達。自媒體的“圈子化”傳播實際上是一種信息助推下的互利性的社交關系,是人們出于自身的需要而結成的交往方式,而無論這種需要是一種利益還是情感。需要指出的是,自媒體的“圈子化”傳播在促進互利性的人群交往的同時,也在客觀上排斥或阻礙了與其他社會人群的交往,即圈子內的人群交往相對固化,而與圈子外人群則相對割裂,隔離了圈外信息、隔離了異于自己的社會觀點和價值取向等,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不同利益人群間的信息交流和人際交往,甚至會產生對立和沖突,加劇社會分化。

三、自媒體傳播使社會政治生態日漸呈現公民化態勢

1961年美國學者阿爾蒙德和維巴首次提出了“公民化政治”的概念,強調“公民化政治”是公眾對統治權力依附程度的降低以及公民政治參與的增強。[10]自媒體傳播的出現賦予了民眾高度的話語權,這種話語權表現在社會政治生活中就是個人意愿的自由表達和對整個社會的關注,這極大地釋放了普通民眾參與社會政治生活的熱情和動力,使整個社會政治生態日漸呈現公民化態勢。

1.自媒體傳播使民眾的主體意識顯著增強。自媒體削弱并分享了傳統“主流媒體”的媒介權力。所謂媒介權力即選擇、加工、突顯框架的權力,在傳統媒體時代,從信源到成品的新聞報道存在著重重把關,每一道把關流程都會篩選掉一部分信息,這種篩選甚至可能變成斷章取義。但自媒體的出現取消與顛覆了傳統媒體對話語權和解釋權的壟斷,傳統媒體無法再對信源加以任意裁剪,打破了管理者的嚴格管制。自媒體打破了不同主體間的權力界限,拉近了精英與平民、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距離,最大限度地實現著傳播平等。[11]自媒體作為現實社會的延伸,其公開、便捷和互動的特點更強化了民眾的這種平等性與自主性。通過自媒體,參與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立場,選擇自己所關心、喜愛的場域投入對話和溝通,自由、廣泛、充分地交流和發表意見、建議,而不論社會背景、階級或理念觀點的差異,可以隨時加入,也可以隨時退出,地位平等,行動自由。在自媒體的世界里“我”就是主角,“我”可以有所作為。這種主體意識的增強使民眾感到自己對國家和社會是可以有所作為的,直接影響到公民的政治功效感,從而提高政治參與的積極性。

2.自媒體傳播為民眾的政治參與提供了有效渠道。自由而廣泛的政治參與是公民政治的重要內容,自媒體的出現使其成為現實。一是自媒體傳播在技術上使人人參與成為可能。傳統媒體條件下很難做到讓每個公民都參政、議政,只能靠推選人民代表商議國事、討論政治問題。自媒體的出現在技術上賦予了所有社會公眾發表意見的機會,互動式的媒體環境也極大地強化了各個社會階層和群體表達思想觀點的能力,它給每一個民眾提供了更為開放的釋放自我的空間,是真正意見的“自由市場”。二是自媒體成為公民利益訴求表達的重要手段和民意的釋放出口。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轉型,社會矛盾凸顯,各種利益主體不斷分化,由此導致民情民意呈現多元化和多樣化的發展趨勢,這些利益訴求如果被壓制或者得不到順暢的表達,將會影響到社會的穩定與和諧。自媒體的出現和發展為人們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討論,表達自己的利益和要求,提供了嶄新而便捷的路徑和平臺。三是自媒體強化了民主監督的功能。作為一種新的監督形式,自媒體監督實現了現代信息技術與民主監督的有機結合。與傳統輿論監督相比,自媒體監督主體分布更廣,監督形式更加方便快捷并且產生的輿論壓力更大。可以說自媒體中的每個民眾都握有一把“利劍”,可以隨時隨地向黑暗現象和腐敗勢力開刀。比如:南京江寧抽天價煙戴名貴表的“史上最牛房管局長”周久耕事件,“表哥”楊達才事件等等,都是自媒體在其中發揮了巨大監督作用。

3.自媒體傳播成為改進社會公共管理的有效手段。現代政治學認為,良好的社會公共管理依賴于全面有效的信息占有和高效順暢的溝通交流,自媒體的出現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一是自媒體使每個民眾都有自主發表意見的機會和場所,這使得社會政治信息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其全面性、完整性和真實性得到了有效提升,打破了以往社會政治信息僅在科層體制內部流動的缺陷,有效地克服了政治決策的封閉性與政治服務開放性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為政府決策提供了充分的信息參考,為科學決策科學管理奠定了基礎。二是自媒體改變了政府工作的方式方法,使社會管理變得更加高效和諧。一方面自媒體實時互動溝通的方式一改以往政府管理生硬的話語體系,以平等的姿態和口吻面對民眾,拉近了政府與民眾的感情距離,提高了認同度,促進了社會管理的和諧。比如,北京市政府新聞辦新聞發言人王惠在其微博“北京王惠”中寫道:“我是北京的新聞官。我開微博的原則是不當僵尸不作秀,要的就是一個真誠。我知道的信息會趕快,能回答的就馬上回答,實在不知道的也請原諒。來當惠粉吧!”[12]這種生活化的表述吸引了大量民眾的關注,微博開設僅三天后她的粉絲數已達到14156人,而像“成都”、“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等熱門官方微博的粉絲則達到了500萬人以上。正是這種人性化生活化的溝通方式吸引著眾多的民眾參與到社會管理中去,充分體現了民眾政治參與的廣泛性。另一方面,自媒體為政府工作聚合了大量社會力量,為改進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強有力支持。比如,公安部打拐辦主任陳士渠就開設了“打拐微博”,借助社會力量參與公安部的打拐行動,目前他總共擁有470余萬粉絲,正是在廣大粉絲提供的線索幫助下,一大批被拐兒童得以解救。他的微博被評為全國十大個人政務微博之首,贏得了“微博最具影響力公務員”的名號。[13]再比如,從2013年新年伊始,網絡發起了“豪華軍車隨手拍”行動,全國各地網友紛紛響應,用自媒體手段將違章違紀的豪華軍車紛紛曝光,為相關部門查處軍車亂象提供了廣泛線索,也為落實中央規定厲行清正廉潔之風開了個好頭。

總之,自媒體的出現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行為方式,并且正在以更加迅猛的勢頭改變著我們的社會生活,正如傳播學者麥奎爾指出的那樣:媒介技術不只是一種傳遞符號內容或者在某次交換中聯系參與者的應用工具,它同時也包括一套與新技術特質互動的社會關系。[14]盡管自媒體僅僅是提供了一種技術潛力,并且受制于現實的體制環境,但必須看到的是,自媒體憑借所擁有的廣泛民眾基礎以及強大的影響力必將成為未來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強大動力。

自媒體分析論文:自媒體時代下易班網絡供給與需求分析

摘 要:隨著3G技術的日益成熟和“以指代步”時代的到來,微博、人人網、騰訊QQ、飛信等各大熱點網站和新媒體客戶端對大學生用戶群的爭奪日益白熱化。由于人人網、微博、QQ、飛信等早于易班進入市場,且技術支持豐富,大部分學生已經習慣于在此類網站和新媒體客戶端滿足自己的各類需求。如何在諸多社交網站和新媒體混戰的今天,緊緊抓住學生的需求和胃口,牢牢掌握大學生教育的網絡陣地,充分發揮易班的育人、服務功能,成為易班工作者必須思考的現實問題。本文通過對當前易班使用現狀的實證調研為基礎,并結合青年學生的用網需求的五個維度:求知、交往、自我呈現、發展以及娛樂,將易班與人人網、微博、QQ等新媒體及主要社交網站的從這五個維度進行差異化比較分析,綜合分析當前易班的網絡供給和學生對易班網絡的真實需求,由此探索易班建設和推廣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易班;網絡;需求;大學生

一、引言

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人人都成為了信息的者。自媒體有別于由專業媒體機構主導的信息傳播,它是由普通大眾主導的信息傳播活動,由傳統的"點到面"的傳播,轉化為“點到點”的一種對等的傳播概念。自媒體時代具有(1)傳播即時性(2)覆蓋全民化(3)影響放大化,三大特征自媒體的發展不僅使每個人的媒體權力擴張了,同時也滿足了大學生尋求個性發展、人際發展和情感發展的需要。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促成了大學生社交網站的不斷壯大。

易班作為教育部門主導的、真實的大學生網絡互動社區易班是廣大學生的實名互動平臺,提供了SNS、博客、微博等Web2.0應用。根據師生的需求,易班研發了話題、日程表等基于班級的特色應用,集成了大量的優質教育資源。上海現有31所公辦高校、19所民辦高校、11所公辦高職高專、2所中學、2所中專開通了易班網絡社區。在高校基本實現了全覆蓋,學生和老師采用實名制登錄。

隨著3G技術的日益成熟和“以指代步”時代的到來,用戶成為各大媒體競爭的關鍵,微博、人人網、騰訊QQ、飛信等各大熱點網站和新媒體客戶端對大學生用戶群的爭奪也日益白熱化。由于人人網、微博、QQ、飛信等早于易班進入市場,且技術支持豐富,大部分學生已經習慣于在此類網站和新媒體客戶端滿足自己的各類需求。如何在諸多社交網站和新媒體混戰的今天,緊緊抓住學生的需求和胃口,讓他們樂意到易班上尋求自我發展、獲取有用信息、滿足需求,牢牢掌握大學生教育的網絡陣地,充分發揮易班的育人、服務功能,成為易班工作者必須思考的現實問題。

二、易班使用現狀分析

本文從易班使用時間、使用目的、使用需求、使用感受等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研和訪談,并通過監測易班網站IP的方式,對易班使用現狀進行了調研。

(一)大學生的網絡需求旺盛,但對易班的用戶粘度偏低。

問卷統計顯示超過95.2%的同學每天都會上網,這表明了網絡成為同學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活動,68.3%的同學上網2-4小時,說明大部分學生使用網絡還比較理性,而8.2%的同學選擇4-8小時,2.3%的同學選擇8小時以上,這表明網絡思政教育不容忽視,需要關注同學們的網絡目的和需求。在調查學生中,每天上易班的同學比例僅為10.7%。在對易班的IP監測中,連續一周監測IP數量在8000左右,這個IP相對于,易班系統顯示的860075名師生注冊用戶,用戶涵蓋75所學校,30070個班級而言,用戶活躍度和粘度確實偏低。

(二)學生對校內網站的認可度較高,但在校園信息獲取方面對易班使用度偏低。

校內網站不僅是對大學生進行教育、管理的重要平臺,更是學校品牌建設的需要。目前上海各大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園內部網站,包括校內門戶網站、校內bbs及易班。學生在校期間對校園信息的獲取也主要來自于這些校園內部網站,在問卷中發現43.75%的同學通過瀏覽學院主頁來獲取學校信息,27.46%的人通過詢問輔導員、同學或朋友,13.78%選擇使用校內論壇,僅7.1%的選擇通過易班。這說明校園內部各成熟網站如校園網、學校論壇等已經具有一定的網絡人氣,這些校園網站在學生管理和教育中也具有一定的作用。而在所有的校內網站中,易班起步較晚,且學校各部門工作人員、教師等對易班的使用情況不是很樂觀,基本上很多學校的各類教學信息和資訊等無法出現在易班上,導致學生對易班的使用率偏低。且各高校情況各異,部分教育部直屬高校和985高校的校園網絡軟硬件環境都比較好,“易班”上的部分功能和應用在這些高校的校園網、校內論壇等校內網站上都已經存在,并且運行的較好。因此,在易班與高校原有的系統資源未進行有效的兼容,與現有的教育教學資源未進行有效對接的前提下,勢必會影響同學們使用易班的情況。

(三)學生對社交網站和網絡新媒體需求旺盛,但通過易班滿足這一需求的比例偏低。

如今,大學生社會需求迫切。長期生活在校園中使他們與社會有一定距離。在校園里,他們主要通過網絡等大眾傳媒關注社會,評判各種社會現象,希望自己融入進去,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變各種令人不滿意的現狀,使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服務于社會,張揚自己的個性,體現自己的力量,實現自身的價值。這種迫切的社會需求促使他們訴諸于網絡,特別是網絡社交平臺的出現恰好滿足了他們這方面的心理需求。調查顯示社交類網站、微博更能吸引同學們的關注,71.65%的同學經常登錄人人網等SNS網站,48.45%的同學登錄微博,33.51%的同學登錄校內論壇,經常使用易班的同學為15.32%。且調查發現,被調查人數中的46.6%希望通過易班結識更多的朋友,這些調研數據都表明了出于大學生的社交心理需求,社交類、論壇類網站極大吸引同學們的關注度,且學生對易班的社交功能也滿懷期待。訪談中,學校表示,剛上易班的時候想多跟同學們交流,但活躍用戶較少,且跟其它學校朋友或外地同學交流不是那么方便,所以放棄了對易班的使用。

三、大學生對“易班”的真實需求分析

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發揮網絡的育人功能是新形勢下大學生教育和管理的必然要求,“易班”作為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一個新探索,為高校網絡思政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載體和思路,自易班在上海高校中推行以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易班推進了高校思政教育從“一元教育”到“多元教育”的變化,變單調、單一化為活潑、多樣化。但鑒于“易班”誕生時間晚于大部分社交網站、各校園網站和新媒體,易班的用戶群體相對更單一,且易班建立、建設和推廣的特殊性,使得易班建設的發展中面臨了不小的挑戰,在對易班使用現狀的分析中也可見易班的建設、推廣和發展仍然需要進一步明確自身定位,充分挖掘學生的真實需求,從學生的真實需求出發,結合網絡發展規律,將易班努力建設成為學生們真正愿意駐足的網絡家園。根據調研顯示,青年學生的用網需求主要表現為求知、交往、自我呈現、發展以及娛樂消遣等五個方面。從易班使用現狀出發,結合學生用網需求的這五個方面,積極探索易班發展的有效模式。

(一)加強內容和分類搜索機制的建設,滿足學生求知需求。

求知需求表現為大多數青年學生將“了解新聞”、“查找資料”、“瀏覽信息”等作為上網的主要目的。調查發現,網絡信息搜集是大學生網絡最大的需求之一,67.45%的同學將上網的大部分時間用于了解信息、查閱資料等, 89.5%的同學認為網絡在獲取信息、汲取知識方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之前,高校論壇、校園網站等吸引并凝聚了廣大學生,是學生獲取各類信息的重要渠道。但近幾年,隨著社會商業網站的發展,SNS社交網站、微博、手機新媒體的崛起,高校校園網絡在信息提供方面的優勢弱化,大量學生流失到社會商業網站中。“易班”這一集教育功能、社會商業社區功能于一身的平臺的初現,為滿足學生上網求知需求,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但在調查中發現“易班”網絡供給情況還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求知需求,約73.3%的同學認為易班更新速度一般。72.5%的同學認為網站的的資料權威性不足,且在“易班”前期推廣過程中,大多數用戶想方設法提高EGPA,賺取經驗值而出現惡意刷帖等現象,帖子質量不高。

“易班”上提供資訊的板塊很豐富,包含首頁、論壇、學校主頁、班級主頁、微博、博客等。雖然版塊齊全,內容涵蓋各種大學生活、茶樓聊吧、娛樂休閑、生活資訊、社區服務、政治新聞等各方面,但信息呈現出碎片化,有超過一半的同學認為自己的網絡使用不充實,不能很好的吸引學生。因此,“易班”建設要加強相應的監管,提高易班發帖的質量,堅持引導“三貼近”的發帖原則,在確保網絡資源豐富的情況下,堅持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生活需求、貼近教育需求主題。此外,由于易班活躍人群主要是學生,一些網絡信息比較局限,導致同學們感覺現有的易班網絡資源更新速度較慢,不夠新鮮。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易班骨干團隊的建設,加速易班各類信息的更新速度和廣度,讓同學們能夠在易班上看到更多有用的信息,并對易班網絡資源進行整合,探索易班網絡資源的分類策略和搜索機制,讓同學們在易班上的網絡信息的獲取相對快捷、方便。

(二)增強易班互動性和活躍度,滿足學生交往需求。

大學生正處于心理成熟與發展的重要階段,交往內容不斷豐富,層次不斷提高,相對單純的大學生活使他們的交往面相對局限,他們已經不能滿足于日常生活方面的交往,他們渴望與社會上各方面的了解和交流。交往需求表現為網絡為青年學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交往實現途徑,從電子郵箱到網絡聊天、從網絡社區到交友網站的興起都說明了這點。在問卷反饋中,有49.65%的同學因交際的需求而上網,57.43%的同學將上網的較多時間用于通訊聊天、聯系朋友等社交關系的建立和保持上,59.39%的同學將較多時間用于登陸社交網絡服務類網站,67.72%的同學認為網絡在擴大交友圈和人際交流方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以上數據顯示,不管是內在心理需求還是外在行為表現都體現出大學生對網絡上的人際交往、社會關系保持有較大的有效需求。

“易班”上在交友模塊上也非常齊全,包含加好友、郵件、即時通信、微博、博客互動、班級圈互動等版塊。但在調研中發現,92.4%的同學經常上人人網進行交流,而經常上易班交流的同學則只有19.7%。在人人網的《SNS發展趨勢與競爭分析》的報告中顯示人人網對用戶的吸引力排在前三的分別是1.能找到失去聯系很久的朋友2.實名制,有真實感3.可與朋友增進交流,了解朋友近況。報告中還提到人人網注冊用戶總數達1.9億,其中高校學生4000萬,白領10800萬,這龐大的用戶群體使學生能夠在人人網上充分的感受到信息的快速更新性和共享性、娛樂性、互動性和便捷性等特點,充分滿足交往需求。此外,易班起步較晚,且易班系統顯示的860075名師生注冊用戶,用戶涵蓋75所學校且主要的為上海的高校,相對社會商業性質的社交網站,可供交往的用戶群體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通過訪談發現,學生在使用人人網的過程中無非就是與自己的高中同學、大學同學交流互動,特別是與大學同學居多。因此,易班可以充分利用班級群這一功能優勢,從同學們重視班級榮譽感,渴望班級關懷的角度,開展一些同學們喜聞樂見的每人每天上易班等活動,推動班級活躍度的建設。此外,加強易班應用的開發,比如在個人主頁上可以滾動出現可能認識的易友的名字,并可點擊加為好友,在個人主頁上滾動出現班級明星、各類發帖明星,明星校友等等情況,并可點擊加為好友,類似的一些應用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學生們的好奇和交往需求。最后,有互動才會能真正滿足學生的交往需求,在易班上活動的同學們如果無法得到積極的互動,自然無法提供使用易班的熱情。因此,在推廣初期,各高校可以建立一支易班的骨干隊伍,對互動性進行推動,以滿足學生的交往需求。

(三)充分尊重和合理引導,滿足學生自我呈現的需求。

在日常的教育實踐中,當代大學生身上存在強烈的“自我呈現”的需求,在學生們喜愛的網絡世界中表現的更加充分。自我呈現的需求體現為青年學生青睞于利用各種網絡工具在“公共空間”上展示才能、釋放個性、尋求認可。

易班上包含上傳照片、更新博客、微博、發表帖子等各種功能來展現自我,獲得關注,達到自我呈現的目的。埃里克森指出,大學時代是學生探索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的重要時期,社交網站為學生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在這里,他們通過照片,微博、博客、帖子等形式充分的展現自我,并且通過評論的方式迅速得到人們的關注,明確自己的形象。從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來看,這種來自網絡上大眾的關注和正性的評價,滿足了學生獲得別人尊重的需要。此外,網站上展示的個人成就和能力,使大學生達到了某種意義上的自我實現。人人網等社交網站上的關注獲取非常迅速,在學生狀態或照片幾秒鐘內便可獲得大量的回復,并且隨著關注評論和關注人數的不斷上升,滿足了學生渴望獲得關注的心理。而易班上由于用戶群體的局限性,使得同學們獲得關注、評論和回復的時間效率不夠,發了照片、帖子、狀態久久無人問津和回復,無法很好的滿足學生自我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會影響學生們的使用熱情。因此,在易班的建設和推廣中,要提高用戶活躍度,加強易班骨干隊伍的建設,對同學們的疑問有人回答,對同學們的感受有人同感,對同學們的話題有人討論,對于學生的敏感問題不要僅僅通過屏蔽的方法來處理,而要做好引導工作,讓同學們在易班上有被關注的感覺,被關心的感覺,被尊重的感覺,充分滿足學生自我呈現的需要。

(四)充實學習資源和就業信息,滿足學生發展的需求

發展的需求是指網絡為青年學生拓寬發展視野、搜索發展機會提供了更多便利途徑。學生使用網絡,很大一部分表現形式或者最初需求是網絡學習,數據顯示59.48%的同學是為了學習、收集學習信息或者與個人發展相關的就業、發展信息而上網。在內在成才動機和外部環境要求的雙重壓力下,自主學習和發展自我成了大學生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易班的論壇、學校主頁、班級主頁以及強大的網盤功能,都是學生學習和發展信息的良好渠道,且網盤的大空閑是其它社會商業網站所無法比擬的,而且易班網絡環境和用戶相對純粹,有害信息和無聊信息相對較少,可以充分發揮易班在滿足學生發展方面的需求。但現在學生更喜歡在百度、校園論壇、各大招聘網站和學習網站尋求資料,最主要的原因是“易班”發展尚未成熟,除了一些學生上傳的學習資料外,就業信息、培訓信息、論文信息、科技信息等有效信息量較少,信息量不夠大,信息更新不夠快且所有的信息不成系統、比較零碎等原因都是影響“易班”在滿足學生發展需求中的不足。因此,在易班建設中,要努力實現易班和現有的校園網絡資源,如學校論壇、電子資源庫、就業網站等方面的兼容和對接,并積極發動學校和各團隊,豐富易班在這方面的信息,使易班成為同學們獲取學習信息的首選。

四、結論

以上五方面用網需求驅動了青年學生主動地根據自己的偏好和需求來選擇網絡,從而影響用網效果。“易班”是一個新的網絡文化產品,是上海市網絡教育的一個創新。雖然在各方面尚有不成熟的地方,但價值很高。我們應該努力從學生的真實需求出發,進一步建設和推動易班,讓易班的發展遵循需求理論和網絡發展規律,努力將易班打造成為同學們熱衷的網絡家園。

自媒體分析論文:自媒體時代微博受眾的心理分析

【摘 要】自媒體是伴隨博客、微博、微信等網絡社交平臺出現后的熱詞。進入自媒體時代后,“人人皆記者”“人人皆媒體”的說法更是在社會上掀起一股熱潮,作為推動自媒體發展的一大動力——微博,有著非常廣泛的受眾群體,微博受眾參與網絡社交有著種種心理。

【關鍵詞】自媒體 微博 受眾心理

一、自媒體的興起

“自媒體”是伴隨著網絡的發展而出現的,它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范性及非規范性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也叫“個人媒體”。它的出現對輿論監督、反映社情民意都有重要的作用。

互聯網與其他媒體最大的不同在于個體用戶端信息的自由雙向傳播,這實際上實現了個體之間的信息共享,這種雙向信息通道構建起“所有人對所有人傳播”的新格局。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了《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1年6月,中國網民達到4.85億,較2010年底增加2770萬人;互聯網普及率攀升至36.2%,較2010年提高1.9個百分點。值得一提的是,到2011年我國手機網民規模為3.18億,較2010年底增加了1494萬人。手機網民在總體網民中的比例達65.5%,成為中國網民的重要組成部分。

微博是自媒體的代表。新華網的信息顯示,截至2012年12月底,僅新浪微博注冊用戶數就已超過5億,同比增長74%。

微博就像是受眾手中的“麥克風”,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微博用戶日益增多,其涉及范圍非常廣泛,既有一些明星、媒體,也有政府、官員、企業,當然更多的是不為人知的普通大眾。人們在這個平臺上信息,發表評論、表達看法;出于正義感,對社會上的各種不平現象大膽吐槽;對于政府工作,群眾的意見也能反饋到政府官方微博上。人們自己成為了信息的傳播者,表達著意見或態度,網聚著一種力量。

二、來自微博受眾內心深處的“聲音”

我們知道,自媒體強調的是自我對于信息傳播的主動控制權,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是它的特征和優勢。微博作為自媒體,也同樣具有以上特征。受眾是出于哪種心理來使用微博,他們內心有著什么樣的“聲音”,現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

1、維權意識——話語權的表達

傳統媒體作為政黨的喉舌,宣傳的是政府決策和黨的方針。從現今情況看,社會正在倡導媒體對公民的“知情權保障”,并且更多的聽取民眾的聲音,話語權轉移到民眾身上。

話語權,從字面上理解,也就是公民的說話權、發言權,對罪惡事實的控訴權、對錯誤觀點的批判權、對政治主張的闡發權、對違法違規的舉報權等等,都屬于話語權的范圍。微博門檻低、交互性強,參與者通過微博來維護自己的話語權,在這個相對自由的平臺表明自己的態度。議程設置理論認為“大眾媒介往往決定人們對某一事件或意見的具體看法,但是可以通過提供信息和安排相關的議題來有效地左右人們關注某些事實和意見,以及他們對議題關注的先后順序”。微博作為媒介的一種,受眾通過它可以向社會發表自己的言論,提出某種見解來影響社會大眾的看法,并且引發了更多人對某一問題的思考,它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現在社會上流行一種新的責任機制叫做“微博問政”。如2010年3月22日,南京紀檢部門宣布,微博上爆出抽“天價煙”的南京江寧區房產管理局原局長周久耕,因嚴重違紀被“雙開”;4月初,“湖南瀏陽市廣電系統負責人在高檔酒店公款消費單復印件”在微博上廣泛轉載后,相關負責人被停職……當前,微博問責、微博監督已成為反腐機制的重要一環,微博問政真正發揮了網絡成本低廉,快捷、及時的優勢,成為了反腐倡廉的新手段。

2、“名人”效應——尋求自我參與和自我滿足感

對于“名人”效應這一說法的理解,筆者有兩種看法。其一,自媒體具有平民化的特征,這就意味著無論什么樣的身份都可以參與到微博的群體中來。任何人都有可能在眾多的“粉絲”關注后成為“名人”。其二,對于“名人”效應,除了使用者自己成為“名人”外,還有一種心理,就是現實生活中的眾多“粉絲”們,想要通過這一平臺拉近與自己崇拜“偶像”的距離。因為自媒體本身具有普泛化的特征,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微博關注自己心中的“名人”,就好像自己身邊的朋友,無時無刻都能感覺到對方的存在。這兩種看法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那就是都實現了微博受眾的自我滿足感。

在龍虎網一篇《2012年度微博紅人榜》中,排名第一位的是一位被認為受到歡迎的稱作“延參法師”的微博控。據悉,他的走紅不僅是因為其佛力深刻,還因為其喜歡賣萌的性格。例如:“艾瑪,你輕點”、“我不是唐僧,自從大唐取完經,你不是已經回花果山了嗎,你想你師父,可以去大唐啊……”等等微博用語。讓眾多網友大喊“太萌了,大師好調皮”,被網友稱為“最萌法師”、“用繩命在賣萌的大師”,以1300余萬微博提及量成微博紅人。我們不難發現,“延參法師”的走紅得益于對網絡的充分利用,而眾多的“粉絲”對他的追捧更是對微博使用的結果。

3、“揭示真相”的欲望強烈

“媒體公信力”是指在公眾與媒介的相互作用中,公眾對于媒體信任的能力。微博的使用者中有這樣一些人,他們認為傳統媒體的公信力降低,出于對于傳統媒體的不信任感和“揭示真相”的正義感來在微博上不同于傳統媒體新聞的信息,這也是微博受眾的一種心理。

在“7·23”溫州動車事件中,微博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形成社會輿論的重要平臺之一,而對于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問題,很多網友提出了質疑。在網上有一篇名為《溫州動車事故何時能有官方說法》的文章,針對該事故的調查報告遲遲不出這一現象,表達了一種說法:“一次次,考驗的不僅僅是民眾的耐心,更是民眾對于公信力的信心”。這篇文章表達了民眾對于知曉事故真相的強烈愿望。另外,在這一事故中,鐵道部信息不及時,信息不準確等問題同樣讓眾多網友對此憤怒不已。眾多的微博網友信息,發表個人看法,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使其成為了社會輿論的焦點。

不可否認的是,當前社會上一些虛假新聞的出現,大大影響了媒體的公信力,很多人不再從傳統媒體中尋找“答案”,而是從公眾和自己的視野看待問題。部分微博受眾也是因為具有了這樣的心理,才會自己找事實真相,從而在微博上“揭示真相”。

4、找尋“同道中人”——現代社會的孤獨感

隨著科技水平的日新月異,相應的是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雖然很多人不再為衣食而憂,但是人們精神上的空虛和孤獨感卻與日俱增。隨著網絡的出現,人們逐漸找到一個可以排解寂寞的平臺。而微博成為了一種渠道,使得人們可以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找到““同道中人”。

華商網中的一篇名為《微博就像身邊最忠誠的朋友》文中提到:“現在很多朋友起床第一件事,就是上微博,我覺得微博走紅是因為現代人的孤獨感,微博就像你身邊最忠誠的朋友。”微博是人們的朋友,同時它還是人們尋找更多朋友的工具,由于它極強的互動性,博友們在使用它的過程中得到了孤獨感的釋放。

在新浪微博上,有個“新浪微群”,百度百科對它的解釋為“新浪樂居公司推出的服務,它能夠聚合有相同愛好或者相同標簽的朋友們,將所有與之相應的話題全部聚攏在微群里面,讓志趣相投的朋友們以微博的形式更加方便的進行參與和交流。”稱“新浪微群——總有一群人和你一樣”,據2012年3月份統計,已有超過72萬人加入該群。不難看出,通過微博來找尋“朋友”已經成為一種時尚。

5、“圍觀”心理以及“羊群效應”

在網絡上,“圍觀”被稱為是一種“打醬油”似的沉默。有一種說法是:“圍觀”也是一種力量。在鳳凰網“圍觀”欄目的廣告詞里這樣寫道:“不做解讀,不加評論,我們是沉默的大多數,但我們關注,我們思考,我們相信圍觀也是一種力量。”通過上萬的點擊量、跟貼和轉發,人們用一種無聲的語言同樣表達著一種態度。

“圍觀”,筆者認為是博友們現在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他們并不會對某一現象或某一人物發表直接見解,這和前面提到的第一種心理——話語權表達正好相反。有人認為,圍觀可以轉化為媒介的監督,承擔起瞭望社會的職責。

“羊群效應”認為大眾都有一種從眾心理,人們經常受到多數人的影響,從而跟從大眾的思想或行為。在微博的世界里,同樣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對于微博轉發、跟貼等行為是基于一種“跟風”心理,作為旁觀者的大眾,不具備條件以調查事件的真偽,而是在微博“意見領袖”的帶領下一呼百應,這種現象也是普遍存在的。

“圍觀”和“羊群效應”存在本質上的區別:“圍觀”者不管發表言論與否都是對某一事物通過微博的轉發等手段隱隱表明了個人看法,其中不乏正能量,當然也會有負面影響;可在“羊群效應”的受眾中,他們并不是表態的一群,而是盲目跟風,不會自己思考。

除了上述心理以外,筆者認為受眾使用微博的其他心理還有如尋求安全感,追求時尚,尋求幫助,例如現在網上流行的各種尋人啟事、愛心集資、微博求助等等。

對于微博的使用,筆者認為受眾應該理性對待,正如麥克盧漢所說:“對媒介影響潛意識的溫順的接受,是媒介成為囚禁其使用者的無墻的監獄”。當今社會,因為有了網絡的普及,讓我們有了更多的主動權,但是,只有找到正確的定位,從積極的心理角度出發,我們才能真正成為自媒體的“主人”。

自媒體分析論文:自媒體語境下的體育受眾特征分析

【摘 要】自媒體時代的到來,給大眾傳播帶來了一系列深刻的影響。受眾在傳播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體育受眾這一特殊群體,在自媒體語境中也呈現出新的特征。文章旨在探討體育受眾在自媒體語境中產生的心理和行為特征的變化。

【關鍵字】自媒體 體育受眾 行為特征

伴隨著互聯網和通訊技術的發展,新的媒介技術和形態不斷產生和應用于人們的信息傳播過程中。自媒體作為媒介技術發展的產物,它的出現深深地影響著傳播過程的每一個要素。受眾作為傳播過程的重要部分,在自媒體語境中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新的特征。

一、自媒體釋義

有學者曾將媒體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農業時代的精英媒體;工業時代的大眾媒體;信息時代的自媒體。①基于web2.0技術帶來的豐富多樣的媒介形式,人們已悄然走進一個新的傳播時代——自媒體時代。關于自媒體的定義,有學者認為,私人化、平民化、白手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產化的手段(如QQ、手機短信、博客、微博、播客、維基、P2P下載、社區、分亭服務等),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特定個體傳遞關于他們自己信息的新媒體,稱為自媒體;②“自媒體”首先是一個時間性的概念,是超越舊媒體、新媒體歷史跨度后,在演進與革新中,在漸變與突變中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內涵和外延;其次“自媒體”是一個媒介概念,涉及媒介的傳播特性、傳播模式,并在新型傳播效果中,展示了顛覆性的媒體奇觀和傳播生態。③美國新聞學會的媒體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兩位聯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體)”研究報告,里面對“We Media(自媒體)”下了一個十分嚴謹的定義:“We 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

筆者理解自媒體既可以看做是一種新的媒介形式,又是一種新的傳播模式。前者是指可以為受眾自主、自由、自發地獲取信息和進行交流的媒介形式,這類媒介形式統稱為自媒體,這類媒介與傳統媒介最大的區別就是受眾在媒介使用權上的極大自主性,這是從微觀的媒介形式層面來理解的;后者指受眾利用推特、微博等新型媒介形式進行獲取信息和進行交流的傳播范式,這是從宏觀的傳播模式層面來理解的。

下面就以受眾中的體育受眾為例來具體探討自媒體語境中,受眾的特征變化。

二、體育受眾在自媒體語境中的特征分析

(一)體育受眾相關釋義

1、體育受眾定義

受眾研究是傳播學的五大研究領域之一,大眾傳播中的受眾指的是“大眾傳媒信息接受者或傳播對象。受眾是一個集合的概念,最直觀地體現為作為大眾傳媒信息接受者的社會人群,例如書籍、報刊的讀者,廣播的聽眾或電影、電視的觀眾等等”。④體育受眾即體育信息的接受者或體育傳播的傳播對象。

2、自媒體語境中體育受眾的特征

自媒體對體育受眾的影響從不同的角度和標準來考察會有不同的結果,從體育受眾的本身來看,本文試圖從心理和行為兩個層面來分析自媒體帶給體育受眾的新的特征。

(1)體育受眾心理特征

自媒體一方面從微觀上改變著作為個體的體育受眾的接收和傳遞體育信息的心理,另一方面,這些無數個個體的微小的改變聚合后形成規模效應,便會影響整個受眾群的心理。在這里,我們引入在傳統的大眾傳播效果研究中一個經典理論“沉默的螺旋”來具體分析。

“沉默的螺旋”理論是德國女社會學家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提出的。在其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一書中,對這個理論做了全面的概括。這個理論假說大致包括以下三個命題:第一,個人意見的表明是一個社會心理過程;第二,意見的表明和“沉默”的擴散是一個螺旋式的社會成本過程;第三,大眾傳播通過營造“意見環境”來影響和制約輿論。⑤在大眾傳播過程中,作為個體的受眾,在接收到信息后,缺乏有效表達自我意見和了解他人意見的途徑,很大一部分人選擇保留自己的看法,為了避免陷入孤立狀態,他們在沒有明確群體多數人的觀點時,一般傾向于“沉默”。只有發現自己屬于“多數”意見時,他們才會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這種現象最終導致的是輿論的一邊倒,很難形成一種理性的社會意見。

在自媒體傳播時代,媒介技術的發展,帶來了豐富多樣的媒介形式,例如前面提到的:bbs,博客,QQ等,這些媒介的出現,一方面為受眾提供了自我表達和獲取外部信息的途徑,另一方面,由于自媒體傳播中,媒介使用者的身份是虛擬或者隱匿的,這為他們公開發表意見提供了便利。受眾在接收相關信息后,通過自媒體了解他人的觀點,由于身份的隱匿性,他們在心理層面不再迫于壓力選擇“沉默”,而是通過這些自媒體來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整個輿論的形成不再是一邊倒,而是形成“百家爭鳴”的輿論熱點。

2008年北京奧運會,劉翔因傷退賽,當時整個社會對于此事幾乎是呈現一邊倒的質疑和不解,僅有少數表示理解的聲音。受眾在通過電視或者其他媒體了解到這一消息后,也許自己的態度并不是很明確,而當社會上批評指責的聲音大于理解和寬容的聲音時,很多立場不堅定的受眾便附和“多數人”的意見,于是,輿論便以滾雪球式的方式呈現出一邊倒。在這種以媒體為中心的傳播模式中,受眾自我的觀點很難得到相應的表達,話語權的缺失,使得受眾只能接受傳播者的意見。

(2)體育受眾行為特征

在探討體育受眾在自媒體語境中行為層面特征之前,首先對體育受眾進行簡單的分類,以便進行相應的考察。在這里,筆者引入布迪厄的“場域理論”。

對于場域(field)這一概念,布迪厄這樣說過:“我將一個場域定義為位置間客觀關系的一網絡或一個形構,這些位置是經過客觀限定的。”布迪厄的場域概念,不能理解為被一個定邊界物包圍的領地,也不等同于一般的領域,而是其中有內含力量的、有生氣的、有潛力的存在。在體育傳播中,可以將受眾分為兩大類:獨立于“場”的受眾和存在于“場”的受眾,這里的場域是指體育信息傳播的某種氛圍或者規范。通俗地來講,就是現場受眾和媒介受眾。

自媒體分析論文:自媒體時代下大學生“微博控”的實證分析

浙江理工大學文化傳播學院2008級傳播學專業本科生周亞萍

一、問題提出:自媒體時代下的微博與大學生“微博控”

在自媒體時代,傳統的接受者——大眾搖身一變變成了擁有自主權利的傳播者,他們通過網絡等現代傳播手段向其他人傳遞各種信息。自媒體包括博客、個人空間、微博、個人主頁等等,不同于傳統媒體,自媒體是由普通的大眾來主導信息傳播活動,由傳統的“點到面”的傳播轉化為“點到點”的傳播。自媒體時代下,人人都成了“傳播者”。隨著自媒體的崛起,“微博控”的流行,大學生網絡依賴現象的研究被放置在了一個全新的媒介環境中。本文探討的就是大學生群體中,“微博控”現象是否普遍化了?相關研究已經表明網絡在一定程度上讓大學生滿足其宣泄情感、探索求知等內在心理需要。那么大學生使用微博是為了滿足自身的什么需求?其依賴度有多大?其訴求和發生機制又是什么?

二、理論概述:媒介依賴理論概述及大學生網絡依賴的現狀回顧

媒介依賴論(Media Dependency Theory)認為,一個人越依賴于通過使用媒介來滿足需求,媒介在這個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就越重要,而媒介對這個人的影響力也就越大。當我們置身于越來越繁雜的社會之中,我們不僅需要依賴媒介理解社會、認識社會,還需要依賴媒介指導我們作出選擇和應對,以及幫助我們放松精神、減輕壓力。當我們通過媒介來理解社會時,媒介也同時塑造了我們對于社會的價值觀、期望以及我們內在于心的精神。媒介并不是平均的影響著每一個人,我們每一個人所受的媒介影響程度也不相同,那些需求更多的人往往是更加依賴媒介的受眾,而其也將受到更大的影響。

三、調查報告:大學生微博使用狀況問卷內容分析

本文采用網上問卷調查法,以調查大學生的微博使用來剖析在以微博為代表的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的媒介依賴狀況,主要從大學生對微博的接觸目的和內容、接觸時間和頻率、接觸方式等展開調查,從他們的微博使用狀況來分析大學生在自媒體下的媒介依賴感。

此次調查人數中男生46人占總人數的52.87%,女生41占總人數的47.13%。其中使用微博的人數為59,占人數的67.82%。而且雖然32.56%的大學生沒有使用微博,但是他們中至少有81%的人在使用其他的自媒體,如人人網、博客等。也就是說,86人中至少有93.10%的大學生在使用各種形式的自媒體。自媒體在大學生的生活里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在使用微博的大學生中,對他們使用微博的原因做了圖解,如圖1:

圖 1

A. 能夠使用圖片、視頻,使用方便,內容簡單,形式新穎 B. 信息量大,更新快,能夠及時知道新聞 C. 能自由發表自己的觀點,表達情感D. 互相關注,能即時知道雙方的消息,方便與人溝通交流 E. 娛樂消遣,還能了解明星名人的動態F. 能結交新朋友,拓展人脈 G. 周圍的人都在使用,“隨波逐流” H 其他

從中看出,50.57%的選擇的微博的原因是微博“信息量大,更新快,能夠及時知道新聞”;而居第二的則是“娛樂消遣,了解明星動態”占43.68%;隨后是占36.78%的“方便與人溝通”,34.48%的“自由發表觀點,表達情感”3。

微博給予用戶極大的自主權,受眾可以自由選擇關注什么事件什么人物而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其所需要的信息和要求。微博簡練的形式和極強的交互性使得人們能夠一目了然彼此的最新的生活狀態, 51.72%的大學生均選擇了“朋友微博”表現出他們維系關系的訴求。而“喜愛的事物的微博,如品牌、動漫等”和“名人微博”則同時分占47.13%。“熱門話題和人氣推薦微博”和“媒體微博,如新聞報紙”則分別占36.78%和35.63%。相比于新聞媒體,被調查者更傾向于“娛樂消遣”。就參與度而言,只有18.39%的人選擇“參與話題討論”。從中看出,大學生在微博中的主動參與度不高,他們更多的顯示出是信息的接受者。

被調查者“每次更新微博的內容”所占比例最高為“心情”,占48.28%。同時,大學生更新的內容多為“心情”這種內心生活狀態。雖然他們在選擇使用微博的原因中都注重于“獲取信息”,但是這種信息更多的是娛樂和個人生活動態的訊息,對于“新聞媒體”的關注度均低于“名人微博”和“喜愛事物的微博”。雖然原創性的“心情”占了內容更新較大的比例,但是同時47.13%的“轉發”和僅為19.54%的“身邊新聞”顯示出大學生使用微博除了個人生活的原創性外缺乏內容的創新性和新聞性,缺少對事物的自主思考。

使用微博的59位大學生中“一星期上微博的頻率”,如圖2

圖2

“一天上微博的時長”

圖3

“使用微博的時間分布”

圖2顯示,40.23%的大學生每天都會登陸微博,占大多數比例。圖3則表明36.78%的大學生登陸微博的時間控制在1小時內,4小時以上的只占2.3%。根據《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 認為“如果個人平均每天用于非工作學習目的連續上網超過6小時且持續這種狀態超過3個月則可構成‘網絡成癮’”,暫不論這個標準受到的質疑,但是以此推算,在每天都會上微博的大學生中只有2.3%的人會持續四小時以上。數據顯示對于微博大學生中的“微博控”現象還是少數。其中有31.03%的人“偶爾想起才會登陸”,17.24%的人“注冊了以后沒怎么上”,這兩個數據顯示出大學生使用微博的偶然性成分較高。

四、內容分析:大學生微博內容與調查報告之間的互相印證

通過問卷調查法得出大學生微博使用者的微博接觸時間、微博接觸頻率以及接觸原因等內容,除此之外,進一步通過內容分析法統計出一部分大學生具體使用新浪微博的頻率及其內容的傾向性,最終獲得13個人的838條微博,對上述微博問卷調查結果進行補充論證。

在對新浪微博上的13個大學生用戶的使用情況進行分析時,共得到微博數量共838條,其中原創性微博共276條,轉發性微博562條。其中平均6~7天即“幾乎每天都登錄微博”的人數占38.4%,其人數占最大比例。在用調查問卷方法所得到的“一星期上微博的頻率”中,“每天都會登陸微博”的比例數最大,兩次結果相對吻合,從中可以推測出微博日趨成為大學生常用的大眾媒介。

原創微博數共276條占總數的32.9%。轉發的微博則占總數的67.1%。在“轉發微博”中,轉發而無評論的微博數則占60.3%。再加上“轉發社會話題類”占5.60%的這組數據可以看出大學生在微博中的主動參與度不高。圖4的數據顯示大學生注重關注多種類的訊息,但是在原創類中“自身的生活情感類訊息”幾乎占了所有原創內容,而在轉發類中“娛樂和情感類訊息”的比例也高達30.31%。運用內容分析所得出的結論與調查問卷所得相對符合。

五、理論思考:自媒體時代下大學生微博依賴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對微博等自媒體的媒介依賴的主要原因可以從兩方面來說,一個是微博等自媒體自身的優勢;另一個則是受眾的需求在微博等自媒體上得到了良好的滿足,這足以影響受眾選擇媒介進行實際的媒介接觸行為。

首先,從微博等自媒體自身特質上分析自媒體下受眾依賴的原因。麥克盧漢曾說“媒介是人的延伸”,它“改變人的‘所聽、所見、所觸、所嘗、所嗅’,亦改變‘所知、所為’”。自媒體的產生不僅對經典的傳統傳播學理論發起了挑戰,而且對人們的生活也產生了眾多潛移默化的影響。它使得單一的接受者擁有了雙重身份,擴充了傳播主體信息源,同時伴隨著擴大了信息的來源和渠道。

自媒體分析論文: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自組織及輿情現象分析

在當今互聯網世界中,多種新興的網絡產業此起彼落、風起云涌,帶動了整個互聯網發展與改變,在不斷前進和創新的道路上,互聯網不再停留于單方面的知識傳授,多路徑、多角度的思維方式在互聯網的虛擬世界中展現得淋漓盡致。WEB1.0帶動了互聯網群眾的熱情,催生的WEB2.0加速了網絡作為媒介傳播的力度,打破了傳統媒體平面和單途徑的簡單方式,傳播的方式從“廣而告之”的一對多轉變為“人人皆記者”多對多,直接影響了整個互聯網主體和客體的關系,在沒有特定的主客體之分的情況下,“受”者皆為“授”者,而這樣的時代也被稱之為“自媒體時代”。

在自媒體時代中,信息的更替讓原本的受者主動成為授眾,微博、SNS、論壇等各種多元化信息交互平臺均衡地推動互聯網服務的發展,一點一擊中,信息變成充滿活力的新鮮事物,更多的人在感知自媒體時代的分享和速度。互聯網群眾催生了自媒體時代的現在,自媒體時代也將引領整個互聯網世界充滿“活的信息”的未來。這不僅是正向推動傳播媒體的發展,同時也帶來了諸多挑戰。從傳播者的角度還是新聞參與者的角度,群體的力量逐漸顯現。青年群體也將在互聯網激流中涌進,而這股年輕的力量將伴隨互聯網一同成長。

互聯網自組織群體現象定義及網絡中大學生群體自組織的意識和價值定位

互聯網背后支撐的群體力量,讓“自組織”的概念再一次走上舞臺。早在1959年由Yovits M. C 和Cameron S寫的《Self-Organizing Systems》中就有提出“自組織系統”的定義。之后更有多位學者提出自組織系統概念和特征,其中有經典的理論“在一定條件下,系統自動地從無序走向有序,由低級有序走向高級有序的過程。”如今互聯網的潛在群體力量讓信息從無序的分享走向有序的聚合,互聯網個體行為也從無序的形式走向有序的自組織群體。同樣在20世紀80年代的學說——混沌理論(Chaos theory)中,也對今天這樣的群體現象做出了概念性解釋。混沌理論說明了復雜而不斷變化的系統 ,而這正貼合了如今的互聯網群體,他們在無形中組成了虛擬世界中的組織體,他們是復雜且不斷變化的。

網絡群體中,散布著大量的年輕人。據EnfoDesk易觀智庫最新研究揭示,國內兩大主流微博平臺——新浪和騰訊,他們的用戶多集中于20 ~29歲,均占據各自用戶年齡構成的60%左右。特別是作為中堅力量的多是大學青年,在社會大環境中,信息洪流沖擊著這些年輕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大學青年們往往懷有滿腔熱情,對于互聯網應用較為熟悉,善于利用互聯網尋找到現實生活中無法訴求的渠道,獲取有用信息,尋找共性同伴,自發形成自組織群體。他們大都廣泛開展線上交流,部分還結合線下互動的形式。他們在現實中組織意識較為淡薄,卻往往尋求在虛擬世界中的傾述,價值取向較現實世界中更為自由。

自媒體時代打破了原有的靜水傳播模式。互聯網不斷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全方位地影響人們的生活。各種文化的沖擊,迅速擴散到虛擬世界的每個角落。這同樣也影響著網絡中的各種自組織群體。網絡中的自組織群體團結在相似的情感環境中,有著較為類似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們通過網絡表達自我,傾述自我,這無形中加大了輿情問題產生的幾率。

大學生自組織群體及輿情問題產生的成因、影響

互聯網的高速發展,需要面臨整個互聯網以及社會文化傳播格局的轉變。同時,網絡輿情問題變得更為復雜多樣,已有很多典型網絡輿情案例,特別是其影響常常被不可控地擴大,給輿情管理工作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信息爆炸的自媒體時代,信息的傳遞符合冪律分布模式,當一個信息傳遞一次的概率是k時,傳遞后的再次傳遞通道是m的話,那其所可能第三次傳遞的概率就已經從原本的1變為km,而這決定于信息的被關注度和有效性,也更取決于被轉發后傳遞通道數量。六度分隔理論4也印證了互聯網傳遞無邊界的特點,它打開交流互動的空間,不僅將更多的信息帶給使用者,還提供了一種無序無責的復雜的虛擬環境。

大學生正處于形成自身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關鍵時期,思維的波動和行動的沖動多見于這個年齡層次。在互聯網中,青年大學生往往會放棄在現實生活中的拘謹,缺少面對面交流的互聯網強化了青年大學生在線上自由表達自我的訴求。在互聯網管理法規和制度還不完善的今天,互聯網帶給青年大學生一系列的錯覺,無責感、多樣性、隨機性都會將任意的群體趨向于無限制的自由狀態。而這恰恰忽視了輿論錯誤導向所產生的諸多問題。

“具有有序結構的消息即為信息”,從無序到有序的自組織群體,通過從無序的消息集合,慢慢轉變為傳遞有序的信息。“消息有序是信息,信息有序是知識,知識有序是智慧”5的說法中,不難看出到在傳遞信息和知識之間,尚未構成知識的無序信息最容易導致網絡輿情危機的產生。郭美美事件、溫州重大集資案、環境PM2.5檢測、故宮文物被盜、世界末日說等一系列新聞事件都在互聯網平臺上引起網民的廣泛熱議。一方面促進了輿論監督力度,但同時也存在諸多夸大不實的虛假謠傳。青年學生對信息的鑒別能力,對事物的好惡分析多以個人不成熟的觀點以偏概全。如何提高青年學生的鑒別能力,加強對謠言的抵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等問題都是現今高校亟待思考和完善的。

四、加強大學生網絡自組織行為及輿情問題管理的辦法和建議

對于大學生網絡群體自組織行為及輿情問題如何有效管理,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大學生正確價值觀。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強對青年大學生開展有效的有針對性的思想教育工作,培養青年大學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緊跟時代腳步,研究嘗試符合大學生學習特點、為他們喜聞樂見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緊密結合實際需求,開設以社會熱點為主題的課程,營造良好的自我學習和相互交流的氛圍。

2、加大互聯網輿論管理力度,完善自組織管理辦法。 互聯網的紛繁復雜,不僅在于網絡媒體錯亂無序的形態,更在于對網絡輿論管理的缺位。如何讓無序的互聯網輿論走向有序、規范,法治化將是可以維護互聯網和諧環境的基本路徑。例如采取網絡實名制,這將進一步引導輿論參與者的言論規范化,約束謠言的散播;創設規范互聯網輿論的法規辦法,促進互聯網絡健康發展,用文字性法規健全網絡言論及自組織行為。將混亂無序自由的組織建構從線上虛擬狀態轉向有序民主和諧的形態,這不僅有利于互聯網的良好發展,更有利于網絡民眾的非組織行為得到保護。

3、發揮黨團組織指導作用,促成文明健康的網絡文化。網絡文化在虛擬媒介中傳遞往往借助了自組織的群體活動的介入和推崇。在青年學生中,網絡生活已經深入人心,貼近他們的生活,結合新時代的媒介特點,進行健康、良好的網絡文化的傳播,將大大豐富和滿足他們的文化需求。通過新媒體,建立良好的黨團組織網絡載體,傳播黨團文化核心價值理念,將培養良好的網絡文化氛圍,同時也創新了黨團組織服務方式,貼近群體,走進生活,教育和提升了網絡群眾的精神文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无遮挡边做边爱边摸 |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观看动作大片| 亚洲成av人片乱码色午夜|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丝| 中文字幕理伦午夜福利片| 蜜芽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边添边摸边做边爱 | 成人免费的视频| 韩国无码av片在线观看网站| 67194成l人在线观看线路无码| 肥臀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不卡在线看| 日本边添边摸边做边爱的网站| 老太婆性杂交欧美肥老太| 胯下粗长挺进人妻体内电影| 国产天堂亚洲国产碰碰| 成人免费无码av| 熟妇熟女乱妇乱女网站|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 亚洲av成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日韩在线a不卡|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高清|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在线| 亚洲 欧美 变态 另类 综合|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少妇内射高潮福利炮|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蜜芽| 午夜性无码专区| 欧美成人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 艳z门照片无码av|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伊甸园| 国产破外女出血视频| 成 人影片 免费观看| 性高朝久久久久久久3小时| 国产在线无码精品电影网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亚洲美女又黄又爽在线观看| 欧洲熟妇色xxxxx欧美老妇伦| 亚洲人成网亚洲欧洲无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