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24 08:20: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醫學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英文名稱: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主管單位:天津市衛生局
主辦單位:天津市職工醫學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4-6763
國內刊號:12-1206/G4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7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提升醫學教育水平,培養高質量醫學人才,是我國在改革不斷深化新時期下的重要課題。研究比較中美醫學院校建制、醫學教育體系構成、醫學生培養環節以及醫學人文品質等方面的差異,提出對我國醫學教育的改進措施,對于我國醫學人才的培養和醫療的整體水平提升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
醫學教育;醫學院校;中美比較;診斷;治療
隨著我國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經濟的持續發展,大眾對醫療服務的要求和期望不斷提高,社會對醫學教育的探討也倍受重視和關注。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醫學教育經驗,培養具備高質量、高素質的醫學生,有利于我國醫療質量的整體提升和創新型國家的建設。美國高等醫學教育是西方醫學教育的代表,近兩年,筆者通過走訪留學生、查閱文獻,并先后赴美國哈佛醫學院、范德堡大學醫學中心等醫學院校進行交流訪學,對美國的醫學教育體系有了深入認識。本文通過比較研究中美兩國高等醫學教育在建制、教育體系構成、醫學生培養環節以及醫學人文品質等方面的差異,以期對我國的醫學教育有所借鑒和啟示。
1中美醫學教育的比較與分析
1.1中美醫學院校的體制存在差別
中美醫學院校在建設、籌資和管理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據不完全統計,美國現有醫學院127所,其中州立76所,私立51所,而我國醫學院校均由政府建設。美國醫學院校經費來源主要包括有償服務、研究經費、政府撥款和校友捐贈等,籌資能力較強,而政府撥款則是我國醫學院校較為主要且單一的經費來源。美國醫學院校的質量評估主要由非政府的第三方組織高等醫學教育聯絡委員會進行,聯邦和州政府通過教育撥款和科研資助等形式對各醫學院校略加影響,我國醫學院校由政府統一領導,全國實行基本一致的學制和課程[1]。從上述方面可以看出,中美醫學院校在辦學性質和宗旨上存在本質差異。美國醫學院校實行“精英教育”,旨在提高醫學高等教育水平和質量,院校具有很大的自,可以自主調整辦學方向,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因此具有鮮明的特色和較強的靈活性。我國醫學院校推行“大眾化”教育,旨在在較短周期內培養能滿足于廣大人民群眾需求的醫藥衛生工作者,但受制于院校隸屬關系的差別,或由于區域間的政策差異造成的資源分配不均衡,較容易導致不同醫學院校間辦學質量和學術水平出現差異。值得指出的是,這一差異從根本上是由中美兩國社會發展階段和經濟發展水平所決定的,都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內適應了本國國情。
1.2中美醫學教育體系存在差別
美國高等醫學教育體系較為完整性,通常由“院校醫學教育”、“畢業后醫學教育”和“繼續醫學教育”三部分組成。其醫學教育起點較高,報考考生須完成4年大學本科學習且修過醫學預科教育課程,通過醫學院入學考試后才能就讀。美國醫學院校教學大綱為4年制,成績合格者授予醫學博士(medicaldoctor,M.D.)學位。M.D.的學習課程與醫師執照考試掛勾,學生在前2年學習醫學基礎課,結束后要參加執照考試的第一部分,后2年進入教學醫院,臨床課程、見習和實習結合在一起,結束后參加執照考試的第二部分,合格后才具有申請住院醫生的資格。M.D.畢業后須經過年限不等的培訓(包括住院醫師培訓和專科醫師培訓等),完成執照考試的第三部分后方可獲得行醫執照。美國對繼續教育的重視程度較高,法律規定醫生須接受知識更新教育和考核,合格后才能獲準更新執照[2]。相比之下,歷史原因造成我國高等醫學教育體系建設相對滯后,“院校醫學教育”的學制和培養模式較為復雜,主要有五年制臨床本科、八年制本碩博一貫制、三年制臨床型或科研型碩士、三年科研型博士等。“畢業后醫學教育”和“繼續醫學教育”較為薄弱松散,我國的醫學本科生畢業后工作1年以上即可參加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醫學碩士、博士在讀期間只要有單位掛靠,也可以申請考試,通過后即可在醫療機構從事醫療工作。醫學教育體系所導致醫學生專業素質的差別較為明顯。美國醫學院校的培養模式要求所有具備行醫執照的醫生都有在大型教學醫院的從業經歷,保證了醫生都具備較為扎實的臨床功底和較為一致的專業水準。對基礎科研感興趣的醫學生在校期間還可申請攻讀生物醫學哲學博士學位(philosophiaedoc-tor,Ph.D.),畢業獲得M.D.和Ph.D.的雙學位。雙學位博士除了臨床知識學習和實習以外,還需要在實驗室接受長時間的基礎科研訓練,發表一定質量的科研論文后才能獲得學位[3]。相比而言,我國醫學院校培養的本科畢業生現階段通常難以滿足社會實際需求,且不同院校培養的畢業生水平差別較大。在研究生層面,由于我國醫學碩士研究生分為學術型和專業型,學術型研究生階段進行科研的同時,往往不能兼顧臨床技能的訓練,畢業后存在到了臨床“不會看病”的問題,而專業型研究生雖然臨床技能嫻熟,但由于缺乏基本的科研培訓,創新能力難以提升。
1.3中美醫學教育實施的各環節存在差異
首先,中美醫學院校的生源存在差異。如前文所述,美國醫學院學生的入學條件嚴苛,只有成績拔尖、素質全面的本科畢業生才能通過,相當于研究生教育。從醫學生的角度來講,他們在學醫前就接受了高等教育知識體系的訓練,并選修了醫學相關課程,保證了在進入醫學院后對生命科學的認識和理解更加深刻。可以說,在美國上醫學院絕非一時沖動的想法,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決定,學生的穩定性和成熟度也更好。相比而言,我國的醫學院校直接招收高中畢業生,由于每年招生數量較多,競爭不太激烈。尤其在近年,醫學院校報考人數還有逐年下滑的趨勢。對于我國的醫學生來說,多數人在填報高考志愿時對于未來職業的認識度和責任感并無感性認識,以致在今后求學時遇到困難和挫折容易失去耐心和熱情。其次,中美醫學院校的教學資源和手段存在差別。在課程設置上,美國醫學教育將基礎課程進行學科間交叉整合并集中安排授課,不僅能減輕學生負擔,更能促使學生從多個角度客觀、整體地學習和思考,知識體系搭建得更為牢固。美國醫學教育還注重基礎與臨床學科間的聯系,在基礎學科教學中密切聯系臨床,在臨床見習、實習中繼續強化基礎學科知識。臨床實習時,科目設置除“內、外、婦、兒”等常規科目外,還設置了急診醫學、老年醫學和家庭社會醫學等科目,體現了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4]。在我國醫學教育體系中,基本框架仍然遵循著基礎、臨床、實習的“三部曲”,三個階段過分明確和獨立,加之學科界限明顯,把完整的人體和生命現象人為地割裂,醫學生在學習過程感覺較為枯燥,也難以對醫學體系形成綜合、整體的認識。再者,中美醫學院校的教學目標設定存在差異。美國醫學高等教育一方面強調培養在高校或醫院中兼具基礎性與臨床性的專門醫學人才,另一方面強調培養科研機構的研究者和傳播知識的醫教人員,目標設定較為清晰,能夠充分滿足社會的需求[5]。我國醫學生培養的目標較為模糊,按教學目標要求,本科畢業的醫學生應該具備較為基本的臨床技能,但實際情況卻無法滿足醫院需求,促使畢業生紛紛考研。而我國醫學研究生的學業培養本科化,課程設置專業化,過于強調專業性的學習訓練,導致研究生知識結構單一,綜合能力不足。部分醫院的專業培養并未能融入臨床實踐,甚至有些學生僅會做課題寫文章而與臨床脫節較嚴重,導致臨床能力較差。此外,中美醫學院校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存在差異。美國醫學院較早開展標準化病人和計算機模擬系統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在我國醫學院校,受制于發展水平和經費投入等客觀條件限制,教學手段相對落后。美國醫學院校中已普及“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方法(PBL)”和“以社區為基礎的學習方法(CBL)”等教育方法。這些教學方法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的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的訓練也有所裨益[6]。我國的醫學院校現階段仍然維持傳統學科型的教學模式,注重課堂理論知識灌輸和基礎知識的掌握,使得我國培養的醫學生多是會考試的學生,忽略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最后,中美醫學院校在學業考核方面存在差異。美國每個醫學院都自主建立了考核體系,除了對讀寫綜合能力、與病人交流能力和標準化病人的評估,還需要評估學生對醫學道德、醫療法規以及循證醫學等相關內容的掌握情況。此外,還要評估學生對待病人的耐心程度和緊急狀態下對病人處置等能力[7]。我國醫學院校對醫學生的考評通常是考多評少,以學生對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考核為主,考核方法也較單一。此外,對醫療法規、醫德人文等方面則較少考評,使得醫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后不得不對這部分內容重新補課。
1.4中美社會醫學人文品質的差異
中美兩國教育體系的差異,以及兩國文化經濟等國情方面的不同,直接反映在兩國醫學生在能力、個性、氣質等方面。美國醫學生交流能力強,無論是同患者交流和與同事交往,都能夠從容應對、侃侃而談。討論問題時,美國醫學生常能提出不同見解,能夠有理有據的進行辯論。在課題研究進展匯報時,即便是進展不多或者不順利,往往也能娓娓道來。我國的醫學生大多生澀靦腆,交流和溝通能力有所欠缺,和病人接觸時難以在短時間內建立專業性和信任感。在學術場合,我國醫學生提問和發言也不夠積極,反映出學生在校時這方面能力較少接受訓練。美國醫學生的科研興趣和創新意愿強烈。在美國院校的實驗室,假期經常可以見到高中生來見習實驗技術并參與學術活動。由于學生較早接觸科研活動,創新的理念也較為超前,使得他們與我國的同齡學生相比思維更活躍,求知欲和創新欲也更強。我國醫學生通常接觸科研較晚,往往在研究生階段才接受系統的科研訓練。不少醫學生把臨床和科研對立起來,對科研活動疲于應付,實用主義明顯,創新的動力和后勁都明顯不足。美國醫學生職業遠景明晰,加之激烈的競爭環境以及入職后享有的豐厚薪酬和崇高的社會地位都使得醫學生精益求精、發奮學習,而我國的醫學生臨近畢業時往往境況較為窘迫,為尋找工作或升學等大費周折,養家糊口頗有壓力,難以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學習業務中去。
2美國醫學教育的啟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對中美醫學教育的比較,不難發現中美歷史、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差異決定了兩國醫學高等教育發展的差距與差異。美國的醫學教育體系和模式中不乏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的方面。
2.1改革醫學院校體制,完善醫學教育結構
在當前市場經濟和改革深化的機遇下,我國的醫學教育改革模式應當體現出向“政府宏觀管理,優化資源配置,鼓勵自主辦學”的新體制模式轉變,從宏觀上推動醫學院校質量提升,突顯自身的特色與優勢。在醫學教育體系結構不均衡、不完善,一使得醫學院校在有限的時間內負擔了過重的教育任務,因此必須進一步優化高等醫學教育體制,在加強和規范醫學院校教育;二是在缺乏完善的畢業后教育和繼續教育的情況下,使得醫務人員過早地專業化、專科化,因此必須著力加強和完善畢業后教育和繼續教育的制度建設。
2.2明確醫學教育目標,優化醫學生培養模式
醫學教育是終身教育,我國現行的醫學教育實際上是短時期內的高度專業化教育,雖在較短時期內緩解了醫療資源短缺的狀況,但卻影響了對基礎教育的投入和對醫學生興趣潛能的培養。因此,我們亟需探索和設定適應我國國情的醫學教育目標,適當簡化醫學生的培養模式,并提高醫學生相關待遇。我們可以參照美國的醫學生培養模式,明確不同年制、不同學制醫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讓醫學生能根據自身興趣進行職業規劃,選擇不同的職業道路。
2.3改革教學方法,培養醫學生綜合能力
在醫學教學中,我們應當秉承提升醫學生創新能力、適應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教育理念。應當加強醫學生臨床思維、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訓練,培養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能力。應當鼓勵醫學生盡早接觸臨床,為專業知識的學習提供感性環境。應當及時升級教學硬件,引進標準化病人和計算機模擬系統等方式進行教學、訓練和考核。應當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思想,推廣新型教學方法,培養醫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應當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及醫學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建設,培養醫學生的社會醫學能力,促進醫學生的全面發展。
3結語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醫學教育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可喜的是,近年來全國醫學院校都在積極探索醫療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相信在汲取、總結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后,我們能夠探索出一套具有中國特色、適合中國國情的醫學教育體系,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凌保東.中美高等醫學教育比較及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7):33-35.
[2]吳春麗,RichardS.BaeMD.美國醫學教育體系運行簡述[J].西北醫學教育,2013,21(4):676-680.
[3]朱洪英.美國醫學教育的特點與分析[J].醫學信息(上旬刊),2011,24(4):2207-2208.
[4]丑賽,趙峻,楊萍.淺談美國醫學教育的臨床教學反饋[J].基礎醫學與臨床,2015,35(10):1440-1442.
[5]周藍波,周國平.美國醫學教育的現狀與思考[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5,35(3):470-473.
[6]劉雋,趙周彥,舒靜.新一輪技術變革中的美國醫學教育[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6):107-114.
英文名稱:Northwest Medical Education
主管單位:陜西省科學技術協會
主辦單位: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陜西省醫學會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陜西省西安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6-2769
國內刊號:61-1257/G4
郵發代號:52-133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2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1.鄉鎮衛生院改革初見成效。河北省鄉鎮衛生院醫生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占30.1%,明顯高于2009年衛生院統計的中國鄉鎮衛生院擁本科學歷人員2.2%,博士、碩士學歷的高級衛生技術人員為零的比例,同時也高于李延華等人2010年對承德市鄉鎮衛生院調查的8.96%本科學歷的衛生技術人員的結果。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是隨著河北省近年來經濟的發展,鄉鎮衛生院改革相當程度地解決了人才引進等改革前夕滯后的問題。其次,教育部于2011年《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提出以國家訂單定向免費培養醫學生的形式為基層培養醫生的政策,使各高校為基層衛生部門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質畢業生。更為主要的是相關改革政策的出臺解決了鄉鎮衛生院資金鏈的問題,一改經費不足導致的鄉鎮衛生院發展勁頭不足的局面,使得培訓費用不再是影響衛生人員參加繼續醫學教育培訓的首要問題。可以說,河北省鄉鎮衛生院改革初見成效,為鄉鎮衛生院增加了大批高學歷的年輕骨干,使得鄉鎮衛生院能夠穩步發展。
2.繼續醫學教育普及率低,政府拓寬培訓模式迫在眉睫。此次調查結果顯示河北省鄉鎮衛生院衛生人員仍有40.4%未參加過繼續醫學教育的培訓,雖然政府對鄉鎮衛生院醫生繼續醫學教育的資金投入逐年增多,但派出學習的仍為少數醫務人員,缺少機會成為阻礙鄉鎮衛生院醫生參加繼續醫學教育的最大障礙。河北省鄉鎮衛生院繼續醫學教育培訓過程中采用最多的教學方式為課堂教授,遠程教學僅占第四位,而姚芳、趙翠芳等在“新疆少數民族地區村衛生室遠程繼續醫學教育研究”中指出開展鄉村醫生的遠程培訓是解決現有鄉村醫生人員專業素質偏低問題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政府應利用現代飛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進行遠程繼續醫學教育,拓寬培訓模式,為鄉鎮衛生院醫生提供更多的參加繼續醫學教育的機會,提高繼續醫學教育普及率。
3.教師隊伍缺乏規范性,教學質量差。參加過繼續醫學教育的人員中僅24.8%對繼續醫學教育狀況非常滿意,對于內容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表示不滿的人員最多。張屹立、周增桓在《基層繼續醫學教育四個‘不能少’》中指出,當前我國繼續醫學教育的師資隊伍以兼職為主,教學難以與基層醫療技術人員對繼續醫學教育的高期望值相匹配。導致培訓內容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因此,應建立激勵機制,鼓勵醫學相關專家積極申報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加入基層繼續醫學教育的師資隊伍,使繼續醫學教育更符合基層需要。
4.培訓后考核切實性不佳、激勵方式欠合理。此次調查結果顯示僅33.3%的人員在培訓后進行了考核,各鄉鎮衛生院為推動培訓采用最多的激勵方式是讓培訓和福利待遇掛鉤。圣人曰“溫故而知新”,無論知識還是技能都需要不斷溫習才能得以鞏固,在落實培訓后考核的同時也要注重檢驗的實效性。由于培訓主要與福利待遇和晉升掛鉤,使未參加過繼續醫學教育的醫生在這兩方面的機會少于他人。因此,在繼續醫學教育普及率低、培訓機會不足的情況下將培訓和崗位聘任與年度考核、職稱晉升掛鉤可能會造成培訓目的不純、參培風氣不正的局面。所以,各鄉鎮衛生院領導一方面應加大對臨床實踐的考核力度,加大其在考核體系中的比重,建立切實有效的考核體系,另一方面也要建立正確的激勵機制,以完善培訓的各個環節。
二、結語
我國的全科醫學教育培訓起步較晚、水平低、缺少經驗。因此,結合實際、綜合考慮、科學安排、不斷實踐、逐步完善是我國全科醫學教育培訓的原則,使全科醫學的教育培訓體系盡快走上規范化和科學化的軌道。
1•1培訓計劃。
全科醫學的教育培訓計劃取決于教育培訓所采取的模式。國外全科醫生教育培養模式有3種:高等醫學院校教育、畢業后醫學教育以及繼續醫學教育[1]。從美國、英國全科醫生培養情況來看,主要是畢業后教育,即學生經過5年的臨床醫學專業學習畢業后,再經過2~3年左右的全科醫學專業課程的學習,畢業經考試合格后,再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從事全科醫生工作。北歐芬蘭對全科醫生的教育培養,除了畢業后教育和繼續教育外,還有一部分是研究生的學歷教育[2]。我國的情況與國外有很大的不同。目前我國正在進行醫療制度的改革,社區和基層衛生組織急需大量合格的全科醫生。由于時間緊、任務重以及管理體制、培訓經費、職稱和待遇等種種原因,目前我國主要開展的是全科醫師規范化教育和崗位培訓。而崗位培訓是現階段的重點[3]。由于在崗培訓的時間短,這給全科醫學教育培訓計劃的安排帶來一定難度。本文認為全科醫學的教育培訓計劃應注意以下幾點:(1)要有一定的總學時數,以保證教育培訓的質量。(2)開設的培訓課目應避免與醫學院校原有的課程相重復。應包括一些新的課程如社會醫學、康復醫學、保健醫學、心理咨詢、行為醫學、臨終關懷學、醫患溝通學和相關的人文學科等。(3)根據我國社區居民的實際健康需求,適當增加部分課程的學時數。從近日上海市對某社區居民的調查顯示:社區居民就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要看中醫(含中西醫結合)的占68•8%;居民了解中醫融入社區衛生服務的占58•5%;認為中醫藥有必要融入社區衛生服務的占人口總數的2•9%。因此,為了使醫務人員受訓后能較為熟練地運用中醫學為社區的居民診病治病,中醫學應適當增加教學時數。此外還應增加老年醫學、心理咨詢、康復醫學、生物全息診療學及臨終關懷學等課程學時數。(4)應安排社區實習,時間為8~10周。從長遠的發展來看,我國全科醫學的教育培訓應該借鑒國外的經驗,走學校專業的規范教育、畢業后教育以及在職繼續教育的三結合培訓道路,以滿足全科醫學多層次的人才需要。
1•2培訓教材。
教材建設是保證教學質量的一個最基本要素。全科醫學的教育培訓教材編寫應遵循以下原則:(1)系統性原則。全科醫學培訓教材,除了預防醫學、社區保健和康復醫學教材外,還要根據社區衛生服務六位一體的功能及各地的社區居民的具體健康需求,增設一系列相關課程如社區衛生管理學、社區衛生經濟學、醫學倫理學、心理咨詢、計劃生育、婦幼保健、健康教育、健康促進、電子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等,根據這樣的課程編寫合適的教材。(2)實用性原則。教學是為實踐服務的,教學的內容應該貼近實際,更好地滿足社區居民的健康需要。因此,教材編寫時一定要注意理論與臨床實踐的結合。(3)發展的原則。隨著社會不斷豐富,教材編寫應及時反應這些最新研究成果。(4)容量適當的原則。由于我國全科醫學教育培訓的時間較短,因此,在教材編寫時,內容要精選,字數不易太多。(5)綜合平衡原則。全科醫學的培訓教材要考慮到綜合平衡,不能重臨床而輕預防、保健、康復,反之,也不能重預防、保健、康復而輕臨床。(6)注重培養能力的原則。全科醫學的培訓教材不僅要使受訓的醫務人員掌握全科醫學和社區衛生服務的知識,而且還要培養其一定的臨床技能以及與病人溝通、協調的技巧,使其培訓后盡快地適應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目前我國已出版了幾套全科醫學培訓教材,如衛生部組織編寫的“全科醫師培訓規劃系列教材”、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主持編寫的“全科醫學系列教材”,但這些教材的系統性和實用性還有待改進。
1•3培訓基地。
我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工作剛起步,由于人員、資金及政策配套等問題,其發展速度較為緩慢。目前,全國有178個城市開展了社區衛生服務工作[4],但存在數量不足,服務質量不高,功能單一的問題,滿足不了社區居民多層次的健康需要。這不僅給全科醫學培訓實習帶來了困難,影響全科醫學的教學實踐,而且會影響受訓醫務人員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加快全科醫學的培訓基地建設是各醫學院校全科醫學培訓中心的當務之急。目前,從我省已申報全科醫學教育培訓的醫學院校情況看,大多都沒有建立自己穩定、規范的見習點和實習點。本文認為可分兩步去解決:首先在經濟發達地區選擇一些較為規范化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為見習和實習基地。與此同時,學校可與所在地方政府共同投資新建或改建幾個標準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保證見習與實習的規范化和科學化。標準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建設應規定一些硬性指標。如人員素質要求及配比、營業面積(工作環境)、硬件設施(如計算機、機器設備等)、服務項目、信息管理系統等。
1•4師資培養。
全科醫學的教師隊伍的建設是影響教學培訓質量的關鍵因素。由于我國全科醫學教育培訓開展較晚,全科醫學的教師隊伍嚴重缺乏,而且理論和臨床實踐水平偏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全科教師隊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缺乏系統的全科醫學理論知識。目前我國全科醫學的專業教師,大多數來自預防醫學專業或臨床醫學的專業教師。這些教師大多數既沒有受過全科醫學的理論培訓,又缺乏社區衛生的實踐經驗。這樣就很難保證對全科醫學和社區衛生服務有一個正確全面的理解。去年,我省衛生廳對省內全科醫學培訓院校進行了考核,并對承擔《全科醫學總論》的教師進行了資格認定,這對全科醫學教育培訓的質量起到了一定的保證作用。
(2)缺乏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臨床實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展的遲緩以及全科醫學教師“半路出家”的經歷所限,使得全科醫學教師的臨床經驗先天不足。
(3)缺乏必要的現代電腦網絡化教學知識。因此,就目前的狀況本文建議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對全科醫學的教師進行上崗培訓,幫助其建立全面、正確的全科醫學觀。其次,組織、安排全科醫學教師定期參加社區的衛生服務實踐。全科醫學主干課的教師必須深入社區,不能紙上談兵,否則就很難向學生傳達全面準確的全科醫學思想。加強全科醫學培訓教師的社區衛生服務實踐,是培養和提高其專業水平的重要途徑。三是經常開展學術交流。四是加快全科醫學專業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培養。五是國家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應對從事全科醫學主干課的培訓教師進行一些必要的考核及職稱評定。
反觀臺灣,由于家庭醫學的師資多集中于大學、醫院,開業醫師甚少參與教學工作,又典型的家庭醫業尚未擴及到基層,所以教學的場所幾乎局限于課堂及醫院中的家庭醫學科內。因此,改進之道在于加速推展家庭醫學、培訓師資、多利用群體醫療執業中心作為基層醫療及社區醫學教學的場所。在英、美各國常能聘請到開業有成之基層醫師擔任醫學生及住院醫師之臨床指導老師(preceptor)或榮譽教員(honor-aryinstructor),可收到教學相長及傳授實際經驗之效,值得吾人效法。從事醫學生的家庭醫學教育單位必須具備以下的條件:
1)醫學院及附設醫院須設立獨立的家庭醫學科,負責教學的規劃及行政事務:該科應有充足的經費及師資,師資除靠師資培訓計劃及延攬人才外,并可吸收開業有成又熱心教學的家庭醫師,作為兼任的師資成員。以臺灣為例,還可選送優秀人材至島外或臺灣其他的家庭醫學中心進修,以求加速師資培養。
2)適當的臨床教學單位:除了醫學院附設醫院的家庭醫業中心外,應有多處建教合作(affiliated)的社區醫院家庭醫學門診及社區中的家庭醫業中心,作為臨床輪調教學的單位。
3)系統性的課程安排:在美國,醫學教育為四年制的學士后教育,在這4年當中,幾乎每一年級都有不同層次的家庭醫學課程,甚至主導整個醫學生課程之安排,故從家庭醫學的介紹、臨床教學、臨床實習,到社區臨床實習皆有一定程序,使學習能按部就班又兼顧完整性,尤其能補足其他醫學專業教學上之不足。
4)顧問單位:這可分兩方面來講,一是來自全臺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及教育部醫學教學委員會對各醫學院有關家庭醫學教學的建議;二是醫學院家庭醫學科對醫學生有關學習上及未來選擇受訓和執業科別的咨詢服務。
5)評估作業:應定期或視需要評估家庭醫學教學的成果,并聽取學生們的意見,以修正以后教學的內容。世界衛生組織(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于1995年提議:“為使人人享有衛生保健而復位醫學教育與醫療實踐方向”,進而呼吁各國進行醫學教育與醫療體系同步改革。為了順應國際化與社會之需求,醫師培育的課程與制度勢必重新改革。以臺灣中山醫學大學為例,自2005年度起即將醫學系三、四年級的基礎、臨床課程整合為12個模塊(mod-ules),其中之一即為“家庭暨社區健康”模塊。“家庭暨社區健康”模塊乃整合預防醫學、老人醫學、青少年醫學與環境暨職業醫學等,并含括社區家庭健康照顧及長期照顧之實踐;其特色為大班授課、小組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learning,PBL)、及公共衛生和基層實地參訪與家戶健康提升之社區實踐活動。
臺灣家庭醫學科住院醫師訓練(規范化培訓)
家庭醫學科住院醫師訓練的主要目標,在于訓練術德業兼備的家庭醫師,以照顧患者及其家庭大部分的健康問題,并能順應民眾及所執業社區的醫療保健需求。根據既往之研究顯示:受過家庭醫學科住院醫師訓練者,比其他的基層醫師較注重與患者之溝通及預防醫學的工作,而較少濫用藥物或不必要的檢查。故家庭醫學之專業訓練(vocationaltraining)是最佳之基層醫師養成訓練。回顧美國家庭醫學近30年的發展史,家庭醫學科處于主導地位,負責各建教醫院家庭醫學科的訓練支持,對某些直接受其管理的訓練計劃(medicalschooladministeredresidencyprogram),還負責住院醫師之招收、各種經費的分配及管理等工作。臺灣至2001年止,共有71家評鑒合格之教學醫院醫學科住院醫師訓練計劃,每年核定的訓練容量共150~180名,年平均招收人數為130人左右(87%)完成3年住院醫院訓練(圖1)。除去醫學院附設醫院、醫學中心醫院及軍隊醫院外,約70%皆為社區教學醫院形態的訓練計劃,且多與醫學院無建教合作關系,故有師資相對不足的現象存在,值得效法美國與醫學院合作的模式去改進。2007年以后,由于家庭醫學教育之成效,全民健保政策導向及醫療環境之變遷,使得家庭醫學科成為醫學生畢業后最熱衷的選擇科別之一,所有衛生署醫事處分配的各院家庭醫學科住院醫師名額皆呈現一位難求的現象,至此臺灣已無家庭醫師人力來源不足的問題。
住院醫師的訓練課程,依不同的訓練計劃而略有差異,但大致遵循美國家庭醫師學會(AmericanA-cademyofFamilyPhysicians,AAFP)的規定(表2),從表2中大概可以看出第一年住院醫師主要是接受醫院臨床各科的住院照顧訓練,而在家庭醫業中心僅約照顧25個家庭,到了第二及第三年住院醫師階段時,則加重了門診醫療訓練的份量,花在家庭醫業中心的時間也愈重,約可照顧100~150個家庭。在臨床技能訓練內容方面,最需要學習者掌握的內容包括小手術、關節/軟組織注射,子宮頸涂片/放置子宮內避孕器、異物移除(眼)、及止住鼻出血等,皆宜放入住院醫師學習檔案中定期評估;其他如超聲波檢查、鏡檢/乙狀結腸鏡檢查,針刺吸/切片術,耳鼻喉局部治療等,吾人認為也應該讓住院醫師有學習機會。根據一項頗富趣味的研究顯示:大學醫院家庭醫學科的住院醫師學理較好,社區醫院的住院醫師醫術較佳,但兩者報考專科醫師的及格率則相近,故不同型態的訓練計劃,其著重之處略有不同。在臨床技能(procedures)上,住院醫師有逐漸減少學習與在未來執業中使用率降低的趨勢。此外,住院醫師在結業后之執業,常面臨資源不足而病患又多未分化或處于疾病早期的階段,急需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技巧(problem-solvingskills)的醫師,故訓練課程中無論是門診會診或討論會應以問題為導向及以患者為中心開辦解決問題之訓練計劃,此正可延伸當前醫學生教育中之問題導向式學習(problem-basedlearning;PBL)模式與精神,大有助于結業后之執業和自我解決問題能力之培養。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住院醫師學習整合臨床各科的醫術、實踐家庭醫學理論、學習行為科學及溝通技巧的主要場所,還是應在家庭醫業中心(familyprac-ticecenter,FPC)。是故應設法將家庭醫學科門診獨立于醫院外之社區型單位,或至少在醫院內要能獨立作業,包括掛號、簡易的檢驗及診治等,并應多利用有規模的社區基層醫療單位,如群體醫療執業中心,也可考慮開辦都市群醫中心(urbangrouppracticecen-ter)作為訓練場所。師資方面,在美國通常每一訓練計劃至少有二至三位專住(full-time)的家庭醫師作為教員,每一位教員至多可指導六位住院醫師。這些教員必須具有家庭醫業專科醫師資格(board-certified),在家庭醫業中心和醫院實施門診及住院患者之床邊教學,并利用各種討論會指導住院醫師。另外,也應有專職或兼職的其他專科醫師,如內科、小兒科、婦產科及精神科的專科醫師。
美國開業的家庭醫師中約5%參與家庭醫學科的教學活動,一方面可認定為繼續教育學分,一方面確能提供醫學生及住院醫師理論以外的實務經驗。臺灣在發展家庭醫學上,最大的困擾之一就是缺乏師資及教材,除積極培訓外,可聘請醫院各科中對家庭醫學有認同感的專科醫師為顧問醫師(consultant),以協助門診及住院照顧的訓練。另外,一些開業有成且富教學能力的開業醫師,也是很好的師資來源,可聘為臨床指導員(preceptor)或榮譽臨床教員(honoraryclinicalin-structor),以提供實際開業場所及經驗供學習。住院醫師訓練除了考慮課程、場所、師資等因素外,也要有個別輔導及訓練成果評估計劃。在個別輔導上,臺灣采用的是導師制(mentorshiporsupervi-sor),即每五至六位住院醫師指定一名主治級以上的醫師,負責指導與輔助工作,內容除專業上的指導外,還包括心理及就業上的輔導,對住院醫師在生活和工作所面臨的困難,也會施予援手。在訓練成果評估上,一方面要聽取住院醫師的反應,一方面要有格式化的評估表(checklist),由導師及其他教員定期評估住院醫師是否已完成各階段該學習到的知識與技能,若不能則要補足或加強輔導。
臺灣家庭醫學師資培育
美國家庭醫師學會將研究員訓練或學位教育定位為介于住院醫師訓練與繼續教育之間的一種特殊專業化教育,其目的在于培養學員特殊專業能力,以利于從事特殊醫療照顧或成為稱職的家庭醫學科教員。而誠如上述所述,臺灣在發展家庭醫學上,最大的困擾即是教學師資(主治醫師層級且具講師資格以上)的缺乏(圖2);因此,除聘請醫院中各科的專科醫師為顧問醫師外,積極的師資培育計劃亦成為臺灣家庭醫學界的訓練重點,以協助未來家庭醫學專科醫師的養成。在師資培育對象方面,主要以第四年住院醫師、年輕或資深主治醫師、及基層醫療醫師(社區教師)為主;各個教學醫院可提供個人選擇臺灣內、外之專業或學位之進修,預培育其各項研究教學、領導及服務之能力,如研究計劃之撰寫及主持、課程規劃與執行、繼續教育和自我學習等。臺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對教師培育之課程類別亦有所規劃,如表3。截至目前,臺灣家庭醫學專科醫師訓練醫院曾派至國外進修的教師,其進修主題以老年醫學最多,其他尚有職業醫學、青少年醫學、預防醫學、公共衛生、及肥胖與安寧緩和療護等相關研究;進修之主要國家分布以美國最多,其他如英國、加拿大及日本,亦不在少數。若有派教師至國外進修之醫院,其一年以一位為最為多見;而醫學院附設醫院會例行每一至數年就依科部發展需求而派教師海外進修,進修都以增進臨床次專科訓練為主,至于碩士、博士學位大多于國內進修完成。大部分教學醫院順應醫院評鑒需求,皆有制定獎勵制度,鼓勵各方人才加入教學研究之培育。5結論家庭醫學的內涵包含了教學(education)、服務(service)與研究(research)三大部分。家庭醫學的教學涵蓋了醫學生教學、住院醫師訓練及家庭醫師繼續教育三者,其目標分別在于提供醫學生有關家庭醫學的知識和誘發醫學生將來從事家庭醫學的服務、培養從事基層醫療的家庭醫師,以及提升家庭醫師執業的水平。家庭醫學的服務,也可稱為家庭醫業,乃在提供民眾以家庭為單位之持續性及周全性的醫療保健服務。家庭醫學的研究則在充實家庭醫學的學術領域,并發展出新的知識及技能供家庭醫師應用,以符合現在及未來的需要。
家庭醫學的教學、服務與研究三者息息相關,不宜偏廢。但畢竟家庭醫學的正式發展時間約40余年左右,故即使在美國,也感到有關家庭醫學的研究仍未盡理想。若以吾人家庭醫學尚處于接近成熟階段的地區而言,當以家庭醫學的教學為首要之務,并借重歐、美國家的經驗,可漸漸擴展到服務與研究之更高層次。
隨著現代職業教育思想的更新和發展,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正確處理好化學教育與醫學教育關系以及化學教育與醫學人才培養總目標之間關系,是當前醫用化學課程教育教學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筆者就上述問題作了一些嘗試和探索。
1命題的提出
隨著現代職業教育思想的更新與發展和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其影響作用正逐漸滲透到教育、教學之中。這種影響可歸納為以下幾點:(1)更加注重社會與個人的結合;(2)更加重視人文精神在科學技術教育中的滲透;(3)素質教育更加深入人心;(4)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5)更加強調專業技術、技能教育,更好地為社會生產服務。以此為導向,切實做好“六個對接”即職業道德教育與綜合素質標準對接,專業與產業、企業、崗位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教育對接[1]。化學課是醫學類職業院校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如何改革?總的設想是:改革后的化學課程應更好地服務和服從于醫學教育的總目標和社會需求,能更恰當地處理好化學教育與“六個對接”的關系。
2改革思路及實踐
醫用化學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與醫學聯系十分緊密,醫生終身都需要化學知識。醫用化學課程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醫學教育培養總目標和現代醫學發展服務。把提高學生的素質和發展學生能力作為中心任務,滿足學生個性發展,把科學技術與生產實踐結合起來,使學生找準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種認識既能反映科學知識體系和技術,又注重社會實踐(即注重科學-技術-社會三者的關系,簡稱STS教育模式[2]),正逐漸得到愈來愈多教育同仁的青睞。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才能使學生學習的過程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因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習動機是關鍵。
2.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里講的就是興趣對學習有巨大作用。興趣會讓人注意力集中,觀察仔細、記憶深刻,整個心理活動處于積極主動狀態[3]。許多學生成績優秀的訣竅主要是他們對一些學科比較喜歡、比較感興趣,且下了較多的功夫,說明學習興趣在學習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2.2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讀書要做到五到:眼到、口到、手到、耳到、腦到。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學習多種感官并用,有利于發揮綜合效應的作用,這對理解、記憶新知識有巨大意義。學生常常反映所學的新知識容易遺忘。遺忘也有一定規律,即先快后慢[4]。同時,根據醫學研究,人腦的活動也有一定的規律,每天有記憶力最好的時段:清晨起床大腦最清楚,可多記外語單詞,多記醫學上的概念和各種正常值;上午8~12點精力充沛,在聽課時,多思考課堂中的難點內容;晚上6~8點,大腦記憶最佳狀態。根據這一規律,指導學生學會科學用腦、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多種感觀并用,從而獲得牢固的知識和技能。
2.3注重教學方法
醫用化學這門課在專業教學計劃中學時不多,而教材的起點較高,新內容多。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上好這門課,保證教學質量,讓學生學到應有的知識,我們在開課前,首先了解學生的一般情況,以便有的放矢。有些專業招收的學生文科生多,理科基礎差,記憶力強,但往往是死記硬背,抓不住要點,缺乏自學能力和自學方法,更缺乏必要的理解力。教學中必須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否則,很難達到這門課的教學目的。因此,上好本門課的第一課《緒論》很重要。讓學生明白醫用化學與中學化學有什么異同,它是一門什么性質的學科,有些什么內容,應該怎樣去學習等,這樣,學生對醫用化學有了一個大體上的了解。再者,在課堂教學時要重視啟發式教學,注意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學生在校學習時間是有限的,科學知識的發展是無限的。教學要解決這一矛盾,一方面要從科學知識總匯中精選內容,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傳授給學生。因此,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教他們學習的方法。為此,在課堂上把難點盡量講深講透,對易懂部分,在指導學生學習方法的同時,讓學生自學。每門學科都有一些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點,這就必須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記憶,切忌死記硬背。在教學選材上,注意針對性,結合醫學臨床實際刪去一些理論性強又脫離實際、枯燥無味的內容,注意化學知識在社會生活、醫學工作中的應用,對現有教材部分內容作了一些補充和修訂。增加了化學與環境教育,元素與健康,并組織學生到工廠參觀等,讓學生明白控制環境污染,促進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增強學生環保意識和從事醫務工作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圍繞胺、生物堿等章節教學,講解一些常見藥物,以及和后繼課藥理等課程的交叉和滲透;圍繞元素教學、講解元素發現史,用科學家獻身科學、認真工作、頑強進取、不怕挫折的精神教育和激勵學生克服困難、發奮讀書、愛業敬業。通過這些與現實生活結合緊密的內容進行教學,縮短了書本知識與實際工作、生活的距離,增強了理論與實際的聯系,提高了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同時有利于后繼課如生化、藥理等課的銜接。“上課記筆記,下課對筆記,考試背筆記,過后全忘記”,這是一些學生在學習上帶有普遍性的問題。這不僅是學習上的問題,更主要的是教師教學上的問題,假如教師在上課時能把必要的知識和獲取這些知識的學習方法也同時傳授給學生,激發學生興趣,學生在聽課時就能心領神會,即使不作筆記,也會經久難忘。例如在講苯的結構與性質時,如單純地講,非常抽象枯燥,但筆者在講解時,會講芳烴的發現和凱庫勒的“夢”并運用PPT給學生作對比講解。這樣既少花時間,又有助于理解,由此所形成的概念很難再遺忘。
2.4注重技術技能訓練,提高學生從事社會工作和醫務工作的能力
結合職業院校培養有較強實踐能力的“富有工匠精神的工匠”這個特點,加強實踐技能和動手能力培養更顯得必不可少。結合衛生部部頒大綱技能目標要求和本地區實際情況,把加強實踐教學作為改革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在實踐內容上充實,方法上改進;加強對學生指導、考核,讓學生感到學有所用。具體做法是:第一,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明確化學實驗中有哪些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哪些必須熟練掌握、哪些一般能完成,清楚基本程序。化學的基本技能包括實驗技能、用化學用語書寫化學方程式、化學基本計算等。實訓中,首先加強學生基本技能訓練,注重技術的實用性。加強學生基本技能訓練能促進學生在動手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從而使學生基本技能達到熟練、正確的目的。然而,要達到這個目的,沒有一定量的訓練是難以奏效的。因此,在實踐教學中采取了適當增加學時數、合理安排、突出重點、實驗操作達標等辦法進行實施。重點突出了與醫學密切聯系的內容如化學試劑基本知識、溶液配制及濃度換算、天平使用、滴定分析等基本操作。讓學生反復練習,教師示范,做到每個學生都能過關。第二,加強化學實驗技能考核。切實做好這項工作能改變學生重理論、輕實驗的現狀,對促進教學、考試方法改革,提高教學質量起到了積極作用。根據學生今后工作需要制定出“化學實驗基本操作訓練考核評分標準”,標準包含實驗室安全基本知識、實驗室管理基本原則、常用儀器使用方法、實驗操作動作要領及規范等內容,根據內容給出量化分數值。其次,將平時考核與學期年終考核結合起來,讓學生重視每個實驗內容。在實驗中加強教師巡視檢查,糾正學生在操作中出現的錯誤。實驗結束后,檢查學生實驗記錄,結合實驗報告評定學生每次實驗成績。學期結束時,教師給出實驗內容題目,讓學生根據自己平時實踐經驗積累寫出實驗原理、所用藥品、儀器設備、實驗步驟、結果計算。教師在實驗室觀看操作,并考核量分,最后將平時與學期成績綜合處理。
3小結
通過實施STS教育,學生學習積極性得到了很大提高,端正了學習態度,明確了今天所學知識就是明天所需。因此,教學的導向性是明確的,也是正確的,有激勵學生學習的功能,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成績、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在化學教學過程中,因選擇的教材內容十分貼近生產、生活和醫學科學,增加了教學的針對性,培養出來的學生,能較好地適應社會生產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其適應能力也增強了,工作后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在實施STS教育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如無現成教材,很多知識還得教師重新學習和組織,加重教師教學負擔;缺乏社會實踐考查經費等。這些問題,還待進一步探索,以謀求得解決。
參考文獻
[1]周如俊,董振.“六個對接”視角下中等職業學校專業建設的實踐研究[J].江蘇教育研究,2014(24):77-80.
[2]張友楚.醫用化學教育與研究[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04.
[3]中華中等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編委會.中華中等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5卷[M].濟南:黃河出版社,1997:190.